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綿城市調查范文

時間:2023-07-25 17:18: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海綿城市調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海綿城市調查

篇1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公@;城市道路;城市建設

2000年以來,厄爾尼諾現象正席卷全球,世界各國紛紛陷入“水火”兩重天的境地。當我國南方連續迎來強降雨時,上海、常州、合肥、佛山等多地均會遭受暴雨侵襲,各地“看海”劇情不斷上演;然而,在山東半島等地則會出現大面積干旱。

隨著我國城鎮化的發展,城市水問題凸顯:缺水嚴重、內澇頻發。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原有河流、湖泊、濕地等水生態系統遭到破壞,城市對水資源的自然調蓄能力“積貧積弱”;另一方面,在長期粗放式發展模式下,城市多實行“快排式”排水防澇手段,不重視水的循環利用,加之相應的硬件設施和標準建設不到位,雨水排不掉、雨水全排掉的現象普遍存在,導致城市內澇、缺水問題交替出現。在這樣的前提條件下,重視保護水環境、保持水循環的海綿城市建設則已成為大勢所趨。

1 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也可稱之為“水彈性城市”。國際通用術語為“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海綿城市建設的六大要素:

(1)滲:由于城市下墊面過硬,到處都是水泥,改變了原有自然生態的本底和水文特征,因此,要加強自然的滲透,把滲透放在第一位。避免地表徑流,減少從水泥地面、路面匯集到管網里,同時,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

滲透雨水的方法多樣,主要是改變各種路面、地面鋪裝材料,改造屋頂綠化,調整綠地豎向,從源頭將雨水留下來然后“滲”下去。

(2)蓄:把雨水留下來,要尊重自然的地形地貌,使降雨得到自然散落。因為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地貌后,短時間內水匯集到一個地方,就形成了內澇。所以要把降雨蓄起來,以達到調蓄和錯峰。

(3)滯:延緩短時間內形成的雨水徑流量。通過微地形調節,讓雨水慢慢地匯集到一個地方,用時間換空間,延緩形成徑流的高峰。

(4)凈:通過土壤的滲透,通過植被、綠地系統、水體等,都能對水質產生凈化作用。因此,應該把雨水蓄起來,經過凈化處理,然后回用到城市中。

(5)用:在經過土壤滲濾凈化、人工濕地凈化、生物處理多層凈化之后的雨水要盡可能被利用,不管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我們應該通過“滲”涵養,通過“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

(6)排:是利用城市豎向設計與工程設施相結合,排水防澇設施與天然水系河道相結合,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有些城市因為降雨過多導致內澇。這就必須要采取人工措施,排掉雨水。

當雨峰值過大時,地面排水與地下雨水管渠相結合的方式來實現一般排放和超標雨水的排放,避免內澇等災害。經過雨水花園、生態滯留區、滲透池凈化之后蓄起來的雨水一部分用于綠化灌溉、日常生活,一部分經過滲透補給地下水,多余的部分就經市政管網排進河流。不僅降低了雨水峰值過高時出現積水的幾率,也減少了第一時間對水源的直接污染。

2 國際海綿城市實際案例思路

德國是最早對城市雨水采用管制的國家,目前德國的雨洪利用技術已經進入標準化,主要包括:一是屋面雨水集蓄系統,收集的雨水經簡單處理后,主要用于家庭、公共場所和企業的非飲用水;二是雨水截污與滲透系統。道路雨洪通過下水道排入沿途大型蓄水池或通過滲透補充地下水;三是生態小區雨水利用系統。

另外,美國的雨水資源管理以提高天然入滲能力為宗旨,通過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方法,進行雨水的控制和處理,強調源頭控制、自然與生態措施以及非工程方法。

3 合肥市地理位置及氣候分析

合肥,安徽省省會,古稱“廬州”、“廬陽”。位于安徽省正中央,長江、淮河之間、巢湖之濱,襟江擁湖,沿海腹地、內地前沿、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區位優勢。

合肥土地資源類型多樣,耕地面積27.87萬hm2,占土地總面積的38.3%;水面7.6萬hm2,占10.5%;林地2.47萬hm2,占3.4%;其他用地34.73hm2,占47.8%。

合肥水資源較豐富,南有巢湖,北有瓦埠湖、高塘湖,東可由滁河提引長江水,西可引淠史杭總干渠水。市區西北部董鋪水庫,是合肥最大的水庫,面積3000hm2,庫容量2.45億m3。此外,三縣一郊還有中小水庫455座。水利庫容5.1億m3。全市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1億m3,多年平均攔蓄量9.6億m3。

合肥市氣候濕潤,水系發育分別源于江淮分水嶺兩側,或南流注長江,或北流入淮河。屬長江流域的河流主要有南淝河、店埠河、豐樂河、派河等;湖泊主要有巢湖。屬淮河流域水系的河流主要有東淝河、高塘河、莊墓河等;湖泊主要有瓦埠湖、高塘湖。興修的有跨流域的淠杭灌溉河總干渠、滁河干渠、瓦東干渠等工程以及幾十座水庫和數千口塘壩。這些水流組成水網,為防洪、灌溉、供水、航運、養殖、旅游提供了有利條件。

地面廣泛粘土覆蓋,丘陵崗地滲透性較差,地下水比較貧乏。

通過中國氣象數據網數據顯示,合肥的年平均降水量如下圖所示:

主要降水量在6月、7月、8月3個月份,最高降水量達173.3mm。合肥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如下圖:

合肥市的累年各月最大日降水量高達448.1mm,且在6月、8月兩月的最大日降水量均在330mm以上。

以下是合肥市的累年各月平均相對濕度:

通過對合肥市的降水量分析可以得到:合肥市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較少,夏季降水量是冬季的4倍,降水強度大。春季降水量比秋季略多,反映了降水量在1年內的分布不均勻。這種不均勻很容易給合肥市帶來洪澇或者干旱。

4 合肥市城市道路系統積水現象

當合肥遇到強降雨時,合肥市道路排水能力為每小時40mm。在雨勢較急時,降雨量則已經遠遠超出排水能力范圍。城市便會出現嚴重的積水問題。如下圖:

強降雨不僅考驗著城市道路排水能力,也考驗著水庫運行能力。目前全市20座大中型水庫都能在汛限水位以下安全運行。

在2010年曾出現因超汛限水位,開閘泄洪,部分圩區出現積澇的現象。

每當遇到強降水r,在合肥城區北一環張洼路下穿橋、阜陽路下穿橋和全椒路立交、望湖南路、省立友誼醫院東區周邊、蕪湖路萬達廣場大門口等23處低洼路段則會出現不同程度的積水,積水深度(不包括下穿橋)20~30cm。

5 合肥海綿城市“海綿體”探索

合肥是全國重點防洪城市之一。合肥市地處江淮丘陵,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東部緊鄰巢湖,猶如一方巨大的簸箕,排水不是強項。合肥城市防洪曾經存在諸多軟肋:排水設防標準低,城市排水系統僅能應對30mm左右的降雨;老城區2/3的排水管網沒有改造,雨污管網超負荷運行,極易導致內澇。

5.1 城市綠地公園

一般來說,在自然植被條件下,總降雨量的40%會通過蒸騰、蒸發進入大氣,10%會形成地表徑流、50%將下滲成為土壤水和地下水。而城市建設打破了這種雨水分布格局,很多城市過度硬化、綠地偏少、濕地被占,土地喪失了吸納滲透的能力,內澇愈演愈烈。合肥“海綿城市”建設首要的理念應該是“造湖”“造綠”,通過生態屏障滲、滯增強“鎖水力”。

從2010年開始,合肥完成造林6.7萬hm2,在城區形成了6大片總面積約10萬m2的公園布局,建成濱湖森林濕地公園、柏堰湖生態濕地等。

這些公園濕地不少都有景觀水體,能夠起到吸收與蘊含雨水的作用。公園道路、花圃等細節也采用了新型透水材質,并在地下埋人人工灌渠,一旦遇到暴風即可將周邊的積水順著地勢匯集,被植被吸收。

研究表明,綠地徑流系數約為0.2,意味著80%雨水滲透到地下,而水泥或瀝青硬化地面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新建這么多湖泊濕地,相當于增加4倍多的地下管網排水能力。

5.2 道路管道系統

近年來,合肥的地下管網有些“動脈硬化”:雨污不分、狹窄不暢。

自2010年起,合肥啟動排水設施專項治理,全市的地下管網被切成2894個網格,逐一整改、驗收、管理。2013年開始,合肥對298個老舊小區進行管線改造,對制約排水的管網瓶頸進行加寬升級,管線從原來直徑20cm變為如今平均直徑80cm。

在通過對合肥市城市建設的調研中了解到:

“滲”、“滯”、“蓄”的“海綿”功能在合肥市的建設中已經大力運用到實踐中。

而對于海綿城市建設的要素“凈”、“用、“排”將是合肥市下一步的建設著力點。

蓄水重新利用,讓城市生態系統實現自主循環。隨著主汛期結束和高溫來襲,調蓄池中收集的雨水將被用于園林綠化景觀澆灌、市政噴灑等用水。以濕地公園為代表的城市生態系統實現自主循環,調節城市氣候。

“海綿城市”理念納入城市規劃,制定更細更高的標準。比如人行道使用雨水可滲透的透水磚;改造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提升綠地匯集雨水、補充地下水的功能;修建下沉式廣場,平常供市民休閑,汛期發揮調蓄池作用。

綜合管廊建設,打通城市地下動脈。合肥將建設約152km干線管廊,不僅熱力、給水、中水等管線管網要布設到這個“地下長廊”中,未來燃氣、雨水等管線也要納入其中。

6 合肥市海綿城市建設狀況研究建議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建設海綿城市,統籌發揮自然生態功能和人工干預功能,有效控制雨水徑流,實現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城市發展方式,有利于修復城市水生態、涵養水資源,增強城市防澇能力,擴大公共產品有效投資,提高新型城鎮化質量,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6.1 多功能屋頂花園系統

屋頂花園不但降溫隔熱效果優良,而且美化環境,凈化空氣,改善局部小氣候,豐富城市的俯仰景觀,補償建筑物占用的綠地地面,提高城市的綠化覆蓋率。

6.2 立體綠化

立體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形式之一,是改善城市生態環境,豐富城市綠化景觀重要而有效的方式。能豐富城區園林綠化的空間結構層次和城市立體景觀藝術效果,有助于進一步增加城市綠量,減少熱島效應,吸塵,減少噪音和有害氣體,營造和改善城市生態環境??梢詼粲晁?,緩解城市下水、排水壓力。

