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范文
時間:2023-09-21 16:57:36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防治地質災害的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雷達; 調查;可行性; 應用;
中圖分類號:F40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地質災害是由于各種(自然的或人為的)地質作用導致地質體或地質環境發生變化,給人民的生命財產、生存環境以及國家建設造成損失的災害事件的統稱。近年來,許多地區各種地質災害(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頻發,給當地的經濟建設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我們知道,任何地質災害的發生、發展都會引起地球物理場的變化,因此,加強對地質災害勘查與治理過程中的物探工作研究是當今環境地質工作中的一項重要課題。
1.地質雷達用于地質災害調查的可行性
常見的地質災害主要有地震、地裂縫、地面沉降、巖溶塌陷、滑坡、崩塌以及泥石流等。嚴格地講,任何一種地質災害的發生都會在介質(土壤、巖層等)中留下痕跡,即通常所說的介電界面,如地裂縫留下的裂隙、活動斷裂留下的破碎帶、滑坡留下的滑脫面以及塌陷留下的地穴或陷坑等,這些界面兩側介質的物性差異很大,致使電磁波穿過該界面時的反射能量發生增減、波形幅值出現明顯變化,據此可解譯出該界面的準確位置及大致形態等相關信息,因而,探地雷達用于地質災害調查是可行的。并且由于使用了高頻、寬頻帶、短脈沖及高速采樣等技術,其探測精度及速度均高于其它種類的物探手段。
2.地質雷達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
2.1工程概況
某工程為山地地質,該區地表主要巖性為灰巖,區內橫向河谷發育,水源豐富,地表灰巖有溶蝕環境。該區域近年多次發生塌陷地質事故,部分民房出現不均勻沉降、開裂等不良現象,且該現象有繼續加劇的趨勢。為提出合理的治理方案,需要對該區域的巖溶分布進行較為詳細的了解,故采用地質雷達對該區域進行探測。由于測區位于居民區,房屋、沼氣池、溝渠、地形大起伏等原因對雷達探測效果均會造成一定的不良影響。
2.2探測原理及儀器
探測設備為用美國地球物理公司(GSSI)的SIR-2000型地質雷達,100MHz地質雷達天線。雷達波法檢測是利用高頻電磁脈沖波的反射來探測目標體的,它通過發射天線向介質發射高頻帶、短脈沖電磁波,通過接收天線接收其反射波。電磁波在介質中傳播時,其路徑、電磁場強度、能量衰減及波形變化將隨所通過介質的電磁學性質及幾何形態的變化而變化。介質的電磁學性質主要包括導磁率μ、導電率σ和介電常數ε,它們與介質的組成物質、密實程度密切相關。根據雷達波的旅行時間、幅度與波形等實測數據,即可探測介質的構造分布及其相關深度等。測試記錄如圖1。
圖1:異常界面雷達典型記錄
測試按現行《水電水利工程物探規程》(DL/T5010-2005)、《城市工程地球物理探測規范》CJJ7-2007標準執行,儀器參數設置如下:增益:0~66db;采樣點數:2048點;發射速率:主要為50脈沖/秒;時間窗口:500ns;濾波系統:20MHz~200MHz。
2.3地質雷達在地質災害調查中的應用
2.3.1地質雷達應用范圍
2.3.1.1在地裂縫調查中的應用
地裂縫是一種常見且比較嚴重的地質災害,地下水過量超采、地面不均勻沉降、斷裂活動、砂土液化以及地震活動等均可引起地裂縫。由于地裂縫在地表斷續出露,剛出現時規模較小,甚至寬僅數mm,不易引起人們的注意。由于其規模較小,以往常用的超聲波法很難探測其橫向及縱向的延伸變化情況,而使用地質雷達則可有效地解決這些問題。
2.3.1.2在巖溶塌陷調查中的應用
在隱伏基巖為灰巖及白云巖等可溶性巖石的地區,巖溶塌陷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由于地下水的溶蝕作用,基巖中出現溶洞,溶洞的擴大可導致其上部覆蓋層中形成土洞而造成塌陷。由于這一切均發生在地下,隱蔽性較強,不易引起人們重視,隱患也就更大。在這方面的調查中,地質雷達具有較大的優勢。
2.3.1.3在滑坡調查中的應用
在斜坡地貌發育的地區,滑坡是一種較為常見的地質災害,地表流水的侵蝕、地下水的潛蝕和溶蝕以及工程荷載和地震作用等都可能引發滑坡?;麦w下滑時與母體之間的分界面稱滑坡面。在工程方面,為了對滑坡災害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必須要找出滑坡面。一般采用的是電測法及地震勘測法,但這兩種方法的花費較高,且受地質因素的干擾較大,遠不及地質雷達快速、高效和經濟。
2.3.1.4在活動斷裂調查中的應用
活動斷裂作為一種巨大的災害隱患已引起人們的注意和重視,它可以誘發地震、地裂縫以及地面沉降等多種地質災害,危害極大,如果能準確地確定出活動斷裂的位置,從而在以后的工程建設中避開或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在活動斷裂的調查方面,快速、高效、經濟的地質雷達已逐漸取代了鉆探及變形監測等傳統方法。
2.3.2探測結果
本次測試共計14條測線,長1479m。各測線所得雷達測試圖像清晰,滿足預期探測要求。本文對其中3條測線進行了分析闡述。
2.3.2.1測線1
測線長145m,覆蓋層厚度為1.2~2.5m之間。詳細探測結論見表1與圖2。
表1:探測結果
圖2:測線1成果圖
2.3.2.2測線2
測線長145m,覆蓋層厚度為1.2~2.5m之間。詳細探測結論見表2與圖3。
表2:探測結果
圖3:測線2成果圖
2.3.2.3測線3
測線長145m,覆蓋層厚度為1.2~2.5m之間。詳細探測結論見表3與圖4。
表3:探測結果
圖4:測線3成果圖
3.結束語
本文通過地質雷達在地裂縫、巖溶塌陷、滑坡以及活動斷裂調查中的應用實例分析。探地雷達以其無損、快速、準確的工作特點,正逐漸取代鉆探、電法及超聲波等傳統方法對地質災害的防治進行了分析,這也證明了地質雷達對地質災害防治起了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閆長斌, 徐國元. 探地雷達技術在巖土工程中的應用現狀與展望[J]. 湖南理工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3
[2] 李大心. 探地雷達在滑坡調查中的作用[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 1994
篇2
關鍵詞:地質災害;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評估方法
Abstract: geological disasters seriously threaten people's lives and property security, to strengthen geological disaster forecast, can lower the bad harm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As construction engineering geological hazards assessment,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basic basis and guidance documents, has played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In this pape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risk assessment methods are discussed.
