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理論范文
時間:2023-07-06 17:44:1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的理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我國作為歷史大國,擁有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自然資源與人文資源結合發展旅游行業。我國傳統文化對旅游行業的發展起著重要的推進作用。當前將自然與人文結合起來的旅游已經成為旅游行業發展的新趨勢,無論是對我國傳統文化的傳播還是對旅游行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結合旅游元素的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經過歷時的積淀之后,中國傳統文化具有了相應的特點。在中國傳統文化當中,對人文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所以,可以影響旅游行業發展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也就是儒家思想與道家思想,通過二者的相輔相助,保持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并推動著旅游行業當中的人文資源的發展。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的作用
旅游管理理念的進步與發展離不開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旅游企業在自身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同時注重通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提高旅游企業的管理水平,并且將中國傳統文化融入到旅游管理理念的當中。
(一)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
以人為本為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樹立正確旅游管理觀念的重要思想。在旅游觀念的形成過程中,應當與我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要思想保持一致。通過樹立以人為本的重要管理思想,發揮以人為本思想的注重性,提倡貴民的民主思想,從而促進我國旅游行業可以持續發展。
(二)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
我國傳統文化當中的儒家思想主張以和為貴,只有在旅游企業的管理模式當中注入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文化思想,才能提高旅游企業的凝聚力。只有打破傳統的旅游管理模式,將旅游管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結合,將傳統的硬性管制的管理模式拋棄,采用含有以人為本管理理念的管理模式,促進旅游企業的發展。
(三)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
我國傳統文化中最為重要的思想就是以德服人,通過將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與以和為貴的管理模式結合起來,通過以德服人的管理方法,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入到旅游企業管理當中,借鑒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提高管理水平,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發展。
三、傳統文化對旅游管理理論構建的影響
(一)加強旅游資源中精神文化的挖掘
旅游行業的不斷發展,人們對旅游的概念也不僅停留在對景色的欣賞,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旅游區域的精神文明感受。所以,在對旅游企業管理理念的構建過程中,需要在擁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旅游項目投入資金,滿足當前人們的旅游需求。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同時,應當注重結合當地旅游特色以及傳統文化,通過不斷的完善與進步,為旅客提供良好的旅游環境。對于歷史建筑,應當注重定期進行維護,在挖掘其價值的過程中,注重對其中精神文化的挖掘,將歷史建筑中含有的中國傳統文化進行宣傳與推廣,帶動旅游行業發展的同時,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
(二)對文化旅游區域進行合理規劃與管理
旅游行業的發展會帶動當地旅游區域附近的金融、食品、商貿、住宅等多方面共同發展。在對城市旅游資源進行開發的過程中,應當注重體現出當地旅游的歷史文化底蘊,在對歷史性的建筑進行規劃或者擴建時,應當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而不是對古城本身進行改造。在建設規劃過程中應當注重將景區內部的綠地率與森林覆蓋率設為規劃建設的重點。通過科學合理的旅游管理模式,對旅游區域進行實質規劃,促進旅游行業的持續發展。
(三)做好傳統文化旅游管理理論的推廣工作
傳統文化是我國歷史發展的精髓,在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應當時刻注重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推廣。對旅游地區的旅游者、居民與相關工作者進行傳統文化的宣傳工作,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旅游景點的開發過程中,需要將旅游推廣融入到傳統文化當紅總,通過開展展會、文藝活動等形式加大對傳統文化的推廣。同時可以利用我國傳統的節假日對 我國傳統文化思想進行宣傳,將傳統節日當中的人文文化、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元素介紹給旅游者,在提高旅游行業經濟發展的過程中提高人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在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發展了人文。
四、結束語
旅游是我國發展的重要經濟來源,旅游行業在發展的過程中傳統文化的注入是必不可少的,并且對旅游管理理念有著重要的影響,旅游企業應當深刻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當中的人文精神,做好旅游景點的規劃與宣傳工作,通過完善景點建設,不斷的融入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科學合理的管理理念,促進旅游行業持續穩定發展。
篇2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 管理 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包涵著豐富的管理思想,這些思想始終貫穿著中國從古到今的管理實踐,涉及到行政、經濟、軍事、文化、家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和層次,這些管理思想及實踐的文化底蘊就是中國倫理型文化傳統。中國的傳統文化與現代管理有著深刻的聯系,我們要把古代優秀的文化與我國管理實際結合起來,促進管理的發展。
那么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企業管理思想主要體現在:
一、“人為邦本”
關于對象管理現代西方管理理論認為:人是管理對象中最能動、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事實上,這些現代管理思想在兩千多年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就能找到源頭活水。《尚書?盤庚》記載:“重我民”、“施實得于民”;孔子主張富民、教民(見《論語?子路》),重視“民、食、喪、祭”,“民”位列第一;孟子堅持“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的基本觀點,強調政在得民,失民必定亡國滅身。因而,在我國現代管理當中,應該充分重視人的管理,關心下屬,調動他們的積極性,他們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當中去,促進事業的發展。
二、“人之能群”
關于管理組織,現代管理在組織的機構設置、人員配備、辦事效率、行為規范等方面都提出了許多科學的理論。儒家的管理組織理論則集中體現在荀子所說的,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荀子?王制》)。“群”是人類生來就有的本能,而要使之成為現實的社會組織,就必須有“分”。所謂“分”,作為組織結構、倫理結構、職業結構以及國家的管理機構等,是人類生存的保證,社會正常運轉的前提,組織有序化的標志。在此基礎上所形成的社會組織可以使人類的整體力量得到匯集和放大。儒家所提倡的“五倫”(父子、君臣、夫婦、長幼、朋友)是中國傳統社會組織形態的基石,它所包含的家族主義傾向在現代管理中已不具有普遍意義,但其中所追求的親密型的人際關系,對于現代社會組織來說,卻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劑”,有了緊密的組織架構,就會便于人員和機構的密切配合,在工作當會提高管理效能,進一步推動事業的發展。
三、“貴和持中”
