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工作體會

時間:2022-09-27 03:29:00

導語:課改工作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課改工作體會

在當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逐漸深化、推廣的大背景下,如何自覺主動地吸收當代心理學研究的最新成果,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實踐的實效性,就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要任務。由于較多地滲透了建構主義心理學和多元智能理論的思想,新課改初步具備了較為先進、科學的心理學基礎。但是,若從一個更開闊的視野來說,當代認知心理學的新進展,也應該成為我們當前課堂教學改革關注的一個重要領域。因為當代認知心理學被人們看作是繼行為主義后的心理學的第二次革命。日前,筆者拜讀了由的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梁寧建教授所著的《當代認知心理學》(上海教育出版社年版),這種感受變得更加強烈了。書中講到的當代認知心理學的基本理論和最新研究成果,強化了課堂教學的心理學脈搏,為新課改注入了新鮮的心理學血液,對課堂教學實踐的發展有著頗多的啟發之處。

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本次新課改的核心理念之一。從心理學的角度講,創新能力實際上就是個體解決問題,尤其是解決現實生活中結構不良問題的能力的最高表現。認知心理學家通過對某一領域中創新性較高的專家和創新性較低的新手所做的對比研究發現:專家之所以創新性高是因為他們大腦中的知識結構更緊湊,組織更合理,相關知識點聯系更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這些知識容易被快速激化、提取,完成對新問題的實質性把握、識別、分析、形成合理的解決假設。而在新手的大腦中,其知識的組成單位較小,知識點分散、結構松散、聯系不緊密,因而面對新問題時,往往無法快速提取相應的知識用于問題的解決。因此,當前的基礎教育改革,應當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防止實踐中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的操作誤區,努力在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實現創新能力的提高。

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也是新課改的應有之義。但是學會學習的心理機制是什么?當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元認知的研究給我們以很大啟發。元認知即是個體對自己認識活動的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學生的學習活動實際上包含兩個層面:一個是學習者對于書本上、實踐中的各種知識的記憶、理解、領會、分析、綜合、運用等活動;另一個是學習者以自己上面的這種學習活動為認識對象,所進行的計劃、反省、監控、調節等活動,也就是元認知活動。學會學習的涵義應該主要體現在這第二個層面上,因為,對于一個學習者來說,他只有對自己的學習活動有了一個自覺的反思、監控、調節,那么他才會真正成為自己學習的主體,即真正地學會學習。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當代認知心理學關于元認知的研究成果,如元認知知識、元認知體驗、元認知技能、影響學生元認知發展的各種因素等,對我們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實踐有著重要的意義。

建構主義心理學屬于當代認知心理學這一大研究領域。它實際上從學習者的內部心理層面揭示出,教學活動中學生主體性確立的科學依據。它表明學生不是知識灌輸的容器。對此,新課改吸收了不少相關思想。但是,對于這些思想的吸收,大多是從教學論的角度出發的,如對知識的相對性、情景教學、支架式教學、隨機通達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等的介紹。相對來說,對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機制介紹還不夠。其實當代認識心理學的許多研究成果,如心理詞典、語義啟動等都不同程度上揭示出知識建構的內部心理過程。而且對不同類型知識的內部心理表征更是有著豐富的研究成果。我們認為,了解、吸收這些重要的研究成果,進而內化、滲透到自己的課堂教學實踐之中,肯定會對教師教學理論素養的提高和教學實踐深刻度的把握,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