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范文

時間:2023-04-04 02:22:3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醉翁亭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閱讀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完成第1~4題。(12分)

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1)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日醉翁也。(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3分)

(1)云歸而巖穴暝

(2)野芳發而幽香

(3)雜然而前陳者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是()(2分)

A.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 欲信大義于天下

B.而年又最高 而其主不能守

C.名之者誰 夫專諸之刺王僚也

D.醒能述以文者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用現代漢語翻譯文中畫線的句子。(4分)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歐陽修雖然被貶滁州,但仍然有所作為。請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談談你從中得到的啟示。(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云南昆明市試題

閱讀【甲】【乙】兩個文言選段,完成第1~5題。(12分)

【甲】至于負者歌于途,……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醉翁亭記》,選文略,見前文)

【乙】饒州路①大饑,米價翔踴②,總管王都中③以官倉之米定其價為三等,言于江浙行省,以為須糶④以下等價,民乃可得食。未報,輒于下等減價十之二,使民就糴。行省怒其專擅,都中日:“饒去杭幾二千里,比⑤議定往還,非半月不可。人七日不食則死,安能忍死以待乎!”其民相與言日:“公為我輩減米價,公果得罪,我輩當鬻⑥妻子以代公償。”行省方悟,都中乃得免。

(選自《續資治通鑒》,有改動)

[注]①路:元代行政區劃單位。②翔踴:物價飛漲。③王都中:元代官員,曾做過兩任行省參知政事。④糶:賣出糧食。⑤比:等到。 ⑥鬻(yǜ):賣。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語。(2分)

(1)雜然而前陳者() (2)宴酣之樂()

(3)射者中,弈者勝() (4)饒去杭幾二千里()

2.選出下列加點詞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項()(2分)

A.行者休于樹/苛政猛于虎也

B.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跪而拾之以歸

C.都中乃得免/當立者乃公子扶蘇

D.行省怒其專擅/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3.用現代漢語翻譯選段【甲】中的句子。(2分)

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4.請根據提示,找出選段【甲】中含有“樂”字的相應語句,填寫在A處;在B、C處概括對應語句中“樂”的含義。(3分)

5.選段【甲】中歐陽修被貶官至滁州,愛民親民;選段【乙】中王都中擅自降米價救災,惹怒上司。請用自己的話概括兩個選段中百姓對歐陽修、王都中的舉動分別有什么反應,并說說這樣寫有何作用。(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廣西貴港市試題

閱讀【甲】【乙】兩個文言文選段,完成1~5題。(13分)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惡其不出于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選自《大道之行也》)

【乙】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廬陵歐陽修也。

(選自《醉翁亭記》,選文略,見前文)

1.下列加點詞的意思相同的一項是()(3分)

A.云歸而巖穴暝 男有分,女有歸

B.醒能述以文者 蒙辭以軍中多務

C.貨惡其棄于地也 安陵君其許寡人

D.以為妙絕 往來而不絕者

2.下列加點詞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3分)

A.吾妻之美我者 B.故人不獨親其親

C.將軍身被堅執銳

D.邑人奇之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畫線句子是從哪兩個方面說明“大同”社會的特征的?【乙】文畫線句子描繪了一幅怎樣的畫面?(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推薦理由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試題,突出了對考生文言文基礎知識掌握情況的考查。第1、2題分別考查考生對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情況。第3題翻譯句子,考查了考生對判斷句、倒裝句,以及“翼然”“意”“乎”等詞語的掌握情況。第4題考查了考生對文章內容的感受、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開放性較強。

云南昆明市試題,突出了對考生文言文記誦積累情況的考查。第1、2題分別考查考生對常見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理解情況。第3題考查考生對關鍵詞語及判斷句、倒裝句的掌握情況。第4題抓住關鍵詞“樂”設題,考查了考生提取文章關鍵句和概括主旨的能力。第5題以比較閱讀的形式,考查考生對文章大意和基本表達方法的領悟能力,設題角度新穎,難度適宜。關于側面描寫對人物的襯托作用,考生在《口技》《陳涉世家》等文章中學過;關于以民為本的思想,考生在《曹劌論戰》等文章中學過。

