絕句教案范文
時間:2023-03-28 14:15: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絕句教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學情分析:
小學低年級的古詩教學應該以圖為主要切入口,因為低年級的學生比較容易接受直觀的內容,理解能力還不夠,所以在進行古詩教學時,要充分利用畫,本來詩畫一家,這樣也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古詩的美。
思路突破:
理解古詩,體會古詩的美,是本首詩教學的難點,為了突破這一難點,我采用“看圖想詩”——“入境吟詩”—“看圖填詩”—“讀詩想畫”,這一過程來引導學生達到學習目標的。這樣做的目的是:
1、
根據低年級學生理解能力的真實情況,讓古詩變得形象直觀,易于理解。
2、
詩畫結合,更有利于學生感受古詩的美。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背誦這首詩。
2、了解詩的意思,體會詩中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學生聯系詩畫結合理解詩意的能力,激發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想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畫面。
理解“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意思。
教學過程:
一、
導入新課
1、看圖背誦古詩文,課件出示與古詩有關的圖片:《春曉》、《望廬山瀑布》,學生背古詩。
二、
2、簡介作者:杜甫及詩人寫詩的背景。
1、
詩中寫了怎樣的一幅幅美麗而快樂的春景圖呢?請小朋友借助拼音,讀通詩句,
2、
檢查生字詞自學情況。
3、了解“絕句”相關知識。
3、精讀古詩,注意讀準停頓。
兩個
黃鸝
鳴翠柳,一行
白鷺
上青天。
窗含
西嶺
千秋雪,門泊
東吳
萬里船。
4、明了詩意,體會情感,感情朗讀
看圖想詩:
(1)、教師出示圖片:黃鸝在翠綠的柳樹上鳴叫,學生說出看到了什么?(黃鸝、翠柳)想到了什么詩句?(兩個黃鸝鳴翠柳)
(2)當你讀到這句詩會想到什么景物?是近處還是遠處的景物?
(3)出示圖片:藍天、一群飛翔的白鷺,想詩句:“一行白鷺上青天”,相機理解“青天”的意思。你讀懂了什么?作者心情怎樣?(輕快、喜悅)讀之,想象白鷺在天空越飛越遠,然后配上動作作展翅狀,眼睛注視天空,再讀之。
讀詩句用不同的目光注視遠處、近
處的景物。
(4)同樣的方法學習“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你又讀懂了什么?相機出示“千秋”、“萬里”,一指時間長,一指路途遠。
先析“泊”,后析“含”字,“含”字,聯系生活理解,你透過窗戶看到竹子,就可以說(
),你透過窗戶看到房子就可以說(
),析“含”為包含之意,詩人說“窗含西嶺千秋雪”。小朋友,老師把剛才的畫面集中在一起讓我們來朗誦這首詩!
入境吟詩:
(1)讀全首詩,伴著古代音樂配上動作,想象畫面,想象詩人倚窗之狀,你從“含”中還讀懂了什么?
(2)如學生有疑則釋疑:為何要寫“東吳”?一是“東吳”與“西嶺”相配,二是詩人有東吳的情結。
讀詩想畫:
出示詩句PPT:(1)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寧的畫面呀,讀出對和平安寧生活的向往之情。
(2)請同學說“門泊東吳萬里船”的意思。,現在東吳來的船也停泊在詩人門口,你從中體會到了什么?教師介紹詩人寫詩的地點離東吳遙遠,從而體會“萬里船”的意思,老師為這幅畫鑲上邊,畫上掛線,這是一幅多么和平、安寧的畫面呀!
三、品味詩美,相機課外延升
1、游戲:接對子
規則:數量詞對數量詞、顏色詞對顏色詞、動詞對動詞。
鳴對(
),門對(
),兩個對(
)。
黃對(
),泊對(
),翠柳對(
)。
遙望千秋雪,
門停(
)。
2、看圖填詩
出示圖片PPT:花叢中蝴蝶飛舞,鴿子飛上天
,學生填詩句:幾只(蝴蝶)舞(花叢),一群(鴿子)上(青天)。
3、相機引出杜甫絕句(遲日江山麗)的詩句及圖畫,學生邊讀邊理解詩的美。
板書設計:
絕
句
黃鸝
翠柳
近
白鷺
青天
雪
篇2
與往年的講理論、談布局不同,在今年的解決方案展上,NEC展出了其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領域的實施案例。
據了解,為了應對地震、泥石流、火災、臺風和海嘯等各種自然災害,NEC開發了綜合防災應急系統,目前已在內蒙古呼倫貝爾林業局紅花爾基林場部署了森林火災監控自動報警系統,保護珍稀瀕危二級保護植物樟子松天然林。此外,在養老領域,NEC推出了智慧養老概念,并已在北京昌平區匯晨老年公寓部署的智慧養老系統啟動。據介紹,老年公寓管理系統采用了NEC的平板電腦、服務器和網絡設備,為老年人提供增值服務。
而在綠色節能方面,NEC的智能樓宇能源管理系統(BEMS)也得到了應用,該方案基于國際標準IEEE1888,將不同規格的設備通信轉換成相同規格的通信方式,達到統一監控的效果,其監控對象包括辦公樓宇的空調、照明等能耗設備,通過云上的綜合管理,部署一套智能樓宇能源管理系統可對3000個能源節點進行同時管理,降低建筑能耗。除此之外,涉及農業的智慧大棚、教育的“睿課堂”、下一代網絡技術SDN等也都在此次展覽中登臺。
可以看出,NEC此次應用案例的展出,與其在參與中國智慧城市建設中一直堅持的“統籌規劃、綠色環保、協同開發”的建設理念相符合。首先,考慮到各個城市發展現狀不一,NEC認為智慧城市建設的第一步應該是因地制宜地進行總體架構的規劃設計,綜合考慮人文社會體系和經濟產業規劃,包括新興智慧產業的選擇培育和傳統產業的智慧改造,提出基礎設施建設、公共管理建設,經濟發展和社會人文體系相互融合的建設方案,然后再分步實施。
其次,NEC認為要實現可持續發展以及人和自然的和睦相處,必須注重綠色環保。
