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的歷史與傳說范文
時間:2023-05-06 18:18: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寒食節的歷史與傳說,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清明節是我國民間重要的傳統節日,是重要的“八節”(上元、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是在公歷的四月五號,但其節期很長,有十日前八日后及十日前十日后兩種說法,這近二十天內均屬清明節。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要談清明節,須從古代一個非常有名的,現在已失傳的節日——寒食節說起。
寒食節,又稱熟食節、禁煙節,冷節。它的日期,是距冬至一百零五日,也就是距清明不過一天或兩天。這個節日的主要節俗就是禁火,不許生火煮食,只能吃備好的熟食、冷食,故而得名。
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是為了紀念晉國公子的臣子介子推。晉國公子重耳,流亡外國19年,介子推護駕跟隨,立下大功,重耳返國即位,即晉文公。介子推便背著老母,躲入綿山。晉文公前往尋找,卻怎么也找不到。于是他放火燒山,想把介于推逼出來。不料介子推卻和母親抱著一株大樹,寧愿燒死,也不出山。晉文公傷心地下令把綿山改稱介山(即山西介休縣境內的介山),又下令把介推被燒死的那一天定為寒食節,以后年年歲歲,每逢寒食節都要禁止生火,吃冷飯,以示追懷之意。
其實,寒食節的真正起源,是源于古代的鉆木、求新火之制。古人因季節不同,用不同的樹木鉆火,有改季改火之俗。而每次改火之后,就要換取新火。新火未至,就禁止人們生火。這是當時的一件大事?!吨芏Y·秋官·司煊氏》:“中春以木鐸修火禁于國中。”可見當時是搖著木鋒,在街上走,下令禁火。這司煊氏,也就是專管取火的小官。在禁火之時,人們就準備一些冷食,以供食用,這樣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風俗了。以后,才與介子推的傳說相聯系,成了寒食節,日期長達一個月。這畢竟不利于健康,以后便縮短日期,從七天、三天逐漸改為一天,唐之后便融合在清明節中了。
寒食節習俗,有上墳、效游、斗雞子、蕩秋千、打毯、牽鉤(拔河)等。其中上墳之俗,是很古老的。有墳必有墓祭,后來因與三月上已招魂續魄之俗相融合,便逐漸定在寒食上祭了。《唐書》記云:“開元二十年敕,寒食上墓,《禮經》無文。近代相傳,浸以成俗,宜許上墓同拜掃禮。”宋莊季裕《雞肋篇》卷上:“寒食上冢,亦不設香火。紙錢掛于塋樹。其去鄉里者,皆登山望祭。裂帛于空中,謂之掰錢。而京師四方因緣拜掃,遂設酒撰(zhuan,飯食),攜家春游。” 《荊楚歲時記》:“(寒食)斗雞,鏤雞子(雞蛋),斗雞子。”可見南朝時就有斗雞與斗雞蛋之戲了。斗雞今多見,斗雞蛋多是鄉間小兒互相撞碰雞蛋作為游戲。在古代,用作碰撞爭斗的雞蛋多是染色、雕鏤(1ou,雕刻)過的,十分精美。畫蛋。鏤蛋之俗,源于《管子》中所記的“雕卵”。無疑它是由古代食卵求生育的巫術發展而來,成了寒食的節俗。今天民間亦有清明吃蛋之俗(如前述的“子福”)。 寒食打秋干,據《藝文類聚》中記,北方山戎于寒食日打秋千。但這恐怕只是傳說而已。劉向《別錄》記打秋千是在春時,不一定在寒食。又打毯,王建《宮詞》:“寒食宮人步打毯。”牽鉤與打毯等戲,也不一定在寒食舉行。
由于清明節氣在寒食第三日,后世隨著時間的遷移,逐漸把寒食的習俗移到清明之中。宋代之后,寒食掃墓之俗移到清明之中。踏青春游、蕩秋千等俗也只在清明時舉行。清明節便由一個單純的農業節氣上升為重要的大節日了,寒食節的影響也就消失了。但寒食的食俗有若干變形的方式卻傳承下來了,并保存于清明節中。
談到清明節,有點歷史知識的人,都會聯想到歷史人物介子推。據歷史記載,在兩千多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春秋五霸之一〕,大事封賞所有跟隨他流亡在外的隨從,惟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了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他想,介子推孝順母親,一定會帶著老母出來。誰知這場大火卻把介子推母子燒死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每年的這一天,禁止生火,家家戶戶只能吃生冷的食物,這就是寒食節的來源。
寒食節是在清明節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節的活動延續到清明,久而久之,人們便將寒食與清明合而為一?,F在,清明節取代了寒食節,拜介子推的習俗,也變成清明掃墓的習俗了。
還有另一種說法:
古人有迎接春天的習俗,農歷3月初的天氣正好是春意盎然的時候,適合人們開展各類活動,包括踏青出游,乃至“野合”,所以春季最主要的節日也在這個時候。早期的清明節并沒有祭掃的功能,清明節的活動內容與3月初的其它節日是相同的。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二十四節氣是根據太陽歷制定的歷法,本身并非節日。清明恰好在農歷的3月初,正好和古代春天的節日上巳節、寒食節重疊,久而久之清明也成為了春季節日的一部分。
今天,上巳節已經從中國人的節日譜中消失了,但過去它曾是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漢代以前定為三月上旬的巳日,后來則固定為農歷三月三那天。據記載,春秋時期上巳節已經開始流行,《論語》中所說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寫的就是當時的情形。
最早的時候,上巳節那天人們會去踏青郊游、到河邊洗澡。另外,這天也有“驅邪”的功能,古人稱為“祓除畔浴”。在上古時期,節日的作用就是驅邪避災,譬如“重陽節登高”,實際的原因是為了躲避山下的瘟疫,“祓除畔浴”也是這個道理。朱旭強解釋說,實際原因是由于冬天河水太冷,3月初的水溫恰好,人們急著去洗越冬后第一次澡。
上巳節也有求偶的功能,《詩經》所說的“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也是發生在這段時間,這樣的傳統一直影響到唐宋,杜甫《麗人行》中就有“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句子。不過,后來隨著社會趨向文明,野合的主題被替換為求子,上巳節后來形成了祭奠女媧廟,婦女們在河邊求子的風俗。
篇2
這種敦促春耕的節氣,是怎樣變成紀念祖先的節日的呢?應該說這與此前兩天(或一天)的寒食節有關。寒食節是中國古代較早的節日,傳說是在春秋時代為紀念晉國的忠義之臣介子推而設立的。其實,從歷史的實際來看,禁火冷食主要反映了中國古人改火習俗的遺跡。原始社會,我們的先民們鉆木取火,火種來之不易,取火的樹種往往因季節變化而不斷變換,因此,改火與換取新火是古人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春三月正值改火的時節,人們在新火未到之時,要禁止生火。漢代稱寒食節為禁煙節,因為這天百姓人家不得舉火,到了晚上才由宮中點燃燭火,并將火種傳至貴戚重臣家中。對此,唐代詩人韓的《寒食》詩有生動描寫:"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由于寒食節期間禁止生火做飯,就需準備一些事先做好的熟食(即冷食),以備禁火期間食用,相沿成習,遂成寒食風俗。寒食節期間的食品,在北方,主要有以面粉做成蒸餅,上附紅棗并捏成燕子形狀的"子推燕";有用梗米及麥芽糖調制成的醴酪。在南方,主要有油炸至金黃色近似今日點心的環餅;有用糯米與雀麥草汁舂合而成,以棗泥或豆沙為餡料的蒸食--青白團子。此外,鴨蛋、棗糕、杏仁粥、凍豬肉、凍魚肉,也是寒食節常用的食品。
寒食節期間的習俗,除了禁火冷食,還有后來成為清明節主要內容的祭掃墳墓。中國古人對祭祀祖先十分重視。上古時候,家中有人去世時,只挖墓坑安葬,不筑墳丘標志,祭祀主要在宗廟進行。后來在挖墓坑時還筑起墳丘,將祭祖安排在墓地,便有了物質上的依托。戰國時期,墓祭之風逐漸濃厚起來。