篇2

閱讀《醉翁亭記》片段,回答問題。

至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 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 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小 題1:下列句中加線字注音正確的一項是( )(2分)A.傴(qū)僂提攜B.觥(guāng)籌交錯C.樹林陰翳(yì)D.山肴野蔌(shù)小題2:請解釋下列句子加線字的意思。(4 分)A.臨溪而漁( )B.頹然乎其間者 ()C.負者歌于途()D.蒼顏白發()小題3:請翻譯下面的句子(4分)

(1)宴酣之樂,非絲非竹。

(2)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小題4:“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給我們描繪了一幅怎么樣的畫面?通過這個場面你能感受到什么?(2分)

參考答案:

小題1: C.

小題2:捕魚 醉醺醺的樣子 背 臉色蒼老

小題3:⑴ 宴會喝酒的樂趣,不在于音樂

⑵游人只知道跟著太守一同游玩很快樂,卻不知道太守以游客們的快樂為快樂。

小題4:描寫了滁州人民安居樂業,山中游客不絕的熱鬧場面.山中游玩的人多,反映了太守治理有方.人民生活富足,能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和諧淳樸!

試題分析:

小題1:A.“傴”應讀yǔ,B.“觥”應讀gōng,D.“蔌”應讀sù。

小題2:“漁”應譯為動詞用法,即“捕魚,釣魚”。“頹然”要注意“然”的解釋不可遺漏?!柏摗睂俟潭ㄓ梅?,背的意思?!吧n顏”中的“蒼”指蒼老,需注意。

小 題3:翻譯時要注意,關鍵詞語的意思必須要落實。兩個句子中的的關鍵詞有“宴酣”“樂其樂”, “宴酣”指暢快地飲酒,“樂其樂”中的“樂”字要注意,分別譯為“以……為快樂”“快樂”,“樂其樂”指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了解了關鍵字詞的意思,把各 個詞語的意思連綴起來,語意通順即可。

篇3

《醉翁亭記》

1環滁皆山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瑯琊也。山行六七里,漸聞水聲潺潺而瀉出于兩峰之間者,釀泉也。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誰?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誰?太守自謂也。太守與客來飲于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若夫日出而林霏開,云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3至於負者歌於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起坐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顏白發,頹然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4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游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游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譯文:

1滁州城的四面都是山。它西南方向的幾座山峰、樹林和山谷特別的優美。看上去樹木茂盛、幽深秀麗的,就是瑯琊山。沿著山路走了六七里路,漸漸聽見潺潺的水聲,從兩個山峰之間流出來的,就是釀泉。山勢回環,道路彎轉,有一個亭子四角翹起像鳥張開翅膀一樣座落在泉水邊的,就是醉翁亭。造亭子的人是誰?是山上的和尚智仙;給它取名的是誰呢?是太守用自己的別號來稱呼這亭子的。太守和賓客們在這里飲酒,喝一點點就醉了,而且年紀又最大,因此給自己起了個別號叫“醉翁”。醉翁的心思不在于酒上,而在于山光水色之間。游賞山水的樂趣,是領會在心里,寄托在酒上罷了。

2當那太陽出來以后,林間的煙霧逐漸散開,到傍晚云霧凝聚,山谷就昏暗了,這明暗的變化,正是山間早晚的景象。野花盛開,幽香陣陣;林木繁盛,枝葉成蔭;天高氣爽,秋霜潔白;溪水低落,石出水面。這是山間四季的景象。早晨出去,傍晚回來,四季的景象各不相同,樂趣也就無窮無盡了。

篇4

關鍵詞:醉翁亭文化;形象設計

1醉翁亭文化與文化形象分析

醉翁亭是安徽省滁州市瑯琊山瑯琊古道旁的一個亭子,其歷史悠久,文化寓意深厚。據《瑯琊山志》記載,北宋慶歷六年(1046年),歐陽修被貶為滁州太守,感懷時世,寄情山水,山中僧人智仙為他建亭飲酒賦詩,歐陽修自號“醉翁”,此亭便以“醉翁”為名。該亭緊靠峭壁,飛檐凌空挑出,小巧精致,極具江南亭臺特色。其依據歐陽修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而聞名,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間也”,把歐陽修寄情山水、安民樂豐的內心世界抒發得淋漓盡致,該亭因其特有的文化精髓,被譽為“天下第一亭”。

