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9 09:29:5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醉翁亭記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醉翁亭記教案

篇1

1.理解作者“與民同樂”的思想,《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

2.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3.積累文言詞匯,背誦全文。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理解文章內容和主題。

(2)積累文言詞匯。

2.難點:理解本文景物描寫的方式和作用。

教學準備

1.準備課文的朗讀錄音帶。

2.將本課知識點制作成課堂使用的幻燈片。

3.學生準備漢語詞典、文言文詞典等工具書。

設計思路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規定文言文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重點要放在熟讀和背誦上,在此基礎上基本理解課文的內容。基于此,本文教學從讓學生熟讀課文起始,通過反復誦讀,使學生對課文大意有個初步感知;然后,指導學生以二人小組和全班討論的形式,疏通全文大意。這是基本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

對于基本理解課文內容這一教學目標,擬化繁為簡,抓住貫穿全文的主線——“樂”字,體會作者文中蘊含著的與民同樂的政治理想。學生對此有所體會或了解,便能達到這一教學目標。

本文語言駢散結合,讀起來上口。因此,將朗讀、背誦確定為教學的主要目標。背誦一定量的名篇,對學生是終生有益的,也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本文內容和寫法上,有很多值得研究或教讀的東西,但考慮到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讀、背為本課教學的第一重點。同時,并不忽視引導學生對全文基本內容的理解,只不過處理上采用了較為簡潔的思路而已——抓住一個“樂”字,體會作者所樂的內涵。應該說,學生能夠理解了這個“樂”,也就基本上理解了全文內容。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后,心情郁悶,他經常去滁州西南的瑯琊山飲酒抒懷,并與山寺內的住持智仙和尚結為莫逆之交。智仙為方便好友游訪,便在半山腰修建了一座亭子,供歐陽修休息、飲酒。歐陽修用自己的別號“醉翁”為這座亭子命名。后來,便寫了《醉翁亭記》。

本文是慶歷六年作者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貶為滁州太守時寫的。文章極其生動地描寫了醉翁亭的秀麗環境和變化多姿的自然風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與民同樂的圖畫,抒發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娛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復雜感情,初中二年級語文教案《《醉翁亭記》 教學設計》。

二、讀課文

1.聽讀。

(播放課文朗讀錄音。)

要求:聽清字音,必要時在書上注漢語拼音。

2.正音。

(幻燈出示下列字詞,請學生讀準字音。)

3.學生試讀課文。

朗讀課文。朗讀時要注意21個“也”語氣不盡相同。“也”大致表達了以下幾種語氣:

(1)陳述(用于描述景物)。如:環滁皆山也?,樼鹨病?/p>

(2)肯定(用于介紹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謂也。

(3)感嘆(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間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朗讀時,應通過上述語氣進一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讀到“也”字后面應有較長的停頓。

朗讀時還要注意25個“而”字,讀時應分辨輕重。一般來說,凡表示轉折或遞進意味的都要重讀。如: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凡作為連接詞語的“而”和有調整音節作用的“而”,則可以輕讀。如:朝而往,暮而歸。

此外,還要注意駢散結合的旬式,讀時節奏要富于變化,悅耳動聽。

4.學生互讀課文。

方法:二人小組,一人讀一人聽,糾正讀音錯誤;各讀一遍。

5.指定一位學生朗讀,集體糾正讀音。

三、疏通全文大意

篇2

做初中教師得具備初中教師資格證,教初中語文須具備師范院校的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文憑,這是當前教師招聘的必備條件。然而,有了初中教師資格證,僅能證明你可以做初中教師,但并不意味著你就能會教書;有了漢語言文學專業畢業文憑,僅能證明你可以做一名初中語文教師了,但也并不意味著你就能教好語文。《師說》云:“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边@個古訓也早已不能滿足當今社會的需要了。假如一味嚴守古訓,只是照本宣科,機械教學,就必然遭到唾棄。作為一名語文教師,雖然不能苛求具有書法家和演講家的水準,但板書精美、書寫漂亮、普通話流利這些最起碼的功夫還是要具備的;雖然不能苛求上通天文,下知地理,文理貫通,但基本上也要能做到博覽群書,涉獵廣泛,知識淵博;雖然不能苛求掌握所有的教學技巧,但基本上也要做到十八般武藝精通一二?!皢柷堑们迦缭S,為有源頭活水來”,這“活”就來自于知識的積累與更新。只有不斷地積累,才能厚積薄發,只有不斷地捕捉時代前沿的新鮮信息,才能在教學中不被時代的浪潮吞噬?!按蜩F先得自身硬”,所以,教師要學習、學習、再學習,積累、積累、再積累,要在學習和積累中提高自己的教學素養,只有通曉了淵博的知識,練就了過人的技能,才能在課堂這個舞臺上,以表演家的揮灑自如,演繹出一幕幕充滿靈氣和活性的課堂經典之作。果真如此,語文課堂之教學效率還何愁不高?