Key words: geological disasters; Geological hazard risk assessment; Assessment method
中圖分類號:P6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2104(2013)
一、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又稱地質災害災變評價,是在在查清地質災害活動歷史、形成條件、變化規律與發展趨勢的基礎上,進行的危險性評價。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為評價地質災害破壞損失程度以及規劃、部署、實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其主要任務是:
1、查明評估區地質環境條件,判定地質環境條件的復雜程度,確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范圍和評估級別;
2、查明評估區地質災害類型、規模、分布、穩定狀態、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現狀評估;
3、依據工程項目類型、規模,分析工程建設中和建成后引發、加劇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工程建設本身遭受地質災害的可能性,對地質災害危險性進行預測評估;
4、在現狀評估、預測評估的基礎上,進行地質災害危險性綜合分區評估,對建設場地適宜性作出評價;
5、提出防治地質災害或另選場地的措施與建議。
二、做好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方式方法
(一)做好地質災害調查
地質災害調查的重點應是評估區內不同類型災種的易發區段。在相同地質環境條件下,存在適宜的斜坡坡度、坡高、坡型,巖體破碎、土體松散、構造發育,工程設計挖方切坡路塹工段,將是崩塌、滑坡的易發區段,應為調查的重點。經初步分析判斷,凡符合泥石流形成基本條件的沖溝,因為調查的重點。依據區域巖溶發育程度,松散蓋層厚度,地下水動力條件及動力因素的初步分析判斷,圈定可能誘發巖溶塌陷的范圍,應作為調查的重點。在前人資料的基礎上,圈出各類特殊性巖土分布范圍,可作為調查的重點。對線狀及區域性的工程項目,必須將地質災害的易發區段和危險區段及危害嚴重的地質災害點作為調查的重點。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潛在不穩定斜坡等不同的地質災害,都有不同的調查內容與要求。
(二)控制地質環境、地質災害調查的精度
地質環境和地質災害,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價的重要依據,務必方法正確,滿足精度。
調查工作要以地質——地貌調查為基礎,重點查明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類型、分布、規模、活動特征、誘發因素、發展趨勢、危害對象和危害程度。主要地質環境要素及所有地質災害及其隱患地段必須有調查點控制。調查工作底圖采用最新地形地質地貌圖。地質地貌圖能滿足精度時,可只進行核查或補充測繪,沒有地質圖或地質地貌圖不能滿足要求時,應進行地質-地貌測繪。調查工作底圖,線狀及大區域工程項目,比例尺一般為1:10000-50000。非線狀工程,比例尺一般為1:5000-25000。線狀及大區域項目的地質災害評估,其地質環境與地質災害調查點控制密度,應滿足以下要求:
小區域或點狀工程項目,不作調查點控制密度要求,但要滿足調查精度要求。
(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一般方法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方法可以分為對于點的危險性評價和對于面評估。
1、對于點的危險性評價,一定要弄清地質災害點的地理位置及自然地理概況,地質環境,地質面貌,形態特征,邊界條件。采用經驗法與災害活動的動力分析和條件分析方法相結合的方法。通過對力學平衡的計算,得出穩定系數(K),用來指示斜坡失穩的可能性。在計算現狀環境下斜坡穩定系數時,應根據今后可能出現的情況設定相應的參數,計算穩定系數,從而確定導致斜坡失穩的因素,這些因素出現的頻率多大,進而可以確定災害發生的概率。最后根據形成條件及誘發因素的綜合分析,并結合穩定性、危害范圍及其發生概率計算的結果,對整個地質災害點進行危險性分區。
2、對于面評估特別是區域評估的危險性評價,首先要分析災害產生的因素,即巖體工程條件,構造條件,地形地貌條件和氣象水文條件,以這四種因素作為危險性評價的基礎。評價方法一般可采用單元面積評價法,即將研究區域劃分為若干個面積相等的單元,按照統一的評價標準,對每個單元逐一評價,然后再作整體評價。危險性評價的統一標準的制定是通過對各地質災害群成生原因及新出現的災害活動特征進行研究,找出地區至災因素而實現的。評價時,將此四項因素用系統工程層次分析法,求出各自的權值,然后以專家評分方法,將分值乘以權值,求出各單元的危險性指數。再根據本區地質災害發育特點,考慮到可能發展為災害的現狀及預測的內容,將該區危險性分為極重、重度、輕度、無危險四級。
(四)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分類方法
(1)滑坡的評價必須查明評估區內地質環境條件、滑坡的構成要素及變形的空間組合特征,確定其規模、類型、主要誘發因素、對工程的危害。對斜坡地區的工程建設必須評價工程施工誘發滑坡的可能性及其危害,對變形跡象明顯的,應提出進一步工作的建議。
(2)泥石流評價必須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質條件、地形地貌條件、水流條件、植被發育狀況、人類工程活動的影響,確定泥石流的形成條件、規模、活動特征、侵蝕方式、破壞方式,預測泥石流的發展趨勢及擬采取的防治措施。
(3)崩塌的評價應查明斜坡的巖性組合、坡體結構、高陡臨空面發育狀況、降雨情況、地震、植被發育情況及人類工程活動。確定崩塌的類型、規模、運動機制、危害等,預測崩塌的發展趨勢、危害及擬采取的防治措施。
(4)地面塌陷的評價必須查明形成塌陷的地質環境條件,地下水動力條件,確定塌陷成因類型、分布、危害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載作用、地震與地震頻率、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類工程活動等對塌陷形成的影響,預測可能發生塌陷的范圍、危害。
(5)地裂縫的評價必須查明地質環境條件、地裂縫的分布、組合特征、成因類型及動態變化。對多因素產生的地裂縫,應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誘發因素。評價地裂縫對工程建設的危害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縫外,對其他誘發因素產生的地裂縫應分析過量開采地下水、地下采礦活動、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體地區農灌地表水入滲、松散土類分布區潛蝕、沖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響。
(6)地面沉降的評價必須查明評估區所處區域地面沉降區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發展趨勢、形成原因(如抽汲地下水、采掘固體礦產、開采石油、天然氣、抽汲鹵水、構造沉降等)、沉降對建設項目的影響,以及擬采取的預防及防治措施。對評估區不均勻沉降應作為重點進行評價。
(五)加強調查資料的檢查驗收
詳實、全面的野外調查資料是編制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的質量保證和基礎資料,典型的災點、隱患點、不良地質作用等必須跑到、看到,記錄齊全完整。憑借粗燥、甚至虛假的野外調查資料編制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必將是沙灘樓閣,隱患無窮。加強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野外調查資料的檢查驗收是保證評估工作質量的早期和基礎措施,尤為重要,不可缺少。檢查方式可分為編制單位的內部審查、管理機關的抽查等。
結束語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能夠降低地質災害對人們影響的有效手段,為了進一步提高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水平,還必須要加大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分析研究力度,從而更好的確保人民的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潘懋,李鐵鋒.災害地質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2]梅巖.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相關問題的探討及發展趨勢[J].中國科技博覽,2009(26).
