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時間:2022-12-06 03:14:00

導語: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落實科學的發展觀

第一個問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積極開展全社會的學習活動

2001年,黨中央提出創建學習型社會的號召。2002年底,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體學習時指出:“必須堅持把學習作為全黨的一項重要的任務”。學習與創新應當成為全社會活動的主題。倡導學習型政黨、學習型組織、學習型城市、學習型社會,這是全黨全民族全社會一項基礎性的、根本性的大事,是關系到黨的建設、國家的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戰略措施,是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習活動開展得如何?關系到黨的未來,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關系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的未來。開展學習活動,首先要解決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問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一定要搞清四個問題:學習的本質是什么?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學風是什么?學習的方法是什么?

關于學習的本質。

從哲學上講,學習的本質就是人對客觀世界所固有的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人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過程就是人的學習活動。人是認識和實踐的主體,人認識和實踐的對象就是人認識和實踐的客體,人作為主體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對客體加以改造和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體,首先要直接認識和把握客體的規律。也就是說,人生活在世界上,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不斷對客觀世界進行創造性的改造活動,就必須不斷對客觀世界加以利用,而人要改造和利用客觀世界,首先人的主觀世界就要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所以,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人要積極地改造自己的主觀世界,使自己的主觀世界符合客觀世界的規律,這就需要不斷地學習。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就是學習,對客觀規律的認識和把握,積累起來,系統化、理性化了,就是知識。同志說過:“什么是知識?自從有階級的社會存在以來,世界上的知識只有兩門,一門叫做生產斗爭知識,一門叫做階級斗爭知識。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就是這兩門知識的結晶,哲學則是關于自然知識和社會知識的概括和總結?!保ā哆x集》第三卷,第815-816頁)知識還可以分成書本的知識和實踐的知識,書本知識最終也是來自實踐的。同志還說:“有兩種不完全的知識,一種是現成書本上的知識,一種是偏于感性和局部的知識,這兩者都有片面性。只有使二者互相結合,才會產生好的比較完全的知識”。一個人只有書本知識,沒有參加實際活動,獲得親身得來的實踐知識,或偏于感性或局部的知識,不能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上升到理性的、全局的高度,得到的是不完全的知識。所以,學習的過程就是把書本知識和實踐知識結合起來,既向書本學習,又向實踐學習,真正上升到理性高度,形成完整知識的過程。

關于學習的目的。

學習的目的是什么?學習只有一個目的,就是改造客觀世界,并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不斷地改造自身的主觀世界。學習的目的就是為了使用。同志在的時候提出,“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要能夠精通它,應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應用?!保ā哆x集》第三卷,第815頁)提出學習要“有的放矢”。在延安開展的馬克思主義學習運動就是以解決中國革命的實際問題為目的。我們今天的學習則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為根本目的,就是為了解決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

關于學風問題。

搞清楚了學習的本質、學習的目的,學風問題也就提出來。理論聯系實際,實事求是是我們提倡的馬克思主義的學風。同志指出:“所謂學風,不但是學校的學風,而且是全黨的學風。學風問題是領導機關、全體干部、全體黨員的思想方法問題,是我們對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態度問題,是全黨同志的工作態度問題。既然是這樣,學風問題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就是第一個重要的問題。”(《選集》第三卷,第813頁)脫離實際,無的放矢,是一種壞的學風。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建設的歷史上,脫離實際的學習,教條主義、主觀主義、形式主義的不正派的學風,給中國革命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危害。在學習過程中,一定要樹立和實行馬克思主義理論聯系實際的良好學風。

關于學習的方法。

學風問題決定學習方法,堅持什么樣的學風,也就有什么樣的學習方法。學習有兩種:一是向書本學習,一種是向實踐學習。書本是對實踐的高度總結,正確的書本知識是對實踐的正確總結。向書本學習,不能死讀書,讀死書,一定要聯系實際問題,“有的放矢”地讀書。要好好地讀書,好好地思考,好好地研究問題。讀書是一種學習,使用也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在使用中學,在實踐中學,向實踐學習,一定要上升到理論高度,而切忌偏于感性和局部。向實踐學習,包括總結中國的和外國的實踐,也包括總結成功的實踐和失敗的實踐。失敗是成功之母,只有從錯誤的實踐中汲取經驗,總結經驗,才能不斷地前進。總之,開展學習活動,一定要首先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開展求真務實的、實事求是的、與時俱進的、真正有實效的全黨、全社會的學習活動。

第二個問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學習和研究科學發展觀。學習科學發展觀,把握其理論實質,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在科學發展觀上,是當前的一項重要學習任務,是我們當前國家生活中的一項中心任務。

