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傷科圍手術期護理范文
時間:2023-04-24 08:56:3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骨傷科圍手術期護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361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中最常見的肘部骨折之一。占肘部骨折的50%~60%[1],如果處理不當易發神經、血管損傷、Volkmann氏缺血性肌攣縮及后期肘內翻畸形,使患兒造成終身殘廢。2010年1月~2010年12月收治兒童肱骨髁上骨折58例,總結圍手術期護理,包括采取細心、周到、有效的術前、術后的護理及功能鍛煉。認真做好精心的圍手術期護理可以提高治愈率,防止并發癥的發生?,F報告如下。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男36例,女22例,年齡5~10歲,平均7.5歲,左側26例,右側32例,合并橈神經損傷3例,尺神經損傷1例。
治療方法:58例患者均行切開復位克氏針內固定術,術后石膏托固定2~3周,然后指導功能鍛煉。
護 理
術前護理:①心理護理:該病兒童居多,因患兒語言表達及認知能力差,常以啼哭表達疼痛及不適[1],不能配合治療。因此,醫護人員應以親切的語言、和藹的態度親近患兒,讓其親身感受到關心與愛護,減輕恐懼心理,使其能主動配合治療與護理。同時,向其家長做好解釋工作,傳遞積極的心理支持。②術前準備:幫助患者完善各項輔助檢查,檢查患肢皮膚有無水泡、壓傷及感染。術前讓患兒盡量平臥,抬高患肢,指導患兒做握拳伸指活動,促進患肢血液回流,減輕患肢腫脹常規骨科備皮,術前禁食8小時,禁飲水6小時。
術后護理:①麻醉后護理:病房內準備有效的吸引器、氧氣、喉鏡、氣管插管和急救藥品等,為處理并發癥提供有利條件。全麻術后患兒送回病房,平臥時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誤吸。需常規吸氧,連接心電監護,患兒清醒前應持續心電監護、要嚴密觀察血氧飽和度、血壓、脈搏、呼吸等生命體征變化,并每5~15分記錄一次,保證血氧飽和度不低于98%,直到患兒清醒平穩。②傷肢護理:嚴密觀察患肢手指末端血液循環,觀察皮膚的顏色、溫度、腫脹、感覺、運動及橈動脈搏動情況,發現異常,應及時報告醫生處理。臥位時患肢下墊枕,抬高肘部過心臟。以利靜脈、淋巴回流,減輕腫脹。注意傷口滲血滲液及腫脹情況。肘部可置于輕度屈曲位并制動。下床活動時,使用前臂吊帶懸吊于胸前,使患肢處于功能位,屈肘90°。待患兒恢復感覺后,詢問患兒肩部是否疼痛,并讓做肩關節的適當運動,觀察肩關節的功能。③石膏固定護理:石膏繃帶包扎后,應待其自然硬化。在石膏未干前,盡量少搬動患兒,不要用手指按壓,以免石膏向內凸起,壓迫局部組織。必須搬動時,應用手掌平托。④飲食護理:骨折早期,局部腫脹疼痛、氣血兩虧,應讓患兒進食清淡、富含維生素和蛋白質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紫菜湯、雞湯、瘦肉粥、新鮮蔬菜水果等,少食刺激性及油膩食物。骨折中后期,骨痂形成,骨折臨床愈合,應多食高蛋白、高維生素及含鈣豐富的食物,如瘦肉、蝦皮、骨頭湯等,以強健筋骨、促進骨折及早愈合。⑤功能鍛煉:正確的功能鍛煉是保證患兒骨折愈合及康復程度的關鍵[2]。術后當日麻醉消失即可做手指的伸屈,握拳運動,共3次,每次3分鐘,術后第10天起可做10次,每次5分鐘。第2天增加腕關節的屈伸練習,胸前懸掛繃帶懸吊患肢,做肩關節的前后擺動練習,1周后增加肩部的主動練習,包括肩部的屈伸、內收、外展與聳肩,并逐步增加其運動幅度。前臂肌肉收縮活動,關節活動要循序漸進,逐漸增加活動的強度。2、3周后祛除外固定,主動行肘關節屈伸練習和前臂的旋轉活動。伸展型骨折著重恢復屈曲活動度,屈曲型骨折則增加伸展活動度,禁忌反復做粗暴屈、伸肘關節。術后3個月行X線片檢查,視骨折愈合情況,祛除內固定。⑥出院指導:向家長做好宣傳工作,對其子女要嚴格管理,注意安全,防止再受傷;兒童住院時間短,出院時有些患兒尚未拆線。應指導患兒家屬繼續保持切口敷料干燥。告知醫院的聯系方式,發現異常應及時復診,堅持做好功能鍛煉。
討 論
做好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促進患者疾病的康復尤其重要。通過本組58例患者的觀察與護理,筆者認為,充分做好術前宣教及準備,嚴密觀察術后病情變化,特別是正確判斷手術后并發癥的發生及處理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重要環節,同時指導患兒進行循序漸進的功能鍛煉也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
本組患者經上述治療及護理后,均達到了預期療效,功能恢復良好,無并發癥發生。
篇2
耳濡目染,從小立志學醫
出生于一個醫者世家的程灝,自小就經常聽大人們講:人吃五谷雜糧沒有不得病的,醫生這一職業是人人羨慕的“鐵飯碗”。受到當醫生父母的耳濡目染,讓他幼小的心靈對穿上白大褂無比神往。
回憶起小時候的情景,程灝醫師仍記憶猶新,“那時候我和父母住在醫院宿舍,父親經常夜晚被叫去做手術、搶救病人。第二天早上回到家總是帶著成功的喜悅講給我和母親聽,手術做得如何如何漂亮,搶救的怎樣怎樣成功?!边@讓他被醫生這個能救死扶傷、講仁慈、講仁愛的職業深深吸引,并認為這是一個光榮神圣且富有成就感的職業。這也是后來他經常說“治好一個病人,我比你更高興”的原因。
上世紀70年代,父親參加了天津市早期的西學中學習班,開始學習中醫,程灝那時剛上小學。父親希望弘揚和傳承中國優秀傳統醫學,便讓他一起學習。也是從那個時候,他開始接觸到中醫的很多名詞和基礎知識,并且對中醫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立志學習中醫、治病救人。
1987年,程灝畢業于天津中醫學院,從此便踏上了中醫、中西醫結合骨傷科臨床醫療、教學、科研工作的道路,走上了從小夢想的從醫之路。
創建醫療平臺,打造一流團隊
在中國中醫研究院骨傷科研究所工作十年后,程灝來到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參與創建了望京醫院創傷一科,目前擔任該科室主任。在這里,他注重突出中醫特色,繼承發揚中醫骨傷科事業。同時,融入創新理念,中西醫并舉,為患者提供最佳治療方案,不僅提高了科室患者的治愈率,更為傳統醫學的發展貢獻了力量。
據程灝主任介紹,望京醫院創傷一科建科于1997年,到今天已經18年的歷史。現有主任醫師3名,副主任醫師3名,醫生14名,護士14名,主治醫師7名,住院醫師2名,其中醫學博士3名,碩士4名,高級醫學顧問1名。目前有開放床位44張,包括創一科病區、專科門診、全年24小時骨科急診的完整科室,曾擔任重大群體交通事故救治,汶川、玉樹等地震災區的救援等工作,是一支訓練有素、技術精湛、作風硬朗的醫療團隊。
在程灝主任的帶領下,創傷一科全體成員本著“突出中醫特色,中西醫并舉”的原則,遵循繼承發揚祖國醫學傳統骨科理論方法結合現代醫學骨傷科理念技術的學術指導思想,為患者提供最恰當的治療方案和方法。他們應用傳統的閉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技術、中西醫結合外固定技術、現代生物學固定理念微創技術和手術鋼板髓內釘固定等技術治療四肢、骨盆及關節的各類新鮮、陳舊的復雜難治性骨折,急、慢性軟組織損傷;骨折遲延愈合或不愈合;急、慢性骨與軟組織感染等。同時,注重中醫中藥三期辯證施治(內服外用)在骨折治療中的應用,總體水平和同期國際接軌,已經達到國內外先進水平??剖业闹尾√攸c是:中醫特色不拘泥,西醫特點不落后。
多年來,創傷一科的醫生們一直保持著高尚的醫德,他們勤勉敬業,滿懷仁愛之心,精益求精,把患者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敢于承擔風險,無私奉獻著自己的青春。他們盡全力為病人提供優質的護理服務,憑借著嫻熟的技術,高水平的理論,打造了一支卓越的護理隊伍,努力為我國的創傷醫療事業發展做貢獻。目前,該科室還承擔了國家自然基金科研項目一項、省部級科研課題三項、院級科研課題三項,承擔北京中醫藥大學創傷急救教研室工作,負責“三生”的臨床教學任務。
因病施治,為患者謀福
“凡醫者,非仁愛之士不可任也;非聰明理達不可任也;非廉潔淳良不可任也。是以大凡醫者,其德能仁恕博愛,其智能宣暢曲解,為醫也?!边@是晉代名醫楊泉在《論醫》中對“醫者”的界定,也是程灝主任始終踐行的行醫之道。
在程灝主任所在的創傷一科,多年來都保持著這樣一個理念:做醫生做該做的手術,給病人一個最好的、最恰當的治療方法。每個患者的治療方法不一定相同的,但每一個方法對這個病人是最恰當的,作為醫生就為患者提供這樣的服務?!按蠖鄶导膊?,包括骨折,治療的方法都不是唯一的。手術不是萬能的,很多骨折也可以通過非手術方法解決。采用什么方法要根據病情,根據患者實際需要,哪種方法對病人最有利就采取哪種方法。大多數病人是不懂醫學的,作為我們醫生要把治療其所患病的各種治療方法的利與弊向患者和家屬說明,患者會權衡,提出他們最能接受的治療方法。有些骨折需要趕緊手術治療,比如需要早期下地活動的、關節內骨折等,醫生就不能猶豫,必須果斷做出判斷”,程主任如是說。
去過程灝主任門診的患者都知道,在他的出診臺上放著一個小冊子,上面寫著“在我們的醫學幫助下,您能早日康復,我比您更高興?!边@是他及他的團隊發自內心的感言,更是一位醫者所不懈努力的方向。
“做該做的手術,做病人需要的手術。”是大醫精誠、仁慈博愛的體現。當一些疑難雜癥擺在醫生面前,運用所掌握的豐富的中西醫學知識和高超的技術,將最恰當、最適合的治療方法,對患者進行醫學幫助,是醫生的一種本能。但是做到這些最基本的前提是,醫生必須了解中醫并掌握中醫骨傷的精髓,同時還要對西醫現有的先進技術材料了如指掌,真正做到學為所用。
一位來自北京朝陽區的患者,60多歲,沒有工作,由于不小心手腕骨折了,經過北京的其他兩家醫院的檢查,醫生都說必須進行手術治療,由于怕手術治療會留下后遺癥且費用太高患者選擇了放棄。后經人介紹,來到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創傷一科找到程灝主任,當時,他非常擔心程主任也動員他做手術。沒想到,在程主任看完片子并詳細詢問他現在的生活環境、工作情況后,極其自信的說:“我們可以采用閉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固定治療。估計最后和手術效果差不多?!背讨魅蔚闹委煼椒ㄗ屗氖滞笤诙潭贪肽曛畠染突眷`活自如活動,不僅減少了很多痛苦,還節省了大筆醫療費用。
創新研究,追求卓越
創新驅動發展,對于任何一門學科來說,如果沒有創新就意味著走向衰亡。中醫學能夠歷經幾千年的風雨一直屹立于世界東方,少不了我們的祖先在傳承過程中的不斷創新和突破。程灝主任也深諳此道理,為此,他在近幾年帶領科室推出了系列微創手術方法,他非常注重創新,對目前骨科醫療界普遍使用的小夾板進行了創新和改進,并獲得了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專利號:2013202167560)和“發明專利”(專利號:2013 101484267)。
程灝主任介紹說,微創手術是現代骨科的精髓,指的是在微創理念指導下采用的手術方法,是一種相對的根據不同病情所采取的方法。近年來,創傷一科運用微創手術方法,已經讓許多嚴重股骨近端骨折的老年朋友重新站立起來,提高了生活質量。另外,程主任曾多次參加關于微創手術的各種國際性、國內醫學交流會、研討會,創傷一科的微創手術得到國內外醫學界的充分肯定。
