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涯總結范文10篇

時間:2024-04-27 00:15:10

導語:這里是公務員之家根據多年的文秘經驗,為你推薦的十篇大學生涯總結范文,還可以咨詢客服老師獲取更多原創文章,歡迎參考。

大學生涯總結

職業生涯輔導對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干預

摘要:通過對1800名大學生有關就業焦慮的現狀進行問卷調查分析,本文探析了職業生涯輔導對大學生就業焦慮的干預效果.并通過設計職業生涯輔導有關的實驗方案,對大學生就業焦慮進行干預研究.該研究結果表明:常規組被試在SAD和IAS量表分量表以及總分的追蹤評估、前測和后測之間無顯著差異.表明制定的職業生涯輔導實驗方案具有時效性,值得推廣.

關鍵詞:大學生;就業焦慮;職業生涯輔導;心理健康

目前,我國的大學校園中對大學生的就業心理輔導是一個比較薄弱環節,然而,針對于即將處于擇業期進行就業的大學生來說,只有合理的職業生涯輔導才能夠真正地幫助大學生們培養出一個良好的心態來面對擇業和畢業,這樣才能夠更加順利地選擇到適的自己滿意的工作崗位.

1對大學生的擇業心理狀況進行問卷調查

1.1抽樣的相關結果

2015年的3月至6月,本研究采取的是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進行的,選擇我國不同層次的10所大學應屆畢業大學生進行抽取實驗,抽取參與到實驗的大學生年齡都在18歲至26歲之間,總共發放了1900份的問卷,有效的回收問卷是1800份,除去100份無效的問卷,總有效率是94.74%.

查看全文

思想政治教育與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聯性探討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作為高校教學的重要內容,他們二者之間具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系,將它們二者有機結合對大學生開展教育活動,不僅可以提升大學生的職業規劃能力和就業能力,使其更好地適應當前社會的就業形勢,同時還能夠增強大學生的思想素養和綜合素質,有利于促進大學生的全面健康發展。基于此,本文通過對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二者之間的關聯性進行分析探究,并相應地提出二者結合的策略。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關聯性思想戰線

一、引言

在當前社會發展形勢下,中國大學生在畢業就業方面面臨著很大的壓力,為了改善就業難這一現狀,很多高校都開展了職業生涯規劃以及思想政治課程,但是經過長期的教育經驗總結發現,這兩種課程之間存在著很大的關聯性,如教育目標具有一致性、教育作用具有互補性以及教育內容具有交叉性等,如果能夠在大學生的引導教育中,實現它們二者的有效對接,不僅可以提升課程的整體教學效果和質量,同時還有利于推動大學生素質教育目標的實現。

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生涯規劃二者的關聯性

第一,中國高校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培養一批批合格的、高素養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所以在教學活動中,應該運用正確的思想來教學和引導大學生,讓他們堅定不移的堅持正確的社會發展方向,并且為了和諧社會的建設共同努力,這也是高校開展思想政治課程的主要目標。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主要就是為了應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通過教育課程引導大學生做好未來職業規劃,確立正確的職業理想、準確定位未來的就業方向、展開合理的職業分析以及進行職業實踐訓練等,讓大學生可以站在一個時代的新高度來規劃自己的發展目標,努力讓自己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優秀人才,并且擁有一份成功的事業。[1]在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將共性教育作為教學前提,在推動大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同時,將社會目標和個人目標相結合,從而促進實際目標和理想目標的深度融合。第二,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中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可以有效彌補當前職業指導在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缺失問題,并且將學生的就業理想、生活理想以及社會理想等高度融合起來,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和人生觀。職業作為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主要橋梁,將思想政治課程的教育目標變得更加具體和清晰,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措施的操作性。通過對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推動思想政治課程回歸于現實生活。此外,通過開展思想政治課程還能夠讓學生樹立良好的人生價值觀,為未來的大學生就業奠定良好的基礎。第三,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主要就是為了讓學生正確認識自己、認識社會、了解社會需求以及當前社會的競爭形勢等,同時對學生進行職業能力、職業道德以及職業情感等各方面的引導教育,其主要教育目的就是為了提升大學生在未來就業中的競爭能力[2]。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包括世界觀、價值觀、健康教育、政治觀以及人生觀等方面的內容。由此可知,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和思想政治課程,它們二者在核心內容上既相互滲透,又相互通融,在未來發展中具有明顯的統一、融合趨勢。

查看全文

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論文

摘要: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大學生的就業問題成為社會普遙關注的問題。文章論述了目前高校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加強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必要性和現實意義,以及在就業指導工作中如何實施職業生涯規劃。

