區文體局建設和諧社會匯報材料

時間:2022-07-23 10:53:00

導語:區文體局建設和諧社會匯報材料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區文體局建設和諧社會匯報材料

繁榮農村文化促進經濟發展

——xx區文體局建設和諧社會匯報材料

xx區是xx市西部的一個農村縣級行政區,距武漢28公里,人口約22萬。下轄廟嶺、xx、段店、臨江、蒲團五個鄉鎮。全區共有79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年人均純收入在2000元左右,屬不發達地區。自1987年建區以來,通過幾屆政府的共同努力,農民生活水平逐年提高,農村文化建設得到了進一步加強,有力地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但是,農村文化建設仍然滯后于經濟建設的發展已為一個不爭的事實,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如何實現“三個文明”建設健康協調發展,改變農村文化建設落后現狀,我們進行了專題調研,現將有關情況匯報如下:

一、農村文化建設現狀

(一)機構情況

xx區文化體育局自建區就已成立,在近年區、鄉兩級機構改革過程中,人員機構編制都有不同程度減少。區文化體育局機構改革前3個編制,現有2個編制,2名工作人員(含文化市場管理人員1名)。區文化館機構改革前3個編制,現為一個編制,1名工作人員。

鎮級文體服務中心5個,全區除段店鎮未評為全市“文化先進鄉鎮”外,其余四家都在1998—2003年通過市級創建驗收達標。廟嶺鎮文體服務中心1個編制實有1名工作人員;xx鎮文體服務中心1個編制4名工作人員;段店鎮1個編制1名工作人員;臨江鄉1個編制2名工作人員;蒲團鄉1個編制1名工作人員。全區五個鄉鎮文化站長事業編制都已落實到人。

(二)文化設施情況

1、區級文化設施

xx區文體局自建局以來,一直在區政府大樓一間15平方米的辦公室辦公。文體局和文化市場管理辦公室兩個機構,兩塊牌子合在一起辦公。文化館長年在外租房辦公,圖書館、博物館未設立。

2、鎮級文化設施

在全區五個鄉鎮中,xx鎮文化設施較為完善,有一個1500個座位的電影院,圖書室、閱覽室、文化活動室齊全,1998年曾被評為全國“文化先進鄉鎮”;廟嶺鎮只剩下一個容納800人的危房電影院,原創:創建的文化站隨著鎮政府遷移而變相丟失;臨江鄉有一個200平方米站舍;蒲團鄉將一個容納450人的小禮堂作為創建的文化站,其功能不完善;段店鎮有一個可容納500人左右的禮堂,沒有文化站的辦公場所。

3、鎮級文化投入情況

在創建全市“先進文化鄉鎮”活動中,每個鄉鎮在硬件建設中相繼投入過5至15萬元資金,用于站舍改造和軟件建設,除段店鎮未通過驗收達標外,其余4個鄉鎮都爭取了省3萬元、市2萬元、區1萬元的撥款。創建活動結束后,就很少爭取上級撥款和所在鄉鎮的投入。

4、村級文化設施情況

全區79個行政村和一個居委會,據統計,文化設施所剩無幾,文化活動率不足5%,籃球場地不足15%,文體活動場地都沒有全民健身路徑。

(三)群眾文化

1、文化團體

全區共有老年文體協會3個,書畫協會3個,音樂舞蹈協會1個,文學創作協會1個,籃球協會1個,棋類協會1個。

2、民間藝術團體

區內原有業余楚劇團5個,現僅存1個,紅白喜事樂隊5個。游樂園1個。

3、文化活動開展形式

我區開展文化活動形式主要有五種,一種是區、鄉聯動,利用節假日開展的文化體育活動;二是各文體協會開展的文體活動;三是校園文體活動;四是部門文體活動;五是企業文體活動。

(四)文化市場

隨著經濟建設不斷發展,我區文化市場日漸繁榮,印刷廠家4家,書報刊出租6家,音像制品出租12家,網吧13家,打字復印10家。

二、我區農村文化建設成果及經驗

1、鞏固成果,保持先進性。在“十五”期間,我區先后有四個鄉鎮在創建“先進文化鄉鎮”活動中通過了市級驗收。從某種意義上講,極大地促進了文化設施建設和群眾文化的發展。嚴格按照湖北省創建“文化先進鄉鎮”兩個千分制評分標準,落實硬軟件建設,給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帶來了契機,省政府、市政府、區政府先后撥付了配套資金,給農村文化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為繁榮農村文化打下了基礎。