最后,NEC在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重視開放與協同性。要實現社會管理各要素間的整合轉型,以信息集群為基礎,實現跨系統應用集成、跨部門信息共享、跨網絡融合互通,體現城市反應的即時性和適時性,消除信息孤島以及避免重復建設,提高城市管理的靈活性和運營效率。
篇3
原告:“三山”小學。
訴訟代表人:張火明,該校負責人。
被告:江西省余干縣教育局。
法定代表人:吳福春,局長。
1994年9月,江西省余干縣瑞洪鎮建設村村民張火明與其兄妹等13人,在未得到余干縣教育局審核批準的情況下,就在本村合伙辦了一所校名為“三山”小學的私立學校,并公開招收適齡兒童入學。辦學初期,“三山”小學全部租用當地民房當教室。之后,該校用收取的部分學生學雜費,在瑞洪鎮墩上村建起了六間校舍,總面積312.2平方米,并繼續租用兩間民用房作教室。至1996年10月,該校已辦學5期,校內設1至5年級各一個班,初中一、二年級各一個班,專、兼職教員13人,但無一人具備教師資格,以60元至120元不等的學費招收在校學生達400余人,課桌凳由學生自帶。
張火明等人在舉辦“三山”小學的過程中,曾多次向余干縣教育局申請批準注冊,均因其辦學條件及師資力量不符合國家標準而未能獲準。1994年9月,為制止張火明等人的非法辦學行為,余干縣教育局、瑞洪鎮政府聯合組成工作組,做張火明等人的思想工作,宣傳法律政策,以動員其停止非法辦學,但張火明等人始終都置若罔聞。1995年6月,余干縣教育局在全縣范圍內舉行小學升初中的入學考試,“三山”小學的五年級學生,由于沒有學籍,未能參加正常的升學考試,張火明等人對此非常不滿,考試那天,他們帶領該校部分五年級學生到設在瑞洪鎮南墩小學的考場內擾亂考試秩序,辱罵余干縣教育局及瑞洪鎮政府干部。1996年10月23日,余干縣教育局、瑞洪鎮政府再次組成聯合工作組,深入墩上村,責令張火明等人停止非法辦學,張火明等人不但不聽勸止,反而煽動其親屬鬧事,當場砸碎余干縣教育局的小車玻璃,并致傷一名工作人員。1996年11月7日,余干縣教育局向張火明等人送達了“責令停止從事非法辦學行為通知書”。該通知限令張火明等人在1996年11月10日以前停止非法辦學行為,否則將依法作出處罰。1996年11月8日,余干縣教育局又書面告知張火明等人在接到本通知三日內有要求舉行聽證的權利。張火明等人收悉后,仍拒不執行。1996年11月12日,余干縣教育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以下簡稱教育法)第七十五條之規定,向張火明等人作出了教育罰字(1996)第001號行政處罰決定撤銷非法舉辦的“三山”小學,并沒收非法所得8000元。張火明等人不服,以“三山”小學的名義向余干縣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撤銷余干縣教育局對其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
原告“三山”小學訴稱:我國教育法鼓勵公民個人舉辦學校,原告為鄰近兒童提供了入學方便,不以營利為目的,所收學費低廉,加上全體教員齊心協力,辦學質量優良,深受當地群眾稱贊,至今在校學生四百余人,且呈漸增之勢。原告在辦學過程中曾多次向被告余干縣教育局申請批準注冊,被告歷時二年無故不予審核批準,屬不作為的違法行政行為。被告率先施罰,違反了教育法的精神,應予撤銷。
被告余干縣教育局辯稱:原告“三山”小學在未經審核批準的情況下,即擅自舉辦學校,并公開收費招生開課,違反了教育法第二十六條、二十七條,《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一條和《江西省實施義務教育必備辦學基本標準》之規定,屬非法辦學,余干縣教育局依據教育法第七十五條之規定,對原告予以處罰,合法有據。
「審判
余干縣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我國在學校等教育機構的設置管理上,實行批準設立制度和登記注冊制度。舉辦學校必須經主管機關批準并登記注冊,才能取得合法地位并受法律保護。原告“三山”小學未經審核批準,即予舉辦,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七條之規定,屬非法辦學,被告余干縣教育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七十五條對原告進行行政處罰是正確的。據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七條、第七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第(一)項之規定,該院于1996年12月15日作出判決:
維持余干縣教育局1996年11月12日作出的教育罰字(1996)第001號行政處罰決定書。
一審判決宣判后,“三山”小學不服,向江西省上饒地區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訴稱:一審判決隱瞞了余干縣教育局違反法定程序的事實:“三山”小學既沒有以作為的方式違法,也沒有以不作為的方式違法,不應受罰;余干縣教育局對“三山”小學的申請不予審核批準注冊是錯誤的,請求二審法院撤銷一審判決,及余干縣教育局的具體行政行為。余干縣教育局答辯認為一審判決正確,請求二審法院維持一審判決。
上饒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六條、第二十七條,對設立學校的基本條件及程序均作了明確規定。上訴人“三山”小學在未得到教育行政主管部門的審核批準,即予以舉辦,屬違法行為。雖然上訴人曾多次向被上訴人余干縣教育局申請審核批準,但由于上訴人在教學設施、師資力量上均未達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十條、第十一條、第十三條和《江西省實施義務教育必備辦學基本標準》之規定要求。因此,被上訴人對上訴人設立學校的申請未予批準是正確的。被上訴人對上訴人作出的行政處罰事實清楚、證據充分、程序合法,適用法律正確。余干縣人民法院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法》第二十七條、第七十五條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四條(一)項規定所作出的判決,合法有據,應予維持,上訴人的上訴理由不能成立,其上訴請求不予支持。為此,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一)項之規定,該院于1997年1月20日作出判決:
