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文化的機遇范文

時間:2023-09-20 17:00:0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傳統文化的機遇,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文化全球化;傳統文化;挑戰;出路

中圖分類號:F27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0.034

在現今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作為軟實力,是綜合國力強弱的一種顯現,對國家的發展強大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了充分運用到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更好地與當代社會相融合,需要我們不斷關注傳統文化的相關工作進展,學會對傳統文化進行準確定位,找出一條適合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新道路。

1文化全球化和中傳統文化的概念論述

1.1文化全球化

學術界普遍認為,文化全球化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中,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國家文化的交流、對話以及價值共識和共享。其實文化全球化就是世界上的各種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并且在全球范圍內流動的過程。正如先生在描述20世紀的局面時說:“20世紀是一個世界性的戰國世紀”,“未來的21世紀將是一個個分裂的文化集團聯合起來,形成一個文化共同體,一個多元一體的國際社會。而我們現在的文化就處在這種形成的過程中”。目前,文化全球化主要表現形式是以美國文化為主導的歐美國家文化的全球化。美國等西方國家憑借經濟和先進的科技優勢,將他們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通過互聯網、電視等多種手段在全球快速傳播。

1.2中國傳統文化

對于傳統文化的概念,有學者把它定義為“歷史演續中形成的文化,這種文化不是單一的,而是一個龐大的社會文化價值體系?!边€有學者表達為“祖宗創造的具有繼承活性的歷史遺產”,而“繼承活性”則說的是某些文化自創立以后獨立于其創立時所處的政治經濟關系的能夠跨時代并影響后人的意識形態?;谝陨细拍睿P者認為傳統文化是在民族歷史演變中形成發展起來,并被大多數人所認同流傳下來的帶有民族特性的一種動態文化。它會根據時代的發展狀況,不斷完善和豐富自身內涵。從內容的延展性上講,它涵蓋經濟政治、文學藝術、哲學宗教、建筑科技等各種物質層面和精神層面;從思想的延續與繼承上,它是以儒家文化為主導,輔以百家之長的一種圓融和諧的文化;從時間的跨度上,“”以前它經歷了漫長的原始社會、沉重的奴隸社會和近兩千年的封建帝制社會,五千年的醞釀與積淀,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厚重與精深。

2在現今社會發展下,中國傳統文化面臨的挑戰

2.1加劇了傳統文化與外來文化之間的矛盾

“全球文化體系是一部普遍的法典,然而其目的不是普遍的同化;恰恰相反,它是區別、界限和沖突的表現。”不同文化在世界范圍內交流與融合,雖然可以碰撞出新的火花推動文化的發展,但還會因各自文化差異而引發新的沖突。最突出表現就是西方的價值理念和中國傳統價值取向之間的矛盾。在西方社會里大多喜歡追求個人主義,注重和維護小我的利益。相比之下,我們國家就注重強調集體主義,以整體利益為重。當西方的這種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進入人們視野之后,原先傳統文化中良好的道德風氣和風俗習慣就會受到挑戰,人們會產生質疑,甚至還會拋棄它轉而推崇外來的價值觀念。這就是在今天的社會里我們常??吹降母鞣N因“道德綁架”而帶來的社會難題。

2.2我國本土的文化安全出現問題

在全球化的過程中,不管是在經濟上還是在文化上,美國等歐美國家都是處于極為有利的地位。他們可以通過電視、電影、互聯網等傳播方式,無形地向我們推銷他們的意識形態、社會制度以及價值觀念,從而達到“文化霸權”的目的。仔細觀察周邊,不難發現人們的物質生活方面出現了“西化”的現象:飲食上隨處可見的麥當勞、肯德基和德克士等西式快餐店;服飾穿著上對LV、Gap、阿迪達斯等外國品牌的盲目追求。特別是“西方節日”的大興之風,可以說是與中國傳統節日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些其實都是當前人們對于傳統文化的一種忽視或者缺乏認同感的體現?!皩τ谌藖碚f,歸根到底最重要的,不是政治意識形態或者經濟利益。人們認同之所在,人們為之而戰斗、而犧牲的,是信仰和家庭、血統和理念?!比藗儗τ趥鹘y文化認同感的弱化,很容易讓我們迷失文化方向,忘卻自己的文化底線,給我們自身的本土文化帶來一系列文化安全問題。

3中國傳統文化的出路

3.1辯證地看待并繼承傳統文化

對于傳統文化,要“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雖然中國傳統文化有著豐富的內涵,是前人留下來的寶貴財富,是今天全面推進深化改革的強大動力支持。但是我們還應該意識到,由于時代背景的局限,傳統文化中也有一些需要摒棄的糟粕。所以,對待傳統文化的正確態度就是:既反對教條式地全部接受和學習,又反對那種全盤否定式地宣揚傳統文化“無用論”。更多的是做到:弘揚并繼承優秀傳統文化,確保傳統文化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前進。

3.2堅持對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所謂的創造性轉化,就是根據現實訴求和時代需要,將那些有借鑒價值的文化賦予新的時解,并以一種人民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表現出來,使之符合現實要求和大眾的口味。這樣,不僅提高了公眾參與度,還能讓中國傳統文化更好地為現代化建設服務。

而創新性發展主要是對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合理完善和拓展。一是要把傳統文化與當前的時代精神結合起來,二是結合我國國情積極地融合外來的優秀文化。例如,國家現在大力提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是在吸收了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同時,又借鑒了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的基礎之上而產生。

3.3樹立開放的文化觀,讓中國文化走出國門

在當今開放的世界下,樹立開放的文化觀,堅持多元文化可以共存的理念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們只是一味的發展自己本民族文化,而不主動與其他外來文化交流、借鑒和學習,這無異于清朝時期的閉關鎖國。文化全球化帶給我們的除了挑戰更多的是機遇,只要方向正確,道路明確,完全是可以讓其他文化的有益成果為我所用,創造出更符合時代特點的優秀文化。

首先,需要增強我們的文化主體建設意識,加大對本國文化的建設力度,增強文化自信心。通過大力發展相關的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向世界展示中國當代社會的一種文化形象,推動對外文化貿易出現新的商機。其次,重視新媒體的發展,加大傳播方式、手段和力度,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最后,政府應該制定相應的文化發展措施,確保走出去的文化產品能夠準確代表中國形象??傊枰纬梢环N“合力”以推動傳統文化走出去,這樣我們的民族文化在國際舞臺上才擁有更多的話語權。

中華民族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中唯一延續發展下來的國家,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和民族特色,這是我們應該感到自豪和驕傲的。但我們同樣要認識到:在全球化的今天,更需要抓住文化全球化這一歷史機遇。以開放的心態,勇于探索創新的精神,吸收外來的優秀文化,在碰撞中產生新的契機和新突破,推動傳統文化的發展與繁榮。

參考文獻

[1]袁金剛.文化、文學全球化涵義界說[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

[2].從反思到文化自覺和交流[J].三農中國,1998,(11):8.

[3]程穎.經濟全球化背景下中國傳統文化的價值[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5,(4):34.

[4]莊嚴.何謂傳統文化[J].蘭州學刊,1997,(2):2526.

[5]朱雪.中國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研究[D].成都:西華大學,2013.

[6][德]烏?貝殼,哈貝馬斯等.全球化與政治[M].王學東,柴方國等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0.

篇2

關鍵詞:山文化 傳統武術 文化元素

中圖分類號:G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5643(2013)07-0028-05

“法象莫大乎天地?!蔽覈爬系奈拿鳎壠鹩凇安焯熘钡木次?、膜拜自然。山文化就是在這種濃厚的尋求對象性關系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我國的許多山岳,有著諸多古老而神奇的人文歷史遺跡,蘊含著許多悠思深長、發人深省的人文故事和立意高潔、美麗動聽的傳說;富含宗教色彩的五岳、四瀆,吸引著善男信女,將精神皈依于山岳。這些,為我國山文化的形成,提供了豐富而精彩的人文文化素材。可見,山文化存活于人文社會,與社會互根,影響著社會的諸多領域,傳統武術就是其一。根植于華夏土壤的傳統武術,在坎坷發展的旅途中,不論是顯現于外的技法招式,還是隱含于內的技法原理及道德法則,都受到了山文化的引導和影響。下面我們試從山文化的視角,解讀傳統武術所蘊含的山文化內涵,這對重構傳統武術的文化元素及弘揚傳統武術有積極作用,對傳承民族傳統文化也有積極意義。

1 山文化的主要內容

山文化的內容十分繁雜,但不論如何不能勝數,都不外乎是人們透過對山外在雄壯的形態和內在幽深的底蘊的多重感性認識,而演變出的人格化文化,主要內容有五。

一是志存高遠、性格穩重的人文化個性文化。個性是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和教育影響下形成的一個人的比較固定的特性?!鄙降膫€性文化有其固有的特質。如,山有著端正巍峨的外貌特點,這種端正巍峨,將之人格化,就是山有著正直的德性。它聳得高,看得遠,有著高遠的志向;它天天看云卷云舒,年年賞花開花落,身高不言高,體厚不夸厚,每臨大事有靜氣,任憑風吹雨打,而自巋然不懼,先賢喻以警示后人,為人要“穩如泰山”,不為俗事紛擾,秉持“一以貫之”的沉穩性格。由此可見,山以其高大、厚重之質,彰顯著志存高遠、性格穩重的人文化個性。二是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品格文化。山的品格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為自強不息的品格。子曰:“譬如為山,未成一簣,止,吾止也!譬如平地,雖覆一簣,進,吾往也!”儒家以堆土成山,說明不堅持到最后,就不能達到目的,“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仞之山始于一簣。山的品格屬于“天道”,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本右Хā疤斓馈薄盀樯健钡某种院愫蛣偨∮袨榈钠犯?,終身自勉發奮圖強。二為厚德載物的品格?!吨杏埂氛f:“今夫山,一卷石之多,及其廣大,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意思是說:今天我們所說的山,原本不過是由拳頭大的石塊聚積起來的,可等到它高大無比時,草木在上面生長,禽獸在上面居住,寶藏在里面儲藏。“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君子應效法“天道”“為山”的包容萬物和承載萬物的品格,廣施仁德,普濟眾生??梢姡揭云渥詣?、仁厚之質,彰顯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品格。三是樂山修仁、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知者樂水,仁者樂山。”千百年來,國人樂于“從大自然中吸取營養以豐富自己,使自己能從大自然中得到啟發”,以有利于自己事業的發展。如孔子每“見大水必觀焉”、“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所以諸如孔子者,有此喜好和發出這樣的感嘆,原因在于“格物、致知”是國人慣有的思維方式。君子應常?!案裎铩眱仁∽孕蓿猿删透邼嶏L骨及挽狂瀾于既倒的曠世偉業。如孟子就由此悟到“夫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毀,而后人毀之;國必自伐,而后人伐之?!庇纱耍覀儾浑y自覺:仁者會因觀山,而漸悟修己進德之理,治國安民之道。這也正是山所蘊含的樂山修仁、反身自省的人文文化精神。四是陰陽交錯、化生萬物的人文化情懷文化?!墩f卦傳》說:“立天之道日陰與陽”,日月變化、寒暑更迭等自然現象,都是由陰陽兩個方面構成的,都遵循陰陽交合的法則。而山乃是踐行這一法則的客體:山向日為陽,背日為陰;或山勢危崖勁露,或山貌郁郁蔥蔥。山的這種陰與陽的交合跌錯,體現了山具有“天地相遇,品物咸章”生化萬物的作用,和踐行“中和”之道的精神。如,山上“草木生之,禽獸居之,寶藏興焉”;“黿鼉、蛟龍、魚鱉生焉,貨財殖焉”,甚至“洋洋乎!發育萬物,峻極于天?!边@些都說明山有著陰陽交錯、化生萬物的人文化情懷。五是巋然處靜、相機而動的人文化智慧文化。遠處看山,巍峨屹立,高聳云霄,即使遇狂風暴雨,電閃雷鳴,也巋然靜處。而走進山中,時時可見動靜無常的水。靜待的山中之水,有伺機而動的智慧,表現為:積蓄能量,等待時機,時機成熟,摧堤決壩,勢不可擋,這種智慧遷移到人事,折射出忍辱負重,積蓄力量,條件成熟,勢如破竹,致命一擊;流動的山中之水,有隨機應變的智慧,表現為“水無常形”、“避高而趨下”、“因地而制流”。山中之水,貌似柔,實則強,能以柔克剛。如,久滴之水,可以穿石;常流之水,可使棱角之石成鵝卵。人的心靈,也如山中的水,“正錯而勿動,則湛濁在下而清明在上,則足以見須眉而察理矣?!庇缮峡芍蛏街兴畡屿o,山被賦予了巋然處靜、相機而動的人文智慧。