6.3 雨水花園滲透系統

能夠盡可能地使寶貴的降雨不白白流走,減少雨季地表徑流,保持水土,減緩土地沙漠化,可以道道節能減排,綠色環保能有水可取。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雜用水,節約自來水,減少水處理的成本。

6.4 河道凈化治理系統

合肥的水資源較為豐富,可以通過過濾、滲透、吸收、滯留、沉積等機械、化學和生物過程,使進入河道水體的徑流污染物毒性減弱,污染程度降低。河道護岸帶還能影響河道的泥沙搬運和沉積。

6.5 多功能蓄水系統

雨水收集的整個全過程,包括四個方面:初期棄流――過濾――儲存――回用。完成了這4個階段,就是一個雨水收集的全過程,也就是雨水收集系統。

6.6 城市綜合管廊系統

將市政、電力、通訊、燃氣、給排水等各種管線集于一體,設有專門的檢修口,吊裝口和監控、監測、防盜、報警等一整套完善的管理系統。

6.7 開放空間雨水收集利用系統

停車場的雨水,儲存凈化再利用,減少雨水的排放量,可以使干旱,緊急情況(如火災)能有水可取??捎糜谥脖坏墓喔龋囕v的清洗,景觀水的循環,另外可以用到生活中的雜用水,節約水資源。

篇2

[關鍵詞]老舊小區;海綿城市;改造

中圖分類號:TU992;TV21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09-0198-01

1 “海綿城市”的概念

“海綿城市”概念的提出時間距離現在也不是很長,“海綿城市”是指城市能夠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彈性”,下雨時吸水、蓄水、滲水、凈水,需要時將蓄存的水“釋放”并加以利用。

從海綿城市的基本概念可以發現,海綿城市是從城市雨水系統管理和設計的角度來描述的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城市建設理念,其中的內涵在于現代城市的設計應該具有像海綿一樣吸納、凈化和利用雨水的功能,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極端降雨的防災減災、維持生態功能的能力。

2 城市內澇的成因

2.1 自然排水系統遭到破壞

農村都是海綿農村,不需要額外建設。為什么城市需要海綿建設呢?因為在城市化過程中,過去農村的自然排水系統遭到了破壞。城市雖然也新建了排水系統,但都是“硬”排工程,幾乎沒有生態排水設施。即使城內保留了河流,也是修堤筑壩,裁彎取直,渠化河道,有的還將明河改暗河、甚至變成道路,損害了河流的自然特性。在功能上主要是把城市河流用于泄洪、排污,其生命生態特征消失殆盡。

2.2 排水能力不足

主要原因在于城市化建設過程中急于求成?;蚴且驗槌杀镜瓤紤]忽視了地下看不見的排水工程,導致歷史欠賬太多。市政工程建設標準不高,管網密度不夠、管徑過小而又堵塞嚴重、雨污未分流等情況比比皆是,導致城市排水能力有限,難以抵御幾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暴雨洪水。中國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統設計的暴雨重現期小于1年,90%的老城區甚至比規范規定的下限還要低。就比如今年夏天,武漢遭遇暴雨大量雨水無法及時排除,全城開啟“看?!蹦J?。

2.3 城市用地緊張,建設強度過高

開發項目建設占用土地空間過多,蓄滯滲雨水的空間過少,特別是城市低洼綠地、濕地被建設占用,沒有蓄滯洪水的空間,導致內澇成為現代城市最大的安全威脅。

2.4 道路、廣場等地面硬化鋪裝過度

城市中有限的、沒有建筑的地方,大多修建了道路或進行了硬鋪裝。綠地的徑流系數在0.2左右,而水泥鋪裝或瀝青道路一般在0.9左右。面積相同的綠地和硬地,其自身的排水能力差8倍。不該硬化的硬化了,該硬化的又沒采取透水硬化措施,這樣便增加了雨水抽排的壓力。

3 老舊小區存在的問題

老舊小區多數建設年代久遠,當時的建設標準偏低,居民生活水平不高,居民用水量也不大,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衛生設備日趨完善,原有的排水系統管道管徑已經不能滿足排水需要,根據現場調查,用水高峰時段許多管道充滿度已經達到100%,因污水不能及時排出,每到夏季經常散發異味,夏天居民不敢開窗,臭氣直熏人,蒼蠅蚊子嗡嗡直叫。

4 解決思路

4.1 加強排水能力,解決雨污分流問題

城市綠地的海綿化改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內澇,但要從根本上解決城市“看海”問題,還得依靠完善的城市排水系統。而要充分利用城市綠地的海綿特性,又必須優先解決城市雨污分流問題。老小區的排水管網口徑普遍較小,難以滿足如今的生活需要,而且堵塞現象時有發生。所以實現雨污分流,先治污后海綿,提高污水處理效率,也提高雨水了的利用率,讓海綿吸收該吸收的雨水。

4.2 提高綠化率

老小區在當初的建設過程中綠地往往處于劣勢地位,經常被迫做“奉獻”致使綠化面積少之又少。綠化不僅僅可以改善空氣質量、提高人們的生活環境質量,而且還可以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功能。海綿城市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就是綠化,要知道多一塊綠地就是多一塊海綿。要建成海綿城市,首先要建設生態園林城市。可以這樣說,只要是真正的生態園林城市,那也就是海綿城市。

4.3 透水鋪裝的建設

眾所周知,老舊小區的路面多以水泥地等不透水的水泥及硬性鋪裝為主,平均徑流系數在0.8以上,改變了原有的生態本底和水文特征。進行透水鋪裝改造能加快雨水的自然下滲,降低雨水的地表徑流量,緩解雨水管道的壓力,增強小區的抗洪泄洪能力。同時,涵養地下水,補充地下水的不足,還能通過土壤凈化水質,改善城市微氣候。透水材料的鋪裝是海綿城市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4.4 建設蓄水設施

蓄水,即把雨水留下來,要遵循自然的地形地貌,使將于得到自然散落?,F在人工建設破壞了自然地形的地貌之后,短時間內水匯集到了一個地方,這就形成了內澇。所以要把雨水蓄起來,以達到調蓄和錯峰。而當下海綿城市蓄水環節沒有固定的標準和要求,地下蓄水樣式多樣,總體常用的形式有2種:塑料模塊蓄水、地下蓄水池。

4.5 將雨水充分利用

在經過土壤滲濾凈化等措施之后蓄集起來的雨水要盡可能的被利用起來,不論是豐水地區還是缺水地區,都應該加強對雨水資源的利用。不僅能緩解洪澇災害,收集的水資源還可以進行利用,比如將停車場上的雨水收集凈化后用于洗車等。我們應該通過“滲”來涵養,通過“蓄”把水留在原地,再通過凈化把水“用”在原地。

4.6 減少對園林植物生長以及園林景觀的影響

城市綠地海綿化建設時,有的海綿措施對植物生長會產生不利影響。特別是初期雨水棄流難題未解,污染會成為植物的殺手。下沉式綠地對植物品種的要求更高,必須是既耐淹又耐旱的“兩棲”植物。

5 結論

在老舊小區的改造過程中,通過海綿城市建設思想的運用,最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綠化面積,同時也引進了一批新型的雨水景觀。透水鋪裝以及雨污分流的建設在提高小區排洪泄洪的能力同時通過凈化蓄集起來的水還可以用于綠化灌溉避充分利用了雨水,免了水資源的短缺。同時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質量,提高小區環境容貌,讓老舊小區煥然一新。

參考文獻

[1] 蘇義敬,王思思,車伍,等基于“海綿城市”理念的下沉式綠地優化設計[J].南方建筑,2014(3):63.

篇3

【關鍵詞】海綿城市;排洪;規劃方法

一、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加快了城市化進程的腳步,但是在快速城市化的建設過程中忽視了對水資源等環境保護。另外,城市基礎設施的建設也導致了植被破壞、水土流失等一系列問題,最終導致城市內澇問題的出現。我國多個城市經常出現逢雨必澇的問題?;诖?,我們必須提出一個系統性的綜合解決規劃方法。海綿城市理論的提出正是立足于當前城市內澇問題及其相關生態和環境問題。

二、海綿城市的內涵

海綿城市指的是城市要像海綿一樣,在適應環境變化和應對自然災害等方面具有較好的彈性,在下雨時能夠吸水、蓄水、滲水和凈水,等到需要的時候能夠將存蓄的水釋放出來并對其進行利用。海綿城市具有下面幾個方面的特點:1.能吸收、能滲透、能涵養、能凈化、能釋放;2.生態文明、生態優先,可持續發展的思想;3.新的治水理念融入城市開發建設中;4.因勢利導、順應自然;5.滲、滯、蓄、凈、用、排;6.師法自然、效仿自然。海綿城市最初提出的主要目的就是解決初期雨水的污染,從而實現對雨水的源頭控制。隨著該理念的不斷發展和豐富,其理念已經發展成為綜合性的雨水管理,實現保障水安全、治理水環境、涵養水資源、改善水生態。

海綿城市建設應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將自然途徑與人工措施相結合,在確保城市排水防澇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實現雨水在城市區域的積存、滲透和凈化,促進生態環境保護和雨水資源的利用。在海綿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統籌自然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系統利用,協調給水、排水等水循環利用各環節,并考慮其復雜性和長期性。

三、海綿城市建設對于城市洪澇的意義和作用

縱觀我國實際情況,我國大部分城市都是坐落在江河湖泊之濱,很多城市都在遭受著不同程度的洪水、內澇積水威脅。因為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的不透水面積會不斷地增大,從而會導致地面徑流匯集速度增快,洪峰流量增大,洪峰出現的時間也會提前,導致洪水的危害性變大。城市的排水系統一時間無法承受過大的水壓,最終造成城市內澇的發生。根據相關調查統計發現,我國642座有防洪任務的城市中仍然有340座城市還沒有達到國家規定的防洪標準,另外有一些新興的經濟開發區和新建城市的防洪工程建設也比較滯后。近年來,我國北京、上海、深圳、武漢、杭州和南昌等多個城市頻繁出現城市內澇,受災城市數量、規模、經濟損失程度和人員死傷均呈顯著上升的態勢。2013年,全國31?。ㄗ灾螀^、直轄市)中縣級以上城市受淹234個,直接經濟損失3100多億元。解決城市缺水問題,必須順應自然,建設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的海綿城市。通過海綿城市的建設,可以將多種防洪措施進行有機的結合,實現從快排、及時排、就近排、速排干的工程排水時代跨入到“滲、滯、蓄、凈、用、排”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生態排水的歷史性、戰略性的轉變,從而極大地減輕城市防洪排澇的壓力,進而有效地減少城市洪澇災害發生的頻率和損失。