關于協調管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貴“和”持“中”。注重和諧,堅持中庸,是浸透中華民族文化肌體每一個毛孔的精神。春秋末年齊國的晏嬰用“相濟”、“相成”的思想豐富了“和”的內涵。他將其應用在君臣關系上,強調君臣在處理政務時意見“否可相濟”的重要性。通過“濟其不及,以泄其過”的綜合平衡,使君臣之間保持“政平而不干”的和諧統一關系。孔子講:“禮之用,和為貴。先王之道,斯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禮節之,亦不可行也?!?《論語?學而》)這是強調以禮為標準和諧,是一種貴和須息爭,息爭以護和的和諧論。孟子也主張“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現代管理中,人“和”精神已經成為一項基本的管理思想?!爸小?即中庸之道,不偏不倚謂之中庸?!吨杏埂穼⒖鬃铀鲝埖某种械脑瓌t,從“至德”提到“天下之大本”、“天下之達道”的哲理高度。貴“和”持“中”作為中華民族的一項基本精神,使得中國人十分注重和諧局面的實現和保持。
四、“正己正人”
關于指揮管理,現代管理關于指揮和領導行為的理論有其豐富的內容,如R?布萊克和J?穆登設計的管理方格圖和F?菲德勒提出的隨機制宜理論。中國傳統儒家文化中的“正己正人,成己成物”的思想與以上理論同出一轍??鬃印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的忠恕之道,是為仁之方。因此,在人際關系問題上,要“躬自厚而薄責于人”(《論語?衛靈公》),即要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只有正己,才能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盡心上》),如果剔除其包含的封建內容,古代先哲“正己正人,成己成物”思想中所提倡的以身作則、率先垂范、身先士卒、推己及人的思維方式和方法,是完全可以用在管理工作中的。
五、“自強不息”
關于激勵管理,中國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是自強不息。《易傳》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天地之大德曰生”,這是對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精神的集中概括和生動寫照??鬃犹岢⑴嵺`“發憤忘食”的精神,鄙視“飽食終日無所用心”的人生態度,他“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論語?述而》)。如果說,這只是知識分子和上層人士自強不息、積極有力思想的表現,那么,“人窮志不短”,“刀子不磨要生銹,人不學習要落后”等民間俗諺,則反映了自強不息精神的普遍化和社會化。如果將自強不息的精神運用到管理過程中去,那將充分調動發揮員工的積極性、自主性和創造性,增強組織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使整個組織充滿活力地向前發展。
由此,可以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人觀念正暗合了當代西方以人為中心的企業理念。一旦市場經濟的閃電射入中華傳統文化的核心精髓,必然會喚醒中華文化的勃勃生機。如果把五千年的文明智慧和獨特的民族精神同西方的先進管理模式相結合,就必然會使中國的現代人本管理思想在一個較高的起點上加速發展,并綻放出簇新燦爛的中華文明之花。
參考文獻:
[1]鄭致光 林宏宗:《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企業管理的意義和影響》《現代財經》;1996年5期
篇3
一、優秀傳統文化對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影響
在對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資源。
(一)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質特征而言屬于道德文化,注重培養人的道德情感體系。如今,青年學生的價值追求和價值觀念呈多元發展,出現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現象,因此,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尋求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文化資源,以此來弘揚中國的傳統美德,規范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
(二)優秀的傳統文化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內容源泉
教育的價值取向是歷史的、具體的、發展的。傳統文化中優秀的教育資源可以作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農業社會中“仁學”的內涵,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為青年學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時通過提煉、轉化,可以將其合理因素滲透到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教育中,進而構建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體系。
二、不符合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傳統文化的消極影響
文化作為農業社會的政治附庸,中國傳統文化也表現出較強的農業社會特征,傳統文化中部分倫理道德內容也趨向于對封建禮法的學習和對個性的消彌。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與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內容,如誠信觀念、禮讓觀念、敬老愛幼觀念、尊師重道觀念、團結友善觀念等,也有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沖突的內容,如以“三綱”“五?!睘楹诵牡姆饨ǖ燃売^念和以“三從”“四德”為中心的男尊女卑觀念等。
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青年的倫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別傳統文化中符合現代教育價值取向的教育內容,并賦予其新的時代精神和內涵。另一方面,要甄別不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內容,對于傳統文化中激進、落后、阻礙當今社會與人發展的糟粕,則應摒棄和改進,以適應當代青年學生的倫理道德
教育。
三、發揮優秀傳統文化促進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積極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濃厚的倫理道德色彩,在對青年學生進行道德倫理教育的過程中,要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使其成為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資源。
(一)愛國主義精神的傳承
中國傳統文化中始終貫穿著一種從國家、民族的整體利益出發,先公后私、重義輕利的思想,并滲透著“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現出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的愛國主義精神。這種胸懷天下的情懷也正是青年倫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倫理道德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指引青年學生以前人為榜樣,培養學生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的愛國主義精神,并從中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樹立“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構建愛國家、愛民族、愛人民的道德品質,強化青年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謙虛禮讓精神的延續
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中國人自古講究謙恭禮讓,謙虛禮讓也成為中國倫理道德的民族特色?!疤摷赫哌M德之基”“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等,都將謙虛作為自我修養的原動力。面對當代青年學生,可以培養青年學生“孝敬父母、尊重師長”的道德規范,培養其具備良好的道德品質。同時,謙虛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優秀道德品質,也是形成和諧社會秩序、文明的社會風氣不可缺少的道德規范,面對青年學生,謙虛禮讓也可以表現在對待學習、知識技能的態度上,激勵青年學生不斷追求,不恥下問,克已讓人,寬容待人,并以此來踐行青年學生倫理道德的行為規范。
(三)誠實守信精神的發揚
中國傳統文化中一直將誠實守信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把员匦牛斜毓?,“以誠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當代青年學生倫理道德教育、誠信教育的內容。挖掘這一傳統文化資源,對于大學生培養良好的道德品質,協調各種人際關系及促進和諧社會建設都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篇4