2 山文化底蘊下的傳統武術解讀

2.1 山所蘊含的志存高遠、性格穩重的人文化個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2.1.1 山所蘊含的志存高遠的人文化個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或溪碧泉清,或瀑美潭碧,或巍峨聳峙,或蔥翠秀麗。它因端正的外貌和豐富的資源,被人稱之為“仁者”。“源潔則流清,形端則影直”,察山之純潔端正,可預見其行為之真善。且山,愛待人接物,向萬物張開雙臂,立得高,望得遠,寬厚仁愛,不役于物,更不傷于物,不憂不懼。故山所蘊含的志存高遠的個性文化,亦即是天所賦予它的正直德性。

山志存高遠的個性文化,熏陶著傳統武術武道中人內在正直的德性。武道中人認為:正直的影子,源于端正的形態;真善的行為,源于純潔的思想。德性是由內向外滲透的,這種強調由內及外的個性文化,浸潤于傳統武術,成為拳門制定門規的重要指導思想。武林各拳門擇徒授藝都非常重視弟子的人品德性,如“人品不端者不傳……不知珍重者不傳……俗氣入骨者不傳……市井人不傳?!睘楹尾荒苁谒囉凇叭似凡欢苏摺?、“不知珍重者”、“俗氣入骨者”、“市井人”?最根本的緣由是,此類人難以有高遠的志向,“恐有玷于昆吾之高尚也”;又如武當派《內家拳法》云:“五不可傳:心險者、好斗者、狂酒者、輕露者”等??梢?,武林擇徒授藝時所尚武德之理念,與山志存高遠的個性文化是相通的。

2.1.2 山所蘊含的性格穩重的人文化個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內含正直的山,拔地而起,執著挺拔,書寫青松磐石的風格,磨煉出沉著穩重的個性。仁愛之人應像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居善地”,與你相容的地方就是善地,清泉是隨遇而安的,無處不是善地;“心善淵”,心要像深淵那樣平靜、深不可測。一個人做到心如止水不難,難的是能把天大的事看小,能把巨石像紙片那樣拋向天空,能臨危不懼、處變不驚。山持有的這種沉著穩重的個性,成就了山無言謙卑的氣質,打磨出了山剛毅傲骨的個性,也滲透到了武道中人沉穩的個性中。

“止、戈”為“武”。武道中人習武是為了健康身心、防身自衛,“強調‘拳打人不知,出手不傷人’”,且“以服人為上策,打人為下策,殺人為最下策?!比纭皩W拳宜作正大事情,不可持藝為非,以致損行敗德,辱身喪命?!备M而“學拳宜以涵養為本,舉動間要心平氣和,善氣迎人”。傳統武術中的這些思想,含有山性格穩重的人文個性文化,武道中人喜愛在深山中參悟武道及精進技藝,與深受山的人文個性文化的吸引,是分不開的。山性格穩重的個性文化,鍛造出了武道中人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的個性;磨礪出了武道中人不昂首天外、不居高臨下、不盛氣凌人、不目空一切的氣質,也使本性兇殘的搏殺,少了一份血腥,多了一份謙讓。

2.2 山所蘊含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品格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2.2.1 山所蘊含的自強不息的人文化品格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有自強不息的品格。走進山中,生機勃勃:崖壁上有為了生存爭陽光、爭雨露而頑強匍匐生長的藤蔓;峭石上有迎著寒風綻放的風蘭;仞壁上有根懸石外,卻緊抓巖石不放,傲然挺立,散發不凡氣勢的青松……如此惡劣的環境,不但沒有擊垮它們,反而使它們以奇倔的風韻,詠嘆著山自強不息的品格。山的這種自強不息的品格,是激勵人們奮發圖強的動力。正是因為這種自強不息,才鑄就出了孟子“平治天下”、“舍我其誰”的豪邁,曹操“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岳飛“待從頭、收拾舊河山”的滿腔愛國熱情。

武道中人,其精魂深處,無不貯藏著山文化持之以恒、自強不息的品格。如拳諺說:“練武不練功,到老一場空?!蔽涞乐腥艘獙崿F“德藝雙馨”的人生價值,就須自暖春至盛夏,由初秋到寒冬,日復一日的堅持練功,遵循“一日練一日功,一日不練十日空”信條,而不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否則“到老一場空”?!盎鸫鬀]濕柴,功到事不難”,傳統武術中所蘊含的這種自強不息的精神,與山的自強不息品格,神出一宗。

2.2.2 山所蘊含的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品格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寬容仁厚、任勞任怨,一方面它養育著參天大樹,奇花異草,鳥獸昆蟲;另一方面它又經受著嚴寒酷暑,冰霜雨雪,狂風暴雨。正是由于山的寬容仁厚和任勞任怨,才造就出山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品格文化。山厚德載物的品格,演繹于人事,就是人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這一精神,對傳統武術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傳統武術拳門及各拳門之間,非常注重技藝的切磋。這種切磋的核心目的,是吸收其它拳門的技、理。如“器名單刀,以雙手用一刀也。其技擅自倭奴……其用法,左右跳躍,奇詐詭秘,人莫能測”,初與倭奴交戰,受損嚴重,程宗猷不拘一格“訪求其法”,從劉云峰處“得倭之真傳”,并據自己的體悟而最終“頗盡壺奧”。倭刀法,雖是外來之物,程宗猷亦“訪求其法”,且“頗盡壺奧”,還深入研究,取其精華。又如“要知天人同體之理,自得日月流行之氣……夫而后言乃武、乃文、乃圣、乃神,則得矣。”舊武道中人認為,只有深刻地認識“天人合一”的道理,并將之融會貫通到習拳之中,才能領悟到武技的真諦?!疤烊撕弦弧本褪巧轿幕缘摹疤斓馈迸c“人道”的內在同一。無疑,傳統武術汲取了其豐厚的內涵。不難自覺,山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人文化,實為持之以恒、包容仁厚的品格,也是傳統武術的立己、立人之道。

2.3 山所蘊含的樂山修仁、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2.3.1 山所蘊含的樂山修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蘊含的樂山修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誡導國人從觀察“山下有風”,而推衍出“君子以振民育德”的結論。即:君子看到山下有風,狂風為山所阻,激蕩回環,草木乃至萬物因之多有敗壞,當養育仁德,并察民生凋敝否,風氣敗壞否,以便“為天地立志,為生民立道”,振起民心;君子從觀察“山上有木”,而感悟出“君子以居賢德善俗”。即:君子看到高山上的樹木逐漸長得高大,猶如循序漸進;由是修養德性,改善社會風尚、禮節和習俗。傳統武術貴仁尚德的武德理念,與山這種內修仁德的精神如出一轍。

傳統武術十分注重:武道中人不僅為人處世要循仁德,而且用拳演藝也要以追求仁德為無上原則。如“兵刃之舉,圣人不得已而為之”,當遇不得不打時,“仍示之以打而非打不可之打”舊,即“分筋截脈之道”舊。所謂截脈,手腳不能動,一救而蘇,不致傷人。可見“圣人之用心”老矣,教導武道中人“短打之妙至此極矣。有志者細心學之,方不負圣人一片婆心也?!眰鹘y武術行武勇的根本目的,實非傷及對手,意在制止對方,即“不得已而為之”。又如“不知者不與言,不仁者不與傳”等等??梢姡瑐鹘y武術追求仁德的原則,與山樂山修仁的精神是神魂相合的。

2.3.2 山所蘊含的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蘊含的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文化,引導國人從觀察“山上有水”,而自覺“君子以反身修德”。如,古謠說:“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惫胖荣t從觀“山上之水”,而推演出內省自修。如,諸如孟子者就深知:人肯定是先有自取侮辱的行為,別人才會侮辱他等。山的這些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在傳統武術中有著充分的體現。

不論是拳門技、理,還是用拳演藝,傳統武術都映射出了山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如“縱于技術精嫻,只可備自衛,切戒逞血氣之私,有好勇斗狠之舉?!备嬲]武道中人,要時常反省自己,不要“逞血氣之私”,而行“斗狠之舉”。又如“倘遇不得真傳,自鳴得意,任其狂悖,不必與之爭辯”;如果習得拳門精髓“須涵養性情”;如果遇到無知之徒妄加譏諷,“只可令其一世糊迷,不必與之較量。”道出武道中人“須涵養性情”,常省己身,而不必與“無知之徒”“較量”的緣由。顯然,這與山文化所蘊含的反身自省的人文化精神相吻合。千百年來,“在道德召喚下,武術與拳技不再是好勇斗狠的手段,也不僅僅是一種健身自衛與觀賞生存性活動,而成了一種‘求道’的手段?!眰鹘y武術重忍讓克制的精神,實質上內涵著山樂山修仁、反身自省的人文化,也正是這一文化的涵構,才把本是暴力與殘惡的武技,導向了“仁者為上”的崇高境界。

2.4 山所蘊含的陰陽交錯、化生萬物的人文化情懷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2.4.1 山所蘊含的陰陽交錯的人文化情懷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從不同視角觀山,或斷崖峭壁,或郁郁蔥蔥,或水潤山中,或水依山而繞,處處顯現著陰陽交錯的內涵,流露出陰陽和合的人文化情懷。山這種陰不離陽,陽不離陰的情懷,殷實地奠定了傳統武術“形神兼備”、“內外兼修”的拳理基礎。

