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夢想的詩歌范文

時間:2023-03-30 04:19: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關于夢想的詩歌,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關于夢想的詩歌

篇1

自1990年6月17日,威海成為全國首個國家級衛生城市到現在,“創國衛”,早已成為一項中國城市管理的熱點工作和常態工作。

至2011年6月,全國有63座城市(區)成功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區),有163個鄉鎮(縣城)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鄉鎮(縣城),還有很多城市,正在創衛途中鼓勁加油,花大功夫,下大力氣。

原威海市分管創衛工作的副市長邵恒齋說:“創建衛生城市是個系統工程,綜合工程。不是掃掃地抹抹桌子就行了。”邵恒齋認為,“國家衛生城市”對威海有著里程碑式的意義。通過創衛,威海知名度一下就高了,促進了招商引資,也改變了市民的生存環境。有資料顯示,創衛前,威海的土路占一半,創衛后,威海道路綠化率達到99%。

2009年10月,全國愛衛會正式命名三亞為“國家衛生城市”,令為之努力了17年的三亞人歡欣鼓舞。對三亞來說,這是一條漫長的艱辛執著之路,充分演繹了“極力爭取”的城市精神。

回顧1992年,升格為地級市的三亞第一屆市委明確提出“創建國家衛生城市”的工作目標,邁出了創衛的第一步。

“從1992年起,三亞創衛走過了17年漫漫長路,先后經歷了5屆市委,6任書記、5任市長?!爆F年70多歲的三亞市愛衛辦原主任云建忠記得非常清楚,這些年來,雖然市領導班子換了一屆又一屆,但三亞創衛目標沒變,腳步沒停。

17年來,三亞創衛數次延遲或沒通過“大考”,但屢戰屢敗,屢敗屢戰,直至2009年,憑借建設國際旅游島開展環境整治大行動的強勁東風,三亞最終成功完成了這一歷史使命。

再看距三亞千里之外的貴陽市,也最終于2011年12月20日通過“大考”,獲得“國家衛生城市”的命名。這一天,對所有貴陽人來說都是值得歡慶的一天,“創衛”21年,這一天,貴陽在北京接受了“國家衛生城市”授牌。

每一個貴陽人深有體會的是,21年“創衛”歷程中,貴陽市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很多人因此改變了原有的生活方式。

4年前,貴陽人老楊在貴陽旭東路上開了家“羊肉粉店”,還沒開張,衛生部門就上門要求,必須將廚房建在店面最里面,餐具都必須進行嚴格消毒,并每隔幾天就會來店里檢查衛生狀況。從那時起,老楊就養成每天早上6點一過就起床打掃餐館衛生的習慣。

對全國百強市孝義來說,“創建國家衛生城市”是又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工作

距離威海摘取全國首家國家衛生城市金字招牌的22年后,山西省孝義市,這個山西第一個全國百強縣于2012年4月27日,正式向國家愛衛會進行了創衛申報,此次申報,國家愛衛會僅受理了三家,分別是山西省太原市、孝義市,云南省蒙自市。

“國家衛生城市”這塊招牌是孝義市自從2002年至2006年經濟社會發展實現三級跳,跨入全國百強后勢在必得的榮譽。但限于當時城市建設不夠完善、基礎設施相對薄弱、市民意識有待提高等種種原因,此項工作一直是深藏在全市人民心中的一個愿望。

如今在以市委張旭光書記為首的四套班子領導下,全市上下眾志成城、齊心協力,抓項目、促轉型,經濟社會取得了長足發展,城市建設日新月異、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又經2010年“環境衛生集中整治”、2011年城市環境衛生、街道裝飾、交通秩序“三項整治”大行動,城鄉環境衛生面貌大幅改善,而今孝義市整體經濟社會已進入轉型跨越關鍵時期,建設民生幸福型區域中心城市目標正逐步實現,“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這項里程碑式的工程時機已然成熟,勢在必行。

5月17日,“孝義市創建國家衛生城市誓師大會”在黨政大樓多功能會議室隆重召開。

市委常委、政府副市長李殿生主持了會議。市四大班子有關領導、各鄉鎮、街道、辦事處黨(工)委書記、鄉鎮長(街辦主任)、分管副職、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各成員單位負責人、所涉學校、企業、駐市單位負責人等共計490余人參加了本次會議。同時特邀參加會議的還有呂梁市愛衛會常務副主任郭力、山西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媒生物防制科、山西省衛生監督所、山西省健康教育中心等機構的領導及專家。

會上,,政府趙曉琴副市長作了動員講話;環衛局副局長管昌有、新義街道辦黨工委書記馬錦忠代表主創單位作了表態發言;市委、市政府、市創衛指揮部與所涉鄉鎮、街道、辦事處及創衛各成員單位簽訂了責任狀;呂梁市愛衛會常務副主任郭力代表呂梁市愛衛會作了分析指導;市委張旭光書記作了重要講話。

張書記強調: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是當前孝義的一件大事、難事,各部門要集中人力、物力、財力,解決突出問題。全市干部群眾要統一思想、提高認識,將“五城創建”工作與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工作相結合,重點解決好“干與不干、真干與假干、一鼓作氣干與半途而廢干、快干與慢干”的問題。要把創建國家衛生城市作為建設“富裕、安康、宜居、幸?!泵裆腋P蛥^域中心城市的民心工程的高度來認識。在創建過程中要比對標準、廣泛動員、重處重罰、嚴肅問責;要上下溝通,創造市內市外的創建氛圍,充分發揚任勞任怨、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為實現創建目標甘愿犧牲、無私奉獻,保質保量完成創建工作的各項任務。

全面推進、實地調研、深入排查、現場落實

進入六月份以來,全市各創衛成員單位紛紛召開各系統的創衛動員會和推進會。

在2012年6月4日下午,市園林綠化局的創衛推進會上,園林綠化局局長王孝德與創衛各組組長簽訂了責任狀,并作了動員講話。

市園林局作為“創衛”的成員單位之一,此番負責完成國家衛生城市標準中市容環境衛生大項,建成區綠化指標以及其他基礎性指標任務。

市愛衛會主任、政府副市長、創衛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趙曉琴對園林局的創衛工作從兩個方面提出具體要求:一是高度重視,要從創優發展環境的高度認識其重要性,國家衛生城市是一個城市為數不多的含金量較高的榮譽之一,是城市綜合水平和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要從惠及百姓,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高度認識其重要性,要做到高標準完成。二是通過創建國家衛生城市進一步提升園林綠化局管理工作水平。孝義市雖已成功獲得“國家園林城市”這一招牌,但創衛涉及到園林局眾多所轄公共區域的病媒生物防治和環境衛生工作既是重點也是難點,都需要以破釜沉舟的態勢,凝心聚力謀創衛,力爭通過創衛進一步提升園林綠化局管理工作水平。會上還就公園、廣場等公共場所口香糖清理問題等進行了專門研究。

孝義市中陽樓街道也于6月7日上午召開了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動員會。

街道全體班子成員、下鄉干部,各站所負責人,各村兩委負責人,學校校長參加了會議。市愛衛會主任、政府副市長、創衛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趙曉琴,市人大副主任、創衛指揮部副總指揮孟林生應邀出席會議。

街道黨工委書記劉書宏作了動員講話;街道各站所、村代表作了表態發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辦事處主任任永剛與各村、各單位簽訂了責任狀。

市人大副主任、創衛指揮部副總指揮孟林生指出,中陽樓街道創衛工作任務很重,一是要求大家對創衛工作有高標準達標的認識,要有城鄉一體化標準的認識,要有克服畏難情緒的認識;二是在工作中要突出重點,抓好選人用人,抓好衛生管理制度,抓好治“亂”問題,抓好沿街門店衛生秩序,抓好“除四害”專項整治,抓好旱廁改造和下水道整治等五個方面重點工作;三是在工作中要注意方法問題。要相信群眾、依靠群眾、動員發動群眾參與創衛,要有全局觀念,注重協調配合,要強化檢查評比,以獎代罰。

市愛衛會主任、政府副市長、創衛指揮部常務副總指揮趙曉琴指出,孝義市創衛不僅僅是為了榮譽,更是為了通過這個過程全面提升大家的生存、生活環境。

她強調,中陽樓街道大部分村子都處在建城區中,城鎮化程度很高,這些村子既是創衛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創衛工作相對薄弱的環節,可謂時間緊、任務重,街道全體干部群眾要攻堅克難,全面完成任務,確保國家暗訪組驗收順利通過。

改廁工作也是創衛的一項重要工作、基礎工作,入夏以來,在廣泛摸底調查的基礎上,孝義市旱廁改造工作也已全面啟動。

6月15日,市創衛指揮部再次邀請山西省愛衛辦旱廁改造專家劉志恒前來孝義指導改廁工作。

劉志恒主任先后深入已經改造完成和正在改造的公廁和戶廁工地實地調研指導,對改造工程中存在的位置不當、高度不夠、工序不到位等問題提出整改意見,針對不同位置、不同類型的旱廁,按照節儉、達標、便民、因地制宜的原則,現場提出不同的改廁方案。

一方面全面推進,一方面實地調研,創衛指揮部的同志們多次深入創衛一線,發現問題,現場解決問題。

市人大副主任、創衛指揮部副總指揮孟林生帶領指揮部一班人先后深入張家莊蔬菜批發市場和中陽樓街道舊城主街督查國家衛生城市創建工作。

張家莊蔬菜批發市場約有400來戶經營單位,有村集體的也有自建的,有本地農民的也有租用場地的,有戶內的也有戶外的,環境衛生情況相對較差,市場主要是解決當地百姓的就業問題,要整治達到國家衛生城市標準難度很大。

