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翻譯和原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01:27: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醉翁亭記翻譯和原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三美”論;典籍翻譯;《醉翁亭記》
引言
中國古典散文如同中國古詩詞,同樣具有意境深邃,語言凝練,結構優美的特點?!蹲砦掏び洝繁闶瞧渲械募炎鞔?。《醉翁亭記》由唐宋家之一的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創作,記錄了他雖被貶滁州做知州,卻安得自在的心境。文章在描寫醉翁亭的自然美景和太守與民宴游的畫面的同時,透露出了歐陽公寄情山水,與民同樂的思想。因其文筆輕快流暢,旋律優美爽朗,巧妙地將寫景、敘事和抒情融為一體,無論形式上還是內容上都是美的,成為膾炙人口的傳世名篇。這篇如詩歌一般的散文,歷來受到了很多翻譯家的關注,英譯本頗多。本文將在許淵沖“三美論”框架內在楊憲益戴乃迭夫婦和Herbert A.Giles的兩個譯本里選取具有代表性的譯例進行對比研究,從而得出結論:許淵沖“三美論”不僅適用于古詩詞翻譯,也同樣可運用于兼具意境美、語言美、結構美的典籍翻譯。
一、許淵沖“三美論”
“三美”說首先由魯迅先生在《漢文學史綱要》中提出,他說,寫文章要“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后來,許淵沖先生基于自己的翻譯實踐,將其嫁接到譯詩領域,并加以發展,提出了詩詞翻譯的“三美”原則,即意美、音美、形美。三者相輔相成,層層遞進。三美之中,意美居首,因為意美是詩美的必要條件,是音美和形美的出發點和歸宿。音美次之,中國古詩格律嚴格,翻譯古詩必須考慮其音韻特點,在譯文中加以再現或曲達,以求留存其音律之美。再次是形美,要在傳達原文意美、音美的基礎上,盡力保存古詩言簡意賅的語言形式及其視覺上文字排列營造的形美,使譯詩三美俱備。許淵沖先生在譯詩語言表達上極其注重譯詩與原作在意境、音韻和形式上的一致,出產了很多令人贊嘆的美的作品,為國內外讀者所追讀和欣賞。
二、“三美論”視角下《醉翁亭記》三個英譯本對比研究
(一)意美再現的對比
所謂意美,是指譯文傳達出原作品的內容和意境,使其產生與原作同樣的感染力。許淵沖先生另一個翻譯說論“三似”中的“意似”是指表層結構,類似于嚴復“信、達、雅”中的“信”,即忠實于原文的意義;而“意美”尤甚于“信”,它指的是超越作品物質形式的深層結構,指其深層之意,亦或是言外之意。因此,在做內容飽滿意境豐盈的典籍翻譯時,要選擇最適合而又最有表現力的詞匯,以期達到最大程度的意美再現。
例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
楊譯: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closed all around by hills, of which those in the southwest boast the most lovely forests and dales……
Giles譯:The district of Ch’u is entirely surrounded by hills, and the peaks to the south-west are clothed with a dense and beautiful growth of trees……
歐陽公寫醉翁亭,沒有徑直寫去,而是委婉道來,從環滁群山到西南諸峰到瑯琊山,再山行漸聞水聲至釀泉,最后在峰回路轉處引出了整個畫面里的聚焦點醉翁亭的所在?!碍h滁皆山也。”文章開篇,就可以領略到歐陽公惜墨如金,簡練不凡的文筆。寥寥五字,就描繪出了滁州被峰巒疊嶂的群山所環繞的綿延景象。“環”在此處應為動詞,“圍繞”“環繞”之意,對此,楊譯為“enclose”,Giles譯為“surround”,通過翻閱《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知道,“enclose”的解釋為“to build a wall, fence, etc. around something”。而“surround”為“to be all around something”。由此可知,“enclose”的詞義更局限于圍以墻等,使用范圍不如“surround”廣,所以楊譯“enclose”不符合原文的“環”的含義,此處滁州是被群山所環繞,而非為墻或者籬笆之類的籬障封住,故用“surround”更切合原文的意義。Giles譯本的另一出彩處是用“entirely”來修飾了“surround”,使得滁州被崇山峻嶺包圍之勢恰到好處地展現了出來。
