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熱病人護理診斷范文
時間:2023-08-04 17:38:0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發熱病人護理診斷,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結果:患者經過心理干預后均能消除恐懼、緊張、焦慮心理并積極配合治療,無1例并發癥,康復出院。
結論:疫情出現時,發熱患者存在嚴重的焦慮、恐懼心理。進行心理干預,能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增強機體免疫力,促進患者早日康復。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11.268
【中圖分類號】R-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11-0164-01
近幾年,隨著“非典”、甲型流感、禽流感等傳染病相繼發生,人們逐漸了解了這些傳染病的發病癥狀、預防和愈后等知識。但是當有病例出現時,大部分發熱病人就易產生一系列的負面心理,影響到疾病的康復。作為醫院發熱門診的護理人員必須了解患者的心理特點,采取有效的護理措施,幫助他們減輕緊張情緒,使他們安心接受治療,早日康復。
1 常見的心理問題
1.1 恐懼、緊張心理。非典疫情結束后,發熱病人必須進入發熱門診就診。由于被隔離留觀,社會角色發生轉變,正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秩序被打亂。尤其在有疫情出現時,對去醫院看病產生恐懼心理,埋怨自己怎么不小心就發燒了,同時又擔心萬一不是傳染病,去發熱門診就醫是否會被傳染上。常常表現出坐立不安,不知所措,迫切希望得到醫生幫助,及早給予準確的診斷。
1.2 焦慮、懷疑心理。發熱常使患者感到極度不適。被置于發熱門診,沒有親人在身邊照顧,表現出焦慮情緒。加之,發熱門診醫護人員的防護措施,加重了患者的心理壓力。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患上了傳染病,害怕傳染給家人、朋友;害怕治療時間長,是否會有并發癥等問題。一般他們聽不進去別人的安慰,情緒非常敵視,總是懷疑被誤診、用錯藥,擔心藥物的不良反應,總以為意外可能會發生在他們的身上 [1]。
1.3 躲避、僥幸心理。有的發熱患者干脆就不去醫院就診,自己在家吃退燒藥,不管對癥不對癥,想著只要體溫降至正常就沒事了。在家盲目消毒,懷著僥幸心理拒絕留觀。
1.4 著急求好心理。多數患者缺乏疾病轉歸知識和相關醫學知識,希望用上藥就能藥到病除,縮短治療時間,收到良好的療效。若病情有反復、療效不明顯時就表現出不能理解,甚至會出現抵觸情緒。
2 心理干預措施
2.1 盡早準確做出診斷?;颊咴皆缰雷约旱牟∏樵\斷,就會越早減輕心理壓力,有利于身體各方面免疫系統的提高。確切地知道自己的病情,并且治療后出現療效,患者心情就會更加輕松,積極配合,安心接受治療。
2.2 建立和諧的護患關系?;颊邅淼揭粋€陌生環境,加之對病情的不了解,易產生孤獨不安全感。護理人員首先要主動熱情地接待患者,以溫和愉快的語言、真誠親切的問候及高度負責的態度關懷患者,幫助他們盡快適應發熱門診嚴肅緊張的環境。耐心傾聽患者的訴說,用親切溫柔的語言安慰患者,與他們共同分析現狀,鼓勵患者把內心深處的心理問題講出來。
2.3 提高心理護理技巧。護理人員不僅要有精湛的護理技術,更應具有豐富的心理知識。細心地觀察患者需求,依據不同的心理需求盡量滿足患者的需要?;颊呖床坏阶o士的表情,只能通過聲音感覺護士的態度,護士要用親切、委婉的禮貌用語,主動、熱情、細致地做好各項解釋和護理工作。告訴他們有相當一部分疾病的發病進展、治療、預后、轉歸都與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2]。鼓勵他們積極面對現實,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
2.4 加強健康教育?;颊邚娜朐旱匠鲈?,護士應針對不同時期,不同的心理需求進行健康教育。如介紹入院須知,責任醫生和責任護士,讓病人了解病區環境、病房設施及功能。了解各種檢查治療、理解消毒和謝絕探視的重要性。講解發熱病人在發熱門診就診的必要性,坦誠告訴患者確診為傳染病的可能及治療措施,以取得患者理解支持和積極配合。告知使用藥物的注意事項,出現不適要及時告訴醫生或護士。通過宣教使他們明白傳染病并不可怕,采取科學的方法是可防可控的。發熱癥狀出現時要爭取及早到發熱門診進行治療,做到早隔離、早治療、早治愈。
篇2
一般資料:我院自2001年一月至三月共收治腎移植術后上呼吸道感染患者10例,其中男性7例,女性3例,最小年齡21歲,最大年齡45歲。入院時平均體溫39.5℃----42℃。X線胸片檢查均出現雙下肺斑片狀模糊陰影,肺紋理增粗;10例患者均行血尿常規、痰涂片查霉菌或痰細菌培養及藥敏協助診斷。高效、廣譜抗生素平均應用5---7天,輔以喘定霧化吸入及嚴格系統化整體護理。10例病人均痊愈出院。平均住院日為7天。