孟林生一一聽取了張家莊村兩委關于道路硬化、供氣和供熱、排水暢通、垃圾處理等問題,表示市創衛指揮部將盡快召開專題會議進行研究,盡最大努力予以解決。

他要求張家莊村兩委和市場管理部門要迅速行動起來,盡快開工實施改造,確保7月底前完成改造任務,不拖全市創衛工作后腿。

隨后,指揮部一行還深入到中陽樓街道舊城主街實地查看環境衛生情況,挨家逐戶進入近百個沿街商鋪,對存在的問題一一給出指導性意見。

指揮部要求中陽街在整治中重點把握八個方面內容:一是街面上的臟、亂、差和殘垣斷壁;二是店鋪牌匾要統一標準;三是店鋪內部屋頂、地面、墻壁、欄柜、爐灶、煙囪等要清理整治,同時要達到工商所、衛生所等職能部門創衛標準;四是街道沿線公廁維修和戶內旱廁改造要達到標準;五是店外店的統一、規范;六是店鋪內除“四害”工作要做好;七是排水管道的維護和排水箅子的安裝;八是門前三包的落實。

指揮部還就具體工作措施做了安排。

一是要求街道安排專人對全部店鋪進行再摸底,造冊登記商鋪位置、戶主姓名、店鋪面積等相關內容;

篇2

很多年以前,有一個小伙子,癡迷于詩歌創作,一心想成為偉大的詩人,所以,他把業余時間全用在了讀詩、寫詩方面,夢想著有一天能一飛沖天,成為舉世矚目的文壇新星。

有一天,他聽說詩歌評論家斯泰因夫人即將參加某個家庭聚會,便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詩作前往,想請斯泰因夫人對他的詩歌作出評價。當聚會進行到一半的時候,他走到斯泰因夫人面前,畢恭畢敬地行了個禮,向斯泰因夫人做了自我介紹,表達了自己對詩歌創作的熱愛和癡迷,希望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指點,以便早日成為名揚詩壇的詩人。

說完后,他便拿出自己認為寫得最好的幾首詩,請斯泰因夫人評價,斯泰因夫人接過那幾首詩,很快讀了一遍,然后對他說:“小伙子,你這根本不能叫做詩,不過是一些斷句的組合而已,從這幾篇文字來看,你根本沒有寫詩的天賦,寫詩是需要一定的靈性的,不是誰都能寫的,如果沒有天賦,后天再怎么努力也白費,你不適合寫詩,還是早點選擇一個適合你的職業做吧!”

原以為自己最得意的作品能得到斯泰因夫人的贊賞,沒想到得到的卻是斯泰因夫人的一瓢冷水,這瓢冷水把他所有的激情與夢想都澆滅了,他當時想哭的感覺都有了,聚會還沒結束,他就失魂落魄地回到了住所,他把自己這些年寫的所有的詩都翻了出來,而對著一摞詩稿,他問自己:我就這么放棄嗎?我這么些年的辛苦就這么白費了嗎?我真的不能成為一個詩人嗎?

他整整思考了一夜,最后得出結論,斯泰因夫人說得對,自己真的沒有詩歌方面的天賦,與其繼續在這方面浪費時間和精力,不如去尋找一份適合自己的職業重新努力。于是,他痛苦地把所有的詩稿付之一炬,從此放棄了當詩人的夢想。

從那以后,他開始認真學習,并不斷思考自己的前途,后來,他發現自己對繪畫產生了興趣,就開始培養這方面的能力,慢慢地朝著這方面努力。幾年以后,他在世界畫壇橫空出世,成為舉世聞名的大畫家,他就是畢加索。

篇3

2013年11月28日,首都經濟貿易大學舉辦了“感恩節三行詩大賽”。喜歡古典文學的胡瀟行寫道:“初見,魂牽夢縈無邪念/空繾綣,奈何情深緣淺求索晚/再難思遷,獨倚危欄把酒臨風思君君不見?!?/p>

北京師范大學的北師青年報社已經連續辦了三屆三行詩大賽。剛剛落幕的“情書去哪兒”共收到七百多份投稿。“同學們最喜歡的,是以情動人那種。除了詩本身,大家都很關注詩背后的故事。言有盡而意無窮?!鄙玳L姚涵之說。

獲獎作品中,有關于親情的:“我笑媽媽沒有夢想/她說她的夢想已經實現/就是我。”作者曾問媽媽有什么夢想,媽媽說:“高中時候想當工程師,現在想早點兒當外婆?!?/p>

有關于愛情的:“那個我沒買著玫瑰花/你湊合下就拿這個吧/別笑糖葫蘆怎么了不也是紅的嗎?”作者賈同學從高中時代就暗戀一個姑娘,一直沒有機會表白,一次上物理課無聊,又想起這位姑娘,于是一口氣寫了七首詩。賈同學說:“大概每個單身的人都會對戀愛的一些瞬間有所幻想吧,以前還想去香山跟女朋友躺在地上賞紅葉呢。相比之下,糖葫蘆多現實啊。”

還有關于友情的,比如這首神作――“我/床板/你”。

武漢大學的“時光的故事”三行詩大賽第一名作品“螃蟹在剝我的殼,筆記本在寫我/漫天的我落在楓葉上雪花上/而你在想我”。這種反語的形式,在網絡上引發了一場造句活動。浙江大學的樊雅婷調侃道:“論文在寫我,PPT在看我,漫天的我落在書上紙上,而考試要掛我?!?/p>

不過,武漢大學大一學生張小榛覺得三行詩“快被玩壞了”。一是抄襲現象嚴重;二是形式被用濫了。張小榛很喜歡唐記小說集《酉陽雜俎》中的一個故事:“唐朝,白居易的詩歌很火,有個年輕人就把他的詩歌文在身上。這才是我理想中的三行詩:一種身體上的語言存在,詩歌和人密不可分。”

北師大的三行詩大賽中,學生們更愿意在紙上寫詩?,F場展臺收到五百多份投稿,是電子版的2.5倍之多。北師大心理咨詢中心咨詢師宋振韶看了學生們的作品后,也即興應和了一首:“我看/我聽/一個人走向深山?!彼握裆卣f:“可以沒有詩,但一定要有詩意。沒有詩意,即便是詩的模樣,其實也就是多分了幾行段罷了?!睂τ谌性娫谛@的興起,宋振韶說:“如今的人寫詩很少,主要是缺乏詩意。三行情詩,可能就是讓大家擺個詩意的pose(姿勢)。不過擺一下pose,或許也能激發起我們心中隱約的詩意。行為改變態度。”

詩人楊煉認為,當下的中文詩并沒有離開我們的生活,反而正處于半個世紀以來最貼近生活、最令人興奮的時刻,德國著名的《南德意志時報》在2013年12月6日曾用一個整版報道當代中文詩的狀況。“詩歌最重要的是真人生和真語言的接通,而‘詩意人生’的唯一含義,正是創造性地開拓自己的生活,而非裝飾性的花前月下。”

從事互聯網市場推廣的唐良超,另一個身份是一名詩人。三行詩對他而言,“剛開始是愛好,現在是情感寄托,以后是生活習慣”。唐良超寫過一首《自顧自》:“這幾年沒有給家里寄過一次錢/聽著父親說我老了/我自顧自地說我能力有限?!边@首詩讓和他一樣同為“北漂”的朋友們讀了之后,唏噓不已。

篇4

??文學節上,詩歌類二等獎得主共有兩位(與散文類一樣,同樣是一等獎空缺),一位是飄飄逸塵,獲獎詩集是《滲入骨頭的思念》;另一位就是唐剛,他的獲獎詩集是《大地的耳朵》。關于大地上的耳朵,詩人唐剛給我說了他在旅途中的一段趣話。

??在飛往首都的客機上,唐剛和鄰座的客人聊天。當那人(據唐剛描述,此君氣宇軒昂,很有些派頭)聽說唐剛的詩集《大地的耳朵》獲獎時,那人問唐剛:大地有耳朵嗎?那人問這話時的語氣是質疑的,神色是迷惑的。當唐剛說到這里是,我忍不住失笑了。但我知道,自己的笑聲背后藏著許多苦澀。可是我分不清它是來自于詩歌自身,還是來自于類于這樣的不解與質疑。更讓人感慨的是,在我們這個曾經的詩的國度里,適宜于詩歌生長的土壤已經越來越少了。詩歌的土壤,就是人們的心里頭!

??詩人唐剛說:詩,無論“現代”到何種程度,總是要讓人讀懂的文字。詩人唐剛認為:只有詩才能夠拯救靈魂。分別前,詩人唐剛送給我他寫的兩本書:詩集《最后一片靜土》和散文集《瞿塘聽潮》。

??打開詩集的后扉,我看到這樣一長串名單:《生命花季》、《韶華獨旅》、《一方水土》、《自然簫聲》、《秋天的背影》、《高峽出平湖》、《遠路上的眺望》、《最后一片凈土》、《瞿塘聽潮》。從1993年至2006年十四間,共出版了九本書,除兩本散文集外,其它全是詩集。另外還有待出版的十部詩集、書稿:《獨坐一場雪》、《走在大地上》、《真實的月亮》、《大地的耳朵》、《時光的琥珀》、《幻影三步曲》、《遙遠的故事》、《古韻新聲》、《送你一滴愛》、《五步齋詩話》。在抄錄這一串長長的書名時,我再一次被詩人唐剛感動了。我的心魄,被詩人的執著與激情深深地撼動了。

??讀閱詩人的創作檔案時才發現,時年五十五歲的詩人,從二十三歲(1975年)創作了第一首詩《壯志凌云》后的三十多年間,一直筆耕不輟,才有了今天豐厚的創作成果。詩人五十三歲“觸”網后一發不可收,先后以“重慶唐剛”的網名在多家文學網站注冊,再度燃起創作激情。