秦漢時代,祭掃墳墓的風氣更盛。據《漢書》記載,大臣嚴延年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定期還鄉祭掃墓地。在唐代,不論士人還是平民,都將寒食節掃墓視為返本追宗的儀節,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人們還常常將掃墓延至清明。詩人們的作品,也往往是寒食、清明并提,如韋應物有詩句說:"清明寒食好,春園百卉開。"白居易也有詩句說:"烏啼鵲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朝廷鑒于民間寒食、清明并舉已相沿成習,就以官方文書的形式正式規定,清明到來時,可以與寒食節一起放假。這項規定距今已經1200多年,說明從那時起清明開始具有某種國家法定節日的色彩。
宋元時期,清明節逐漸由附屬于寒食節的地位,上升到取代寒食節的地位。這不僅表現在上墳掃墓等儀式多在清明舉行,就連寒食節原有的風俗活動如冷食、蹴鞠、蕩秋千等,也都被清明節收歸所有了。
清明節后來還吸收了另外一個較早出現的節日-上巳節的內容。上巳節古時在農歷三月初三日舉行,主要風俗是踏青、祓禊(臨河洗浴,以祈福消災),反映了人們經過一個沉悶的冬天后急需精神調整的心理需要。晉代陸機有詩寫到:"遲遲暮春日,天氣柔且嘉。元吉隆初巳,濯穢游黃河。"即是當時人們在上巳節祓禊、踏青的生動寫照。
大約從唐代開始,人們在清明掃墓的同時,也伴之以踏青游樂的活動。由于清明上墳都要到郊外去,在哀悼祖先之余,順便在明媚的春光里騁足青青原野,也算是節哀自重轉換心情的一種調劑方式吧。因此,清明節也被人們稱作踏青節。秉性貪玩的孩童,常常不滿足于踏青游樂僅僅在清明舉行一次,誠如唐代大詩人王維詩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巳"。
融匯了兩個古老節日精華的清明節,終于在宋元時期形成一個以祭祖掃墓為中心,將寒食風俗與上巳踏青等活動相融合的傳統節日。明清大體承接前代舊制,清明節仍然堅持并發展著其在春季生活中一個必不可少的大節的地位。民國時期,清明節這天,除了原有的掃墓、踏青等習俗,植樹也被確定為常規項目,這實際上不過是對民間長期延續的植樹風俗的一個官方認定。
篇3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故有“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清明節掃墓活動簡介,歡迎大家借鑒與參考,肯定對大家有所幫助。
清明節掃墓活動簡介清明掃墓,謂之對祖先的“思時之敬”。其習俗由來已久。明《帝京景物略》載:“三月清明日,男女掃墓,擔提尊榼,轎馬后掛楮錠,粲粲然滿道也。拜者、酹者、哭者、為墓除草添土者,焚楮錠次,以紙錢置墳頭。望中無紙錢,則孤墳矣??蘖T,不歸也,趨芳樹,擇園圃,列坐盡醉?!逼鋵?,掃墓在秦以前就有了,但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清明掃墓則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才開始盛行?!肚逋ǘY》云:“歲,寒食及霜降節,拜掃壙塋,屆期素服詣墓,具酒饌及芟剪草木之器,周胝封樹,剪除荊草,故稱掃墓?!辈⑾鄠髦两?。
清明祭掃儀式本應親自到塋地去舉行,但由于每家經濟條件和其它條件不一樣,所以祭掃的方式也就有所區別?!盁ぁ笔羌赖熳嫦鹊闹饕问?。所謂“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屬從陽世寄往“陰間”的郵包。過去,南紙店有賣所謂“包袱皮”,即用白紙糊一大口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用木刻版,把周圍印上梵文音譯的《往生咒》,中間印一蓮座牌位,用來寫上區號亡人的名諱,如:“已故張府君諱云山老大人”字樣,既是郵包又是牌位。另一種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圖案,中間只貼一藍簽,寫上亡人名諱即可。亦做主牌用。關于包袱里的冥錢,種類很多。
清明節有什么傳統習俗清明節的習俗除了講究踏青、掃墓之外,還有禁火、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中國歷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早已蔚為習俗。唐朝之后,寒食節逐漸式微,于清明節掃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續不斷的節俗傳統。就是到了當今的社會,人們在清明節前后仍有上墳掃墓祭祖的習俗:鏟除雜草,放上供品,于墳前上香禱祝,燃紙錢金錠,或簡單地獻上一束鮮花,以寄托對先人的懷念。
清明之時,正值春回大地,人們乃因利趁便,掃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鄉野間游樂一番。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尋春。其含義,就是腳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觀賞春色。
蕩秋千
這是中國古代清明節習俗。五代王仁?!堕_元天寶遺事》載“天寶宮中至寒食節竟豎秋千,令宮嬪輩戲笑以為宴樂。帝呼為半仙之戲,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彥博詩《寒食日過龍門》,詩中描寫為“橋邊楊柳垂青線,林立秋千掛彩繩。”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
蕩秋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之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又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打馬球,也是端午之戲之一。馬球,是騎在馬上,持棍打球,古稱擊鞠。三國曹植《名都篇》中有“連翩擊鞠壤”之句。《析津志》記遼國把打馬球作為節日的傳統風俗,于端午、重九擊球?!督鹗贰ざY志》也記金人于端午擊球。宋代有“打球樂”舞隊。至明代,馬球仍流行。
《續文獻通考·樂考》記載明成祖曾數次往東苑擊球、射柳。明《宣宗行樂圖》長卷中繪有宣宗賞馬球之場面。當時的官員王直寫的端午日觀打球的詩:“玉勒千金馬,雕文七寶球。鞚飛驚電掣,伏奮覺星流。炎頁過成三捷,歡傳第一籌。慶云隨逸足,繚繞殿東頭?!北本┌自朴^前也有群眾騎馬擊球之典。清代天壇一帶也還有馬球運動,直至清中葉之后,馬球才消失了。1965年開始西安市又出現了仿古馬球運動,使這一古老的體育運動在絕跡多年后重又出現在中華大地上
清明節傳說相傳春秋時期,晉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在一處渺無人煙的地方,又累又餓,再也無力站起來。隨臣找了半天也找不到一點吃的,正在大家萬分焦急的時候,隨臣介子推走到僻靜處,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重耳漸漸恢復了精神,當重耳發現肉是介子推自己腿割下的時候,流下了眼淚。
十九年后,重耳做了國君,也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即位后文公重重賞了當初伴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然而介子推最鄙視那些爭功討賞的人。他打好行裝,同悄悄的到綿山隱居去了。
晉文公聽說后,羞愧莫及,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然而介子推已離家去了綿山。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找尋兩個人談何容易,有人獻計,從三面火燒綿山,逼出介子推。大火燒遍綿山,卻沒見介子推的身影,火熄后,人們才發現背著老母親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樹下死了。晉文公見狀,慟哭。裝殮時,從樹洞里發現一血書,上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睘榧o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
第二年晉文公率眾臣登山祭奠,發現老柳樹死而復活。便賜老柳樹為”清明柳“,并曉諭天下,把寒食節的后一天定為清明節。
篇4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本周我們即將迎來我國傳統節日——清明節,今年的清明節也是新假期制度實行后的第一個傳統節日。
