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轉化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06-06 17:56:5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科研成果轉化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基金項目]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2009ZX09502-030)
[通信作者]*謝雁鳴,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為中醫臨床評價,Tel:(010)64014411-3302, E-mail:
[作者簡介]張雯,碩士研究生,Tel:18810465641,E-mail:
[摘要]目前在中醫藥研究方面已經形成了若干科研成果,科研成果是科研勞動者辛勤勞動的結晶,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標準化是促進中醫藥國際傳播的重要途徑,對于推動我國科學技術進步、提高市場競爭力和促進國際貿易有重要意義,及時將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不僅有利于提高標準的技術含量,而且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該研究初步探索出適合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旨在為今后中醫藥科研成果的轉化提供方法參考和借鑒,以促進我國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關鍵詞]中醫藥科研成果;技術規范;轉化;路徑探討
1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現狀
近年來,我國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有關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政策法規,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各地的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加強與科技相關的知識產權保護的政策法規等,為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起到了一定的指導作用,但是總體而言,我國科技向標準轉化的轉化率非常低,以2013年我國科技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統計數據為例,科技部當年共登記科技成果51 723項[1],與51 723項科技成果相對應的是2013年共計制修訂標準1 691項,其中指定1 211項,修訂480項[2]。從以上統計數據不難看出,我國科研成果產出多,但是轉化率低。
就中醫藥而言,隨著國家對中醫藥的重視,科研經費投入逐年增多。僅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為例,截至2012年,通過中醫藥學科資助的各類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達5 146個,資助經費約達15.080 7億元;其他資助還有來自國家科技支撐計劃、省部級科研項目等若干類別經費的支持[3]。反觀中醫藥標準化進展,截止到目前為止,中醫藥領域共制修訂國家標準27項,行業或行業組織標準471項。雖然中醫藥標準化工作取得了很多成績,但是中醫藥相對于其他行業領域的標準化水平還存在很大差距??蒲袉挝坏认嚓P研究機構,往往局限于為了發明而發明,為研究而研究,并未對其科研成果進行大量的改進和轉化,為能充分考慮科研成果的“實用性”,科研成果往往停留于“實驗室”的初級階段,致使眾多本應對中醫藥推廣與傳播,推進中醫藥現代化,服務社會,造福國家和人民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在很長一段時期都被束之高閣,難以實現其應用的自身價值,造成社會資源的巨大浪費。
2亟需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和方法
科學研究、標準和成果轉化三者既相互促進、相互制約,又相互依存、相互融合的。成果轉化是技術知識和研究成果的具體轉移和應用于生產的實踐表現,不但能帶來巨大的經濟效益,更可以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當今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競爭的核心,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和高新技術產業化。同樣,各發達國家競爭的焦點,也集中在把當代科學技術成果轉化為競爭上,因此科研成果只有經轉化和推廣,才能發揮科研成果的社會和經濟效益,才能轉變為現實生產力,為科研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動力的支持[4]。
當今社會,標準的競爭關系到一個企業乃至一個國家在全球市場競爭中的利益分配。總理指出,“標準是自主創新的制高點,誰掌握了標準制定的話語權,誰就掌握了市場競爭的主動權”。標準不僅滲透在現代科技發展的前沿,促進科研成果轉化,形成新的生產力[5],而且能夠成為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經濟貿易中不可缺少的共同語言,成為推動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助推器。一項技術標準被國際標準采納,往往可以帶來極大的經濟效益,甚至能決定一個行業的興衰,標準在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所發揮的作用和所處的戰略地位日益突出[6-7]。標準化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技術支撐,是構成國家核心競爭力的基本要素,是國家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8]。
隨著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現代科學計劃不斷革新以及人類健康觀念和醫學模式的深刻變革,中醫藥學得到了飛速的發展。通過中醫藥標準化,使中醫藥服務和產品達到國際技術交流合作與貿易條件的要求,符合國際慣例,促進中醫藥更好地走向世界,進一步推動中醫藥資源轉化為產業,文化和經濟優勢,保持我國中醫藥在國際傳統醫學領域的話語權和應用地位。同時,標準也是國際貿易壁壘的重要措施和手段,各國通過制定實施符合國際貿易規則的技術標準,來限制不符合本國標準服務和產品的進口,保護本國的利益。我國雖然加入了世貿組織,在國際貿易中的關稅堡壘己不在,但是技術堡壘仍然存在,例如,2004年歐洲的《傳統藥品法》案的頒布就是為了阻止中草藥進入歐洲市場設立的門檻。因此中醫藥標準化對于中醫藥現代化、國家化發揮著重要的支撐作用,是一項基礎性、戰略性、全局性工作,對引領和支撐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重要意義[9]。及時將具有向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不僅有利于提高標準的技術含量,而且有利于促進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因此只有吸收借鑒當今先進科學技術成果,用標準的形式再現中醫理論和醫療技術,中醫藥學才能與時俱進。
3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路徑
3.1標準的涵義及分類
技術規范屬于標準的一種,國家標準GB2000.1-2002《標準化工作指南第一部分:標準化和相關活動的通用詞匯》中給出了標準的定義,標準是指“為了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由公認機構批準,共同使用的和重復使用的一種規范性文件?!辈⒆⒚鳎骸皹藴室艘钥茖W、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的共同效益為目的”。按照標準的要求程度分:規范標準、規程標準和指南標準[10]。規范:規定產品、過程或服務應滿足的技術要求的文件。適宜時,技術規范宜指明可以判定其要求是否得到滿足的程序。規程:為設備、構件或產品的設計、制造、安裝、維護或使用而推薦慣例或程序的文件。指南:給出某個主題的一般性、原則性、方向性的信息、指導或建議的文件。
3.2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的科研成果界定
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是指從科研成果的形成開始,到形成基于該成果的技術規范的一系列活動,其中跨越了2個系統即科研系統和標準化系統。從標準化的角度看,它包括了將科研成果納入到技術規范的所有標準化活動;從科研系統來看,它是將處于轉化中某個適當階段的科研成果將技術規范的形式固化,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有力手段[11]。
然而不是所有的科研成果都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能夠符合轉化為技術規范的條件。從標準的概念不難看出,標準是在一定范圍內適用的規范性文件,因此每個標準都應當界定出其適用范圍;其次標準的實施是為了使有關的工作獲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關方的協商一致;而且標準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復使用的文件,某些一次性出現的事物由于其偶然性,不需要制定標準,某一方單獨使用的文件也不一定要制定標準;只有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而又反復出現的事物,為了規范它,才需要制定成標準[12],因此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的科研成果內容必須符合具備以下特性:①其內容必須具有適宜于制定為重復使用或者共同使用技術要求的性質,這種性質對于科研成果的產生和生存來講不是必須的,但對于科研成果的轉化和進一步的推廣時至關重要的。②同時應當具備向技術規范轉化的內在要求和外部條件。內在要求指的是科研成果需要符合一定的成熟度,先進性,應用價值及與政策的協調性等等,如果科研成果的實際狀態沒有達到一定的要求,其不具備可轉化性;外部條件指的是行業內或者領域內有制定該技術規范的需要,具有推廣的必要性,才需要將相關科研成果進行整合和梳理,轉化為技術規范。
3.3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的具體步驟
3.3.1遴選科研成果
在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現狀部分不難看出,目前在中醫藥領域,已經形成了大量的科研成果,然而標準的制定數量是有限的,追根溯源,在于哪些科研成果能夠轉化為標準以及如何轉化目前缺乏相關的方法[13],本研究通過檢索相關文獻,法規和政策,借鑒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的“十一五”科技專項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試點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潛力分析方法” [14],結合中醫藥的特點,初步擬定出適合于判斷中醫藥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的準則和條目。