二、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做好課前的反思

課前反思是打造高效課堂的前提,它要求教師在備課以后,必須對自己的課堂預設進行反復的思考,具體來說,包括兩點:其一,對自己上課中即將使用的教案進行反思,思考一下吸取了以往同類教案中的哪些經驗與教訓,彌補了以往同類教案中的哪些缺陷與不足。其二,對自己上課中即將面對的教學對象進行反思,思考一下學生對本節課堂的教學內容,對優的學生、良的學生、差的學生如何做到因人而異、因材施教。通常情況下,每次反思都能得到新的收獲與新的發現。當前,我們有好多年輕的語文教師,在課前對教案也進行了較為精心的設計,但是,一經拿到課堂進行“實戰”時,常常收不到預期的效果。其主要原因就是在課前預設時,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對學生的因素考慮得不夠周全。所以,我們在課前反思時,除考慮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外,更多地要考慮學生的因素:①學生與課本有無相關聯的知識儲備;②本課所采用的教學流程學生是否曾經嘗試過;③哪些學生可以在生與生、生與師的教學互動中積極參與;④哪些學生需要積極的幫助和鼓勵;⑤學生在接受新知識時會出現哪些情況;⑥如果發生了這些情況后我們如何處理;⑦教師上節課布置的預習情況完成得怎么樣等等。如若我們在課前把這些全面地反思一遍,再有針對性地進行策略調整,就能打造高效的語文教學課堂。

三、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加快課堂的節奏

加快課堂教學的節奏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它要求教師在語文教學課堂上不要做那些無謂的勞動,能用一節課講完的,堅決不用兩節課,能用兩節課講完的就不用三節或更多的時間,當堂的教學任務必須在本堂課的教學過程中鞏固、完成。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做到“講授”“訓練”“鞏固”“提高”“擴展”有機地統一并各有側重,要敢于向自己挑戰,敢于否定一個舊我,塑造一個新我。真正地做到最大限度地向四十五分鐘要速度、要效益。在教學內容安排上,要確保知識含量多、教學密度大,做到既要豐富,又要多層,還要有效。在教學方法上,要根據教學的內容,選擇合適的教學方式,該精講的,話語上決不多說一句,該精練的時間上決不多超一分。在有限的四十五分鐘的時間里,加快教學節奏,嚴格時間觀念,努力使語文教學課堂形成嚴謹、有效、高效的氛圍,努力使每一位學生時刻處于“憤悱”的狀態之中。

四、打造高效課堂就必須創設教學的

教學具有情感性、凝聚力和愉悅感。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了,就有了意境,有了激情,有了力度,有了波瀾。因此,作為語文教師,在組織課堂教學中,我們一定要著意創設各種有效的情境,激發學生的興趣,樹立學生的自信,調動學生的能動性,在恰當的時機,不斷涌起學習的,使學生感到學習津津有味,能積極、主動、自覺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并在這個過程中,完成自己的認知。這樣,使他們由“厭學”到“愛學”,由“愛學”到“學會”,由“學會”到“會學”,由“會學”到“善學”,努力地發展學生的個性和能力。比如,在教學歐陽修的《醉翁亭記》時,我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讓他們分別繪出“春”“夏”“秋”“冬”“朝”“暮”六幅圖畫,并且配上自己寫的優美的文字解說。這樣,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體性,積極投入到小組的合作學習之中,經過集體的構思,發揮各自特長,有人繪聲繪色地說,有人聚精會神地畫,有人神采飛揚地寫,整個課堂無不浸入藝術的創作之中。為后面即將涌現的――作品的展示、作品的欣賞、畫面的解說蓄勢。這樣當教學到來時,學生大多仿佛棲身于大自然的詩意中,浸潤在一派花香鳥語中。徜徉在藝術的旅行中……在講授朱自清的《背影》時,我就先給學生播放了一首劉和剛的《父親》,歌聲中那飽含濃濃的父子之情的句句字字,叩動著每一位學生的心弦,撩撥著每一位學生的心緒,此時此刻,再順勢將學生的情緒誘入新課中,“父親胖胖的身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步履艱難,蹣跚地爬越鐵道買橘子……”這特寫鏡頭,這款款的深情,無一不重重地撞擊著學生的心扉。通過聲情并茂的誦讀,將這些鏡頭再現,就定能涌起學生情感的波瀾。

