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顆鉆石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30 00:44: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七顆鉆石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習目標
1.認識“竟、匆”等幾個生字,會寫“渴、罐”等15個生字,正確讀寫“鉆石、水罐,喜出望外”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讀懂課文內容,在水罐一次一次變化中體會到互相關愛、樂于奉獻的美好情感。
課前準備
1.能夠表現課文第一段內容的課件。
2.課文插圖和生詞卡片。
3.隨文閱讀材料。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設置情境,激發閱讀興趣
1.(播放課件)教師敘述:很久很久以前,地球上發生過一次大旱災。接連幾個月沒有下一滴雨,每天都是火辣辣的太陽炙烤著大地。所有的河流和水井都干涸了,草木、叢林、莊稼也都干枯了,許多人和動物都焦渴而死。誰來說一說,此時的水意味著什么?(使學生認識到水的重要性,如,生命之水、希望之水、救命之水;有了水,人和萬物才能繼續生存下去,沒有水,等待人和萬物的只有死亡)
2.一天夜里,一個小姑娘意外地得到了一罐水,她會怎樣用掉這罐水呢?(啟發學生盡可能地展開各種想象,并說明理由。如,她會先自己喝上一口,滋潤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嚨,然后再給自己的親人喝;她會跑回家去,趕緊送給自己的爸爸媽媽、弟弟妹妹……)
同學們的猜想都有道理,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七顆鉆石》(板書課題)就是圍繞這一罐水講了許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讓我們來讀一讀這篇課文吧!
自讀課文
提出小組合作學習要求
1.小組設計方式,保證每個組員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
2.個人默讀,畫出你認為神奇的地方,并想一想為什么。
3.小組討論故事中的神奇之處及原因。
全班交流
1.請各小組自選方式,匯報你們學習的第一題,即是否將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可以派出代表拿生詞卡片當小老師教讀全班同學,或組員接讀課文,或請老師和其他同學指定一生讀某個自然段)
2.小組匯報課文中神奇的地方及神奇的原因,其他小組可以進行補充或更正。
學生認為神奇的地方可能有以下幾點,關于神奇的原因要引導學生盡可能展開想象,體會到愛的力量,如:
a.“當她醒來的時候,拿起罐子一看,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p>
從第1自然段中我們知道這是一場特大干旱,到處都沒有水,而現在罐子里竟裝滿了清澈新鮮的水,多神奇啊!我想小姑娘一個人在深夜里勇敢地出來為母親找水,一定找了很多地方,大河邊、小溪旁、山泉下,可哪兒都沒有水,她累得倒在沙地上睡著了。上天被她的孝心感動了,給了她一罐水。
(教師板書:孝心感天)
b.“她以為,水一定都灑了,但是沒有,罐子端端正正地在地上放著,罐子里的水還是滿滿的?!?/p>
水罐掉在地上應該是灑水或摔壞罐子,可現在罐子和水都好好的,真是神奇。小姑娘得到這罐水時,她自己渴極了也累極了,她多想喝一口水滋潤一下干裂的嘴唇和冒火的喉嚨呀??伤恍南胫鴭寢?,在往回跑時被小狗絆倒。還是她的孝心使上天又給了她一個奇跡。
c.“當小姑娘再拿水罐時,木頭做的水罐竟變成了銀的?!?/p>
水罐由木頭變成銀的,實在是神奇!在那樣干渴的情況下,母親急需水,小姑娘也渴得要命,可她仍然把水分給了小狗一點兒,救了小狗一條命。小姑娘真的把動物當作了朋友,她的愛心又一次感動了上天,才有神奇的事發生。
(教師板書:愛心如銀)
d.“就在這一瞬間,水罐又變成了金的?!?/p>
水罐由木做的變成銀的,又變成金做的,神奇極了。母親又渴又生著病,她多么需要這罐生命之水,可為了孩子,她放棄了水,也就放棄了生命,這種偉大的犧牲精神使上天又一次創造了奇跡。
(教師板書:母愛似金)