判斷一項中醫藥科研技成果是否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要考慮以下2個基本準則:第一,可行性,即該項科研技成果是否具有轉化為標準的基本屬性,例如是否具有推廣價值,能夠重復利用;是否具備較強的科研能力和良好的人員基礎;在該領域是否能夠達成一定范圍的共識,并確保該項技術規范與當前已經的或者正在研制的技術標準之間保持相互協調、沒有重復。第二,必要性,即通過對該項科研技成果技術水平、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的綜合評估,認為其符合經濟社會發展所需,這是確保技術規范制定完成之后能夠有效實施的重要前提。具體評價條目見表1。
在必要性的遴選條目中,技術水平的先進性和成熟度是判斷科研成果是否具備轉化潛質的先決性要素,主要表現為通過分析該科研成果應用推廣的時間、范圍大小、與相關技術的協調性,是否在中醫藥行業內達成一定的共識,設立該條目的原因是,因為標準是大家共同使用的并且重復使用的文件,標準的實施是為了使有關的工作獲得最佳秩序或者效果,而且要取得各有關方的協商一致,因此只有中醫藥領域內大家都希望共同遵守,并且在行業內達成一定的共識的科研成果才可以轉化為技術規范;能否解決中醫藥領域的技術難題或熱點問題是指該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之后可以解決行業領域內懸而未決的技術難題或熱點問題;科研成果的先進性主要體現在與同行業比較達到國內或國際的先進程度,并考察是否可以帶來共性問題的解決。
科研成果的經濟效益:體現科研成果價值的第2個特性即表現為經濟性,因此設立了經濟效益的評價指標,這一點對于評價應用及開發類科研成果尤其重要,所謂的經濟效益自然指科研成果可能帶來或者已經帶來的經濟價值,即科研成果轉化后將其應用于生產和服務帶來的間接和直接的經濟效益[15],對于中醫藥科研成果而言,主要表現在是否是中醫藥市場發展所亟需,該條目是通過分析該科研有利于行業的發展,可以創造更大的利益,則推廣的價值就大;科研成果是否可提高中醫藥市場的競爭力指的是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后對于中醫藥市場增收,增效的直接貢獻和對于國民經濟帶來的間接貢獻,預期的經濟效益越大,提高中醫藥市場競爭力越強,則越需要轉化。
科研成果的社會效益其一表現在科研成果是否符合人類的安全,文明和倫理道德準則,因為有些科研成果的先進性、成熟度和經濟價值很高,但是違背了人類安全、文明和倫理的原則,是需要被禁止轉化為技術規范的;其二表現為是否提高中醫藥醫療服務水平,中醫藥的醫療服務水平的提高屬于中醫藥在衛生領域內應用所帶來的社會效益,只有科研成果轉化為技術規范后,能夠切實提高中醫藥的醫療服務水平,實現其社會價值,該項科研成果才具備轉化的必要。
運用共識會議法對前期遴選出的科研成果進行專家論證。該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在進行完多輪專家共識會議之后,根據專家共識會議的結果,確定技術規范的轉化方案。
在專家論證的基礎上,根據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中醫藥標準制定管理辦法(試行)》提出新工作項目提案建議書,填寫完成后交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標準化辦公室,履行報批程序,收到正式批復后批準立項。
3.3.2確定技術規范制定主體
明確技術規范的制定主體,對于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至關重要,技術規范的制定主體需要具備一定的條件,需具備在中醫藥行業內,處于該領域領先并且具有較強影響力的資質,才能在科研成果轉化技術規范后起到推廣和應用的促進作用。
3.3.3組建技術規范制定工作組
3.3.3.1遴選原則技術規范制定工作組由臨床醫生、藥學學科的人員、臨床方法學方面的專家、各級管理人員及標準制定人員等多學科人員組成。人員有資深老專家、專家、臨床一線醫師、藥師、科研研究人員、方法學研究者等,分布在老、中、青3個層次。負責起草的工作組積極收集、分析相關資料,吸納各國最新的研究成果和既往標準化建設的經驗。
3.3.3.2工作組組成由臨床專家、藥學專家、方法學專家、統計學專家、中醫藥行業管理者及衛生行業管理者等資深專家組成,對技術規范的制定提出決策性的建議和總體督導。撰寫工作組又分為文獻檢索小組和起草小組。由具有臨床、藥學、臨床流行病學知識背景的人員執筆撰寫技術規范;由具有中醫學、臨床流行病學知識背景及較好外語水平的人員進行文獻檢索與評價。
3.3.4系統收集相關材料
在前期研究的基礎上補充相關材料,具體包括:廣泛收集與技術規范相關的專業文獻及相關科研成果,與技術規范相關的法律法規;標準化的法律法規;編寫工具,《標準化工作導則》、標準編寫的相關規則與指南;從而節省技術規范編寫所需的時間。
3.3.5起草技術規范
3.3.5.1撰寫技術規范討論稿基于文獻檢索小組檢索的所有相關材料,并且廣泛征集技術規范制定完成之后的使用各方比如各級醫院、藥品生產企業和科學研究單位的建議和意見,形成技術規范的討論稿。
3.3.5.2撰寫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根據標準化管理的要求,為了使技術規范更具公認性,召集技術規范指導委員會專家對技術規范討論稿進行專家論證,以期討論稿進行修正完善,撰寫工作組對指導委員會專家提出的意見進行細致的推敲和反復討論。
經反復討論之后,運用由中國標準出版社,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白殿一教授主編的《標準的編寫》一書中附錄6中的“標準編寫模板TCS2009”及使用指南進行編制,使編寫的技術規范符合GB/T1.1規定的標準要求,形成征求意見稿。
在標準編寫時應當注意,標準的條文應用詞準確,條理清楚,邏輯嚴謹。語言描述準確、規范是制定標準的最基本要求。標準是用語言文字來表達信息的,它對語言描述的要求特別苛刻,標準的語言和表達形式應盡可能的簡單,明了,易懂,還應注意避免使用口語化的措辭,一是要清楚的表達信息,一是不容許出現異議。標準文本的表述要有很強的邏輯性,用詞禁忌模棱兩可,防止不同的人從不同的角度對標準內容產生不同的理解。具體可以參考GB/T1.6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單元:標準的起草與表達規則。
3.3.5.3技術規范意見征求在形成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之后,需進行必要的內部驗證,同時通過各種形式:公開,網絡,問卷調研等形式廣泛征求意見。在完成技術規范的征求意見之后需對征求的意見進行歸納匯總和研究處理,形成意見匯總處理表,對于未采納意見的,應當說明理由,對于技術規范進行了重大修改的,應當再次征求意見。
3.3.5.4形成技術規范送審稿根據技術規范征求意見,對意見進行逐一認真分析后,再進行意見的匯總處理,形成技術規范送審稿。
3.3.6審查、批準、出版、復審
由于技術規范的審查,批準,出版及使用和復審,均屬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的行為,因此僅需按照其流程具體操作即可。
4討論
在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技術規范轉化時,遴選具備技術規范轉化潛質的中醫藥科研成果對于技術規范的轉化至關重要,本研究通過檢索相關文獻,法規和政策,借鑒中國標準化研究院承擔的“十一五”科技專項課題“國家科技計劃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試點及研制”中“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的潛力分析方法”,結合中醫藥的特點,初步擬定出適合于判斷中醫藥科研成果能否轉化為技術規范的原則和條目。然而在今后的相關研究中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和深入探討,迫切需要進行中醫藥科研成果向標準轉化評價系統的研究,建立適合中醫藥發展的相關評價指標體系,采用適當的評價方法,科學合理的做出評價,更好得確定應當重點進行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項目。
然而大部分標準化的學術論文目前都還停留在對標準化工作的初級探討、經驗總結及具體標準的討論方面,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轉化路徑深入研究很少,使得中醫藥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的機制尚未完全建立。政府支持的中醫藥科研計劃從立項到科技成果產出,標準計劃立項到標準批準,是兩條互不相關、各自獨立的過程鏈,很多中醫藥技術成果中亟需形成標準的內容未能進入我國的標準的制定程序中來??蒲性核膹V大科研工作者承擔著繁重的科研任務,根本就沒有時間和精力來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為標準,更缺乏這方面的有效經驗,造成了大學研發的科研成果得不到有效的開發和利用;加之我國僵化的科研體制管理模式,立項專家往往忽視科研的應用性,容易導致高??蒲谐晒c市場需求相脫節,從而無法實現科研成果的有效轉化。因此應當在今后的工作中進一步完善中醫藥標準化管理體制,加強科研成果的利用和資源的整合,系統梳理科研進展及成果,建立科研成果轉化為標準的機制,加大科研成果向中醫藥標準轉化的力度,真正體現科技創新對于中醫藥的支持和帶動作用。
[參考文獻]
[1]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工作辦公室.2013年度科技成果登記與統計工作會議在成都召開[EB/OL].2013-11-26.http:///web/detail1.aspx?menuID=11&contentID=1011.
[2]國家標準委. 2013年第二批國家標準制修訂計劃公布[EB/OL].2013.http:// .cn/news/20131219/119658.shtml.
[3]郭春莉,付強.中醫藥科技成果向標準轉化模式探析[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3,15(8):1850.
[4]石驥,傅良韜,文軍,等.注重科研管理,加強成果轉化[J].西南國防醫藥,2005,15(5):534.
[5]Pat Picariello.A global standards strategy by industry for industry[J]. Standard News, 2002(5):57.
[6]高曉紅,丁日佳.標準化與企業競爭力的關系[J].經濟論壇,2004(1):48.
[7]丁日佳,李翕然.技術標準、科技研發和成果轉化系統論[J]. 世界質量與標準化,2004(1):37.
[8]郝素利,丁日佳.加速科研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的策略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1,28(16):96.
[9]宇文亞,韓學杰,史楠楠.中醫藥標準化現狀分析與思考[J]. 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2011,13(3)∶445.
[10]白殿一.標準的編寫[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9.
[11]柳成洋,丁日佳.科技成果轉化為技術標準理論及方法[M]. 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1.
[12]中醫藥標準化知識簡明讀本編寫組. 中醫藥標準化知識簡明讀本[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3.
[13]柳成洋,于欣麗,尹彥.科技成果轉化為國際標準潛力分析方法研究[J].世界標準化與質量管理,2007(1):41.
篇2
Abstract: Through the introduction of connota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principles should be follow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standards, and provides the specific measures for the curriculum standard and occupational qualification standard docking.
