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物言志的散文范文

時間:2023-04-04 16:50:4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托物言志的散文

篇1

編者按:散文形式自由,取材廣泛,寫法靈活,命題點多,一直是高考文學類現代文閱讀題選文的“寵兒”。

散文主要有托物言志、議論明理、敘事等類型。每種類型都有各自相對獨特的寫作思路、寫作特點。針對不同類型的散文,命題者的側重點也會有所不同。本期將按散文類型組織文章,希望幫助考生更好地備考散文閱讀題。

托物言志就是通過對物象的描寫和敘述,表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托物言志類散文,是指通過細致描繪某種具體之物的特征,巧妙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志趣愿望的散文。

從內容上看,托物言志類散文主要有托物喻人、托物抒情、托物寓理三種形式。

近六年,在湖南的高考語文試卷中,只有2009年出現了托物言志類散文――《云南看云》,該文是湖南本土作家沈從文先生的作品。針對這篇文章,命題者設計了五個題目:

16.“看過盧錫麟先生的攝影后,必有許多人方儼然重新覺醒,明白自己是生在云南,或住在云南?!本渲小皟叭弧钡暮x是_____;就文章結構而言,該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_____。

17.作者希望“我們”也“靜觀默會天空的云彩”的目的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在第2自然段中,作者寫“云有云的地方性”的用意是什么?運用了哪些藝術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請簡析文中云南的“云”的主要特點及象征意義。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緊扣《云南看云》一文中的“看”字,賞析該文主題的表達。300字左右。

這幾個題目涉及理解詞語的含義及作用、評價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鑒賞文章表達技巧、概括“物”的特點、歸納“志”的含意等考點。

對于托物言志類散文閱讀題,考生可以考慮以下答題策略。

1.抓住作者評價景物特征的詞,概括“物”的主要特點

托物言志類散文中的“物”通常是某些具體的植物、動物、物品等。這些具體事物往往外形特征比較鮮明。考生既要明確物象的外在特征或特點,包括形態、聲音、色彩、氣味等,又要聯系外部環境,把握物象的內在品質。要全面準確地概括出“物”的特點,考生一方面要抓住那些生動形象描寫“物”的特征的詞句,特別要善于提取描寫“物”的句子的修飾語,通過分析加工,從而把特點提煉總結出來,另一方面要善于抓住作者評價景物特征的詞句來概括“物”的特點。

例如前面提到的第19題,前一個問題考查的是概括“物”的特點的能力?;卮疬@類題目,考生要找準相關段落。綜觀全文,第三段集中寫了云南的“云”的特點。其中有兩個句子集中體現了作者對云南的“云”的主觀感受:“云南的云給人印象大不相同,它的特點是素樸,影響到人性情,也應當是摯厚而單純。”“色調出奇的單純?!笨忌堰@兩句中的關鍵詞“素樸”“單純”抽出來,就可以歸納云南的“云”的主要特點。

2.抓住議論抒情語句,歸納“志”的主要內容

托物言志類散文往往把要抒發的情感和想闡發的思想,借助對某種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一般來說,作者所描寫的事物或物品并非最終所贊美的對象,真正贊美的對象常常隱含其中。這就要求考生通讀全文,了解“物”的特征,抓住議論抒情語句,理解作者所言之志,即了解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感情、志向、情操、愛好、愿望、要求等。

在托物言志類散文中,所托之物大多被賦予象征意義。理解了“物”的象征意義,也就基本把握了文章所要表達的“志”。

怎樣才能準確把握所托之物的象征意義呢?

第一,要全面分析文中對所托之物進行描寫的句段,特別是那些細節描寫的句子,從而概括出“物”的特征。

第二,抓住文中議論抒情的句子,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

第三,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物”的象征意義?!对颇峡丛啤芬晃闹械摹霸啤本陀邢笳饕饬x,因此命題者在第19題的第二問要求考生簡析文中云南的“云”的象征意義。

要理解“云”的象征意義,考生首先要了解“云”的特征,這一步在前面已經完成。其次,找出關鍵的議論抒情句。這主要集中在文章的第四段,如:“……云物的美麗景象,也許會慢慢地陶冶我們、啟發我們、改造我們,使我們習慣于向遠景凝眸,不敢墮落,不甘心墮落……”“就為的是這戰爭背后還有個莊嚴偉大的理想,使我們對于憂患之來,在任何情形下都能忍受?!薄拔覀冐熑文敲粗兀敲蠢щy,所以不特多數知識分子必然要有一個較堅樸的人生觀,拉之向上,推之向前,就是做生意的,也少不了需要那么一份知識,方能夠把企業的發展與國家的發展放在同一目標上,分途并進,異途同歸,抗戰到底!”

考生還要看到文末注明這篇文章寫于1940年,當時正是時期,社會動蕩,人們在戰亂中討生活。

把這幾個方面結合起來,云南的“云”的象征意義就可以歸納為“始終堅守一個莊嚴偉大的理想――把個人的發展統一到與國家、民族發展的同一目標上,抗戰必勝(抗戰到底)”。

3.結合文章主旨,準確理解詞語的含義

作家佘樹森說:“散文的語言,似乎比小說多幾分濃密和雕飾,而又比詩歌多幾分清淡和自然。它簡潔而又瀟灑,樸素而又優美,自然中透著情韻??梢哉f,它的美,恰恰就在這濃與淡、雕飾與自然之間?!睘榱俗尶忌肺渡⑽拿赖恼Z言,理解詞語的含義自然成了高考語文試題中一個重要的題型。

理解詞語的含義,是指理解詞語在文中的含義,也就是所給語境中的具體含義。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要以基本義為基礎,參照其他義項,再結合語境揣摩,最重要的是常常要結合文章的主旨,才能全面、準確地理解詞語的含義。

篇2

典 型 例 題

例1(2009·江蘇卷)《上善若水》:

第13題:本文寫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寫見長,請具體說明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

例2(2012·江蘇卷)《郵差先生》:

第14題: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試作探究。

錯 答 列 舉

例1典型錯答:

(1) “岷江從雪山一路蹣跚走來,負荷著黎庶的厚望,伴隨著歷史的滄桑。”一句運用擬人描寫了岷江的古老;“李冰靠火燒、靠水澆,切斷玉壘山,開鑿離堆,修飛沙堰”通過動作描寫表現李冰修建都江堰的艱難。