清明既是節日也是節氣之一,這是唯一一個與二十四節氣重合的節日。每年4月5日前后,我國黃河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平均氣溫一般在10℃以上。這時我們大部分地區氣候溫暖、草木萌茂,改變冬季寒冷枯黃的景象。清明一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有著密切的關系。
而清明節祭掃的起源,來源于中國傳統的土葬,由于土葬后的水土流失,因此每年定在清明節時祭掃祖先的墓地。同時結合清明節時的氣候特點又可以進行踏青活動,放風箏等等,可以說是一個既肅穆又輕松的節日。
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清明節這類產生于農耕文化下的傳統節日逐漸失去了產生時的文化背景,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其實,清明節在古時有眾多的傳說和活動。比如古時清明前一天為“寒食節”,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悼念介子推“割股充饑”一事,后逐漸清明節寒食節合而為一。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節時的活動也有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植樹、放風箏等。尤其是放風箏,傳統清明節時期,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的風箏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被稱為“神燈”。有些人還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現代的清明節也頗有特色。在上海,每年3月份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掃墓踏青活動并且將一直持續到4月份。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
不但我國有清明節,世界上其他國家也有類似于“清明節”的節日,例如日本的盂蘭盆節,機關企事業放假三天,讓遠離家鄉的人能夠回鄉祭祀。波蘭的“亡人節”更是全家出動,長者點燭,孩子敬獻,以教育后代不忘祖先。
篇5
習俗:吃團圓飯,祭祀,熬夜守歲。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歲”。除夕這一天,家里家外都要打掃得干干凈凈,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貼窗花、貼福字。人們則換上帶喜慶色彩和帶圖案的新衣。
2、春節——農歷正月初一。
習俗:春節一般以吃年糕、餃子、湯圓、大肉丸、全魚、美酒、蘋果、花生、瓜子、糖果等為主;放鞭炮、給壓歲錢、拜年、走親戚、送年禮、上祖墳、逛花市、鬧社火等眾多活動,極盡天倫之樂。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一家人吃團圓飯,一起看春節晚會。
3、元宵節——農歷正月十五。
習俗:看燈、吃元宵、踩高蹺、猜燈謎。
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后的第一個重要節日。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于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4、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習俗:起火燒飯、吃冷食。
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里,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5、清明節——(公歷4月5日前后)。
習俗:掃墓、踏青。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托哀思,有利于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6、端午節——農歷五月初五。
習俗:吃粽子、賽龍舟。
端午節為每年農歷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5、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術、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7、七夕節——農歷七月初七。
習俗: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禮拜七姐、女紅。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歷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8、中元節:農歷七月十五。
習俗:放河燈、祭祖、祀亡魂、焚紙錠等。
意義:俗稱鬼節,祭祀先人、放水燈等。
中元節原是小秋,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因此每到中元節,家家祭祀祖先,供奉時行禮如儀。七月十五上墳掃墓,祭拜祖先。
傳說中元節當天陰曹地府將放出全部鬼魂,民間普遍進行祭祀鬼魂活動。凡有新喪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墳,而一般在地方上都要祭孤魂野鬼,成為中國民間最大的祭祀節日之一。
9、中秋節——農歷八月十五。
習俗:賞月、吃月餅。
中秋祭月,在我國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習俗。賞月的風俗來源于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輕松的歡娛?!懊耖g拜月”則成為人們渴望團聚、康樂和幸福,以月寄情。
設大香案,擺上月餅、西瓜、蘋果、紅棗、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餅和西瓜是絕對不能少的。
10、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習俗:登高、插茱萸。
重陽節,又稱重九節、曬秋節、“踏秋”,為每年的農歷九月初九日,中國傳統節日。慶祝重陽節一般包括出游賞秋、登高遠眺、觀賞、遍插茱萸、吃重陽糕、飲酒等活動。
重陽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金秋九月,天高氣爽,這個季節登高遠望可達到心曠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11、冬至:每年12月21、22日或23日。
習俗:吃餃子,吃湯圓,喝羊肉湯。
意義:冬季的開始,祭天祭祖。
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是一個節氣循環的開始。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都要祭天祭祖。
12、臘八節:農歷十二月初八。
習俗:吃臘八粥、臘八蒜、臘八面。
意義:祭祀祖先和神靈,祈求豐收和吉祥。
臘八節的到來,就意味著離中國傳統的春節越來越近了,濃濃的年味,在空氣里蔓延開來。在這個芳香彌漫的臘月時分,品一碗熱乎乎的臘八粥,不僅養生,更寓意豐收美好。
13、祭灶:農歷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
習俗:除塵、吃灶糖。
意義:灶王爺上天的日子。
篇6
清明節的起源,據傳始于古代帝王將相“墓祭”之禮,后來民間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掃墓,歷代沿襲而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祭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寒食節的正確日子是在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后,因兩者日子相近,所以便將清明與寒食合并為一日。