從事中醫骨科的醫生都知道,小夾板固定治療骨折是我國著名老一輩骨科專家尚天裕等老先生總結出的一套理論和治療方法。主要用于四肢骨干骨折,尤其對固定四肢中段骨折有明確的療效,到目前為止已經被中醫界使用了幾十年。但是,在使用的過程,程主任發現有些小夾板的設計應用存在一些問題,尤其是對于近關節或關節內骨折的應用,顯得有些力不從心。比如在固定肱骨近端的外科頸骨折時,內側夾板下墜,前、外、后三板相互聚攏、向外開裂等,起不到固定作用。于是,程主任根據多年的臨床經驗和對小夾板的研究,在原有的基礎上增加了一些創新元素,進行了進一步改進和技術創新。這一創新設計的新型小夾板,克服了原來小夾板的缺陷,對上述骨折起到了明顯的穩妥固定的作用,為更多骨折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
一位30多歲的外科頸骨折的女性患者,在一次摔跤的過程中,導致非常嚴重的外科頸粉碎性骨折,程灝主任親自施以治療,并且使用了他發明的新型小夾板。不到8周時間,恢復情況很好。程灝主任還建議該患者,間斷性地可以拿掉夾板,開始做一些功能鍛煉。
傳承頌揚,見證先進理念發展之路
中醫骨傷科學是我們的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是基于樸素唯物論的科學,它以人為本,注重整體觀念的學術思想。但是隨著時代的變遷,其滯后性也不斷凸顯。因此,程灝主任非常注重在工作中結合實際對其進行繼承和發揚。西醫也一樣,即使是在當今現代醫學逐步發展到微觀細胞、基因等研究水平,但仍有很多難關需要攻克,需要因時依癥來治療疾病,同時需要權威而正確的理論指導思想的引領。
程灝主任介紹說,AO理念和BO理念是當今西醫治療骨科疾病所遵循的主要理論指導思想。1958年,西醫骨科確立了治療骨折的AO原則,該理念強調堅強內固定。但這一理念并不完美,出現了大量失敗病例。于是,骨科專家們經過二、三十年的臨床實踐,不斷探索、不斷改進,在近十年間逐漸形成了新的骨折治療理念――BO理念,這是一種生物學固定理念,不僅損傷小,且治愈率高。
AO理念與BO理念的主要區別在于:AO理念采用絕對的解剖復位堅強的內固定,而BO理念是以保護骨折周圍軟組織為前提,不必以損傷骨折周圍血運為代價的解剖復位,主張生理學復位和遠離骨折局部的穩妥固定。中醫治療骨折主張功能復位和保留骨折上下關節功能活動的彈性固定。功能復位是指滿足骨折愈合后肢體功能的復位方式,不必強求解剖復位而過多損傷骨折周圍的軟組織,有中醫專家將其稱之為CO理念,“C”即是“China”,即中醫骨科理念,其實也不為過。
一位來自江蘇的患者,鎖骨骨折,做完手術半年多后,仍有一些不舒服的地方,疼痛難忍。程灝主任在看了他一下片子之后,說道:“你這個手術應該不是在我們醫院做的?!痹摶颊哒f:“是在當地一家醫院做的?!?/p>
為何能做出如此準確的判斷,源于程灝主任對骨科疾病治療理論的了解以及創傷一科先進的骨科治療技術,他說:“從鋼板固定的方法來看,首先肯定不是我們醫院做的,至少不是我本人或我科做的手術。該患者的手術方式是在AO理念指導下的方法,它要求骨折鋼板堅強內固定,鋼板貼敷越嚴密越好,螺絲越多越好,越堅強越結實越好。這位患者使用的鋼板,在所有鋼板釘孔上打滿了螺絲釘,在骨折處中間再又加上2顆螺絲捆上鋼絲,”這種骨折所應用的方式,是違背目前最先進的生物學固定BO原則,所以導致半年了骨折還沒有愈合跡象,接下來鋼板很快就會斷掉,原因就是沒有跟進學科的發展。
治病方法非常重要,選擇的材料也很講究,手術材料不是越貴越好,進口的材料不一定適合每位患者,比如美國、德國等歐美國家人體形健壯,其生產的人工關節質量確實很好,一個股骨頭假體數萬元,而臺灣聯合公司生產的人工假體(應該屬于國產)一萬多元,其使用壽命不相上下,但是臺灣聯合的人工關節質量也是世界一流的,其產品設計可能更適合中國和亞洲人群的體型特點。不適合的產品,再好、再貴也沒有意義。
中西結合,博采眾長
在多年行醫過程中,程灝主任深刻理解到,無論是有著幾千年文明史的中醫中藥文化,還是有著幾百年歷史的西醫理論,都是能夠治療疾病、為人類健康謀福的醫學,二者之間并不存在矛盾。他說:“中醫、西醫各自有各自的理論體系,有自己的原則和方法,選用哪種方法治病不是醫生憑空想象出來的,而是要看哪種方法對病人有利,中西醫結合是理念的結合,絕不是方法的結合。中西醫結合的最高境界,就是在臨床工作中取其所長,避其所短。”
大多數人認為,醫生所提出的保守治療就是中醫治療,手術治療就是西醫治療,且中醫治療骨傷相對便宜,西醫手術治療比較昂貴。程灝認為,一個東西的好壞,不在于價格、材料,關鍵是真正為病人解決多少問題,當然,能夠達到好的療效就是好東西。便宜的東西也能創造良好的社會效益。另外,程主任表示,其實中醫的麻醉術和手術要比西醫早幾千年,查閱文獻幾千年前就有華佗擬行開顱手術的記載。但是由于麻醉技術的發展,無菌技術、抗菌藥物的出現,使得西方醫學和手術療法發展更快。所以說,保守治療并不等同于中醫治療,中醫也包括手術療法和非手術療法。中醫治療骨折有獨特閉合手法復位、小夾板外固定、穿針外固定等。另外,骨折三期辨證施治,動靜結合、筋骨并重、內外兼治、醫患合作等,都是中醫骨傷科的特色原則和手段。
再比如,對于傷口、軟組織損傷的治療,中醫幾千年就開始強調“提膿祛腐,煨膿長肉”,是說傷口有分泌物不一定是壞事,有分泌物傷口才能夠長得更快一些。過去,西醫一直認為傷口愈合一定要干燥,現在剛剛認識到濕性愈合的重要性。然而,這些轉變都恰恰符合中醫的理念和方法。程主任說:現代傷科的理念和治療方法,似乎逐漸地向幾千年前中醫的理念和治療方法轉變和靠攏。我認為中醫與西醫的發展方向,是在一個平面上沿著兩條不同直線發展,而不是平行線,總有一天會有相交點。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中醫和西醫應該是不能夠分家的,也不是對立的,中醫也叫“漢醫”,中國還有“藏醫、蒙醫”等,國外也有適合自己民情的民間的醫學,雖然在理論系統上各有區別,使用不同藥物和方法,但是都能治病。無論使用哪種方法,怎樣對病人更適合,醫生就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方法,這才是“中西醫結合”的真正內涵。
淡泊名利,關注醫改
凡大醫治病,必當安神定志,無欲無求。作為一名醫者除了有精湛的醫術,還要有良好的醫德,這才能被稱之為一名真正的醫者。在醫患關系尤為緊張的今天,有些醫生因夸大病情不被患者理解,甚至會遭到不同程度的報復,這讓作為醫生的程灝主任很痛心。
程主任說,其實醫生夸大病情的現象有兩種情況必須區別看待。第一種:醫學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學科,很多疾病的嚴重性往往被暫時的表面現象掩蓋,然而這些難題患者是無法看到的,就像“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患者或家屬不懂,也看不到,但是看不到并不代表不存在。第二種:醫生受當前復雜惡劣的醫患關系環境,和個別不良媒體故意夸張的虛假報導,和不公正的司法判決等等因素的影響,不得不把疾病可能發生壞結局所謂有義務的告知。否則哪一點沒說到,醫生就會被認為沒有履行應盡的義務。其實,病情的發展、治療的效果與告不告訴患者毫不相干,與病歷寫的好與壞也不存在因果關系。
但是,總是免不了會出現第三種情況,那就是在極個別醫德不佳的人,他們故弄玄虛,拿回扣、要紅包。但是“這不能代表整個醫務界,不能讓所有醫生護士背黑鍋?!边@是中央電視臺某節目中某著名主持人說的。
在中國幾十年的醫改過程中,這一現象并沒有杜絕,甚至有的醫療機構變本加厲,這讓我國的醫患關系更為緊張。但是導致這一現象的原因到底在哪里?程灝主任認為,政府的每一項決策都應該面向醫療群體,要考慮醫與患雙方的利益,絕不是僅僅依靠強行推行一個“醫生與患者簽署拒收、拒付紅包協議”的規定,就希望將醫改搞成功。所以說,國家投入不平衡,醫保政策畸形,法律不健全,司法不公正,個別媒體虛假或不實報道,犯罪成本過低,法律保護意識濫解等等,都是導致今天醫患關系緊張的直接原因,需要政府真正的重視起來,要讓全社會包括醫務人員都明白和理解,什么是“醫學幫助”的真正的內涵。
精勤不倦,弘揚中醫學
除了做好醫學科研和教學工作,程灝主任還積極參加各種災區救治活動。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地區發生強烈地震,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赴青海玉樹抗震救災專家指導組,程灝主任主動請戰,代表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參加了專家組。在災區,程主任成功完成第一例骨折救治手術,在后來十天的奮戰中,他們圓滿完成了地震傷員的醫療救治,并運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傷員進行心靈溝通,不僅治好他們身上的傷,還為他們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他主動為災區的重建捐款,奉獻了自己的一份愛心。由于程醫師的積極參與及做出的較大貢獻,他被九三學社北京市委批準授予“社會服務工作先進個人”獎并通報表彰。
篇3
關鍵詞 骨外固定支架 骨折 護理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54
骨折固定分為骨內固定和骨外固定,與骨內固定相比,骨外固定支架具有便于處理患者傷口和修復骨折處的軟組織損傷兩大優點。由于骨內固定限制較多,骨外固定支架在臨床上已有廣泛應用,尤其是在患者不宜進行骨內固定且伴軟組織損傷四肢長骨干中的骨折中[1]。但骨外固定支架也有其不足之處,它會造成患者日常生活不便。一旦護理不當,患處極易被感染。2008年9月~2009年10月對339例患者應用固定支架的患者,取得了滿意的效果?,F報告如下。
臨床資料
2008年9月~2009年10月對339例患者應用骨外固定支架,男194例,女145例,其中18歲以下患者34例,19~35歲患者148例,35~60歲患者76例,60歲以上患者81例。骨折部位,肱骨干骨折32例,股骨頸骨折42例,股骨干骨折128例,脛腓骨骨折137例。
護 理
心理護理:骨折后,患者普遍對未知的醫療效果持擔心心理,擔心固定支架會對日后正常生活的產生影響。同時,患者對手術的恐懼和擔心手術的不成功,使患者對是否采取手術抱有猶豫心態,對患者康復造成了極大影響。因此,護理人員在術前應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術前心里護理分為三個步驟:①主動向即將進行手術的患者仔細介紹手術流程、注意事項;②患者如有疑問,耐心回答,并幫助患者盡快適應醫院環境,降低患者的焦慮感;③向患者及家屬介紹骨外固定支架的優點,減少患者擔心,尋求家屬的配合。如有必要,可請已進行手術的患者告知術后的康復情況。
患者骨折處的固定:術前應仔細觀察患者骨折嚴重程度,對病情有大致了解。用夾板固定并制動患者骨折處,避免病情加重。同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如非必要避免移動患者的骨折處,以防患者疼痛感加深,同時損害骨折部位附近的血管神經。
患者事先清理患處皮膚:因為骨折發生在四肢,四肢皮膚生長著大量的毛發極易包含著細菌和污垢,在術后不便清理傷口。所以,為了避免術后傷口被細菌感染,術前應及時清理患處皮膚,降低傷口感染率。
患者術后骨折處的放置:術后骨外支架已固定,如患者躺臥姿勢不正確,極易造成肢體腫脹。所以,當患者返回病房后,應及時告知患者將骨折出抬高30~40°[2],使淋巴、靜脈能夠順利回流,避免肢體腫脹。
