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主要形態范文
時間:2023-10-08 17:43:0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生命的主要形態,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大學生;生命觀教育;內容;途徑;價值;意義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9-0219-02
生命的存在是人的一切可能性的基礎和前提,也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生命不是僅指個體的生物性存在,最根本的是指個體的社會性和精神性存在,具體而言就是指人的以生命為基礎的社會實踐活動以及由此而產生的生命的價值和意義。個體生命的存在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它的現實存在是個體實現自我的創造性價值的基礎性條件。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最高原則,沒有生命,就談不上人的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問題。生命觀則是指人對生命存在、價值及意義的認識、理解和基本觀點。人只有具備了自覺的生命觀,才能熱愛和珍惜生命,從而努力去實現生命的價值。大學時代是大學生生命觀樹立并逐步成熟的關鍵時期,而我們的大學教育在重視專業教育的時候,卻忽視了本應該是教育最本質內容生命觀教育。
一、大學生生命觀缺失的表現
生命觀不能自發的形成,而需要經過一定的教育。目前中國的大學教育卻忽視了生命觀的教育,因而導致了大學生生命觀的缺乏,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生命的存在和理解生命的本質。大學生生命觀的缺失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
缺乏對生命存在重要性的認識。人的生命的出現是一個奇跡。這個奇跡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指人的生命是到目前為止生命體演化的最高、最完美的形態;另一方面則是指人的生命不僅具有像其他生命一樣的類的特征,而且具有鮮明的個體性和獨特性。但我們的大學生恰恰在這兩個方面忽視了生命的存在。有的大學生考上大學后,不思進取,忽視學習,只注重物質生活的滿足,過著像動物一樣的生活,不能以人的生活方式把自己與動物區別開來。有一項關于大學生生命觀的調查顯示:約40%的大學生感覺到生命空虛和生活沒有意義 [1]。而另有一些大學生則盲目崇拜他人,趕時髦和追求時尚,以他人的生活方式為自己的生活方式,完全忽視了大學生的歷史使命和時代責任,忽視了應該以生命去創造屬于自己的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本質。
缺乏對生命存在價值性的認識。生命的價值包括兩個層次:即生命的存在價值和生命品質?!白鹬厣亲罡叩膭訖C,盡管它似乎是愚蠢和無用的,但它是倫理學的最高原則,是目的本身,它的一切命令都具有自身的意義?!?[2]從最一般的意義上講,只要是人的生命,他就是有價值的,就應該被尊重,這就是生命存在的基礎性價值。但這只是生命存在的最低價值,生命還有其存在的更高價值,這就是生命的品質。生命的品質指的是:什么樣的生命是有意義的和更值得存在的?如何在生命品質的前提下衡量生命的價值呢?主要是指生命創造的價值大于自身消耗的價值。大學生對他人的死亡無動于衷,視他人的生命如草芥;或者只知道從社會索取而不知道通過生命的創造去回饋社會,都是忽視生命存在價值性的表現。大學生作為社會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的生命不僅是存在就夠了,更為重要的是要通過生命的實踐去超越生命的存在,實現生命的社會價值。
缺乏對生命存在超越性的認識。人的生命具有通過自身的實踐活動去超越生命本身的能力。生命正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價值的,這也是人不同于動物的地方。動物的生命是既定的,它們無法完成對自身的超越;而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質具有超越性。相當一部分當代大學生看不到生命的創造性和超越性,不自覺地把自己降為動物層次。他們或是被動享受社會提供的物質條件,簡單地重復生命消費活動;或是以一種經驗的方式重復生命的其他活動。本來是具有超越性的人類生命,在這里被他們還原為重復的、線性的動物水平的生命。沒有了超越本性的生命,不僅導致個人無法超越自己,更為重要的是也使社會的發展受到影響。
二、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主要內容
生命觀是世界觀和人生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個體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意識內容。生命觀的缺乏不僅會使個體不能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還嚴重制約了其生命質量的提高和生命品質的實現。對大學生而言,生命觀既是他們生命的存在觀,又是他們生命的發展觀,還是他們生命的創造觀。在大學開展生命觀教育,構建屬于大學生的科學的生命觀,離不開對生命觀內容的科學確定。
生命存在觀。人的生命與其他生命不同,它包括兩個層次:一是物質形態的生命,即身體;二是精神形態的生命,即思想。人的物質形態的生命是所有生命發展的最高階段,是大自然演化的杰出成果,每個人都擁有屬于自己的與他人一樣的物質形態的生命。人的精神形態的生命則是區別于動物和他人生命的根本標志。從與動物的區別來看,只有人才有思想,而動物則沒有;從與他人的區別來看,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和人生經驗不同,因此每個人的生命中都具有與他人不同的思想內容,這也構成了一個人是獨一無二的永不重復的個體的特征。人還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重要的、基礎性的條件,“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 [3]。正是這“有生命的個人”創造了歷史,保證了社會的存在和促進了社會的發展。
生命安全觀。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人的生命存在不同于動物的生命存在,動物的生命存在只是整體性的,沒有個體性;而人的生命存在不僅是整體性的,更是個體性的。也就是說,人的生命存在具有個體的獨立性和唯一性,同時人也能意識到自己生命的存在?!懊恳粋€存在者都滿足于自身。沒有一個存在者會否定自己,會否定自己的本質性;沒有一個存在者對自身來說是有限的?!盵4] 老子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提出了人應該“全生避死”的命題。因此,人的生命具有朝向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它會在自己的歷程中不斷地擴展和壯大,但其前提就是在生命存在安全的前提下。熱愛和珍惜生命,就是要求大學生在認識和理解生命的基礎上,把保存生命作為人生的最基本的價值,并以此為前提去充實生命的應有內涵。
生命超越觀。實踐活動是人類最本質的活動,實踐以其超越性決定了生命中最根本的活動應該是創造,大學生應該通過社會實踐活動不斷突破生命的限制,實現生命的超越性價值。我們經常追問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是什么,其實最簡單的回答就是去實現生命的本質。作為人的生命本質的創造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生命能夠在社會實踐中創造出非生命的東西,實現馬克思所說的人的本質力量對象化,達到改變和影響客觀物質世界的結構和過程,從而滿足人和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需要;二是生命能夠發展和壯大自身。生命從來就不會滿足于自己存在的現狀,它會不斷地超越生命存在的現實,提升生命的創造力,以其超越性不斷地更新生命存在的方式和內容。存在不是生命的根本價值和意義所在,生命存在是為了追求更有意義、更有品質和更有價值的生活。
三、大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主要途徑
大學生的生命觀特別是科學的生命觀不能自發地形成,因而進行生命或生命觀的教育就成為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最主要的途徑。怎樣開展生命觀的教育呢?或者說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樣的途徑來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呢?結合國外生命觀教育的理論和中國的實際情況,要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至少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社會教育?,F代人越來越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人成為了物質和科技發展的奴隸。在全社會致力于提高科技發展水平和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卻忽視了對人本身的關注。一個正常的人類社會,應該是以人為中心,始終把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社會;應該是尊重人的生命,給人的生命價值的實現提供廣闊發展空間的社會。培養大學生的生命觀,就是要全社會都來關注大學生的存在和他們的生命,形成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社會氛圍。人生活在社會中,他的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都離不開社會的影響,只有在一個以重視生命為基礎條件的社會里,人才能形成真正的生命意識。因此,社會尊重生命的示范效應對培養大學生正確的生命觀具有重要的意義。
課程教育。課程教育是培養大學生生命觀的主要途徑。結合國外和香港及臺灣地區生命觀教育的理論,實施生命觀的課程教育應該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以學校教育為主,在大學的思想品德課中增加有關生命觀教育的內容;二是開設生命觀教育方面的專門課程,讓大學生接受系統化、理論化的生命觀教育。因此,高校應該充分利用課堂陣地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
死亡教育。德國哲學家海德格爾曾經說過,人是向死亡的存在。死亡觀教育是生命觀教育最明確、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其實生與死是一體兩面、不可分離的,死亡是依據生命而存在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教育必然包含了要人們學會怎樣去應對死亡,正是因為死亡的存在,我們才需要生命教育。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說,生命教育就是從死亡教育發展而來的。人類只有真正開始思考死亡問題,他才能真正體會到生命的重要和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所以,有的學者主張用生命教育代替死亡教育,這是有一定道理的。
參與教育。參與教育其實就是實踐教育,就是通過大學生的實踐參與,讓他們認識到生命的重要和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參與教育主要是要求大學生多接觸和了解社會,多參與到與生命活動有關的社會實踐中去,讓大學生充分體會人的存在的意義和人在改造社會中的偉大作用和現實價值,從而使他們認識到生命存在的重要性,堅定他們珍惜生命、投身社會和實現自己生命價值的信心。
參考文獻:
[1]徐穎,等.大學生生命觀調查分析[J].衛生軟科學,2006,(10):476-477.
[2][美]波伊曼.今生今世――生命的神圣、品質和意義[M].廣州:廣州出版社,1998:7.
篇2
關鍵詞:自然形態;螺旋基因;博物館
Abstract:Thistextinquiriedintohowtoacquiretheinspirationoftheartisticfromthenature.Exploredtheidealpaththatabuildingandnaturalorganismjointogether.Putforwardthestrategyofthebuilding.Finally,taketheprojectdesignofthemunicipalnaturemuseumasanexample.