四、海綿城市理念下的排洪規劃方法

(一)海綿城市理念下排洪規劃原則

現階段城市排洪設計需要注重排洪系統設計的整體效果,更要結合城市的建設,保持可持續發展。因此,在排洪規劃中應當遵循以下原則。

1.規劃引領。深入貫徹落實海綿城市建設以及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構建的內容。根據排洪規劃進行設計,從而讓規劃的控制和引領作用充分發揮。

2.生態優先。在排洪規劃中,應該保護水生態敏感區,如河流、湖泊、濕地、溝渠等,對自然排水系統進行優先利用,從而保證對雨水的自然積存、自然滲透、自然凈化和可持續水循環能夠有效實現。

3.安全為重。在規劃過程中應當以社會經濟安全和人民生命財產權為出發點,采用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對建設質量和管理水平加以提高,消除安全隱患,增強防災減災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

4.因地制宜。根據本地自然地理條件、水文地質特點、降雨規律等,合理確定設計方案,科學規劃布局和選用下凹式綠地、植草溝、人工濕地、可滲透路面、沙石地面和自然地面,以及透水性停車場和廣場等低影響開發設施及其組合系統。

(二)海綿城市理念下排洪規劃方法

基于上述原則,海綿城市理念下的城市排洪規劃,應系統解決截、滯、排問題,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制定城市排洪規劃。

1.協調河湖庫塘排滯洪體系,是解決現代城市防洪安全的基本措施。河流應重點關注其行洪能力,其坡度、斷面應滿足行洪安全要求,一般斷面越大、河道坡降越陡,行洪能力越大,越安全。而合理的湖庫塘可以有效截洪、滯洪和泛洪,有效勻化洪水過程,降低洪峰流量,進而減輕河道行洪負擔。

2.海綿型入滲的城市下墊面,是降低城市排洪壓力的基礎。大力實施采用低影響開發技術,設計中通過透水鋪裝、下沉式綠地、綠色屋項、生物滯留設施、雨水濕地、滲管/渠等方式來現雨水的“滲、滯、蓄、凈、用、排” 六位一體的綜合排水。規劃設計時,城市的下墊面采用海綿型生態下墊面,增加徑流形成的歷時過程,合理選取徑流參數,計算徑流過程,進而降低洪峰流量,減少行洪壓力。

3.系統的雨污分流及排洪系統,是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的保障。規劃時,城市應規劃完善的地下雨污分流系統和排洪系統,避免雨污混流,防止雨水污染,降低污水處理數量和成本,增加水資源利用效率,有利于現代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和水環境保護。

4.協調互適防洪體系和城市體系,是城市安全根本保障。城市體系應建在高于防洪水位以上的地方。同時輔以必要的防洪體系,確保防洪標準下的行洪安全。

五、案例分析

五年來,合肥一直處于暴雨常澇的狀態。合肥市政府將海綿理念融入城建細節中,讓土地恢復自然屬性,一改五年前“暴雨常澇”的尷尬困境。如今城市不僅提升了排水能力,還有助于恢復土地自然生態。2016年,城合肥遭遇30年以來最大汛情,受災損失卻是最小,最終把五年前的“暴雨常澇”變成了如今的罕見汛情無內澇。

合肥在海綿城市的建設中,2010年以來完成造林100多萬畝,投資超200億,在城區形成了六大片總面積約10萬平方米的公園布局,天鵝湖、方興湖等人工湖星羅棋布,建成濱湖森林濕地公園、柏堰湖生態濕地等四大濕地。研究表明綠地徑流系數約為0.2,意味80%雨水滲透地下,而硬化地面為0.9,表示90%雨水靠地下管道外排。另外,海綿理念在道路、廣場等城建細節中隨處可見。以人行道為例,合肥要求使用能讓雨水滲透的透水磚;環城高架走廊下,見縫插針搞綠化;建設、改造大批下沉式綠地、植草溝,提升了綠地匯集雨水、補充地下水功能;建設下沉式廣場,平時供市民休閑,汛期被淹沒,可發揮調蓄池作用;利用城市公園地下空間,建成杏花、逍遙津等雨水調蓄池工程。同時,合肥還選取了新站區少荃湖等五大片區作為海綿城市建設先行示范區,嘗試改變傳統“以排為主”的做法,通過滲、滯、蓄、凈、用、排等多種生態化技術,開展低影響開發雨水系統試點。

六、結語

海綿城市是雨水和洪水利用的發展和創新,是當下治水思路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過程,對解決城市內澇頻繁發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國內多數城市都遭遇了雨洪積澇問題,引發對城市建設的深度思考,必須構建海綿城市體系?;诤>d城市理念制定排洪規劃,通過協調河湖庫塘排滯洪體系、海綿型入滲的城市下墊面建設、系統的雨污分流及排洪系統、協調互適防洪體系和城市體系,不僅可以解決新型城市排洪問題,減少雨洪風險,而且能夠提高城市雨水的綜合利用效率,降低污水處理成本,改善城市水生態文明建設和保障生態安全。

【參考文獻】

[1] 李俊奇,車伍.城市雨水問題與可持續發展對策[J].城市環境與城市生態,2005(04):45-46.

篇4

關鍵詞:海綿城市;城市小區;景觀改造

我國的部分城市在發展的初始階段,忽略了對環境的保護問題,沒有重視綠化的面積,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問題暴露了出來。為了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環境,“海綿城市”的理念誕生了[1]。

一、海綿城市的概念

由于城市環境的日益惡化,為了解決洪澇問題,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我國制定了“建設海綿城市”這一目標,并大力推廣海綿城市的理念。海綿城市的理念具體就是:用景觀作為生態基礎設施的載體,利用景觀設計和雨水收集系統來解決洪澇問題,海綿城市的核心,就是要讓人們可以將城市的生活與生態環境結合在一起[2]。建設海綿城市的任務就是要改善人們的生存環境、提高生活的質量、解決城市的洪澇問題,讓城市成為人們的宜居之地,讓小區成為人們快樂生活的最佳選擇。

二、工程概況

深圳位于我國的華南地區,屬于亞熱帶季風性氣候。降雨多發生在夏季,并且雨量特別集中,占到全年降雨量的75%以上,因此也容易出現洪澇災害。該城市基于海綿城市的理念,建設了包括改造公共場所項目、改造排水項目、改造老舊街道項目、改造小區園林景觀項目等100多個試點項目。本文將專門根據這些項目中的改造小區園林景觀項目,探討和研究基于海綿城市理念改造城市小區園林景觀的方法。通過對深圳中某個小區的調研分析,發現該小區中存在著大量的問題,缺少綠化景觀、排水系統整體壓力過大、道路的滲透性不佳、路面硬化過多、循環水池系統運轉異常等問題嚴重影響人們的日常生活[3]。因此,我們要基于海綿城市這一理念,對該小區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造方案,從而提升該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同時解決該小區主要的排水與綠化的問題,努力打造一個環境優美的社區,為小區的居民提供一個舒適的生活空間。

三、海綿城市的具體改造方案

針對小區內的排水問題,可以減小排水管道的壓力。根據小區的排水系統施工圖,該小區的西、南兩側各有一根主要排水管道,其他的支管道都是匯集到主管道,實現統一排水,基本承擔了該小區大面積的排水需求,致使主管道的排水壓力過大。目前該小區的南側有一定范圍綠地,并且地勢相對較低。為了緩解主管道的排水壓力,可以將小區南側的綠地建設成為人工濕地,由于地勢比較低,可以將一部分管道的水導入南側的人工濕地中。這樣不僅可以分擔排水的壓力,還可以實現雨水的循環利用。人工濕地還具有儲水凈化的功能,使這塊綠地擁有了海綿的功能[4]。針對小區內的綠化問題,可以在小區內部道路的周圍增加綠化面積。在增加綠化面積的同時,設置與小區島嶼縱向坡度一樣的植草溝。這樣就可以讓路面的雨水順著道路旁邊的排水溝,進入植草溝當中。再讓植草溝的底端連接到雨水花園,這樣一部分雨水會被植草溝的土壤吸收,沒有吸收的雨水,也可以進入雨水花園當中。這種植草溝的設計,不僅增加了小區的綠化面積,還可以及時疏導路面上的積水,并且最后一部分雨水會進入雨水花園中,提高了雨水的利用率與收集率[5-6]。針對該小區內人行道路的滲透性不佳的問題,可以將目前的人行道路直接換成滲透性比較好的材料,比如透水混凝土和生態磚,避免積水長時間停留在人行道路上,對人們的日常出行造成影響。磚石的路面結構是有一定的縫隙的,雨水可以順著縫隙流入土壤當中,也就不會出現長時間積水的情況。該小區的路面硬化區域,主要集中在小區南側的健身器材區。針對路面硬化過多的問題,可以將部分路面材料換成塑膠鋪裝材料。塑膠鋪裝材料,不僅有一定的彈性,而且透水性也非常不錯,如此一來也就保證了健身器材區不會出現積水的現象,也提高了小區居民在健身器材區活動鍛煉的安全性。針對小區的循環水池系統運轉異常問題,經調查發現,是由于該小區建設時間比較久遠,小區內的循環水池系統長時間沒有檢查與維修,整個循環水池系統已經出現了明顯老化。所以,針對循環水池系統只能進行整體改造,來改善小區居民的生活質量。除了上述針對小區現有的問題提出的改造措施以外,還可以將小區周圍的道路兩側改造成生物滯留區。生物滯留區的作用是可以將道路上的積水通過排水孔進行統一的收集處理,一部分雨水直接進入土壤,另一部分直接進入排水管道中。這樣不僅能夠緩解雨季時的排水壓力,避免產生洪澇災害,還可以對路邊綠化地進行灌溉。

四、主要設施的海綿化改造

(一)人工濕地

人工濕地是一種凈化功能非常強的綠化設施,可以將雨水進行凈化處理。根據該小區的狀況與地理情況,本次改造將人工濕地建設在該小區的南側。人工濕地的建設不僅可以增加該小區的綠化面積,還緩解了該小區的排水壓力,更實現了對該小區雨水的二次利用。人工濕地不僅能夠對水進行凈化,還能改善周圍的環境。人工濕地可以規劃建設觀花、觀葉等生態景觀,還可以設計群落豐富的多層立體景觀、四季變化的景色,從而進一步提高居民生活的質量。