針孔皮膚的清洗:骨外固定支架治療四肢骨折護理不當,很容易使患者并發針孔感染,增長患者康復時間,因此必須予以重視。術后護理過程中,醫護人員應該每天用75%酒精棉球清洗針孔處,并將75%濃度的酒精紗布固定在針孔處,避免患者傷口感染。在清洗過程中,輕輕擦拭,切記撕掉纖維性包裹,使患者皮膚保持一定厚度來抵御傷口感染。同時,定期觀察患者針孔處的癥狀,一旦發現有針孔周圍的皮膚出現微紅、微痛,則須及時采取措施進行消毒護理,抬高患者骨折處。如果感染嚴重,必要時可使用抗生素。
固定支架的維護:患者術后一定程度康復后,可適當進行功能鍛煉。但運動可能會導致固定支架螺絲釘的松動,須時刻注意固定支架情況。醫護人員應當告知患者一旦發現有螺絲釘松動,及時告訴醫生固定螺絲釘。否則很可能因為外固定支架的松動致使骨折處的移動,影響患者康復。
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的功能鍛煉:術后患者長時間臥床,會導致患肢肌肉萎縮。醫護人員應正確指導患者進行適當的肢體鍛煉,促進患者關節功能的恢復。如果患者在鍛煉過程中出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停止活動,臥床靜養一段時間,并抬高患肢。
結 果
進行骨外固定支架的339例患者通過術前、術后護理,279例患者正常愈合,針眼感染患者19例,骨折再移位患者6例,針眼滲血患者17例,螺絲釘松動患者18例。
討 論
骨外固定支架治療骨折具有良好的療效,當患者是因合并嚴重軟組織損傷及缺損時,應作該方法治療效果尤佳。采用此種方法,骨折處愈合速度快、患者治愈率高、并發癥少;患者痊愈后骨折處無異物,避免了二次手術;同時也縮短了患者治療時間,降低了醫療費用及成本。但如護理不當,患者極易被感染。本次試驗表明,臨床護理工作中細致的觀察、正確的處理、及時的指導對骨外固定支架的治療是十分重要的。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舒適護理;骨科;術后疼痛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959(2009)11-0144-01
舒適護理是通過對護理活動的舒適干預,使患者在心理、生理、社會交往等方面達到愉快的狀態或降低不愉快的程度。骨科患者術后普遍存在疼痛,術后疼痛與焦慮水平呈正相關,疼痛、焦慮等身體、心理不適會直接影響患者的術后康復。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引入舒適護理,對減輕患者焦慮、控制術后疼痛,減少鎮痛藥物的使用,增加患者術后舒適感,降低手術后并發癥,促進康復有著重要意義。
隨著醫學模式的轉變和社會的進步,病人對醫療服務需求不斷增高,住院病人已不滿足于傳統的技術服務,而舒適護理使患者在生理、心理、社會環境、心靈上達到最愉快的狀態。也就是說,護理人員能給予一個最舒適的護理[1],找出解決舒適問題的方法,達到縮短、減輕、自在、超越的舒適狀態。根據骨科病人病程長,需手術、長期臥床、牽引、石膏固定,生活難以自理的特點,我院自2006年7月以來,向創傷骨科患者開展舒適護理并與常規護理進行對比,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1 材料與護理方法
1.1 研究對象及信息:患者共計168例,男127例,女41例,年齡17~76歲,平均(25.68±7.96)歲。均無高血壓、感染性疾病及神經精神疾病史。其中手擠壓傷并尺、橈骨骨折并肌腱或血管損傷34例,肱骨骨折13例,鎖骨骨折6例,脛骨骨折28例,脛、腓骨骨折31例,股骨骨折37例,股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11例,脛腓骨骨折合并上肢骨折8例。
全部患者均在臂叢麻醉或連硬外麻或全麻下行清創或斷肢(指)再植或皮膚缺損植皮或殘端修整、或肌腱、血管吻合、或切開復位骨折內固定術、或石膏、夾板外固定術。手術順利,傷后給予破傷風抗毒素注射,術后使用抗生素、止血藥物等支持對癥治療。隨機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均為84例。
在針對性護理前,對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種、病情嚴重程度、麻醉方式、手術方式進行了比較,并經統計學分析均P>0.05,兩組患者間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綜述
1.2.1 常規護理方法:①環境:保持環境安靜、整潔,盡可能降低一切噪音;白天避免強光照射,夜晚開地燈,幫助患者入睡。②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士熱情和靄、關心體貼患者;尊重患者的人格和尊嚴;耐心聽取患者的不適主訴;理解患者對疼痛的悲傷反應。③創造良好的病室氛圍:請性格開朗、豁達樂觀的同室病友交流手術感受和經驗,幫助和鼓勵其他患者消除對受傷和手術的疑慮與恐懼心理。④保持舒適的:定時協助患者翻身,予舒適臥位,用軟枕墊高患肢并置功能位;上肢骨折患者起床活動時用前臂吊帶屈肘位吊起患肢,以促進患肢血液循環,減輕腫脹,緩解疼痛。⑤穩定情緒:鼓勵親人陪伴和探視;主動與患者談心,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解除患者的困擾;講解疾病康復知識,指導患肢功能鍛煉方法;幫助患者穩定情緒,堅定信心,避免緊張、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而加重疼痛。
1.2.2 舒適護理方法:觀察組在患者主訴疼痛時或評估疼痛后,并在不影響其他患者休息的情況下實施舒適護理。實施舒適護理方法前向患者說明此類方法的作用和目的,使其能夠積極配合,讓患者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選擇其中一種或多種方法。具體方法:①分散或轉移患者的注意力:可用視覺分散法如看電視、讀小說;聽力分散法如聽音樂、聽故事;觸覺分散法如輕輕按摩傷口周圍的皮膚。②引入幽默以期能引起患者發笑的事情,如我們與患者講笑話,或讓患者看幽默雜志、電視相聲、小品或吹肥皂泡。③放松:通過各種放松訓練,如深呼吸、慢節律呼吸并輔以聽音樂。④皮膚刺激法:冷敷、熱敷、按摩,以及皮膚搽劑的應用如活絡油。冷敷可以減輕炎性水腫,但注意在不影響患肢血運的情況下使用;熱敷可減輕肌肉痙攣,增加局部的血供;傷肢按摩和局部涂擦活絡油主要是通過物理方法增加血液循環、舒筋活血而減輕疼痛。
1.3 效果評判方法:①對能合作的患者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2]或文字描述式評分法[3]測量疼痛。②將疼痛測量結果量化為無、輕、中、重、極度疼痛5個等級,用0~4分來表示,并交叉量化。③兩組患者在手術后回病室1h內開始測量,以后定時(每4h)或疼痛時隨時測量,疼痛時實施舒適護理15~30min后再測量并記錄,如果疼痛不緩解或疼痛在中度以上聯合藥物止痛,將疼痛結果記錄在疼痛量化記錄表上。
2 結果
2.1 所有結果采用SPSS10.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2.2 對照組與觀察組的患者疼痛程度對比見表1。
篇5
[關鍵詞] 循證護理;神經根型頸椎??;效果
[中圖分類號] R681.55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3)11(a)-0151-04
Effect observ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LIAO Dejun1 LI Xiaohe2 YAN Leilei1
1.Department of Adult Emergency Treatment,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Zhejiang Province, Wenzhou 325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Anatomy, Basic 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Medical University,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Hohhot 01011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Methods 120 cases with cur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from February 2010 to January 2013 in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and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ith 60 cases in each group. Cervical spondylosis cognitive ability, clinical efficacy, satisfaction of nursing service, complaint rate of the two groups were observed. Results The cervical spondylosis knowledge, cervical spondylosis attitude, prevention of cervical spondylosis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t = 6.59, 7.02, 2.53), the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χ2=7.15), nursing work satisfaction and complaint rate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group were better than those of conventional nursing group (χ2=6.93, 6.93, P < 0.05), 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Conclusion The application of evidence-based nursing in nursing care of patients with the cervical spondylotic radiculopathy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cognitive and clinical therapeutic effect,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nursing disputes,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application.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nursing; Nerve Root type cervical spondylosis; Effect