關鍵詞: 專業;課程標準;國家職業標準;對接
Key words: major;curriculum standards;national occupational standards;docking
中圖分類號:G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06-0251-02
0 引言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教職成[2011]12號)”指出:“要推行‘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目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已由以規模擴張為主轉變為以內涵建設、提高質量為主。高職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主要體現在課程體系的重構、課程內容的選取、教材的開發及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的改革等方面),課程標準作為課程實施的依據,它引導著課程改革的方向,因此,制定好每門課程的教學標準,對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實現課程培養目標,提升教學質量就顯得十分重要。
1 高職課程標準與國家職業標準的內涵
1.1 高職課程標準 高職教育的課程標準是依據某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學生職業素養和職業技能的形成為重點,為教與學提供詳細指導而編寫的指導性文件。它是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具體化,是每一門課程教學過程的執行規范,是管理與評價課程的基礎。課程標準包括“課程的性質與任務”、“職業行動領域(典型工作任務)”、“課程目標”、“課程內容與要求”、“教學組織與實施”、“教學材料的編寫與選擇”、 “教學評價”、“課程相關資源的開發與利用”等內容。
1.2 國家職業標準 國家職業標準是在職業分類的基礎上,根據職業(工種)的活動內容,對從業人員工作能力水平的規范性要求。它是從業人員從事職業活動,接受職業教育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以及用人單位錄用、使用人員的基本依據。國家職業標準由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組織制定并統一頒布。國家職業標準要求對從業人員進行職業資格鑒定,將職業資格等級劃分為五級,分別對應為初級工(五級)、中級工(四級)、高級工(三級)、技師(二級)與高級技師(一級)。由于國家職業資格標準中規定了具體崗位的一些基本要求,具有典型的行業特點,因而對高職教育課程標準的制定有很強的指導性。
2 在制定專業課程標準時應遵循的原則
2.1 應融入職業資格標準 高職院校的任務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高端技能型專門人才,因此在制定高職專業課程標準時應引入現行職業資格標準中的中、高級工職業資格標準(代表現在的崗位要求)。
2.2 應校企合作共同開發 通過聘請企業兼職教師與校內專任教師一起聯合開發課程標準,所制定的課程標準不僅可以直接反映企業對人才的要求,保證課程內容、教學手段及考核方法與企業實際緊密結合,為學生后續從事職業工作提供素質、技能與知識儲備,還可以將其作為企業員工崗位培訓的標準,通過專任教師開展社會服務對企業員工進行培訓,則給企業帶來了方便,可為企業節約培訓成本。
2.3 應便于開展工學結合 在制定課程標準時應依據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生職業生涯的發展規律。課程內容要體現主要職業行動領域的要求;課程實施要注重學校、企業雙線工學交替,推行任務驅動、項目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工學結合的方式完成一系列可以操作、學習和傳授的具體工作任務,使學生能獲得與企業發展需求相一致的職業素養和職業能力。
2.4 應明確具體,便于考核 課程標準關于工作過程知識的描述應是企業技術交流和管理實施過程中通用的術語,應明確具體,以便學生能與企業工程技術人員進行有效溝通,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所學的專業知識與技能。所制定的課程評價標準應便于對學生的學習效果開展過程考核。同時,課程標準不能制定的過于寬泛,否則無法有效落實。
3 如何實現專業課程標準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
3.1 課程體系設計應與職業崗位對接專業人才培養的目標不可能涵蓋現在和未來的所有崗位,為提高人才培養的針對性,可按學生的職業生涯發展進程將崗位劃分為基本崗位、提升崗位和發展崗位。首先在課程體系的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如何按能力遞進實現課程設置與職業崗位的對接。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針對基本崗位設置了 “電工技術”和“電子技術”課程,課程標準與“電工”初級的技能與知識要求對接,也與企業對員工能勝任電工、電子產品安裝調試等崗位的要求對接;針對提升崗位設置了“機床電氣控制”和“PLC編程與應用”兩門課程,課程標準與“維修電工”中、高級工的技能與知識要求對接,也與企業對員工能勝任電氣設備及系統的調試維護等崗位的要求對接。
3.2 選取的課程內容應與工作任務對接 課程內容的選取一方面要堅持以職業活動(工作過程)為導向,以項目(工作任務)為載體,優化教學內容(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的“CAD/CAM應用”課程,把電風扇的外形設計作為一個項目,學生通過完成該項目所包含的機頭、扇葉、扇蓋等部件的設計及最后組裝,對所使用的三維設計軟件有了很好地掌握,表現出極高的學習興趣,感到非常有成就感。另一方面要按“分級別、模塊化”的開發思路將不同的教學項目組合成獨立的教學模塊,并按學習的難易程度和技能訓練的復雜程度對模塊進行合理序化,形成柔性化的模塊結構。如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將“數控機床操作與維護”課程,針對數控機床的操作、安裝、調試、維護和技術管理等典型工作任務,設置了“數控車床、銑床的操作與維護”(A級)、“加工中心的操作與維護”(B級)二個項目,每個項目含若干教學模塊。B級供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學生學習,A級供相近專業學生學習。
3.3 課程的教學過程應與生產過程對接 將企業的工作任務,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來,并按照企業生產的實際要求,將企業的生產過程情景通過視頻傳輸到課堂中,如果有合作企業的,可以切身的到現場去體會生產過程,進行現場教學;有條件的學??梢赃M行專職教學和企業兼職教師聯合進行授課,發揮各自的長處,通過企業的工藝,質量以及管理要求來進行教學行動,并做到教學和生產過程的對接。
3.4 課程的評價應與社會評價對接 課程評價既要突出職業資格標準的導向作用,重視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能力考核,將行為目標貫穿教學活動的始終,以強化學生規范行為的養成。在課程評價上,應大力推行“雙證書”制度。職業資格證書主要針對提升崗位的要求,可幫助學生取得從業資格;學歷證書則主要針對基本崗位和發展崗位要求,可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知識、技能,培養其終身學習的能力。即學生畢業時,應達到中級工水平,以滿足基本崗位的工作要求;參加工作1至3年,應達到高級工水平,能滿足提升崗位的工作要求;參加工作3~10年,應達到技師水平或基層生產管理人員水平,以滿足發展崗位的工作要求。
綜上所述,在高職院校期間,不僅要求學生掌握到高等教育中所要求的理論知識,還要求具備一定的綜合能力,并做好學校教學與職業資格標準的對接,這是真個教學活動的關鍵。以職業資格標準為教學活動的培養目標,并對現行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改革,重視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使職業教育的教學質量得到全面的提升。
參考文獻:
[1]陳曉琴.高職課程標準與職業崗位技能標準對接研究[J].職教論壇,2011,(14).
篇3
關鍵詞:科研成果;市場化;分析
科研成果是指在科學研究活動中取得的具有一定學術意義或實用價值的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它除了具有學術價值和研究價值以外,還應該具備實用價值,并且實用價值應該是其核心價值。但我國目前的科研成果往往欠缺實用價值,科研成果市場化率非常低,而且途徑單一。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加強對于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視,加快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步伐,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
一、我國科研成果市場化的現狀
1.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周期長、轉化率過低。社會科學研究成果如何轉化,是長期以來困擾社會科學界的一個問題。社會科學是一種知識形態的潛在的生產力,能否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這在學術界是有爭論的,特別是對基礎理論研究是否能夠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有不同的理解。但由于科研成果的誕生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所以其市場化的轉化也隨之復雜,這就使其轉化周期長,效率低。
2.科研成果市場化的途徑單一、專業性不強??茖W研究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具體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1、以公開出版發行的方式面示學術界與社會。這是社會科學成果的轉化和推廣的最主要、最常見的形式;2、以內部報告的形式,為黨和國家、政府部門、地方省市和企業的決策提供政策依據和正確的理論方法,服務于社會;3以在學術研討會議上發言或提交論文的方式,促進國內外的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4、以學術評價、評論的方式,向學術界和社會介紹和闡釋社會科學成果的研究內容。然而這些途徑往往很少和實際相聯系,而且過于形式化,不具有專業性。
二、制約科研成果市場化的因素
1.缺乏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意識??蒲胁块T作為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源頭,其主觀意愿是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的決定因素。長期以來,科研部門十分重視理論建設和實驗室建設,缺乏對科技成果市場化的重視。而且一些科研機構缺乏獎勵機制,無法充分調動科研人員創新的積極性以及將科研成果市場化的主動性。因此,必須要加強科研人員的培訓,使科研人員從意識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
2.科研成果與現實需求不相適應。由于長期以來,我國科研體制仍沿襲計劃經濟體制的模式,科研項目和研究方向均由上級主管部門下達、制定,導致科研項目缺乏針對性、與市場相分離。 另外,科研部門的理論性探索比較多,實踐性研究比較少,研究多側重于技術領域的前沿和高新,研究過程缺乏市場調研和企業的參與,較少關注市場需求和經濟效應??蒲胁块T與企業、市場信息不對稱,致使產生的成果或先進有余而實用性不足,難以滿足現實需要。
3.一些科研人員缺乏相應的實踐素養。有些科研人員只是重視理論學習以及理論研究,無法將理論和實際相結合,從而使科研成果缺乏向市場化轉變的可操作性。因此,科研人員要不斷提高自身的工作素質。
三、促進科研成果市場化的措施
1.轉變思想觀念,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評價機制和激勵機制。首先,科研部門的領導需轉變思想觀念,提高對科技成果轉化重要性和緊迫性的認識,自覺樹立高校為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思想,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實驗室建設協同發展。同時科研人員要樹立正確的科研價值觀,改變從事科研是為了發論文、提職稱的錯誤觀念。重新審視科研的目的,充分認識科技成果轉化的重要性,實現科技成果的社會價值與科研人員人生價值的最大統一。
2.結合現實需求,構建有利于科技成果轉化的創新機制。首先,科研過程要注重市場導向。目前很多科研部門在選擇科研項目時,很少考慮市場需求。然而為了實現科技成果市場化,就必須從項目源頭入手重視市場需求、吸收企業參與研究,搭建部門與企業的溝通渠道,鼓勵科研人員積極與企業聯合,定期交流,掌握市場動態。除此之外,成果鑒定過程中也要完善工業性試驗,使科技成果具備實用性、新穎性、效益性及理論上的科學性。只有把市場需求與學科優勢很好地結合起來,使科研過程與生產效益緊密結合,提高科研成果的成熟性、實用性和效益性,科技成果轉化才能成功。其次要積極利用技術中介加速科技成果轉化。
四、結語
楊振寧曾說過:“中國已經掌握了世界上最先進最復雜的技術,如衛星和火箭技術,但中國最失敗的地方,是沒有學會怎樣把科技轉化為現實的經濟利益”。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促進經濟發展的關鍵所在。高校作為科技成果的重要發源地,提高其科技成果轉化率,可為國家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提供有力支撐,為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提供有效保證。
但目前我國的科研成果市場化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約,而且市場化的過程十分的漫長,缺乏效率,因此我們必須從思想上重視科研成果的市場化。大學和科研機構等是科技成果發明的主要力量,也是我國創新驅動戰略的主要力量,因此這些部門要更加重視科研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尊重市場自的前提下,要提高我國的科技成果轉化率,從而進一步促進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
參考文獻:
[1] 胡秋靖;淺述科技成果轉化的含義、構成和特點[J]管理觀察;2009(14).
[2] 夏季;談高??蒲谐晒D化之機制創新[J]當代經濟;2009(18).
[3] 周光遠;科研成果轉化模式探討[J]高科技與產業化;2011(04).
