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范文

時間:2023-06-02 15:02:2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才培養的意見和建議

篇1

[關鍵詞] 河南??;稅務籌劃;行業需求;人才培養探尋

[中圖分類號] F230 [文獻標識碼] B

一、稅務籌劃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

稅務籌劃是確立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一個新興行業,是納稅人在合法合理的前提下,運用稅收、會計、法律、財務等綜合知識,通過對經營、投資、理財活動的精密規劃而獲得節稅收益的活動。據測算,稅務籌劃能夠給企業和組織減少15-20%稅負負擔。通過稅務籌劃,企業可在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的同時使國家的稅收立法意圖得以實現,并強化企業財務管理水平,促進企業財務管理目標的實現。

稅務籌劃人才是為企業提供稅務籌劃服務的專業人才。目前,我國稅務籌劃行業方興未艾,一些大公司、企業開始專門設立稅務部門負責這項工作,中小企業也紛紛設置專職會計人員進行節稅籌劃以期減輕稅負。同時,隨著稅務咨詢和稅務行業的蓬勃興起,與此相關的業務正走向專業化和精銳化,稅務籌劃師(Taxpay strategist)這一職業開始走向前臺,被更多人所關注。2014年8月,國務院下文取消注冊稅務師職業資格許可的行政審批,注冊稅務師資格考試由準入類職業資格變成了水平評價類職業資格,這一政策的實施旨在降低稅務行業就業、創業門檻,將有效激發稅務從業者創業的積極性,促進稅務行業發展,提升整個稅務行業在國民生活中的地位。

目前,我國稅收政策正在面臨重大改革和調整,無論企業、稅務中介機構以及稅務部門對稅務籌劃專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大,大力培養專業的稅務籌劃人才無論對企業、稅務中介機構還是稅務機關都有著深遠的現實意義。

二、河南省稅務籌劃人才需求分析

(一)河南省中小企業稅務籌劃人才需求缺口較大

來自河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中小企業服務局發展指導處的數字顯示,截至2013年9月底,全省中小企業單位數量達到39.74萬家,同比增長1.27%;從業人員達到1149.96萬人,同比增長2.01%。完成增加值12522.85億元,同比增長14.04%,實交稅金993.66億元,同比增長9.89%。其中中型企業1.69萬家,小型企業12.38萬家,微型企業25.67萬家。從以上資料不難看出,河南省中小企業數量不斷增多,規模也在不斷擴大。按照一般的企業速度分析,河南省中小企業數每年將增加4000千余戶,按每個企業配備1-2名會計人員計算,僅每年至少需要增加4000千余名會計從業人員。加上原有會計人員的更新,需求量就更大了。

由于全國稅收法律和法規的復雜性,特別是各類稅收法規不斷地出臺,財會人員了解和掌握稅務籌劃的基本方法和實務操作是企業在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當務之急。為此財政部出臺相關文件,建議企業設立稅務會計崗位做好稅收征繳工作鼓勵企業合理節稅。因此稅務籌劃人員必將成為企業管理決策的核心之一。同時,調查資料顯示,企業提供的會計專業崗位主要是出納、會計、中介、報稅員、財務管理五類崗位,它們所占比例分別為:22%、27%、16%、12%和23%,這為設置稅務籌劃人才培養方向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調查中,當被問及“貴企業是否對稅務籌劃人才有需求”時,90.5%的企業都做了肯定回答。這充分說明企業涉稅風險已是企業急需面對的重大風險之一,稅務籌劃越來越受到納稅人的關注。在企業內部,會計人員往往對稅務知識一知半解,只會填寫會計報表和納稅申報表,不會對申報表進行具體分析,甚至不能區分對企業有用的稅收政策,更談不上事先的稅務籌劃。懂稅務知識并能夠進行籌劃的高級財務管理人才甚少,市場缺口相當大。經過系統學習的稅務籌劃師將成為緊缺人才,預示著稅務籌劃人才有著良好的就業前景。

(二)培養高素質、技能型稅務籌劃人才是河南省稅務中介機構發展的需要

稅務師行業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而發展起來的新興行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目前,企業對稅務師、會計師事務所的稅務籌劃服務有著廣泛的市場需求,有眾多的會計師、律師和稅務師事務所紛紛開辟和發展有關稅務籌劃的咨詢和業務。開展好稅務業務的核心,就是要積極培養和吸納高學歷的復合型人才,以優化稅務的人員構成,這是發展稅務行業的關鍵。

《注冊稅務師行業“十二五”時期發展指導意見》(國稅發[2012]39號)明確了注冊稅務師行業發展目標:到2015年底,行業規模實現較快發展。力爭實現行業收入總額翻一番,注冊稅務師資格人數、執業人數和行業從業人數分別達到12萬人、5萬人和12萬人,稅務師事務所數量達到6000家。稅務師事務所重組、轉型運轉順利,涉稅鑒證業務范圍進一步擴大,涉稅服務高端業務、新興業務比重進一步提高。截至2013年6月,河南省從事經營的稅務師事務所共計228家,其中有限責任制稅務師事務所150家,占總數的65.8%;合伙制稅務師事務所78家,占總數的34.2%。注稅行業從業人員3982人,其中具備職業資格的人員只有1536人,占從業人員總數的比例只有38.6%。這與全國行業平均發展水平仍有一定差距,河南稅務中介機構的發展對稅務專業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較大缺口,需要引進一批具備財稅政策、稅收法律咨詢、稅收籌劃和稅務等多方面工作能力的專業稅務人才。

(三)加強政府稅收籌劃,是河南省稅務機關實現其管理職能的需要

隨著經濟與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入,稅收征管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稅收征管方向從“監督打擊型”向“管理服務型”轉變,為納稅人提供高效優質的服務已經成為稅務機關的普遍做法,成為當今稅收征管改革的主導潮流。在財稅行政部門職能轉變過程中對于稅收籌劃的需求主要體現在下列方面:首先,政府稅收籌劃是發揮稅收三大職能作用的需要;其次,政府稅收籌劃是提高稅收征管效率的需要。財稅部門想要通過提高稅收征管效率,增加稅收收入,就應當簡化稅制,讓稅收征納雙方容易操作,科學設置征管機構,提高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盡量減少稅制的執行與遵從成本;其三,政府稅收籌劃是財稅行政管理部門與納稅人之間避稅與反避稅博弈的需要。由于存在稅收法律法規制定和執行過程中的各種缺陷和漏洞,為了不斷完善制度,政府和財稅行政管理部門需要借助于反避稅手段來堵塞漏洞。稅務籌劃師在幫助企業合理節稅的同時,也引導企業遵守國家相關稅收法規。稅務籌劃師的職責決不僅是避稅節稅,更不是想方設法鉆法律空子,而是考慮如何用好國家政策,使得企業的稅收對政府、對企業都有利,處理好維護納稅人合法權益和保護國家稅收利益之間的關系。為此,有必要培養高質量復合型的稅務管理與稅收籌劃人才,以適應稅務機關實現其管理職能的需要。

據調查,河南省稅務系統仍然存在人員少、任務重、年齡結構偏大,綜合素質偏低等問題。以鄭州市金水區地稅局為例,該局共有人員325人,下轄18個基層稅務所;1個征收大廳;1個票管所;區局機關內設10個科室。承擔著全區8.3萬余戶各類納稅人的地方稅收征管工作。應該說這個數字在鄭州市地稅系統乃至河南省地稅系統就分局單位來說可能是最多的,但仍然面臨征管力量不足,后繼人員短缺的問題。如該局稅收管理員196人,轄區所管納稅人34982戶,平均每名稅收管理員管理178戶;2013年該局共計組織各項收入51.2億元,自2009年以來年遞增17%。但應該看到的是在該局的人員組成中,30歲以下人員僅占14%,30-50歲這一檔所占比例達到77%,其中的36%屬于40-50歲之間的人員,這些人在10年內都有退休的可能性。近年來河南省國地稅系統通過大力開展學歷教育、職業技能培訓、知識更新培訓、信息化培訓等,稅務人員綜合素質有所提升,但其中從正規稅務院校畢業的人員的比例、取得注冊稅務師、注冊會計師資格的人員比例、研究生以上學歷比例仍然偏低,加上因為隊伍年齡結構偏老,雖然都有激情和干勁,但相對來講對新生事物的接受、反應能力就略微遜色一點,影響了工作質量和效率的進一步提高。河南省稅務機關對稅務專業人才的需求無疑為稅務相關專業畢業生就業提供了良好機遇,2014年河南省公務員共招考4732人,其中僅省以下地稅系統招考人數就達到了400人。

三、以行業需求為導向,加強稅務籌劃人才培養

(一)中小企業、稅務師事務所、基層稅務機關是高職院校稅務籌劃人才需求的主體

據調查,很多用人單位以往招聘的很多本科及以上學歷的會計、稅務人才在工作中動手能力差,不能立即投入到工作崗位中,需要經過較長一段時間培訓后才能上崗,并且他們的待遇比高職高專人才要高很多,這樣造成了極大的浪費。現在,用人單位在人才的使用上逐步趨于理智,用人浪費的現象得到了很大的改善。越來越多的企業,稅務師事務所、基層稅務機關尤其是中小企業更喜歡聘用高職院校培養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二)用人單位不唯學歷,更重視求職者實踐經驗

在人才需求調查中,幾乎所有的企業都要求有1~3年以上工作經驗。工作經驗具體到應屆畢業生來說,實際上就是實務能力,不僅要有過硬的專業理論功底,而且要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從憑證的填制到賬簿的登記直至報表的編制、審查等系列工作任務,高職學生都要會獨立操作,做到一看就會,不需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培訓。