[3] 宗輝.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半定量評價方法[J].地質災害與環境保護,2003
篇3
關鍵詞:地質監測方法、措施
一、監測技術地質災害監測技術發展及應用
狀況自20世紀50年代末期以來,現代科技成就,特別是電子技術和計算技術的成就被引用到地質工程及巖土工程中來,極大地推動了勘察測試技術的進展(魏道垛,1998)。作為工程建設重要內容的監測技術的發展與進步,加速了信息化施工的推行,反過來又迅速提高了人們對地質災害深層次的認識。
地質災害監測系統的總體結構隨著高新技術的發展,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具有了一定的數字化、自動化和網絡功能。即將災害發生前的特征信息通過傳感器轉化為數字化信息,自動采集或匯集,數字化傳輸,數據庫存儲并提供使用,在全國范圍內通過互聯網實現前兆數據的分布式共享;建立多維地質災害監測系統,即三維空間和不同的時間尺度,可分為大時間尺度的面上掃描和小時間尺度的單體突發性地質災害的實時監測。大時間尺度的監測主要是以遙感(RS)為主,配合中長距離的GPS監測,主要了解大范圍地質環境演變過程,為災害危險性區劃服務。通常數月或幾年復測一次,以便掌握在不同階段地質環境的演變過程。小時間尺度的監測主要監測單體突發性地質災害,以實時自動監測手段為主,輔以個別間斷監測手段(如三角測量、水準測量、鉆孔傾斜儀測量)。
根據災害體的具體情況,選定監測內容。主要手段有位移、地電、地應力、微震、地下水位、地下水溫、水化學、地球物理探測(磁法、電法、地質雷達)等,但各單體地質災害所選用的手段不一定相同,要根據實際情況有效地組合達到最佳效果。
二、地質災害監測技術方法
1地面沉降監測技術方法
地面沉降主要誘發因素是地下水過量超采。地面沉降具有區域性,不可逆轉性,危害是長期的、永久的。我國已有50 多座大中城市出現了地面沉降,約占全國城市的30%,其中80%分布在沿海,較嚴重的是上海、天津、蘇州、寧波,內陸盆地型如內蒙呼和浩特、山西大同,沖積洪積平原如河南鄭州、安徽阜陽。對地面沉降的監測技術方法主要有地下水水位動態監測、土體應力應變分析系統、大地測量法、GPS 全球定位系統、遙感圖片解譯、標志物的絕對測量等,這些方法綜合應用,確定沉降速率,通過監測,及時采取防治措施,減少災害的進一步發生。
2地裂縫監測技術方法
地裂縫的主要監測技術方法有,大地測量法,GPS全球定位系統法,簡易人工觀測、應力計等技術方法,用于監測裂縫變化情況和地質條件的變化。根據監測數據,分析地裂縫的發育程度和發展變化趨勢,進行預測預報,采取處理措施,防止地裂縫開裂速率增大和開裂面積擴大。為城市規劃和建設提供基礎資料。
3地面塌陷監測技術方法
地面塌陷根據成因不同分兩大類,即巖溶塌陷和非巖溶塌陷(包括礦區塌陷,黃土濕陷及人防工程塌陷等)。巖溶塌陷主要發育在廣西桂林、貴州六盤水等巖溶發育地區,產生塌陷的主要原因是過量汲取巖溶水。主要監測技術方法以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監測為主,以人工定期測量和水位自動記錄測量為主要方法,并觀測開采井的水的混濁度。非巖溶塌陷主要發生在老礦區和黃土地區,老礦區由于疏干開采長期地表負荷增大等原因造成突然塌陷,在老礦區和廢棄礦區上進行開發建設前,進行勘察,確定采空區范圍,利用經緯儀等進行地表變形監測;在黃土地區由于黃土的濕陷性在灌區易形成塌陷,主要靠監測黃土的含水量和飽水性來控制其塌陷。
4海水入侵監測技術方法
海水入侵主要發生在沿海城市地區,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地下淡水過量開采,其次是沉積環境和人類工程建設及風暴潮等。主要監測方法為人工定期測量和取樣化驗水樣,或自動水位水質記錄儀自動監測,人工定期采集數據。主要以監測地下水水位和礦化度為主。根據水質中氯離子含量的變化,判別咸淡水的過渡帶及海水入侵的特征。氯離子濃度變化快說明海水入侵強烈,氯離子濃度變化慢說明海水入侵相對緩慢。根據監測結果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5 土地沙漠化監測技術方法
土地沙漠化在西北干旱地區普遍存在,監測方法主要采用地下水水位動態監測和地面GPS 監測以及遙感衛星圖片監測等。由于不利的自然條件、干旱少雨和人類不合理的開發利用土地、亂砍濫伐等造成生態環境破壞,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越來越嚴重。水系的變遷和灌溉水源的減少是土地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所以地下水水位監測尤為重要。
三、質災害的防治對策
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災害的影響不是單向的,而是具有雙向性。關鍵在于人類對自然規律的認識、利用程度和開展工程活動行為方式的規范化、科學化程度。因此,其對策有以下幾個方面:
(1)科學論證,合理規劃要開展全面的科學論證工作,評價地質環境容量,論證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的影響程度及其相互作用,按照區域合理布局,科學規劃。
(2)加大立法、執法力度,規范工程活動行為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國家已經制定的《環境保護法》、《礦產資源法》、《水法》和《城市規劃法》的執法力度。同時,也應盡快完善相關法律法規,規范工程活動行為方式,克服任意性和盲目性。
(3)認真貫徹“以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防,不能再停留在消極被動的地位,而應當變消極為積極,變被動為主動。在人類工程活動特別是對地質災害可能有影響的活動進行之前,就要納入議事日程。對地質災害的處理也要來一個認識上的飛躍和行動上的飛躍。通常認為地質災害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的事,采取的是災后救災的辦法。在科學技術相對發達和人類對地質災害規律也有相當認識的今天,要加強對地質災害的預先治理工作。把治理與開發利用有機地結合起來。
(4)開展地質災害普查工作確定災害區劃,建立數據庫和信息網絡,制定防治規劃,加強綜合治理。
(5)增加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投入地質災害一旦發生,其社會危害和經濟損失巨大,國家與各級政府部門應站在防患于未然的高度,加大對這項工作的經費投入,以解決目前開展此項工作經費嚴重不足的狀況。
(6)加強宣傳教育,實行責任制管理要喚起人們的災患意識,提高人們對人類工程活動誘發地質災害帶來的嚴重危害的認識,切實規范人類工程活動。必須加強宣傳教育力度,形成良好的社會減災防災環境,讓全民都關心和重視這項工作,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同時,要實行減災防災的分級負責制,開展群防群治,實現減災防災社會化。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針對轄區基本情況,要認真貫徹執行“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群策群防”的防御工作方針,并嚴格按照以下措施做好今年的地質災害防御工作:
(一)加強領導、落實責任。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是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的大事,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建立健全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和監測預報網絡,落實地質災害群策群防責任制,及時安排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值班表,做到任務到人,責任到人。街道主任為第一責任人,負責組織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措施和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工作及發生地質災害后及時組織轉移群眾撤離工作。
(二)廣泛宣傳,提高全民防災意識。充分利用公開欄、宣傳欄、科普畫廊等社區文化宣傳陣地,廣泛深入地宣傳《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地質災害防治科普知識,以此提高廣大群眾的防災救災意識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加強動態監測和險情巡查,做好預警預報。汛前,對轄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進行一次檢查,并落實好以下工作:
1、成立了街道防汛抗旱、預防地質災害工作領導小組,并充分發揮社區平安中心戶長和樓幢長的作用,切實做好地質災害的預防、信息反饋、宣傳等工作。