護理措施:1、物理降溫:對于體溫持續在39℃以上的患者,用溫開水持續在大血管處擦浴,或用30%酒精擦浴,使患者體溫控制在38℃--38.5℃之間。另外,考慮發熱病人代謝較快,消耗大,我們常規給予吸氧3升/分,以增加機體之氧供量。同時密切觀察患者體溫(每四小時一次)、血壓、脈搏、呼吸之變化,做好紀錄并作對比,發現異常及時向值班醫生報告,以盡快取得相應治療。2、飲食護理:給與清淡、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優質蛋白、流質或半流質飲食。并囑患者少量多餐,鼓勵多飲水,保證日尿量在2500----3000ml,通過液體排出帶出體內過多熱量,達到降低患者體溫之目的。3、口腔、皮膚護理:高熱病人體液喪失過多,影響唾液腺分泌,病人口腔粘膜常常干燥,抵抗力往往下降,極易引起口腔炎或粘膜潰瘍。為此,我們采取相應措施,如協助患者每日刷牙四次,并用1%呋喃西林含漱液漱口,盡可能減少口腔致病菌??谇粷兓颊?,根據其致病菌,做對應口腔護理,使其盡快痊愈,防止其成為感染源。高熱患者體溫下降時出汗較多,皮膚往往干燥,容易汗腺途徑誘發皮膚或其他部位感染,護士則協助患者每日用溫水擦澡一次,并囑其勤換內衣,同時保證患者病床整齊、清潔、柔軟。盡可能減少皮膚感染。4、心理護理:隨著醫學模式由生物向生物----社會----心理的轉變,我院護理小組也做出相應的舉措,實施了系統化整體護理,這一措施使我院醫、護、患關系較前有明顯改觀,良好的醫、護、患關系已經在我院形成。對于腎移植術后并發上呼道感染病人,尤其應注重心理護理,因為他們由于社會、經濟、家庭等方面的原因,往往心理問題較普通病人多得多。我們常常站在病人的立場上,來對自身醫療行為進行評價,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努力洞察病人之內心世界,用巧妙的辦法與病人進行溝通,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關系,使患者了解自身病情,并使其能積極主動配合治療。5、房間管理:對高熱患者與高熱患者及其他病種進行隔離,限制探視人數及次數,防止交叉感染及其他病人感染上類似疾病,并且24小時紫外線消毒機循環消毒,盡可能使病人遠離致病菌。
體會:腎移植患者由于術后長期大量應用免疫抑制劑,機體免疫力極其低下,患者容易發生上呼吸道等其他部位感染,尤其在季節更替之時,要告訴患者做好自我保健,注意保暖,避免到公共場所或與有感染的病人接觸;另外,患者一旦出現咳嗽、咳痰、發熱,應及時就診,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由此導致移植腎功能減退,引起極大的社會經濟損失。住院病人一定做好嚴格的系統化護理,使感染病人在物理降溫、營養支持、口腔及皮膚衛生、心理、房間管理等方面得到較好的護理,盡快使患者痊愈,減少由上呼道感染帶來的一系列社會、醫學問題。
篇3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感染 護理
1 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健康史和發病史,是否有受涼感冒史。對流行性感冒者,應詳細詢問病人及家屬的流行病史,以有效控制疾病進展。
(2)病情評估 主要評估病人的癥狀和體征,并密切注意進展程度。如是否有咽部不適感、發熱、咳嗽、咳痰、疼痛、水電解質失衡等。尤其注意對發熱病人的體溫、持續時間、伴隨癥狀以及用藥情況需進行詳細評估。
(3)健康行為與心理狀態評估 重點了解病人對流行性感冒預防知識與健康行為掌握的程度,以及患病后病人的主要心理問題,如焦慮、緊張等。
2 護理診斷
根據病人問題可提出如下護理診斷。①舒適狀態改變:與咽痛、發熱有關;②清理呼吸道低效:與老年體弱或痰量增多且黏稠有關;③焦慮:與影響正常生活質量有關;④有水電解質平衡障礙的危險:與病人發熱或失汗過多有關。
3 護理措施
(1)注意呼吸道隔離,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時開窗通風,每天3次,盡量減少外出。
(2)做好對癥護理,督促病人多飲水,維持水電解質平衡。注意保暖,高熱時給予物理降溫,咽痛、聲音嘶啞、痰多黏稠時給予霧化吸入,有痰及時咳出,防止痰液淤積。
(3)防止并發癥。如聽力減退、外耳道流膿或頭痛加重、膿涕、鼻竇有壓痛等,應警惕中耳炎和鼻竇炎。發現有關癥狀應給予高度重視,以防延衰治療轉為慢性疾病。
(4)感冒癥狀消退后,進行體育功能鍛煉。吸煙者應忌煙,隨季節變換承時調整衣著,適時注射流感疫苗,注意營養攝入,增強機體抗病能力。
(5)做好心理護理,解除焦慮情緒。癥狀明顯時注意臥床休息。
篇4
醫學心理學,是研究人體如何保持健康以及在疾病發生、發展過程中的一門科學。護理人員必須掌握醫學心理學的知識,在實際工作中通過語言、表情、舉止行為等,給病人留下美好的印象,使病人解除思想顧慮,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治療。
1 高熱開始期
由于體溫上升,患者緊張不安,對疾病產生恐懼心理,迫切希望早日好轉治愈。心理護理要點為①要安慰病人,耐心解答病人提出的問題,解除顧慮,鼓勵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②滿足病人需要,解除痛苦,如果病人出現寒顫、出汗、頭痛癥狀,就盡可能給予護理以解除痛苦③經常巡回看望、詢問病情,給予精神安慰,減少患者的煩惱和孤獨感,并及時做好有關病情的解釋工作。
2 高熱期
并請繼續發展,體溫持續升高,病員將出現關節酸痛、心跳呼吸加快、出汗口渴、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軟弱無力等癥狀,有的甚至出現精神癥狀,如頭痛、嗜睡、譫妄等。兒童尚可出現抽搐。心理護理要點為:①先解除病人由于高熱帶來的痛苦,高熱時要給于冷敷頭部、溫水擦浴等物理降溫措施,以降低體溫而保護腦、心、肝、腎等重要器官的功能,并解除由于高熱而出現的精神癥狀②給予補液以補充水分,保持電解質平衡,從而保證病員的安全③滿足病員的合理要求,如由于大量出汗導致全身不適而煩躁,須給予溫水擦浴、更換衣服被單等,對有精神癥狀的病員更須特殊照顧。