2、重心下移,打好“陣地戰”。在鞏固“先進文化鄉鎮”創建成果的同時,2005年我們將文化工作重心下移,開展“文化中心戶”創建工作。全區每個鄉鎮選擇2戶基礎較好的農戶作為創建對象,農戶出場地、出一定資金和設施,全市“省級文明單位”擇一戶進行援建,無償提供資金和文化用品1萬元左右,有力促進了“文化中心戶”的建設,目的旨在使“文化中心戶”成為黨密切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的“窗口”,農民學習和傳播科學文化技術知識的陣地,豐富活躍農民文化生活的場所,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歡迎,有力地促進了基層農村文化的建設。

3、明確方向,開拓新途徑。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把服務社會、服務人民作為我們一切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大力弘揚民族文化,努力探索,做好新形勢下農村文化工作新途徑、新方法,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充分發揮職能作用。正確引導農民對文化精神食糧的消費,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體活動。每年自籌資金開展節假日文化活動不下10次,充分發揮各文藝團體、協會的職能作用,積極營造大文化氛圍。教育農民摒棄封建迷信和腐朽落后的東西,占領社會主義文化陣地,用科學的理論武裝農民,開展愛國主義教育。增強農民遵紀守法意識,提高農民文化素質和道德修養,遠離牌桌,積極投身到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偉大事業中去。

三、存在的問題及主要原因

通過調研,使我們清楚地看到文化陣地建設不完善,資金短缺,人員機構不健全是嚴重制約農村文化事業發展三大要素。

1、陣地建設

xx區雖說是一個縣級實體區,但沒有一處屬區級文化陣地設施,每次開展文體活動,除自籌資金外,還要到機關、學校、企業租借場地,無疑是給舉步為艱的文化雪上加霜。鄉鎮一級雖在創建“先進文化鄉鎮”活動中有一些文化設施及陣地,由于基層隊伍配備不健全,開展活動十分有限。村級文化設施可以說損失貽盡,連村級辦公場所絕大部分都是依靠學校辦公,哪還有文化活動室?原有的籃球場地現在只有場地而無球架。村級廣播、農村電影已基本不見蹤影。

2、資金情況

資金短缺,是嚴重制約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原因,可以說,基層財政是吃飯的財政,區、鄉鎮兩級財政預算安排文化體育活動經費甚少,十五期間財政投入農村文化建設資金僅為15萬元,與經濟增長速度不相匹配,與農村文化建設的經費缺口相比是杯水車薪。每次開展活動主要依靠文體部門外出討要。鄉鎮一級財政較區更為吃緊,開展文化活動相當少,有的鄉鎮連區級組織的文化活動都因經費和人員問題難以參加。村級債務十分繁重,根本沒有資金用于群眾文化活動的開展。

3、組織機構

區、鄉、村三級通過機構改革后,文化隊伍、人員編制逐步減少,區級只有2人,除了搞好區級文化體育工作外,還要兼管文化市場工作,鄉鎮文化站長基本上只掛牌不營業,都是以鄉鎮政府中心工作為主,每個文化站長都要掛村駐點。村級文化更是無人過問,無人管理,名存實亡。

形成以上問題,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上的因素。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重點是發展市場經濟。而少數領導卻在思想上有些根深蒂固的錯誤想法:經濟建設搞上去了就行了,是硬指標,看得見、摸得著。文化建設搞的再好是軟指標,看不見,這是無為論;經濟建設搞上去了,文化建設自然就上去了,這是犧牲論;經濟建設任務重,沒有時間抓文化建設,這是輕重論。正是有這樣的思想作怪,造成文化建設口頭上強調得多,付諸實施的少;停在文件上的多,在落實上做文章的少;上面的優惠政策多,到下面來真抓實干的少。當然還存在其他一些客觀因素,如從業人員素質不高等等。

四、拓展發展空間建設和諧xx

為了進一步加快文化發展步伐,我們的指導思想是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旗幟,堅持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深入推進文化體育體制改革和創新,充分調動全區人民群眾建設文體事業和參與文體活動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加大文化體育基本建設投入,構建更為完善的社會公共文體服務體系和文化市場體系,提高管理和服務社會文化的能力,積極開展群眾性文體活動,以先進文化牢固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促進全區群眾文體活動質量和人的素質全面提高,構建和諧xx,推進xx區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

(一)健全發展體系,夯實文體基礎。

1、繼續鞏固發展鄉鎮文體服務中心。用市場經濟模式運作,逐步探索文體服務中心向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經濟實體轉變。

2、用先進文化牢固占領農村思想文化陣地。鞏固“文化中心戶”創建成果,使之成為黨聯系群眾橋梁、紐帶,向廣大人民群眾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陣地,普及科學文化技術知識的場所。鄉鎮文化中心戶在現有基礎上,逐年遞增,到“十一五”期末,完成創建文化戶達總戶數的70%。