Keywords:natureappearance;spiralgene;museum
建筑師們一直都在探詢一種方法:如果說自然界是一個既有邏輯性又有天然性的有機整體,每個局部都能為整體服務,那么通過效法自然也一定能幫助我們找到建筑與自然有機結合的理想途徑,這也就是基于自然形態的建筑創作根源。然而面對極為復雜和無窮多樣的自然形態時,如何與建筑結合成為了最大的問題,本文以重慶市自然博物館設計為例,對基于自然形態的建筑創作進行了初探。
1理論探討——基于自然形態創作的設計策略
自然存儲了物質構成的規律和生物進化的法則,是功能與形式高度的統一,是材料與結構的和諧,是形態對物理法則的描述。因此深入到具體的設計策略時,我們能夠通過從對具體形態的模仿到對要素的抽象,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總結出一套完整的設計方法。
1.1對自然形態的直接模仿
外部環境是建筑存在的背景,一開始就決定了建筑的一部分天然屬性,而自然形態建筑最有益的一面就是將環境的因素考慮到設計中。(圖1)
1.1.1從地形構思
自然形態建筑創作強調了建筑形態與自然形態的相似性,并對原有的地形地貌持一種謙恭的態度,讓建筑順應地形。它包括基地的原始地貌,周邊的自然景觀,以及氣候條件和城市文脈等等,這些外部因素共同作用于建筑,對建筑產生綜合的影響,同時,建筑也是對環境缺憾的一次補償。例如,如果開始是晴天到場地勘查,那么也應該在雨天去看看,確認場地的排水和環境變化,還應留意場地周邊有什么樣的鮮花盛開以及樹木生長,這些都可以為方案提供構思的起點。
1.1.2從物體的形態構思
自古以來,人們很自然地就會將熟知的物體形態運用于建筑當中,變為令人愉悅的裝飾或是構件。古希臘柱式中的草葉裝飾柱頭,中國古代建筑中的獸頭排水口等也都是典型的例子。建筑對物體形態的模仿可以帶來最直觀的語意,不需要額外的說明便能一目了然地領會建筑師的用意。
1.1.3用自然空間構思
自然界中存在著很多天然的空間形式,它們有著強烈的不規則的、含混的、有機體形態的特征,如海綿的內部、人體的血管、動物的腔室等等,我們可以從這些天然的空間中得到啟發,把它們應用到建筑的設計中,想象一下將人們放到了現實生活中無法感知的,然而又是與我們如此接近的空間里,又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1.1.4用天然材料構思
充分表現材料的內在特性和外部形態也是自然形態建筑創作觀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原生材料來源于自然,它包括竹、木等常用的建筑材料,由于原生材料具有鮮明的個性特征,需要我們對材料更為深入地認識,并在創作中加以表現。如竹材體形細長,自重較輕,富有彈性,利于做成網狀或曲面的有機形態。
1.2對自然形態的抽象與隱喻
從抽象的思維構思,仍然來源于對自然的再認識。抽象是經過思維提煉、組合,并將“印象”轉化為“語言”,抽象的過程包括了兩部分,一是提煉出自然形態最重要的特征作為表現的依據;二是找到某范圍內自然形態的一般特征,并以建筑的方式再現。抽象并不強調建筑形體與模仿對象的形似,甚至根本沒有固定的模仿對象,形體只是多種自然形態體驗的綜合,因此要求設計者既要對自然形態有深入地了解,又要具備豐富的想象力,讓思維不再受慣性的束縛,自由地組合腦中的形體。(圖2)
1.2.1從自然循環構思
建筑以日照、通風、采光、土和植物等能量循環作為構思起點。例如:雨水落在建筑物的綠化屋頂上后,通過雨水收集,儲存起來,再用于花園內植物的澆灌,讓雨水取得了循環;又如,從表面上看,城市形態似乎雜亂無序,如果反過來想,這不就是“使用舒適”優先產生出來的景觀嗎??雌饋聿灰巹t的形態,卻“有山有谷”,滿足日照和通風,而接近于自然,因此“從自然循環構思”不是從視覺上“整理”自然,而是以更深層次的方式去適應自然的光、溫度、濕度等等,塑造新景觀。
1.2.2用生命的形態構思
起伏的波紋、大地的褶皺、常年被風雨侵蝕的巖石、螺旋的藤蔓……,經過時間和歲月的洗禮,呈現出“生命”的痕跡。生命形態雖然有著無窮多樣的表現形式,但形式的構成也遵循著一定的規律,在基本規律的引導下,通過變異可以衍生出更加豐富并且符合建造技術的建筑形體,就可以不局限于對具體形態的模仿。例如:高迪的建筑中,從屋頂到樓板,從立柱到墻體,從門窗到扶手,都栩栩如生地表現著生命的形態。
1.2.3用仿生結構構思
在自然界中存在著大量天然的優美結構形式,它們幾乎代表了最佳的受力模式和最為節約的材料投入,這些為我們的設計構思提供了一個突破口,可以創造出前所未有的建筑形態和空間形式。這是對框架、剪力墻、桁架等常規結構的變異或是組合上的創新,并不改變結構的受力原理,從而獲得新的建筑形式或是空間效果。
2實踐探索——重慶市自然博物館設計
重慶市自然博物館選址于北碚新城,北倚縉云山,南臨縉云大道,風景優美,交通便利。對場地分析之后,我們確立了對自然博物館規劃設計的目標:尋求人工與自然,文化與技術,現實與發展和諧并存,既充滿詩意又充分考慮實用性。
2.1模仿地層的大地景觀
景觀主體是由三個連續模仿“地層”的大地景觀組成,它們如同起伏的“波”,映襯到遠方的山脈之中,讓人分不清是此山還是彼山……。同時,“地層”起伏的幅度逐漸減小,漸漸地隱沒在地平線上,就好像一串漸遠的音符,寄托了對自然的敬畏與好奇。(圖3)
每個地層代表了不同時期的大地景觀:入口廣場中五種不同顏色、形態活潑的草坡,暗示宇宙形成之初由五種主要的元素構成;入口廣場北側的下沉鵝卵石鋪地象征地球初期沒有生命的海洋沉積;緊接其后,“地層”逐步抬高,暗示大陸隆起,山脈形成,河流奔騰,最終,視線落在水邊巨大的螺旋形DNA形體上,暗示著生命的誕生,一切在此嘎然而止。(圖4)
同時,不同時期的地層展示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從三葉蟲到恐龍,從苔蘚到喬木,物種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的演變過程,暗示了地球與生命一同進化的歷程。這些景觀被置于城市肌理中,與周邊的環境發生關系,因此它不只停留在對原有城市環境的附和,而是積極地探索新的可能,試圖將活力引入所在的地區。
2.2螺旋體·源于生命形態的抽象與隱喻
建筑形態的構思來源于“DNA”和“水”的抽象,兩者代表了生命的核心和生命的載體,是對自然的重新認識與組合,是對自然的理解與尊重。
2.2.1螺旋形DNA隱喻生命起源
我們知道生命是自然的重要表現形式,同時生命的形態和演變又與基因密不可分,設計受到了“基因”(DNA)的啟發,將兩組對稱的螺旋形基因組合,并截取出其中的一個片斷,構成了設計的原型——雙螺旋形體。同時將螺旋形屋頂的直徑分別設計為80m、60m、45m,使屋頂邊緣形成變化的柔和曲線,應和著周圍起伏波動的自然景觀。(圖5)
在此,建筑已經成為自然環境的一部分,屋頂沿地勢向水平和垂直方向展開,在高大樹林的影映下,時隱時現,為原生態的景色更增添了幾分浪漫的美感。由基因抽象出來的建筑形體表達出人們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自然奧秘探索的勇敢之心,將建筑體量整體抬升置于巖石基座上,以現代的手法演繹傳統光與影的變化,實現人與建筑的對話。(圖6)
2.2.2“流動”的表皮
液體的形狀給了我們新的啟示:可以將液體的性質應用在建筑上。博物館的表皮,通過真實或者視覺上水的特色,使表皮如同流動的水面,并與博物館周圍的水融為一體(圖7)。同時,“流動”的表皮包裹著“螺旋形的基因”,暗示著生命的誕生和演變離不開“水”,這種流動的感覺通過坡道貫穿于各展館中,使建筑最終成為環境的延伸。(圖8)
2.2.3“可呼吸的屋頂”
重慶地區屬于夏熱冬冷地區,如何使建筑適應當地的氣候成為本項目所要面對的又一難題,方案通過交叉的板形成“可呼吸的屋頂”,當百葉展開時,屋頂便充滿了無數的空隙,多余的熱量通過空隙排出,同時充足的陽光節約了電能;當調節百葉閉合角度時,便使得室內光線適合展示的需要,同時也利于保溫。(圖9)
設計中建筑材料的考慮上優先選擇了當地的石材與木材,在降低造價的同時也更好地體現了本土文化的內涵。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利用遮陽、雨水回用等技術,既表現了重慶的地域文化特征,又使其融于動態的和諧中,降低了維護和日常營運費用。
3結語
重慶市自然博物館的方案設計從自然中獲得靈感,并為設計提供了新的思路,這是一次全方位的回歸,將先進的發展理念與自然結合在一起,營造出生態和諧、功能舒適、綠色技術的自然形態建筑?;谧匀恍螒B的建筑創作是人們對自然、城市、建筑和諧共存的美好愿望,是人們回歸于對自然的尊重和敬仰,是對人類技術與藝術的不斷反思與創造。
參考文獻:
[1]【英】達西·湯普森著.袁麗琴譯.生長和形態.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3.
[2]【英】JoMo安德森著.環境生態學——生物圈生態系統和人.遼寧大學出版.
[3]【西】夏威爾·古埃爾著.曹新然譯.安東尼·高迪.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
[4]【日】宮宇地一彥著.馬俊里妍譯.建筑設計的構思方法.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5]王受之著.世界現代建筑史.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9.12.
篇3
關鍵詞:老子;生命美學;道;自然
生存問題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近千年來,無數偉大的哲學家都對生命充滿了終極關懷,探索生命之美、追求人生境界既是熱愛生命也是尊重生命。老子就是這樣一位哲學家。老子對人生的體悟包含了對個體生命無限的尊敬和關切,同時體現了老子遵循宇宙規律和天地法則的生命之美。老子生命哲學的境界已超過世俗層面,他的“生命自然”觀對現代人們的人生價值和生命追求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一、老子其人其書
在研究老子生命觀、生命美學之前,必須對老子本人及《老子》主要思想做一闡釋,以更好的進入老子的生命美學之中。
關于老子奇其人其書的爭論由來已久,近代著名哲學家們比如馮友蘭、、錢穆等都對此做過研究和辯論。西漢時期,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里用簡短幾百字對老子做了記載,表示在西周有這么一位姓李,名耳,字聃的人著作了《道德經》一書,孔子還問禮與他。然而司馬遷另外兩條記述又增加了不確定性,一認為老子是楚國人與孔子處于同時期,二又說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有人說周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人說不是,世間沒人知其然。正因為此,老子究竟是誰?是否著作《老子》一書?引起了后世哲學家的爭議和質疑無數,在此不做列舉。