2、落實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監測人員,并制定和完善社區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防治工作預案,使受地質災害威脅范圍內的每個居民了解災害隱患、撤離路線、防災避災措施等事項。
3、各社區要督促居民、基層單位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監測,尤其是汛期加強監測頻率,密切觀察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情況立即向上級部門及領導報告,如情況緊急要立即報告,并迅速組織人員撤離。
4、加強對地質災害(隱患)點的險情巡查,做好防范突發性地質災害工作,并做好值班記錄。對重點的地質災害隱患點,要及時協調有關單位,落實群測群防責任制,并采取有效的減災措施。
5、要建立地質災害氣象預警預報機制。當天氣情況發生變化時,立即將相關信息通知到轄區各有關單位、企業、地災監測人和受威脅的群眾,并做好有關防災減災工作。
(四)嚴格汛期值班和災情速報制度。地質災害具有突發性的特點,要做好應急搶險救災工作。轄區企、事業單位要嚴格實行值班報告制度,及時上報值班電話和值班人員表,以便在災害發生后能在第一時間知悉災害情況,確保上報下達、傳遞到位。一旦發現地質災害險情,要按照分工要求,立即協調有關單位,做好應急和搶險救災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災情進一步擴大,力爭最大限度減少損失。
篇4
【關鍵詞】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體系;網絡運營系統
前言
河北省地質環境而言,東臨渤海,西依太行,南接黃河,北靠燕山,地質環境復雜,公路地質災害也時常發生,如滑坡、泥石流等。公路地質災害的不斷增多,建立公路地質災害防治信息管理體系的必要性日益凸顯,通過該體系的建立,從而減少由公路地質災害引起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
1.開發與實現的技術路線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在開發建設采用Mapinfo+MapBasic的開發模式,開發建設過程中要涉及到計算機技術、數據庫技術、Mapinfo技術、Mapbasic 程序設計以及網絡技術等,從長遠、整體、可持續發展的角度看,系統應盡量采用最先進的IT技術保證系統的先進性、可發展性、系統的資源共享和開放。
本系統的開發采用的此種開發模式,結合GIS軟件和可視化語言的二次開發方式,也是當今GIS進行二次開發的主流方向。其優點顯著,既能充分利用GIS工具軟件對空間數據庫進行管理、分析,也可以充分發揮可視化開發語言的方便、高效等優點。集合二者的優點,不僅提高了開發效率,而且開發出來的應用程序外觀美觀、操作性高,且可靠性好、易于移植、便于維護。
2.開發原則與目標
2.1體系開發的原則
可靠性:該體系的設計與開發首先應遵循可靠性,在數據庫設計方面篩選清晰、科學、可靠性高的數據,保證體系的科學性和可靠性。
可操作性:數據庫的建立和體系的開發可以滿足地質災害及相關決策部門對信息的查詢,用戶可以自己操作,具有很好的實用性,可操作性。
規范性:體系的設計開發應規范相應的系統符號、信息編碼、精度和坐標系統等。
可維護性:防治管理體系開發建立完成以后,應可以對其數據庫進行更新和維護,當出現新的地質災害時,應盡早更新數據庫,從而保證其科學性。
2.2體系開發的目標
其設計目標為:應用于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防治管理,可以實現公路地質災害信息的錄入、查詢、分析、統計和輸出等功能。利用開發平臺(GIS)特點、計算機技術和Internet網絡實現體系的統一管理和信息共享。為政府決策部門及時提供相關公路地質災害信息,將災害損失降至最低。
3.設計與開發
結合省內在建和運營中的公路的一些重點地質災害突發路段的工程實際情況,利用GIS的空間分析能力和圖像處理能力,以重點發生公路地質災害路段的地形、地貌、天然降水量、地下水徑流等數據的變化情況為計算分析基礎,以解決公路地質災害信息處理的相關問題,該防治體系從數據信息的獲取、存儲、查詢和處理入手,提供地質災害的動態查詢和實時分析。
3.1數據庫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內容涉及信息量大,內容冗雜,且來源不同,可稱之為多源化數據,按其數據類型可大致分為:圖像、圖形和文字數據信息。這就決定我們設計開發的數據庫為廣義的數據庫類型,公路地質災害數據庫模塊分為空間數據庫和屬性數據庫兩部分,空間數據庫記錄的是數據的空間信息和圖元的基本屬性,屬性數據庫記錄的是文本、數值及對象。
3.2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塊的設計與開發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理論很多,包括:灰色理論、模糊綜合評判法、穩定性模型綜合評判等。但沒有哪一種理論能夠適應所有的工程和地質情況。鑒于此,本研究使用一種綜合評估預報理論。此模塊的設計與開發主要依托于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
3.2.1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設計
公路地質災害評估模型主要分為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和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
公路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模型的設計主要考慮地質災害現有的發育程度及地質災害的發展趨勢。對已經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進行分析,對存在時間較長的地質災害應重點考慮其歷史重復性,根據分析結果,給出公路地質災害發育強度的評價結論。對已經發生且發生歷史較短的地質災害,和潛在的公路地質災害主要分析其災害的發展趨勢的影響,對其發展趨勢進行預測,生成發展趨勢的預測成果。
公路地質災害危害性評估模型的評價結果主要為評估已存在的公路地質災害對自然、社會和人民已經造成的影響,主要包括直接、間接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等。該模型的評估主要依托于災害對經濟財產造成的損失,適當考慮其對社會的進一步影響。主要以公路地質災害的危害程度和規模為依據,屬于公路地質災害現狀的評價。
3.2.2評估模塊的框架結構
參與評估的地質災害評估的只包括常見的公路地質災害類型:崩塌、滑坡、泥石流和地裂縫等。評估模塊框架見圖3-1所示。
3.2.3評估模塊的基本算法
不同的模型采用的具體運算方法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基本思路相同,均采用有限單元法。每一個單元是模型評價的一個基本單位,而數據模型運算的基礎是單元數據,數據預處理就是將模型所需要的各種災害按模型的具體要求進行單元化,網格化。
3.3防治管理體系主體的設計與開發
3.3.1程序設計與開發的思路
程序設計與開發的基本思路就是選擇適合于該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硬件平臺和軟件平臺
硬件環境的選擇主要以中高端微型計算機為核心,外部其他設備(掃描儀、打印機、磁盤、繪圖儀等)靈活選擇,支持多種輸入輸出管理方案,為該體系的進一步完善打好基礎。
軟件環境的選擇以Mapinfo軟件為開發平臺,利用該平臺提供的函數庫,開發語言庫,結合Visual Basic語言,確定該軟件開發環境為:
Windows XP + Mapinfo開發平臺 + Visual Basic、Mapbasic 開發語言。
3.3.2體系主界面的設計
該體系的基本界面是一個地質災害信息系統多文檔界面窗口,自動啟動多文檔窗口見圖3—2,它包括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狀態欄、災害工程集管理區域和數據窗口顯示區域。該窗口為本系統的主控窗口。系統所提供的功能,均在該窗口下完成。
邊框、標題欄、菜單欄、工具欄和狀態欄都具有和windows XP 一樣的屬性。
3.3.3體系的數據管理
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的數據管理主要涉及圖形數據管理和屬性數據管理兩個方面;數據的管理是對其相應的圖形和屬性進行輸入、編輯、查詢和維護等,其中屬性數據也是對其圖形數據的有力補充和完善。
4.結語
本文旨在結合河北省公路地質災害頻發的情況,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的相關功能設計開發公路地質災害防治管理體系,對省內公路地質災害信息進行管理,為地質災害管理決策部門及相關部門提供控制和防治公路地質災害的依據,從而減少公路地質災害造成的經濟財產損失和社會影響。
參考文獻:
[1] 李海峰,高德政.2006.基于GIS的地質災害信息管理系統的設計與開發[J].四川地質學報.
[2] 張永波等.地質災害信息系統的設計與開發[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1.