隨著生活壓力增大和節奏加快,頸椎病的患病率逐漸增大,其發生年齡逐漸的有年輕化的趨勢[1]。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和頸椎間關節發生退行性病變,引起患者的脊髓、神經及血管發生損害,進而患者出現一系列的綜合性病變,其屬于常見的骨科疾病[2]。頸椎病中以神經根型頸椎病最為常見,其發生率約占全部頸椎病的50%[3]。頸椎病因其容易反復發作、病程遷延,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本研究頸椎病患者臨床護理情況進行觀察和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溫州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以下簡稱“我院”)2010年2月~2013年1月骨外科收治的頸椎病患者120例臨床資料進行觀察和分析,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頸部、肩背部的疼痛,一側或者兩側的上肢、手指的放射性麻木、疼痛,通過影像學檢查和臨床診斷確診為神經根型頸椎病。依據護理措施的不同進行臨床分組,常規護理組60例,其中男33例,女27例,年齡25~70歲,平均(40.5±10.0)歲,病變部位:C3~4 18例,C4~5 12例,C5~6 19 例,C6~7 11例,病程0.5~11年。循證護理組60例,病程1~13年,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齡26~69歲,平均(40.8±10.3)歲,病變部位:C3~4 17例,C4~5 13例,C5~6 17 例,C6~7 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 > 0.05),具有可比性。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x±s)
1.2 方法
1.2.1 常規護理組
主要采用骨外科神經根型頸椎病的常規護理措施,主要包括脈搏、血壓、呼吸頻率等生命體征的監護等。
1.2.2 觀察組
在常規護理組的常規護理措施的基礎上聯合循證護理模式
1.2.2.1 骨外科頸椎病患者常見護理問題匯總 根據我院護理部及骨外科護理人員多年經驗,對骨外科患者常見的護理問題進行整理。①入院須知了解不足:一些患者及家屬在進入醫院診治過程中,由于對入院須知了解不足,從而對護理人員工作有誤會,或者在接受檢查、辦理住院手續過程中發生不必要的摩擦,增加了護患糾紛。②生活和工作的不良習慣:長時間的低頭工作或者長時間坐在電腦桌旁上網玩游戲和工作,誘發神經根型頸椎病發病或者復發。③疼痛: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因病情發展會有不同程度的頸部、肩背部疼痛,不僅影響日常生活質量,同時嚴重者影響睡眠,不利于臨床護理。④不良心理情緒: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緊張、恐懼、憂郁的不良情緒,不僅不利于臨床護理及護理,同時頸椎病常會使患者舒適度改變、睡眠方式紊亂甚至影響一些日常交流,產生煩躁不安、易怒不良情緒,影響護患溝通。
1.2.2.2 循證支持 通過查閱相關文獻、期刊、數據庫,總結歸納健康宣教計劃、心理護理規范,為提高護理質量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
1.2.2.3 相應循證護理干預 ①入院指導:患者入院后及時向其介紹醫院環境,同時做到患者病房舒適整潔、通風良好,給患者賓至如歸的感覺,主動詢問患者疑難問題,耐心講解住院后相關流程,避免患者及家屬因住院手續不完備,造成的辦理“繁瑣”過程。②康復性和預防性訓練:根據患者生活和工作狀態,制訂一系列的預防頸椎病和頸椎病康復性訓練的活動,提高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減少頸椎病的復發率。③疼痛:患者入住病房后,除了常規護理之外,增加護患溝通與交流,向患者耐心講解頸椎病的知識,通過按摩和康復性訓練來患者疼痛和肢體麻木。④心理護理:骨外科頸椎病患者入院后出現緊張、憂郁、焦慮、自卑等不良心理情緒,針對患者上述情緒變化,加強對患者的心理護理。
1.3 觀察指標
1.3.1 觀察兩組患者對于頸椎病認知能力情況
對骨外科患者的頸椎病知識、對頸椎病態度、對頸椎病預防等進行評價,每項指標滿分100分,分數越高,提示骨外科患者對于頸椎病認知能力越好。
1.3.2 觀察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
效果評價標準包括:①治愈:頸椎病臨床癥狀消失,頸部活動自由,可以恢復正常的生活和工作;②有效:頸椎病臨床癥狀和體征基本消失,頸部活動范圍明顯改善,基本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和生活,過度勞累后頸肩部有輕度的不適,但是按摩和康復訓練后明顯緩解;③無效:上述指標均未達到者。總有效率=(治愈+有效)/總數×100%。
1.3.3 觀察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投訴率情況
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采用自制評價量表進行,投訴情況包括信件、網絡、電話等多種渠道。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統計軟件SPSS 17.0對數據進行分析,正態分布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兩獨立樣本的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 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對頸椎病認知能力情況比較
循證護理組對頸椎病認知能力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 = 6.59、7.02、2.53,P < 0.05)。見表2。
表2 兩組頸椎病患者對于頸椎病認知能力情況(分,x±s)
2.2 兩組臨床療效情況比較
循證護理組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 7.15,P < 0.05)。見表3。
表3 兩組頸椎病患者臨床療效情況[n(%)]
注:與常規護理組比較,χ2=7.15,*P < 0.05
2.3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投訴率情況
循證護理組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度和投訴率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93、6.93,P < 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對護理工作滿意度和投訴率情況比較[n(%)]
3 討論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和發展,護理模式也在隨之不斷變化和進步,尤其是循證醫學的在臨床得到了廣泛的應用[4]。循證護理這個概念在臨床越來越受到重視,其主要是以科學依據作為基礎護理的理論依據,通過護理實踐對循證護理模式進行支持和應用,從而促使傳統的經驗主義護理模式向著以科學研究成果作為基礎的新型護理模式進行轉變[5]。循證護理模式在我國起步較晚,目前處于起步階段,往往護理工作者對于循證護理認識不是十分充分,往往缺乏對于循證護理深入學習和研究[6]。
頸椎病主要是由于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改變,當受到外力作用是患者的頸椎間盤的內外動力失去平衡,對周圍組織結構如神經根、脊髓、交感神經及椎動脈等刺激或者壓迫,造成一系列的綜合征[7]。其屬于脊柱平衡失調引起的局部性頸椎病,年輕患者多見,但是也有中老年患者,X線一般沒有椎間隙狹窄,但是頸椎生理曲線有改變,椎體間的不穩定和輕度的骨質增生,在頭部、肩部、頸部、臂部有一定的壓痛點[8]。頸椎病患者頸椎周圍組織還可能出現充血和腫脹,神經根周圍和椎管內可能有粘連發生,嚴重的對患者的生活和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響[9]。神經根型頸椎病是常見的頸椎病,其臨床治療往往采用非手術治療,因而對于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相應護理措施顯得更加重要。
循證護理是護理人員有計劃的進行有目的性等護理過程,其根據以往的科研理論和參考文獻等知識結合臨床實踐經驗,獲得針對性的對患者進行護理操作的證據,根據護理證據的支持,作為臨床護理決策依據的護理實施過程[10]。循證護理組通過查閱文獻結合臨床實踐經驗,了解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發病機理,大多數是不良生活和工作習慣引起的椎間盤退行性病變,進而引起脊髓及神經根等壓迫,造成神經功能損傷,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出現感覺、運動障礙,嚴重者出現四肢癱瘓[11]。
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對于頸椎病發生原因、治療及相應護理措施的深刻認識,了解到頸椎病預防的重要性和相應的方法,最大程度的發揮患者預防和治療頸椎病的主管能動性,對不良的生活和工作習慣進行及時的糾正,做到勞逸結合,緩解頸部肌肉進行和勞損,更好的做好頸部護理,促進頸椎的血液供應[12]。通過健康教育還可以加強吸煙患者的戒煙勸導,向患者講解,尼古丁會降低頸椎椎體的血容量,影響頸椎間盤的營養攝入,吸煙引起的咳嗽會增加椎間盤的壓力和椎管內壓力[13]。飲食方面主要食用含鈣量較為豐富的食物,如排骨、軟骨、奶、蝦皮等食物,還可以食用豬蹄、牛蹄筋等含有膠原蛋白較高的食物[14]。多吃新鮮的水果和蔬菜,保證充足的微量元素的攝入,發揮自身的生理調節作用[15]。
注意防止頸部受涼和受潮,預防感冒,降低不良因素的影響[16]。保持良好的生活工作習慣:盡可能避免長時間伏在桌子上學習和工作,避免長時間應用電腦,一般工作或者學習1 h后,起身活動頸部,如用頭部書寫米字等[17]。保持良好的睡姿,枕頭調整適當的長度和高度,一般枕頭長度超過患者肩寬15 cm左右,枕頭的高度為患者拳頭的橫徑,患者側臥時單側肩膀到頭部的距離[17]?;颊咴诠ぷ骱瓦\動時,盡可能避免猛回頭、過度的頭向一側偏,身體轉動時,頸部要隨著身體的旋轉而旋轉[18]。
頸部功能康復性訓練:①頸部十字操,主要是緩慢的向左右方向旋轉頭部,做前屈后仰的動作[19]。②做聳肩縮脖式的伸縮性訓練,每天20次。③伸直頸部,兩只手放在背部,做上下搓澡性練習,每個方向各做20次[20]。④頸項相爭向前后左右方向緩慢的進行10~20次,提高頸部肌肉的伸縮程度。⑤低頭看海,抬頭望月,向后觀瞧,上述步驟緩慢進行。⑥雙手向后伸合攏呈現“小燕飛”適當向上抬,抬頭適當的向后仰,每次持續3 s,每天堅持10次。通過康復性的訓練,可以增強頸椎病患者頸部肌肉和關節囊的強度,增強頸部的穩定性,改善患者頸部血液循環狀態。
