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時間:2022-12-07 03:00:00

導語:論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始終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

密切聯系群眾是馬克思主義政黨區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之一,也是我們黨保持先進性的集中體現。因此,切實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作風建設,使廣大黨員始終做到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使黨員領導干部切實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中國共產黨作為中國工人階級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永葆黨的先進性,要求我們黨始終保持人民群眾血肉聯系

密切黨群關系,是我們黨的根本政治主張和一貫要求。指出:“黨群關系好比魚水關系。如果黨群關系搞不好,社會主義制度就不可能建成;社會主義制度建成了,也不可能鞏固”。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始終堅持黨的“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和工作方法。同志提出黨同人民群眾的關系問題是一個根本的政治問題。同志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堅持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正是按照這些要求,不斷加強了黨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保證了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事業的勝利。

密切黨群關系,是確保小康目標實現的根本保證。回顧我黨86年的輝煌歷史,我們黨之所以能領導人民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歸根結底是因為我們黨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為了推翻壓在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共產黨人拋頭顱、灑熱血,舍生忘死為人民,贏得了廣大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奪取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社會主義新中國。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一切政策措施的出臺,都充分考慮人民的利益和群眾的承受能力,使廣大勞動群眾共同享受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從改革開放中得到實惠,因而得到了人民的擁護。新時期,我們黨要完成領導億萬人民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同樣要求全黨同志,務必走群眾路線,使我們作出的每一項決策、制定的每一個政策、采取的每一條措施都能充分體現人民群眾的愿望,以增強黨的凝聚力、號召力,讓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變為廣大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

密切黨群關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需要最廣泛最充分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增強全社會的創造活力;需要在全社會提倡團結互助、扶貧濟困的良好風尚,形成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人際環境;需要妥善協調各方面的關系,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需要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建立健全新的社會管理格局,充分發揮群眾在參與社會管理和維護社會穩定中的作用。

密切黨群關系,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進程中,要鞏固黨的執政地位,需要得到人民群眾的擁護、支持和信任。領導干部只有不忘人民的重托,慎用手中的權力,勤勤懇懇,盡職盡責,為人民掌好權,用好權,才能獲得人民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眾對黨的擁護、支持和信任是鞏固執政黨地位的堅實基礎,黨一旦脫離了群眾,就有喪失執政地位的可能。

密切黨群關系,是黨員干部接受新考驗迎接新挑戰的現實要求。掌握政權使黨有了更多更好的為人民服務的條件,但同時也增加了黨員領導干部被權力腐蝕的危險。從國際范圍看,西方敵對勢力亡我之心不死,千方百計利用各種手段實施“西化”、“分化”戰略。從國內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關鍵時期,也處在矛盾的多發期,這些矛盾處理不好,就容易損害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要避免這種危險,經受住考驗,就必須始終堅持以人民群眾為本,密切黨群關系。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真正做到堅持群眾觀點、貫徹群眾路線,必須正確認識和處理以下幾個關系。

密切聯系群眾,要做到工作需要與實際效果一致。能否深入基層傾聽人民群眾呼聲,以保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是實踐黨的宗旨的前提。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干部要不斷增強群眾觀念,認真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意愿。深入基層搞調查研究,關鍵是看實際效果。一方面要科學選點,蹲得住,做到身入心入。通過“點”的解剖,從中得出規律性的認識,以此指導“面”上工作;另一方面,要盡可能減少基層的壓力和負擔。要做到調查研究不濫、不浮、不添亂,真正和基層干部打成一片,撲下身子幫助群眾解決問題,真心實意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

聽取群眾意見,要做到廣開言路與集中民智的一致。為群眾謀利益,必須著眼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要求,想問題、定政策,必須把大多數群眾是否贊成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這就要求聯系群眾,廣泛深入地了解各個方面、各個層面群眾的意見。只有這樣,群眾有話才會向組織說,有事才會找組織辦,黨的威信才會高,我們才能全面掌握群眾的情緒、認識、立場的傾向性,從而為決策提供可靠的信息。同時,堅持“從群眾中來”,著眼于大多數人的意見,還要善于分析群眾的意見。由于所處的地位不同,認識水平和思想覺悟不同,群眾意見也不可能完全一致,這就需要我們把群眾分散的意見集中起來,形成正確的決策,再到群眾中去宣傳解釋,化為統一的意志。