3、培植文化體育經營戶、網點、文化產業,推動我區經濟建設的發展,在現有98個文化經營戶基礎上擴規,發展至200個左右,遍布全區各個鄉鎮。加強對文化體育政策的宣傳力度,繁榮凈化文化市場。

4、發揮鞏固區文化館職能作用,抓好業務輔導和管理,積極開展健康有益的文化體育活動,繁榮發展群眾文化事業。

5、配合區直相關部門,抓好校園文化、企業文化、社區文化、老年文體工作,完善文體事業發展體系。

6、繼續抓好我區書法美術、音樂舞蹈,文藝創作、中國象棋、老年門球、釣魚、籃球幾個協會,充分發揮其職能作用,力爭創作更多、更好的精品。

7、大力實施《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穩步推進我區全民健身向前發展。

8、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將文化體育設施與城鎮發展規劃統一起,通盤規劃。逐年遞增對文體設施建設經費的投入。實現“十一五”期末各類文體場(點)達500處。

(二)加強隊伍建設,增強發展后勁

1、按照機構改革精神,配齊、配強區文體局、區文化館、鄉鎮文體服務中心人員。不拘一格用人才,將那些懂業務、善管理、有責任心、政治素質高的人才推薦到文化管理位置上來

2、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向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轉變,培養造就一批懂專業、會管理人才,提高管理和指導全區文體工作的能力。

3、學習借鑒外地發展文體事業經驗、走出去、請進來、取別人之長,補已之短,不斷探索,適合本地區文化體育事業發展新途徑、新方法、新思路。

(三)因地制宜創新,勤儉節約辦事

1、繼續鞏固我區月月有活動,年年有創新的工作經驗。

實現全區年均文體活動200次以上,舉辦大型“文體周”、“文化節”等活動年均不少于1次。開展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體育活動,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

2、大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認真組織實施“文化下鄉”活動。向農民群眾宣傳普及科學文化技術知識每年不少于10場次。

3、做好文化招商、文企聯姻,文體活動推介工作。實現文企雙贏局面,每年至少落實1-2件群眾看得見的實事。

五、幾點意見

(一)領導重視,切實貫徹各項政策

今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出臺了《關于深化文化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見》和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深刻地闡述了當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文化事業的重要意義和目的,給文化事業發展指明了前進方向。可以這么說,這兩個意見的出臺,說明國家對發展文化事業高度重視。文化事業發展的春天就要到來,關健是自上而下各級政府能否按照這兩個《意見》要求,認真落實發展文化事業的各項政策。

(二)加大投入,促進文化事業發展

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單憑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的努力,來推動農村文化建設力量是不夠。文化事業的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物質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體現,反過來,文化事業的發展,勢必促進經濟的發展,是辯證的統一體。因此,各級政府一定要把農村文化建設提到議事日程,逐年加大對文化事業的投入。特別要加大公益性文化事業的投入。讓群眾得到看得見的實惠。把文化設施建設納入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發展規劃,統籌安排,逐步構建農村文化建發展體系。在繼續鞏固“文化先進鄉鎮”和“文化中心戶”創建成果的同時,應充分利用農村學校空余教室的條件,重塑農村文化室昔日輝煌,采用投資和贊助相結合的辦法,原創:將文化活動室建成擁有電腦、電視、棋牌室、圖書室等功能齊全的文化陣地;面向群眾,服務群眾,讓廣大群眾從中學到和得到致富信息和科技知識,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和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

(三)創新機制,充分發揮職能作用

區、鄉(鎮)、村在機構改革中,對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編制上有所減少,加之文化事業單位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嚴重影響農村文化建設的發展。加強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吸收有一定文化特長、熱愛文化的年輕人到文化隊伍中來,充分發揮年輕人聰明才干,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和發展農村文化隊伍建設。在完善和配齊文化工作人員的同時,要發展農村文化建設,每個村必須抽調一名干部從事農村文化建設工作,充分利用他們的力量,發展和培養農民文化骨干,發揮民間藝人和有文化特長人的作用,傳承和發展民族民間文化,不斷豐富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

(四)解民所盼,加強文化載體建設。

當前農村最盼的文化需求是政策、信息、技術。認真實施“2131”工程是解決農民文化需求的有效途徑。建議一是制定出臺落實人員經費措施,由區級財政統籌農民電影經費,由區級文體部門統籌安排確保農民看電影的問題,讓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鼓舞國人,讓科技知識在農村得到更好的運用。二是加快村村通有線電視網絡建設。事實上,廣大農民獲得一大部分信息和了解國家政策都來自電視媒體,也是農民文化生活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各級政府也應制定出臺相應措施及早解決村村通有線電視這一讓農民得實惠的“民心”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