關鍵詞:高校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

隨著**年以來高校的不斷“擴招”,我國的大學教育業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轉變;同時,大學畢業生勞動就業體制也由“統一分配”轉向“自主擇業”。這使得過去“天之驕子”們的從容和優越逐漸被嚴峻的就業現實帶來的焦慮和壓力所取代。加之市場經濟條件下,人才消費觀念也在逐漸由“人才高消費”向合理化轉變,更使得大學畢業生求職難成為不爭的事實。這種局面對于社會未來的發展而言,或許是一種進步。但是,對于每一位大學生來說,則無疑是一種挑戰。因此,如何加強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幫助學生發現、培養自我的潛能與創造力,從根本上提升畢業生就業能力,這已經成為每所高校就業指導工作所必須面對的一個現實課題。

一、目前高校就業指導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高校就業指導的目的是為指導學生獲得一種就業能力、面向社會的生存能力,不僅局限于為畢業生實現就業提供必要的幫助,更要為大學生提供可持續發展的終身就業能力,并使他們有能力管好自己的職業生涯,不斷謀求更適合自己的職業崗位,而當前就業指導工作中的問題卻影響著這一目的的實現。

1.就業指導理念仍停留在淺層次的目標上。多數高校大學生就業指導停留在把畢業生送出校門,為學生安置工作,強調一次性就業率的狀態,缺乏對就業指導和就業主體的深層思考。如此簡單的目標和導向,自然把學生引人思路閉塞的怪圈:只要找到一份工作就算大功告成,至于對即將從事的職業是否適合自我的個性特質、是否貼合自己的知識結構、是否滿足自己的興趣愛好卻不甚了解,造成了就業的盲目性,致使跳槽現象屢見不鮮,擾亂了人才市場的正常秩序。

查看全文

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綜述

摘要:大學生就業形勢日益嚴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愈發重要。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是幫助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載體。近年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進行了哪些教學改革?文章對2008-2018年《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以及研究內容進行了進行梳理與歸納,并從深化理論研究,拓寬研究視角,創新研究方法等方面為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綜述

近些年來,外部環境復雜多變,內部經濟面臨下行壓力,高校畢業生就業形勢愈發嚴峻。在20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網絡視頻會議上,教育部副部長林蕙青透露,2019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預計834萬人[1],就業工作面臨嚴峻形勢,就業不穩定因素愈發突出。如何通過高校生涯教育合理規劃個人職業路徑,提高核心競爭力,成為高校育人應有之義。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是幫助高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有效載體。教育部辦公廳于2007年印發了《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要求》,要求自2008年起,所有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目前大多數高校按照要求開設了該課程,但是課程的教學存在許多問題。樹立問題意識,以問題為導向,進行大學生職業規劃課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本文以2008-2018年為時間階段,將10年來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與歸納,旨在為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未來發展提供參考。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現狀