對于“林壑尤美”這句的翻譯,兩個譯本選用的動詞也截然不同。楊譯用了一個“boast”,詞典里其釋意為“(通常不指人)有(值得驕傲的東西)”,如:The hotel also boasts two swimming pools and a golf course.楊譯選用“boast”說明“西南諸峰”有值得驕傲的尤美的林壑。而Giles用“be clothed with”則恰與詞典中例句“The valley was clothed in trees and shrubs.”有著同工之妙,運用了暗喻的手法生動形象地表達出了西南諸峰之上有尤美的林壑覆蓋著。筆者認為這比楊的選詞更高一籌。但Giles的翻譯也不無錯漏,似是因文化差異導致了理解上的偏差,而沒有翻譯出“壑(山谷之意)”。類似的誤譯在全文里面有幾處,“瑯琊”譯為“Shangtung”,“亭”譯為“kiosque”等,這些是譯文失色之處。但是總體看來,Giles憑借其母語的優勢,用詞更為文雅地道(如翻譯“漸聞水聲潺潺”借用習語“within earshot of” 等),信手拈來,把歐陽公筆下的醉翁亭周遭的人物風情傳達得形象到位。
(二)音美再現的對比
韻律之美之于中國古典文學是極其重要的,表現于諸如平仄、疊音、形聲、押韻等等形式?!蹲砦掏び洝饭澴嗝骺炱鸱?,音韻和諧悅耳,要重現音美,著實需要下工夫。
例2: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
這句描繪出了滁州人熙熙攘攘、扶老攜幼暢快游玩的場景?!柏撜摺薄靶姓摺薄ⅰ案栌谕尽薄靶萦跇洹薄扒罢吆簟?、“前者”“后者”都押尾韻,“傴”與“僂”、“提”與“攜”韻母相同或近似,加上“……者……也”經典判斷句式的運用,使得行文流暢,讀來瑯瑯可誦,具有音樂和詩歌一般的韻律和節奏。
楊譯文中“infirm” “ infants”、“calling” “answering”簡單運用了頭韻和尾韻;而Giles譯文按照原文的斷句,在句與句之間的韻律再現方面做出了更大的努力,“Burden-carriers” “travellers”、“shouts” “responses”、“hobbling” “children in”、“along” “arms”、“backwards and forwards”皆運用了押尾韻或押頭韻的方式來彌補譯文在韻美和諧方面與原文的差距。Giles譯本還有一大特點:多用少音節詞(單音節、雙音節詞),讀來利落爽快。
Giles譯文整體在韻律節奏上有一股洋灑輕快、歡快愉悅的格調。但散文翻譯畢竟別于韻律感十足的詩歌翻譯,窮盡各大譯本,都沒有在音美方面做到極致的。這里不贅述。
(三)形美再現的對比
所謂形美,許先生認為,主要體現在詩句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應該盡可能做到和原文相似。在翻譯中保持意美和音美已經實屬不易,再在兩者基礎上傳達出形美則更是加大了難度。歐陽公的《醉翁亭記》是詩句化的古典散文,里面包含有三、五、六、九字之駢,句式長短錯落有致,行文流利瀟灑,英譯過程中也必然也要考慮到形美再現的問題。
例2這句原文運用了五字駢、三字駢,句與句之間有凝練對稱的美感。按許氏“三美論”之說,原文的句子駢散結合,則相應的譯文也要采用富于靈活性變化性的句式。
楊的譯文讀來有一種白話文般清晰活潑之感,對于原文語序也有所調整,把“滁人游也”放在了段首,可能是出于英語行文習慣的考慮,起到總括這段的作用。譯文總體來說是原文內容及意境上的忠實再現,但句式較為冗長拖沓,有失原文形式上的美感。對于“前者呼,后者應”的對偶之句,楊譯干脆做一句話翻譯,變成了“前呼后應”。相比之下,Giles的譯文則保留了和原文一樣的結構。他臨摹漢語的流水句式,選擇不用連詞而用分號將句子意義分層,句式長短錯落有致,完全按照原文中的五字駢和三字駢相應地翻譯成對仗的長句和短句,使得譯文讀上去輕快暢達,看上去怡然舒緩,再現了原文的形式美。再者,對于“歌于途”的翻譯,Giles用的“sing their way”比楊譯的“sing as they go”要文雅地道。本例只是Giles譯本和原文形式美相呼應的一處代表。再如 “朝而往,暮而歸……”楊譯為“A man going there in the morning and returning in the evening”,Giles譯為“Morning is the time to go thither, returning with the shades off night”,“朝而往”和“暮而歸”是三字駢,形成對仗,楊譯也直接把這兩個分句縮減為一句“朝往暮歸”,如他在前文中對“前者呼,后者應”合二為一的做法如出一轍,不僅有損原文的音韻,更是對原文形式美的破壞;而Giles根據原文的對仗形式,仍以兩個分句處理,實現了原文的形式美再現。依此,Giles在駢句的翻譯上實現了與原文在句子長短和對仗工整方面的一致。
三、結語
通過以上譯例的對比研究我們發現,兩個譯本在三美再現方面各有千秋,也存在失彩之處。作為深諳中國文化的楊夫婦,其譯本基本做到了對原文意義的忠實再現,但是對音美和形美的傳達有所欠缺。而Giles重視再現這篇古典散文的審美信息,盡管因文化差異有幾處在意義的傳達上出現了誤譯,但無傷大雅,總體上給讀者帶來了更多美的視聽享受??偠灾?,“三美論”框架下,Giles的譯文要略勝一籌,在更大程度上重現了這篇古典散文的意境美、語言美和結構美。
參考文獻:
[1]Herbert A. Giles. Gems of Chinese Literature. [M].Shanghai. Belly and Malsy, Limited. 1922. P158.
[2] 羅經國.古文觀止精選漢英對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3] 聶影影.古代散文英譯的啟示[J].英語教師,2014(12).
[4] 許淵沖.翻譯的藝術[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4.