篇5
關鍵字: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存在的問題;解決方法
Abstrac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drives the development of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and construction is getting larger and larger, but because of the construction activities over a certain impact on the geological environment, increase the possibility of inducing geological disasters, threatening the engineer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so it is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risk assessment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this work has become a link, the key project construction and planning, there exist some problems in the actual evaluation work,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roblems discussed, and points out th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Key words: geological hazard assessment; problems; Solutions
中國分類號:TU71文獻標識碼:A 文章標號:2095-2104(2012)03-0001-02
地質災害是由自然的或者是認為的綜合性地質作用使得地質環境產生的突發性或者是漸進性的破壞,造成建筑物的損壞等現象,威脅到人的生命財產安全。例如地面沉降、地震、崩塌、泥石流等現象都是地質災害的表現方式,這些因素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我國工程建設和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加強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評估工作十分重要。下面本文就進行詳細的論述。
一 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
地質災害對我國的城市建設和經濟的發展都會帶來一定的影響,加強其評估工作,能夠最大限度的降低地質災害的影響,因此說加強對地質災害危險性的評估工作十分必要。但是在實際的評估工作中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本文就對問題進行詳細的論述。
評估者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認識不夠
對于建設單位來說,往往會將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評估工作作為整個建設環節的一個次要方面,不去認真的對待,對于地質災害的危險性認識不夠,這樣會造成相關評估者對工作的忽視。地質災害的危險性是顯而易見的,但是有些評估者卻認為這是一種負擔,既費時又費力,因此不積極的去配合地質災害勘察單位開展評估工作,加之地質災害的防治性指導作用不大,將會對建設項目造成很大的安全性影響。
(二)缺乏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監管機制
建設用地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是工程建設的關鍵組成部分,必須要和相關的程序相吻合。國家相關規定已經明確的提出,工程建設項目在進行選址的過程中一定要對建設用地的地質情況進行考察,對地質災害的危險性進行評估,并且需要對工作進行監督管理。但是在實際的工作中,監督機制不健全,起不到應有的功效,另一方面,管理審批程序不完善,工程建設項目的各階段的審批機構也忽略了對評估工作的監管,也對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產生一定的影響。
(三)地質災害評估者的能力欠缺
對地質災害進行危險性評估需要細致的研究相關的資料,危險性評估的主要原始資料來源與收集已經存在的地質災害勘察和相關資料的調查研究,同時還需要通過實地的調查獲得資料。地質災害的評估需要對其穩定性進行判斷,這主要是靠評估者的主觀判斷,為此需要對資料進行深入研究。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的過程中,由于評估者的主觀能力和客觀因素的制約,或者是相關者缺乏堅實的理論基礎,并且沒有先進的評估技術和手段的支持,都會對評估工作造成一定的影響。
二 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問題的解決方法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對于建設項目的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但是上文中指出了,在實際的評估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本文就對問題的解決措施進行分析。
(一)提高評估者對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并加大宣傳力度
當前,我國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存在的問題,除了相關技術方面能力的欠缺之外,最為主要的原因在于管理者缺乏對災害危險程度的認識,不能夠正確的認識和處理當前的利益和長遠利益之間的關系。為此,作為相關地質災害評估管理機構,需要加強對評估者在這一方面的認識度,并要加大宣傳進行評估工作的重要性,同時需要結合生動的實例和相關的經驗,進行形象具體的宣傳工作;除此之外,還需要結合在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中遇到的阻力對建設項目進行有針對性的宣傳,并以此為案例對評估者進行認識提升的重要因素。
(二)建立健全完善的評估工作監管機制
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對于工程建設具有重要的影響,同時其本身也是一項復雜性和專業性較強的工作,對于評估者的技術要求和素質責任要求較高,為了提高評估工作的質量,必須要嚴格把關,進行規范化的管理,建立起完善的監督管理機制。為此,首先需要根據評估工作的實際情況建立起符合要求的監管機制,實行管理者負責制;將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納入到市場化競爭的操作中,實現政企只能分開,用市場的競爭力規范評估工作,這也是管理系統的一種模式,在這個過程中要進一步的培育這個市場,并且要通過規范化的市場管理保證這一模式的順利發展;為了提升管理效率,可以引入評估工作的競爭機制,建立起評估單位的招投標制度,這樣能夠有力與管理機制的完善和發展,進一步促進評估工作的進行。
(三)提高地質災害評估者的能力
地質災害評估工作需要具備能力、素質和經驗都極為豐富的評估者,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的發揮評估工作的重要性。為此,首先要對評估者進行培訓,加強整個隊伍的建設;同時需要嚴格評估單位資質的審查工作,嚴把審查關,采用這種方式提高評估單位人員的能力。在審查過程中需要對地質災害評估單位的資質材料進行質量評估,以促進其評估水平的不斷提高;提升評估者的實踐能力也是十分必要的,為此在平時的評估中可以盡量的采取老帶新的評估方式,讓年輕的經驗欠缺的評估者能夠從經驗豐富者那學到知識,增強自身的實踐經驗,同時還需要為他們創造更多的實踐機會以培養其能力。
上述三點是針對問題提出的解決措施,除此之外,為了要保證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的順利進行,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首先需要敬愛強對相關地質災害評估技術的修訂工作,提升評估工作的技術含量;其次要重視基礎,加強對野外原始資料的驗收和考察;最后需要堅持認真評估的原則,認真的分析建設地的地質構造、結構面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等因素,為評估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結束語: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是一項技術要求高且操作難度大的工作,但是該工作對于工程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格外重視。本文中提到,在實際的評估工作中的一些問題,也指出了相應的解決措施,希望通過本文的論述對今后的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有一定的幫助,并不斷地應用新技術,促進評估工作的進一步完善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弛 辛曉玲 淺談我國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中國科技信息,2011年第21期