篇3

與溝通相關、相近的詞有交往、互動、交流等,我們經常提到的教學交往、師生互動、同學交流等,這也是我們容易混淆的幾個概念。與“交往”相比,“溝通”是具體的行為;與“互動”相比“溝通”更強調結果,有時也更多地關注啟動“溝通”一方的行為、方式、策略、能力等;與“交流”相比,“溝通”不僅是信息的流動,更強調對信息實質的理解,以及通過溝通過程所形成的更多方面的變化。本文所提到的“溝通”是有著特別含義的。課堂上的溝通,則強調通過師生雙方的努力達到相互間的理解,它特別強調某種預期結果的達成,包括對某件事或某種觀念的共同認識,強調學生對教師所傳授知識及觀念的認同。因此教師要深入探究課堂溝通策略,通過教學溝通、“對話”溝通和“角色換位”來實現課堂的創新。

一、 教學溝通

知識對學生來說是否具有個人意義,是知識保持的決定性因素。學生學習了那么多知識,為什么很快就被遺忘?日本的佐藤學教授將借助“課堂”習得的教科書知識用柏拉圖描繪的“洞窟的神話”作比喻。他認為:“正像洞窟的囚犯把洞窟壁上的影像誤認為客體那樣,習得教科書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識的兒童,并不是學到了現實世界的知識,不過是把教科書和黑板上映出的知識之影作為信息習得罷了”。

在人本主義者看來,每個學生都有一個他(她)意識不到的自我,面對自我的認識過程是實現學習的基本表現形式。教師必須幫助學生把這個內在的又難于捉摸的自我引示出來。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不能通過積極主動的思維活動把新舊知識融會貫通,其學習心理就會減弱。其中,導致學生學習心理活動減弱的原因有:教學內容較難、教學方法不當、教學媒體單調、學生在學習上沒有成就感而放棄等因素。教師應在教學中通過學生課堂行為的分析,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提高教學活動的效率與效果。

如《花未眠》一課講述了作者在凌晨四點偶然發現花未眠這樣奇特的美,從而聯想到任何一種真正的美都是需要認真觀察自然,用心體會自然而得到的。并且指出當今的小說家大多不怎么認真地觀察自然。課堂上,同學們經過討論認識到了自然美是無限的,而人感受到的美是有限的。由于是自讀課,課文只安排了一個課時,當我準備總結全文結束學習時,突然一個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老師,我們都知道有好些花是在夜間開放的,像是曇花。作者為什么會因為發現海棠花沒有睡覺而大吃一驚呢?”

“對啊,我們都不理解。”其他學生也發出了同樣的疑問。

“不會是日本只有海棠花不睡覺吧!”大家哄堂大笑起來。

我不禁一愣,備課時,我也不理解這個問題,在請教了指導老師后還是有些模糊。開始我以為這個問題沒有討論的必要,就想偷個懶跳過它,沒想到還是有學生提出來了??墒呛髞懋斘野l現,如果學生能把這個問題弄清楚了,就能更清楚地理解“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這個主旨。

于是,我慢慢分析:“海棠花并不只是只有日本才有,可是大家注意到了嗎?作者獨自住在旅館里,凌晨四時醒來,突然發現海棠花未眠。雖然這是眾所周知的事實,但這是‘我’第一次真正意識到的。正當人們早早入睡時,這在夜里綻放的未眠之花就顯得格外的美,這種美是被人忽視的、孤獨的、靜靜的美。所以,作者才會由此引發更多的感悟,感嘆‘美是邂逅所得,美是親近所得’?!?/p>

我們發現,總是會有一部分的內容對于學生來說是陌生而新鮮的,他們只會憑自己的經驗去思考,這就很容易與教材的相對固定思維產生沖突。如果教師堅持按照自己教案的設想來進行課堂教學,一定會被學生突來的問題打斷思路,甚至否定學生的問題,引起雙方的不滿。如果順著學生的思維進行恰當地引導和啟發,使學生不但找到了問題的答案,還了解到課文主旨的內涵。課堂上,學生思維、教材思維和教師思維三者往往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容的,當三者融為一體時,課堂溝通的中心磁場最強烈,教學思維活動和水平就達到了最高境界。也就是說,教師在課堂上,應該根據學生的反映,及時改變自己的教學計劃,調整教學進程,變換教學方法,靈活地處理教學內容,溝通學生、教材、教師三者思維,讓學生得到遠比教材多得多的東西,使課堂教學更加順利。