(一)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文獻數量情況。從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來,職業生涯規劃課程便納入了人才培養工作以及就業“一把手”工程,課程建設與教學開始受到關注,相關教學改革的研究也在持續進行中。從已公開的學位論文來看,筆者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并含“教學改革”為主題詞在CNKI知網進行精確搜索(下同),相關碩博論文共有10篇,圍繞課程教學的共有4篇,分別是江西科技師范大學張寧輝的碩士學位論文《體驗式教學———在高校生涯教育課程中的應用研究》(2016),西南大學嚴怡的博士學位論文《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模塊化教學設計研究》(2015),上海師范大學劉中麗的碩士論文《項目課程的高職院校職業生涯教育課程建設研究》(2016),重慶師范大學蔣雙雄的碩士學位論文《重慶高等師范院校就業指導課教學優化研究》(2017)。期刊論文方面,筆者以“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為主題詞從2001年迄今進行精確搜索,共得到相關文獻128篇,其中核心期刊和CSSCI共有17篇。從時間上看,相關呈逐年上升趨勢,2007年之前,相關論文為0,從2007年教育部文件以來,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開始受到重視,從2007年的第1篇開始,逐年遞增,2007-2011年共有20余篇,而在2015、2018年,相關文獻發表達到頂峰,分別為22篇和20篇。(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方法。以現有研究文獻來看,從理論角度進行探討性研究的文獻總數為96篇,占全部文獻總數的75%;通過實證或者調查問卷研究的文獻為29篇,其中以高校作為個案研究同時采用問卷調查的文獻為16篇,如王莎佳的《中南民族大學“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實踐》設計了“大學生職業生涯與發展規劃認知與需求調查問卷”,“問卷調查結果反映民族高校大學生在職業規劃需求上表現出極大的熱情,期望值很高”。[2]余明的《基于人才培養目標的高校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體系構建》通過調查問卷“對比課程開設前、課程結束時、課程結束一年后的教學效果數據,發現該課程體系能夠提高課程的實效性?!盵3]另外結合個案進行定性研究的文獻約為13篇,如張寧輝的《J校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實證研究》(2016),張小賓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實施-以石河子大學為例》(2015)。除此之外,還有對已有文獻進行研究,形成研究綜述,如劉甜甜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課程研究與走向分析》(2013),孟芳的《綜述與展望-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研究》(2015),王耀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方法述評》(2016)。(三)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的研究視角。從現有的文獻來看,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視角可以分為三大類:第一類是基于學科理論進行研究。如基于心理學的研究,包括萬洪芳《基于心理資本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學研究》(2016)等5篇文章,分別以心理學基礎,從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和教學過程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索;基于管理學的研究,以陳捷的《基于TOC理論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的研究》(2015)等3篇文章,主要從管理學的角度出發,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內容要素、實施策略和評價體系等方面進行了改革和探討;其余則主要從教育學學科角度進行研究。第二類是結合時代背景進行研究。最早的如在教育部發文要求2008年所有普通高等學校開設“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課程的背景下,尹玉斌的《新形勢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改革的探索》(2009),以及后金融危機時代下張迎的《后金融危機時代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2013),魏東初的《中國夢: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新視野》(2014),刑曉楊的《大數據時代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的創新探索》(2014),周麗妲的《互聯網+視闕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改革探索》(2017)等,王曉蕾的《大學生職業規劃教育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融入研究》(2017)等共有文獻19篇,分別契合時代背景,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的開設、實施和評價等進行了具體研討。第三類則著眼于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本身,如陳文舉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課程構建思考》(2009)、郭海俠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教學模式探索》(2013)、詹曉燕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課程模塊化教學改革研究》(2018)等分別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隊伍等方面進行了詳細論述。

二、對大學生生涯規劃教學改革研究內容的分析

查看全文

論大學生就業規劃觀念誤區的重要性

摘要:大學生就業形勢嚴峻是很長時間以來的社會熱點問題,其原因從大的方面來說有經濟因素、社會因素和個人因素。對于每一個大學生個體來說,經濟因素與社會因素都屬于外部因素,短期內也很難得到很大的改觀。因此,想要應對目前就業困難的局勢,只能先從自身出發,針對目前就業困局,改變自己的就業觀念、就業策略。從這個角度而言,職業生涯規劃就凸顯出其重要性了。本文擬針對目前大學生就業觀念的主要誤區,充分發掘職業生涯規劃的相關內容,進行積極的主觀應對,為大學生就業提供切實可行的參考。

關鍵詞:職業生涯規劃;就業觀念

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是一個新生的學科,是隨著就業形勢的日益嚴峻,伴隨就業指導而生的一門課程。實際上,職業生涯規劃是建立在認識自我、尊重個性的基礎上的,開展職業生涯規劃教育也是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需要。從這個角度而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起點是就業主體本身,因此對于解決因為大學生本身就業觀念誤區造成的就業困難有其根源性意義。

一.目前大學生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1.初次就業質量差雖然很多高校官方公布的就業率全線飄紅,但初次就業率仍然是一個眾所周知的秘密。每年統計初次就業率期間,是大學班主任和輔導員最頭疼的時候,要去一個一個追畢業生及時就業??上攵?,一定會存在部分學生為了完成老師任務隨便先找一個工作應付了事,這也隨之造成了另外一個問題———離職率高。

2.“人找崗位”和“崗位找人”現象并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到了每年的秋季或年后,就會有很多學生到處尋求招聘信息,請求老師同學提供就業信息、介紹工作。與此同時,也有很多就業單位招聘信息,甚至托自己認識的老師推薦、找人。看起來好像沒問題呀,人需要工作,工作就來了。事實卻是需要工作的人和需要人的工作并不能一一對應。這背后反映出來的問題是:崗位對人的要求與求職者對工作的期望不相適應,二者的對口性存在偏差。

查看全文

經濟管理類職業生涯研究論文

[摘要]當代大學生面對的問題關鍵不在于就業,而在于如何去謀職,即通過合理地對自己的大學四年職業生涯進行管理,從而在進入社會時能順利實現社會需求的對接。基于社會需求的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模型的核心是職業素質的累積,以至形成個體核心的職業競爭力,順利從學生的角色轉變成職業角色。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管理社會需求

一、引言

根據教育部、人事部綜合提供的統計數字顯示,2003年我國大學畢業生超過212萬人,2004年達到280萬人。2005年達到338萬人,2006達到413萬,2007年預計達到495萬人!然而,據統計,按照歷年的就業率,截至2000年6月,我國各類高校畢業生中待業人數有30萬人左右,2001年超過34.5萬人,2003年52萬人,2004年75.6萬人,2005年達到98.2萬人,2006年達到123.9萬,2007年將達到148.5萬!