在墓前祭祖掃墓,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同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氣十分盛行。到了唐玄宗時,下詔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皂隸傭丐,皆得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
而在仍有些寒冷的春天,又要禁火吃冷食,怕有些老弱婦孺耐不住寒冷,也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于是就定了踏青、郊游、蕩秋千,踢足球、打馬球、插柳,拔河,斗雞等戶外活動,讓大家出來曬曬太陽,活動活動筋骨,增加抵抗力。 因此,清*明節除了祭祖掃墓之外,還有各項野外健身活動,使這個節日,除了有慎終追遠的感傷情懷,還融合了歡樂賞春的氣氛;既有生離死別的悲酸淚,又到處是一派清新明麗的生動景象。真是一個極富特色,非常特別的節日。 清明祭掃墳塋是和喪葬禮俗有關的節俗。據載,古代“墓而不墳”,就是說只打墓坑,不筑墳丘,所以祭掃就不見于載籍。后來墓而且墳,祭掃之俗便有了依托。秦漢時代,墓祭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
《漢書.嚴延年傳》載,嚴氏即使離京千里也要在清明“還歸東海掃墓地”。就中國人祖先崇拜和親族意識的發達、強固來看,嚴延年的舉動是合情合理的。因此后世把上古沒有納入規范的墓祭也歸入五禮之中:“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入五禮,永為常式。”得到官方的認可,墓祭之風必然大盛。
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
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二十四節氣之一。在每年四月四或五、六日,民俗于此期間掃墓。
由于中國廣大地區有在清明之日進行祭祖、掃墓、踏青的習俗,逐漸演變為華人以掃墓、祭拜等形式紀念祖先的一個中國傳統節日,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一般為冬至之后106天,寒食節的后一天。掃墓活動在節前后可延續十天左右。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
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節。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節復清明節。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
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節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節,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
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節,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蕩秋千、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相傳這是因為清明節要寒食禁火,為了防止寒食冷餐傷身,所以大家來參加一些體育活動,以鍛煉身體。因此,這個節日中既有祭掃新墳生別死離的悲酸淚,又有踏青游玩的歡笑聲,是一個富有特色的節日。 蕩秋千 這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
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椏枝為架,再栓上彩帶做成。后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至今為人們特別是兒童所喜愛。 蹴鞠 鞠是一種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內用毛塞緊。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這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游戲。相傳是黃帝發明的,最初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三月清明節,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
篇7
清明之夜,靜室獨思、把玩回味古人關于清明節的一些詩詞和記載,突然感覺很奇妙。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的節日之一,也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特殊的一個。首先,傳統節日都是以太陰歷(夏歷)的某個固定日子為準,如正月初一春節、五月初五端午節、八月十五中秋節、九月初九重陽節等,唯有清明節是以太陽歷為準,在每年公歷的4月4日至6日之間,與太陰歷基本無關,卻與農時有著莫大的關系。其次,其他節日大多以喜慶為主基調,只有清明節,祭祖、寒食、踏春、插柳、飲樂五大主題,把悲傷、喜悅、勞作、游樂融為一體,既有追舊、又有撫今、形成了一種奇妙的矛盾組合,把五大主題重新排序一下,一天之中,似乎濃縮了某種人生的意味。第三、其他節日,人們大都不在意天氣情況,陰晴雨雪都不會太影響節日氣氛,唯有清明節,詩人們的情緒似乎總是被天氣左右著,無論是風和日麗、還是雨霏霏,無論是早晨正午還是黃昏黑夜,都給人以無限意味、生出不同的感慨來。忍不住翻閱一些書籍資料,想整理、考據出一些頭緒來。
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秹袅轰洝酚涊d: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官員士庶,俱出郊省墳?!奔雷妗⑸蠅?、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例程。”為什么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生發的緣故。而草木萌生,總是從根上開始萌動,而祖塋,正是人們心目中的自己的“根”,所以要去親臨察看。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酒食果品等祭品,填新土、壓墳頭、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這樣的祭祀無疑是悲傷凝重的,若是孤獨一人,又趕上陰雨霏霏,更會平添無限的悲戚哀傷,唐代杜牧那首著名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的就是清明節的這種特殊氣氛。南宋詩人高翥有《清明》詩云:“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月落狐貍眠冢上,夜來兒女笑燈前。人生有酒須當醉,一滴何曾到九泉?!备苯訉懗隽藢θ松?、生死的感悟。(明)高啟《送陳秀才還沙上省墓》 “滿衣血淚與塵埃,亂后還鄉亦可哀。風雨梨花寒食過,幾家墳上子孫來?”寫盡了動亂年代清明墳墓無人祭祀的荒涼與冷清。清明節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中華民族認祖歸宗的紐帶,每年清明,都有大批的海外華僑華人專程回歸故鄉,祭掃祖先陵墓、追懷先人功德、拜會親友、尋根問祖。即使遠在異域、無法在清明節期間返回故鄉,人們也要焚化一些紙錢、或寫下一些文字,稱之為“遙祭”、“心祭”。祭祀,似乎奠定了清明節沉重傷感的主基調。
清明節又名寒食節、踏青節。寒食節的起源,應為遠古時期人類的火崇拜,古人認為火有神靈,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鉆燧取火,燃起新火,稱為“換火”。換火之后,負責“鉆燧取火”的祭司或部落首領,要派人將新火種傳送給下屬各部,稱為“傳火”,“換火”之前要禁火三天,稱為禁火節。禁火節人們只能吃冷食,后來又轉化為寒食節。(唐)韓翃有《寒食》詩:“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薄皞飨灎T”指的就是“換火、傳火”的習俗。換火時,舊火熄滅、新火重生,猶如奧運火炬般次第相傳、綿延不絕,傳達了新舊更迭、生生不息的生命信息,至今還留有一句成語“薪火相傳”。