(2) ①“這是指水嗎?是褒揚都江堰嗎?還是借水喻人,弘揚一種文化精神?” 運用排比、反問的修辭手法,激起讀者的思考,增強文章的語勢;②“岷江從雪山一路蹣跚走來,負荷著黎庶的厚望,伴隨著歷史的滄桑。”運用擬人的手法,形象生動地突出都江堰的古老滄桑感;③引用《史記·河渠書》記載,突出都江堰是人類智慧的結晶。

(3) 通過對都江堰修建過程和作用的記敘,歌頌了在歷史上為人民造福的人。

(4) 先寫去參觀都江堰看到的景物,再寫都江堰的修建及其作用,最后歌頌了修建和保護都江堰的人。

(5) 運用對比襯托、借古諷今、托物言志的多種表現手法。

例2典型錯答:

(1)?、賹懥肃]差先生送信的故事;②寫了一個老太太和他的口舌;③寫一個小子和他開玩笑。

(2) 表現小城的貧窮落后,百姓生活艱難和愚昧。

(3) 本文以陽光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通過陽光的變化表現郵差先生的艱辛和心情的舒暢。

(4) 有利于刻畫郵差先生的形象,突出小城生活的特點。

錯因分析

例1:

(1) 看題不清,匆忙作答。題干提示“不以描寫見長”,該同學只看到“描寫”二字就匆匆作答,也許有心理緊張的因素,在考場上不能冷靜看題。

(2) 概念混淆,張冠李戴。將表達方式和修辭手法混為一談,對寫作的基本概念理解不清。

(3)?。?)答非所問,目中無題。題干問表達特色,這兩位同學答為文章主旨和結構思路。

(5) 只貼標簽,不作分析。提干要求具體分析,該同學答題時只是貼標簽,概念化,缺少具體內容。

例2:

(1) 審題不清,能力錯位。題干問“作品敘述舒緩,沒有太強的故事性,這樣寫對表現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該同學答為哪些故事情節。

(2)(3) 答非所問,目中無題。這兩位同學答為文章主旨和線索的作用,與提干要求毫不相干。

(4) 要點遺漏,表述不全。未能概括出郵差先生怎樣的形象和小城怎樣的特點,遺漏了對文本風格的闡述。

正確答案

例1:

采用議論和抒情相結合的手法。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達對傳統文化精髓的追懷;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達對現實環境問題的憂思;虛實結合:借都江堰表達對人生的思考。

例2:

有助于刻畫郵差這一形象的特征:經歷平常,性格平和,行事從容;也有助于表現小城慣常的生活狀態;淡化了情節,有助于形成作品的抒情風格。

例題分析

例1當年全省均分只有027分,得分率為45%,實在低得令人寒心,都是由于審題不清,導致失分嚴重。命題者已提示“不以描寫見長”,描寫屬于表達方式,意思就是暗示同學們要從與“描寫”同一維度的表達方式角度答題,常見的表達方式主要有五種:記敘、描寫、議論、抒情和說明。題干已排除“描寫”,而賞讀全文,記敘性的文字很少,沒有說明,那必然是“議論抒情相結合”了。另,本文是以都江堰為寫作對象的文化散文,其目的是諷喻當今一些社會現象,實寫都江堰的修建,主旨是挖掘其精神文化內涵,在表達技巧上運用了虛實結合、借古諷今和托物言志等手段,應掌握類文化散文這些常用表達手段。

例2全省均分為179分,得分率298%,也屬于低分。此題命題者提示本文沒有太強的故事情節,敘述舒緩,對表達小說的內容有什么作用。審讀題干,首先明確答題的指向——小說的內容;其次,調動頭腦中的知識架構,考慮小說的內容包含的要素——人物、情節、環境等;最后思考人物具有怎樣的特征,環境具有怎樣的特點。同學們如果能從這些角度思考答題,也就減少了失分的風險。矯 正 方 案

一、 精思題干信息,明確答題角度。

江蘇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閱讀的審題,就是要精細思考題干相關信息,把握題目要求,準確劃定答題的有效閱讀范圍,選準答題的切入點。因為,題干本身往往就提示了閱讀區間、解題思路和答題角度,所以必須認真閱讀題目,確定好思考角度。同學們頭腦中一定要牢記:題干提示了答題范圍,題干規定了答題角度,題干提供了答題思路,題干隱含了答題信息,題干體現了答題規律。如例1,題目問它在藝術表現上有哪些特色,并要求具體說明,也就是在指出特色后,還要結合內容進行分析和闡釋。大多數同學審題不仔細,忽略了題目中“不以描寫見長”這一提示,因而也就不能明確題目的答題角度,不知道與“描寫”并行的是“抒情”和“議論”,也就更不知道“抒情”的下面還有分支,如“托物言志”等,最后只能是憑著感覺做題,焉能不“離題萬里”?

二、 整合歸納要點,規范答題訓練。

江蘇高考語文文學類文本的閱讀材料多為散文、小說,語言不僅有豐富的內涵,還很講究藝術技巧。有的含蓄委婉,有的生動細膩,有的形象具體。具有這些特點的語句在高考中歷來成為考查的重點。組織答案的時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后利用文中附著信息共同點的那些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依據題干要求,進行適當歸納并轉換為抽象、概括性的語言,即為所需答案。如例1答案中的“托物言志、虛實結合、借古喻今”等概念性的詞語,就必須要從文本的特色中概括出來,并能做到分點答題,將答案清清楚楚地呈現在閱卷者面前,借此給閱卷者留下良好的第一感官印象。

三、 建構知識體系,掌握答題技巧。

篇3

詩歌(現當代詩歌)是同小說、散文、戲劇并列的一種文體。與其他三種文體相比,詩歌在形式上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一句一行,分行書寫(散文詩除外)。此外詩歌還有自己的文體特點:

一、抒情性。強烈的感彩是詩歌的顯著特征之一。尤其是抒情詩,感情更是詩的靈魂,或用形象的語言直抒胸臆,或托物言志、借景抒情。因此在閱讀、學習中,必須正確體會、領悟充溢在詩中的情感,由此獲得全詩的要義。如郭沫若的《靜夜》,詩人雖然寫的是鮫人在對月流珠,其實是寫自己在對月流淚。詩人此時的哀傷、無奈、惆悵,化作了粒粒淚珠,以此來抒發眷戀祖國、感懷世事的心情。

二、形象性。通過豐富的聯想、瑰奇的想象、多種寫作手法等刻畫鮮明生動的形象是詩歌的又一顯著特征。如何其芳的《秋天》,從多種感官角度出發,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寫出夏忙后農閑的景象,從中告訴讀者:這是一個明媚、快樂的秋天,一個樂在其中的秋天。

