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規劃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5-09 12:23:03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規劃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校園研究現狀
一、建筑及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研究
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開始是以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校園規劃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建國以后,根據經驗,結合國情,確立了以功能分區為核心準則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指導了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學的建設與發展。然而,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都是建筑、規劃界的學者站在自己學科視野中的階段性經驗總結,是相當不成熟的,至今,這些欠成熟的校園規劃理論仍是我國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根本依據。在理論欠缺的情況下,建筑、城市規劃領域對大學校園的研究只能是實踐走在理論前面。
隨著近幾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園建設工程量比過去翻了幾翻,建筑和城市規劃界開始頻繁關注大學校園建設的理論建構。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的建筑規劃界掀起了大學校園的學術熱。與以往相比,兩次會議的論文開始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建設的歷程,不再局限于校園工程的階段性總結。
一些建筑學者開始關注高等教育思想對校園建設的影響,只是他們的觀點闡述不太系統,只能說是一種“散見”。如:《大學校園規劃結構的研究》一文認為“大學校園形態與大學當時的辦學理念、教學制度和內容是一致的”。如中世紀的大學主要職責是培養神職人員和為王室服務的人才,大學校園必須是封閉的,能夠使學院排除外界各種影響,完全服從教會,校園生活充滿清規戒律。因此,校園多附屬于教堂或修道院,或者以宗教建筑為樣本進行設計建設。19世紀工業革命后,美國高校將學術自由理想和為社會服務的辦學宗旨相結合,創立了獨特的高等教育模式,也創立了影響全世界的開放式校園形態。20世紀后期,教育體制走向多元化,校園形態也越來越多元。這種對教育思想和校園建設關系的描述,雖然稍稍打破了一點建筑界習慣性思維的限制,但依然停留在對高等教育理論淺層次的理解上,并沒有闡明在大學校園形態演變中表現出的教育與建筑之間的互動關系。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一些建筑學者除了對校園形態的“過去時”進行歸納總結外,對于校園的當下形態和未來趨勢也作了一定分析探討。一部分人認為,大學城將是我國大學校園在新時期的某種發展趨勢?!按髮W城”是國內近年來新興的概念之一,至今并無確切定義。一些文獻資料認為,“大學城”是一種特殊的城市化方式,其發展模式大致分為“傳統學術型”、“商業創新型”,或介于兩者之間。前者多起源于歷史悠久、具有強大學術號召力的一所或多所大學,經過漫長歷史時期,逐步形成了校城交融的自然環境,如英國的牛津、劍橋大學城,德國的洪堡大學等。“商業創新型”大學城起源于新興的理工科院校,以科技創新與市場緊密結合,帶動了地方經濟的發展,如美國“硅谷”和斯坦福大學。北京大學和中關村則兼有二者的特征。
雖然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對大學校園建設起重要作用,教育界每一次大的運動都在校園形態上留有痕跡。但是多數情況下,建筑界與高教界的對話局限在建筑工作者面對高教體制改革所作出的單方面呼應。在現代教育哲學的指導下,現代大學不斷構建著新的教育理論,這些理論雖然對校園建設有一定影響;可這種影響對建筑界來說是被動的,因為建筑界還沒有系統地探討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與大學校園建設的關系。憑著對教育思想一知半解的領悟,喊幾句時髦的教育口號,校園建設只能停留在膚淺的、“聞風而動”的層次,不可能有深度。
校園城市規劃研究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國大學校園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別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與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研究現狀,提出應該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規劃之間的學科壁壘,站在跨學科的視角上研究大學校園。