不過目前學術界還是比較多地接受了老子就是老聃,著有《老子》一書。本文姑且以《老子》是老子所作來研究其生命哲學的重要思想。本文參閱版本為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中華書局2004年出版,以及任法融《道德經釋義》(豎排版)東方出版社2009年出版。
二、老子生命之源――道
(一)道化萬物
“道”是老子哲學的核心,也是其生命哲學的基本范疇。老子認為“道化萬物”,“道”是宇宙萬物產生的根源?!暗揽傻?,非常道”,“道”是萬物的本原,具有無限的生命力,它賜予整個宇宙生機,道不生不滅。正是“道”的運動變化孕育了生命,宇宙間的一切生命皆因為道的變化而化生,各種生命的形態不斷地展現在宇宙大道之中。
老子認為天地萬物和合而生成,宇宙是生命流行的境界,充滿生氣,人立足其中,與天地共存,情感共通。宇宙生命浩瀚無邊,流行不息。這樣的生命場景孕育了無數的生命形態,體現這一形態的最為核心的哲學范疇就是“道”。老子的生命哲學正是基于這樣的理論立場,以對“道”的形而上特征的顯露,揭示了“道”作為生命本源的緣由。
天地萬物的化生離不開“道”,“道”的運行離不開陰陽二氣。這一過程,老子有集中的論述?!独献印返谒氖拢骸暗郎?。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①。老子此處未明言元氣化生萬物,但老子所說的氣沖而和的過程,就是萬物陰陽之氣運行的結果。在道的化生之力的催動下,元氣以其陰陽不同的發展方向構成了萬物演化的進程。這就是道化生萬物的具體表現。
(二)道不可命名
道化生萬物,是萬物的唯一起源。這個唯一性體現了生命的永恒性?!独献印返谝徽拢骸暗揽傻?,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②。“道”作為宇宙的本原,雖寂寥獨立,但卻周行不殆,流行不息,不可言說,亦不可命名。
生命的源源不斷實質上超越了任何具體的、可名狀的有限存在物。生命是素樸的,可以在廣度上拓展,在深度上無限加深?!坝形锘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③(《老子》第二十五章)?!暗馈毕忍斓囟?,寂寥獨立,運行無始無終,沒有中斷,沒有間歇,這一過程與萬物創生相伴隨。
老子給我們描述的“道”是無形的非具體的東西。因為具體的東西會受時空的限制,有形態、生滅的變化,所以“道”是無形的、永恒的,是真實存在的。但是“道”又是深遠不可捉摸的東西,恍惚不可感知?!独献印返谑恼卵裕骸捌渖喜?,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兮,復歸于無物”\+④。道的超感官性對于人的感官就是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表明道處在無限時空之中。超感官的、無限的道是不可命名的。
正因為“道”無形不可感知,老子形容它的情況為“大”。老子所說的道之大,不是空間之大,也不是體積之大,而是指其創生萬物生命的能力極其廣大。“道”創生了世界,是天地萬物的本原。
雖然“道”是無形的,但不代表“道”不存在。老子用很多章證明了“道”的真實存在性。如《老子》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⑤。
三、老子生命哲學實質
老子的生命美哲學有兩大前提,一是“道”是宇宙的本原,二是“自然”是萬物的法則,其中“道法自然”,這是“道”的根本特性,道的性質也是自然的?!暗馈钡奶匦赃€包括“道常無為而無不為”(三十七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⑥??梢娎献幼非蟆白匀粺o為”的生命境界。
(一)老子的“自然”
“自然”和“道”一樣,是老子生命哲學的中心范疇?!白匀粺o為”的生命境界是老子生命觀的實質?!白匀弧狈懂?,在《老子》書中一共出現了五次,分別見第十七章、二十三章、二十五章、五十一章和六十四章。
“自然”的基本意義是“自己如此”,同時也有“自然而然”的意思,此處并非指物理意義上的大自然。在古代,一般用“天”、“天地”或者“萬物”來表示物理意義的大自然、自然界。
老子所講的“自然”是他對個體生命的一種期許,他向往通過“無為之治”實現社會和諧和人類生命境界的升華?!盁o為”不等于“無所作為”,老子的“無為”是在遵循宇宙根本法則的基礎之上的一種治國手段和方式,關鍵在于個體生命的自覺。同樣,“自然無為”不再局限在世俗層面,而是老子對個體生命的終極關懷,個體生命的“自然”是老子生命觀的最理想狀態。
(二)老子生命之“美”
超脫世俗條件限制的“自然”生命才是老子追求和希望實現的,脫世俗限制的個體生命的“自然”發展是實現更高人生價值的基礎。就像莊子在《齊物論》中追求“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的“化境”,渴望實現獨與天地精神同往來,遵循宇宙大化之美的人生境界一樣。老子的追求也是生命的大善大美,是超越自我的審美境界。
《老子》里直接論述美與藝術的部分有七章,可見第二章、十二章、二十張、二十六章、六十二章、八十章和八十一章。通過這些章節我們可以看出老子對“五音”“榮觀”等東西持否定態度,老子認為這些東西只是“表象”的美,不是真正的美。不是大美,并不能幫助個體生命實現生命的“自然”。個體生命的“自然”,即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才是老子強調的真美。
老子的生命之美具有超越性、自由性和解放性,是符合馮友蘭劃分的人生境界的最高境界“天地境界”的高層次的審美。因為老子不僅覺得“生”美,生命由生到死的變化也是一種美,生死只不過是生命的不同形態罷了,是“自然”的變化。老子言:“萬物并作,吾以觀復。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保?⑦(第十六章)在老子看來?!暗馈弊屔玫窖永m,讓個體生命在宇宙大境中實現了永恒。
四、老子生命哲學的現代意義
現代社會高壓的社會環境和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個體生命充滿壓抑,暴力事件、自殺事件頻繁發生,患抑郁癥和其他精神疾病的人越來越多,人們在尋找解脫的路上迷茫不知所措,看不到生命的美好,無心感受“生”的自由。我覺得老子的生命哲學可以為現代社會的個體生命帶來清泉,指明方向。具有很高的指導價值和現實意義。
馮友蘭認為天地境界是一種最高的人生境界,到了天地境界的人,與天地運行同步,平衡相通,知曉天地大化而不言,參與天地運行而不顯作為,樂與天地精神同往來,既是把人生當作其審美對象,以一種審美的心態去看待宇宙和人生。老子的生命哲學體現的人生境界就是天地境界。
老子的生命哲學追求個體生命的超越和解放,在老子這里,“自然”的個體生命不止意識到了人作為社會之中的人,也意識到了人作為宇宙中的人;不止遵守社會道德準則和社會公共秩序,他們更注重合乎宇宙大化的運行規律。當人意識到自己的宇宙人身份時,就會以宇宙運行規律為準則,與天地精神同往來。不求功利也不求知識,也不對事物賦予道德的意義,只是對宇宙萬物進行直觀的觀賞和領悟。
現代社會的我們需要向老子學習,學習老子的“自然”,學習尊重生命,順應“自然”,排除外界的牽累和羈絆,去實現個體生命的自適和情性的完足,用審美的眼光看待生命,讓自然去雕琢生命的寶石。
[注釋]
①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②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③同上
④同上
⑤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⑥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⑦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參考文獻]
[1]任法融.道德經釋義[M].東方出版社,2009年.
[2]饒尚寬.中華經典藏書:老子[M].中華書局出版,2004年.
[3]郭瑞科.《老子》生命哲學探析[D].華僑大學,2008年.
篇4
【關鍵詞】沈從文 生命意識 鄉土 人性 非理性 悲觀
生命意識,意指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中所呈現出的種種生命形態作自覺的沉思與探索,它是人對自身生存狀態所作的一種返觀。生命意識作為一種創作觀被得到強調,是因為生命與文學是相伴相生的。文學表達的應當是對萬方生命的終極關懷和不倦探尋,真正純粹的文學精神要求作家用生命的曙光去燭照讀者的心靈,借此喚起他們對于生命的熱烈向往以及對高質量生命的健康追求。所以,生命意識能夠成為我們窺探作家創作觀念的一個窗口。下面,我們試著對沈從文創作觀中的生命意識作一剖析。
一、鄉土:生命的根
作家與故土的聯系是一種生命聯系,尤其對于一個生長在鄉村的作家而言。故鄉生活在作家創作中的地位,除了題材傾向的決定外,更為主要的是對于作家人生觀與審美觀的鑄造,對于作家基本生命素質的確定。那么創作中的鄉土意識,在深層意義上,它應該是作家對生命之根的一種尋找。
沈從文的生命意識孕育在他那片風貌獨具的湘西故土中。獨特的自然與人文景觀使湘西一隅的地域色彩顯得異乎尋常的濃厚。在地理分野中,湘西和黔北、川東接壤,有“中國盲腸”之譽,邊域荒僻,卻不乏大自然的靈秀之氣,萬山細流,亦處處洋溢著生機,湘西的山與水、城與鄉,均非貧瘠偏僻所能概括。人文方面,山民們獵獸充饑,對歌定情,在原始野性中愛與被愛,憑著山民特有的胃口品嘗著生命的種種歡愉和憂傷,他們強悍但卻充滿深情,他們粗獷但卻懂理,他們不乏野性卻具有璞玉般的品質,湘西人在自己獨特的生存過程中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獨特的生命體驗,湘西的人與事、哀與樂,亦非蠻悍蒙昧所能表達。雄渾而又靈動的湘西山水,自由流動的生存形態生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命氛圍。沈從文,一個“在這地面上”過了二十年日子的青年毫無選擇地在其中完成了自己生命意識中最基本的鑄造。
沈從文對鄉土的依戀并不意味著他對那種近于原始的生命形態的完全認同。事實上,沈從文著眼的是現代人生命結構的建設,只不過他是站在昨天的時空里,力求從過去提煉出于今天有益的精神元素。按照沈從文的說法,他是在傾心于“國家重造的設計”。沈從文凝結在鄉土情緒中的尋找意識一方面是對現代文明的懷疑,因而強調它的缺陷,比如《八駿圖》里八位教授均心靈空虛,行為乖離,精神異常,由于斷了傳統之根而害了很蹊蹺的病。在沈從文看來,他們共通的病是現代文明對自然人性的壓抑和扭曲,但沈從文又并非反對文明的現代進程,他只不過是從建設的角度探討如何保存和發展自然人性及其他生命素質,使之成為現代人的生命要素。另一方面,沈從文對于故園鄉土的眷戀又并不能使我們據以判定作家是在親近以儒家思想為正統的傳統文化。事實上,童年時代的沈從文就已開始抵觸《詩經》、《論語》、《幼學瓊林》一類的教材了,并且形成了自己“一生性格與感情的基礎”。此外,湘西特異的地域環境也使這片土地相對較少地受到儒家文化的熏染。沈從文借鄉土以尋生命之根的特殊性就在于他力圖從一個地區性的少數民族(苗)的觀點出發,考察一個較大的文化,在最廣泛的意義上,這仍然是在中國文化內部對中國文化所作的批判。懷疑現代化文明卻非主張原始性的回歸,尋找傳統之根又非對正統文化的盲肯,這就是沈從文鄉土意識的基本特征。