禮儀對于一個國家和民族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尤其是最近這些年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機會跟國際接軌,所以在關于禮儀的重視不僅僅是一個國家社會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素質和方面,同時對于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以及本國在國際間的交流有些重要的影響和作用。目前禮儀課程的教學正在慢慢的走向越來越多的大學課堂,同時對于高職院校中禮儀的課程也開始慢慢的出現并且有些來自學生和社會很好的反響。
一、目前各個層面關于禮儀教學的態度和認識
眾所周知,我國一直以來都在強調中國是有著長達五千年的文化底蘊和積淀的東方文明古國,在國際上不僅僅有著“禮儀之邦”的贊美和贊譽,并且那些古代經典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知書達禮”以及“禮尚往來”等都沒有離不開“禮”這個字。從歷史中古代時期人們在見面時會進行鞠躬作揖或者是跪拜磕頭的舉動就這可以看出這些特征。而目前我們的當今社會人們也會在見面時候使用握手問好,或者是相互擁抱等一系列的舉動來突出反應了在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禮”字。對于每個社會成員來說,這些行為不會成為生活交際中的多余現象,而會使人感受到一種尊重他人、舉止文明、關心他人、相互謙讓善于合作、的行為和習慣。同時這些也是一種有教養的體現。
關于禮儀每一個中國人都不會陌生,從剛剛出生到開始成長的過程中,不管是家庭和學校都有著關于禮儀的方方面面。不管是在家庭中各種行為應該遵守的行為習慣還是在學校中對待老師和學生應該有的禮貌,長大工作后走向社會之后不管是在工作單位對待上級和下屬待人接物的能力以及在與其他公司人員交流時候應該做到的并且可以為別人對自己帶來好感的行為。這些都是關于禮儀在每個人生活中的體現。同時對于目前的社會形式和我國的國際形式來說,禮儀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視的,隨著市場經濟的深入發展,各種商務活動日趨繁多,禮儀也在其中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
中國傳統文化一直以來是我們國家歷史內涵和文化積淀的表現,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是不可勝數的。不僅僅是古代智慧對于兒童啟蒙中所用到的《三字經》、《弟子規》以及在兒童成長過程中會普遍接受的四書五經中都有關于禮儀方面的體現。書中對于每個人在成長的過程中,對于父母兄長的禮儀,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守的事項和倫理要求,在學堂里對于教書先生和同窗同學之間的禮儀,還有在社會生活中和做了官入了仕途之后應該遵守的君臣之道都有些相當嚴格的要求和體現。對于這些禮儀的出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然而有些人卻認為這些禮儀規范都是當時社會等級森嚴的社會制度和三綱五常的倫理道德的規范,都是些古代封建制度的糟粕。這種說法不僅僅是偏激的,都是也是沒有客觀的認識我國傳統文化的結果。
對于一個民族來說,歷史對于民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對于中華民族來說,在長期的文化的源遠流長的過程中,對于每個民族的成員都有著一些心里共同的遵循點。這些不僅僅是封建等級森嚴的制度對于人的影響,而是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流淌在每個中華兒女的血液之中,每個人都愿意生活在一種和諧和合乎規范的環境之中。換句話說,只有這樣充滿和諧的社會才會給人工作和進步的動力。
在另一個方面來講對于禮儀的重視程度我國古代不僅僅在書籍中體現,而且在家庭和學校甚至在社會風氣的教育和感染中,都能夠得到體現。很多的中國傳統故事都可以體現出來,比如大家耳熟能詳的二十四孝以及非常多的啟蒙小故事。包括最為著名的孔融讓梨的故事,孔融是我國歷史上東漢末年一位著名的文學家,同時也是建安七子之一,當時他的文學作品都深受當時魏文帝曹丕對其推崇。根據歷史上的史書記載,在孔融幼年的時期不僅僅在日常生活中顯示出非常聰明的天賦,而且在生活禮儀上還表現出來了注重兄弟之間的禮儀以及互助友愛的家庭美德的典型。孔融在他還是四歲的時候,就懂得尊敬長輩讓出好的物品表達自己內心的關愛。通過這些歷史上一直代代流傳的故事不僅讓當今社會的人民越來越感受到了禮儀的教育所產生的重要性和影響,同時那一種我國的傳統文化素所蘊含的力量也都是值得更多的人群去關注與深思的。
二、我國目前社會對于禮儀教學的態度的表現
目前我國對于禮儀各個方面的發展都是突飛猛進的,不僅僅在學校里可以聽到關于禮儀的課程和學校對于學生的禮儀規范,同時在企業和工作單位也有關于禮儀課程的培訓學習,尤其是一些涉外單位和外資企業,在電視上也可以看到關于禮儀的課程講解??梢婋S著生活的改善和經濟的發展有越來越多的理由值得全社會對于禮儀方面進行學習和加強。
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我國對于社會和諧的要求也不斷增加,隨著社會的發展,對于物質水平的要求不僅僅局限于滿足正常的衣食住行,同時對于整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氣和社會成員精神風貌的養成和培養也有著比較高的要求。國家和政府也對于和諧社會的重視程度不僅僅在今天,對于今后整個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以及中國夢的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經濟發達,人們的物質條件豐富,但是缺少了其他方面的禮儀和道德方面的支持,可能會導致為了經濟利益的盲目追求卻忽略了整個社會的正常發展和人與人之間協調和諧以及和睦的狀態的形成和構建。相反,即使經濟的水平還不太發達,有了禮儀,有了道德和和諧的社會的基礎和前提,也會給整個民族的發展帶來蓬勃生機。
三、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結合上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所倡導的禮儀教育不僅僅成了許多院校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成為了很多院校在平時的運營指導中必不可少的行為規范。這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禮儀教育成為了眾多學校關于德育工作中開展中的主旋律?,F在社會上的學生大多都來自于生活比較富裕的家庭或者是獨生子女,從小開始就受到了過多呵護和來自家長的溺愛。這也使得不少的孩子在目前的社會交往中常常習慣以自己為中心,不僅不懂得尊重和關心體諒其他人,有時候還在一些事情上體現除了缺乏與人謙讓和合作的思想特征。針對這樣的現象不同的大專院校以及中小學的學校都開展了不同形式和不同手段的禮儀教育活動其中值得一提的就是在我國的高職院校中所開設的禮儀教學并沒有與我國的傳統文化采取有機的結合,或者僅僅是有所涉及但是并沒有在教學的內容和形式上出現實質性的改變,出現此類問題的原因只要是有以下幾方面的因素所造成:
1.心理因素
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很多的人甚至是社會和教學工作者都存在著或多或少的誤區,認為中國傳統文化雖然曾經輝煌燦爛過,但是在目前高科技水平和程度日益提高,信息技術日益發展的今天,傳統文化已經過時了,沒有必要進行傳統文化的學習和教育。即使有的方面還需要,然而在禮儀的教學管理和內容之中,不應該再和中國的傳統文化有關因為目前國際之間的交流和西方的一些習慣和方式傳入了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和個人倡導在生活中的國際化程度,換句話說就是在進行相互交流和溝通之中滿足國際的禮儀規范,而不是通要體現我國的傳統文化。其實國際禮儀只是禮儀的一個部分,然而在我國博大精深的文化里,所提及的優秀的禮儀文化不僅僅包含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同時還對于一個人的發展和進步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
2.歷史原因
中國文化一直以來都是存在著相當大的爭議的,并且一直都相持不下,對于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的保留與否,怎么樣進行保留都有著不同的見解和爭論。然而在對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在教育工作和教學課堂上的體現,在之前的教育和教學工作中只是停留在淺層的方面,并沒有使這些文化層面的傳統進入到課堂的關鍵部分。對于禮儀這個比較新同時卻又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課程,對于傳統文化的引入也有不同的看法。然而一直延用的教學和教育的思路是可以不斷的進行改進和創新的。面對著目前需要溝通和交流并且這些活動日益頻繁的時代特征,進行或許國際禮儀和風俗習慣的學習是特別有必要的,但是這個部分僅僅是禮儀教學的一個分支。不過我們換個角度來看,隨著中國的發展自己中國對于各國的吸引,許多的外國友也對于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如果連自己本國的傳統文化在禮儀上的體現都絲毫不知曉的情況下,不僅僅無法向外國的朋友介紹,同時也會出現一些難堪和尷尬。
四、我國高職院校的禮儀教學與中國傳統文化滲透的新思路
1.轉變以往的教育觀念,重視與傳統文化的結合
