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和化學專業的區別范文
時間:2023-09-17 15:15:2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化工和化學專業的區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本文就找出那么幾對看似是孿生的專業,讓大家來辨別一下。
生物技術 vs 生物工程
這兩個專業都屬于生命科學學院,差別在于“技術”和“工程”,從字面上,基本無法很清晰地分析出區別。它們在學習的前兩年的基礎課程有很多重疊的部分,但是進入專業課的學習后,就開始走上不同的道路。
最大的區別在于,生物技術是理科,而生物工程是工科。前者偏理論,后者注應用。
生物技術學習的是生命科學的基本理論和系統的生物技術的基本理論和技能,學習的內容偏于理論,從微生物到細胞到分子到基因,一切都是為了向更高端的生命科學發展而努力,所以很多學生都會考研或是在研究機構做研究工作。
而生物工程相比生物技術來說,誕生的時間要晚一點。它是以生物科學為基礎,應社會之需要而興起的,所以更注重應用。簡單來說,就是對生物進行創造和設計,在分子、細胞、組織和個體這些不同的層面上,對生命有機體進行新的改造,比如利用固定化菌體或固定化酶來大規模生產果糖漿來代替蔗糖。生物工程需要學習不少藥學相關的課程,很多學生畢業后都進入了生物醫藥這樣的高新技術產業做工藝和裝備的研究、開發和設計工作。或者是進入政府的工商稅務、海關、藥檢等部門從事監管工作。
高分子材料與工程 vs 材料科學與工程
想必大家已經發現這兩個專業最大的差別了:“高分子”和“材料”。有機高分子材料是材料中種類非常豐富的一個大類,橡膠和塑料都屬于高分子材料。材料科學與工程的“材料”里并不包括有機高分子材料,它研究的是金屬材料和無機非金屬材料(如陶瓷、水泥、混凝土材料)。
雖然都是材料,不過最大的區別在于,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和化學的關系緊密,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和物理相伴。這一點看看它們的課程設置就明白了。前者要學習無機化學、分析化學、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基本涵蓋了所有基礎化學課程。后者則要學固體物理、量子力學和材料物理等課程。在學習的內容上,它們就很不一樣。
就業方面,高分子更注重新型材料的運用和研發,反而是一些和化學沾邊的公司更需要這一專業的學生,比如著名的陶氏化學。當然,說到橡膠和塑料,化工、汽車、電子、航空等行業同樣需要相關人才。而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學生在傳統機械制造類行業更有優勢,比如航天、船舶、重工業的相關企業。
環境科學 vs 環境工程
讀到這里,也許你已經猜到了,這兩個專業最大的區別在于前者偏理論,后者重實踐,理學vs工學。的確,前者更多地注重在科研方面,而后者則注重在工程上。
環境科學專業的學習內容比較宏觀,比如一個地區的生態環境的營造、環保的規劃。學的是理學,對環境化學、環境毒理、環境微生物等方面的研究,偏重于理論上的學習。
相比之下,環境工程屬于工程類專業,它的應用性要強得多,很多課程都是實打實地去學如何控制污染,比如水污染控制、大氣污染控制、固體廢棄物全過程管理,以及環境的評測。
有人開玩笑地說,這兩個專業的區別在于,環境科學是指認垃圾的,而環境工程則是處理垃圾了。這種說法或許不完全正確,但可以給我們參考。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 vs 電子信息科學與技術 vs 電子科學與技術 vs 光信息科學與技術
首先,讓我們鎮定一下,千萬別被這一連串的“科學與技術”給繞暈了。這四個專業,都和物理、計算機密不可分,但是細究起來,差別卻不小。
從學習內容上來看,計算機主要學習計算機軟件、硬件和應用系統的學習,學的是計算機。電子信息學的是如何獲取、傳輸、處理和設計電子信息系統,偏重在電路和電子上,它的口徑比較寬,電子、信息技術和計算機都有所涉獵,我們日常生活中所使用到的電信、廣播、雷達、聲吶和導航都是它的應用領域。電子科學與技術是信息科學和材料科學的交叉學科,學習的是各種電子材料、元器件、集成電路等的設計、制造和相關的知識。最后一個光信息則是現代光學和信息科學緊密結合的專業,研究的是如何用光取代電信號對聲音、圖像和數據等信息進行處理,比如光纖通信。
篇2
1.1多方收集信息,做好人才培養計劃的基礎性工作
專業培養計劃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證,是組織教學過程的重要依據,是構建學生知識體系的關鍵。培養計劃的確定要經過反復推敲、多次修改,要既有助于實現學校的奮斗目標、有助于融入和推動安徽省經濟社會發展,又有助于培養具有競爭力的應用型人才。由此,我們注重以下基礎性工作。(1)通過網絡、雜志、報刊、書籍等各種方式查詢專業發展動態,初步構建了專業培養計劃與教學大綱的框架。(2)通過各種方式搜集多所高校的本專業教學計劃并進行了反復學習和研究,同時選派教師分別前往華東理工大學、北京化工大學、鄭州大學、南京工業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進行專項調研,博采眾長,擬定了本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初步方案。(3)設計了面向用人單位的“學生知識結構等系列問題”調查表,了解到用人單位強調工程實踐類及應用類知識的強化,對新興技術知識有迫切的需要,對外語的應用能力也較為關注。(4)多次參加高等學?;瘜W工程與工藝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組織的研討會,認真學習“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規范”(征求意見稿),充分吸取諸多專家、學者的經驗與提議。(5)建立畢業生信息庫,跟蹤實時信息,為未來進一步的人才培養計劃的修訂做好準備。
1.2專業定位與培養目標確定
安徽建筑工業學院是省屬高校,本科畢業生的就業趨向是面向安徽,服務長三角及周邊地區。根據社會的需要,學院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培養的是工程技術型人才。即,注重體現為地方經濟建設服務,培養“知識寬厚、適應性強”、“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應用型人才。
2多方位、多渠道加強新辦專業教師隊伍建設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主導者,是構成教學活動的諸多要素中的核心要素之一,因此,師資隊伍建設是高等院校教學建設的核心內容。對于高校新辦專業,一方面,由于開設時間短,建設時間短,教學條件較老專業薄弱許多,特別是師資力量薄弱尤為突出;另一方面,新辦專業大多是目前就業市場緊俏的專業,師資隊伍的建設是新辦專業建設的重點也是難點。我?;I新辦專業的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加大引進力度,引入高水平的學科帶頭人,穩定現有教師隊伍;一方面,從社會挖掘資源形成兼職教師隊伍。即采用多方位、多渠道加強新辦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途徑。
2.1加大教師引進力度穩定和培養現有教師
新辦專業教師部分由原來一些老專業轉調,高職稱、高學歷教師多,但屬于新專業畢業的“科班出身”少。不是本專業畢業的教師,在擔任新專業課程的教學時,專業課程教學經驗缺乏,尤其是實踐性教學環節,感到專業經驗不足,實踐知識缺乏,甚至在組織教學上感到生疏。這些情況致使新專業整體學術水平不高,缺乏學科專業帶頭人,缺乏高水平實驗人員。引進人才無疑是解決新專業建設師資的捷徑。在新辦專業師資隊伍建設上,我校有較大的引進力度,制定各種優惠條件吸引高學歷、高職稱、有教學經驗的專業人士充實新專業師資隊伍。比如,在化工專業新辦初期,我校先后從研究院、其他高校引進多位高學歷、高職稱、專業對口、經驗豐富的學科帶頭人和專業主干課程老師;另外,在應屆畢業生中,通過多方聯絡和政策宣傳,先后引進多位化學工程專業“科班出生”的碩士生、博士生加入教師行列。當然,在重視引進的同時,我校也積極創造條件穩定已有的教師隊伍,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學歷教育和各種非學歷教育、學術交流活動提高素質和改善師資隊伍結構。
2.2挖掘社會教育資源,形成“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的師資隊伍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目前就業市場緊俏的專業,社會專業人才稀缺,地方普通高校在人才引進方面的競爭力又遠不及重點院校和效益較高的企事業單位。所以,吸引優秀的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科班畢業生,尤其是碩士以上的高學歷人才,對于地方普通高校來說,有些“先天不足”。但通過“后天努力”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我校在加大力度引進人才,穩定和提高現有的師資隊伍的同時,創造條件,挖掘社會的教育資源,聘請化工設計院、化工研究院、煤炭研究院的學者專家作為兼職的教師,除了做學術報告外,還承擔了對工程實踐性有一定要求的教學工作,如“化工設計”、“生產實習”、“畢業設計”等。這支兼職教師隊伍不僅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師資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強化和提高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的工程實踐性,給高校的教學工作注入了活力,并在推動“產學研合作”、“開放辦學”和“專業特色”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意義。因此,“專職為主,兼職為輔,專兼結合”不失為加強新辦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一舉多得的有效途徑,特別是對工程實踐性要求高的專業。
3以提高教學質量為抓手,重視新辦專業內涵建設
3.1課程體系和教學方法改革
通過廣泛的考察和調研,以“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專業規范”為依據,結合安徽省富產煤炭的具體情況,確定了我?;瘜W工程與工藝專業新專業的課程體系、主干課程、主要課程、專業方向、選修課的開設、課程的教學內容、理論學時、實驗學時、系列課程及各課程間教學內容的銜接等等,突出了專業定位與專業特色,因材施教;減少必修課,增加選修課,擴展學生自由獲取知識的空間;及時修訂教學大綱,并根據新的教學大綱編寫授課計劃和教案,切實保證改革成果轉化為教學實踐,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堅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探索適合本課程特點的討論教學法、案例教學法、專題教學法、現場教學法等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課程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在課程考核方式方法上,通過“小測驗+期末考試”、“考試+課程論文”、“理論考試+實驗實踐考核”、“筆試+口試”等靈活多樣的考核方式方法進行教學,促進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3.2教學文件資料逐步完善
新辦專業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其教學內容的安排必須經過反復研討與推敲,教材的選用和教學文件,如課程教學大綱、實驗指導書、實綱及實驗指導書書(講義)等教學文件,輔助教學軟件、配套的教學參考資料、習題集,課程設計參考資料,等提前規劃。我們的做法是通過校級教學改立項研究,圍繞新專業培養目標、培養規格、培養模式開展對課程體系、教學內容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保證開課有教材,設計有手冊,實踐有內容。
3.3重視專業教學實踐體系的建設
