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生態主要特征范文

時間:2023-06-26 16:42:4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政治生態主要特征,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政治生態主要特征

篇1

【關鍵詞】新寫實主義;小說;敘事;還原生活原生態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3)08-269-02

1989年大型文學期刊《鐘山》第3期開辟了“新寫實小說大聯展”專欄,在“卷首語”中該刊寫到:“所謂新寫實小說,簡單地說,就是不同于歷史上已有的現實主義,也不同于現代主義‘先鋒派’文學,而是近幾年小說創作低谷中出現的一種新的文學傾向。這些新寫實小說的創作方法仍是以寫實為主要特征,但特別注重現實生活原生形態的還原,真誠直面現實、直面人生?!睆倪@一期起,到1991年第三期,《鐘山》共刊出了8期“新寫實小說大聯展”,發表了劉恒,劉震云在內的27位作家的作品,“新寫實主義小說”的名稱也就被正式確定下來。

還原生活“原生態”是新寫實主義小說在敘事上的顯著特性。新寫實主義小說家們借助于解構主義,對傳統現實主義宏大敘事中的政治話語和形而上話語進行解構,建立了一種新的話語背景。在這種被淡化了的政治背景和“非典型”化的話語背景下,通過敘事視角的下沉,流水似的敘事結構,以及敘述者客觀,自然而然的敘述行為建構了一種新的“原生態”的民間敘事的敘事模式。

一、解構:傳統現實主義宏大敘事

(一)解構策略:懸置政治話語和形而上話語

解構主義是后現代主義理論的核心理論之一,它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眾多西方現代主義理論一起涌入中國。同時,結構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中也出現了本土化和民族化的傾向,所以對于西方的典型的解構主義而言,中國式的解構主義具有非典型性,準確的說這種解構的特性應該一種解構的傾向。新寫實小說家們也選擇了解構主義,在作品中表現出了這種解構傾向,而這種解構的傾向則主要針對的是現實主義宏大敘事中霸道的話語機制――政治話語和形而上話語。

新寫實主義小說的結構傾向體現為懸置式的解構,面對強大的政治話語和形而上話語,新寫實主義小說的解構策略,不是顛覆,而是懸置,使政治和理想在文本中自然而然的淡化,不再受關注。這種懸置式的解構,不是激烈的對抗,不是尖銳的批判,而是不動聲色的,潤物細無聲的消淡。但是消淡不等于消失,政治和理想并沒有消失,只是被細碎繁瑣的日常生活瑣事所消解,不再是中心

(二)解構政治話語:“政治”邊緣化,“生存”主旋律

新寫實小說家首先對宏大敘事中的政治話語進行了解構,在新寫實主義的小說中淡化了意識形態的色彩,不再以以“載道”為己任,而是把“生存”作為主旋律,表現的是雜亂無序,瑣碎平凡的日常生活,尤其是對生活細節做展覽式的抒寫,在只有“食”和“色”的生活中,我們已經完全找不到政治的影子。我們看到的只有小林家餿了的豆腐,印家厚無處安放的煩惱,都是生活的細枝末節。對于零碎小事的的選擇,新寫實主義小說家在無形中把紅色的政治話語置于視野之外,紅色的社會主義被灰色的生活所取代,政治不再成為我們關注的對象,新寫實小說家們借助于一系列的創作實踐,悄悄的完成了對現實的“置換”,政治被了,剩下的只有小人物的油鹽醬醋,吃喝拉撒。新寫實的小說家們則在整個文本的勾勒上一層一層的涂抹小人物的原汁原味的生活灰色的顏料,直至政治被生活所淹沒。

(三)消解形而上話語:集體想象的消失

劉震云說:“我寫的就是生活本身?!薄靶聦憣嵾@個概念的提出主要是為了和50年代的現實主義相區別,50年代的現實主義實際上是浪漫主義,它描寫的現實生活是不存在的……”在新寫實小說家眼中理想主義被物質沖蝕的體無完膚,尤其是對于處在社會轉型中的知識分子而言,理想越來越廉價,淡去了英雄情結?!兑坏仉u毛》中的小林調侃大學時候的自己也曾有著雄心壯志,只是現在卻覺得“什么宏圖大志,什么事業理想,狗屁,那是年輕時候的事,大家都這么混,不也活的一輩子?!毙×值睦硐胧鞘帐巴臧撞耍掀拍苡梦⒉t再給他拷點雞,讓他喝瓶啤酒,他就沒什么不滿足了。小林的的精神特征帶有鮮明的反精英,反崇高,反英雄主義,這在精神上無疑出現了“滑坡”,理想被雞毛蒜皮的生活無端的消解了。

二、建構:“原生態”的“民間”敘事

(一)敘事視角下沉――小人物

新寫實小說在敘事視角上鐘愛小人物,尤其是來自于民間的有著灰色人生的小人物。這種小人物不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也沒有典型的事跡和突出的社會貢獻,他們被淹沒在上班,下班,吃飯,睡覺,老婆,孩子種種紛雜的瑣事中。與過去現實主義宏大敘事中的“大寫的人”相比,新寫實小說中的“人”無疑變成了“小寫的人”,甚至小到沒有名字?!兑坏仉u毛》中的小林,我們連他的全名都不知道,“小林”算不上是一個名字,更像是一個語言符號,能指和所指之間不存在必然的聯系。

(二)流水似的敘事結構

新寫實小說在敘事結構上打散了傳統現實主義小說的情節鏈和因果鏈,拋棄了往?,F實主義的那種貫穿于小說始終的中心情節,代之的是一些散在的瑣碎的故事情節的亂序狀態。新寫實小說家們像拆散機器零件一樣,將一個個情節和細節的單元鋪排在讀者面前,讓讀者自己根據自己的喜好去重新架構?!独湟埠脽嵋埠没钪秃谩肪统尸F出十分典型的流水似的敘事結構。小說集中描述了主人公貓子在女朋友家的日?,嵤?,使讀者產生了一種身臨其境的可觸摸的現實感和逼真感,真切的感受到了自己置身其中的平常而凡俗的生活。

(三)自然而然的敘述行為

新寫實小說選擇了客觀的自然而然的敘述方式,作家退出作品,作家只敘述故事,不在文本中發表意見,在價值上“中止判斷”,在敘事態度上盡可能的保持冷靜和客觀。

《風景》中的七哥不擇手段地極力改變自己的生存處境和社會地位,《不談愛情》中的莊建非處于而非愛情娶了吉玲,諸如此類的敘述作者只承擔敘述功能,不做任何價值評判,這種對于敘述人物和生活的不干預姿態,讓讀者們在“零情感”的敘事態度中,通過自身的思考去評判人物的生存狀態和生存價值。

三、生活“原生態”的敘事還原

新寫實小說家們把還原生活“原生態”作為敘事上的出發點,不論是對傳統現實主義宏大敘事中話語機制的解構,還是對新的敘事規范的建立,其根本目的在于還原生活的“原生形態”,原汁原味的表現真實的生活。還原生活的“原生態”,“還原”其根本在于不拔高生活,也不貶低生活,生活中的人,生活中的事,按著其自身發展的規律流程,進行如實的記錄,對生活的瑣事無任何附加條件的描寫,追求生活細節的真實。

篇2

這次高管層亮相,是在4月初樂視4k生態系統(Le4K)會上。在此之前,樂視內部,從上至下,已經開始了“雙組織”的組織架構變革。彼時,超級電視在全行業已經連續3個月保持線上銷量排名第一。在樂視官方看來,以互聯網模式重新定義電視,正在“由廠商向用戶蔓延”。