首先要在思想上對于禮儀教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結合進行有機的聯系,而不是僅僅將這些要求看做是一句空話。學校要在行動上落實,并且要提高對于傳統文化進行的教學結合的重視,將傳統文化課納入禮儀教學計劃,大力推進傳統文化在禮儀教學課程體系中的建設。一是要增設有關傳統文化方面的禮儀教學的知識點,充分的發揮禮儀科目在課堂教學中的主渠道作用;二是要結合禮儀專業知識講授的特點選擇正確的可以目前利用,同時符合當前時代特征的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內容,可以通過開設選修課的形式進行部分試講,進行對于教學質量和教學作用的評估,最后在進行完善和修改,將這些手段作為禮儀課程必修課有益的補充;三是要進行多層面和多形式的舉辦將中外禮儀和我國民族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專題講座和學術報告會等有意義的活動,使學生對于禮儀規范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聯系進行更加全面、系統、深入的學習。
2.加強禮儀教學方法改革,發揮教學中學生的主體作用
在黨的十七大報告要求:“加強中華優秀文化傳統教育,運用現代科技手段開發利用民族文化豐厚資源?!蓖瑫r在十的報告中進一步的對于提高傳統文化方面的教學質量的總體要求,這也要求在進行記憶教學改革的工作中必須注意教學方法的改革創新。高校要時刻充分整合與利用先進的教育資源和教學設備,通過多渠道和多角度的方式來對學生開展禮儀教學中傳統文化教育,既要重視在課堂教學中不斷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的方法創新,同時值得注意的是要注重開辟網絡教育方面的新興陣地,以最大限度可能的用來調動大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學習的積極性。
3.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積極開展禮儀學習的社會實踐活動
社會實踐活動一直以來都是作為課堂教學的延伸和拓展出現的,有效的時間活動不僅有助于提高大學生的文化品位,同時還可以增強大學生的理論聯系實際能力,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積極開展各種文化藝術活動,寓教育于活動當中,使學生把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自己的日常生活、行為規范聯系起來,在潛移默化中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要努力拓展學生社會實踐的途徑,積極開展參觀革命教育基地、文化古跡等活動,讓青年大學生自覺的端正對傳統文化的態度。
4.加強禮儀教育在校園文化中建設,營造良好的禮儀環境
傳統的禮儀文化的教育不能單純只追求課程化和知識化,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和文化環境,讓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得到優秀、先進文化精神的熏陶。同時對于大多數的學生來看,校園文化是一種較為特殊的社會文化現象,良好的校園文化也是不可忽視的教育力量。它以特有和潛在的巨大作用影響著一代代大學生文化素養的提高,滋潤了大學生的心靈,也對大學生如何讓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發揮極其重要作用。所以,高校要把創造良好的校園文化環境作為載體,把優秀傳統文化精神滲透到學校校園建筑、教學設施和各種人文景觀當中,使大學生時時處處感受優秀傳統文化軟環境的滋養。
篇5
關鍵詞 傳統文化 生命力 現代化
一、文化自身塑造強大的生命力
中國傳統文化植根于中國大地,,與西方被摧毀和沉睡的文化相比,五千多年的歷史顯示出了中國傳統文化強大的生命力,這種強大的生命力與傳統文化自身的特點密切相關。中國傳統文化貫穿整個中國歷史,從歷史中走來,歷經坎坷,走向未來,這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特征是離不開的,也是我國傳統文化綿延至今的奧秘所在。
統一性和多樣性同時存在于中國傳統文化中,多樣性就能適應不同歷史時期的發展,統一性則是本民族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國文化得以延續的根本內核因素;延續性和變革性的統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生存之道,能做到堅持和創新是一種智慧,這種文化的延續性和變革性并不沖突,文化的延續性就是保留自己的精神內核并適應時代變化不斷創新以適應時代的需求的延續性,變革是不中斷的變革;獨立性和包容性是中國傳統文化獨一無二的特性,獨立性表現在中國傳統文化是自己獨立創造的,是對長期的實踐經驗的總結和對自然人文的思考中形成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心理特征、風俗習慣和民族心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特性既是文化具有生命力的原因所在,也是我們為什么需要實現文化現代化的重要根據。
二、保留傳統文化彰顯民族精神,推動現代化弘揚時代價值
發展和現代化的實現是21世紀的時代主題,經歷了種種挫折和磨難,理性的亮光總能帶我們沖出迷霧,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只是物質層面的高度發達,它還需要有精神文化方面與之相對應的構建。中國要實現的現代化是全方位的現代化,不僅包括政治和經濟的現代化,同時也要實現文化的現代化,實現文化現代化與傳統文化有著內在的必然的聯系。經濟的片面發展不是社會主義,與之相對應的文化的協同并進才是經濟發展時代自身對文化內涵的需求。
現代社會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人們在道德失落感和價值選擇面前顯得蒼白無力,尤其是在開放的國際背景下,我們受西方文化消極方面的影響越來越大,“享樂主義”、“拜金主義”的像一樣在蔓延,這需要中國傳統文化來拯救。對于“義”“利”的選擇,對于付出并得到相應的報酬,古人早就給我們指明了方向和為人處世的原則。中國的傳統文化留給我們的不僅僅是一部部經典,更多的是關于倫理道德方面的正確選擇和判斷,讓我們不要在紛繁復雜的環境下丟掉自己最原始的純真。
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世界上其他文化無可取代的重要意義,文化的與時俱進是對歷史的尊重,更是對世界文化的貢獻。德國哲學家萊布尼茨曾不相信在這個世界上有比德國的倫理更加完善和立身處世之道更先進的民族存在,因為中國的發現,他們覺醒了。社會實踐的不斷向前發展,全球也在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這對文化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把中國特色的文化打造成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這就是時代給傳統文化的客觀現實課題。
三、推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
中國傳統文化具有無與倫比的偉大力量,推動實現中國傳統文化現代化既是現代化建設的呼喚也是世界文明進步的需要,更是傳統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要為中國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鋪好路,我認為需要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經濟的發展是文化發展的前提條件,結合現階段的國情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經濟基礎的發展狀況決定著上層建筑的發展狀況,文化作為上層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經濟的發展要求不斷賦予文化發展新的內涵,用文化來深刻撰寫著經濟基礎現狀,使文化的發展適應經濟發展的需求。
第二,推動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要從傳統出發,注重實踐,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傳統文化經過幾千年的歷史沉淀,已經內化成為中華兒女的特有的思維方式,中國傳統文化深藏在每一代人的深層次意識中,不是說消失就能消失的東西,相對于西方外來文化而言,還是具有鮮活的生命力和民族認同價值,傳統文化只有和人民群眾密切聯系起來,才能使傳統文化更加接地氣,才會被人們普遍接受和主動這傳承,也是實現傳統文化現代化再造的一個有效途徑。
第三,在繼承傳統文化原創性的基礎上,用批判的眼光看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提到“剔除糟粕”“吸收精華”,“提高民族自信心”,用批判的眼光“兼收并蓄”。這種批判式的對待傳統文化的態度既是新民主主義文化建設的要求,也是我們現代化文化建設可以借鑒和引用的經驗。
第四,在開放的國際背景下,學會辨識外來文化,吸收國外先進的文化成果和成功的管理經驗,重現中國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家羅素在《中西文化比較》一文中曾經說過:“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過去已被多次證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里程碑?!蔽覀円诤霌P傳統文化合理因素的基礎上,不斷吸收世界先進的文化成果,不僅體現了中國文化的強大包容性,也會豐富文化以時代性內涵,為世界文化貢獻自己的精神內涵,同時用理性的眼光加強同世界文化的交流,并在學習的過程中保持中國特色。
篇6
關鍵詞: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基本內容;基本思想;特點