關鍵詞:大學校園;建筑;城市規劃;校園文化;跨學科研究
隨著大學校園建設量成倍增長,有關大學校園的研究也日益升溫。因為大學校園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對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高等教育三個學科領域。
一、建筑及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研究
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開始是以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校園規劃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建國以后,根據經驗,結合國情,確立了以功能分區為核心準則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指導了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學的建設與發展。然而,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都是建筑、規劃界的學者站在自己學科視野中的階段性經驗總結,是相當不成熟的,至今,這些欠成熟的校園規劃理論仍是我國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根本依據。在理論欠缺的情況下,建筑、城市規劃領域對大學校園的研究只能是實踐走在理論前面。
隨著近幾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園建設工程量比過去翻了幾翻,建筑和城市規劃界開始頻繁關注大學校園建設的理論建構。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的建筑規劃界掀起了大學校園的學術熱。與以往相比,兩次會議的論文開始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建設的歷程,不再局限于校園工程的階段性總結。
科學發展觀高校發展論文
摘要:“十一五”是我國高等學校深化改革與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高校應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五”規劃的完成情況,深入研究“十一五”期間面臨的挑戰,立足現狀,著眼未來,總攬全局,把握機遇,既突出重點、為所當為,又統籌兼顧、厚植實力;要堅持走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非均衡與整體性協調發展以及跨越式與可持續協調發展之路;著力于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全面謀劃“十一五”的改革發展方略,科學繪制“十一五”的改革發展藍圖,從而將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引導到全面、科學、理性、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關鍵詞:“十一五”規劃;科學發展觀;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國高校應制定好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等三個規劃。目前,正是各級各類高校“十五”規劃的各項工作即將屆滿、“十一五”規劃的編制工作全面啟動之時。如何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態和趨勢,“考慮正在迅速變化的全球環境,考慮在這一新的環境下大學各相關利益群體對大學的需求和期望”,①從各自學校的歷史與現狀出發,認真總結“十五”規劃的完成情況,分析學校的優勢和不足,特別是深入剖析學校在“十五”發展期間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困難以及“十一五”發展所面臨的競爭、機遇和挑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提出能夠充分體現各自學校“辦學理念、優勢和風險意識”的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有基礎、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學校戰略規劃,從而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應該說,這是當下我國高校所要共同應對和亟需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戰略
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是我國高校“十一五”發展三大核心戰略中的首選戰略。
(一)創造特色,強化特色
創先爭優及理論學習工作總結
為深入貫徹落實職業技術學院《深入開展創先爭優活動的實施方案》,進一步鞏固和拓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成果,通過在大學生中開展爭做“學習標兵”中總結經驗,我班決定策劃開展“強化能力培養,爭做多星級學生榜樣”活動。