山陰陽交錯的情懷對傳統武術的影響,首先反映在傳統武術拳理與技法的闡釋方面。如“攻為陽,守為陰。”就指出“攻”與“守”要做到“陰陽平衡”。又如“須知陰陽: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陰不離陽,陽不離陰;陰陽相濟,方為懂勁。懂勁后愈練愈精,默識揣摩,漸至從心所欲。”指出練拳只有懂得了陰陽相濟之道,才會懂得運用勁力剛柔變化的規律,也只有懂得了剛柔變化的規律,才能隨心所欲的馭拳??梢姡瑐鹘y武術之攻守轉化、平衡的拳理,遵循著山情懷文化的陰陽交合法則。

2.4.2 山所蘊含的化生萬物的人文化情懷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有化生萬物的情懷。大自然的“剛柔交錯”,成就了“天”之文采;“觀乎天文”,便可知寒暑陰陽的替變、四時變化的規則。遵循陰陽交合規則,就默守了“中和”之道。無疑,山乃是恪守陰陽交合法則的客體?!爸小蹦耸亲畲蟮母?,“和”是通行的道理,而山能“致中和”,所以山能使“萬物育焉”,亦即,山有繁育萬物、化生萬物、“品物咸章”的情懷。山化生萬物的情懷文化,對傳統武術拳理的精進,有著深遠的影響。

傳統武術不論是從拳術風格,還是技擊原理,皆相合于陰陽交錯法則,蘊涵著山化生萬物的情懷。如“天地陰陽相合能以降雨澤,拳術陰陽相合能成一致。”就是從察“天地陰陽相合”,而遞進出“拳術陰陽相合”。又如“遇敵制勝,變化無窮,微妙莫測,竊焉冥焉,人不得而窺者,謂之神。”就委婉地道出傳統武術“遇敵制勝”的招法“變化無窮”,以致“人不得而窺”。傳統武術這種招法的萬般變化,與山化生萬物的精神是相通的。推上可知,陰陽交錯、化生萬物的山之情懷文化,實為傳統武術攻防之根蒂,生克制化之玄機。

2.5 山所蘊含的巋然處靜、相機而動的人文化智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2.5.1 山所蘊含的巋然處靜的人文化智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屹立高聳,不懼晾雷狂風、驟雨暴雪,悠然靜處;寧靜的山中,潭、澗靜如平湖,污濁的渣滓沉淀在下,透澈的清水靜處在上,明鏡似的潭、澗,能把人胡須眉毛照得一清二楚。先賢由山的這種巋然處靜,化生出“民歸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誰能御之”的人事法則,并深深地浸潤于傳統武術之中。

動靜是傳統武術非常重要的一對陰陽范疇。傳統武術一方面強調動與靜的和諧,另一方面也十分注重突出靜的智慧。如“持龍貴靜,靜豈易言,必身心皆治,而后能靜”,故持槍預備之時要如靜待的山岳,如停滯的清泉,“淆之不濁,觸之不搖,機深節短,使人莫測。”指出持槍之時“貴靜”,而且只有身心皆靜,才可達到“靜”的境界―雄渾之靜。又如“不動如山岳,難知如陰陽……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靜以待動”。也強調搏殺之時,要“靜以待動”,以便“察來勢之機會”,“揣敵人之短長”,克敵制勝。等等這些表明,傳統武術非常強調“靜”的重要性,并將“巋然處靜”的思想,引以為拳理的精神。傳統武術中這種“靜”的思想,與山巋然處靜的智慧文化是一脈貫穿的。

2.5.2 山所蘊含的相機而動的人文化智慧文化對傳統武術的影響

山相機而動的智慧文化,見諸于山中之水。山中之水,以隨方就圓、避高就低、點滴滲透、以柔克剛的機巧,賦予山以智慧。這種智慧,被孫子借鑒運用于軍事:“夫兵形象水……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兵因敵而制勝。故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睂O子受水“避高而趨下”的啟迪,推論出用兵作戰的取勝之道,需“因敵變化”、“避實而擊虛”。在傳統武術中,可尋覓到許多山的這種智慧。

世人皆知,水是見機而行的,哪有大堤決口,水還愣著不動的?山中之水的這種相機而動的智慧,使“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山中之水的這種智慧,深深地影響著傳統武術的拳理。如“兵法有云:‘柔能制剛,弱能勝強?!创酥兄浧朴仓酪病?,對手以猛力襲擊過來,我以同等氣力施以防御,“是為犯硬”,結果不外乎是“力弱者必敗,或力同而斗久”,沒有哪一方是必勝的?!叭粲诒藰層昧偯椭畷r,我用穿鉤退步之法”,規避其猛力,“候彼進深”,方才之猛力也消解了,乃“那斜步扎之……即巧中之斜步單撒手也”,這個時候對手就“無所用其力”?!坝秩缥覙屜劝l,彼以猛力提拿,我卻變為軟,使彼力空,乃乘其不備之所取之”,此即“以軟破硬”。如上皆指出:行拳勇時,要抓住“猛氣已過”、“彼力空”的時機,以“軟”破之。就精辟地論述了相機而動“以軟破硬”的拳術智慧,這種拳術智慧,與水“攻堅”的睿智是暗合的。由此可見,傳統武術中諸如“持龍如峙岳”、“以軟破硬”等拳理觀念,與山文化之巋然處靜、相機而動的智慧文化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

3 結語

篇3

【關鍵詞】企業文化 傳統文化 仁愛精神 義利觀 中和之道

企業文化是企業成員廣泛接受的價值觀念以及由這種價值觀念所決定的行為準則和行為方式。①成功的企業大多有強有力的企業文化作為支撐。優秀的企業文化能夠對企業經營績效產生深遠的影響。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由于企業文化缺乏活力,管理水平滯后,因此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舉步維艱。優秀的企業文化不能只照搬西方的理論和西方的經驗。我國傳統文化主要由儒、釋、道三家構成,而儒家文化與現代企業經營管理思想最為契合。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其深邃的哲理性和經世致用的實用性具有穿越時空的價值。我國企業應該結合本企業的實際情況吸收傳統文化中有助于企業管理的精華思想,去蕪存精,靈活運用形成有利于企業成長的優秀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目前存在的問題

企業文化的同一性特質束縛了企業創新能力。企業文化是企業在經營管理過程中逐漸沉積下來的行為準則和價值觀念,往往反映的是過去成功的經驗和思想,因此,中國的企業文化往往具有同一性的特質。這種同一性的特質有助于企業管理中的層級組織的等級指揮和標準作業,調節制度結構和層級組織無法觸及的非正式關系。這種同一性特質的根源在于消費需求的無差異性。中國企業過去長期處于計劃體制的管理之下,企業無須考慮消費者需求,而今天消費者的消費需求越來越傾向于個性化和多樣化。企業文化的同一性特質使得企業對于市場的變化很難迅速反應和跟進,束縛了企業改革和創新的能力。

企業文化的剛性給經營管理帶來了負面影響。企業文化作為過去經驗的積累,隨著時間的推移會對現行的經營管理活動產生巨大的阻力。因為企業文化所積累的雖然是過去成功的經驗,但是外部環境在不斷地發生變化,原有的企業文化已經不適應現在的經濟環境,由此對企業經營管理產生負面影響,這就是所謂企業文化的剛性。企業文化剛性出現的原因一方面是企業文化滯后于企業的發展,另一方面是企業管理者保守意識太強,因循守舊,導致企業文化出現鋼性。

企業文化追求短期利益,誠信基礎薄弱。企業財務管理的基本目標是利潤最大化,中國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源自無意識層面的財富欲使得很大一部分人群在對財富的追求中只認可自己的權益,而完全不顧他人的權益,甚至不顧他人的生命。這種情況在企業表現得尤為突出,為了利潤不擇手段,對于利益特別是短期利益過分追求,使得各種職業道德淪喪的事件層出不窮,三聚氰胺毒奶粉、瘦肉精事件、毒饅頭、毒豆芽、墨汁粉條……當企業文化傾向于追求短期利益時,企業的誠信基礎就會變得異常薄弱,如果企業失信于公眾,所追求的利潤將變成空中樓閣。

傳統文化對企業文化的啟示

“仁愛精神”中所體現的管理思想。儒家“仁愛精神”的核心思想就是“愛”,②“仁愛精神”中的五種道德原則和行為規范也是以愛作為基礎。作為企業管理者需要調節各種關系,企業與員工、消費者的關系,企業與工商、稅務等政府職能部門的關系,甚至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愛”就是調節企業這一系列關系的劑。有了“愛”這個基礎,企業就能理順與員工、消費者、政府職能部門、自然環境的關系。愛的內涵在儒家思想之中也有諸多的闡述,“仁者先難而后或”“己所不欲,勿施與人”。③企業如果在經營管理中將“仁愛精神”融入企業文化之中,企業才能實現良性、可持續的發展。

“義利觀”與企業利益。在通常的觀念中,一般認為儒家的義利觀是揚義貶利,這其實是一種誤解。儒家思想推崇的是義利并重,主張“義然后取,人不厭其煩”,而非統治階級所宣稱的“利而巧”、“君子恥言利”。儒家的義利之辨不是對利的否定,有不同維度的涵義,應當“見利思義”,面對道義與利益的沖突時應當考慮利益正當與否的問題。這對企業文化中的道德標準設置有一定的借鑒作用,道德與利益并非是對立的?!盁o奸不商”的企業是很難長期獲取利益的。企業文化中蘊含正確的義利觀,有助于強化企業的誠信基礎,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真正實現企業利益最大化。

“中和之道”中蘊涵外圓內方的和諧思想。儒家的“中和”哲學強調和為貴,“不偏不倚,過猶不及”“物極必反”“欲速則不達”,這些都是“中和”思想的哲學內涵,在企業管理中“中和”思想體現的是一種追求穩定的管理哲學。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風險與收益并存,追求最大收益的結果是企業將承受更大的風險。在時機并不成熟的時候一味追求收益,盲目增大風險,企業可能會失去生存和發展的機會?!昂汀庇泻椭C之意。企業只有與周圍的環境和諧共生,才能保證自身的長遠發展。目前,中國許多企業創造的財富是以犧牲自然環境,透支自然資源為代價。企業作為有史以來最具效率的組織,其本質是一種對投資者負責的社會契約。這種社會契約的履行和運作必須建立在自然契約的基礎之上。如果企業的獲利行為破壞了自然契約,企業與自然的矛盾超過了合理的生態闔值范圍,錢財到頭將只是虛幻一場。儒家的中和之道還提倡“忍辱負重”和“載道至遠”,這種“吃苦”和“堅韌”的品質也是企業生長過程中所必須具有的品質。

基于傳統文化視角下企業文化的構建

吸取“仁愛精神”的精髓,將情感管理融入企業文化。以“愛”為紐帶滿足企業員工的精神需求,以平等、友愛的態度對待員工。當經營管理者以親和的態度尊重員工、與員工打成一片,就能夠最大限度地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員工愿意盡最大的努力實現企業目標。企業以“愛”為基礎推行“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能夠激發企業員工的工作熱情和積極性,增強企業的凝聚力。強化企業員工對企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企業可以通過培訓將企業文化和經營管理思想傳達給員工以獲取員工的理解和認可,企業員工通過培訓在提高專業技能的同時接受這種以“仁愛”為內容的企業文化。這種以“仁愛”為核心的企業文化還可以提高企業員工對組織的忠誠度。

