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標三實經驗總結范文
時間:2023-04-06 03:59:3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一標三實經驗總結,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教師繼續教育是教師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全體在職教師整體素質和促進教師專業化的有效途徑,也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關鍵。學習期間,在與實際相結合不斷的實踐,取得了非常大的進步。無論是教育思想,教育理論,還是業務能力等方面受益頗多?,F把一年來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領導,提高認識
學校成立了以校長為組長,副校長,教務主任,教研組長為成員的學校教師繼續教育工作的領導小組。校長高度重視,親自安排部署。再按學科教學結構分為若干基層培訓小組,以教研組長為基層培訓小組的組長。學校繼續教育領導小組、教研組的基層培訓小組及教師都將擬定出各自的培訓達標計劃,培訓措施及培訓經驗。做到有的放矢,心中有數,學有目標,學有收獲。組織教師認真學習,有關繼續教育的文件,使全體教師認識到繼續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思想認識和參加繼續教育的積極性,并制訂了學校教師繼續教育的規劃和相關的制度,從組織上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得到了落實和保證。
二、轉變觀念,樹立新思想。
觀念是行動的先導?,F代教育觀,就是要把“教師說學生聽”,“教師灌學生記”“教師管學生服從”的陳舊教育方法重新審視,轉變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使學生重視弘揚主體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積極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大力推進素質教育,教師的教育教學觀念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育教學行為,直接影響著教育教學的效果,影響了素質教育的進行。觀念的轉變,大大提高了教育教學效果和質量。
三、按照上級部署,開展教師繼續教育工作
1、職業道德教育:
利用每周的政治學習時間,認真學習教育法律法規,樹立教師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識別大是大非的能力,忠誠于人民的教育事業。用《中小學教師職業道德規范》來規范教師自身的的言行、尊重學生、愛崗敬業,為人師表,要學習心理健康知識,不斷提高自身心理素質,增加協作精神,健全人格,提高教師們適應教育改革發展和社會變革的能力。
2、信息技術培訓。
為讓我校教師盡早地掌握現代教育信息技術,充分用好我校教育資源,制定了學校教師信息技術培訓達標計劃,采取分類培訓,分步達標,平時訓練,假期定級培訓的方式,把信息技術的培訓與學科教學的培訓充分結合起來,提高教師的基本技能,促進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全體教師皆能基本普及計算機基礎知識和操作,能用計算機上網查找資料,編寫教案,制作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和開展教育科學研究。
3、學科教學業務技能培訓。
進一步抓好抓實備課、上課、說課、聽課、評課、輔導學生,批改作業,教學效果檢測等教學環節的常規培訓。盡最大的努力,創造更好的教學條件,讓更多的教師采用以多媒體計算機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更新課堂教學的手段與形式,提高課堂效果。
另外,進一步加強各類活動課及班主任工作技能訓練,探討研究素質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學方法,緊密結合教育教學任務,撰寫經驗總結,改進小學教育教學的途徑和方法,不斷提高教師素質教育的能力和水平。
著力培養我校各學科的骨干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積極認真選派骨干教師參加省市、縣級有關培訓,提高培訓者的能力和水平,為造就和培養我校一批教學骨干教師創造良機,扎實穩步地開創我校教育教學工作的新局面。
四、保證時間,落實經費
學校對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十分重視,對教師的繼續教育工作做到時間保證,對教師參加省、市、區各級教研活動,教師參加學歷進修、集中輔導等學校均能為教師保證時間,同時學校在繼續教育經費上也得以保證,讓參加繼續教育的教師,使教師繼續教育工作在我校順利地開展下去。
篇2
關鍵詞:成人教育 社會 政治 經濟 功能
《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明確指出:“誰掌握了面向21世紀的教育,誰就能在21世紀的國際競爭中處于戰略主動的地位?!?nbsp;
我國的各類成人教育部門,擔負著培養、教育跨世紀人才的重大歷史責任,在跨世紀的時刻,對成人教育的各種社會功能進行重新審視,無疑具有現實的和歷史的意義。
一、成人教育的經濟功能
“成人教育主要是對走上各自生產和工作崗位的從業人員進行的教育。它能直接有效地提高經濟效益和工作效率?!辈谎远?,成人教育對經濟發展具有極大的促進功能。
1.促進科技進步的功能。成人教育對科技發展的促進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其一,成人教育是培養科技人才的基地。通過發揮其教育的功能,成人學校能夠為科技發展輸送大批不同專業、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源,為科技進步及創新提供人力、智力上的保證;其二,成人教育的對象大都是在崗人員,其中不乏一些業務骨干和技術能手,他們在成人學校學到的知識能夠直接作用、應用到生產第一線,能解決生產、生活中丞待解決的難題,從而直接為科技創新服務,直接促進科技的進步。
2.提高勞動力素質的功能。這里所談的勞動力素質,主要是指勞動者的文化水平及技術水平。
馬克思認為:“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訓練?!笨梢钥闯觯诂F代化大生產條件下,勞動者素質的高低主要取決其所受教育的多少:受教育程度越高,勞動者的素質則越高;反之,勞動者的素質則越低。
通過一定階段的教育,不僅可以使勞動者掌握最基本的文化知識和基本技能,同時也可以提高勞動者的判斷、思維能力,提高勞動者的整體知識水平及技術技能,從而使他們的智力開發能夠與產業結構、生產的發展相適應。
對于已經從業的勞動者來說,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意味著生產力的發展水平可以得到提高,經濟也可以得到快速發展。
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
成人教育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就是提高勞動者的政治思想素質,以使每個人的思想意識、價值取向、自主行為及判斷是非的能力等符合規范、符合要求。這里,成人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指導功能。主要指成人教育有對人們的認識、思維、意識、情緒、行動等按照既定的目標和方向進行調節和引導。
目前,我國正處在新舊體制交替之際,形形的新思潮紛至沓來,外來思維方式、價值觀及外來意識,猶如一股強大的沖擊波一齊涌入人們的眼前,令人眼花潦亂、目不暇接,在各種新思想、思潮面前,一些人往往茫然不知所措。
要使每一位社會成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個人的努力不可或缺,家庭、社會、學校的綜合教育亦缺之不可。就學校教育而言,通過對成人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育,重視榜樣、發揮典型作用的教育以及加強政治理論課與思想教育課“兩課”的主渠道教育,無疑可以使陷入困惑的人們少一些瞞怨和指責,多一些理解、支持和參與,激勵他們積極上進,不斷進取。
成人教育通過對成人政治價值觀念的不斷灌輸,可以影響他們一生的政治態度、觀念意識及理想信念。
2.規范功能。我們知道,現在的成人學員雖然思想較成熟,言行較謹慎,但他們的意識、思維、行為等較之以往已有了較大改變,可以說現在的成年人是很有希望與潛力的一代,在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煜煜生輝的地方。但是,由于年齡、家庭、知識水平等因素制約,在一些成人學員的言行中,仍然有一些不盡如人意的地方,隨著學習環境的逐漸寬松,成人身上長期積淀下來的不合規范的行為更是得到了淋漓盡致的發揮。
原則上講,成人學校對于所有成人學員在接受教育期間,對其學習、人際交往、服裝儀表、品德、行為等都有比較明確、清楚的規范性條文予以規范和約束,同時,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要求等也對每個人意識、行為予
以嚴格的規范,從而使每個成人學員
的行為、言行符合規范和要求。
強制性的條文規范——剛性規范,對于規范和約束人們的行為實屬必然,也很必要,而持之以恒的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等對于制約成年人的行為也至關重要,通過這種柔性規范,能夠讓人們在潛移默化的學習中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的行為,任何時候都不應與社會主義道德規范背道而馳;一個人實現“自我價值”更不能違法犯法;“個人利益”的獲得與實現,必須要受到社會公德及法制的約束和限制。
三、成人教育的文化功能
我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泱泱大國,由于教育投資少,整體人口的文化素質較低,仍是我國現實經濟發展的潛在危機,所以需要大力發展成人教育。
成人教育對于成年人接受知識、更新知識、學歷教育及上崗培訓等具有十分顯著的功效。
1.傳遞功能。這是成人教育與普通教育共同具有的功能。在成人教育中教師是知識的傳授者,在整個社會的發展中,通過教師的“傳道、授業、解惑”,使人類的文明得以延續,使我們的社會得以發展和進步。
在“傳道”的過程中,教師要把各種有用的文化知識,傳遞、輸導給成人學員,通過持久、深入、由淺入深地不斷傳授,可以使成年人在成人教育中吸收、汲取許許多多的傳統文化及現代科技知識。在成人教育中,教師是文化傳遞的直接者,通過教師潛移默化的影響,各種文化知識、價值觀念、道德、修養等都會傳導到社會成員的腦海中來,使他們充分掌握在一定的組織機構、工作崗位擔任特定角色應具備的知識、技能和行為模式,從而對他們的一生知識的掌握和運用受益無窮。
2.創新功能。作為文化的直接傳播者—教師,對文化知識不僅有傳遞、解釋、傳承的義務,同時也有選擇文化、創新文化、更新文化的責任。正如列寧所說:“只有確切地了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只有對這種文化加以改革改造,才能建設無產階級的文化?!辈谎远?,只有在傳播文化知識的其中,不斷地對舊有文化、傳統文化進行再創造,文化才能不斷地推陳出新。
我們知道,成人學員是社會的勞動成員,也是社會某種職業的承擔者,他們的學習,不僅僅是為了認識社會、認識自然,而且也是為了改造社會、造福于社會,所以在學習中成人學員渴望學到良好的文化知識,和先進、有用的科技技能。
綜上所述,充分認識成人教育在社會生活中的經濟功能、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是成人教育走向健康發展、和諧發展和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只有這樣,才能認真總結成人教育的實踐經驗,探索規律,為成人教育的改革和發展服務;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為建設終身教育體系和學習型社會作好經驗總結和理論探索服務。這是成人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重大課題。
參考文獻
[1]葉忠海.成人教育學通論[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7.