[2] 包雷 淺談我國地質災害的特征與評估技術 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2年第38期
篇6
1 煤礦地質條件對避難硐室降溫的影響分析
我國目前的煤礦開采的地質條件不容樂觀,很多地域的圍巖散熱量在增大,礦井熱害問題嚴重影響了事故發生時工作人員的逃生,對事故避難硐室的周圍溫度帶來了很大影響,而避難硐室是相關作業人員在事故發生的生命防護所,在避難硐室的選址地質上不充分考量其降溫的性質,其會帶來嚴重的后果。
1.1 圍巖散熱對避難硐室的影響
原始巖溫的溫度是隨著向地底深入而加大的,地心向外散發的熱流在很多礦井的工作區域中都是相當穩定的,但是也并不是恒定不變的。由于熱流的傳導性和變動性很大,會通過圍巖自身或者是裂縫水在工作井巷中傳遞熱流,因此一旦發生礦難事故,特別是瓦斯爆炸等高危險事故,會加速熱流的傳遞,以至于避難硐室四周溫度上升。
1.2 礦物氧化熱對避難硐室的影響
在礦井工作中,有部分礦石由于被開采而暴露于空氣中,會迅速發生氧化反應,甚至到發熱自然的地步,是整個工作中礦內氧化發熱的主要熱源。因此一旦遇到礦石發熱自然的現象,再加上可燃物和熱流的助推,就會造成煤礦安全事故,從而對避難硐室產生影響。
2 煤礦地質災害的gis、遙感預測方法
gis既為地學信息系統,是信息技術在地學上的一種應用系統,它能一定程度上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其遙感預測的方法大致有以下幾種:
2.1 gis圖形處理
gis具有圖形處理的功能,在其功能中,會將所施工區域的立體地圖如實反映出來,給工作者展示出一個視覺可見的礦井結本文由收集整理構,系統會通過圖中物質的屬性和空間系數會有效分析,為預防地質災害的發生提供決策數據。
2.2 數據庫
強大的數據庫上包含有:地質災害的預測、處理方法的數據庫、法律數據庫、事故案例數據庫、各自救援數據庫等等。這些頗為全面而又強大的數據庫的建立,能為預測以及救援措施都提供有效的幫助。
2.3 遠程預測功能
gis也提供遠程預測功能,其是避免數據庫中數據有些僵化,對實際情況不太靈活分析的現象發生。遠程預測功能就可以有效補缺這一點,通過遠程功能,我們可以咨詢相關的地質專家,通過他們的分析而使預測信息共享,對進一步完善gis系統有所裨益。
2.4 動態預測
動態預測是指模擬礦井動態過程所產生的后果預測,例如危險源動態預測、瓦斯災害預測、熱害預測等動態數據的分析,在地質活動的動態基礎上,通過模擬出相關的技術環節,實行動態模擬計算,從分析數據上有效得出預防地質災害的措施。
2.5 數據連接
通過visualbasic6.0調用super map objects5.0開發平臺提供的組件,運用super map objects對象和其他vb對象的方法和屬性完成將gis與井下重大危險源及應急救援數據庫連接;實現了井下重大危險源分布在地圖上的顯示功能,并能動態模擬各區域相應災害的避災路線、影響范圍及災害處理措施,引導人員及時逃生,同時指導救援人員及時展開救援工作,這為減少和預防煤礦災害事故提供有力的科學依據,并能進行有效的救援。
3 淺談煤礦安全生產過程煤礦地質測量的作用
地質測量是指利用地質勘測設備,對目標區域進行詳細勘測,通過勘測的方法完成目標區域地質數據的統計,以及繪制出相關數據反映的平面圖。地質測量不僅是地質學系統分支,也是煤礦施工進行前的必要步驟,更是礦床勘探的基本技術之一,其目的是運用勘測設備對礦區的規律進行測量分析,其規律主要表現在位置、礦產量及礦產前景,是節省人力、物力的重要技術之一。而從煤礦工作的角度看,煤礦工作是一項具有高危險性的工作,因此這個行業對于相關安全的要求也很高,要保證煤礦工作的安全,應進行嚴密的地質測量工作。作為地質測量,在煤礦生產工作中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3.1 為煤礦工作提供資料來源
首先,在煤礦開采前會進行地質測量,在測量后得出的數據資料,是重要的信息來源,它不僅可以反映出煤礦的分布規律,也可以反映出礦產形成的規律和歷史,對煤礦的遠景工作有很大幫助;其次,作為煤礦開采這種深井作業的工作,各個區域的地質條件和環境都會有所區別,非恒定性因素的存在常常會造成預料之外的事情發生,從而引發出嚴重的后果,給煤礦的安全生產問題帶來不少負擔;因此,在進行煤礦地質測量的時候,應充分測量出巖石構造和地質條件,對礦井的構造規律要有系統的指導數據分析,通過詳細測量而繪制出的高質量數據圖,不僅是反映礦產規律的表現,也是防止工作人員知悉地質條件不詳而盲目開采引發嚴重后果,從而為煤礦工作提供有效可靠的資料來源。
3.2 保障煤礦生產安全
在煤礦勘測的時候,其對勘測的數據要求很高,即使很小的誤差也有可能導致煤礦整個工作的中止,其最為相關的具體細節是在高程點和下導線點的測量上,如果不仔細對這兩方面的測量,會引發嚴重后果。因此相關測量人員因在高程點和下導線點上進行細致測量,通過細致測量得出精確數據。只有擁有精確數據來源才能進行合理實際的施工分析,讓相關工作人員充分認識到地質環境和礦井構造,從最大程度上避免施工過程中遇到各種情況,防止安全事故發生。
3.3 地質測量是重要手段
由于開采過程中會遇到各種情況,從而導致事故的發生存在普遍現象。在給國民經濟造成很大損失的同時,也給地下礦井工作人員帶來了生命財產的威脅,特別是煤礦工作中瓦斯的爆炸和地下井水引發事故的問題,在近些年來里,這些現象尤為突出。因此,為了預防避免這些事故的發生,相關工作人員應在礦產工作初始階段做好地質測量,把一切可能性和不安定因素制止在最起始的位置。測量技術人員不僅要充分利用gis系統進行有效預防,也要在測量設備購置上更新,要運用最先進的科學手段全方位了解礦區的地質狀況和規律,要了解地質地下水分布和瓦斯聚集位置的具體狀況,繪制出系統科學的工作地域平面或是立體的圖像,要給工作者最迅速直觀的視圖指導,在哪里重點加強預警措施,在什么位置建設避難硐室,避難硐室建設周圍的設施以及內部布置,都要進行細致的數據分析,針對預防事故或是事故已經發生的情況,全面進行測量分析,以免事故發生缺少相關應對措施。
篇7
各村委會、各直屬各單位:
為認真貫徹落實《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國務院令第394號)、《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決定》(國發〔2011〕20號)、《福建省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辦法》(閩政〔2011〕8號)和省、市、區文件精神,按照“安全第一、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充分調動各有關部門防災減災的主動性,確保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有效地做到“不死人、少損失”,結合我鎮地質災害實際情況,制定本預案,請認真貫徹執行。
一、 防治災害領導小組
組 長:劉勇芳(鎮黨委副書記、鎮長)
副組長:林開輝(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鵝頭村工作組長)
王碧山(鎮黨委三級主任科員、獅東村工作組長)
林明財(鎮黨委統戰委員、人武部部長、槐山村工作組長)
莊燕紅(鎮黨委宣傳委員、副鎮長人選、嶺頭村工作組長)
陳 連(鎮黨委委員、秘書、下朱村工作組長)
肖小斌(鎮黨委組織委員、東張村和玉山村工作組長)
邱東華(副鎮長人選、大前村工作組長)
阮建姐(副鎮長人選、玉湖村工作組長)
林 強(鎮司法所所長、東涼村工作組長)
莊碧青(鎮綜合便民服務中心主任、鳩林村和界山村工作組長)
李文富(鎮社會事務服務中心主任、河陽村工作組長)
成 員:柳寶能(鎮國土資源所所長)
鄭杰聰(鎮財政所所長)
陳 赟(鎮黨政綜合辦公室負責人)
莊海平(鎮應急管理辦公室負責人)
連國平(鎮社會事務辦公室負責人)
林寶川(鎮綜合執法隊負責人)
二、 預案編制的依據
1.《2021年泉港區地質災害防治方案》(泉港自然〔2021〕61號)文件精神;
2.關于做好2006年度群眾安全轉移預案修編工作的通知(泉政辦〔2006〕56號)文件精神。
三、群眾安全轉移
1.信息運行。依據我鎮地質災害防災抗災網絡圖,由領導組長根據上級有關防治抗災布置要求,召開緊急會議,部署有關精神,由分管副組長依據網絡圖立即通知各片區分管領導和村負責人(責任人),各村負責人在接到信息后馬上通知本村的具體災害點。
2.安全轉移信號。
警戒險情:由各村負責人和掛鉤領導及各駐村工作組按照網絡圖所區分的災害點,通知到各家各戶,并預先通知危險險情的信號。
危險險情:除完成上述規定外,采用敲鑼、廣播、通訊等形式進行宣傳。
3.轉移路線及注意事項。
(1)根據各村的不同情況,由各村對災害點逐個進行預先擬定,其中包括疏散路線、人員安置情況(詳見各村災害點群眾安全轉移方案)。
(2)鎮、村負責人應深入受災點將群眾轉移到安全地帶并及時處理具體工作,確保轉移工作的安全、穩定。
(3)各村要組織民兵應急分隊,協助受災害點安全轉移,一是做好安保工作,二是協助抗災、救災。
四、警報解除
篇8
關鍵詞:磁縣;地質災害;現狀;防治規劃
1、 引言
磁縣古稱磁州,位于河北省最南端,全縣地跨北緯36°15′—36°33′、東經113°54′—114°26′,總面積1031.8km2。磁縣轄9個鎮、10個鄉,18個居民委員會、358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61萬人,是國務院批準的對外開放縣之一。
由于磁縣所處地質環境條件較復雜,加之采礦活動強烈,產生了較多的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給國民經濟建設及社會安定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響??茖W規劃磁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對促進資源、環境、社會與人類協調發展,保障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 磁縣地質環境