三、精練性。所謂精練,一要精當,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中“定然”一詞的妙處;二要概括,如民歌《收徒弟》:“做了一輩子工/想都沒敢想/收了個徒弟是廠長?!比姏]有敘述老工人收徒弟的過程,而是突出老工人內心的感觸,具有極大的概括性;三要雋永,如顧城的《一代人》:“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弊肿稚羁屉h永,體現出詩歌語言的精練性。

四、音樂性。詩歌的音樂性較多體現在節奏與押韻上,表達出豐富的流動的情感,產生一詠三嘆、多變而和諧的特殊的藝術魅力。因此這些詩必須多讀,甚至要熟讀成誦。

模擬訓練

也 許

――葬歌

聞一多

也許你真是哭得太累,

也許,也許你要睡一睡,

那么叫夜鷹不要咳嗽,

蛙不要號,蝙蝠不要飛。

不許陽光a你的眼簾,

不許清風b上你的眉。

無論誰都不能驚醒你,

c一傘松陰庇護你睡。

也許你聽這蚯蚓翻泥,

聽這小草的根須吸水,

也許你聽這般的音樂,

比那咒罵的人聲更美。

那么你先把眼皮閉緊,

我就讓你睡,我讓你睡。

我把黃土輕輕蓋著你,

我叫紙錢兒緩緩的飛。

(選自《紅燭?死水》)

1.第二節abc三處各有一個詞,依次填入后,恰當的一項是( )

A.照 飄 用 B.弄 吹 打

C.撥 刷 撐 D.射 掠 舉

2.這首詩是詩人為長女立瑛三歲時夭折而作,表達的思想感情貼切的一項是( )

A.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希望過一種安寧平靜生活的強烈愿望。

B.通過對女兒的哀悼,表達了詩人對現實社會“咒罵的人聲”強烈的不滿。

C.表現父親為死去的女兒深感內疚而衷心祈禱。

D.表達父親對死去的女兒無比疼愛憐惜,內心極度哀傷的感情。

3.這首詩中寫出了夜鷹、蝙蝠、陽光、清風、松陰、蚯蚓、小草、黃土、紙錢等事物及與其有關的動作或聲音,這樣寫的目的是( )

A.通過具體形象來象征類比、托物言志。

B.通過具體形象來烘托意境、營造氛圍。

篇4

隨手打開一本高中語文輔導材料散文部分,大量的術語讓我們眼花繚亂,反復、反諷、白描、襯托、托物言志、象征、欲揚先抑等等各個妖嬈萬分,初入其中正如身陷萬花叢,亂花漸欲迷人眼。只有借助梳理才能從中走出來,其中有序化、條理化、清晰化就是非常必要的。

從不同藝術手法的作用可以來試分析一下。從文學藝術類和繪畫藝術類可以這樣區分:文學藝術類包括象征、反諷、對比(襯托)、聯想想象、欲揚先抑、以小見大、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繪畫藝術類包括烘托(渲染)、白描。同時還要進行比較,比如對比和襯托,襯托不是對比,襯托中兩事物主次分明,對比中兩個對立面是平等的; 襯托的目的是突出主要事物,對比的目的是互相生發,相得益彰。再如烘托和渲染,烘托是中國畫的傳統技法,指從旁邊著意描繪,從而使主體更加明顯突出。如水墨畫的“烘云托月”,畫的是云,顯現的卻是不著一筆而皎潔如雪的明月。文學的渲染手法是通過對環境、氣氛、人物的行動、心理、語言、動作等方面的描寫來表現人物的性格,加強藝術效果。環境、景物的描寫也是渲染常用的方法。掌握了這些可以試著分析,靈活運用。

除上述所講的手法,其他常見的表現手法及其表達效果如下:(1)象征:通過某一具體事物來表現與之有某種聯系的概念、思想感情。引申事理,形象而含蓄,耐人尋味。(2)揚抑:在變化的反差中突出事物,兩相對照,形成起伏之勢,給讀者強烈印象,增強作品的藝術效果。(3)托物言志:假托某種具體事物來表達作者特定的主張或哲理。(把要抒發的感情、闡發的思想借助于對某事物或物品的描摹議論表達出來)含蓄,能給人留下思考的余地和想象的空間。(4)白描:不設喻、少修飾的方法,不用華麗的辭藻,以最經濟最儉省的筆墨勾勒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它往往寥寥幾筆就能起到突出事物神韻的效果。

擁有了大量的手法分析還要注意技巧歸納。首先,要特別注意題干中“表達特色”“表現手法”“表達技巧”“修辭手法”概念的異同,因為它們決定了答題的方向。前三個概念問的是同一回事,只是要求分析“表現手法”時,答題思路應先“狹”后“廣”,即先從狹義的表現手法(如象征、襯托)考慮,后再從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考慮。如問“修辭手法”,絕不可同“表達特色”等術語混用,只能答“修辭手法”。其次要多角度切入和分析。有些文段所顯示的表達技巧不止一個,不止一種角度,所起的作用(效果)也不是一兩句話就能說得盡的,在沒有字數限制、時間允許的情況下,我們完全可以從多個角度出發,條分縷析,答的更全面詳盡些。特別是在答賦分較高的題目時,一定要設①②③④等序號回答,這樣清晰明白,顯示了答題的廣度和深度,也讓閱卷老師一目了然,解答的點可以多一些,以增加保險系數。再次要熟悉表達技巧題的答題模式。先看清問法:(1)請分析畫線句子的表達特色。(1)本文(本段)的主要表現手法是什么?請加以分析。要特別注意這樣問:這樣的寫法有什么好處?這樣寫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這實際上包含了對寫法、表達技巧的考查。作答時分兩步:第一步,確認該句(段、篇)所用的表達技巧(若問“哪些”,切不可只答出一種);第二步,依據表達技巧的作用緊扣內容、文句作答。在分析作用(表達效果、好處)時,一定要把它自身的作用和它在文中的作用結合起來分析。“作用”一般包括內容和結構兩方面,要看清叫你分析的是哪方面的作用。最后要用一點術語。一要熟記一些使用頻率較高的表達技巧的名稱,如“動靜相襯”“以小見大”“虛實結合”等。二要注意表達效果的術語。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排比的作用是節奏鮮明,增強氣勢,便于抒情等。