對于消費者的需求變化,要以“愛”為基礎盡量滿足消費者的需求。企業的供給和消費者的需求是相互影響,相互牽制的。對于消費者的合理需求,企業應該通過提高快速應對的能力,協調組織中間各個部門的職能,以最大限度地及時滿足消費者需求。對于消費者不合理的需求,企業應該通過營銷策略、廣告宣傳去引導和影響消費者改變想法。以“愛”為基礎對待消費者的需求不是一味地盲目滿足,而是“擇善從之”這樣才能真正體現對消費者的關愛。

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然環境,因此企業對社會、自然環境也有回饋、修復的責任。如果企業文化中蘊含“仁愛精神”,企業更容易認識到企業的獲利與社會、自然環境有唇齒相依的關系,也就能夠主動去關心,愛護社會以及自然環境。

“中和之道”所倡導的外圓內方有助于克服企業文化剛性?!爸泻椭馈敝v究避免兩極對立,人與外部環境要圓融、協調。所謂外圓內方,“圓”可以減少阻力,代表著事順人暢;“方”代表原則性的問題。當企業經營到一定時期以后,或多或少都會表現出組織僵化、行動緩慢、應變性差等企業文化的“剛性”,克服這種企業文化“剛性”需要企業在保持核心價值觀念的基礎之上,吸收引進其他成功企業的經驗、文化,使本企業的文化具有開放性和包容性。企業文化能夠容忍異質價值觀,企業文化才能不斷創新。這樣的企業文化才能幫助企業適應不斷變化的市場環境,企業才能保持穩定的業績。在保持核心價值觀念的同時,企業博采本行業、本民族或者其他民族優秀的管理思想、管理哲學,融會貫通形成多元化的企業文化,使得企業在應對外部環境變化時具有極大的靈活性,這就是“中和之道”所倡導的外圓內方。

企業文化中應樹立正確的義利觀,以誠信為本。企業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社會、自然環境的支持。根據儒家“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精神,當企業通過贏利發展壯大以后,對社會、環境也就相應地擁有一份責任,這種責任并非法律和經濟上的義務,而是受道德力量的驅使,主動去關愛社會,回饋社會。當企業的利益和社會、國家、環境的利益發生沖突時,企業的利益應該服從后者的利益。這就需要企業文化中樹立正確的義利觀,義利統一,誠信為本。企業在各種經濟活動中恪守道德原則,信守承諾。從短期來看,也許無法達到投資者期望的利潤標準,但是樹立了誠實守信的企業形象,這種無形資產無法用金錢計量,從長遠來看,企業會獲得更大的收益。(作者為西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本文為四川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的階段成果,編號:09SA096)

注釋

①周三多:《管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314頁。

篇4

關鍵詞:中華傳統文化;動漫藝術設計;傳承和創新;西游記之大圣歸來

一、動漫藝術設計概述

互聯網以及計算機輔助圖形設計的發展,催生了一個新名詞:動漫藝術設計。所謂動漫藝術設計,是用圖形圖像來對動漫作品的主題思想進行表現和反映。

動漫藝術設計所反映的動漫作品的主題思想必須和一定的文化背景相聯系,需要設計者通過一定的文化來進行表現。動漫藝術設計是一種文化衍生品,成功的動漫藝術設計不僅要有精彩絢麗的圖像,更要突出對文化內涵的體現,觸動人的心靈,使其產生共鳴。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的熱播,讓人們對國產動漫藝術設計充滿了信心和憧憬,也在中華大地上掀起了一股扎根于動漫藝術的中華傳統文化熱。

二、《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動漫作品概述

隨著對動漫關注的人越來越多、年齡層越來越廣,動漫藝術產業也越來越被重視。國產動漫如今也正在蓬勃發展中,近期一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在國內動漫產業中名聲大噪,在各大網站、微博、貼吧等有無數的相關話題?!段饔斡浿笫w來》如何能夠獲此殊榮,究竟講述了些什么呢?

(一)劇情簡介

大鬧天宮后四百年多年,齊天大圣成了一個傳說,在山妖橫行的長安城,孤兒江流兒與行腳僧法明相依為命,小小少年常常神往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影片截取西游記故事中的一小段內容進行解構,齊天大圣被如來佛壓于五行山,童年唐僧江流兒機緣巧合放出了大圣,這位失去法力的昔日戰神,冷漠狂躁、疲憊不堪、死要面子,在江流兒、傻丫頭需要他解救時無能為力。內心深處難以割舍的俠義情懷與無奈現實撕裂著他,落寞英雄在矛盾中掙扎。當江流兒奮不顧身前去解救傻丫頭,使大圣走向了覺醒的第一步。江流兒念想中的大圣即是昔日的大圣,亦是大圣的“內我”。

(二)人物角色剖析

1、孫悟空

曾經大鬧天宮,被如來佛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多年,偶然因江流兒(小唐僧)解開鎮壓之印,逃出山洞,但是法力盡失,性格狂躁抑郁,只想回花果山過平凡日子,又因側隱之心,勉強護送江流兒回長安,一路上不得不與山妖肉搏廝殺。經典著作中的任性獼猴已不在,而影片中的悟空傳承的更多的事著作中的正義氣息。

2、江流兒(小唐僧)

江流兒是年僅7歲的小和尚,父母被山妖害死,成了孤兒。江流兒勇敢善良、天真活潑、好奇大度,崇拜大鬧天宮的齊天大圣。這與經典著作不同,以萌萌的形象從合理變化中更多的是經典的創新。

三、混沌

作為反派,這個角色很具特點,以京劇臉譜的藝術表現手法來呈現給觀眾,在混沌被打回原形時,此時對混沌的解釋就是上古時期神話中“四兇”之一的怪物,從《山海經》和《子不語》中有記述?;煦?,從中華傳統文化的角度來描繪出反派的形象,以及從兩部經典中創新出讓人過目不忘的角色。

四、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

中國傳統文化是一種博大精深的文化,是長期以來形成的具有廣泛影響的被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和認同的基本人生價值觀和信念。這種文化深深感染和熏陶了大多數人民的思想,具有維系民族生存和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作用。

然而,現代生活的高節奏,以及傳統中華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呆板,使得部分年輕人對中華傳統文化知之甚少。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熱映,這部擁有中華傳統文化的影片扎根于現代動漫設計的創作,為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設計中的傳承與創新,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樣本。

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設計中的傳承

中華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本土文化,是民族的文化,是經過了千百年的漫長歷史積淀,凝聚著民族精神精華的文化。傳統文化是祖先給我們留下的瑰寶,我們在構建和諧社會的過程中,既要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大趨勢,滿足人類社會理想的共性,更要保持中華民族的特性,如《中國傳統美德故事》這部動漫中,每一集都以中華傳統文化為主,動漫表現以及藝術設計為輔,這都是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動漫藝術設計的融合以及更多的是將中華傳統文化傳承于動漫藝術設計之中?!段饔斡浿笫w來》更是大膽創造,合理想象,對經典充滿敬意,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以及當代青少年觀眾的趣味。影片中,歸來的大圣,是個符號,歸來的是中華傳統文化、動漫藝術。傳承中增強動漫藝術。動漫產業的發展離不開中華傳統文化,傳統文化是中國動漫產業的靈魂。一方面,動漫的發展可以傳播中國文化、傳承中華文明;另一方面,文化會給動漫注入生命力,使動漫產業真正煥發生機,既能讓觀眾獲得藝術的享受,同時也能增長知識和智慧。

(二)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設計中的創新

傳統文化與動漫藝術設計的有效融合是由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所決定的。動漫藝術設計的成長必須植根于傳統文化中,用文化的角度去對動漫藝術設計所表達思想進行審視。在動漫藝術設計中,文化是重要的根基,而動漫藝術設計又對文化進行很好的發展和傳播。在這條創新融合的道路上,已經留下了深刻的腳印。

《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以中國古典四大名著為背景,用動畫給予了觀眾輕松又富有中華傳統特色的觀感。在動畫中大量的中華民族文化元素讓整部動畫富含中國傳統特色。

A、視覺元素的創新

整個影片的畫面背景主要是以寫意的中國山水畫為主,各種視覺元素中都充滿著濃濃的中國風,營造出獨具中國魅力的意境,以及人物的特征在電影熒幕中的表現。例如,影片中既有斗拱飛檐的古城長安,更有依據懸空寺設計的最后決戰之地等等具有代表性的中國式建筑,劇中人物的形象設計也具有濃濃的中國文化特色;又如,電影開始前,身著僧服的江流兒師徒觀看著皮影戲,木偶戲等傳統的元素。

B、聽覺元素的創新

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語言、音響和音樂這三種聽覺符號共同傳遞著豐富的聽覺信息,并且呈現了更為豐厚的中國文化內涵二影片中的音樂采用了多種中國古典樂器,通過視覺符號和聽覺符號的完美呈現,影片完全把中華民族文化元素巧妙地編制于故事之中,不僅展示了傳統藝術形式的多姿多彩,也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C、語言元素的創新

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中,我們可以從人物的語言中感知民族文化的源遠流長,例如,影片中有幾個場景:師博教育江流兒時說了這么幾句話:“打坐、念經、參禪,不驕不躁、悠然自得……我們出家人普度眾生,要從小事做起……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而已,一切皆為虛幻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一念愚即般若絕”這些語言皆是出自佛教。這些語言元素更是說明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動漫藝術設計表現上的融合。

在動畫中不僅僅融合了中華傳統元素,還有創新。使整部動畫更切合現代的人群而不生澀難懂。這當中不僅蘊含了中華傳統文化的元素還涵蓋的是動漫藝術設計的創新。

D、人物形象的創新

以往孫悟空這一角色形象,對于孫悟空的形象,在《西游記》的原著之中,孫悟空實際上是一個只有四尺身長的大圣形象,小說之中甚至直接稱其為猢猻對于有著強烈志怪意味的原著而言,這樣的設定是不足為奇的。然而對于中國觀眾來說,基本上都已經接受了由六小齡童所飾演的擁有成年人身高的孫悟空形象。同時,在《西游記之大圣歸來》之中,盡管孫悟空度過了一段消沉而迷茫的日子,然而他百折不撓和重情重義的英雄本質并沒有改變,孫悟空與年幼的小江流兒的關系是一種亦父亦兄的關系,因此孫悟空的形象被設計為身高體長,這樣才能夠對江流兒體現出一種充分的照顧和保護感。這即是中華傳統文化在動漫藝術設計當中的傳承與創新。