篇4
1.1高校科研成果脫離了社會的實際需要
科研成果本身的先進性、創造性、成熟度、可操作性是科研成果轉化的關鍵因素。[1]首先,很多高等院校立項的初衷就偏離了為社會服務的方向,立項的原因主要是為了評職稱、漲工資、買房子等個人利益,對科技成果轉化的問題缺乏深刻認識,由此導致了立項的意義偏離社會和企業的實際需求;再者,由于長期以來受經濟辦學模式和研究模式的慣性所致,一部分從事科研人員在研究選題時,只注意文獻的檢索,專為學術而研究,成果遠離市場需求,遠離市場。在高校,許多教師和學生有很多奇思妙想,但是這些想法和實踐得出的成果要轉化為現實的產品,市場才是關鍵,科研成果需要十分契合市場的需求,有突出的競爭優勢才能夠吸引投資,得以轉化,但是高校的很多科研成果在這些方面往往很難完全符合市場的要求,從而很難將投資者的目光吸引過來。
1.2企業的科研水平對高校的科研成果也嚴重的不適應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是科技創新和進步的主力軍,技術創新是發展高科技、實現產業化、提高企業競爭力的重要前提?,F代企業越來越重視可記得創新在企業中的作用,為了節省資金企業往往和乖哦等學校進行合作,利用高的那個學校的科研力量來增強企業的科研能力。但是企業對高??萍汲晒南?、吸收高校的科技成果,最后必須通過企業的行為才能轉化為生產力。一方面企業需要創新的知識和新技術、新工藝,采用新的生產方式和經營管理模式,高校也有許多這方面科研成果,但由于許多企業缺乏對高等學校科研情況的深入了解,特別企業是對高等學??蒲羞\行機制了解的更少,對高校的研究能力和水平知之甚少,另一方面高校對企業的科技成果需求不甚了解,所以二者很難結合到一起。另外,一些企業熱忠于所謂的“概念”炒作,不愿意真正投資于高新技術,致使許多高新技術的轉化中途夭折。
成果考核制度缺陷。高??蒲泄芾聿块T對科研成果的轉化和商品化缺乏明確的計劃和指標要求,對科研成果的轉化軟約束。大多數高校管理部門仍按教學機制運行,科技系統的結構格局和資源配置不合理。只重評估研究前期理論成果,不重評估后期成果社會效益,科技成果主要*相關專業人士進行“評估”,而不是按照成果的市場轉化前景和可能效益來評估。
1.4資金的缺失使許多高??蒲谐晒唛w
在我國,從課題研究到實驗室成果的研究經費,大都是由高等院校自己組織或者通過國家科技項目撥款或自籌資金投入的,[2]雖然近幾年來隨著國家對科研的重視,對高校的投入也越來越大,但是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教育經費在國家預算中的所占比例還明顯偏低。資金上的欠缺使得某些高等院校,雖然有好項目,也有好的人才,就是缺乏資金和設備導致項目流產,或者進度緩慢,或者雖然已經取得成果,但是缺乏推廣,形成不了生產力。因此,許多科研成果實際上成了放在保險柜里的一紙空文,如同雞肋一樣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二增強我國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手段
2.1建立合理的科研管理體制制度
最大程度地減少高校行政管理人員對科研項目是否入選的干預,關鍵是要在科研領域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科學民主決策機制,建立科研項目“同行評審”機制。科研項目的評審人員,必須是科研和學術同行,對評審項目擁有足夠的前沿知識,而不宜采用如候選人的職務、職稱、資歷、學術組織成員等與專業水平無關的標準。同時,要堅持利益相關時的回避原則,凡是評審者的個人利益會影響評審結果,或評審結果會影響評審者個人利益的,都應當實行回避,尤其要防止朋友、同學、學生、導師、同事等利益相關者之間的“相互評審”。最后,還要保證項目評審人員對評審對象做出獨立評審,評審機構在綜合所有評審人員的意見后,再得出最終評審結果。
2.2高等院校的科研立項要面向市場
要加強高等學校與企業、科研機構的聯合協作。高??蒲腥藛T積極從事技術發明,并通過專利許可和技術轉讓等形式,為經濟和社會發展服務。高校科研與人才培養緊密結合,在開展科技創新的同時,不斷為社會提供經過嚴格科研訓練的各類專業化人才。為了促進科研成果推廣的順利進行,要多方面采取措施。要面向市場需要,加強立項的審查工作;要積極采取那些技術開發與推擴使用緊密結合的組織形式;要采用各種形式,進行技術轉讓或入股;要加強技術培訓和宣傳工作;要面向廣大企業的技術改造,采用新的技術成果,促進企業技術進步。只有這樣才能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使科研成果形成顯示生產力,才能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
2.3增加科研投入
科研的基礎是科技經費的投入,高等學校要加大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尤其重點學科、重點項目的投入,使之有充足的資金組織精兵干將,有充足的資金購買各種試驗設備,高校財務部門應及時掌握國家有關政策、教育主管部門的重大決策,協助院領導和各部門認真規劃,加強預算的科學性性、可信賴性,盡量通過項目申報等方式來爭取財政撥款。[3]為科研創造最好的條件和環境。同時,也要加大對科研成果轉化的投入,建立起專業的科研成果推廣人或者借助社會上專業的科研成果中介人,最大程度的利用社會資源,是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不僅會創造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帶回的資金又可以反過來增加對科研的投入,形成良好的資金循環鏈。再者,科研投入不單單是學校的事,也是政府的事情,事實上在中國主要是考政府的投入,政府要在資金安排上把對學校的投入放在最頂端,把科研投入作為重點,政府還要努力的做高等學校和企業的“媒人”,努力促成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
2.4高校要進一步完善其科技成果推廣體系
要注重和技術需求方或潛在技術需求方進行多方面、多層次地溝通和交流,注意把研發人員、技術需求者以及投資機構、社會科技服務中介機構都吸引到統一的平臺中來,通過多種形式進行科技成果的評估、檢測、包裝和推廣。要完善科技成果轉化的配套條件,這需要政府牽頭,吸納企業、高校、市場和技術中介等組織參與并使各方面共同努力。特別是各相關方需要協調利益關系,分擔風險,共同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配套條件建設。
總之,基于高等院校組織結構與其職能上的獨特性,要將我國傳統上以教學為主的高等院校塑造成教學與科研并重的機構,就必須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揚長避短,充分發揮高等院校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獨特作用。
[1]馬陸杰淺論高校科研管理部門在促進科研成果轉化中的作用中國論文下載中心07-01-26
篇5
1.1明確發展規劃
交通科技發展規劃是明確未來一個時期交通科技的指導思想、發展目標、發展重點、發展舉措的重要載體。為了保證交通科技創新工作目標的順利完成,在不同時期都會相應出臺一系列的實施細則,并提出具體的實施目標??萍脊芾砉ぷ鞅仨毦o跟發展規劃的目標,根據不同時期、不同特點從管理角度出發,制訂相關政策,實施科學管理。
1.2制訂并落實相應的政策
科技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抓好配套的政策制訂,并采取有效的措施進行落實。制訂各種管理政策要根據不同時期、不同情況注重針對性。為進一步推動科技進步與創新,鼓勵廣大專業技術人員投身科技研發工作,我院制訂了科研項目管理辦法,對科研項目進行科研補貼,并增加了獎勵措施,對獲獎的科研項目及取得的專利、軟件著作權等都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
1.3管理工具和方法的完善
以往科技成果管理缺少科學完善規范的管理規則,多數科技成果在成果報告、成果、論文專著發表以及實驗數據和檔案管理等環節缺少必要的規范和要求,使得許多我們必須掌握的情況卻難于掌握。同時項目管理以人工結合計算機文檔管理為主,這種管理方式簡單孤立,沒有很好地利用先進的網絡手段,產生的作用有限。在網絡環境下充分利用先進的Internet技術和數據庫管理技術,開發建立科技研發管理系統,由一個集成化的項目信息管理系統高效管理現有的主要工作,采用現代化的信息管理手段,為科技研發管理的完整生命周期提供全方位的服務,可以起到提高科技研發管理、服務和決策水平,降低科技管理成本,提高科技研發管理工作效率的目的。基于上述必要性,我院自主開發建立了符合我院實際的科技研發管理信息系統,采用基于Web的瀏覽器用戶界面,將主要管理分成科技研發項目管理、技術標準項目管理、專利與著作權管理和科技論文與著作管理等,每塊都提供查詢、即時生成多種統計分析圖和表格等功能,并輔以首頁資料(主要是科研項目申報成果管理及知識產權等方面的政策性文件)和系統輔助管理。這個系統為科技管理工作提供了多種支持和服務,在科研項目的立項、監控和管理過程中起到了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的效果。
2項目全過程管理
科研項目的管理包括項目的申請、評審、立項、中期管理,以及出成果、出效益的全過程。各個工作環節環環相扣,都對最后的科技成果有著重要的影響,因此深化科研管理模式的改革,推行全過程的規范化和科學化管理尤為重要。
2.1申報立項管理
在市場經濟體制的競爭體制條件下,現在的科研經費均采取自由競爭、擇優資助的原則。在申請項目多、經費有限的情況下,如何提高項目申報的命中率,做好申報項目的質量控制極為重要。在外部條件上,我們要充分利用查新的作用。科技查新工作是科技管理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查新可大大提高科研立題和知識產權申請等工作的準確性,避免了許多低水平的重復。內部工作上,近年來我院對預申報的工作越來越重視。先由科技研發部對上報的項目進行形式審查,再邀請相應的專家組成學術委員會,對各個預申報項目的立題依據、研發內容、技術指標、技術力量、技術路線、經費預算等方面進行一系列審查。這樣不光可以把握每個項目的研究方向,確保先進性及方案的可行性,挑選一批優秀的項目進行申報,而且通過學術委員會提出建議,指出存在的缺陷、完善項目材料等,幫助申請者提高再申報質量。
2.2中期管理
項目立項后,我院注重組織實施工作,科技研發部對整個項目的進行過程進行跟蹤管理,對正在承擔的科研項目進一步安排,落實人員、資金與完成時間。同時督促項目負責人抓項目的管理、協調,確保其順利進行。項目完成申請鑒定(評審)前,研發部嚴格把關,對項目的各項考核指標進行復查,確保達到或超過合同要求。
2.3成果管理
成果鑒定或評審之后,還要進行成果登記、成果統計、績效評價以及獎項申報等一系列工作。這些工作繁瑣卻重要,它既是科研項目完成的一種表征方式,也是為進一步推廣應用打基礎。加速科研成果推廣和轉化,是十分重要的問題??蒲谐晒芾?,主要是盡可能創造條件、適應市場,使研究成果能盡快應用到實際生產中去,轉化為生產力。
3成果推廣應用
交通科技創新的最終目的是交通科學技術理論和設計思想的“商業化”,是把有創意的交通科技成果轉化為可獲利的交通商品及其產業的需要。目前交通科研成果累累,但有效推廣應用和產業化的比例不高。
3.1存在的困難與問題
3.1.1科研體制的問題。我們的用人制度、獎勵、激勵體制不夠健全,還沒有形成一套比較完備的支撐體系。
3.1.2科研的方向問題。重“理論”還是重“應用”,是科研戰略的大問題。科技型企業的科研方向應該著重于應用,而不是著重于以為目的的理論研究。3.1.3科技成果本身的問題。不少可貴的科研成果,有些可以轉化為產品,也有不少的技術成熟度比較差,再加上市場不確定因素比較多,降低了成果轉化的成功率。又比如隨著市場的進一步
開放,一些本來有市場的科技成果,由于市場的變化較快而滯銷。
3.1.4科技人員的思想認識??蒲腥藛T本身的觀念有待進一步轉變。許多科研人員的市場意識還不強,沒有充分認識到科技成果轉化所具有的意義,只滿足于、提職稱,因而對科研成果的轉化不抱積極態度,即使研究出好的成果也不會主動往市場上推。有些人是過分看重自己的科研成果,一直“捂”著不放。科技成果的轉化具有時效性和急迫性,只有及時轉化了才能實現它的價值,否則,就失去了科研的真正意義。