篇5

教學重點:1.理解內容,感情誦讀;2.學習作者善于從日?,嵤轮羞x取生活細節抒寫感情的技巧。

教學難點:體會“直抒胸臆”和“托物寄懷”的寫法。

教學方法:誦讀法;點撥法;討論法等。

教學準備:花一節課時間讓學生利用注釋和工具書疏通詞句,梳理文言知識點,獨立完成課后題。教師從旁個別點撥,共性問題整理出來全班講解。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今天我們學習的《項脊軒志》是明代著名散文家歸有光的代表作?!爸尽笔枪糯囊环N文體,是記事的書或文章。

二、檢查預習,了解作者,初步感知文本結構特點

1.昨天要求大家按學案預習課文,現在抽查一下你們梳理歸有光人生經歷的情況(挑兩篇投影出來)。

2.請梳理得好的學生板書歸有光人生履歷表,同時,其他學生找出在結構上起承上啟下作用的詞句。明確: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自束發讀書軒中;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等等,這些詞句是“志”這種記敘性文體的標志詞,也是時間轉換的提示語。其中最重要的起承上啟下作用的是“多可喜,亦多可悲”(板書:喜、悲)

三、探析課文內容、情感和寫法

(必要時相機檢查字詞等文言知識點和簡介歸有光相關情況)

指學生板書,(幻燈片1):作者18歲時寫前四段,15年后33歲時補記第五段。幾百年來,人們對第五段的補入基本上持肯定態度,謂其雖非一氣呵成,卻又渾然一體。這節課我們的主要任務就是一起來探究一下這一段跟前四段渾然一體在哪里,以及它們諧調的同時,在表達的情感和表達情感的手法上又有什么不同?

(一)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諧調處。

齊讀第五段和第一段,思考:兩段分別寫什么內容,表達什么情感,采用什么手法寫的?

1.你認為第五段和第一段是怎樣顯得諧調的呢?明確:①都圍繞項脊軒來寫,都寫到庭院,都寫到項脊軒的破敗和修葺——所以,這個文本看上去首尾呼應,渾然一體;②都流露了悲和喜的情感;③都采用了對比(或曰襯托或曰反襯)的寫法,細節描寫的寫法。

2.第一段是怎樣對比著進行細節描寫的呢,我們來細讀文本。老師重點示范品讀第一段,學生學讀。

讀古詩文,除了要理解透字面意思和表達的思想感情外,還要善于體會言外之意,言外之情。①“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寫項脊軒的??;②“百年老屋”直接點明項脊軒的“舊”;③“塵泥滲漉”,寫其“破”;“雨澤下注”寫其“漏”;④“日過午已昏”,寫其“陰暗”。就是這么一個小、舊、破、漏而又陰暗的書齋作者并沒有嫌棄它,反而修葺它。

在修葺后的項脊軒里讀書,作者感覺如何?(師有感情地背誦:“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保?/p>

請大家思考:“滿架”、“半墻”的“滿”和“半”兩字可否互換,為什么?“風移影動”,換成“風搖影動”,好否?(靜思2分鐘,自由回答)滿:愛讀書,喜悅自豪之情,體現文人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半:明月不可能滿墻,因為它會被庭院里的花木或建筑物遮擋??;朦朧美,殘缺美,中和美——符合中國傳統的審美原則。“搖”用得太過了,顯得風很大,“移”則顯得比較柔和,輕風徐來,很有文人雅興的中和之美;“萬籟有聲”是什么意思?明確:指自然界發出的一切聲響都能聽到。這是寫幽靜還是喧囂?明確:寫幽靜。這是什么寫法?以動寫靜。

3.請大家把老師背的這幾句去讀幾遍,爭取背出來。(個別背,全班背)

小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歸有光以這樣的筆觸描繪項脊軒,是否有劉禹錫寫陋室之意呢?按我的理解是有的,歸有光以居室來表明自己:志趣高雅,心境恬淡。

(二)探究第五段跟第一段不同處(引導學生用教師品讀第一段的方法重點品讀第五段)。

1.第一段是修葺前和修葺后對比著寫,主要凸顯的是作者在軒中讀書的怡然自樂之情。剛才大家說第五段也是對比著寫,那第五段和第一段的對比有什么不同嗎?(第一段以哀景襯樂情,第五段,以樂事襯悲情)

2.在抒情方式上,第五段和第一段有區別嗎?生答不出則先引導學生細讀文本。一是直白流露,直抒胸臆(珊珊可愛);二是委婉含蓄,托物寄懷(亭亭如蓋)。板書:托物寄懷。直抒胸臆,感染力強,引人共鳴;托物寄懷,引人想象,耐人尋味。

3.(幻燈片2)第五段最后一句老師改寫為“而今庭院寂寂,妻子言笑猶然在耳,恨人去不復,余自傷悲泣不已。”效果怎樣?明確:原文托物詠懷,余味深長??吹酵ねと缟w之樹,想到當年亭亭玉立之人,似乎看到當年妻子的音容笑貌,似乎聽到當年妻子的歡聲笑語,可現在呢——物在人亡!這怎一個“悲”字了得!“枇杷樹亭亭如蓋”說明從他妻子死的那年到作者寫這篇文章時已過了很久,而真正深刻的感情隨著時光的變遷會留下更深的印記。時間會美化一個人很珍視的感情!經過母親死、祖母死、妻子死以及科舉屢屢失敗的重重打擊之后,歸有光不再泣和號了,他沒有哭的眼淚了,沒有號的力氣了,他的感情更加內斂,所以借物詠懷。

4.請朗誦好的同學有感情地誦讀最后一句。

(三)探究第五段跟第二、三段諧調處。

1.你認為第五段跟第二、三段是怎樣顯得諧調的呢?昨晚大家去預習,去思考了,現在立刻分小組交流看法。

2.小組推薦同學發言。

諧調理由:1.都是圍繞項脊軒來寫(寫了什么人什么事?板書:諸父分家、先妣早逝、大母離世、發妻早亡);2.均為懷念親人;3.均是選取日?,嵤聛韺懀?.都是通過細節描寫來刻畫人物,傳達情感。(傳達什么情感?你能用思維的榔頭去敲開每一個細節描寫,挖掘其言外之意言外之情嗎?板書:家道中落、命途多舛、功名難就。指學生板書的歸有光履歷表,教師小結道:歲月無情啊……)

四、課堂總結

有專家認為,這個文本寫了一間小屋,兩種情感,三位親人。你同意此觀點嗎?請陳述理由。師:我只同意一半。我認為這篇文章還重點寫了一個人,一個男人:歸有光!聯系全文,請用“歸有光是個____________的男人”的句式來表達你對課文的理解。

(師問:有沒有認為第五段和前四段顯得不諧調的呢?有的話課外跟我跟同學交流你的看法)

五、作業(幻燈片3)

母親關心疼愛孩子,對孩子噓寒問暖。和阿婆談起這些,我就流淚。祖母常到軒中來看我,希望我以后能像祖輩一樣有大的出息,想起這些事,我禁不住大哭起來。

假如二、三段相關內容這樣寫,效果怎么樣?請用200字以上闡述你的見解。

六、板書設計

(教師板書)

項 脊 軒 志

歸有光,___________的男人!