“樂視打造的是一個生態型的業務鏈和生態型的系統。生態型的業務的確需要生態型的組織?!睒芬暰W創始人、董事長賈躍亭這樣說。

“星期天會議”應該算是樂視此次組織變革的試水。

去年年底《IT經理世界》雜志深度采訪樂視公司時了解到,在賈躍亭的要求下,每個星期天是樂視內部新增的管理層會議,雷打不動,樂視旗下各個業務板塊的副總級別高管一共20多人,在宏城鑫泰17層與賈躍亭一起開會?!埃ù蠹遥┳揭黄鹩懻撘粋€產品的細節,這在其他任何公司都是很少見的?!辟Z曾這樣說。

如果說“星期天會議”還完全是靠賈躍亭的個人意志,推動樂視內部各個業務部門之間的資源整合、協同合作的話,那么“雙組織”管理架構的調整,則是用制度落實樂視已經在重構中的組織管理關系。

外界看到的,是一場自上而下的樂視內部“”,統一思想。

先是今年年初在《2014新年賈躍亭致員工信》里,賈明確表態,希望今年是“協同年”,“協同產生聚變,聚變形成核爆”,首次對內對外明確提出,“生態型業務就必須要有與之匹配的生態型組織”,“打造生態型組織,最重要的是扁平化和網格化“。

在今年3月份樂視總監大會上,賈躍亭繼續給樂視中層管理人員“洗腦”:

過去我們雖然在做生態型的業務,組織結構卻是專業化分工的,這導致各塊業務鏈條上的同學對樂視生態只是管中窺豹,且不說是否具有協同意識,單純從操作層面就不具備可行性。當然,還有更加不能容忍的山頭主義,辦公室政治,部門墻等現象,這些都是嚴重影響我們前進的桎梏。

也正是在這次大會上,賈躍亭明確提出,樂視“將建立兩套并行的組織架構”,即管理型組織架構與項目型組織架構。

篇3

關鍵詞:公眾參與 維護 環境安全 重要性 現實意義

一、公眾參與的內涵及形式

“公眾參與”(Public Participation)從社會學角度講,是指社會群眾、社會組織、單位或個人作為主體,在其權利義務范圍內有目的的社會行動。我國開展公眾參與的歷史雖然不長,但近年來國家和地方各級相關管理部門對公眾參與已越來越重視,相繼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與環境安全有關的各種活動。公眾的范圍包括普通群眾、非政府組織和民間團體。除政府的行政行為和企業的環境安全責任行為以外,其他所有環境安全行為均可認為是公眾參與行為。公眾參與環境安全的形式主要有2種:(1) 加強自身修養,規范自身行為,自覺地將環境安全思想貫徹到日常生活中去;(2) 影響和督促他人加強環境安全的行為和意識。

二、什么是環境安全

1.環境安全的概念和含義:國際上,自然技術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對環境安全有各種不同的理解和定義,見之于法律和政策文件的環境安全,主要有兩種。一是 environmental safety;二是environmental security。這兩者在英文中既有聯系,也有很大的差別。下面著重介紹三種環境安全概念。

第一種安全(safety),主要是對人體健康(或衛生,health)和生產技術活動而言,主要指對人的健康沒有危險、危害、損害、麻煩、干擾等有害影響,常見的有生產安全、勞動安全、衛生(健康)安全、安全生產、安全使用、安全技術、安全標準、安全產品、安全設施等,這類安全問題簡稱為生產技術性的安全問題。第二種安全(security),主要是對人為暴力活動、軍事活動、間諜活動、外交活動等社會性、政治性活動以及社會治安與國際和平而言,主要指對國際和平、國家主權、國家治安和社會管理秩序沒有危險、危害、損害、麻煩、干擾等有害影響,常見的有社會安全、國家安全、國際安全等,這類安全問題簡稱為社會政治性的安全問題。第三種安全,即兼顧上述兩種安全的綜合性安全或廣義的安全。廣義的環境安全是指人類和國家賴以生存發展的環境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破壞的安全狀態,或者說國家和世界處于一種不受環境污染和環境破壞和危害的良好狀態。事實上,技術性的安全概念和政治性的安全概念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它們都是基于環境問題的安全,都以環境資源作為介質或都直接指向地球環境和大自然,因而很難將這兩者截然分開。例如,根據美國的《環境安全規劃》,環境安全(Security)包括污染預防、技術、安全(safety)和職業衛生、自然保育(conservation)、符合法律、凈化、爆炸安全(safety)以及害蟲管理等8個主要因素。因此,在研究社會政治性的國家環境安全問題時,往往離不開生產技術性的環境安全問題,生產技術性的環境安全是基礎,社會政治性的環境安全是前者的進一步發展和綜合,后者是前者嚴重化到一定程度時所產生的必然結果,后者包括前者。

2.環境安全的內容定義:環境安全最根本的內容是國家對關鍵資源的支配和控制的方式、手段和途徑。是指主權國家在一定的歷史階段,著眼于國家環境權益目標,采取各種措施保障環境狀況和環境利益不受外部和內部的威脅而保持穩定、均衡和持續發展的一種狀態,能夠對國家的穩定和發展,國民的生存繁衍和富裕起到維持和促進的作用,預防和應對可能出現的危機、沖突或戰爭,而不產生危害和負面影響。國家環境安全具體表現為環境的各要素保持完整和完備,國家環境主權獨立,國家支柱產業競爭力增強,資源、能源供應得到有效保障,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能夠經受國內外動蕩的沖擊。國家環境安全具體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①控制的主題是誰;②什么是關鍵的資源;③控制的范圍和程度。按照其包括的內容可分為國家生態安全、國家環境權益安全和國家環保產業安全。其中生態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中心,環境權益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基礎環節,而環保產業安全是國家環境安全的經濟內容。

三、我國的環境安全現狀

篇4

[關鍵詞]技術創新;理論演進;哲學分析

一、引言

如果以熊彼特在1920年代提出的創新概念作為創新科學化的起點,在短短的80多年歷程中,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呈現出了異乎尋常的、壯觀的知識圖景。新體系、新視角、新領域層出不窮,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種理論之間的聯系和差異,廓清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基本架構,加快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進程,并在此基礎上探索發展趨勢,成為目前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一項重要任務。

技術創新活動是在特定的文化價值準則和體制內進行的,技術創新理論的演進是多種文化力量綜合作用的結果,特定形態的技術創新理論總是在該時期主流觀念中獲得理論支持。其中,哲學作為對經濟社會存在和發展的最基本解釋,總是以其特有的學術特性和深刻內涵,能夠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視角方面提供有力的詮釋工具。從某種意義而言,技術創新作為一門實證性科學,為哲學理論提供了實證研究的對象和理論校驗的素材,而哲學理論的發展也為觀察和理解技術創新活動準備了分析視角和思辨知識。在這樣的互動過程中,技術創新理論獲得了理論上的合法性論證并因而在實踐中更具有發展的沖力,技術創新哲學也獲得了經驗上的普適性支持。因此,從哲學方法及技術創新理論演進的互動過程進行考察,西方技術創新思想的發展呈現出清晰的脈絡。目前,哲學層面的研究處于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邊緣。從哲學視野反思技術創新,就是要對各有差異的技術創新實踐中遇到的帶有普遍性的問題進行理性的思考,從中揭示技術創新的本質規定,揭示技術創新的基本特征,揭示影響和制約技術創新活動的根本因素,從而為技術創新實踐提供方法論指導。