沈從文的鄉土意識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沈從文的鄉土情緒源于對我國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歷史過渡的思考,帶有明顯的現代中國特色,它有別于西方后工業社會那種徹底的原始主義態度。另一方面,由于傳統文化心理的積淀,沈從文的鄉土意識又能讓我們窺見一些傳統的精神基因。作品中某些超然的氣息,讓人想到道家的生存哲學,作家對生命的苦苦探索,讓人聯系到屈原的上下求索,作家對自然風情的親昵描繪,又讓人憶及陶淵明的與萬物同化。所以傳統文化中關于自然與人生的理解依然流淌在沈從文的鄉土意識中。沈從文鄉土意識中的時化印痕與民族色彩使他能夠成為鄉土小說作家群中的特立者。
二、人性:生命的內核
既然沈從文要用一支筆去解剖用他自己的話說是“復雜多方”的生命現象,那他就不能不涉足人性的領域。雖然文學與人性是一道復雜的創作命題,但沈從文依然憑著“鄉下人”的任性,熱情地去表達自己對人性的理解和追求,重視“人性”為自己生命意識的內核所在。他這樣寫道:“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選山地作基礎,用堅硬石頭堆砌它。精致、結實、勻稱,形體雖小而不纖巧,是我理想的建筑。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痹谏驈奈牡膭撟饔^念中,人性應當是文學生產的起點和歸宿。他說:“人心與人心的溝通和連接,原是依賴文學的。人性的種種糾紛,與人生向上的憧憬,原可依賴文學來詮釋啟發的”,“一部偉大作品,總是表現人性最真切的欲望,――對于當前社會黑暗的否認,以及未來光明的向往”。正是出于這樣一種對文學使命的理解,沈從文方自稱為“人性的治療者”。
沈從文對人性有自己的理解。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都共通處多、差別處少的共通人性,是這位作家在他的文學世界里不倦探索的主題,同時也正是這一“共通人性”一度給沈從文帶來了“抽象人性論”的批判。時展到令天,隨著人性探討的深入發展和人們人性的不斷趨于科學與合理化,那種否定人性存在、將人性等同于階級性的庸俗社會學人性已被摒棄,階級社會中的人性除了帶有階級性外還存在共同人性的觀點已為眾多人所接受。相應的,在對沈從文人性探求的評判中,人們已經能夠運用永恒性與歷史性、理想性與現實性相統一的方法論原則。事實上,認為沈從文的人性表達既包含了特定的社會內容,反映了某種歷史生活的真實,又客觀地存在抽象化的瑕疵這種評判已成為共識,我們認為,這是一種科學的解釋和辯證評價。
這里我們想談及的是魯迅與沈從文兩位文學巨匠在人性領域里的不同探索。著名學者金介甫在研究沈從文時指出:魯迅和沈從文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唯一可以比肩的兩位巨人。如果說魯迅的偉大在于他畢生用作品表達了對中國人的恨,那么沈從文的偉大則在于他表達了中國人的愛。盡管這一說法不無商榷之處,但卻正確地發現了這兩位作家獨特性的巨大反差,如同沈從文自視為“人性的治療者”一樣,魯迅致力于“國民性”的探索,是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但他們的思維角度及側重點明顯迥異。魯迅遵循的是歷時性原則,在他看來,所有的人類社會都沿著從落后、愚昧的“原始”向進步、文明的“現代”這一進化軌跡演變。這種進化論的生命信念恰如摩爾根所表達的:由于人類是同一起源,因而他們的經歷也基本相同。盡管發展不同,但在所有大陸上發展渠道是一樣的。人類所有部落和民族都發展成極為相似的進步形態。因此,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現代文明的差異在于他們所處的人類文化發展階段不同。前者被后者取代也是歷時性邏輯上的必然。魯迅著眼于國民性的改建,而不考慮人性的普遍性,原因正在于此。與此相反,沈從文在作品中則灌注著共時原則和共同人性的觀照,他更愿意關心的是全人類在經濟時代都共有的普遍的人性,即生命的自然本質和原始形態的現代遺存。他曾表達過這一信仰:因為我說到這世界里有所愛。美麗、清潔、智慧以及對全人類幸福的行影,永遠是一種德性,也因此使我們永遠對它崇拜和傾向??梢哉f,沈從文對于人性的共同性的關注和魯迅對于人性的歷時性探索互補地形成了現代文學史上對人性問題比較完整的表達。
三、非理性:把握生命的方式
沈從文聲明,他要“用一支筆來好好的保留最后一個浪漫派在二十世紀生命取予的形式”。在這位作家的視野里,生命不是一種合邏輯、合理性的客觀存在,而是彌漫了無限的抽象性,是一種精神的生命力,在感官上,它是火焰,是閃光。簡言之,沈從文明顯地流露出他對生命的非理性把握。
沈從文非理性地觀照生命,首先表現于他有將生命審美化的明顯傾向。我們所謂生命審美化,一方面指作家在非藝術活動中對生命具有審美化意義的體驗,另一方面則指作家在藝術生產過程中對于生命審美化的表達?!懊涝谏笔巧驈奈膶ο蠡脑忈專瑫r也是對生命的審美化理解。沈從文關于生命與美的這一等價判斷即是作家對自己生命審美化傾向的告白。
如同泰戈爾一樣,雪泥鴻爪,晨煙暮靄,莫不讓沈從文感到一種生命的躁動和柔美。在非藝術活動中,一切生命,于自然的雨露陽光下萌發、生長、跳躍,這一切均使沈從文醉心神往。他可以從昆明寓所園子里那只跳躍于樹枝間的小松鼠,“證實生命存在的快樂”。他也會像《綠魘》中的“我”那樣,躺在綠色土坡上,從蠶豆發芽,水里的浮游生物,陽光下的瓢蟲,感受著生命的意義?!稄奈淖詡鳌愤@樣寫道:“蝙蝠的聲音,一只黃牛當屠夫把刀進它喉中時嘆息的聲音,藏在田塍土中大黃喉蛇的鳴聲,黑暗中魚在水里潑剌的微聲,全因到耳邊時分量不同,我也記得那么清清楚楚。因此回到家里時,夜間我便做出無數希奇古怪的夢。這些夢直到近二十年后的如今,還常常使我在半夜里無法安眠……”
沈從文曾經對周作人的“普遍趣味”表示欣賞:在路旁小小池沼負手閑行,對螢火出神,為小孩子哭鬧感到生命悅樂與糾紛。不同的是,沈從文沒有“紳士有閑心情”,也不具備“僧侶模樣領會世情的人格”,他是懷著一種童心般的驚奇和熱情去打量生命的種種?!盀槭裁打呑油颇r得把眼睛遮上?為什么刀待燒紅時在鹽水里一方能堅硬?為什么雕佛像的會把木頭雕成人形,所貼的金那么薄又用什么方法做成?為什么小銅匠在一次銅板上鉆那么一個圓眼,刻苑刻畫得整整齊齊?”這種童年的疑問與熱情作為一種異常珍貴的稟賦一直留存在作家的大腦中,深刻地影響了他在作品中對自然與人生的審美化表達。
沈從文對生命的非理性把握還表現為他創作活動中的宗教色彩。在《從文自傳》中他坦言:“我就是個不想明白道理卻永遠為現象所傾心的人,我看一切,卻并不把那個社會價值攙加進去,肯定我的愛憎。我不愿問價錢上的多少來為百物作一個好批評,卻愿意考察他在我思想上使我愉快不愉快的分量?!睋Q言之,沈從文不是通過一種固定的思想觀念,而是帶著宗教奇觀接近生活、接近人生的,這樣,沈從文的生命意識便或多或少地帶上宗教色彩。他談到:“須用神情去接近美(而‘美’在生命),這種美或由上帝造物之于所產生的一片銅、一片石頭、一把錢、一組聲音,其物雖少,可以見世界之大,并見世界之全?;蚣础煳铩钪苯幼詈啽隳莻€‘人’。流星閃電剎那即逝,即從此顯示一種美麗的圣境,人亦相同。一微笑,一皺眉,無不同樣可以顯出那神圣境?!睆淖髌分形覀円嗖浑y感受到沈從文的宗教氣息。據沈從文l957年的回憶,早期在北京,他的兩個偉大“師傅”中,其一便是《圣經》,在沈從文早期短篇小說和后期文章中點綴著不少“舊約”、“新約”的語句。《蒙恩的孩子》即是典型的充滿著基督愛的作品。此外,道、佛等宗教氣息也不時地流溢于沈從文的筆端??傊诮虄A向使沈從文從事觀照生命的非理性的色彩愈益濃郁。
四、悲觀:生命的困惑
沈從文是用“悲憫”的目光凝視著生命的長河向不可知的遠方蜿蜒流去。他執著不倦地探索生命,因為他信仰生命,但沈從文對生命的追尋與沉思給他帶來的不是充滿激情的生命斷想,卻是流溢著悲觀情緒的生命迷惑。
沈從文徘徊在鄉村與都市之間,是這兩個風貌迥異的兩級世界釀就了他無可奈何的“悲憫”。沈從文以“鄉下人”的目光打量著那些營養不足、睡眠不足、生殖力不足的現代都市人,他感到“永遠不能同談‘子曰’的城市中人愛憎感覺一致”,“對于城市中人于狹窄庸懦的生活里產生的做人善惡觀念,不能引起多少興味。一到城市中來生活,弄得郁悶不像一個‘人’的感情了”。于是這位“鄉下人”一邊盲失,一邊向自己的讀者展示“文明人”的生命形態?!队袑W問的人》中的×××先生及其同類,“教育修正了他們的身份,卻并不能克服他們的本能”,不過身份、教育以及名聲之累又不能不讓他們去防御誘惑的侵襲,所以×××先生那曖昧的野心稍有萌發時,他只好禮貌地制止了放肆,而去嗅另一種新鮮的“酒”了。沈從文從自然性的觀點出發去莊嚴地包裝了的生命殘疾。如《八駿圖》中故事主角達士先生所寫的:“這些人雖然富于學識,卻不曾享受過什么人生。”教授已不無地撿起一只為紅色浴衣的赤足女郎所踏過的蚌殼時的姿態,教授丙想從希臘愛神雕刻照片中那大理石胴體凹下凸出處發現些什么的精神,均讓人很不愉快地感受到一種紳士階級的病態情趣和畸變人生。
不幸的是,當沈從文帶著對都市文明的失望感將目光投向故園鄉土企圖去找尋心靈的撫慰時,現實人生又一次讓這位“悲憫”的作家感到憂傷。沅水,湘西人的生命之河,它的流淌已顯得有些沉重,湘鄂西并不能因為萬山環繞而“天然依附”、“獨立存在”于現代文明的時空之外。沈從文感到“一切皆用一種迅速的姿勢,在改變,在進步,同時這種進步,也就正消滅到過去一切”。1934年沈從文第一次探視故鄉,便感到一種“在變化中的墮落趨勢”,而當他于1937年再訪故園時,已感到“四年前的一點杞憂,無不陸續成為事實”。于是沈從文這樣向讀者幽幽地訴說:“地方的好習慣早消減了,民族的熱情也下降了,所有女人也悛悛的像大城市里女人,把愛情移到牛羊金銀虛名富事上來了,‘愛情’的地位顯然已經墮落,美的歌聲與美的身體同樣被其他物質戰勝成為無用的東西了……”
篇5
關鍵詞:主體性 道德教育 生命 主體道德教育
進入新世紀.教育越發背負著提高人之生命質量的神圣使命 “學生是教育活動 的主體”這一思想已經在學校教育實踐中逐步確立。然而.這一切只存在于一般 的課堂教學 中——學校道德教育仍然把學生 當作接受各種規范教育的客體.當作“無德”或有待著色的白板。雖然有過一些相關改革.但終歸只流于形式——學生的主體性一直沒有被提升到生命意義的高度 教育的過程雖然是在提倡學生的自由、自主和創造性 .但其實質卻依然是在為“培育有用之人”.“培養英雄”等“無我”的目標而努力道德教育課是在宣揚“英雄”“圣人”的故事 .是在傳授“愛國經”,然而,故事也好 ,“經文”也好 ,學生只會在看熱鬧,他們非但無法真正體會“道德”的究竟 .反而學會了“偽飾”或“盲從”。因此,重新審視主體性道德教育的內涵、實質和目標 ;探求 主體性與生命 。生命與道德教育的關系 ,從而揭示主體道德教育的生命性實質成為研究的必要 本文意在回答以下 的問題 :主體性與生命有什么樣的內在關聯性?它們對道德教育意味著什么?主體道德教育 的實質和 目標如何定位 ,何以體現?希望通過對這些問題的認識 ,再次明晰主體性 、生命化理念對道德教育的深刻意義,使道德教育的開展真正是為了學生.為了讓他們真正成為一個人 。引導他們追尋自我選擇的有價值人生。