有關部門的統計顯示,目前我國每年新增就業機會大約為700萬至800萬個,而每年大學畢業生平均人數則大約在300萬左右。就這一數字對比而言,大學畢業生理應有比較大的就業空間。但無良好的職業管理意識,不能充分根據社會需求來規劃管理自身大學生涯,正是造成現今就業難的罪魁禍首!

2004年4月,北森測評網與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新浪網聯合進行的《當代大學生第一份工作現狀調查》表明,在找到第一份工作后,有50%的大學生選擇在1年內更換工作;兩年內,大學生的流失率接近75%,比例之高令人震驚;33%的大學生“先就業后擇業”,第一份工作僅僅是由學校到社會的跳板;16.3%的人“沒有太多考慮”就“跟著感覺走”選擇了第一份工作。

查看全文

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教學探究

[摘要]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生涯教育和就業指導工作的重要平臺和關鍵舉措,是大學生就業能力和職業素養培養的基礎性課程。針對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教學目標、特點,要提升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高校需采取的措施有:發揮職能部門主導作用,完善課程建設制度規范;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師教學智慧;豐富課程教學內容,創新課程教學模式;樹立學生生涯意識,激發學生學習動力;完善課堂硬件建設,營造發展和諧環境。

[關鍵詞]生涯規劃;就業指導;教學有效性

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社會經濟發展和高等教育發展的產物,是大學生全面發展、高等教育發展和進步的現實需求。根據教育部關于課程建設的相關文件要求,該課程擔負著指導大學生人生發展,促進大學生全面發展、持續發展和終身發展的重要使命。當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面臨著新的問題和挑戰,進一步系統性地開展生涯教育成為高等院校人才培養和就業工作的必然。但現階段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存在著吸引力不足、關注度不夠等低效性問題。因此,提高課程教學的有效性,讓課程為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就業指導提供支持和幫助,應該是該課程改革的基本追求。

一、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的特點

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是一門理論性、啟發性、思想性和實踐性相融合的課程,相對于專業課程具有課程理論寬泛性、教學內容關聯性、教學目標服務性的特點。課程內容寬泛性,體現在課程理論以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為基礎,在立足傳統優秀文化的基礎上,充分借鑒西方生涯規劃研究的優秀成果,為我國生涯規劃教育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教學內容關聯性,體現在課程教學內容除課程自身的知識結構外,還要充分借鑒吸收各專業的有益素材,以滿足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學生生涯規劃的差異性,為不同專業學生的發展構建生涯規劃的平臺。教學目標服務性,體現在結合以就業為導向的高等職業教育特點,課程的出發點是服務學生生涯規劃和求職就業。二、教學有效性的內涵余文森認為,有效教學是一種提倡效果、效用、效率三者并重的教學觀,有效果、有效用、有效率是有效教學的三個維度[1]。曹瓊對有效性教學的概念定義為:教師為實現預期教學目標,以心理學和社會學理論為基礎,在師生互動中通過教師的常規教學行為影響學生,以促使學生獲得滿意的學習結果、學會學習的過程[2]。趙菊珊、郭均英認為,所謂有效教學,實際上是指教師在一定的教學投入(時間、精力、努力)后對教學對象(學生)產生的最大、最好影響,這種影響既包括學生通過課程學習,成功完成課程教學目標,也包括對學生的思想、行為和感覺方式產生積極的、持久的、實質性的影響[3]。楊德廣、焦賀麗認為,提高教育教學有效性的重點是討論學校目標定位的有效性、育人的有效性、教學內容的有效性、教學方法的有效性[4]。教學活動的效果涉及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等諸多要素,包含知識的傳授、情感的交流和價值的引領。因此,對于教學有效性的概念還沒有一個明確統一的表述,但還是有一些共性的認知,認為教學有效性是課程制度有效性、教師教學有效性、學生學習有效性的相互統一。有效的課程教學有利于學生學習動力、學習習慣、學習理念的形成與培養,有利于學生創新意識、批判精神的激發,有利于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升,有利于教師教學理念、教學科研、教學方法的創新與探索。其最終的效果體現在對學生的全面發展產生積極持續的價值引領。

三、大學生生涯規劃與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有效性的內涵與特征

查看全文

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新

摘要:本文在探討目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提出從高度重視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樹立科學的職業生涯規劃理念;構建系統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體系;完善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服務機構,加強教師隊伍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完善我國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新思路。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教育探新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職業生涯規劃教育過程中出現的三個認識誤區