關于寒食節的來歷,還有一個傳說,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公子重耳為躲避禍害流亡期間,因饑餓暈倒,介子推從自己腿上割下一塊肉,烤熟了送給重耳吃,救了重耳的性命。后來,重耳回國做了君主,介子推不愿為官。便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讓軍士上山搜索,沒有找到。乃下令舉火燒山,想把介子推逼出來,孰料燒了三天三夜的大火,終究不見介子推下山。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留下遺書勸晉文公愛惜百姓“勤政清明”,晉文公把介子推母子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又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祭祀。 晉國百姓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稱為寒食節。此后,寒食節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舅巍奎S庭堅清明有詩:“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候。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笆扛史偎啦还颉敝傅木褪墙樽油频牡涔?。寒食,反映了一種傳統的美德、操守和氣節。
上巳節也是中國古老的傳統節日, 上巳,是指以干支紀日的歷法中的夏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是古代舉行“祓除畔浴”活動中最重要的節日。《周禮·春官·女巫》有:“女巫掌歲時祓除、釁浴。”鄭玄注:“歲時祓除如今三月上巳水上之類。”《韓詩注》解釋說:“今三月桃花水下,以招魂續魄,祓除歲穢。”開始日期在農歷三月上旬的巳日,魏晉以后改為三月三日。故又稱三月三。從先秦到漢代,上巳節的習俗活動有三種:一是到水邊舉行祭祀儀式,并結伴到水中洗浴,以祓除過去一年中的污漬與穢氣,稱為“祓”或“禊”(祓禊fu2xi4)祓,為祓除病氣,禊,是修潔凈身。祓禊,即除去兇疾的祭祀儀式。《論語》:“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七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本褪菍懙漠敃r的情形。二是招魂續魄,在野外或水邊招喚親人亡魂,也召喚自己的魂魄蘇醒、回歸。三是春嬉,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嬉戲,并自由擇偶或交合。
據古老傳說,上巳節這一天是伏羲、女媧交合造人的日子,直到今天在一些地方還有“三月三”祭祀伏羲女媧的習俗。這一天也是青年男女相互交往,談情說愛和眾人游樂的日子?!吨芏Y·地官·媒氏》中說:“仲春之月,令會男女,于是時也,奔者不禁。” 每年這一天,上至天子諸侯,下至庶民百姓,人們都穿上新縫制的春裝,傾城邀約而出,或到江河之濱嬉戲沐浴,或到深山幽谷采摘蘭草,或到郊野陌上宴飲行樂,認為這樣可以祓除不祥。而未婚嫁的青年男女更是節日的主角,他們載歌載舞,自由尋找或約會情人,談情說愛、私奔野合。《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了水邊人群聚集、青年男女交游示愛的場景:溱與洧,方渙渙兮,士與女,方秉蘭兮。女曰:“觀乎?”士曰:“既徂?!薄ⅰ扒彝^乎?洧之外,洵訏且樂。”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勺藥。從此,“令會男女、奔者不禁”成為“三月三”節日中最核心、最重要的內容。
魏晉以后,該節日又增加了祭祀宴飲、曲水流觴等內容。于是后來的“三月三”不僅就有了東晉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等四十余人于蘭亭集會,曲水流觴,歡飲之間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的雅事;更有了杜甫《麗人行》詩中“三月三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的曖昧、香景。還有了崔護“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的相思之情。宋代詩人吳惟信“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鶯?!?(《蘇堤清明即事》)其中“半出城”一語道破了清明期間男女游人蜂擁出城、踏春郊游的盛況。而“萬株楊柳屬流鶯”更隱含了踏春男女之間難以言表的情懷。此節在中國流傳時間甚長,不少地區至今尚有余韻可尋,現在南方許多少數民族中盛行的各種以三月初三為期的節日活動,也與古代的上巳節有淵源關系。即使到了現代,人們依然把青年異性之間的艷慕吸引叫做“春情”、思春、懷春。上巳踏春的歡快清新、浪漫旖旎成了清明節的另一基調。
戴柳的風俗,據說起源于晉文公,而插柳的風俗,據說最初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處處成陰,隱含著生命繁盛、生生不息的主題。柳樹是古時人們做棺木的上好材料,故有“清明不插柳,死后變黃狗”亦即死后會遭人遺棄的民間俗語。清明前后,春風和煦、春雨飛灑,種植樹苗成活率高,成長快。因此,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清明植樹的習慣。有人還把清明節叫作“植樹節”,植樹風俗使得人與大自然實現和諧與溝通,為清明節增添了一股清新之氣,增添了更多的春天的希冀與夢想。踏春之時,仕女簪花、士子別柳,更有一種敞開心扉、返璞歸真的天然野性,民間諺語亦有“清明不戴柳,紅顏變白首”的說法。“尋花問柳”,也就成了一種順應天時人性、自然而然的事。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清明節是祭祀之日,那些得不到祭祀的孤魂野鬼,便會趁機作祟。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南北朝時期,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菩薩以柳枝沾甘露水濟度眾生。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里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漢人有“折柳贈別”的風俗。最初的“贈柳”,也只發生在戀人、夫妻或異性朋友之間,男子遠行,女子折柳相贈,《詩經
?偊b小雅
?偊b采薇》里說“昔我往矣,楊柳依依”,“柳”與“留”諧音,以表示依依惜別、款款挽留之意。后發展到同性朋友之間折柳贈別。李白有詞云:“年年柳色,灞陵傷別?!?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主人送客至此橋,離別贈柳以表示不忍相別的心意。楊柳是春天的標志,長長的楊柳枝條,在春風中披拂搖曳,似飄曳的長發、似揮舞的手臂、似纏綿的柔情,總給人以無盡的遐想。加之柳枝寓意著家鄉、兼有生命力強、驅邪平安之意,“折柳贈別”就蘊含了多重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詩詞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贈別之事。唐代權德輿詩:“新知折柳贈,舊侶乘籃送”,宋代姜白石詩:“別路恐無青柳枝”,明代郭登詩:“年年長自送行人,折盡邊城路旁柳。”清代陳維崧詞:“柳條今剩幾?待折贈?!?李白《春夜洛城聞笛》:“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別愁,連聽到《折楊柳》曲,也會觸動離緒。清明折柳,與濃濃的親情、友情之中,又帶出了濃濃的離愁別緒。