3 高熱康復期
由于癥狀減輕,體溫下降,病人感到周身輕松,往往急于好動,但身體虛弱應注意防止復發。心理護理要點為:①康復期須有安靜、舒適、清潔衛生的環境條件,以滿足病人的身心需要②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飲食,以補充營養,加快身體復原③適當鍛煉,使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4 飲食鼓勵
病人進食營養豐富即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易消化的清淡流質、半流質飲食并少量多餐。鼓勵病人多飲水,每日攝入量不少于3000ml,必要時按醫囑靜脈補充液體。
5 安全護理
高熱病人有時會躁動不安、譫安,應注意防止墜床、舌咬傷,必要時用床檔、約束帶固定患者。
6 心理護理
患者在發熱期間會有寒戰、面色蒼白、頭痛、出汗等導致患者緊張、恐懼的心理,護士應經常巡視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問題,作好心理護理。對于長期高熱的患者更應該注意其心理反應。
7 健康教育
篇5
【關鍵詞】肺炎 護理
肺炎是指遠端肺部包括終末氣道、肺泡腔和間質的炎癥,主要由細菌、真菌、病毒、寄生蟲等病原菌感染引起,其他如放射線、化學過敏因素等亦可引起,臨床上通常按病因學將肺炎分為細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支原體肺炎、真菌性肺炎、其他病原體肺炎、理化性肺炎及免疫和變態反應性肺炎,其中細菌性肺炎是最常見的肺炎,約占成人肺炎的80%。
1護理評估
1.1臨床表現
1.1.1.癥狀 肺炎的癥狀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一般起病急驟,典型表現為畏寒、發熱,或有“上呼吸道感染”的先驅癥狀,咳嗽、咳痰或伴胸悶、胸痛。
1.1.2.體征 肺炎的體征亦因病因的不同而有很大的不同。通常胸部病變區叩診呈濁音或實音,聽診有肺泡呼吸音減弱或管樣呼吸音,可聞及濕啰音。
1.2輔助檢查
細菌性肺炎可見血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增多,并有核左移,或細胞內見中毒顆粒。
胸部x線以肺泡浸潤為主,成肺葉、段分布的炎癥浸潤影,或成片狀或條索狀影,密度不均勻,沿支氣管分布。另外,也可見兩肺彌漫性浸潤影,伴空洞或大皰者。痰涂片革蘭染色有助于初步診斷,必要時做血液、胸腔細菌培養,以明確診斷。
1.3護理問題
1.3.1.發熱 致病菌引起肺部感染,從而導致患者發熱,如肺炎球菌肺炎體溫可在數小時內達39~40℃,呈稽留熱。
1.3.2.咳嗽、咳痰 由于炎性刺激,呼吸道、肺泡充血、水腫,滲出及黏液分泌增多。
1.3.3.呼吸困難 由于肺部炎癥,痰液黏稠,使呼吸面積減少,從而導致呼吸困難。
1.3.4.胸痛 肺部炎癥可累及胸膜,導致胸痛。
1.3.5.潛在并發癥——感染性休克 感染嚴重時,可伴感染性休克,尤其是老年人,表現為神志模糊、四肢厥冷、發紺、多汗、心動過速、血壓降低等。
2護理目標
病人的體溫能恢復至正常范圍。病人能維持呼吸道通暢,能有效地咳嗽、咳痰。病人呼吸困難癥狀得以緩解。病人胸痛盡量得到緩解。病人不發生感染性休克或者感染性休克發生時能夠及時被發現并積極處理。
3護理措施
3.1生活護理
3.1.1.急性期病人應臥床休息,盡量少活動,減少機體消耗,注意保暖,病室應保持適宜的溫度、濕度及通風。機體在炎癥及高熱期間,給予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質飲食,鼓勵病人多飲水,以稀釋和促進毒素排泄,對不能進食者應適當補充液體及電解質,每日補液1000~2000ml。
3.1.2.高熱及咳痰的患者應加強口腔護理,保持口腔清潔,預防口臭、舌炎、口腔潰瘍的發生。
每日做口腔護理2次,飯前、飯后漱口,口唇干燥者涂抹液狀石蠟。
3.1.3.高熱患者在退熱過程中出汗較多,應及時擦干汗液,并更換潮濕的衣服及被服,防止受涼,使病人感覺舒適。對體弱、活動不便的病人,應保持床單清潔,定時為病人翻身,按摩骨隆突部位,防止壓瘡。
3.2心理護理
肺炎患者因發熱、咳嗽、咳痰、胸痛等癥狀,容易出現焦慮、恐懼等不良心理,應多與病人交流,針對病情及性格特征及時給予精神安慰、心理疏導,并鼓勵病人積極表達自己的感受,耐心傾聽病人訴說,盡量解答病人問題,提供疾病有關信息,鼓勵患者之間的溝通,調整病人的心態,使病人積極配合治療,并對預后充滿信心。
3.3治療配合
3.3.1.病情觀察 監測病人神志、體溫、呼吸、脈搏、血壓和尿量,做好記錄,觀察熱型有助于明確診斷。重癥肺炎不一定有高熱,應重點觀察兒童、老人、久病體弱者的病情變化。觀察病人咳嗽、咳痰的性質、量、氣味及自行咳痰的能力。及時正確收集痰標本,于清晨漱口數次,將深部咳出的第一口痰棄去,然后留第1~3口痰置于清潔容器中。1小時內及時送檢做痰細菌學培養,了解病原菌并做藥物敏感試驗以指導治療。
3.3.2.對癥護理
(1)高熱的護理:要監測病人體溫變化。體溫在37.2℃以上時,每日測4次體溫;體溫在39℃以上者,應每4小時測體溫一次,高熱病人要防止驚厥,及時給予物理降溫,如冰袋、酒精或溫水擦浴,慎用退熱藥,防止發生虛脫,寒戰時注意保暖,增加蓋被。注意觀察病人末梢循環情況,高熱而四肢厥冷、發紺等提示病情加重。出現高熱譫語、意識障礙時應加床檔,注意安全。