e.“這時突然從水罐里跳出了七顆很大的鉆石,接著從里面涌出了一股巨大的清澈又新鮮的水流。那七顆鉆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變成了七顆星星。”
水罐里能跳出鉆石,能涌出救活萬物的生命之水,七顆鉆石能變成星星,真是神奇極了!小姑娘已經干渴到了極點,當她也忍不住要喝母親讓給自己的水時,卻又強忍住渴,把水讓給了一個素不相識的過路人。這種對陌生人的同情與愛,使天地為之動容,他們獲得了水,還擁有了七顆星星。
(教師板書:愛心感動天地)
有感情朗讀
1.自己選讀認為這個故事最為神奇的段落。
2.我們來進行神奇故事接龍:老師讀第1自然段,然后同學們自愿接讀后面的段落。
第二課時
多種形式引導學生有感情朗讀全文
讀讀寫寫
焦渴而死清澈新鮮勞累竟然哀傷舔水反正
涌出喜出望外匆匆忙忙遞給忍住湊上去咽唾沫
續編故事
1.(出示插圖)同學們,《七顆鉆石》這個故事太神奇了,僅一夜之間,這個木頭水罐就在孝心、愛心、慈母心、同情心的感動下,變成了銀的、金的,又跳出七顆鉆石,變成星星,涌出生命之水。讓我們認真觀察圖畫,來把這個故事續編下去,讓它更美好,好嗎?
2.同桌之間互相說一說,也可以共同合作編故事。
3.指名學生說自己編的故事,教師注意在學生說的過程中點撥。
(如,七顆星星在空中閃閃發光,大地披上了一層銀輝。小姑娘把水罐輕輕地放在地上,清澈新鮮的水源源不斷地流出來,很快成了一條小溪。溪水流進了大河,干裂的土地得到了滋潤,裂開的口子愈合了,旱倒的草木莊稼又站了起來,樹木重新長出綠葉,各種動物有了水有了食物,又活躍起來了。世界重新變得生機勃勃。人們走出家門,痛快地在小溪里取水喝,人們望著小女孩、母親、過路人和那條在他們身邊蹦來跳去的小狗明白了:只要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
隨文閱讀
比較一下這篇文章和課文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
星星銀元
從前有個小女孩,在她很小的時候,父母就去世了,她無依無靠,四處流浪。除了身上的衣服和好心人送的面包外,一無所有,但她非常虔誠和善良。
一次,她在野外遇到一個乞討的窮人,就把手中的面包全部給了他。窮人感激地說:“你是個好心人,一定會有好報的!”往前走了沒多久,又遇到一個小男孩光著頭在哭。風呼呼地刮著,小女孩取下自己的帽子給了他。小男孩戴上帽子后,立刻不哭了。小女孩又往前走了一會兒,她看見一個小孩子沒穿外套,在風中凍得直發抖,她又脫下自己的外套給他穿上。小孩子說:“姐姐,你真是一個好人?!痹僮咭粫海∨⒂挚吹揭粋€沒穿上衣的窮苦人蜷縮在一塊石頭后面,凍得發紫的臉上露出痛苦的表情。小女孩心想:這人太可憐了,反正我還有一條裙子,就把襯衫給他吧。于是毫不猶豫地把襯衫給了他。
天漸漸地黑了,她來到一片森林。這時又有一個小孩子請求小女孩把裙子給他。小女孩為難了,但她又一想:反正天已經黑了,誰也看不到我沒穿衣服。于是,她又把裙子給了小孩。
篇2
我是這樣開展預設生成活動的:
在安排了全校范圍內的收集素材、專項討論訓練之后,校內的一次“教學預設與生成”教師沙龍誕生了。作為策劃者,我第一個發了言: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統一體,應辯證地認識課堂教學中的預設和生成。接著我從精美的預設、互動的生成、教師的素養和智慧三方面談了看法,然后又從重建備課制度、重視專業發展、倡導實踐反思、培養教學智慧四個側面講了如何科學而藝術的把握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我的話音剛落,老師們便開始各抒己見。
有教師談到:相對于生成來說,預設可以說是靜態的、嚴密的、嚴謹的。課前的預設會讓課堂的生成更精彩。有老師指出:預設的過程就如同一棵樹干挺拔、枝葉繁茂的大樹。教師對文本和生本的深入解讀和對教學目標的確定就是大樹的根基,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個教學環節就是樹干上分生的樹枝,每一個教學細節就是一片片繁茂的樹葉。
有老師補充:教師首先要解讀文本。教師對文本解讀的逐步深入就是一個不斷扎根的過程,其體驗、感悟的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預設和生存的質量。解讀文本時還要處理好“入”和“出”的關系?!叭搿本褪桥ν诰驅W習材料對學生發展的價值和意義,“出”就是對文本的適當超越,結合生活實際、問題解決等資源,進行適當的擴展。
