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
時間:2022-04-22 03:18:00
導語:科學發展觀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指針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關鍵是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只有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從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實際出發,理清發展思路,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夯實發展基礎,增強發展后勁,才能更好地推動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與和諧社會建設全面發展。
一、科學發展觀是我們黨在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中形成的重大指導思想
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實踐呼喚我們深化認識“為什么要發展、什么叫發展、怎樣發展”這一重大問題,迫切需要我們創新發展觀念,完善發展戰略,拓寬發展途徑,切實抓好用好戰略機遇期,努力實現黨在新世紀的歷史任務。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圍繞如何實現又快又好地發展,我們黨進行了深入的思考。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十七大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在科學把握現階段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新特征和深刻總結國內外發展經驗教訓的基礎上,提出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
科學發展觀是以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形成的重大指導思想,也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相結合中產生的最新理論成果??茖W發展觀在繼承、鄧小平和同志關于發展思想的基礎上,用一系列新思想、新觀點、新論斷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發展理論。它從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黨的建設的全局看發展,認為發展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部理論和實踐中居于中心地位,把發展觀提到統領全局的高度。它把以人為本作為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科學地回答了發展的目的和發展的動力;把堅持以人為本和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統一起來,強調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使發展的內涵更加清晰,發展的途徑更加明確,發展的眼光更加深遠,進一步明確了我國為什么要發展、什么是發展、怎樣發展的重大問題,不斷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這是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導思想的新發展,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發展觀。
理論的威力在于科學性,理論的生命力在于創新性。科學的理論是政黨的行動指南,是全民族的精神支柱。馬克思主義是偉大的科學理論,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指導思想,是全國各族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理論基礎。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是最好的堅持馬克思主義。用發展著的馬克思主義指導實踐,是我們從勝利走向勝利的成功奧秘。如果說科學發展觀形成的現實依據是為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那么從其理論內涵來講,這一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的含義十分豐富,是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認識的升華,是為了建設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因此,牢固樹立和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用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是貫徹落實“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提出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妥善應對我國現代化建設進入新世紀新階段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和挑戰的正確選擇,關系黨和國家工作的大局,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整個現代化事業的長遠發展。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必然要求
理論產生于實踐,又對實踐具有能動作用。一旦創造出重大的理論成果,必將有力地推動社會實踐的大發展。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作用正是這樣,十七屆三中全會以來短短兩年多時間,它日益深入人心,越來越顯示出其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的強大力量。其中,突出地表現在我們黨運用科學發展觀的強大思想武器,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奮斗目標,指明了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正確方向,適應了當前我國社會結構和社會生活深刻變化的迫切需要,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經過改革開放20多年來的發展,我國經濟實力已經有了很大提高,在新世紀新階段發展又有了一個新的起點。2003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跨上了一個重要臺階。按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到2020年我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將達到3000美元。展望未來,我國經濟發展將呈現城鎮化進程加快、消費結構升級、產業結構優化、科技進步加速、與世界經濟融合加深、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的趨勢,這將為我國經濟的持續快速增長開拓新的空間,提供新的動力。但也應該看到,我們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日益突出:經濟社會發展不平衡,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在擴大;經濟增長方式比較粗放,發展面臨的資源、環境和技術瓶頸制約日益突出,等等。在這樣一個十分重要的關口,如果一些地方還延續過去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增長模式,任由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繼續擴大,我國經濟持續快速增長、社會和諧穩定的局面就難以鞏固。況且,一些國家和地區的發展歷程表明,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00美元到3000美元,是一個重大跨越。在這一階段,既是“黃金機遇期”,也是“矛盾凸顯期”,會出現兩種不同的結果:一種是持續騰飛,順利實現工業化、現代化;另一種是徘徊不前,出現貧富懸殊,城鄉和地區差距拉大,社會矛盾加劇,生態環境惡化。這就是說,在我們面前擺著上述兩種前途。對于中國共產黨而言,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性質決定了我們只能爭取前一種前途而避免后一種結果。這就取決于我們黨能否真正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開拓創新,迎難而上,用新辦法解決前進中遇到的新問題。
富于理論創新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優秀品格。當代中國共產黨人在應對新挑戰、解決新問題中,大力發揚理論聯系實際的優良作風,積極探索在社會關系、社會狀態方面如何實現良性運行、和諧發展的重大課題,自覺地把科學發展觀貫穿于發展的整個過程和各個方面。正是在這樣的基礎上,十七屆四中全會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任務和新目標。它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更加明確地由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三位一體發展為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新飛躍。它全面概括了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擁有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基本特征,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目標的新概括。只要我們在新形勢下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能把握發展機遇,順利克服各種矛盾,確保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三、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證
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茖W發展觀強調只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不斷增強綜合國力,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而言,它必須建立在物質財富相對寬裕的基礎上。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在貧窮的基礎上更不會建成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扭住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進一步營造“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的濃厚氛圍,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
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和核心。從一定意義上講,科學發展觀形成于我們黨正確處理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和正確的政績觀的重大關系中。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在加深對發展是硬道理認識的同時,也有一些同志在什么是發展這一問題上出現片面理解,形成了一種只講經濟增長的錯誤政績觀,忘記了我們黨領導發展的根本目的。如果讓這種錯誤認識發展下去,將會造成非常嚴重的后果。因此,我們黨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著力糾正片面政績觀,強調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這就要求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中必須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把握以人為本原則,把以人為本作為思維方式和行動方略,體現在政策決策中,轉化為制度法律,列入政績評價內容,盡量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使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睦相處,不斷推進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根本要求??茖W發展觀強調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也就是要在以人為本、統籌兼顧中協調好改革進程中的各種利益關系,全面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中,我們要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始終遵循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和可持續性的基本規律,把統籌兼顧作為和諧社會建設的根本方法,按照“五個統籌”的要求推進改革發展和維護社會穩定,協調好全社會各方面、各階層的利益關系,最大限度地減少社會矛盾,減輕社會振蕩,確保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為和諧社會建設提供良好環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進一步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使和諧社會建設利在當代、惠及子孫,始終充滿旺盛的生機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