[2]高志敏.終身教育終身學習與學習化社會[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篇3
關鍵詞:西方經濟學;教學方法;改革;內容;必要性
兩百多年前,《西方經濟學》課程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和發展,在西方國家被稱為“社會科學的皇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特別是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我們有必要了解西方國家特別是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情況,同時借鑒西方國家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和教訓,《西方經濟學》越來越受到國人的重視,我們有必要深入學習《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理論。
一、《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必要性
《西方經濟學》課程作為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各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和核心課程,是進一步學習經濟管理類專業后續課程的基礎。國際經濟與貿易、物流管理、金融學、市場營銷、報關與國際貨運、管理學等專業均屬于經濟管理類專業,《西方經濟學》課程作為上述各專業的基礎課開設。然而,在大部分高校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中,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課堂教授為主,學生參與課堂遠遠不夠。這種教學方式主要存在三個弊端:一是以教師為中心,課堂講授過多。教學地位以教師為主,教師講的過多,學生自主支配的時間過少,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更談不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導致教學質量不高,遠遠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二是以課堂為中心,與現實社會脫節。教師偏重于理論知識點的講解和說明,缺乏對現實經濟問題的分析,學生學習了很多理論問題但無法將所學理論應用于實踐,更無法提高其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是以考試為中心,忽略了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的培養。這種單一的目標導向型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滿足于書本內容的學習,使得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為了考試通過而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為此,如何教授好這門課程,使學生在掌握西方經濟學基本原理和基本經濟規律的基礎上,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是經濟學教學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段鞣浇洕鷮W》課程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探索更加合理有效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興趣引導學習,從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段鞣浇洕鷮W》體系龐大,內容豐富,研究方法多樣,邏輯性強,在教學過程中需要采取多種方法,多層次、多角度地進行教學。在《西方經濟學》課程中,既有經濟學的發展歷史,又有不同的經濟學流派;既有宏觀經濟的整體分析,又有對個體經濟單位的研究;既有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和教訓,又有社會化大生產的規律總結;研究方法上既有均衡分析和非均衡分析,又有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還有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這樣龐大的內容體系和多樣化的研究方法對《西方經濟學》的教學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段鞣浇洕鷮W》是一門邏輯性很強的課程,數學分析方法在經濟學課程中有著廣泛的應用,這是《西方經濟學》課程有別于其他經濟管理類課程的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經濟學中數學的運用主要在兩個方面:一是運用數學公式來推導、論證經濟理論,在輔助其他教學方法的情況下,學生對基本理論的掌握難度不大。二是編制數學模型,計算、驗證經濟學理論或進行經濟預測,學生普遍難以理解和掌握。這種定量分析雖然能使經濟學更能應用于實際,使分析結果更加科學,但在學生數學基礎普遍偏差的情況下,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以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經濟學的數學分析方法所要解決的一個關鍵問題。作為資本主義制度的上層建筑,西方經濟學企圖為其經濟基礎解決兩個問題:第一,在意識形態上,宣傳資本主義制度的合理性和優越性,從而加強對該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第二,總結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運行的經驗并把經驗提升為理論,以便改善其運行,甚至在必要時為拯救其存在提供政策建議。因此,西方經濟學具有雙重性質,它既是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又是資本主義的經驗總結。如何使用正確的教學方法使學生真正做到“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所要解決的另一個關鍵問題。
二、《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的主要內容
課程教學方法改革是提高教學質量、深化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重要途徑。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重要環節。在《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中,依然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法,即依托一本教材,以課堂教授為主,這種教學方式存在很多弊端必須加以改革。
(一)改變以教師為中心,課堂講授過多的現狀
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枯燥乏味,學生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缺乏學習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不能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要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可以采取課堂討論的方式學習。能否學好西方經濟學,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有很大關系。教師應善于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于學生非常熟悉且敏感的課題,可以通過課堂討論的方式,讓大家各抒己見,在辯論中明白是非曲直,使學生了解一些西方經濟學的基本知識,不僅有利于他們理解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也可以使他們更好地研究、借鑒西方的一些有益的做法。
(二)改變以課堂為中心,與社會脫節的現狀
教師偏重于理論知識點的講解,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引導學生分析現實經濟問題,導致學生不能將所學理論與實際聯系起來,難以做到學以致用。學習西方經濟學時,很多問題的結論要求學生必須牢牢掌握,但如果不講方法,只讓學生死記硬背,往往收效甚微。因此,在教學中,應當注意理論聯系實際,通過大量實例加深學生對問題的理解,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例如,在講需求彈性與總收益的關系時,需要學生記?。盒枨笕狈椥缘纳唐罚瑑r格與總收益呈同方向變動;需求富有彈性的商品,價格與總收益呈反方向變化。為了幫助學生理解這個知識點,可以通過引用大量的富有彈性和缺乏彈性的商品例子,通過對這些商品價格改變后總收益變化的分析,加上幾何模型作圖說明問題,實例分析和理論分析相結合,使學生熟練掌握價格彈性和總收益的關系。
(三)改變以考試為中心,忽略了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性的現狀
這種以教師“教”替代學生“學”的“單向式”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滿足于記憶授課內容,使得學生上課記筆記、考試背筆記,為了考試而學,缺乏學習的主動性、創新性,也就無法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現有的學生考核方式下,學習成績的好壞占很大的比重,很多學生將通過學校的考試作為唯一的學習目標,也有很多老師將提高學生的卷面成績作為教學的唯一目標,這就脫離了教育的根本。西方經濟學的教學不在于教會了學生多少個經濟學的概念和原理,而是在于教會學生對經濟現象的深入認識和了解,教會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如果沒有學習能力的提高,單純是知識點的熟練記憶,對學生而言沒有太多的實際價值,對老師而言是教育的失敗。
三、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
《西方經濟學》課程是遼寧對外經貿學院財經類各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是學習其他專業課程的前提和基礎。隨著《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的深入發展,其課程教學內容不斷更新,教學方法不斷深入實踐,積累了許多寶貴的經驗和教訓。
(一)理論講授和案例分析相結合
《西方經濟學》是一門理論性較強的課程,學生學習過程中普遍反映較難理解理論要點,為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改變單純理論教學的方式,在教學過程中增加案例分析的比例,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理論分析實際問題,使基本理論和實際相結合,變枯燥的理論為生動的實踐分析,吸引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例如,在供求定理的講授過程中,運用谷賤傷農的實例分析說明供給變化對均衡價格和均衡數量變化的影響;在支持價格的講授過程中,運用最低工資法的實例分析說明支持價格政策的應用;在完全競爭市場理論的分析中,結合農產品市場的特征分析完全競爭市場不存在的原因。通過實際例證的分析,使學生在掌握基本理論的同時,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不斷提升。
(二)教師主導和學生導向相結合
在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授課中,一直堅持的是教師的主導地位,學生對課堂的參與度不高,教學效果不夠理想。在學院《西方經濟學》課程的教學改革中,改變教師一言堂的現狀,堅持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導地位,充分調動每一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給學生充分的時間發表自己的認識和主張,使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和思考,實踐證明,學生學習積極性較以往大大提高。
(三)學生考核方式的改革