醉翁亭作為一處巧奪天工的人工建筑,卻積淀出怎樣深厚的醉翁亭文化。該文化形成于一個不斷積淀的歷史過程,其不單單等同于“亭”文化,亭只是該文化的媒介載體形式之一,它以“在乎山水”、“與民同樂”的人本思想為精髓。瑯琊山中漫布的詩賦、書法、石刻、建筑等都是該文化的具體載體形式,其涵蓋的文化內容相互交融滲透,濃縮形成了比較系統的醉翁亭文化。

一個區域文化形象,泛指社會大眾對其文化載體的綜合感知與印象。醉翁亭文化形象,是指以滁州瑯琊山文化的代表醉翁亭為主,依附于現存的詩文、亭院、石刻、建筑、自然山水等形成的特有文化現象,其蘊含著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對其賦予的“人本”精神思想,筆者愚見,將醉翁亭文化的思想精髓概括為“亭文”文化,園林建筑文化、書法石刻文化。

2醉翁亭文化形象設計原則

每一種文化形態都有著獨特的文化特征,諸如建筑藝術、古典園林、工藝美術、書法等各種藝術形態,都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深厚的文化藝術內涵。而文化的歸納與形象的總結,都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就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而言,必須依據醉翁亭獨特的形象符號、鮮明文化特色、文化的形象設計要堅持歷史文脈的延續三個原則,這三個原則雖各有側重,但在具體的設計中相互促進、協調統一。

符號化是形象設計的造型語言,其特點是以造型表達情感,這種表達手法是純粹的語言無法企及的。在文化形象設計中,常常采用“標志性、形象性”的符號的方法來表現。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因其以瑯琊山中山水、詩文、石刻、亭院建筑等人文景觀為基礎,提煉極具代表的具體形象,形象符號化顯得尤為重要,因此文化形象的設計必須遵循符號化這一基本原則。

特色是文化的靈魂,醉翁亭文化的形象設計必須以醉翁亭文化獨具的鮮明文化特色為依據。在形象定位的過程中,形象塑造是一項戰略性的措施,而戰略的核心在于營造差別優勢,以突出文化的特色。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需要從多方面挖掘其個性,將其特征進行“聚焦”突出,這樣既突出其“人本”的文化精髓,又把幽美的自然山水、豐富的詩文石刻、特色的亭宇建筑等優勢凝聚到這一特色之中,使其特征都依附于它。因此,鮮明文化特色是該設計應遵循的核心原則。

歷史文脈的延續是文化形象塑造的使命。文化之所以形成都是歷史延續的產物,在特定的歷史時期,文化形象需要逐步地進行更新。在形象塑造中,強調歷史文脈的延續,除了保護有形的文物古跡,更重要的是要保護和發展無形之物――文化內涵。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中,必須延續文化的歷史文脈,真正使歷史文化煥發出新的光彩。

3醉翁亭文化形象設計元素的提煉

醉翁亭文化形象包含著許多印象,而且每個印象均有其獨特的特點,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中就有很多載體元素。署名為石上松人的作者將醉翁亭文化歸納為:亭、泉、山、隱、醉、樂、讓、藝文化形象;裘新江老師在《醉翁亭文化初論》中總結醉翁亭文化的基本特征是為:園亭文化、山水文化、隱逸文化、醉鄉文化、禮讓文化等等。筆者通過該文化形象的研究,將醉翁亭文化形象提煉為:亭文形象,石刻形象、園亭形象和一本蘊藏豐富“文化”的書。

(1)以醉翁亭為元素提煉。作為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名亭之首的醉翁亭,其蘊涵文化源遠流長,它不僅是豐富文化的結晶,而且也記載著跌宕的歷史變遷。筆者認為以亭的造型為元素來進行形象定位,通過醉翁亭文化特有的亭文化形象進行設計,才能充分體現醉翁亭文化的形象。