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評析
本案是一起因私人非法辦學引起的教育行政案件,爭議的焦點主要有:
篇4
關鍵詞:塔吊;超長距離附著;解決方案;穩定性;安全
Abstract: I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design, the facade effect of buildings leads to the insufficient attachment angle of the tower cran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lected building attachment surface, as well as the ultra-long attanchment of the tower crane caused by the retreat axis of the original attached buildings facade column structure.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olutions to the tower crane ultra-long attachment of insufficient attachment angle, that how to design the cross-section of ultra-long attached rod, how long check the strength and stability of the ultra-long compression bar, so as to ensure the safety of the crane ultra-long distance attachment.
Key words: tower crane; ultra-long attachment; solutions; stability; safety
中圖分類號: TH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前言
各種規格型號的塔式起重機使用說明書中對其附著的具體要求均有詳細的論述,安裝單位在使用時參照使用說明書安裝即可。但現代建筑物因建筑立面變化,以及某些工程因“一邊設計、一邊施工”等原因導致塔吊與建筑物在建筑立面變化的標高處開始需要超長附著,安裝、施工單位在定位施工用塔吊位置時,要考慮塔吊出現超長附著的允許最小附著角度即可行性以及附著安全性,以及對附著桿的穩定性進行驗算,并將運用結構安全計算軟件計算出的超長附著桿的內力對建筑附著點的受力情況 提請結構設計單位進行復核。
二、工程概況
啟東恒大威尼斯水城酒店項目位于啟東市寅陽鎮東首,酒店為該場區內唯一五星級大酒店。該酒店建筑面積約9萬平方,施工圖說明建筑高度67.15m,中段塔樓塔尖建筑高度達92m,結構復雜,坡屋面較多,且上部塔樓建筑外立面變化較大,施工單位進場施工土方開挖時,該工程的設計圖紙尚未提供,施工單位在布置塔式起重機械設備時只能依據建設單位提供的地下室平面圖及標準層平面圖定位兩臺塔吊具置。該工程布置兩臺QTZ63C塔吊,臂長57m。待全套施工圖紙提供后,發現從F14層坡屋面結構A-F軸開始收退2道軸線至A-H軸,收退距離9.85m,分別在結構面標高62.700m和75.150m處設置兩道超長附臂桿。詳見附圖1。
三、超長附著方案
根據塔吊使用說明書及工程實際,為了滿足施工運輸需要,塔吊必升高度必須高出建筑物最高點,以免發生塔機大臂在起吊運輸過程中或大風天氣自由擺臂時碰撞建筑物。
在制定超長附著方案的時候,曾經備選了以下幾種附著方案:
方案1:在原附著的A-F軸的已經結頂的結構柱繼續加長至標高75.200m,與收退至A-H軸的柱用連系梁連接,水平及側立面各設置交叉連系梁,形成一個結構整體,分別在標高62.7m和75.15m處設置兩道附著桿。該方案的優點為無需超長附臂,沿用原常規附臂即可,安全系數高,不可取之處是成本過高,影響工程進度,施工難度大,包括使用完成后拆除工作量、修補量及其難度相當大。
方案2:將方案1的混凝土結構柱替代為鋼結構柱,高強螺栓連接。優點是無需超長附臂,安全系數高,且安裝及拆除較為簡便。缺點是成本過高,吊裝工作量較大,影響工程進度。
方案3:直接采用超長距離附著,加強設計附著桿及其連接頭等。此方案的優點成本低,操作簡單,但需要進行附著安全驗算,要考慮如何解決超長距離后的附著角度不足夠滿足塔機附著要求,以及驗算附著桿自身穩定性是否滿足超長距離附著要求。
經過綜合分析和論證、甄選,參考同類的其它工程超長附著經驗,該工程采用第3種方案。
根據附著桿的設計方案,設計定制相應塔吊標準節的附著框。
四、附著內力計算
采用第三種方案,首先解決軸線從A-F軸收退至A-H軸9850mm后直接超長附著的附著角度不足的問題,然后再進行附著內力計算。經過與設計溝通,采取在附著的樓面梁向兩端外延伸為兩端懸挑梁,對懸挑梁增加豎向和水平兩個方向斜撐,形成空間加強結構,并對與之相連的相關柱、梁等結構構件進行加強設計,并提請設計單位審核驗算。通過一定的加強設計,加大兩個附著點的合適距離,能夠解決附著桿與結構附著角度不足的問題,且通過設計驗算和加強能夠滿足附著要求。
3.1塔吊參數:
塔吊型號為QTZ63C,最大傾覆力距M=1950.00kN.m,塔吊最大起重高度H=95.00m,塔身寬度B=1.6m。最大回轉扭矩: 239KN.m。風荷載設計值:0.3KN/m2。塔吊非工作狀態最大傾覆力矩1950KN.m, 工作狀態最大傾覆力矩1452KN.m,取最大1950KN.m進行驗算。