(2)呼吸困難的護理:抬高床頭取舒適的半臥位,根據病情及血氣分析結果選擇給氧方式。重癥肺炎或伴有低氧血癥的病人出現明顯呼吸困難、發紺者,要給予鼻導管或面罩吸氧。
(3)咳嗽、咳痰的護理:實施胸部物理療法指導并鼓勵病人進行有效咳嗽咳痰,以利于排痰;對無力咳嗽或痰液干燥不易咳出時,協助病人變換、拍背排痰、霧化吸入,必要時吸痰,保持呼吸道通暢。
(4)胸痛的護理:協助病人取舒適臥位,避免誘發及加重疼痛的因素,大葉性肺炎易發生反應性胸膜炎,而支氣管肺炎易發生自發性氣胸,應注意觀察和鑒別,胸膜炎常出現吸氣性胸痛,咳嗽時加重,應囑病人肌肉放松和緩慢深呼吸以減輕疼痛。胸痛明顯者,可適當給予止痛劑,但應避免使用抑制呼吸的藥物。
3.4用藥護理
給予對癥和支持治療,選擇抗生素應遵循抗菌藥物治療原則,即對病原體給予針對性治療。如肺炎球菌肺炎首選青霉素g。先根據病情,按社區獲得性肺炎或醫院內感染肺炎選擇抗生素作試驗性治療,再根據病情演變和病原學檢查結果進行調整??股刂委熀?8~72小時應對病情進行評估,治療有效的表現為體溫下降,癥狀改善,白細胞顯著降低或恢復正常。聯合使用廣譜抗生素時,應注意觀察藥物副作用。如喹諾酮類藥(氧氟沙星、環丙沙星)偶見皮疹、惡心等,不宜用于兒童。
3.5健康教育
3.5.1指導病人及家屬了解肺炎的病因和誘因,避免受涼、淋雨、吸煙、酗酒、反復過度疲勞。有皮膚癰、癤、傷口感染、毛囊炎、蜂窩組織炎時應及時治療,尤其是免疫功能低下者(糖尿病、血液病、艾滋病、肝病、營養不良、兒童等)和患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者。
3.5.2慢性病、長期臥床、年老體弱者,應注意經常改變、翻身、拍背,咳出氣道痰液,有感染征象時及時就診。
3.5.3指導病人遵醫囑按時服藥:了解肺炎治療藥物的療效、用法、療程、副作用,防止白行停藥或減量,定期隨訪。
參 考 文 獻
[1]王玲;老年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護理[j]. 中國民康醫學 2010年22期
篇6
關鍵詞: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護理
一 病因與發病機制
1.病因 肺炎的病因有多種,目前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其中最常見的病因為感染,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寄生蟲所致的肺炎;其次為理化因素,包括毒氣、化學物質、藥物、放射線、水、食物或嘔吐物的吸入等引起的肺炎;另外,免疫和變態反應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見病因,包括過敏性、風濕性疾病以及 HIV等疾病引起的相關性肺炎。
2.發病機制 肺炎的病原體因宿主年齡、伴隨疾病與免疫狀態、獲得方式可有較大差異。因此,針對病原學肺炎的病因來說,感染性疾病中細菌性肺炎占成人各類病原體肺炎的80%。其發病機制也針對細菌性肺炎而言。
(1)機體防御功能受損 在健康人群中,發生肺炎多與病人的全身及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損有關,如上呼吸道感染、受涼、淋雨、勞累、糖尿病、醉酒或全身麻醉時,??蓪е潞粑谰植科琳虾颓宄龣C制、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機體正常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損;另外,各種肺炎的易患因素,如吸煙、酗酒、年老體弱、長期臥床、意識不清、吞咽和咳嗽反射障礙、各種慢性病或重癥病人(如COPD、肺水腫、尿毒癥、癌癥、ARDS等)、大手術后、應用激素或化療藥物等情況下均易引起本病。
(2)病原菌的侵襲 當機體防疫機制受損或低下時,病原微生物可以沿下列途徑侵入下呼吸道,其中包括:吸入口及咽部的分泌物;直接吸入周圍空氣中的細菌;菌血癥;相鄰部位感染直接蔓延到肺等。正常情況下,上呼吸道可寄生有多種菌群,如鏈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桿菌、革蘭陰性桿菌(如綠膿桿菌、肺炎桿菌或大腸桿菌),這些正常菌群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到一定濃度時即可發生肺炎。
(3)分類與病因關系 除按肺炎的病因分類外,還可按解剖學部位和發生肺炎時機體的免疫狀態分類。按肺炎累及的解剖學部位可將其分為三類。①大葉性肺炎或肺泡性肺炎:即病變累及整個肺葉稱為大葉性肺炎,累及到肺段稱肺段性肺炎,多為細菌感染所致。②小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指炎癥累及細支氣管、終末支氣管及其遠端的肺泡,可由細菌、病毒和支原體等引起。③、間質性炎癥:指病變累及支氣管壁、支氣管周圍組織和肺泡壁,為肺間質性炎癥,可由細菌、病毒、理化因素引起。按發生肺炎機體免疫狀態分為社區獲得性肺炎(院外感染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院內感染肺炎),前者多在健康人中間,免疫力多正常時感染,而后者多發生在機體有各種疾病、大量應用各種藥物(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或進行侵入性操作(如大手術后),或在老年人、體質弱者中發生。此種情況下發生的肺炎,大多預后較差,病死率高達30%~50%。