頸椎病患者對于病情和預后的過分擔心,頸椎病患者在心里情緒上呈現多種不同樣式的變化,容易出現緊張、焦慮、易于煩躁的心理情緒,影響治療效果和功能恢復。頸椎病患者因病情復雜多變和患者進行治療過程長短變化,更加增加了治療后功能恢復的不可預期性,頸椎病患者的心理預期可能和臨床治療效果無法吻合,使頸椎病患者接受臨床治療方面的依從性較差,頸椎病患者因為達不到預期的心理療效,其在心理上出現較大落差,無法適應,一旦與周圍人際關系不融洽,很大可能進入自我封閉的狀態,出現較強烈的孤獨感,極可能出現抑郁癥。尤其是一些高齡頸椎病患者,對于身體健康狀況更加憂慮,還可能出現寢食難安、拒絕治療的心理狀態。護理人員要根據頸椎病患者的不同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的進行護理,耐心的講解頸椎病的臨床癥狀和治療過程,根據患者抑郁、焦慮、煩躁的心理狀態給予有效的心理疏導,體會患者臨床癥狀和頸椎病帶來的痛苦,誠懇的表示自己的理解和關心,耐心的傾聽患者對于頸椎病病情的傾訴,幫助患者宣泄不良的心理情緒。
本研究對頸椎病患者臨床資料進行觀察分析,依據護理措施的不同進行臨床分組,常規護理組60例和循證護理組60例,結果表明,循證護理組對于頸椎病認知能力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通過循證護理可以對實踐性的經驗和循證護理的理論知識進行檢測和評估,在驗證循證知識的同時促進循證護理知識的創新,提高整體護理人員的素質,與此同時護理人員將頸椎病知識以健康教育的形式傳遞給患者,進而提高了患者對于頸椎病認知能力。同時循證護理組對于臨床療效明顯高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循證護理在實施過程中可以將研究結果和臨床專門知識和臨床實踐經驗,同頸椎病患者的特殊需求結合在一起,促使臨床護理措施更加人性化的發展,減少由于患者對于護理措施的不適應感,降低護理資源的浪費,有效的促進護理質量和臨床療效的提高。另外通過問卷調查的方式,循證護理組對護理工作的滿意度和投訴率均明顯優于常規護理組,提示循證護理提高患者對于護理人員的信任程度,加強護患溝通,從患者的角度思考問題,以聊天的形式幫助患者認識到頸椎病預防保健的重要性,促進患者對于配合治療的積極性,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自信心,有效的提高了患者的滿意度,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
綜上所述,循證護理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護理中應用,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對于頸椎病的認知和臨床治療效果,降低護患糾紛的發生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丁永清,張旭.36例頸椎病前路手術患者圍手術期的護理[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1,8(4):491-492.
[2] 孫悅華.頸椎病前路手術早期并發癥的觀察和護理研究進展[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5):619-620.
[3] 史新春,馬蕊,王淑勉.頸椎病前路手術患者圍手術期護理[J].新疆醫學,2010,29(4):101-102.
[4] 趙曉萍,石玉蘭,劉振芳.健康指導在頸椎病患者家庭護理中的應用[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1,20(17):2185-2186.
[5] 楊娟,陳玉玲,李晶瑩.淺談頸椎病患者的護理措施[J].中國醫藥科學,2011,1(5):75.
[6] 袁君君,錢明,王希.系統護理干預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復發的影響[J].中國醫療前沿,2011,6(11):69.
[7] 黃世敏,林明俠.鈦網植骨聯合頸前路鋼板內固定術治療頸椎病的臨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2,27(1):53-54.
[8] 尹繼蘭.頸椎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圍術期護理干預[J].中國醫藥導報,2011,8(17):116-117.
[9] 樊冬花.一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的康復護理體會[J].中國療養醫學,2011,20(7):625.
[10] 歐陽翠姣.康復護理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體會[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1,19(2):53-54.
[11] 祁金梅,張秀軍.循證護理模式在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圍手術期中的應用[J].安徽醫藥,2012,16(8):1199-1201.
[12] 杜艷霞,謝菲.198例脊髓型頸椎病前路手術早期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J].天津護理,2010,18(6):331-332.
[13] 高松.頸前路手術治療脊髓型頸椎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0,13(2):87-88.
[14] 李曉玲.循證護理的理論與實踐[J].護士進修雜志,2009, 24(24):2211-2214.
[15] 蘇春霞,邢林波,阮水朋.定點旋轉手法治療頸型頸椎病的護理[J].中國中醫急癥,2011,20(2):342-343.
[16] 趙文娣.14例頸椎病的護理體會[J].中國實用醫藥,2011,6(4):190-191.
[17] 劉定芬.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療效觀察和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10,25(8):704-705.
[18] 王春曉,謝興文,李寧.頸椎病病因病機與中醫分型[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10,18(9):64-66.
[19] 王孝蓉.頸椎病康復護理淺述[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0,8(5):138.
篇6
方法:將70例需手術治療的閉塞性脈管炎病人隨機分組,觀察組35列,自入院后即進行心理護理加常規護理;對照組35列,單純常規護理,對兩組入院后情緒,手術配合情況,術后疼痛及康復期功能鍛煉四個方面進行分析。
結果:觀察組入院后情緒穩定29例,對照組14列(P
結論:心理護理能影響閉塞性脈管炎病人的心理活動,正確得當的心理護理。使患者及家屬對疾病的治療,護理及康復過程有了正確的認識,增進患者的信心,使其積極配合治療,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關鍵詞:心理護理閉塞性脈管炎病人術后康復
【中圖分類號】R47【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8-1879(2012)10-0158-02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也稱Buerger病。是一種主要累及周圍中小動脈的炎癥性閉塞性疾病。伴行的靜脈和淺表靜脈也常受累。以下肢血管為主。亞洲發病率高于西方。尤其是寒冷地區,該病起病隱匿,進展緩慢,呈周期性發作。主要表現為疼痛,末梢感覺和皮膚顏色改變。出現游走性淺表靜脈炎。營養缺乏性變化,病變及遠側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最終可導致肢體末梢端壞疽和潰瘍1。我科自2009年1月—2012年4月共治療70例下肢血栓閉塞脈管炎患者。由于此病早起缺乏特異性治療方法,因此到骨科治療的患者均屬中晚期。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肢端壞疽和患肢劇烈的疼痛。通過心理護理對閉塞性脈管炎病人手術治療及術后康復有明顯效應。
1臨床資料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70例。男50例,女20例。年齡35-79歲,平均年齡63歲。單側下肢閉塞65例,雙側下肢閉塞5例。
治療方案:所有的患者都進行了動脈照影術。根據病變程度有9例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截肢術。
護理問題及措施:
1.1心理護理方法。對照組采用單純常規護理,觀察組采用心理護理加常規護理,心理護理方法包括:收集資料,了解病人;調節病人心理因素,幫助病人盡快適應醫院環境及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病員間關系;及時進行健康知識宣傳,促其配合手術及康復鍛煉;利用精神分散和精神轉移,減輕疼痛;情感支持,解除焦慮。
1.2心理評估。脈管炎的患者,由于病程長,就治不愈,疼痛劇烈,因此可出現各種心理障礙,常見的為以下幾種:①煩躁絕望型;此類病人,經多方醫治無效。病程長,對疾病的緩解和治療喪失信心;②憂郁型:這類病人大致了解該病的診治和治療現狀,了解該病的預后,加上療程長。費用高,擔心手術治療增加子女費用,又恐久病不愈,成為殘廢,遭到厭棄,決定聽天有命,既不積極主動配合治療,也不考慮未來的結果,只是消極等待。
1.3護理措施。
1.3.1護士應熱情主動與病人交談,為病人介紹醫院環境,主管醫生,責任護士,盡力滿足病人的需要,耐心回答病人的疑問,根據不同時段進行不同的心理護理,做好術前指導,講解手術的目的,方法和必要性,術后講解病情,注意事項,營造一種安全氛圍,憮尉病人恐懼心理,初步建立良好的醫患,護患關系,形成醫護,患者和家屬三方共同戰勝疾病的局勢。
1.3.2做好憂郁型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根據患者自身特點,開展個性化健康教育2力求內容簡單。通俗易懂,鼓勵病人表達情感,有計劃,有分寸,有針對性的向病人及家屬講解該病的有關知識,引導病人正確認識自身疾病。積極配合治療。避免使用醫學術語,以達到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1.3.3做好陪屬工作,引導其子女多關心體貼病人,注意言談不當給病人造成的心理負擔,不當著病人談論經濟問題或爭吵,減少病人的后顧之憂。
1.3.4疼痛的護理,閉塞性脈管炎的主要癥狀就是疼痛,因此做好疼痛的護理至關重要。對疼痛的觀察,是間隙性痛,活動性痛,還是持續性靜息痛?對間隙性痛采用疏導,安慰,分散注意力等方法,對活動性痛可減少活動或停止活動,持續性靜息痛是比較難的疼痛。尤以夜間為甚,患者常常憮足難眠,護士要耐心,和藹的關心體貼病人,輕柔的按摩患肢,變換,如疼痛不能緩解,報告醫生,給予止痛藥物
1.3.5患肢的護理。注意患肢的清潔,保暖,防止受冷、受潮和外傷?;贾m當保暖,但不宜熱敷或熱療,以免組織需氧量增加,加重組織缺氧、壞死。勿穿硬質鞋襪,以免影響足部血循環,修剪指甲時避免傷及皮膚,以免形成潰瘍或壞死。如肢體已有潰瘍面,換藥時一定要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動作輕柔,以減少疼痛,并告戒家屬保持創面及創面周圍皮膚的清潔,否則傷口會因污染而增加再次感染的機會。