1.職業生涯規劃等同于職業規劃。其實不然,職業生涯規劃是指規劃從開始工作到退休的整個職業歷程,它主要包括職業規劃、自我規劃、理想規劃、環境規劃、組織規劃等,職業規劃僅僅是職業生涯規劃的一部分。

2.就業教育等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目前絕大多數高校只在大學生四年級的時候將就業教育列為大四學習的重點內容,且認為大四的就業教育是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就業教育等同于職業生涯規劃教育認識上的誤區必將影響畢業生和非畢業生今后的職業生涯規劃。

查看全文

大學生實訓體系構建

一、大學生職業教育實訓內容體系構建的主要依據

(一)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的指示精神

教育部和各級教育領導部門對就業指導課程教學,尤其是就業指導實訓教學做出了詳細、具體的指示。學校要依據各級教育領導部門的指示精神,除了在實訓課程設置、實訓教學時段安排、實訓平臺建立、指導教師配備等方面,為大學生職業教育實訓教學提供條件外,特別要重視開展對職業教育實訓教學內容的研究。一是要充分認識實訓教學內容構建的重要性,認識到內容問題是目前就業指導課程建設的薄弱環節,是制約就業指導課程教學效果的關鍵因素。認識到科學、實用的內容體系,能夠成為學校聯結社會的橋梁和紐帶,對學校的專業設置、學科建設和專業課程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對學校的永續發展產生助推作用。二是要加大對職業教育實訓教學內容研究的支持力度,通過設立專項研究資金、成立課題研究小組,及提供研究條件等形式,規定研究的目的、任務和要求,推動內容研究的順利進行。三是提供內容體系實施的條件,如課時安排、實訓場地與設施配置、實訓基地建立、實訓過程的人力物力支撐等。

(二)大學生職業教育規律

由于受各種社會因素影響,大學生在考上大學之前,職業意識淡薄,職業目標模糊,職業素質較低,職業技能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因此,要根據大學生的職業發展特點,科學制定大學生職業教育實訓教學內容計劃,筆者認為,學校應在實施全程化實訓教學的基礎上,制定針對性強的階段實訓教學計劃,實行模塊教學,其內容主要包括:第一階段進行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實訓,在新生的一、二年級開展。主要進行職業匹配認知與測評、職業世界認知、職業定位與職業目標確立、職業生涯規劃的制定實訓;第二階段進行職業素質與職業技能實訓,在大學生的二、三年級開展。根據大學生的職業定位與職業目標,進行職業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實訓;第三階段進行職業獲取實訓,在大學生的畢業年級開展,主要進行職業信息的獲取與選擇、求職簡歷的撰寫與使用、求職面試等實訓。這樣的實訓內容規劃,構成了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區別的大學生職業教育實訓內容體系。

(三)理論研究成果和高校職業教育實訓經驗

查看全文

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現狀及策略分析論文

摘要:職業生涯規劃是高職高專院校就業指導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闡述了高職高專院校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的現狀及意義,并提出了當前高職高專院校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不足及對策。

關鍵詞:高職高專職業生涯規劃

Abstract:Theprofessionalprofessionplanisthequalityhighspeci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careerguidanceworkthemostimportant.Thisarticleelaboratedthequalityhighspeci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udentcarriesontheprofessionalprofessionplaneducationthepresentsituationandthesignificance,andproposedthecurrentqualityhighspecialcollegesanduniversitiesstudentprofessionalprofessionplaninsufficiencyandthecountermeasure.

Keywords:QualityGaoZhuanProfessionalprofessionplan

2009年4月2日,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副總理張德江強調,對高校畢業生“要全面開展就業指導服務?!辈⒈硎荆耙ゾo有關配套政策的具體實施辦法,力爭在4月份全部出臺?!贝髮W生就業狀況和就業能力再次引起公眾和媒體的關注,并由此引發了對大學職業規劃教育的深入探討。

職業規劃,也稱職業生涯規劃,它是以美國學者Super.D.E(舒伯)生涯發展理論為主的管理理論,指的是個人和組織相結合,在對一個人職業生涯的主客觀條件進行測定、分析、總結研究的基礎上,對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特長、經歷及不足等進行綜合分析與權衡,結合時代特點,根據自己的職業傾向,確定最佳的職業奮斗目標,并為實現這一目標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包括從事什么職業,在什么組織和地方從事這個職業,在這個職業隊伍中擔任什么角色,在人生的職業變更以及為實現職業規劃接受的各種教育和培訓等[1]。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