實際上,稅務籌劃工作包括實務工作和理論工作,各企業需要的稅務籌劃人員大多是身兼數職,包括一些會計核算工作,報表分析,納稅申報,節稅策劃等,側重的是實務。對于稅務籌劃人員,企業更青睞有工作經驗的人員,他們一進企業就能立刻投入工作,免去了企業巨大的培訓成本,畢竟一些基本的會計核算、納稅申報及節稅籌劃工作是做出來的,不是“研究”出來的,自然學歷在一些初中級會計崗位中就顯得不太重要了。

(三)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

目前稅務行業呈現出明顯的供需矛盾,高等學校培養出來的稅務(籌劃)專業人才不能滿足市場的需要。這需要我們根據市場需求不斷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蹲远悇諑熜袠I“十二五”時期發展指導意見》中明確要加強行業協會、稅務師事務所與財稅類大專院校的溝通合作,共同探索稅務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模式和方法;支持開設注冊稅務師專業方向的院校應用型學科建設和教材開發。推動注冊稅務師專業方向院校開設涉稅司法鑒定、稅收籌劃、稅務會計、稅務風險管理等課程,鼓勵在稅務師事務所建立大學生實習基地;推廣注冊稅務師方向的“訂單式”人員培養模式,解決行業人才短缺和培養滯后問題,促進行業發展;深入推進注冊稅務師考試制度改革,根據實際情況和需要,適時調整、完善考試相關制度,鼓勵更多的優秀人才加入到稅務師行業中,為行業發展提供人才保障。

篇2

關鍵詞 第二課堂 人才培養 社會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7.01.008

1 第二課堂在人才培養中的目的與作用

1.1 人才培養目標

人才培養的規格和標準,是高等教育培養什么樣人的一種價值主張和具體要求,是人才觀的集中反映,也是大學理想和使命的具體體現。上海海關學院以培養應用型專業人才為目標,重視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積極探索確立“關院合作、實踐導向、共同設計、聯合培養”的實踐教學模式,高投入以保證學生實習正常開展,實現人才培養的高質量,畢業生受到一線海關單位和報關企業的普遍歡迎。

1.2 第二課堂活動的內涵及特點

第二課堂活動廣義上是指除了課程課堂教學以外的由學生自愿參加的多種多樣的教學和科研活動以及各種各樣的文娛體育活動;狹義上是指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教學和科研活動。所以,可以說第二課堂活動是以育人為宗旨,以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質為重點,以豐富的資源和空間來展開的一系列活動。與第一課堂共同構成完整的教育整體,既是第一課堂的有益補充和延續,也是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有效途徑。

2 上海海關學院第二課堂活動開展現狀

學院在上述人才培養目標下,積極支持和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在學院“德育為先,為國把關”為宗旨的人才培B模式下,提出了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要求,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并相應的開展了豐富的服務于第一課堂的第二課堂活動。其中主要分為四個部分,分別是學生自主創立和發展的社團活動;校內外的各類文化體育及競賽活動;志愿服務及社會實習實踐活動;蓬勃發展中的創新創業活動。

2.1 社團活動

(1)校內為主、相互聯合,融入學院精神、活躍學習生活。學生社團作為校園文化的推進者額高校風尚的引領者,是第二課堂活動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學院現有科技類、人文社會類、體育類、文藝類等類型社團共36個,各個社團都有著定期的特色活動以及非定期的外出活動。社團也成了關院學子相互交流、豐富課外生活、培養積極向上的學習和人生態度的重要平臺。

(2)積極鼓勵和支持學術型社團發展,推進良好學風建設。建立良好的學風一直是我院師生共同努力的重要目標,本學年以來,數學建模社、3D建模社等一系列學術型社團在師生的努力下從建立到發展,為上海海關學院學生專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養提升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關院講壇”等知識性講座也成為推動學風建設的一大動力,除此之外,經管系更是積極響應以院團委作為指導、系部支持聯動、社團自主管理的基本體系,籌建以圍繞專業學科內容、助力學生成才需求、強化專業教師指導為宗旨的大學生學術科研社團。

2.2 校內外各類文化體育活動及競賽

(1)校內活動。我院在團委學生會的組織下,在各個學期都有著各種各樣的活動。其中包括海關管理系“青漫杯”繪畫比賽、經濟與工商管理系“h歌”大賽、法律系“關院演說家”、外語系“關院表演大賽”等活動。面向校外,我校學生也積極參加了上海市大學生漢字聽寫大會、上海高校紅色經典誦讀大賽等活動并代表學校和個人獲得了優秀的成績。總體上可以看出,我院面向學生的各式各樣的第二課堂活動不僅豐富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也鍛煉了大家的組織和學習能力。

(2)科創競賽。我校學生在校外積極參加了POCIB全國大學生外貿從業能力大賽、PEMT全國營銷策劃大賽、“用友杯”全國大學生信息化技能大賽、“網中網”杯全國大學生財務決策大賽、學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全國大學生模擬聯合國大會競賽、全國大學生英語競賽、上海市大學生企業經營模擬沙盤大賽、上海市大學生“創業之星”團隊大賽等多項科創競賽。

2.3 志愿者服務

我院有著隸屬于院團委社會實踐部的志愿者服務總隊,旨在為我校有志于奉獻和服務學校及社會的同學們提供志愿者活動信息的與反饋平臺,是我校志愿者庫的重要組成部分。

2.4 社會實踐

我院現有的常規化實習旨在構建以專業實習實踐、畢業實習為主要內容、社會調查為補充的社會實踐實習教學體系,并積極探索確立“基地依托、實踐導向、校企合作、聯合培養”的實踐教育模式,目前我校共有14個海關實習基地、18個其他實習基地、6個學院示范性實習基地。學院力圖利用行業資源建立實習基地,規范實習管理流程。

3 上海海關學院第二課堂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建議

3.1 部分學生對第二課堂的部分內容缺少自主意識和積極性不高

根據調查,部分學生對一些學術性較強的、所需時間較久的、資金獎勵少的競賽積極性不足,沒有正確認識到參加第二課堂競賽活動得本質意義,趨利性太強;有些學生團隊雖然參與了相關競賽,但是時間精力投入少,不愿堅持到最后,缺乏毅力;對于學校舉辦的一些學術性較強的專業講座,相比一些文體類講座,部分學生缺少積極性,往往主動參加的人數較少;對于學校沒有統一要求的項目自學考證,僅有少數學生利用課余時間,主動積極地學習,給自己充電。因此,針對上述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第二課堂亟需營造踏實正確的學習氛圍,拒絕急功近利第二課堂建設者可以通過海報宣傳、教師引導、組織班會等形式,積極宣傳參加第二課堂活動的本質意義:努力將所學知識通過競賽得到更好吸收掌握,并通過制定相應制度完善第二課堂活動的規范性,起到去功利化的目的,使更多地學生回歸到“以學備賽,以賽促學”上來。

第二,第二課堂建設者可以請相關優秀同學現身說法,講授經驗付出才有收獲,在第二課堂表現出彩活躍的同學,往往投入了更多的時間,對于自己在第二課堂的表現會有更好的反思和體會。

第三,第二課堂建設者應倡導物質鼓勵與精神鼓勵并存的激勵模式。對獲獎學生給予創新學分及物質獎勵,對指導教師給予指導獎金和輔助工作量,對獲獎班級進行表彰和經費鼓勵。另外可以召開表彰大會,對獲獎的學生以及優秀指導教師和先進班級進行表彰,從而完善學科競賽的激勵機制。

3.2 第二課堂的師資力量不穩定,缺乏專業指導

目前,第二課堂師資隊伍的不穩定性使得學生在參與第二課堂活動的過程中,因缺乏專業教師的指導而顯得無所適從。我校專業教師在第二課堂活動指導教師中所占比例較低,部分指導老師對學生第二課堂的專業指導并不足夠,存在少量“掛名”現象,未對所指導學生給予足夠重視及幫助。此外,還存在部分指導老師包攬學生課題,忽視了對學生學術研究創造性、主動性的培養。因此,針對上述現象,提出以下建議:加強與學生溝通的頻次,明確學生需求。特別是在進行指導的過程中,應和學生雙向主動溝通,及時了解學生需求,并且運用專業知識以“引導”方式為主,以“培養學生創造性”為目的進行指導,而非只在立項、答辯等“關鍵”時刻給出建議,忽視過程中的指導。

第二,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來激勵教師擔任學生活動導師,讓專業教師指導學生第二課堂活動。首先在報酬上,教師指導第二課堂活動的補貼可以參照第一課堂的課酬,對指導教師進行適當的補助;其次,在培上,可以定期組織第二課堂活動的指導教師參加相關培訓、外出學習;最后,在獎勵上,教師指導學生第二課堂活動要記入其工作量,指導第二課堂活動獲得市級、省級及以上獎項的,要作為教師重要的個人成績,參與評獎評優和職稱評定等等,以充分調動廣大教師主動參與第二課堂活動指導的積極性。

3.3 第二課堂活動過于單薄,信息傳達、分享不暢

部分第二課堂活動設計缺乏針對性,層次不高,存在著短期化、低效重復、浪費資源的現象。因而,第二課堂在廣大學生中的影響面和力不夠,教育效果不明顯,學生也難以在眾多活動中甄選有效活動,最優分配時間。通過問卷訪談發現,大部分學生對于第二課堂的信息獲取渠道過于單一或者根本就是缺少獲取渠道。因此,針對上述現象,提出以下建議:

第一,加強校企合作,強化實踐育人。積極將社會資源引入到第二課堂的建設中,充分利用校內校外兩種教育資源,按照優勢互補,雙方受益的原則,積極探索并形成了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

篇3

關鍵詞:三真一融合;校院雙元;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15)11C-0050-04