??用心撫摸著詩人的這些詩句——詩人用生命創造、用靈魂激活的詩句,我除了敬佩之外還是敬佩。我不禁想起了禪道謂之的“一期一會”。能與詩人相識,仍人生一件幸事。

??默詠著詩人的詩篇,我心中有一個聲音在響起,這個聲音隨著閱讀愈來愈強烈。這個聲音告訴我:唐剛的昨天,就是你的今天;唐剛的今天,將是你的明天!這緣于你們對于文學的守道,緣于你們內心的夢想……而當唐剛向朋友們發出真誠的邀請時,我已在內心期許:待有一天,我一定要走進詩人的故鄉重慶奉節,作再次唔會。

篇5

關鍵詞: 詩歌翻譯 美學元素 缺失 補償

一、引言

人類文明始源于文字,借助文字記載的語言使人們能把表現生活感受和藝術想象的詩歌賦予形式并流傳下來。如果說語詞賦予事物以存在,那么詩歌則是表明人類存在及其狀況的最真最純的文學語言。關于詩歌,林庚先生說了這么一句話:“中國是詩的國度,詩的奧秘歷來為人所樂道,而詩的藝術真諦又往往在可談與不可談之間,這正是詩評詩話,千言萬語,而未足窮其情,詩學美學,層出不窮,終難盡其意?!敝袊牡谝徊吭姼杩偧对娊洝罚˙ook of Songs或Book of Odes)記錄了周代初年到春秋中葉歷時五百多年流傳于中原等地的詩歌305首,俗稱“詩三百篇”?!蛾P雎》是周南的首篇,也是整個《詩經》的開篇之作,在《詩經》系統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為《關雎》的顯要位置,歷來受人關注。

二、《關雎》的釋義

這首詩通過一個男子在河邊遇到一個采摘荇菜的姑娘,并為姑娘的勤勞、美貌和嫻靜而動心,隨之引起了強烈的愛慕之情,充分表現了古代勞動人民內心的樸實愿望,突出表達了青年男女健康、真摯的思想感情,以及他們對正當、自由的愛情生活的大膽追求。原詩如下: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優哉優哉,輾轉反側。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參差荇菜,左右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

就全文的結構而言,全詩共有五節,可以分為三章。第一章(第1節),描寫小伙子見到一位漂亮的姑娘,從而引起的愛慕之情和求婚的愿望。第二章(第2、3節),描寫小伙子求婚,苦于無法,求之不得,因而朝思暮想、寢食不安的苦戀情形。第三章(第4、5節),描寫小伙子結婚成夢、夢想成婚的歡樂場景。

此篇本來描寫自然景物和禽鳥的鳴叫與求偶活動的,后來轉義為代指人間男女的戀愛活動,從戀愛以至于婚姻的過程也包含其中。《毛詩序》認為,這首詩是贊美“后妃之德”的,以為女子只有忠貞賢淑、含蓄克制,才能夠配得上王侯。因此,把這首詩放在《詩經》之首,以明教化。我們認為,對《關雎》應當從詩義和音樂兩方面去理解。就詩義而言,它是“民俗歌謠”,所寫的男女愛情是作為民俗反映出來的。相傳古人在仲春之月有會合男女的習俗。《周禮?地官?媒氏》云:“媒氏(即媒官)掌萬民之判(配合)。……中春(二月)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不禁止私奔);若無故而不用令者,罰之,司男女之無夫家者而會之?!薄蛾P雎》所詠未必就是這段史事的紀實,但這段史實卻有助于我們了解古代男女相會、互相愛慕并希望成婚的心理狀態和風俗習尚。文學作品描寫的對象是社會生活,對社會風俗習尚的描寫能更真實地再現社會生活,使社會生活融匯于社會風習的畫面中,從而就更有真實感?!蛾P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戀情作為社會風俗習尚描寫出來的。就樂調而言,全詩重章疊句都是為了合樂而形成的。鄭樵《通志?樂略?正聲緒論》云:“凡律其辭,則謂之詩,聲其詩,則謂之歌,作詩未有不歌者也?!编嶉蕴貏e強調聲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氣的詩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視聲調的和諧?!蛾P雎》重章疊句的運用,說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們口中的詩歌。

三、翻譯過程中美學元素的缺失與補償

作為中國文學中璀璨奪目的耀眼明珠,詩歌自然會為中外學者所喜愛,她不僅屬于中國,也屬于全世界。因此,作為東西文化交流的工具,翻譯是非常重要的。關于《關雎》的翻譯有很多種文本,下面我們選取辜正坤先生的譯本進行解讀。譯文如下:

Ospreys

Hark!The ospreys merrily call,On the islet off the river shore.

The girl is lovely and slenderly tall,Whom the gentleman would adore.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ought;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

T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

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He tosses,unable to sleep at night.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caught;

The lovely girl with frail appeal,He’ll be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

The water plants are long and short,Here and there they can be stored.

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With bells and drums he wins her after all.

就漢語而言,一般注家認為“關關”是鳥叫聲,其實“雎鳩”本身作為鳥的命名,也未始不是基于鳥叫的聲音模仿,即擬聲詞。這樣“關雎”作為詩的名稱才有了統一的意思和修辭的根據。詩歌的一個基本規律就是盡量利用語言的聲音要素表達蘊含的意思。就篇名的翻譯而言,譯文一用了英文復數鳥名的單詞“Ospreys”作為名稱,這是以鳥起興,表達含蓄的愛情。這是一種靜態的描寫。就第一節而言,詩的開頭用了一個召喚詞“hark”(聽)然后轉向描述鳥歡快鳴叫的狀態“marrily call”和在河之洲的位置,而用了英詩中常見的跨行安排,詩意甚濃。關于“窈窕淑女”的翻譯,《方言》云:“秦晉之間,美心為窈,美狀為窕?!惫颊は壬昧恕發ovely and slenderly”,顯示了內外之美,而且強調了身材苗條。君子為gentleman,具有貴族氣質和尊貴的稱呼的雙管意向,加之用“whom”引出的定語從句表達了君子與淑女的關系,可謂珠聯璧合,十分貼切??陀^上講,這一句翻譯沒有許淵沖先生翻譯時直接記錄鳥叫“cooing and wooing”的聲響效果,和鳥名為“turtledoves”的直奔主題。

與第一節相比,第二節詩翻譯得比較平直,特別是“荇菜”具體轉譯為“water plants”的抽象,在一定程度上減損了原詩的具體而細微的奧妙。把“左右流之”翻譯成“here and there”,也有一些損失。比較明顯的是后面兩句:“The lovely girl is slenderly tall,Day and night he would her recall.”雖然只是文字的變化,但這正是詩經復沓的修辭特點,而recall對前文call的回應,也使譯文熠熠生輝。

第三節的變化有趣,且翻譯自然?!癟he first courtship comes to bay,He longs for her wildly night and day.”這兩句的翻譯有點像純粹的說明,其實和原文扣得非常緊,不僅“comes to bay”具有雙關的意味,“wildly”的加詞也很合理。二者在邏輯上也有繼承關系。第三行“The lingering longing grips him tight”照應了第二行的詞匯變化,而第四節雖然強調了夜不能寐,但符合常情,而“unable to sleep at night”對于“He tosses”則是一個說明。至于為何要把“輾轉反側”簡化,其原因不證自明,過分的渲染反而不夠樸實,減低了可信度。

第四節譯者繼續堅持自己的主張,運用《詩經》常用的復沓修辭,只在個別地方改變了一個詞:關于“荇菜”從“sought”到“caught”,關于“淑女”,只出現了一個“lovely”,而且“with frail appeal”(希望渺茫)。最后一行“He’ll be friend with zither and zeal.”翻譯得很巧妙?!皕ither”和“zeal”的連用,既音韻和諧,又語義雙關,具有英語詩歌的味道。效果上比兩樣樂器都出現要強得多。

最后一節的翻譯,在第二行最后一個詞(stored)的變化之后,其他的都是重復。最后一句的翻譯雖然很長,但是它通過破格到達了強調的作用。而這一強調(after all)恰好在最后有力的收尾上,還有動詞“win”的使用,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四、結語

綜上所述,詩歌翻譯是文學作品翻譯中難度最大的。在詩歌翻譯中,既要保留原詩的形式,又要使其內容、意義不增不減,使原詩在另一種語言中得到等值的再現。詩人寫詩都追求共同的美,盡管其用意、技巧各有千秋,但是他們都是為了通過自己的詩句引起同樣具有美感的讀者的共鳴。因此,我們在從事詩歌翻譯時,既要注意傳譯語義內容,又不能忽略形式的移植。評價詩歌翻譯的標準不但要注重譯文是否符合原文的內容,而且要考慮譯文是否具有美感,能否為讀者所接受。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王宏印.中國文化典籍英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

篇6

【關鍵詞】職業中學 語文教學 詩歌

中職語文教學中涉及到的詩歌有古詩、現代詩以及一些國外的作品,每一種詩歌的教學要求不一,采用的教學手法也有差別。無論是哪種形式的詩歌,都凝聚著作者一時的全部感悟,飽含深情。可能在初讀一些詩歌的時候會感到難以理解,但細細品位,反復斟酌,就會逐漸發現其中蘊含的深意。就像一份陳釀,越品越有味道,這是詩歌吸引人的地方,讓人欲罷不能。做好詩歌方面的教學,能讓學生的氣質得以提升,詩歌本身具備的高雅氣息會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地熏陶學生。

一、注重意境,感受豐富情感

詩歌的意境是詩歌區別于其他文體的一大特點,詩歌字字珠璣,惜墨如金,但它言有盡而意無窮,營造出特殊的氛圍。在學習詩歌的時候,理解意境是大頭,整個教學的核心。在理解了詩歌的語句之后,學生需要感受作者當時的心境,感悟作者想要通過這首詩想要表達的東西。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有意識地去還原意境,將自己想成作者、詩中的主人公,而不是停留在文字表面。