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是實踐性強的專業,為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本專業必須加強實踐性環節的教學。本專業實踐體系有:實驗、實習、設計、畢業設計(論文)。實驗包括化學基礎實驗與單元操作實驗和專業實驗?;瘜W基礎實驗依托化學實驗中心開設,單元操作實驗和化工專業實驗是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區別于其它專業而特有的實踐環節。為此,化工系經過反復論證,從實驗項目的選擇、實驗形式的確立、實驗設施的購置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詳細的規劃和研究,完成了流體力學實驗、傳熱實驗、吸收、精餾、萃取、干燥等化工單元操作實驗的開設;專業實驗完成一些專業課程實驗,如化學反應工程、化工熱力學、化工工藝學、化工分離工程等課程實驗的開設。并且對實驗教學內容進行了充實和改革,綜合性、研究設計性實驗的有較大的比例。這些實驗內容與專業培養計劃目標相吻合。實習包括認識實習、生產實習和畢業實習。穩定的實習基地是實踐性教學環節的基本前提和保證。為提高實習教學效果,我們采用了校內外相結合的實習形式。如,采用計算機仿真實習+現場實習。我校從東方仿真購置了一套大型的合成氨仿真軟件,形象逼真地反映合成氨各個工段的生產情況。利用該軟件,先在學校模擬生產現場,對生產過程有了認識以后,帶著問題,再到工廠的生產車間現場參觀實習。計算機仿真實習,訓練學生在生產操作條件改變情況下,進行調節、控制與決策的能力,以補充一般實習難以達到的訓練內容和目的,加深對實際生產過程的認識與理解,力求使學生將所學知識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此外,還有其他形式的實習,如,學生自己聯系實習單位實習;組織學生到工廠實習?;ぴO計在化工高等工程教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通過化工設計,對學生進行現代工程設計思想和設計方法的教育,使學生了解化工設計的基本內容、設計程序和方法,培養學生樹立經濟、安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等觀點和創新意識,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輔助設計(CAD)等手段進行化工設計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綜合應用各方面的知識與技能解決工程問題的能力。我校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學生的設計能力通過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得到訓練,開設的實踐環節有化工原理課程設計、化工設備課程設計、化工設計課程設計、畢業設計等,體現了化工單元設備設計和過程設計能力以及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
篇3
關鍵詞 合成材料助劑 教學方法 考核方式 課程教學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Synthetic Material Aids Teaching
LI Cuiqin, WANG Jun, LI Jie, ZHANG Zhiqiu
Abstract A synthetic material aid is a professional application of chemical important courses, its mechanism and performance directly affects the application of polymer materials. I combine years of teaching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the teaching curriculum content, teaching methods and assessment methods are explored and analyzed, train students' ability to integrate theory with practice, improve teaching quality.
Key words synthetic materials aids; teaching methods; assessment methods; course teaching
合成材料助劑課程是應用化學本科專業的一門專業限選課,它是建立在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的基礎上,并與其他多門高分子專業課程和應用化學專業課程交叉的一門課程。本課程主要講述高分子材料在合成、加工和使用等過程中,為了提高材料的性能而添加的化學助劑。本課程的應用性比較強,不僅包含合成材料用助劑的合成方法、還包括合成材料用助劑的使用方法和選擇原則。它直接與應用化學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的工作密切相關。因此,本課程不僅要求學生了解合成材料用助劑的種類、合成方法,而且還要求學生深入了解合成材料用助劑的使用方法和助劑在材料中的作用機理。然而由于合成材料的種類繁多、應用廣泛,導致所需的化學助劑種類更為復雜,知識量很大,但由于該課程是應用化學專業的一門專業限選課,學時較少,導致授課的難度較大。針對這些問題,結合我校應用化學專業的實際情況和筆者多年的教學經驗,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一些探索。
1 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
我校自2000年將精細化工專業改為應用化學專業以來,對專業課程的組建以及課程內容也進行了合理的調整。如將油田化學課程分拆為鉆進化學、采油化學和集輸化學,將高分子化學和高分子物理合并為高分子化學與物理。其中對合成材料助劑課程內容也進行了相應的整合,對原有的教學體系和教材進行了優化。原有的教學體系如下:合成材料助劑概論、塑料用助劑、橡膠用助劑、纖維用助劑,該教學體系內容繁雜、重復性較多,如塑料用的很多助劑在纖維和橡膠中也用,導致學生學習起來難度較大,容易混淆,且沒有統一的教材,學生只能依賴課堂,課后也無從下手復習。
為了適應本科教學需要,給學生一個清晰的學習提綱,且在規定的學時內完成講授任務,我校合成材料助劑課程內容通過應用化學教研室教師的多次討論,按照肖衛東主編的教材《聚合物材料用化學助劑》的內容對課程體系進行了修改,修改的教學體系為:合成材料助劑概論、合成用助劑、加工用助劑、熱力學性能助劑、交聯用助劑、防護用助劑、助劑的分離與檢測。其中合成用助劑主要講述合成材料所用的合成樹脂在聚合反應過程中所添加的化學助劑,如引發劑、溶劑、乳化劑等助劑的種類、性能以及使用原則;加工用助劑主要講述合成材料在加工過程中為改善合成材料的加工
性能而添加的化學助劑,如劑、脫模劑、增塑劑等助劑作用機理、合成及應用等;熱力學性能助劑主要是講述為改善合成材料的熱力學性能而添加的化學助劑,如增強劑、增韌劑、成核劑等;防護用助劑主要講述為改善合成材料的使用性能、延長材料的使用壽命而添加的化學助劑,如光穩定劑、熱穩定劑、抗氧劑、抗靜電劑等;通過對教學內容的整合與優化,對高分子材料和精細化學品化學中所涉及的基礎知識通過緒論的形式簡單講授,目的是引出本課程的所講述的重點內容。在對課程內容和教材整合的同時,為了使學生能很好地了解合成材料助劑發展的前沿知識,我校應用化專業的所有教師,針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討論,通過將國內外前沿理論、最新研究成果、應用前景以及最新發展動態穿插入課堂內容中,讓學生在掌握基礎理論知識的同時,了解該學科的發展前沿,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2 教學方法的改革與實踐
合成材料助劑是一門理論聯系實際較強的課程,尤其是隨著合成材料在我們日常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很多的合成材料沒有助劑的存在,很難廣泛應用。如我們日常生活中常用的塑料薄膜,主要成分為PE,但由于其耐熱氧性能差,很難適用室外使用,尤其是用做種植大棚用的薄膜,適用壽命很短,直到光熱穩定劑和抗氧化劑的出現,PE才得以廣泛應用。然而,由于合成材料助劑的種類繁多,如交聯用的硫化劑有:硫磺、秋蘭姆、金屬氧化物、醌類化合物、胺類化合物、有機過氧化物等,每一種硫化劑的作用過程和應用對象又不同。在講授過程中,為了避免過多的理論講解導致講述內容枯燥無趣。這門課程的教學方法也進行了多次討論,如何讓學生在較短的學時內,能主動積極地學好這門課,并能很好地掌握這門課程的重點知識呢?
經過多次討論,教師們一致認為,最好的教學方法就是將每一種合成材料用的化學助劑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引出,通過學生提問、老師回答的方式進行講述,讓學生先了解這種化學助劑的重要性,然后老師再從基本的作用原理、作用方式以及應用對象進行解釋。如我們在講硫化劑時,先問學生自行車的車胎和汽車車胎有什么區別?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區別?學生也可以問老師兩種車胎的組成是什么?除了主成分橡膠外,還有什么成分?具體是什么?等等這些問題,然后引出常見的硫化劑――硫磺,硫磺是什么結構的物質?它為什么可以作為硫化劑?除此之外,還有哪些硫化劑呢?先通過討論的方式,使學生先了解這種合成材料助劑的基本性能,然后再進行理論講授。
另外,單一的教學方式會使學生缺乏對知識的感性認識,如單憑書本、板書很難將所用的知識講述清楚,很難使學生掌握重點知識。近年來,通過多次教學會議討論,一致認為可利用計算機及信息技術,將大量的圖片、圖像和動畫穿插到課程教學內容中,讓學生在對知識理論認知的基礎上,通過感性認知,把抽象的知識通過直觀的畫面展示,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教學方法的改革后,學生學習的熱情提高了,理論知識掌握得也扎實了。從課后學生反映的情況也可以看出,學生會主動提出一些問題,相互之間進行討論、交流,并且會將所學過的理論知識與生活中實際例子相結合,并能設想新型化學助劑的性能。
3 考核方式的調整和試行
合成材料助劑這門應用化學專業限選課,課程內容的信息量很大,且很多助劑之間的作用和性能比較接近,如光穩定劑和抗氧化劑,均可以通過捕獲材料因老化而產生的自由基,且部分的光穩定劑也可以作為抗氧化劑使用。學生僅靠單純的死記硬背,很難將所用的重點知識理解掌握。因此,結合這門課程的特點,筆者所在的教研室對這門課程的考核方式進行了多次討論,大部分教師認為,學生對這門課程的掌握程度不能單靠期末考試的成績來衡量,平時學生的課堂討論和課堂提問成績也應納入考核之中;另外,期末考試的試卷盡量少出大段記憶性的知識,對于重點的理論知識,應以開放性的問答題或討論題的形式展現,強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程度。同時對試卷的評分標準進行調整,對于理解性的試題,評分標準靈活,不應嚴格按照書本或課堂講述的語言進行批卷,應根據學生對問題的理解程度進行靈活給分。通過試行這種新的考核方式以來,學生學習這門課程不在是為了考試而學習,考試之前,學生也不再天天吵著讓老師劃重點,而是收集大量的復習資料,包括參考書、文獻等,結合生活中的實際例子,進行討論、交流。試卷很少出現類似或類同,成績也能很好地反映學生對這門課程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總之,通過對合成材料助劑這門應用化學專業課程的教學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的探索與實踐,我們摸索出了一條適合應用化學專業學生的教學方法,理論結合實際的教學方式和考核方式,使學生更好地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于日常生活和生產中,提高了學生分析實際問題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滿足社會對綜合性人才的需求。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重點課題,項目編號為GBB1211013;黑龍江省“十二五”規劃課題,項目編號為HGJXHB2110153;東北石油大學重點課程
參考文獻
[1] 辛忠,孟鑫,劉霞,等.材料添加劑化學課程教學方法探索[J].化工高等教育,2011.6:61-69.