五年制高職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形式,是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江蘇省連云港中醫藥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自2003年開辦五年制高職護理專業以來,緊密結合地方經濟特色,吸收德國的“雙元制”、美國的“合作教育”、英國的“工學交替”、澳大利亞的“TAFE”等典型模式的本質與精髓,加強校企合作,依靠企業開發專業發展高等職業教育,充分體現職業的針對性和實用性?!叭嬉蝗诤?校院雙元”人才培養模式自2007年起經過不斷地開展探索與研究,初步構建了以“真實的病人資源”、“真實的學習情境”和“真實的職業崗位”為核心要素的院校雙元護理人才培養新模式,并開展這一模式下特色護士的定向培養,主要有中醫護理、婦兒護理、危急癥護理特色方向,為連云港市乃至江蘇省培養了一大批發展型、復合型和創新型的技術技能護理人才。

一、“三真一融合 校院雙元”

人才培養模式的內涵

所謂“三真一融合”,即在真實的學習情境中,面對真實的病人,在真實的崗位上,將課堂與病房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1]根據醫院護理及醫療工作的特點,采用“半天病房半天課堂”的半工半讀學習形式。學生上午在病房接觸崗位實踐,醫院選派帶教老師,實訓內容根據修訂后的人才培養方案及課程標準的要求選擇相關教學案例;下午在已有崗位感性認識的基礎上由醫院選拔臨床教師進行專業理論學習。學生在掌握相關理論及熟悉帶教老師實施整體護理程序的基礎上為病人提供基礎性生活護理。在醫院真實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參與到實踐活動中,學做一體,發現和解決問題,使知識、能力、素質得到積累和提升。

“校院雙元”體現在校院雙方人才培養的“三高”特色,即合作融合度高、資源共享度高及優勢互補度高。[2]學生前兩年在校學習,后3年在醫院由臨床經驗豐富的骨干醫師作為授課教師,校院雙方教師“一對一”構思教學環節,集體備課不少于總課時的二分之一。充分挖掘和利用臨床案例、教學情景作為教學資源,實現行業骨干的經驗優勢、醫院專業實踐環境優勢和學校教師多年的理論教學優勢融合共享與互補,在教學方法及校本教材建設方面進行改革。針對校院合作人才培養的特點和醫院的需求,加入醫院文化、特色專科、護理文書資料的書寫、各種電子檔案處理等教學內容,從而豐富人文課程的內涵,體現醫院的特色。教學的組織由校院雙方共同承擔,教學內容充分體現行業特點、醫院特色。校院雙方同時為管理和質量控制的主體,校院形成緊密而非松散型的合作關系,雙方優勢資源得到最大化利用。

二、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與實踐

(一)研究思路

“三真一融合 校院雙元”人才培養模式是根據護理行業發展趨勢和特點,遵循五年制高職學生認知規律,在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著眼于學生知識、技能和情感態度的培養,構建了“公共基礎課程模塊”、“專業核心(實訓)課程模塊”、“拓展課程模塊”和“證書培訓考核模塊”四大學習模塊。為滿足校院合作班學生對職業能力的需要,兼顧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學校提出了“以高素質的人為體,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和過硬的操作技能為翼”的“一體兩翼”人才培養思路。在真正的崗位上、真實病人中、真切的情境下實現了課堂與病房融合的“三真一融合 校院雙元”人才培養模式。[3]

(二)構建“三真”教學情境

1.真實的學習情境。從知識培養的角度,構建真實的臨床護理問題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解決問題的渴望,產生學習的動機與興趣;工學交替,學生半天病房半天課堂,圍繞病人病情發展、治療變化中問題的出現與解決,知識不再是抽象空洞,而是具體真實,因而知識理解是深刻的,知識的記憶是牢固的,知識的遷移必然也是好的。

2.真實的病人。從技能培養的角度,真實的病人有利于學生護理綜合能力的培養,而不是簡單的操作技能。每天安排的病房實踐,和病人零距離接觸,面對面進行交流,觀察操作時病人伴有的真實身體反應、心理變化等,因而技能學習時學會的不僅僅是單一的操作,同時有安全意識、愛崗敬業精神等的內化與養成;并且同一操作在不同病人身上的不同體驗與感受,也有利于學生辯證思維的養成,這也是與在校生在沒有表情變化,沒有病情變化,沒有操作后反應或反應單一固定是完全不同的感受。

3.真實的職業崗位。從素質培養的角度,在真實的職業崗位中,病人及家屬的痛苦,讓學生認識到自身的責任、職業的價值,感悟生命的寶貴和親情的可貴;藥品經過自己手服到病人口中、進入到病人體內,學生知道自己工作正確與否、嚴謹與否與病人的生命息息相關,理解作為一個護理人員為什么必須要有慎獨精神和嚴謹求實的工作態度。醫護人員為了病人的健康,加班加點,甚至不能很好地照顧自己及家庭,從她們身上懂得了什么是奉獻精神。病人健康的恢復常常是醫生、護士、治療師、營養師等相互配合、共同努力的結果,這讓學生明白團隊協作精神的重要。耳濡目染下,潛移默化中,這些最終化作學生的愛傷觀念、慎獨精神、奉獻精神、嚴謹求實及團隊協作精神。

(三)病房與課堂相融合

按照“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思想,根據醫院護理操作、診療技術上午相對集中的特點,安排學生周一至周五每天上午到病房進行實踐,下午和晚上學習專業理論,每天上午的實踐課程由校院雙方根據學生的能力、性格及知識基礎分成若干小組,根據課堂將要學習的內容,有選擇性地進入不同的病區病房進行實踐,病房所見與課堂所學相聯系,病房所見成為課堂所學的基礎,感性認識與理性思考相融合,實現知識與技能的螺旋式上升。

(四)搭建“三全”立體監控與評價體系

“三真一融合 校院雙元”人才培養模式注重加強教學質量監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注重內涵建設,形成由學校、醫院、學生參與的“全過程、全方位、全員參與”的人才培養質量監控與評價體系。成立由教育主管部門、衛生主管部門、學校、醫院四方共同組成的人才培養決策指揮系統。一方面,定期召開研討會,對人才培養方案進行認證調整[4];另一方面,對日常教學過程及質量進行全方位監控。在每一屆校院合作班開辦之前,校院雙方都會對任課教師進行面試,選拔優秀任課教師。每學期開學前召集校內及醫院相關任課教師進行對接,開展集體備課;成立教學質量檢查與督導組,定期檢查教學情況,反饋教師課堂教學情況;考試課程校院合作班和校內班均采用教考分離,科學的質量監控及評價體系促進了校院雙元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

三、“三真一融合 校院雙元”

人才培養模式取得的成效

(一)學生參加全國執業護士考試成績比較

傳統觀念認為,行業有真實的學習情境、真實的病人、真實的職業崗位,但在考試上學校教師在教學的系統性和重難點把握上似乎更有優勢,在考試成績上校內班好于校院合作班;結果三年成績比較,校院合作班不僅不低于校內班,且明顯校院合作班成績高于校內班(見表1)。

(二)學生綜合職業能力比較

以2008級高職護理校內班和2008級高職護理中醫院班(五年制高職護理在校班和校院合作班)為例,研究比較兩種護理人才培養模式下培養的護生綜合職業能力[5],包括10個方面:專業能力,如重癥護理能力、計劃和評價能力等;職業素養,如溝通能力、協作精神等;生涯發展能力,如領導能力、科研能力等。采用Likert4級評分法記分。根據對所列條目的履行程度分“差”、“中”、“良”、“優”,分別用1、2、3、4表示。兩類班級的比較(見表2)。

結果顯示,兩種不同人才培養模式培養的學生,在重癥護理能力、計劃和評價能力、溝通能力、領導能力、學習能力、專業發展能力等方面有顯著差異。

(三)對校院合作班畢業生進行跟蹤調查分析

校院合作班學生在崗位中認識專業、學習技能因職業認同感好、崗位適應力強、基礎護理操作能力而有優勢,在校院共同組織的活動如征文、演講、技能比賽等活動中成績突出,入職后工作單位普遍反映知識掌握活、臨床思維好,能理論聯系實際開展護理工作。歸因分析,工學交替,學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教學場所從學校到醫院,真情、真人、真練,是真正的做中學,學中做。教學和臨床工作零距離對接,學生能及時了解和把握行業的動態變化;真實的學習情景,促使學生學習動機轉變,在崗位中學習,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深刻而牢固,學生較早接觸臨床工作環境,順利完成社會化過程,最終實現職業能力、職業素養和職業信念的全面提升。

在醫院學習,由行業專家骨干教學,教學場所有遷移,教學主體有變更,這一改變更貼近職業教育的本質,順應現代職業教育的發展,體現了職業教育改革的方向。在更大范圍內推廣本模式,首先,需要更多的醫院有重視和發展職業教育的內驅力,醫院要有“職業教育是行業發展不可分割的部分”的理念,把支持教育、參與教育看作是現代化醫院發展和成熟的重要標志,校院雙方都有互為不可分割的共鳴,校企合作才有可能持久健康發展;其次,本模式的深度發展,教學資源還需開發,如配套的教材及進一步特色化的“半天病房半天課堂”實訓指導;再次,本模式的外部運行環境也亟需政府相應的政策制度,政府通過政策和制度的調節和導向,吸引行業參與到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過程中來,為“工學結合”提供成熟的市場環境。唯有這樣,校院合作辦學才能持久,才能培養高素質、行業歡迎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陳敏,馮維希,張海云,胡玉濤.院校合作下學習情景建構與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0(3).

[2]吳曉蓮.“校企(院)合作,無縫銜接”的護理人才培養新機制探討[J].湘南學院學報(醫學版),2014(4).

[3]鄧荊云,賁亞P,馬慧芳,余薇,周詠等.學校與醫院“定崗雙元”合作培養護理專業人才的課程構建[J].護理學雜志,2012(18).