篇2
1.“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至于園可無憾矣?!?選自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下冊張岱的《于園》)
對于其中“至于園可無憾矣”一句的理解,出現較大爭議:
第一種觀點,遵照課本節選的文字來理解,“至于園可無憾矣” 應讀作:“至/于園/可無憾矣”,“至”解釋為“到”,“于園”作為一個專有名詞出現,句子理解為:(游人)到了于園(觀賞這樣的假山奇景)就不會感到不滿意了。應當說,這種理解較為合理,于詞的用法、節奏的停頓、句子的理解都是講得通的。
第二種觀點,蘇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2007年12月第7版)對此句的翻譯是:“這樣的假山石安置于園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薄爸劣趫@可無憾矣” 就應理解為:“至(之)于園可無憾矣”。至,解釋為“放,安置”。 之,解釋為“假山石”。于,解釋為“在”。為什么要這樣翻譯呢?課本注釋及教師用書并沒有提供一點點信息。通過查閱原文和蘇教版《語文教學參考書(七年級下冊)》(2002年12月第2版)得知,最近幾年的課本和教師用書在節選時省略了關鍵的幾句話,課文末句原為:“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假山)胎于石,(假山)娠于磊石之手,(假山)男女于琢磨搜剔之主人,至(之)于園可無憾矣?!碧K教版2002版的配套教師用書對部分重點詞的解釋是:胎:懷孕成胎,這里是形成雛形的意思。娠(shēn):妊(rén)娠,孕育。男女:動詞,生男生女,即生養孩子,即誕生。琢磨搜剔(tī):指精心地構思。此句翻譯為:瓜洲的許多園林亭榭,都是憑借假山而有名聲,這些假山在自然山石中懷胎,在堆砌山石的人手中孕育,在主人的精心構思中誕生,這樣的假山石安置園林之中,就不會使人不滿意了。這樣一比較,終于恍然大悟,原來現在教師用書所用的翻譯是有來歷的。大概編者考慮到刪掉的幾個句子中生僻詞較多,且又有詞語的活用情況,要想準確地翻譯,估計是一件相當棘手的事,所以才巧妙而不露痕跡地把課文和教師用書作了適當刪改吧?,F在,課文直接刪去三個句子,教師用書也刪去了這三個句子,以及相應的重點詞解釋和這三個句子的翻譯。但末句“至于園可無憾矣”大跨三步,接在“瓜洲諸園亭,俱以假山顯”的后邊,翻譯仍保留原樣,顯得有些突兀,讓師生摸不著頭腦??梢?教材在節選時的刪除造成句意前后較大幅度的跳躍,影響了師生的理解。建議編者在課文注釋或教師用書中對刪改情況作一點補充說明,以便讓師生更好地理解末句翻譯的由來。
第三種觀點,認為句子應讀作:“至于/園/可無憾矣?!睂ⅰ爸劣凇?看作現代漢語仍在沿用的連詞,用在下文開頭,表示提出另一話題,句子直譯為“至于說園林便無不滿意的了”?!疤旖蛉嗣癯霭嫔纭薄斗浅Vv解》即采用這種觀點,將此句翻譯成“這樣建園就沒有遺憾了”。結合上下文來看,這樣的理解顯然有些牽強附會。
2.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選自酈道元《三峽》)
不少老師和學生將此句朗讀為: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這種讀法是不對的。準確的朗讀節奏應當是: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至于,解釋為“到”。全句理解為: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上下航行的船只都阻隔斷了。
《唐雎不辱使命》中也有一個含有“至于”《戰國策·魏策四》 的句子: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此句中的“至于”也解釋為“到”。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
3.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篇3
1.借代
文言文中,借代修辭格運用得相當普遍,如果按字面翻譯,往往會造成誤解。如:“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保ㄖT葛亮《出師表》)這里的“布衣”在古代不難理解,因為古時平民多穿麻布衣服,用這一特征來代事物本身,是一種借代。如果不了解這一點,按字面譯,后面的“不以臣卑鄙”(不因我地位低、見識淺)就會使人產生疑問:“穿布衣服”,怎么就“地位低”呢?在翻譯時對這類地方應采取意譯的方法,加以復原(譯為“平民百姓”),否則往往會使人莫名其妙。
2.互文
就是寫作時,為了某種需要,故意將一個完整的意思拆開,分別用兩部分或幾部分來表達,使上下文互相呼應,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互相隱含,上文里省去了下文里將要出現的詞語,下文里省去了上文里已出現的詞語;理解時,必須把上下文拼合起來才能得出正確的認識。這類句子, 在內容上前后互相補充,常??梢允盏窖院喴赓W的效果。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ǚ吨傺汀对狸枠怯洝罚┰獗臼恰安灰蛲馕锃h境和自己遭遇的好壞而高興或悲傷”,這里的“喜”,不僅指“物”,同時也指“己”,“悲”不僅指“己”,也指“物”。再如:
⑴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⑵有席卷天下,包舉宇內,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賈誼《過秦論》)
例⑴不能簡單地理解為明月是秦時的,關隘是漢時的。而應合起來理解為: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隘。此句由于受音節和字數的限制,前面省去了一個“漢”字,后面省去了一個“秦”字,詩句因而顯得含蓄凝練,這正是互文的修辭特點。例⑵“席卷”“包舉”“囊括”“并吞”構成互文,“天下”“宇內”“四?!薄鞍嘶摹睒嫵苫ノ模瑧斫鉃椋海ㄇ匦⒐┯型滩⑻煜碌囊靶?。作者通過互文的修辭方法,將一個意思分成幾個句子來表達,盡情鋪陳,更加鮮明有力地表現了秦孝公稱霸全國的野心。