3.2附著桿設計選定
為減輕附著桿自重,減少附著桿繞度,附著桿初步設定采用格構方梁型式,截面為600*600,由主角鋼+綴條角鋼組成,主角鋼9號角鋼,b*d*r=90*10*10mm,綴條角鋼b*d*r=45*4*5mm,綴條角鋼間距600以及斜綴條角度45度與主角鋼焊接組成梯形格構件,兩端采用特制連接頭與附著框和結構連接。附臂桿內每隔2m設置內交叉構造加勁撐。如附圖2、附圖3所示。
3.3 附著桿內力計算
塔機按照說明書與建筑物附著時,最上面一道附著裝置的負荷最大,因此以此道附著桿的負荷作為設計或校核附著桿截面的依據。附著式塔機的塔身可以視為一個帶懸臂的剛性支撐連續梁,其內力及支座反力計算如下:
根據附著受力建立計算模型簡圖:
篇5
【關鍵詞】 學案 小學語文 教學
近些年來,一種有別于教案的教學策略逐漸興起,并逐漸在小學語文教學領域普及開來,那就是學案教學策略,這種教學策略雖然具有一些不足,但是之于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方法,還是具有明顯優勢的,文章就是針對這種策略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合理應用展開了分析和研究。
一、充分發揮學案學法指導作用
學案的最大特點,就是其在學生學習方法方面的指導作用,其目的就是引導和幫助學生建立獨自學習的能力,例如:學習《詠鵝》這首絕句的時候,教師在編寫學案的過程中,要與學生進行充分的交流,在了解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性之后,針對不同學生,采用能夠激發其學習興趣的語言進行問題的設置,首先,教師應該現將學案發給學生,學生根據學案中設置的問題――了解詩歌的寫作環境;將圖畫與詩歌相結合進行體會,感受詩歌所表達出來的意境;最后,讓學生以自己的方式自由朗讀詩歌,考慮到學生的個性差異問題,通過對這個環節的設計,可以讓學生通過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進行表達,例如跳舞和朗誦等,也可以進行對大白鵝的美進行描述。這樣即表達對白鵝的熱愛。也有利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對于不同的表達方式表現出來的情感也不同,不但生動和形象,而且還會產生一種直觀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非常適用,符合了低年級學生的自身特點,由此可見,學生在學案的正確引導下,他們的學習興趣能夠被很好的激發出來,課堂氣氛也會更加活躍,最為重要的是教師體會到了導學的真諦,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也會逐漸養成,這就是學案指導作用的重要體現。
二、合理使用分層遞進的教學方法
學習的主體是學生,這就要求小學語文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以及學習能力出發,注重學生個體差異,教學內容要滿足學生需求,做到因材施教。那么所謂的分層遞進法,就是指教師學生接受知識的快慢程度,以及同一時間接受知識的總量,進行對比分析,然后根據學生掌握知識的程度,將其進行歸類分層,然后根據每一個層次學生的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授課方法,進行分層遞進教學,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例如:低年級課本中的《太陽和月亮》一課,通常在經過的一段時間的訓練之后,基本所有小學生都能夠對預習生字的方法和步驟有所掌握,大多數的學生都能夠在預習課文的過程中,讀準字音,不加字也不漏字,但是,教師也會發現,班級中個別學生順利課文還有些困難,課文中的生字共有十個,每個字的含義都相似淺顯,那么這對個別學生理解與閱讀困難的情況,教師就應該將課文的與生字結合在一起進行解釋,比如:彎字的含義,個別的學生可能無法理解彎的具體形態,教師可以將字的含義與課文中月亮的形狀相聯系,向不懂的學生講解,月牙的形狀,就是彎彎的,這樣一來,原本理解了彎字含義的學生,記憶會更加深刻,而原本不懂得學生,在教師逐層分析與指導下,也會逐漸理解每一個字的含義,在進行幾次訓練之后,這些學生的學習效果就會有明顯改善。合理使用分層教學也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通過不同學生之間的不同學習狀況,有效的幫助學生解決了學習困難。
三、依托學案,引導細讀課文
小學語文教師在適用學案的時候,要將語文教材作為最好的素材,運用創造性的思維和方法,引導學生走進教材,對與課文中的語言、修辭以及構思結構等問題進行仔細解讀,學生在這樣引導下,會漸漸進入到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中,從而對課文詞句會有另外一番的認知,能夠體會到精細微妙之處,進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自我學習能力以及對于語文的學習熱情。例如:《春天》一課,教師借助學案和學生預習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閱讀文章,閱讀之前,教師可以先做泛讀,并且也已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將春天一文中所描繪的景色,制作成課件,并配樂,教師一邊閱讀,一邊播放可見和音樂,此時,學生在優美的音樂中,欣賞著春天景色的圖片,必然會被引入情境之中,在教師范讀之后,學生再次分組閱讀,進行交流,討論,然后學生如果發現問題,就會馬上提出來,這個時候教師就開始優化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學中通過對學生思維能力的不斷提高,一方面采用引導性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分析能力。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能力,通過對有效的教學策略發揮進而促進學生理解以及欣賞能力的提高,進而達到語教學的有效性和實用性。