比如學白的《俠客行》,意境對全詩的掌握幫助非常大。全文的語句讀起來極具氣勢,又無處不給人一種俠客般的快意瀟灑。李白是一位浪漫主義詩人,創作的時候不拘泥于形式,隨性而為。它的詩歌別具一格,后人難以模仿。他將自己對劍術的熱愛融入到這首詩中,創造出了一位劍術極高的主人公。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學生肯定會被詩中人物吸引,感到熱血沸騰。這是一般的學生都會有的情感體驗,但這不是這首詩的全部。教師應該提示學生再結合李白的心境,多讀幾遍詩歌。在萬丈豪情的背后隱藏著一份無奈,現實生活總是與自己的夢想存在巨大的差距。雖然李白在文學上的成就高不可攀,但他還是忘不了心中俠客夢。意境的營造一部分是為了讓主人公的形象更加鮮明完美,更多的是為了傾述自己的向往與無可奈何。詩歌的意境是作者留給我們自由想象的空間,他們將自己的情感全都隱藏于其中,讓讀者自己感受。在教學的過程中如果能引導學生還原詩歌的意境,就能快速地理解詩意,獲得更豐富的情感體驗。

二、不同類型詩歌的教學區別

詩歌沒有國界,不分時代,都是文學界中的明珠。在學習詩歌的過程中,只要是優秀的作品都值得我們細細品味,但因為考核方式的不同,導致教學要求不一樣,相應的教學方式也存在不同。比如古詩詞一般都是默寫,在教學的時候就不需要過多地進行分析,讓學生加深記憶,不要出現錯別字就行。在詩歌理解的考題中出現的也不會是教材中的詩歌,所以只要讓學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步驟即可。重點應該放在方法的剖析上,讓學生形成正確的思維習慣。一個良好的思維習慣代表著正確的解題思路,詩人的思考方式不是一般人能夠理解的,但出考題的是普通人,有一定的解題模式可以套用,學生要學習的就是這種固定的解答模式。想一些現代詩和國外的詩歌,和古代的詩有著巨大的差異,一般也不作為考查內容。但這不代表學生不需要學習這些詩歌,現代詩有自己的特點,雖然語言沒有那么凝練,但一樣能給人帶來精神上的享受。像泰戈爾,曾將憑借《吉檀迦利》成為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人,可見優秀的作品是不分國界、不講時代的?,F代詩同樣可以有深刻的含義,深遠的意境?!讹w鳥集》、《新月集》等都備受廣大的讀者的喜愛,讀這些詩歌的時候,我們的心靈會受到洗禮,經歷世間百態,獲得眾多感悟。這是一種難得的文學積累,可以提升人的思想境界,對寫作的幫助很大,讓學生看待世界的眼光發生轉變,更加睿智。

三、寫作嘗試

熟話說:“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痹趯W習了大量的詩歌之后,教師應該鼓勵學生進行模仿,小試牛刀一番。嘗試自己寫詩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其樂無窮,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雖然學生寫作技巧貧乏,思想高度也不及真正的詩人,但有自己豐富的情感。學生要做的只是借助詩歌的形式,表現自己的情感,可以把它當做一種簡單的寫作訓練。在寫作的時候,學生腦海中會浮現出詩歌種種格式要求,思考如何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有限的話語中,能讓學生在接下來的學習中更容易站在作者的角度理解詩句。

詩歌教學需要的技巧遠遠多于其他部分,它是語文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對教師的要求很高。因為詩歌本身就是一種讓人難以理解的文學形式,教學難度高很自然。

結語

中職語文教學中的詩歌板塊一定要認真對待,它能給學生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幾首詩詞,詩歌可以讓人的靈魂得以升華。讀詩使人睿智,學生的文學素養能在詩歌的學習過程中得以巨大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劉崇軍. 對多媒體教學的一些探索與思考[J]. 四川信息技術教育,2002(6).

篇7

【關鍵詞】艾米莉?狄金森;鮮花主題詩歌;女性獨立意識

一、引言

艾米莉?狄金森(1830―1886)是十九世紀美國文壇的一朵奇葩。這位特立獨行的天才女詩人為了自由創作的夢想,毅然選擇了形單影只的隱居生活,她用孤獨而又頑強的一生抗衡著父權社會對女性的歧視與壓制。在她靜謐美麗的花園里,狄金森寫下了許多優秀的詩作,其中自然不乏以朵朵鮮花為主題的詩句。大自然是她最親密的朋友,給予了她無窮的力量與靈感。她將自己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歌頌以及對自由的追尋都融進了一首首短小詩篇的字里行間。

自十九世紀末期開始,學術界從不同角度對于這位傳奇女詩人進行了大量研究。但針對其鮮花主題詩歌的專章論述較少。本文以女性主義為視角,探析狄金森女性獨立意識在其鮮花主題詩歌中的體現。

二、狄金森的女性獨立意識

在十九世紀的美國,男女性別二元對立等級結構中處于劣等地位的女性依然扮演著“家庭天使”的角色。她們的職責與義務是照顧好丈夫,撫養好孩子。十九世紀的美國婦女沒有選舉權;已婚婦女的財產不受保護;結婚自由在十九世紀的美國才逐步實現,而離婚自由則尚未實現;長子繼承制和男性優先于女性繼承的制度仍在實行;嚴格的一夫一妻制在十九世紀末期才形成,限制離婚自由的立法離婚制度到十九世紀八十年代才被廢除。艾米莉?狄金森就生活在這樣一個時代。從小接受的正統宗教教育不僅未能抹煞她對自由的向往與她非凡的詩人天賦,反而更強化了她掙脫“家庭天使”桎梏的愿望與決心。婚姻在那個時代依然是女性無可回避的選擇,家是女性躲避風雨的港灣,也是埋葬女性自由與理想的墳墓。為了創作與人格的自由,狄金森以巨大的勇氣選擇了拒絕婚姻,寧愿承受一生的孤獨,背負一生的非議。她獨自靜默的隱居是對男權社會無聲卻有力的反抗。狄金森的侄女瑪莎在《狄金森生平以及信件》一書中提到姑母具有“潛在的女權主義傾向”。她說,每當姑母在“男性世界”中受到冷遇,總會表現出“極度的憤慨”。狄金森的女性獨立意識在她的作品中多有體現,鮮花主題詩歌也不例外。

三、狄金森女性獨立意識在其鮮花主題詩歌中的體現

狄金森從小就格外喜愛鮮花。鮮花與詩歌是她一生的最愛。Judith Farr 在他的著作《艾米莉?狄金森的花園》中指出,“我們可以通過狄金森詩歌中對于動物和植物的描述最好地了解她關于鮮花的知識?!钡医鹕J為“鮮花無口卻有語言”,她用手中的筆讓五彩繽紛各式各樣的花朵傳達著她對于人生的理解與感悟,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她作為一個男權社會中的女性所追尋的獨立人格。

下面這首詩可以看作是狄金森以鮮花為喻體,對自己人生的描述。詩人對獨居生活的豁達心態以及對自由無怨無悔的堅持在這首詩中有充分的體現。

假若我沒有從路邊拾起

把它捧起來給你

誰會知道這朵小小玫瑰―

它或許漂泊到此

唯有一只蜜蜂會思念它―

唯有一只蝴蝶―

會從遠方一路匆匆趕來

在它的胸前安歇

唯有一只小鳥會揣測―

唯有一縷微風會嘆息―

唉! 象你這樣的小玫瑰

是多么容易凋零飄逝

本詩描寫了一朵默默無聞的玫瑰簡單、安靜的一生。只有一只蜜蜂會想念她,只有一只蝴蝶會從遠方趕來棲息在她胸前,只有一只小鳥會為她暢想,只有一陣輕風會為她嘆息,某一天她會就這樣悄然無聲地離開這個世界。這首詩看似在描寫小小玫瑰的孤獨與脆弱,但整首詩的語調清新柔美,并不會帶給讀者凄婉悲切的感覺。詩中雖然蜜蜂、蝴蝶、小鳥、輕風之前都有一個“唯一”的限定,但這些“唯一”組合成的畫面很溫馨很動人,大大淡化了他們每一個個體因為單獨出現而影射的孤獨感。小玫瑰雖然獨自靜靜地生存在自己的角落里,但她并不孤獨,因為在這個世界上她擁有在乎她、欣賞她的伙伴,雖然為數不多,但他們的愛都是真誠的,足以溫暖她的世界。本詩最后兩行提到了死亡。小玫瑰生時活得簡簡靜靜,當死神來臨之時,她也會泰然自若地面對。詩中小玫瑰對于生活和死亡的態度正是詩人自己的內心寫照。狄金森安靜地在她的小花園里過著獨居生活,在世人眼中她只是一個孤僻的園藝師,然而只有她自己和少數幾個了解她的人清楚,在這個世界上有愛她與她愛著的人與物,她在自己絢爛的花園里享受著更為絢爛的精神花園。這份享受源于詩人擁有的自由,她的一生都在自由地做著自己最愛的兩件事―養花、寫詩。而這份自由的代價是孤獨。狄金森寧愿舍棄家庭給予的溫暖,也絕不愿被同樣來自家庭的鎖鏈所束縛。她拒絕作天使般的妻子與母親,她要作自己,作一個獨立、自由的女性。她享受著這樣的人生,當死亡到來的那一天,也無所畏懼。

四、結語

如果把美國文壇也喻為一個花園,艾米莉?狄金森就是其中一朵默默生長在角落卻無比艷麗芬芳的奇花。作為一位十九世紀的女性,狄金森和當時許多女性一樣,鮮花是她的摯愛。這也許是狄金森與同時代女性唯一的共同點,她的一生與其他女性相比,更多的是獨樹一幟、特立獨行。她拒絕走那個時代劃定給女性的命運路線――相夫教子,為家而活,而是毅然決然地將自己關進了小花園,一生侍花弄草,也盡情暢游詩歌的花園。然而,終身孤獨隱居并不是狄金森放棄人生的表現,恰恰相反,正是因為她熱愛生活,才會愛上詩歌,也才會為詩歌而堅持獨身,因為人生為夢想而活才更有意義。熱愛鮮花、了解鮮花的狄金森寫下了許多優秀的鮮花主題詩歌,讓鮮花傳達自己對生活的熱愛與對自由的堅持。女性獨立意識是狄金森精神世界中一股強大的力量,它滲透在她的生活中,她的詩歌里?;▓@里的小小花朵也因為被注入了這股力量而更加動人,更加堅強。滲透了女性獨立意識的鮮花主題詩歌也更加別致而雋永。

【參考文獻】

[1] Dickinson Bianchi, Martha. The Life and Letter of Emily Dickinson[M]. Boston and New York: Houghton Mifflin, 1924.