傳統的《西方經濟學》課程考試,主要考核學生對基本知識點的掌握情況,考試題型主要包括選擇、判斷、名詞、簡答、論述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很難體現出來。為此,《西方經濟學》課程對學生的考核方式做了改革??荚囶}型上縮減傳統考試題目的比例,增加應用型題目的比重,分析題、計算題、圖形分析題占據更大比重。這種考試方式的改革使得對學生的考核方式更加靈活,有利于學生學習過程中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綜上所述,《西方經濟學》雖然是一門傳統的理論性課程,但是經過在課堂教學方法和考試方法上的有益嘗試和調整,《西方經濟學》課程同樣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作者:李曉梅 單位:遼寧對外經貿學院
參考文獻:
[1]翟仁祥,韓曙平.西方經濟學課程教學方法改革研究[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2008(06):134-136
篇4
關鍵詞:計算機大賽;參賽總結;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4
自2011年開始,由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計算機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辦、中國鐵道出版社承辦的“全國高職高專院校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大賽暨海峽兩岸賽”已在北京連續舉辦兩屆。第三屆大賽又將如期而至,在前兩屆大賽中,我很榮幸作為指導教師帶隊參賽。我校參賽選手面對強大對手,穩扎穩打,經歷了心理上、品質上、技能上的“決戰”,兩屆大賽均取得了良好成績。
回想整個參賽過程,不禁感慨良多。大賽帶給我很多遺憾,但更多的是收獲,昔日為比賽日夜奮戰的情景歷歷在目,也許只有親身經歷了比賽才能體會其中的酸與甜、苦與樂。作為指導教師,我更深刻感受到大賽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推動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改革的強大作用。賽后,就我校參賽情況,本人對指導學生參賽的實踐進行了認真總結,并就有關問題進行了理性思考。
一、大賽的意義
1.大賽增強了學生的競爭意識,提高了職業競爭力
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頒布之后,教育改革進一步深化,各教指委、學校聯合企業,推出了一系列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創新能力的措施。本次大賽就是在這一背景下組織并開展的。實踐證明,大賽提高了學生的計算機綜合應用能力水平,強化了專業技能。通過校際競爭,使學生意識到與其他強手相比差距還很大,這更激發了其自身努力學習的激情,增強了競爭意識;同時通過大賽,讓他們把關注點從書本知識投向實際應用,激勵他們努力提高操作技能和綜合素質,幫助他們在嚴峻的就業形勢下提高職業競爭力。
2.大賽引領新一輪教學改革,起到示范教學的作用
大賽為計算機教育提供可資借鑒的國際標準、教學-學習平臺和項目教學示范性案例,促進學生信息技術基本技能培養與國際接軌,反映了最新的職業技能要求和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賦予了計算機教學新的內涵,引領新一輪教學改革。指導教師通過帶隊參賽,深入了解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最新進展,同時將了解的競賽內容和規程進行歸納總結,最終提煉、轉化為新的教學項目,可以不斷豐富課程教學內容,進而推進競賽內容的普及化教育,更好地適應信息時代對技能型人才的素質要求,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在大賽結束后,我校計算機基礎教研組召開了總結研討會,對競賽的主要內容、技術走向和對職業學校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基本要求進行了認真分析,試圖捕捉到更多可以指導教學改革的信息,進一步提高我校學生信息技術的應用能力。依據高職教育培養目標,同時結合競賽內容,對現有課程教學模塊進行了相應調整,為培養學生具備計算機操作層面、技術層面和專業應用層面上的信息素養創造了良好條件,更為選拔參賽學生做了良好鋪墊。
3.大賽促進了校際交流,提高了院校知名度和美譽度
大賽在引領計算機基礎教育教學改革的同時,也為計算機基礎教育搭建了一個廣闊交流的平臺,使參賽院校之間的交流更加廣泛,認識更加深刻。首先通過全國性大賽,院校之間加強了高技能人才和信息技術的交流,一方面為學生提供相互學習、展示自我、共同提高的寶貴機會,加強了職業技能的傳播與交流,彰顯出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辦學的新水平;另一方面學校之間也更加了解,加強了學校之間的信息溝通,有利于教師之間相互借鑒學賽指導經驗,探討和交流教育教學的經驗及成果,對提高教學水平、提升教學質量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其次,大賽向社會各界展示了高職學生積極向上、奮發進取的精神風貌和熟練的職業技能,引起了社會各界對高職教育的關注,更呈現了高職教育的美好前景,使家長和社會對高職教育給予了較高的評價與肯定。大賽過程中,我校參賽師生嚴整的隊容隊貌,良好的技能展示和禮儀禮節,得到大賽組委、評委裁判、參賽人員的高度評價,由此提高了我校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二、參賽實踐總結
1.教師的集體榮譽感是取得良好成績的重要保證
能夠親自輔導學生并代表學校參賽是每個教師的心愿,因此每個教師都很期待帶隊參賽。在如何確定輔導教師上,我們采取以“老”帶“新”的做法。這里的“老”是指參加過大賽教練員培訓的輔導教師,他們對大賽規程、技術性文件、學習測評軟件等大賽相關學習輔導內容比較了解,可以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新”指的是沒有參加過教練員培訓、對大賽不甚了解的教師。今年的“新”教師經過老教師的指導,并通過自身學習、磨練,到明年參加比賽時,經過教練員培訓,就成了經驗更為豐富的“老教師”。這樣可以不斷強化教師隊伍,使每個教師都有機會得到培訓、鍛煉,接觸到計算機基礎教育的前沿知識,更加了解大賽過程。沒有機會參加輔導的教師也會經常和找們一起討論輔導中存在的問題,幫助檢驗機房測試環境、安裝模擬測試軟件、制作選拔賽試題等??傊?,備賽的整個過程中,無論是否是輔導教師,我們計算機教研組每位教師都把自己看作是比賽的一員,積極參與到備賽過程。集體的力量與智慧,讓我們一步步走向成功。
2.建立科學規范的參賽選手選拔機制是基礎
在前兩屆大賽中,我校均報名參加了計算機基礎、常用應用軟件、網絡應用與安全三個項目的比賽。每個參賽項目各有特點,選拔參賽選手的側重點也不一樣。選拔的主要形式就是選拔賽。為保證讓優秀選手進入集訓隊,賽前一定要認真做好選拔賽的宣傳與組織工作,做到全員發動,使大賽覆蓋每一名學生,達到優中選優,“廣種薄收”。我校在收到大賽組委會通知后,有關領導高度重視,立即成立競賽領導小組,明確分工,第一時間通過班主任向全校學生下發了大賽預報名通知。同時我們計算機教研組召開了專門會議,大家分工協作,根據每個項目的競賽要點,精心制作了多套選拔測試題,在全體報名同學當中以“公開公平公正”為原則,采用“層層選拔,逐次淘汰”的策略,挑選出那些成績突出、學習興趣高、參賽潛力大的同學進入集訓隊;在決賽正式報名前,對進入集訓隊的同學一直實行動態管理,能者上、弱者下,營造趕、比、超的良好競爭氛圍,從而促進全體同學計算機水平的共同提高。在參加完第一屆大賽后,我們及時總結了經驗,從新生入學開始就有計劃、有準備地大力宣傳,在平常的教學中觀察、培養參賽選手,讓更多有興趣和一定基礎的學生參加選拔,同時注重以老帶新,在不斷地學習訓練過程中,優勝劣汰,使其中的佼佼者脫穎而出。通過選拔賽,不僅在全體學生中掀起了學習計算機知識、技能的熱潮,借機發現競賽人才、帶動更多的學生參與,同時也是對學生計算機知識、技能掌握水平的一次檢驗,對今后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果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3.制定行之有效的輔導方案是根本
(1)采用科學的輔導方案,精心指導方能出成果??茖W的訓練計劃,是提高輔導效率的關鍵所在。因學生基礎較差,雖然相對一般學生是佼佼者,但距參賽選手要求,仍有相當大的差距。因此在訓練中要有合理的訓練方法,不斷的摸索、調整、改進,采取循序漸進的方法,切忌過分追求難度,必須重視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訓練中從最基本的試題入手,由簡到難,逐漸綜合、強化、提升,不斷提高訓練水平。將學生最初的興趣轉化、引導為對競賽項目的摯愛、著迷,避免挫傷學生學習知識、技能的積極性。為使學生熟練掌握操作技能,達到競賽水平,應盡量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訓練平臺,來展現他們的操作水平,提升他們的實踐技能。以“常用應用軟件”模塊為例,這種計算機技能競賽要求學生熟練掌握office軟件的各種工具,熟悉每一步操作,因此給他們創造良好的機房環境,提供好的機器,進行日常操作練習是必不可少的。輔導教師應根據每個學生的具體練習情況,有所側重地講授其所需的軟件知識點,取其所需,同時布置一些具體的設計性實訓作品讓學生完成,讓其在實踐中自主學會具體操作,掌握操作技巧,牢記各種操作功能。
(2)關愛每一個參賽學生,做好他們的心理疏導。心理素質過硬,擺正心態,是參加任何大賽取勝的重要保證。指導教師應高度重視參賽選手的心理疏導與心理干預,幫助他們克服缺點,發揮長處,使他們既有壓力、又有動力、心情舒暢的投入訓練,戒驕戒躁,沉著應戰。根據實踐經驗,本人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調節學生情緒:
1)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親其師信其道,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使學生以非常愉悅的心情去面對每一項學習任務。因此,技能大賽輔導更需要和諧的師生關系。只有師生關系融洽,大家齊心協力,為了一個共同目標,才會取得好成績。指導教師要努力做好角色轉換,應改變輔導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真正成為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一個好伙伴,引領他們積極投入大賽訓練,養成主動學習的好習慣;同時也要關注他們的日常生活,盡最大所能地幫助他們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使他們對又苦又累的訓練感到輕松,成為他們的良師益友。
2)榮譽感、成就感的激發。有機會參賽的學生求知欲望、榮譽感都非常強,是學生中的佼佼者,十分希望有豐碩收獲。但隨著集訓強度以及訓練難度的逐步加大,他們的消極情緒也慢慢滋生,適時激發他們的榮譽感和成就感,不失為一劑良藥。指導教師要經常勉勵學生,為他們加油打氣,教育他們要珍惜參賽機會,讓他們懂得只有努力和付出才會獲得回報,最終享受成功的喜悅。
3)加強集體主義、奉獻精神等教育。指導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發揚為學校爭光、無私奉獻的精神,從精神方面、價值觀方面加強引領,讓學生充分認識到技能大賽不僅是為學校爭光,更是自己人生中難得的機遇,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能力,極大提升了自身的就業競爭力,更易獲得用人單位的青睞。
三、幾點反思
前兩屆大賽有些項目本有取得更好成績的能力和水平,卻沒有發揮好,成績不理想,主要有以下一些方面的反思:
1.選拔參賽選手不僅要注重平時訓練成績,還要注重成績的穩定性。
2.應該加大訓練過程中處理和應對環境不利因素的應變能力以及抗干擾能力。
3.與水平高的學校交流學習的不夠,存在信息閉塞,關門訓練的現象。
4.指導教師多是兼職教師,能力和精力有限,雖然都很努力,但離取得一等獎的水平有一定差距。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與建議
1.以賽促教,加大教學改革力度,進一步突出技能教學,堅持實施以促進就業為導向的學習實踐,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2.以賽促學,組建計算機學習興趣小組,堅持平時訓練與突擊訓練相結合,平時訓練促學會,突擊訓練促提高。
3.通過多渠道收集與競賽有關的信息,加強與高水平學校間的學習交流,借鑒經驗,做到知己知彼,取長補短。
4.學校應完善體制機制,激勵廣大教師積極參與技能大賽的指導訓練工作,加大投入力度,為勇挑重擔、無私奉獻的教師創造專業成長的平臺。
5.學校應繼續加強提高教師培訓層次,讓教師掌握更豐富的知識,進一步提高輔導水平,力爭在下一屆大賽中取得新突破。
參考文獻:
[1]章小永,魏建.開展技能競賽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J].職業,2010,(5).
[2]鄭東營.職業院校計算機技能競賽輔導策略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0,(18).