3.合敘
文言文中,有一種與互文相對的修辭格,它把本應分別敘述的改為合并敘寫,這種修辭方法叫合敘。合敘是古人常用的修辭方法,它變分為合,化簡為繁,使句子顯得較有變化。如歐陽修的《醉翁亭記》:“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边@里的“風霜高潔”便是“風高霜潔”的合敘,意即“天氣高爽,霜色潔白”。韓愈《師說》:“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贝司溆梅謹⒔忉?,就是“句讀之不知,師焉,惑之不解,不焉”。再如蘇軾的《赤壁賦》中“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边@里的“漁樵于江渚之上”便是“漁于江之上,樵于渚之上”的合敘,意即“在江上打魚,在小洲上砍柴?!?/p>
對于合敘,理解時必須弄清楚前后成分的對應關系,如上例中“風”和“高”對應,“霜”和“潔”對應?!皾O”和“江”對應,“樵”與“渚”對應。合敘的特征是前后雙雙并提,理解時必須前后分別相系。
4.委婉
在語文表述中,為了某種需要,對某件事情不直截了當地說出來,而是換一種說法,這就是委婉。文言文中委婉修辭格常用于外交場合。如赤壁之戰中,曹操給東吳下戰書,“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這就是一種委婉說法。明明大兵壓境,殺氣騰騰,卻故意說得十分輕松自在。對這類句子的翻譯,則一定注意保持原文的修辭色彩。
篇4
文言實詞是高考語文卷中的一道必考題,其考查形式是,以選擇題的形式出現,即提供四個選項,選出釋義不正確的一項。
綜觀近幾年來的文言文實詞考查,發現絕大多數文言實詞,都是我們在課本中反復學習過的,且大多數文言實詞,要么屬于活用詞、多義詞、古今異義詞,要么屬于通假字、偏義復詞等。命題者大多會在這幾類文言實詞范圍內,設計考查題。我們分清了類別,作答起來就容易多了。下面,我們以高考真題為例,來進行一番分析、講解。
【分類釋義】
一、活用詞語
在古代漢語中,詞類活用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初高中文言課文均有接觸,且都進行過分類講解。如名詞、動詞、數詞、形容詞的活用,主要是指這些詞,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它們都有可能臨時改變詞性而產生活用。高考命題者最喜歡命制一些詞類活用題來檢測我們。如:
例1.(2013年山東卷第9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采之可茹 茹:吃
B.皆競秀獻狀 秀:開花
C.被鶴氅衣 被:通“披”,穿著
D. 將鄙世之膠擾而不之狎耶 狎:接近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活用詞“秀”。我們先看原句子:“東西北諸峰,皆競秀獻狀,令人愛玩忘倦?!边@句話翻譯出來就是“東西北三面的山峰,都競相以形爭秀,讓人喜愛玩賞忘記疲倦”的意思?!靶恪弊衷臼莻€形容詞,在此句中,它活用了。它不是活用為動詞“開花”,而是活用為名詞“秀麗”了。我們再根據“競秀”結構,也可以推出“秀”是名詞的結論,因為“競”是謂語動詞,“秀”則是賓語名詞。
【課文鏈接】“秀”字在課文中多次接觸過。如:
①曲眉豐頰,清聲而便體,秀外而惠中。(韓愈《送李愿歸盤谷序》)
②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歐陽修《醉翁亭記》)
③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歐陽修《醉翁亭記》)
④天下奇秀。(沈括《夢溪筆談》)
⑤秀出半天。(徐霞客《游黃山記》)
⑥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李密《陳情表》)
⑦傳一鄉秀才觀之。(王安石《傷仲永》)
⑧峭拔秀麗。(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
【方法指津】判斷一個詞語是否活用,怎樣活用,不能孤立地判斷,不能憑空猜測,一定要把這個詞代入原文、原句中去,在整體意思上進行判斷,這樣才有把握,才能判斷得準確。
二、多義詞
一詞多義的現象,不論是在現代漢語中,還是在古代漢語中,都是很常見的。由于一詞多義,這就增加了掌握的難度。也正是因為比較難把握,靈活多變,所以,多義詞也自然就大受命題者青睞,命題者設置多義詞的考查題,也就不足為奇了。如:
例2.(2013年全國卷Ⅰ第4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登景泰二年進士 登:升職。
B.錄功進左副都御史 錄:記載。
C.振鞏昌、臨洮饑民 振:救濟。
D.勒石紀之而還 勒:銘刻。
【參考答案】A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登”字。我們仍然看原句“登景泰二年進士”。“景泰二年”是年號,不要翻譯,可以照抄;“進士”是稱謂,也不要翻譯,也可以照錄。因此,此句只要翻譯一個“登”字即可。原句的意思是“景泰二年考中進士”。可見,“登”是“考中”之意。“登”字是個多義詞,它有“上(登上)、升(升任、升職)、進獻、增加、成熟、豐收、登記、記載、考中、選拔、超過、上路”等等多個義項。到底解釋為何種意思,一定要視具體句子而定,不可臆斷、猜測。
【課文鏈接】“登”字在課文中學過不少,如:
①登斯樓也。(范仲淹《岳陽樓記》)
②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孔雀東南飛》)
③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孟子?滕文公》)
④登博學弘詞科。(歐陽修《新唐書》)
⑤登著青緞粉底小朝靴。(曹雪芹《紅樓夢》)
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杜甫《石壕吏》)
⑦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去不還。(李白《廬山遙寄盧侍御虛舟》)