[4]徐敏,傅育紅,邵阿末,王立文,邱東民.院校合作中高職護理教學管理體系的構建與實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23).

[5]張渝成,雷寧,劉春江,王炎峰,吳正吉.高職護理專業“1+2”校院合作培養模式的效果評價[J].國際護理學雜志,2013(11).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 "Three Authenticities and One Integration

School and Hospital Dual System" Talent Training Mode

CHEN Min & GU Jiao & ZHANG Ling

(Jiangsu Lianyungang Higher Vocational Technical School of Chinese Medicine, Lianyungang 222006, Jiangsu Province)

篇4

關鍵詞:技藝融合;高職設計類;專業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2)12-0072-02

一、研究背景

通過行業調研顯示,網頁設計師職業方向用人要求必須具備設計技術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目前,我國高職網頁設計師專業方向人才培養“重技術”能力、“輕藝術”能力培養的現象非常突出,造成了人才培養的能力短板現象非常嚴重,畢業生畢業達不到崗位綜合能力要求,專業對口率不高,其相關專業教學質量較差。經過近五年探索實踐,我網頁設計師專業方向設計了獨具特色基于崗位綜合能力的“4571”課程體系開發范式,從四個維度進行界定:即多元性和開放性的開發主體、科學的開發方法、閉環的開發過程、完整的開發成果。其中核心是開發過程,這一過程包含五個關鍵環節,形成七個產品,最后一個結果就是“技藝融合”的課程體系,這一信息最終要反饋到崗位能力需求調研,從而使得整個開發過程構成了一個有序的循環過程,如圖1所示。

二、研究內容

1.崗位調研,分析崗位核心技術能力和藝術能力,歸納形成“技藝融合”的職業能力標準集。實踐專家研討會第一階段由實踐專家主導,陳述實踐專家個人職業發展階段及代表性任務,通過對初、中、高各職業階段的分析和總結,確認市場調研所匯總整理出的崗位能力要求,并與課程專家共同對崗位能力進行分解。實踐專家研討會第二階段,由課程專家主導,根據表1分解職業能力所得技術能力與藝術能力,按照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合并為職業初、中、高三個能力階段的技術能力集與藝術能力集。

2.技術能力和藝術能力整合,形成核心課程。課程專家根據學生認知規律,參照崗位能力,將職業能力各階段技術能力與藝術能力交叉融合形成專業課程。工具軟件應用能力集與藝術鑒賞及色彩搭配能力集相結合,構建技藝融合的專業基礎課程;網頁制作技術能力集與設計能力集相結合,構建技藝融合的專業骨干課程;強化崗位技藝綜合能力,構建技藝融合的專業實訓課程。

3.依據職業成長規律,構建專業課程體系。依據學生職業能力形成規律及認知規律,把專業人才培養過程分為入門階段、提高階段及職業能力勝任階段。入門階段:以培養造型構圖能力和基礎工具使用能力為目的,技術能力主要培養學生網站基本策劃能力及相關軟件應用能力,在藝術能力方面主要培養學生平面構成能力及色彩搭配能力,輔以設計鑒賞類選修課程,提高學生的藝術鑒賞能力。提高階段:是色彩搭配能力培養和技術能力提高的重要階段,也是技術與藝術能力綜合應用能力的培養階段,主要培養學生的中小型網站設計與制作能力及動畫設計與制作能力,在此階段,輔以設計思想的理論性講座,提高學生的設計理論水平。職業能力勝任階段:是藝術能力和技術能力培養的升華階段,主要通過綜合項目實訓及實習培養學生的策劃能力及藝術創作能力。新課程體系以符合職業技術能力發展趨勢的“技藝融合”崗位核心能力課程為主,以藝術素質課程、文化素質及政治素質課程、職業素養課程為輔,在培養技術能力的同時培養藝術能力,培養專業能力的同時培養職業素養,讓學生的技藝能力同步發展,并為學生職業生涯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4.打造“技藝融合”的課程體系師資隊伍。①項目實戰,藝術類教師專練網頁設計與制作技術能力。針對藝術類教師工具軟件使用能力及網頁制作技術能力較弱的問題,我專業每年派遣藝術類教師到企業完成商業項目中網頁設計與制作的工作任務,以培養藝術類教師的工具軟件使用能力及網頁制作技術能力,并在商業項目實戰中進一步提高教師的藝術設計能力及設計思想表達能力。②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技術類教師提高藝術修養及網頁設計能力。針對技術類教師軟件應用能力強,但藝術設計能力較弱的問題,通過外出培訓、選修藝術類課程等方式提高技術類教師的藝術修養,并與藝術類教師共同參與商業項目實踐,在項目實戰中提高教師的藝術設計能力。③專職與兼職相結合,引進“技藝融合”的復合型人才通過專、兼職形式引進行業實踐專家加入教學團隊,幫助教學團隊提高技藝能力,提升教學團隊整體素質。④技術類師資與藝術類師資相結合,滿足“技藝融合”課程教學需要。在教學安排中,若教師無法獨立承擔技藝融合的課程教學,可以技術教師與藝術教師搭配的教學團隊形式承擔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各施所長,在教學準備過程中又可以相互學習,互補縮短。

5.開發“技藝融合”的項目化教學系列教材。采用任務驅動,從分析藝術設計思想入手,按照工作過程利用工具軟件完成項目任務,并在每個學習情境結束后都對該學習情境中涉及到的專業技術、技能及藝術思想進行歸納總結,幫助學生總結技藝經驗。學生通過學習教材,既了解了項目的基本工作流程,又對構成項目的各個單項任務有了一定的認識,并且通過完成任務直至完成整個項目的過程學習了各種專業技術、技能,藝術修養也得到了一定提高,真正做到了學會的都是極有實用價值且使用頻率相對極高的,在一定層面上來說解決了提高教學效益的體質問題。

6.建設“技藝融合”的教學資源庫。①根據崗位藝術能力要求建設藝術庫,網頁設計師崗位藝術能力要求主要是藝術鑒賞能力、色彩搭配能力、圖形創意能力、設計思想表達能力和創意設計能力。②根據崗位技術能力要求建設技術庫,網頁設計師崗位技術能力主要是網頁設計與制作軟件及原型設計軟件使用能力、WEB2.0頁面制作能力、交互式腳本語言應用能力。③根據崗位綜合能力要求建設綜合庫,與實習實訓公司的開發基地相結合,共同開發實習實訓綜合項目庫。④根據教學需要建設學習課件資源庫,建立開放式教學平臺,提供優質的PPT課件及視頻教程課件。

“技藝融合”的網頁設計師人才課程體系構建應立足于市場人才需求,以“技藝融合”的網頁設計師人才培養為目標,由“技藝融合”的實踐專家和課程開發專家采用面向職業崗位的反向推導流程,圍繞人才“技藝融合”的崗位核心能力培養,同時建設技術與藝術相結合的師資隊伍及教學實施保障體系,以實現符合行業需求的網頁設計師創新人才培養。

參考文獻:

[1]趙志群.職業教育工學結合一體化課程開發指南[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2]莫足琴,梁銘,夏德洲.高職計算機網絡技術專業工作過程系統化課程體系設計與實施[J].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3).

[3]王小凈.培養專業人才更需培養操作技藝型人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探索[J].文教資料,2009,(6).

篇5

論文關鍵詞:檢驗,因果檢驗,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

項目來源:國家軟科學研究計劃立項項目:高等教育服務社會績效實證研究(項目編號:2008GXS5D107);全國教育科學“十一五”教育部規劃課題:高校服務社會的路徑與保障機制研究(項目編號:FIB070305)

一、引言

高校是培養人才并為企業提供人力資本的重要基地,人力資本的提高能夠促進企業技術的創新與提高,提高企業的競爭力。經濟學家盧卡斯曾與1988年提出了以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為核心的內生增長模型,說明了人力資本不但具有內部效應,而且具有外部效應外部效用,外部效應使生產具有遞增收益。其理論模型為:。模型中Y(t)表示經濟中的產出,則體現了人力資本的外部效應。在有關對外貿易的理論中,赫克歇爾—俄林定理(H—O定理)解釋了人力資本與對外貿易的關系,H—O定理表明:一個地區在進行對外貿易時出口密集使用其相對充裕和便宜的生產要素的產品,而進口密集使用其相對缺乏和昂貴的生產要素的商品。高校為社會培養和提供的人才,不論是對于以勞動密集型為主導的企業,還是對于以資本與技術為主導的企業,都能增加企業自身相對于國外的要素比較優勢,并使其優勢得到鞏固,有利于對外貿易的發展。此外,人力資本的提高有利于企業從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逐漸向資本與技術密集型模式轉軌,能促進企業生產效率與經營水平的迅速發展,使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逐漸增強。

高校對于服務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有著重要作用,其中對外貿易的發展是地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采用協整分析,以河北省為例,研究河北省高校對于外貿發展的服務。協整理論從分析時間序列的平穩性入手,探究非平穩變量間長期均衡關系,為非平穩時間序列的建模提供了解決方法。

二、實證分析

(一)指標的選取

本文對高校人才培養與對外貿易的影響進行實證分析,以河北省為例,考慮到指標的可行性和代表性,高校人才培養的指標可選取高校每年的畢業生人數,除此之外,高校的數量以及高校專任教師人數也對人才培養的數量及質量產生影響;對外貿易的發展可選取進出口差額來反反應。

所用數據取自《河北省統計年鑒2007》。用Y表示河北省對外貿易順差。用X表示高校的發展情況,X包括的指標包括: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人數X、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數X、河北省普通高等學校教師人數X,各指標如表1:

表12007年河北省對外貿易順差與河北省高校相關數據

年份

進出口差額(+.-)

(單位:萬美元)Y

河北省高校畢業生人數(人)X

河北省高校數(所)X

河北省高校專任教師人數

(人)X

1990

153353

22762

50

13585

1991

163554

23406

50

13226

1992

143375

23387

48

13372

1993

92255

22130

54

14250

1994

144541

27491

52

14740

1995

180466

36388

47

14808

1996

197566

41837

45

15514

1997

239032

42234

46

16656

1998

200346

40562

46

16622

1999

165876

39606

48

17263

2000

217910

41255

47

19414

2001

217450

15871

63

23707

2002

252239

62910

75

28091

2003

287834

107562

83

34542

2004

515438

143148

87

39235

2005

578238

183213

86

46538

2006

714322

207566

篇6

本文旨在探索以課程為核心的教學思路,研究“網絡辦公自動化及信息安全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網絡化辦公技術”的改革方法及途徑,探索如何實現“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并且主動適應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的要求,實現學業與就業的“零距離”培養。

一、“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必要性

“網絡化辦公技術”系列課程在傳統的“辦公設備維護”、“辦公軟件”、“工具軟件”、“操作系統”等課程基礎上進行有機整合填充,前后緊密銜接,形成完整體系,培養學生掌握各類OA設備的工作原理、使用技巧及常見故障的排除;掌握辦公軟件和后臺數據維護的基本方法;掌握各種服務器的配置和管理以及網絡安全技術等。

由于計算機技術變化迅速,“網絡化辦公技術”系列課程的教學必須與時俱進,注重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培養?!敖?、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無疑是進一步深化課程改革,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突出高職特色的有效途徑。

首先“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提高教學質量。該教學模式有效解決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問題,增強了教學的直觀性,充分調動了學習積極性,學生對知識更容易接受,有助于教學質量的提高和高素質人才的培養。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還能夠提高教學效率。由于充分利用多種教學資源,使教學目標更加明確,課內時間利用率高,教學效果更加顯著。

此外,“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還有助于促進教師綜合素質的提高。

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的方案設計與實施

1.方案設計

具體教學方案要根據專業的培養目標,結合技術領域和職業崗位(群)的任職要求,并參照相關的職業資格標準,針對課程的工具性、基礎性、專業性、職業性、時代性以及可持續發展性等因素構建。

首先要通過行業調研分析歸納網絡辦公自動化及信息安全技術崗位的標準及核心技能,總結以往教學中的經驗,比照現有教學大綱,找出需改進之處,形成基本思路。同時成立由行業專家組成的專業指導委員會,全程參與課程的建設和督導,保證課程內容先進、實用。

其次研究“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案:根據職業崗位要求逐步將職業資格證書課程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加強課程教學資源立體化建設,建立與課程體系相配套的主教材、實訓指導講義、教學課件、網絡課程等。

2.“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實施

一是教:教師以轉變思想觀念為先導,逐步轉變以課堂教學為主、教師為主體的傳統教學組織方式,積極嘗試案例教學、現場教學、團隊學習、情景教學、項目嵌入以及現代新型師徒式等多種“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方法和手段,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學習,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是學:首先要培養學生樹立好學、樂學的優良學風和學習主體意識,并不斷完善學生自主學習環境,使學生的學習途徑逐漸多元化。通過學院的網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了解課程基本信息、課程教學資源及行業信息,實現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網上互動交流,打破時空界限,提高了教學效率。

三是做:為學生提供良好的實訓環境,延伸課內實踐教學環節,開放專業實訓室,同時積極開拓企業辦公實習基地,使學生真正直接參與工作過程,形成職場化的教學氛圍,從而提高學生實踐、創新和創業能力。

三、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加強課程內涵建設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一種教育思想,體現了“以人為本,全面發展”的教育理念:無論是工還是學(讀)都把學生作為行動主體,手腦并用、學中做、做中學,有利于人的協調發展;體現了“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指導思想;更體現了職業教育新的價值取向,即由封閉的學校教育走向開放的社會教育,從單一的學校課堂走向實際的職業崗位,從學科學歷本位轉向職業能力本位,從理論學習為主轉向實踐過程為主,從學科中心轉向學習者中心。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還是一種育人模式。產教結合、校企合作、工學交替、前廠后校、訂單式培養,這些概念與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有著極高的關聯度,彼此間相互包容、滲透和替代,都體現了教育與經濟、學校與企業、讀書與勞作的有機結合。其中校企合作表明學校和企業兩個主體之間的聯系,工學結合表明學習者的勞動與學習兩種行為之間的合作,是兩個核心概念,都強調學校與企業的“零距離”、重視學習與勞作的“雙交叉”、強化學生的生產實習和社會實踐,這是職業教育培養技能型人才的最佳模式。

“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又是一種工作探索。堅持工學結合、半工半讀,是我國職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府部門力推職業院校和相關企業進行試點的一項工作任務。教育部首批確定了107所試點院校,要求試點院校要與企業共同研究制訂人才培養方案,確定教學內容和培養方式;要求可以在部分專業試點,也可以在所有專業開展半工半讀;要求在工學交替的具體形式上,可以先在學校集中學習,然后到企業實習,也可以采取工學多次交替方式;要求探索建立適應半工半讀的招生、學籍、教學等學校管理制度,探索教學質量評價標準和學生考核辦法,實行彈性學制;要求探索建立校企合作的長效機制,實現學校和企業合作互惠、共同發展。

篇7

關鍵詞:礦井粉塵防治;教學改革;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 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8(b)-0000-00

Study on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base on personnel training

Jing Deji

(College of Safety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Fuxin 123000, China )Abstract: In veiw of emphasis on the problem for the theory of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rough analysis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s of Safety College of Liaoning Technical University and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course characteristics, Teaching methods are proposed combining theory and practice, focusing on students identify problems, analyze problems and problem-solving skills. Through classroom interaction, case studies and project design, practical application ability and interest of students are enhanced in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programs, and good results are achieved in the actual teaching process.

Keywords: mine dust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eaching reform; personnel training

0引言

《礦井粉塵防治》是安全專業礦山方向的必修課程,它是煤礦安全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為學生從事礦山行業后的粉塵治理工作提供理論知識。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能系統地理解礦井粉塵防治的基本理論知識,基本掌握礦井粉塵防治設計的內容及要求,掌握礦井粉塵防治方法,培養礦井粉塵防治系統設計能力。了解國家的安全生產方針政策和《煤礦安全規程》關于粉塵防治方面的要求,了解礦井粉塵防治技術方面的新理論、新技術、新設備及發展趨勢,基本掌握礦井粉塵防治安全管理及治理措施,具備從事地下開采粉塵防治管理以及初步科學研究的能力[1-4]。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全工程專業于2007年被確定為國家第二類特色專業建設點和遼寧省示范性本科專業,2009年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2007年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兜V井粉塵防治》作為安全學院核心課程,一直深受院領導及學生的重視,但是隨著社會發展,傳統的填鴨式教學導致學生感覺乏味,無法集中精力接受知識,因此有必要的對《礦井粉塵防治》課程的教學實踐進行改革及研究[5-6]。

1 《礦井粉塵防治》教學特點

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全學院的《礦井粉塵防治》課程是按照本學院制定的人才培養方案要求進行教學,著重培養學生成為一名卓越工程師。《礦井粉塵防治》課程的教學目標,也是本課程教學實踐改革的目標,即:1、具備應用自然科學知識解決復雜安全工程問題的能力;2、能夠應用工程科學的基本原理,識別、表達、分析復雜安全工程問題,以獲得有效結論;3、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安全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設計滿足特定需求的系統、單元(部件)或工藝流程;4、能夠在設計環節中考慮社會、健康、安全、法律、文化以及環境等因素;5、能夠針對復雜安全工程問題進行研究,包括設計實驗、分析與解釋數據;6、能夠對實驗數據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7、 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8、能夠基于安全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安全工程實踐和復雜安全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社會、法律和文化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9、能夠基于安全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安全工程實踐和復雜安全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健康和安全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10、能夠理解和評價針對復雜安全工程問題的工程實踐對環境的影響;11、理解并掌握工程管理原理,并能在安全、礦業、建筑等多學科環境中應用;12、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13、具有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針對以上教學目標,本課程采用以下10項對應措施:

1、課程講授過程中使用的案例,能夠提升學生運用工程基礎和安全工程專業基本理論知識解決礦井粉塵防治問題的能力。

2、通過粉塵爆炸事故案例分析,培養學生具有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并把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

3、通過對礦井各產塵源的除塵方案和設備選型設計的內容講解達成能夠設計針對復雜安全工程問題的解決方案。

4、本課程目的是保證井下工作面和重要區域粉塵濃度和分布符合國家安全衛生標準,因此,礦井粉塵防治必須按照《煤礦安全規程》和行業標準進行。授課過程中在相關內容上要強調不滿足相關法律、法規的設計是不合格的。

5、綜采面煤層注水系統選型設計和采掘面噴霧降塵系統選型設計需要學生分組進行煤層注水系統選型設計和采掘面噴霧降塵系統選型設計,并能夠對相關結果進行分析。

6、通過對粉塵濃度和特性測定及分析的講解達到能夠對實驗數據通過信息綜合得到合理有效的結論的目標。

7、通過對礦井各產塵源的除塵方案和設備選型設計的內容講解及分組實踐讓學生達到能夠針對復雜工程問題,開發、選擇與使用恰當的技術、資源的目標。

8、通過對礦井各產塵源的除塵方案和設備選型設計的講解達到能夠基于安全工程相關背景知識進行合理分析、評價安全工程實踐和復雜安全工程問題解決方案對健康和安全的影響,并理解應承擔的責任。在礦井粉塵防治教學過程中要闡述相關知識對礦井安全工作的意義,及粉塵防治工作對社會,尤其是對礦業從業人員生命與健康的重要意義。