四、小結

篇5

創新型營銷人才是具有高尚的創新人格、敏捷的創新思維、豐富的創新知識和較高創新能力的高素質營銷人才。創新型營銷人才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品格,追求真理,對事物充滿了好奇,積極探索未知的東西,不迷信權威,不懼怕困難挫折,不怕失敗,原意與人合作,樂于奉獻,敢于自我挑戰;同時,頭腦靈活,敢于打破陳規,善于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另外,知識豐富,動手能力強,善于在實踐中積累新知識新經驗并不斷提升自己的技能。創新型營銷人才包含了道德修養、理想信念和人格特質等人格要素,也包括了思維方式、做事方法、知識儲備和實踐技能等思維、知識和能力要素。創新人格、創新思維、創新知識和能力共同組成了創新型人才這個有機體。對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新形勢下高校擔負的歷史使命和承擔的現實任務,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是國家社會發展進步的需要,同時也是高校自身在競爭中求生存謀發展的需要,也是學生個人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上謀得生存發展的平臺,實現自身理想、價值的需要。除此外,營銷作為一種企事業行政單位、各行各業、各種組織和個人在運行、工作、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必須具備的理念和技能,其重要性越來越突顯,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所以,作為很多高校都開設的營銷專業,培養創新型營銷人才顯得尤為必要。但是在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的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這樣的現象:學生道德素質不高,人文素養欠缺,缺乏民族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做事情心浮氣躁、眼高手低、急功近利,不能夠心平氣和、高瞻遠矚、腳踏實地,在學習中過分看重考試分數和一些技能證書的獲取,等等。面臨這些問題,我們可以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一些營養,讓學生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教育和熏陶下,提升自身的創新素養。

二、中國傳統文化對培養創新型營銷人才的意義

(一)傳統文化有利于塑造學生較完美的創新人格。

創新人格是當代大學生的理想人格。創新人格一方面可以從心理學的角度理解,創新的人格,是創新的個性,一般表現為具有較強的好奇心、自信心、堅強的意志、獨立的思考能力,不迷信權威、敢于打破陳規、不斷進取和不斷超越自我;另一方面也可以從思想品質的角度來界定,創新者的人格是具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堅持真理、樂于奉獻、不怕失敗,具有較高道德素質的人格。無論從哪個角度理解,中國傳統文化對創新人格的塑造都具有較大的指導意義。中國傳統文化非常重視人格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要以“修身為本”;歷來強調“人皆可以為堯舜”,只要不怕艱難困苦,不斷超越自己,都可以成圣作賢,要相信自己;中國傳統文化崇尚“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個人要養“浩然之氣”“,心懷天下”“,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強調仁愛,“仁者愛人”、“愛人者人恒愛之”,等等??梢哉f,中國傳統文化中可以幫助塑造較完美創新人格的精神財富比比皆是。學生通過傳統文化的學習,體悟并力行這些智慧,是能夠塑造較完美的創新人格的。

(二)傳統文化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創新需要站在一定高度發現問題并創造性地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就需要創新性的思維。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智慧的結晶,很多東西都可以為創新思維的培養帶來啟迪。比如,中國傳統文化強調天人合一“,天、地、人”并稱三才,“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重視事物的整體聯系,具有明顯的整體思維特征;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取象比類,通過自然界中的事物和現象來探究人身、自然和社會等不同領域的規律,看重類比思維;中國傳統文化重視直觀體驗和體悟,具有直觀思維的特征;中國傳統文化反對機械呆板,拒絕“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認為“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具有辯證思維的特征,等等。相比直線式的機械式的思維,這些思維方法在幫助學生開啟創新之門的過程中起到獨特的作用,可以為學生的創新提供思維支持。

(三)傳統文化有利于豐富學生的創新知識。

創新需要掌握大量的知識,特別是一些人文方面的知識。營銷是綜合性非常強的活動,營銷的創新需要吸取經濟、管理、自然、人文、社會、哲學和藝術等諸多領域的知識。而傳統文化是一個巨大的知識寶藏,蘊含了大量的涉及各個領域的智慧。傳統文化的學習能夠為學生的營銷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知識源泉,比如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營銷者可以借助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產品的文化意蘊,開發與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文化產品和文化創意產品,像美國人利用中國文化素材拍攝制作了電影《花木蘭》和《功夫熊貓》向全球市場推廣,取得了很高的票房收入;在產品品牌和包裝策略中,營銷者可以突出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以此來彰顯自己獨特的定位和個性;在廣告創作過程中,營銷者可以突出中國傳統文化元素,以此來吸引受眾,打造自身的獨特形象,像烏江涪陵榨菜的廣告宣傳中強調“中國好味道”,并更換帶有國粹京劇臉譜標志的新包裝,使得產品的銷售和品牌形象得以迅速提升;在促銷活動中,營銷者也可以基于傳統文化采取合適的促銷人員、時間、地點和方式等等。

(四)傳統文化有助于營銷理念的樹立和實施。

樹立和實施現代營銷理念是營銷活動的重要內容。不管是在商業組織經營、行政事業單位運行,還是個人工作、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營銷理念的樹立和實施都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營銷理念強調站在“顧客”的角度考慮問題,向“顧客”提供更多價值,讓“顧客”滿意,使“買賣”雙方保持長期的合作關系。這種理念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追求是一致的。中國傳統文化十分注重仁愛、和諧,強調親親、仁民、愛物“,凡是人,皆須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等。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營銷理念的本質,使得西方的營銷理論增加了幾分本土色彩,從而更加方便營銷理念被各行各業各種組織和個人所采用和實施。創新型營銷人才的培養需要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營養,同時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也需要營銷人才的營銷與弘揚,借助傳統文化培養創新型營銷人才也有利于弘揚中國傳統文化。目前我國大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比較少,缺乏正確的認知,很多人認為傳統文化是封建、落后和禁錮人性的腐朽的東西。所以,借助傳統文化來培養創新型營銷人才,有利于對我國大學生進行傳統文化的教育,使他們正確認識中國傳統文化,熱愛中國傳統文化,并向國內外營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

三、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對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和如何培養這種人才的回答,主要包括人才培養目標、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等方面的內容。與一般的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相比,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模式的特色和內容表現為以下幾點:

(一)在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目標中增加了傳統文化相關的要求。

人才培養目標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首要內容,引導著人才培養內容和培養方式的選擇。除了一般的培養要求,基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創新型營銷人才的培養模式,其人才培養目標中增加了對學生傳統文化修養相關的素質要求,像孝悌忠信、仁愛和平、禮義廉恥、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修身養性和修齊治平等,強調學生要重視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中國傳統文化,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用中國傳統文化來指導自己的學習、工作和生活,還要不斷向國內外弘揚和營銷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正如北宋大儒張載所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學生要不斷拓展自己的心胸,把光復中國傳統文化作為自己的一個神圣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盡一份力,真正實現自身的價值。

(二)在培養內容方面增加了中國傳統文化相關的課程。

培養內容是人才培養模式非常重要的構成,決定著向學生教授什么課程的問題。在營銷專業的教學內容中,我們把《中國傳統文化概論》定為大一或大二的專業必修課,每個營銷專業的學生用至少一學年的時間較系統地學習這門課程,使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正確的認知并逐步產生學習興趣;在大三增加與營銷專業學生的創新素質相關的中國古代哲學、傳統思維方法、傳統藝術和古代文學等方面的課程作為學生的專業選修課程,這在營銷中日益強調文化價值,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勢頭日益迅猛的大背景下,這些課程的設置對學生的營銷創新和實踐具有較多好處,有利于學生創新人格的塑造、創新思維的訓練、創新知識的積累和創新能力的提升;在大四,我們開設國學經典選讀的專業選修課,像《大學》、《中庸》、《論語》、《孟子》、《易經》、《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等。這些教學內容的安排,使學生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貫徹整個大學四年,使他們耳濡目染、長期受到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認同、產生興趣,逐漸踐行并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三)教師要以身作則,創新教學和考核方式。

在創新型營銷人才培養中,教師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培養什么樣的人才必須有什么樣的老師。要培養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素養的創新型營銷人才,教師必須具有較高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創新素質。這首先要求教師在授課和日常生活中注意自己的言談舉止,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傳統文化精神,學習并踐行中國傳統文化,為學生樹立一個良好的學習榜樣;其次,教師在授課中有意識地向學生灌輸傳統文化相關內容,引導學生重視傳統文化,在介紹營銷專業知識的過程中,除了用西方的理論來解釋相關問題,還可以引導學生用中國傳統文化的智慧來探討相關問題;再次,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方法和考核方式,不能夠把傳統文化的學習當成說教,使學生把所學課程當成自己拿學分的工具。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多采用現代的教學技術和手段,利用案例式、體驗式、研究式、啟發式和師生角色互換式等教學方式,強調師生互動共同成長,重視知行合一;在考核方式方面,創新教學考核方式,不但要考核學生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還要考核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新人格;不但考核結果而且更要重視過程的考核,在教學考核中也要體現傳統文化的精神。

(四)學校改變管理理念,塑造良好的傳統文化學習氛圍。

學校要改變管理觀念,由“管”師生轉變為服務師生,增強學習傳統文化的意識,為師生學習傳統文化創造一個良好的氛圍。學校各個部門的領導干部要以身作則,在工作、生活實踐中踐行傳統文化的精神,“自己做到然后再要求別人做”,這樣才能夠上行下效,得到師生的積極響應,為師生樹立一個效仿的榜樣。學校要在教學管理、教師管理、學生管理、后勤管理和其他管理過程中,積極貫徹落實學習傳統文化、力行傳統文化和宣傳傳統文化的精神,使傳統文化成為學校的校園文化。學校要定期不定期地組織一些傳統文化相關的論壇,成立一些學習傳統文化的教師和學生團體組織,開展推廣落實傳統文化的主題實踐活動,鼓勵師生每天誦讀《弟子規》、《三字經》和《千字文》等經典讀物;積極利用廣播、海報、路標、條幅和網絡、手機等傳統的和現代的媒介不斷宣傳中國傳統文化,等等。通過這些方式來推動師生對傳統文化的學習,為師生共同學習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創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四、結語

篇6

摘要:書籍的文化屬性凸顯社會審美價值,而作為設計藝術的書籍裝幀設計必將詮釋當代視覺化的精神價值,尤其設計呈現出多元化的趨勢的背最下,把中國的書籍設計推向世界,讓我們的書設計得更加精美,具有“中國特色”的設計風格,設計思想的提煉顯得尤為重要。道家思想對中國書籍設計影響就不言而喻了。以人與自然相協調為理想,追求達到個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狀態,尤其對當下沒計的走向更加顯示了它的重要性,本文分析了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對當代書籍設計的指導價值。

關鍵詞:傳統文化 自然和諧 書籍設計

[中圖分類號]:G23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2139(2010)-16-0123-02

1、前言

隨著信息社會的科技進步,書籍裝幀設計水平的不斷提高,書籍裝幀設計也發生了顯著的變化?,F代書籍裝幀形態與之相對的傳統裝幀形式有很大轉變,如何賦予書籍以美觀,給讀者以美的享受,設計理念的提煉顯得尤為重要,反觀我國傳統思想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它深深影響我們受眾的心理、意識,貫穿在藝術設計的各個領域,在書籍裝幀設計中也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傳承美學思想在今天的裝幀設計中仍具有不容忽視的秉承作用,為了創造出富于時代審美意識的書籍設計,同樣也是設計精神的指導與牽引。