[2] 李奇.材料化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J].化學教育,2012.9:74-77.
[3] 陳寶書,欒道成,劉云強,等.高分子材料課程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等教育研究,2013.30(4):40-41.
篇4
Abstract: The paper introduced the related concept about standardization firstly. Then analysed the developing frame of the standardization subject in China, in the case of the developing of the standardization subject in 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關鍵詞: 標準化學科;發展框架;中國計量學院
Key words: standardization subject;developing frame;China Jiliang University
中圖分類號:TH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0)31-0309-01
0引言
隨著我國人才、專利和技術標準三大戰略的實施,質量管理和質量工程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的部門和單位開始認識到標準化的重大作用,使我國的標準化工作從沉寂中走了出來?,F在迫切需要一大批既懂業務技術又掌握標準化工作技能的復合型人才。目前,國外許多高等院校、研究院所都在探索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和教育問題,如美國在在2003年專門召開有關高校研討標準化專業人才的高等教育問題。國外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經進行了標準化相關人才的培養,如日本部分大學的校長、教務長(如:水野滋、石川馨、田口玄一和久未均等)不僅親自創新日本式的標準化專業,而且也親自為國內外培養標準化專業的碩士、博士生;前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后,教育部就批準開設了標準化和認證專業;蘇聯解體后,俄羅斯教育部繼續開辦標準化和認證本科專業。在我國,中國人民大學于20世紀60年代開始在《管理工程》、《工業工程》等碩士專業中設標準化專業方向。80年代后,部分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及安徽機電學院等高等院校開辦了標準化專業的大專、本科及雙學位三個層次的教育。但是由于沒有得到國家相關部門的批準,標準化專業在各高等院校中始終不是一個獨立的專業。2004年,教育部批準我校首次開辦“產品質量工程”本科專業,我校在該專業中專門設立了標準化和認證專業方向,以培養社會需要的標準化專業人才。2008年,教育部批準我校首次開辦“標準化工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我校在“標準化工程”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走在了前列。盡管國內外一些高等院校、研究院所已經進行了標準化相關人才的培養,但對標準化學科框架卻依然處于摸索之中。所以,在從事《食品標準與法規》教學以來對“標準化”行業進行了廣泛調研的基礎上,撰寫了這份題為“我國標準化學科框架之淺見”的文章,提請相關專家過目并批評指正。
1標準化領域相關概念
1.1 標準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活動或其結果規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導則或特性的文件。該文件經協商一致制定并經一個公認機構的批準。(標準應以科學、技術和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以促進最佳社會效益為目的)。
1.2 標準化為在一定的范圍內獲得最佳秩序,對實際的或潛在的問題制定共同的和重復使用的規則的活動。
1.3 科學科學是運用范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系,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于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1.4 技術技術涵蓋了人類生產力發展水平的標志性事物,是生存和生產工具、設施、裝備、語言、數字數據、信息記錄等的總和。
1.5 工程“工程”一詞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狹義而言,工程定義為“以某組設想的目標為依據,應用有關的科學知識和技術手段,通過一群人的有組織活動將某個(或某些)現有實體(自然的或人造的)轉化為具有預期使用價值的人造產品過程”。就廣義而言,工程則定義為由一群人為達到某種目的,在一個較長時間周期內進行協作活動的過程。
2標準化領域相近概念比較分析
2.1 標準和標準化的區別標準是標準化活動的成果,也是標準化系統的最基本要素和標準化學科中最基本的概念。而標準化則是標準相關的所有活動,包括制定標準、貫徹標準等。
2.2 科學、工程與技術的差異科學、工程與技術的分別并不總是不明確。一般來講,工程放較多的焦點在實際經驗上,科學放較多在理論和純研究上,而技術則介于兩者之間。大體而言,科學是對自然合理地研究或學習,焦點在于發現(現象)世界內元素間的永恒關系(原理)。它通常利用合乎規則的技術,即系統建立好的程序規則,如科學方法。工程為對科學及技術原理合理的使用,以達到基于經驗上的計劃結果。
3標準化學科框架淺析
經過對以上概念的對比分析,“標準化”學科肯定是要建立在“標準化”的基礎之上的,而不能建立在“標準”的基礎之上。但再進一步應該命名為“標準化工程”、“標準化技術”還是“標準化科學”呢?經過對科學、工程與技術的概念進行分析,覺得一級學科稱為“標準化科學與工程”較為合適。根據《學科分類與代碼》(GB/T 13745-92)中在一級學科“410工程與技術科學基礎學科”下面有二級學科“410.50標準化科學技術(亦稱標準化學)”。但為何不稱為“標準化科學技術”?在科學、工程與技術的差異中已有詳述,而 “科學”和“工程”兩詞亦可涵蓋標準化工作的所有領域。在“標準化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下可設“標準化科學”、“標準化科學與工程”、“標準化科學與工程”、“標準化科學與工程”等二級學科,可設二級學科及可授學位見表1。
對我校來說,申請到“標準化工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是一個機會,但也伴隨有風險。因為我們要是不能把它辦好,不僅會影響我校的發展,更重要的是會影響到標準化這個學科的發展、這個領域的壯大!
參考文獻:
[1]李春田.標準化概論[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5.
篇5
關鍵詞:精細化學品 校企融通 工作過程
校企融通模式實現了“學校與社會融通、專業與行業融通、課程與崗位融通”的“三融通”。在校企融通的教學模式指導下,課程設置和課程內容選取正是緊緊圍繞“工作崗位”進行的,行業的能力評價標準是行業企業相關專家制定的,教學條件和培訓體系是由校企共建的,師資力量是由企業提供或培訓的。整個教學過程中行業、企業全面引領、深度參與、積極指導、嚴格評核職業教育與教學,充分體現了產教合作,做到了校企合作、行業主導,符合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
《精細化學品生產實訓》是精細化工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是一門提高和強化精細化工專業技能,為學生頂崗實習做好前期準備,承擔銜接在校學習和企業頂崗實習的核心實踐類課程,對本課程進行校企融通模式下的工作過程化改革,可以有效針對企業需求,使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掌握從事精細化學品生產需要的關鍵技能,所獲得的能力更加符合企業的能力標準,畢業后可以更好、更快地勝任工作崗位。
一、基于企業需求,結合學校實際制定課程培養目標
培養目標是一門課程的靈魂,培養目標給課程內容的確定、實訓項目的選取指明了方向,合理的確定本課程的培養目標是實現校企融通的關鍵,本課程的培養目標的確定經歷了以下歷程:
1.通過畢業生就業跟蹤調查,結合地方產業,選擇校企合作單位。通過研究近幾年畢業生的就業去向,選擇適合本專業的校企合作單位,并嘗試建立合作關系。已經建立校企合作的單位有:海倫石化、南通艾德旺、積華靈大、阿爾法瀝青、邁康升華六家企業。擬進行校企合作的單位有揚子江制藥、強力電子、蘇利化工、恒源涂料等企業。
2.通過就業市場調研,確定本專業畢業生就業的典型崗位以及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江蘇高職院校提供的人力資源一直走在全國前列,但合理的勞動力結構尚未形成,常會出現企業招工難,學生就業難的局面,化工專門人才的缺口很大。通過對校園招聘會和網絡招聘信息的分析,可以發現企業需求量較大的工種有操作工(化工總控工)、分析工、化工研發助理(化工工藝試驗工)、涂料技術員,生產管理員等。參考化工總控工、化工工藝試驗工國家職業標準以及生產管理員和技術員的職業要求,制得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典型工作崗位、典型工作任務及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表(見表1)。