⑧南望彭澤、都昌諸山,煙雨空蒙,鷗鷺滅沒,極登臨之勝。(陸游《過小孤山大孤山》)
⑨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水調歌頭?重上井岡上》)
……
【方法指津】一個多義詞,首先要知曉它大概有哪些義項,這在平時的學習中就應該夯實基礎,積累訓練。概知多義詞義項后,再根據具體句子,去進行推敲、判斷、選擇,也可用排除法,一個一個排除,選出那個恰當的義項。如上題中的“登”字,解釋為“升職”不通,無“升職進士”一說,只有“考中進士”才通順。
三、古今異義詞
在古代漢語中,有大量古今字形相同而意義和用法不同的詞,這些詞就是古今異義詞。古今異義詞主要有四種:詞義擴大、詞義縮小、詞義轉移、感彩發生變化。此外,古代漢語多以單音節詞為主,而現代漢語多以雙音節詞為主?,F代漢語中有些雙音節詞,在古代漢語中卻是由兩個單音節詞組成的短語,這類詞雖然不太多,但一定要引起特別重視。如“無論”,在現代漢語中是一個起關聯作用的連詞,而在文言文里卻是兩個詞,如《桃花源記》中“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的“無論”就是兩個詞:無,不要;論,說。我們不能以今義去解古義,一定斟酌再三。如:
例3.(2013年浙江卷第16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推考其材行能堪其舉者 堪:勝任
B.豈天下之人固可誣 誣:誣蔑
C.則數更法以御之 御:防備
D.南城之政平 平:安定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考查了一個古今異義詞“誣”。在現代漢語中,“誣”一般解釋為“誣蔑”;而在古代漢語中,“誣”則往往是“欺騙”之意。這是一道典型的以今義解古義的錯題,是典型的混淆古今義題。推敲一個詞的古義,有一種方法比較簡便,就是成語求證法。因為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古義詞。如“惑世誣民”這個成語中的“誣”,就是古義“欺騙”之意。再如“赴湯蹈火”中的“湯”,仍然保留著古義“熱水”之意,等等。
【課文鏈接】“誣”字在課文中雖然不是很多,但仍可了解一二,如:
①因為誣上,卒從吏議。(司馬遷《報任安書》)
②佞譽誣諛。(柳宗元《柳河東集》)
③誣守納己賕。(高啟《書博雞者事》)
④執古以繩今,是為誣今;執今以律古,是為誣古。(清?魏源)
……
【方法指津】一個文言實詞,凡是按照今義解釋的,就一定要仔細推敲一下,多問自己一個為什么,多想想。一般情況下,按照今義去解釋文言實詞,我們基本上就可以肯定它是錯誤的。為什么?因為命題者常常以此來迷惑人,我們一定要小心,不中命題者的圈套。而推敲文言實詞古義時,又可以采用成語求證法進行。
四、通假字
在古代漢語中,存在大量的通假字。所謂通假字,簡單說就是,拿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代替本字,如拿“蚤”來代替“早”,拿“女”來代替“汝”等等。由于通假字,在辨識當中存在一定的難度,盡管我們學習過、積累過不少的通假字,但還是不容易辨識。正因如此,命題者也就常常在此點上命題。如:
例4.(2011年重慶卷第8題)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檄營帥籍所掠赴郡訊之 籍:登記
B.即馳書告臺省趣發餉 趣:通“趨”,前往
C.使者采木且及柳 且:將要
D.公仰視木顧使者日 顧:回頭看
【參考答案】B
【解析】此題測試了一個通假字“趣”?!叭ぁ弊质侵袑W文言文里重點學習過的一個通假字,如果平時認真學習了,真正掌握了,過關了,那么,再考到它,也就起碼不會畏懼了?!叭ぁ弊执_實比較難判斷,因為它有三種通假現象:通“取”、通“促”、通“趨”。到底是通取舍的“取”,通催促的“促”,還是通趨勢的“趨”呢?這必須看原句的意思,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去判斷??丛洹凹瘩Y書告臺省趣發餉”,發現句子中有“馳”、“告”等字樣,說明很緊急地公告,因此,當取通“促”,即“催促、督促”之意。
此外,上面所舉的例1、例2,即山東卷的C項(被――披)和全國卷Ⅰ中的C項(振――賑),均涉及到了通假字,只是作為正確項出現的,不是直接考查,而是一種間接考查。
【課文鏈接】“趣”字的倩影亦頻頻見于課文,如:
①復使一人趣之。(褚少孫《西門豹治鄴》)
②清榮峻茂,良多趣味。(酈道元《三峽》)
③趣執之,無使得遁。(《明史?海瑞傳》)
④趣趙兵亟入關。(司馬遷《陳涉世家》)
⑤園日涉以成趣。(陶淵明《歸去來兮辭》)
⑥趣舍不同。(《莊子?齊物論》)
⑦以博其趣。(柳宗元《柳河東集》)
⑧眾人便知他趣白日間湘云醉臥的事。(曹雪芹《紅樓夢》)
……
【方法指津】如何判斷出一個字是不是通假字呢?靠兩方面經驗:一是平時大量的積累,平時積累了哪些通假字,通哪個本字,都要心中有數,考時就可以進行推敲、推導;二是翻譯全句意思,看看整體上解釋通不通,如果不通,就假定其為通假字,再進行一番琢磨。
【模擬演練】
范文正重農抑商
慶歷①中,議弛茶鹽之禁及減商稅。范文正②以為不可:茶鹽商稅之入,但分減商賈之利耳,行于商賈未甚有害也;今國用未減,歲入不可闕,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須取之于農。與其害農,孰若取之于商賈?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國用有余,當先寬賦役;然后及商賈。弛禁非所當先也。其議遂寢。
【注釋】①慶歷:宋仁宗趙禎的年號(1041―1048年)。②范文正:范仲淹。
1.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議弛茶鹽之禁 弛:延緩。
B.范文正以為不可 以為:認為。
C.但分減商賈之利耳 但:只。
D.行于商賈未甚有害也 害:損害。
2.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今國用未減 減:減少。
B.歲入不可闕 闕:過失。
C.既不取之于山澤及商賈 商賈:商人。
D.須取之于農 農:農民。
3.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議弛茶鹽之禁 禁:禁令。
B.茶鹽商稅之入 入:征收。