[2] Farr, Judith and Carter, Louise. The Gardens of Emily Dickinson[M].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04.

[3] R. W., Franklin. The Poems of Emily Dickinson (Variorum Edition)[M]. Cambridge, Mass: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4]劉保安.論狄金森詩歌中花草的象征意義[J].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11(2).

篇8

艾青在其創作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審美意象,憂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杯具性境遇。那么關于艾青詩選的讀后感范文都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1艾青詩選讀后感心得作文600字左右,歡迎大家查閱!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1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詩在記憶的隧道里永存。

讀著《北方》,仿佛已經置身于蒼茫的北地,厚重黃土地給我帶來的一種濃烈的沉重感,我站在那無垠的荒漠上,望著遠處從塞外吹來的無情的沙漠風肆虐地蹂躪著北方的生命,十月的寒風并不刺骨,卻給人帶來寒徹心扉的冰涼,遠處的村莊,上坡,河岸,頹垣等都在,感嘆著這個時代的悲哀。我看到了,我看到了,北方人民臉上的無奈,那種從心底深處流露出的悲痛和對光明的熱切的渴望。作者的筆尖帶我見到了北方人民的不幸與災難,見到了在敵軍鐵騎的踐踏下奄奄一息的民眾,也讓我看見了他的濃郁的愛國情,盡管這片北地上到處都是抱怨與痛苦,可是這是我們祖先經過五千年的時間的歷練給我們留下的,這片土地上不僅僅有他們的不屈不撓的精神,并且有他們那無私的博大的愛,“我愛這悲哀的國土,古老的國土啊,這國土養育了,那為我所愛的,世界上最艱苦,與最古老的種族”,雖然只是簡短的文字,可卻也深深震撼著我,這片土地為我所愛,因為它承載的是中國千萬民眾的信念,承載的遠方的未知的卻必須會出現的曙光。

讀完《艾青詩選》,我真正認識到了一個“用生命為祖國頌唱”的艾青,“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艾青,最重要的是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的寫照,更多的是關于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此刻生活的思考,我會深思,就算少了艾青所說的那清晰的“盼望”,我也會找尋近期的“盼望”,盼望著我以后夢想生活的到達。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2《艾青詩選》是我國現代的詩詞的選集。暑假過半,今日最終把它啃完了。

TOP1《礁石》

“它的臉上和身上,

像刀砍過一樣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著微笑,看著海洋……”

被浪花怕打得臉面不堪的礁石,傷痕累累。表面上寫水浪的無情,實際上卻象征著被困難困擾的人。

人,應對坎坷,總是會摔得不成不成樣貌,容易放棄的人會立刻倒下;堅持到底的人會依然站著,帶著一種樂觀,微笑地應對生活,這才是一個人應有的魄力。

TOP2《光的贊歌》

“只是因為有了光,

我們的大千世界

才顯得絢麗多彩

人間也顯得可愛”

“可是有人懼怕光,

有人對光明充滿仇視”

“愚昧就是黑暗

智慧就是光明”

世上的人總有明暗兩分,我們都崇尚光明,但仍有一些人卻把心中的暗念放大。他們想活得權利,有著巨大的野心。

歷史上,那些愚昧的皇帝,各個朝代的奸臣,他們把光明的人一個個剝削去,為了不被推翻;把黑暗的人一個個重用起來,為了鞏固自我的統治。他們無端地壓迫別人,為所欲為。

可是,他們錯了,因為世界上光明的人多了去了,在一次次的壓迫之下,他們只好選擇反抗,決定經過自我的努力,捅破黑暗的統治,雖然他們的力量很渺小,但公正和光明定會眷顧他們的,他們會為國家的英勇斗爭,一向到底。

……

看似普通的敘述中含著深刻的哲理,我也并不是能看懂每一首詩,也許還需要聯系當時的背景。

敬佩艾青,用筆這個犀利的武器,把一個個需要諷刺的社會現象,寫成了優美的詩歌,激勵著千千萬萬的人們為國家奮斗。

向艾青致敬……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3早就聽說愛情是著名的詩,閱讀這本《艾青詩選》時還猜想,他的詩豪邁?還是像徐志摩的一樣委婉?都無從得知。這次就以一種未知的心態看完了這本書,心中不驚奇琪藝朵朵漣漪。

愛情是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上的著名詩人,艾青的是既有古風又有現韻。把中華上下幾千年的語言文化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化成一種藍色的憂郁,雖說我可能喜歡樂觀話得豁達的詩,可艾青的一生經過很多波折,可艾青的詩更多的是對祖國的熱愛與報效之心。從中提煉出詩人憂國憂民大情懷。

我很喜歡艾青的現代詩總覺得那些充滿滄桑的文字。讓人讀起來熱血沸騰,任時光荏苒,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句是在記憶里永存。

讀完《艾青詩選》這一本書讓我記憶最深的就是《我愛這土地》。艾青寫這首詩時正難國內當頭,這首詩寫出了艾青的憂郁。他的憂郁源自于農民的苦難,這里有濃烈的愛國之情。

作者用一只鳥的形象開頭,在個體上面的渺小,短暫與大地生命的博大。永恒之間,是為表達自己對土地最真摯深沉的愛。把自己想象成是一只鳥,永遠不知疲倦地圍繞著祖國大地飛翔,永遠不停歇的為祖國大地而歌唱。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作為祖國的未來,我們應該積極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也要像愛情那樣愛祖國,樹立民族自尊心與自信心,銳意進取,自強不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真正把愛國之志變成報國之行。而我們目前能夠做到的,唯有努力學習,樹立信心,堅信自己的力量,要保函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雄心壯志。

一生關心勞動者生活的愛情是重要的事,我想我得到的不僅僅是那個時代的悲慘生活照,更多的是關于那個時代的思考,以及我現在生活的思考,會深思,就算少了盼望,我也會努力盼望我以后的理想生活。

少年興則國興,少年強則國強。今天為振興中華而勤奮努力,明天為創造祖國輝煌未來貢獻自己的力量。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4艾青作為中國現代代表詩人之一,對我國現代詩歌的發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貢獻。他曾任第三屆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

艾青的詩歌創作具有一定的時代背景和生活經歷,幼年時被父母視為克星的他被寄養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為兒子的疼愛,反而得到大堰河濃濃的愛意和關心,從小感染農民的純樸和憂郁,在他以后的創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將自己作為兒子的深情寄托到大葉荷身上。于是在他創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達了對大葉荷的深深的懷念以及對她不幸身世的描寫。

艾青創作還受西方哲學和文學影響。在詩歌中,他將現實主義主義手法和象征手法結合起來,吸收世界詩藝的營養,大大提高了其豐富性。同時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熾熱,結合了革命浪漫主義詩風和現實主義本色,極富革命戰斗精神。

艾青在其創作中具有鮮明的藝術特色,其獨特的審美意象,憂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劇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統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鮮明性,具有散文美,融匯光彩和音樂的律動。遞進排比句式,首尾呼應的手法。“太陽”和“土地”是艾青詩歌中兩大中心意象,是其創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創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對于祖國和廣大農民的深切關心賦予在諸多作品中,他與勞苦大眾一齊同呼吸共命運,可謂憂國憂民。他的憂郁就是農民的憂郁,他的憤懣就是農民的憤懣。而他對“太陽”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現了他對這一個時代的憂慮,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來,能夠帶領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兩個意象互相映襯,完美融合,達到現實與理想的交匯,民族與世界進步思潮的統一。

艾青融合個人悲歡于時代悲歡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難與命運,對舊社會的仇恨和詛咒,這是艾青創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詩選讀后感范文5《艾青詩選》用了兩天時間就翻完了,抄錄了幾首詩。整體感覺他的詩歌本身與人們對他的評價(或者說他在詩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間是十分不相稱的,他的大多數詩歌都不是十分出色,僅有少數的一些還不錯。說他不應當在詩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為他的詩歌的個人特色不夠鮮明,他的詩的風格是那種十分多見、一般的詩,他沒有為中國的新詩供給多少新的東西,所以貢獻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詩后說他的詩與杜甫的相類似,能夠說是“詩史”,那么與艾青的詩比較起來,艾青的詩更應當享有“詩史”這個名詞,他的詩的特色之能夠說是題材十分廣泛,但相對又集中,概括起來能夠說是寫出了那個年代貧窮落后中國土地上的歡樂與痛苦,他從國統區到大后方,從農村至前線,從樹林到曠野,一一都在他的筆下得到展現,所以說他記錄下了那樣一個時代是可是分的。但遺憾的是他的記錄缺少個性,或者說詩性還不太足,至少在許多詩歌那里是如此,所以這些詩的認識價值、歷史價值是不低的,但詩的價值卻相對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陽》、《火把》、《光的贊歌》等有名的長詩,在我看來也并非異常出色。

艾青的詩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人喜歡用程度副詞,“那么”、“十分”等,而在對事物進行描繪時,聲、色、形俱全,從各個方面進行描繪,列舉東西時同樣如此,所以這就造成他的詩歌的第三個特點,鋪張。他喜用排比句,有時甚至是六七個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墒撬拿枥L、比喻有個缺點,就是新穎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經常很熟悉的東西,這樣就使得他的詩缺少個人的東西,但這也許正是他的詩廣泛傳播的原因,因為這樣的詩是大眾化的,不是貴族的,更容易為大眾理解、欣賞,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認可。

不可否認,艾青的有些詩是十分優秀的,如《雪落在中國的土地上》,他寫道,“饑饉的大地朝向陰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顫抖著的兩臂。”《礁石》,“它的臉上和身上像刀砍過一樣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著微笑,看著海洋……”多么動人的形象!