1.3.6飲食的護理。對于早期患者飲食應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少飲酒。壞死期應進食高營養、易消化、少刺激的食物,多食水果、蔬菜,少食豬肉、魚、蝦,可選用一些溫性食物,如牛肉、羊肉、雞肉等,有利于溫經通絡。忌食生冷的食物,少吃或不吃粘性食物。嚴格控制動物脂肪及辛辣激性食物3,戒煙忌酒,因為吸煙會導致血管收縮,加重病情,好多病人都是因為吸煙導致復發的
1.3.7康復期的護理。對病人一如既往地關心,耐心反復解釋疾病恢復需要一段時間,安撫其焦慮心理,及時正確指導功能鍛煉,防止并發癥。
2效果觀察
以問卷+醫護評估的形式,對觀察組與對照組病人,在入院后情緒穩定情況、手術配合情況、術后疼痛情況及康復期功能鍛煉四個方面進行定性分類,采用X2檢驗方法,比較兩組護理所產生的效果。
3結果
3.1觀察組入院后情緒穩定29例,不穩定6例;對照組35例:情緒穩定14;不穩定21例;觀察組積極配合手術30例,不積極5例;對照組積極配合手術16;不積極配合手術19例,觀察組術后疼痛無或輕微31例;劇烈4例,對照組術后疼痛18例,劇烈疼痛17例;觀察組康復期自覺功能鍛煉30例,不能堅持5例,對照組能堅持15例,不能堅持20例。
3.2比較兩組護理效果。(如表所示)
4討論
心理因素是影響疾病轉歸的重要想因素之一,不良的心理心理狀態易致病人喪失戰勝疾病的信心,對醫治措施產生不信任感,顧慮重重,悲觀失望,嚴重時還會導致神經系統紊亂及內分泌失調,抵抗力下降,影響疾病的治療及康復,心理護理能有效調整病人的心理狀態,使其盡快適應醫院環境,通過其他病人及醫護人員的交流了解自己的病情,堅定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積極配合治療,并增強對手術及康復功能鍛煉過程中疼痛的耐受力,增加病情好轉速度,縮短病程,提高痊愈率,對于閉塞性脈管炎病人進行常規護理加心理護理是非常有效和十分必要的。
參考文獻
[1]鄭樹森.主編,外科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596-597
篇7
【關鍵詞】發育性髖關節脫位;患兒;圍手術期;護理
發育性髖關節脫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ofthe Hip,DDH)又稱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一種兒童先天性疾病,在我國發病率較高,我國六大城市對新生兒調查結果,平均發病率為3.9‰。女孩發病率較男孩高4倍[1]。一般都能通過非手術方法治愈,3歲以后一般需要手術治療[2]。手術療效同臨床護理及康復鍛煉密切相關。
1臨床資料
本組68例,其中男12例,女56例,年齡最小2.2歲,最大13歲,平均4歲;左側16例,右側47例,雙側5例。術前均因雙下肢不等長,行走跛行,經確診為先天性髖關節脫位(DDH),收住入院。入院后給予牽引2~3周后行手術治療,行三聯術Ⅰ型者(切開復髖臼成形、加粗隆下旋轉截骨術)45例,三聯術Ⅱ型者(切復位髖臼造蓋、加粗隆下旋轉截骨術)23例,切開復位加髖臼造蓋術者10例。術后給予髖人字石膏固定6~8周, 術后3個月鍛煉行走。經過圍手術期護理,均獲得滿意療效,現將護理工作中的經驗總結如下。
2 護理
2.1術前護理了解患兒的生活習慣,心理特征、智力發育狀況,與患兒進行情感溝通。護理人員在建立干預基礎后,通過了解病史、檢查結果及治療方案,對患兒進行認知干預、情緒干預、健康教育等措施保證治療順利進行。術前訓練患兒在床上臥位大小便。教會患兒做深呼吸運動、有效咳嗽、咳痰的練習,預防肺部并發癥。股四頭肌、小腿肌肉的等長收縮練習。
2.1.1心理護理由于患兒年齡小,從家庭或幼兒園來到醫院有一種緊迫感,首先對醫院環境陌生和不習慣,看見身穿白色制服的醫師護士產生一種恐懼心理,常常表現出精神緊張,哭鬧不安等情緒變化。應首先抓住患兒年齡小、愛聽表揚,可適當獎勵動畫圖片,主動接近患兒,態度和藹,以消除患兒的緊張心理,增加親近感,使患兒心理放松,盡快熟悉住院環境[3 ] ,病房內的墻可由其他顏色并布置卡通一些,使患兒緊張心理得以松弛,以獲得積極配合。DDH患兒年齡相對偏小,手術創傷大,術后恢復慢,家人思想負擔重,擔心愈后效果。此時,應選擇有效溝通方法,取得家長支持,以配合工作。
2.1.2 骨牽引護理術前需要行股骨髁上骨牽引或脛骨結節牽引1~2 周。重量根據體重病情而定,不可隨意加減,不能因患兒哭鬧而擅自終止牽引,牽引繩始終保持在滑輪的中心位置,與肢體負重力線在同一條直線上[4 ] 。目的使攣縮肌肉得以松弛,使股骨頭降至髖臼水平,為手術復位成功創造條件,預防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牽引過程中注意保持牽引裝置穩固,牽引繩應與被牽引肢體長軸成一條直線,牽引重量適宜。
每日用酒精棉球消毒骨牽引針針眼,外敷酒精紗塊或消毒黃水紗(院內制劑)[5],如有感染要及時換藥,有疼痛可能是穿針壓迫皮膚和鋼針磨透前骨質滑出到了皮下組織或鋼針沒穿入骨質內而穿入皮下組織所致,此種情況應立即通知醫師處理。
2.1.3 術前準備術前進行各項常規檢查,了解患兒全身情況,預防感冒。根據骨科治療原則術前備皮,術晨必要時留置導尿(可在手術室執行),作藥物過敏試驗,備血,觀察生命體征,術前8小時禁食,4小時禁飲。術晨清潔灌腸,防止術后發生便秘、腹脹。術前半小時應用抗生素,保持較高的血藥濃度,預防術后感染。備皮。
2.2術后護理
2.2.1觀察病情按全麻術后護理,床旁備好監護儀監測血壓、脈搏、呼吸、血氧飽和度、心率等。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保持呼吸道通暢,持續低流量吸氧,生命體征監護直至患兒完全清醒。患兒清醒會出現煩躁,要固定好帶有靜脈通路的肢體。密切觀察傷口滲血及患兒的面色、尿量、心率,引流管引流情況,及時匯報醫生,以決定補液的量及是否輸血。氧氣吸入,專人護理,行心電監護嚴密觀察體溫、呼吸、心率及血壓的變化,清醒后測至平穩為止。觀察輸血輸液情況,速度不宜過快。觀察肢端的顏色、溫度、感覺、趾端血循環及活動情況,切口處有無滲血,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師處理。
2.2.2擺放術后患髖采用患肢外展30°、內旋10°擺放,髖人字石膏外固定,這樣利于頭臼對位塑性、發育。應妥善保護好患肢制動。嚴防石膏變形松緊適宜以免影響呼吸。對骶部及石膏繃帶受壓部位要嚴密觀察,防止壓瘡發生。小兒皮膚嬌嫩,要保持皮膚清潔干燥,床墊應松軟透氣,每天協助患兒定時翻身,每2~4 h 翻身1 次。小孩年齡小,往往很難配合,需要家屬及醫護人員耐心跟患兒互相配合共同完成。
2.2.3石膏外固定護理患兒術后髖人字石膏固定于外展內旋位6~7周。促進石膏干固。防止石膏變形斷裂,石膏的松緊度,以能容納1個手指為宜。臥硬板床,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墊高患兒腰背部,使脊柱后伸。抬高患肢15~30°,密切觀察石膏繃帶松緊度及下肢血液循環情況,發現異常要及時處理。由于石膏通透性差,觀察肢體末端是否發紫發涼。夏季南方天氣炎熱,出汗多,易產生汗斑、皮疹,甚至霉菌感染,這需要在恒溫空調病房接受術后治療和護理。冬天天氣寒冷,石膏冰涼,可用烤燈照射,有條件的病室可開暖氣,保溫保暖,防感冒。注意傾聽患兒的主訴或哭啼。如發現異常應時解除壓迫,防止皮膚壓迫缺血壞死。勤翻身,石膏受壓部位要嚴密觀察,常用傷科油(院內制劑)涂擦按摩,減少壓迫性褥瘡的產生。晨起時拍背,鼓勵咳痰,防止術后墜積性肺部感染。小兒由于泌尿系統功能發育不完全,應保持石膏不被尿液浸濕。改為短腿石膏后,鼓勵病兒練習坐起。訓練病兒做雙手觸足動作,活動髖關節并協助膝關節屈曲。并要求家屬共同參與。
2.2.4會護理髖人字石膏固定,給大小便護理帶來不便,極易造成外皮膚及此部位石膏的污染,叮囑家長做好護理工作,保持會清潔干燥。
2.2.5 飲食護理飲食指導,根據不同年齡患兒的特點,因人而異地幫助建立科學的飲食方法:全麻清醒術后6小時后給予流質、半流質飲食,如稀飯等。忌牛奶、豆漿等產氣食品,以防引起胃腸脹氣。3天后待胃腸功能恢復,可給高營養易消化食物,如雞蛋、瘦肉、骨頭湯,多食用新鮮蔬菜和水果,保持大便通暢
2.2.6功能鍛煉術后早期可指導患兒進行踝、趾關節的屈伸和旋轉活動;同時,鼓勵患兒進行股四頭肌舒縮活動,可起到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營養狀況,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發生。
2.2.7術后并發癥的預防先天性髖關節脫位,術后6周拆除石膏,允許患兒在床上練習活動,以主動活動為主,不做粗暴的活動。為進一步預防功能障礙,術后2~4周可拆除髖人字石膏髖關節的前半部,輕輕做被動屈髖練習及坐起,6周后繼續鍛煉,對術后拍X線片髖關節間隙在0.5 cm以下的,行持續皮牽引3周,牽引重量2~3 kg,第1周床上坐起,練習髖關節活動,第2周練習摸足尖,第3周練習摸足跟,去掉牽引練習屈膝活動,術后4 周指導其進行主動功能鍛煉,患兒可先通過練習坐起加強屈髖運動,在患兒能獨立完成髖關節的屈伸主動活動后,再漸進指導患兒練習外展、外旋、內收、內旋,直至下蹲運動,使髖關節功能恢復到最佳狀態。3個月下地負重行走,4個月練習負重行走,6個月股骨上段鋼板螺絲釘取出??祻湾憻挿椒☉w現個體化,根據患兒的具體情況指導患兒及家長配合,督促患兒完成鍛煉程序和治療,期鍛煉注意循序漸進,且防止
摔倒致外傷[6 ],爭取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3 出院指導
術后1個月攝片復查,如生長良好,可讓患兒作彎腰、屈髖活動,以鍛煉臀部肌肉及髖關節,防止臀肌攣縮及髖關節粘連,每日2次,每次15分鐘;同時加強膝、踝、足趾關節鍛煉,并2小時按摩一次,每次30分鐘。術后1個半月解除石膏,讓患兒坐在床雙手摸腳,同時配合中藥舒筋洗藥(院內制劑)外洗患髖,以幫助恢復髖關節屈曲功能,但不可過早讓患兒站立,以防摔倒,引起鋼板斷裂或髖臼脫出,導致手術失敗。術后3個月攝片檢查,股骨頭包容好,髖臼成形部已愈合,股骨截骨愈合后,可扶患兒在床上站立,輕微活動,逐漸行走,以恢復其正常功能活動。
4 結論
先天性髖關節脫位是髖臼發育障礙而導致的一種畸形,早發現,早期治療對患兒獲得一個良好的髖關節功能,降低殘疾程度非常重要先天性髖關節脫位的患兒需長期堅持治療,手術結束并不意味著手術成功,做好術前,術后護理非常關鍵。術前準備好壞直接影響手術效果,術后護理不當或出院指導不力,使治療達不到預期效果,甚至會出現臀肌攣縮、髖關節粘連、髖關節再次脫位、甚至股骨頭缺血性壞死而導致手術失敗,需再次手術,給患兒及家長造成很大的痛苦。不能忽視的是,由于患兒年齡小,語言表達欠佳,病程較長,在患兒的圍手術治療期間,更加需要醫護人員,家長,患兒互相配合共同完成。因此,要早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預防各種并發癥的發生,更要注意加強術后康復鍛煉,持之以恒,才能取得較滿意的療效。
參考文獻
[1]潘少川,主編實用小兒骨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 :77
[2] 蔡振存,樸成哲,張立軍,吉士俊,王巍,. 非手術方法治療嬰幼兒發育性髖脫位的療效分析.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 , 2010, (07)
[3] 顧冬梅. 學齡前兒童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J ] . 中國誤診學雜志,2007 ,7 (2) :3712372.