二、有關文獻回顧

從目前文獻看,技術創新與哲學兩者之間關系的研究,近年來得到哲學、管理學、社會學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的高度重視,出現了一些頗有價值的研究成果。(1)從技術創新的方法論角度出發,陳杰通過對馬克思科學哲學的存在性、特征性和應用性問題的研究、闡述,論證了科學哲學能夠對創新理論研究進行理論支持這一基本觀點。匡勇兵從哲學的角度來解讀“創新”:它是社會發展的基本途徑;它是積極能動的過程;它在實踐中體現矛盾問題的精髓和真理性。哲學與創新緊密相連,所以要用哲學來指導“創新”,以便早日實現構建創新型國家的目的。(2)從技術創新的主體角度出發,柳洲、陳士俊、王梅認為,技術是一個與社會緊密相關的復雜系統,在特定社會環境的影響下,通過硬件、軟件、協同件和人的非線性作用,技術活動系統表現出實踐性、人本性和系統性等特性。相應的,在以技術活動系統為對象的技術創新管理活動中,管理者應當“以人為本”,注重管理對象的系統性、實踐性;同時,通過靈活的組織管理和獨具特色的文化建設,在技術戰略和市場戰略聯合高度協同的基礎上,實現技術創新。吳躍平提出了一個理解和描述各種傳統技術的基本概念——技術傳統。認為技術傳統構成我們人類的生存方式。在我們生存方式的構成中技術傳統不僅是一個技能共同體,而且還是生存共同體,它所完成的是文明的倫理功能,是支撐德性社會的世俗基礎,考察技術傳統能夠給知識、技術、世界、生存等概念帶來富有意義的變化。(3)從技術創新的價值角度出發,夏保華指出,技術創新的性質是技術與社會的相互的創造性塑造。趙建軍批判了自馬爾庫塞以來的技術理性概念,指出未來技術理性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發展理性。(4)其他的一些觀點,李兆友教授的著作《技術創新論——哲學視野中的技術創新》,則是從哲學的視角研究技術創新的一種有益嘗試的專著,提出了技術創新本質論、技術創新活動論、技術創新能力論等觀點。謝友才、胡漢輝對技術產業標準進行了哲學解析,提出企業技術創新應當遵循其客觀性和主體性,應當重視對路徑鎖定的突破,對標準重新組合。

上述文獻從多個角度就哲學與技術創新關系開展研究,提出了一些十分有價值的理論成果和觀點。但我們梳理這些文獻后不難發現,大部分研究是截面的、橫向的,對技術創新理論發展演進與同時代西方哲學嬗變關系進行縱向、演進的理論分析仍然是比較缺乏的。本文試圖從西方哲學發展的主要脈絡出發,來嘗試探討技術創新理論誕生以來的歷史演變的哲學基礎。

三、邏輯實證主義哲學背景下的技術創新理論的偉大起步——技術工具為主要特征

1920年代以來,邏輯實證主義逐步發展成影響最大的一種科學主義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礎上又相繼出現了邏輯實用主義、批判理性主義、歷史主義學派等流派。邏輯實證主義的倡導者力圖實現一切科學的大統一,把實證主義經驗論傳統與對科學理論的嚴格的邏輯分析結合起來,從而建立起“科學的哲學”。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哲學不應過問經驗以外的問題,只有能被經驗證實或證偽的命題,才是有意義的科學命題。從實質上看,邏輯實證主義強調經驗分析,強調“科學的統一”,符合現代科學發展一體化的趨向。邏輯實證主義發展的鼎盛時期直至1930至1940年代。如果我們把該時期的經濟增長發展的方式、哲學發展的趨向和技術創新理論的基本特征比較起來看,就會發現這三者之間的密切關聯。1950年代是戰后經濟恢復期,整個消費市場供不應求,因此技術是從科技發展開始,是一種技術導向的、線形的、自發的過程,市場只是被動地接受技術成果,表現為技術推動過程;在1960年代,隨著經濟發展,供求日漸平衡,營銷成為企業成功的重要因素,市場的作用日益受到人們重視,技術創新成為一個市場拉動過程。無論是技術推動還是市場拉動,技術創新的線形特點體現得十分明顯。無論技術推動還是市場拉動,技術創新的需求影響因素比較單純,技術還沒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動力。在這種背景下,社會生產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學主義哲學的合理性論證,該時期的創新理論中的物本主義特征就是合乎邏輯的了,于是技術創新理論在人類經濟社會中誕生了:(1)熊彼特首先提出了技術創新概念。1920年代,熊彼特將創新分為:開發新的產品;采取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創造原材料的新供應源;實現企業的新組織。這種創新觀十分明顯是基于企業經營全過程解構后的提升和改進;(2)Mes-thene認為技術是為了實踐目的的知識組織;(3)Kline和Kash指出技術是人類創造的用它來完成而沒有它就不能完成任務的系統;(4)Void認為技術是為達到特殊目的顯示于物理對象和組織形式中、基于知識應用的系統。上述理論都將技術創新作為典型工具論,明顯地反映了當時西方主流哲學的影響。在大規模生產時期,效率成為首要目標——不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學主義哲學觀已經論證了其合理性。在此種情形下,對于一項為了獲得潛在的市場效率,實現新的生產要素組合,創造新的商業價值的技術創新,作為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得到認可。

在這個時期,技術創新注重技術知識、規律的運用,技術被看成是“人造物或知識系統”,技術的效用(使用價值)是獨立于社會語境的中性物。盡管技術創新理論者也談論技術的社會、政治及文化的影響與作用,但是他們認為在政治或社會價值被附加于某項技術之前,技術始終是中性的,是由人類理性追求的不受時空和環境制約的知識。創新者和企業家單純地從提高生產效率出發,都屬于線形模式,是內在邏輯實證主義在經濟社會領域的典型反映。這類技術觀受到了包括技術實體論在內的其他觀點的批判。這個時期技術創新理論片面地把技術所具有的多種屬性歸約為單一的、中性的和目的性的工具,無視技術質的復雜性、社會性,無疑是片面的。同時,雖然技術實體論和技術的社會批判論等對其批判和反思,認為技術是在其中人與非生物發生各種各樣關系的生活形式,是在人類一切活動領域理性達到并且(在特定發展階段)具有絕對效率的所有方法,對技術創新理論發展有著建設性的作用,但是,把技術看成某種人類無法控制的力量,則是嚴重忽視了技術的工具屬性,這也是十分錯誤的。

四、結構主義哲學背景下的技術創新理論的發展高峰——系統綜合為主要特征

1960年代在世界范圍內興起了結構主義哲學。結構主義認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統之中,系統各要素之間關系的總和就是結構,結構是按一定組合規則構成的整體,可以自我調節,不受外部因素的影響,結構中各個部分可按一定的規則轉換。無所謂進化發展。結構主義哲學的主要特點:(1)整體性才能說明各個構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義;(2)強調深層結構,認為只有把握了深層結構,才能把握現象后面的本質;(3)強調結構的客觀性,認為一切社會和文化現象的性質和意義都是由結構“命定”的,強調結構是具有自調性的有機整體。與此同時,世界三次科技革命出現了,自然科學經歷了由原子主義研究方法向系統一結構方法的轉變,采用客觀主義立場和系統一結構方法,將研究對象模型化、程序化、數學化,運用系統論、信息論、控制論、拓撲學等模式使知識形式化。結構主義與技術創新開始較長時期的互動。這一階段技術創新理論與哲學之間的聯系主要有:

到了1970年代,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出現,通貨膨脹和需求飽和給企業造成變革的壓力,技術創新逐漸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主要條件。線形模式已顯得過分簡單,無法描述實際生活中成功的科技創新活動。實踐表明,科技和市場的結合是技術創新成功的保證,這種結合需要同時強調技術推力和市場拉力的配合,被稱為耦合模式。自此以后,耦合模式的技術受到社會的廣泛重視。其后,隨著技術創新規模和范圍的逐漸擴大,人們對技術的研究也進一步深入,耦合模式為集成模式所替代。技術創新過程不再是一個從技術、到產品、到市場的循序過程,而是一個戰略集成的并行過程。即研究開發、產品研制、成品制造和市場銷售不只是一個邏輯上的先后序列,在實際上則要求這些環節相互反饋、綜合集成。最后,這一模式進一步發展為第五代的集成和網絡模式。這三種模式都具有典型的非線性的特征。這一時期出現過一批從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闡述技術創新理論的學派,將這些技術創新看作為一個系統,創新者需要從整體出發。研究技術與市場、企業、產業關系,通過對創新系統的把握,進行正確的定位、研發和市場推廣,以便達到最佳的創新目的。這個階段是技術創新理論發展的鼎盛時期。先后誕生了:(1)庫恩的“科學范式”理論;(2)拉卡托斯的科學“硬核”和保護帶理論;(3)曼斯菲爾德的技術模仿論;(4)門斯的技術創新論;(5)卡米恩和施瓦茨的市場結構論;(6)諾思的制度創新論以及國家創新系統等理論。雖然流派眾多、觀點紛呈,但上述理論大都從市場、產業、企業與技術的互動關系中探究技術創新,將系統論作為其哲學基石。以系統方法作為其分析框架,表現出顯著的結構主義哲學方法的痕跡。

這個時期技術活動的社會性、系統性有兩層含義,一是指技術活動作為具有多種要素構成的復雜的結構系統,對其各個要素的理解把握也應放在與其他要素的聯系中。二是指技術活動的系統性是指技術活動作為一個開放系統,應將其放在一定的環境之中對它加以理解和管理,從而實現技術的發明和革新以及有效的技術傳播和應用,所以,所有現實的技術創新都具有民族性、地域性,都受當時、當地的自然資源、地理環境、人才狀況以及文化等因素的直接影響。同時“SST”(技術社會形成理論)的研究也表明:技術“是社會的產物”。正是在環境的影響和選擇下技術活動才得以開展,并進而發展。當然,技術對外部環境也有較強的反作用,技術的發展不僅會改變自然的面貌,促進經濟的發展,而且也會對社會的政治、文化等方面產生強烈的影響。鑒于上述深刻的技術社會內涵,技術創新的成功必須考慮社會系統各類因素,積極適應社會系統的內在、客觀需求。

五、生態進化哲學背景下技術創新理論的現代觀點——動態演化與價值理性為主要特征

進入1980年代后期以來,資本全球流動、知識經濟重要性上升、消費者個性化已經展露其獨特性,對傳統經濟形態的運行模式提出了嚴峻挑戰。這些新情況的出現,完全沖破了以往技術創新理論所確立的分析架構。技術創新活動亟需獲得新的解釋。布達佩斯俱樂部的創始人歐文·拉茲洛把21世紀黎明之際的變動不居的環境概括為“進化巨變趨勢”,也即當前經濟與社會之間相互依存度迅速提高,構成了今天紛繁復雜,涉及包括家庭、社團、企業、城鎮、都市和國家,甚至還包括區域之間和洲際之間的跨越全球的復雜的、生態的和演化的系統。這種系統整體動態特征非常突出,而必須從全局的角度著眼,把全球的社會和生態系統看作一個整體,在不影響系統本質特征的前提下對系統進行必要的簡化。描繪出系統整體進化的基本輪廓,以此探索全球社會和生態系統的演進過程。生態演化理論開始在經濟社會各類研究領域大大擴充地盤。為此,在實踐中科技創新人員必須掌握進化論方面的知識,把握今日技術、社會和生態環境日益密切的聯系,認清造就這些更大系統的趨勢,把握技術發展潮流,這是在當今有高度復雜的技術生態群體中開展技術創新工作的關鍵。

首先,技術動態演進特征更加顯現出來。目前,技術生態理論、綠色技術創新、技術創新演化理論的提出也都從不同角度反映技術創新理論的生態進化的哲學特征。 這些理論從空間、時間演進中的不確定、復雜的整體動態發展中來把握一個國家、地區技術創新的變動趨勢。從演進角度探討其不同時期的不同技術發展特征和戰略,成為當代技術創新理論研究的新視角。在目前建設創新型國家或地區尤其需要這種視角。技術創新演化思想是以探索技術系統深層次的、長期的進化和發展為目標,從整體水平出發描述技術系統進化發展的總體特征,它舍去了局部,而將能夠代表技術系統整體的特征保留了下來。技術創新演化觀念給出了一種不同于傳統結構主義整體和全局的視角,它是在動態的發展進程中看待技術系統演變的新思路,提供了一條認識普遍存在于周圍世界的、發生在系統內部、驅動事物變革原動力的基本線索。技術創新演化強調了慣例、創新和環境選擇在技術對國家或地區創新成敗興衰中的影響。

其次,技術生態系統特征得到重視。當代環境資源問題促進了生態與綠色技術的誕生。技術創新作為技術與社會融合發展的產物,不能脫離社會環境來討論技術創新的形成和發展問題,只有在一定社會自然環境系統中技術才有內在價值和理性。夏保華提出技術創新是一種在人與自然、人與人、自然與自然之間展開的由新技術構思到新技術物品生產的創新性社會活動價值系統。其性質是技術與社會的相互的創造性塑造,其內容是創新性實踐、認知和評價的統一,其價值是技術工具價值、人類社會價值和自然生態價值的統一。技術社會學家平齊和比克提出技術社會建構論,用技術創新多向模型替代線性模型。他們指出。對于一個人造物,通常有若干社會群體與之相關,每一社會群體對該人造物提出各種問題。而每一個問題都可能有幾種新概念,如“技術系統”、“創新者網絡”、“創新共同體”、“技術經濟網絡”等等,旨在揭示在技術創新過程中建構“新社會”的本質。

再次,技術價值理論探討得到重視??萍及l展對人類社會和自然界的影響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其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功能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另一方面,上述功能的發揮也對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造成諸多負面影響。這促使人們對科技發展特別是技術創新進行倫理學的思考。當前,專家學者對技術創新應有利于促進人與人之間、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認識開始重視。因此,陸續提出應將可持續發展作為技術創新的價值原則,將“綠色”、“循環”、“再生”等理念體現于技術創新的過程中。國外對技術的理性價值研究起步較早。馬克斯·韋伯把理性區分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馬爾庫塞最早確立了技術理性概念,并把它等同于韋伯的工具理性。隨后哈貝馬斯、海德格爾、芒福德等西方人文主義學者,以及貝爾、格里芬、懷特海、???、費雷等后現代主義者,還有拉普、費恩伯格、新盧德主義等現代技術批判主義者,也都遵循著這個傳統對技術理性展開了深入的分析和批判。通過對技術理性化內在演化機制的分析,以及技術理性化所表現出的價值取向的揭示,趙建軍口]把技術理性劃分為三個階段,即工具理性、操作理性和價值理性,并分析了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沖突的根源,指出未來技術理性是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相統一的發展理性。