一、活動目的及意義
要通過開展本次活動,加強對學生的素質教育引導,同時幫助他們明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牢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堅定黨的信仰。并以一名黨員的標準規范自己的言行,主動查擺自身的差距和不足,刻苦學習、甘于奉獻,志存高遠、敬業愛校、淡定從容、自信自律、篤之以信、持之以恒。引導學生真正樹立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確學習方向!以及職業生涯發展方向!,不斷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覺悟,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把學生真正培養成為高素質、能力強的服務型人才。
二、活動主題
強化能力培養,爭做多星級學生榜樣
三、活動內容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課程教學探究
摘要: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課。作者在研習兄弟院校相關課程開課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近幾年的教學實踐,總結出注重植物文化的引入、注重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名師經典的引入、采用中外結合的案例教學法、教學要突出地方特色和考核方式的改革等教學經驗,以期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的專業技能。
關鍵詞:植物景觀規劃設計;風景園林專業;課程教學
植物景觀規劃設計是風景園林專業學生必修的一門重要專業課。它是利用園林植物進行風景園林設計的一門應用設計課,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園林植物相關知識的能力和獨立承擔風景園林中植物景觀設計任務的能力[1]。課程內容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理論部分包括植物景觀概述、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基本原則、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程序及圖紙表達、植物群落景觀設計、植物景觀空間營造、不同類型綠地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等內容;實踐部分包括優秀園林設計作品的植物景觀調研和測繪、不同類型綠地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和種植施工圖設計等內容。在開課之初,作者研習了兄弟院校相關課程的開課經驗。國內院校的園林專業主要開設于農林院校、建筑規劃院校和藝術類院校。不同的學科背景形成了各自的專業特色,農林院校具有較多的觀賞植物類和生態類學科優勢[2]。如北京林業大學“園林植物景觀規劃”課程總學時為64,理論和實踐課程課時分別為24和40,比例接近1:2。該校教師郝培堯等總結出以“理論講授+戶外調研+課程設計”的教學組織形式為基礎,形成了模塊式、單元式以及推演式等3種富有特點的教學方式[3]。建筑規劃院校具有較強的工科特色,相關課程課時普遍偏少,如湖北工業大學“園林植物設計”課程僅有32學時。該校教師王琴等提出了“積累-融合-實踐-創新”的改革途徑:首先應加強學生對園林植物基礎知識的積累,其次應促進園林植物設計理論和經典案例的融合,三是要重視園林植物景觀調研和測繪實踐,四是要培養學生在園林植物設計方面的創新能力[4],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藝術類院校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學生具有較強的藝術功底,美術修養和圖面表達比較強,但園林植物理論知識較薄弱。西華大學教師徐瀾婷根據藝術院校專業培養目標及學生特點,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通過標本采集方式、空間體驗、優秀案例分析臨摹、立體效果圖表現以及課程設計教學途徑[5],初步建立了學生的園林植物景觀空間感以及園林植物美感,提高了課程效率,增強了學生園林植物規劃設計方面的能力。而國外院校如英國謝菲爾德大學“高等種植設計”課程以項目實踐為導向,與理論課程的學時比例為4.5:1[6],充分體現出該課程實踐教學的重要性。作者所在的廣西大學林學院,屬于上述農林院校,其為風景園林專業學生開設的“植物景觀規劃設計”課程僅有27學時,包括理論講授(21學時)、實驗教學(6學時)和教學實習(1周)三大環節。其理論課時與實驗課時比例超過3:1,安排并不合理,作者只能充分利用1周的教學實習,讓學生盡可能掌握更多不同類型綠地植物景觀規劃設計的內容。在近幾年的教學實踐中,作者總結了幾條在課時(尤其是實踐課時)嚴重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掌握更多實用技能的經驗,以供同行探討。
一、注重植物文化的引入