中國道家思想主張“天人合一”,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崇尚自然,向往拙樸自然的狀態。在環境需求日益加大的背景下,書籍設計在生態文明的概念指引下,書籍設計追求與自然的和諧這一主題更加迫切。書籍設計理念自然地融入自然的和諧之美,尤其隨著現代化建設、都市化進程的加快,低碳的迫切導入,資源造成了許多問題的產生,由此設計師開始重新審視設計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2 書籍設計的審美主張

2.1 書籍設計美的本質

何謂美的書籍,當代著名的裝幀設計大師呂敬人認為“由紙張綴釘而成的書籍,既要有純藝術的觀賞之美,更要有在使用閱讀過程中享受到視、觸、聽、嗅、味五感的交融之美”。如何創造書籍之美首先在于了解書籍這一傳播載體的特點與本質,掌握書籍的設計規律。書籍作為傳播知識、傳承文明的精神文化產品,既要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又要有與其相適應的美的裝幀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這種內容與形式相和諧的藝術追求構成了書籍裝幀設計獨特的藝術魅力,也決定了書籍裝幀設計必須具有獨特的審美意識,同時也必將影響書籍設計進行審美選擇、審美判斷乃至與其相符的審美主張。

2.2 書籍設計“和”的訴求

在世界趨于矛盾的事物有趨向平衡、趨于和諧的要求。整個世界有追求和諧的趨向。人以和諧為美。追求和諧是人的本性。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具、價值和審美的多重意義?!昂汀钡乃枷霛B透于我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也成為設計的審美主張。

2.3 書籍裝幀設計的審美態度

書籍審美態度的表征意向,同時也決定了書籍設計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務并反作用于內容。書籍裝幀設計師不僅要注重內容之美和形式之善,價值之真,還要注重審美態度的完美與和諧以使審美態度所達到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書籍設計這種具有時代感的審美需求與本真的自然美形成互補與對比,傳統與現代融合,古典與時尚創新,相映生輝,使書籍裝幀設計呈現神韻之美。

2.4 道家思想的現實意義

道家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只有順應自然,按照自然法則辦事,才符合“道”的精神?!独献印氛f:“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敝袊鴮徝勒軐W注意研究的就是整體的協調和協作,強調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自然的不可分,人不能離開自然,這是我國審美意識的集中體現。因此,“道”的審美主張作為書籍裝幀設計根源、法則,無論其存在還是發揮作用都是自然而然的,是順乎其本性的。對中國現代的審美價值產生深遠的影響。

3 書籍裝幀設計的瓶頸

目前的書籍裝幀設計遇到一些問題,由于“市場意識”特別是“消費理念”以及從眾文化的強烈影響,導致了我國書籍裝幀生產中出現不和諧的問題。這些問題具有普遍性,主要有:庸俗化、內容化程式化、過度設計所造成資源環境的浪費。

4 書籍裝幀設計的價值取向

在對書籍設計的態度上應借鑒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十分推崇老子“無為”的思想,“無為”并不是什么事也不做而保持沉默,而是讓每一件事物都按其本性去做,順應自然規律,利用自然的規律,從而借助自然之力,“制天命而用之”,最終達到“無為無不為”的爭取人類自由的目的。人與自然的不可分,“人不能離開自然”這也成為我國設計意識的根本原則,行為做事都盡力遵守自然的法則或規律。

5 書籍裝幀設計思想的傳統回歸之路

書籍設計時代的風格,不只立意現代的標尺,而且是文化傳承和時代審美意識相結合的產物。我們逐步形成自身設計特色過程中全盤借鑒西方藝術的道路已到盡頭。我們要從我們的傳統文化思想與現代表現形式的相結合中找出新路,這樣的設計藝術,才能在世界設計之林占有自己的位置??傊?,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創新之路,應該成為書籍設計的總體設計精神的指導思想。有了這個根本指導原則,我們對書籍的審美價值的把握,就不會出現大的偏差。設計方向有趨向平衡、趨于和諧的要求。整個世界設計藝術追求和諧的趨向。人以和諧為美。追求和諧是人的本性,傳統思想的回歸變得和諧自然。

5.1 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人類進程的演變,不管是物質技術的還是精神文化的,具有文化的傳承性,緊跟時尚和傳承文化是并存的。不同地域、民族、乃至一個國家對自身傳統與文化的親切感,他們通常都具有共同的思想意識、價值核心、心理感受和行為習慣,這是一個不斷變化的傳承與創新的過程,任何發展都帶有這樣的顯著特征,深刻的印記著時代的思維方式。

5.2 書籍裝幀設計中國元索

書籍裝幀設計具有中國文化韻味,社會審美屬性,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設計精神深深根植于中國傳統文化,在書籍整體設計中應極為重視自然資源的合理運用的融合,書籍裝幀設計的本民族文化、傳統的體現,是有靈魂的設計。它能夠傳達思想,才更能與人的心靈相通、更能打動人。

總結

對一個設計者來說,要設計的形式多樣的作品,離不開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這是任何藝術作品的設計精神的依托。所以,設計者需要開拓設計觀念,以全新的感受領悟書籍設計的新概念,尋求新的設計語言,做出具有獨特藝術思想的新作品。只有不斷地從傳統文化中汲取豐富的藝術理念,設計審美,不斷創新,才能最終達到設計者的藝術追求和設計目標。

參考文獻:

[1]羅偉國《(老予)現代版》上海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1年

[2]呂敬人《書藝問道》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6年

篇7

同時,服裝品牌的風格形象與其地域文化背景有定關系,在一定文化背景下養成特定風格的品牌。東北設計師品牌:北方氣候干燥人豪爽以玫瑰坊,東北虎為例大氣顏色瑰麗;江浙滬設計品牌:江南水鄉氣候濕潤,以江南布衣,德詩,索然為代表的品牌,自然,帶點都市休閑;廣州深圳設計品牌:深圳,廣州吸收了香港等地的潮流資訊體現出更加優雅現代的感覺。

目前國內服裝奢侈設計師品牌都已經非常重視文化在品牌發展中的作用,從產品設計、傳播手段都可以看到中國元素,中國傳統文化成為品牌文化之源。下面我們從以下幾個設計師品牌人手,了解它們是如何依托中國民族文化來進行文化定位的

1.玫瑰坊:立足民族文化,將傳統的“京繡”、青花等中國元素在其設計中完美呈現,再融入時尚元素,打造具有中國文化內涵的國際化高級定制品牌(如圖一);

2.東北虎:依托中式婚禮服、特色華服展示中國傳統文化,并通過私人會所服務這種更私密的,符合消費者定位的渠道作為與消費者溝通的手段,成功地將東北虎的品牌文化傳遞出去(如圖二);

3.夏姿陳:承續詩意東方與工藝西方,把中國的皮影戲、荷包、茶、飲食等傳統文化與品牌相融合,在各季的設計上都能發現不同的文化主題(如圖三)。

篇8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有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在所有的文化沉積后才得出這些經典,各個方面都有著很輝煌的造詣。例如,道德修養,風俗工藝,民情歷史,生產建筑,等等。這些經典的文化內涵經過時光的不停錘煉,從未被磨滅過光輝。它像一種精神源泉,不斷潛移默化影響著后世人們的言行思維。而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中向來有著與科學理論和科技含量息息相關的方方面面,兩者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進入現代,科技與文化的結合更可謂無處不在,杭州西湖旅游景區的“西湖之夜”利用高科技燈光再現傳統色彩濃厚的區域文化。我們的手機中就可以聯網下中國象棋;各類影視影片也利用科技特效回放傳統文化中的民風民俗,給人們精神食糧。這些都是科技與文化的結合。那么,對于青少年科技教育來說文化是否也可以和科技結合?科技活動中是否也可以有傳統文化教育的襯托呢?在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在傳統文化和我們求知的科技教育中多是以書本和現實知識的解讀面對學生??萍冀逃ぷ髡叽蠖家惨灾\求展示教育效果而策劃與設計科技活動內容,然而這些書本上的和實際操作的內容還不算完善,只是以目標教育為最終的教育模式,其活動過程缺少對活動學生文化底蘊的培養與鑄造,我們應該在青少年日常的科技教育與科技活動中將傳統文化不斷滲透,不斷沉浸,培育出品學兼優的學生。教師可以跟學生進行溝通,讓傳統文化也能夠成為技術性、實用性、創新性的潛意識。根據教學內容,教師可以選擇一些和科技活動相關的傳統文化內容進行傳授。指導各項科技活動的同時可以安排學生定期進行相關的文化傳統學識的資料收集。歸納與科技教育活動相吻合的背景史料,研究這些文化資料的意義,能采用討論和推演的形式去督促學生主動了解主動學習,潛移默化中無形就增加了學生的文化底蘊。日常的科技教育活動涉及廣泛,這也給我們利用各類活動進行傳統文化教育拓寬了渠道,如在青少年模型制作中運用制作建筑模型滲透古代建筑文化和傳統木文化的教育。在航海模4型制作中貫穿中國古代航海史的收集與展示,講演與探討。在小制作小發明活動項目中反思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到今天的科技落差,等等,這些教育輔助活動既可以客觀的反映人文歷史,又可以豐富科技教育的活動內涵,科技教育變成了更加人性化的導引活動,不再是簡單機械的制作體驗,成為了思想與技術的雙重碰撞,在教育的質量上將有所提升,在活動的效果上將有所升華。同時挖掘身邊一切可以利用的豐富教育資源,讓多媒體等現代高科技產品成為媒介傳輸,再現剪紙、風箏、織繡、泥人、面塑、中國結等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涵。此類科技教育活動,能讓學生將傳統文化的生動再現消化吸收,從而成為輔助陶冶情操和培養道德的精神力量。