3.通過走訪企業、畢業生回訪、多方參與,找準課程定位,精心篩選本課程培養目標
通過到合作企業以及江陰周邊從事精細化工行業的企業調研,結合企業專家的意見,對精細化學品生產典型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技能、素質進行篩選,初步確定本專業需要培養的核心知識、技能和素質。近期的走訪了揚子江制藥、強力電子、蘇利化工、邁康升華等企業,得到的反饋是:企業需求量最大的是化工生產的一線操作工和工藝試驗員;對10屆~14屆畢業生訪談得到的反饋是:企業崗位最迫切需要的知識和技能是DCS操作技能、反應釜操控技能、產品分析檢測技能、安全生產方面的知識。結合本課程在精化專業課程體系中的地位,以及化工行業標準和化工總控工、化工試驗工國家職業標準確定本課程需要培養的知識、技能和素質及其目標如下:
(1)知識目標。掌握必備安全生產知識(安全用電、防火、防爆、化學品的取用、存放和使用等),掌握典型化工設備的基礎知識(類別、結構及適用場合),掌握精化工藝基礎知識(酯化、復配、縮合、氧化、水解等),掌握化工單元操作基礎知識(精餾、萃取、流體輸送、干燥、傳熱)、化工中試知識(單因素分析、正交分析等)。
(2)技能目標。:掌握小型反應釜的操作、維護,掌握塔設備的操作,掌握常見換熱器的操作、維護,能進行簡單管路的安裝、維護,掌握典型化工產品生產的開車、正常運行、停車的操作方法,在操作過程中能根據實際情況調節工藝參數,熟練讀取和繪制生產工藝流程圖的能力,檢驗產品質量并對結果進行分析評價的能力,掌握化工試驗基本操作,掌握產品常見性能、成分的分析檢測。
(3)素質目標。形成良好的職業道德,強烈的安全生產意識,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強烈的產品質量意識,良好的團隊協作精神。
二、“校企融合、崗課融通、項目引領”,基于工作過程,確定本課程的培訓項目
對課程的知識、技能、素質培養目標進行梳理、組織,聯系合作企業的現有生產崗位,精細選取實訓項目。采用項目載體,任務驅動、工學結合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中心設計基于工作過程的課程內容。(見表2)
(一)模塊一的由來與設計
大型化工生產由于場地、人員、資金和利潤等多方面原因,一般很難在校內實現連續化生產。雖然有部分院校有相關的設備,但由于投料成本較大、產品產量難以形成規模效應,很難實現盈利,因此大都處于停工狀態,即使用于學生實習,也多以冷態模擬為主,所以絕大多數的高職類院校傾向于采用仿真軟件來模擬工廠化生產。采用仿真軟件可以以較少的一次性投資來實現對大型化工連續化生產的模擬,可以有效地訓練學生的DCS操作技能、工藝流程圖的認讀與繪制技能、化工單元操作能力,而且可以培養學生的全局意識、安全生產意識、操作規范意識和團隊協作意識。本課程設置模塊一為大型化工連續化生產仿真,并選取了均苯四甲酸二酐工藝仿真和乙醛氧化制乙酸仿真作為實訓項目,這兩個工藝仿真基本涵蓋了所有常見的化工單元操作,是鍛煉和提升學生化工生產綜合能力的有效手段。
(二)模塊二的由來與設計
仿真實訓雖然有上述的諸多優點,但仿真畢竟不同于現場生產實習,對鍛煉學生現場設備、儀表、管道的操作、維護能力幫助不大,所以要鍛煉學生這方面的能力還離不開現場實操。為了彌補仿真實訓這方面的缺陷,本課程引入了模塊二,即生產設備操作實訓。在該模塊中,設置了管路的認識與工藝流圖的繪制;常見泵的操作與維護,管路的拆裝與維護,流體輸送;反應釜的操作;烘箱、離心機、砂磨機的操作等訓練項目。要理解某個工段的工藝流程、工段與工段之間的關系、崗位與崗位之間的關系,首先就要會閱讀工藝流程圖,并能夠根據現場設備、管道、閥門、儀表之間的聯接關系繪制工藝流程圖,所以管路的認識與工藝流程圖的繪制是從事現代化工生產人員不可缺少的技能之一。所以該模塊設置了項目――管路的認識與工藝流圖的繪制,在該項目中,教師指導學生首先根據實訓室現有的設備(由水箱、離心泵、流量計、測溫儀表、測壓儀表、管道、閥門、反應釜若干組成)繪制工藝流程圖(參考圖見圖1),在學生熟練掌握簡單流程圖的畫法之后,進行項目拓展。拓展一,如何逐個進行反應釜夾套注水,寫出操作步驟;拓展二,如何同時進行夾套注水,怎樣預防流體短路,寫出操作步驟;拓展三,對圖1管線進行改裝使加熱介質從反應釜夾套上部進入,下部流出,畫出工藝流程圖。通過訓練任務的由易到難,層層推進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提升學生繪制流程圖的水平。
反應釜的操作、維護是化工總控工、工藝試驗工必備的技能,化工企業醫藥中間體的生產大都是在反應釜中進行的,本專業畢業生在某些制藥企業也主要從事反應釜的操控崗位,所以通過設計或引進與此類企業相仿的生產設備,設置項目――反應釜操作和控溫訓練來模擬醫藥中間體的生產過程,并引進相關的生產管理模式和崗位考核評價標準,可以更好地鍛煉、提升學生的反應釜操作維護水平,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適應工作崗位,也可以幫助企業減少新員工培訓成本、縮短培訓周期。
(三)模塊三的由來與設計
精化產品的門類眾多,生產的工藝也是多種多樣,很難用幾個項目來涵蓋眾多的精化產品類別,但無論何種產品的生產工藝都是由流體輸送、蒸餾、傳熱、吸收、干燥、萃取等化工單元操作和氧化、還原、酯化、水解、鹵化、磺化、硝化等基本化學反應構成的。通過把化工單元操作和化學反應融合到具體項目中,在不同的項目中不斷強化學生的化工單元操作基本技能、設備操作能力和化學反應基礎知識運用能力?;谏鲜鏊悸?,本課程從眾多的精化產品生產中遴選出比較有代表性幾個產品的生產工藝,并采用基于工作過程的教學模式來訓練學生的配方設計、優化,工藝設計、優化,生產過程控制,產品質量控制與檢測等方面的能力。每個項目都按照化工產品開發的一般步驟進行設計,主要步驟包括:
(1)產品用途分析;(2)配方確定;(3)工藝設計;(4)方案實施;(5)產品性能檢測;(6)產品質量評價;(7)產品工藝改進。
例如,涂料是精細化工主要產品之一,通過與江陰本地的涂料生產企業合作,以企業真實產品的生產過程為實訓項目,校企共建小型涂料生產車間,引進企業的操作規程和產品檢測和質量控制方案,讓學生在學校期間就能掌握一般涂料的配方設計、工藝設計、生產過程控制、產品檢測和產品質量控制等技能。選取典型的107膠涂料的制備作為實訓項目,通過把實訓項目分為:(1)涂料用途分析;(2)涂料配方確定;(3)制備工藝確定;(4)制備過程;(5)性能測定;(6)涂抹性能測定及產品性能評價;(7)工藝改進等幾個過程來模擬真實的涂料生產、使用、檢測過程,學生學會了107膠涂料的生產過程就可以以此類推明白其他涂料的生產過程。
三、結合國家職業標準、行業企業評價標準和學校評價方法制定企業和學校都認可的課程的評價體系
(一)評價指標
基于企業的需求,本專業采取的是“雙證畢業”的畢業資格審查模式,即學生要同時取得畢業證和化工工藝試驗工(中級)或者分析檢驗工(中級)才能取得畢業資格,從而創建了專業文憑與職業資格證書融通的職業等級資格體系。經過進一步改革和建設,本課程可以兼具精化實訓教學和化工工藝試驗工、化工總控工(中級、高級)的培訓功能。本課程的培養目標在設定時已經包含了化工工藝試驗工、化工總控工國家職業標準的一些核心指標,所以學校和企業的化工人才均可按課程培養目標的評價指標遞進式地學習并取得相應資格。一方面,在校的學生可以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分階段層級式地取得這些資格;另一方面,企業的職工也能通過一定課時的專業培訓獲取相應的資格。
(二)評價方法
采用理論考試(30%)+仿真操作(30%)+現場實操(40%),綜合成績達到60分即為合格,可以獲取相應的技能等級證書。理論考試主要側重考察安全知識、職業道德、化學基本知識、化工單元操作基本知識、儀表與自動化基礎知識、分析化學基礎知識;仿真操作主要考察產品生產原理、DCS操作、化工單元操作、工藝波動的處理能力、設備故障的分析和解決能力、安全生產意識等;現場實操主要側重考察化工工藝設計能力、設備操作能力、化工單元操作的規范性、團隊協作能力?;すに囋囼灩ず突た偪毓ぴ诳己酥R點的分布上有所差別,中級和高級在考核的難度上有所差別。
基于校企融通模式下的本課程的改革需要一個過程,需要學校和企業共同合作和努力,希望可以校企互動的過程中,不斷地推進校企融通的程度,培養更多社會滿意、企業滿意、家長滿意、學生滿意的化工人才。
參考文獻:
[1]張東.香港職業教育校企融通模式述評[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3)81-84.
[2]徐維琳.江蘇化工制造業對人才需求的現狀與對策[J].高職教育研究,2007,4(1):12-13.
[3]化工英才網.熱點企業招聘.2015-7-11
[4]前程無憂網.化工類人才.
[5]化工工藝試驗工國家職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6]化工總控工國家職業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和社會保障部,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7]李永進.淺談香港職業教育與內地職業教育之區別[M].職教論壇,2008,(4).
[8]林知秋,張建榮.校企融通的雙師素質教師隊伍建設探索與實踐[J].中國電力教育,2011,(5).
[9]姜大源.世界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基本走勢及其啟示――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漫談[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8,(27).