二 護理
1.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肺炎病因較多,不同病因導致的肺炎類型有所不同。如細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為不同病原體引起的,其治療方法大不相同。另外,疾病相關性肺炎,如HIV相關性肺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肺炎等,癥狀體征也有差異。對此護士應重點評估相關致病因素。
(2)病情評估 肺炎發病的不同階段,癥狀程度有所不同,要掌握病人病情進展程度,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發熱、胸痛、咳嗽、呼吸困難、肌肉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尤其當發熱病人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增快及末梢循環障礙時,要格外重視生命體征的評估,以防休克的發生。
篇7
肝臟血管瘤是肝臟最常見的良性腫瘤。常為多發,亦可單發,可見于任何年齡組。一般無任何臨床癥狀,為影像學檢查中偶然發現。生長較快的血管瘤,位于肝被膜下,有潛在破裂出血傾向的血管瘤,或位置特殊如壓迫肝門結構的血管瘤需要處理,其他情況可不予以處理。
平陽霉素碘化油乳劑栓塞治療肝血管瘤是諸多治療方法中的一種,我科2011年-2012年收治的10例17個肝血管瘤進行了栓塞治療,現將臨床觀察及護理介紹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10例患者中,男7例,女3例;年齡35-50歲,平均42歲。均經B超和CT平掃加增強或MRI檢查診斷為肝血管瘤,并查無介入禁忌證后行平陽霉素碘化油乳劑栓塞治療。4例為單一腫塊型,6例為多發型
1.2 治療方法:在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機上,局部麻醉下采用Seldinger技術經皮股動脈穿刺的方法將5F RH導管在腹腔干動脈造影,了解肝動脈起源,繼超選入肝動脈后造影明確血管瘤供血血管情況。全部10例均使用微導管超選進入靶血管,再次造影觀察有無正常肝組織的供血血管顯示,則在透視監控下緩慢注入平陽霉素加進口碘化油l乳化劑行栓塞治療,平陽霉素碘化油混合乳劑的量與血管瘤大小為1∶1為宜,至腫瘤完全填充或血流明顯緩慢為止,如栓塞過程中出現門脈瘺或供血血管較粗,則需要加注明膠海綿顆粒行栓塞。術后常規給予水化、抗感染、護肝和少量激素、止吐等對癥治療。對巨大血管瘤,采用間隔1~2個月行CT復查后,再決定是否行二次介入栓塞治療。術后部分患者出現肝區疼痛、發熱、惡心等癥狀,一般對癥治療1~3 d后好轉。
2 護理
(1)心理護理向病人介紹治療的目的、方法及注意事項,消除疑惑,作好接受治療的心理準備。向家屬講清利弊,說明手術的作用和必要性以及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和風險,取得家屬的諒解。家屬需簽知情同意書。
(2)術前了解實驗室檢查結果,如出血時間、凝血時間和血小板計數,了解凝血功能及肝、腎功能。術前做好皮膚消毒準備。
(3)胃腸道準備術前禁食4小時。
(4)其他準備指導病人注意保暖,防止上呼吸道感染;做好抗生素、碘過敏試驗。
(5)術后病人臥床12小時,穿刺肢體平伸6小時,穿刺點局部砂袋壓迫24小時,觀察穿刺部位有無滲血、出血,觀察該側肢體遠端血液循環情況。 6.靜脈補液、鼓勵病人多飲水,減輕藥物對腎臟的損害。觀察尿量、顏色,每日尿量應在2000ml以上。如出現少尿、血尿,應協助醫師行補液、利尿、堿化尿液的治療。
(7)進食高蛋白、高熱量的半流質飲食,多食水果、蔬菜。
(8)并發癥的觀察及護理。 1)發熱發熱常在栓塞術后2~3天出現,持續數日,最高可達40℃以上。發熱主要是血管瘤壞死、部分吸收所致。 處理:一般不予特殊處治,也可適量應用退熱劑,高熱病人應及時應用抗生素并給予高熱護理。2)局部出血穿刺點的出血多因穿刺困難而反復穿刺或術后壓迫止血不當所致。也有病人合并高血壓,血管扭曲導致擴張器或導管進入困難,血管上的穿刺孔過大,擴張管或導管鞘前端破損或粗糙將血管撕裂而發生。開始表現為局部腫脹,繼而在局部皮下出現張力性包塊,質較硬,皮下淤血,局部疼痛并發熱,嚴重者可致血管受壓狹窄。后期在穿刺點附近出現大片皮下淤血紫斑。 預防處理措施:手術結束時,拔出導管和鞘后立即有效地壓迫穿刺點。巨大的血腫或有感染、患肢血運障礙時要抽吸引流或手術切除。3) 肝區疼痛肝區疼痛在釋放栓塞劑后立即出現,與血管瘤所在的部位有關。當血管瘤靠近肝包膜時,疼痛較重。 處理:劇烈者可臨時肌內注射哌替啶100mg。4)異位栓塞末梢型栓塞劑錯誤釋放或反流進入非靶器官、非靶部位,稱為異位栓塞。栓塞后立即出現腹痛或伴嘔吐咖啡色物,應考慮異位栓塞可能。少量碘劑、無水乙醇等反流,可造成惡心、腹痛、嘔吐咖啡色物,一般能夠緩解。如果栓塞劑反流較多或發生微球反流,經胃十二指腸動脈進入胰腺毛細血管,可能導致胰腺壞死,出現腹痛、腹脹、腸麻痹、電解質紊亂甚至死亡。栓塞劑流入胃十二指腸動脈還會發生胃腸道出血,故使用末梢型栓塞劑時要特別注意防止反流。發生腹脹、腸麻痹者,應行胃腸減壓及對癥處理,部分病人可恢復。應特別警惕大量碘劑或微球類物質的異位沉積,防止膽瘺、胰腺壞死、胃腸道穿孔等嚴重并發癥??刂扑ㄈ麆┑目偭亢土魉?,將胃十二指腸動脈開口處封閉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預防處理措施:在技術上要求盡量實現超選擇插管以防止栓塞劑反流,較為理想的是使用微導管技術,導管更接近血管瘤組織,使栓塞劑最大限度地聚集在血管瘤血管內,減少栓塞劑反流,避免非靶器官損害。注意觀察有無腹痛、腹脹、惡心、嘔吐等情況,觀察嘔吐物的量、色、性質及生命體征。必要時指導病人禁飲食,行胃腸減壓,觀察引流物的性質和顏色,靜脈補液或輸血,保證有效循環血量,做好抗休克治療,維持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