一、主體性 :精神生命的形與質
(一)主體性及其 內在特征
主體性 .是人作為活動主體的質的規定性.是在與客體的相互作用中得到發展 的人的自由、自主 、和超越的綜合特性。其中,“超越”作為主體性發展的高級要求。是主體性得以凸顯的最為重要的因素 其表現為個體能夠以理性 自覺的態度批判和反思各種規范、現象和問題,能夠對我 ,進而對選擇的意義有一個清晰的認識換句話說 ,“超 越”就是尋求 意向、行為的“自我管理 ”和意義 的“自我實現”,就是對人的自然性的不滿足、否定和揚棄它是人的一種理性 自覺。是人在適度自由、自主的基礎上表現出的“自我與人我”的統一。所以,超越性凸顯的關鍵即在于自覺性 、批判性和創造性的施展 。擁有超越性的人不但具有較高的主我意識,不但能夠認識到“我是活動的主導者”.而且能將自我看作待為提升的對象.自覺指導自我發展;同時,也將他人看作與自身共生共存的主體和合作的伙伴.而不是被利用的工具
具備完整意義上的“主體性”.個體才有望在施展充分自由、自主性的同時,將 自己融于社會共 同體中.才有望具備一種終極關懷意識。有自由、自主性的意識 .但缺乏以理智為前提的超越性.個體往往局限于“情感欲望的釋放.進而不可避免地招致其思想和行為的盲目和混亂,成為 自身欲望的奴隸.而無法作為真正意義的主體來生活:個體由于 自然條件和內在條件的局限 .他們對自由和自主的單純追求有時是盲 目的甚至是非理性的尤其對兒童而言,他們早期階段的未成熟性、非理智性 ,往往決定其對自由、自主的追求是混沌的。在沒有理性突顯的情況下,他們自由、自主性的施展,一定意義上帶有個體化的主觀意向。這即是說,絕對化的“自由”和“自主”觀念的個體要么不存有“主體性”的觀念.要么則將主體性推向“唯我獨尊”的局面 :他們對“主體性 ”的意念 .是將“我”作為絕對意義的主體.其對人際關系的理解是“我對你”的關系—— 自身以外的事物包括他人在內.均被當作靜態的等待認識和改造的“客體”??梢姡M管“自由性”和“自主性 ”的提倡可以克服現象中“無我”和“異化 ”等“無人”的問題 .但是在沒有理性或者其他具有更高自覺性力量引導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人的“自我中心性”.個體呈現“癲狂”的生命形態——作為理性自覺的一種形態.“超越性”應該是主體性的核心要義 .而主體性則是自由 、自主及超越的有機聯合
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主體性體現為一種善或者美 。其表明.人作為社會共同體的成員.是平等相待 .互尊互重的 否則.那些擁有絕對 自由的人很可能將他人當作實現 自己個人利益的工具這即意味著.一部分人成為活動的“主動體”.而另一部分人則淪為被動 .從而他們的自由受到前者的限制.其進一步發展的 自主性與超越性也就無法成為現實 所以.從社會共同體層面提出人的“主體性”.一定意義上.正是探求人與人的內在和諧 正是由于主體性突顯這樣一種善或美 .使其自然地與人的生命尤其是精神生命擁有了某種巧妙的通約性 .成為精神生命的核心特征和外在表象。
(二)“主體性”與精神生命的關聯性
“什么是生命”在不同的學科或學術背景下均有不同的闡釋 隨著西方生命哲學的發展以及我國生命化教育理念的大力提倡 .人們如今已將生物學的“生命”概念與西方生命哲學中的“生命”內涵予以融合和提升 .將“生物性”生命拓展為 自然性生命和精神性生命的統一.或者是 自然生命、價值生命和社會生命的統一而就精神性生命 的實質以及它與“主體性”的內在關聯性.可從 以下兩個方面理解 :
篇6
關鍵詞:繪畫;荷;題材;美
繪畫中以“荷”為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畫家用各種繪畫手法來描繪荷花的綽約風姿,展現出一幅幅不朽的“荷”之畫卷,它訴諸于畫家的思想,寄托著畫家的品格,傳達著靈動與美感。它在中西方繪畫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研究“荷”題材之美是在美學意義上對于“荷”文化的思考。
一、“荷”題材的自然美
“荷”以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自然風姿吸引著眾多文人與畫家的喜愛,三國時的曹植在《芙蓉賦》中曾描繪荷花“覽百卉之英茂,無斯華之獨靈。”“荷”的自然之美“引無數英雄競折腰”。
“美是在實踐的基礎上,自由創造的,合于人的目的性并顯示人的本質力量的,能引起人們喜愛和愉悅的生動形象。”[1]自然美是相對于人而言的。由于人類的出現以及他們的社會實踐活動,人與自然界發生了一定的聯系,于是自然界中的“荷”才真正具有了一定的社會意義,具有了一定的美感。只有畫家對于“荷”的審美活動,才使“荷”具有了自然美,它是在繪畫過程中產生出來的?!昂伞钡淖匀粚傩允菢嫵伞昂伞钡淖匀恢赖奈镔|基礎,它是“人化的自然”。
“自然美是人與自然的統一;是社會性與自然性的統一?!盵1]荷在不同季節與不同時段,其形態、色彩千變萬化,荷本身所散發的自然之美不言而喻,之后通過畫家作為題材去描繪與謳歌時,更使自然美上升為了繪畫美、藝術美。“因為自然事物的美,不只是在其自然屬性,而且在于它的自然屬性同人類社會生活的客觀聯系,它間接地肯定與顯示出人類創造生活的能力,因此,具有了審美價值。所以,能為人類所普遍地接受和喜愛,能夠普遍地引起人的美感和審美享受,在精神上給人以巨大的鼓舞和感染力量。”[1]自然美側重于形式之美,它也具有一定的變易性,“荷”的內在生物本質與外在客觀世界的變化,陰晴云雨、四季更迭、透視方位都使“荷”的自然美發生一定的變化,鑒于這樣的變化在繪畫中便出現了晴荷、雨荷、夏荷、殘荷等等表現荷的不同自然風貌的繪畫作品。但荷的自然美又具有易逝性,由于繪畫的介入,使“荷”的風姿、面貌留駐于畫面,煥發著熠熠之光。
繪畫以二度空間再現了“荷”的自然之美,“對于自然景物在進入藝術作品時應該具有的審美性,中國古代美學的研究主要放在自我確證性這一點上,不過它不是以嚴格的哲學術語來表達的,但它所強調的情景交融,物我合一的內涵是可以看作對自我確證的強調?!盵2]宋代院體畫《太液荷風圖》呈現出的一派天然之景中,畫家以自然之荷為原型,通過對自然之荷的觀看與理解,把荷的自然美表現得真實而生動,使審美感受得到了闡發與釋放,體現出一定的對自我的確證。在這里,“荷”的自然美是與畫家的創作發生了某種聯系,而使自然美打上了“人化”的印記。
二、“荷”題材的生命美
“荷”高潔清麗、姿態萬千,昭示著生命之美。它以旺盛的生命力與生命力背后所凝結的高尚品格與風骨傲然于世間。畫家以“荷”為題材的作品中均取其審美要義,揮筆潑墨、賦彩,投入才思之涌動、揮寫之、作畫之激越。
“荷”蘊含著物質本體的美感與精神層面的內涵,它昭示著生命之美,體現著形象之外的精神力量與高尚風骨。荷的生命美,是外化于形象的,它體現于以“荷”為題材的繪畫作品中,使作品具有了生命的力量和美感。任何生物都具有著生命,而“荷”題材運用于繪畫中,更使生命的曙光照亮了畫壇的一角,給人以視覺的美感和藝術的感染。“在對自然生命的揭示中,旺盛的生命力往往更易引起藝術家的注意,也更易引起欣賞者的共鳴?!盵2]荷生命的有限性與其延續、循環的無限意味,是畫家著力于表現的根本所在。對于枯荷的描繪,并不意味著生命的衰落,而是暗示著新的生命的孕育與萌動。“荷”是生物體征中最具生命特征的個體之一,無數畫家以“荷”為題材表現出了最具生命力的“荷”之形象,這也是畫家的必然選擇。使繪畫作品內斂與生動并舉,含蓄與美感共生。
“亞里士多德看這自然界現象不是幻影,而是一個個生命的形體?!盵3]生命之于荷,是一種自然的存在與消亡的過程,而它所蘊含的生命力量與美感卻是永恒存在的,它以其高潔脫俗的情態顯示著生命之美。只要有生命的存在,荷便能綻放它不同生命時期的美。
歷代在以“荷”為題材的畫作中,畫家更是賦予了四季之荷以不同的面貌。畫家林風眠的《荷塘飛雁》是以“荷”作為題材,畫家無不在用“荷”題材的畫作借物言志,在通過“荷”生命之美的傳達,使自身的審美境界得以升華。“一個藝術品里形式的結構,如點、線之神秘的組織,色彩或音韻之奇妙的協和,與生命情緒的表現交融組合成一個‘境界’”。[3]
“世間花卉,無逾蓮者,蓋諸花皆借暄風暖日,獨蓮花得意于水月,其香清涼,雖蓮葉無花時,亦自香也。”“荷”作為審美對象,被無數畫家熱情謳歌,各種情態均被畫家通過不同的藝術形式表現于畫面,闡釋著“荷”之生命、精神、風骨與神韻。大自然賦予“荷”以生命,又讓“荷”題材的繪畫傳達給觀者,通過心靈去相互關照,窺探生命之美的奧秘。觀者通過體驗“荷”的生命本質,于理智中洞悉生命的光芒。
三、“荷”題材的意蘊美
“所謂‘意蘊’,是指藝術作品內在的含義、意義或意味?!盵4]意蘊是“荷”題材在繪畫表現的意境中所蘊含的那種美的元素和效果呈現的意味,是意境的創造與生發后的內在意義。“荷”題材的意蘊之美正是體現了情景交融、虛實相生、韻味悠長的審美特征,它能夠開拓畫家的豐富想象力,使有限的畫面具有無窮的意蘊?!霸谒囆g至境的天國里,每一種藝術至境形態,都是人類最高審美理想的體現,都與人類的某種審美需要相聯系,都是為了滿足人類的某一方面的審美需要而存在的?!盵5]
“荷”題材的畫作,意蘊美透于畫外,我們可以從“意蘊”的視角入手去探尋和理解作品的主題,把握畫面的形式結構和藝術語言,使內容與形式形成辯證統一的關系。不同的“荷”題材之畫作,所呈現出來的繪畫語言是豐富多彩的,由于畫家用不同的具有個性的筆墨與色彩去處理畫面,而使“荷”題材的作品在繪畫語言上具有了意蘊美。通過畫家對不同的媒介材料的運用,及其審美情感的抒發而使繪畫深入人心。“對于意蘊的具體內涵,已經不再局限于具體的自然和社會事物的內容,而是指向自然和人的生命精神?!盵6]清山人運用簡率的筆法所畫的《荷花》,達到了內在意蘊的生發?!耙馓N是通過形式表現出來并訴諸人的心靈的。”[6]
荷的風骨與情操使無數畫家提筆揮毫,使“荷”之精神呈現于畫面,“荷”之意蘊為之體現,這些作品寄托著畫家的品格與審美意趣,是畫家內在精神氣質的反映。而對于觀畫者來講,他們又會以自我的目光去審視這些畫作,去達到觀畫后的再認識與再創造,在這樣的看與將來的再創造的過程中,使“荷”題材的意蘊美得以轉化。
繪畫作品的內容是由繪畫的題材決定的,“荷”題材的作品在于作者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去闡釋著它在繪畫中的自然之美、生命之美與意蘊之美。
參考文獻:
[1]趙連元.審美藝術學[M].北京:首都師大出版社,2002年2
月版,第58、71、75頁.
[2]張黔.藝術美學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年8
月版,第107頁.
[3]宗白華.美議[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1月版,
第22頁.
[4]王宏建.藝術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0年1月
版,第403頁.
[5]顧祖釗.藝術至境論[M].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9版,
第197頁.
[5]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
年5月版,第80頁.