清明更是我國農民一年辛勤勞作的開始,南方桑蠶初孵、黃淮小麥返青、華北土地解凍,唐王維詩《新晴野望》:“新晴原野曠,極目無氛垢。郭門臨渡頭,村樹連溪口。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描寫了清明期間雨后鄉間的景色,一派清新之氣,以及雨后農家全家去下田的忙碌充實,表達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農家歡快放松的心情。我國古代還有清明節聽蛙鳴預測年景的習俗,宋范成大春田園絕句:“湔裙水滿綠蘋洲,上巳微寒懶出游。薄暮蛙聲連曉鬧,今年田稻十分秋?!毙蜗蟮貙懗隽宿r人“聽蛙計年”的喜悅之情;“高田二麥接山青,傍水低田綠未耕;桃奇滿村春似錦,踏歌椎鼓過清明?!鼻迕鞴澾^后,就該是緊張忙碌的農活了。民間更有“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雨打清明后、高田可種豆”“清明有霧,夏秋有雨、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沙塵暴)”等農事、天氣諺語。一年之計在于春,清明節激人奮進,促使人們為了新的生活而努力。
篇8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墒?,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篇9
不久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通過決議,將我國的二十四節氣列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就讓我們從這首節氣歌開始,在歲月流轉中,感受時光之美,找回生活瞬間的微妙幸福,體會陰晴雨雪、花開花落的人間好時節。
節氣之首立春日
2月,雖然在廣袤的北方,仍然是冰天雪地,但一年中的第一個節氣立春已經到了,從這一天一直到立夏,是為春季。
古人將立春分為三候:“一候東風解凍,二候蜇蟲始振,三候魚陟負冰”,說的是東風送暖,大地開始解凍,萬物正在無聲無息中萌動,天空地上都將出現新景象。
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人們少有往日的浪漫情懷:在漆黑的夜晚辨識星空,在滿天的繁星下展開想象。給自己一個短暫的空隙,從手機屏幕中抬起頭來,將目光越過璀璨的街燈仰望夜空――如果你有興趣,便會發現從立春這天開始,滿天星辰在不知不覺中變換了位置。比如耀眼的北斗七星,那斗柄由北指轉向東指,正應了一句古語:“北斗東指,天下皆春”。民諺說:“立春一日,水暖三分”、“立春三日,百草發芽”。春天,是充滿生機的季節,立春,是充滿希望的節氣。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春之計在立春。人們很早就格外看重立春這個日子。在這一天,古代帝王要舉行隆重的迎春大典。兩千年前的《禮記》中就記載著:“先立春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春,盛德在木’。天子乃齋。立春之日,天子親帥三公九卿諸侯大夫,以迎春于東郊。還反,賞公卿諸侯大夫于朝。”在民間,百姓則在立春日喝春酒,吃春餅,打春牛,一些地方還有“咬春”的風俗,吃個生蘿卜,消食防病。千百年形成的風俗,有些至今還在鄉村沿襲,成為一種立春文化。時至今日,這樣的節氣風俗儀式雖然不多見了,但立春時節,人祈求五谷豐登的愿望還深深烙印在心里,因為,這個節氣依然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只是從外在的形式轉為內心的祈愿。
立春,表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農民將作各種春耕備耕的準備,雖然隨著科技進步,一些農產品已突破了播種和收獲的季節,但在廣大鄉村,人們依然會跟著節令的步調春種秋收。民諺說:春打六九頭。立春過后,春風徐來,漫過原野,大地將漸漸豐盈,人們的日子也愈發生動鮮活起來。
雨水降臨
如果說立春是春天的“序曲”,只是剛剛春意萌發,還會乍暖還寒的話,那么雨水便進入了春天的第二樂章“變奏”,人們會明顯感到田野一片生機,正是九九歌中“七九河開、八九雁來”時節,農民就要鬧春耕了。
交了“雨水”,意味著冰雪將去,雨水漸漸多了起來。正如《呂氏春秋》所說:“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繁動?!薄坝晁逼陂g,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回升,降水量有所增加,如果冬季雨雪偏少,“雨水”正是澆灌返青水的好時節,正應了這樣的民諺:“雨水有雨莊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寶”、“正月里,雨水好;二月里,雨水寶”。
自古以來,人們便祈求風調雨順,并傳誦著許多美麗動人的故事。傳說,“神農氏治天下,欲雨則雨”,“周公太平之時,雨不破塊,旬而一雨,必以夜”。想要雨,天就下雨,十天下一場及時雨,還在夜間下,這樣的太平世界,真是太美妙了!可是,現實生活那有傳說的這般美妙,常常有旱澇災害的發生。在古時,由于科學不發達,人們只好祈求神靈,還想出許許多多“祈雨”的辦法,如曬龍王、盜龍王等等。雨水節氣大都在元宵節前后,人們在紅紅火火鬧元宵時,總懷著對一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美好祝愿。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農業科技的不斷進步,古老的“祈雨”活動已漸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之外,成為我們對歷史風俗的一種緬懷。
天一生水,東風解凍,散落為雨。在這個一看到雨水這兩個字眼就心生溫潤的節氣里,讓我們走出門戶,到曠野里感受“草色遙看近卻無”朦朧,感受綠意一點點由近及遠,如霧般彌漫開去的生動。
“驚蟄”的學問
“驚蟄”之名,很有意味。二十四節氣的名字都有所表示,有的表示氣候,如雨水、大暑等;有的表示季節,如立春、立夏等。而驚蟄則是二十四節氣中唯一一個以動物習性表示的節氣。“驚蟄”,兩個漢字并列著,即神奇地構成了生動的畫面和無窮的故事。你可以遐想:在遠方一聲初始的雷鳴中,萬千沉睡于幽暗的生靈被喚醒了,它們睜開惺忪的雙眼,不約而同,向溫暖的太陽敞開了門戶。
“驚蟄”節氣的一個明顯特征就是“桃始花”。“驚蟄”前后,在北方大地一片灰色的色調里,一簇簇新綠和盛開的桃花帶來了春天的氣息。不僅桃花,在“驚蟄”這個充滿生機的節氣里,草木、莊稼、小生靈……仿佛就在剎那間,一切該醒的都醒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在說到驚蟄節時,寫到:“二月節……萬物出乎震,震為雷,故曰驚蟄,是蟄蟲驚而出走矣。”驚蟄時節開始有雷,蟄伏的蟲子聽到雷聲,因受驚而蘇醒過來,結束了漫漫的冬眠。古人將驚蟄分為三候:“一候桃始華,二候倉庚鳴,三候鷹化為鳩?!薄疤沂既A”即桃花開放,“倉庚鳴”即黃鸝開始鳴叫,鷹少了,鳩(布谷鳥)多起來,總之驚蟄是到了桃花盛開、黃鸝鳴叫、布谷鳥飛來的時節了。這樣的情形年年輪回,千百年間在中國的大地之上流傳至今,令人滿懷著對四季輪回的期待。
不過,對農民來說,“驚蟄”有著更加具體的含義。作家許俊文在其散文《有一些路你并不清楚》中這樣講述:“在豆村那一小塊土地上,假如你是一個熱心農事且細心的人,自然會發現季節隱秘的路徑。我祖父就是這樣一個人,他知道季節的路,更清楚莊稼的路,說的玄乎點,他有第三只眼??刹??當豆村的最后一場雪還沒有化凈時,我祖父就把生產隊長章一哲叫到跟前,說,該整玉米墑了。祖父指著地面上一粒粒新鮮的泥坨說,蚯蚓都翻漿了,你懂不?節令是不會走回頭路的,人不知道,可蚯蚓知道。節令的路就在這蚯蚓頭上,眼下,春天離地面也頂多一指深?!?/p>
許俊文所說的“節令”,就是節氣的氣候和物候:桃花開放、大雁南飛……動植物對節氣非常敏感,所謂“人不知春草知春”。如果我們回到單純自然界一個物種的狀態,那么蚯蚓知道的路,我們一定也知道。經過一個冬天的蟄伏,當那一絲絲春意鉆過山石的縫隙,被我們感知到,那一瞬間,不需要日歷,不需要節氣,我們能肯定:春天已經到了。
陰陽相半的春分
春分有兩重含義,一是這天太陽光直射赤道,世界各地晝夜時間相等。另外一重含義是,古時以立春至立夏為春季,春分正當春季三個月之中,平分了春季。由此看來,春分既指春之半,也含著晝夜等長的意思。講究天人感應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講:“春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弊怨琶裰V也說:“春分秋分,晝夜平分”。經過一冬的枯寂,微風徐來天明艷,柳漾花訊春意鬧。眼下,春正卯足了勁兒趕路呢!