植物景觀是園林設計全過程中十分重要的組成部分。英國風景園林師克勞斯頓(B.Clouston)曾經說道:“園林設計歸根結底是植物材料的設計,其目的就是改善人類的生態環境,其他的內容只能在一個有植物的環境中發揮作用”。植物景觀規劃設計作為一門園林植物應用類相關課程,植物識別與應用幾乎密不可分。如果學生不認識植物,不懂得植物的體量、花色、花期、常見應用形式等,就不可能設計出精美的植物景觀,其中奧妙在于不斷觀察與總結、不斷融合與創新、不斷回歸與反饋[7]。要深入挖掘中國傳統植物蘊含的豐富文化,并討論這種文化展現的載體形式,借鑒古人以花明志、借物喻人的設計手法,幫助學生形成植物景觀與山石、水體等其他造景要素相結合,有文化深度的綜合疊加等植物景觀設計表達[7]。在“植物文化”相關課程內容中,作者選取了2017年英國切爾西花展(ChelseaFlowerShow)金獎得主M&SGarden作為講解案例之一。設計師JamesBasson從廢棄采石場獲得靈感,用石灰巖塊方陣喻擬采石場環境,分區域種植不同適應性的植物。一方面探索了植物在受損地貌中生存生長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呈現了生命對抗荒蕪的特殊之美。除了設計理念讓人動容,設計師排布植物的巧思,也是該花園斬獲殊榮的關鍵原因。其中幾種植物的選用具有特定文化寓意:(一)阿特拉斯金穗花(Asphodelusfistulosus)在希臘神話傳統里,金穗花屬與冥界、死亡密切相關,是荷馬筆下的“冥界常見野花”,也是冥后花冠指定用花之一。(二)大阿魏(Ferulacommunis)和小茴香(Foenicu-lumvulgare)大阿魏,英文俗稱“巨型茴香”(giantfennel)。它們的故事,跟普羅米修斯為人類冒險偷火有關。盛傳,普羅米修斯盜火所用“火把”,就是大阿魏。盜火神話暗喻了真理和希望的傳遞。大阿魏和小茴香的參與,把這樣一種若有似無的想象帶入花園,增加了耐人尋味的空間。人文關懷、自省式思索、有文化背景支撐的植物元素、生態層面的探索,加上別開生面的設計感,金獎實至名歸(來自微信號:greenbathroom)。通過植物文化在經典案例中的應用解析,讓學生了解到植物文化塑造的重要性并將其應用到自己的設計當中,使設計獲得生命。
二、注重教學內容的前沿性和名師經典的引入
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評價與監測研究
一、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評價與監測研究的重要性
(一)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規劃是高等教育發展的必然要求
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的高等教育開始關注發展規劃問題。1998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學校校長的首要“職權”是“擬訂發展規劃,制定具體規章制度和年度工作計劃并組織實施”。對高校發展戰略及戰略規劃的重視,是近年來我國教育界的一大熱門現象?;蚧诟叩葘W校的內在需要,或適應教育行政管理部門的要求,我國高等學校已經開始進行發展戰略規劃的編制。
(二)評估和監控是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規劃不可或缺的關鍵環節
戰略管理是戰略制定和戰略實施的過程。一般來說,戰略管理包含戰略分析、戰略選擇、戰略實施、戰略評價和調整4個關鍵要素。劉獻君認為,高等教育管理是一個戰略管理的過程,高校的戰略管理包括戰略規劃、戰略實施和戰略評價等環節。評估是戰略管理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少了這一環節,戰略實施就得不到保證。要站在戰略管理的高度,將戰略規劃、戰略實施、戰略評估有機地結合起來,切實起到推動學校發展的作用。周巧玲也認為,大學應該根據環境變化對已有的戰略進行評估和監控,還應該根據預期的目標來評估已經取得的成績,衡量取得的進步和既定目標間的差距,評估資源的戰略配置決策的成效。2012年4月,重慶市教育委員會為了深入貫徹落實全國、重慶教育工作會議精神以及《重慶市教育事業“十二五”規劃》,確保區縣、市屬高校、委直屬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的有效實施,制訂了《重慶市區縣(自治縣)、市屬高校、委屬中小學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評議方案》,對全市教育單位進行“十二五”規劃的評議。
二、高校教育事業發展規劃評價與監測研究的主要議題
建筑及城市規劃界論文
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國大學校園建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分別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與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研究現狀,提出應該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規劃之間的學科壁壘,站在跨學科的視角上研究大學校園。
關鍵詞:大學校園;建筑;城市規劃;校園文化;跨學科研究
