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

時間:2022-12-11 05:22:00

導語:如何理解“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如何理解“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

問: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決定》提出:“注重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對此,應如何理解?

答:提出這一命題,是對我們黨強調的以人為本理念內涵的進一步豐富,也是對每一位公民提出的明確要求,有助于提升我國社會治理的水平,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人的心理和諧,是指人的認知、情感、意志等內心活動處于平衡自然、協調統一的狀態,并對外界事物抱有平靜適度、熱情友善的態度?!稕Q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積極向上的社會心態。這種社會心態,是人們在處理利益關系特別是表達個人利益訴求時、在對待自己的生活學習工作時、在看待西方文明成果特別是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和先進科技水平時所應有的心理狀態,是心理和諧在特定條件下的具體體現。保持心理和諧,是一個人身體健康的重要標志,是充分發揮個人潛力的重要條件,也是在服務社會中實現人生價值的重要基礎。和諧的心理狀態,對于促進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形成人人促進和諧的局面,具有重要作用。

和諧社會從心開始。心平才能氣和,內和才能外順。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向心力、親和力;不和諧的心理向社會釋放的是離心力、破壞力。心理和諧的人越多,社會的和諧程度就越高。現代社會,工作和生活節奏加快,競爭加劇,社會矛盾增多,人們的精神壓力也隨之加大,容易產生急功近利、心浮氣躁的心態。特別是當事不遂意時,更容易產生焦躁、郁悶、激憤甚至仇恨等情緒,如果調整不好,于己于人于社會都會產生不利影響??梢哉f,今天的人們隨時隨地都面臨著調節自己的心態、不斷促進心理和諧的現實需要。那么,怎樣才能促進人的心理和諧呢?

就國家和社會而言,應深化改革、加快發展,著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突出矛盾,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最大限度地減少引發人們心理失衡、失調的外部誘因;建設和諧文化,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在全社會形成知榮辱、講正氣、促和諧的風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為促進心理和諧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健全心理咨詢網絡,把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貫穿、滲透、體現于思想政治工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輿論引導、文化消費、志愿服務、專業咨詢等各個方面,幫助人們在潛移默化中達到心理和諧。

就個人來說,則需要加強修養,進行經常性的心理調節,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觀察世界,用平和寧靜的心態思考問題,以樂觀豁達的情懷對待生活,用理性引導偏激,讓冷靜戰勝浮躁,以恬淡取代癡迷。具體來講,就是正確對待自己、他人和社會,正確對待困難、挫折和榮譽。對待自己,堅持自省、保持清醒。對自己的能力、水平和潛質應有自知之明,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盲目自信,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定志向和目標。對待他人,與人為善、見賢思齊。常懷博愛之心、友善之心,多看別人的優點,多學別人的長處,在別人需要幫助時真誠伸出援助之手。對待社會,寬容大度、盡職盡責。用發展的眼光看待現實中存在的問題,以包容的心態面對新生事物,以積極的姿態緊跟時代步伐,常懷感恩之心、責任之心,為社會的發展進步作出自己的貢獻。對待困難,堅韌不拔,知難而進;對待挫折,百折不撓、決不言??;對待榮譽,欣喜有度、不驕不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