(2)以摩崖石刻為元素提煉?,樼鹕街?,可謂書法精髓,山中的摩崖石刻匯聚了自唐朝以來的楷、行、草、篆等書法字體,共計三百余塊。其中“真、草、隸、篆”碑刻寄居于山中各條古道、古建筑中,構成醉翁亭文化一大人文奇觀,直追“書法圣地”蘭亭。以石刻為該文化的設計元素,通過石刻的形象符號,側重字體、圖形等符號運用,圍繞醉翁亭、豐樂亭、瑯琊寺中典型的石刻文化為主體設計。使其承載瑯琊山的摩崖石刻和碑刻這一自成風格、自成體系的瑰寶。

(3)以瑯琊山的建筑風格為元素提煉?,樼鹕街凶砦掏ひ粠У慕ㄖ季志o湊、亭臺小巧,獨具江南園林特點,但卻有醉翁亭、保宋齋、馮公祠等九處景致,互不雷同,整體上相得益彰、氣勢宏偉。千百年來,南北文化的交融,滁州即形成了獨特的南北建筑融合,瑯琊山建筑既有江南樓宇的清秀,又有北方建筑的宏偉,凝聚著中國古典園林建筑藝術的精華,同時更統一傳遞著官“梅”思想,即就是沒官思想,官民同樂、和諧為民的思想文化精神。建筑與“官梅”融合,作為該文化形象設計的元素。

(4)以書的造型為元素提煉。醉翁亭文化是集詩文、崖刻、碑刻、書畫、音樂、建筑等為一體的綜合藝術遺產。歷史名人感懷時世,賦詩作畫;書法愛好者石刻撰寫,寄情山水,與民同樂;建筑藝術家們巧奪天工,醉建亭臺樓榭,各種文化形象渾然一體。這樣的豐富的文化,只有通過知識的獲取才能取得。因此,將醉翁亭文化的總體形象表述為一本正在翻閱的書。

4醉翁亭文化形象設計意義

信息化社會,文化的作用越來越凸顯其主導功能,它直接影響著經濟與社會的全面發展。醉翁亭文化形象設計不僅僅在于保護、傳播醉翁亭文化,更重要的是弘揚其和諧為民的精髓。

保護、傳播醉翁亭文化。通過對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借用信息平臺、塑造醉翁亭文化,將純熟的地方文化在更大范圍內普及傳播,讓更多的人了解滁州的醉翁亭文化精髓,使其更好的傳播。地方文化直接影響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醉翁亭文化形象的設計會使“醉翁亭”文化在受眾范圍和感知度方面達到新高度,進而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科技、旅游乃至教育的全面快速發展。

參考文獻:

[1] 雍際春.地域文化研究及其時代價值[J].寧夏大學學報,2008.

[2] 鄒瑾琳.城市的臉――海報設計實踐[J].裝飾,2012(5).

[3] 瑯琊山志編撰委員會.瑯琊山志[J].黃山書社,1989(1).

篇5

《醉翁亭記》

問:怎樣理解“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的深刻含意?

答:對這句話,我認為不能孤立地進行解釋,而應綜觀全文準確全面地去理解它的含意。從字面上看,作者似乎在說,真正使他陶醉的不是酒,而是山水景色;緊接著作者描繪了醉翁亭周圍的四時美景和晨昏變化,并總結道:“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憋@然,這都說明“景”為“樂”之由來。但是,必須指出的是,時花佳木,明山秀水固然能使歐陽修忘情,而真正成為他精神寄托的,卻是“滁人游”。因為寫《醉翁亭記》時,歐陽修還只三十九歲,正當壯年,雖被貶為滁州刺史,但滁州地處江淮,還算不上荒涼邊遠之域。他身為父母官,把個滁州治理得清清明明,老百姓安居樂業,竟然也有閑情逸趣,扶老攜幼游起山水來了,這對歐陽修來說,自然是值得陶然乎自醉的。文章的第三段不正是以相當多的筆墨,描繪了這一情景嗎?“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后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游也?!睔夥帐嵌嗝春推蕉鴼g快!山水正因為有了這人的活動,才顯得更有生氣,更有色彩,更有姿態。這時的歐陽修再也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他就地取物,廣邀賓客。宴席上雖無絲竹之樂,然投壺對弈,起座喧嘩,熱鬧非凡,置身于這樣的境地,難怪歐陽修要“頹然乎其中”,完完全全地醉了。

因此,“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這句話中的“山水”,不僅僅指自然景物給人帶來的愉悅之情,還包括了滁人游之樂,官吏飲之樂,也就是文章末段作者所說的太守之樂在于“樂其樂”,“同其樂”。這種與民同樂的政治思想,出自一個封建士大夫,的確是難能可貴的,即便在今天,還值得我們稱道。不過還得指出,歐陽修在抒發自己的理想時,多少美化了封建時代的社會現實。

問:《醉翁亭記》在寫作上有哪些特色?