隨著大學校園建設量成倍增長,有關大學校園的研究也日益升溫。因為大學校園具有兩種基本屬性: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對它的研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高等教育三個學科領域。
一、建筑及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研究
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開始是以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校園規劃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建國以后,根據經驗,結合國情,確立了以功能分區為核心準則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指導了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學的建設與發展。然而,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都是建筑、規劃界的學者站在自己學科視野中的階段性經驗總結,是相當不成熟的,至今,這些欠成熟的校園規劃理論仍是我國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根本依據。在理論欠缺的情況下,建筑、城市規劃領域對大學校園的研究只能是實踐走在理論前面。
隨著近幾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園建設工程量比過去翻了幾翻,建筑和城市規劃界開始頻繁關注大學校園建設的理論建構。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的建筑規劃界掀起了大學校園的學術熱。與以往相比,兩次會議的論文開始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建設的歷程,不再局限于校園工程的階段性總結。
熱科院環植所成效與管理初探
12006~2012年修繕購置專項實施成效
1.1促進科研項目實現量和質的提升截止2011年底,自2006年以來獲得資助項目共計312項,資助經費總額近1.28億元??v向項目數較“十五”期間約增加2.5倍,經費較“十五”期間增加1.15億元。國家支撐計劃項目、公益行業專項等重大科技項目實現零的突破?,F代產業技術體系建設方面,獲得木薯、香蕉、荔枝、劍麻病蟲害防治、蜂等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崗位專家團隊。1.2促進科技平臺的建設通過修繕購置項目的支持與條件改善,先后獲批農業部熱帶農林有害生物入侵監測與控制重點開放實驗室和農業部熱帶作物有害生物綜合治理重點實驗室,新增海南省熱帶農業有害生物監測監控重點實驗室和海南省熱帶作物病蟲害生物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3促進科技成果、專利、品種和論文的數量和質量穩步增長2006年以來共獲得23項部省級以上科技獎勵,是“十五”期間的7倍;獲各類授權專利8項,是“十五”期間的8倍。三大國內索引收錄833篇論文,是“十五”期間(206篇)的4倍。1.4促進了人才聯合培養通過研究條件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學生來我所開展實驗與攻讀學位論文,促進了研究生的聯合培養。2006年以來我所培養博士研究生8名,碩士研究生160余名,本科生300余名。先后與中國農業大學、廣西大學、華南農業大學等進行研究生交換學習,并成為華中農業大學在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的研究生實踐基地之一。1.5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與科技服務2006~2012年,該所轉化科技成果70項,推廣應用面積平共處五項原93萬hm2,取得社會效益11.08億元。
2修繕購置專項管理執行過程中的不足
項目管理執行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點:(1)立項預見性不足,項目實施過程中,建設方案調整和變更較大。(2)項目前期工作準備偏慢,招投標準備過程較長,影響了項目執行進度。(3)與海關溝通不順,影響免稅報關手續,影響了儀器設備的采購進度。(4)項目檔案管理不夠細致。項目從規劃,批準到建設過程,工程資料分散管理,影響驗收工作開展[1-3]。
3剖析修繕購置專項管理執行的關鍵環節