3.1.5應用人員的水平問題。新技術在推廣應用過程中,應用人員的素質水平不夠,也是制約科技推廣的因素之一。
3.2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對策和建議
3.2.1要提高成果轉化成功率,政府應建立覆蓋成果轉化全過程的政策支持系統和服務系統,包括人才培養、資金、信息平臺、中介推廣機構等一系列的服務。
3.2.2完善交通科技成果轉化的激勵機制,鼓勵科研人員充分發揮市場意識,積極主動地去轉化科技成果。
3.2.3重視標準規范體系建設,及時將一部分成熟的科研成果上升到行業的技術規范和標準,進一步在交通各行業規范應用,提高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水平。
3.2.4設計單位是科技成果推廣應用的核心,將科研成果直接應用于設計中,是項目成果轉化取得成功的有效途徑,同時也提升了自身在市場競爭中的能力。
篇6
【關鍵詞】 高??蒲谐晒?產業化 模式 生產力
每個高校和科研機構都希望自己的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加以推廣應用,產生經濟效益;企業也希望獲得有價值的科技成果,通過生產服務過程產生效益。但是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這一目標難以實現。這就造成,一方面是很多項目在等待轉化,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空閑資金在等待著項目,科技創新資源的浪費十分嚴重??萍汲晒D化率相對較低已經嚴重制約了我國科技和經濟發展速度,成為我國科學和經濟事業高速發展的“瓶頸”。
一、高??萍汲晒D化促進生產力發展
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部門的科技成果向應用部門輸出并與之進行交換的過程,是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重要環節。科技成果可以促進勞動者素質的提高、產品結構的變化和新興產業的誕生。
1、高??蒲谐晒a業化的意義
高校科學研究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的影響,體現出以下特點:重學術、輕應用;科研與經濟脫節;知識產權保護不足;利益機制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在傳統的高??蒲畜w系中,教師申請立項、政府撥款、課題研究、學術性論文產出、專家論證,構成了獨立于社會環境的封閉式系統,企業資金與社會支持難以參與。
要實現高校科研成果的產業化,就是要讓科研理論走出實驗室,進化為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經過研究、開發、工程化、商業化生產,最終實現產業化。在這個過程中,科研成果以知識產權的新身份參與到商業化運作中,與資本、市場相結合,承擔風險,創造價值。
2、高??蒲谐晒D化過程
科技成果轉化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市場預測確定科研目標、科技成果的產生、科技成果的轉移和科技成果的使用四個階段??萍汲晒D化的四個階段是相互聯系的、漸進的過程,只有完成了這四個階段,才能達到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目的。在科研成果轉化過程中,政府部門、高??蒲袡C構、社會服務機構、企業、市場等各要素分別承擔不同的職能,發揮不同的作用。各要素相互配合、相互支撐,構成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
資金在所有環節中都起著關鍵的作用,因此,科技成果轉化必然是一個在規范管理下的經濟利益驅動的運轉系統。如果缺少了經濟利益這只無形的手,科研與商業之間只能隔河相望。用資金作杠桿,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運用政府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環境中的宏觀調控手段,發揮高??蒲袃瀯荩浞掷蒙鐣盏馁Y源配置作用才能使這一復雜的系統高效率運轉,推動產學研結合,使科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二、促進高校科技成果產業化需選取合適的模式
根據高??蒲谐晒D化過程和高校與環境的互動融合程度,高??萍汲晒a業化呈現出不同的模式。這些模式從產權形態上可分為兩類:合作型態和非合作型態。合作型態包括技術轉移、技術合作,共建經濟實體等模式;非合作模式包括自建經濟實體和自建大學科技園等模式。
1、技術轉移模式
技術轉移是早期高校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個主要模式。高校研發所獲得的專利技術通過一定的渠道向社會轉移,是科學技術成果變成現實生產力并實現其經濟價值的根本途徑,是一個國家或地區加速技術進步、增強經濟實力和國際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為了擴大和規范技術轉移,我國相繼建立了不同層次的技術市場,形成了技術市場網絡,建立了以《技術合同法》、《成果轉化法》為核心的一系列與行政法規相配套的技術市場法律體系。
這一模式的優點在于企業能利用高校的創新成果彌補企業內部技術資源不足或技術資源的結構性缺陷,利用資金優勢加快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加速企業的技術創新。缺點在于高校與企業的互動融合程度較低,不利于高校對企業技術需求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發,同時企業也無法分享創新過程的信息,不利于企業培養自己的研發人員。
2、技術合作模式
技術合作是高校與企業特別是國有大中型企業共同建立產學研合作中心、技術開發中心等。我國政府非常重視產學研結合,并把它作為“九五”期間的技術創新工程。近十年來,產學研的結合有了很大的發展,不少的技術創新成果就是技術合作成功的例證。
技術合作模式具有重要的意義,一是技術合作是一種資源優勢互補的合作,高校和企業能根據各自的優勢進行合理分工,這種需求和資源結構的互補性能夠產生比單一資源單獨使用更大的效率,在合作項目進展的不同階段資源的配置也更加合理;二是通過技術合作對資源集中使用能有效地控制資源的投入規模,減少了由于單個單位因資源不足或資源結構不合理而引起的創新滯后,因而能夠縮短創新時間;三是高校和企業共同參與創新過程,能有效地分擔創新的技術風險和財務風險等。
3、共建經濟實體模式
這種模式是大學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中與其他組織合作的最高級、最緊密的一種合作模式。這種模式的特點有:高校提供技術、文化等軟件條件,企業提供資金、設備、場地等硬件條件;作為合作一方的高校對共建的經濟實體有自己可接受的管理方式和思考;明確了各方的責、權、利的關系。在上世紀的80年代后期和90年代初,我國高校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主要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進行的,而且這種方式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出現了一批有影響的企業。
這種共建經濟實體的模式,是高校與環境相互作用中環境作用較大的一種模式,與技術轉移相比,這種模式會給高校帶來更多的制約和市場競爭環境的影響,同時也能使高校獲得更大的創收效益。
4、自建經濟實體模式
20世紀80年代后期,我國一些擁有科技實力和人才優勢的高校紛紛開始利用自己的專利技術創辦經濟實體,如北京大學創辦的北大方正、清華大學創辦的清華同方、南開大學創辦的南開戈德等。這些自建的經濟實體由于擁有自己的專利技術和專利產品,同時高校不斷為企業輸送高質量的人才,使這些校辦企業獲得了不同程度的發展,很多都成為了國內同行業中的領先者。
近年,高校財力的增強、政府政策的寬松和支持,使得高校有可能自建經濟實體。這種發展是在高校自有技術成熟、政府政策寬松、高校財務增強的條件下進行的。在這種自建經濟實體里,大學能更自由和更靈活地執行其自身的管理思想和組織文化,同時還可以達到自己培養更適應社會需要人才的目的。這種模式為高校與環境互動和融合的最高形式——大學科技園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該模式有以下特點:一是主要集中在能充分發揮高校技術優勢的高技術行業,如信息技術、新材料、軟件等,由于起點高,技術先進,許多高技術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為我國高技術產業發展作出了貢獻。二是發展不平衡,在創辦經濟實體的全國400多所高校中,銷售收入前十位的校辦企業,銷售收入占全部校辦企業收入的70%;占創辦企業高校不足10%的36所高校,其校辦企業銷售收入占全部高校企業銷售收入的90%;其余90%的高校企業僅占10%;其中北大和清華兩校校辦企業的銷售收入占全部高校校辦企業銷售收入的45%。可見,高校企業的集中度非常明顯,幾所著名的高校占有相對的優勢。三是培育了一批科技企業家。與在其他類型企業中成長的企業家不同,在高校企業中成長的企業家具有更高的科學素養和技術前瞻眼光,是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最寶貴的人才。眾多高校大型科技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的董事長、總裁、總經理等過去都是高校的教師,他們通過創辦企業得到實際鍛煉,既是具有商業頭腦的科學家,又是具有科學頭腦的企業家。
5、自建大學科技園模式
目前,高校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個更為成功的模式就是其利用自身的優勢自建科技園區,大學科技園利用其所具有研發人才、研發機構、研發場地、實驗設備建立研發基地,吸引社會資金、企業及人才到園區創業,同時利用科技園把大學的科研成果與社會的優勢資源緊密結合起來,最終實現科技成果的產業化。我國科技部、教育部于2001年開始在國家層面上推動國家大學科技園的建設。近年來,大學科技園的建設和發展迅猛異常,促進了學校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的功能與定位日趨成熟,運作模式也逐步形成特色。
從理論上來看,大學科技園的產生是高校參與科技成果產業化的最高水平。這種組織形式的出現,給高校最合理和最高效配置其創新資源、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產業、培養卓越人才提供了最大的自由和最有效的組織結構。這種形式承載了高校促進社會發展、為社會服務的使命,實現了大學服務社會的功能,因此科技園的產生,是對高校功能的延伸和拓展。
以上是對我國高校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可選模式的描述,高??萍汲晒a業化的發展促進了高校功能的轉變。只要我們能夠正視差距,抓住機遇,吸取發達國家的經驗,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科技成果轉化的措施并選擇合適的產業化模式,盡快建立起符合科技發展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機制,著力解決高校成果產業化過程中技術源頭、市場開發、政策保證、資金投入等關鍵要素上存在的根本性問題,就能加速高校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推進。
【參考文獻】
[1] 高杰、周敬馨:我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現狀、影響因素與對策研究[J].中國科技信息,2005(23).
