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課程建設方案范文

時間:2023-10-12 17:33: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精品課程建設方案,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精品課程建設方案

篇1

關鍵詞:精品開放課程;公安大學;公安高等教育;開放共享

2006年以來,國家先后啟動實施“質量工程”和“本科教學工程”,均將優質資源的建設和共享作為重要內容進行布局和重點支持,具體表現為“十一五”期間的“精品課程”和“十二五”期間正在實施的精品開放課程(包括資源共享課和視頻公開課)。以中國人民公安大學(以下簡稱公安大學)為代表的全國公安院校緊緊抓住國家推進優質課程資源建設、共享和信息化深度整合應用的機遇,深入貫徹落實公安部黨委“三項建設”(公安信息化建設、執法規范化建設、和諧警民關系建設)的整體部署、關于加強和改進公安教育訓練工作的意見、新世紀首次全國公安教育訓練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在推進公安類課程建設的“政策支持、技術支持、資金支持、管理支持、應用支持”方面進行了初步探索,取得了積極的建設成效。梳理、總結和反思公安院校關于推進精品開放課程的實踐,有助于進一步加強相關院校信息化條件下的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探索,提高課程建設的質量和水平,服務于高素質公安專門人才培養的需要。

一、公安院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綜述

精品課程建設是在中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以及教育信息化進程不斷深入背景下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主導并發起和實施的一項重要教育教學改革工程。就其源頭而言,它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網絡課程建設的繼承和創新,并可以溯至國外以MIT為首的院校群自2001年起發起實施并迅速發展的開放教育資源運動(OER Movement),是世界范圍內教育資源開放共享運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開放課程是原有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在資源的展示和利用形式、資源的豐富程度,信息技術對交互、測評和管理的支持等整合應用方面有了新的進步。優質、開放、共享、交互、創新、基于網絡、大規模、整合應用等,成為精品開放課程令人矚目的標簽,也成為推動我國高等教育領域信息技術和課程資源建設、課程教學整合的重要特征[1]。

近年來,精品開放課程的“國家級—省級—校級”三級資源共享體系已經形成,課程數量不斷增加,類型不斷豐富,綜合影響不斷擴大,以點帶面、示范共享的思路得到充分體現,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已經成為高校開展信息化條件下課程建設的常態。除了作為主體的高等學校精品課程之外,還基于和部分企業(如微軟、IBM等公司)合作建設特定領域的精品課程。公安部2006年起啟動了公安院校精品課程建設,教育部自2007年起推進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建設,進一步豐富了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模式、覆蓋領域和影響范圍。精品開放課程已經成為我國高等教育領域資源建設方面由教育行政管理部門主導和資助、自上而下為主推進實施、倡導較高質量標準、超大規模的分級分類布局、強調信息技術和教學設計綜合應用的優質資源共建共享的重要實踐。當然,在精品開放課程的實施過程中,也存在一定不足,例如課程重申報評審、輕教學應用,課程資源的共享和利用率不高,重視課程內容結構展示而忽視學生的學習使用需求、缺少信息化教學設計理論與方法的應用、版權保護機制不完善等,受到一些專家的批評和詬議。

公安院校的精品開放課程是全國精品開放課程的有機組成部分,在公安部有關業務管理部門的大力支持和推進下,公安院校全程參與了國家的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實踐,其發展和實踐也經歷了全國精品開放課程的完整過程。為加強公安教育訓練基礎建設,不斷提高教學訓練水平和培養質量,公安部于2006年啟動了公安部級精品課程建設,成為全國第一個行業領域發起和實施的精品課程建設項目。2006—2010年共立項建設100門公安部級精品課程,其中本科層次課程59門、??茖哟握n程30門、民警訓練類11門。為此,公安部劃撥??钯Y助課程建設,累計投入資金300余萬元。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國公安院校共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58門、省部級301門、校級精品課程近千門。其中,公安部級精品課程建設發揮了重要的杠桿作用,承接并有力推動了國家級精品課程的申報、評審和建設,也極大調動了校級精品課程建設的積極性。2012年,國家啟動精品開放課程建設以后,公安部因時而動,及時啟動了新一輪的公安部級精品開放課建設規劃,就課程建設、資源共享和教學利用等方面提出指導性要求。

近年來,公安教育訓練工作發展迅猛并且成績明顯,公安學和公安技術兩個一級學科獲準設立,極大提升了公安教育的學科地位;34所公安院校中已有本科院校22所(含籌建1所),本科院校的數量和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相應的,推動公安院校的分類布局、準確定位、轉型發展、提升質量、突出特色、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成為當前公安教育訓練工作發展的主旋律。公安大學作為一所行業特色鮮明、公安部直屬的公安高等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和其它質量工程建設在全國公安院校中走在前列。學校建設了國家級精品課程8門,占全國公安院校國家級精品課程約1/7;建設省部級精品課程(北京市和公安部)25門,占全國公安院校省部級精品課程數量約8.3%。另外,學校還立項建設了校級精品課程54門。本科教學工程啟動實施之后,學校獲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2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立項2門。這些精品開放課程除通過互聯網向全社會開放之外(例如愛課程網、網易公開課頻道等),全部課程還通過公安專網向全國公安機關開放,正在全國公安院校的教師研修、公安機關高級警官培訓、公安實戰部門的民警培訓中發揮實實在在的輻射作用。