(二)水量調節估算

該小區在西、南兩側各有一個主要排水管道,因此可以在小區的南側、地勢比較低、有一部分綠植的位置建設兩個人工濕地,對應西、南兩側的兩根主要排水管道,實現排水的分流,緩解這兩條主要排水管道的排水壓力。在雨量比較小的時候,還可以直接將雨水引入人工濕地當中,在人工濕地當中就能實現對少量雨水的凈化。在雨量比較大的時候,雨水還能通過分流井中的管道與溢流管排出。還有如果遭遇了較強降水天氣,還可以通過人工濕地調整小區的儲水量,將雨水及時分流,不讓排水管道產生過大的壓力,這樣可以減少小區內的積水,降低小區出現洪澇現象的概率[7]。本次設計的人工濕地深為2.5m,預計可以儲存的雨水量為11000m3。

(三)人工濕地水位標準

一般情況下,人工濕地的水位在經歷較強雨水天氣后,水位會處于一種大于正常水位的非常規狀態,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人工濕地內的水位會隨著時間逐漸回歸正常。因為人工濕地的雨水會滲透、蒸發與分流,慢慢地人工濕地的水位就會回歸到正常的水位。如果出現了比較干旱的情況,也可以通過補水系統為人工濕地進行補水,實現水量的動態調節[8]。1.人工濕地結構規劃人工濕地一般情況下由以下區域組成,分別為:穩定塘、水匯集區、水分配區。所有聚集的雨水都會首先進入穩定塘之中,之后經過投水墻,慢慢滲透進入水分配區。2.其他區域為了提高水的滲透性與流動性,要將人工濕地的水分配區的底部設置成一個斜面,還可以在透水強的前面布置一層火山巖壩,可以提高對雨水的凈化效率。

(四)植草溝改造

植草溝能夠提高雨水的滲透性,還可以迅速匯集雨水,所以植草溝要盡可能地遍布整個小區內部的所有道路附近。在小區的綠地附近也要布置植草溝,來提升小區園林景觀儲存雨水的能力。植草溝還可以與雨水花園一起構建成小區的排水體系[9]。

(五)雨水花園

雨水花園的作用是匯集并存儲由植草溝引來的雨水與積水,可以將雨水花園建設在小區內部道路的周圍。雨水花園有著出色的蓄水能力與凈化雨水的能力,這些主要是依靠組成雨水花園的土壤和植被實現的。雨水花園還可以構建生物棲息地,能夠有效地緩解熱島效應,還能為小區的園林景觀創造微型的生態環境[10]。

(六)透水鋪裝路面

礫石鋪裝路面、透水磚鋪裝路面、透水混凝土鋪裝路面、草石塊鋪裝路面等,都是比較常見的透水鋪裝路面。透水鋪裝路面的功能就是避免人行道路上產生積水,影響居民的正常出行。透水鋪裝路面是讓水通過鋪裝路面的縫隙滲透到地下,從而實現路面上不會產生積水的目的。在本次小區的改造中,將小區內部的道路與停車場的鋪面都設計成了透水鋪裝路面,使用透水磚進行路面的鋪裝,有效降低了小區內出現積水的可能性。

五、結語

篇5

目前的雨水管理通過地下管網將雨水迅速排離場地,直接排入接收水體或集中的雨水處理設施,或者由雨污綜合管網排入污水處理廠。這種將雨水集中排放的做法引發了下游洪泛,河岸侵蝕,河道污染,棲息地破壞等一系列問題。海綿城市的雨水管理技術通過從源頭處理雨水徑流,模擬蒸散、下滲、徑流排放的自然過程,結合景觀規劃及策略性的場地設計,解決上述問題,不僅將雨水由廢棄變為資源化利用,而且創新性地將地下排水轉向地面,形成可視化景觀,將傳統的人工基礎設施采用了生態化的設計和改造,增加了場地的趣味性及價值。這種生態雨水管理理念是人與環境生態關系的產物,既遵循了自然水循環法則,又能滿足人類發展需求,主要采用徑流減緩、散播、滲透的策略,綜合機械和生物的方法,結合雨水收集、運輸、過濾、蓄存、下滲、利用的關鍵步驟,形成具體的徑流流速控制、雨水滯留、雨水蓄存、雨水過濾、雨水滲透、雨水水質處理技術,通過系統規劃和場地中的綜合運用,使開發后場地水文特征與開發前保持一致,并創造出使人產生愉悅體驗的景觀空間形態。

1海綿城市建設的可視化內涵

“可視化”在維基百科中的定義為:可視化是指用于創建圖形、圖像或動畫,以便交流溝通訊息的任何技術和方法。在歷史上包括洞穴壁畫、埃及象形文字等,如今可視化有不斷擴大的應用領域,如科學教育、工程、互動多媒體、醫學等[1],將測量、計算獲得的數據信息轉換為直觀的圖形、圖像。文中將這一計算機領域的常用術語引入海綿城市雨水管理當中,內容涵蓋數據信息圖像可視化、場地景觀水文功能可視化2個層面的內容。旨在通過可視化的手法完善現狀調查評估、場地設計及施工建設、項目運行管理體系。首先,在數據信息可視化層面,對于設計、研究人員來講,將地形地貌、水文環境等數據信息通過GIS、SWMM等軟件錄入并得出有助于規劃設計方案前期分析的圖形資料;對于政府、開發商和公眾而言,結合城市公共信息平臺建設,建立起政府、開發商、公眾等相關利益人群之間的溝通平臺。通過數字模型和信息化技術,一方面建立起可查詢可視化的項目資料庫,另一方面通過智能終端提供項目活動信息查詢,以及客觀的公眾參與的時空行為研究,通過各類社交網絡獲取并分析公眾主觀的意見,作為項目規劃設計的基礎資料或者后期運行維護的參考依據。其次,在場地景觀水文功能可視化層面,強調水文循環過程或水處理過程的景觀可視化,提升場地審美體驗,促進公眾教育。為保障水文功能可視化的景觀感知效果,設計過程中需要融入生態美學的原則,以期創造出集合生態、文化、感知于一體的可持續景觀。雨水管理可視化尺度范疇涉及城市-社區的系統規劃,以及鄰里-場地尺度的設計,著力于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土地利用及人工基礎設施的結合,具有整體性、系統性的特征,以期建立發揮整體水資源管理、調控功能的綠色空間網絡。(1)城市-社區尺度:主要是指流域內匯水和排水的戰略系統規劃,對其中自然匯水、儲水區域的生態保護及修復,以及對系統的雨水基礎設施規劃。例如對自然河道、湖泊、濕地、河漫灘、生態敏感區、林地,以及城市森林、綠色廊道、城市藍綠線等進行保護性規劃,將上述大尺度開放空間作為綠色網絡進行綜合規劃,平衡開放空間和城市土地使用利益間的沖突,維護水體功能以及生態系統的連通性。(2)鄰里-場地尺度:主要包括建筑、居住區、停車場、街道、市政公共空間的雨水景觀規劃設計。綠色雨水基礎設施在場地和城市的尺度之間,通過分布式的網絡連接,逐層消減、處理流向接受水體的徑流(見圖1)。這些設施的設置,能夠增加景觀中的生物多樣性;能夠減少徑流,促進下滲,蓄水泄洪;能夠阻止水體污染傳播;能夠建立起健全的分布式水文網絡[2]。通過雨水基礎設施規劃可將生態效益傳遞到城市中。在城市-社區尺度下的景觀能夠提供至關重要的生態服務;在鄰里-場地尺度下的生態效果相對薄弱,但因處于人的感知領域,其美學性更強,設計結合自然,能提供休閑、審美的多功能場地,創造戶外鍛煉、社交聯系的機會,改善人類健康,促進社會公平。

2海綿城市建設的可視化原則、價值

2.1遵循生態美學三原則

賈蘇克•科歐(JusuckKoh)在關注生態學、現象學和文化的基礎上,致力于將建筑、景觀和城市設計綜合起來,研究建筑和景觀的設計理論與美學[3]。在對傳統形式美學擴展,以及吸收東方建筑美學基礎上,他提出了“包括性統一”、“動態平衡”、“補足”美學生態范式三原則。(1)包括性統一:將客體或對象置于一個具體的“語境”中,將之視為這個整體語境中的一部分,強調它與人、場所的統一[3]。作為可持續景觀的一部分,海綿城市可視化景觀的營建中需要考慮雨水管理技術與可持續景觀其他技術措施的融合,多種技術措施與場地屬性、人文環境、公眾需求、景觀流線、景觀節點、景觀空間構成要素的融合,才能創造出包括性統一的多元化多功能景觀。(2)動態平衡:該審美原理既指向源自創造“過程”的定性不對稱,也指向隱含在審美“形式”中的形式不對稱[3],體現了一種“過程”的秩序化。海綿城市可視化景觀需要平衡降水期、非降水期及寒冷天氣多種氣候狀況,降水期景觀將雨水收集、運輸、過濾、蓄存、下滲、利用的徑流路徑、形態、處理過程進行形象地動態可視化展現,亦可具有互動性,使雨水基礎設施的選取、組合配置在滿足功能性的前提下,形成具有秩序感的構成形式,并保障干燥期和寒冷氣候良好的景觀效果。(3)補足:“補足”觀念應用到景觀設計中,就是讓自然和景觀來補足人類與建筑,也就是麥克哈格所倡導的“設計結合自然”思想[3]。海綿城市可視化景觀中采用自然材料或再生材料、選取當地植被及運用可再生能源可以達到節省材料及節能的效果,而且可以將自然的象征意義帶入公眾意識中。把空間(景觀)與文化內涵相融合的過程,就是使人們適應場地、建構場所、形成場景的過程[4],通過場地、場所、場景構建,將傳統元素或地域文化植入景觀,補足現代生態景觀缺失的主題感、歷史文化感、集體記憶及認同感,將人與環境視作一個系統,使人工環境、自然環境和公眾感知相互關聯。