9、通過礦井各塵源點粉塵防治方案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完成實踐所要求的任務,強調學習過程中“經歷了什么、體會了什么、感受了什么”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參與、合作探究、收集及處理信息的能力來達成具有自主學習和終身學習的意識。

10、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將引導學生追蹤礦井粉塵防治技術的國內外前沿發展現狀和趨勢,并通過綜合訓練加以強化,以訓練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能力。

以上是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礦井粉塵防治》課程針對教學目標所提出的教學實施措施,下面詳細介紹一下教學實施方法。

2 實踐教學方法

2.1教學內容改革

《礦井粉塵防治》課程是以礦井粉塵危害及治理的教學為主,該課程偏重于實踐教學,以便能夠更好的引導學生從事礦井相關工作,因此在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安排上,將適當弱化基礎理論知識,強化應用實踐內容。根據“以實踐應用為主體、以基礎理論為輔助”的原則,重點培養培養和發展學生實踐應用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在具體教學實踐過程中,增加礦井粉塵污染治理新技術的應用學習,通過對礦井粉塵不同污染源的治理熟悉并掌握整個礦井粉塵防治知識體系,學會查閱礦井除塵相關資料,通過對塵源點的治理技術學習提高自主創新技巧,并結合具體實施案例提高知識全面性[7-10]。

(1)改革課程教學方法和手段,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為了提高學生積極性,《礦井粉塵防治》課程教學過程采用師生雙向交流方式,學生作為學習主體,教師起引導作用,充分調動學生課堂的積極性、主動性。具體實施為:從《礦井粉塵防治》課程選取三個自學部分,分別為礦井粉塵危害、煤塵爆炸預防措施及塵源點創新治理。通過學生分組查閱資料、相互討論完成相關學習要求,并在課堂內進行分組演講,通過學生互評、投票的方式,評選出優秀課程小組,該過程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更能加深學生對礦井粉塵危害和治理技術的認識。

(2)加強礦井粉塵事故案例教學,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礦井粉塵防治》是一門與實踐應用結合非常密切的課程,其粉塵爆炸、粉塵治理等相關案例非常多,因此有效的結合案例教學可以有效的促進學生學習積極性,并且學習過程中理論聯系實際,可加深學習對礦井粉塵危害的認識。在學習工程中結合相關案例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可以為學生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3)推進粉塵治理項目學習法

隨著我國對人體健康和環境的重視,礦井粉塵相關研究項目越來越多,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安全學院作為國家重點(培育)學科,其粉塵研究團隊有多年從事粉塵治理研究項目的經驗。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相關粉塵治理項目來進行教與學能夠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學習及自主地進行知識能力訓練。項目學習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在每個階段完成具有一定實際意義的項目,并選取其中表現優秀的學生全程參與粉塵治理項目的實施過程,實現學生畢業時達到“零距離”上崗。粉塵治理項目學習法在實施過程中不斷提倡學生創新能力,即通過學生對礦井粉塵污染源除塵方案設計,如學生針對采煤工作面、掘進工作面、皮帶轉載點等粉塵污染嚴重區域提出科學合理的粉塵治理新技術方案,將給予一定獎勵,以便提高學生自主創新能力。

(4)加強自我學習能力,提高自主創新技巧

《礦井粉塵防治》課程內涉及較多的粉塵治理技術介紹,通過本課程的實踐教學和技術創新布置任務,學生不但能掌握不同除塵技術的除塵機理及應用范圍,還能加強學生自我學習能力,通過學生的資料收集和探索,自主設計除塵設計方案。在實踐過程中,如有學生的除塵技術方案新穎有效,教師會積極推動學生申請發明專利或實用新型專利,為學生今后的創新能力奠定基礎。

2.2 實踐教學具體實施方案

《礦井粉塵防治》課程主要包括三個知識單元,即礦井粉塵危害、降塵技術及礦井粉塵防治技術。其中每個知識單元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同時又有著緊密的銜接關系,因此構成了一個完整的、綜合性的礦井粉塵治理方案實踐課程。具體課程實施過程下:

一、粉塵危害知識單元教學模式:

(1)本課程開始,首先說明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考核評價方法及介紹教改思路;

(2)采用傳統授課結合啟發式討論利用板書和圖片的手段介紹粉塵的特性及粉塵特性對后面課程有哪些關聯;

(3)通過演示及選擇代表進行粉塵測定的講解;

(4)將學生分成6-8人一組,選出組長,考慮男女搭配、學生干部分散、黨員和群眾比例合理等因素,命名學習小組,本門課綁定不變;

(5)每個學習小組確定授課代表,每組授課代表選取粉塵危害(包括塵肺病危害及煤塵爆炸危害)1-2個知識點進行談論式授課;。

(6)教師負責按規定對個人和小組進行考核,并且對授課內容進行歸納總結。

二、降塵技術知識單元教學模式:

(1)課前布置查閱粉塵治理技術分類、粉塵治理技術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每人查詢文獻不少于15篇,并歸納總結,在課堂進行討論。

(2)教師通過傳統方式對各除塵方式的除塵原理進行講解;

(3)討論各除塵方式的優缺點及應用范圍,并與實際生產相結合。

三、礦井粉塵防治教學模式:

(1)教師通過傳統方式對礦井的主要產塵點進行講解,學生對礦井粉塵源有初步認識;

(2)每個學習小組選取1個產塵點及除塵方式作為研究內容,選擇授課代表,對研究內容進行討論式授課。

(3)針對每個小組的研究內容查詢相關文獻20篇。

(4)每組提出一種創新性除塵方式,并敘述其除塵機理,繪制除塵方式示意圖。

(5)每組選擇代表進行陳述,由教師與同學共同進行評比,最終確定排名及分數。

(6)選出最有的,繼續完善,教師支持撰寫發明專利,并制作模型參加全國作品大賽。

以上為三個知識單元的教學改革模式,并且針對課程要求及任務,設計兩個綜合訓練,具體如下:

一、綜合訓練:查閱某礦煤塵爆炸資料,具體探討抑爆方案。

要求:(1)分組進行;

(2)提高查閱文獻和資料能力;

(3)指出抑爆依據和分析可行性;

二、綜采面煤層注水系統選型設計。

要求:(1)給出真實礦井的工作面開拓系統圖,給出相關注水計算條件,每組的數據不一樣;

(2)繪制注水圖;

(3)列出注水系統計算依據;

(4)計算水量和設備選型。

2.3 實踐教學考核方式

《礦井粉塵防治》課程考核方式以實踐為主,因此總成績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為理論基礎考試,考試形式為閉卷考試;第二部分為實踐綜合評定,由于實踐評定內容較多,因此按每組6-8 人完成實踐內容,每組選出組長,并協調好組內成員間分工,由組長的帶領下,完成課程實踐活動中各個環節,每名同學需提交相關除塵設計報告,最后利用2學時進行設計報告公開答辯,由授課教師和同學打分,通過打分給定實踐綜合評定成績。本課程考試成績和實踐綜合評定成績如表2所示。

表2 課程最終成績分布

構成項 評價方法和觀測點 成績

綜合訓練一 1、 文獻參考(2分)

2、 爆炸事故原因分析(2分)

3、 抑爆方案提出(2分)

4、 抑爆方案可行性分析(2分)

5、 報告書寫格式(2分) 10

綜合訓練二 1、 礦井防塵用水量計算(2分)

2、 防塵供水的方式選擇(2分)

3、 輸水管路水力計算(2分)

4、 設備選型(2)

5、 報告及圖紙繪制(2) 10

研討 由平時積極性及小組創新性作品成績綜合考慮,具體標準待定 20

考試(開卷、閉卷等) 60

總分 100

3結論

在《礦井粉塵防治》的課程教學中,重點在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首先確定學生培養目標,根據指定目標提出相應培養方案。然后結合現場案例,使學生掌握相關專業基礎知識,通過項目學習法引導學生對課程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其次,通過教師學生在課堂交流互動及實踐設計任務的完成,加強學生對礦井粉塵防治技術的理解和掌握,并能有效應用于現場實踐中。通過本課程是實踐教學能夠使學生深入掌握礦井粉塵防治理論知識,并且有助于提高實踐應用能力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學生今后更好的工作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楊勝強.粉塵防治理論及技術[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2]葉鐘元.礦塵防治[M].北京: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1.

[3]趙鐵錘.礦井粉塵防治技術[M].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7.

[4]金龍哲,李晉平,孫玉福等.礦井粉塵防治技術[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5]郝朝瑜,洪林,曾繁慧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安全工程CAD》教學方法[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5(6):660-666.

[6]李青竹,肖睿洋,閔小波.對工程教育專業認證中“畢業要求”的理解――以中南大學環境工程專業為例[J].學園,2015(24):21-22.

[7]鄭丹,劉劍,賈進章.安全工程專業應用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J].遼寧工程技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4):441-443.

[8]宋守信,楊書宏,傅貴,等.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育專業認證的方法與實踐[J].中國安全科學學報.2008, 18(8):49-57.