篇7
【關鍵詞】高職院校學生 生命觀教育 內容與途徑
【中圖分類號】G6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3)29-0029-02
高職院校是培養技能型人才的基地,學生不僅要樹立正確的、科學的生命觀,而且更應該懂得珍惜和熱愛生命,以及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實現生命價值的重要性。生命觀教育包含:生命的演進、生命的關愛、生命的危險、生命的奇跡、生命的尊嚴等內容。我校自2009年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以來,受到了廣大學生的關注,通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已形成比較完善的課程體系。但對眾多高職院校來說,生命觀教育尚在起步摸索階段?,F就開展大學生生命觀教育談幾點看法。
一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不可缺失
高職院校公共課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體育教育、就業與創業指導教育,但公共課教育還應該承擔起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任務,在許多高職院校這一內容往往是缺失的。從而導致了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的缺乏,造成了學生不能正確認識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近年來,一些高職院校出現學生輕生現象,與學校生命觀教育的缺失不無關系。我校重視對新生開展生命觀教育,加上合理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來學生輕生現象已杜絕。
高職院校開展生命觀教育的必要性有:
1.讓學生了解生命存在的價值
人類生命是地球生命的最高級形式,因為人類不僅能夠改造世界,還能改造人類本身的意識形態。人的生命具有特殊的存在價值。這種特殊的存在價值表現在:(1)人具有其他生物所沒有的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功能;(2)人類個體存在具有唯一性、獨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讓學生明白人類的行為具有創造性
認識到人類生命的價值不僅僅是簡單的生存,而是去努力實現生命的價值。
3.讓學生理解生命本身的超越性價值
人的生命是未定的,其本質具有超越性??v觀人類的歷史,就是不斷超越的歷史。人類既要超越其他生命體,又要超越人類自我,只有不斷超越,人類社會才有生存和發展的機會。
4.強調生命意識對行為的指導性作用
人的行為是由意識支配的。人的個體發展,就是要懂得掌握技能和技術是謀取生存和發展的手段。只有熱愛生命,懂得生活的人,才會珍惜生命,才會理解生命的超越本性。
二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
正確選擇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是生命觀教育的重要前提。當前高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內容和形式相當缺乏。國外的學生生命觀教育,主要是對生命的理解、生命的經營、生命的思考。相比之下,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任重而道遠。
1.生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教育
珍惜生命、熱愛生命、豐富生命、完善生命是整個生命觀教育的核心。個體生命的存在是基礎,生命的個體性和社會性相結合,才能實現個體生命的價值。充分認識個體生命的重要性,才會珍惜生命、熱愛生命,才能在社會中實現生命的價值和體現生命的社會性意義,才能學會有意識地有效地保存自己的生命,學會熱愛和珍惜自己及他人的生命存在。
2.生命的獨特性與整體性教育
每個個體的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每個人的生命無論從肉體到精神都有不同于其他生命的特殊性。個體生命只有融入社會,才能使個體生命展示出無限的魅力,才能理解生命在展開和實現過程中的精彩。高職院校學生要學會理解人類及個體生命的獨特性、整體性,才能懂得尊重和敬畏人類的生命。
3.生命品質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怎樣才能不斷提高自己的生命品質呢?一方面要努力學習,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不斷充實生命的內涵;另一方面要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到社會中,通過社會實踐實現生命的價值。
4.生命超越觀和價值觀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只有認識到生命是在不斷超越自身的過程中體現其真正的價值,也才能意識到社會對其生命存在的認同。
三 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教育的途徑
培養高職院校學生生命觀,至少應該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1.轉變觀念
生命觀的培養,就是要學生轉變思想和觀念,充分認識到人的生命存在和發展的價值和意義,認識到生命的存在價值和超越價值。當前大學生生命價值觀教育的具體方法主要有對話交流法、情感體驗法、團體學習法、咨詢輔導法、藝術陶冶法和情景教育法等幾種。
2.改善社會環境
人類社會,是以人為中心,人的發展放在第一位的社會;尊重人的生命,實現人的生命價值是社會的職能。大學生的生命觀培養和提升,培養熱愛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 社會意識。只有在一個重視生命的社會里,人才能形成科學的生命觀。
3.開展生命觀的理論與實踐教育
篇8
【關鍵詞】后期浪漫派;個人話語;生命體驗
20世紀四十年代“后期浪漫派”文學指的是在抗戰時期成名的兩個作家――徐和無名氏的文學創作。他們的代表作都屬于浪漫主義的情愛小說,所以嚴家炎先生將他們稱為“后期浪漫派”,也有學者將其稱為“新浪漫派”。無論哪一種稱謂,徐和無名氏在40年代文壇上獨特的地位都是不言而喻的。他們以相近的創作傾向和審美風格標示著浪漫主義思潮的一種新的走向,即把浪漫主義的情感自由轉化為講述奇情、奇戀,借助奇異的幻想達成精神的自由。后期浪漫派小說始終是以異域情調、傳奇色彩、大膽的想象、充沛的感情吸引了普通市民階層,滿足了他們愛好傳奇的心理。后期浪漫派承接了早期創造社為代表的浪漫傳統,又融進了三十年代新感覺派的某些特征,而且與同時代上海的“海派”作家群又有著血緣關系。如此一來,在廣泛的融合與創新中后期浪漫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特征。
徐和無名氏實在30年代末40年代初逐步形成與流行的主導話語相對立的個人話語,這種意識形態話語理論,是指語言在特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群體表現形式。在這里,40年達的“后期浪漫派”是屬于一個以“個人性”為中心的審美話語系統,而與此相對應的主流話語則是另一個以“歷史政治革命”為中心的話語系統,在意識形態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
與左翼文學和抗戰文學的社會功利視角不同,“后期浪漫派”超越于時代之上,以一種審美的個人的視角來抒發對人生的體驗和感悟,力圖逃避社會、政治、道德對人的生活的約束,為個體的非理性辯護,強調人生存的個體性原則。他們的創作表現為對愛與美的執著追求,對超越于現實之上的哲理思考,對宇宙終極意義的探尋。為此,徐和無名氏的個人話語突出體現在宇宙萬物自身、人在宇宙的位置以及人的存在價值問題上。這種個人話語的核心也即人文關懷、審美關懷。
一、徐生命體驗下的創作
30年代后期徐積極涉入現代生命哲學領域,著力關注生命存在的境況,并追問生命的超越性意義,呈現出極為強烈的生命體驗傾向。他傾向表現心醉神迷的詩性世界,發掘生命深處的神秘體驗,以直覺的領悟和原型的追尋把握生命本體的終極奧秘,從而建構了一種獨特的體驗美學。在徐看來,文學創作不是對生活經驗的重現和摹寫,而是作家真切而內在的個體生命的體驗過程。這一點完全不同于當時30年代左翼文學的主體論,徐淡化了主題的確定性和目的性,突出了個體生命體驗的獨特性,迥異于現實主義的表達方式。
1936年的《阿剌伯海的女神》是徐創作生涯中的重大轉折,預示著他40年代的基本風格,作品以綺麗怪譎見長,著重表現人真實的體驗和生命感悟。為徐贏得“文壇鬼才”稱號的代表作《鬼戀》繼續沿著《阿剌伯海的女神》奇遇、奇戀的方向進行,蓄意營造一個撲朔迷離的“鬼域”,小說中“女鬼”的革命者身份成為點綴,著力表現的是“我”對她那種神秘的生命的一種執著追尋,把一個本該聳人聽聞的鬼遇轉化成對永恒愛情的追求,稍縱即逝的愛情使得小說籠罩著一種生命體驗短暫性與偶然性的憂傷,在生命過程中表達了對人生神秘性的感應。
而在上?!肮聧u”時期徐繼續描寫了許多富有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關注著蕓蕓眾生,從愛情中抒發普遍意義的形而上的哲理,最終達到生命哲學的高度?!痘闹嚨挠⒎ê{》、《吉普賽的誘惑》、《精神病患者的悲歌》這三部小說盡管沒有直接表現戰爭,卻都反映出戰爭時代人類的生命體驗。在極富傳奇色彩的愛情故事背后滲透著作者對于生命存在的永恒的思考,作品的思辨色彩也上升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在40年代,徐始終關注著那場民族的戰爭,同時也始終透過戰爭去發掘生命的獨特價值,把握生命的超越性意義,從而大大提升了文學的藝術水平。一方面使中國作家把個體生命體驗與民族的生命體驗結合起來,另一方面使他們在關注自身命運的同時也著力發掘人類整體存在的價值與意義?!讹L蕭蕭》無疑是徐40年代嶄新生命體驗的杰出代表,它將個體的生命體驗直接置于戰爭環境之中,通過主人公親歷戰爭與愛情中的痛苦與歡樂及其在生命重大事件面前的追求與責任,從而揭示出民族精神的內涵。從戰爭的歷史承擔、在知識者的生命抉擇以及愛情體驗中揭示了超越個人乃至民族的永恒思考,它沉淀了具有人類普遍價值的關于戰爭與愛情的形而上意義,并通過對異族人生的燭照表達了戰爭時代人類共同的生命感受和精神價值。小說以“我”結識美國軍官史蒂芬開篇,以“我”告別曼斐爾太太和海倫結束,這樣的安排從側面說明了異族人物形象的重要性。徐著重表現他們與中國人一道承擔苦難、堅守正義的人類精神力度。史蒂芬在戰爭中奮不顧身、死而后已,海倫單純高貴的靈魂在戰爭環境中不懈追求,他們與白蘋、梅子等勇敢的中國女子一樣寄寓了作者對人類高尚精神品格的贊許。
《風蕭蕭》中的“我”抱著獨身主義的信仰,在白蘋、海倫和梅子三個光彩奪目、個性迥異的女子間周旋。徐通過塑造白蘋這個人物使得全書帶有一種理想主義的色彩,她身上既有的風塵味道,也具有忍辱負重的革命精神,這兩者的完美結合使白蘋的形象成為苦難和高貴的生命本質的化身。白蘋的感情是一種基于人性的感情,即使在戰爭環境下也未失去人情之美,在犧牲的同時也完成了自己的生命追求。白蘋的愛是一種超越性的愛,是愛和美的基礎,給戰爭年代帶來了一絲溫情。徐始終認為生命的完美不在獲得而在奉獻,《精神病患者的悲歌》中的海蘭和白蘋因自我愛的奉獻而使他人受益,同時也在無限的宇宙永恒的上帝那里實現了生命的完美與永生。這種人性美是拯救沉淪世界的力量源泉,從而使人類超越塵世的濁音。
《風蕭蕭》并不局限于多角愛情糾葛的抒寫,而是通過浮士德式的哲學家永恒地向往著生命的終極目標,向往著融入歷史洪流去親歷,去奉獻,去承當。他從戰爭與愛情中發現個人、民族乃至全人類生命存在的樂趣和莊嚴?!讹L蕭蕭》從驚心動魄的間諜角斗中升華出對愛情、人性以及生命超越性意義的深刻哲思,因而具有了明顯的玄學特征。從戰爭經驗突入到人的精神世界,通過對史蒂芬和海倫等異族人生的描寫強化了戰爭時代人類共同的生命感受,那種勇敢地承擔苦難、堅守正義與理想無疑具有人類整體性的精神力度。
二、無名氏的個體生命追尋
《北極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使無名氏一舉成名,標志著他創作的一大轉變。他開始與主流文學疏離,專注于表現愛和美,追尋人生形而上的終極意義和價值。雖然這種愛與美的傳達是在現實的背景之下展開的,但作家開始擺脫時代的重負,淡化社會道德色彩而凸現浪漫的感性色彩,著力描繪一幅浪漫主義愛情圖畫。無名氏開始重新思考個人的價值與文學的審美意義,關注人的獨特生存感受和體驗?!侗睒O風情畫》和《塔里的女人》更多地融入了作者自身的生命體驗,也表現出了更多的人性的內容。在無名氏的幻想世界中,有著對人生最高的美的歡樂追尋的激情,展現的是一種超現實的精神價值的實現,一種對于人生真意的追問。
《北極風情畫》中的男主人公林是一位韓國人,亡國之后流浪到了中國,參加了抗日義勇軍,與日軍作戰,但節節失利而流亡蘇聯。在初識奧蕾莉婭時,無不是一種輕浮游戲的動機,無非是想驅走在異國他鄉的寂寞。但隨著故事情節的展開,對渺茫的未來的悲觀使林開始關注當下的生存,考慮個人的幸福和快樂。這樣的態度就帶上了及時行樂的色彩,這場愛情也就偏離了純真愛情的軌道。待小說處讓一切的功利的因素消褪,讓愛情之光超越世俗甚至生命來達到極致。兩位主人公只能面對命運的召喚,成為愛的犧牲品。
《塔里的女人》主要表現的是唯美主義的愛情之夢及其在現實中的墜落,主人公是一個動蕩時代里的唯美主義者。羅圣提以一種唯美主義的態度來看待人生,他認為生命里的歡笑與快樂,就是每一剎那的沉醉。他傾心于生命中的那種短暫的快意,一種當下狀態。而女主人公黎薇則是這種唯美戀愛觀的犧牲品,她全身心地投入到這場愛情之中,表現的勇敢而熱烈。而羅圣提作為一個有家室的人愿意接受這種愛,卻不敢承擔這種愛所帶來的風險和責任。愛和美與道德發生沖突之時,他還是選擇了后者,因而造成了兩人的悲劇結局。
無名氏并沒有一邊倒地認同愛情至上的態度,而是深刻感受到了愛與美和道德準則之間的矛盾沖突,兩者都是值得肯定的,正是在這種真切的體驗之中,無名氏表達了他的生命意識。雖然他讓筆下的主人公在理想破滅的情況下選擇了死亡和對生命的放棄,但這不是對生命本身的否定,而是對冷酷鄙陋命運的蔑視。
無論是《北極風情畫》還是《塔里的女人》,在生命激情飛揚的同時還有一種濃厚的悲涼氣氛,對個體生命贊美的中還有著為幸福稍縱即逝的遺憾哀婉。在無名氏這兩部早期浪漫主義作品中,傳達了他對個體自身狀況的反思,超越靈魂的追尋和對生命激情的肯定,向著最高的美進行探索。
無名氏的創作是凸顯生命意識的浪漫主義文學在40年代的一個發展,在他早期創作中對生命執著追求的激情贊美中還流露出濃厚的對個體生命存在的哀矜和憐憫,從而使作品帶上了現代性的色彩。而后期的《無名書》立足時代又超出時代之外,表現主人公印蒂探尋宇宙本體、人生真諦的曲折心路歷程,體現了無名氏對現代人類社會的人文主義關懷。
三、結語
徐和無名氏小說的意義,主要在于它使在極端環境下被時代話語所吞沒的個人話語再一次浮出海面,他們關注的是宇宙萬物自身存在的問題,人生存的終極意義問題。而這正是與當時主流文學所不同之處,后期浪漫派表現出來的是一種超現實超功利的傾向,一種審美的人文關懷,而這種關懷又通過壯麗浪漫的故事表現出來,具有唯美主義的浪漫氣質,富有幻想性、主觀性和個人性。正是由于“后期浪漫派”這種直入個體內在世界探尋生命的本體意義,使得作品達到了一種形而上的層面,帶有著強烈哲學思辨的色彩以及幾許現代主義的色調。
在40年代文壇上,“后期浪漫派”的地位不容動搖,他們堅持個人主義和自由主義的基礎之上的個人性寫作原則,創作出了一種不同于“五四”浪漫主義的、具有新的人文關懷的浪漫主義文學,并且站在個體的視角上對時代給予特殊的關注,從而尋找人的生存價值的真諦,著眼于現代文化危機。
【參考文獻】
[1]嚴家炎.中國現代小說流派史[M].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
[2]郭志剛.中國現代文學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發.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流派論綱[M].山東教育出版社,1992.