篇8
結石性急性膽囊炎(celad.acutecholecystitis)是結石在膽囊內及其移位過程中發生的一種常見并發癥。結石性膽囊炎多是原發性膽囊炎。女性多見,50歲之前男女之比為1:3,50歲之后為1:1.5。
(一)術前護理
[護理評估]
1.健康史
(1)一般資料年齡、飲食習慣、營養狀況等。
(2)既往史有無反酸、吸氣、上腹飽脹及類似發作史。
2.生理狀態
(1)局部疼痛部位、性質、有無壓痛、反跳痛及放射痛;有無腹膜刺激征、有無包塊等。
(2)全身有無惡心、嘔吐、發熱、黃疸、腹腔積液等癥狀;意識狀態;生命體征情況。
(3)輔助檢查膽管系統相關檢查及血生化檢查結果。
3.心理狀態
(1)認知情況病人對疾病的進展、治療及護理措施了解程度。
(2)心理承受能力病人對本次發病的心理反應,對手術過程、術后不適、預后所產生的焦慮、恐懼反應及程度。
4.社會支持系統家庭、社會對病人的支持程度,家庭的經濟承受能力。
〔護理措施]
1.協助病人臥床休息,根據病情選擇舒適的臥位,有腹膜炎體征者宜取半臥位。
2.進食可以促進膽囊收縮,加重膽絞痛,因此,急性期指導病人禁食,病情穩定后,宜食用低脂、高糖、高維生素易消化飲食。
3.疼痛的護理
(1)觀察腹痛部位及性質變化如出現寒戰、高熱或腹痛加重,波及全腹,應考慮病情加重,及時報告醫師并協助處理。
(2)診斷及治療方案明確后,遵醫囑可給予鎮痛劑,以減輕疼痛。
4.高熱的護理
(1)高熱病人遵醫囑給予藥物或物理降溫,并密切觀察體溫變化,加強營養。
(2)及時更換潮濕被褥,增進病人舒適。
(3)密切觀察血壓、脈搏、呼吸、神志變化。
5.根據醫囑及時給予靜脈補液及抗感染藥,防止及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6.評估病人對疾病及手術的心理反應,耐心解釋發病原因、醫護措施、手術目的、預后及注意事項,給予鼓勵、安慰以取得配合。同情、關心病人,減輕焦慮及恐懼心理。
7.術前常規備皮、置胃管、藥物皮試、配血等。
[護理評價]
1.病人對疼痛的處理是否滿意,有無疼痛加劇或反復發作。
2.病人的體溫是否恢復正常。
3.病人是否情緒穩定,是否護理合作。
(二)術后護理
[護理評估]
1.手術情況手術名稱、麻醉方式、術中各器官系統情況、引流管放置情況。
2.生理情況全麻者是否清醒、是否躁動、心電監護各項指標的變化情況、呼吸情況;傷口有無滲血,各引流管引流液量及性質的變化:出入量的情況。是否舒適。
3.心理與認知情況病人及家屬對本次手術的滿意程度,能否適應監護室環境,對手術后各種不適的心理承受程度,對手術后及康復出院后的相關知識掌握程度。
[護理措施]
1.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1)監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及血氧飽和度變化并記錄。
(2)觀察尿量,記錄24小時出入量。維持體液平衡。
(3)觀察傷口有無滲血;腹腔引流管引流液性質及量的變化,如果短時間內流出大量鮮紅色液體,應立即通知醫師,并更換引流袋,記錄引流液的顏色、量、性質。
(4)觀察病人面色、末梢循環情況,有無四肢發涼、出冷汗等休克癥狀。
(5)觀察病人有無發熱、腹痛等表現。
2.維持腹腔引流管效能妥善固定,防止扭曲、堵塞及脫落,每1~2小時擠壓1次,避免逆行感染。
3.呼吸道管理
(1)全麻未清醒者及時吸出口腔分泌物,防止誤吸。
(2)指導并協助有效咳痰及深呼吸。
(3)病情穩定后可取半臥位,每2小時翻身拍背1次。
(4)痰液粘稠不易咳出時可行霧化吸入每日2次,吸入后協助拍背排痰。
4.及時評估病人舒適狀況。協助取舒適臥位并定時翻身;向病人解釋疼痛原因及應對方法,必要時,應用鎮痛劑以減輕疼痛。
5.制定活動計劃,預防并發癥,最大程度地恢復自理能力。
(1)臥床期間提供細致的生活護理,滿足病人生理需求。
(2)指導病人行床上功能鍛煉,如足背伸曲運動,預防術后并發肌肉廢用性萎縮和下肢深靜脈血栓。
(3)術后視病情指導并協助病人早期離床活動。
6.加強營養,促進康復術后禁食,腸蠕動恢復后進高蛋白、高維生素、高熱量、低脂飲食。肝功能不良者給予適量蛋白飲食。:
[護理評價]
1.疼痛是否緩解或能耐受。
2.病人排痰是否有效,肺部呼吸音是否清晰,血氧飽和度是否正常。
3.病人是否自述舒適感增加。
4.病人基本生活需要是否得到保證,自理能力是否逐漸提高。
5.生命體征是否正常,出血是否減少或停止。
篇9
關鍵詞 病毒性腦炎 臨床分析
病毒性腦炎是兒科中樞神經系統感染中較常見的疾病,病情表現輕重不等。對患兒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傷害,有的可造成嚴重的后遺癥,或造成死亡。故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尤為重要。本文對本院近年來收治的90例病毒性腦炎作一分析。
資料與方法