[4] 尹興婭. 大齡DDH 患兒圍手術期的心理護理干預[J ] . 重慶醫學,2009 ,38 (5) :6192620.
[5]鐘廣玲,陳志維,陳渭良. 骨傷科臨證精要. 北京:科學技術出版
篇8
[關鍵詞]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特點;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 [文獻標識碼]C[文章編號]1673-7210(2007)06(a)-078-02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是損傷重,出血多,合并癥多,死亡率高的疾病[1]。長期以來的治療方法有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及非手術的臥床加牽引或臥床,目前還有主張外固定加牽引的治療。1992年1月-2004年12月我院收治98例不穩定
型骨盆骨折患者,采用常規護理與個性護理相結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我院1992年1月-2004年12月收治了98例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患者。其中男68例,女30例。年齡8.5-78歲,平均年齡37.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65例;墜落傷8例;砸壓傷25例。入院時98例出現并發癥:失血性休克18例;單純性骨盆骨折26例;四肢骨折18例;開放性骨盆骨折3例;胸腰椎壓縮性骨折5例;坐骨神經挫傷1例;顱骨外傷11例;肝、脾破裂1例;腎挫傷2例;肺挫傷3例;乙狀結腸破裂1例;膀胱破裂3例;尿道斷裂1例;并有尿道、陰道、肛管斷裂1例;股靜脈破裂1例。外傷至手術時間5-15 d。
1.2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是根據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分型和患者受傷和骨折的具體情況,切開后采用不同的方式復位加內固定 [2]。對于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患者,均在術前糾正所有并發癥和其他器官系統的損傷。非手術治療則根據X線攝片CT檢查結果,采取臥床休息、制動和對癥處理。
1.3護理方法
①骨盆骨折的常規護理;②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不同病程實施個性化護理。
2 結果
98例患者中治愈90例,治愈率93.2%。其中手術治療26例,骨盆畸形基本糾正。除3例因股骨粉碎性骨折,治愈后遺留下肢不等長超過2 cm外,其余均取得滿意效果。64例非手術治療患者經骨牽引或臥床治療后,取得良好效果。8例就診時為重度失血性休克,合并腹腔內臟器破裂出血,經搶救無效死亡。
3 護理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多為高能量損傷,除四肢外傷合并內臟損傷 [3]。病情復雜、發展快,入院時常伴有休克。這就要求護理人員要熟練運用所掌握的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知識及相關技能,認真觀察患者一般情況,做好骨折的一般擴理及臥床患者的基礎護理、生活護理,尤其注意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特點,進行個性化的有針對性的護理。
3.1 休克性的護理
3.1.1 注意生命體征的監測骨盆骨折的骨折松質面出血量大,是引起患者大出血導致休克的主要原因,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常伴有盆腔臟器或血管神經損傷,所以必須嚴密監測生命體征的變化,采取心電監護系統,動態監測并詳細記錄體溫、脈搏、呼吸、血壓。掌握生命體征的動態變化,為搶求患者采取有效的治療護理措施提供可靠依據。
3.1.2 糾正休克遵醫囑補充液體,改善微循環,快速建立靜脈輸液通路,在雙管輸液的同時,及早行深靜脈插管。在遵醫囑進行大量輸液的同時,嚴密監測中心靜脈壓,以正確指導輸液量。留置尿管記錄每小時尿量、性質、顏色,了解休克糾正情況。如休克糾正減慢輸液后,又重新出現休克說明有小徑動脈出血。
3.2 內臟破裂及空腔臟器破裂的觀察與護理
有些內臟閉合性損傷,損傷初期出血量不多,休克體征不明顯,其他輔助檢查也難發現,隨著損傷時間的延長出血量增加,患者病情加重。因此,必須嚴密觀察患者有無血尿、血便和陰道流血等內出血和腹脹情況,及時發現并發損傷,為搶救患者贏得時間。如果有排尿困難、血尿、尿潴留等,行留置導尿,尿管插入困難,應考慮尿道挫傷或者斷裂。如經抗休克治療,無法糾正休克或有進行性腹脹等,應考慮合并有盆腔內臟器損傷,應及時報告醫生,及時進行盆腔內臟器破裂修補術。本組有1例患者,入院時有休克早期癥狀,按醫囑輸液對癥處置8 h后,血壓未見回升,經醫生檢查未發現其他合并傷,但在護理觀察過程中,出現腹部比入院時稍脹,于是報告醫生,醫生給患者做了腹部穿刺,結果未發現腹部外傷情況,后根據醫囑留置胃管,結果從胃管抽出咖啡色胃液500 ml,馬上為患者作腹部CT檢查,結果顯示:腹膜后巨大血腫。立刻作手術準備,送手術室進行剖腹探查,從而使患者轉危為安。有3例患者合并內臟破裂同時有尿道斷裂,有1例患者合并較大靜脈斷裂,入院后積極糾正休克后,進行剖腹探查及尿道、靜脈斷裂修補術,術后留有傷口引流管,腹腔引流管、尿管,還有深靜脈插管,護理時應防止脫落、扭曲、受壓、保持通暢,分清各管的功能與作用,認真觀察及準確記錄引流量、性質和顏色。保護切口敷料完整、清潔、干燥。及時更換敷料,防止傷口感染。
3.3 骨盆完整性破壞的護理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因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壞,患者需絕對臥床休息,軀體制動防止搬動,以免引起反復出血。對于切開復位內固定治療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患者,均應在術前糾正并發癥和多器官的損傷。本組患者均在入院5-15 d才進行手術?;颊咝杞^對臥床,防止術后出血,但軀體絕對制動,易出現褥瘡。應根據損傷及骨折部位,采取恰當的預防褥瘡措施。骨突處加以棉圈每2 h托空臀部,背部用5%紅花油酒精按摩1次[4]。做好牽引孔的護理,用75%的酒精滴于針孔4次/d。
4 討論
4.1 不穩定型骨盆骨折的發病機制及治療觀念,現階段有所轉變。不穩定型骨盆骨折一般由強大暴力引起,多為擠壓傷,折斷的骨塊為骨盆的一段,處于游離狀態,同時由于骨盆部肌肉急劇收縮,骨盆骨折移位和伴有關節錯位,而致骨盆環的完整性遭到破壞。目前的治療方法有手術治療、傳統的臥床、骨盆的懸吊,下肢牽引及20世紀90年代提出的骨盆外固定器配合復合牽引的治療。臨床工作中只有根據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損傷的嚴重程度、病情及患者的一般情況,將手術治療與非手術治療有機地結合起來,權衡利弊,才能提高治愈率。
4.2 不穩定型骨折的特點:①休克:骨盆對盆腔內的臟器和組織有保護作用,而且骨盆屬松質骨,嚴重的骨盆骨折,除影響其負重功能外,骨折的松質面出血量大,并且常伴有盆腔內臟器或血管神經損傷,引起大出血,容易導致休克。②出現多種內臟破裂及管腔臟器破裂:本組不穩定型骨盆骨折出現肝脾破裂、乙狀結腸破裂、膀胱破裂、尿道斷裂、合并尿道、陰道、肛管斷裂、股靜脈破裂等,可造成腹膜炎危及生命。③骨盆的完整性破壞:不穩定型骨盆骨折折斷的骨塊為骨盆的一段,處于游離狀態,骨盆的完整性受到破壞。
[參考文獻]
[1]鐘廣玲,陳志維.骨傷科臨床精要[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3.29-332.
[2]潘進社,彭阿欽.不穩定骨盆骨折分型與手術復位的方法[J].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3,18(10):699-700.
[3]榮國威,王承武.骨折[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8.27.
[4]喬彩霞.嚴重骨盆骨折伴后尿道斷裂的圍手術期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1,16(1):51.