總之,所謂的學案就是指教師依據因材施教的原則,憑借自身多年的教學經驗,以引導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為目的,與學生共同編寫完成的學習活動、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學習方案。目前,學案教學在我國小學語文教學中,開始普及和應用,這種教學方法,實現學生為主導,以培養學生自身學習能力為目的教師模式,有效的提升了課堂有效性,礙于文章篇幅的限制,對于我國小學語文學案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沒有進行列舉,但它們確實客觀存在,這就要求,小學教育工作者,在編寫學案的時候,要根據注視與學生的溝通,了解學生的各自特點,從而做到因材施教,同施仁愛。
篇6
關鍵詞:網絡環境;古詩教學;傳統模式
一、現行的網絡學習環境分析
1.科技在進步,網絡成為教師教授學生必不可少的工具,但是網絡有其優點也有其缺點,對于學生來說,網絡中雖然包含的知識繁多,但是復雜多樣,對于專門的學習網站也是魚龍混雜。許多知識點并不統一,甚至有些知識點與我們的教學大綱相悖,不能滿足學生對于課本的需求。因此,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必須加以鑒別,以免受網絡影響對孩子的理解造成偏差。
2.學生在使用網絡的過程中也容易受網絡的各種消息的影響,造成各種不利于學習的因素,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必須引導學生正確對待網絡所出現的各種信息,要專心于要查找的資料而不被網絡信息所干擾。
3.面對以上兩點環境的分析,我們必須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充分利用網絡,不僅讓學生學習到知識,更重要的是學會用網絡積累知識、復習知識,形成自己的古詩網絡體系,從而達到提高成績的目的。
二、傳統教學模式對于古詩的要求
1.古詩的讀法。古詩之所以流傳后代,不僅僅在于其意境之美,更重要的是其讀法的優美。無論是五言絕句還是七言律詩,在讀的時候必須注意其韻律,要學會抑揚頓挫,分清平仄之聲,否則很容易像說話一樣失去其美感,這樣的話很難讓學生對古詩產生格外的興趣。例如,在讀李白的《望廬山瀑布》的時候?!叭照障銧t(頓)生紫煙,遙看瀑布(頓)掛前川。飛流直下(頓)三千尺,疑是銀河(頓)落九天?!边@樣會有心靈的互動性,但是如果直接讀下來毫無停頓可言的話,就會失去美感,變得索然無味了。
2.作者的介紹。我們在教授古詩的時候,必不可少的要讓學生學習關于作者的一些知識,包括朝代、所寫的作品的風格等等,例如唐代的李白、杜甫等。
3.古詩的翻譯。我們在講古詩時,除了需要講課本上的重點詞語的意思,還要講授一些大綱上要求但是課本沒有標注出來的詞語。還要給學生通一遍古詩的意思,讓大家有所了解,并且可以根據古詩的詞的解釋來自己翻譯古詩。
4.古詩所表達的情感。一首古詩的情感是我們必須要掌握的,因為只有掌握了作者在寫作時所要表達的情感,才能更好地去理解這首古詩,更加容易背誦記憶。
三、網絡環境下的古詩教學平臺
很多家長都會認為在網絡環境下孩子如果上網,一定會影響學習,其實不然,在上文中表述網絡會給學生的學習造成一定的影響,會被要查找資料之外的消息所影響,但是我們如果運用好網絡,尋找正確的平臺告訴學生,并通過老師、家長兩方面進行監督,則會有效避免這一情況并且可以提高效率。
1.騰訊QQ平臺。其實QQ在發展過程中已經不是單一的聊天工具,而是開發了許多額外的功能,可以通過QQ群組功能實現古詩教學的小組式討論。通過老師在組內對于某一首古詩提出問題,引導學生進行解答。這有利于學生充分利用空閑時間,從而達到學習的目的。
2.網易博客,QQ空間平臺。在教學過程中,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很多課堂筆記學生來不及記錄,很可能造成古詩知識點的缺失,可以通過網易博客或者QQ空間日志進行補充,把要注意的知識點或者要用到的古詩的作者、翻譯等知識展現在日志上形成電子教案。這樣學生可以隨時觀看,從而彌補了上課時的知識點漏記、錯記等現象的發生。
3.360網盤。360網盤是最近由奇虎360推出的一個網盤,在眾多網盤中選擇360不僅僅是其客戶端比較人性化,而且它的容量是36T,并且擁有方便的群共享功能,在群共享中可以找到許多關于古詩方面的資料供學生參考。
四、網絡環境下古詩教學老師需要做的準備
1.老師需要上網查找資料,篩選資料,整合資料,并把課本知識點錄入電腦,根據所有的資料進行初步整合,然后根據大綱的指導形成本課古詩所需要的教案,并根據教案做成上課使用的課件。
2.老師提前把課堂古詩所要學習的重點提綱在平臺上公布并要求學生進行資料的查找并預習。
3.課上抽出一部分時間進行學生的成果展示。
4.在講完一首古詩后,將所有的資料上傳,包括搜到的古詩的朗讀、古詩的重點字詞、古詩的考點、古詩的翻譯和古詩所表達的情感等。
五、網絡環境下古詩教學中學生需要做的準備工作
1.根據老師網絡平臺的提綱進行古詩的預習,初步了解古詩的讀法和個別詞語的意思,試著翻譯全文。
2.上網查找所要學習古詩的意思、作者的基本簡介。
3.給老師留言對于所學古詩的疑點。
六、對于網絡環境下古詩教學的注意事項
1.老師對于網絡知識的甄別篩選。
2.老師對于網絡和課堂的把握度。
3.老師對于學生學習進度的及時把握,并不斷改進方案。
篇7
媒體;興趣;理解能力;
朗讀;寫作能力;效率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3)
20—0038—01