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了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志指出,確立科學發展觀,“既是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科學發展觀是在“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指導下形成的,是積極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治國新理念,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要把“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真正落到實處,一定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首先要落實在我們的思想上,扎根在我們的頭腦中,最終要體現在我們的行動上。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前提就是要學習科學發展觀的理論實質,把握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認清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只有這樣,才能把科學發展觀真正落到實處。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是科學發展觀的四個關鍵詞,這不是單純四個詞的問題,而是全面地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客觀規律。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一定要認識和把握發展的客觀規律,按規律辦事。中央黨校原副校長蘇星同志,是著名的經濟學家,他指導的一個博士的論文《低代價經濟增長論》,是一篇很有價值的博士論文。論文認為,經濟增長有兩種模式:一種是高代價增長模式,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代價,結果是增長不經濟,增長不發展。再一種是低代價增長模式,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科學的發展模式,也就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模式。論文算了兩筆成本賬:一筆是發展的經濟成本賬。資金的投入,土地、能源等生產要素的投入是發展的經濟代價;一筆是發展的非經濟成本。衛生問題、教育問題、科技問題、文化問題、文明問題、安全問題、民族問題、民主問題、貧困問題、分配問題、就業問題,等等,是影響發展成本的非經濟因素。這些問題如果解決不好的話,也同樣會大大增加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的代價。只舉安全問題為例,我國每年因安全事故要死十幾萬人,每年安全事故帶來的直接和間接損失是幾千億人民幣,這一定會加大發展的成本。所以,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關系到我國的發展是不是健康的、合理的、持續的。

為什么發展中會有一系列問題發生呢?主要有四個原因:

第一是客觀原因。在發展過程中有些問題出現是不可避免的,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有不同的突出問題。比如說,在缺少蛋糕的時候把蛋糕做大是主要問題,蛋糕做大之后,如何分配蛋糕又成為突出問題。改革開放之初,解決人的溫飽問題是發展的當務之急。溫飽解決了,就會帶來一系列新的問題出現。所以,在發展過程中,舊的矛盾解決了,新的矛盾又出現了。不斷產生新的問題,是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現象。

第二是體制上的原因。有些問題大家明明知道不能這么做,但還是這么做了,這里面也有一個體制上的制約問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還必須進行體制改革。

第三是領導干部個人思想作風上的原因。有極個別的領導干部在錯誤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下,導致錯誤的政績觀,在錯誤的政績觀的指揮棒指揮下,不顧實際情況,盲目上項目,搞所謂“形象工程”、“政績工程”,把個人的“榮辱升遷”、“名利地位”寄托在所謂的“政績”上。比如,安徽原副省長王懷忠,當地老百姓叫他“王壞種”,在安徽阜陽當書記的時候大搞所謂“形象工程”,大搞“官員出數字,數字出官員”,在數字上“摻假注水”,給阜陽財政造成了20多個億的虧空,給老百姓利益帶來了極大的損害。

第四是理論認識上的原因?!耙匀藶楸?、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體現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的。“以人為本”,強調的是唯物史觀的發展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就是以現實的人為出發點,以現實的人為目的的社會發展觀,從唯物史觀出發,在發展中,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而不是以物為本,要在發展中逐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一切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以人民擁護不擁護,人民贊成不贊成,人民高興不高興為發展的衡量標準。“全面、協調”,強調的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基本觀點的。什么叫做全面?全面就是什么都有,一個人有兩條腿,缺一條就不全面,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也不太全面。

社會全面發展要求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三大文明”一齊發展。什么叫協調?兩條腿都有,但一條腿朝前邁,一條腿朝后邁,走不到一起,這叫作不協調。在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定要兼顧方方面面,統籌兼顧,協調發展。發展要有后勁,社會要有可持續發展能力,“可持續”,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認識論的發展觀,是符合馬克思主義主觀要符合客觀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基本觀點的。保持可持續發展,必須要尊重社會發展應當具有三個方面的可持續資源的客觀規律:第一,保持可持續的自然資源。環境和物質資源一定要有可持續性,不能以環境的破壞為代價,也不能以資源的高消耗為代價。我國是人口大國,資源小國。據有的專家估計,按人均自然財富,中國人均是6600美元,比世界人均水平低多了。一定要保持環境和資源的可持續性,污染嚴重、消耗殆盡,可持續發展是根本不可能的。第二,保持可持續的人文資源。人文資源是人才、知識、信息、精神、理論等因素,這些也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信息、理論、知識、人才資源也要有可持續性,如果人文資源枯竭,社會可持續發展同樣也是不可能的。第三,保持可持續的政治資源。政治的民主、法治的健全、堅強的領導等政治資源也是影響一個國家保持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資源條件。如果政治混亂,一個國家保持可持續性發展也是不可能的。

“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這四個詞,概括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違背了這四個詞,就違背了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違背了馬克思主義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一定要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高度來學習科學的發展觀,積極開展全社會的學習與創新活動,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