篇6
[關鍵詞] 專業英語;教學;教師;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5-4634(2012)01-0065-03
隨著國際間合作的加深與科技的發展,更好地掌握、運用專業英語以更加開闊的視野觸及化學化工學科前沿,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促進學科領域的科技交流活動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提高化學工程專業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和水平已成為必然的趨勢。
工科高校的學生在基礎英語學習中,大部分人以通過大學英語四、六級為目標,由于重視應試技巧,采用題海戰術,忽視語言的聽、說、寫能力,使英語在專業領域的應用能力較弱。主要表現為專業英語的讀寫困難,科技文獻翻譯錯誤百出,更不可能流利地同國外學者和技術人員進行交流,究其原因,很大程度上與專業英語現存的教學模式有關。因此,對現有專業英語教學模式進行改革、深化是擺在當前專業英語教學中的一項重要任務。
1 專業英語教學的要求和特點
專業英語又稱為科技英語,是一種用來描述科技資料中種種現象和行為的英語體系,它是把基礎英語和專業知識緊密地結合起來,用專業性的語言來描述客觀存在的事物和現象[1]?!洞髮W英語教學大綱(理工科)》中有關專業英語學習階段的要求規定:專業英語學習階段的教學是通過指導學生閱讀相關專業的??臀倪x,培養閱讀英語科技資料的能力,使其能以英語為工具獲取相關專業所需要的信息。由此可見,專業英語教學是指導學生在專業領域學會用英語查找專業信息,用英語表達研究成果的一個重要的教學環節。化工專業英語學習的目的是使學生較好地利用英語查閱專業外文文獻,較熟練地閱讀本專業外文書刊,具有聽、說、寫的基礎,了解化學工程的理論前沿,了解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備的發展動態,具有獨立獲取新知識的能力。
化工專業英語的特點突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詞匯方面?;I英語涉及大量的化工領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大量的詞匯都是由構詞法轉化、合成、派生出來的,尤其是由詞根和詞綴構成的合成詞,許多詞匯采用簡約化的縮略詞或符號等,例如化學化工反應式、方程式、公式、圖表等。這些詞匯給人以似是而非的感覺,難以記憶。
2)句子方面。由于長難句和復雜句子多,句子結構緊湊、嚴密、邏輯性強,表達簡練、清晰,為正確理解句子的意思帶來不少困難。
3)語法方面。專業英語的語法特點較為突出的是較多地使用名詞性結構、抽象名詞和術語、被動語態句、邏輯性定語以及各類復合句、非謂語動詞短語等。側重于一般性英語語法在專業內容表達上的具體應用。
4)內容方面。專業英語是把英語與專業知識緊密結合,內容相對來說比較枯燥乏味,一般以非人稱的方式闡述化工專業的理論知識、化學工藝流程、化學實驗現象等。表達的內容客觀、準確、簡潔,而且其意義必須是限定的。由于專業知識的欠缺,對文章的理解常出現詞不達意的現象。
2 化學工程專業英語教學現狀
化工專業英語教學的特殊性導致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面臨著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專業英語的重要性,學生認識不足
在教學計劃的設置中,專業英語是以考查為主要考核方式的專業課,因此學生的重視度不夠。再加上很多學生通過大學英語的學習和英語四、六級考試后,自我感覺已經具備了英語的讀寫能力,認為專業英語的學習無非是專業詞匯加英語語法的簡單組合,忽視了專業英語的學習是進一步培養英語綜合能力、提高專業素質的重要環節。
2.2 教學模式陳舊,學生學習興趣低落
從目前教學形式來看,專業英語教學都是以專業教師授課為主。他們有淵博的專業知識和很高的英語水平,但沒有受過教學法的培訓。教學方式停留在“以教師為中心”的傳授式教學,學生過分依賴教師建立的知識結構,教學過程缺乏互動性,每節課的講授內容采用“講解單詞、翻譯課文、做些練習”這種三段式教學,忽視了對文章風格、專業英語的常用格式、常見句型等內容的教學與實踐。學生只是個“背著口袋來裝知識”的被動吸收者,課堂氣氛沉悶枯燥,難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導致學生經過一年的專業英語學習后收效甚微。
2.3 教材標準不同,教學內容缺乏統一
教材是教學大綱和教學內容的具體體現,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響教學效果。近年來,國內各大院校編寫的專業英語教材種類繁多, 專業領域五花八門。大多數專業英語教材依然沿用傳統的“課文-單詞-注釋-練習-語法-閱讀材料”這一簡單組合模式,缺乏情景交際等內容,內容涉及大化工領域各專業共性的化工生產技術的基本原理和規律,教材內容雖然經典但卻陳舊,不能與所學專業的新發明、新技術相適應。在教學內容選擇上,任課教師各自為戰,往往選擇自己最熟悉的部分講授,教學內容缺乏統一的標準。
3 專業英語教學中采取的對策
提高科技英語教學質量不僅需要教師提高自身英語水平,更重要的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研究這一階段學生的特點,培養學生把學習專業英語與所學專業知識相聯系的理念,激發學生學習專業英語的興趣。根據以上對專業英語的特點和教學現狀的分析,以下將對化工專業英語的教學模式創新進行探討。
3.1 激發學習興趣,明確教學目標
愛因斯坦有句名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迸d趣是學生學習的驅動力。東西方教育的差異在于,東方傳統的教育忽視學生的個性培養,認為興趣、愛好是后天培養產生的;而西方教育非常重視個人的個性發展,學生根據自己的特點尋找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2]。將二者結合起來才是最佳的培養模式,從教材、教學、教師多方面培養學習興趣,消除他們對英語的恐懼、反感心理,繼而讓學生明確課程學習的目標。通過專業英語課程的學習,基本具備閱讀專業文獻、期刊的能力,接收國際前沿知識,了解化工專業的發展動態;培養學生運用專業英語知識的能力,具備把專業文章摘要基本準確翻譯成英文的能力;鼓勵學生加強聽說訓練,培養其專業信息交流的能力。知道學習的內容和所應達到的目標,才能使學生更清楚地了解課程設置的作用和課程學習的重要性。
3.2 改進教學方法,豐富課堂教學
學生對課程的積極性是課堂教學效果的有力保證。在教學中教師要改變以前那種灌輸式的教學模式,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梢砸越浑H為目的,實施部分交際法教學[3]。結合專業知識體系,在課堂上進行專題討論。例如單元操作(Unit Operations)是化學工業和其他過程工業中進行的物料粉碎、輸送、加熱、冷卻、混合和分離等一系列使物料發生預期的物理變化的基本操作的總稱,是化工專業的學生必定會遇到的概念,可以利用已學過的化工原理知識設立幾個topics: 用英語提問并回答,如什么是單元操作(What is unit operations)和單元操作具體內容(contents)及流程(process),學生可以相互交流(conversation )相互討論(discuss in details),根據英語水平的不同,作出不同的回答,英語薄弱的學生可以只說單個單詞,如:pulverize(粉碎)、roast(焙燒)、absorb(吸收)、condense(冷凝)、lixiviate(浸提)等,英語水平較高的學生可用長句表達,如:Any chemical process, on whatever scale conducted, may be resolved into a coordinated series of what may be termed "unit actions", as pulverizing, mixing, heating, roasting,absorbing,condensing,lixiviating,precipitating,crystallizing,filtering,dissolving,electrolyzing and so on[4].并由此及彼,層層推進,深入學習;還可以利用多媒體和網絡,建立QQ 群,討論上課教學內容,實現課下的拾零補遺,教與學實時互動;還可以舉行一些英語party、字謎游戲、英語競賽等活動,鞏固和加強英語學習和教學效果;并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的角色,模擬學術會議的一名專家發表演講,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和自豪感。這種情景化的豐富多彩的教學模式無疑會極大地激發廣大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學習的熱情。
3.3 深研教材內容,洞悉科技動態
專業英語教學不僅僅是擴充專業詞匯,訓練科技英語閱讀與寫作的方法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利用口頭英語進行技術交流的能力。因此,教師在選材時應包括中文翻譯、英文寫作(對本科教學來講, 尤其是摘要的撰寫)、聽說方面的內容和訓練。由于各專業內容千差萬別, 沒有完全合適的教材可供選擇,而且專業英語老師自身也很難在這幾方面都精通。鑒于上述情況:一方面在基礎教學階段就應重視培養學生閱讀與寫作的能力,結合各專業實際情況精心挑選教材,包括國內外已經出版的教材,科技文獻影印版、英文原版等,讓學生體會經典教材平穩、嚴謹的語言風格,提高其閱讀英文教材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自選教學內容,可涉及英譯漢,適當增加科技文章的寫作訓練、口語交流內容。口頭技術交流訓練可以以大學中的各種課程設計為題, 其課程內容必須與學科專業活動有關,其側重點應該盡力使句法、詞匯、語篇結構及語義結構諸方面都適用于那些特定的專業活動場合,撰寫出200字左右的英文摘要,分組討論,模擬國際學術會議、產品會做成果展示(presentation),聆聽專業英語口語同聲翻譯,提高對專業英語單詞的熟悉程度。除此之外,教師還應注意教學內容的與時俱進,關注前沿科技論文,這些文章內容新穎時尚、語言文字活潑,還可以在YouTube上某些教學視頻材料,或補充教學視頻,讓學生觀看;公開教師的Blog,放置與教學相關的課外資源鏈接、教學體會;公布Google groups,便于學生接收教師關于教材方面的更新信息,及時補充最新的科技知識等。也可以采用英文科技報道和電影等視頻,使視頻成為不疲倦的教師,在教師不在的時候發揮作用,彌補單一教材帶來的局限性。
3.4 創造可行條件,提高業務素質
專業英語教師不僅應具備淵博的專業知識,而且還要有熟練的英語技能和英語交際能力,這是專業英語教師首要具備的特質,區別于其他英語教師;專業英語教師要經過一定的語言培訓,專業英語教學不是任何具有專業知識、并有一定英語水平的人就可以教好的,經過培訓和未經過培訓的教師,其教學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培訓不但要強調教學環節、教學設計等方面的程序性和操作性,更重要的是理論或概念方面的指導和闡釋,專業英語教師的教學經驗是寶貴的財富,對專業英語教授活動的成敗起很大作用。從上述教學目標來看,專業外語既不是純粹的專業課,也不是純粹的基礎英語課。目前常州大學非常缺乏既精通專業又精通外語同時還熟悉教學規律和方法的專業英語教師。為此,專業英語教師培訓是其水平提高的關鍵,專業英語教師培訓的視野應從傳統的教師專業準備階段擴展到教師綜合能力發展的全過程,不再試圖一次性培養出高水平的教師。專業教師要多聽經驗豐富的英語教師的課,訪問資深的教師,尤其是聽說能力等薄弱環節,向他們學習,本著求師訪友的心情去聽課會有很大益處,古人說“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這些話用之于教學中相互觀摩也是合適的。這里的“賢”就是指教得好。這樣既利于各系專業英語教師之間的交流與提高,也利于專業英語教師與基礎英語教師的交流,這兩者是密切相關的。此外還利于調動各專業系(部)和外語系(部)雙方面的積極性。
4 結束語
專業英語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要繼承傳統英語教學的優點,還需要在教學實踐過程中不斷地探索、創新切實可行的方法,構建多樣化的語用空間,逐步建立以社會需求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目標的教學體系,使專業英語成為伴隨專業技術人員成長不可或缺的伙伴,為社會培養出高素質的復合型、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岳希明,梁曉軍.科技英語教學方法探討[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科版),2003,(3):65-66.