篇8

關鍵詞:高職院校 國際化 人才培養模式

在經濟全球化與信息網絡化的形勢下,教育國際化已成為必然趨勢。高等職業教育作為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肩負著培養國際化人才的重任。因此,如何適應當前高等職業教育發展、探索國際化的辦學模式,從而建立符合高等職業院校人才培養規律特點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進行相應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是當前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為順應高職教育國際化發展趨勢,提高教育國際化水平,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堅持開放辦學的原則,較早的開展了教育國際合作與交流工作,積極探索國際化的辦學模式與國際化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中丹合作辦學項目

2006年5月,經中國駐丹麥大使館推薦,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Niels Brock Copenhagen Business College )簽署了物流管理專業??坪献鬓k學協議。2008年7月,兩個學校聯合招生、共同培養中國計劃內高考考生。申請并通過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英文論文答辯的學生,可以獲得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和哥本哈根商學院兩個學校的??飘厴I證書,并可以繼續赴丹麥攻讀哥本哈根商學院物流管理專業本科課程,成績合格后,獲得哥本哈根商學院的本科學歷與學位。

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中丹合作的物流管理專業以雙方優勢專業為依托,引進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的教學計劃、課程設置、教材教法及師資等教育資源,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和丹麥教師聯合開展雙語教學,同時聘請了國內大型物流企業有三年以上管理經驗的高級管理人員開展實踐課程項目的教學。至今,已經有三屆168名畢業生順利完成學業,3人赴丹麥繼續深造,其余畢業生全部就業,他們分布在山東榮慶物流有限公司、日照港務局等國內物流業從事生產和管理工作,學生對項目的滿意度和用人單位滿意率分別為99.58%和96%。該項目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借鑒國外優質教育資源,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高技能國際化人才,探索和完善中外合作辦學模式、深化教學改革、完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路徑

1.國際化的課程設置

為適應現代物流的國際化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需要,借鑒丹麥先進的教育理念,結合中國的實際國情,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與日照職業技術學院共同討論,準確定位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了學生培養計劃、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教學大綱及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課程,形成了系統的模塊化、國際化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從而培養具有國際意識、國際交往和國際競爭能力,熟練掌握現代物流基本原理,熟練運用與現代物流相適應的管理、經濟、法律與技術等綜合性知識,具備現代物流管理優秀的工作態度、良好的職業道德素質和高超的技能,能在各類物流企業從事國際國內物流經營生產與管理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為了實現人才培養目標,中丹合作物流管理專業按照基本技能、專業技能和綜合技能三大模塊設置課程,形成了旨在培養學生良好的與人交流溝通能力、語言文字表達能力和專業動手實踐能力的模塊化的課程體系。大一下學期開始,引入了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的組織管理(Organization and Management)、物流學(Logistics)、質量管理(Quality Management)、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al Relations)、商務經濟學(Business Economics)、國際市場營銷學 (International Marketing)等8門優質課程,實行全英文教學。其中跨文化交際(Cross Cultural Relations)課程的開設增加了學生的國際知識和外國文化,培養了學生的國際觀念和國際交往能力。為有效地提高學生專業技能的培養,該專業的中丹兩國教師密切合作,突出實踐教學項目與專業崗位工作的一致性,精心設計了來自國際國內物流業的11個經典實踐實訓項目,開設了國內物流企業內訓課程,三年級下學期與物流企業合作進行企業實地培訓,從而實現學生“零距離上崗”。該專業還引進了國際執業資格證書課程,將職業資格認證(物流師、報關員、全國貨代員從業資格證)標準納入課程建設,為學生就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國際化的教學方式

在教學上,中丹物流管理專業全面借鑒丹麥先進的實踐教學方法和手段。課堂上,更加注重教師和學生的互動與交流,更加注重實踐項目在理論課教學中的應用;在所有的理論課程中,全部采用實際的案例式教學;更加注重實踐教學項目在教學中的應用,利用實際項目對學生進行能力的訓練和提高。項目實踐是課程教學的主線,以項目實踐開展課堂教育教學活動,更加關注學生能力的培養,課堂討論貫穿課程教學的始終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活動和項目實踐使學生愉快的掌握了理論知識,強化了學生的職業認識,提高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也為學生將來學業的深造和就業以及職業的轉崗和遷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3.國際化的師資隊伍

為保證中丹合作物流管理專業的可持續發展,并不斷提高該專業的辦學水平,日照職業技術學院選拔了7名物流管理專業精通英語的教師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的4名專業教師以及來自國內物流大企業的3名兼職教師共同成立了中丹合作物流管理專業教研室,中方的教師全部為碩士研究生,同時有5名教師具有國外教育經歷。中丹雙方教師共同制定教學計劃、探討教學內容的設置,研究教學方法、改革教學模式。項目合作期間,丹方還每年免費培訓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的6名專業教師,以使該專業的教師能夠密切跟蹤國際物流業最新發展。來自國內物流企業的兼職教師則從事實踐課程的教學和學生實習的指導工作,他們會根據自己的工作經驗參與教學計劃特別是實踐課程教學計劃的制定工作。

4.國際化的教材

中丹物流管理專業培養的是國際化的物流生產經營和管理的高素質高技能人才,在此過程中,引進國外物流管理專業的原版教材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一方面,原版教材的引進可以促進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專業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原版教材可以非常準確地傳遞先進的物流管理理念。因而,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中丹合作物流管理專業積極引進國外先進教材,從第二學期開始引進的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的8門優質課程。但原版教材的引進,也加大了教學的難度和成本,學生閱讀理解的難度加大,為了達成教學效果,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中丹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們根據高職學生的實際情況,編寫了相關輔導教材,以幫助學生更好地使用和理解原版教材,在這個過程中,教學相長,教師和學生的水平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5.有力的教學保障措施

為了中丹物流管理專業合作辦學的順利實施,中丹雙方共同成立了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研究和制定該專業發展的政策和措施。中丹雙方建立了定期會議制度,交流工作信息、研究解決有關問題,制定并落實各項教學措施。聯合管理委員會負責該教學項目的教學組織與管理;定期安排丹方專家進行教學指導、講座交流、參加開學畢業典禮和論文答辯;組織中外合作辦學項目的學生參加外方考試、赴國外院校繼續深造等等。

良好的教學條件是中丹物流管理專業辦學的基礎。一是為中丹物流管理專業設立班級專用教室。二是設立了教學管理辦公室進行教學管理工作。三是設立外教專用辦公室。四是建設了專用多媒體語音室,便于外語教學,提高教學效果。

強化學生英語水平和實踐教學環節,保證中丹物流管理專業教學質量。由于職業需求的特殊性,要求該職業的人員既要掌握現代經貿、運輸與物流理論和技能,又要具有較高的英語能力。一般在第四學期安排專業外語學習。課外活動時間鼓勵學生加強語言學習,確保第三學期通過大學英語四級考試,力爭通過六級考試,具備外語會話交流能力。為后續專業課的全英文授課創造條件。課外活動時間鼓勵學生參加學校的英語角、英語對外社團等活動來提高英語水平及運用英語交際的能力。為促進學生對物流管理專業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和把握,我院每年都安排學生定期到國內先進物流企業參觀學習,每年都舉行物流管理專家論壇,讓學生了解國內外物流發展的現狀,把握物流發展動態。

在學生管理方面,由專職輔導員按照學院要求組織學生安全教育,加強學生住宿、生活、交通等各方面的安全管理;開設人文素質課、召開主題班會、加強教育引導,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鼓勵學生參加有意義的社團活動,活動情況納入學生考核評定;學生獎學助學,則根據學生德育、智育、體育三方面成績綜合考評,評選落實國家獎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學院獎學金、丁肇中獎學金、系部獎學金等獎項。

三、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實踐經驗

通過中丹合作辦學,日照職業技術學院的高職國際化人才培養實踐取得了初步成果,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

優質課程的引進豐富了高職教學內容。中丹合作物流管理專業引進了丹麥的優質教育資源,吸收了國外職業教育先進教學理念和教學經驗,充實并豐富了教學內容,更新了教學和管理理念,提高了辦學質量。對我院提高教學質量,擴大辦學規模,服務區域經濟,突出辦學特色發揮了積極作用。

優質項目的實施全面提高了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和水平。中丹物流管理專業的教師在合作辦學的過程中,通過與國外教師合作,赴國外學習和培訓,獲得了大量的國外關于物流管理專業方面的新知識和新理論,一方面,提高了他們英語應用水平,拓寬了理論知識,開拓了視野;另一方面,發達國家教師的敬業精神,對教育的熱愛和對職業的忠誠也強烈的影響著他們更好的教書育人。物流管理專業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增長了教學經驗,提高了教學實踐能力,使他們迅速地成長為“雙師型”、“雙語型”符合高等職業教育國際化要求的師資。

國際化人才培養的實踐提高了學生的市場競爭力。全球經濟一體化的發展需要既具備專門知識和能力,又具備國際視野的國際化人才。為實現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合作辦學為學生提供了趨向國際化的學習環境。中丹物流專業畢業的學生,不僅具備本專業的專業技能,外語水平較高,而且通過丹方外教來我院授課,使學生了解了國際通行的慣例、法規、國際經貿常識以及文化、習俗、禮儀等,具備了基本的國際社會人才標準,為學生就業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

中丹合作辦學擴大了對外交流與合作。中丹物流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化人才培養的順利實施,為日照職業技術學院與國外院校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也帶動了學校機電、旅游、汽車等專業與國外院校的合作,學校在與丹麥尼爾斯布魯克哥本哈根商學院合作的基礎上,2009年再次合作申報了“中丹旅游管理專業”,并相繼與韓國新星大學合辦了“中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合作專業,與澳大利亞戈頓繼續教育學院合辦了“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其中與韓國合作舉辦的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專業被確立為地方財政支持的國家示范建設專業,極大地拓寬了學校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的領域和范圍,提高了學校的國際知名度。

四、結束語

中外合作辦學項目是我國高職院校借鑒國際經驗、提升自身教育質量、培養高素質的國際化人才等方面的重要途徑。面對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教育國際化的機遇和挑戰,高等職業教育要確立國際化理念,從實際出發,立足實踐,不斷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提升高等職業院校的國際化辦學水平。

基金項目:2012年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改革立項項目《高職院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 項目編號:2012632)。主持人:韓邦云