建設和諧文化,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任務,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進行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則是建設和諧文化的重要內容。我國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課題就是如何把繼承優良傳統與弘揚時代精神相結合的問題,其前提是對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進行揚棄。中華民族的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能夠凝聚一個民族的重要的精神力量之一,在新世紀新階段,理應充分發揮中國傳統道德積極進步的作用。
一、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浩瀚淵博,有諸多的道德規范;有豐富的踐履道德規范的德行;有如何實現道德社會的道德教育思想;有中國文化獨到的修身之道;以及道德名言、理論等等。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最早產生于原始社會末期的堯舜時代,《尚書•堯典》中就有“以親九族”、“協和萬邦”的表述。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禮”、“德”、“孝”等文字,說明商代就已制定有體系性道德規范,出現了所謂“六德”,即知、仁、圣、義、忠、和的提法。
在我國,傳統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創始人是孔子??鬃由钤诖呵飼r期,時值奴隸制社會向封建制社會過渡的諸子百家爭鳴的時期, 他從自己的政治理念出發形成他全面系統的道德思想。他以“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境界,將“孝”、“悌”、“禮”、“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國最早的道德學說。
“仁”是孔子道德思想和道德學說中的核心概念,“仁”的含義最基本的解釋是“仁者人也”、“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愛人”,就是說要把人當人看,而且要愛人。在孔子看來“仁”是社會規則和人文精神的基礎,“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①無“仁 ”更談不上其它德行,由此邏輯地得出“為政以德”、天下太平的結論。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忙于征戰,政治上的功利壓倒了道德上的考慮,所以,孔子的學說在他生前和死后的一段時間內實際遭受著冷遇。封建主階級的政權得到鞏固后,如何保持社會的安定,成了統治者考慮的首要問題,此時,孔子道德觀因具有統一人民思想,穩定社會秩序的功效而受到重視。到漢武帝的時代,董仲舒根據孔子的道德教義,在提出“三綱”、“五常”的同時,用“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強硬手段,將儒家道德觀念上升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倫理。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的基本內容主要是通過道德規范表現出來。如果我們把道德比喻為一張網,那么規范作為網的經緯線必然是豐富而具體的。中華民族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逐步積累與形成了一些世代相傳,并不斷調整和更新其內容的道德規范,比如:仁、恕、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等。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文化中的規范非常之多,每一個規范都有其獨特內涵,另一方面規范更主要地又是對行為的規定。
商代“六德”就提出了知、仁、圣、義、忠、和六個規范;孔子倫理思想中的道德規范主要包括“仁”、“孝”、“悌”、“忠”、“信”等;《管子•牧民》中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政治倫理的規范;戰國時期,孟子上繼孔子,提出了“仁”、“義”、“禮”、“智”四德說,并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妻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倫理原則。董仲舒根據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綱”《春秋繁露》,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 為妻綱;和仁、義、禮、智、信“五?!薄杜e賢良對策》說。宋元時期 ,人們在管子的禮義廉恥上,配以孝悌忠信,就成了“孝悌忠信、禮義廉恥”八德。
張岱年先生在《道德與文明》1992年第3期上發表文章,在總結傳統道德規范的基礎上,提出了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九個主要規范:公忠、仁愛、誠信、廉恥、禮讓、孝慈、勤儉、勇敢、剛直的“九德”。
國家教育委員會組織編寫,羅國杰主編的《中國傳統道德》的多卷本《規范卷》中把中國傳統倫理道德規范分為四個大的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本道德規范,有公忠、正義、仁愛、中和、孝慈、誠信、寬恕、謙敬、禮讓、自強、持節、知恥、明智、勇毅、節制、廉潔、勤儉、愛物;第二部分是職業道德規范,有政德、武德、士德、民德、商德、師德、藝德;第三部分是家庭倫理規范,選取了三個最主要的方面,它們分別是關于親子關系的規范,關于夫妻關系的規范,關于長幼關系的規范;第四部分是文明禮儀規范,分別是尊老敬賢之禮,接人待物之禮,儀態言談之禮,慶典婚喪之禮。
這些道德規范滲透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形成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綱目,道德規范體系,充分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在人類道德文明上的智慧和貢獻,當然,中國傳統道德規范又具體體現著統治階級的思想和要求,成為統治階級實現統治的有效工具。所以,對待中國傳統道德規范既要繼承也要批判。
二、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
第一,天下為公。其實質是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整體意識。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中的天下,既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天下;也有以仁義為內容,以社會道德風氣為主要表現的天下。如顧炎武“仁義充塞,而至于率獸食人,人將相食,謂之亡天下”顧炎武:《日知錄》卷十三《正始》。顯然, 這兩個天下有不同的內涵和階級屬性。但它們或把統治階級的利益,升華為一種神圣的、必須普遍遵守天命的整體意識,或超越個體的、局部的利益,形成統一的、具有社會性利益的整體意識。
篇7
《周禮天官冢宰》載:“以參互考日成;以月要考月成;以歲會考歲成?!薄叭粘伞睘榉从逞冉洕罩闆r的文書,相當于現在的旬報。所謂“參互”,即隨時檢査問題,由司會決斷、確定賞罰;“月要”為反映月度經濟收支情況的文書,相當于現在的月報;“歲會”為反映年度經濟收支情況的文書,相當于現代的年報。財物保管部門和會計核算部門的會計報告的參交互考,進行互相核對、檢查其是否一致,從而達到相互約束和監督的作用,體現了最初的“審計”思想;《管子立政》中提到“三月一復、六月一計、十二月一著”中所指的三個月一計、六個月一匯、一年一總結,也體現了“時時監督”的理念。
二、對會記人員專業素養建設的貢獻
會計文化是會計工作的靈魂,而人是會記文化的靈魂。鑒于會計工作的專業性和復雜性,如果想組織開展好會計文化建設,需加大對會計人員的培訓力度,提高會記人員自身的專業素養。在夏朝早期,會計還只是指一種計算或統計方法,而《戰國策.馮諼客孟嘗君》載:“孟嘗君要到封地去收債,便貼出告示:‘誰習會計,能為文收責于薛者乎?’”可見到戰國時期,會計已經成為一種專門的技能,需要專門學習了。不僅如此,隨著社會經濟活動的復雜化,也出現了專門的“會計”。
此外,提高專業素養需要重視四項建設:一是職業技能建設。作為會計人員,基本功必須過硬,即要有較強的會計理論基礎和實務操作經驗。孔子提出了“會計當而矣”,意思是會計要平衡、真實、準確。具體說是要會計的收付存平衡,正確無誤?!豆茏印芬蔡岢觥懊鞣▽彅怠?,要對各個收支方面數據要做到心中有數。宋朝《會計錄》中記載的“四柱結算法”中的”四柱式會計報告”,通過“舊管+新收-開除=實在”這一公式加以總結,既可檢查日常記錄的正確性,又可分類匯總日常會計記錄,起到了全面、系統、綜合反映問題。這些都給了我們的會計專業素養建設很大的啟示。另外,專業素養建設尤其需要做好以下兩方面工作:首先從理論上入手,進行會計文化理論的研究,以此引導會計人員的理想、思維、價值觀、行為準則等。應圍繞會計文化的主題,對新時期的會計與社會學、心理學、人類學、公共關系學等的關系問題開展理論論證,宣傳和樹立新的會計文化觀念,激發人們對會計文化的興趣,加快會計文化建設的步伐。其次,要加強會計人員的在崗培訓,擴大培訓面,增加培訓機會。重點加強與相適應的會計準則、會計理論、財務預算管理、固定資產管理、基本建設管理等理論與實務的培訓,提供學習平臺,使會計人員提高其解決問題能力和創新能力。二是形象建設。會計人員的形象直接關系到企業的整體形象。因此,要塑造會計人員良好的形象,從品德、語言和儀表等方面提升會計人員的品味。三是職業道德建設。