[2]王高,劉漢云.專業英語教學探討[J].華北工學院學報(社科 版),2001,(2):50-52.
篇7
目前生物技術專業課程設置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原因
韶關學院本科生物技術專業自2000年9月開辦以來,已招收11屆學生,期間盡管進行了一些教學改革,并在學科建設、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是在人才培養方案制定方面,還有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在2009級的學生之前,每個年級學生分兩個教學班,一個是不分方向的生物技術專業班,另一個是大二以后的生物醫藥方向分流培養模式.存在的一些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部分專業基礎課及專業課的課時數變動的隨意性較大;二是課程的開課順序不盡合理,并且有些教學內容在不同課程中重復講授;三是有些課程特別是一些選修課程的設置不是以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為依據,而是以在崗的教師所能講授的課程為依據,出現因人設課和設人情課等現象,結果造成必修的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程的課時數在減少,而與專業無關或關系不大的選修課程卻在增加,開設這些選修課的初衷也許是為了擴大學生的知識面,盡量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也就是寬口徑,但是如果學生連必修的專業課程都沒學好,就根本談不上什么寬口徑.這樣的后果只有一個:學生的知識面比較寬廣但很淺,許多專業課程沒有學好最終導致不足以支撐新知識的獲取,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辦學特色.造成上述現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吃不準生物技術專業內涵,對該專業的辦學目標和辦學思路不是很明確,因而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有比較大的隨意性;另外一方面是因為專業師資的缺乏,造成一些課程無法開設或只能湊合著開設,或因人設課———有什么樣的老師就開設什么樣的課程.面對這樣的課程設置,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難以保證.有些學生抱怨所學課程不知道有什么用,不知道到底該學好哪些課程,造成學生對自身專業的懷疑和對未來就業的迷惘.有的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脫節,讓學生覺得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內容不關聯,覺得學了沒有用,甚至有取消所開設的其中一些必修的專業基礎課的要求.
細分專業方向,優化課程設置
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要主動適應地方經濟發展的需要.針對生物技術專業在課程設置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在2009級生物技術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工作開始之前,統一思想,提高認識,通過深入市場調研和畢業生跟蹤調查,走訪與生物產業的相關企業,廣泛征求行業意見,牢牢抓住企業需求,并進行充分論證,實現人才培養方案與生物產業的對接,為設置合理專業方向尋找可靠依據.首先就畢業生就業情況、專業大類培養模式、課程設置、實踐教學、學生考研等幾個方面在省內外同類院校,特別是在粵北地區以及畢業生就業主要分布的珠三角地區進行教學專題調研,通過收集以上各方面的調研材料進行分析研究,并主動邀請產業、行業和用人部門共同研究教學計劃,以解決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存在的問題.課程體系的改革目標是制定與生產實踐、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的課程體系和人才培養方案,依據“寬口徑、厚基礎,強能力、重實踐,高素質,特色性、開放性、前瞻性”的原則,建立一種面向實際、專業方向明確、集中體現地方院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的生物技術專業課程體系.要突出專業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加大課程整合力度,堅決刪減與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不相符的課程,堅決杜絕因人設課或因無人而不設課的現象.選修課是相對必修課而言的,開設選修課程的目的,一是為了精深本專業的基礎知識,二是拓寬學生的專業知識面.選修課應該要依據專業培養目標從專業方向去延伸開課,這樣才能真正體現的辦學特色.
1確定專業方向
在確定專業方向時,應緊緊結合本校的實際,努力使之與地方院校培養高水平應用型人才辦學定位相適應、與教師的特長與發展目標相適應、與所在的廣東區域經濟發展特別是粵北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因而,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的課程體系時,應首先明確師資情況、硬件條件及周邊環境,明確生物技術專業到底應該側重于哪些專業方向,或者說先確定自己的專業方向,然后參照教育部1998年制定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介紹》中有關生物技術專業的課程設置,以及在近幾年教育部高等學校生物科學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高等學校本科生物技術專業規范》所確定專業核心課程.課程設置必須給學生以明確的專業方向感,要能體現辦學的專業特色,同時要能兼顧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在制定或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確定按大專業招生,分窄專業方向培養,根據市場對專業人才的需求,把生物技術專業分為生物制藥、生化工程、微生物技術三個方向培養.
2面向專業方向劃分課程模塊
在修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對專業課程設置中課程類別重新進行了劃分,具體劃分為5個課程模塊: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專業方向課和專業任選課.并對這5類課程模塊所涵蓋的課程、開課的先后順序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分析,旨在建立一種專業方向明確、集中體現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特色的課程體系[2].公共基礎課:是教育部統一規定的所有學生都要修讀的必修課程,是同類大學生的共性課程.例如,政治類、大學英語、計算機、大學體育等課程.專業基礎課:是體現專業共性的課程,一定程度上是為學習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程打基礎.這類課程的設置一般依據教育部的有關專業課程設置及專業規范等相關文件,在全國的同一專業中是大體一致的,為必修課.例如,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微生物學、細胞生物學、遺傳學、分子生物學.其中,高等數學、大學物理、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等為學校教務處根據不同的一級學科給出統一的課時,在其它的專業基礎課中,除生物化學是在一學年內開設課時為90學時外,其它課程的理論課均為54學時(其中課堂講授48學時,自主學習6學時),并另外單獨開設相應的實驗課程,實驗課時數一般為與理論課的課時相等或接近理論課的課時三分之二.專業課:與專業基礎課相似,也有一個共同參照,是區別與生物技術專業相關的其它生物類專業的主干課程,是為必修課.例如,基因工程、細胞工程、微生物工程(或稱發酵工程)、酶工程、生化工程(或生物工程下游技術)、生物工程設備、生物技術大實驗.除生物技術大實驗為108學時外,其余課程的課時分配為36學時(其中課堂講授32學時,自主學習4學時).另外,還有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課程.專業方向課:主要面向社會就業需求、學生個性發展需要、師資條件等而開設的建立在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之上的集中體現本專業的特色課程,各專業方向之間有3~5門課程的差別,每個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及特長在其中選擇一個專業方向,是為限選課.例如,生物制藥方向:生物技術制藥、生物制藥工藝學、生物藥物藥劑學、生物制品學、藥物生物檢測技術;生化工程方向:高級生物化學、生化工藝學、生化藥物提取技術、生化技術大實驗;微生物技術方向:微生物生理學、工業微生物育種學、微生物檢測技術、微生物技術大實驗.以上課程中的理論課程講授一般為36學時(其中課堂講授32學時,自主學習4學時),實驗課程根據課程性質給出54學時或72學時不等.專業任選課:是專業課的適當補充和加深,學生根據自己需要而選擇,可結合畢業論文(設計)而開設,是為任選課.例如,生物專業英語、病毒學、免疫學、食用菌栽培技術、植物組織培養、生物檢測技術、儀器分析、生物信息學、生物統計學、科技論文寫作.課時分配一般為36學時(其中課堂講授30學時,自主學習6學時).5類課程的開課順序:大一階段主要開設公共基礎課和少數專業基礎課,大二階段主要學習專業基礎課,大三階段主要以專業課和專業方向課的學習為主;大四階段主要以專業任選課為主.
3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技能培養
實踐教學體系應立足生產實際,校企合作、產學結合,構建以培養大學生專業技能為核心的實踐教學體系.除了在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程、專業方向課及專業任選課開設必要的實驗課外,另外還有專業核心技能訓練、創新學分、社會調查、生物野外實習、專業見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實踐教學類課程.實驗課程中的實驗項目的設置,除了專業基礎課有一定比例的基礎性實驗以培養學生基本實驗技能外,其余的課程的實驗項目主要為綜合性實驗、設計性實驗的內容,以加強對學生科學方法、探索精神、創新能力及思維能力的培養.另外,根據學校最近兩年對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要求,每個學生均需獲得6個必修的創新學分.學生可根據興趣愛好,在教師的指導下開展一些創新性實驗,學會利用網絡信息及圖書館的期刊數據庫資源,查閱并了解本學科的最新研究進展,在此基礎上,自由選擇實驗內容,自主進行實驗方案的設計,以此培養自己的科技創新思想和能力,為今后科研奠定基礎.并鼓勵學生積極申報校級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以及校級和省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為進一步提升大學生的綜合素質、增強大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培養適應創新型國家建設需要的高素質人才.