[4]耿傳明.輕逸與沉重之間―“現代性”問題視野中的“新浪漫派”文學[M].南開大學出版社,2004.
篇9
(一)審美主體與自然、社會、人生的高度融合動畫原本是無生命的幻象,動畫家將自己對生命、人生、社會、自然的感悟、理解、思考,傾注在動畫之中,使無生命的圖畫仿佛有了思想,有了情感,實際上是動畫家自己的生命律動通過動畫形象顯現出來,才喚起了觀眾的共鳴。動畫家的生命律動體現在與自然、社會、人生的高度融合之中,體現在理性與情感的有機統一之中。
1·動畫家對大自然的生命體驗
多姿多彩的大自然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法國哲人盧梭說:大自然就是藝術家……她永遠不會打消孩子們的夢。這些夢想正是動畫藝術的胚胎,它一旦成熟將在人們面前展現出大自然的壯麗、大自然的雄偉、大自然的溫柔、大自然的慈愛……動畫家在動畫片中所描繪的自然景象是自身對于大自然的生命感受、生命體驗、生命凈化的藝術再現。它吸引觀眾對美好的大自然產生向往、依戀和探求,于是更加熱愛大自然。海底世界的奇妙(《海底總動員》);江河之壯闊、峰巒之秀美(《山水情》);淳樸的田園風光給孩子們帶來的童趣(《龍貓》)等等,讓動畫家與觀眾通過動畫中的大自然景色達到了心靈的溝通、生命的融合。
2·動畫家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
社會滿足人們的物質需要(包括衣、食、住、行等)和精神需要(包括勞動創造、文化教育、審美享受、休閑娛樂等),人們也以自己的勞動創造回報社會、奉獻社會。動畫家對社會的回報和奉獻就體現在他對社會的責任和使命之中。也就是說,動畫家要用自己的生命去感悟和體察人類社會的脈搏使之與自己的生命律動合拍,然后,將社會現實的情狀通過主觀的想象改造和變形投射到動畫的虛幻世界里,讓觀眾感到似真非真,亦真亦幻的心靈震撼,從而使動畫家的生命律動與觀眾的生命律動在夢幻的潛意識中達到了融合,激發起生命的活力。動畫世界主要是孩子們的世界,從這個角度說,動畫家以自己童真般的生命動力為孩子們創造著真、善、美的美好世界,完成著培育未來的社會使命。
3·動畫家對人生的向導作用
人生的價值目標是一個人行為活動的最終目的,它貫穿在個人一生的全部社會生活過程中,成為一個人全部思想活動和行為過程的內在動力。因此,動畫家創造的為理想而奮斗的動畫形象正是為青少年樹立了人生的目標和為之奮斗的典范形象。這正是《灌籃高手》、《夢幻街少女》等動畫片深受觀眾喜愛的原因。
(二)審美主體的生命理性與動畫情感的融會統一藝術情感是追求自由的情感,人們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獲得自由;克服人性弱點也獲得自由,因而藝術情感是包含著社會歷史內容的情感,是人類普遍存在的情感通過藝術家的個人情感表達出來的。這種藝術情感是與理性、思想融為一體的。動畫藝術的審美價值正體現在理性與情感的結合與統一之中,動畫家的生命律動也表現在這兩者的統一之中。這里的理性,包括科學理性、教育理性和道德理性。這里的情感稱之為動畫情感(冒昧制造這一概念,意在強調動畫是藝術,就必須賦予藝術情感)包括兩層含義,其一,動畫家必須將自己的藝術情感傾注在動畫創作之中;其二,動畫作品中的每個動畫形象不論是人,還是動物、植物、物品、事物、現象,甚至是妖魔鬼怪也都應該賦予它們符合各自心理、性格和情境的情感,實際上是動畫家愛與憎、喜與怒、哀與樂等不同情感的外化。理性與情感之間并沒有無法超越的鴻溝,高度的理性必然激發強烈的情感;激越的情感也積淀為理性的思考。
1·科學理性與動畫情感的統一
科學是人類系統地反映世界、把握世界的基本形式,是揭示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規律及其本質的方式。動畫家只有掌握了比較豐富的知識和科學方法才能以高度的理性認識宇宙、自然、人類、生命、社會等方面的規律和本質,也才能在有關科學題材的動畫創作中準確地反映出來。但是,僅止于此,并沒有達到藝術的層面,充其量不過是科普教材而已?,F在有些科幻片、環保片不感動人,不受歡迎,主要原因就是缺少藝術情感。因此,動畫家必須用激情點燃理性,進行大膽地想象,預測宇宙的未來、人類的命運……創造出藝術化的科學寓言式的動畫片。《風之谷》、《幽靈公主》等正是宮崎駿的科學理性與藝術情感高度統一的產物,使觀眾在感情共鳴中獲得了科學的啟迪。
2·道德理性與動畫情感的統一
道德以善與惡、正義與非正義、公正與偏私、誠實與虛偽等觀念來評價人們的各種言行和調整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道德也通過教育和社會輿論使人們逐漸形成一定的信念、習慣和傳統,規范著人的行為方向。動畫家正是以高尚的道德理性清醒地判斷各種各樣人、事、物的真假、好壞、善惡、美丑,從而產生愛憎分明的強烈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外化、物態化到動畫作品中去感染觀賞者,使原本帶有某種利害關系和實用價值的生活情感加以升華和凈化,使之超越功利目的,而達到審美情感的境界?!剁姌枪秩恕匪磉_的崇高的道德情感深深打動了各國觀眾。
3·教育理性與動畫情感的統一
教育是培養人的一種社會活動,是傳遞生產經驗和社會經驗的必要手段,教育對促進人的發展、提高民族素質具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動畫作為一種藝術形式也承擔著重要的教育功能。動畫家從教育理性的高度產生強烈的責任感,出于對孩子們的深愛,對國家、民族未來的深愛,將這種理性與情感融匯到藝術想象中去,創造出美妙的動畫形象,讓孩子們在喜愛和歡樂中得到心靈的陶冶、凈化和提升。有些動畫片把成人的說教通過動物等動畫形象說出來,完全失去了動畫藝術的美感,令人感到厭倦。美國的《芝麻街》之所以受到全世界孩子們的普遍喜愛,就是因為教育理性與動畫情感巧妙結合在一起,讓孩子們在享受著審美的樂趣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教益。
二、動畫作品的審美魅力
(一)動畫藝術的審美張力
所謂審美張力,即是藝術品本身具有的內在審美價值在審美過程中被欣賞主體感受、體驗、發掘、思考而不斷呈現、擴張、發散出來的藝術魅力。
動畫藝術的審美張力主要表現在以下兩方面:
第一,陌生化的動畫意象與人們慣常思維的巨大反差所形成的審美張力
在動畫銀幕或屏幕上出現的人物、動物、植物以及各種事物、環境、氣氛……,其造型、形態、動作、運動、色彩、聲音以及情節、故事等一切視聽影像都是觀眾在現實生活中未曾見過的、令人驚奇的、完全陌生的,因而,一下子引起觀眾的注意,并喚起觀眾尤其是青少年觀眾的極大興趣。
本來,人們對老鼠、鴨子之類動物非常熟悉,然而,米老鼠、唐老鴨之類的動畫形象卻給人無窮樂趣而惹人喜愛。人們看過中國和外國很多精彩各異的哈姆雷特的舞臺形象、銀幕形象和熒屏形象,對他們各有所長的表演感動不已,但決不會想到“獅子王”這樣的動畫形象也會如此令人震驚贊嘆。即使像《夢幻街少女》之類的寫實類動畫作品,盡管其中的人物是畫出來的形象,但也不是摹寫生活真實的畫法,如素描、油畫等,而是以夸張、變形的漫畫塑造出的動畫形象讓人感到陌生。至于動畫中的天堂仙界、海底龍宮,各種神魔鬼怪征戰廝殺的離奇故事,更是現實生活中見所未見、聞所未聞,一般人恐怕連想也想不到。動畫藝術正是要創造這樣完全陌生的世界,與人們司空見慣的現實世界形成強烈對比,觀眾在兩相對比中感覺兩者差別愈大隨之產生的驚奇感就愈大,審美欲望就愈強,從中獲得的興奮和也愈多,這正是動畫藝術的審美張力之所在。
第二,動畫藝術創造出超常性審美的形態所構成的審美張力
1·優美感。優美的結構形態特征主要表現為和諧,這種和諧,是人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在配比上的協調。也就是說,構成優美的審美對象在配合比例上非常恰當,既能滿足自由馳騁的想象力,又能滿足嚴格按照心理內在尺度標準衡量的理解力,使兩者達到統一,給人以輕松、雅致而又心曠神怡的審美感受。這種優美感既表現在動畫片的劇作結構、形象設計和影像表現中,同時體現在影片的整體風格上。如《風中奇緣》在自然崇拜與現代文明的沖突中不忘抒寫印第安少女與英國青年的浪漫綺麗的戀愛故事;動畫片《小蝌蚪找媽媽》是受我國近現代著名國畫大師齊白石的名畫《蛙聲十里出山泉》、《蝦》、《荷花蜻蜓圖》的觸發創作的。
2·崇高感。崇高,相當于我國古代美學中的陽剛之美。實際上,崇高體現了想象力和理解力在力量上的協調。就是說,想象力在審美空間上得到自由發展,顯示出一股壓倒一切的氣勢,是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隨之,理解力也將“內在尺度”提到新的高度與想象出的審美對象緊密吻合,造成格外壯觀的協調,表現出粗獷、壯闊、恢宏、激蕩、剛健等審美特征,給人以驚心動魄的審美感受。例如象《埃及王子》、《風之谷》等動畫片就是以生命的憂患意識表現主人公向悲劇厄運展開決戰的勇氣和意志,在正義與邪惡的斗爭中雖然充滿了焦慮和恐懼,但仍散發著濃重的崇高氣概,最終仍是代表真善美的一方取得了勝利。顯而易見,動畫藝術在展現崇高的審美形態中具有無可比擬的優勢。
3·悲劇感。動畫的虛幻和變形本性似乎不宜于創造嚴格意義上的悲劇,但是營造悲劇氛圍,渲染悲劇色彩還是不乏其作的?!剁姌枪秩恕穼⒃栋屠枋ツ冈骸沸麚P真善美的主題更深化為人性的掙扎與反抗,在激烈的性格沖突中隱隱透露著悲劇感。《獅子王》更把莎士比亞的著名悲劇《哈姆雷特》中的人物性格悲劇做了淋漓盡致的角色置換。
4·喜劇感。喜劇感的突出特點是輕松愉快的笑,這種笑包含著同情感、智慧感和新奇感。喜劇作為一個審美形態,包含了多種因素,有滑稽、機智、幽默、詼諧、夸張、誤會等,因此,喜劇的笑也不是單一的,而是有許多不同類型的笑,如嘲笑、理智的笑(機智)、輕松的笑(幽默)、同情的笑(反諷)。因此,“喜劇情感是一種強烈的生命感”,“它是緊張迅速、夸張的、生命力的顯現形成一個爆發點,引起歡樂和笑聲?!贝蠖鄶档膭赢嬈际窃谳p松愉快的喜劇氛圍中展開想象和故事。例如《小雞快跑》、《玩具總動員》等,讓人們在體驗主人公驚險刺激的經歷同時開懷大笑。
(二)神話元素的審美潛質
很多動畫作品都以不同形態滲透著或多或少的神話元素,顯現出一種特有的精神力量,神秘而崇高。神話,指“一個想象的故事”,其特質是“一個神秘的故事”。神話產生的思想基礎是萬物有靈觀念。認為世界上的一切都象人類一樣有思想、有心理活動、有感情,各種自然現象背后似乎存在一種超自然的偉大力量主宰著一切,這就是“神”。于是,原始人類按照自身的形象構想出各式各樣的神,并且認為是神的各種行為造成了各種自然現象。同時,人們還將一切有生命的事物(如動物、植物)、無生命的事物(如風、雨、山川、星體等)乃至抽象的概念(如邪惡、貧窮、善良、友愛等)都加以人格化,都看成是有生命、有意識、有感情,并且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行動的“人”,正是在這種原始思維的促使下產生了神話。
神話并不是原始人類的一種有意識的文藝創作,而是他們對自然界和社會本身所作的自以為真實可信的描述和解釋。但我們現代人卻從中看到了原始祖先是如何不屈不撓地與強大的自然力進行英勇斗爭,是如何對未來世界充滿了希望和美好的憧憬。正是這種對未來的希望和憧憬,喚起人們產生許許多多美麗的幻想,從而對社會發展具有一股強大的推動和鼓舞力量?!洞篝[天宮》中孫悟空不畏、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成為歷久不衰的經典。神話充滿了超現實的荒誕色彩和超自然的神秘性質,所以現代人可以從中汲取一些現代文明里所缺乏的精神營養。
(三)童話化的審美情趣
篇10
Abstract: This paper, taking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ducation and students in colleges as the entry point, analyzes the urgency of life education,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at the cours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the main carrier of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currently, and makes several recommendations on how to promote life education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teaching.