會計人員如果缺乏職業道德,缺乏政策觀念和紀律性、原則性,在復雜的環境中就會為所欲為,所以要加強會計人員職業道德建設,使會計人員具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服務社會。四是誠信建設。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鬃??!吨杏埂分赋觯骸罢\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睂嫸?,誠之者,會計之道也。誠信是會計人員最基本的職業品質,表達了會計人員對社會的一種基本承諾。要加強誠信建設,需做好以下七點:一是要加強價值取向的正確引導;二是組織開展好誠信教育;三是制定會計信息的質量標準;四是加強考核的適時指導和監督;五是宣傳會計良好的職業品質,塑造會計人員的良好形象;六是宣傳先進典型事例,提高會計人員美譽度。七是建立網絡化的會計人員誠信檔案。為保證會計信息的可靠性、客觀性,可對會計人員建立誠信檔案,對其工作范圍、誠信度進行跟蹤記錄并進行量化考評。
三、對會計文化環境建設的貢獻
會計文化環境,是指對會計模式形成與發展具有制約和影響作用的各種文化因素總和,包括思想觀念、價值趨向、思維方式、行為準則及語言、文字、風俗習慣等。會計環境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或制約會計人員的觀念和行為,最終影響會計活動。加強會計文化的環境建設要做好三點:一是加強會計文化的經濟環境建設。會計服務于一定社會經濟環境之下的經濟主體,為經濟主體實現其目標服務。因此,會計也只有適應其所處的經濟環境,并為其所處的經濟環境服務,才能得以存在和發展。司馬遷的《史記貨殖列傳》中載有“吾治產業,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強不能有所守……”,這些對我們今天的經濟管理活動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當前,應加緊建全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配套的各種機制和體系,使之適應會計的本質要求。二是加強會計文化的人文環境建設。會計人文環境建設是影響和制約會計管理活動的各種文化因素的總和。會計人文環境建設具有鮮明的價值取向和凝聚性。
企業是否擁有一個良好的會計人文環境對于其自身的發展具有重大的影響。三是加強會計文化的信息環境建設。會計信息環境建設包括會計軟件研發、咨詢與實施、應用、日常維護等方面??萍嫉倪M步、會計管理思想的創新與會計相關法規的更新都會影響到會計信息化工作。因此,會計信息化已經是會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四、對會計法規和制度建設的貢獻
要組織開展好會計文化建設,會計的法規和制度建設不可或缺。會計的法規和制度是組織和從事會計工作必須遵守的規范,是經濟法規、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制定和執行會計法規和制度,可以保證會計工作貫徹執行國家有關的財政方針、政策,保證會計工作沿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向正確進行;可以使其提供的會計資料和會計信息真實、及時,更好地滿足各個方面的需要,更圓滿地完成會計的任務。中國最早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是戰國時期的《法經》,他對會計問題作出了相關規定。秦時的《云夢秦簡》中《效律》規定了官府物資財產及度量衡的管理的法律。其中對會計人員規定很多,如“尉計及尉官吏節有劾,其令、丞坐之,如他然?!?。當時,已經出現定式簡明會計記賬方式,“出”和“入”作為記賬符號已在秦代一致通用。唐朝是我國古代會計法規和制度建設的最高峰。李吉甫所著《元和國計薄》是我國第一部官廳財計著作。將歷史資料和現實資料、收人和支出等進行比較,開創了我國財計分析先河。另有《唐律》中上計律:“若朝集使及計帳使之類依令各有期會,而不違不到者,一日答三十,三日加一等……?!?/p>
篇8
[關鍵詞] 中國傳統文化;體育倫理;競技體育;價值偏離
[中圖分類號]G12;G80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5595(2013)03-0091-04
當今高度商業化的競技體育,已脫離了原始體育那種簡單的身體鍛練的范疇,構成了現代社會文化形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當代競技體育中,人們一次次地挑戰生命的極限,這使得當代競技體育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關注。然而,當代競技體育在不斷加快其職業化、商業化、產業化進程的同時,其競爭也越來越激烈。一方面,它在更大的空間中創造著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自我身心和諧的時代風貌;另一方面,也逐漸導致一些體壇黑幕現象的產生,出現了諸如吹黑哨、、打假球、濫用藥物等背離體育倫理道德的行為。在這種時代背景下,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中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對重構當代中國體育倫理的價值觀、建立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均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一、當前競技體育倫理價值的偏離
隨著競技體育運動的發展和日趨成熟,競技體育倫理價值的偏離行為也隨之出現,人們參加比賽已經遠遠不是為了戰勝對手,展示自己的實力,而是受到各種因素的制約。來自各方面的利益在推動競技體育發展的同時,也扭曲了競技體育的倫理價值。
(一)功利主義對體育倫理價值的侵蝕
隨著中國經濟發展的加快,“效益至上”、“金錢至上”等功利思想開始蔓延,作為社會文化一部分的體育領域,同樣也出現了倫理價值的迷失。在人類社會發展進程中,我們不能徹底否認“功利”思維的獨特作用,但是,對功利的極端追求卻是社會發展的“魔鬼”,因為它泯滅了人們的良知和道德,扭曲了人性和靈魂。[1]11人們的價值理念隨著功利主義的極端發展漸漸偏離了正確的方向。在競技體育中,“金牌主義”、“拜金主義”的出現,就是這種世俗功利化的直接表現,世俗功利化導致了競技體育倫理道德的迷失。如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羽毛球女雙項目中,中國、韓國和印尼4對女雙選手為了在淘汰賽中選擇對手,在小組賽中無視觀眾的噓聲和裁判的警告故意輸球,最終因違背體育道德和競賽公平原則而被取消參賽資格。
(二)競技體育職業化和商業化的消極影響
體育運動職業化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幫助運動員在競技體育比賽中取得更好的成績。體育運動商業化是指商業機構以競技體育運動為媒介來追求商業利益的最大化。對于以賺錢為目的的商業機構,競技體育比賽只是商業運作的一種媒介。而對于職業運動員來說,競技體育比賽則是實現自我價值、表現自我的舞臺。運動成績越好,競技比賽的水平就越高,其觀賞性就越強,這樣就能為商業機構的投入帶來回報,使其從中獲得豐厚的商業利益。[1]12
當職業化和商業化交融在一起,產生的利潤最大化成為所有體育活動參與者的主要目的時,由于運動員只要獲得勝利就能給他們帶來大量實實在在的物質獎勵,而至于他們取得成績、獲得勝利的方式是否道德、公平,則往往被人們(包括運動員)所忽視,所以,職業運動員在追求比賽勝利時往往會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由此可見,競技體育的價值已經從運動員為榮譽而比賽向為金錢而比賽的觀念偏離,職業體育商業化導致的拜金主義使得運動員道德缺失的現象變得非常嚴重。
(三)裁判員執法不公的危害
裁判員在競技比賽中起著非常關鍵的作用,是競技場上的“法官”。由于裁判的判罰會主導比賽的走向,所以,裁判收受賄賂、偏袒比賽中的一方,甚至親自參與“”的現象出現了。在中國,轟動一時的足球裁判員的“黑哨”、“誤判”問題曾一度導致停賽、罷賽等嚴重行為的出現。此類事情的頻頻曝光已經引起了國內輿論界和民眾的關注。平等、公正是一個裁判員必須擁有的最基本的職業道德。不公正的裁判判罰會直接影響運動員競技水平的發揮,從而導致比賽的不公平,大大損害整個裁判隊伍的公信力和執法的權威性,這也是很多球迷喪失理智做出過激行為的主要原因之一。
中國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月第29卷 第3期 謝小英: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競技體育倫理的塑造(四)興奮劑類違禁藥品的泛濫
興奮劑是指運動員為提高運動成績而使用的違禁藥品。通過服用興奮劑來恢復疲勞、增強人體的速度和耐力,被看作是用“人為的不正當的方式”來提高運動成績。有些運動員為了提高運動成績,往往會主動要求或在某些利益組織的幫助與驅使下,有目的、分階段地服用興奮劑,對此,必須進行道德的譴責。[1]12大量科學研究表明,使用興奮劑類藥物在提高運動成績的同時,也會對運動員的身體產生嚴重的損害。運動員如果借助藥物的幫助而產生超越自我的運動能力并取得勝利,就有違公平競爭的體育精神,使體育競技喪失“公平競賽”的真義。興奮劑類藥物的濫用已經嚴重影響到了競技體育的健康發展,孫英杰、佟文、廖輝等世界冠軍先后栽倒在興奮劑上的事件,在國際上造成了惡劣影響,發人深省。
二、中國傳統文化蘊含的體育倫理觀及其作用
體育作為人們社會生活的重要部分,屬于文化系統內的子系統。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蘊含著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體育倫理思想傳承了儒家倫理道德的精髓,同時也吸收了法、道等各家的倫理思想精華。競技體育在走向市場化、職業化的過程中,面對金錢至上和功利主義泛濫等趨勢,已經開始偏離體育競技本身的初衷,而中國傳統文化所蘊含的豐富的體育倫理思想可以為這些現實問題的解決提供有益的幫助。
(一)主張仁德和禮讓
以技擊為主要內容的武術是中國傳統的體育項目,中國的武術滲透著儒家的“仁”、“禮”思想。中國大量的武術典籍和文獻都主張以“仁義”為先,把“德”放在“武”前面,這充分顯示了以儒家為代表的主流思想對武術競技思想的影響?!叭省笔侨寮宜枷氲暮诵模寮抑鲝埌选叭省迸c“勇”放在一起,使“仁”成為“勇”的統帥與動力,“仁者必有勇”(《論語·憲問》)。儒家的“仁”與“禮”的觀念全方位滲透到了中國傳統武術的倫理觀念中。