古詩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寶,它語言含蓄,意境深奧,千百年來膾炙人口。小學古詩文教學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詩歌的情,感受詩歌的語言美、形象美、意境美及深奧的哲理。由于中國古代詩歌本身的含義和韻味很難通過語言描述,又由于小學生知識面狹窄,生活閱歷淺,對于詩詞難以理解和感悟,僅靠傳統教學中幾張圖片和教師的講解難以讓學生領會詩歌的意境。所以,借助多媒體手段輔助古詩文教學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多媒體作為現代教育技術發展的龍頭,集文字、聲音、圖像、影像于一體,圖像清晰,動態感強,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持續在教學活動的始終。因此,筆者常常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古詩教學,努力運用多媒體圖、文、聲等多種功能,給學生以適當的感官刺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如,教學《楓橋夜泊》時,筆者運用多媒體播放早巳準備好的課件,使教室里回蕩起旋律優美的樂曲。學生在強烈的文化氛圍的感染下,產生了學好古詩的強烈愿望。
二、增強學生的理解能力
詩人通過詩歌來抒發感情,感情要通過形象來構建意境,意境又要借助語言文字來表達。古詩中的意境如果只依靠教師的語言描述是不夠的,還要通過圖畫的再現才能表現得更具體、更貼切。如,《望廬山瀑布》寫的是詩人遠望瀑布時所見的壯麗景象,是把美好的想象與現實景物交融在一起,歌頌祖國河山的詩歌。筆者在教學時,結合多媒體技術,讓學生觀看錄像,將廬山瀑布的全貌呈現在學生的眼前,使學生對“紫煙、掛、飛”等詞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從而激發學生對古詩及祖國的壯麗河山的熱愛之情。
三、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
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教師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同時,要運用多媒體技術的強大和無可比擬的優勢,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學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如,教學《尋隱者不遇》時,筆者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筆者運用多媒體展示與古詩內容相關的寫意畫,并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著舒緩的弦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中聽到的是曲調宛轉的古曲和充滿激情的朗誦。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的因素融為一體,使學生的心靈受到強大的感染與震撼。學生模仿配樂詩朗誦,既在朗誦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美,又使朗讀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古詩的語言高度凝煉,教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充分發揮想象,把詩的言外之意敘述出來。這樣不僅能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而且能夠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如,在教學《絕句》時,筆者出示了有關詩歌內容的短片,然后讓學生邊聽著舒緩的樂曲,邊看圖邊展開想象,試著用自己的話說出圖片的內容。這樣,既加深了學生對詩的理解,又鍛煉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可謂是一舉兩得。
五、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
篇8
《孫子兵法》是中國古代兵法的精華,是祖宗先賢攻城略地、出奇制勝的法寶。這一智慧結晶也早已引起國內外人士,特別是日本及歐美人士的重視和深入研究。人們將它廣泛運用于激烈的市場競爭、企業經營、外交謀略、現代戰爭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取得了顯著的實效。然把該兵法的精髓運用于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還頗為少見,筆者認為“商場如戰場”,課堂亦“戰場”,如若能把該兵法創造性地運用于現代教育教學,讓其成為解決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奇謀方略”,這不但為研究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語文課堂實施方略打開了一條很好的思路,而且此舉也不失為對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一種繼承和弘揚。