(學生板書)

篇6

 《紙船》是第四單元所選四首托物言志的現代詩之一,主題是傾訴童年夢想,具有抒情性強、形象鮮明、想象豐富、語言優美的特點。這是一首外國散文詩,詩的作者印度近代偉大的詩人泰戈爾,也是世界文學史上的大師,他長期投身印度民族解放運動,一生創作了大量的作品。1913年因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缎略录肥撬囊徊恳詢和詈颓槿橹髦嫉挠⑽纳⑽脑娂?,初版于1913年。這些詩是詩人從自己1903年出版的孟加拉文詩集《兒童集》翻譯而來,詩集中天真的孩子與母親正是詩人的愛子和賢妻?!都埓肥瞧渲杏写硇缘囊皇住_@首詩充滿童稚的想象,細膩刻畫了孩子天真可愛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全詩以紙船為線索,按時間順序寫我的紙船投到急流中的新奇的想法和奇特的感受,然后寫我夜來時的夢幻,充滿神奇色彩,表現童心童趣。詩人龐德評價泰戈爾的作品說:“我在這些詩中發現了一種及其普通的感情,使人想起在我們西方生活的煩惱之中,在城市的喧囂之中在粗制濫造的文藝作品的尖叫之中,以及廣告的旋渦之中常常被忽視的許許多多東西……?!痹诮虒W中要注意激發學生的體驗想象,喚起學生童心童趣的回歸,促成善良美好的人性滋潤心靈。

 2.學習者分析

 初一學生有的也許知道泰戈爾或他的名句,但對他的生平和思想可能了解不多,本詩觸及他們有了解的需要。教師可提供相關資源庫名稱,課前讓他們自己收集了解。這首詩反應的兒童內心世界正是學生過去所感受過的或現在還可夢想的,所以他們有進行閱讀交流和傾訴的欲望,有參與學習活動的熱情。教師應鼓勵并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時空,支持學生仿寫散文詩。

 3.教學目標

 依據對應《課程標準》、學生和環境情況制定。

知識與技能:了解本詩文學常識,揣摩修飾性詞語作用。

過程與方法:熟悉詩文,通過查資源教師講授等方法了解本詩文學常識,通過默讀誦讀等解析詩意、思路,猜測詩情。感受本散文詩的韻律美,意境美,人性美。

情感態度價值觀:喚起學生童心回歸,喚醒學生童趣,促成學生對善良愿望美好情感的體驗與追求,催生學生用散文詩表現生活。

 4.教學重難點及解決措施

 重難點:詩人的奇思妙想,童心童趣。

解決措施:教師導析喚醒,媒體音像刺激,學生體驗表達。

 5.課時計劃

 一課時

 6.課前準備

 1、 學生查閱網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

2、 教學相應媒體及課件制作。

 7.教學設計理念與設計思路

 本詩內容學生大都有些感受,語文教學應體現生活實踐性學科特點,聯系尊重學生的感受、體驗、夢幻,讓學生把讀詩和寫詩結合起來。學生帶著自己的生活體驗閱讀文本,提高文學修養、心靈素養。教學要讓學生活躍起來,教師要適時適情適度發揮組織引導“打火”作用,營造探究氛圍,積聚互動內涵,蕩漾青春的心旌,放飛師生夢想。設計思路:預習感知——朗讀欣賞——導析探究——歸納遷移——動手仿寫。

 8.信息技術應用分析

 知識點1:文學常識(作者、作品、散文詩)。

學習水平:了解《紙船》相應文學常識。

媒體內容與形式:互聯網絡資源;自制多媒體文學常識重點閱覽教學課件。

使用方式:課前學生按網址查詢了解相關內容,課堂教師相時出示相關課件。

知識點2:揣摩修飾性詞語作用,理解本詩詩意、思路、情感。

學習水平:正確理解本詩思路,充分理解本詩意象意境情思。

媒體內容與形式:本詩動漫四層次想象及本詩結構思路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時出示演示文稿。

知識點3:泰戈爾名言集錦或冰心《紙船》

學習水平:遷移積累,體驗托物言志。

媒體內容與形式:自制泰戈爾名言集錦或冰心《紙船》演示文稿

使用方式:相時呈現。

使用效果:提供直觀印象,激發興趣,刺激想象,促成情感體驗。

 9.教學流程設計

 9.1 安排預習,整體(直觀)感知

 1、 推薦網址/view/6259.htm. databank/zp/fy/tges.htm。課前安排瀏覽了解。

2、導入:清澈明快的小溪上,一個頑皮的小男孩把心愛的小紙船一只只放出,看著它們越漂越遠,你想知道這些紙船承載了小男孩什么樣的奇思妙想嗎?請預習《紙船》。

預習要求:默看課文、注釋、體驗內容思路;劃出紙船觸發的"我"的四個想象方面內容的詩句。

3、安排預習(教師出示相應文學常識重點閱覽課件供學生掌握。板書課題思路為學生預覽導向)。

 9.2 激情引入作者作品文本介紹,疏通字詞

 泰戈爾(1861——1941),印度作家,詩人,社會活動家。一生創作了五十多部詩集,1913年因詩集《吉檀迦利》獲諾貝爾文學獎。所作《人民的意志》被定為印度國歌。

《紙船》選自《新月集》,《新月集》是泰戈爾的一部以兒童生活和情趣為主旨的英文散文詩集,詩集中天真的孩子的原型就是作者的小兒子。詩人依照兒童的心理以樸實的語言,明快的格調和瑰麗的比喻描述了兒童種種動人情態和奇思妙想。

字詞:異地 載 子夜 浮泛

 9.3 教師范讀詩文學生聯想欣賞,學生自由朗讀展現意境詮釋意趣。

 說明:意境 兒童口吻 意趣

 9.4 導析詩文

 1、課文借以表現童心童趣奇思妙想的事物是什么?本詩這種寫法叫什么?