篇5

一、把握學校發展的歷史規律,構建適應時展要求的學校行政班子

人類探尋自身發展的奧秘,習慣從歷史中獲取規律,生發智慧。人類進入十八世紀中期以來,歷經了以機器代替手工勞動,電力應用于工業領域,自動化取代工業化的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科技革命。一些集團、一些國家把握了這一歷史發展的機遇,實現了自身歷史的質的跨越,保持了強勁的發展勢頭,推動了社會迅猛地發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近代以來,作為處于基礎性、先導性的學校教育,卻并沒有如人們所愿發揮其應有的作用。

進入二十一世紀以后,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知識經濟席卷全球,信息網絡化、經濟一體化、政治多元化已成為了時代的主題。人們生產和生活的方式也加快了發展和變革的速度。世界各國不約而同地掀起了對教育的改革,一場全新的適應知識經濟時代要求的學校文化管理正撲面而來,實施學校文化管理已成為新時期學校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所在。

不同的學校,由于其所處的環境不同,必然存在自身文化的差異。而每一種文化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價值和環境。作為新時期的學校行政班子成員,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敏銳的時代意識、豐富的教學經驗、強烈的責任意識、主動的協調能力,高效的工作水平、自覺的學習態度和淡泊的名利思想。據此而選拔和任用符合時代要求的行政班子,是實現學校文化管理轉型的關鍵所在。同時,學校必須建立一個體系完整、權責清晰、福利較好、能進能出、能上能下、減少競爭的文化管理機制是實現文化力強的行政班子隊伍的基礎和保障。

二、把握學校文化管理的本質,發揮學校行政班子在學校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學校文化管理是以“發展美”為教育理念,以師生雙向成功與成才為目標,以全面優質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為依托,以能量流、信息流、物質流為內容的一種新的學校管理形態。它是基于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之上的學校管理,具有人文性、生成性、系統性、發展性的特征。

在當今的學校管理中,存在著以“時間管理”為主要特征的學校和以“特色項目”為主要特征的學校。這類學校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學校的“共性”和“個性”問題的認識上走向了極端。它們雖然在以高考成績為主要評價指標的社會中取得了一定的影響,但始終在社會和學生的兩個關鍵評價維度上難以達到較高的認可度。其問題的根源就是把經驗管理和科學管理的“偏差”(泛指某方面的長處)發揮到了極至,而未真正總結出學校管理的發展規律,忽視了學校教育資源各要素之間在人的教育進程中的連續性和系統性作用而導致的。

學校行政班子要充分認識到學校管理的本質所在,對教育現象中的是非曲直要有一個理性的認識和準確的“拿捏”,充分發揮學校班子成員在文化管理中的引領、示范、監督、評價作用,有效整合學校資源,把握學校發展進程,促進學校和諧、健康地發展。

三、把握學校文化管理的內容,建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學校文化場

場是物質存在的一種基本形態,任何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都是

篇6

[關鍵詞] 價值觀 生態文明

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將“建設生態文明”作為中國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不僅對中國自身發展有深遠影響,也是中華民族面對全球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作出的莊嚴承諾。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必須面對的時代課題,要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是轉變人們的價值觀。

一、從生態文明發展史看價值導向的作用

生態文明本身就是人類如何確定自身與自然的關系、而人的存在依靠世界觀指導,具有價值導向,由世界觀所決定的價值觀對生態文明的形態起著重要作用。

人的價值觀產生受生產力發展水平決定的。隨著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水平的不斷提高和人類對客觀自然規律認識的不斷深化,在人類社會不同的發展階段,人類對人與自然的認識有顯著的不同。人類對自然界認識的不同導致了價值觀的不同,也就決定了對待自然的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態文明形態。

農業文明的出現,人們價值觀開始轉變從對自然的敬畏轉向了不斷征服自然。人類從自然的奴隸變成了自然的對抗者,那個時候的思想者逐漸的產生了諸如天人合一一類的難能可貴的學說。這一時期雖然有些地區也有濫砍亂伐過度墾殖等現象,使生態失衡,但由于生產規模小、強度低、其負面影響較小,人類與自然保持一種融合的非對立關系。

隨著科技進步和生產力顯著提高,人類控制自然的能力越來越強,人類以自我為價值中心,從自然界攫取所需要的自然資源,因此全球性的人口急劇膨脹,自然資源短缺,生態環境日益惡化,給人類生存安全帶來了嚴重的危機。危機的根本就在于人類忽視與自然的和諧,急功近利的價值觀大肆的攫取自然,工業文明的整個體系都建立在人對自然的掠奪的基礎上的。要改變人類自我中心的價值觀,與自然和諧發展。生態文明的建立符合人類的長遠利益。

生態文明觀是嶄新的文明觀,它深刻地揭示了經濟社會繁榮背后的人與自然沖突,對傳統的“征服自然”觀提出了挑戰。生態文明觀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文化倫理形態。

二、生態文明價值觀的內涵及其主要內容

生態文明就是以生態產業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態。從廣義上講,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后的人類文明形態中重要的組成部分。從狹義上講,生態文明則是指文明的一個方面,即人類在處理與自然的關系時所達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對于物質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生態文明更關注生態的演變,而與傳統的以生產力作為衡量標準的文明分割有較大區別,因此使用生態文明的狹義解釋,更為恰當。

生態文明的提出,使人類開始意識到人類不能以自我為中心,人類并不是自然的主宰,而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類的價值觀不能以人類自身的眼前利益為目標,人類的功利和幸福不能逾越自然所允許的范圍。人類只有在與自然協調和諧相處的前提下,才能獲得真正持續、健康的發展。否則就會受到大自然的懲罰。功利與幸福及其程度的界定又是由人的價值觀所決定的。

三、價值觀對構建生態文明的意義

生態文明是在人類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環境和諧統一、可持續發展的文化成果的總和,其本質特征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構建的關鍵是人類世界觀的改變??创龁栴}的世界觀轉變了,也決定了人類價值觀的轉變。從原始社會的蒙昧,到農業社會的過度墾殖,工業社會對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都取決于人們對自然的認識,取決于人們的價值觀念。因此認識每一個社會階段文明的鑰匙都是價值觀。

建設生態文明首要的問題是人類價值觀的選擇。人類是以自我為中心,還是以自然生態平衡和諧為目的?人類發展是以目前自我的財富增長的眼前利益為主,還是以可持續發展的長遠目光來看問題?對這倆問題的不同回答,決定了人們不同的行動。傳統的工業文明是一個索取自然、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過程。在剛剛過去的20世紀,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超過了以往歷史的總和,同時也加速了地球資源的消耗,造成局部的生態災難。我國的發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二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很大提高。這是靠對自然的索取和掠奪實現的。中國是世界上生態環境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盡管黨和政府對治理生態保護環境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興建了大批生態智力和環境保護工程。我國的生態環境卻仍舊呈現了“邊治理,邊破壞,治理趕不上破壞,好轉與惡化并存”的特征。造成這樣的原因是一些地方人們的價值觀念在作祟。他們單純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他們為了個人局部或一時的利益,不惜破壞生存環境。 一些地區采取粗放型經濟增長為主的傳統經濟增長方式。因此必須要轉變經濟發展觀念,建立科學發展觀,要徹底改變自然資源可以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和環境可以無限容納污染的舊觀念;摒棄把GDP作為經濟發展的惟一指標的做法;改變把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對立起來的看法,自覺破除不合時宜,不利于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觀念。