少林派的武術典籍《繪象羅漢行功》中有點穴之術,在其序言中著重點明了創立這種使人喪失戰斗力技藝的出發點就是“仁愛”,以減少比斗中的殘忍行為。序言中說:“兵刃之舉,圣人不得已而為之,而短打寧可輕用乎?故即不得不打,仍示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币馑际钦f在不得不進行的比斗中為什么使用點穴,就是想把對手“心神弄迷”而不致傷人。這正所謂是“圣人之用心苦矣”。同時,在該書中的“短打十戒”中,也主要是要求習武者仁愛、謙遜、守忠厚之道。“勿自恃豪強,越理犯分”,“勿妄動手腳,即萬不得已,亦須打有輕重,宜安穴竅,免致傷人”。師傅在傳授徒弟短打技藝時,要求“須傳忠誠有志之士,平易謙恭之人……強橫無義者不傳”[2]5。少林派的另一部重要典籍《拳經拳法備要》稱:“拳法者,衛身御侮之善術也?!币馑际牵毫曃渚毴菑娚碜孕l,是對抗侮辱的正義之術。對習武者的道德倫理要求是:“衛國保身方可用,持強逆理莫欺人。賢良秘授紆危困,邪妄休傳害眾生。”也就是要求習武者不能恃強凌弱,無理取鬧。對賢德的人要幫助他解脫困境,不能將拳術授予品德敗壞的人來禍害社會大眾。
以太極拳等為代表的“內家拳”,更是“主于御敵,非遇困厄則不發”。著名的萇家拳也在其《初學條目》中明確規定:“學拳宜以德行為先……恭敬謙遜,善氣迎人……不可持藝為非,以致損行敗德,辱身喪命?!盵3]由此可見,儒家所推崇的“仁者愛人”的思想貫穿于中國傳統武術之中,武術中所要求的仁德思想完全符合一般倫理學的生命原則與善良原則,顯示出了一種可貴的人道主義精神。
儒家還主張“君子之爭”。在儒家“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前提下,進行體育競爭就會與禮讓產生矛盾。因而,在競技體育中,如何使人們既放開手腳去爭斗,又不違儒家禮讓為先的道德思想,這確實是一個難題。然而,孔子為解決這一難題提出了所謂的“君子之爭”??鬃诱f:“君子無所爭,必也射乎!揖讓而升,下而飲,其爭也君子。”此話的大意是君子沒有什么可爭的事情,如果有爭的話,也必定是射箭比賽吧!即使這種比賽也應先互相作揖致敬,然后登堂,比賽完后走下堂互相敬酒。這樣的爭,就是君子之爭。體育運動中競爭是核心之一,只不過當競爭不可避免時,雙方要不失風度和禮儀。“君子之爭”本質上是在體育倫理道德思想中加入了“禮讓”觀念?!熬又疇帯笔侵袊鴤鹘y體育倫理思想的典型特色,這一思想促進了運動競技從原始形態走向制度化、規范化,有利于運動員高尚的體育道德和優良的比賽作風的形成。
(二)追求公平公正的競賽理念
公平與公正是體育比賽的特點也是優點之一。沒有了公平和公正,便無法顯示出真正的勝負強弱。在中國古代,人們也必須在平等和公正的條件下才能參與體育比賽。因而,在中國傳統封建禮數中,高下尊卑的森嚴等級在體育比賽場中卻有所改變,形成了“賽場上無尊卑”的狀況。中國古代文獻中記載了很多在競技場中突破封建禮數進行公平公正競爭的事例。如漢代《鞠城銘》寫道:“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险q然,況乎執機?!碧拼膭⑽蛞郧舴傅纳矸菖c官員李師古在馬球場上進行比賽,比賽中他將李師古的馬撞翻在地,出現了這種以下犯上的行為,但他并沒有因此而受到處罰,最后因為表現出色甚至得到了獎勵。這些文獻記載充分體現了在賽場上公正平等、擺脫封建倫理的等級約束的競技體育理念。對平等和公平的追求是每個人與生俱來的天性,而這一現象在中國封建社會只有在體育競賽中才能得以體現。
(三)追求超越自我和反求諸己的勝負觀
在體育競賽中,人們追求獲得勝利的喜悅和陶醉,同時也必然對優勝者進行贊揚與褒獎,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非常復雜,一方面與社會生活中的很多因素相聯系,如民族主義、愛國情結、家族榮譽等,但其最本質的心理因素則是體育競賽的勝利能給人帶來征服對手的快樂和自我強大、自我超越的感覺?!洞呵铩酚涊d:公子友帥師敗莒師于麗,獲莒挐。公子友謂莒挐曰:“吾二人不相說,士卒何罪?”屏左右而相搏。這是魯公子友為了獲得戰場上沒有得到的勝利和喜悅,要求左右全部都退下與莒挐進行單打獨斗的場面,是魯公子友希望通過競技獲得征服對手的樂趣和自我強大、自我超越心理的體現。
中國傳統體育倫理特別強調運動競技的道德,引導比賽的參與者建立正確的勝負觀?!抖Y記》道:“射者仁之道也。射求正諸己,己正而后發,發而不中則不怨勝己者,反求諸己而已矣?!盵2]7其大意是說,當在比賽中敗給對手或者發揮不好時,要從自己身上找原因?!锻杞洝芬仓赋觯憾鄤贌o矜色,數敗無患容,君子也。這段話則是如今人們常說的“勝不驕、敗不餒”的典型寫照。
(四)提倡重義輕利
“義”和“利”二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墩撜Z》曰:“君子以義為上,君子有勇無義為亂,小人有勇無義為盜?!庇纱丝梢钥闯?,“義”作為人道德行為的最高標準,與“義”相符者要積極倡導,不相符者則必須堅決棄之。
體育活動開始以競技體育方式呈現后,“義”與“利”是始終存在的一對突出矛盾,體育競賽的商業化進程使這一矛盾更為突出。但如果舍去一方而取另一方的話,都無助于這對矛盾的合理解決。在此方面,應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中國傳統文化對“義”、“利”二者的關系曾有精辟的闡釋:“天之生人也,使之生義與利。利以養其體,義以養其心。心不得義不得樂,體不得利不得安?!盵4]這說明,物質需求即所謂的“利”得不到滿足時,人就無法安心生存;人無法生存,也就沒有什么道德可言。當人一旦擁有了最基本的物質滿足,就必須用“義”來養心(以道德來教化使其明白良好的人倫道德)。競技體育中的“義”體現的是競技者在競賽中追求“更快、更高、更強”的自我人生價值,從而引領人類社會更為昌明,再通過這些活動獲得適當的物質回贈,滿足其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從而達到“養其身、安其體”的目的。反觀現代競技比賽中出現的“重利輕義”現象,比如沒有獎金、出場費就不認真比賽甚至拒絕比賽,這顯然與中國傳統體育倫理道德中的“重義輕利”思想是相悖的。所以,只有正確地認識和堅持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重義輕利”思想,才能實現體育競技真正的公平競爭,裁判員才能更好、更準確合理地掌握比賽場上的評判尺度。在競技比賽中出現“重利”的行為是市場化帶來的價值取向,在這種偏離的價值取向引領下的競技場,必然失去傳統體育倫理道德的約束,從而出現拳擊臺上用牙攻擊、牟暴利者漏交巨額稅費、運動員服用興奮劑以及為了贏得比賽或者避免早期被淘汰而打假球等一系列有悖體育倫理道德的行為。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傳統體育倫理道德,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對競技體育的發展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和一定的引領作用。
(五)倡導“仁者愛人”的勸善思想
中國傳統文化倡導“仁者愛人”的勸善思想,強調 “愛人”、“利人”,并將其視為一個人處世之根本,要求人們做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想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從自己的言行修養和德行操守做起,嚴格要求自己。“愛人”是一個漸進的修養過程,從近處到遠處、從個體到集體、從小家到大家,最終使人的道德水平升華到“至善”的境界,來實現“修其身而平天下”的目標。這種“泛愛眾”的理想也正是當今奧林匹克運動中所倡導的要尊重對手、尊重觀眾、尊重裁判的價值落腳點。通過體育運動的競技比賽來促進身體強健、身心修養,同時增進全世界各族人民的友誼,進而建立和平共處的國際社會,這也是奧林匹克運動的最終目標。
然而,由于社會的快速發展,一部分人的思想觀念也隨著發生改變,有些人為滿足自己的物質追求而采取極端的方式。在現代競技運動中也如此,如果只講“利”,不講“愛”,人們所說的“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優良傳統就會被泛商品化關系所取代。體育競賽是一種無國界的社會活動,優秀的運動員會成為超越國家和民族界限的公眾偶像而受到世界各族人民的崇拜。如果備受矚目的運動員在賽場上或日常生活中出現有悖道德的言行舉止,就會被迅速散播到世界各個角落并造成惡劣影響,從而成為整個社會道德建設的腐蝕劑。
縱觀當今體壇的各種惡劣現象,如球場打斗、惡語傷人、辱罵球迷等道德違規行為,都充分體現了當今競技體育道德倫理的危機。面對這樣的情況,從中國傳統道德論中汲取精華能夠有助于體育倫理道德的重建。中國傳統文化崇尚的“仁者愛人”的勸善思想,強調的是人的自律意識,從自己做好再到影響他人,強調學會如何“愛人”乃至如何“助人”、如何“救人”,并樹立“舍己”精神。由此可見,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可以提高競技比賽參與者和球迷的道德意識。
三、結語
綜上所述,目前競技體育運動在職業化和商業化的發展過程中,因其自身特點及市場運作的影響,導致了異化行為和價值偏離行為的出現。為重塑當代競技體育的倫理價值,競技體育運動的參與者必須認真汲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倫理思想,通過對體育倫理道德的認識、理解和踐行,不斷提高自我激勵、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完善和提高自身的各種素質,這樣才能協調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5]因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所蘊含的“重義輕利”、“愛人修己”、“反求諸己”等倫理思想,對于防止競技體育的異化,凈化競技體育的風氣,規范競技體育的道德秩序,促進競技體育倫理價值的回歸,保證現代競技體育向著理性和健康的方向發展,均具有很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黃嬙.體育倫理價值的迷失與重構[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11,27(8).