篇6

一、研究背景及瑯琊山簡介

近些年,國外很多國家為了保護本土文化和自然資源,使其免于破環,都相繼建立了國家公園(在中國稱之為風景名勝區)。國內風景名勝區雛形的出現,始于20世紀20年代,如廣西桂林、安徽黃山等。然而對風景資源的調查與評價研究直至70年代末開始,國內學者通過對國外研究的成果大量分析研究,使得我國關于風景資源分類、適宜性技術評價等方面都取得較大的進展。

綜上可以看出,國內外關于風景名勝區園林資源的調查與評價處在一個不斷發展與創新的階段,但對瑯琊山風景名勝區的研究尚未發現。

瑯琊山風景區位于滁州市西南郊,主要的核心景區面積約115平方千米?,樼鹕皆诠糯鷷r稱作摩陀嶺,唐大歷六年(771),傳說東晉瑯琊王司馬睿曾寓居于此地后轉運稱帝,此山便由瑯琊王司馬睿更名為瑯琊山。后因山川秀美和歐陽修的名篇《醉翁亭記》而名揚天下。

瑯琊山屬于淮陽山地的東延余脈,含大豐山、小豐山、花山、關山、城西湖、清流關等。山體由砂頁巖、石炭巖等巖石組成,山峰與溝谷相對,非常險峻。景區內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鴻洞、瑯琊洞、桃花洞等。區內有泉眼50多處,泉水清涼甘美,較著名的有紫薇泉、讓泉、濯纓泉等,統稱為9洞11泉。此外,還有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如城西湖、鳳凰湖、深秀湖等,湖光山色,映成一體。瑯琊山風景區地處北亞熱帶,雨量適中,動植物資源豐富?,樼鹕接续B類約有130種,其中著名的有白肩雕、黑枕黃杜鵑、金腰燕等?,樼鹕讲粌H以其風景優美的自然景色為游人所鐘愛,更因其深厚的人文景觀而著稱于世。北宋時歐陽修在任滁州知州時(1045-1048)寫下著名的《醉翁亭記》和《豐樂亭記》,為后人傳誦。宋朝文學家蘇軾手書《豐樂亭記》和《醉翁亭記》石碑,歐文蘇字,堪稱二絕,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

二、園林資源調查與分類

(一)園林資源的劃分

《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將景源分為2個大類、8個中類、74個小類。依據《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中的分類方法對風景名勝區內的景源進行調查。調查結果瑯琊山共有78處景源,據《風景名勝區規劃規范》中景源分類表對瑯琊山景源進行如下表1分類:

(二)園林資源的分類統計

根據規范,瑯琊山風景區內各景源被劃分為2大類、8中類和49小類,其中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為2大類,人文資源包括園景、建筑、勝跡、風物4個中類,再下面可分為27個小類。自然資源分為天景、地景、水景、生景4個中類,再下面為22個小類,對景點類型的統計結果,在瑯琊山風景名勝區內的75處景點中,人文景源景點66處,占總量的88%;自然景源景點9處,占總量的12%,說明瑯琊山風景名勝區的風景資源結構中人文風景資源比重較大。

三、園林資源評價

(一)園林資源評價方法

對瑯琊山風景名勝區景源的評價采用定性概括的方法。

(二)園林資源定性評價

對瑯琊山園林資源特色進行定性評價是依據旅游吸引力和風景名勝區景源的等級地位等綜合因素??偨Y出瑯琊山風景名勝區的主要特色表現在這四個方面:名人名亭;古樹蔥蔥;崇山峻嶺;道教圣地四個方面。具體描述如下。