篇5
關鍵詞:廣義虛擬經濟;通脹預期;適應性學習;支持向量回歸;菲利普斯曲線
中圖分類號:F82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1722 (2016) 02-0005-xx
The Evolution and Measure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and Extensions of Phillips Curve
GUO Kai JI Ying-chi
(School of Finance,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Dalian,Liaoning,116025,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erspective to analyze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inflation expectation theory, the measurement of learning expectation, and how to extend New-Keynesian Phillips Curve based on learning expectation. Firstly,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erspective, learning expectation is able to reflect the bounded rationality, sticky information and learning dynamics much better. Secondly,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perspective, inflation expectation can be measured in two forms: learning mechanism and information dimension. Compared with inflation expectation with adaptive learning mechanism, SVR inflation expectation with information dimension is a more advanced form. Finally, the introduction of learning expectation can extend Phillips Curve to some new expectations-augmented forms, and the monetary policy and expectation management can be analyzed by comparing coefficients of different expectations and learning expectations. Especially, if the coefficient of adaptive learning expectation is larger significantly than SVR expectation, the central bank should guide the learning behavior of agent and accelerate the speed of learning by improving transparency of monetary policy and level of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therwise, central bank should also augment information dimensions of expectation forming.by improv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with other macroeconomic policy.
Key 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flation Expectation, Adaptive Learning, 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 Phillips Curve
2012年始,我國經濟增速有所放緩,物價也有所回調,但“經過前期較快上漲,物價絕對水平不低,不少國內商品價格已高于外部,居民對物價的感受仍較強,物價預期還不穩定”(2014第三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因而中國經濟呈現出新常態。在適應新常態的同時,面對經濟下行壓力,貨幣政策的合理制定以及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高效暢通將是中國經濟穩健運行的重要保證。在現代貨幣政策的分析框架中,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包含兩部分:一是代表總需求的IS曲線,用以刻畫短期利率與產出缺口之間的負向關系;二是代表總供給的菲利普斯曲線,用以刻畫產出缺口與通脹之間的權衡關系。在這種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下,中央銀行可以通過前瞻性貨幣政策規則調控短期名義利率來影響產出缺口,進而通過產出缺口實現通脹目標。前瞻性貨幣政策意味著貨幣當局應當依據對未來信息的預期調控名義利率,其中通脹預期至關重要。通脹預期是公眾對通脹未來變化的事前估計,其穩定與否可能導致宏觀經濟的大穩健或高通脹,從貨幣政策的角度而言,通脹預期會影響貨幣當局穩定價格的能力,會影響前瞻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對通脹預期的預測、管理和承諾還會影響貨幣當局與公眾之間的信息溝通。2000年始,我國政府工作報告開始公布CPI通脹目標①,人民銀行在近期也開始加強通脹調控,特別是在2011年和2012年,著重強調通脹調控和通脹預期管理。通脹預期管理的核心是能夠科學測度和引導公眾通脹預期,進而可以為前瞻性貨幣政策和菲利普斯曲線提供較為精確的數據依據。
本文從通脹預期演化入手,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來探討通脹預期的科學測度,進而甄別和測度哪種形式(或混合形式)的通脹預期在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中發揮作用,并針對不同形式的通脹預期采取不同的預期管理策略。
一、通脹預期演化與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通脹預期
預期在宏觀經濟學中的重要性早在凱恩斯的《通論》中就得到過充分強調,隨后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預期概念被眾多經濟學家們廣泛引入到宏觀經濟領域中的消費、投資、貨幣需求和通脹分析中。正如Mishikin(2007)所述,貨幣經濟學最重要的發展就是認識到預期對于經濟運行的影響,以及通脹預期對于通脹的推動作用。
初期的預期概念側重于適應性預期,這既不符合主流宏觀經濟模型的“向前看”的特征,又無法對代表性人如何形成適應性預期作出經濟解釋,以及對適應性預期的形成模式進行建模,因而缺乏宏觀可行性和微觀合理性。適應性預期強調依據過去可以觀測到的信息進行分析,并對未來進行預測,因而更加注重公眾的“向后看”的行為,但該理論過分強調歷史因素的作用,這無法滿足公眾在形成預期時明顯具有的“前瞻性”特點的要求,因此不能反映通脹預期的全部特點。在此背景下,理性預期學派應運而生。Muth(1961)最早正式提出了理性預期的概念并將其公式化和應用于蛛網模型的分析中,理性預期理論在宏觀經濟分析中的廣泛應用則歸功于Lucas(1972)和Sargent(1973)的創新性工作。理性預期學派認為由于市場主體能夠對貨幣政策效果形成無偏估計,并以此修正自身行為,這將使貨幣政策無效,因而貨幣當局應明確通脹目標,對通脹預期進行管理以及提高貨幣政策獨立性,同時放棄相機抉擇的貨幣政策以抑制通脹傾向,防止通脹預期的自我實現。
理性預期學派的觀點是建立在價格和工資能夠靈活調整以及市場及時出清的假設之上的,新凱恩斯學派從這個假設的現實性出發,認為即使公眾能夠形成理性預期,由于短期內商品價格和工資存在“剛性”而無法瞬時調整,市場出清也需要一定時間,因而貨幣政策在短期內仍然有效。價格和工資剛性表明,廠商調價和公眾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既有“向前看”特征,又有“向后看”特征(即通貨膨脹存在慣性),因此僅僅使用理性預期或適應性預期都不能全面反映價格變化的動態特征。后續研究試圖將兩種預期進行混合,并從不同的微觀視角來推導混合預期,大體分為三類:一是基于粘性工資-價格理論,從廠商是否重新定價出發,為廠商不同的定價選擇分別賦予概率,從而推導出混合預期,如Gali和Gertler(1999);二是基于粘性信息理論,從不完全信息出發,分別假設廠商能否依據更新信息來調整商品價格,進而推導出混合預期;三是綜合粘性價格和粘性信息理論來推導混合預期,如Dupor、Kitamura和Tsuruga(2005)。國內學者也對我國通脹動態是否存在混合預期特征進行了實證研究,例如,楊繼生(2009)認為我國通脹動態性質具有短期新凱恩斯混合菲利普斯曲線的典型特征;陳彥斌(2008)提出了包含需求拉動、成本推動、通脹預期和通脹慣性四種因素的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模型,認為通脹預期和通脹慣性均對當前通脹的影響顯著。
理性預期假設人對真實經濟結構完全認知,能夠獲取決策所需的無限量的信息,并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因而能形成與真實經濟相一致的無偏估計結果,反映了人“向前看”的行為特征,因此,理性預期假設更具有宏觀可行性。但在實際研究過程,理性預期通常被表述為經濟變量的條件期望值。例如,在以貨幣政策規則為主導的理性預期框架中,預期增廣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刻畫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重要經濟約束條件之一,其中,作為增廣項的通脹預期在理性約束下的表達式為 ,即人能夠以t期完全信息為基礎對t+1期通脹作出無偏一致估計,相關文獻在實證研究過程中則直接設定 。然而,這種對理性預期做簡單數學處理的普遍做法,使得理性預期相對于其他預期形成方式成為一種更強的假設(Evan和Honkapohia,1999),這反而降低了理性預期假設的微觀合理性。