關鍵詞: 思想政治理論課;載體;推進;高校生命教育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arrier; advance; life education in colleges
中圖分類號:G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02-0291-02
1高校生命教育的緊迫性
1.1 從大學生自身狀況而言,高校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1.1.1 大學生生命意識淡薄近年來,高校自殺及殺人等暴力事件的頻繁發生,已向人們敲響了警鐘:高校學生生命意識淡薄問題已發展到很嚴重的程度。從清華大學的劉海洋潑熊事件到云南大學的馬加爵殺人事件到中國政法大學的弒師事件,從殘害動物到殘害同窗到殘害師長。這一個個血淋淋的事實向我們證明了一點:高校生命意識教育丞待加強。生命意識教育旨在通過教育引導學生理性審視生命的珍貴,親情友情的美好,讓人們學會珍惜生命,善待生命,熱愛生命。同時提高學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培養學生的生命情感,引導學生關注弱勢群體。
1.1.2 大學生生命知識欠缺很多大學生對生命的基本理論知識知之甚少,不懂得生命形態的知識,不懂得生命的生理結構以及生活習性等,不懂得保持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的知識,耳邊聽到的只是泛泛的抽象的理論和空洞的說教。從實際情況來說,學生因為缺乏性知識,進而影響了他們的人格健康和心理健康,很多大學生不懂得正確的自救或是他救。曾經出現過西安某高校學生在5.12大地震期間因恐懼地震而冒險跳樓自救以致身亡。所以,加強生命理論的教育,引導學生認識生命理論的知識,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學會冷靜面對處理一些突發的安全威脅,正確進行自我防衛,這理所當然要成為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在生命教育中起著重要的基石作用。
1.1.3 大學生生命價值觀的偏離在市場經濟的沖擊下,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已經不那么清晰,而且越來越多的表現出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的傾向,如對待課程學習重專業科課輕基礎課,對待就業注重物質享受而忽視精神追求。面對這樣的問題,生命價值的教育迫在眉睫。生命價值的教育就是在生命的基礎上談價值,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生命價值觀。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在生命價值的教育中,我們要認識到價值沖突的社會意義,科學地對待現實客觀存在的多元價值觀念,并把這些價值觀念作為重要的教育資源,從而確立主體的價值評判標準,促進個體認同和理解社會、認可他人,從而培養和樹立自己的價值標準。
1.2 從教育的現狀而言,高校生命教育丞待加強
1.2.1 生命是教育的原點,但我們的教育往往忽視這一原點從教育與生命的關系看,教育是生命的教育,以生命為起點,以生命為載體,以生命為終極目標。同時,任何生命的發展都無法脫離教育,都受制于教育。所以,教育與生命密切相關。我們的教育不能重蹈輕視生命,無視生命及其價值的覆轍。我們只有真正做好教育為生命服務,生命受益于教育,把教育和生命真正結合起來,才能在最大程度上體現教育的價值,更好的實現生命價值。
1.2.2 現實的高等教育輕視甚至忽視生命教育眾所周知,高等教育以豐富的專業性聞名,加之高校就業壓力的增加,眾多高校對學生的專業技能知識非常重視,而忽視學生的生命教育。我們教育學生高尚,誠信,進取,但卻忽視了教育最基本層面的內容,忽視了對他們生命知識的傳播,生命情感的培養和生命意識的加強,于是出現了眾多學生重名輕命,無謂擴大挫折的后果,輕生、暴力等成為大學生中常見的字眼。殊不知“生命教育不是一項教育內容,也不是一種教育模式;生命教育是教育的一種價值追求,是教育的一種存在形態”。[1]
2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
2.1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引導學生更好的把握生命,實現生命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主要是對學生進行系統的理論教育,幫助學生堅定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用先進的理論武裝大學生,讓大學生在社會思潮發展的多元化的潮流下保持清醒的頭腦。
2.2 目前在我國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尚不可能生命教育最早于1968年由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明確提出并倡導踐行。最早進入中國是在1996年前后,主要因為臺灣地區校園一再發生暴力與自戕事件,引起臺灣當局教育部門的重視并開始在學校開設生命教育課程。而在大陸,生命教育也是最近幾年才鋪展開來,但依然沒有收到足夠的重視,發展較為緩慢。查閱中國大陸生命教育的發展成果會發現,我國目前生命教育研究成果可操作性差,大多還是停留在對輕視漠視生命的惋惜,對現行教育體制的抨擊和對生命教育的呼吁上。而且,對于生命教育目前在國內尚無統一界定,更沒有比較權威且可行性強的高校生命教育教材。所以,目前在我國高校開設專門的生命教育課程尚不可能。
2.3 思想政治理論課是高校生命教育最合適的課程載體從中國的傳統文化看,生命哲學思想主要植根于中華民族悠久的道德文化傳統之中。如孔子曾明確的指出:“天地之性,人為貴?!保ā缎⒔?圣治章》。尊重生命,敬畏生命也成為儒家學說的基本思想。而佛教的生命觀則是通過強調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修行,把頓悟成佛作為人生命的最終目的,以達到讓人放下生命之外的一切物欲,把有限的生命融入無限的超脫之中去。道家的傳統文化所蘊含的生命哲理即貴己重生,輕物重生。的生命價值觀則是建立在其科學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指導之下,是面向人的全面發展的價值觀,是以辯證唯物主義的科學世界觀為基礎的。所以,從生命哲學的思想載體來看,思想政治理論課責無旁貸的成為高校生命教育的主要課程載體。當然,高校的其他課程也同樣負有生命教育的責任。
3以思想政治理論課為載體推進高校生命教育的幾點思考
3.1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方式應該多樣化20世紀末,葉瀾教授提出了“讓課堂煥發出生命力”的命題,指出“課堂教學蘊含著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師生的生命活力在課堂教學中得到有效的發揮,才能真正有助于新人的培養和教師的成長,課堂才有真正的活力”。[2]從生命教育的視域看,單調枯燥的理論說教遠遠不能達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在國外的生命教育實踐中,有許多值得我們借鑒的經驗。如美國的一些學生曾要求學生在進行人生規劃與教育時,給自己寫"墓志銘",讓學生真正感知死亡以至于不虛度人生。生命教育開展的比較成功的臺灣曉明女中則以引導學生探討自殺、墮胎、死刑等問題,從而達到理順學生生命觀的目的。??诰吧綄W校曾組織學生參觀殯儀館,后以生命教育為主題開展主題班級活動等等。所以,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應注意利用校內外的生命教育資源,多開展實踐性教育,如組織學生參觀監獄,參觀貧困地區人口的生活并鼓勵援助,開展有關的辯論,請相關人士進行現身說法,對一些專業問題聘請校外專業人士開展講座等。通過這些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思想政治理論課的積極性,增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信服力,也真正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目的,有效地推進高校生命教育。
3.2 加強“生命美育”教育所謂“生命美育”主要是強調在美育中凸顯人的生存方式、生活形態和生命質量的內涵,由此培養青少年認識生命之美的覺悟,追求生命之美的理念和創造生命之美的能力。[3]眾所周知,審美素質在當今社會已成為學生的重要素質之一,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大學生的價值觀念和價值取向。同時,也影響著大學生的行為方式。但受社會思潮多元化等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的審美素質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如重視形象美而輕視心靈美,對新奇事物盲目跟風,苛求完美等。這正是生命美育所期待解決的問題。在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樹立正確的美丑意識,用先進人物的事跡影響感召學生,適當開展美育系列講座,動員全體學生共同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總之,生命教育就是讓學生感受美,理解美,追求生命之美。
3.3 滲透生命基本知識教育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應適當滲透生命基本知識教育。要讓學生認識到21世紀的今天,世界生態環境已被嚴重破壞,人類也因此正在遭受生態環境的報復。因此,關注生態,關注生命已成為每個社會人的責任,同時,思想政治理論課應注意引導學生掌握生命的基本知識,如克隆人、人工受精、生命權的至高無上性等等。這里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我們往往進行了太多的生命價值教育,而忽略了生命知識的教育。如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成為人生價值及愛國主義等課堂教學中最鮮活的事例,但卻很少有思政教師向學生介紹地震及避震的相關知識,難道大學生以跳樓的方式在地震中自救以致死亡的教訓還不足以喚起教育者對生命教育的重視嗎?很多教師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戀愛觀,而忽視教育學生如何在戀愛中自我保護,如何看待“性”及因“性”而產生的困惑等。所以,從生命教育的視域看,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更不能忽視生命的物質實體而去建造所謂的空中樓閣。
3.4 加強孝道教育所謂孝道就是指子女對父母應盡的義務,包括尊敬、贍養、關愛、送終等。[4]孝道是中華民族育己育人的主旋律。幾千年延續至今,其包含有深刻的生命教育思想。我們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普遍存在的問題就是盲目追求高標準,以至于忽略了思想政治理論課最基本層面的東西。從總體來看,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材中,孝道教育不是不涉及就是一帶而過,真正占到應有比例的不多。加強孝道教育,通過讓學生感悟生命的來之不易,感受父母養育自己的艱辛,從而把孝心變為孝行。也就是說引導學生尊敬父母,關心父母,體諒父母。進一步來說,就是珍惜父母給自己提供的學習機會,認真學習,不斷完善和提高自己。在大學生活中,嚴格要求自己,勤儉節約,不搞攀比,不搞浪費,在步入工作崗位以后,認真工作,報效社會。在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加強孝道教育,不僅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需要,同樣是高校生命教育的需要。
參考文獻:
[1]王曉虹.生命教育論綱[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12).
[2]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J].江蘇教育,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