在漫長的農耕社會,春分節氣很是重要。由于二十四節氣和農業以及大自然密切相關,人們對一些節氣便賦予某種祭祀意義,帶有自然崇拜的色彩。史書記載,周朝便有春分日“祭日于壇”儀式。從那時起,春分“朝日”儀式就一代代傳承下來。清人潘榮陛在《帝京歲時紀勝》中便有這樣的記載:“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國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泵?、清時代的祭日場所在北京的日壇,時間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隔一年由皇帝親自祭祀,其余的年歲由官員代祭。
民間自然也有許多講究和風俗。舊時,官府及民間都要祭社神祈求豐年,社神就是土地神。過去不論大小鄉村,村中心都建有社坊,供奉土地神,人們在敬神娛人的熱鬧中,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類活動,都被稱為社戲。說到社戲,魯迅的小說《社戲》中在趙莊看戲的情節,描寫的就是春社日前后看社戲的事。時至今日,在一些鄉村仍沿習在社坊看社戲的風俗。鑼鼓管弦的伴奏,響遏行云的唱腔,這些從大地上生長起來的原生態腔調,是對被節氣追趕、難得消停的鄉親們的最好慰藉……每當最后一聲戲腔帶著他們的祈禱在天地間回蕩,鄉親們會帶著滿足、帶著對土地的感恩投入到又一個四季輪回的勞作之中。
春分有一項人人喜歡的民俗活動,那就是放風箏。蜇伏了一個冬天的人們尤其是孩子,哪還能按捺住走出戶外的急迫心情,早已將一顆滿懷期待的心隨著各式各樣的紙鳶,在晴空中自由的放飛!這樣的圖景,讓人想起清人高鼎《村居》詩:“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币郧暗暮⒆佣际亲约簞邮肿鲲L箏:家里用壞的竹簾、幾張麻紙、一撮細線、再用少許白面打點漿糊……旁邊的小伙伴們嘰嘰喳喳爭論不休,制作的過程充滿了童趣和歡樂。然后到野外把自己親手做的風箏放飛上天,那顆不安分的心也早已跟隨著融入藍天。
春分過后,氣溫升高,日照時間一天天長了起來。農歷二月是杏月,也稱花月。古時民間有所謂的“花朝節”,以慶祝百花的生日――給裝扮了整個春天的百花過生日,多么有情懷,又是多么富有詩意!
是節氣更是節日
“清明”這個節氣,表示春末天氣由陰雨多云轉為晴朗,該忙著春耕春種了。但在人們心目中,“清明”卻是個節日。當節氣成為節日,便超越了氣候和農事,由它最初承擔的“提醒者”的角色,演變成了更加深入人心的民俗和文化。
“清明”由節氣演變為節日,來源于一個傳說: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逃避迫害而流亡國外,流亡途中,即將凍餓而亡之時,隨臣介子推從自己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煮了一碗肉湯讓公子喝了。后來,重耳做了國君,就是歷史上的晉文公。晉文公即位后,重賞了當初隨他流亡的功臣,唯獨忘了介子推。很多人為介子推鳴不平,勸他面君討賞,而介子推卻背上老母親悄悄到綿山隱居去了。晉文公聽說后,親自帶人去請介子推。綿山山高路險,樹木茂密,要找尋一個人談何容易。于是有人獻計,三面火燒綿山,以逼出介子推。但火熄之后,人們發現介子推已坐在山中一棵柳樹下死了。樹洞里有一封血書,寫道:“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晉文公見狀,慟哭不已。從為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這一天定為寒食節,只能吃冷食,不能動煙火。寒食節的日子大致在“清明”之前的一、二天。寒食節和清明節真正合二為一,始于唐代。唐玄宗開元二十年詔令天下,“寒食上墓”。因“寒食”與“清明”相接,后來就逐漸傳成“清明”掃墓了。
被流傳得最廣的清明詩,便是杜牧的《清明》。因為其中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一句,人們普遍認定其為掃墓詩。這很可能是一種誤解。和西方人帶著鮮花不同,中國人上墳時主要是帶著酒、肉。祭過祖先的酒肉是有福氣的,不能浪費,一定要吃掉,所以從唐代開始形成的“清明”習俗,就是先去上墳,然后把這些酒肉吃掉后再回家。
詩的后半段是“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結合中國人“清明”的習俗來看,這是違背常理的,如果詩人是去上墳,一定會自己拎著酒。所以,我們耳熟能詳的這首詩,實際描繪了詩人一個人在“清明”時節找酒喝。什么情況下需要找酒喝呢?很可能就是外出,比如郊游、踏青、賞春。所以這么一看,杜牧的詩,前半段描寫的是人們“清明”祭祖、掃墓的情景,后半段描寫的是“清明”的另一種景象――呼朋喚友,喝酒賞青。一是悲,一是喜,一個清明節如何能將悲喜兼容?這是因為清明節原本是寒食節,寒食要禁火,為防止吃冷餐傷身,所以要出外踏青走動,做些娛樂活動,以鍛煉身體。這樣便有悲有喜了。
谷雨花事繁
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惫扔赀@個春尾收的十分爛漫――綿綿春雨讓姹紫嫣紅的花朵在時光的舞臺上次第綻放,使得春色愈發撩人。花王牡丹在百花的鋪墊后遲遲登場,雍容華貴,上演了深春里的壓軸大戲!牡丹雅號“谷雨花”,年年谷雨時節,當令盛開。牡丹和繼之而后的芍藥聲勢浩大的開放,更令人有一種春深似海的感覺。
谷雨時節,在廣袤的田野上,另一場大戲也在開演,那就是忙碌而有序的春播春種?!对铝钇呤蚣狻分姓f:“自雨水后,土膏脈動,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蓋谷以此時播種,自上而下也?!睔夂驕嘏鴿駶櫍涤曛饾u多了起來。這個時節,稻麥嫩綠,油菜金黃,大地如畫;冬小麥正孕穗、抽穗;玉米、谷子、棉花、瓜豆等一些春播作物趕著節令下種,布谷聲聲催,節令不等人??!這緊要的播種時節,怎么能少了“貴如油”的春雨呢!“雨生百谷”,地里的冬小麥和剛剛春播的農作物特別需要雨水的滋潤,只有天上下雨,地上的百谷才能生長。
篇10
2022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你們聽,布谷鳥似乎正在一聲聲地催促我們——“好好學習,莫要辜負了大好春光。”是啊,這個生命拔節的季節里,小筍芽正在生長它的志向,柳樹正在編織他的理想,各色各樣的花兒則在綻放他們的夢想。你們呢?孩子們,你們在忙碌些什么?是像小蜜蜂一樣在知識的海洋里穿梭,吸取文化精粹,還是像小蝴蝶一樣飛舞在時間長河里,只顧著玩耍了?
哦,讓我們一起隨著清明節即將到來的哀思,看看前人給我們做出的人生榜樣吧!那些沉睡在烈士墓里的英雄們,曾為了讓我們這些后人享受和平安樂的學習環境,不惜拋頭顱,灑熱血,他們用自己短暫的青春譜寫了中華民族歷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他們當時的愿望就是希望我們這些后人能在寧靜祥和的環境里爭分奪秒的學習,用文化知識振興中國,讓我們中華民族永遠矗立在世界列強中。來吧!孩子們,仰望我們頭頂飄揚的五星紅旗,看看我們胸前飄舞的紅領巾,你感受到革命先輩們那一腔熱血中涌動的博大和無私嗎?你領會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源于革命先輩的奉獻和犧牲了嗎?請讓我們每天每天,都在心靈的最深處祭奠這些英靈;每天每天都在心靈的最深外,給他們敬個莊重的禮。也讓我們每天每天,都在心靈的最深處,回憶革命先烈們的艱辛與努力!
孩子們,讓我們在這個朝氣蓬勃的季節里,感恩那些為我們犧牲了一切的人;讓我們在這個生機盎然的季節里,爭分奪秒地學習上進,以報答那些偉大崇高的靈魂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2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