二、科技活動與傳統文化相互詮釋,完善學生的學習模式

在現代青少年活動中,任何教育活動均需要注意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文化教育和科技活動是應該緊密相連的??萍蓟顒又幸部梢詰脗鹘y文化的主題和內涵。要吸收優良的文化傳統,對于糟粕要加以擯棄。在教師進行科技活動的開展時,應主動為學生講解聯系并引入探討人文性的東西,能夠讓學生真正做到文化和技術相結合,科學與時代相結合。能夠下功夫了解我國的傳統文化情況,以文化傳播科技,以科技促進文化,貼近素質教育要求的平衡發展目標。在如今的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中開展人文主題活動,有助于推動學生的學習效率。這也是科技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能讓實踐深入到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品性培養中去。因此,要將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讓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不斷尋得傳統文化內涵的意義,可以通過歷史演繹、回顧與模仿等形式不斷鞏固和發展學生的理論知識水平,了解科技發展中的人文知識。如在解說空氣密度概念時可適時加入制作孔明燈主題科技活動,這樣既能夠做到回顧歷史環境,推演物品的發明過程,又能了解當時的社會背景,進而延伸出三國時期的人文特性等,這樣做的目的,有助于讓學生更加親切感受到科技活動的延綿發展歷史,讓學生更加注重傳統歷史文化與科技活動的相互浸潤,讓文化傳統與創新素質教育的培養充分鏈接。同時,在不斷類似的活動中進行歷史經驗的總結和表述,這樣長期下來,學生就能在科技活動中積累一定的傳統歷史文化知識。同時感受與體驗活動的過程,配合并且了解活動的內涵,能夠幫助學生提高科技活動水平的同時,也較好地樹立了正確的人文價值觀。另一方面,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也應該強調配合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文化背景。這樣能夠讓學生在活動中增強實踐能力的同時并且能夠吸收地方文化的熏陶,讓學生在科技教育活動中感受到親近與融合。如我們讓學生在開展食品物質科學活動中加入有本地地方色彩的“火腿中的鹽文化”內容,讓學生了解金華火腿文化的來龍去脈,了解鹽在不同時期,讓火腿文化產生不同效果的影響?;顒拥拈_展,讓學生不僅對科學知識強化了認知,也充分了解了傳統地方文化的特點,同時也感受到了科技進步帶來的益處,所作所為詮釋了文化與科技的相互融合,兩者相互結合能夠讓學生從中增強科學實踐能力并吸收傳統文化的熏陶,相輔相成,不斷彌補。這既是對青少年科技教育活動的提升,也是對傳統文化在科技教育層面的滲透。以主題活動詮釋傳統文化對科技的含義,即是傳統文化與科技教育活動相結合的主要形式,也是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開展有文化特色的科技活動的主要支撐。成為一種能學能用,能想能悟的特色模式。

三、科技活動與文化相結合,升華學生的品德

我們都知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而“人的發展就是人的本質的培養與形成”,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健康的體質與完整的人格。而科技教育活動與傳統文化可以相互接恰,相互融合對學生的品德完善起到積聚作用。在進行科技教育相應的教學活動時,除了要協助學生完成既定目標和應完成的知識內容積累以外,還要能夠讓學生通過科技活動,創造出相應有文化內涵的作品。這樣才能夠充分將學生的潛力和創造力激發出來。創新是我們現在素質教育所要求的,創新素質教育更是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因此要不斷從傳統文化中挖掘新鮮的元素,把它融入到現代科技教育活動中,完善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全方面的成長。讓學生在感受現代科技進步的同時加深對傳統文化的認識,學生的個體品德無形中就有了提升,這樣的做法也是創新的素質教育。在文化和科技教育的結合中,學生能學到的有很多,首先,是文化的博大精深。學生能夠在文化中找尋歷史的痕跡,能夠積極思考和保留總結。其次,學生能夠在科技活動中體會到實踐的樂趣,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過程中,抒發自己的感受,展現自己的能力,能夠在溝通和交流中展現自我,將所學到的傳統文化和科技活動相結合。平衡兩者之間的重心,不斷發掘傳統文化在科技活動中滲透的意義,點點滴滴的影響,等等。能夠將自己的價值觀改變,也能夠提升自身全面發展。

四、結語

篇9

關鍵詞:平面設計;中西文化;融合;藝術創作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平面設計的影響

平面設計在很大程度上能夠與繪畫藝術完美結合,形成創意特色。從近幾年平面設計的發展情況看,其在滲透中國歷史文化的藝術層次方面做得還不夠,主要是平面設計業發展起步較晚,商業性較強。通常情況下,為了較快地完成交易,一些設計單位和設計者注重模仿國外現成作品,創作成分較低。因此,一些平面設計作品既不體現設計者的設計思想,又不顯示設計者的設計風格,也就是說缺乏藝術價值,既不包含西方文明的藝術精髓,也沒有滲透中華民族傳統的文化特色,充其量只是工藝品,文化內涵較低。中國文化歷史悠久,是繪畫創作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藝術資源,平面設計的藝術化處理過程,能夠借助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匯聚創作特色,形成具有優秀創意的創作風格。

二、平面設計需要滲透中國傳統文化

在藝術創作意境的借鑒方面,平面設計中可以滲透中國畫、版畫、年畫等民族文化藝術元素。許多藝術特色和優勢都可以滲透,進而形成獨特的設計風格。如中國山水畫,畫面上氣勢磅礴的開合,正大光明的氣象,縱橫辛辣的用筆,濃淡干濕的用墨,燦爛典雅的用色,詩書畫印的完美融合,都可以在平面設計中進行滲透。還可以借鑒繪畫的技巧,正如一些畫家所說,畫畫重在筆墨,若無筆墨,只能稱為美術作品,不可謂之中國畫;若有筆墨,則形稍有不準也是一幅優秀的中國畫;若能氣韻生動,則必是畫中精品?,F代社會中,新興的平面設計以西洋畫的藝術特色為基礎,有人提出中國畫要向西方繪畫靠攏,提倡用中國畫的毛筆畫結構、比例、透視、光線等。在此倡導下,平面設計的藝術性顯得西不西、中不中,既缺失中國畫的傳統筆墨神韻,也失去了西方文化的光彩,難以產生形神兼備的作品。以廣告設計為例,在創作過程中,如果只是臨摹和注重西洋畫的畫風神韻,或素描或油畫等,則在內容上不具備中國畫含蓄、夸張的藝術特色,給人的觀感較為直白;在色彩上不具備中國畫的多姿多色的藝術優勢;在構圖結構上缺乏中國畫的飄逸靈性,而保持了素描藝術冷凝的特色。這在審美觀賞上往往不能滿足中國老百姓的觀賞需求,更不要說有書法藝術、京劇臉譜藝術、陶瓷藝術、年畫藝術的完美結合了。因此,要提高平面設計的藝術效果,不僅要從構圖和色彩上汲取中華繪畫的藝術性,更要從創作風格上滲透中國畫等民族藝術的靈魂內涵。這樣就能提升平面廣告設計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水平。平面設計的藝術性主要表現為中華民族文化靈魂的滲透,這需要設計者了解繪畫等各種藝術的風格流派,使傳神的,豐富的,外表拙樸、內涵高雅的創作理念和創作精神不斷地融入設計,形成平面設計作品形神兼備的創作風格,并使之得以延續和發展。

三、平面設計中中西文化的融合發展

從中國畫、年畫等與素描、油畫等繪畫藝術的文化內涵上看,其本質上都是人類精神文明創造的成果,很多國外著名的藝術家鐘愛中國的藝術作品,中國藝術的許多特色也有借鑒國外藝術精華的部分。如,徐悲鴻的國畫就借鑒了西方油畫的神韻。藝術是沒有國界的,人們的欣賞方式和審美觀往往存在較大的共性。因此,在平面設計中,注重中西方文化藝術的融合成為新形勢下打造設計精品的發展趨勢。藝術的融合不是一蹴而就的,有的甚至經過千年錘煉。如曲陽石雕,始于漢,興于隋唐,經元、明、清歷代的洗禮,流傳2000余年發展至今,是歷代文明、風土文化、民間習俗等精神文化的遺存?,F存的曲陽石雕文物和口口相傳的雕刻技法通過其工藝、用途、樣式、風格等將2000余年來各個時期的科技發展、皇室喜好、文化氛圍體現出來。曲陽石雕早期多為皇室祭祀或佛教雕像所用,歷經漢代的古樸大氣、魏晉南北朝的西域之風、唐宋時期的恢弘浪漫,至元、明、清后,其藝術創作日漸衰落。到了近代,曲陽石雕開始了市場化發展,生產園林碑刻、建筑造像,石雕藝術逐漸與生活聯系起來,豐富了造像題材,在風格上也走向多元化?,F代的曲陽雕刻題材五花八門,佛教題材僅是冰山一角,同時新增了歐式人像、噴泉等,藝術風格包羅萬象。由此可以看出,平面設計的中西藝術融合也將經歷漫長的發展、完善過程。結語在新形勢下,國際間的藝術交流日益頻繁。平面設計從國外走向國內是市場發展的客觀需求,創作風格和藝術形式也日趨多元化,注重中西方文化藝術的融合。因此,在引進國外先進創作模式的基礎上,注重滲透中國傳統文化是很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呂錦鐲.在現代平面設計中中國傳統文化藝術元素的運用分析.藝術科技,2016(1).

篇10

傳統民居建筑帶給人的不是某個人的個體行為,而是一代代人在當地生長的環境里,經歷歲月的洗禮展現出的真實。民居建筑最重要的意義是喚起人們的歸宿感,它是地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當地生產生活發展的縮影。又像一面鏡子創造著,又變化著,客觀地承載著各個時代人們的生活。民居建筑是各類公共建筑的原型。宗祠、寺宇、書院、宮觀的基本建筑形態與空間格局大多以住宅為藍本。民居建筑對自然條件、空間狀況的反應要遠比各宗祠寺宇建筑靈敏得多。東北地區建筑的發展史可以說是半部東北先人們與氣候自然抗爭的文明史。由于東北早期的居住人群以游牧民族和狩獵民族為主,民居建筑受季節性氣候干預成分較大,因此得以保留下來的歷史建筑較少。傳統的房屋很多不再作為居住用途來使用,一些這樣的老房子往往被閑置做倉庫之類使用,缺少必要的維護與修繕。但它們畢竟是當時社會發展的見證,而成為一種歷史的遺跡,且中國這一氣候條件最寒冷的地區留下的建筑智慧值得后人深入挖掘。東北三省地區的建筑結構主要是以耐寒為主的結構建筑,這一建筑形式是當時文化的一種記錄和自然的真實反映。早期東北地區的漢族較少,多背井離鄉,顛沛流離,人們需要的不僅是生活上的安穩,更需要精神上的寄托與鼓舞。因此受滿族、鄂溫克族及鄂倫春族等少數民族聚族而居、尊宗敬祖建造意識影響,其建筑的空間語序呈現出對“萬物有靈”思想的崇拜。東北傳統民居建筑正房北墻或暖閣的隔墻常見供拜用途的佛龕,而滿族的西墻方位則供奉著祖先牌位。漢族居民受中原定居思想的影響帶來了與自然抗衡的先進的建造技術,極大程度地為當地少數民族住宅更新與技術上的進步提供豐富的土壤。多民族建筑相互融合造就東北民居建筑的營建智慧。

民居建筑是人類物質世界形成文化的源頭和歷史記載的直接見證者,在民居建筑的演變過程中,特定區域的文化生態系統與其他區域系統之間存在文化能量互換,傳統民居文化也會受到其他地域建筑文化影響。一方面,文化底蘊越深厚、文化活力越強的文化生態系統穩定性越強,民居文化對其他地域建筑文化影響的抵御力就越強,相反若系統的穩定性弱,就很容易受到其他地域建筑文化的沖擊。

東北地區民居部落的選址多在慣性居住區域,依山谷而居,背山面水,有效地緩解了冬季寒冷干燥的寒風。民居的空間布局受季節性影響,較南方民居建筑和晉陜窄院開間大,有利于冬季太陽高度角較低的時節得到更充足的光照。當地住宅多為“口袋房”,這是因為過去生活在東北的土著民族多穴居而生,是對前人建筑思想的一種傳承。從院落布局看,其建筑與院墻之間較為獨立,與中原建筑墻屋結合的布局方式有較大不同,便于生產工具和生活資料如糧食等物品的搬運,具有良好的互通性與融合性,呈現出寬容大氣的場所精神。房間對稱端莊,中軸分布,給人以平衡穩重的莊嚴感。