《孫子兵法·軍爭》上說:“以迂為直,以患為利”。意為以迂回進軍的方式實現更快到達預定戰場的目的,把看似不利的條件變為有利的條件。在教授《木蘭詩》一文釋題之時,筆者緊扣題眼這一個“詩”字問學生:這詩是我們以前常見的那種絕句、律詩嗎?(不是)那它又是什么?(北朝民歌)離現今有一千多年了。既然是民歌就說明它是能唱出來的?你能唱嗎?(不能)那想不想聽聽是怎樣唱的?(很想)筆者不直接把結論拋給學生,而是通過迂回戰術,步步緊逼,喚起學生的好奇與興趣,讓學生產生積極主動地樂學情緒。筆者認為這對學習相對枯燥的文言文而言還是非常重要的,畢竟有興趣才有動力,“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嘛!當然這一氣氛的成功營造得歸功于兵法中“迂直”這一戰術的合理運用。在上課伊始讓學生聽一聽《木蘭詩》的民歌唱法也是造勢之舉,兵法有言“善戰者,求之于勢,不責于人”,是說善戰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勢”,而不是苛求士兵。這里的造勢也就是創設一定的教學情境,不去強制學生怎樣怎樣,而是通過營造氛圍,自然而然地把學生的心思從課外籠絡到本課的學習中來,為本節課的學習做好心理鋪墊。通過聽唱感知也為下一個朗讀環節作好鋪墊。
《孫子兵法·謀攻》上說:“將能而君不御者勝”。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領導者要充分放權,不要對被領導者不放心,要敢于放手。這一思想運用于語文教學就是:敢于讓學生自主發展——學生能講的就免開尊口,學生能做的就不代勞,教師沒有必要指手畫腳,更不必橫加干涉。斯賓塞曾經說過:“硬塞知識的辦法經常引起人對書籍的厭惡;這樣就無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養的自學能力,反而會使這種能力不斷地退步?!彼裕瑧撓嘈艑W生,他們完全有能力干好自己的事。在組織翻譯課文時,筆者不是逐句逐字報譯讓學生記下來,而是讓同學們根據課下合作完成,如在翻譯過程中有什么疑惑或發現再提交全班討論,這樣省時高效,又提升了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當然這其中也對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備課的過程中要把握好預設與生成這一組關系,多從學生的角度思考一下會出現什么問題?!毒抛儭分兄v到“用兵之法,無恃其不來,恃吾有以待之;無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苯處煵荒艽笠庥趯W生提不出什么有價值的問題來,備課時要兼備學生那一頭,把課備細、備深,以不變來應萬變,否則難堪的只會是教師自己。
《孫子兵法·始計》上說:“兵者,詭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遠,遠而示之近?!毕让曰笃垓_敵人,誘敵為我所用,并最終戰勝敵人,這是用于軍事目的的一種策略。教學中,教師也可在表達、演示時有意出現漏洞、錯誤等,“能而示之不能”,讓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糾正錯誤,培養學生不盲從、不迷信的品格。這種手段,能高效刺激主體心理,引發學生高程度、大范圍地認知沖突,符合人的逆反心理規律。如《木蘭詩》教學中為講清互文這一知識點,筆者先舉了這樣一個例子:“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請問同學們該如何翻譯?然后筆者在學生思考之際,再虛晃一槍給出字面翻譯“將軍們經過一百次的戰斗都死了,壯士們經過十年的征戰都回來了”,這一譯文明顯不符合日常邏輯,學生一聽也就紛紛質疑,否定了筆者的翻譯。至此,筆者將計就計,讓同學們合作討論該如何翻譯才恰當。通過交流,同學們給出了一個較為恰切的譯文:“將軍和壯士們經過十年的征戰有的犧牲了,有的勝利回來了”。從摸索翻譯中學生也歸納出這樣一個特點:對于這種句子,得把前后兩句合起來、相互補充著翻譯。到此筆者順勢利導,水到渠成地告訴學生們這就叫“互文”,文中還有幾處這樣的句子。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們紛紛到全文中去搜索,反應快一點的學生很快找到了“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等句子。通過相互啟發他們也明白了對待這些句子不能孤立解釋,在譯文中體會了什么叫互文,而不僅僅是記住互文這一個抽象的概念,并且通過語句也初步感知了北朝民歌的敘事特點,領略了它的復沓、排比等語言表達效果。在文言文教學中,兵法所述的這種方式方便可行,運用直觀。教師可在提問中主觀杜撰,來個“無中生有”,也可在辨析中故作正經,來點幽默,更可出示錯誤屢現令人捧腹的原文譯釋……這常常能帶來空前活躍的課堂氛圍,讓教師出奇制勝地完成教學任務。真所謂:假癡不癲裝“糊涂”,有意示錯反難錯。
《孫子兵法》中講到“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懸權而動”,也就是說不可墨守成規,應根據形式隨機應變,通權達變。這也啟示我們在課堂教學中要根據學生的動態生成資源靈活轉變教學策略,教師要有一定的教學機智,敢于大膽取舍原先備的死的教案,不要被框子束縛住。在《木蘭詩》教學中,筆者請同學們舉手示意有沒有會背的,原本打算讓幾位同學一人背一段的,結果只有兩位女生很膽怯地舉了一下手,如果筆者再讓她們站起來背的話,背的肯定不順暢,并且下面的課堂教學時間將無法保證,同時也留給了她們難堪,對其他同學也起不到積極的教育作用,所以筆者臨時調整了一下策略,請這兩位同學站起來說說她們是如何記住的,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一下她們的經驗,通過她們的述說順勢理清全文的思路也不錯,這也算是一種收獲。
兵法有云“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筆者這節課不能說是成功,設想的“智本”的課堂沒有達成,究其原因在不知“彼”,事前沒有充分研究學生的學。急功近利,人為拔高,舍棄了厚重的知識積累就如沙上建塔,定會根基不穩。這也正是筆者要反思和改進的地方。
篇9
眼界
先講一個小故事。2006級的一位學生高二時去英國留學,申請劍橋大學面試時,考官提到這樣一個問題:
∞2=∞
∞2-∞=0
∞(∞-1)=0
∞=0,∞=1
這個答案顯然是錯誤的,問題出在哪兒?