參考文獻:

[1]趙彥志.中外合作辦學機構的國際化實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探析――基于東北財經大學薩里國際學院的人才培養經驗.[J]文教資料,2010(3)

[2]楊林、褚紹綿.論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及其人才培養模式改革[J].遼寧高職學報,2003(4)

[3]陳昌貴.跨國教育:一個不容忽視的新課題[J].高等教育研究,2006(4)

[4]張曉琴、溫婷.淺析中外職教集團化辦學的共性和差異性[J].中國成人教育,2013(17)

[5]陶學恒、崔遠慧等.依托中法合作項目的國際化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研究《價值工程》2011(5)

[6]李輝、孫文軍.日照職業技術學院中丹合作辦學的改革措施;《商場現代化》2012(9)

篇9

關鍵詞:電子商務 專業課程設置 實踐教學

隨著電子商務的開展,企業對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逐漸增加,從而推動了各層次電子商務人才的培養。由于電子商務是多學科的交叉,涉及到計算機科學、市場營銷學、供應鏈管理等諸多學科,同時,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其內容隨著電子商務實踐的發展而不斷變化,這些都對電子商務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于不同層次的人才培養有不同的理論和實踐要求,本文著重從高等教育的角度探討目前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改進建議。

1 電子商務人才培養過程的主要特點和難點

電子商務是一門交叉性和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它涉及經濟、管理、計算機網絡技術、電子與信息技術、法律等相關學科的內容于一體,知識涉及面廣,強調在實踐中的綜合運用能力和創新能力。所以,在電子商務專業的培養過程中,主要有以下特點和難點:

1.1 應用領域較廣,技術發展迅速,對教學內容的更新速度要求較高

電子商務相關技術和應用發展迅速,為了使學生能夠掌握新的技術和知識,更好的適應社會需要,要求更快的更新教學內容。

1.2 基礎理論涉及面大,涵蓋理、工和管等學科,學生學習難度較大

電子商務專業通常是開設在管理學科中,課程大綱中數學的比重小于工科的學生,專業基礎課中有很多的經濟學和管理學的課程,而計算機和網絡技術的課程相對較少而且課時量有限,使得很多管理類電子商務專業的學生在進行軟件設計和互聯網應用時,感覺技術能力不足。

1.3 電子商務需要很強的實踐能力,要求學生有大量的實踐學習機會

無論是在網絡技術應用方面,還是商務活動方面電子商務教學都需要給學生大量的實踐機會,通過實踐了解網站建設中的問題、電子支付安全保證方式、電子商務虛擬活動如何與物流相對接等,在實踐中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也能發現理論教學中知識的不足。 [ hi138\Com]

2 電子商務教學過程中的問題

從教方面來看,主要涉及教師、課程設置、試驗或實踐條件等方面的問題:

2.1 教師知識結構不完善,影響知識體系的系統性和整體性電子商務是一門新興學科,許多教師都不是這個專業畢業,有些是電子信息技術專業的老師,有些是管理專業的老師。由于橫跨了管、工兩個學科,造成一方面工科的老師在講信息技術的時候只能從純理論的角度講解,而不能從如何應用該技術的角度講授,教學內容顯得枯燥、難懂;另一方面管理類的老師只是能講授一些商務、管理方面概念,不能將信息技術如何應用于商務、管理活動以及信息技術新的發展方向等知識講授給學生。這兩方面的老師都不能從電子商務專業整體的、系統的高度傳授知識。

2.2 課程設置涵蓋工、管、經等學科,重點不突出且深度不夠從課程設置情況看,電子商務作為新興學科,既有電子通信專業的微機原理、網頁制作、C++等課程,也有經管類的經濟學、管理學、市場營銷等課程,還有諸如網上支付與安全、網絡營銷等技術與管理交叉課程。這些課程表面上看覆蓋了電子商務專業的知識要求,但課時安排較少,很多技術課程僅僅介紹了一些概念,學生很難理解并且掌握相關知識技能,如網上支付與安全,要求學生要有計算機基礎、網絡技術基礎、網絡安全技術基礎和電子支付技術基礎,但管理類學生并不具備這樣的條件,當老師教授這門課程的時候許多學生只能知道一些概念,對于支付技術和安全技術則很難掌握。

2.3 試驗或實踐條件不能滿足教學要求,理論和實踐脫離電子商務主要是通過互聯網和電子通信技術提升商務活動的效率和效果,許多技術都需要通過試驗和實踐才能掌握,僅僅理論講授很難讓學生理解和明白,但目前許多與教學配套的軟件很少,許多技術已經應用到實踐中,但卻沒有人開發相應的教學軟件,而且許多電子商務類的公司受規模和條件的限制也不愿意接受學生的實習。

3 改善電子商務專業人才培養效果的建議

3.1 增強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

培養滿足社會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首先要復合型的教師隊伍,師資質量的提高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關鍵。一方面,加強師資培訓,組織電子商務專業教師進行專業培訓、進修等;另一方面,促使專業教師參與電子商務實踐工作,如與企業合作開展電子商務活動等,使教師能夠在理論和實踐中獲得提高。

3.2 教與學方面的建議

從教與學的關系上看,教應該占主導的地位,要改善電子商務教學效果,老師應該起到主要的作用,通過各個階段教師的引導,使學生能夠明白自己專業的主要研究方向、需要掌握的知識和技能、以及該專業的發展趨勢。

3.3 在課程設置方面,盡可能設置寬泛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專業發展方向選擇課程

由于電子商務涉及面廣,包含工、理、管等學科,在大學期間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識,不太現實。因此,在課程設置時,應盡可能有寬泛的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讓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進行選擇。

3.4 改善實踐教學條件,增加與電子商務公司的交流

與開展電子商務的公司合作,一方面請從事電子商務工作的人士來校為學生介紹他們開展電子商務工作的經驗和教訓;另一方面,讓學生到電子商務公司進行實習活動,了解電子商務最新的發展動態以及自己知識和技能的欠缺之處。

4 結論

隨著電子商務的廣泛應用,電子商務人才的需求不斷增長,應通過加強教師的指導、根據學生專業的發展方向進行課程設置等措施,提高高等學校電子商務教學工作的效率和效果,培養出更多滿足社會和企業需求的電子商務人才。[ hi138/Com]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藝術設計專業;創新;人才;教學改革

1、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綜合實踐研究的理論依據:

1996~2000年原國家教委啟動的“高等教育面向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是對我國高等教育發展具有深遠影響的一次重大的改革。研究內容涉及到培養的人才素質要求與人才培養模式、基礎教育體系、實驗與實踐教學體系、課程教學內容與課程體系、教學手段、教學方法的創新等。

經過幾年的努力,涌現出許多重大教學改革成果,并在教學過程中產生了良好的效果,有力地推動了國內高校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改革和提高了教學質量。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競爭在進一步加劇,對高素質創新人才的需求更為迫切[3-8]。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創新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強大推動力,創新推動著藝術設計類專業不斷的發展。在當今信息化、多元化的高科技時代,藝術設計類專業已經成為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中國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育正在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世界先進國家的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思想,在高校的學術交流中不斷為我所用,從而加快了我國科教體系與世界先進國家接軌,并促進了諸多藝術設計新學科的誕生。與此同時,藝術設計類專業基礎課訓練,也打破了以往的單調模式,針對各專業的特點將設計素描、設計色彩等新的基礎教學直接運用到現代化的藝術設計課程之中,在材料應用的工藝訓練手段和創意思維以及制作、表現等方面,一種更寬泛,更合理的教育課程結構日趨完善??傊抡n程從基礎訓練到專業設計大大加強了課程之間的互動聯系,使現代化的高等藝術設計如虎添翼。

從增強民族創新能力關系到中華民族興衰存亡的高度上來看,在當前的高等教育中,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還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適合創新教育的新思想、新觀念還未完全樹立,適宜創新教育的環境和氛圍還未形成;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還不能適應創新教育的開展;實踐性教學環節從重視程度到實施方式與內容上還大有可為;等等。

為適應21世紀我國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在新世紀之初,教育部啟動了“新世紀高等教育教學改革工程”項目,要求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開展人才培養戰略規劃研究。

2、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教學改革綜合實踐研究的國內外發展動態分析及研究意義

藝術設計類專業是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美的追求日益高漲,藝術設計類專業象雨后春筍般的迅速發展壯大起來,凡是有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各高校都很看重其專業設計理論基礎的課程建設,而輕視實踐課程建設。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目前各高校都在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手段、教學方法、實驗方法進行探討。本人也到過一些大學參觀考察,參觀了一些高校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設計實驗室,發現學生很難自主創新,離真正意義上的創新設計性相差甚遠,而且由于大多數高校都存在著學生人數多、課時有限、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設備臺套數少的缺點,實習基地太少,怎樣充分地利用現有的資源,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改變以往的課堂教學模式使所學知識具有連貫性和創造性就成為了當務之急。因此強調以創新設計為主線,把為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的發展創造應有的條件,這也是我們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亟待解決的問題。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的加快和文化藝術交流的日益頻繁,以及藝術創作發展的趨勢,現有的基礎課、專業課程的改革研究已成為當務之急。

3、結論

在當前課堂教學中,以知識傳授為主導的教學方法并未根本改變,教與學的關系是以教師為主導、為中心的,這種方式在某種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及其創新潛能的發揮。所以提倡實踐性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主體的自立學習模式;大力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創新能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組成創新設計與制作中心,進行設計及其它技能創新設計大賽,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社會的設計活動和教師的科研課題,培養學生專業實踐和創新及動手能力;建立“課外學分”制度,“課外學分”活動使學生置身到學、研、產的環境中,開擴了他們的視野,鍛煉了他們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學習活動“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主體”轉化,提高學生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