有人談到一年級“風”的教學情景:起初根據教參預設重難點,但卻翻了船。后來敏銳地關注了教學過程的資源性,發現了視覺、觸覺、聽覺、嗅覺上的橫向聯系并有效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感知“風”,理解“風”在我們的身邊,在我們的周圍,才使學生對新教材的預留空間拓展得那樣絢麗多彩。
二年級老師以執教《七顆鉆石》一課時情景為例,談了激發學生內在情感,使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入:上課曾做了方方面面的預設,當認為課堂進展得非常順利時,偶然情況發生了。一個學生一手拿著書,一手捂著嘴,說:“我要吐”。“誰陪他去衛生間?”老師忙問。這時,全班同學紛紛舉起了手。此時,教師靈機一動,《七顆鉆石》一課謳歌的就是愛,誰說那一雙雙高高舉起的小手不是愛呢?情急之中,老師調整了自己的預設,一方面安排人陪生病的同學去衛生間,一方面主動清理學生吐出來的臟東西。那位同學回班里上課時,老師帶頭為他們能繼續上課鼓掌。另一方面,臨時改變課的結尾部分:原預設的環節是讓同學們講述因為小姑娘的愛心而發生什么奇跡,由于發生了這樣的事件,改為寫話訓練。
嘔吐的同學是這樣寫的:正是因為老師和同學的關愛,我又能繼續上課了。這個環節帶給他心靈的震撼,我想他一輩子都不會忘記,也正是因為這一環節的改變,這節課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美術老師談了自己教學的感受:美術教學是一項靈活生動的藝術,決不能機械呆板地照本宣科。而在美術課程中,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有時候孩子們會發現教師所未發現的美妙圖案,有時候孩子們會創作出教師所未想到的作品,有時候孩子們想到了教師所未思考過的問題……。教師的預設也應該考慮更多更可能涉及的方方面面。
英語老師談了預設方面成功的經驗后指出:恰當的教學組織形式、教學方法策略的選用,也是教師在預設的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只有充分預設才有生存的底氣,才能為課堂上鮮活的生命的成長提供原動力。
……
最后我作了如下總結:
一節課往往可以設計成若干教學環節,這些環節就像樹干上的一條條樹枝。這些環節在預設時要“大氣”,要有相當的靈動性,要為師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創造性預留空間和提供條件。
一棵樹最能體現其生命活力的是它那繁茂的樹葉。因此,在預設中怎樣豐滿教學環節中的細節至關重要。教師要依據自己對孩子的了解,預設理想的教學情境;怎樣進行提問,設想達成什么要求,萬一達不成怎樣去引導等;預想他們在接觸這一內容時可能會出現的哪些情況和問題,教師必須對各種可能性做好充分的思想準備和應對策略。這樣,教師才能從容面對變化莫測的課堂和富有個性的學生,在課堂生成中因勢利導,支持和引領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
教學是生成的。隨著教學活動的展開,師生的思維和文本不斷碰撞,創造火花不斷迸發,新的學習需求、學習方向不斷產生。因此,課堂不再是教案劇的演繹舞臺,教師應始終珍視孩子們不斷變化的需求,孩子們學到哪,預設就跟到哪,隨時“拉得出,打得響”。同樣,當預設成為課堂生成的多余時,就要堅決舍棄。
一個精美的預設源于教師豐實的人文素養,是教師教學智慧的結晶;一個課堂精彩的生成也源于教師對學情的尊重,是教師機智應變、展智施慧的結果。教師的素養和智慧是精美預設精彩生成的土壤和陽光。而素養和智慧的內涵是無窮無盡,它需要我們教師不斷地去學習、去實踐、去反思、去積累、去提升……。
在熱情的掌聲中我們結束了這次活動。從老師們的話語,眼神中我了解到大家對“預設與生成”的認識,感受到了統一在一定教學思想下教師的威力,感受到了此舉帶來的震撼,我感到天空一片晴朗。
這次沙龍后,老師們又有了教學方面新的談資。一時間,在辦公室、校走廊、上下班路上人群中“預設與生成”談論頻頻出現。動態生成的課堂,給教師帶來了挑戰,給教學管理者帶來了挑戰,有了這次的奠基,我們不再怕挑戰。如何在課堂教學中有效把握“生成”,使“動態生成”在課改新課程課堂教學中富有生命活力,成為景小每位教師共同努力的目標。如今預設與生成在我校教學相得益彰,全面開花已為期不遠啦!愿所有人的課堂都能精彩生成!