篇8
在回答這些問題前,大家先來看看我們在實驗課上制作蘇打餅干的過程吧。
制作蘇打餅干需要準備的原料有面粉、小蘇打、雞蛋、油脂、食鹽、磷脂、飴糖、奶粉等,制作過程中最關鍵的步驟就是發酵――需要經過兩次發酵。首先,將面粉分為兩部分。第一次發酵時,在占總量40%~50%的面粉中加入溫水和鮮酵母液(用溫水溶解酵母形成),在調粉機中攪拌約4分鐘。然后,使面團的溫度保持在28℃~30℃、pH保持在4.5~5.0的范圍內,放置6~10個小時。第一次發酵要使酵母菌在面團內充分繁殖,增加面團的發酵潛力。
第二次發酵時,將經過第一次發酵的面團(又稱“酵頭”)加入剩下的面粉中,同時加入小蘇打、雞蛋、油脂、食鹽、磷脂、飴糖、奶粉等原料,在調粉機中攪拌均勻。然后,使面團的溫度保持在30℃~33℃,放置2~4個小時,面團發酵就完成了。將發酵好的面團搟薄,用模具壓制好形狀,放入預熱至100℃的烤箱烘烤。15分鐘后,香噴噴的蘇打餅干就出爐了。
別看這幾步操作很簡單,但是在第一次制作過程中我們還是狀況百出。有的同學第一次發酵過了頭,面團“碩大無比”;有的同學第一次發酵不到位,面團像是“營養不良”,又小又僵;也有的同學在第二次發酵時,調配錯了原料比例,烤出來的餅干極其難吃……
看了上面制作蘇打餅干的過程,我想一定有人會說:“瞧!你們不就是廚師嘛!”我要鄭重申明:我們學的不是廚師專業!
我們干什么
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顧名思義,以食品為研究對象,要求用科學原理和手段研究食品的設計、生產、加工、制造、貯藏、包裝、分析和評價。因而在大學四年里,我們要掌握食品分析、檢測的方法,了解食品加工、儲運等工序,培養食品工藝設計、設備選用、生產管理的能力。
有了這些理論和技術,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畢業生可以在食品企業從事食品研發、食品生產管理或者食品質量檢測等方面的工作。我的同學中就有在“浮力森林”(杭州著名面包品牌)的生產車間當主管的,也有在食品廠當出廠檢驗員的,我的導師更是娃哈哈AD鈣奶的研發者。
所以,雖然我們做蘇打餅干的過程與糕點師(廚師的一種)并無差別,但目的有著“標”與“本”的區別――糕點師學的是制作過程,而我們不僅要掌握制作過程、學會使用各種生產機器,還要了解制作過程中每一個步驟的目的、每一種原料的選擇依據以及它所發揮的作用,等等。
我們學什么
■化學是基礎課程
你可能會問,蘇打餅干制作過程中的“溶解酵母”“測定pH”不是化學課學的嗎,怎么會出現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課堂上?
其實,化學是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最重要的基礎課。與中學的化學課不同,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的化學課細分為無機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分析化學、食品化學等。課堂上,簡單的酸堿滴定、顯微鏡細胞觀察等小實驗都需要我們細致地完成,因為這都是為今后的綜合性實驗做準備的。比如制作蘇打餅干時,就少不了酸堿度測定,在第一次發酵過程中,如果面團的pH低于4.5,餅干烘烤時就不易上色。
■了解食品添加劑
現代食品生產越來越離不開食品添加劑,所以不論從事食品研發、食品生產管理還是食品質量檢測工作,了解食品添加劑是必不可少的。
食品添加劑是為改善食品的色、香、味等品質,延長食品保存期或者使食品便于加工而加入食品中的物質。食品添加劑種類眾多,制作蘇打餅干時添加的小蘇打就是其中的一種,它起疏松劑的作用,使餅干松脆、易烤熟。各種食品添加劑的使用方法各不相同,但無論如何,一定不能影響食品的營養價值,更不能對人產生危害。
比如在制作火腿、腌肉時要適量添加亞硝酸鈉,用于肉類的上色和防腐。但亞硝酸鈉具有一定的毒性,且在人體內容易轉變為致癌物質,所以它的添加量是受到嚴格限制的,國家規定肉類食品中亞硝酸鈉的最大使用量為0.15g/kg。而作為化工原料的三聚氰胺根本就不是食品添加劑,不法生產商在奶粉中添加三聚氰胺,顯然違背了添加原則。
■掌握食品的生產工藝
食品生產要經過復雜的流程,任何一步工藝都有嚴格的要求:原料差別會造成食品的成色參差不齊,工藝欠妥會帶來質量問題,設備不按標準清潔則會影響食品衛生。所以,要研發新產品或監督食品生產,必須掌握大眾食品的生產工藝,食品工藝學因運而生。
與其他實驗室不同,食品工藝實驗室是一個標準的食品廠房,在這里我們抱著認真的實驗態度,嚴格依照標準執行,真的成為了“大廚”。蘇打餅干的制作就是食品生產工藝課的實驗之一。食品分為幾個大類:面點類、乳品類、煙熏類和軟飲料類等,我們因此制作過比薩、面包、蛋糕、酸奶、熏腸、果汁等五花八門的食物。
■媲美“美食家”的食品感官科學課
每個人舌頭上的味蕾敏感程度都不一樣,食品感官科學研究人的舌頭對酸、甜、苦、辣等不同味覺的敏感度。要想成為食品研發工程師,或是新潮的“品酒師”“美食評論家”,就要在食品感官科學課上用心去體味每一種食物。
例如在紅酒品嘗課上,我們要對不同的紅酒進行色、香、味的評定。有的紅酒比較甘醇,有的卻很酸澀;有的比較爽口,有的卻非常辣喉。通過品評,能更深入地體會到葡萄產地、生產年份的不同對紅酒的成色、口感的影響。
民以食為天
因為自己在高中時十分喜歡化學、生物學科,課堂上疑問甚多,但是無法深解,所以高考填志愿時,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紤]到食品對人類社會的重要性,又能延續自己高中時的喜好,何樂而不為呢?讀了這個專業以后,我才認識到從事食品行業需要的不僅僅是過硬的專業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有社會責任感,要對消費者的健康負責。
“民以食為天”,時代在變,衣食需求不變,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必然會越來越受社會重視。若要報效社會,選擇這個專業將會是最簡單、最直接的途徑。
院校點擊
江南大學:江南大學是我國開設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最著名的學府之一,擁有全國唯一的國家重點實驗室――食品科學與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江南大學還與國外多所食品類高等學府聯系密切,有助于學生出國深造。
篇9
4年制“專本銜接”圍繞涂料核心技能為培養任務的人才培養目標與高職高專有較大區別。高職高專涂料培養人才的職業崗位群來自于涂料行業的各工作任務,分別為調色、生產、涂裝、質檢以及配方設計等,由于理論知識薄弱,學生的創新能力不夠,因此畢業生就業主要集中在以動手能力為主的調色、生產、涂裝和質檢等崗位,學生的職業上升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皩1俱暯印钡耐苛先瞬诺脑圏c將彌補和解決高職教育中所存在的不足,填補市場對具有創新能力的涂料人才的需求,幫助企業的轉型升級。該試點專業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較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基礎、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和較高外語水平,服務于涂料行業而不局限于涂料行業,具備深厚的化學化工領域基礎知識和技能,對材料、食品和環境等輕化工領域有一定的了解,系統全面地掌握涂料行業的技術技能,尤其在涂料配方設計和工藝改進等方面具備較高素質的創新型技術技能人才。
2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如何充分整合和發揮本科和??频膶W科資源優勢,是協同人才培養模式的重點。本科院校師資力量相對雄厚,可以充分滿足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任務,而高職在師資和實驗、實訓、實習條件方面對學生技能的培養更具優勢。因此協同培養中確定了“2+1+1”的人才培養模式,即前2年在本科院校完成基礎理論課學習,第3年在高職院校進行專業課程教學和核心技能實訓,第4年先企業實踐半年,然后完成畢業論文、畢業設計,學生可以根據具體情況自主選擇學習地點(跟2個學校的教師在學校實驗室做論文,或在企業進行技術開發)。這種協同培養模式將充分發揮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有的“應用化學”省級特色專業和順德職業技術學院的“應用化工技術專業”重點培育院校重點專業及省示范專業的優勢,使本專業學生學習本專業領域的基礎理論、專業理論與技術的同時,受到現代工程師的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出可以從事涂料研發、生產等以涂料行業為主要就業崗位的化工行業一線急需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
3構建新的課程體系
在明確“專本銜接”人才培養目標的同時,應該加強課程研究與設計,整合課程內容,既要考慮到基礎知識的層面,又要強化專業課與實踐課的培養。通過深入到廣東地區涂料化工相關企業開展調研活動,確定新的課程體系改革方案,并與合作企業技術人員一起,完成涵蓋課程目標、教學內容、知識與技能要求、教學進度、考核標準、教學效果等內容的專業學習領域建設,構建基于典型的涂料加工、檢測等工作過程的課程體系,體現圍繞行業的人才培養目標。重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改革基礎課。“專本銜接”教育是一種集合優勢資源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課程設置上必須突破本科和高職人才培養的傳統思維模式的約束,進行創新設計。理論課程設置遵循“寬口徑,厚基礎”的原則,拓寬基礎知識范圍的同時,強化在課程體系上的系統性和課程內容上對專業課程的支撐作用,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谶@一原則,在具體的基礎課程設置上,不僅有有機、分析等四大化學,還要強調數學、物理和電工技術等基本素質的培養,同時開設高分子化學與物理、與涂料的專業課程,并構成體系。(2)重構專業課。創新型的技能人才不僅需要有寬厚的基礎知識,同時需要具有超群的專業能力,才能適應快速變革的社會。在高職高專專業核心課程的基礎上,增加了專業課程理論上的深度和難度,在保證操作技能系統性訓練的同時,減少了如涂裝和調色等偏重動手技能訓練的比重,增加了流變學基礎等專業理論課程,進一步加強了配方設計與實訓等核心課程和精細化學品分析等操作課程。(3)突出實踐課。“專本銜接”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突出實踐課,一方面可以使學生克服重理論輕實踐、理論和實踐脫離的傾向,另一方面有助于學生創新精神及創新能力的培養。根據人才培養各階段的認知規律,實踐課程可以有序地分步實施,從一、二年的專業認知實習,到三年級的校內整周技能綜合實訓,再到四年級的校外企業實踐和畢業設計。企業實踐4年不斷線,讓學生的技能訓練隨著培養的進程逐步加強,讓理論和技能在實踐中不斷融合和升華。
4變革教學管理方式,變不利為優勢
協同培養對人才培養帶來諸多優勢的同時,也給教學管理帶來新的課題。如何做好兩校、三地(2個學校和1個實習企業)的教學管理對保證人才培養質量至關重要。在教學上,每門課程可以分別由2個學校的2個教師共同擔任,避免基礎課程和實踐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的脫節,同時還可以促進教師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在學生管理方面試行雙導師制,每名學生自入學開始到畢業就被分配由2位導師在學業、做人、實習、畢業設計和就業等多方面進行指導,2位導師分別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和順德職業技術學院指定,其任務分工由雙方協商解決。