實踐勤政為民,要做到注重實績與群眾公認的一致。黨員干部作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骨干,要有強烈的事業心和責任感,樹立科學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愛崗敬業,勤政為民,通過扎實有效的工作,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實實在在的貢獻。這既是黨和人民賦予我們的神圣使命,也是黨員干部為黨分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更是我們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必然要求。黨員干部“勤政”須以“為民”為出發點,“為民”則須以“勤政”作橋梁。有的領導干部為了在任期內有顯績,既不充分考慮現實條件,又不考慮群眾的實際承受能力,不惜“殺雞取卵”、“竭澤而漁”,大搞“形象工程”、“政績工程”,為本地的持續性發展進步埋下了隱患。有鑒于此,領導干部要心系群眾,把政績放在致富群眾、為民造福上,致力于地方經濟社會的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對堅持群眾路線、做好群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加強黨性鍛煉,增添為民服務的動力。與群眾的關系問題,首先是一個立場和黨性的問題。密切黨群關系要從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鍛煉入手。應經常開展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和黨的群眾路線的教育,促進領導干部牢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堅持正確的權力觀、地位觀、利益觀,始終與人民群眾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做到心里裝著群眾,凡事想著群眾、工作依靠群眾、一切為了群眾;增進群眾感情,滿腔熱情地關心群眾、愛護群眾,時刻把群眾的冷暖安危掛在心上,視人民群眾為“衣食父母”,用無私奉獻來報答人民群眾的養育之恩。

練硬服務本領,體現為民辦事的時代性。實行改革開放,一方面,利益主體多樣化帶來價值取向多樣化;另一方面,廣大群眾的民主意識、參與意識、維權意識顯著提高。加之,隨著改革的深入,計劃經濟條件下政府直接配置資源滿足群眾利益的方式已經逐步被市場機制的基礎性作用所取代。這種情況給堅持群眾路線、開展群眾工作加大了難度。這就要求黨員干部加強自身學習,努力提高群眾工作的本領。一是提高認識和運用規律的能力。堅持群眾路線、解決社會矛盾,不能停留在表面現象,也不能局限在經驗層面,而要潛心鉆研,用科學理論指導實踐,努力從規律層面和全局的高度把握和解決問題。二是要能夠及時發現和正確處理社會生活中涉及群眾利益的各種矛盾。要求黨員領導干部能夠及時了解掌握各項改革方案、政策措施出臺前后的社會反響,通過分析研究,及早預測可能發生的情況,從而使矛盾和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三是提高運用典型開展工作的能力。一方面要及時發現、總結和推廣群眾中的先進經驗,用典型引路。另一方面,領導要帶頭示范,從而吸引群眾自覺執行。

創新工作方法,提高群眾工作的有效性。一是開展宣傳教育。黨員領導干部應面對面地宣傳群眾、教育群眾,注重把言傳與身教結合起來,以身作則、率先垂范,以模范的行動影響和帶動群眾。二是要把做思想政治工作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群眾的許多思想問題往往與他們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密切相關,應把解決思想問題同解決實際問題結合起來,做到在宣傳政策、講清道理的同時,高度重視并全力解決群眾的實際困難,從直接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事情做起,從人民群眾意見最大的事情改起,以服務群眾、解決問題的實際行動贏得群眾的信任和支持。三是要把依法辦事與帶著感情做工作結合起來。作為黨員干部應主動增強法律意識,自覺依法辦事。同時,還應帶著感情做群眾工作。要求群眾做的事,要把道理、政策、法律向群眾講清楚,充分尊重他們的知情權和選擇權;遇到問題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滿腔熱情地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讓群眾心悅誠服。

完善工作機制,力求服務群眾規范化。一是建立健全群眾工作齊抓共管機制。應建立健全黨委領導、組織部門牽頭抓總、各部門齊抓共管、全社會廣泛參與的群眾工作機制。二是建立健全群眾合理訴求的表達機制。充分發揮人大、政協、政法機關的作用,暢通群眾反映意見的渠道;積極發揮工青婦等人民團體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作用,經常聽取他們反映的基層情況和群眾建議;引導廣大群眾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訴求,及時解決群眾反映的問題,維護群眾的合法權益。三是建立健全科學民主的決策機制。對涉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事項,要廣泛征求社會各方面的意見,充分進行協商;對同群眾利益密切相關的重大事項,普遍實行公示、聽證等制度,深入聽取群眾意見。四是建立健全矛盾排查調處機制和群體性事件應急機制。應嚴格區分兩類不同性質的矛盾,堅持以民主的方法、說服教育的方法化解沖突、解決問題,逐步把處理群體性事件納入法制化、規范化軌道,靠科學的體制和機制化解矛盾,維護廣大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五是建立健全權力制約機制,防止濫用權力、以權謀私。要從根本上密切黨群關系,鏟除腐敗現象。首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穩步推進民主政治建設步伐。其次,規范權力行使的所有環節和全部過程,堵塞權力運行過程中可能產生的漏洞和空子。第三,在加大道德操守和黨性教育的同時,進一步發揮黨內監督、人大監督、政府專門機關監督、政協監督、派監督、司法監督、群眾監督、新聞輿論監督等各方面的作用,形成監督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