2、紙船觸發了我哪四個層次的想象?( 課后練習一)

3本詩結構思路和內容分析。(出示動漫四層次想象和本詩結構思路演示文稿)

四層次四部分 導析

 9.5 探究詩中的”我“是個什么樣的孩子。

 1、學生看圖讀文寫出。

2、抽生交流,教師做肯定性歸納。

 9.6 本詩主題特色歸納

9.7 拓展延伸(出示演示文稿)

 泰戈爾名言集錦或冰心《紙船》比較閱讀。

 9.8 作業

篇7

散文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地位。散文本身就是美的藝術品,文字是它的載體。教師通過散文教學來引導學生欣賞、分析作品描寫了什么形象和是怎樣描寫的,創造了什么意境和是怎樣創造的;并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引導他們形成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

關鍵詞:散文教學 音韻美 語言美 意境美

新的課程理念告訴我們,要關注學生情感的發展,讓學生受到美的熏陶,培養自覺的審美意識和審美情趣,培養審美感知和審美創造的能力,使語文學習的過程成為積極主動探索未知領域的過程。為此,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就應利用散文這種文學體裁的優勢,讓學生清楚什么是美,衡量美的尺度是什么,從而指導學生去體驗美、感悟美、創造美,培養學生正確的審美觀。

一、通過朗誦,感受散文的音韻美

在散文教學中,優美的朗誦能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情感和思維等諸多因素,使文章中的人、物、情、景躍出紙上,形成立體思維,多方面感知材料。正如葉圣陶所說:“所謂美讀,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讀的時候傳達出來。……激昂處還他個激昂,委婉處還他個委婉……務期盡快發揮作者當時的情感?!?/p>

二、品析詞語,感受散文的語言美

散文教學,要善于引導學生品味散文的語言,以求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對于那些洋溢著詩情畫意的優美散文,要讓學生體會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開拓其審美聯想和想象能力,首先要引導學生品析文中極富藝術表現力的詞語,引導學生深悟文中深層意蘊所包含的藝術美、哲理美和情感美。朱自清的《春》這篇散文,作者寫草“園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滿是的”;寫花“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這些短句淺語都是從口語中來。從達意上說,平易易懂,從修辭說,經過作者的藝術加工后,節奏明快,不平淡,有濃厚的抒情味。作者還善于運用奇妙的比喻,增強語言的情味。如春風拂面,說“像親的手撫摸著你”,如把春天比作“剛落地的娃娃”“小姑娘”“健壯的青年”等,這些比喻新穎、貼切,不落俗套,富有表現力,蘊籍深厚,句外有意,樸實清新中有雋永的意味。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學習這種語言的表現力。

三、聯想和想象,感受散文的意境美

意境,是散文的生命和魅力所在。那么,什么是意境呢?意境,就是作者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情感與文章中所描繪的具體物象完美地結合起來,達到水融的境地。散文的“意”是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這種感情,必須有所寄托,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或因事明理,這可寄托的景、物就是“境”。教師通過指導學生仔細揣摩作者在用詞遣句方面的功力,體味文章的意境美。如《春》在意境表現上就具有鮮明的特色: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作者對春天深沉贊美的感情,不是直抒胸臆地“直說”,而是通過含情的畫筆,描繪春天的各種風景畫來抒寫的,賦予各種景物以鮮明的感彩。如對花的描寫,既繪形繪色地描繪了各種果樹的花,又這樣描繪盛開的野花:“野花遍地都是:雜樣兒,有名字的,沒名字的,散在草叢里像眼睛,像星星,還眨呀眨的?!弊髡哔p花的的欣喜之情,傾注在字里行間,一切“景語”都是“情語”。由于感情的傾注,這些小野花兒都仿佛變成了富于感情的活靈靈的小動物了,內在的詩情與外在的景物和諧地交融為具體可感的藝術形象,畫面的境界也因此抹上了一層濃郁的抒調。

總之,在散文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多種教學手段,讓學生從具體的語言環境中培養審美想象和審美創新能力,提高語文素質,獲得健康的審美能力和素養。

參考文獻:

1.陳毛美、鄭蓉芳主編:《中學語文教材教法》,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12月出版。

篇8

一、記敘文如何構思新

記敘文構思新往往需要注意:

1.角度新。不但要從正面切入,也要學會從側面甚至反面切入;不但要從大處著眼,也要從局部入手以點代面,大題小做等。

2.順序新??梢跃C合使用幾種記敘順序,有時候倒敘或插敘比順序效果更好。

3.人稱新。各種人稱都有其優劣,綜合來看,第一人稱相比第三人稱就顯得更加感性。有時,第二人稱也不失為一種選擇。

另外,還要掌握一定的敘述技巧,營造出文章的波瀾起伏之美。主要的方法有一線串珠、橫向剪輯、欲揚先抑、欲抑先揚、敘事突轉、設置懸念、虛實相生等。掌握技巧,能夠提高記敘文的敘事效果,顯得構思新穎,增強感染力。

二、議論文如何構思新

議論文是考場作文最常見的文體,但是,也容易寫得平淡,千人一面。所以,議論文也需要在構思新方面下功夫。

1.議論文精巧的構思首先表現在角度的選擇上。我們從一則材料上可以得到很多的立意方向,有些角度是大眾化的,有些角度是新穎獨到的。

2.議論文精巧的構思還表現在行文思路的獨特上。如《拿來主義》,作者本來提倡“拿來主義”,可偏偏先批判“送去主義”;批判“送去主義”,卻又從“閉關主義”寫起。這樣,就使人容易弄清“送去主義”的實質和危害,進而認識到實行“拿來主義”的必要性。

3.選材精當。材料新穎、豐富是使作文出新的重要因素。議論文中,也要注意選擇有文化內涵、使用頻率低的材料。比如,論證“貧賤不能移”,寫嚴子陵拒絕光武帝劉秀,選擇歸隱富春江,就比我們都熟悉的蘇武、文天祥、錢學森不受利誘,要新穎得多。

三、抒情散文如何構思新

抒情散文的構思新穎,主要體現在抒情方式的選擇上,既要掌握直抒胸臆的手法,也要掌握間接抒情的方式,比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諷今等。還要注意結構嚴謹。散文形散神聚,需要有一根線把看似零散的材料貫串起來,這也是構思新穎的保證。

另外,我們可以逆向構思,也可以在寫作中運用聯想、想象等方法。

【思考一下】

1.所謂逆向構思,是指作者在構思過程中,依據某些題材的可逆性,避開思維定式,向與之相反的方向構思謀篇的一種創造性構思法。能夠體現這種思路的故事是( )

A.王戎識李 B.司馬光砸缸

C.三顧茅廬 D.負荊請罪

2.為了論證“寬容別人,成就自己”,作者想到了一個材料。你能夠利用類比聯想,再補寫兩個材料嗎?