5結束語
篇10
關鍵詞: 應用化學實驗 課程建設 課程改革
泰山學院從2002年招收第一屆本科生以來發展迅速,學科專業和招生規模不斷擴大。隨著社會對創新型和應用型復合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在這樣的形勢下我?;瘜W與環境科學系于2005年開始增設應用化學本科專業。為促進學科發展、突出專業特色,建立了應用化學實驗室,并對該專業學生開設了《應用化學實驗》課程。在沒有現存模式可利用、沒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情況下,我們承擔了這門新課的建設和教學工作,于2005年開始籌劃建立實驗室,2007―2008學年第二學期開始授課,至今已向四屆學生開設了這門課程。開課之初,我們通過查閱大量的資料,選擇一些實驗條件允許的課題來開課,這樣做課程是開出來了,但教學中卻出現了一些問題,比如系統性不強、課程不規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效果和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搞好本課程的建設及改革勢在必行。經過幾年的實施,我們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初步形成了一套課程建設與改革的方案。
1.課程結構和內容
《應用化學實驗》是應用化學專業的必修課程,內容涉及化學領域中四大化學、工業化學等基礎學科,也涉及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市場經濟的問題,它是以化學原理、化工技術在工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為研究對象的綜合性實驗課,具有“廣泛性、實用性”的顯著特征[1―3]。針對課程特點科學地選擇實驗項目,形成合理的課程結構和內容,是課建中一項重要的工作[4]。為此,我們以“服務地方”的理念為指導,緊扣專業精細化工方向的培養計劃,以擴大知識面為目的,以應用性為目標,進一步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因此,我們在考慮課程結構和內容時,根據本課程的特點,總結過去的經驗,確立了應遵循“體現廣泛性、突出實用性、強化綜合性、兼顧區域性”的原則來精選具有代表性的、綜合性強的實驗課題,逐步形成科學性、實用性、可操作性三結合的課程結構。
1.1體現廣泛性。
就是要立足于理論知識與生產實踐和社會生活相結合,實驗課題要遍及工農業化工產品、日用化工產品、環境監測與保護等方面。但由于受到課時數和實驗條件的限制,僅實驗教學還不能足以體現廣泛性的要求,可增設課外學習和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形式,讓同學進行社會調研、播放專題科普錄像片等措施來彌補課堂教學之不足,拓寬知識面,充分體現廣泛性。為此,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中,我們充分考慮了各方面都要有一定代表性的實驗。在表面活性劑方面,選擇了“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和“洗潔精的配制”;在防腐劑方面,選擇了“尼泊金酯的雜多酸催化合成”;在在食品及天然化合物提取方面,選擇了“從牛奶制取酪蛋白和乳糖”、“黃精多糖的微波提取分離及含量測定”和“植物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分離、表征及含量測定――葉綠體色素的提取”實驗;在環保方面,選擇了“活性炭吸附實驗”;在日用化學品方面,選擇了“固體酒精的制備”;在工業催化方面,選擇了“沸石催化劑的制備與成型”和“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的乳液共聚合”;在分析測試方面,選擇了“柱層析分離甲基橙與亞甲基藍實驗”和“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清中茶堿的濃度”,等等。在工業化工方面,由于受到實驗條件的限制,主要采取結合我系化工專業實習的辦法來彌補,幾年來組織學生分別到泰安周邊的雙豐化肥廠、蘭德染化、泰山染化、泰安聯合生物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等地進行實地參觀學習。
1.2突出實用性。
就是要與化學基礎實驗課相區別,把重點放在實用上,而不是對理論的驗證,突出實用性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實驗產品可以直接用于生活,如“固體酒精的制備”、“洗潔精的配制”、“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等實驗。二是學習和掌握一些必需的實驗技術和測試手段,用于解決實際問題,這方面我們選擇了“活性炭吸附實驗”、“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血清中茶堿的濃度”、“柱層析分離甲基橙與亞甲基藍實驗”、“沸石催化劑的制備與成型”、“尼泊金酯的雜多酸催化合成”等實驗,通過選擇小化工產品的合成實驗和必需的測試技術的訓練來突出實用性。
1.3強化綜合性。
就是提高實驗的學科交互性,使實驗中有多個學科的內容,體現出應用化學專業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澳岵唇瘐サ碾s多酸催化合成”中既設計有機催化合成,又有化合物的提純及表征,還涉及反應動力學研究,綜合了有機化學和物理化學兩大學科;“活性炭吸附實驗”中既有吸附實驗(物理化學)又有COD值的測定(環境化學),而其又有很大的環境保護的意義。實驗的綜合性、學科交互性非常強,使同學們把幾個學科的知識有機地結合起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4兼顧區域性。
就是要結合泰安地區的實際,使實驗課題與市場經濟結合起來,促進科學技術的推廣和應用。如泰安有蒙牛、亞奧特等奶制品企業,我們選擇了“從牛奶制取酪蛋白和乳糖”實驗;泰山四大名藥舉世聞名,泰山黃精產量豐富,我們選擇了“黃精多糖的微波提取分離及含量測定”;泰安周邊精細化工廠家較多、品種繁多,我們選擇了“陽離子表面活性劑的合成”、“丙烯腈和乙酸乙烯酯的乳液共聚合”、“尼泊金酯的雜多酸催化合成”等實驗,使之密切聯系本地區的實際。
2.課程實施
為了保障課程建設的順利進行,達到課建目標,在實施過程中我們力求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2.1提高自身素質,適應時代要求。
在課程建設中,教師的因素是至關重要的,要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有創新能力的教師。因此,在教學中我通過實踐和探索,通過查閱文獻,按文獻進行實驗研究,把文獻資料轉化為實驗課題,不斷吸收科技新成果,研究新問題,錘煉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全面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5―6]。
2.2編寫實驗講義,搞好教材建設。
對一門新課來說,教材建設是課建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7―8],由于本課程的特殊性,沒有現成的模式,我們查閱了大量的資料,根據應用化學專業方向和課程目標,結合本地區實際情況和學校實驗室建設情況,進行再創造,在教學實踐基礎上,編寫了自編教材《應用化學實驗》。教材中包括相應的實驗原理、實驗儀器設備、實驗藥品及原料、測試方法、工藝流程及操作步驟、思考題等;教材中還編入了部分文獻實驗,作為學生選做用;同時對于一些測試方法和重要儀器的操作規程列于附件中,努力做到講義的科學性、系統性和實用性。
2.3改革教學方法,突出能力培養。
我們的教學不能僅限于使學生掌握多少知識,而是要使學生獲得進一步發展所應具備的各種能力。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注重體現“科學、技術、社會”這一新的教學思想,把應用能力、獨立獲取知識的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放在首要位置,改革實驗中“照方抓藥”的方法,把整個教學過程置于一種探索、研究的情景之中。例如,“沸石催化劑的制備與成型”的產品沸石催化劑是性能優異的酸性催化劑,而在“尼泊金酯的雜多酸催化合成”中所用催化劑也為酸性催化劑,因此將沸石和雜多酸作為催化劑進行對照試驗,這樣將不同實驗聯系起來提高了同學們的興趣,拓寬了同學們的科研思路。在“固體酒精的制備”實驗中,事先不給出具體的配方,而是引導學生根據不同影響因素的差異性,應用化學原理來選擇主體材料和輔助材料及其比例。學生們通過認真思考后,能正確地選出主體材料和輔助材料,經反復試驗,也能找到較為恰當的比例。對于部分選作實驗,教師給出課題,由學生自己查閱資料,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獨立進行實驗研究,并寫出實驗結果分析報告。通過以上幾種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也很好促進了綜合能力的培養。
3.目前的困難及對策
課程建設和改革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問題,雖經努力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不盡如人意,各方面都有待于進一步提高,比如現代化實驗儀器和表征設備非常匱乏,實驗藥品量不足,實驗學時數較少,等等,這些都限制了培養學生綜合實驗的能力的教學目標。因此,今后要爭取加大投入,改善實驗條件,更新實驗手段,把現代科學技術的新成果、先進的測試方法引入課堂教學中,以適應課程建設現代化的要求,從各方面來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
參考文獻:
[1]王尊本.綜合化學實驗[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2]曾坤偉,何錫輝,徐克等.應用化學實驗改革探索與實踐[J].高等理科教育,2006,(6):118-120.
[3]呂彤,吳贊敏.應用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實驗室科學,2007,(3):22-24.
[4]李水清,梅平,羅躍.應用化學實驗教學改革的探索與實踐[J].教育與教學研究,200923(12):78-80.
[5]于文惠,徐麗芳,張春穎等.農業高職教育應用化學實驗教學內容體系改革與實踐[J].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7,9(3):41-42.
[6]周艷,丁正學,葉楚平等.優化應用化學實驗提高人才培養質量[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24(9):128-130.
[7]卿大詠,嚴思明.油田應用化學實驗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化工高等教育,2010,(2):26-28.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化工安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