篇9

沈浩波有一首詩叫《詩人在他的時代》。這首有著論說文一般標題的詩中寫到,詩人要“為文明的棺材釘上最后一顆釘子”,要“集聚所有干尸里/殘余的靈魂”,要“掏出飛鳥的心臟/取出滿天星光”。如果說追問詩人與時代的關系,體現的是一種歷史的焦慮,是要確立詩人在時間軸上的位置,那么與之相對的,也有必要確立詩人在空間軸上的位置,除了追問詩人在什么樣的時作,也要追問詩人在何處寫作。只有如此,才能說出詩歌發生的“此時此地”。詩歌也正是經由此時此地,進入了更為遼遠的時間和空間。對于現在的大部分詩人來說,寫作地就是城市。所以我們有理由堂而皇之地寫下這樣的標題:詩人在他的城市。

詩人與城市的關系,可以追溯到數千年前?!对娊洝分小鹅o女》一詩中說:“靜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边@恐怕算是較早的城市愛情詩了。到了唐宋,中國的城市有了較大的發展,出現了如長安、洛陽、汴梁、揚州、杭州這樣的大都市和名城。后世人們對這些城市的想象,一定程度上是由詩歌建構起來的。

王維這樣寫長安:“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李白這樣寫長安:“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保ā蹲右箙歉琛罚╉n愈這樣寫長安:“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早春》)杜甫這樣寫長安人物:“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笙嗳张d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保ā讹嬛邪讼筛琛罚?/p>

杜牧這樣寫揚州:“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保ā顿泟e?其一》)還有:“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保ā肚矐选罚┝赖摹队炅剽彙穼懹阢炅撼墙迹骸昂s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彼麑懞贾菔沁@樣的:“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辛兄榄^,戶盈羅綺,競豪奢。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望海潮》)相傳金主完顏亮正是讀到《望海潮》,不盡艷羨,才興起投鞭渡江之志。

一個時代、一處地方的文化、氛圍,感染和滋養一批詩人,滲入他們的創作中,也正是這些詩人的創作,讓他們所在的時代、所處的地方的氣質、風格得以彰顯。人們記住了長安的大氣磅礴、不拘一格,記住了揚州的風流嫵媚、繾倦溫柔,記住了杭州的奢華綺靡、艷麗秀美,不如說,人們記住了這些詩句。其實對于許多人來說,他們記住了唐朝,也是記住了李白杜甫,記住了宋朝,也是記住了蘇軾柳永。

但若說詩中的城市特征,中國古詩中并不明顯。這是因為農耕社會城市并不發達,工商業活動不多。除了居民聚集之外,城市中人們的生活方式、心理形態同農村的人們并無實質的區別,因此即使描寫城市的詩,在審美上、情趣上同其他的詩也無多大區別?!办o女其姝,俟我于城隅。愛而不見,搔首踟躕?!边@樣在城鎮中的戀愛,和“野有死麋,白茅包之。有女懷春,吉士誘之。”這樣在山林中的戀愛,并沒有什么不同。韓愈的“草色遙看近卻無”寫的是長安,卻也如同鄉間景色。歐陽修的《生查子?元夕》寫的是城市之中戀人的約會:“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逼浜髢删洌骸霸律狭翌^,人約黃昏后?!庇钟幸环o謐的田野的風光。

現代城市詩,是隨著現代城市的出現而出現的。它是現代的產物,是現代性的產物。只有當現代意義上的城市出現,當城市溢出了農耕社會的序列,當城鄉不同甚至城鄉對立出現以后,才有了現代意義上的城市詩。某種層面上,現代、現代化、現代性和城市、城市化、城市性是可以互換的詞。城市化是一個歷史的過程,是一種新的社會關系形成的過程。鑒于此,城市詩并不只是具有一種地域的特征,并不只是一種體現了與鄉村詩、田園詩差異性的詩。城市詩的出現實質體現了現代性對古典性的取代,體現了新對舊的摒棄(而非差異),體現的是一種新的體驗、新的感知、新的審美。

在歐洲,波德萊爾的寫作對于城市詩有著標志性的意義。眾所周知,波德萊爾詩歌的主要對象就是他生活的巴黎,他的詩歌輯為《巴黎風光》、《巴黎的憂郁》等。即使是他寫非洲熱帶島嶼的詩,也體現著彼時巴黎人的眼光。波德萊爾寫擦肩而過的婦女、寫街頭賣藝的人、寫臥室中奢華而美麗的貴婦、寫街角蛆蟲遍身的腐尸。透過這些,波德萊爾寫出了巴黎――這樣一個資本主義大都會里的具有的現代性的感知方式,寫出了工業革命之后、資本主義社會形成之后城市中新出現的典型的情緒:憂郁和頹廢。他敏感地把握到了彼時巴黎精神的變遷,既寫出了巴黎,又寫出了那個時代。也就是說,他寫出了彼時彼地。從來沒有人像波德萊爾這樣寫過城市,沒有人像他這樣寫出現代城市的氣質和精神。有人稱波德萊爾是現代主義的鼻祖,正可從這一角度理解:波德萊爾最早寫了現代城市。

在中國,新詩(現代漢語詩歌)的起源差不多也是城市詩的起源?!秶L試集》是中國最早的新詩集。許多人卻更看重郭沫若的《女神》在新詩史上的啟蒙意義,認為《嘗試集》只是形式上散文化了,語言和內容上都沒有逃脫古詩的窠臼。就如聞一多所說:“若講新詩,郭沫若君的詩才配稱新呢,不獨藝術上他的作品與舊詩詞相去最遠,最要緊的是他的精神完全是時代的精神――二十世紀的精神。”

郭沫若的《筆立山頭展望》這樣寫他對現代城市的觀感:“大都會的脈搏呀!/生的鼓動呀!”他把輪船上煙筒噴出的黑煙形容為“黑色的牡丹”,稱之為“二十世紀的名花”“近代文明的嚴母”。用現在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眼光看,這樣的形容固然太過滑稽??稍谏鲜兰o初,一個陳腐的“老大中國”的青年看到新的工業文明的壯麗景象,不由得發出羨慕的驚嘆,卻也是可以理解的。

現代城市不僅寄寓著青年們無窮無盡的夢想,也有著無數的傾軋和陷阱,是讓他們夢想破滅的地方。距離《女神》出版不久,郭沫若對城市就有了新的觀感。詩集《星空》中《仰望》一詩把上海稱為“污濁”的,說“干凈的存在/只有那青青的天?!?。詩人希望“污濁了的我的靈魂”,乘著“一只白色的海鷗”的翅膀飛離這城市。有意思的是,從標題的“展望”到“仰望”,也可見從躊躇滿志到匍匐在地。這差不多是中國最早的在現代都市中迷失和夢碎的青年的心志記錄。不管怎么說,無論是對新的城市文明的禮贊,還是對現代城市的咒罵,這種體驗都是中國古代的人們無從想象的,只能是現代的、現代人的。

詩歌之外,如施蟄存、穆時英、劉吶鷗的新感覺派小說,以及如張愛玲等的小說,都提供了從未有過的城市經驗(主要是上海的城市經驗。上海是當時中國少有的現代都市。)

關于大都市的詩歌,容易想到的還有公劉的《上海夜歌》。上海給了這個寫過許多革命詩歌的詩人這樣的感受:“鐘樓。時針和分針/像一把巨剪,/一圈,又一圈,/絞碎了白天。//夜色從二十四層高樓上掛下來,/如同一幅垂簾;/上海立刻打開她的百寶箱,/到處珠光閃閃?!?/p>

然而在二十世紀的大多數時間里,城市化在中國并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哪怕是上海,這個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就被稱為“遠東第一城市”“東方巴黎”的城市,也在后來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失去了城市的繁華。在這樣的時代里,城市詩自然也無從發展。

1979年之后,中國的城市化重啟進程,市民社會逐步壯大起來了?!暗谌痹姼璧钠矫窕瘍A向,很難說同這樣的歷史進程沒有關系。中國詩歌又一次有了城市風情濃郁的詩歌。如于堅的《尚義街六號》、丁當的《星期天》、韓東的《有關大雁塔》、王小龍的《出租車總在絕望時開來》等詩,表現的都是城市青年的新的情緒、新的感知。與其說這樣的關于城市的詩歌與之前的詩歌相比,體現的是書寫對象的差異性,不如說體現的是一種新的文化范式的興起,或者說是一種“新的美學原則”的崛起。這種新的體驗、新的精神,已決不是城市和非城市這種地域性的差別所能涵蓋。徐敬亞、孟浪、曹長青、呂貴品編輯的《中國現代主義詩群大觀1986―1988》,書名中“現代主義”的命名,正體現了這一類城市詩歌同以往詩歌精神上的實質不同。

北京,這樣一個文化底蘊十分豐厚、文化傳承延綿不絕的城市,有與之相關的詩群是毫不奇怪的。

在新文學誕生的初期,北京就出現了“京派文學”。其中的詩人有被稱作“漢園三詩人”的卞之琳、何其芳、李廣田。后來還有人將老舍、劉紹棠、劉心武、陳建功、王朔等北京作家的小說稱為“京味小說”。

實際上,將某一類文學或詩歌稱為“北京文學”或“北京詩歌”、稱之為“派”已經越來越難了。因為北京是文化中心,是個極具文化包容的城市。全國各地的寫作者都會來到這里,在這里展開寫作。他們與這個城市的關系是需要進一步厘清的。