1、名人名亭

醉翁亭位于安徽省著名風景區瑯琊山風景區內,是安徽省著名古跡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四大名亭”之一。北宋著名散文家歐陽修在滁任知時,寫下傳世之作《醉翁亭記》便是為紀念此亭。醉翁亭曲折幽深,布局嚴謹小巧,極富詩情畫意。瑯琊山不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淵源久遠;總面積雖不到1000平方米,卻有九處互不雷同的景致。醉翁亭、寶宋齋、馮公祠、古梅亭、影香亭、意在亭、怡亭、古梅臺、覽余臺,風格各異,人稱“醉翁九景”。其中寶送齋,此齋為明代南京太仆寺少卿馮若愚所建?,F用來收藏宋代珍寶,齋內有攜刻著坡手書的歐陽修《醉翁亭記》全文的石碑。另一亭,影香亭,它出自宋?林逋(967-1028年)《梅花》詩中的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除此之外每一個亭子都有自己獨特的來由以及特點。

2、古樹蔥蔥

瑯琊山風景區地處北亞熱帶,四季分明,動植物資源豐富。有150年以上古樹名木瑯琊榆、千年古梅、50年以上的銀杏和150年以上的青檀等古樹。

3、崇山峻嶺

地貌上瑯琊山屬淮陽山地向東延伸的余脈,山勢西南高、東北低,并沿東北50?-60?方向展布。其中包括大豐山、鳳凰山、小豐山、花山、趙家山、關山等。山體由石炭巖、砂頁巖等主峰組成,山峰與溝谷相對,險峻之勢依然。景區多洞穴,著名的有雪鴻洞、瑯琊洞、桃花洞等。

4、道教文化

道教在瑯琊山的活動有悠久的歷史,先于佛教的傳播。自唐宋以來,山中的宗教活動主要是佛教,道教只有零星的小型活動。醉翁亭院山坡上的“玄帝行宮”;坐落在豐山頂“三茅行宮”、“三皇古殿”、“元君殿”等。

四、結語

篇7

1、峰回路轉,漢語成語,拼音為fēng huí lù zhuǎn,意思是形容山峰、道路曲折迂回。比喻事情經歷挫折、失敗后,出現新的轉機。也指轉折點。形容山水名勝路徑曲折復雜。

2、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峰回路轉,有亭翼然臨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示例:我們坐在火車里就像坐在江船里一樣,峰回路轉,景象刻刻變換,讓你目不暇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8

初讀時,恰巧聽一首古曲,未想詞與曲如琴瑟和鳴。字間抑揚頓挫、迭蕩起伏,似聞淡淡墨香飄出鏗鏘有力、吊古尋幽般的裊裊琴音。細品揣摩許久,思緒也漸入瑯琊幽谷,沉迷于蔚然深秀林壑,聽諸峰間潺潺水聲,遇峰回路轉、立于泉上亭中,涓涓月露下的老者,正屏息而聽。老者是誰?乃醉翁。醉翁是誰?太守?智仁?沈遵?崔閑?還是坡?

響空山,知其天

“瑯然,清圓,誰彈,響空山”?!艾槨币鉃樗朴竦拿朗!艾槨笔菤W陽修《醉翁亭記》中的“瑯琊”,“瑯然”即幽泉飛瀑的瑯琊聲。一個“瑯”字,讓人聯想秀石美玉及瑯瑯金石相擊時的清脆之鳴,而“瑯琊”幽谷中的山水更是先聲奪人,可見瑯琊山欲滴蒼郁之秀美?!艾槨甭暼鐦?,清脆圓潤,被誰揉出宛如環佩、清泉飛瀑般的鸞和之聲,響徹空山。詞人著筆便將讀者帶進澗溪清翠、似見非見且可觸又摸不到的幽林深谷。朦朧中,瑯樂猶繞耳際,從視覺和感官先為讀者鋪墊出一幅玉指冰弦轉寂寥,直似月下夢中聽的意境。