如果齊桓公不寬容管仲的一箭之仇,怎會成就號令天下的春秋霸業?

答:

3.請用遞進結構法,為作文《要鉆牛角尖》列一簡易提綱。

答:

4.請為論點“我們應該學會堅守”設計三個并列的分論點。

答:

5.“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靜,偌大的房間里,只能聽得見我微弱的呼吸聲。護士只有到吃藥、打針的時候才會進來,而且很少和我說話。我已經習慣了,我不會有太多的抱怨,因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

這種開頭方式屬于( )

篇9

[關鍵詞]:散文閱讀課 散文教學 方法研究

散文作為一種生命力最持久的文學樣式,其語言色調、文化內涵,它的風采與魅力,都是難以描述的。閱讀散文,會令我們心曠神怡,令我們愁腸百結……如此魅力的散文,如今入選了我們的教科書,這就如同被束縛,套上了枷鎖一樣,遠離了人文,淡化了情感,消失了味道。肢解,分析,研究,精美的文章成了碎片,可口的美味如同嚼蠟……我們的散文教學之所以會出現上述不盡如人意的現象,大致與此有關吧。那么,教師如何進行散文教學呢?

一、真正理解散文的本質特性

無論是教師和學生,對散文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印象極其深刻。這個觀念影響了很多老師和學生,以前是,現在也是。然而,我們很多教師,把“散”理解成了松散、凌亂、無序,這本身就是對“散”的解說的誤解?!吧ⅰ眱H是指句法而已,用“形散而神不散”作為一個定義來界定散文,并不能真正體現散文的范疇。

目前,我們教材中的散文,從范疇論的角度來說,屬于狹義的散文,文學性是其最重要的特點。所以,散文的應該具有情感真實、內容實在、思想深刻、文采華美、感悟生活的特性。從上可知,教師散文教學就應側重以下幾點:讀懂耐人尋味的思想內容,體會作者的真切情感,以達到情感共鳴,從而得出感悟。真正理解了散文的這些本質特性,是散文教學的第一步。

二、把握散文的教學核心

散文具有一種抒情言志的功能,一般通過一定的物、事來表達作者內心最豐富的情感。而這種生命情感體驗需要外在的形式去表現。教學中,教師應兼顧散文的內在和外在,即獨特的內心感悟和外在的形式。

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情感美。教師應指導學生深入文本,披文入情,發揮想象,換位思考,讓學生得到一種情感的愉悅和共鳴,喚起審美體驗,從而體會作品的內在情感。朱自清的散文《背影》中,我們都會被父親拖著笨重的身軀為我買橘子的場景而感動。人是有情的,也是會動情的,此情此情,如果是冷眼旁觀,是不可能有這種審美愉悅的。只有發揮想象,換位思考,呼應自己的生活體驗,才能深刻意會到作者在作品中要表現的復雜情感。教師在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認真通讀、研讀課文,讓學生自己去感知語言材料、感悟情感。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配樂朗讀,感染學生的情緒,觸動學生的情感。

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哲思美。作家對生活的點滴感悟、態度,對世界的深刻感悟以及對生命的體驗,構成了散文獨特的哲思美,訴諸作家的筆端。在教學中,教師應指導學生特別關注那些人、物、生活片段、場景等,并分析其為著眼點,揭示出作者所寄予的主觀態度、情感和哲思。因為哲思類散文的特點不是為了寫人而寫人,為事而寫事,而是不管寫什么,都是有感而發,托物言志,表達的是對人生、生活、社會的某種深切體會和感觸。只有引導學生深入分析作品所蘊含的作者的信息,才能體會作品的哲思美。

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形式美。再獨特的情感和哲思都離不開形式美。這種形式之美表現在密的內在聯系。這些構成了內容的整體性。很多人以為散文內容看似一盤散沙,其實不然,其內容具有和諧統一的整體性,而這都是因散文獨特的形式獲得。恰當的篇章結構、連貫的線索,就像一條貫穿的紅線一線,把內容這些珠子串聯起來,形散神聚。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仔細研讀、精讀課文,理清文章的脈絡結構,找出文章的線索,真正體會到文作品的行文之理,結構之妙,提高欣賞散文形式美的水平。

指導學生欣賞散文的語言美。散文的語言極富特色,風格迥異。無論篇幅長短,其語言都是靈活多變的。質樸、絢麗、含蓄、簡潔……即使是看似作者簡單的幾句,也是苦心思慮的結果。所以,教學就是要學生賞析理解一些重要的詞句,感知語言的美妙和深邃。在教學中,教師要用心指導,要求學生充分利用聯想和想象,領會語言的韻味。比如,《紫藤蘿瀑布》這篇散文,其中有一段關于藤蘿的描寫文字,語言就很有特色?!爸灰娨黄x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這里,作者運用了比喻的修辭,用瀑布做比喻,生動形象,寫出了花朵的繁密,如在眼前,給人一種視覺沖擊。這段文字的理解,靠的就是聯想和想象。有時品味語言還要結合當時的背景或是作者當時的心境,體味出語句所要表達出的作者的情緒。

三、選好散文教學的切入點

散文的中心、情感、主要內容、思路,都要通過一定的介質來表現,它們可以是一個詞、一句話、一個過渡語句或段落等,這些都是文章最關鍵部位,也就是我們所說的“點”。分析理解文章,就需要我們找到這個“點”,即切入點。它有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作用,可以向課文各部分擴散,各部分也可以向這個點靠攏。

切入點的選擇與確定與教師有關。教師對教材的掌握、理解程度,對學生學情的把握分析,對教學的預設和駕馭,都影響著好的切入點的最終確定。另外,切入點的選擇具有靈活性又有一定的原則性。靈活性表現在選擇可以因教材、對象、教師而不同,原則性則體現在“以少勝多,以點帶面”,能以此引導學生思維方向,激發學習興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四、正確理解新課改的實施策略