以北京為例,討論“詩人在他的城市”,需要厘清這樣幾個問題。

首先,詩人如何在他的城市中生活?本雅明在研究波德萊爾時提出了“閑逛者”的概念。在他看來,詩人就是現代城市中的閑逛者。他漫步在人群之中,與一張張臉龐擦肩而過,街道、商鋪、樓群在他眼前展開,如同觀看幻燈片,他體驗著這瞬息變換的場景。城市的無限豐饒在他心里投下倒影。這是現代城市出現以前從未有過的體驗。詩人是人群的觀察者,并在人群的映照下反觀著自己。閑逛者是現代城市中詩人的一個象征性身份,而在當下的城市生活中,像波德萊爾那樣的無所事事的閑逛的詩人已越來越少了。詩人的現實身份多種多樣,可以是公務員、商人、媒體人、學者等等。作為閑逛者的波德萊爾,筆下街道的場景非常多。而現在城市中的詩人,筆下所寫恐怕也得囿于他們的現實生活。也就是說,詩人作為一種職業(閑逛者)的歲月已經一去不復返了,詩人往往有另外的職業,各安其職,各謀生路,在他們的現實身份上展開寫作。由此體現的寫作的不同是不言自明的。(比如沈浩波寫了《瑪麗的愛情》,同在北京的姜濤寫了《一個講師的下午》。)

其次,城市的氣質如何影響到詩人?不同的城市自然有不同的氣質,有不同的城市氛圍。北京與上海不同,也與廣州不同,這大概是到過的人都能感受到的。這種氣質對生活在其中的人能有多大影響?現在,城市中的很多人都是外來者,北京有“北漂”,上海有“海漂”,他們如何能浸染這個城市的氣質?一個詩人的秉性、氣質,有多大程度上跟他生活的環境有關?如果他遷居到另一個城市,他還會是現在所是的這個人么?他的寫作會受到多大的影響?對于這些問題,最適宜、也最偷懶的回答就是:因人而異。生活的環境難免對人有所影響,但不必將這種影響絕對化。并非生活在北京的詩人就一定大氣,生活在上海的詩人就一定精細。不能簡單的將城市氣質涵蓋在詩人氣質上,更不能以此輕易判斷詩人的寫作。

再次,一個城市的詩歌是否有相近的風格?文學史上有過許多以地域劃分的流派。如山藥蛋派、荷花淀派,還有如上面所說的京派。這些流派有的是體現了較為一致的風格的。如以趙樹理為中心的山藥蛋派、以孫犁為中心的荷花淀派,語言風格上較為近似。但拿京派來說,其成員有大致相同的傾向:為人生。以此與較有現代主義傾向和都市氣派的海派相區分。但如果說京派中的沈從文、廢名、朱光潛等風格上有多少相似,恐怕他們自己也不承認。實際上,京派中的作家大多數并非北京人,語言習慣、人生經歷都大不相同?,F在居住在北京的詩人們也是如此。他們的寫作有巨大的不同,如果強要在同處北京的名義下找出他們寫作的共同點,那也許是緣木求魚。但也不必否認,因為同處一個城市,交往較多,一些詩人可能形成較為一致的寫作追求,形成較為一致的寫作觀念,因而在寫作上有相近的取向。比如“下半身寫作”,核心成員大多都在北京。

那么,詩歌如何說出城市?在當下的社會中,絕大多數詩人都生活在城市。像陶淵明那樣躬耕田園的詩人,像晚期的王維那樣隱居山林的詩人,現在已難以尋覓。但生活在城市中的詩人,所寫的是否一定與城市有關呢?這恐怕也未必。一些詩人早年有鄉村的經歷,即使他定居城市以后,還總是把鄉村作為他的詩歌發生地。也有些詩人專注于個人情感,或者專注于哲思,并不大直接描摹現實場景。這些詩作中并不直接有城市的印記。不過,我們討論城市詩,并不只是討論以城市為直接對象的詩,而是討論寫出了城市中的情緒、體驗的詩。這樣的詩,是擁有新的審美取向、新的倫理觀念、新的精神傾向的詩。波德萊爾的詩,有一些描繪女人的妝容,有一些是獻給女人的情詩,也有一些只是個人的抒懷,但這些詩寫出了不同于以往的時代精神,寫出了不同于別地的巴黎氣質。因而是典型的城市詩歌。而那些在城市中懷想鄉村的詩,也往往因為城市生活的觀照,而使鄉村有了不同的呈現。

實際上,即使同一城市的寫作(如同在北京的寫作)有很大不同,書寫對象也并非全是這個城市,我們也有理由把他們歸納在一起。文學史的現實是,只有把個人放入“群”“派”中討論,文學史才有了展開敘述的可能,個人也才能較為清晰(反而不會模糊)地呈現在歷史中。這就像牛漢對把他放入“七月派”很不認同,而文學史家洪子誠這樣答復他:牛漢先生,不把您放入“七月派”,又把您放在哪兒呢?

所以我們有理由把同在北京的沈浩波、邰筐、呂約、霍俊明、吳吞、消除、春樹、心地荒涼、王東東、李淑敏這10位詩人放在一起,即使他們的寫作如此不同。

邰筐是從臨沂遷居到北京的。早在臨沂時期,他的詩歌中就體現出一種對城市化的焦慮和不安。他以一種進城的鄉下人的姿態,將城市陌生化了,從而使得人們司空見慣的城市怪相在他的詩中凸顯出來,呈現出荒誕的效果。從臨沂到北京,他來到了一個更龐大、更蕪雜、更光怪陸離的地方。個人的存在愈發顯得渺小。在地鐵上,他感覺自己“被一節節奔跑的鐵皮挾裹著”,列車“像一個個密封不好的魚罐頭/散發出一股絕望的氣息”。(《地鐵上》)在城市中他感到是“被遺棄的”,在被“的洪水”追逐,感覺“活著簡直就是一種浪費”,生活只剩下了麻木,“日出我沒有痛苦/日落我也沒有痛苦/在這冬日京城的大地上/我突然喪失了悲愴的力量?!保ā痘钪嵌嗝瓷莩薨 罚?/p>

詩人還想要在北京種下一畦菠菜,可是尋遍城市,也沒有找到一處土地,只能“把這包綠油油的菠菜種/全都埋進了自己的身體”。(《菠菜地》)這實際是想把鄉村的生活方式搬到都市而不得?;艨∶鞯脑娭幸矊懙洁l村的植物進京。母親準備了一捆蔥,根須上沾了些泥土。這來自鄉下的泥土“將被我洗掉扔到樓下的垃圾桶/或者更干脆些,直接沖進城市的下水道?!保ā稁洗笫[上北京》)這就是城市對鄉村的不能相容吧。詩人還天真地發問,城里和鄉下的麻雀有沒有區別?“城里的麻雀習慣了廣場、馬路和汽車、霧霾/鄉下的麻雀習慣了土地、莊稼和庭院、蔬菜……我好奇和不解的是――這北京的麻雀/是否是從外地穿越大山和高速公路飛過來的/還是――它們祖輩都生長在城里?!保ā冻抢锖袜l下的麻雀有沒有區別》)詩人其實問的是,城里人和鄉下人有沒有區別?城里人是不是祖輩都生長在城里?

與邰筐和霍俊明詩中表現的在城鄉之間的困惑不同,呂約的詩中呈現的是一種城市生活的孤獨感。她寫道:“一個人/摔門而去/留下另一個人……一個更有力的人/摔門而去/留下一群人。”而最后連門也摔門而去,“留下世界上別的門在顫抖/還有害怕找不到門的人。”(《摔門而去》)而一個人掌心有刺的人,從不握手,也不鼓掌。詩人問:“孩子們,誰能走過去/安慰他?”(《老子》)

王東東的詩有明顯的玄學和思辨的特征。他寫一個城郊村因建高壓線而毀掉麥地,最后得以在這“建設用地”上建成了一個藝術家村。(《小堡村》)他用一種宛如哲學論述的反諷,寫出了鄉村、城市、藝術之間的荒誕傳奇。他寫大學旁邊的書店,賦予了這個場景無窮的延宕。(《書店一角》)實際上,“延宕”正是城市的一種典型體驗,相比之下我們在鄉村體驗的是“緩慢”。

消除的詩中寫的是外省青年在都市中感受的傾軋,這是他們在都市中“成長的煩惱”。在城市中詩人失去了“最好的自己”。(《失去》)擁有“一只貧窮的胃”的詩人,幻想要買“最好的別墅”,現實是“去”。(《獻給一只貧窮的胃》)什么是完整的愛情,詩人認為“至少包括/以下幾個部分/戀愛、親吻、上床、分手?!边@同“王子和公主最后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的愛情不同,同天長地久、從一而終的愛情不同,而這,卻可能就是城市生活中愛情的現實。

本雅明評述波德萊爾的《給一位交臂而過的婦女》時曾說過這樣的意思,在街上與異性驚鴻一瞥相視而過,欲望被瞬間激起而稍縱即逝,是一種典型的現代城市的心理反應。他還說,電車和公共汽車發明以后,人們可以在一個狹小的空間能共處、相望而什么都不發生,這是現代城市出現以前不可能有的體驗。在現代城市中,情愛的形式、節奏、內容、心理機制都有了變化。詩中正表現出這種現代式的情感變化。心地荒涼的詩中寫到一頓午飯時間的情愛故事,結局是“你的叫聲像一陣狂風/把我們刮離床鋪”。(《午飯時間》)李淑敏的詩要隱晦得多:“我們在藍色的水面/交換了彼此?!嗄旰笪议_始懷念你,我在房間里,點燃了海洋。”(《故事》)