“無言,惟翁醉中知其天”。一語驚醒夢中人。詞人用此言回答句首提問。意為 “瑯聲”曼妙,誰是它的知音?惟沉醉百泉匯流、山重水覆的醉翁,才知誰在彈奏這大自然絕妙的流泉仙音。的確,歐陽修在當朝以剛正不阿著稱,他的一生也因此數次被貶,更見民間許多不平事,慨以“以荒遠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憂國憂民。在滁州任職期間,為驅心郁,他常到日出林霏、秀木繁陰、水落石出的瑯琊山環步,甚至帶公文至此辦公。清秀的瑯琊山知醉翁之意、能慰醉翁之心、能釋醉翁之懷,而醉翁更解瑯琊之情,所以才會有《醉翁亭記》這一千古佳作。然而,瑯琊山是醉翁知音,沈遵與坡又何嘗不是?無言勝有言,惟“翁”知其天!

荷蕢,醉翁

“月明風露娟娟,人未眠。荷蕢過山前,曰有心也哉此賢”。朗月之下,風露纏綿。此明月之夜,瑯聲、月華、風聲、雨露似涓涓,大自然中的流泉之音何嘗不使人為之一醉?瑯琊、智仁、沈遵、崔閑又怎能不折服于醉翁之賢?藉此,吾輩又何以能安然而入眠?然,至此,詞人筆峰又轉,巧妙地借用就連不與世俗同流的“荷蕢”,在經過歐陽修之山前時,也不得不佩服和夸贊這一代文宗的賢德和智慧,有伯樂識才俊之心度此賢能之人。

“醉翁嘯詠,聲和流泉。醉翁去后,空有朝吟夜怨”?,樼鹎樽砦桃狻N淘?,嘯詠之聲與流泉飛瀑珠聯璧合,琴瑟共鳴;翁去,雖如往昔四時景異涓涓,瑯聲、月華、風聲和雨露依舊,但已不再是與有粲然辯才的醉翁,且嘯且詠、相惜相通、心心相印令人懷戀的天作之合。獨留瑯琊失去知音后,在寥寂時光中朝鳴夜怨的空吟之聲。為讀者留下“此情已是成追憶”的傷懷和遺憾,以及無限遐想且令人凄然的嘆惋之情。

且聽后人言

篇9

課例群設計,相對于“單課設計”而言,是對現用教材進行二次開發,將同一種文體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設計出多種課型構成的一組課例,更關注教學內容的系列性、系統性和梯度性。

通過課例研究,尤其是通過課例群研究,可以使我們切實地了解‘操作課程’的實況,提煉成功經驗,發現問題所在并尋求相應的對策。同樣,通過課例研究,可以探知語文閱讀教學中相對有效的教師教學行為,也可以發現相對低效或負效的教學行為。

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針對初中語文教材同一種文體下的內容聯系緊密、內在邏輯性強的一組課,可以設計成幾個課例,構成語文課堂活動板塊。課例群的優化設計,可使課堂教學強化知識積累,有助于激發學生的語文閱讀興趣,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語文教學的實效性與連續性。

一、縱向課例群設計——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廣闊性

在“縱向課例群設計”中,將初中階段所有教材中的同一種文體的文本集中在一起,設計出由多種課型構成的一組課例,圍繞一個主系列問題向四周發散若干個小問題,理解、解決了這些小問題就可以貫通主問題。王榮生教授說過:“語文知識的重建,語文課程與教學內容的重構,是一件踏踏實實的工作?!?/p>

例如與人教版七年級文言文《狼》一文類似的課例群設計:

主問題——可以從哪些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子問題:

(一)從不同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

以《狼》為例:從“屠戶”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從“狼”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從“故事情節”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從“敘議結合”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從“段內層次”的角度理解課文的脈絡。[1]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理解課文。

再以蘇教版七年級課文《幼時記趣》為例:從同齡兒童的眼光理解課文脈絡;從作者幼年記憶理解課文脈絡;從文本敘寫的片段理解脈絡;從故事的趣味角度理解脈絡。

再如蘇教版九年級課文《醉翁亭記》:從描寫的角度理解脈絡;從記敘內容的角度理解脈絡;從不同表達方式的角度理解脈絡……

(二)從不同的感悟理解課文的脈絡

《狼》為例:從對“屠戶”行為的感悟理解課文的脈絡;從對“狼”行為的感悟理解課文的脈絡;從對“故事情節”表達的意義理解課文的脈絡;從文本以“敘議結合”的安排理解課文的脈絡。