她馬上聯想到高一在國內讀書時,我課上舉過的一個坐椅子的例子:如果教室里學生很多,老師想知道椅子是否夠用,有什么辦法呢?可以讓學生坐下來,如果有學生站著,說明學生多椅子少;如果椅子有富余,說明學生少。利用這個方法就可以知道自然數、整數和有理數一樣多,而實數要比它們多,也就是無窮大也是有大小的,即∞2≠∞。解決問題的方法實際上就是數學中的對應思想。面試的結果當然是順利過關。后來這位同學在英國學校放假期間,專門回國來旁聽我的數學課。我也聽到很多學生畢業后多年,還會提起那些讓他印象深刻的小案例。
我上課的很多案例都是從生活中來的,并且很多來自數學之外的其他內容。比如,講數學應用時,我會從啟功先生的字講起。我們常見的寫字本是方格、田字格、米字格、井字格等,而啟功先生對于字結構的理解是這樣的:
“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保▎⒐Α墩摃^句》)
原來啟功先生書法的靈魂就是數學中的黃金律。
為什么學生多年后記起來的不是某一道例題,不是某一個證明方法,而是那些小案例?我想,這或許就是數學教學工作的本質,是我們應該教給學生的東西。許多老師一上數學課就是講題,講技巧,當然這也很重要;但更重要的是講數學的本質,要講樸素的數學。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式,跳開數學看數學,你才能發現其本質所在,切身感受到數學的文化魅力和實際價值。
多年來,數學課始終有一項特殊的作業,我要求學生每年讀一部數學名著。我為學生開書目,如美國數學家R?柯朗的《什么是數學》,德國數學家菲利克斯?克萊因的《高觀點下的初等數學》,美國數學家G?波利亞的《怎樣解題》,甚至是美國物理學家G?伽莫夫的《從一到無窮大――科學中的事實和臆測》,等等。這些經典名著都是數學家們畢生心血的結晶,我要求學生一讀再讀,反復讀,寫讀后感并在全班進行交流。對于數學學科來講,數學基本概念反映了數學的本質,是數學的靈魂;對于學生來說,終身受益的是數學思想方法。閱讀經典,是了解、體會和提升數學基本概念和數學思想方法的一個重要途徑。我希望通過這些努力,讓學生們的視野更開闊,不要以為學數學就是做題,數學學得好就是考試考得好,數學書籍就是教輔書和習題集。2012年畢業的一位學生在讀后感中寫道:“在此之前,我只知道數學學了教科書就是習題集,從不知道書店里還有這樣的書……”看到這樣的話,我很欣慰,我覺得我的目的達到了。一名數學教師,就是要讓學生真正認識數學,看到真正的數學。如果我的學生只是站在遠處望著數學大講“我多么喜歡(或者不喜歡)數學”,那是多么膚淺、多么悲哀的事情。我的一個學生曾為了學數學專業把第一志愿降低,他今年大四,向我咨詢攻讀數學系哪個專業的研究生比較好,并且立志永遠學數學,對很多為了更好地改行而學數學的同學很不屑。
隨著教齡的增加,我越來越感受到,教師的工作絕不能僅限于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要給學生打開一扇窗,打開一扇門,讓學生看到外面更大、也許是更美、也許是更復雜的世界。因此,教師的眼界非常重要,你的眼界有多寬,你就有可能給學生多大的舞臺。
創新
再講一個故事。在一次公開課中,我講的是“幾何概型”,課上學生提出的很多問題視角獨特又合情合理,給聽課教師留下非常深的印象。比如,有一杯1升的水,其中含有1個細菌,用一個小杯從這杯水中取出0.1升,求小杯水中含有這個細菌的概率。
學生提出:如果杯子里有10個細菌呢?1個細菌被抽取的概率是0.1,10個細菌就應該是0.1×10=1,這顯然是不對的。
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很多其他的概率知識,一節課根本解釋不了。聽我課的老師對我說:“你的學生真不好對付!”我覺得這正是我想要的。這節課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評價,被收錄到國培計劃中。后來,有幾位老師把我的教案直接拿過去參加一些授課比賽,課堂上卻沒有出現想要的效果。我想,學生需要較長的時間來“適應”老師,“體會”老師的良苦用心,沒有平時的點滴積累和逐步培養,就不會提出那么好的有獨到見解的問題。
這節課學生所表現出來的質疑精神和前面提到的要把數學最本質最核心最樸素的東西教給學生,是分不開的。這也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基礎。中學生很難真正有什么特別創新的東西,但是我們在課堂上一定要培育創新的種子,包括前面講的多舉其他學科的案例,讀數學名著。這些種子也許要等到10年、20年后才能發芽。我一直在努力營造一個輕松的創新氛圍。這和我們學校提出的“全人格、高素質”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是一致的。我個人覺得,作為教師,要有一點點理想,有一點點情調,不能太俗氣,應試要搞,但不是全部,要有度。
在數學課堂上培育創新的種子,也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這幾年我自己做了一些探索,有的已經發表在《數學通報》、《中小學數學》等核心刊物上。我的一個體會是,新課程所提倡的創新,不是“推倒重來”,相反,更應該抓住基本概念、抓住基本思想方法,吸收和借鑒老教師的優秀經驗。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