建設生態文明,首先是改變人們的世界觀的問題,只有改變了人們的世界觀,人們的價值觀才能轉變。才能從長遠利益來看問題,才能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改變原來粗放的生產方式,采用集約生產方式。只有轉變成生態文明可持續發展的科學價值觀,人們才能通過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的循環利用;通過提高可再生能源比重促進可持續發展。這樣就把呵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家園變成自覺行動,這樣才能建成一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系統,創造出合乎科學發展理念的現代生態文明。

參考文獻:

[1]魏智勇趙明主編:《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7年9月,第一版

篇7

一、從理論視角看現代社會的倫理問題

(一)關于現代社會的特征

中國社會科學院孫春晨指出,現代社會的重要特征之一是消費主義。通過符號消費,消費主義強化了身份倫理,加劇了社會階層的分化。中國政法大學趙慶杰指出,現代性社會以世界祛魅、個人主義、價值多元、未來主義為主要特征。同濟大學邵龍寶指出,當下中國社會的價值困惑主要表現為知識觀的分裂、榮辱觀的倒錯和成功觀的迷惘。

(二)關于現代社會倫理問題的特征

韓國倫理學會會長徐圭善指出,要描述現代社會倫理問題的特征,首先要回答“是否每個社會問題都與倫理問題有關?”全球化和信息化造成的“時空壓縮”使得世界成為一個地球村,所有社會問題緊密相連。與之相應,倫理學的研究方向從個人倫理向社會倫理轉變,我們必然要更多地關注倫理、道德與法律、制度的關系。天津社會科學院劉曙輝討論了時空距離與道德義務的關系,認為時空距離與道德義務問題上的爭論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倫理學領域偏頗性與公正性之爭。天津醫科大學郭衛華指出,要有效化解道德焦慮引發的精神困擾,必須恢復“情”的倫理功能、重建倫理秩序和重拾“意義”。浙江大學張彥認為,現代社會的倫理問題之一是如何在多元文化中建立起道德認同。

二、從歷史視角看現代社會的倫理問題

(一)儒家與現代社會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都圣達分析了儒家倫理的道德正當化理論。吉林大學曲紅梅分別從理論根源、具體設計和對家庭成員或同胞的態度對孔子和克呂西波的道德世界主義進行了對比研究。浙江財經學院亓奎言指出,孟子認為我們對他人的愛有等級差別,且隨著與我們關系親近程度的降低而減少,神經倫理學為孟子愛有差等的思想提供了現代科學的臨床和實驗證據。

(二)道家與現代社會

西北大學王永智認為道家哲學以自然的終極關切、智慧的生活、本真的生命和道德的社會,為現代人過上更有意義和尊嚴的生活樹立了“方向標”。杭州師范大學朱曉鵬指出,道家生態倫理思想的主要貢獻在于“道法自然”的自然主義、“道通為一”的萬物平等觀、自然無為的行為態度和知止知足、熱愛生命的人生觀。

(三)佛教與現代社會

韓國學中央研究院潘卡基·莫漢(Pankaj Mo-han)指出,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教的一部分,基于種姓的特權和歧視可以在宗教上獲得證明。種姓制度隨著時間的流逝在發生改變,它嚴格的結構及其對印度人心靈的影響逐漸變弱。20世紀,所謂的“賤民”在安貝德卡(Ambedkar)的帶領下逐漸接受佛教,并形成了一個新的宗教共同體——新佛教徒,他們成為一種強大的政治力量,成功地挑戰了上層種姓的政治權力霸權。

三、現代社會的應用倫理問題

(一)經濟倫理

上海財經大學夏明月分析了勞動倫理的三重維度,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人與自身的維度。上海對外貿易學院陳偉宏分析了跨國公司的社會責任。上海師范大學劉妍指出,和諧勞動關系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并提出了和諧勞動關系的實現路徑。上海師范大學馬曉翼分析了當代中國消費倫理觀念的變革。韓國上元高中金美德則分析了名畫市場中的倫理問題。

(二)政治倫理

浙江工商大學陳壽燦指出,人的尊嚴屬于人權的一部分,其保障離不開一定的現實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市民社會。韓國忠北大學趙日守將政治義務分為特殊-非自愿的要求、特殊-自愿的要求、一般-非自愿的要求和一般-自愿的要求,并分別分析了政治義務的連帶理論、相互作用理論、自然義務理論和自制理論的優缺點。韓國清州教育大學尹建榮探討了現代社會領導階層的道德性問題。南方醫科大學林楠從個體實踐維度、群體實踐維度和社會實踐維度論述了廉政倫理建設。

(三)社會倫理

韓國交通大學洪容熹分析了社會不平等的功能主義理論及其局限。北京科技大學馬曉燕指出,在現代性條件下,作為承載著社會關系生成與構建的重要場所,空間日漸成為社會沖突的重要原生場域。河北師范大學閆世東指出,社會權力的存在與運行必須遵循正當性原則,而判斷社會權力正當性的依據是“權利”,即社會權力的存在與運行是否有利于權利的實現與保障。溫州大學戴海東和卓高生指出,公益精神呼吁對生命的珍愛、心靈的升華、尊重生命存在的意義和人類社會生活的現實關照,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中有著重要作用。湖南理工大學彭柏林分析了當代中國公益慈善面臨的主要倫理問題,即誠信問題和參與公共慈善活動的道德自覺性問題。

(四)環境(或生態)倫理

北京交通大學路日亮指出,目前人類文明正由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范式轉換,文明范式的轉換必然要求人生存方式的轉變,生存方式的轉變又需要新的倫理規范。韓國京仁教育大學金顯洙探討了將社會契約方法應用于環境問題的前景,指出社會契約方法可以作為環境倫理的社會倫理基礎。韓國西原大學崔文沂分析了生態倫理的能源路徑。韓國首爾教育大學邊淳庸研究了生態持續性與生態倫理的意蘊。

(五)體育倫理

韓國倫理學會會長徐圭善指出,很多體育倫理問題不能通過培育運動員的個人品質來解決,因此,現在人們需要更多地從社會倫理層面來分析。上海體育學院龔正偉厘清了美國體育政策演進的背景、過程和基本內容,探討了美國體育發展壯大的規律,力圖為中國體育發展提供參照。江西師范大學吳瑾菁指出,足壇反腐事件反映出體育道德中存在的問題,具體表現為職業倫理意識淡薄、道德行為示范和價值觀的迷失,其原因既有社會的因素,也有個體的因素。

(六)道德修養與道德教育

篇8

一、高校公寓文化的內涵

宗曉武認為,高校學生公寓文化作為群體文化,是一種特殊的教育文化,是一個多成份、多層次、多內容的復合體。高校學生公寓文化通過一定的物質環境和精神氛圍使生活在其中的每個成員都有意無意地在思想觀念、行為準則、價值取向等方面與社會主義文化發生認同,從而實現對人的精神、心靈、性格的塑造。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導向功能、養成功能、睿智功能、審美功能、激勵功能。包括環境文化、行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四個層面。