李淑敏還寫到了鄉村,“金邊的云朵/享受了最后一刻/幸福的光輝?!保ā痘疖囘^寧夏的某個村莊》)而這是一個來自城市的旅行者對鄉村一瞥的印象。標題中的“過”字透漏了秘密。心地荒涼回憶他童年的鄉村生活,每天在“像大腫瘤和小腫瘤”的墳堆上爬上爬下,“因為在我的童年/什么都沒得玩”。(《土堆》)又有“麻雀飛起來/它們像一堆碎石/從玉米地里飛起來/然后在我的口哨聲中/呼啦一聲重重地落下?!保ā渡倌陼r代》)這些荒誕、殘酷或美麗的場景,都是經過了成人的城市之眼過濾而呈現的。

春樹是土生土長的北京姑娘。她詩中的決絕和不顧一切給人印象深刻。面對城市,她的詩中很少那種經歷過鄉村和城市雙重生活的詩人的惶惑、沮喪、猶疑。她歆享著生活的折磨,對于江姐,她說:“不同時代/有對肉體/的不同/折磨//我只覺得此時我的痛苦/和當初他們一樣多?!保ā稕]有想法――寫給江姐等》)詩人寫到捧著父親的骨灰過長安街:“我給你放了一晚上的軍歌/嚎啕大哭――/那也都是我喜歡的?!保ā渡衔纾涍^長安街》)她用儉省而沉靜的筆觸寫出了兩代人對這個城市不同而又有所一致的情感記憶。

吳吞是一名搖滾和民謠歌手,也是一名詩人。如今在城市生活中,搖滾和民謠相當程度上承擔了上世紀80年代詩歌的功能。吳吞的歌詞證明,他也是一名優秀的詩人?!秼寢屢黄痫w吧,媽媽一起搖滾吧》是吳吞經典的一首現場表演曲目。實際上,這首歌基本沒有曲調,就是由歌手誦讀出來,像一首配樂詩朗誦。它鼓動人心的力量,很大部分來源于詩,而不是音樂。

沈浩波的《跑步》是一首具有與策蘭的《死亡賦格》相似節奏的大詩。讀這首詩,還會讓人想到《阿甘正傳》中那個擺脫護腿、跑向遠方的小男孩。阿甘一直在跑著,跑過了許多重大的歷史時刻。這首詩中的主人公也是在一直跑著,跑出了這個城市,跑向了世界,跑出了現在,跑向了過去和未來,而他又似乎永遠沒有離開腳下的土地,永遠在原地跑著。

篇10

論文摘要:本文旨在對戴望舒前期詩歌內在精神的探尋,理解其精神處境,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在尋找和流浪之間,在逃通和無可逃遺之間,闡釋戴望舒對精神指歸的關注和沖動,從而了解戴詩迥然的詩歌內質和風格。

飛著,飛著,春,夏,秋,冬/晝,夜,沒有休止/華羽的樂園鳥/這是幸福的云游呢/還是永恒的苦役,假使你是從樂園里來的/可以對我們說嗎/華羽的樂園鳥/自從亞當夏娃被逐后/那天上的花園已荒蕪到怎樣了,—戴望舒《樂園鳥》。

在永恒的苦役中尋找歸宿,在荒蕪的花園中追懷夢想,在絕望中等待希望。30年代的戴望舒是“攀九年的冰山”、“航九年的早?!钡摹皩粽摺?,是在“尋找著什么”.但只會說“不是你”,并且不知道是戀著誰的“單戀者”。詩人在一種感傷的情調和思緒中感懷和體味著“現代都市”所賦予的難以擺脫的優郁和茫然,并以敏感的知覺觸摸著自我內心世界,追尋精神家園。在對“傳統的回歸”和“現代的抗拒”兩種張力的排斥與揉和中達成情緒的平衡.呈現出獨特的詩情.成為中國現代詩壇的奇葩。

關于詩的現代性的追求,按施蟄存的分析.分為對“現代生活”的“現代(感受與)情緒”及“現代辭藻(語言)”所決定的“現代詩形”[;兩個面。關于“現代生活”,現代派詩為中國新詩壇提供了“現代都市風景線”:“飄動的有大飛船感覺的夜舞會哪”(郁琪《夜的舞會》).“在夕陽的殘照里,從煙囪林中扯來的大朵的桃色的云”(施蟄存《桃色的云》),“白尺的高樓和沉迷的香夜”(戴望舒《百合子》)。都市是現代人主要的生存空間,當人類對工業文明最初的狂熱平息下來之后,都市的限定性和窒息性被強烈突現?!疤炜漳缢涝诜叫蔚氖芯?山水枯死在方形的鋁窗外,眼睛該怎么辦呢,”(羅門《都市方形的存在)都市與人的基本關系顛倒了人類最初的愿望,都市成了現代人存在的規定性力量,不僅外向視野被嚴重吞噬,更重要的是內在精神的淪喪。30年代的現代都市青年在驚異于新鮮之外,很快地就發現了自我與這現代都市的不和諧。

在這樣浮躁、新鮮、急劇變蕩的時代里,詩人迷失了方向,丟失了自己。他們曾經純凈的理想被這突如其來的“現代風”吹得七零八落,失落、頹廢之情浸染他們。同時,法國象征主義詩歌所回蕩著的“世紀末”的哀痛和苦悶也深深的影響著他們。戴望舒也不可避免地陷人這一情緒潮流,無法抗拒“現代氣息”的浸人?!皢?現在,我是有一些寒冷,一些寒冷,和一些優郁”(《秋的夢》),“真的,我是一個寂寞的夜行人,而且又是一個可憐的單戀者”(單戀者)。這種情緒是現代的,它是“現代人在現代生活中所感受的現代的情緒,用現代的辭藻排列成的現代的詩形”?,F代情緒表現之一就是對都市文明的反叛,很自然地導致一種反歷史主義的觀念,退回到田園主義的立場上去。于是,現代詩派的詩人們唱出了“春爛了時,野花想起了廣闊的田野”(徐遲《春爛了時》)的鄉愁。戴望舒也不例外地患上了“都市懷鄉病”.在大都市中,他沒有尋求到理想的夢,作為生存于都市與鄉土,傳統與現代夾縫中的邊緣人,經歷著矛盾與困惑,掙扎與無奈。詩人自稱“夜行者”,“走在黑夜里:戴著黑色的氈帽,邁著夜一樣靜的步子”(《夜行者》)。理想的受挫與失落以及現實的堅忍,使他折回到內心世界,以懷念和向往的方式來慰藉自己。感性而本真的情緒使他轉向微茫的鄉愁,浸染著“現代都市青春病”的傷感?!鞍俸献邮菓燕l病的可憐的患者,因為她的家在燦爛的櫻花叢里。”(百合子)“海上微風起來的時候,暗水上開遍青色的薔薇?!巫拥募覉@呢,”《游子謠》“你看我啊,你看我傷碎的心,我慘白的臉,我哭紅的眼睛:回來啊,來一撫我傷痕,用盈盈的微笑或輕輕的一吻?!?《回來啊》詩人默默的抗拒著破碎其夢想的這一切,他痛苦地“單戀”著,在“囂嚷的酒場”,“尋找著什么”,然而低聲說“不是你—之后踉蹌地又走向他處。傷感、孤獨的單戀情緒使失落的理想更加游離、空蕩,“白尺的高樓和沉迷香夜~,一絲媚眼”“一耳膩語”使詩人陷人更深的寂寞和無助。丟失了精神家園的詩人,落魄、游離,卻無處可逃。深陷這種尷尬的精神處境,戴望舒無力象波特來爾(或魯迅)那樣嚴酷激烈的自我拷問與分裂,也無法進人形而上層面的思考。詩人能夠做的只是將情緒內指,努力尋求一種精神的飯依,“既是對自己出生的田園、傳統文化的飯依,也是對精神家園的追慕。詩人惟有在追回中方可看到希望,得到慰藉。“我呢,我渴望著回返,到那個天,到那個如此青的天,在那里我可以生活又死滅,象在母親的懷里,一個孩子歡笑又啼泣。”“那里,我是可以安憩地睡眠.沒有半邊頭風,沒有不眠之夜,沒有心的一切的煩惱?!?對于天的懷鄉病》)“小病的人嘴里感到了葛芭的脆嫩,于是飛起了家鄉小園的神往。氣小病)}百合子”用盈盈的眼睛茫然地望著遠處,因為“我們徒然有百尺時高樓和沉迷的香夜,但溫煦的陽光和樸素的木屋總常在她緬想中”(《百合子》)。詩人在潛意識中,默默地抗拒著破壞了他純凈精神家園的一切,他渴望回返,追懷昔日,夢想尋找過去的痕跡。

而戴詩中所呈現的詩風,也彌漫著詩人的這種抗拒和尋求的情緒。戴詩溫婉;凄美,情感細膩、微妙,詩緒含蓄空靈,頗似中國晚唐五代詩詞之風?!八兄拢R中之象,言有盡而意無窮”的詩風,朦朧閃爍、漂浮不定,使詩人始終保持著“表現自己與隱藏自己之間”的詩歌原則,把詩作為泄露隱秘靈魂和潛意識的密室?!巴碓圃谀禾焐仙㈠\,溪水在殘日里流金”(夕陽下),“轉看風里的蜘蛛,又可憐地飄搖斷,這一堵零絲殘緒”(自家悲怨),“昏黃的燈,溟溟的雨,沉沉的未曉天:凄涼的情緒,將我的愁懷占住”(《凝淚出門》),“木葉.木葉,木葉,無邊木葉蕭蕭下”(秋蠅)。蘊涵豐富的意象,空靈幽遠的意境,及流淌在詩中的優郁、感傷情調,無不顯示著詩人指歸于傳統的意趣。對傳統的向往和渴求回歸,使戴詩具有了一種復古、迷夢的反歷史的美。在詩人心中,精神家園仍屬于傳統,那個可以任意地優郁和歡樂,迷茫和清醒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