2.2融合四類景觀價值

哲學范疇的價值,是對功利、道德、審美以及政治、法律、歷史、社會活動、宗教和科學技術等具體價值共性的最高概括和抽象,成為“價值一般”。即泛指在主體認識和改造客體的實踐中,客體對于主體的某種意義[5]。價值觀則是價值目標和尺度、準則的表現,反映了人們判斷事物價值的評價標準。在信息時代,景觀的價值觀逐漸轉為生態、社會、藝術、文化的綜合體,景觀的評價標準也呈現為可持續論的觀點,即在保障人類發展的同時,也要協調能源和資源的循環再生以及生物和文化多樣性。這種價值觀的形成伴隨自然和人類社會關系的轉變,反映了當今時代人類環境倫理道德范疇的發展,也為當代景觀實踐提供了價值參考和方向。海綿城市可視化景觀建設產生于上述價值觀語境,在將高效用水、節水的生態原則和生態技術用于城市景觀時,需要協調對自然的強調和對人的需求的滿足,將藝術價值、社會價值及文化價值融合起來,形成優秀的海綿城市景觀設計。在瑞典馬爾默與城市雨水建設相關的出版物中,PeterStahre曾指出開放式排水系統有多重價值,包括美學、生物、動物、生態、野生生物、休閑娛樂、公眾關系、教育、環境、經濟、技術價值。文中將國外針對于雨水景觀的評估搜集整理,可作為價值評定原則,借鑒用于指導國內海綿城市景觀建設。在英國的可持續排水系統(Sustainableurbandrainagesystems)規章中,將水質、水量和景觀舒適性并行用于排水規劃評估。其中景觀舒適性傾向于提供開放空間及野生生物棲息地,并包括社區價值、資源管理、空間多功能性、教育、水景、棲息地營建、生物多樣性規劃。美國的可持續土地設計開發評價體系(SustainableSitesInitiativeTM,簡稱SITES)針對場地初步選址、現狀評估規劃、場地設計、場地施工、運行和維護等方面建立了景觀評分系統,并提出了相應指導原則。在場地設計階段,SITES將場地降水管理、減少景觀灌溉用水、基流下方降水管理、減少戶外水使用、將功能性的雨水水景設計為舒適性景觀、恢復水生生態系統作為場地水系統評價因子,并賦予相應分值。上述價值和評估標準運用于項目實踐中,通過水資源保護和水生態設計,如在場地中將雨水進行地下水補給,或凈化、收集用于灌溉、裝飾性水景補充水等生態技術途徑,進行水質、水量的管控及棲息地營建以保障其生態價值;通過提升場地的吸引力及滿足公眾的視覺美感、空間體驗、社交聯系等方面實現其藝術、社會、文化層面的價值。

3可視化運用于海綿城市場地景觀

3.1可視化的技術措施

雨水基礎設施集合了工程和生物作用,根據雨水水文控制步驟和技術產生了從硬質工程化到軟質生態化的一系列環境友好型的可視化景觀設施。按照水質和水量處理的功效由小到大,依次形成相應的雨水基礎設施單元要素。這些要素可用于不同的尺度范圍及用地類型,既可以單體形式存在,又可依據場地條件,將不同處理程度的適用設施綜合運用形成網絡,提供高級別的水質處理功能,從更大程度上減少徑流量。文中將可視化的雨水設施單元要素加以整合,并對其功能特性做了詳細的闡述(見表1)??梢暬挠晁A設施可以用于不同用地類型,形成具有生產力和可再生的多樣化、多功能城市景觀,使之不斷更新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居住區、公園、廣場等雨水基礎設施可以設計為地下水補給和雨水收集再利用的生產場地。藝術化地設計雨水網絡,將建筑屋頂和地表徑流收集用于景觀澆灌,還可以配合采用生物系統及機械設備等更高級別的凈水設施,使集水用做水景使用、建筑中水系統等非飲用水質要求的用水。公園可以在邊緣區設計種植溝、過濾帶、植被樹池、雨水花園、透水鋪裝等對周邊建筑、街道、場地邊緣雨水加以處理,內部場地可以設計硬質或者軟質的水景用于公園內部雨水處理、利用,如建造滲水池、袖珍濕地、人工水池等景觀設施。街道可設計為公共街道花園,在滿足機動車、步行、自行車通行及地面停車的功能基礎上,通過最小化不透水鋪裝使用,結合有引流作用的路緣石,結合生物洼地的作用,形成道路雨水網絡,進行雨水分流排泄。停車場結合透水鋪裝、生物洼地、雨水花園等設施,形成生態停車場。

3.2可視化的空間營造

景觀規劃和設計中所規劃的是人的體驗,通過空間設計表達、服務于功能,通過創造最佳的空間關系,給人帶來和諧、融洽、趣味的感知,產生愉快的審美體驗。宜人的景觀空間應該滿足審美體驗及環境行為。美學中的統一、均衡、韻律、色彩、質感等符合人的視覺、活動和心理需求的合理尺度比例關系,可以作為創建景觀空間的策略依據。人的審美體驗主要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的感官系統及生理、心理系統進行,受到經驗、社會文化系統及倫理道德價值的影響。對景觀空間的設計能產生預期的感知速度、次序、類型和程度,給人帶來預期的情感和心理效應。能傳達出有過精心關照的景觀能引發人的愉悅感,海綿景觀空間營造中可將“野草之美”“濕地之美”諸類生態功能很強、人們受知識干預而認為的美,與精心設計的人工觀景平臺、棧道的美相結合,促進人的積極審美體驗。這也充分說明公眾教育不僅有益公眾健康,也有益于環境生態。景觀空間是集合技術、社會、經濟、生物需求,并融合材質、形狀、色彩、容量,以及空間的心理效應的綜合產物,需要以聯系的觀點來構建。(1)主題、意境的構建:在契合用地屬性的前提下,通過秩序、潛在的符號暗示及特定的設計語言表達空間主題,產生具有寧靜開闊、刺激好奇、精神慰藉的不同空間意向,場地中創建模擬當地水文特征或反映地域文化的空間,增加場地地域性、場地精神。H.O.Smith植物園一處活動空間中通過流域水文圖的設置,強化了場地特性。通過豐富的想象力創造出藝術化的雨水景觀設施,產生與人互動的多樣化趣味空間。羅斯福社區中心屋頂徑流過濾池被藝術化地設計為底部鋪有卵石,表層是金屬拇指螺紋,由混凝土座墻圍合的曝氣淺池,以及與流域水文圖結合的玻璃水箱,形象地展示了集水、濾水的路徑和過程,卵石、草地等自然材質與金屬、混凝土等人工材質的組合對比,形成了豐富的視覺效果。雨水庭院中透水格柵的鋪裝設置使雨水自然滲透于雨水花園中,手動泵取通過裝置進入集水桶的屋頂集水的設計又可增加人與場地互動的參與性。(2)景觀序列布局:在序列布局上,道路、邊界、節點、構筑物等有形、無形元素由路徑連接,構成了人的空間體驗、場地印象。雨水景觀可以結合點、線、面的設置,引導人們按所設計的開始、的秩序進行運動、感知。設置吸引人注意的入口或者路徑,保證其可達性和可識別性。建立雨水收集池作為景點或者焦點,如結合含有植被和水的下沉、高起、垂直、曲線、自然、幾何等尺度與形態不同的水池,建立視覺趣味點。通過落水管、溝渠、引水槽、生物洼地等形成軸線,引起人們對雨水流徑線路的注意。通過水平和豎直面的設計,如設立水池、跌水等,增加視覺趣味性。自然或者人工構筑的水景可形成雨水景觀中的重要節點,深度上可以從深到淺至表面水膜,存在形式與規模上有濕地、池塘、湖泊、水池、小瀑布、噴泉等,從駁岸形狀、類型分為規則水體與自然式水體。從動態來講,有靜水和動水之分,動水有急流、涌流、跌落、噴泉、溢漫、水霧和滲流等形態,動水通過高差、抑水堰壩的設置形成不同的流速、狀態,適用于視線焦點。設計上通過步道、橋梁、挑臺,設置運動路線、休息平臺等,創造人與水景的最適關系,滿足人們沿水景停留休息賞景、探索穿過河流至對岸的本能親水要求。(3)景觀要素設置:將地形、地貌、植被、水體、構筑物等自然或人工微觀元素的形體、線條、尺度、材料、色彩、質地,通過協調、對比的設計手法,設計空間圍合、空間聯系,使其適應功能用途,形成視覺層次豐富的立體空間,以及開敞或封閉、活躍或靜態的空間。邂逅綠地競賽項目中一處休閑空間觀景臺階結合集水、濾水、用水、滲水的雨水設施,形成帶有噴泉的開敞活動空間。在觸覺上,使人們能觸摸到流動、降落、飛濺、薄膜等不同形態的雨水,以及植被、卵石、浮木等軟質、硬質景觀。從聲音上,可以結合水流高度、動態(流速、流量)和落水材質(石材、金屬),形成不同音量、音高和節奏。

4結語

篇6

摘 要:沈陽作為一個北方城市降雨相對集中,由于排水設施標準低、排水體制不合理、排水設施管理養護不到位等原因經常出現嚴重內澇。該文主要介紹了沈陽市主城區排水系統的基本情況,分別從城市排水規劃、排水管理體制、排水設施養護以及城市排水方面的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等方面分析存在的問題,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排水系統 污水系統 雨水系統

中圖分類號:TU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7)04(b)-0075-03

沈陽是降雨分布時間極為不均衡的北方城市,降雨相對集中,且多為短歷時高強度暴雨,由于排水設施標準低、排水體制不合理、排水設施管理養護不到位等原因,夏季經常出現較為嚴重的內澇現象。據有關部門不完全統計,汛期300 mm以上的積水區域達到100余處,嚴重威脅城市的運行安全,給市民出行造成了極大不便。因此,解決城市排水防澇問題迫在眉睫。

1 沈陽市主城區排水系統的基本情況

沈陽市現代意義的排水設施始建于1903年,城市排水設施經過不斷地投資建設和改造,排水管渠和泵站均具有較大的規模和數量。排水設施按產權劃分可分為市、區兩級管理。截至2016年底,主城區內排水管渠總長3 688 km,其中市管排水管渠463 km,區管排水管渠3 225 km,最大管徑3.5 m,現有排水泵站95座,其中市管泵站50座。

渾北主城區共分為5個污水系統,分別是北部系統匯水面積約為121 km2,主要匯入北部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40萬噸/日;仙女河系統匯水面積約為33 km2,主要匯入仙女河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42萬噸/日;南部系統匯水面積約為77 km2,主要匯入南部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64萬噸/日;西部系統匯水面積約為45 km2,主要匯入西部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8萬噸/日;東部系統匯水面積約為22 km2,主要匯入滿堂河和河口濕地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規模5萬噸/日,合計污水量約159萬噸/日,處理后分別排入渾河、新開河、細河、輝山明渠和滿堂河;渾南主城區共分為6個排水分區,污水主要排入夾河污水廠、產業區污水廠;渾南新城,分為2個排水分區,污水分別排入白塔堡污水廠和桃仙污水廠。

渾北主城區共分為5個雨水系統,7個大的匯水分區。雨水經泵站提升或自流方式排入渾河、新_河、細河,部分雨水系統不完善地區散排至周邊水體;渾南主城共分為9個雨水分區,雨水排入渾河;渾南新城區分為2個雨水分區,雨水分別排入白塔堡河和沈撫灌渠。