3.1規劃階段修繕購置專項項目管理得好不好,執行得好不好,關鍵要看一個單位修繕購置規劃做得好不好。從環植所的經驗來看,2006~2008年度的規劃是按當時需求來設置項目編制規劃,就沒有形成合力,而2009~2012年度做的規劃是按照該所五大研究中心來設計項目,緊扣環植所的發展定位,項目執行相對系統,效果也逐漸顯現,相對來說,第二期規劃要比第一期規劃系統。因此,做好頂層設計,才能做好修繕購置規劃。規劃做好頂層設計有兩點核心:(1)在科研院所,科技是核心,一切工作都是圍繞科學技術研究進行的。修繕購置專項也不例外,也是為科技服務的,是為科技提供硬件支撐。修繕購置規劃離不開科技發展規劃,規劃內容要緊扣單位的科技發展規劃[4-5]。(2)利用單位的重要科技創新平臺,形成成套、成規模的硬件條件,如在設備購置方面,根據平臺的研究領域(方向),集中項目,在某一領域,盡可能配齊相關設備。3.2項目申報階段這一階段,主要是根據規劃申報項目。申報過程中,沒有特殊情況,需要按照規劃的內容來進行申報項目。這一階段,關鍵要說清楚理由,無論是立項的理由,還是單臺設備購置的理由,一定要把必要性說清楚,說明白,讓管理部門確認這些項目是急需的,這些設備的購置可以提高科研技術水平。同時,項目的前期工作要做好,如房屋修繕和基礎設施改造,盡可能完成初步設計。3.3實施方案制定階段項目的實施方案,就是項目執行的標準和指南。因此,項目的實施方案要全方位考慮,包括如何實施,實施的進度,實施方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因為在項目的實施方案下來后,一般不建議變化,若有變化,要進行上報備案批準后,才能進行下一步實施,這樣就會耽誤項目執行時間,在很大情況下會影響單位的預算執行進度。3.4項目執行階段項目執行過程中,關鍵是要看組織管理上是否得當。從制度上符合法律法規,要嚴格按規定的執行。程序執行合理合規,對項目執行過程中的規定程序,一定要執行。人員配備合理,項目執行要有穩定的管理人才隊伍,這樣才能把項目做好。3.5項目驗收階段這一階段,一要看總結,二要看效果。要依據實施方案,根據項目執行的實施情況,進行詳細的對比和總結,找出優點、不足和差距。另一重要的落腳點是看項目執行完后,產生的效益,使項目完成后發揮最大功能。
大學校園探究狀況論文
摘要摘要:本文針對目前中國大學校園建設實踐中存在的新問題,分別考察了高等教育界和建筑和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探究目前狀況,提出應該打破高等教育和建筑城市規劃之間的學科壁壘,站在跨學科的視角上探究大學校園。
摘要:大學校園;建筑;城市規劃;校園文化;跨學科探究
隨著大學校園建設量成倍增長,有關大學校園的探究也日益升溫。因為大學校園具有兩種基本屬性摘要:建筑性和教育性。所以,對它的探究也多局限在建筑學、城市規劃和高等教育三個學科領域。
一、建筑及城市規劃界對大學校園的探究
我國的大學校園建設開始是以西方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校園規劃理論為指導原則的。建國以后,根據經驗,結合國情,確立了以功能分區為核心準則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指導了我國現有的絕大多數大學的建設和發展。然而,那些曾被奉為經典的校園規劃理論和規劃指標體系都是建筑、規劃界的學者站在自己學科視野中的階段性經驗總結,是相當不成熟的,至今,這些欠成熟的校園規劃理論仍是我國大學校園規劃建設的根本依據。在理論欠缺的情況下,建筑、城市規劃領域對大學校園的探究只能是實踐走在理論前面。
隨著近幾年高教改革的深入,校園建設工程量比過去翻了幾翻,建筑和城市規劃界開始頻繁關注大學校園建設的理論建構。2001和2002年在北京和臺北分別舉辦了“海峽兩岸‘大學的校園’研討會”,在大陸和臺灣的建筑規劃界掀起了大學校園的學術熱。和以往相比,兩次會議的論文開始重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分析大學校園建設的歷程,不再局限于校園工程的階段性總結。
科學發展觀高校發展戰略論文
摘要:“*”是我國高等學校深化改革與全面發展的關鍵時期,各高校應以科學的發展觀為指導,認真總結“十五”規劃的完成情況,深入研究“*”期間面臨的挑戰,立足現狀,著眼未來,總攬全局,把握機遇,既突出重點、為所當為,又統籌兼顧、厚植實力;要堅持走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非均衡與整體性協調發展以及跨越式與可持續協調發展之路;著力于提升學校的綜合實力、核心競爭力和社會影響力;全面謀劃“*”的改革發展方略,科學繪制“*”的改革發展藍圖,從而將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引導到全面、科學、理性、和諧、可持續發展的軌道上來。
關鍵詞:“*”規劃;科學發展觀;特色化;非均衡;跨越式
根據國家教育部的要求,我國高校應制定好學校發展戰略規劃、學科建設和隊伍建設規劃、校園建設規劃等三個規劃。目前,正是各級各類高?!笆濉币巹澋母黜椆ぷ骷磳脻M、“*”規劃的編制工作全面啟動之時。如何根據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求以及國內外高等教育改革與發展的動態和趨勢,“考慮正在迅速變化的全球環境,考慮在這一新的環境下大學各相關利益群體對大學的需求和期望”,①從各自學校的歷史與現狀出發,認真總結“十五”規劃的完成情況,分析學校的優勢和不足,特別是深入剖析學校在“十五”發展期間所存在的深層次問題、困難以及“*”發展所面臨的競爭、機遇和挑戰,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明確提出能夠充分體現各自學校“辦學理念、優勢和風險意識”的發展戰略,研究制定有基礎、有高度、有新意、有特色的學校戰略規劃,從而選擇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應該說,這是當下我國高校所要共同應對和亟需解決的時代課題。
一、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戰略
特色化與綜合性協調發展是我國高校“*”發展三大核心戰略中的首選戰略。
(一)創造特色,強化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