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黨支部踐行群眾路線全面深化改革心得體會

時間:2022-11-25 02:56:12

導語:村黨支部踐行群眾路線全面深化改革心得體會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村黨支部踐行群眾路線全面深化改革心得體會

這次集體學習會觀看《永恒的信念》、《信仰之光》專題片,重溫歷史,緬懷先烈,既是一次精神洗禮,也是一次思想鞭策,對我觸動很大,讓我更加深刻領會了踐行群眾路線的重大意義,堅定全面深化改革共識。

一、甘守清貧,堅定理想信念。

“清貧,潔白樸素的生活,正是我們共產黨人能夠戰勝許多困難的地方!”“敵人只能砍下我們的頭顱,決不能動搖我們的信仰!因為我們信仰的主義,乃是宇宙的真理!為著共產主義犧牲,為著蘇維埃流血,那是我們十分情愿的??!”又一次吟誦當年留下的遺言,他那對黨對革命事業的赤膽忠心令人肅然起敬。他在獄中寫下的《清貧》,千字之文,千古絕唱,是他一生理想和追求的寫照,回答了什么是真正的窮和富,什么是人生最大的快樂,什么是革命者的信仰,人到底怎樣活著才有價值。

清貧是一種崇高的品格。清貧不是要黨員、干部過貧困潦倒、窮苦不堪的生活,而是要求我們以清貧的精神和態度積極地對待工作。當前,有的黨員領導干部貪圖安逸、不思進取,“吃拿卡要”、收受“紅包”,講究排場、鋪張浪費,脫離群眾、漠視民生,甚至以權謀私。這種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與的清貧高尚品格形成了極大的反差。今天,全黨深入開展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要學習,就是要廣大黨員、干部保持艱苦樸素,不斷增強宗旨意識,務實為民清廉,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永葆黨的生機和活力,永葆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做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的堅定信仰者和忠實踐行者。

二、為民分憂,踐行群眾路線。

龔全珍老人跟隨甘祖昌將軍,放棄繁華都市的生活,扎根貧困地區56年,積極開展革命傳統和理想信念教育,捐資助學,扶貧濟困。讓我們感動的是龔全珍服務群眾、為民分憂的質樸情懷。服務群眾不能空談,龔全珍老人幾十年來任勞任怨,甘當為人民服務的螺絲釘,哪里需要就出現在哪里,誰有困難就力所能及的進行幫助。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一名共產黨員的高尚品德,彰顯了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這就是我們身邊活生生的典型,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是我們不斷前進的源泉。

龔全珍老人就像一面鏡子,照出了我們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是當前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的鮮活教材,是我們學習的榜樣。當前,有的黨員領導干部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亂收費、亂罰款、亂攤派,不關心群眾冷暖,脫離群眾、疏遠群眾,遇到矛盾問題繞著走、與民爭利,等等,這些都與龔全珍老人一心為民的高尚情操形成鮮明對比。我們每一個黨員干部都應該主動過來照一照,對照老人的一言一行,查找自己身上的不足和差距,照出了我們的作風之弊、行為之垢,并對照不足及時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我們要學習她這種把為人民服務當成自己人生信仰的質樸情懷,堅持為群眾做事情,做不了大事就做小事,干不了復雜重要的工作就做簡單的工作,真正為XX振興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不謀私利,全面深化改革。

龔全珍的大女兒在單位做檔案管理工作,長時間呆在里面埋頭工作,慢慢得了過敏性哮喘,病情越來越嚴重,好幾年臥床不起。即使這樣,龔全珍也沒有想到要出面說情,去給她換個工作。當初,龔全珍的二女兒被大隊推薦上大學。當甘祖昌聽說村里有位家庭貧困的退伍兵也想去上大學后,當即就給縣里打電話,把我的名字換成了退伍兵的名字。

石金龍為井岡山企業集團改制留守人員,一度希望奶奶曾志(時任中央組織部副部長)能幫他把戶口轉為商品糧戶口,得到商品糧票,但曾志為了維護黨性政策,始終沒有應許,在親人和黨的原則跟前,老人寧愿對不起自己的孫子,也不違背黨。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對待孫輩們“絕情”,卻始終牽掛著黨的事業。在她逝世后,家人幫她整理遺物時,竟發現87個信封,是她自己從每月工資中省下來的錢,她請求家人將這筆錢轉交中組部,由組織交給需要的孩子。

龔全珍夫婦和曾志同志心懷人民,敬畏權利,不謀私利,讓利于民,永遠想著最需要幫助的困難群眾,這正是我們廣大黨員、干部需要認真學習的。相反,有的領導黨員干部房產別墅好幾套,子女出國留學特權,“火箭提拔”、“繞道進人”、“蘿卜招聘”接連發生,這與龔全珍夫婦和曾志同志形成了強烈對比。

改革的實質是利益關系的調整。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著力破解政府權力部門化、部門權力利益化的困局,遏制權力的濫用,“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對利益固化藩籬實現“陽光突破”,杜絕以深化改革之名,借公權力之便,行謀取私利之實,造成新的利益固化。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按照“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要求,通過制度安排,依法保障人民權益,讓全體人民依法平等享有權利和履行義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