以蘇教版七年級課文《幼時記趣》為例:以同齡兒童對幼時童趣感悟理解課文脈絡;以作者對幼時留戀的感悟理解課文脈絡;從課文內容賦予的童趣童味感悟理解脈絡。

再如蘇教版九年級課文《醉翁亭記》:從學生對描寫美景的感悟角度理解脈絡;從閱讀者對眼前景物的感悟角度理解脈絡;從作者所寄予的人生感悟的角度理解脈絡……

這種由一個主問題切入文本理解的課例群設計,即從不同角度、不同內容要求,讓學生反復梳理課文的脈絡,有效培養學生的閱讀思維品質,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廣闊性。

二、橫向課例群設計——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刻性

語文課堂教學是一種行為,是教師在充分考慮教學系統中各種條件的基礎上有意識選擇的教育行為,語文閱讀教學更是一個非常復雜的綜合體,其價值具有外在決定性、其目標具有外部決定性、教學的主客體之間具有不對等性。閱讀教學行為的特征是多面的,我們可以從多個角度剖析一個文本,構建一個橫向的課例群系統,培養學生閱讀思維的深刻性。

以蘇教版九年級課文《醉翁亭記》為例,橫向設計一組課例群:

主問題——怎樣層層推進理解文本主旨?

解讀思路:整體感知——梳理知識——賞析研讀——拓展延伸

(說明:我們以“賞析研讀”這一部分作為課例群設計模塊。)

課例1:找出記敘的不同地點(亭外——山中——亭下——宴后)

概括不同地點描寫的內容(亭外山水風光——山中朝暮四時——亭下官民同樂——宴后太守醉歸)山與泉相依,泉與亭相襯,一幅畫中山水亭臺,輝映聲色,構成詩一般的優美境界。四時之景相互映襯,春光如海映襯了秋色肅殺,夏日繁茂映襯了冬景寒冽。

課例2:文本先點出亭,然后寫了亭外景、亭中宴,最后寫離亭歸,都含有“亭”字,能否以“樂”字梳理文本,逐層理解課文?

找出體現“樂”的句子,并加以概括。(總寫樂——山水之樂——宴酣之樂——醉歸之樂)或(總寫山水之樂——賞景之樂——與民同樂——自知其樂)全文因景生樂,由景抒情,歡于萬物,樂在其中。

課例3:因樂而醉最自然了,能否都用“醉”字概括文本內容?

概括體現“醉”字的內容(醉翁之意不在酒——醉于山水朝暮四時——醉于與民同樂——醉于內心的樂趣)醉翁喜山水之樂,醉翁愛賞景之樂,醉翁愿與民同樂,醉翁自知醉翁之樂?!白砦虡贰笔冀K貫穿全文,“醉翁”其實是一個現實感極強的人,在生活上有一種理性的執著。作者旨在置身于這綺麗秀美、恬靜閑適的環境中,盡享和諧生活與山水之樂,盡歡飲宴之樂和與民同樂。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語文課堂教學行為發生了一些轉變,出現了一些新的特征。在課例群設計的過程中,教師、學生、文本之間的關系是一種平等對話的關系?!伴喿x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教學原本就是形形的對話,擁有對話性格。這就是‘教學的對話原理’?!币虼藦囊欢ㄒ饬x上說,語文“教學的目的是培養優秀的對話者”。

中學語文課例群設計,不僅是讓教師傳授知識,更是與學生一起分享理解,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課例群設計時更注重從學生自身的期待視野出發深入體驗文本,展開想象與聯想,與文本蘊含的空白與未定點對話,達成視界的融合。

注釋:

篇10

觥籌交錯:

成語解釋:?。汗糯囊环N酒器;籌:行酒令的籌碼。酒杯和酒籌雜亂地放著。形容許多人聚會喝酒時的熱鬧場景。

出處:宋,歐陽修《醉翁亭記》:“射者中,奕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p>

例句:余大先生抬頭看尊經閣上繡衣朱履,觥籌交錯。

(來源:文章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