周鴻剛認為,學生公寓是學生相對集中,其思想和行為問題表現最直觀、交互影響最大的場所,也是檢驗學生思想工作和素質教育成效最具有說服力的窗口。

甘果認為,以學生公寓為主要載體,以學生群體為主體,以公寓精神為主要特征的一種群體文化,具有多元素、多層次的有機復合體。

劉曉東認為,學生公寓文化是大學校園文化的一部分,它是一種特殊的場所文化,是高校學生在宿舍內以價值觀為核心,并以承載這一價值體系的活動形式和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一種精神氛圍,是長期形成的有特色的宿舍規章、宿舍精神、文化活動和文化環境的總和。

歸納可見,高校公寓文化是依托學生公寓形成獨特的文化,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核心,構建傳播正能量、積極向上的公寓文化氛圍,涵蓋制度建設、精神建設、活動建設、環境建設等,開展與核心價值觀相適應的文化活動,包括環境、行為、制度、精神等層面。

二、高校公寓文化的特征

張慶國提出大學生公寓文化具有感染性、穩定性、約束性、個異性、流變性等特征。

劉益星、姬孟丹提出,公寓文化具有潛在教育性、靈活多樣性、約束性等特點。也有學者認為公寓文化具有教育潛在性、參與主動性、風格獨特性。

賀治成、李輝提出,公寓文化具有主體與客體的互融特征,認同與超越的發展特征,個體與整體的同步特性。

馮立磊提出,高校公寓文化的特征有自主性、多元性、潛在性。

歸納可見,學者提出的特征因面向對象的不同而有所不同,比如張慶國面向公寓文化的精神,而馮立磊面向公寓文化的參與者以及文化種類而闡述。因此,在看待公寓文化特征的時候需要依據著眼點的不同而有看法與理解。

三、提高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意義

《教育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學生公寓管理的若干意見》指出:“學生公寓不僅是學生生活、學習的重要場所,還是課堂之外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工作和素質教育的重要陣地,改進和加強學生公寓的管理,是高等學校后勤社會化改革的一項重要任務,直接關系到學生的切身利益和學校的正常教學科研秩序的穩定?!?/p>

趙建軍認為,公寓文化具有較強的熏陶作用,公寓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

劉明明認為,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形成具有基礎作用,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具有導向作用,高校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對大學生文化價值觀的形成具有調節作用。

歸納可見,高校公寓文化的意義十分重要,是高校教育工作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在實踐中需要重視提升高校公寓文化,使其蔚然成風,為高校育人工作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是高校公寓文化建設的最高層次。

四、高校公寓文化存在的問題

劉曉東認為,住宿條件及室內設施的改善,為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奠定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學生社區形成,給高校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問題。服務不到位,進而影響大學生參與宿舍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對學生公寓文化建設重視力度不夠。設施的先進和完備與舊宿舍的老化和生活服務設施不齊全的狀況并存,客觀上給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帶來不良影響。重管理、輕教育,限制了大學生公寓文化功能的發揮。注重宿舍物質設施建設,忽視宿舍精神文化建設。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總體水平低,對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研究不夠。

吳春紅認為,領導重視不足,是制約公寓文化建設與發展的重要因素;安全意識淡薄,是嚴重制約公寓文化建設的因素;公寓內學生思想道德建設的缺失和不足;教育、管理、育人、服務相脫節是制約公寓文化建設與發展的因素。

黃朗等認為,文化建設力度不夠,影響公寓育人作用。制度不健全,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存在盲點。隊伍建設落后,不能滿足公寓社會化后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

高校公寓文化存在的不足可以歸納為”“三階段九維度”的問題,初級階段(基礎構建):設施建設、制度建設、管理服務;中級階段(文化引領):包括文化引領、重視程度、主動參與;高級階段(精神建設):精神建設、自覺改善、網絡認同。

五、提高高校公寓文化的對策

提出的途徑大同小異。趙建軍認為,加強學生公寓文化建設的意義:公寓文化具有較強的熏陶作用;公寓文化是校園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梢詮囊韵路矫嫣嵘⑽幕ㄔO:建立公寓文化建設的組織機構;公寓文化建設要與大學生的行為規范教育相結合;公寓文化建設要與學校政治思想教育相結合;公寓文化建設需充分發揮學生自治的作用;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創建公寓文化建設新模式。

目前,國內高校都非常重視文化育人的作用,特別是學生公寓文化建設,初具規模。

浙江農林大學打造的是生態型學生公寓,建設生態大學,結合學校的特點,構建良好的物質基礎、良好的生態基礎、生態型公寓文化建設需要生態性的師生群體隊伍、多樣化的公寓活動等,樓體建設、樓層建設,不論是在物質基礎、管理體制和政策方面都大力支持了學校生態型。

浙江大學城市學院通過公寓這一重要的育人陣地,發揮環境育人、文化育人的功效。通過建設3C 樓層、三色傳媒、博雅之家、創意走廊、儒商?道等實現環境的熏陶,通過“免檢寢室”、“學習型寢室”、“文明寢室”三類寢室評比等實現軟環境的建設,提高良好的環境對學生正向的影響。

湖南科技學院是以物質、制度、精神三個方面的和諧發展,將構成公寓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內容。

四川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公寓管理隊伍,美化學生公寓的環境,加強學生的自我管理等措施,加強公寓文化建設。

歸納可見,有些高校結合自身特點,建立健全一些管理制度,并將提高高校公寓文化的措施付諸實施,各有千秋。不過,大多是硬件的改善和軟件的提升入手,兩者結合程度不夠緊密,仍處于初級層面到中級層面過渡的階段。

篇9

后代會對先人

1992年的秋天,北京開了一個會。會上通過了執政黨的政治報告,保護環境被列為十大任務之一。

有人說,這是綠色政治的萌芽,也有人說,這表明中國的環境惡化已到了相當嚴重的程度。

老外們好像格外敏感。他們擔心,12億人口的發展熱會加速中國生態系統的解體。

地球另一端的西方人似乎特別關心中國的二氧化硫和溫室氣體排放,他們知道,中國和他們的國家有一個共同的,也是唯一的屋頂。

東邊的日本人和韓國人更加著急。據說,日本人耗資102億日元為中國修建環境監測中心,是擔心中國的環境惡化會殃及他們的城池。那么生息于其中的中國人呢?我們當然不能忘記自己的家園。

1674年,一個名叫瓦特的英國青年發明了第一臺蒸汽機,從此撩開了工業文明的序幕。近兩百年后,一支英國船隊又把這一新文明用槍炮轟進了古老的中國。從此中國人心中植入了一個工業化之夢。這個夢是和著創痛和恥辱種下的。受工業文明的刺激愈深,對這一文明的向往愈烈,趕超愈切。當中國大陸結束了內戰,建立了國家,中國人便以十倍的熱情,把建立中國工業體系的夢想變成現實。

我們引進了工業文明的生產體系,也引進了工業文明那無視自然的傲慢。

這種傲慢與中國式的理想主義激情和政治色彩交織在一起。我們以革命的名義展開了對自然的討伐。當古老的土地上矗立起座座廠房,我們是那樣欣喜地去描畫那如林的煙囪和滾滾的黑煙,那樣熱情地謳歌那黑色;當小高爐需要木炭的時候,我們毫不猶豫地砍倒那一片片樹林,包括屋旁的小樹;當羅馬俱樂部的教授憂心仲忡地提出“增長的極限”,我們正以氣吞山河的豪情,把500里的滇池和800里的洞庭湖填去一半。