[2] 丁同玉:高??萍汲晒D化中存在的問題[J].江蘇高教,2003(4).
[3] 李慶祝、彭光銘、關鈴、駱宏華:高??蒲谐晒茝V應用的現狀及對策[J].高等教育研究,1994(4).
[4] 康敏:關于推進高校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的研究[J].山西科技,2011(4).
[5] 王喜媛、葉明、許權利:高校在產學研合作中的科技成果轉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0(4).
篇7
高校作為國家科技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起著重要作用,其能力和貢獻是高校自身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率不僅能夠避免科研成果大量浪費,而且對企業、社會經濟發展產生積極的影響。因此,加速科技成果轉化是高等學校肩負的重要歷史使命之一。同時,農業高校是我國科技創新的重要陣地,也是“科教興農”的強大生力軍,這里人才密集、學科齊全、信息靈通,每年都有大量的新成果面世。加快農業高校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對于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緊密結合,加速國民經濟的健康快速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結合吉林農業大學近幾年來科技成果推廣轉化實踐,對農業高??萍汲晒茝V轉化模式進行分析和探討。
1 我國目前農業院校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
1.1立項推廣
是指高??萍汲晒某钟姓咭袁F有政策和環境為依托,選擇影響面大、增產增收效益高的技術和產品,經過申報與論證,并經上一級批準,定為科技成果轉化項目。這類項目有國家科技成果轉化項目,也有各省、地市、縣級制定科技成果轉化廣項目。如農業部提出的《豐收計劃》、《跨越計劃》、《公益性科研專項》;科技部提出的《星火計劃》;還有教育部的《燎原計劃》都屬于全國性的推廣計劃。一般做法就是高校科技人員申請立項,爭取國家經費支持,建立種植或養殖示范基地,帶動企業和農戶發展。如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新品種、果樹、蔬菜新品種等許多是通過這種模式推廣到全國各地,“十一”期間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立項22項,如“滯育赤眼蜂生物防螟技術在玉米生產中的應用與示范”、“高產、優質、抗逆大豆新品種示范轉化”、“高產優質水稻新品種吉農大23號、27號中試與示范”、“人參新品種繁育與示范”、“鵝規范化養殖關鍵技術示范與推廣”“藍莓加工專用品種中試與示范”、“產業化養豬綜合技術體系應用示范”、“吉林省西部土地整理及種稻生產關鍵技術示范”等項目;“十二五”期間農業部的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立項2項,如“小漿果產業技術研究與試驗示范”、“人參產業技術研究與示范”項目;另外還有科技人員服務企業項目等形式,通過這種形式高校科研成果推廣后都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該推廣模式的方法是:由國家、省、市各級管理部門立項計劃,高校根據自身科研實施,最后是各級管理部門組織項目驗收。這種模式的優點是轉化速度快、耗時短,并且能申請立項申報,各級管理部門組織專家進行項目論證確定立項項目,高校科研團隊進行項目實夠提供有效的技術支持和后續開發;缺點是生產資金短缺、管理上存在先天的缺陷、市場開拓能力弱等問題。
1.2合作轉化
是指技術成果的擁有方與合作的企業以合股或利潤分成(或產權部分轉讓,部分合股等)方式把科技成果投入到一個現成的企業進行生產,形成“龍頭企業+成果+農戶”的科技推廣模式。合作轉化中的核心問題,是雙方(或幾方)在合作過程中風險分攤和利益分成問題,因此,合同中要明確各方在各個具體環節上承擔的義務和權利。這一模式的主要特點是科技成果提供方只提供成果和生產建議,其他生產條件由合作企業提供,經營策略也以企業方針為主。這種模式的優點是科技成果提供方的風險小、轉化速度快;缺點是不利于成果的后續開發,而且由于該成果并非按企業要求開發,所以產品的市場接受情況不一定令人滿意。如近年來藍莓在我國發展迅速,栽培面積由2005年的3000畝發展到2012年的30萬畝,增加了100倍,這其中主要是企業的規?;l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企業的規模化發展所用的品種和技術多是來自高校的科研成果,而且發展前期主要是與高校合作,將高校的技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如近些年吉林農業大學與吉林、廣東、河南、遼寧、江蘇、安徽等省的多家企業合作進行藍莓優良品種推廣及示范基地的建立,使藍莓成為我國目前發展最快的果樹樹種。
1.3成果轉讓
是指科技成果擁有者通過技術市場把科研成果一次性地以部分或全部或特許權等形式轉賣給企業。采用這種轉化形式的科技成果的成熟度一般都比較高。這種模式量大面廣,高校將科技成果轉讓給企業,有兩種做法:單項科技成果轉讓;企業委托高校設計或科研。這種模式的優點是過程簡單,科研投入可以迅速得到彌補;缺點是買賣雙方都要花費信息搜索成本,如果成果的成熟度不高有可能給企業造成一定的損失。以上3種模式的科技成果都應該是應用型的科技成果,但是3種模式下的科技成果又有所不同,主要的區分標志是科技成果的成熟度和專用性程度。通常情況下,科技成果專用性越強,則產品也相對成熟;反之,科技成果的通用性越強,則產品的成熟度低,需進一步研發工作。成果轉讓雖然不是直接將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模式,但是能有效提高科研人員的市場意識,使科技成果更加符合市場的需求,對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
成功率有巨大的幫助。如吉林農業大學“十一五”期間轉讓成果9項,將培育的一些玉米、水稻、大豆新品種、白鵝的三個品系及人參皂苷脂肪酸酯類化合物等科研成果轉賣給企業,由企業進行品種繁育推廣和產品生產,實現了成果轉化。
1.4技術咨詢及技術服務模式
是指高效科研人員通過各種形式將科技成果傳遞給農民,也能迅速反饋農民對科技成果的需求,保證科研成果符合農民的需求。科研院所直接面對農戶的需求,信息、科技得以直接交流,減少了中間環節傳遞過程中的信息誤導、失靈,提高了傳遞效率;同時也有效地解決了科技成果的時效問題,使農戶的信息成本極大地減少,適用科技成果的獲取成本也得以下降。在中國,農業科技成果的選題、立項就缺乏這樣的機制,這就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科研與生產脫節。因此,必須有的放矢使科研面向市場和農業生產,使科技成果更快地應用于農業生產。目前我校從事種植和養殖的專家、教授每年應邀到村鎮為農民提供技術服務500余人次,有5人為吉林廣播電臺12316熱線專家,隨時接聽農民的技術咨詢電話,有60人為各地區鎮的農業技術特派員,定期為農戶進行技術培訓。高效的科研人員通過這些形式,將自己的新品種和新技術等科研成果傳授給農民,使農民最直接的利用高校的科研成果獲得經濟收益,也實現了高校科研成果的轉化。
1.5產學研推廣模式
產學研合作是推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根本途徑。我們要大力推進多種模式的產學研緊密合作,鼓勵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技術創新和發展高新技術產業中互相結合、取長補短。產學研合作方式可有多種多樣,既可以采取科研項目合作的形式,也可以共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試基地、試驗示范基地建立。另外,還可以采取大學與企業之間進行戰略合作,企業為高校提供獎教金、獎學金、資助辦學,而高校則為企業提供人才與成果等模式。近年來吉林農業大學與國內多家企業開展藍莓、中藥材、玉米的種植和加工合作,同時在全國各地建立校外試驗實習基地及示范基地120余個,這些產學研合作示范中心和試驗示范基地,為行業、企業的發展解決了一大批技術難題,成為企業的重要技術開發基地,也成為高校人才培養、實踐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重要基地,也極大地促進了學??蒲谐晒霓D化。不同地區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多種形式的產學研結合,辦出各自的特色。同時,要樹立為企業服務的思想,合作中要急企業之所急,想企業之所需。
1.6建立農業科技園區
農業科技園區是農業高新技術成果應用于生產過程的重要組織形式。通過園區的示范作用,誘發農民應用農業科技成果的積極性。長春市政府依托吉林農業大學科研力量建立的長春現代農業博覽園,占地106公頃,展示了我國目前種植、養殖、畜牧、農業機械等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和技術;園區通過生產與展示相結合、培訓與貿易相結合、質量認證與物流相結合,真正打造了一個完善的“三農”服務體系;每年吸引國內外許多企業、科研院所和農民到園區展示科研成果和參觀。大批農業高科技成果在這里轉化為規模生產,產生規模效益,然后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2 促進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建議
2.1在大學內部建立科技成果轉化專門機構
為了承擔起“技術創新”的作用,國外大學內部建立了科技成果轉化機構。如美國各高校都設有技術轉讓辦公室或者類似的部門;芬蘭所有的高校都設有的“技術咨詢部”或“技術服務部”,負責將本校的科技成果向社會推廣,轉化為生產力;德國西部50%以上的技術學院建立了類似機構的約占25%。這些機構一方面為高校教師、科技人員的研究成果尋找市場,另一方面將企業的課題的經營動態給學校的教師和科技人員,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起“牽線”、“搭橋”作用。在我國,大學還很少有類似的相對獨立的科技成果轉化中心。因此,在我國高校建立一支專業化、高素質的隊伍來支撐的專門機構甚為必要。
2.2發展風險投資業
科技成果轉化是一項高風險、高投入與高收益的而且周期長的活動,這就決定了難以從常規商業渠道中獲得足夠的資金支持。美國科研成果轉化最快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美國的風險投資業非常發達。高科技風險投資事業,雖然在我國起步較晚,但在發達國家已成為實現高科技成果轉化和發展高科技產業的重要途徑。為了使我國高校的科研快速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應大力發展高科技風險投資事業,引入市場機制,加速高科技成果即現實生產力的轉化。