一般資料:本組患兒均符合病毒性腦炎診斷標準。各季均有發病,發病季節以6~11月為多見達60例(67%)。其中男52例,女38例,男:女比約為1.4:1;年齡4個月~13歲,其中4個月~3歲26例,4~7歲34例,8~13歲30例,平均6歲8個月。住院天數平均13日。
臨床表現:本病臨床表現不一,首發癥狀差異較大,年齡不同其表現也不同。多為急性起病占68例,亞急性起病22例。一般患兒都有呼吸道及腸道感染癥狀。嬰幼兒一般以發熱、嘔吐、腹瀉、精神委靡、吃奶少、多睡、驚厥多見,學齡前及學齡期以發熱、頭痛、頭暈、嘔吐、精神癥狀為主。其中發熱病人75例,頭痛65例,嘔吐45例,頭暈12例,驚厥21例,精神癥狀9例,昏迷2例。腦膜刺激征21例。錐體束征陽性45例。
輔助檢查:①腦脊液檢查:本組病人均做腦脊液檢查。腦脊液外觀均為無色透明,其中異常28例,白細胞數(20~500)×109/L,以單核細胞為主10例,中性粒為主6例,蛋白輕度增高12例,糖及氯化物均在正常范圍。②腦電圖檢查:本組病人腦電圖異常72例(80.8),輕度異常41例,中度異常20例,重度異常11例。共同特點以α、δ波為主的彌漫性異常為主,部分病例在彌漫性異常的背景上有局限改變。③頭顱CT本組病人均做頭顱CT,正常72例,異常18例(20%),其中16例為低密度區改變,以額、顳、頂葉多見。
治療方法:高熱患兒給予藥物或物理降溫.必要時行人工冬眠。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及能量供給,結合抗病毒治療。顱高壓及驚厥發作者給予降顱壓和抗驚厥治療,對于重癥病兒可聯合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營養腦細胞促進神經細胞功能恢復,加強護理。危重病兒予監護治療,對于出現呼吸衰竭的患兒及早予以輔助通氣等綜合治療。
結 果
90例患兒中,痊愈80例,好轉8例,轉院2例。
討 論
病毒性腦炎是指各種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腦實質的炎癥,有時病毒感染不僅累及腦實質也可累及腦膜,當腦膜及實質受累癥狀明顯時又稱為病毒性腦膜腦炎。在兒科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中占較大比例。臨床表現多樣,這與病毒的種類、機體的免疫狀態及感染條件有關。臨床癥狀的輕重、腦脊液及外周血象的改變也與此有關。由于病原學檢測在基層醫院很困難,故其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腦脊液檢查和病毒檢查。病毒檢查是最具說服力的,是從腦組織或腦脊液中分離到病毒,前者只能在死后或做活檢獲得,對基層而言均不現實,故只有腦脊液檢查為主要指標。小嬰兒表現不典型,年齡越小臨床癥狀越不典型。本組病例中有7例小嬰兒以發熱、吃奶少、精神萎靡、驚厥為首發癥狀。本組學齡前及學齡期患兒以發熱、頭痛、頭暈、嘔吐、精神癥狀、頸項強直、錐體柬征陽性為主。另外,特別對于年長兒,可以精神癥狀為突出表現,出現胡言亂語、恐懼,語言障礙、譫妄等表現,本組病人中有9例表現如此。故對精神癥狀為主的年長兒,要高度警惕病毒性腦炎可能。
本組患兒腦脊液檢查正常62例,異常28例(45%),陽性率并不高,說明病毒性腦炎早期腦脊液變化不大,重癥病例42例,腦脊液細胞數異常占21.8%,輕癥病例24例,腦脊液細胞數異常占29.5%,兩者經統計學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說明腦脊液變化與病情輕重不成平行關系與文獻報道相一致[1]。
頭顱CT檢查能顯示病變的范圍及程度,為診斷、治療效果評估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本組頭顱CT異常中,16例以額、顳、頂葉低密度區改變多見,可能與該處易出現供血障礙有關。
目前,在臨床上對腦電圖在病毒性腦炎的診斷上越來越重視,國內研究報告病毒性腦炎時EEG的異常率為41.65%~100%[2]。本組異常率為80.8%,與文獻報道一致。腦電圖的改變與病情的發展有關。病情嚴重時,腦電圖改變也加重;病情改善時,腦電圖也隨之好轉,有很高的鑒別診斷意義。多數以彌散性或局限性異常慢波背景活動為特征,少數伴有棘波、棘慢綜合波。慢波背景活動只能提示異常腦功能,不能證實病毒感染性質。重度異常的腦電圖,特別是局灶性異常,常提示腦損害的嚴重性或腦炎后發生癲癇的可能性增大,故腦電圖及其隨訪對病情預后有一定的參考價值?;坠澬?、腦干型、小腦型腦炎腦電圖陽性率低。腦電圖正常不能完全排除腦炎,因此僅憑腦電圖檢查診斷是不夠的。
總之,臨床上對可疑病毒性腦炎的患兒應盡早作腦脊液檢查,必要時可再次復查。行腦電圖檢查、腦CT掃描。腦電圖和腦脊液檢查正常時也不能排除病腦診斷,對高度懷疑的患兒1周后復查[3-5]。病毒性腦炎早期診斷,早期、及時、恰當、有效地綜合治療,有利于控制疾病的進展,可改善預后,并且降低病死率和致殘率,減少后遺癥的發生。在治療上早期采取綜合性治療措施,包括控制體溫、止驚、合理使用脫水劑和激素、結合抗病毒治療。重癥聯合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及促進腦細胞功能恢復,加強護理,對減少神經系統后遺癥的發生及降低病死率起到一定的臨床效果。
參考文獻
1 王旭.160例兒童病毒性腦炎腦電圖分析.基礎醫學論壇,2006,10(4A):352-353.
2 于毅.小兒病毒性腦炎的診治策略探討[J].中國實用兒科雜志,2001,16(9):540.
3 李璧如,許懷琪,王廉文.急性重癥病毒性腦炎診治體會附20例報告.臨床兒科雜志,2000,18(1):236-238.