我們引進了工業文明吞噬資源的生產體系,卻沒有引進利用資源的市場機制。西方技術體制與蘇聯式的計劃體制相結合,是近30年中國工業的主要特征,這種結合的苦果便是效益低下。效益低下意味著單位物耗超常。為達到同樣的產出,我們要比別人消耗更多的資源,排出更多的廢物。效益低下阻礙了城市化進程,從而延滯著傳統農業人口向現代城市人口的轉變。人口結構轉變的滯后加劇了人口規模的膨脹,人口膨脹又形成對生態環境的超常重復。

當我們經過30年的教訓和十幾年的摸索,終于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機制的位置,當我們重新振奮,開始新一輪的發展熱,我們發現,歷史已給我們留下了環境惡化和人口膨脹這兩份遺產。

這遺產規定了我們今天的生存空間。

——中國人均占有森林面積為世界平均值的1/8;人均水資源和人均耕地面積分別為世界平均值的1/4。

——南運河枯竭了,北運河受到污染,全國的湖泊在40年里減少約500個,長江正在變成第二個黃河。全國有180多個城市缺水,其中40個城市嚴重缺水,幾乎所有的水域都受到程度不同的污染。

——建國初我國森林覆蓋率為13%。40年里已降至12%,每年平均新形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積達1000多萬畝。耕地每年減少700萬畝,草原每年以130萬公頃的速度退化。水土流失的總面積達15000萬公頃。

——197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的官員仔細查閱了衛星拍照的照片后,驚異地發現占地43.2平方公里的本溪市竟從中國大地消失了,是黑色的煙塵吞沒了本溪。

——中國的工業粉塵和煤煙年排放量2000多萬噸,工業二氧化硫116萬噸,被稱為空中死神的酸雨嚴重威脅著長江以南的許多城市。

中國的環境污染已達到發達國家50、60年代公害泛濫的程度。每年因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經濟損失達860億元,相當于8次唐山地震。

人的壽命通常要比環境災難的周期短。摧毀環境的人往往看不到后果表現出來的時候。如果說破壞環境是人這個物種的自殺,那么這種自殺過程是在代際間完成的。

這是一代人對另一代人的謀殺!

誰說你不能改變地球

耀眼的廣告,眩目的商品,跨國的電影電視……。西方人和日本人將生產線、技術、小汽車、消費方式一起傾倒在這塊貧瘠的土地上。

以傳統工業文明的眼光看來,接受西方消費觀念和消費方式的洗禮,是人的現代化過程必然而又必要的一環。然而當我們進入綠色文明的視野,卻不能不問,這種以高消耗高污染為基礎的消費方式是否合理;不能不想,我們這塊人均資源極為有限的土地,能否承受得住這種消費方式所施加的重負?

發達國家消費全世界能量的75%,商用燃料的79%,木材產量的85%和鋼產量的72%,而且,工業發達國家還占二氧化硫排放量的3/4,發達國家的富裕生活是靠耗竭全球大部分的不可再生的資源來支撐的。這種高消耗高污染的生活方式在若干年前還被認為是人類至高無上的憑證,然而愈來愈多的人指出,這種生活方式是造成資源耗竭和環境污染的禍根。也有愈來愈多的人對這種生活方式的價值理想提出了懷疑。一出未來劇,說的是某個享受著現代化設施的人,不得不穿著防紫外線衣戴著防毒面具,靠花錢買新鮮空氣呼吸。沒有樹,沒有鳥,沒有其他生物……他感到了死寂,感到了恐懼,感到了懊喪。對黑色消費方式的批判和懷疑導致了以綠色為標志的生活革命。

這場生活價值革命首先要求人類自身對消費方式的自我調整和自我節制。人的消費欲望是無限的,但資源是有限的,因此必須把消費方式限制在生態環境可以承受的范圍之內。

中國應該怎么辦?中國的現代化必須選擇與發達國家不同的資源方式。這條道路的核心是建立一個低消耗資源的節約型國民經濟體系,與之相應的是“適應消費模式”。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不是沒有獲得發達國家總體高消費模式的能力,而是沒有足以支撐這種高消費模式的生態環境。除非我們為了一代人的享受不惜將后代的家底蕩光。

篇10

關鍵詞:領導權;話語領導權;轉向

中圖分類號:B5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2)10—0180—05

一、問題的提出

“新葛蘭西主義”代表拉克勞、墨菲從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出發。繼承并超越這一理論,從而為構建他們的“新領導權”理論奠定基礎。拉克勞、墨菲之所以要這樣,是因為在他們看來,整個,即從馬克思到葛蘭西再到阿爾都塞,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政治實踐上,總是為還原邏輯所糾纏,顯而易見,這種還原邏輯妨礙了人們對分化且多元的社會性質的理解,對各種被壓迫群體的自主性的理解以及對一切政治認同和斗爭之開放性和偶然性的理解。拉克勞、墨菲在這里所說的還原論,是指傳統存在的本質主義、中心主義與普遍主義,具體而言。就是傳統把一切都還原為經濟與階級,一言以蔽之,“展現出‘一元論的渴望’,試圖抓住歷史的本質和深層意義。這種歷史可以通過勞動和階級斗爭概念來理解,其邏輯具有鐵一樣的規律性,沿著一個嚴格的進化階段序列自行演進?!彼麄冞M一步指出,“將復雜的社會現實簡化成了生產和階級問題,把多樣性的‘主體立場’(階級、種類、性別、民族、時代)消解為階級立場。者在對待社會群體的多元性時,總是試圖將它們歸結為受工人階級領導的‘階級聯盟’或‘歷史集團’”所以,拉克勞、墨菲認為,上述“一元論的渴望”已無法說明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因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在經濟結構、政治結構與階級結構文化結構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拉克勞、墨菲從葛蘭西的“領導權”理論出發,對傳統的批判性的解構。具體而言,拉克勞、墨菲從“領導權”概念出發,利用現象學、后結構主義、后分析哲學的學術資源。對傳統的主體批判性的解構,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葛蘭西的“意識形態領導權”理論發生了“后現代的轉向”。眾所周知,傳統的主體是經濟或階級主體,而拉克勞、墨菲就是要消解傳統的主體,從而賦予另外的意義。

那么,拉克勞、墨菲的主體是什么含義呢?對此,齊澤克有明確的闡釋。他說:“《領導權與社會主義的策略》一書的主要特征旨在反對預先設定的作為物質本質實體的古典主體觀,該主體觀支配著社會過程,而不是由語境過程本身的偶然性所產生。同古典主體觀相比,拉克勞、墨菲指認,我們擁有的則是一系列獨特的主體身份(女權主義,生態主義,民主主義等等),其中的意義并沒有事先設定,而是通過話語的建構,根據平等系列中主體身份的話語方式而變化。話語的建構規定了所有主體身份的認同。主體身份諸如女權主義、民主主義、和平運動和生態主義?!憋@然,在葛蘭西那里,領導權主要是指文化、意識形態領導權,而在拉克勞、墨菲那里,領導權主要是指話語領導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拉克勞、墨菲解構了傳統的領導權理論。需要說明的是,拉克勞、墨菲的解構與建構是內在地統一在一起的,是同一個硬幣的兩個方面,在對傳統的解構的同時,建構了他們的“新領導權”理論,也就是“新葛蘭西主義”理論。

二、本質主義的最后堡壘: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