2.1氣象水文
本縣屬于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冷夏熱,溫差較大,多年平均氣溫13.2℃。據磁縣氣象站1959—2008年統計資料,多年平均降水量528mm,日最大降水量1198.1mm。本縣屬海河水系,流經本縣的河流主要有漳河、滏陽河,均為過境河流。
2.2地形地貌
磁縣位于太行山東麓,地勢總體趨勢西高東低,京廣鐵路以東為沖積平原,海拔60—90m,西部為山區占全縣總面積61.9%,境內最高峰有老爺山,海拔1088m。受地質構造、地層巖性等因素的控制,區內形成了不同類型的地貌景觀。
2.3地質構造
磁縣位于中朝準地臺Ⅱ級構造單元山西斷隆與華北斷拗的過渡地帶,其主要部分處于山西斷隆構造單元內。兩構造單元以邢臺—安陽深斷裂為界,地理位置大體在邯鄲—光祿—雙廟一線上。
2.4地層
磁縣地層發育較齊全,出露地層自西向東依次為:古生代寒武紀、奧陶紀;中生代三疊紀;新生代的第三紀、第四紀。
2.5人類工程經濟活動
縣內西部、南部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主要是圍繞著煤炭資源的開發與利用進行的;東部平原區主要是進行農業活動。
3、 磁縣地質災害現狀
在磁縣西部中低山區主要發育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主要集中在汛期等。截止到本次工作結束,磁縣共發現地質災害隱患點36處:泥石流2處,滑坡2處,崩塌6處,地面塌陷26處;險情等級為大型的8處、中型7處、小型21處。災害造成損失超過4000萬元。
4、 地質災害易發分區劃分
4.1易發分區劃分方法
磁縣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采用單元網格劃分方法,運用柵格數據處理方法對縣行政區劃圖進行網格剖分,每個單元面積為2×2km2。
(1)單元信息的提取及數字化
在計算機上,將剖分網格與已數字化地質災害圖件進行單要素疊加,對各種地質災害易發區均按A、B、C、D四級分區并賦值(見表1)。將多種地質災害進行疊加,當有兩種以上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重疊時,取值為5。根據上述標準,對調查區所屬單元進行地質災害信息的提取和數字化。
(2)地質災害易發區評價
將區內主要的地質災害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災害數字化結果進行疊加分析,剖分單元信息疊加結果(G)滿足如下公式:
G=G塌UG崩UG滑UG泥
式中:G:剖分單元信息疊加結果;
G滑:災害值(滑:滑坡,崩:崩塌,泥:泥石流,塌:地面塌陷);
G=“A”,即單元屬于地質災害高易發區;
G=“B”,即單元屬于地質災害中易發區;
G=“C”,即單元屬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可不對低易發區的災種作進一步描述。
4.2易發分區的確定
將上述綜合信息疊加結果按1、2、3、4、5數值表示,并在計算機上生成等值線圖,定量化綜合反映工作區地質災害發育狀況(見表2)。
根據上述地質災害易發區的劃分方法,將磁縣地質災害劃分為三個區,即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和地質災害低易發區。見圖1磁縣地質災害分布與易發程度分區圖。
(1)地質災害高易發區(A)
區內地質災害高易發區面積205.62 km2,據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可分為白土地面塌陷高易發區、中部地面塌陷高易發區和林壇鎮地面塌陷高易發區。發育地質災害23處。
(2)地質災害中易發區(B)
區內地質災害中易發區面積331.36km2,根據地質災害發育情況,分為磁縣—辛莊地裂縫中易發區。
(3)地質災害低易發區(C)
分布在縣域西部的中低山區和東部的丘陵區,主要包括陶泉鄉、北賈璧鄉、都黨鄉、觀臺鎮西部及東部的岳城鎮、路村營鄉、林壇鎮、時村營鄉,總面積494.78km2,占全縣部面積的48.0%。發育地質災害13處。
5、 地質災害防治規劃
5.1防治分區依據
地質災害防治分區是在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及危害性評價的基礎上進行的。地質災害防治分區,劃分為重點防治區、次重點防治區和一般防治區三個級別。防治分區主要依據四個方面因素綜合劃分:
a、地質災害形成的地質環境條件;
b、地質災害發育的密度及強度,已產生的經濟損失及潛在的威脅;
c、人類工程活動強度及分布;
d、人口集中的居民點、重要工礦、交通干線及國民經濟區的分布與規劃。
5.2各區范圍及防治建議
5.2.1重點防治區
重點防治區分成黃沙鎮地面塌陷重點防治區、觀臺鎮重點防治區、西固義鄉—路村營鄉重點防治區和陶泉鄉重點防治區,面積79.94km2,占總面積的7.75%,發育地質災害15處。
防治建議:1.加強行政管理,規范礦產開發秩序,合理規劃資源開采;2.圈定危險區范圍,建立地質災害警示標志;3.對危險性較大的村莊或住戶采取避讓措施。4.汛期要加強監測;5.對趨于穩定沉陷區進行平整,加強生態建設。
5.2.2次重點防治區
區內次重點防治區屬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面積173.24km2,占總面積16.79%,零星分布有崩塌、小型泥石流及輕微地面塌陷等地質災害,人類工程活動相對較弱,地質環境條件較好,地質災害成災規模小,沒有造成大的經濟損失。
防治建議:1.要加強監測,特別是汛期,經加強巡查;2.加強坡面防護,進行小流域治理,進行人工造林;3.對泥石流涉及村莊、公路等設防洪壩。4.圈定危險區范圍,建立地質災害警示標志。5.對趨于穩定塌陷區進行平整,進行多種經營。
5.2.3一般防治區
一般防治區屬于地質災害低易發區,面積778.58km2,占總面積的75.46%,發育地質災害3處。
防治建議:1.通過各種媒體進行地質災害知識的宣傳;2.加強行政管理職能,合理規劃土體;3.在地面塌陷地方,確定危險區范圍,建立警示標志。
詳見圖2 磁縣地質災害防治規劃圖。
參考文獻:
[1]中國地質環境監測院??h(市)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基本要求實施細則[R]。1983。
[2]河北省地質環境監測總站。河北省磁縣地質災害調查與區劃報告[M]。2004。
篇9
關鍵詞:地質災害 防治措施 分析探討
中圖分類號:X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6)07(c)-0062-02
近年來,我國因地質災害而造成人員傷亡的事故時有發生,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社會的發展。因此,我國的有關部門應當對此類事件加以重視,通過采用相應的防治措施來降低此類自然事故所造成的損失程度。隨著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許多地區的降水量與降雨量在不斷上升,伴隨而來的就是地質災害隱患的增多。特別是隨著人類活動的加劇和活動范圍的不斷擴大,工程建設造成的地質性破壞越來越多。在中國由于土地廣大、地貌復雜,所以地質災害的類型以及危害大小都會有很大不同,所以應當根據不同的地質情況而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
1 目前我國地質災害的具體情況
首先,地質災害的含義為由于自然環境以及人們活動造成的傷害人民群眾生命和財產的地質災害。在相關的條例中有說明:地質災害涵蓋了山體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陸地凹陷、陸地產生縫隙等情況。而當今時代,又因為全球氣候的不合理變化,各個國家、地區的降雨情況日益嚴重,這使得地質災害存在較大隱患。再加之人們的活動面積不斷增加,這對地質的損傷極大。而我國國土面積較廣,人又多,這使得地質災害較為嚴重。而地質災害危及的方面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1 危及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
從1990至2014年,因為山體的塌陷、泥石流以及陸地凹陷等情況的地質災害使得兩、三萬的人死亡。這在大多數的自然災害當中,死亡的人數只少于地震等重大災害。并且有一些災害產生的死亡人數十分多,例如:1998年某地區的礦洞發生坍塌,其中有295人死亡;另外在某省出現泥石流現象,使得3個村莊受到損傷,并且死亡246人,嚴重受傷的有30人。而從這個時期開始,因為這類災害引發的死亡人數在不斷增多,并且在1998年死亡的人數特別多,大概有1 642人,而在2000年以后死亡的人數又有相應的減少。
1.2 嚴重損害工程建筑以及社會財產
在工程建筑方面,地質災害通常會損害人們居住、生活、工作的房屋以及道路、供電站等。而在九幾年中,因為滑坡引發的重大道路事件大概有兩百多件,并且有30多個重大橋梁被損壞,在這些事件中投入運用的資金大概有1.5個億。與此同時,大型江河是發生滑坡的常發地帶,這使得船運受到重大損害,例如:長江的某一段,因為滑坡事件,使得輪船無法及時運行。
1.3 引發重大的經濟損失
根據相關調查發現,這幾年由于地質災害引發的重大經濟損失,大概有其他環境災害的1/4。另外因為這類災害產生的損失在逐年增加,大概估計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的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引發的經濟損失低于5個億,而在2000年后經濟損失增長到20多億,甚至有的時候達到上百億。不僅如此,這類災害還會嚴重影響農業,并且制約工業及第三產業的健康有效發展。
