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科學發展觀 全面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
時間:2022-11-15 02:31:00
導語:樹立科學發展觀 全面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體現為該地區在不斷變化的國際國內經濟環境中所具備的持續發展能力,不僅表征了現實的經濟發展水平和實力,更與該地區的經濟增長后勁和未來的發展潛力相關聯。
按照廣東競爭力評估中心的最新研究,從全球視野來考量,廣東經濟的國際競爭力已接近中等收入國家水平;在國內,廣東的地區競爭力指數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一倍左右,與浙江、江蘇、福建等省市不分伯仲。
歷經二十余年改革開放的洗禮,中國的市場經濟體系已雛形初現。中國加入wto及全國開放格局的形成,使得國內外的競爭壓力日益加劇。隨著早期發展優勢的漸次弱化,其他區域的競爭對手紛紛挾“后發優勢”奮起直追。面對新形勢,未來廣東發展能否實現加快發展、率先發展和協調發展,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針,全面提升地區綜合競爭力。
從潛在的角度看,廣東地區競爭力的提升受到多種因素的掣肘。
第一,過度非均衡發展難以走出“發展中的陷阱”。在富庶的廣東,至今還有全國級的貧困縣,出現了“陽光里的寒極”現象。珠三角與其他地區的發展差距有愈拉愈大之勢。當富裕與貧窮向兩極過度延伸時,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的發展模式,最終將導致區域發展重心失衡,并延緩整個區域競爭力的提升。
第二,發展的結構性失衡,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短視性的城市規劃、日趨嚴重的江河污染、過快的人口增長和出生性別比例失調、人文精神失落和文化產業發展滯后以及日益加大的社會保障壓力,這些都是今后發展中需要解決的棘手問題。
第三,制造業基地的技術提升困境。在全球價值鏈系統中,發達國家日益成為“虛擬經濟國家”,發展中國家相應變為“生產主體國家”。廣東的主體企業多數非廣東本土長成,即使是本土化企業生產的產品,其關鍵技術、關鍵部件仍控制在跨國公司手中。缺失了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企業的核心競爭力等于無米之炊。
第四,企業家隊伍的培育。處在風頭浪尖的廣東,曾經涌出過一批叱咤風云的企業家。但許多企業不斷“城頭變幻大王旗”,“企業家”也如流星般曇花一現。時至今日,企業發展資金已不那么匱乏,市場容量也足夠大,問題就在于缺乏能整合各種資源,開拓國內外市場的一批戰略企業家。
發展是辯證的統一。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非均衡發展是抓住機遇、奠定基礎和占領國際市場制高點的法寶。在另一時空條件下,發展的非均衡性過度膨脹,又會破壞經濟社會各方面的有機聯系,造成資源浪費和社會的不穩定,從而在整體上降低一個地區的綜合競爭力。
發展的本質是人的發展。因此,發展必須以人為本,以人為本的發展尤其應當重視文化對經濟的推動。當知識成為左右經濟發展的關鍵變量時,綜合競爭力的主導因素也會逐漸由經濟競爭力、資源競爭力、科技競爭力、環境競爭力等向文化競爭力轉變。
綜前所論,提升廣東綜合競爭力應當從以下諸方面著手:
第一,切實轉變發展觀念。應當摒棄盲目的gdp崇拜,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樹立均衡發展、以人為本的發展新思維,實現經濟社會和文化等方面的協調發展。
第二,走新型工業化之路,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少、污染排放少、經濟效益好、資源可充分利用的可持續發展道路。積極倡導和推行循環經濟,重視資源的存繼,為后代人留下發展空間。
第三,實施均衡發展戰略,促進區域經濟、城鄉經濟協調發展。廣州、深圳兩大中心城市和珠三角地區應以國際市場為導向,著力提升國際競爭力,發揮其龍頭帶動作用;以支付轉移、政策扶持等手段加快推進欠發達地區發展步伐;借助產業的區內轉移,合理配置和調整區內產業結構;調整財政收入和支出結構,在減免農業稅、減輕農民負擔等方面走在全國前面,促進農業經濟發展,增加農民收入。
第四,培育區域產業集群和區域創新體系。公共政策領域最新的研究表明,營造地方產業集群是提高國際競爭力以應對全球化挑戰的一種重要政策措施。廣東應當考慮通過區域治理,增強本地生產系統的內力和利用國際資源外力相結合的程度,走外源發展和內源發展相結合的路子。
第五,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合作,擴大發展腹地和市場范圍。本著“雙贏”的原則,實現區域之間的高度競合。以物流、資金流、人才流和信息流為紐帶,在推進粵港澳經濟圈形成的基礎上,大力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合作與互動,加速構建“泛珠江三角洲經濟合作區域”。在交通設施一體化、人才流動自由化、產業轉移清潔化、技術和信息共享等方面取得實質性進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