2.3健全高??萍汲晒薪榉阵w系。
加快高??萍汲晒蛏鐣U散要保證信息暢通,使科技成果快速進入市場,科技中介應發揮更重要的橋梁作用??萍贾薪槭菄液蛥^域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各類創新主體的粘接劑和創新活動的催化劑。科技中介機構是面向社會開展技術擴散、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的服務機構,在有效降低創新創業風險、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4充分發揮政府在高??萍汲晒D化方面的職能
自1980年開始,美國政府把科技成果轉化納入相關部門的職責中,制定了有效的政策措施,從而進一步推動政府支持的研究開發成果的商業化[3]??萍汲晒D化是一項創新系統工程,外部環境對科技成果轉化起著推進或阻礙作用。因此,應充分發揮政府的導向功能、規范功能和政策環境等。具體來講,政府可從三方面著手:①制定法規和鼓勵政策,尤其是需要盡快制定一部專門的高??萍汲晒D化的法規,使高??萍汲晒D化有法可依;②制定和實施各種促進科技與經濟結合的計劃;③共建產學研合作機構。
2.5建立合理的、科學的科技成果評估標準和利益分配機制
由于科技成果具備無形資產的特性,其價格難以準確合理地得以確定,具體操作過程中又缺乏對科技成果價值合理科學的評估標準和原則,并且合作中還會牽扯到許多具體問題,如技術轉讓允許的地區范圍、時間長短、付款方式、合作形式、知識產權是否得到有效保護等問題。這些問題往往造成供需雙方在價值和利益分配上的認識不同,產生分歧,導致成果轉化過程漫長,甚至失敗。因此,需要建立合理的、科學的科技成果評估標準和利益分配機制。
綜上所述,在我國實施“科教興國”戰略的偉大實踐中,高校集教學、科研、社會服務三項基本功能于一身,具有對知識的創造、加工、傳播和應用作用,高校是科技成果轉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化發展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既是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現階段高等學校自身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改革開放20多年來,高校通過多種途徑和模式轉化科技成果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然而,應當承認,我國高??萍汲晒D化的總體狀況并不令人樂觀。究其原因,轉化模式問題是制約高??萍汲晒D化的一個關鍵因素。在上述分析的農業高??萍汲晒D化模式中,并沒有一種模式是適合所有高校的。各高校應根據自身的優勢和特點,選擇有利于自身成果轉化的模式。此外,還必須把握科技成果轉化的規律,根據不同的科技成果類型選擇不同的轉化模式,方能事半功倍。
參考文獻:
[1]孫衛,肖紅,原長弘.美國高校科技成果轉化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科學管理研究,2006,(3):114~l17
[2]程波.我國高??萍汲晒D化率的研究[D].重慶大學貿易與行政學院碩士畢業論文,2007:22
[3]石軍,蔣晨.美國科技成果轉化經驗管窺[J].世界電信,2006,(9):15~17
[4]麥均洪,馬強,張樂平.高??萍汲晒D化模式研究[J].華南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5):73~77
作者簡介:
篇8
關鍵詞:科研成果管理 管道科研項目 建議和對策
管道科研項目申報立項是科研前的準備工作,其是否符合法律法規,是否具有創新科研成果,是否符合社會需求,這些方面影響著項目申報成功的可能性。而科研成果管理是科學技術應用于社會發展和經濟開發的重要方式,加強科研成果管理對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方面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知識質量作為評價科研成果的重要技術指標,能從根本的科學層次上提高科研成果的管理,而隨著經濟不斷發展,雖然我國科研工作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但當前對科研成果的管理在某些方面還存在一定漏洞和缺陷,未能按照知識質量的概念對科研管理進行評價,并使其在諸多領域未能有效與實際生產相結合,造成科研成果的浪費。因此,實現科研成果的科學管理已顯得迫在眉睫。
一、科研成果管理的評價指標和目的
1.科研成果的評價指標
科研成果管理對于管道科研項目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要促進管道科研項目的質量必須要提高承擔單位的科研成果管理水平。對所取得的科研成果進行效果評價和水平分析,需要從知識質量方面著手,一個是科研成果對管道工程領域中,在同級別橫向比較中所提供的知識增長(對概念理論的創新改進、證偽或總結完善),和縱向比較中的知識增長(對不同領域或在不同層次,綜合運用相關學科或原理,提出理論創新或技術創新)這兩種;一個是科研成果對社會發展和科學領域所作的貢獻,例如拓寬科學領域的覆蓋范圍,影響科學領域的研究深度,提高經濟領域的發展效益,以及轉變意識形態的思想觀念等;另一個是對科研成果的研究難度進行評價,判斷研究者的付出程度,對科研水平進行解析,以此來肯定研究者的價值[1]??蒲谐晒闹R質量評價從本質上來說,也就是創新程度、貢獻程度和研究難度三方面綜合評估。
2.科研成果管理目標
科研成果管理對管道科研項目起到導向作用,該工作主要任務就是通過行之有效的評估選擇制度,依據市場需求變化,在遵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準確把握科研成果的市場需求,推進科研人員對有實際價值的科研成果進行研制開發,減少缺乏實際意義而耗資過多的科研項目,保證科研成果與管道科研項目的有效結合,為項目各個環節的進行提供有力支持,從而更好的為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幫助。科研成果管理也是提高效益的有力武器,通過收集整理科研成果相關論文的期刊收錄數據和被轉載引用的數量等相關信息,準確對科研成果的實際效益進行評價,是將科研成果轉化為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和學術價值的客觀指標和重要體現,從而有效加強科研成果與技術需求的結合,對促進科研成果的產業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二、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現狀
1.科研管理流程
首先是進行科研項目的申報立項,在立項時應注意避免出現重復立項研究,在合同立項后簽訂合同,項目的主要內容和人員一經確定后不能進行變更,若確需調整應提前遞交申請,科研項目開始后應對項目執行情況向項目主管部門匯報,提交進展報告,在項目到期前一個月進行自驗收,并準備好驗收材料,對科研成果按照前面所述評價指標進行評估,確定其適用范圍和實際價值,經科委會開會驗收,在驗收合格后及時對科研成果進行統計、存檔工作,最后在網上做成果登記。通過規范控制好科研成果管理流程可有效加快科技成果的轉化率和推廣度,為科研經費的有效利用和宏觀科技的正確決策提供服務。
2.科研成果管理工作的問題
2.1科研成果推廣工作方向有偏差。管道科研成果推廣部門的主要職責是依照實用有效的原則,引導該科研項目的研究方向。但目前科研成果推廣部門無法完全使其轉化為實際生產效益,于是產生科研成果浪費現象。有關人員對科研成果只從自身利益出發,不是以實際效益和生產價值為導向,而是以職稱評定為導向,導致科研人員以獲得國家級或省部級獎項為目標開展研究,偏重于理論性,忽略實踐性[2]。除此之外,還缺少對科研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的鼓勵措施,無法將相關有價值成果運用到實際當中。
2.2科研成果獎勵利益分配不均。當前有些科研成果進行報獎時,不同的獲獎等級允許填報的人員數目不同,甚至僅限于項目負責人及前幾位研發人員,而其他科研人員未能同享殊榮。盡管負責人在科研中所貢獻的作用理應受到褒獎,但在科研過程中還有許多參與輔助工作的人員,他們同樣對科研成果的取得發揮了重要作用,但在評審時卻忽略他們的功勞,沒有進行相應的獎勵,影響他們的科研積極性。
3.提高科研成果管理質量的措施
3.1以市場導向為原則。針對當前科研成果管理存在的問題,首先應調整科研立項的目標導向,從沒有實際價值的理論研究轉變成以市場為導向,樹立以市場機制相適應的理念,以促進經濟發展和實際效益為出發點,在立項前充分了解項目研發動態,準確評估發展趨勢和市場需求,在掌握核心技術前提下,挖掘該領域的熱點項目和空白部分,選擇正確的研發方向,避免出現重復研發現象[3]。并且加強對科研成果的專利保護,強化科研成果的效益轉化力度,建立與效益相關的科研成果評審制度,增強科研成果的實際價值。
3.2完善激勵機制。根據目前存在的利益分配不均問題,科研成果管理部門首先應構建完善的激勵制度,令科研人員的主動性更強,積極研發能夠直接應用于實踐生產的科研項目,并使得科研人員能挖掘自身潛能,不斷研制出具有創新理念的科研成果,以將所投入的科研經費轉化成推動社會進步的技術基礎[4]。然后通過對科研成果的實踐性加以評審鑒定,設置團隊獎對全體研究人員進行獎勵,不但對主要研究人員實行獎勵,還要提高對相關輔助科研人員的獎勵水平,激發科研人員的研究熱情,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
4.提高科研成果管理水平的措施
建立科研成果效能管理制度,形成完善的管理環境,秉著以人為本的原則,從目標管理、時間管理和人本管理的角度入手,引入有效的物質、精神動力機制,在保障科研人員的基本社會生活前提下,運用科學可行的目標管理創造出良好的競爭機制,培養出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并加強實踐管理措施對落后人員實行壓力淘汰制,保證科研人員的奮斗精神和科研水平的進步,以制度規范和人本關懷實現對科研人員的強制約束,并形成無形的自我約束。
5.結語
科研成果管理工作應順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趨勢,把握科研最新動態,針對當前科研管理存在的問題和漏洞進行全方面改進,采用創新機制,以人為本,對所有科研人員一視同仁,建立起公平有效的激勵制度和科學合理的管理模式,最大限度發揮科研管理工作對科研項目的導向作用,研發出更具實用性和市場價值的科研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小龍.從國外典型實踐看政府科研計劃項目立項評估[J].中國科技論壇,2009(05):27-32.
[2]黃寶中,李蓮靖,吳向東,等.發達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管理經驗及其啟示[J].中國科技論壇,2010(08):136-139.