二、 “對話”溝通

巴西教育學者保羅•弗萊德(P•Freire)把教育的本質理解為“自由的實踐”。他猛烈抨擊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倡導“對話式教學。他說,“對話是人與人的接觸,以世界為中介,旨在命名世界。”“這種對話不能簡化為一個人向另一個人‘灌輸’思想的行為,不應當成為一個人控制另一個人的狡猾手段,而應當是一種創造。”

對話理論引入課堂語言教學,體現著“對話式教學”的實質。教師的角色就有了很大的變化,教師將不再只是知識的傳授者和管理者,而是學生發展的促進者和引導者。教師的這種角色轉變直接地反映在教師課堂語言的變化上。

語文教學中,教師的啟發誘導至關重要,所以,更應注重由灌輸式言語向啟發式言語轉變的藝術。許多缺乏經驗的年輕教師會把教案當成教學活動的保證書,只要遵循這一軌跡講課,就不會出什么差錯。如果教師將教學的每一步都事先設計好了,那么上課無非是把這種程序演繹了一遍,缺乏靈活性,教師在課堂上把學生視為一張白紙,一種容器,學生也只能被動接受。長此以往,學生原本擁有的主觀能動性和創新性被消磨殆盡。我們常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越是年級低的學生,發言回答的積極性就越高。而隨著年齡增長,特別是初二以后,舉手的人漸漸少了,到了初三幾乎就沒人舉手了。即使回答,也沒有初一那種神采飛揚的自信與堅定。所以老師們常常感嘆初一的學生課堂熱鬧活躍,初三的學生卻氣氛沉悶,缺少激情。難道學生的思維能力與年齡增長和知識增多成反比例?其實不然,這種現象實際上是學生年齡心理差異的一種表現。教師如果不考慮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心理差異,只是形式主義地要求學生當堂發言,非但得不到相應效果,反而會扼殺學生積極有效的思維,也不能算得上真正的對話。因此教師的啟發誘導就必須考慮學生變化著的心理要求,研究并掌握不同年齡層次學生的心理特點,設計難易適度并能激起學生興趣和思考的問題,積極創設對話情境。

三、 “角色換位”

課堂教學,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思想交流、情感交流,以及學生為完成學習任務而自身進行的各種思維活動,始終不斷地進行著,可以說,它是一個動態的流程。教師能否在課堂教學中把握學生變化的心理而進行有針對性地教學,是提高教學效果的關鍵。“角色換位”是教學中行之有效的一種教法,這種教法要求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相互交換位置、變更角色,雙方都站在另一角度來思考問題,它改變了學生的常規學習模式,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使學生在緊張而又輕松愉快的學習環境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

中學生處在從少年向青年的轉變時期,生理心理上由不成熟逐漸趨向成熟,獨立意識增強,有相當的自我表現欲,時時流露出“成年人”的神態,渴望在某些正式場合有一席之地。“角色換位”教學藝術正好為他們提供了嘗試的機會。

《我的空中樓閣》一文的教學中,文章展示了一幅幅優美的圖畫,有著豐富的聯想和想像。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時間對小屋進行渲染勾畫。課堂上,我請同學設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是一個怎樣性格的人,進而把握文章的情和志。這時,大家顯得特別感興趣,開始各抒己見,踴躍發言。

生1:“我覺得他是當代的陶淵明,陶淵明曾有詩句‘方宅十余畝,草屋八九間。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艳r田生活描寫這么富有詩意,表現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的恬適之情。”

生2:“我覺得他是當代的歐陽修,歐陽修在《醉翁亭記》中寫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表現了他鐘情山水的美好情懷?!?/p>

生3:“我覺得他是當代的劉禹錫,同樣在為自己的小屋寫《陋室銘》?!?/p>

生4:“我覺得他像是周敦頤,周敦頤在《愛蓮說》一文中,借蓮花表明自己高潔脫俗的情懷。”

我對大家說:“剛才同學們都說得很好!都體現了作者鐘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寧靜的境界。有的是老師以前沒想過的,你們給老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機會。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將活躍思維發散到各個地方,努力開創自己心中的小屋?!?/p>

教師只有在教學中充分調動學生主、客體兩方面的主動性,課堂教學中的科學與民主才得以具體實施,學生的潛能才能得以有效的發揮,素質的培養才能得以真正的落實。學生站到教師的位置上考慮如何“吃透”課本內容,怎樣主動參與教學過程,親自設計教學中的環節,登臺上課、評課,他們就有明確的思維目標和具體的學習方向,明辨教與學中的是非得失,獲取的知識及能力的鍛煉遠遠超過了傳統的教法,從而變封閉式為開放式,變單向傳遞為多向交流。而教師也必須更多地站在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細致地觀察學生的思維及活動情況,及時地辨析課堂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并加以有效的組織和引導。從而,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就更為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