篇3
[關鍵詞]高職教育 學生語文教學技能 實踐教學
高職教育的概念包括三個內涵:職業教育、高等教育、高等職業技術教育,即以學習高深專業知識為前提,著重培養學生從事某種生產勞動所需職業技能的教育。中小學語文教師也屬于職業技術人員,他們的培養也被納入高職教育行列,其中教學技能的培養是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教學技能包括“教學組織設計、實施調控和檢查測定能力”。實踐教學是實現高職教育目標,培養“實用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尤其是實踐教學在培養師范教學技能方面的具體運用值得探討。
一、 轉變傳統觀念
(一)打破重理論、輕實踐的觀念
人類的認識過程是由實踐到認識,再由認識到實踐的,因而認識論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最基本的方面?!敖虒W過程作為人類的一種特殊的認識過程,同樣也包括認識和實踐兩個方面”,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也就承擔這兩個方面。然而,現今的高職師范教育在課程設置和教師教學方面均強調理論教學,理論課程比重較大,教材與普通高校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教材一致,教學注重理論知識的深廣度,科研也著重于理論知識的細致剖析。同時教師紛紛注重提高個人理論知識。在課堂上單一地講理論,從而形成一種惡性循環,離“學以致用”的教學目標越來越遠!
西方先進高職教育經驗給了我們許多提示:澳大利亞TAFE學院把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融為一體,“教室即實驗室,實驗室即教室,學習環境就是工作環境或模擬工作環境,課堂教學以提高能力素質為原則,純理論的課程較少,基礎課更是以夠用為度”。德國“雙元制”學員大約“60%是專業實踐課程,40%是普通教育課程”。加拿大社區學院的“教師分為專職教師和兼職教師,兼職教師主要來自附近公司、企業里的研究人員和大學的教授”。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關于加強高職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意見》附件中也明文規定:“三年制專業的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40%,兩年制專業實踐教學一般不低于教學活動總學時的30%”。
由此可見,適量的實踐教學是符合高職教學特點的。在實際教學中,高深的純理論與太難的教材也很難被絕大多數的高職學生所接受。相反,依語文教育專業特色而定的實訓課深受學生喜愛:如教學法、演講與口才、三筆字、多媒體課件制作、教師口語、見習、試教、畢業實習、教育學和心理學等等。事實證明,著重于培養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高職教育應該走的是理論和實踐平等對待之路。
(二)由精品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
擴招后,受高等教育的人數迅速增加,從2002年145萬到2007年495萬。而教師人數和教學資源的增長速度相對較慢。精品教育的神話被打破,高職教育由精品教育向大眾教育轉型成為必然,而大眾教育的特點之一就著力于培養眾多熟練的高級技能型人才。高職生并不需要非常高深的理論和很強的科研能力,更多應注重方法的學習和運用,畢業后能很快上崗操作。就師范生而言,他們在大學中如能系統的學習識字、閱讀、習作、口語交際和綜合性學習等教學技能,上崗后就能很快承擔一定的教學任務。比如識字是小學教學大綱的重要內容,如何教會小學生認識并識記生字呢?方法是很多的,人們常用的有加一加、減一減、畫一畫、拼一拼、換偏旁、編兒歌、找朋友(組詞)、編謎語和說成話等。我曾見過一位小學老師用“王先生和白先生同坐在一塊石頭上,打一字謎”的方法教學生識記“碧”字,形象生動,小學生很快就能記住且印象深刻。實踐教學就是要將這些方法傳授給大學生,適應大眾教育的特色。
(三)增強以就業為導向的意識