民居部落在形成前多為自發性建造,規定出每戶生活的固有院落場所。而建造方式也多為前人的經驗傳授及自我需要的有效改良。由于地廣人稀,生活地點及經驗在東北民居建筑的建造過程中往往格外重要。從而形成了約定俗成的聚居文化,其無論從人地關系、院落組織,還是建筑的構造與裝飾都在地域性建筑文化保護和聚落建筑的保育實踐等方面都具有現實意義。以烏拉街滿族民居建筑為例:當地老宅的磚雕、裝飾處處體現著當地特有的民俗文化,表達出人們對幸福、富裕、吉祥、平安的美好憧憬,如以蝙蝠、壽桃組成的圖案,寓意“福壽雙全”的墀頭裝飾,以琴棋書畫、文房四寶精美雕飾的后府山墻,風雅備至,充滿濃郁的文化氣息。

二、東北民居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一)東北民居建筑的共生意識

文化是動態的、發展的、永遠處于延續與創新的過程中。在這個過程中延續毋庸置疑地對繼承與發展東北民居建筑意志、重拾東北古老民居文化提出要求。東北大院的造型上的謙拙與質樸以及自然而然的生態觀念集中體現了先人對建筑的創作動機與人生智慧。在東北滿族民居聚居地———烏拉街走訪時,當地的老人曾告訴我們,在過去,先人往往會在山上物色自己最中意的樹,系上紅繩或做下標記,在幾十年后,后人建造房屋時伐下,用來做受力支撐最大的梁柱。因此東北地區傳統建筑的一磚一瓦都是包含著父輩的期待,更是對祖先建造意識的傳承。在東北的民居建筑中我們可以看到青磚灰瓦的滿族大院,草坯房子籬笆寨的傳統朝鮮族民居,蒙古包式的遷徙性民居等,為中華大地的民居文化增添了豐富的土壤積淀。以秫秸、柳條、木材和土坯墻或是生土磚圍合成的院落空間,建筑密度較低,具有突出的地域特點。值得一提的是赫哲族根據傳統的漁獵文化特點形成的三種聚落:屯落式聚落、網灘聚落和坎地聚落,更是為我國永久性建筑、季節性建筑與臨時性建筑的居住文化的發展脈絡提供有效的線索。

東北的生產生活方式又很大程度上為建筑的共生性提供了多元化的可能。早期東北定居的先民們因地大物博產生的院落與居住空間較中原建筑具有大尺度、大開間、院落間距松散等特點。這樣便形成了現代東北農村大多數院落空間都具備的院內種植園。而隨著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逐漸出現了居住與種植、居住與畜養等多種院落空間。早期的東北居民幾乎在自家周邊便能通過勞作生產出能夠滿足自家需要的作物。人與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緊緊地結合在一起,與周邊的動植物和諧相依,相互尊重,相互影響,共同促進了其院落空間組合方式生成的多種可能。

(二)東北民居建筑的多元性的生成

東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建筑結構較為多樣。與自然相諧是這一地域建筑發展的基本脈絡精神。早期生活在東北的游牧民族和中原地區遷徙到這里的農耕民族相互影響共同沉淀出如今東北的建筑風格及庭院布局。東北傳統民居聚落多以自發性建造的大院式住宅為主,臨近交通便利的山坳地。周圍的高山有效地阻擋了冬季的寒風,加之地勢相對較低的地方往往是溪流水源的必經地。由于地廣人稀,冬季寒冷,院落布局較為松散以便最大限度地獲得太陽的光照。鄰里相處和諧融洽。住戶間的圍墻往往以隔斷式的矮墻為主,方便鄰里和過往行人之間的交流。這與晉陜民居的高墻院有明顯區別。

人們在建造住所的同時不斷完善這一區域的環境空間,如門前屋后的排水溝,及后院擋風樹的種植等。劃分空間的圍墻與當地的原材料有很大關系,如用當地特產的石頭砌成的圍墻,及以黑土或黃土為原料經秸稈稻草擰成泥辮子垛砌而成的拉核墻。最具特點的東北的“杖子”,用秫秸、玉米秸、向日葵秸或木材連接搭建圍合院內的私屬空間。平和的高度和枝杈的間隙似乎在訴說著一家人幸福的故事。他們會以當地最容易找到的材料,用最生動的建筑語匯演繹屬于東北的民居建筑。因此每到一處你都會發現屬于當地特有的視覺肌理,如天崗的石墻,長白山地區的木杖子,內蒙古地區的籬笆墻等。在東北民居院落的空間里住宅建筑外,牛房、倉庫和“苞米樓”在東北民居的院落構建里同樣占據著重要位置。一方面為農耕工具及生活雜物提供儲藏空間,另一方面為谷物的晾曬和存儲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過去人煙稀少,自力更生須有富余的傳統觀念仍然影響著東北民居建筑的建造意識。因此,低密度的倉儲空間多坐落于東北大院或耕種區中。而在滿族和蒙古族的建造意識里西方是祖先的方位,房屋的建造生成仍要“以西為貴”。材料的多樣與價值觀和習俗共同影響著東北民居的建筑可能,使其形成多元的建造特點。

(三)東北民居多元文化的再生

在建國初期,物質條件十分有限,半地穴式的建造方式最符合北方冬季抵御寒風與極端氣溫,而這樣的住宅也是最節省建筑材料、最經濟的一種建筑方式。雖然保存下來的完整的居住建筑不多,但我們仍然可以在田地的周圍找到農民為方便勞作臨時搭建的這種坡頂半穴居式的棚屋。長白山地區遺留下來的井干式木刻楞子房,盡管在形式上與俄羅斯傳統的“拜占庭”建筑模式多無相似之處,其初始狀態也恰似我國林區常見的“疊羅圓木屋”,且在制式技法上很是相近,但都是那種以大坡頂和木架屋的木質結構為標志的建筑物,又與南方的干欄式建筑形成鮮明的對照。如今,在當地的鄉村中,大屋頂的民居造型樸實優雅,房屋結構堅固厚重。遠遠望去紅色的屋面溫暖熱情,屋頂的高度較南方建筑高出,正是對過去建筑經驗的借鑒,讓冬季積雪能夠得到自然的傾瀉。東北民居建筑的構建是當地勞動人民與施工匠人反復權衡探索的結果,也是依據當地氣候條件所總結歸納的寶貴經驗。

早期東北先民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嚴寒條件下逐步發現向陽避風的半穴居空間能夠有效地抵御冬季的低溫,即便不取暖,在東北十一二月的天氣里,室內溫度也能達到零度以上?!督鹗贰分杏羞@樣的描述:女真人“無室廬,負山水,坎地梁木其上,覆以土”?!逗鬂h書•東夷列傳》對肅慎人的習俗有這樣的描述:“處于山林之間,土氣極寒,嘗為穴居,以深為貴,大家至接九梯?!睗M族傳統的地窨子,即以泥土和秸稈為主要建筑材料的半地穴式房子,更是北方季節性建筑的典范。人們多將其建造在背山面水處,方便日常的生產生活,如果地域環境較為惡劣可在冬季將房屋的三處背光面堆砌積雪以利于緩解冷空氣對室內的侵襲。

在挖掘居所場地形成后,夯實的地面、縱向的排水與低矮錯落的屋頂形成了東北獨有的建筑語言。這種建筑大多三面以大地為墻,單面起坡,面朝陽光緊緊地與大山融入在一起。人們親切地稱之為“地窨子”。半穴式的入口不僅順和了冷空氣的通過,更為人們由室外到室內的活動提供了一次氣體交換,最大范圍地減少了室內熱量的損耗。而后東北的地穴式居住形式歷經兩漢、隋、唐、宋、元、清的發展,延續千年之久。這種“穿地為居”的建造思想至今影響著東北地域建筑環境的發展,如今幾乎東北的每一座城市都建造了頗具規模的地下商場,一方面是為多元交通提供方便,另一方面是在寒冷的冬季為過往行人提供緩解嚴寒的溫暖過所。而這種地下建筑的入口處幾乎都采用了東北傳統地窨子的建造特點進行營造。因地制宜的建造智慧背后是東北人對嚴寒的不屈與對自然相諧的建造意識最好的印證。

三、東北民居建筑文化的延續性

中國東北地區的傳統民居是在特定的自然環境和社會歷史環境下形成的,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其中不僅蘊含著古人營建活動所積累的豐富經驗和措施,還包含了民居建筑與自然環境適宜性的營造觀念及多種文化交融所形成的地域性特征,是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寶貴遺產。在東北地區民居建筑發展脈絡中不難發現,氣候的影響始終貫穿了建造方式的始終。

今天東北民居所呈現出的質樸大氣多為硬山頂的形體結構也是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建筑物的表面積,從而降低熱損失。與氣候相抗爭,在東北民居未來的發展中仍然會是建造所要考慮的首要條件。事實上東北民居建筑的屋頂要比南方建筑的和緩,甚至靠山的民居建筑會出現單項坡頂的屋面造型,正是出于氣候影響的考量。冬季屋面積雪的適量保持有利于減少室內溫度不必要的損耗,對內部溫度的平衡起到了很好的保護效果。較短的房間進深在當今的東北地區民居建筑仍然是絕大多數鄉土建筑的主要建造手法。同時房間入口處的緩沖空間在設計和建造中仍是予以考慮的重中之重。

東北的民居建筑和居住文化是與生活環境、日常勞作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的,也是在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全現地方文化的獨特建筑氣質。這些曾經的、發展的東北民居建筑畢竟是中國近代建筑史的客觀存在,其藝術價值及其裝飾特征仍值得我們學習與發現。而今的東北地區集合住宅,負層空間的利用仍會以儲存雜物和囤積過冬蔬菜的倉庫為主,正是對原有居住空間守舊意識的延續與繼承。秋菜的儲存與咸菜的腌制更是鄰里間相互交流與幫助的良好紐帶。即便是在房屋的向陽面防止雨水和凍害侵入的墻角也要填滿泥漿以利于墻壁的吸濕。所以向陽面的散水坡往往也會成為晾曬谷物的好地方。

紅彤彤的辣椒與金燦燦的苞米串掛在向陽面的墻壁上,鄉土的親切與幸福溢于言表。當代的東北地區民居建筑仍然以熱烈的棕色和褐色為主,向陽面的造型變化較多,強調日照與通風的最大可能。而背陰面的造型則較為簡單,開窗較小,正是出于冬季西北寒風的考量。東北民居建筑的多姿多彩,處處散發著質樸、醇和的人性光輝,其多元映射為傳承有中國特色的地域建筑提供極具特點的構建啟迪。它的建筑形態既有人們適應地理氣候條件的考慮,也含納了中國傳統文化中與自然和諧、天人合一的價值取向。其居住文化是在住宅和民族文化的相互影響中形成的,同時具有歷史性和時代性。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