渾河以北三環以內336 km2,渾北主城現狀排水體制分為合流地區93 km2占28%,分流不徹底地區162 km2占48%,分流地區43 km2占13%,散排地區38 km2占11%。渾南主城和渾南新城現狀排水體制為分流制地區,還有部分邊緣地區和城市綠地由于缺少排水設施處于散排狀態地區。

2 存在的問題

該市中心城區排水管渠的建設標準目前普遍采用的設計重現期為0.33~0.5年,明顯低于國家現行的設計標準的3~5年。經過多年來的防汛工作統計,該市中心城區大部實際的排水能力均小于15 mm/h,僅能達到該市防汛的三級預警標準(指災害性天氣預報中雨,24 h降雨10~25 mm,渾河流量1 000 m3/s以上,2 500 m3/s以下),大到暴雨時給該市城市防汛工作帶來很大壓力,特別是2016年7月21日和25日兩場大雨,全市主要交通節點公鐵橋和立交橋區域,積水平均都在1.5 m左右,有些地區甚至超過2 m,造成道路交通癱瘓,嚴重影響了該市的交通出行狀況。

據了解,北京、上海、天津、廣州、哈爾濱、長春等直轄市或省會城市中心城區的排水體制與該市大體相同,均為截流式合流制,新建區域的排水體制為分流制,原有排水管渠的建設標準也相對較低,設計重現期同樣為0.33~0.5年,為提高抗洪排澇能力,近幾年各城市均加大了排水工程的建設力度,明顯提高了排水管渠的建設標準,設計重現期采用1~5年,雨水排放能力遠高于該市目前的排水狀況。

通過歸納分析,排水系統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在規劃設計方面,排水系統設計標準太低。該市排水管道網的設計重新期平均為0.33~0.5年,明顯低于國家現行的設計標準的3~5年,主要原因是該市老舊地下管網比例較高,原有排水管渠建設標準低,泄水能力明顯不足;雨污混流分流不徹底地區雨污水管道混接錯接現象嚴重,污染城市水系;匯水面積擴大,硬覆蓋增加,徑流系數由0.5提高至0.6~0.7,單位地表面積雨水徑流量增加20%以上;地面雨水收集設施位置和數量不合理,地勢低洼處易形成積水;排水出口河道斷面較小,例如:細河、新開河等都存在排水出口斷面不足,汛期高水位時造成管道內的水無法排出,造成市內積水;缺少強排泵站,汛期無法強排造成市內內澇嚴重;大量的鐵路地道橋和立交橋等低洼地帶設計重現期標準低,汛期積水嚴重。

(2)在管理方面,該市中心城區污雨水合流區域占28%,分流不徹底區域占48%,混接嚴重,汛期雨水管渠混入大量污水,對流經的河道均由不同程度的污染,這主要是由于全市排水管理和建設審批沒有一個統一的部門,缺少監督機制,各區的排水管理部門各自為政,存在相互掣肘的情況,思想不統一,因此,雨污分流工作很難實施;缺乏精細化管理,在進行道路施工時常常因為管理不到位對地下排水管線破壞嚴重,或者在施工時沒有按照設計圖紙實施,存在大量斷頭、縮管徑、倒虹、混接管道等情況。

(3)在養護方面,排水設施養護力量薄弱,機械化程度低,清掃不到位,淤堵嚴重,影響排水能力;政府監管不到位,養護效率低下,受體制制約無法引入市場化競爭。

(4)在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方面,缺乏相關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

3 對策與建議

3.1 運行管理方面

(1)制定符合沈陽實際的城鄉排水管理條例,做到城市排水管理有法可依,在執法時做到執法必嚴,違法必究。

(2)理順排水建設和管理體制。建議整合有關部門職能、確定全市唯一的排水管理部門,進一步理順管理、建設機制,徹底解決疏通、維護管理協調難以及部分管網建而不管的問題。

(3)完善養護機制,強化監督檢查,提高現有管渠排水能力。按照技術標準及操作規程,規范開展排水管網和泵站設備維護工作,加強排水管網疏通清掏,確保設施穩定運行、管網通暢無阻;規范排水防澇項目建管交接工作,加強管養維護機制,制定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加強檢查督導,保證管養標準和質量。

(4)提高排水養護機械化水平。采購先進設備,提高管道養護清掃效率,進而提高管道的排水能力,同時,加強對管道通溝污泥的現場處理處置,配備搶險排澇設備,提升搶險應急能力。

(5)對現有養護機制進行改革,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如目前該市冬季清雪和市政道路的清掃實現了市場化,市政管道、河道運河的養護等建議進一步放開,進行市場化的探索。

(6)出臺與新方案相關的法律法規和監督機制,為改革后的新機制保駕護航。

(7)推進雨污混接排查和分析工作。采用“逐街逐路逐井”的方式進行調查,按系統和區域分析不同的混接原因,提出切實可行的改造方案。

(8)推進排水信息化建設。實現排水系統范圍的信息資源共享,實現基礎數據信息化、管理信息化、服務信息化、決策信息化,建成國內領先的特色“智能排水”綜合體系。

3.2 在規劃設計方面

(1)從城市的整體發展出發制定城市的排水管網規劃,要合理解決規劃期限、設計規模、功能分區等問題,使城市的排水網規劃與整個城市的規劃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

(2)城市排水管網的投資費用和后期的維護費用是相互矛盾的,因此,城市排水管網的設計建設應充分考慮管網的維護成本。

(3)加強源頭雨水控制,按海綿城市要求建設居住小區、道路廣場等,減輕市政管網排水壓力,建議建立健全海綿城市規劃審批、施工圖審查、竣工驗收、檔案備案、維護管理、績效考核等規章制度。

(4)實施管網改造,按照雨污分流,摘除混接污水,消除污水直排水體,提高雨水管網設計、建設標準。

(5)拓寬末端水系出口,提高新開河、細河等出口水系過水能力,提高水系排洪防澇能力。

3.3 工程建設方面

著眼于解決水體污染和城市內澇兩大頑疾,綜合采用黑臭水體治理、雨污分流改造、低影響開發等措施,以系統工程和試點工程作為主要建設方向,全過程、多角度推進海綿城市建設。

4 結論

(1)恢復和保護城市生態本底――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全面恢復和保護生態本底,以現狀及規劃城市“山、水、林、田、湖”為重點生態修復與保護對象,城市水系和綠地面積在城市建設過程中只增不減。

(2)按照海d城市建設理念,源頭上構建綠色雨水設施,就地消納部分雨水,減少初期雨水徑流污染。

(3)細化雨水分區,提高設計標準,完善常規雨水管網和泵站,逐步實現雨污分流。

(4)新建深層調蓄隧道及排澇泵站,與河湖水系共同構建排水防澇系統,確保洪水行泄通道暢通。

參考文獻

[1] 康丹.城市排水防澇系統規劃設計中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J].中國給水排水,2014,30(20):51-53.

篇7

關鍵詞:節能減排;路燈改造;聲控路燈

中圖分類號:TP2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7)10-0077-02

1 概述

近年恚隨著城鎮化的發展,城市照明越來越重要。當前,我國主要的發電形式依舊是火力發電,火力發電絕大多數情況是通過煤的燃燒發電,將會釋放大量的有毒有害氣體,不利于“節能減排”事業的發展。目前,我國路燈存在量在2600萬-3000萬盞。近幾年每年新增路燈數量為15%-20%,約300萬-600萬盞。通過粗略計算,每年路燈耗電總量約為18.939×109kW?h,占火力發電的0.51%,相當于兩個三峽大壩年發電總量。

針對如何優化路燈使用情況,眾多專家學者均給出了解答:目前主流的優化方案有:(1)LED路燈、(2)太陽能路燈,但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穩定性較低?;诂F狀,筆者赴重慶、福建、黑龍江等地進行調研,提出了:(1)聲控路燈;(2)路燈分時段控制;(3)遠程路燈控制;(4)智能控制等方案。

2 調研成果

2.1 調研成果分析

筆者采用了問卷調查與實地調研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通過在山西太原、山西晉中、重慶、福建福州、遼寧大連、湖北隨州等地發放問卷調查表,發現90%以上的人認為存在路燈浪費情況。

2.2 路燈使用情況評估

定義路燈使用效率公式:η=(ia+Ib)÷Q×100%

式中:

η:路燈利用率

i:實地調研階段行人數

I:實地調研階段車輛數

a:實地調研階段行人行走時間

b:實地調研階段車輛使用時間

Q:實地調研階段路燈工作時間

計算結果詳見表1。

3 改進方案

3.1 現有路燈的改進措施

目前有以下幾種方式的改進措施:

太陽能路燈:采用兩種模式即正常模式和節能模式,正常模式下隨著光線強弱而工作,節能模式下隨著光線強弱在有車輛或行人通過時工作,并且可根據光線靈敏度進行人工調節。

LED路燈:無極調光是LED 燈的特點,通過為路燈安裝控制系統,按照不同的照明需求設置不同時間段的路燈輸出功率,這樣既滿足照明需求又達到節能的目的。

3.2 聲控路燈

3.2.1 工作原理

總的來說,聲控燈就是通過感應聲音來達到控制的關的目的。具體來說,聲控開關內有麥克風、光敏電阻、三極管、電容器等電子元件。在白天,由于光敏電阻的阻值較小,就會自動屏蔽掉麥克風的信號輸入。當汽車經過,即使有很大的聲音,但是因為光敏電阻的下拉導致信號無法繼續傳送,所以白天的時候路燈將不會工作。夜晚的時候,光敏電阻阻值變大。

3.2.2 改造方案

我們將聲控開關進行修改,使之可以應對室外環境的各種天氣情況。首先,我們在聲控開關的四周加上海綿(海綿可以吸水,可以減少冰雹、雪的沖擊作用發出的聲響);再在聲控開關的前面加上一接水裝置,使一部分水可以落入其中,利用杠桿原理,啟動一個消聲裝置,使之可以進一步消除雨聲;最后,將之安置在路的兩邊即可。

3.3 路燈分時段控制方案

執行路燈分時段控制,是實現路燈節能的最重要的手段??紤]到在城市的主干道較多的使用了雙臂燈或單臂燈,后半夜人流量大幅降低、車流量有所減少,可適當降低照明要求。

3.4 遠程路燈控制方案

使用先進的路燈控制裝置,實現智能控制節能?!叭b”系統是指具有遙測、遙信、遙控功能的系統,又稱遙控遙測遙信系統。這是路燈照明行業的專業術語,有關部門應盡量多采用這種路燈控制系統,以實現節能的目標。