實際上,通脹預期是一種主觀心理活動,它表達了公眾對整體經濟價格運行的一種受到為滿足心理需求而產生的心理因素影響的主觀理解與訴求,而整體經濟價格運行又是由個體經濟價格行為組成的,這些個體行為既有對物質需求的滿足也有對心理需求的滿足,因而通脹預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了公眾滿足心理需求的愿望。由林左鳴提出的廣義虛擬經濟是指“同時滿足人的物質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心理需求為主導)的經濟,以及滿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經濟的總和”。這一概念一經提出便迅速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關注,并以此為理論指導對諸多微觀和宏觀問題進行了新的定義和分析,“在這一視角下用新的‘人本思想’代替舊的‘物本思想’,實現了從物本到人本的回歸”(胡國棟,2011),更多地考察了人的心理需求這一關鍵因素對經濟運行及宏觀政策的影響。因此,在廣義虛擬經濟的視角下,公眾為滿足心理需求,需要對可能影響通脹的經濟結構和各種信息不斷作出判斷、認知和學習,進而形成通脹預期,當通脹預期與實際通脹存在誤差時,公眾還需進一步修正判斷、提高認知和深度學習,最終形成與真實經濟相一致的無偏估計的通脹預期。這意味著,從廣義虛擬經濟的角度研究通脹預期可以為其探尋合理的微觀基礎。
理性預期假設在微觀基礎上是否合理,關鍵的問題在于人能否完全認知真實經濟結構、能否獲取完全信息以及能否擁有強大的信息處理能力,否則,理性預期假設便不具有有說服力的微觀基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通脹預期則強調人的認知過程、信息搜集過程和處理過程,即通脹預期是一個動態的學習過程,即使人對真實經濟結構的初始認知有限、信息搜集能力有限、信息處理能力有限,只要人遵循一定的學習過程,在充分長的期限范圍內,最終會趨近于理性預期。人對理性預期的學習行為考慮了個體的認知條件和認知能力,將西蒙等人50年代提出的以及Sargent(1993)討論的“有限理性”的概念具體化。對學習行為的合理刻畫,可以深入考察“有限理性”向“完全理性”的動態演變過程,從而揭示出理性預期的實質是人有意識地調控自身行為以實現預定目標的過程(Aumann,1997)。
從經驗上看,市場主體能夠完全掌握經濟規律的假設不夠現實,信息處理成本往往較高,這構成了理性預期假設的漏洞,因此引入理性預期,或是融合適應性預期與理性預期的混合預期的微觀合理性仍值得商榷。Evans和Honkapohja(2001)指出,如果經濟主體對知識的掌握受到限制,則用計量方法估計參數顯得更為自然。近期發展起來的學習型預期則秉承了廣義虛擬經濟強調的經濟人的心理作用、認知深度和學習動態,克服了理性預期忽略公眾預期決策成本、假定經濟人對經濟運行規律能夠完全認知等不足,通過對人學習行為的刻畫以及通過學習行為來分析通脹預期的形成過程,強調理性預期不會瞬間形成,而是在公眾通過不斷更新的信息對自我預期不斷調整的一個學習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因此,學習型預期更能為通脹預期的形成提供一個合理的微觀解釋。相對于適應性預期、理性預期和混合預期,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學習型預期在研究過程中逐漸呈現出四個方面的普遍特征:第一,學習行為反映出人的“有限理性”和“粘性信息”約束(Mankiw和Reis,2010;彭興韻,2011);第二,學習行為是一種能為人遵循和掌握的規則,且允許人能像計量經濟學家一樣利用有限信息對學習規則進行估計;第三,學習行為是一個動態方程,隨著人的信息更新,學習行為的結構參數估計值會不斷變化,因而具有時變特征;第四,在學習行為約束下,人最終趨近于理性預期。
二、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通脹預期測度
由于預期是經濟主體對未來經濟變量所做的預測或估計,是一種不可直接觀察的主觀心理活動,這使得如何準確了解公眾的通脹預期存在著較大困難,同時也使得通脹預期的科學測度成為國內外學者的研究重點。
適應性預期測度在實證研究中往往表現為通脹慣性,即在受到隨機沖擊后,通脹偏離其均衡狀態的時間。通脹慣性越大,表明通脹持續時間越長,公眾形成通脹預期時越往后看,適應性預期越大。通脹慣性的測度一般運用單方程法、多方程法、自回歸模型和區制轉移模型等方法。
更一般的通脹預期的測度方法大體分為三類。第一類是統計調查法,獲取的是定性數據,需運用統計方法轉換為定量測度,常用方法是概率法,盡管該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展示部分公眾(尤其對宏觀經濟決策和市場預期形成有關鍵作用的人員)的預期,但受激勵約束、樣本選擇和概率分布的影響較大,例如,Carlson和Parkin(1975),肖爭艷、陳彥斌(2004),張蓓(2009),于光耀、范建偉(2012)均采用統計調查法依據不同的分布或對稱性假設測度了通脹預期。第二類為金融市場提取法,這一方法能及時提供市場對通脹預期變化的信息,該方法關鍵在于計算風險溢價,但必須立足于高度發達的金融市場,同時,“羊群效應”和“投機性沖擊”導致風險溢價有時變性,影響預測精確,例如,Soderlind和Svensson(1997),王維安、賀聰(2006),李春琦、翁毅(2012)則分別使用不同市場數據對通脹預期進行了測度。第三類方法為計量建模法,即基于經濟學理論而設定通脹與其他經濟變量滿足的計量模型,將模型產生的通脹統計投影值視作通脹預期,例如,Guerrero和Million(2004)設定了一個新的基于菲利普斯曲線的狀態空間馬爾科夫區制轉換模型來測度通脹預期。傳統測度方法僅是對通脹預期的一個靜態預測,區別之處在于數據來源不同,這些方法仍然是以人的理性預期為前提假設的,因而并不能刻畫人的“有限理性“行為,也不能表明通脹預期是如何形成的。正因如此,很多實證文獻在分析通脹預期時做簡化處理,直接設定通脹預期等于下一期實際通脹率,但這樣做又會使通脹預期成為一種理想化預期。
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通脹預期更強調公眾的學習行為,因而通脹預期測度應從學習機制和信息維度兩個方面來考慮。
(一)基于適應性學習機制的通脹預期測度
適應性學習機制假定人僅有有限信息,但能“理性地”使用信息,借助于不斷更新的數據集合和持續學習,形成通脹預期(Milani,2005a,2005b)。相對于傳統的通脹預期測度方法,適應性學習行為不僅可以被引入動態隨機一般均衡(DSGE)模型和理性預期(RE)模型,從而利用更全面的信息測度通脹預期,而且由于適應性學習行為的結構參數具有時變特征,因此可以進一步刻畫通脹預期的動態形成機制。在研究過程中,現有文獻普遍采用最小二乘學習規則估計通脹預期(Evan和Honkapohia,2001;何啟志、范從來,2011等),采用的方法則是Marcet和Sargent(1989)發展起來的隨機遞歸算法(SRA)。
在適應性學習機制下:首先,市場主體具有“有限理性”和“信息粘性”(Mankiw和Reis,2010;彭興韻,2011),因而市場主體無法獲知真實經濟運行規律(ALM),但卻對自己所能觀察到的世界擁有自我認知,即可以通過經驗總結出感知運行規律(PLM)。其次,市場主體可以運用計量方法估計PLM參數(最小二乘隨機遞歸),并隨著數據更新不斷調整已估參數,因此,適應性學習機制下的理性通脹預期不會瞬時實現,而是在每個階段,市場主體把新收集的信息納入計量模型重新估計PLM參數,進而形成新的預期,然后將PLM所得到的通脹預期納入ALM形成通脹當期真實值。最后,與理性預期均衡不同,適應性學習機制下的均衡為學習型預期均衡,那么學習型預期均衡是否是確定性的呢?Evan和Honkapohia(2000)給出了學習型預期均衡的“期望穩定”條件,證明在“期望穩定”條件下,隨機遞歸最小二乘方法估計的適應性學習預期最終會收斂于理性預期,且學習型預期均衡是確定性的。
顯然,適應性學習機制下通脹預期測度依賴于ALM和PLM的形式。在貨幣政策分析的基準框架內,預期增廣的菲利普斯曲線是基本方程之一。假定經濟中真實的菲利普斯曲線為預期增廣形式,即ALM為:
表1給出了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帶學習效應的菲利普斯曲線擴展的八種可能形式,其中基本形式為PC1-PC4四種,每種基本形式又擴展為基于適應性學習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和基于SVR學習預期的菲利普斯曲線。權重系數和通脹預期系數值的大小對于貨幣政策實施和通脹預期管理至關重要。
(1)如果權重系數 值顯著大于0,且顯著大于通脹預期系數,表明菲利普斯曲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有效,中央銀行可以通過調控短期名義利率影響產出缺口,進而通過產出缺口影響通脹;如果權重系數 值接近于0甚至為負,表明菲利普斯曲線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失效,中央銀行無法通過調控短期名義利率來影響通脹,此時應依據通脹預期系數值來進行相應的預期管理。(2)如果適應性預期系數 顯著大于0,則經濟個體的適應性預期較強,這時,中央銀行還應注重貨幣政策的時滯性,即通脹慣性。通脹慣性越大,通脹率偏離其均衡水平的時間越長,貨幣政策的滯后效應越明顯,實現政策目標所需的時間越長,因而當通脹慣性較大時,為實現政策目標,中央銀行應采用更為積極的貨幣政策;反之通脹慣性越小,通脹率偏離其均衡水平的時間越短,貨幣政策滯后效應越微弱,這時,為實現政策目標,中央銀行則應采用更為消極的貨幣政策。(3)如果理性預期系數 顯著大于0,則經濟個體的理性預期較強,這時,中央銀行應采用更具前瞻性的貨幣政策,應及時明確地公布未來通脹目標(點目標或區間目標),或更加明確地實行通脹目標制,同時為穩定通脹預期,中央銀行還應增強貨幣政策獨立性與透明度。(4)如果適應性預期系數 和理性預期系數 均顯著大于0,表明經濟個體存在混合預期,此時中央銀行應依據預期系數值判斷通脹預期更偏重于適應性預期還是理性預期,從而決定更加側重降低通脹慣性還是穩定通脹預期。(5)如果學習預期系數 或 均顯著大于適應性預期系數 和理性預期系數 ,這表明經濟個體既不完全向后看,也不完全向前看,而是有限理性的,即對通脹預期有一個漸進的認知學習過程,因而貨幣政策調整時既不能完全慣性,也不能完全前瞻,而應隨學習預期的不斷遞歸進行微調,同時由于學習型預期對應學習型均衡,中央銀行還應通過實施貨幣政策規則使學習型預期均衡是確定性的,即學習型預期應向唯一的理性預期均衡收斂,例如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規則,使得學習方程的參數位于確定性參數區域內。(6)通過對比學習預期系數值,還可以甄別出經濟個體的預期學習方式,進而可以針對不同的預期學習方式進行不同的預期管理:如果適應性學習預期系數 顯著大于SVR學習預期系數 ,表明經濟個體對通脹預期的學習方式更趨向于適應性學習行為,經濟個體雖然對通脹預期有學習能力,但信息獲取能力較低,因而信息維度較低,這時,若通脹目標定義為學習預期的均衡值即理性預期時,中央銀行就需要引導經濟個體對通脹的學習行為,應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建立貨幣政策信息平臺加強與經濟個體的信息溝通,從而使經濟個體盡可能多地掌握學習過程中所需要的信息,加快通脹預期的學習速度,使適應性學習預期盡快向理性預期均衡收斂;如果SVR學習預期系數 顯著大于適應性學習預期系數 ,表明經濟個體對通脹預期有更“高級”的學習方式,信息獲取能力較強,因而信息維度較高,這時,中央銀行除提高信息溝通效率之外,還應加強與財政政策、匯率政策、產業政策等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政策協調,從而使其他經濟變量能夠充分及時地反映通脹預期形成的信息。
四、結論與建議
本文基于廣義虛擬經濟視角,分析了通脹預期理論的演化與發展、學習型通脹預期測度,以及如何基于學習型通脹預期對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進行擴展,得出結論與建議如下:
1.在通脹預期演化過程中,無論是適應性預期、理性預期或是混合預期,均無法合理反映人或經濟個體對真實經濟結構的認知程度和對信息的掌握與處理能力,因而缺乏有說服力的微觀基礎。廣義虛擬經濟則強調經濟個體的心理作用、認知深度和學習行為,因而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學習預期更能反映經濟個體的“有限理性”、“粘性信息”約束及學習動態。在一定的學習方程和確定性條件下,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學習預期最終會趨近于理性預期。
2.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的通脹預期可以從學習機制和信息維度兩個方面來測度。首先,在學習機制方面,可以采用適應性學習機制(最小二乘學習規則)來測度通脹預期,適應性學習機制實際上是一個隨機遞歸過程,在這一遞歸過程中,經濟個體可以借助于不斷更新的數據集合和持續學習,“理性地”達到學習預期均衡,同時在“期望穩定”條件,學習預期均衡最終會收斂于理性預期均衡,即學習預期收斂于理性預期。其次,在信息維度方面,可以采用支持向量回歸(SVR)方法來測度通脹預期,支持向量回歸相對于適應性學習機制,可以允許經濟個體選擇盡可能多的經濟變量以彌補信息“滯后效應”,即通過提高信息維度來提高學習效應,因而是一種更“高級”的預期學習方式。
3.在廣義虛擬經濟視角下,學習型預期的引入可以使菲利普斯曲線擴展出新的預期增廣形式,每種菲利普斯曲線的擴展形式因通脹預期的不同學習方式而異,通過對比不同預期系數值和不同學習預期系數值,還可以進一步分析貨幣政策實施和通脹預期管理方式。如果學習預期系數顯著大于適應性預期和理性預期系數,則貨幣政策調整時既不能完全慣性,也不能完全前瞻,而應隨學習預期的不斷遞歸進行微調,同時中央銀行還應實施積極的貨幣政策規則,使學習預期的參數位于確定性參數區域內。如果適應性學習預期系數顯著大于SVR學習預期,則中央銀行應引導經濟個體對通脹的學習行為,通過提高貨幣政策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水平來加快預期學習速度,反之,則中央銀行還應加強與其他宏觀經濟政策的政策協調,增強通脹預期形成的信息維度。
注釋:
從2000年到2012年,我國政府各年工作報告公布的CPI通脹率目標分別為:4%、1-2%、0-1%、1%、3-4%、4%、3%、3%、4.8%、4%、3%、4%、3%。
② 實際上,適應性學習機制下的PLM形式與Macclum(1999)提出的最小狀態變量法(MSV)是一致的。
③ 雖然公眾能夠直接獲取物價水平、匯率、資產價格水平、利率等變量的準確信息,但對其他能夠對造成其形成通脹預期的變量可能無法做到準確獲悉,而這類變量準確信息的披露往往有一個滯后期,比如一季度GDP的數據往往會在第二季度才能夠披露。
④ King、Plosser和Rebelo(1988,2002)詳細給出了基于真實經濟周期模型(RBC)的均衡條件的線性近似、算法與模擬等,具體技術細節直至2002年才正式發表,大部分文獻,特別是新凱恩斯主義的線性理性預期模型(LRE)則直接采用了這一近似線性化的菲利普斯曲線。
參考文獻:
[1] 陳彥斌.“中國新凱恩斯菲利普斯曲線研究”,經濟研究[J]. 2008 (12).
[2] 何啟志,范從來.中國通貨膨脹的動態特征研究,經濟研究[J]. 2011(7).
[3] 胡國棟.“廣義虛擬經濟理論對中國發展戰略的啟示”,廣義虛擬經濟研究[J].2011(1).
[4] 李春琦,翁毅. “我國居民通脹預期的測度: 基于銀行間債券市場數據的方法”,財經研究[J].2012(4).
[5] 李昊,王少平. “我國通貨膨脹預期和通貨膨脹粘性”,統計研究[J].2011(1).
[6] 劉金全,金春雨,鄭挺國.“中國菲利普斯曲線的動態性與通貨膨脹預期的軌跡:基于狀態空間區制轉移模型的研究”,世界經濟[J]. 2006(6).
[7] 彭興韻. “粘性信息經濟學―宏觀經濟學最新發展的一個文獻綜述”,經濟研究[J].2011(12).
[8] 王維安,賀聰. “房地產價格與通貨膨脹預期”,財經研究[J].2006(12).
[9] 肖爭艷,陳彥斌. “中國通貨膨脹預期研究: 調查數據方法”,金融研究[J].2004(11).
[10] 楊繼生. “通脹預期、流動性過剩與中國通貨膨脹的動態性質”,經濟研究[J]. 2009(1).
[11] 于光耀,范建偉. “中國通貨膨脹預期形成機制的探析”,經濟經緯[J]. 2012(3).
[12] 張蓓. “我國居民通貨膨脹預期的性質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金融研究[J].2009(9).
[13] Aumann Robert J., 1997, “Rationality and Bounded Rationality”,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Vol. 21(1-2), 2-14, October.
[14] Bennett T. McCallum, 1999, “Role of the Minimal State Variable Criterion in Rational Expectations Models”, International Tax and Public Finance, No.6, 621-639.
[15] Calvo, Guillermo A., 1983, “Staggered Prices in a Utility Maximizing Framework”,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Vol.12, 383-398.
[16] Carlson, J. A. and M. Parkin, 1975, “Inflation Expectations”, Econometrica, 42:123-138.
[17] Dupor, B., T.Tsuruga, 2005, “Sticky Information: The Impact of Different Information Updating Assumption”, Journal of Money, Credit and Banking, Vol.37, No.6, 1143-1152.
[18] Fuhrer, J.C. and Moore, G.R., 1995, “Inflation Persistenc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110, 127-159.
[19] Gali, J. and Gertler, M., 2000, “Inflation Dynamics: A Structural Econometric Analysis”, NBER Working Paper 7551, February.
[20] GeorgeW. Evans and Seppo Honkapohja. 1999, Handbook of Macroeconomics, Elsevier Science, pp449-542.
[21] GeorgeW. Evans and Seppo Honkapohja, 2001, Learning and Expectations in Macroeconomics,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Princeton, New Jersey.
[22] Guerrero, Guillaume, Nicolas, Million, 2004, “The US Phillips Curve and Inflation Expectations: A State Space Markov-switching Explanatory Model”, Society for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in its series Computing in Economics and Finance, 133, 1-42.
[23] John F. Muth, 1961,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the Theory of Price Movements”, Econometrica, 29, pp.315C335.
[24] King, Robert G., Plosser, Charles I. and Rebelo, Sergio T., 2002, “Production, Growth and Business Cycles: Technical Appendix”, Computational Economics, vol. 20(1-2), 87-116, October.
[25] Lucas, Robert, 1972, “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 103C124.
[26] Mankiw, N. Gregory, Ricardo Reis, 2010, “Imperfect Information and Aggregate Supply”, 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No. w15773.
[27] Marcet and T. Sargent, 1989, “Convergence of Least Squares Learning in Environment with Hidden State Variables and Private Information”,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97, 1306-1322.
[28] Milani, F., 2005a, “Adaptive Learning and Inflation Persisent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Working Paper, No. 50607.
[29] Milani, F., 2005b, “Expectations, Learning and Macroeconomic Persisentc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Irvine Working Paper, No. 50608.
[30] Mishkin, Frederic S., 2007, “Inflation Dynamics”, NBER Working Papers, No, 13147.
[31] Sargent, Thomas J., and Neil Wallace, 1973, “The Stability of Models of Money and Growth with Perfect Foresight”, Econometrica, 41, 1043C48.
[32] Sargent Thomas J., 1993, “Bounded rationality in macroeconomics”, The Arne Ryde memorial lectures, OUP Catalogue.
[33] S?derlind, Paul, Lars Svensson, 1997, “New Techniques to Extract Market Expectations from Financial Instruments”,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 40.2, 383-429.
