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民政基層基礎提升為民服務質量

時間:2022-12-29 11:28:00

導語:加強民政基層基礎提升為民服務質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加強民政基層基礎提升為民服務質量

基層民政是黨與政府民生政策惠及百姓的最終實現者,怎樣夯實民政為民服務的基礎,最大程度地滿足群眾,特別是困難群眾的民生需求是一個值得民政人認真思考的問題。根據我州的實際,筆者認為當前應突出抓好三個方面的工作。

一、突破瓶頸。

民生需求開始呈現出多樣化趨勢,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且需求的期望值不斷提升,民政工作已遠遠不再是拜拜年發發錢,送送物資解解難”簡單操作模式了不僅在傳統的民政業務上新增了地名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社區建設、城鄉低保、城鄉醫療救助、老齡服務、民間組織等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工作,而且各項民政工作的內涵和外延也不斷豐富和延伸,服務對象也由過去單一的社會困難群體擴展到全體社會公眾,基層民政在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社會科學發展中的基礎性地位愈益凸顯,這就對民政基礎平臺建設提出了新的更多更嚴的規范標準。但從我州鄉鎮民政工作的現狀來看,與群眾的現實需求相比,基層民政基礎建設還比較滯后,工作平臺的設計有些粗糙且穩定性較差。據調查,全州164個鄉鎮(街道)都沒有核定民政辦的機構編制,大部分鄉鎮只安排一個兼職的人員分抓這項工作,以應付日常事務的處理。由于兼職較多,壓力過重,經常顧此失彼,為弱勢群眾解決民生的過程中,鄉鎮民政干部的執行力較為疲軟,服務“缺位”問題時有發生,導致許多為民服務的工作“橫到不了邊、縱到不了底”基層民政基礎的弱勢狀況,使得基層民政工作平臺的支撐乏力,制約了為民服務效率的提升。

滿足人民群眾新期待的重要舉措,夯實基層民政基礎。積極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的有力抓手。各級黨委、政府要充分認識民政工作特別是基層民政工作的重要性,要適應民生需求多樣化的特性和形勢發展的需要,從本地實際出發,鄉鎮(街道)設立專門的民政機構,科學整合充實人員編制,配齊配強基層民政干部,保持工作人員的相對穩定,通過理順工作服務體制,突破平臺制約瓶頸,破解基層民政辦事缺機構、做事缺人手的難題,從根本上夯實民政為民服務的基礎。

二、加大投入。

辦公場所、辦公設施、福利待遇或者經費保障等方面,州基層民政工作條件比較艱苦。都與所從事的工作要求存在較大差距,比如鄉鎮民政辦公場所簡陋且不固定,普遍缺少電腦、傳真機、專用檔案柜等辦公設施,各項業務仍然襲用原始手段開展,查災、報災、核災依靠口述手寫,優撫、低保、五保老人管理仍是手工操作,低保、優撫等重要檔案資料無處存放。同時工作經費短缺,如救災用的交通費、通信費、低保動態管理走村入戶核查調查的車船費、誤餐費等均無固定來源。由于經費的短缺,一些工作人員有時會對民政資金這根“高壓線”抱有“臨時停電”僥幸,從而有可能出現資金挪用截留等違規使用的問題。硬件環境的落后,導致基層民政工作信息化程度和工作效率都比較低,民政民生資金的運行會因為沒有“防滑鏈”而出現安全隱患。

把改善基層民政工作條件作為執政為民、解決民生問題的重要決策之一,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各級黨委、政府要從更好地保障民生改善民生解決民生的要求出發。要敢于投入,舍得投入,科學投入,努力加快基層民政設施建設步伐,優化為民服務工作環境。當前亟待解決的要為鄉鎮民政機構提供固定的辦公場所,配置必要的電話、電腦、傳真機、攝像照相機、檔案柜等辦公設備,要在財政預算中為基層民政工作配足相應的辦公經費,確保民政工作的正常開展,要針對基層民政干部經常走村串戶、出差時間多的實際,適當增加出差費或幫助解決交通工具等問題。同時要改善基層民政干部的福利待遇,關心他成長,從激勵機制的建立健全上,提高基層民政干部的工作熱情。當然改善環境,各級民政部門也應有所作為,要抓住“十二五”開局之年的機遇,按照科學性、前瞻性、創新性和可行性的要求,精心謀劃,研究制定我州民政基礎設施建設專項規劃,既實事求是又科學可行的向當地黨委、政府建言獻策,要主動加強與相關部門的協調,通過多方支持,形成合力,從而以最優的方式取得工作環境與工作職能的和諧匹配,實現基層民政為民服務的邊際效益和資金安全最大化。

三、強化培訓。

政策法規還在不斷豐富,新時期民政工作的領域還在不斷擴大。全新的民政業務還在不斷增加,傳統的民政業務還需要結合新的實際不斷予以創新、改善、整合。這就對民政工作人員的業務能力、分析能力、協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素質要求。強化培訓,就是要根據基層民政工作群眾性、政策性、政治性和多元性的特點,采取培訓、自學、掛職交流、深入第一線等多種形式,有針對性地加強對基層民政人員的職業道德和業務知識培訓,提升基層民政解決民生問題的綜合能力。

所做的為弱勢群眾雪里送炭的工作,民政面對的困難群眾的民生問題。這“炭”送得是否及時,否到位,否真正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到群眾的身上,除了依賴于為民服務的硬件環境的優劣外,更重要的還取決于基層民政工作者素質的高低。所謂提高為民服務的素質,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者要勇做弱勢群眾的代言人,真做困難群眾的三心”人(即貼心人、知心人、放心人)勇做代言人,就是要從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敢于用心說話、講真話、講實話;就是要從實際出發,不搞形式主義,不搞形象工程,以務實的精神、扎實的作風、求實的態度,把事關民生的各項決策落到實處,通過自身的有效工作,把黨和政府的要求與人民群眾的期盼統一起來。真做“三心”人,就是要求民政工作者對困難群眾的苦處、難處、急處,要先知先覺,先知先覺才能先動先行,才能從群眾“最盼”上著力、最急”上著手、最憂”上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