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人民群眾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
時間:2022-12-12 04:31:00
導語:使人民群眾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柳州是我國西部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廣西最大的工業城市。近年來,面對新的機遇和挑戰,柳州市委、市政府堅持統籌兼顧,推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在構建和諧柳州,使人民群眾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一、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著力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
工業經濟一直是柳州經濟發展的重點和優勢,在柳州經濟發展中占主導地位。我們按照“工業強市、富民興柳”的總體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工業經濟,為構建和諧柳州奠定雄厚的物質基礎。同時,堅持以工哺農、以城帶鄉,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下大氣力解決發展的不平衡問題。
加快柳州工業化進程,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我們從柳州的實際出發,提出“集中精力加快推進工業化、在廣西率先實現工業化”的奮斗目標,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汽車、機械、冶金三大支柱產業,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加快建設區域性先進制造業基地。2006年,柳州工業總產值突破千億元大關,達到1083.57億元,增長28%,規模以上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比上年提高27.86%。工業的發展輻射帶動了柳州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去年,全市生產總值增長17.7%,財政收入增長18.7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15.13%,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實現了“十一五”時期的良好開局。
大力推進“柳州創造”,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我們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柳州發展的戰略基點和調整結構、轉變增長方式、構建和諧柳州的中心環節,實施“柳州創造”戰略,開展創意、創新、創牌、創業活動,建設創新型城市。柳州擁有的自主知識產權品牌產品不斷發展,正在逐步實現從傳統的“柳州制造”向先進的“柳州創造”轉變?!傲ぁ毖b載機已成為享有世界聲譽的民族工業品牌,“兩面針”牙膏產銷量連續23年位居全國中草藥牙膏榜首,“歐維姆”預應力錨具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40%。目前,柳州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產值約占全市工業總產值的1/3,新產品產值率保持在30%左右。
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促進柳州城鄉協調發展。貫徹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積極謀劃縣域經濟發展,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利用豐富的竹、木、茶、桑等資源,積極發展資源經濟,農村特色優勢產業發展迅速;利用市區工業優勢,輻射帶動配套經濟發展,鄰市縣(區)的配套工業體系初步形成;大力發展勞務經濟,外出務工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渠道。2006年,培訓農村勞動力5.51萬人,新增轉移就業5.37萬人;修建村級路221條869公里,解決了7.4萬農民行路難問題;建成農村飲水項目139處,解決了11.7萬農民的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沼氣池1.5萬座,改廁1.71萬座;完成水庫除險加固29座,灌溉面積10萬畝;投入各類資金1.03億元,用于“整村推進”127個貧困村扶貧開發,初步解決了兩萬人的脫貧問題。
支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建設,推動不同區域協調發展。柳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有兩個民族自治縣。我們把扶持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為統籌區域發展的重要任務,采取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大對民族地區的扶貧力度、加快民族地區社會事業發展步伐等措施,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全面發展,鞏固和發展各民族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從2003年6月起,累計投入資金5.57億元,建設少數民族聚居地區的公路、沼氣能源和重點村鎮,少數民族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2006年,融水苗族自治縣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2002年增長64.39%、97.17%、41.96%;三江侗族自治縣生產總值、財政收入、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比2002年增長45.98%、39.97%、52.78%。
二、建設和諧文化,著力打造“文化柳州”
我們統籌考慮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發展,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倡導和諧理念,培育和諧精神,建設和諧文化,打造“文化柳州”,形成柳州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團結和睦的精神紐帶。
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鞏固團結奮斗的思想基礎。我們堅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加強國情、區情、市情和形勢政策教育,增強干部群眾對黨的領導、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事業、建設富裕文明和諧新柳州的信念和信心。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開展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實踐活動,加強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在全社會形成誠實守信、敬業奉獻、團結互助、遵紀守法、尊師重教、尊老愛幼、鄰里和睦的良好社會風尚,不斷增強構建和諧柳州的思想道德力量。
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文化需求。我們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實施面向基層、服務群眾的“文化惠民”工程,建立健全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繁榮文化創作,多出精品力作,《八桂大歌》唱響全國。加強城鄉文化設施建設,豐富活躍群眾文化生活,開展“柳江之夏”、“百村百戲”、“文化基層行”等深受群眾喜愛的文化活動。加大對歷史文化、民族民間文化的開發保護和合理利用,豐富柳州歷史文化名城和民族風情之都的內涵。白蓮洞遺址等五個文物點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侗族大歌等四個項目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積極推進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企事業單位改革,整合文化資源,推進文化產業園建設,大力發展文化產業。
深入開展和諧創建活動,提高柳州社會和諧程度。我們把和諧創建活動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結合起來,同“轉變干部作風、提高機關行政效能建設”活動結合起來,同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結合起來,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結合起來。在城鄉基層廣泛開展“講文明、促和諧”活動,開展“創文明機關、做人民好公務員”為主題的黨政機關精神文明建設活動,開展送溫暖獻愛心活動和以理論、法律、科教、文化、衛生為主要內容的“基層服務號”下鄉村進社區活動,以及社區文化體育節等群眾性活動,抓好小康文明示范村創建活動,抓好以“共鑄誠信”為重點的文明行業創建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建設,努力形成團結一心構建和諧柳州、維護柳州和諧的良好局面。
三、使柳州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
我們堅持以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切身利益問題為重點,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集中力量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把共同建設、共同享有和諧社會貫穿于和諧柳州建設的全過程。
關注和改善民生,幫助群眾解決實際困難。把擴大就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目標,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就業再就業機制,努力實現經濟發展和擴大就業良性互動。2006年解決城鎮新增就業人口4.91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72萬人,就業困難人員再就業6781人。進一步完善社會保障體系,提高城鎮低保標準,全面落實“兩個確?!保磿r足額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實施扶助貧困殘疾人的“陽光計劃”,2006年改造完成600戶農村貧困殘疾人危房。
以人民群眾關注的住房、教育、醫療問題為重點,加強社會事業建設。積極采取措施,著力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實施“溫馨工程”,加大城鎮經濟適用房建設力度,完善廉租房制度,使中低收入家庭享受到經濟適用房或廉租房政策。根據工業城市產業工人多的特點,為住房困難的產業工人新開工建設15萬平方米的經濟適用房。落實“兩免一補”政策,使31.88萬農村學生受惠;率先在西部地區免除城市低保、特困家庭子女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推行農民工子女就近接受義務教育,近6000名學生免交借讀費,就讀于25所定點學校;實施“教育扶貧行動”,600名農村貧困家庭子女免費就讀中等職業學校。改善城鄉醫療衛生服務設施,基本形成三級醫療衛生保健服務網絡。開展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72.21萬農民得到實惠。
實施“碧水藍天、青山綠地”工程,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在加快工業化進程的同時,在廣西率先實行重大污染源公示制度,實施“碧水藍天、青山綠地”工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通過推廣環保節能技術、實施清潔能源替代計劃,采取環保技改、根治或關閉一批重大污染源等措施,在“十五”時期工業總量增長近1.5倍的情況下,柳州生態環境有了進一步改善,摘掉了酸雨城市的帽子,做到了增產不增污和增產減污。深入實施“城鄉清潔工程”,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營造清潔、整齊、優美的城鄉環境,把柳州建設成為山水秀美的工業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