篇9
臨床資料
2010年1月~2011年2月收治發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患者15例,男13例、女12例,年齡50~72歲,平均58.9歲。高血壓腦出血10例,大面積腦梗死4例,腦血管畸形出血1例。均在全麻下行開顱手術,均行下肢靜脈置管術。手術持續時間5~13小時,平均7.23小時;所有患者均于術前術中術后使用甘露醇,每8小時靜滴100ml。下肢DVT的發生的時間均在術后3~11天,平均在術后5.5天。經過及時的治療及護理干預,其中14例治愈出院,1例好轉出院,沒有患者發生肺栓塞。
下肢深靜脈血栓的臨床表現:不同程度的患肢腫脹、疼痛、壓痛、皮溫升高、淺表靜脈擴張、足背動脈搏動減弱等。左側受累9例,右側受累6例,無雙側受累。所有患者均經彩色血管多普勒超聲檢查確診。
危險因素:①靜脈血流滯緩:神經外科手術大都選擇在全麻下進行,在全麻下,患者代謝變慢,外周靜脈擴張,血流變緩,且失去肌肉收縮對其壓力作用。術后由于病情的需要而臥床制動,由于下肢無收縮活動,故血流滯緩。有報道手術持續時間越長,患者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的概率越大。下肢靜脈血流速度也較上肢靜脈血流速度要慢,且左下肢靜脈存在特殊的解剖結構[2]。②血液凝固性增高:患者合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凝血功能異常、靜脈血栓史、慢性心肺功能不全等,止血藥物的使用,降顱壓使用大量脫水藥物但補液的限制,這些都導致患者血液凝固性不同程度的增高。③靜脈管壁的損傷:有創操作如置管術、穿刺術、輸液術等。損傷靜脈管壁的藥物,如某些抗生素、甘露醇、高滲糖、脂肪乳、氨基酸等。
護理干預
積極的健康宣教:對合并有高危因素的患者進行針對性的衛生知識宣教。向患者及其家屬講解其病理過程及治療效果。消除患者疑慮,爭取患者及其家屬對醫生治療及護士護理的配合。吸煙戒煙,飲酒者戒酒;鼓勵其多飲水及清淡飲食,合并有內科疾病應請內科醫師會診,積極治療原發病。如有便秘,應助其通便,避免因用力排便,增加腹壓影響下肢靜脈回流[3]。
勤巡密查早發現:DVT的治療原則是早診斷早治療。對患者要勤查勤問,并做好相關記錄,觀察及詢問患者下肢有無腫脹、疼痛、壓痛、淺靜脈怒張等。定期對雙下肢同一平面的周徑進行測量。對下肢的突發腫脹,疼痛及壓痛等應提高警惕。對患者雙下肢的皮膚膚色,溫度,腫脹程度及感覺進行認真觀察對比,如有異常要及時處理。
正確處理防惡化:如發現患者有下肢發生DVT。①適當的臥床休息和恰當的抬高患肢:囑患者臥床休息1~2周的時間,期間避免過度劇烈的運動,用力抓捏下肢肌肉,防止血栓脫落形成栓子導致肺栓塞。抬高患肢使其離床面20~30cm,但不能在窩下墊硬枕和過分屈曲髖關節從而影響靜脈回流。耐心對其講解彈力襪及彈力繃帶的使用方法。改用上肢靜脈輸液。②抗凝血療法:合理使用一些抗凝劑等進行溶栓治療。③必要時使用手術方法解除血栓。
謹防發生出血傾向:用藥期間應定期監測患者的凝血功能。同時應注意觀察一些對出血傾向有提示作用的部位,如皮膚黏膜等;在使用藥物治療期間,應該囑其臥床休息為主,需待停藥后7天視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下床活動。每隔10~15分鐘巡視患者1次,檢查患者的意識情況,呼吸是否平順,血壓是否平穩,瞳孔有無散大及縮小。如發現患者有特殊不適時,應立即向醫生報告情況,爭取及時處理。
討論
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時常發生于神經外科的患者中,且發生的概率也在逐年增加。各種危險因素導致的靜脈血流滯緩和血液凝固性增高,以及靜脈管壁的損傷。臨床表現主要包括下肢腫脹、疼痛、壓痛、淺表靜脈擴張、皮膚溫度增高和低熱。如血栓脫落進入體循環將會引起更嚴重的并發癥,如肺栓塞及腦栓塞等[6]。由于下肢靜脈血流緩慢及左下肢的特殊解剖結構,故多發生于左下肢。其發生的原因大致可以歸納如下:①患者的特殊性,如因高血壓導致腦出血,又或者是因為大面積腦梗死的患者,均是年齡較高,且合并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等具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疾病患者中。②手術的特殊性。神經外科的手術時間都相對較長,治療血管疾病的各種手術(血管介入術等)的影響;③治療藥物的特殊性:止血藥物的使用;脫水藥物的大量使用;糖皮質激素的使用;高滲營養液的使用;④術后的特殊情況:有部分神經外科患者術后都遺留一定的神經功能障礙,需臥床及制動,從而使下肢運動少,血液流動速度減慢等。因此,術前應對患者充分評估,以便術后預防性處置。
綜上所述,熟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對患者進行充分的評估,密切觀察,早期發現,及時妥善專業護理對改善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的預后有
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侯黎莉.圍手術期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原因及預防護理進展[J].現代護理,2008,14(3):327-329.
篇10
[關鍵詞] 健康教育;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護理
[中圖分類號] R-0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10)05(b)-110-02
人工全髖關節置換患者術后康復不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有關,還與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及對疾病的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1]。健康教育是通過信息傳播和行為干預,幫助人們掌握衛生保健知識、樹立健康觀、自愿采納有利于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提高生活質量的教育活動與過程[2]。本科2004年1月~2010年1月對68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的患者,進行了系統有效的健康教育,均獲得滿意效果?,F將體會介紹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4年1月~2010年1月在本科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68例(68髖),其中,男性56例,女性12例;年齡36~78歲,平均57歲;股骨頭壞死44例,股骨頸骨折24例。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術后留置負壓引流球,保持外展中立位牽引1~2周,對68例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進行積極有效的健康教育。
2 結果
本組68例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通過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有評價的健康教育活動,術后無1例出現并發癥,術后12 d均拆線出院。術后1年隨訪,患者髖關節功能恢復良好、生活自理、手術后的生活質量顯著提高。
3 討論
3.1 術前健康教育
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是指用人工髖關節替代和置換病損或損傷的髖關節。讓患者及家屬積極參與手術前、后的各項準備工作及康復訓練,會使其產生一種參與感,有助于患者緊張心態的平復;使其知道預期達到的目標,有利于加速術后的康復[3];為患者提供一些有關手術及康復過程的資料,有助于患者進一步了解人工髖關節置換的意義、本質和結果。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消除顧慮,積極配合治療和護理,有利于患者手術后的康復。向患者介紹,①術前檢查及注意事項:包括飲食指導、戒煙、戒酒;②并發癥的預防、術后適應性鍛煉(深呼吸,咳嗽,床上大、小便等);③術前宣教:包括皮試、配血、備皮、腸道準備及術晨注意事項;④預防性應用抗生素、藥物療效及副作用健康指導;⑤對患者進行心理護理。
制定切合實際的功能康復計劃: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全面的評估,根據患者的身體及心理現狀,制定相應的術前功能訓練程序和具體方法,并為患者列出計劃進程表,根據計劃由患者及家屬和醫務人員進行康復計劃的實施[4]。
3.2 術后健康教育
3.2.1
患者術后返回病房,協助患者去枕平臥、頭偏向一側,防止嘔吐引起吸入性肺炎、窒息。術后患者行皮牽引或穿丁字鞋,用墊枕抬高患肢,并保持外展中立位,雙腿間放一軟枕。指導患者向健側方向翻身,健肢在下,患肢在上,兩下肢間放置海綿墊或枕頭,始終保持外展中立位。做各種操作或護理時應將整個髖關節托起,避免患肢內收、內旋、外旋。
3.2.2 并發癥的預防
3.2.2.1 預防深靜脈血栓術后第1天指導患者進行踝泵運動,4次/d,每次5~10 min。抬高患肢時不建議在窩或小腿下單獨墊枕。指導患者戒煙,避免下肢靜脈穿刺。
3.2.2.2 預防術后假體脫位保持外展中立位;使用便盆時患肢與便盆在同一水平線上;教會患者離床時患肢先伸直離床,離床坐時患肢與身體的角度>90°;6個月內不可蹲、不可交叉腿、不可彎腰拾物、不可坐軟沙發或矮凳。如發現患髖出現彈響聲、劇烈疼痛、活動受限、雙下肢不等長時,及時報告醫生。
預防發生廢用綜合征:指導患者在床上使用拉手架進行限制范圍內的活動;教會患者進行股四頭肌、臀肌群的鍛煉;指導并協助患者按醫生要求進行行走鍛煉,并學會使用助步器。
3.2.3 功能鍛煉
①術后6 h指導患者進行足趾及踝關節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訓練,深呼吸自我調整呼吸運動,預防肺部并發癥。②術后第2天的康復訓練,指導患者進行患肢直腿抬高訓練,患肢抬高一般從10°~20°開始,2次/d,10~20 min/次,以后每天增加5°~10°,術后2周達到屈髖90°。③坐立練習術后第2~3天護士協助患者坐床邊。④上、下床練習:患者采用雙上肢及健側下肢的支撐,自行上、下床的方法。
在進行康復訓練時,應指導患者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原則,護士要指導患者正確地進行功能鍛煉,并觀察患者的反應。功能鍛煉的時間、幅度、活動量要因人而異,循序漸進,以患者能耐受、不疲勞為宜,切忌操之過急,以免發生不應有的損傷。
3.3 出院健康教育
①臥位仍平臥或半臥,3個月內避免側臥。坐時盡量坐有扶手的椅子。②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應了解6個月內避免做內收、內旋、外旋的動作,避免屈髖>90°的動作,如不宜坐低凳、不宜用蹲式廁所、不宜做下蹲拾物動作、不宜做盤腿動作、不宜做兩腿重疊交叉動作。③鼓勵肥胖患者減肥,以減輕對下肢的負重。使患者了解術后堅持鍛煉的意義,并學會使用助步器。協助患者制定逐步棄拐行走計劃:雙拐行走6周,單拐行走6周(使用單拐時,指導患者拐杖應握于健側)[5]。④術后1、3、6個月復查,以后每1年復診1次。出現患側肢體脹痛,肢體爆裂聲,感覺關節脫臼或局部紅、腫、熱、痛等髖關節的任何異常情況,均應及時到醫院復查或與醫生聯系。
[參考文獻]
[1]吳永德,陳文斌,曾偉濤.髖關節置換術后康復治療體會[J].臨床護理雜志,2001,2(2):251-252.
[2]丁慧麗,余艷麗,張燕.人工全髖關節置換術圍手術期護理[J].中國現代醫生,2007,45(23):123-124.
[3]張寶芹.人工關節置換術后病人的功能鍛煉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06,20(3):573-574.
[4]吳萍.護理干預對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患者功能康復的影響[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14(5):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