篇6
關鍵詞:施工企業會計核算特點;施工企業;會計核算
中圖分類號:F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24-0123-02
1 前言
為了保證會計信息質量,財政部根據各種法規的相關規定制定了新企業會計準則,以同時規范會計的一系列行為,如:確認、計量、記錄和報告,以及統一企業會計核算標準,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施工企業當前必須解決的核心問題便是如何提高企業經濟效益,以及如何在新準則下強化會計核算職能,同時也說明了新企業會計準則是施工企業會計核算的基礎。新會計準則對企業及企業的會計核算將會產生重大的影響,標志著我國已建立起充分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并充分協調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準則。新的會計準則體系是財政部在2006年2月正式的,規定其執行時間為2007年1月1日,執行原則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中的基本一致,但會計核算業務與各施工企業執行的會計準則(包括1992年后頒布的《企業會計制度》、《施工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及《各項具體會計準則》及同年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會計準則》)相比,均發生了較大變化。
2 施工企業會計核算的特點
(1)施工企業生產的單件性,施工企業生產的單件性主要表現在不同的項目具有不同的建設要點,并要針對工程產品本身的特殊性和特定的用途及使用要求來嚴格確定每個項目產品,因此,水文、地質、氣象等條件的任何不同都會使得施工條件發生多種多樣的變化,相同圖紙的施工效果及過程也會不同。
(2)建筑行業會計科目設置相對集中。施工企業通常通過承包工程項目,提供建筑安裝施工、機械化吊裝施工建筑施工、基礎與地基工程施工等經營活動獲取收入、實現利潤。施工企業會計核算主要集中在成本費用類科目中,成本費用類科目只分為間接費用和直接費用,相關收入類科目不僅數目較少而且內容簡單。其中直接費用又分為材料費、人工費、機械費和其他直接費用四部分。另外,施工企業行業的不同特點,將其區分為了“臨時設施攤銷”、“周轉材料”、“工程施工”、“機械作業”、“臨時設施清理”、“臨時設施”以及“工程結算”等科目。這也就決定了與其他行業中的會計科目相比,施工企業會計科目的顯著不同。
(3)會計人員工作環境特殊。施工企業的會計人員必然要具有專業的會計技能,除此之外還要懂得建筑方面的相關知識,這就大不同于一般企業的會計只需要有會計專業而已,除此之外施工企業的會計人員的工作要同一般的會計一樣在辦公室里對會計信息進行核算以外,還需要到工地現場上進行業務核算。
(4)工程施工成本的結轉具有特殊性。建筑企業成本的結轉需要將收入的確認和工程價款結算分開處理,與以往將二者合在一起處理的方式有所不同,這都是依據《施工企業會計核算辦法》和《企業會計準則一建造合同》改善的,如此一來,工程開工以來累計發生的工程成本和合同毛利就能在“工程施工”賬目中全部反映出來了。
3 新會計準則對施工企業會計核算的影響
(1)完善施工企業財務核算信息化建設。指的就是總部決策可以透明化的實行在全部分支企業中,財務核算從企業總部走向企業全部,由靜態管理轉向動態管理,實現財務核算信息化,使得企業人員可以充分共享財務信息,并以此保證信息的質量,以及執行信息的效果,除此之外,為使得財務業務與資源配置共同發展,要求信息共享要從分散走向集中,從企業內部走向外部。
(2)新會計準則執行后,對施工企業的會計科目設置提出了新要求。新會計準則相應增加了可供出售金融資產、持有到期投資等金融資產類的相關科目,同時也取消了短期投資的相關科目,并增加“投資性房地產”等科目,現有的“應付職工薪酬”科目由原本的“應付福利費”、“應付工資”組成,現有的“營業支出”、“營業收入”由原本的“主營業務支出”、“主營業務收入”科目組成,新會計準則對施工企業的會計科目調整、轉換提出了許多要求,這就要求施工企業會計及時做好老制度與相關新準則之間的調賬和銜接工作,做好相關調帳工作,調整帳木,并靈活轉換會計科目。
(3)建立施工企業內部監督控制制度。施工企業在建立內部監督控制機制中重要位置是由財務核算的特殊性決定的。內部監督控制主要包括會計系統、控制程序和控制環境三個方面。因各企業的規模、業務、性質的不同控制程序也會有不同的變化,需要分權控制,合理、合法的授權、控制,以及業務程序批準控制,組織規劃控制等。建筑企業管理當局需要加強對嚴格控制內部的整體認識、態度和行動,以及此種行為的重要性,稱為控制環境。會計系統可以通過某些系統將所有經濟業務事項最終在會計報表中都反映出來,是內部控制的重要組成部分。
4 如何在新會計準則下加強施工企業會計核算
(1)充分認識會計信息質量的及時性和重要性。施工企業應以財務資金的活動為核心,應當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互聯網、財務辦公、軟件電子計算機等對所有分支機構實行財務監控、數據的遠程交換和會計電算化,使企業業務與資源配置同步發展,同時要求施工企業實現財務信息充分共享,為了實現財務核算的及時性要求,需要從根本上改變業務活動與財務信息互不對稱的滯后現狀,采用集中式管理模式,可以有效地提升財務核算的效能,會計報表反映出的財會信息可以反映出企業資產負債狀況、所有者權益變動、現金流量并了解其盈利水平等情況。這是讓公眾了解、評價企業決策也是政府監管部門、債權人、投資人和經營者的重要依據,因此,必須貫徹好新企業會計準則,以便于真實、準確的向報表使用者如:企業決策層等反映會計信息。
(2)謹慎運用公允價值計量模式。一直以來,歷史成本計量屬性都因其可靠且便于核實而被廣泛使用,我國的財務報表和財務會計便都是采用此方法,歷史成本計量方法是指資產情況和一個主體的負債情況,但近年來,隨著金融創新和業務創新的日新月異,用于未來與現在的經營決策時,歷史成本計量便不一定很可靠,同時也使得新企業會計準則中的公允價值方式很符合現實經濟發展環境的客觀需求。
(3)做好新準則實施后的信息通告工作。在首次執行新準則后,企業應當上報其首份年度財務報表,并按規定,列出所有者權益變動表、利潤表、現金流量表和資產負債表以及附注。特別需要強調的是,為了反映執行新會計準則對其現金流量、經營成果和財務狀況的影響,企業還應當在附注中用列表的形式詳細說明通告數據的調節過程。
(4)開創職業人員的新思維,并加強其判斷能力。會計人員解決新準則中面臨的問題時要摒棄傳統的思維方式,學會用新的思維、新的觀念新的方法和來不斷加強職業判斷能力。新準則有利于增強企業會計工作的趨同愿望,同時新規則立足于維持會計信息使用者和者的之間的良好互動,提倡關注會計領域的重難點問題,注重專業判斷。
5 結束語
出臺新企業會計準則時嚴格要求施工企業充分考慮其對財務管理、預算管理、企業經營目標以及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為了實現施工企業價值的最大化,各企業必須要以新企業會計準則為核算基礎,使財務部門與企業其他部門同步發展,積極處理兩者之間的相互關系,最優配置企業資源。實行新準則以后,會計和財務報告中都發生了很大改變,也就是說新規則的影響最多體現在這倆者中,除此以外,經驗總結得知新準則的實施需要各企業盡早采取措施,以免發生狀況無法及時挽救,以免采用新準則后出現重大影響,同時企業各個部門都需要共同努力、共同合作,確保新準則順利實施的同時不使按照舊準則實施的行為稱為錯誤,是新舊準則順利銜接過渡。
參考文獻
篇7
關鍵詞:優勢理論;知識產權優勢;創新驅動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674(2013)10-074-05
一、典型的優勢理論:產生及演變
優勢理論指的是研究國家或企業在市場競爭中以何種優勢在競爭中獲勝的理論。典型的優勢理論目前主要有三種: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和知識產權優勢理論。
1.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產生于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為自己的工業產品尋求全球貿易市場時期。它是基于古典經濟學家亞當·斯密的絕對優勢成本理論產生的。在斯密看來,適用于一國內部的不同職業之間、不同工種之間的分工原則,也適用于各國之間。他認為,每一個國家都有其適宜于生產的某些特定的產品的絕對有利的生產條件,去進行專業化生產,然后彼此進行交換,這樣對所有交換國家都有利。這就是“絕對成本論”。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除了絕對成本理論外,還有比較成本理論。比較成本理論是對絕對成本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它由英國古典經濟學派的另一著名代表人物大衛·李嘉圖創立的。這一理論認為,世界上勞動生產率不同的國家,通過商品交換,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實現社會勞動的節約,從而給交換方在經濟上帶來利益。李嘉圖認為,各國進行國際分工能夠增加生產總額,使人們都得到好處,并以此“利害關系和互相交往的共同紐帶把文明世界各民族結合成一個統一的社會”。李嘉圖發展的比較優勢成本理論,既是比較優勢理論體系的基石,也是整個比較優勢理論體系的核心。20世紀初,在李嘉圖的比較優勢理論模型基礎上,瑞典經濟學家依萊·赫克歇爾和伯爾蒂爾·俄林提出了要素稟賦理論。該理論認為,在不同國家同種商品的生產函數相同的條件下,比較優勢的產生源于各區域生產要素相對稟賦的不同和不同商品生產在要素利用密集形式上的差別。俄林還特別指出,由于各國除有不同的勞動生產率外,還有不同生產要素的賦予與供給,從而影響商品生產的成本。以此作為國際分工的理由,資本相對富裕的國家可以發展資本密集型產業,勞動相對富裕的國家可以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赫克歇爾和俄林從新的角度說明了比較優勢產生的原因,在國際貿易領域取代了李嘉圖模型,把國際貿易理論推進到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比較優勢理論的最終形成。
從比較優勢理論可以看出,在兩國之間,勞動生產率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產品上都是相等的。對于處于絕對優勢的國家應集中生產優勢較大的商品,處于絕對劣勢的國家應集中生產劣勢較小的產品,然后通過國際貿易,互相交換商品,彼此都節省了勞動力,都得到了好處。但是,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存在苛刻的理論前提:只存在兩個國家,兩種產品或兩種要素;國家之間存在某種特征差異;各國的比較利益是靜態不變的,不存在規模經濟;自由貿易是在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下進行的,以物物交換為形式;生產要素在一國國內可以自由流動,在兩國間則不能流動;不存在技術進步,資本積累和經濟發展等。
2.優勢理論在當代的演進
通過上述內容可以看出,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認為,一國產業或企業的競爭優勢來自于在生產要素方面的比較優勢。美國學者邁克爾·波特對這個理論的解釋力提出質疑。20世紀80年代,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波特革命性地提出了競爭優勢的概念,豐富和發展了傳統的比較理論,并據此奠定了競爭優勢理論的重要地位。我國的海派經濟學家程恩富教授在本世紀初,根據我國的實際情況和市場環境提出了知識產權優勢理論。無論是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還是程恩富教授的知識產權優勢理論,與比較優勢理論并非完全對立,而是在比較優勢理論的基礎上進行的發展與創新,是適應新的競爭環境變化和新的競爭方式而發展了的優勢理論。