[2] 曠文楠.中國傳統文化與體育倫理[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1987(7).
[3] 少林寺與少林拳編寫組.少林寺與少林拳[M].廣州:廣東科技出版社,1984:145146.
篇9
>> 傳統的發明:歷史共同記憶與“陳三五娘”的文化論說 記憶與想象:海絲文化圈中的“陳三五娘”研究 “陳三五娘”背后的故事 尋找歷史的共同記憶 “傳統的發明”與儀式實踐 傳統的發明與偽民俗反思 共同的記憶與孤獨 論說課的環節與設計 構筑中日共同的歷史記憶 論說話的多少 張的“性善”論說 “傳統”的僭越與“發明”的邊界:羌族舞蹈文本的嬗變 陳玉娘 島國回來的羽球“第一花旦” 黃埔軍校:國共兩黨共同的歷史記憶 現代中國的德國論說 幾種理論“品性”的論說 論說課的基本程序 蔣渭水思想文化遺產與兩岸共同歷史記憶構建 家族歷史的“遐想”與歷史記憶的“失憶” 重建鄉村的共同記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11]陳泗東.陳三五娘是否真有其人[G]//泉州市洛江區南音協會陳三文化研究室.陳三五娘閩臺論文選.泉州: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2009.
[12]楊秋香.陳三故里古跡踏尋 追憶《陳三五娘》曾經的故事[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dszx/qz/2014-10/10/c_1112769743.htm.
[13]郭慧杰、陳智勇.陳三壩與“陳三五娘”傳說[EB/OL].(2014-10-10)[2016-02-01]. http:///msyy/szf/content/2014-10/10/content_4976430.htm.
[14]林海權.李贄年譜考略[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2.
[15]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荔鏡記荔枝記四種[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16]陳益源.《荔鏡傳》考[J].文學遺產,1993(6).
[17](美)弗雷德里克?詹姆遜.語言的牢籠:與形式[M].錢佼汝,等譯.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1995.
篇10
中醫學的發展,始終根植于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不斷從我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比如適時吸取了天文歷法、地理物候、陰陽五行及人文清理等,將這些知識和理論與人體的調控與認知巧妙結合起來,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中醫理論體系,這套理論有其獨特的表現形式。從一定意義上說,離開了傳統文化,中醫就成了無源之水。因此,在當前的中醫本科生教育中,必須加強傳統文化教育,這是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
1.1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本科生的中醫思維方式
對于中醫本科生教育來說,教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提高其運用中醫理論的能力。我國古代社會是一個自給自足的社會,中醫理論的形成根植于這種生產方式中產生的文化之中,尤其是深受古代哲學理論的影響,在中醫理論中經常可見到陰陽五行等理論,比如《黃帝內經》就充分吸收了哲學學說。在傳統文化的熏陶和影響下,中醫學形成了一種強調宏觀整體、平衡和諧及相互聯系的思維方式。如果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注重傳統文化的教育,則學生無法培養成這樣一種思維方式。在西醫學理論不斷沖擊中醫學的背景下,更需要加強對學生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真正了解并掌握傳統中醫理論的內涵、思維方式和運用方法。
1.2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打牢學生的中醫根底
中醫本科生教育的總體目標是使學生了解并掌握中醫學理論知識,逐步打牢學生的中醫學理論功底。由于中醫學是從傳統文化中發展而來的,所以中醫課程的內容就顯得晦澀難懂,尤其是剛剛接觸中醫學課程的學生,往往提不起學習興趣,甚至望而卻步。為此,在教學中,就需要教師根據中醫理論的特點,并結合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將兩者相互融合,以提高教學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并在這樣的中醫教學中,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毫無疑問,學生只有了解和熟悉了傳統文化,才能對中醫的深刻內涵加深了解。
1.3加強傳統文化教育,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醫德風尚
在中醫本科生教育中,不僅要重視中醫學理論的培養,而且更要重視學生醫德風尚的培養,將醫技與醫德教育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當前,市場上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大行其道,醫患關系日漸緊張,加強學生醫德教育勢在必行。我國傳統文化主體的儒家文化,主張“仁愛”,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傳統文化,而中醫理論受其影響,同樣形成了以“仁”為核心的理論,認為“醫乃仁術”,對醫德的重視,可見一斑。因此,在當前的中醫學本科教育中,必須加強對學生醫德的教育,將“術”與“德”充分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中醫學的本科生大都是理科生,對傳統文化的了解比較少,所以更加需要通過傳統文化的教育,使其了解古代社會的民族心理、道德觀念等,然后更深刻地理解“醫乃仁術”的含義,逐步提高自己的醫德風尚。
2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策略
在中醫學教育中,傳統文化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筆者在上文中主要介紹了加強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的意義。而為了更好在本科生教育中加強傳統文化教育,筆者認為可遵循“激發興趣打牢基礎促進學習”的思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2.1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校園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是一種具有廣泛內涵的隱性課程,對于培養和激發學生的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為了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采取的方式有雕塑,并配以文字說明,通過的雕塑和文字向學生介紹我國古代著名的懸壺濟世的名醫,可將這些醫德高尚名醫的經典名句展示出來;打造中醫傳統文化歷史長廊,集中展示我國古代中醫學的成就,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建立中醫傳統文化網站,將有關中醫理論的古典書籍、文化常識和視頻資料等上傳共享,進一步拓寬學生的學習空間和途徑。通過上述方式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2優化課程設置,逐步打牢學生的文化根基
中醫本科生從小接受的是西方式的教育,很少接觸傳統文化教育,因此對于本科生傳統文化的教育,必須優化課程設置,逐步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方式和模式,能夠在一定時間內讀懂深奧晦澀的中醫學理論知識典籍。當前,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各個中醫院校均加大了傳統文化教育力度,開設了經典名著、古代散文等課程,但是從專業課程設置來說,傳統文化課程仍然相對較少。傳統文化教育包括古典文學、哲學、訓詁及音律等方面,根據中醫學理論的特點,應著重加強中國古典哲學,特別是古典哲學思維的培養,逐步提高文史哲課程比例,使學生了解古代的道德倫理、邏輯及人文素養,充分了解和領會中醫學理論的精華和精髓。
2.3在專業課程中滲透傳統文化,提高專業課的教授效果
加強對中醫本科生傳統文化教育,除了通過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優化傳統文化課程設置之外,還需要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也就是將專業課程教學與傳統文化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學生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比如在講解陰陽五行、精氣等學說時,教師應向學生詳細講解“取象思維”模式,引導學生逐步領悟“遠取諸物體,近取諸身”的認識方法,學會從千奇百態和變化莫測的現象、事物中思考事物的發展。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可向學生講述一些名家名醫的事跡,主要是他們治病救人、懸壺濟世的經歷,使學生逐步了解自己的一言一行均干系重大。這種教學方式,不僅可提高學生學習中醫學的熱情,而且還能夠提高其自身的職業道德素養。
3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