大家好!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爸矘湓炝郑^清明”的農諺。后來,由于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一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一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于寒食,有這樣一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其中一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一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后,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春秋五霸之一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后,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墒牵敃x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愿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御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于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后,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一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然后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里好象有什么東西。掏出一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一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燒山的這一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一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薄白阆隆笔枪湃讼录墝ι霞壔蛲呏g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于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一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一下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后,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后,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后,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后,以示懷念。
2022關于清明節演講稿范文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有一首詩想必大家都很熟悉,那就是杜牧寫的——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這首詩提到了我國一個很重要的傳統節日——(清明節)。你們知道今年的清明節是幾月幾日嗎?清明,既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一,又是我國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先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我們剛才所說的《清明》這首詩所描寫的就是古人對祭奠先人的傳統節日——清明節的寫照。
關于清明節的起源,有這樣一個傳說:
春秋時期,晉獻公的兒子重耳為了躲避迫害,逃亡國外。逃亡期間,他的臣子介子推一直忠心耿耿地跟隨他。有一天,重耳逃到一個荒無人煙的地方,餓得連站起來的力氣都沒了。介子推見狀,跑到遠處,用匕首從自己的大腿上割了一塊肉,煮成肉湯,讓重耳喝了。重耳這才恢復了精神。19年后,重耳回晉國做了國君,史稱晉文公。他對曾經與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獎賞,卻忘了介子推。介子推很傷心,于是背著老母親躲進了綿山。晉文公命令軍隊上山搜索,但是沒有找到人。于是有人建議: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一方,介子推是孝子,為顧及母親安危,一定會走出來的。晉文公就下令放火燒山,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始終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一看,介子推母子倆死在一棵燒焦的大柳樹旁。晉文公見狀,對著介子推的尸體哭拜一陣。把母子倆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
第二年,晉文公與群臣去綿山祭奠??吹侥强美狭鴺鋸突盍?,晉文公走到樹前,折下柳枝,編了一個圈兒戴在頭上。群臣見了,也都學著折柳插頭。祭掃后,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民間也就有了清明插柳的習俗。
到唐朝時,政府將清明節定為國家假日,每年的此時,宮廷就會放假,官府、學校就會休息。唐以后,宋元明清都將清明節定為假日。今年我國又恢復了這一傳統。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古代還有踏青、蕩秋千、打馬球、放風箏、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其中多數保留至今。
清明節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了。每年的清明,人們都會從五湖四海紛紛趕到自己先人的陵墓前,獻上一束鮮花,灑下一壺熱酒,表達對先人的感激之情。
而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清明節這類產生于農耕文化下的傳統節日逐漸失去了產生時的文化背景,在現在的年輕人眼中可能只是一種形式而已。
其實,清明節在古時有眾多的傳說和活動。唐代掃墓日期一般在寒食節,宋代后才移到清明。清明節時的活動也有掃墓、踏青、蕩秋千、蹴鞠、植樹、放風箏等。尤其是放風箏,傳統清明節時期,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里的風箏上掛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被稱為“神燈”。有些人還把風箏放上天后,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
現代的清明節也頗有特色。在上海,每年3月份就開始了大規模的掃墓踏青活動并且將一直持續到4月份。上海清明節時有吃青團的風俗。蒸熟出籠的青團色澤鮮綠,香氣撲鼻,是本地清明節最有特色的節令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