C.當先寬賦役 寬:寬廣。
D.國用有余 余:盈余。
4.下列句子中加點的詞語,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孰若取之于商賈 孰若:不如。
B.今為計莫若先省國用 莫若:不如。
C.弛禁非所當先也 先:首先。
D.其議遂寢 寢:臥室、寢室。
【參考答案】
1.A (弛:解除、免除。此題考查了一個多義詞。)
2.B (闕:通“缺”,缺少。此題考查了一個通假字。)
3.C (寬:寬減、放寬。此題考查了一個活用詞,名詞活用為動詞。)
4.D (寢:停止、平息。此題考查了一個古今異義詞。)
篇5
【關鍵詞】初中 文言文 教學
文言課文是我國民族文化的一種載體,起著傳承文明的作用,文言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占據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但走進課堂你會發現,學生對文言文的抵觸情緒很大。很多教師也反映文言文難教,在講臺上講得口干舌躁卻是費力不討好。為應付考試,文言課便成了字、詞、句的翻譯課。教師獨霸課堂,忙于講解、板書,學生則忙于抄抄寫寫、背誦,教學過程機械、死板,課堂氣氛沉悶,學生僅有的一點興趣消失殆盡,文言課逐漸淪為語文教學中的“雞肋”。在新課程的大背景下,教師作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應想方設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改善教學方法,把學生從死記硬背中解放出來。
1.激發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才能讓學生積累足夠的文言文知識。怎樣才能讓學生產生興趣呢?我們可以通過同學們看過的影視劇《水滸傳》、《西游記》等等,激發他們讀原著的熱情,尤其從激發他們讀淺易白話小說開始,逐步擴大閱讀范圍(這需要教師組織學生加強課外閱讀并且組織學生到學校閱覽室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再學習一些較為簡短易懂的文言短篇,如《論語》、《孟子》中的一些小短文,再學習《岳陽樓記》、《出師表》之類較長的美文,讓學生在不斷學習中感悟文言文的美,在潛移默化中學習文言文的詞匯,把學習文言文變為學生積極主動、自覺自愿的行動。
例如,教《扁鵲見蔡桓公》時,就可以先在黑板上寫上“病人膏肓”、“諱疾忌醫”、“防微杜漸”三個成語,接著,讓學生查字典,明含義,組織學生討論:誰“病人膏肓”?為什么“病入膏肓”?怎樣防止?三個成語串連整篇課文的情節,必能極大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2.強化誦讀
古人說:“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庇终f:“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边@就道出了“讀書”的真諦。讀準了,讀多了,往往就會把握文言文的一般特點和規律,就會進入一個廣闊深邃的精神世界,自己的思想就會逐步走向豐盈和深刻。
在我國古代,讀書學文就非常注重熟讀與背誦。學習寫詩填詞,除了要熟悉詩句的一些格律以外,重要條件之一就是要誦讀大量詩詞佳作,并且其中有些要熟讀成用。文言文與我們相隔年代較為久遠,學生對于文言文的語言習慣很不熟悉,這就使學生理解文言文有一定的困難。要指導學生學好文言文,必須指導學生積累大量的語言感性材料。沒有必要的語言積累,學生就無法真正地領悟課文內容和語文知識,而要進行語言積累,朗讀和背誦是十分有效的途徑。在朗讀和背誦中,學生還會深刻感受到文章的形式美和語言美。如朗讀《岳陽樓記》和《醉翁亭記》時,文章中那些整齊的格式、優美的語言、明快的節奏和高遠的立意,一定會使讀者陶醉。而文章中的這種美唯有讀出來才會有深切的感受。
3.重視積累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光學不積累,能力如何提高?筆者在教學中要求學生把學過的實詞、虛詞,以及文言文的一些特殊現象(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等)的用法進行歸類總結,逐漸使知識系統化,并融會貫通,舉一反三。讓學生養成摘錄的習慣,把一些名句、重點句做成卡片的形式,加強記憶,學以致用。
能力的提高還有賴于遷移的訓練。遷移時注意選擇一些與課文難度相當的,內容聯系緊密的,主題相近(相反)的文言文。如筆者在教學《送東陽馬生序》時,以《王冕求學》作為遷移材料,進行比較學習,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刻苦求學的重要性。既鞏固了文言知識,同時又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閱讀課外文言文的能力,實現新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能閱讀淺易文言文”的目標。
4.教會方法
語文大師葉圣陶告誡我們“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文言文教學也應“授人以漁”,教會方法,讓學生終身受益。傳統的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是教師逐字逐句地翻譯,對號入座,學生一字不漏地記下,使文言文學習變得枯燥乏味,根本談不上語感、意境,導致原文與譯文的分離,其結果必然是事倍功半。
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多種多樣。諸如保留、替換、刪減、增加、調整等等。筆者認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規范語言。要求學生看懂課下注釋,借助工具書,聯系語言環境,用今天的話說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還有不懂的地方,由教師答疑點撥。在此基礎上,用現代漢語語法規范引導學生增補、調配,達到疏通課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譯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對照注釋,借助工具書進行直譯;其次根據需要,適當調配詞序;最后按照現代漢語規范要求,做出增補。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國號、年號、官職等等,保留就可以了。