篇10
肺炎是指發生在終末氣道、肺泡和間質的炎癥,為呼吸系統的一種常見病,20世紀初,肺炎是人類主要致死原因,隨著現代醫學技術的發展,對各種病原菌引起的肺炎診治水平明顯提高,使肺炎的預后顯著改善。
一 病因與發病機制
1.病因 肺炎的病因有多種,目前大體上可分為三類。其中最常見的病因為感染,包括細菌、病毒、真菌、支原體、衣原體及寄生蟲所致的肺炎;其次為理化因素,包括毒氣、化學物質、藥物、放射線、水、食物或嘔吐物的吸入等引起的肺炎;另外,免疫和變態反應方面的因素也是引起肺炎的常見病因,包括過敏性、風濕性疾病以及 HIV等疾病引起的相關性肺炎。
2.發病機制 肺炎的病原體因宿主年齡、伴隨疾病與免疫狀態、獲得方式可有較大差異。因此,針對病原學肺炎的病因來說,感染性疾病中細菌性肺炎占成人各類病原體肺炎的80%。其發病機制也針對細菌性肺炎而言。
(1)機體防御功能受損 在健康人群中,發生肺炎多與病人的全身及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損有關,如上呼吸道感染、受涼、淋雨、勞累、糖尿病、醉酒或全身麻醉時,??蓪е潞粑谰植科琳虾颓宄龣C制、肺泡巨噬細胞的吞噬功能以及機體正常免疫功能低下或受損;另外,各種肺炎的易患因素,如吸煙、酗酒、年老體弱、長期臥床、意識不清、吞咽和咳嗽反射障礙、各種慢性病或重癥病人(如COPD、肺水腫、尿毒癥、癌癥、ARDS等)、大手術后、應用激素或化療藥物等情況下均易引起本病。
(2)病原菌的侵襲 當機體防疫機制受損或低下時,病原微生物可以沿下列途徑侵入下呼吸道,其中包括:吸入口及咽部的分泌物;直接吸入周圍空氣中的細菌;菌血癥;相鄰部位感染直接蔓延到肺等。正常情況下,上呼吸道可寄生有多種菌群,如鏈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桿菌、革蘭陰性桿菌(如綠膿桿菌、肺炎桿菌或大腸桿菌),這些正常菌群上呼吸道分泌物增加到一定濃度時即可發生肺炎。
(3)分類與病因關系 除按肺炎的病因分類外,還可按解剖學部位和發生肺炎時機體的免疫狀態分類。按肺炎累及的解剖學部位可將其分為三類。①大葉性肺炎或肺泡性肺炎:即病變累及整個肺葉稱為大葉性肺炎,累及到肺段稱肺段性肺炎,多為細菌感染所致。②小葉性肺炎或支氣管肺炎:指炎癥累及細支氣管、終末支氣管及其遠端的肺泡,可由細菌、病毒和支原體等引起。③、間質性炎癥:指病變累及支氣管壁、支氣管周圍組織和肺泡壁,為肺間質性炎癥,可由細菌、病毒、理化因素引起。按發生肺炎機體免疫狀態分為社區獲得性肺炎(院外感染肺炎)和醫院獲得性肺炎(院內感染肺炎),前者多在健康人中間,免疫力多正常時感染,而后者多發生在機體有各種疾病、大量應用各種藥物(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劑等),或進行侵入性操作(如大手術后),或在老年人、體質弱者中發生。此種情況下發生的肺炎,大多預后較差,病死率高達30%~50%。
二 護理
1.護理評估
(1)病因評估 肺炎病因較多,不同病因導致的肺炎類型有所不同。如細菌性肺炎、真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等均為不同病原體引起的,其治療方法大不相同。另外,疾病相關性肺炎,如HIV相關性肺炎、系統性紅斑狼瘡性肺炎等,癥狀體征也有差異。對此護士應重點評估相關致病因素。
(2)病情評估 肺炎發病的不同階段,癥狀程度有所不同,要掌握病人病情進展程度,及時發現病情變化,如發熱、胸痛、咳嗽、呼吸困難、肌肉痛、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等。尤其當發熱病人出現血壓下降、呼吸增快及末梢循環障礙時,要格外重視生命體征的評估,以防休克的發生。
(3)健康行為與心理狀態評估 評估病人對疾病相關知識的需求,了解病人預防疾病知識掌握程度,如預防感冒、加強營養和有利于肺部擴張的要求等。肺炎病人可產生焦慮、煩躁、緊張或憂部等心理問題,需重點判斷重癥肺炎出現休克時的精神癥狀與因病情引起的心理問題,應區別對待,以防延誤病情的診治與搶救。
2.護理診斷 針對病人問題可提出如下常見護理診斷。
(1)清理呼吸道無效 與痰液黏稠分泌物過多有關。
(2)氣體交換受損 與肺泡、毛細血管膜的炎癥有關。
(3)營養失調,低于機體需要量 與攝入量減少有關。
(4)其他護理診斷 如睡眠形態紊亂、疲倦、體溫過高等,應根據病人的病情而定。 3.護理目標
(1)維持呼吸道通暢。
(2)促進身心的休息。
(3)維持足夠的營養和體液。
(4)預防傳染。
4.護理措施
(1)維持呼吸道通暢 ①:患側臥位、臥床時雙手上舉,置于床墊上,以利于胸部擴張。盡量避免仰臥位,以防痰液誤吸。②協助除去肺部分泌物:蒸汽吸入法、霧化吸入法、叩背法、引流、吸痰法。無論采取哪種方法均需注意根據病人的病情適量而行,防止病人不能耐受。③氧療:老年人吸氧時要防止二氧化碳潴留,根據血氣分析結果調整吸氧濃度。PCO2>6.65kPa(50mmHg)時,采取低流量吸氧。
(2)促進病人休息 急性期臥床休息,必要時給予止痛劑。休息環境要舒適,護理人員要盡量使各種處置集中進行,并減少噪聲。被子不宜過重,以免影響呼吸。限制探視,保持情緒穩定。
(3)保持病人舒適 大量出汗時,及時更換內衣和被褥,定時擦浴,并注意預防感冒。
及時清潔口腔,做好口腔護理,根據口腔狀態選擇漱口液,如發現口腔黏膜改變及時檢查咽試子,做細菌培養。
(4)補給營養及液體 ①給予高熱量、高蛋白、清淡可口飲食,增加多種維生素的攝入。②每天攝入液體量3000~4000ml,注意出入量保持平衡,防止高熱后大汗液體丟失過多。對老年人補充液體要觀察尿量的變化,以防影響心功能。③對于進食困難或有吞咽功能障礙者,應盡早給予鼻飼,進食時注意防止發生吸入性肺炎。
(5)高熱護理 ①寒戰時及時加蓋被褥,一般寒戰可持續半小時左右,此期禁止物理降溫。②使用熱水瓶時防止燙傷,熱水袋溫度以不燙手背(
(6)動態觀察病情變化 ①對于老年病人,如有精神癥狀、體溫不升或體溫過高者,心率>140/min,白細胞計數>3×109個/L或
參 考 文 獻
[1] 王玲;老年患者發生吸入性肺炎的原因及護理[J]. 中國民康醫學 2010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