篇10

關鍵詞:中職語文;教學案例

一、導入

《我的空中樓閣》選自《中國現代文學大系》(臺灣出版),其作者是李樂薇,臺灣的當代作家,其擅長散文的撰寫,文筆清新、風格融合、語言優美、溫婉含蓄。

同學們,課文的題目是《我的空中樓閣》,那作者筆下所描述的空中樓閣是什么樣子的呢?難道是建立在空中的樓房么?請大家帶著這樣的疑問,讓我們開始學習這篇文章。

設計意圖:通過對文章作者的介紹,讓同學們了解作者的寫作特點。通過提問的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空中樓閣的具體情況。

二、正課

1.走進課文

(1)疏通生字(通過多媒體展示較易讀錯的生字和讀音,對個別詞語進行解釋)。痣(zhi)、寧謐(mi、 山脊(ji)、一幢(zhuang)、綠野阡陌(qian)、游目騁懷(cheng)、給予(ji)、棲(qi)。導語:請一位同學來讀一讀課件上的字詞。設計意圖:對生字進行疏通:一是請一位學生進行朗讀,讓學生對漢字進行初步的感知;二是在速度文章的過程中,更好的讓學生結合文章,理解生詞的內涵。

(2)閱讀全文、讀一讀,談一談你印象最為深刻的句子或者景物?設計意圖:本節課的學習改變以往教師主動講授的方式,采取讓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自主探索學習的方式,讀他們想描述的精彩的景物和片段,表達自己的觀點,讓他們在不受教師約束的條件下,自主的走進語文課文之中,走入文章描述的景色之中,體現文中的空中樓閣的樣子。為下面能夠理清文章所描述的空中樓閣以及四周的景色,體會文章作者的寫作手法,了解文章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做好鋪墊。教學情景一:在學生對文章進行閱讀、講自己的理解和體會,教師作為一個指引者,類似助聽器的一個角色,能夠讓學生自覺思考,跟隨著學生的思想,把握好課堂教學,適當啟發學生去理解文章,想象文章描述的景物和畫面,師生不斷的互動和提問,找出本文的教學重點。

(3)同學們在速度課文,找出自己欣賞的語句之后,那么以上同學所描述哪些是描寫了山、樹與小屋的依據,思考兩者之間的關系。①小屋與山:生:山如眉黛,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這句話寫出了小屋的古典美生:小屋玲瓏地立于山脊一個柔和的角度。寫出了小屋環境的和諧生:水面飄過一片風帆,天空掠過一只飛鳥。寫出了小屋的靈動的情調。師:山上有了小屋,就好像是一望無際的水面,有一風帆飄過;遼闊無垠的天空,友誼飛燕穿過。單純的底色上出現了靈動的色彩,使得山川美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請同學們仔細想象這樣一副美麗的畫面,由動到靜、動靜結合,單調的畫面出現了生氣。②小屋與樹:生:小屋含蓄有風度,大樹籠罩著小屋。生:許多樹是高大的,小屋卻是小巧的。生:許多樹呈現綠色的背景,小屋卻別致而出色。師:樹是動的,襯托著小屋的安靜;樹是高大的,彰顯著小屋的小巧。樹同時也有著綠色的背景,襯托著小屋的含蓄、別致。我們可以看出小屋“含蓄而風度”,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展現了小屋的氣質、富有生命力,體現了作者無比的熱愛之情。③讓我們繼續來學習課文,看看作者的觀察角度發生了什么樣變化?生:剛開始作者是近看,角度轉變為,由近變遠,站在山下看。師:很好,那我們看看所描述的小屋是什么樣的?生:山下看到的小屋,是像小鳥一樣,輕靈和自由的。師:站在山下我們可以看到,樹擋住了小屋,小屋給人一種若隱若現的感覺,凌空而起,文章所描述的小屋像鳥、蝶一樣,自然和輕盈。若是沒有小屋,就沒有了現在的生氣,小屋成了山上作為突出和標志的建筑。恰如文章所說的“小屋恰似眉梢的痣一點”,使得小屋更加的美麗動人。總結:文章前半部們通過對小屋周圍的山、樹的描寫,山與小屋以及山與樹之間的關系,彼此點綴,相互映襯,讓我們看到了一幅含蓄生動、和諧幽雅、清新自然的坐落在山林中的小屋。師:文章第九自然段寫了“大路是大道”,小路不是很小么?相互矛盾么?體會下作者的用意。生:“這條小路是我袖珍型的花園的大道”,雖然說,小屋很小,是因為收到了土地的限制,有限的土地,房屋更小,花園比小屋小,小路比花園小,但是文章作者展現的是領空的無限??偨Y:跟隨著以上對于文章的分析,來具體的理解文章作者的寫作意圖。

2.整體感知

(1)理清文章所描述的景物以及景物與小屋之間的關系。

(2)體會作者對于小屋的描寫,所體現的思想感情。設計意圖:主要是通過對文章所描述的景物,景物的特點以及景物之間的關系,來具體的展現小屋的特點,讓學生通過對文章托物言志的寫作手法的學習,來具體的體會文章作者對景物的感情以及展現的情感,培養學生的語言概括能力以及整體認知,培養學生對美的認同感和喜愛感。教學情境二:通過文章中作者對自然景物感受,同學們互相交流,會拿出文章的主旨。

3.語言特色分析

(1)閱讀文章的句子,將有語言特色的句子劃出,并分析其語言特色。

(2)掌握比喻、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體會文章兩相對稱的句式,體會文章賞景的感覺以及表現的文學語言的魅力。

(3)化用古詩詞。體會作者運用濃郁的詩句所展現的景物的神韻。設計意圖:文章的閱讀,尤其是景物的描寫,都要字字、詞詞去揣摩其所用的修辭手法,以及所涵蓋的古典的詩詞名句,細細品位文章,把握語言的精髓。同時也能夠培養學生運用修辭手法的能力,學會積累好詞好句。教學情境三:請同學們仔細閱讀文章,分析文章句子的語言特色?同時分小組談論,不同句子所運用的不同的修辭手法,用不同的顏色標出。

4.寫作特色概括

(1)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設計意圖:文章主要運用了先實寫,后虛寫的;多角度描寫的寫作特色。既涵蓋了寫景,也有抒情,讓學生能夠通過文章寫作特色的探索,找出文章的景物描寫的邏輯方式。教學情境四:分析文章的寫作特色,并根據文章的內容,進行簡要說明。

三、課后作業

1.通過文章對小屋的描繪,畫出我的空中樓閣的樣子。

2.思考:文章景物描寫的作用;文章作者的表達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