5.重視課外閱讀
篇6
文章編號:1674-3520(2015)-04-00-02
一、西夏王朝
(一)概述
西夏王朝(1038-1227)是由原居四川的黨項族于1038年由李元昊建立,國號大夏,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致獲勝,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夏景宗去世后,大權掌握在皇帝的太后與母黨手中,史稱母黨時期。西夏因為皇黨與母黨的對峙而內亂,北宋趁機多次伐夏。西夏抵御成功并擊潰宋軍,但是橫山的喪失讓防線出現破洞。金朝崛起并滅遼、北宋后,西夏改臣服金朝,獲得不少土地。兩國建立金夏同盟而大致和平。夏仁宗期間發生天災與任得敬分國事件,但經過改革后,到天盛年間出現盛世。然而漠北的蒙古帝國崛起,六次入侵西夏后拆散金夏同盟,讓西夏與金朝自相殘殺。西夏內部也多次發生弒君、內亂之事,經濟也因戰爭而趨于崩潰。最后1227年,蒙古人第七次遠征西夏,末帝開城投降,西夏王朝就此滅亡。[1]
(二)佛教王國
西夏時一個佛教王國,在其境內興建有大量佛塔寺院,其中尤以承天寺塔、西夏國寺為代表,西夏佛教文化有著濃厚的西域特性。西夏王國政治體制采用蕃漢聯合政治,以黨項族為主,聯合漢族、土蕃族、回紇族等少數民族進行共同統治,其政體及統治方式深受儒家文化影響,官職亦效仿宋朝制度,西夏文化在夏毅宗――夏仁宗時期開始漢化,至仁宗末期已經由番漢同行轉為普遍漢化,本文主要討論的西夏國寺建于西夏崇宗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即是在西夏完成“中學西漸”這一時期的產物。
(三)西夏藝術
西夏藝術呈現多元化局面,繪畫、雕刻、書法均有所成就,其中尤以繪畫、雕刻為主,這也是如今敦煌學的主要考察對象,其中繪畫多為宗教畫,主要呈現在石窟與寺廟壁畫之上,其中舉世聞名的莫高窟中的壁畫藝術堪稱代表之作,早期西夏藝術效仿北宋,后受回紇、土蕃文化影響漸漸形成其獨特的藝術風格。
二、西夏時期的園林特點
西夏園林建筑現存極少,實體木制建筑已不復存在,只能通過壁畫這種藝術形式來想象,這主要是因為成吉思汗遠征西夏暴死(一說被西夏人射箭命中),后黨項族遭到蒙古族大范圍報復,幾乎黨項人被全部殺光,黨項族建立起的西夏文化幾乎全部毀滅,針對西夏園林建筑的特點分析我們只能借助有限的史料記載來進行推測性分析。
(一)黨項人的風水觀念
黨項人視“東”為“尾”,“西”為“本”,這從西夏文書《文?!房梢钥吹健拔?,末尾也,末尾也,日出處之謂也”又如“東也,末尾也,虎豹也,狐貍也,末尾也”。從其中可以看出,黨項人把東方視為末尾端,東與西的對比關系在西夏文殘書《圣立義?!酚杏涊d“西高東低”,而對于“西”的具體論述在《文?!分杏钟杏涊d“西方也,本西也,極樂之謂”,本這個字實際上指的就是本源,根源,事物發起于本源,而終止于末尾,可以說黨項人的風水觀是按從西到東發生遞降的順序建立的。根據俄羅斯人Евгений Иванович Кычанов考證的現存西夏文學詩集中《造字師頌》中所記述的:“西方升高番人國,番人國內番文字;東方降低漢人國,漢人國內漢文字”[2]也可以看出東西方的梯度關系。
關于南北的論述,現存的西夏文本對其解釋較少,不過可以看出,黨項人認為“北左南右”,《文海》中載“北者,左也?!蹦戏揭脖豢醋鳒嘏南笳鳎纭芭?,南之謂也。”,而北方亦有“房宿,此者,房宿七之謂,又北方之亦謂也?!保ā段暮Q芯俊罚?,對此在А.НEвскиǔ 的Tан гутская филоло ги一書中注釋為Большая Медведица,即大熊星座,也就是北斗七星,這樣對于黨項人的風水觀念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
黨項人住在西方,西方被認為是地勢高的地方,東方是地勢低的地方,南象征陽光,北象征北斗七星,這樣的樸素認知對黨項人的建筑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
(二)早期西夏園林的特點
早期的西夏建筑要追溯到隋朝,《隋書?列傳第四十八》甲:“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其種有宕昌、白狼,皆自稱J猴種。東接臨洮、西平,西拒葉護,南北數千里,處山谷間。每姓別為部落,大者五千余騎,小者千余騎。織優N布棒擅以為屋?!?,《北史?宕昌傳》、《舊唐書?卷二百一十》也有“織優N布把蠣覆屋”的說法,這表明早期的西夏建筑就地取材,以木頭作為建筑骨架,用動物毛皮充填骨架實現御寒作用,是一種傳統的游牧民族建筑方式。
西夏建國初期,多種文化交匯于此,造成了西夏園林建筑風格富于變化,多種宗教共同影響,例如西夏王陵陵園的設計既在形式上表現出對中原王朝帝陵設計的認同性,又顯現出其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性,在早期的西夏政治地位對遼、宋、金均稱臣,所以中原文化對西夏文化影響極大,而西夏的地理位置緊鄰西域,西域文化同樣作用于此,所以可以看到早期的西夏園林風格既有伊斯蘭教的影響,又兼具儒家、佛教、道家文化的三重洗禮,看似四不像實則各有凸顯。例如高廟集三教合一,體現出西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成熟。
(三)中晚期西夏園林的特點[3]
中晚期西夏園林建筑以琉璃瓦為主,色彩較為夸張用以表現莊嚴,建筑裝飾色彩鮮艷,多以大紅大綠表現宮廷的莊嚴與佛寺的神圣。西夏陵園3號陵東碑亭出土有鋪地磚,鋪地磚為西夏建筑中較具特色的裝飾物,在發掘簡報中這樣報道:
表面施綠琉璃,大都以蓮花、忍冬、水草為題材,磚側帶狀花紋,正面主體圖案均為中心或軸對稱圖案。
這段話表明了黨項人擅長用圖案做建筑裝飾,黨項人喜歡使用琉璃做建筑裝飾,而且在琉璃使用上等級分明,使用綠琉璃而非黃色也反映出來特定歷史時期的西夏政治狀況――對金、遼、宋稱臣。