3.5 智能控制系統

(1)太陽落下光線看不清100m內時,智能化裝置開啟閉合路燈電源。

(2)深夜時,智能化裝置根據時段自動開啟閉合光源并控制光照度。

(3)太陽升起光線能看清100m內時,智能化裝置動作切斷路燈電源。

(4)智能化系統深夜自動間隔關閉光源。

(5)智能化系統在深夜自動降低光源功率的裝置。

(6)智能化系統能自動控制關閉不超過半數的燈具,但不得關閉沿道路縱向相鄰的兩盞燈具,達到可靠性和節能性的綜合考慮。

(7)智能化系統定期進行維護調整、測試。

4 結語

本文通過調研以及分析了山西太原市迎澤大街等路段路燈利用情況,目前還存在較多問題,急需解決。通過提出了以聲控路燈為特色的改進方案,并通過大量實驗,證明了該方案的可行性,有效地改善了路燈的能源浪費問題。這些方案的提出,積極地響應國家節能減排政策的號召,這種改造方式,對我國路燈浪費問題的解決,起到了指導作用。

參考文獻

篇8

關鍵詞:風景園林;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洪澇治理;景觀設計

現階段,各地區積極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將洪澇治理,作為主要內容。為解決洪澇治理和園林景觀設計之間的沖突,推廣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從實際效果來說,有著不錯的成效?,F結合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做以下分析,提出設計建議。

一、新型雨洪控制理論

從城市雨水管理角度來說,主要經歷水量管理、水質管理、可持續管理階段。新型雨洪控制理念為消減徑流,使得雨水能夠最大程度上滲入地下與蓄積利用,采取滯留手段,實現補充地下水以及修復水循環等功能,重新塑造水文環境。新型雨洪控制理論體系主要包括SUDS、最佳管理措施BMP、低影響開發LID等內容。

二、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優勢分析

以各大城市均面臨的雨洪問題為例,采取提高排水系統水平或者重建排水系統等方式,雖然能夠起到控制內澇的作用,但難以真正的解決此問題??沙掷m的雨洪控制,通過模擬自然環境狀態下的水資源情況,發揮地表植被的作用,降低雨水存續,改善雨水污染問題。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利用新型雨洪控制,要從位置選擇、生態環境評估等方面入手,做好設計把控,加強雨洪控制的作用。

三、城市園林景觀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

以某園林為例,構建雨水收集系統,總蓄水量在130萬m3左右。工程設施以景觀路面以及下沉花園等方式呈現,達到了節水與養水目標。在園區內部,設置1個雨洪集水池,池子容積為7200m3,實現了雨水資源回收再利用,能夠節省300萬m3的自來水用量?,F結合此園林設計實際情況,對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相關內容,做以下論述:

(一)園林道路設計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的應用,集中于道路設計。以美國為例,其實現了城市道路景觀設計和雨洪控制利用的結合,建設綠色街道體系。通過采取雨水花園措施,實現雨洪控制利用,減少了城市雨水管網建設投入成本,對拉動經濟增長,有著積極的作用??偨Y相關設計經驗,在設計風景園林道路時,為實現雨洪控制利用,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道路滲透溝。需要注意的是,在設置道路滲透溝時,要結合所在位置與功能場地的實際情況,結合綠地雨水過濾情況來設置。若路面較硬,滲透溝距離要控制在20m左右。對于停車場區域,可選擇植草磚停車區域,設置瀝青車道和穿孔管,實現集水,提高雨水資源利用率。2)滲透性鋪裝。為解決地下水回灌難題,可利用滲透性鋪裝的滯留與滲透功能,有效的控制。此措施的應用,能夠實現年徑流量控制的作用,可控制在85%左右,增強土壤的保水性。

(二)建筑物雨水系統設計

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多通過設置雨水花園的方式實現。利用植被的滯留水作用,能夠實現雨水滲透。在設計的過程中,需要考慮到土壤特性與植物特點等,合理選擇植物,使用灌木或者花木等,實現雨水滲透,控制雨水徑流量。較為常見的雨水花園,其結構如圖1所示。利用砂層和礫石層,通過設計穿孔管,實現雨水收集。利用排水管,能夠排出積水,實現雨水回收再利用。

(三)人工濕地設計

城市風景園林設計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采取設置人工濕地的方式,借助各類基礎設施,比如凈化池、清水池等,能夠實現雨水收集以及利用。通常情況下,人工濕地系統主要包括凈化槽、凈化池等,實現雨水收集和排放,凈化土壤入滲雨水,減少雨水污染。在風景園林設計中,低影響開發LID理念的應用,針對暴雨造成的徑流與污染,提出采取分散措施,比如可滲透路面和生態植草溝等,來控制雨洪規模。在人工濕地設計時,運用此理念,要做好詳細的調查,合理選擇濕地位置,減少了自然環境的不利影響。

(四)雨洪控制利用效果

在風景園林設計中,利用雨水控制利用技術,借助地表植被,能夠減少自然災害的控制,包括水土流失和洪災等問題,能夠減少水資源污染問題,降低排水系統循環負載??傮w來說,開展風景園林設計,要加強水資源、土地資源等有效結合運用,來增強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在雨洪控制利用體系中,包含著各分支系統,比如排水系統和雨水徑流污染控制系統等,需要合理設計,集成各子系統,達到資源優化利用的目標[2]。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從現有的風景園林設計案例中的新型雨洪控制利用來看,對提高水資源利用率,有著積極的作用。但我國海綿城市建設實踐時間較短,加之各地區實際情況不同,因此還需要加強技術研究,強化新型雨洪控制利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勇.談新型雨洪控制利用技術與城市道路景觀設計[J].山西建筑,2015(4136):145-147.

篇9

關鍵詞:園林;蛀干害蟲;防治方法

蛀干害蟲系指以幼蟲危害植物的莖干、枝條,取食木質部的危害。我們在1992年4月調查,主要包括天牛、吉丁蟲、木蠢蛾、透翅蛾等。1一2年或幾年發生一代,一般以幼蟲越冬,雌蟲產卵于莖干或枝條上,以幼蟲鉆蛀木質部取食危害,干莖和枝條上常見有蛀入孔,糞便和木屑由蟲孔向外排出或堆于樹干基部,并從蛀孔處流出棕褐色汁液。植物受害后,不能正常發育生長,枝莖蛀空,遇到大風易折斷,導致枯萎和死亡,造成嚴重損失。

一. 園林蛀干害蟲發生原因

1 樹種規劃不合理,純林是蟲害發生的基礎

不同的樹木環境具有不同的病蟲種群,天然林、混交林較人工林、純林具有豐富的昆蟲種群,種群內的昆蟲互有天敵,達到平衡自然控制;同時將蛀干害蟲的偏嗜性植物與不嗜生植物混植,就可避免純林蟲害發生。如虢國植物園湖北岸的柳樹純林星天牛發生率便較陜洲公園人工湖南岸柳樹與大葉女貞、法桐等樹混交林高 60%。

2 森林病蟲檢疫不嚴,病蟲蔓延有了條件

現在各城市都處于創建國家及省、市園林城市階段,經濟活動頻繁。檢疫力度不大,技術設備簡陋,使外地的一些蛀干蟲漏檢或不被發現,由苗木的調運而引入傳播。

3 綜合防治措施不到位

蛀干害蟲防治工作立足“防”字,以化防為主。一旦發現病蟲害就盲目用藥、有蟲治蟲、無蟲防蟲,打保險藥。同一地區長期單一使用一種或同類農藥,片面追求殺傷力,任意加大藥量,一是破壞了天敵的抑制作用,使本來已十分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加惡化,使害蟲產生了抗藥性。二是廣譜性農藥大量殺傷天敵,主要防治對象雖短時間被控制,但次要害蟲因失去天敵的控制上升為主要害蟲。三是破壞了生態平衡中的動態平衡,害蟲失去天敵控制而迅速繁殖。

4 反常氣象因子使林木病蟲害暴發

病蟲害的生存和發展與周圍環境因子的綜合影響密切相關,環境條件的顯著變化,往往對其生長發育產生有利或有害的明顯影響,使其種群數量呈現急劇消長,因而造成的災害也出現間歇性變動。干旱、少雨條件影響林木本身對病蟲害的抵抗力,導致一些蛀干害蟲侵襲,高溫高濕又導致部分害蟲大面積發生,暴發危害。

二主要防治方法

1 以營林為基礎,提高園林樹木抵抗力

1.1 合理規劃,適地適樹,因地制宜??茖W配置生態林與經濟林,喬木、灌木、花卉、草坪搭配,落葉樹與常綠樹混植

是控制蟲害發生蔓延的主要措施之一。如華陽電廠、陜洲公園、中日友好植物園綠地,規劃是以法桐、盤槐、玉蘭、大葉黃楊、紫薇、紅葉李、雪松、絲蘭等為主的混交樹種,自籌建以來未發生任何危害性蛀干害蟲。

1.2 加強水肥管理,增強林木的抗蟲性。樹勢強,抵抗力強,害蟲沒有棲息環境;即使危害,也容易恢復,不致死亡。據市園林科研所對市區柳樹、國槐分級調查表明,星天牛對劣勢弱株的危害率較優勢健康株的危害高 21.5 倍。

2 加強檢疫工作

加強宣傳,提高認識,科學檢疫,嚴格執法。一是強化調運檢疫的審批管理和復檢,杜絕外來鉆蛀害蟲引入,推廣優良品種,培育鄉土樹種,就地育苗,就地栽植,減少外調。二是加強木材市場管理,協調工商行政管理部門對所有木材市場加工點進行全面檢疫。三是全面鋪開產地檢疫,做好苗圃地的病蟲防治,切實貫徹“秋檢疫、冬檢查、春把關”的檢疫防治程序。

3 蟲孔施藥法

尋找并標注新鮮排糞孔,用螺絲刀將排糞孔剖至蛀道,并將蛀道內的蟲糞、木屑用鐵絲掏干凈。

3.1 藥液注孔法

用洗瓶將藥液注入孔道,直到藥液溢出為止;或者用一定規格的海綿塊浸入藥液中,待海綿塊充分吸飽藥液,再用尖嘴鑷子將海綿塊塞入掏干凈的孔道內,最后用泥巴封口。常用藥劑有DDV、苦煙乳油、氧化樂果,稀釋倍數 10~50 倍,具有熏蒸作用的藥劑效果更好。

3.2 藥膏堵孔法

選擇與蛀孔孔徑大小接近的竹簽或木棍,蘸取配制好的藥膏塞入蛀孔,直到塞不動為止,竹

簽或木棍堵口,最后用鐵錘敲擊 3~4 次。

3.3 蟲孔施藥法優缺點

優點:①在蟲孔內直接施藥,藥物易于接觸蟲體。②對環境污染小,不殺傷有益生物。③在藥劑的選擇上,除了可以使用內吸劑、胃毒劑,還可選用殘效期長的觸殺劑,兼有熏蒸作用效果更佳。④由于部分害蟲的蛀道向上彎曲或不規則,用藥膏堵孔法可以減少藥物浪費。