單一化的發展方向與多樣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從全國來說是當前高職教育發展的主要矛盾。以就業為導向,以服務為宗旨,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滿足社會需要是高職教育的發展方向。近年來,隨著全國學歷整體水平的升高,大專生教小學、本科生教中專、研究生教大學已成為普遍現象。據我院2006屆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畢業生就業統計顯示:56%的大專畢業生在各市(鎮)、鄉(村)教小學。當時,在各地招考教師時,臺山、恩平和開平等地均只考語文、數學、教育學和心理學,給高校傳遞一個錯誤信息:單一的學好專業知識就能應付實際教學。其實不然,還要注重培養學生語言、字體、音樂、畫畫、舞蹈甚至表演等綜合素質?!霸谡Z文課程的實際教學中,可以利用美術的直觀形象功能、音樂的熏陶感染功能,也可以利用計算機網絡搜集信息的功能來豐富學生的語文素養,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曾聽過《畫風》一課,讓我感觸很深。老師唱著《小草歌》中“春風啊,春風啊,你把我吹綠”作為導語,一下子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從詩歌、歌詞、成語和現實生活中去找風。老師順勢提問:“既然風能唱出來、說出來,那能畫出來嗎”?學生也爭先恐后地討論起來。這堂課不但讓學生感受風的獨特魅力,也讓學生懂得事物之間是有聯系的,遇事要善于動腦筋想辦法。課堂教學效果很好,這都得益于老師生動形象的演繹。這位老師在課后解釋道:讀中師時,學校開設的舞蹈、音樂、畫畫等課程培養了其各種技能,為以后的教學工作打下基礎。都說小學老師是萬金油,什么都要懂一點,要辦出有特色的語文教育專業,在就業競爭中取勝,一些非智力因素的培養也是不可少的。事實上,也不是所有師范生畢業后都能去當小學老師,我院2006屆漢語言文學教育專業畢業生中就有30%從事文秘、廣告設計等非師范專業工作。所以,在培養一定文化素養的前提下,以就業為導向,積極實踐“雙證書、“多證書”的教育理念,也能獲得就業機會。
二、深化教學改革的幾點新運用
教師口語、三筆字等常規實踐課,采用了理論和實訓相結合的教學模式備受學生喜愛。那么古代漢語、中國古代文學、中國現當代文學、外國文學等專業主干課程如何發揮其較強的理論優勢呢?首先,更換教材,一味講究高深理論的本科教材與高職教育的目標不一致,應更換為高職高專版的教材。其次,采用案例教學法。所謂案例教學法是一種理論聯系實際、啟發式的教學相長的教學過程。它要求根據教學大綱規定的教學目的要求,以案例為基本教材,在教師的指導下運用多種形式啟發學生獨立思考,對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問題進行分析研究,提出見解,做出判斷和決策。就拿外國文學來講,教師可將小學教材中所涉及到的全部外國文學作家作品收集分類,在課堂上有針對性的對學生進行講解。列夫·托爾斯泰是外國文學必講的作家,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也選取了他的《七顆鉆石》、《跳水》、《窮人》和他的傳記節選《列夫·托爾斯泰》。將這些作品放到大學課堂,讓學生提前找些資料上臺來分析,以此展開討論?;蛘邔⑿W課文相關教案帶入課堂,同學們自找資料,對作品進行分析。事實證明:案例教學法與其他教學法相比對學生學習的作用最大,對學生學習存在的缺點最少,最令學生滿意,而且是學生最希望老師采用的。再次,強調理論知識的綜合運用。師范專業課的理論性較強,就拿外國文學來講,對作品的分析就牽涉到文藝學、世界文學與比較文學、哲學、歷史和地理等相關學科理論性強。如能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融入現實生活,課堂也將變得豐富多彩,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興趣。近年來,校園犯罪案件屢見不鮮,在校大學生由于心理承受力差導致性格分裂而殺人,從馬佳爵、敖力到趙承熙,這些血的教訓讓我們痛心不已。俄國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的《罪與罰》中塑造了在校大學生拉斯科爾尼科夫由于貧窮導致性格分裂,制造出“平凡人”和“不平凡人”的荒謬理論,而殘害了兩個老太太。如能將書中的事件與現實生活中的案件有機結合,做到從作品出發,深入挖掘作品深意,同時跳出作品,用理論指導實踐,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素質,提高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關于課程改革的兩點建議