2 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目前,我國在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中有一定的成效。不過因為這類災害具有多樣性,并且產生的不利影響較大,損害性較強,加之人們的活動面積不斷增加,致使情況更加惡化。所以在地質災害的防治中,一定要強化有效的管理工作,并采用合理的管理辦法,進而縮小這類災害損傷,保護人民生命及財產,從而推動經濟的健康有效發展。
2.1 強化地質災害研究調查和規制
在這類災害的規制工作中,有效的調查工作是其重點。因此要大概了解目前國家這類災害的基本狀況,設置出合理的計劃,推測出這類災害的后續情況,進而區分出災害高發區、需要加大防治力度的區域,并且根據其防治目標制定出有效的方案,分清事件的大小,有安排地達到降低損耗的要求。
2.2 強化地質災害的估算,降低人類活動引發災害產生
在這方面,最先要做好的事情應是要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知識的指導教育工作,讓人民群眾都能清楚地了解到有效的防治措施與方法。并且讓他們在進行工程建筑時能自覺遵守自然規律,避免對大自然造成傷害而引發地質災害產生,只有如此才能有效地提高人們的防治能力。除此之外,還應進行合理的地質災害的估算工作,預算其危害大小。若是工程建筑還應考慮其危害出現的概率,并且考慮其完工后有可能出現危害的概率,并制定出有效的防治辦法。
2.3 多種方式籌集地質災害防治費用
在我國,對于地質災害安全隱患一直沒有能夠構建系統的防治體系,在地質災害的發生階段不能夠及時地籌集到足夠的防治經費,這些因素也是導致我國地質災害頻頻發生的重要原因。在實際的地質災害發生階段,即便能夠意識到災害所產生的嚴重后果,但是沒有足夠的經費來開展相關工作,防治手段仍不能夠有效進行,防治工作的運作陷入被動狀態。在開展籌集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階段,如果僅僅依賴政府的支持是遠遠不夠的,應當結合社會中的多方面共同進行,采用多種渠道共同進行的籌集方法。中央財政主要投入國家地質災害防治管理能力建設、國家重大工程建設區地質災害防治,地方財政主要投入影響當地城鄉居民生活的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由于工程建設項目(修路、開礦、建房)等人為活動引發的地質災害的防治經費,按照“誰引發、誰治理”的原則,責任單位自主負擔。這樣就形成了政府投入占主體,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資體系,為地質災害防治奠定良好的基礎。
2.4 強化法律制度的制約作用并嚴格按照法律條例來執行
目前,由于我國在不斷發展社會市場經濟,在這之中法律的作用不容忽視,它能起到規范人們生活、工作的良好作風。而當今時代,政府的工作任務有了較大改變,它從一開始的命令、下發任務變成服務以及監管監察,而法律法規在這當中便起到很好的效果。與此同時,在地質災害的法律體系中,由于這類法律起步較晚,并且不夠健全。在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中其作用無法凸顯出來。因此,需強化法律制度的制約作用,并嚴格按照法律條例來執行,從而增強法律效應提高地質災害的防治效果。
3 結語
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項需要長期運作的工程,應當提前做好相關的預防工作,以防止在地質災害的發生階段防治工作陷入被動狀態。在我國的第十六屆五中全會中之處構建環境友好型社會是當前的主要目標,對于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應當嚴格地落實到位,采用最為先進、高效、環保的方式進行地質災害的防治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梁.21世紀中國地質災害防治形勢與減災戰略思考[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13,23(36):416-421.
篇10
一、全區主要地質災害分布情況
我區地質災害類型主要有崩塌、滑坡、地面塌陷、泥石流等突變型災害和地面沉降等緩變型災害,截止20*年*月底,全區共查明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18處,其中滑坡1*處,泥石流*處。
20*年,全區共發生小型滑坡(崩塌)3處,都發生在云臺地區。從規模上看,均屬小型,由于地方人民政府和各相關部門深入、細致的工作,地質災害未造成人員傷亡。同時,我區20*年還在云臺鄉漁灣村開始新建地質災害安置小區1個,目前正在建設當中。
我區地質災害主要分布情況如下:
1、崩塌、滑坡。主要分布在花果山(含風景區)、南城、云臺靠山一線。
2、采空區地面塌陷。主要分布在*磷礦區,是由地下開采磷礦誘發的地質災害。
二、地質災害威脅對象、范圍
我區地質災害雖然大多數類型屬小型,但部分地段靠近居民區、公路邊,或在景區范圍,對附近居民、過路車輛行人和游客造成安全威脅。據統計,目前我區存在18個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崩塌和地面塌陷是突發性強的地質災害災種,一旦發生,極易造成人員傷亡,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采取有效措施,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三、20*年地質災害防治任務
1、防治重點地區
一是花果山(含風景區)、南城、云臺山,這3個地區在汛前要開展地質災害隱患點的排查和巡查工作,落實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的群測群防責任制,將監測、預防落實到具體單位和責任人。
二是由于井下開采引起的崩塌、地面塌陷和淹井等地質災害。*磷礦以防地面塌陷、淹井為重點。
各地應立即對各種隱患及防范措施進行全面檢查,加強監測,劃出危險區,及時組織危險區居民和財產轉移,避免人員傷亡,同時要有計劃地采取有效措施,徹底治理地質災害隱患,確保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2、重要地質災害隱患點、危險點
經調查和核實,我區共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8處(附表),被劃入省市重點的為3處,各地要突出重點,同時要對本行政區內的地質災害隱患點和危險點進行排查,建立檔案,公布于眾,加強宣傳,落實防災責任,切實抓實、抓好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
3、重點防范期
根據我區地質環境條件、地質災害發生規律和特點,區域降雨特點、趨勢和歷年地質災害調查、監測、發展情況分析,我區地質災害重點防范期為6、7、8、9四個月。各鄉鎮、各有關單位要提前做好各方面的準備工作,及時進入重點防范工作狀態,確保安全度汛。
四、地質災害防治措施
(一)加強領導,建立地質災害防治領導責任制
各鄉鎮、各有關單位要進一步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成立汛期地質災害防治指揮機構,根據《*市地質災害防治應急預案》的各項要求,部署本地區的各項防治應急措施,強化應急管理工作,建立地質災害防災領導責任制,層層分解、落實責任人,做好組織協調,對措施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轄區內存在地質災害隱患的各鄉、鎮(辦事處)及重點村要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切實可行的撤離方案,各相關部門要按照職責,制定切實可行的方案,認真履行職能,加強對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領導和管理。
(二)完善制度,認真做好監測速報工作
各地要認真做好地質災害群測群防工作,防患于未然,要建立、健全地質災害群測群防監測網絡和預警系統,認真開展預測、預報工作。建立并完善汛期巡查制度、值班制度、重點監測制度,嚴格執行汛前排查、汛中巡查、汛后復查、災情速報等制度,進一步落實部門責任制。
(三)突出重點,堅持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
我區的重點災種仍為滑坡與崩塌,當前要重點對居民、游人安全和文物構成嚴重威脅的隱患,盡快提前采取多種方法有針對性地進行處理,各地已制定險區搬遷計劃的要盡快組織實施,在建的地質災害治理工程,要嚴格按照批準的方案規范施工。
要根據要求,對新發現的地質災害隱患點核發明白卡,劃出本轄區內的滑坡、崩塌等災害隱患和危險區;對已圈定危險區的,要設立警示標志,特別是對區域內的重點地質災害易發地段,要抓緊在汛期前落實防治措施,在汛期加強監測。對井下開采礦山,要提前搶修好防排設施,保持汛期各排水中段防排設施和尾礦壩排洪設施萬無一失。
(四)加大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執法力度
按照《地質災害防治條例》的有關規定開展執法檢查,進一步強化對滑坡、崩塌、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縫危險區和易發區的監督管理,對在地質災害易發區進行修路、建房、開礦等工程建設活動,編制地質災害易發區內的城市總體規劃、村莊和集鎮規劃時,必須開展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工作,從源頭上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