缺點:竹簽或木棍長時間干枯失水,容易從蛀孔內脫落。

4 熏殺法

結合蟲情普查,尋找害蟲侵入成功的新侵入孔,于孔上方 15~20cm 處,用手鋸沿樹干一周鋸一凹槽,把一塊適合尺寸的塑料布一端置于凹槽處圍繞樹干一周,用線繩在凹槽內將塑料布綁緊,然后把塑料布下端沿干基部四周鋪開,根據侵入孔數量,在塑料布內放置 3~5 片磷化鋁片劑,最后用膠帶把塑料布的接縫處粘牢,用土將地面的塑料布壓實,進行密閉熏殺。

優點:對新侵入活立木和伐樁內害蟲的防治效果明顯。

缺點:對有進根為害習性的害蟲防效差。

5 噴涂法

采用常規噴霧器將藥液均勻噴布樹干四周以及樹冠,直至藥液下滴為止,或將適量觸殺劑加細土與水,攪和均勻,呈泥漿狀,用刷子均勻涂刷樹體主干。

優點:①針對蛀孔小而多,且樹干內坑道一般不連通,又不易從孔外判斷蛀孔內是否有蛀蟲

為害,用噴涂法操作方便。②適合防治具有補充營養習性的害蟲成蟲,且在成蟲開始出孔時及早用藥防效高。

缺點:易對環境造成污染,并殺傷天敵。

6 根施法

在樹干基部 20cm 距離內挖 3 個深度為 15~30cm 的坑,將 3%呋喃丹顆粒劑埋入坑內,封坑,灌水;或在樹干根頸兩側各挖去一鍬土,用利刀在此處斜砍口,深達木質部,然后用注射器吸取藥液注入切口中。按照每厘米胸徑 1mL 原藥的用量,注藥時徐徐滴入以防藥液溢出傷口,注藥后將切口蓋上塑料布填平土坑,避免藥液揮發。

優點:可利用樹體的輸導組織和藥物的內吸

作用,使樹體帶藥,達到殺蟲的目的。

缺點:對大樹效果較差。

7 招引、利用天敵法

7.1 懸掛鳥巢招引大斑啄木鳥

隨機選取 5 個樣地,每個樣地內選取 1 株樣樹懸掛鳥巢。鳥巢的制作方法為:將木段從相距40~50cm 的兩端下鋸至木段直徑的 2/3 深度,劈開,內部鑿空,上部鑿出直徑 6~8cm 的空洞,重新合好,填滿拌濕的鋸末或木屑。選擇在啄木鳥繁殖季節以前和幼鳥出巢以后分兩次進行懸掛招引。鳥巢距地面 2~4m。懸掛部位以不被雨水淋濕為宜。

7.2 釋放管氏腫腿蜂

在低齡幼蟲期,選擇近期無雨、風力不大、氣溫在 25℃左右的晴朗天氣放蜂,放蜂時間選擇9:00~11:00 或 15:00~18:00。采用單株放蜂,即隨機釋放在林間有蟲株上,或中點放蜂,即試驗標準地設 5m×5m,在中心位置放蜂,讓其向四周擴散,尋找害蟲上接第343頁

寄生,放蜂時先在樹干上斜插 1 根大頭釘,把蜂管的棉塞打開,再把管口倒套在大頭釘上或樹的枝杈上,距地面 2~3m,管底應略高于管口,以防雨水浸死部分未羽化的蜂蛹,放蜂密度以蜂蟲比 3∶1 為宜。

7.3 釋放花絨堅甲

選擇一定數量有天牛幼蟲為害的胸徑為 10~20cm 的樣樹,把花絨 堅甲 釋 卵 卡 釘 在 高度為1.5~2.0m 的樹干上。

7.4 招引、利用天敵法優缺點

優點:①大斑啄木鳥在受害樹體的較高處(6m 以上)捕食效率高。②管氏腫腿蜂的雌蜂壽命長,繁殖能力強,成蜂鉆蛀能力強,易于人工繁殖,是防治天牛幼蟲的有效天敵。③花絨堅甲在我國天牛發生區幾乎均有分布,寄生天牛的幼蟲和蛹,自然寄生率為 40%~80%,是控制天牛大齡幼蟲及蛹種群的有效天敵。

缺點:①人為活動、機械噪聲和自然猛禽等都有可能對啄木鳥的棲息場所造成干擾。②由于管氏腫腿蜂成蟲的抑性寄生方式的特性,其對 3 齡以上天牛幼蟲難有較高的寄生率和直接刺蟄致死率。③花絨堅甲的卵塊中有 60~150 粒卵,其卵壁很薄,分離及分割制成卵釋放卡時極易損壞。

結語

通過歸納以上園林蛀干害蟲的防治方法,以便為園林管護人員防治蛀干害蟲提供一定的技

術支持,但具體應用過程中應針對害蟲種類、發生期、寄主植物的不同采取相應的防治技術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防治效果。

參考文獻:

篇10

0 前言

生物多樣性本身對生態平衡和環境保護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隨著資源消耗性經濟的發展,資源總量嚴重下降,許多生物瀕臨滅絕,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破壞,而與此同時,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人們生活水平逐漸提高,對自身的生存環境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這樣的基礎上,研究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以及在城市園林綠化中的應用,能夠有效保證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水平實現根本性的提升,促進我國的發展。

1 當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發展現狀

城市作為當前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場所,其本身在進行人工建筑規劃的同時,又融合了許多自然因素,從而保證城市整體生存環境上的平衡性。但是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為了適應大規模的工業生產需要,在城市中建設了許多大規模的工廠,由于其本身沒有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所以在處理工業廢料、廢水的過程中并沒有對其進行有效的凈化,被污染的土地和水源給生物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嚴重的危害,許多生物因此失去賴以生存的環境,以致許多生物被滅絕。另一方面,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城市不斷向外延伸,利用土地資源進行公路以及房屋建設,土地資源出現了較為嚴重的下降,基于此,生物本身的棲息地就會逐漸減少,城市建設中留給生物生存和繁衍的空間越來越小,許多生物無法在城市整體的生態系統中找到屬于自身的定位,逐漸消亡。隨著生物的逐漸減少,長此以往,就會影響城市本身的發展,給城市帶來非常消極的影響。

但是,經過有效的調查,在當前的發展過程中,人們雖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有著一定的認識,并采取了一定的保護措施,然而從認識的整體上而言,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并未做到健全和完善,保護的整體水平未能達到一定的標準。在這樣的過程中,應采取科學化的措施,促使其對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實現全面性的認識,促使其自主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

2 進行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要作用

在不斷發展的過程中,生物多樣性遭到了嚴重的破壞,對城市的環境和發展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當前我國處于發展建設的重要階段,在這樣的階段中,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保護,能夠有效緩解當前不斷惡化的環境,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并且通過對其進行保護,保證城市生態平衡,為城市的健康高效發展提供重要的前提。另外,在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能夠保證當前生存區域的平衡性發展,并且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能夠提升城市園林綠化本身的科學性,通過實現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能夠有效提升我國城市建設水平,推動城市的發展。

3 城市園林綠化過程中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科學性應用

3.1 在園林綠化過程中,注重物種多樣性

在城市園林綠化的過程中,相關工作人員應該注重物種的多樣性,在工作過程中,對不同物種在當前區域中的各種情況進行綜合全面性的分析和研究, 從而保證其引種和繁育工作的成功,為物種多樣性的實現奠定基礎。多樣的物種構成對城市中的園林綠地有可持續發展潛力,而單調的物種構成使園林系統相對脆弱,一旦發生不可抗的災害或者病蟲害,就可能失去原有的功能,如美國白蛾這種災害性的病蟲害。

另外對各種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有效的利用,并且通過對鄉土性物種的科學性馴化,促使其生物多樣性上發揮重要的作用。采用不同種類的鄉土植物有機組合搭配,不僅起到了綠化、美化作用,還能改善當地生態環境,較好地反映該城市所在地域的植被特征,使城市形成鮮明的個性特征。通過采取有效的辦法增加園林綠化中的種類,從而實現植物上的多樣性,利用植物,吸引不同的動物,并采取有效的措施實現對其的均勻性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實現對城市生物多樣性的保護,與此同時,增加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并有效保證其整體的生態平衡性,保證其實現長效永續性發展。

3.2 在城鄉交錯區域進行園林綠化

在城市的發展建設過程中,提升城市園林綠化的水平,增強其功能,首先必須保證各個綠化帶之間的相互聯系性,在城市園林綠化中采取一定的措施,保證其各個區域綠化帶上的聯系性,有利于各個不同種類的物種進行遷移,從而實現對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第二,在城鄉交錯的地帶,同時也是城市和鄉村重要的分界線,在城鄉交錯地帶進行生態工程建設,能夠保證其實現各種動物之間的遷移活動不會受到限制,從而保證城市生物多樣性,一定程度上為我國城市實現健康高效的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未來綠化趨勢是多樣性、群落性、生態性和功能性的,鄉土樹種將更受重視,園林綠化的發展,需要景觀的多樣性和物種的多樣性。

4 結語

總之,城市生物多樣性對生態平衡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針對當前人們對生物多樣性的片面性認識采取有效的措施,從而促使人們進行自主性的生物多樣性保護,并且在園林綠化過程中,運用生物多樣性保證園林建設過程中的科學性,通過生物多樣性保護,一定程度上提升城市園林建設水平,并且為城市整體性的生態系統平衡奠定重要的基礎,最終提升城市整體的大環境的目的,有效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

參考文獻

[1] 周福波. 城市園林綠化中的生物多樣性研究[J]. 綠色科技. 2015(5)

[2] 陳曉菲. 基于生物多樣性的海綿城市景觀途徑探討[J]. 生態經濟. 2015(10)

[3] 邱玲,陳泓,高天. 融合生物多樣性與景觀認知評價的城市綠地規劃與管理之研究綜述[J].中國園林. 2016(1)

[4] 沈清基. 土地利用規劃與生物多樣性——《針對英格蘭東南部地區規劃和發展部門的生物多樣性指南》評介[J]. 城市規劃匯刊. 2004(2)

[5] 張軍,董彩麗,王崇,李治陽. 生物滯留設施研究進展[J]. 環境工程. 2016(07)

[6] 張翔,王雪松. 臺灣地區EEWH綠建筑評價系統“生物多樣性”評價指標演進研究[J]. 建筑與文化. 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