“課程是規定以什么樣的教學內容來培養新一代的問題,它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演變的,它反映一定社會的政治、經濟的要求,受一定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文化發展水平以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制約” 。隨著時代的進步,高職師范類課程改革也勢在必行。
(一)強化“文學文本解讀”課
文學文本解讀屬專業選修課,提出來并具體運用也是近幾年的事。然而師范類的學生并不重視這門課,不選或選了不認真學,主講老師也因為這是非主干課,屬考查科目,也就草草應付過去。殊不知,新課標中強調的“閱讀”目標的實現就取決于老師解讀課文的理論知識和方法,大學課堂的文學文本解讀選修課正是將這些理論和方法灌輸給未來的小學老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也倡導今后教育的內容80%~90%應該放在學習科學的方法論、學習方法、推理方法、搜集資料的方法上?!闭Z文文本的解讀也是實現“人文化成”教育功能,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人生品位和生活情趣,發展個性,塑造健全人格所在。此課程也有利于教學個性化模式的發展,在平等交流讀后感時個人的思想得到展示,他人的優點得到學習,有利于整體提高師生閱讀水平和寫作水平,也能促進其他課程中理論知識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曾聽過一堂課《檢閱》。它是波蘭作家阿·卡斯基在波蘭1944年獲得解放后舉行國慶時寫的,當時蘇軍與在蘇組建的波軍進入波蘭一舉粉碎了德國納粹的黑暗統治,波蘭也最終實現自由民主。本土有很多兒童團員也參加了這次戰役,有些付出了生命或負傷?!稒z閱》以此為背景,講述波蘭一所學校的兒童隊員,在國慶來臨之際,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在國慶游行檢閱時,讓拄拐的博萊克(在中負傷的兒童團員)走在第一排。游行時,他們的檢閱隊伍獲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由于老師沒有從文藝學中作者創作背景的角度來提示小學生,因而也就不能準確的讀懂作品,致使老師的團結合作精神的定論顯得蒼白無力,無法挖掘出愛國的深意。所以說,建立在文藝學(尤其是文藝批評學)、美學、哲學等基礎上的文本解讀課不但不能刪除,還應該強化。
(二)增開“解讀新課標”課
語文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新課標”)是現代小學教育的航向標,此課標通過課程目標、結構、評價、管理和學習方式的變革,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的目的。新課標也對老師提出新的要求:“教師角色、行為和文化也需要跟隨變革”。在校師范生尤其要理解新課標的宗旨和具體運用?,F在有種觀點就是將中小學教學法和解讀新課標混為一談,各校開設的教學法老師在這兩方面各用50%的課時。表面上看,用新課標的理論去指導學生掌握教學方法,實質上是兩者都沒有講透。對新課標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對教學方法的改革上,它還牽涉到教師專業發展、教師角色轉變和教育理念與實踐研究等相關知識,這些也是教學法課不能替代的。單獨設置解讀新課標課,將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參考文獻
[1]鄭其恭,李冠乾.教師的能力結構[M].廣州:廣東教育出版社,1993.
[2]薛天祥.高等教育學[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3]戴維,張迎建.高等職業教育實訓課程的國際比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教學版),2004,(27).
[4]小學語文課程標準解讀[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5]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新編本)[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6]張健.高職教育實踐教學模式的選擇與建構[J].教育與職業,20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