篇9
關鍵詞:高等院校;科研管理;驅動創新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7)11-0031-02
高等院校科研教育水平與其創新體系是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驅動創新戰略開展與發展的重要環節,高校擔負著傳播知識、創造知識、加工知識和應用知識的主要角色。隨著高校職能的轉變,在加工和應用知識過程中,逐漸轉化成為“產學研”三位一體的復合體系,但是由于科研過程的復雜性以及科研成果轉化的不確定性造成的高??蒲谐晒漠a出與轉化的不匹配。為了進一步提高各高校的科研能力,進一步提升科研成果產率以及轉化率需要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為框架,直接高效的指導科研過程。
一、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的重要意義
(一)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是高??萍紕撔碌闹匾疤?/p>
創新驅動戰略的提出與發展決定了創新成為時代關鍵字,也是科學技術進步革新的重要驅動力量,高??蒲泄芾淼氖鼙娨仓饾u從學生過渡到了知識與科研,這對高校發展來說是一種新的挑戰,這要求我們對科研、管理的認識要從更加科學系統的角度出發,從觀念上進行革新,同時也要從方法上進行創新,突破新的管理模式,從面向“產學研”結合的角度進行改革。為科研工作者提供良好的科研工作環境,最大程度的激發工作者的熱情與創造力,推動科學化進程。
但是,就目前我國科研體系現狀,科研管理的效率不高,職能劃分不明顯,權利與利益混淆的現象普遍,不能為科研工作者提供一個純粹和諧的工作環境,這種現象與當今社會發展極度不適應,同時也阻礙了完善的科研體系的建立,因而為了營造良好的科研氛圍建立一個完善的科研管理體系成為了當務之急。
(二)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促進多方溝通最大程度共享資源與信息
對于目前大多數高校運作方式來看,直線被動型的服務方式嚴重限制的科研工作的高效開展。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包括多種途徑與手段,其中信息化是未來發展的趨勢,能夠更加快捷的實現信息共享。隨著科學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科學問題研究的深入,現今的研究課題已不再是單一學科,而是向著多學科交叉的趨勢發展,這就要求科研工作者以及高校等科研機構轉變管理思維,對課題研究從限域到離域,向著跨學科跨機構的方向發展,然而這種導向的根基是信息的共享和科研成果的及時交流。通過互聯網為載體,將更快捷的做到知識廣泛傳播,從而提高科研產率。面對“產學研”相結合的生產環境,以互聯網為手段,能夠更加快捷、直接的面向用戶與社會需求,從而形成面向社會(應用型)和基礎研究(理論型)兩大格局,最大程度上減少研究的重復程度,形成集約型研究環境。
二、目前科研管理中存在的弊端
(一)科研管理觀念陳舊
由于高校發展的歷史沿革,當下多數高校都存在科研管理理念落后的短板,早期高校管理模式下更加強調服從性和統一性。但就目前高校發展趨勢來說,“產學研”結合已成定局,但陳舊的科研管理理念已然不在適合現今的科研環境,它要求科研工作者更多地是服從和遵守,從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科研的創造性。
(二)科研管理機制被動
當前我國多數高校的科研機制存在著被動激勵的現象,嚴重約束了高??蒲械慕】蛋l展。長期以來,由于經費、職稱以及成果報獎等科研管理上的不足,造成了收入分配與高校教育工作者和研究工作者之間嚴重不平衡。從而催生了畸形的科研環境,眾多缺乏學術研究經驗的工作者為了提高收入而加入了科研隊伍,普遍的功利性造成了科研的被動性,使得科學研究不再純粹,不利于有效科研的良性發展。
(三)科研管理不合理造成成果轉化率低下
長期以來,由于科研管理的不合理造成了科研成果轉化率低下,多數科研成果以論文的形式體現,然而,理論研究和實際應用之間還有很大的距離,這就造成創新的成果很難應用于實際產業。當前轉型中的高校依然以基礎研究為重點,在項目立項過程中過分重視技術水平,而忽視了科研成果轉化率,科研管理過程局限于成果完成的鑒定而忽略成果轉化,造成了從“研”到“產”過程中鏈條的斷裂,或者一頭大一頭小的畸形發展,催生了高?!爱a學研”轉型中的科研壞賬。
三、關于合理的高??蒲泄芾斫ㄔO建議
(一)更新科研管理理念
科研創新前提要制度創新,建立適應新的社會發展以及科研環境的科研管理理念迫在眉睫,首先要改變高校科研管理職能部門職能和管理人員的思維方式。對于管理職能部門應當從單純的管理層面逐漸過渡到“管理+服務”的位置上來,為真正的科研工作者建立良好的科研工作h境,在規章制度上應當破除一些陳舊冗余的條目,為科研工作者減少除科研以外的繁雜事務。對于科研儀器設備要大膽開放使用,最大化利用科研資源。
(二)進行科研管理體制改革
對高校進行科研管理體制創新,對科研管理進行合理化進程就必須要完善科研管理體制,建立有效合理的評價體系和獎勵機制,有效合理的權衡基礎教育者和高??蒲泄ぷ髡叩脑u價權重,合理評估科研成果,不僅要注重科研成果的產出,更要注重科研成果到產品的轉化。有效利用高校優勢,集思廣益,提出更多創新理論的同時,更要聯系實際的社會需求以及科學發展動向,將書面成果轉化成為實際生產力。
(三)信息化融入科研管理
科學高效的科研管理體系要實現高效、便捷以及人性化的要求,而互聯網技術的發展正迎合了科研管理的發展要求,通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科研管理系統將更加快捷的促進信息交流,提高效率并可以實現科研管理中多模塊化運行,同時信息共享也將空前便捷,科研成果共享、學術活動通知和科研考核等通過可通過網絡平臺進行實現,減少了信息傳遞過程中的時間成本同時也更能夠保證信息的時效性,使高??蒲泄ぷ髡吒涌旖莸牧私獾角把毓ぷ饕约巴羞M展,為自己科研工作的進一步實施制定及時有效的計劃,通過科研管理的信息化手段,多方面減少了時間成本,將極大提高科研產率。
結語
科研管理作為高校科學研究過程中的輔助手段有著根本性的作用,而合理的高等院校科研管理方式將極大程度上促進科研產率與轉化率的提高。一方面,合理的科研管理方式破除了以往陳舊的科研管理中的桎梏,為高??蒲泄ぷ髡咛峁┝己玫墓ぷ鳝h境,使其更加專注科研本身從而提高科研產率;另一方面,合理的科研管理制度將更大程度上重視科研成果的轉化,進一步迎合創新型產業的需求,為高校向著“產學研”三維一體的職能轉變提供驅動力量。
參考文獻:
[1]李小妹.高校科研管理的復雜性與科技成果轉化模式的選擇[J].天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5).
[2]趙玉龍.淺談高??蒲泄芾砟芰Φ奶嵘齕J].科研管理技g與創新管理,2006,(2).
[3]李海生,李青春.互聯網環境下的高??蒲泄芾硇畔⒒ㄔO[J].電子商務與電子政務,2014,(18).
[4]謝海紅.淺談高校科研管理現狀及對策[J].企業家天地?下旬刊,2009,(10).
Reasonable Management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y Leads Increase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Yield and Transformation Ratio
GENG Jing-yi
(Department of Material and Chemical Depart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Jiangsu 215123,China)
篇10
Abstrac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t attracts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the promotion of the innovation capability and scientific progress. However, it also faces challenges from many aspects, for instance, the less-than-perfect institutional mechanism and polices; the lower research investment and weaker independent research level in enterprises; the transformation rate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chievements is still low, and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several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on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of th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關鍵詞: 協同創新;創新能力;對策和建議
Key word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innovation capability;strategy and countermeasure
中圖分類號:G4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08-0251-02
0 引言
當前,我國多學科交叉融合程度日益密切,單兵團作戰、淺層合作的科研模式已難以實現重大科技成果的創新和突破。在政府的引導、監督和支持下,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創新體,圍繞同一目標,集中優勢資源開展深層次、多樣化的協同創新已成為科技創新的發展趨勢和科學研究的重要特點。所以,通過構建和完善協同創新體系以形成具有良性循環的互動局面,對于創新成果的產出和創新型國家的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本文主要分析了我國政府、企業和高校在協同創新中存在的若干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了相的對策和建議。1 協同創新存在的問題分析
1.1 協同創新的體制機制、政策法規不健全
政府部門缺乏對協同創新體之間的協調和引導,協同創新系統中各子系統相對分散封閉。由于高校、企業和科研院所等創新主體的獨立運行在管理方式、利益導向和體制歸屬方面各不相同,從而阻礙了人才的流通和設備設施的共享,導致協同創新各主體間難以進行有效的溝通、協調和管理,國家整體創新凝聚力不強[1]。目前,我國在協同創新方面的立法尚屬初級階段,各方面法規、制度還不夠健全完備,協作過程中常會遇到無法依法行事或按章解決的現象。另外,現行的文件多為綱領性、原則性的文件,其操作性不強。所以,科技法規、規章制度及其實施細則有待進一步的完善。
1.2 企業科研投入低,自主研發水平弱
企業技術力量薄弱,創新能力不強。主要表現為:研發資金側重于現有技術、產品的完善,不太注重新產品的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少;企業經營上短視,對于已購買的專利和技術想盡快投產獲利,不愿投入資金開展后續研發和試驗;加之高校、科研院所等研發單位未能及時向企業提供后續的技術支撐及人員補充,致使技術推廣應用、產業化進程緩慢以及后續技術創新的中斷等[2]。
1.3 高??蒲谐晒D化率低,人才培養有待加強
高??蒲袀戎爻晒膶W術價值和項目任務等指標,往往忽視成果的市場需要。項目一旦有了新穎性、獨創性成果,僅通過發表了一定數量和級別的論文,便可以順利結題。其實,許多優秀的科研成果由于沒有立足于企業和用戶的需求而被束之高閣,無人問津的現象時常有之。加之成果的轉化和產業化過程耗費了科研人員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其帶來的回報不夠及時、收益不夠明顯所以常常容易被忽略。由于科技與經濟的脫節,造成了高??蒲谐晒D化率低,科技資源的大量浪費。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是高校的功能和使命。高校培養和輸入社會的人才是新知識、新技術傳播的重要途徑,是連接社會的紐帶和橋梁。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我國創新能力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障[1]。目前,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工作尚沒有協同發展。大部分高校教師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項目的獲批、論文的發表和獎勵成果的申報,對學生的關注度不高。導致人才培養投入過低,學生科研訓練不足,科研成果轉化為創新型人才培養的優勢沒有凸顯出來[3]。
2 提升協同創新能力的對策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