寺廟園林多以黃色為主,《護國寺歌》殘本中記述有“一耀再耀,金柱堪比天上星。”以及“大梁美如鳳凰胸,檁梁賽過孔雀尾。”,門前的門神裝飾一般用紅色渲染加以表現其神秘莊嚴,如“門前神身上紅光地邊閃,萬火齊燃亦不及”。黨項人非常擅長于做建筑裝飾,也有著一批技術精妙的建筑師,在《涼州通感塔碑銘》有如下記述:
于是眾匠率職,百工效技,朽者繢者,是墁是飾,丹鑊具設,金碧相間,輝耀日月,煥然如新,麗矣壯矣,莫能銘狀。
從中可以看出西夏多能工巧匠,可惜的是由于歷史資料的殘缺,這些人并沒有在歷史上留下太多名字,但我們從殘存的歷史記述中也能夠想象彼時園林建筑的輝煌。
西夏園林的另一個特點是規模宏大,大多成群體分布,單獨的小品建筑極少,一個建筑往往由多個庭院組成,整體建筑輝煌大氣,這一特點從西夏的建國時期就一直延續保留下來,到了西夏后期建筑尤為突出。早期的西夏園林“逶迤數里,亭榭臺池,并極其勝”(《校正》),又如《宮廷詩集》中記述的“廊檐如翼賽鷲列,時時所見俱驚愕”。這種比喻更多見于漢民族文化中,例如《醉翁亭記》中“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保@也說明了漢文化對西夏文化的影響之深,但是黨項人又 恰到好處的對漢民族園林建筑依其地域形貌特征進行了改造,在《賀蘭縣拜溝寺西夏遺址調查》中對遺址有這樣的描述:
方塔區內的高臺遺址,高臺是個高出地表約50厘米的倒“凸“字形建筑,高臺建筑的總體布局采用傳統的均衡對稱方式。
上文所寫的這種建筑方式自周王朝就是漢民族的常見景觀設計方式,而黨項人根據自己居于非平原地區平坦地勢少的特點,因地制宜加以改造,這也反映出黨項人多能工巧匠。
西夏建筑的朝向大多坐西向東,如前文所寫的黨項人的風水觀念這很好的符合了由“本”及“末”的特點①,此外,西夏建筑師們在建筑設計上深受《周易》影響,按八卦進行宅門設計,宅門位于東南“巽”方向,這樣萬事大吉。
另外一個比較有意思的特點是西夏文化依然保留著封建文化特有的等級森嚴的特性,這也是深受漢族文化影響的,園林建筑對于百姓與官宦材料與裝飾是不同的,這也是不可僭越的,違者“匠人有官罰馬一,庶人杖十三。”這也是封建園林的一大特點。
三、西夏國寺
西夏國寺是鮮有的一座沒有被蒙古人毀掉的西夏園林建筑,這主要是因為元世祖忽必烈出生于此,才使得這座皇家宗教建筑不僅沒有衰落反而日漸興旺,大批蒙古人前來于此參拜使得這座西夏建筑在元朝達到了一個歷史巔峰期,下就西夏國寺這座建筑進行具體分析。
(一)西夏國寺的園林特征
西夏國寺宏偉異常,具有西夏風格建筑的大多數特點, 首先西夏國寺本身并非一個小品建筑,而是一個由多建筑綜合聚集而成的龐大園林,包括大佛殿、藏經閣、土塔三處(這僅是現存建筑,仍有相當多的建筑因歷史原因被破壞,例如:土塔旁邊曾有金塔,但金塔頂被人盜取只剩金塔殿)。其中大佛殿內坐落著國內最大的佛像,僅僅是耳朵就可容納八人并排而坐,足見其雄偉,表現出西夏園林的壯麗。從土塔中還可以看出西夏園林不僅單層建筑又高又大,而且還有高層建筑的樓,并且內部漆彩豐富,頗具藝術美感。土塔主要由磚和土坯搭建,塔基用毛石堆砌,在塔基上第一、二層還分布著四座小塔用以襯托修飾主塔,在塔基上有伸到塔頂的木桿,起支撐作用。佛塔表面也有雕塑裝飾,造型簡潔形象生動逼真。西夏國寺坐西向東,這也很好的印證了西夏人的風水觀念。園林裝飾上,西夏國寺內有水池裝飾,現已改做噴泉,西夏園林大體呈矩形,水池位于對稱軸側來裝飾園林,這是受到漢文化都城設計的影響,自周朝以來在中原大多城市也是這樣的格局,即城市對稱軸兩側多設市集,在西夏國寺園林中黨項人因地制宜將市集換成了水池,用以裝點寺廟園林,是對中原文化很好的運用改進。
大佛殿兩側廊坊塑有十八羅漢,神態各異栩栩如生,臺基上有石刻雕塑作為藝術處理,殿內壁畫達700平方米,這些都體現出黨項人的園林裝飾能力之強,藏經閣內的色彩運用既莊嚴又有神秘感,西夏國寺的門柱楹聯寫到“張萬里絲路大道有成開盛世,掖千年寶剎佛法無邊渡慈航”將古剎一語點盡。
(二)西夏國寺的建筑用料
從西夏國寺園林中可以看出黨項人尚未擺脫“彎曲應力”的概念,但通過大佛殿可以看出黨項人已經知道使用斗拱使梁的跨度減少以減少彎曲應力的效果。從西夏國寺的小建筑中也可以看出黨項人懂得將不同建筑材料的性能和材料結合應用,例如在土塔中使用有一種以草拌泥的建筑材料,這類似于今天的混凝土材料。此外可以看出西夏建筑有少量鐵器的使用,塔心柱即使用的是鐵管,但這在整體園林建筑中并不占據主要地位,磚木仍然是建筑的主體材料,這也印證了《文?!分兴浭龅摹拔萆嶂局且病币约啊拔萆嶂荏4竽局病!辈⑶覐姆块芙Y構看黨項人在筒瓦的近房檐處放瓦當,在板瓦的近房檐處放滴水,整體結構既美觀又防雨,也足見黨項人的智慧。
(三)西夏國寺的宗教內涵
西夏國寺是我國初演菩薩戒法的道場和涅磐宗的發祥地,出生于中天竺的高僧大德曇無讖在此翻譯《大般涅磐經》,中國僅有此地出土過早期涅磐像,其余地區均無涅磐像的出土,這座寺院是涅磐學最初弘傳的重要基地,也是涅磐宗師曇無讖的紀念寺院。[4]
西夏國寺位于張掖,張掖古稱“甘州”,是佛教傳入中國的第一站,明宣宗朱瞻基曾說:“甘州,古甘泉之地,居中國西鄙,佛法所從入中國者?!庇纱俗阋娢飨膰略谧诮虒W領域的地位,西夏國寺本為迦葉如來寺,西夏王乾順替母求冥福在原寺廟基礎上建臥佛寺,由此演變成皇家寺廟。加之元朝兩位皇帝出生于此得以保護,香火日漸興隆,才有了今天這座歷史悠久,宗教文化底蘊極深的寺院。
四、小結
本文從西夏園林整體出發進行分析,通過大量史料文獻分析出西夏園林的風水認知特點、建筑設計特點,填補了我國園林史上對于西夏園林的研究的空白,之后進一步分析現僅存的西夏寺廟園林――西夏國寺,從其園林特征間接佐證了前文的論述,又對其建筑用材加以分析從中看出黨項人的建筑設計天賦之高,設計技法之精妙,最后分析其宗教內涵得出了這座寺廟的宗教意義之深,這也說明了本文的重要意義。通過本文的分析論證,間接為我國敦煌學研究提供很好的材料,對西夏歷史研究也有一定的幫助,并且本文在頁腳處注明了前人及參考文獻對西夏史以及西夏人風水觀念認識的誤區。文章參考文獻除文章中提及的均在下文列出。
(注:甲處所有的文獻對這段話的注釋為《隋書?黨項傳》,這是不對的,在當時黨項族只是一支規模不大的游牧民族,《隋書》中將其與龜茲,大食等國合并做傳)
參考文獻:
[1]僧人.西夏王國與東方金字塔〈第二章 黨項羌歷史的童年〉[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2.01:55-79
[2]克恰諾夫.獻給西夏文字創造者的頌詩,中國民族史研究(二)[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