企業與產業二者之間密不可分,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主要在企業和產業兩個層面上展開,把企業的競爭戰略和競爭優勢放在特定的產業結構和產業環境中來研究。波特認為,競爭優勢是一個企業或國家在某些方面比其他的企業或國家更能帶來利潤或效益的優勢,它源于技術、管理、品牌、勞動力成本等。一個國家之所以能夠興旺發達,其根本原因在于這個國家在國際市場上具有競爭優勢,這種競爭優勢源于這個國家的主導產業具有競爭優勢,而主導產業的競爭優勢又源于企業具有創新機制而提高了生產效率。所以,國家的競爭力在于其企業創新與產業升級的能力。波特還特別指出,一國的競爭力取決于其生產力發展水平,只有生產力發展占有優勢的國家才擁有真正的強有力的競爭力,競爭優勢實質上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優勢。特定的產業競爭力,來自能匯集這個國家具有競爭優勢的管理實務和組織模式,以及產業競爭優勢。波特用鉆石模型分析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為什么會在國際上有較強的競爭力。波特認為,一個國家某種產業的競爭力有四個決定要素:生產要素——即天然資源、人力資源、知識資源、資本資源、基礎設施;需求條件——主要是本國市場的需求;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這些產業和相關上游產業是否有國際競爭力;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波特認為,這四個要素具有雙向作用,形成鉆石體系。在波特的鉆石架構下,可以解釋為什么在有些國家部分企業能夠持續創新,并且鍥而不舍地進行改善尋找更新的競爭優勢來源,克服變革與創新的實質進而獲得成功。
在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的基礎上,程恩富教授提出了知識產權優勢理論。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是和比較優勢理論、波特的競爭優勢關系密切的一種新的優勢發展理論,它不是簡單的否定比較優勢理論和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而是相對于比較優勢、競爭優勢而言的第三種優勢。所謂知識產權優勢,是指在經濟全球化的國內外市場競爭中,通過培育和發揮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經濟優勢,在創造、占有、轉化和營運知識產權資源及其他生產要素的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升核心競爭能力并獲取長遠的、直接的利益。它避免了籠統的競爭優勢的理論缺陷,而突出了以技術和品牌為核心的經濟優勢或競爭優勢。它不僅體現在一國的高新技術產業部門及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部門,必須掌握自主研究、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標準體系,而且還體現在傳統的民族產業或低端的產品部門,包括勞動密集型產業部門,也必須塑造在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力的民族品牌和名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中低端關鍵技術。
上述三種類型的優勢理論的研究,都是為了國家、產業及企業適應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尋求新的競爭方式,獲取新的可持續的競爭力。
二、不同優勢理論的相互關系:替代或互補
我們在進行現代經濟學研究時究竟應該如何看待這些不同的優勢理論?以往在考察各種優勢理論及其爭論時,經常將它們視為不可調和的,而較少意識到它們能夠長期并存這一事實本身也蘊涵著理論相互之間具有互補性。實際上,各種的優勢理論之間并非是一種簡單的相互替代關系,而是存在著一種復雜的相互補充關系。不同的優勢理論,都有其存在的客觀必然性,盡管現存的各種理論觀察現實的視角可能有所不同,但是它們對于解釋現實經濟運行過程的某一個方面都是不可或缺的。不同的優勢理論之間的差別本質上乃是體現了某種“理論分工”。雖然我們不能否認一種新理論常常是為了取代某種舊有的理論而誕生的事實,但是在長期的相互競爭中能夠保存下來的各種理論,必然具有互補性。不僅如此,它們在某種程度上還是可以相互“溝通”和“調和”的。在傳統比較優勢理論、競爭優勢理論、知識產權理論之間并不存在一種對立的或者相互替代的關系。實際上,三者之間的關系更接近于一種相互補充的關系。
傳統比較優勢理論解釋兩個要素稟賦結構差別很大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而競爭優勢理論可以解釋要素稟賦結構差別不大的國家之間的貿易現象以及行業內的貿易現象。在現今的國際貿易行為中,一國能否實現其比較優勢,最終取決于該國擁有比較優勢的產品是否在國際市場中具有競爭優勢。如果缺乏競爭優勢,該國產品將被國際間的產品交換排除在外,其比較利益無從實現。而比較優勢是相對于本國的資源和另一國的情況,在世界范圍內就不一定具有價格競爭力了,加上受到國際金融體制的影響及其他非價格因素(如產品質量、性能、款式、包裝、運輸費用、品牌偏好、文化內涵、售后服務、差異化等)的影響,使得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由價格競爭力和非價格競爭力共同決定。對于在價格方面處于低成本的優勢地位的發展中國家,如果其非價格方面的競爭力太弱,雖然價格上具有比較優勢,但是也不會具有綜合的競爭優勢。
基于傳統比較優勢以及波特競爭優勢理論的觀點,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成為對優勢理論的一種新發展。知識產權優勢理論不僅突破了傳統比較優勢的理論局限性,而且克服了波特競爭優勢理論所需條件因素苛刻的障礙,突出了核心技術和名牌的競爭優勢或經濟優勢。知識產權優勢并非同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完全對立,而是與它們既有共性又相互關聯。知識產權優勢不能脫離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是在既定的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基礎上的更核心層次的國家優勢。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把核心技術作為獲取優勢的核心要素,不僅對傳統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做了發展和補充,而且還對優勢成本理論中的關于要素成本方面做了深層次的發掘和探討。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是一種可以有效地利用國際規則、國內外市場以及自然和知識兩種要素資源,發掘人力資源潛能,提高資本運作效率和提升經濟增長的質量,加快經濟體制轉軌、加速經濟轉型步伐,充分詮釋科學發展觀,促使國家或地區間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一種全新的經濟發展理論。
三、優勢理論的適用性考察
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在全球化資本融合和要素資本的流動加速的環境下并非完全落后,李嘉圖作為英國工業資產階級的忠實擁護者,于1817年在其創作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中,提出英國不但要從國外進口糧食,還需要大量的出口本國的工業品,以此來獲取利益差,促進國內財富的增加。該理論經過赫克歇爾、俄林等繼承和發展,延續了近兩個世紀,目前仍然在世界經濟貿易理論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且一直是國際貿易中的準則和指導貿易進行的基石。但隨著規模經濟的引入、技術水平的提升以及國際資本流動的變化,該理論對現實的靜態比較已經無法描述和分析當代產業競爭的變化了。
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主要是根據發達國家,尤其是根據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產業發展歷程中的經驗總結出來的。他通過對影響產業競爭優勢的因素進行分析,測知該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潛力進而研究國際競爭力問題,但波特競爭優勢理論以大工業國的資料為基礎,僅僅分析了創新產品和高科技產品的競爭力問題,他沒有回答小國或倚重農業、服務業或以天然資源為基礎的國家如何提升其國際競爭力,故該理論缺乏更具普遍性的解釋力。例如,波特的“鉆石模型”對于欠發達國家和小國經濟并不完全適用,而只是對于發達的大國經濟更為適用。在大部分發展中國家,許多產業目前的發展還仍舊處于起步或成長的萌芽階段,并沒有能力去滿足苛刻、精致、高級的市場需求。而波特認為市場條件越苛刻,競爭越高級,產業的競爭力就越高。波特的競爭優勢理論隱含的前提是擁有充裕的資本,伴隨便捷的信息溝通和廣泛的科技交流,企業可以輕易獲取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目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現實條件并不能完全滿足這些條件。
知識產權優勢理論注重知識產權在經濟活動中的作用和功效,強調知識產權在市場競爭中的主導作用,突出以技術和品牌為核心的經濟優勢或競爭優勢。在當今世界全球經濟競爭中,知識產權的競爭已經成為控制市場的主要手段,而且這種競爭將隨著知識經濟的迅速發展愈演演烈。知識產權優勢不僅體現在一國的高新產業及具有戰略意義的產業部門必須掌握自主研究、自主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建立以自主知識產權為基礎的標準體系,而且還體現在傳統的民族產業低端產品部門。以知識產權優勢為主導的競爭優勢,不僅可以涵蓋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而且可以涉及勞動密集型產業。針對勞動密集型產業,建立知識產權優勢,重點在于樹立和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把重點由數量增長轉向質量提高。而在資本密集型產業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中,關鍵在于對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研制、開發和控制。依托關鍵技術的優勢來促進產品的市場升級和擴張。企業長期成功的道路應是通過創新構建企業持久競爭優勢。一國要維持長久的競爭優勢,需要實現從比較優勢到以知識產權為主導的競爭優勢的戰略轉變,進而不但可以對傳統的勞動密集型產業進行改造升級,還可以推進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發展中大國雖然擁有廉價且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足夠充裕的市場需求容量,但同時也面臨資本缺乏、技術和管理經驗匱乏的不利情況,而且市場經濟尚未完全發育成熟,體制因素影響著經濟發展的諸多方面。促進國內經濟增長、提高競爭能力要依靠知識產權上的優勢,知識產權的優勢更能夠促進國際間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增強一國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知識產權優勢日益成為發展中大國的經濟支撐。
四、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優勢理論的借鑒與啟示
由上述分析可知,比較優勢是一種靜態優勢,是由一國要素資源稟賦和交易條件共同決定的,可以認為是獲取競爭優勢的前提;競爭優勢則是一種將潛在優勢轉為現實綜合作用優勢的結果。只有最終將潛在的比較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競爭優勢,才能形成真正的綜合競爭優勢。在比較優勢向競爭優勢轉化的過程中,關鍵在于創造和培育自主知識產權優勢。而知識產權需要以創新為導向加以驅動。知識產權能夠保護創新的成果,創新則可以驅動知識產權優勢的獲得,它們之間具有相互促進的密切關系。
目前,中國在要素供給條件方面,存在著初級要素自然資源豐富、勞動力成本低的優勢,但在高級要素和專門要素方面卻比較薄弱;在需求條件方面,有市場大、需求增長迅速、需求層次差距大等優勢,但消費需求層次不高,導致企業缺乏創新動力;在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方面,缺乏由龐大的支持性產業和相關產業組成的產業集群的支持;在資本投資方面,鼓勵持續的投資,以提升產業能力和生產率,將長期的個人社會回報給予最大化,但缺乏資本的整合能力。促進中國發展的全球戰略驅動力應從比較優勢和競爭優勢轉向知識產權優勢,而知識產權優勢的積累和發揮作用則主要依賴于改革驅動和自主創新驅動。中國經濟要在全球化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并可持續發展,不僅要借鑒傳統的比較優勢理論和競爭優勢理論的思想,吸納其精髓,而且更要走一條以知識產權優勢理論為指導的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