二、“五位一體”加強公安院校精品開放

課程建設

從具體組織實施流程來說,公安院校的精品開放課程和其它的各級精品課程基本相似,以年度為建設周期,按照“先期建設-擇優推薦-匿名評審-網絡公示-建設立項-授予稱號和撥付資助資金-質量監控和完善提高”的線性過程組織實施。結合公安行業有關課程及其內容的特殊性和安全性考慮,在課程建設和開放共享方面也采取了必要措施,確保資源的安全保密、開放共享。這里以公安大學“五位一體”的實踐做法進行簡要說明。

公安大學高度重視課程建設,將高質量的課程建設作為加強教學建設的核心環節來推進。自2003年以來,學校的精品課程建設經歷了初建階段(2003—2005)、快速發展階段(2006—2008年)、提升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三個階段,目前正在積極推進新一輪的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和“十一五”期間各級精品課程總結驗收工作。為抓好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學校采取了“政策支持、技術支持、資金支持、管理支持、應用支持”五位一體的舉措,形成了課程建設的整體合力,推動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大發展。

(1)政策支持。為加強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學校堅持規劃先行,結合學校“十一五”發展規劃專門制定課程建設規劃,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重點規劃。出臺了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實施意見,明確了建設目標、過程管理、資助獎勵等措施,提出在課程組教師參與職稱評審、教學名師評選、教學成果評選、崗位聘任等方面均作為資格準入或加分條件。這些舉措后來在公安部組織的高級技術職稱評審、教學名師評選和教學成果評選中得到進一步貫徹,極大調動了有關單位和教師的積極性。有關單位均將精品開放課程建設作為教學建設的重要方面進行安排和投入。

(2)技術支持。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對信息和網絡技術支持均提出了較高要求,是課程建設和信息技術整合的重要體現。課程的網站建設、運行、維護、更新和教學錄像制作等均需要強有力的技術支持。讓教師從技術支持的壓力下解放出來,專心完成課程設計、成果提煉、教學準備和教學應用等擅長的工作,顯得非常重要。學校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引進并部署精品開放課程和網絡教學綜合平臺,投入資金建設了高質量的課程錄像演播廳,課程建設全過程得到了學校網絡信息中心的技術支持。課程組也積極吸收教學設計專業人員就課程整體優化設計提出建議。

(3)資金支持。學校落實國家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指導意見,率先投入資金加強校級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做到資金支持先行一步。學校為每門校級精品課程資助3萬元,課程獲得北京市、公安部和國家級精品課程資助資金后,再按比例配套資助。充足的資金支持,對于課程的數字化資源建設、教材建設、師資隊伍培養、教改研究、教學調研、教研交流,以及課程案例庫、試題庫、專題資源庫建設等建設活動提供了充分保障。

(4)管理支持。教務處作為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管理職能部門,對精品課程建設進行專項管理、過程管理。安排專門同志負責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做好申報組織、政策解讀、材料審核、技術咨詢、推廣交流,確保重點布局、特色引領、競爭性遴選、逐級推薦、示范共享的指導思想得到貫徹。充分發揮學校和各學院(系部)教學指導委員會的作用,對申報材料的學術性、教學性、系統性進行審核;吸收公安實戰部門專家參與課程建設和效果評估,突出課程的實踐特色;依托校保密委員會有關專家進行內容的性審核,對數據、案例、錄像、課件等進行重點把關,評估其公開范圍和公開程度。

(5)應用支持。精品開放課程的價值一方面在于資源的優質聚合,另一方面在于資源的共享應用、成果轉化。提高資源的知曉度,提高資源的可獲取性,提高資源和應用需求的結合,是提升資源共享價值的重要方式。學校以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為抓手,促進課程建設成果轉化,在教學研究立項、教學成果評選等方面優先支持,有的課程成果進入了高級警官培訓專題,有的課程成果在開辦的公安院校師資培訓班上進行展示和共享。各級精品課程已經用“五個一流”的質量標準和特色,發揮了對于全校課程建設的示范作用,成為課程建設的亮點和排頭兵。近年來,隨著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等數量不斷豐富,浙江警察學院已經在新修訂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將經校學術委員會審核的校外精品開放課程列入在校生的公共選修課程模塊,公安大學等學校也在加強通識課程建設方面積極引進視頻公開課和資源共享課等優質課程資源。

從實際效果來看,公安大學的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工作成效明顯,形成了具有公安特色的三級課程體系,建設了一批高質量的優質課程資源,確立了精品開放課程的質量標準,促進了信息技術和教學設計理論方法的應用,鍛煉了一批掌握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師資隊伍,積累了推進信息化條件下課程建設和教學改革的經驗。從課程資源來看,精品開放課程突出實訓和實踐教學,不少課程還建設了試題庫、案例庫、課程檔案,促進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結合?;诠矊>W的資源共享較好解決了資源的適度開放與內容保密的關系,有力服務了構建公安“大教育、大培訓”工作體系的需要。這是學校多年來精心培育、建設和積累的結果,彰顯了多年來重視和加強課程建設的成績,為深入推進信息技術條件下的公安特色課程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益和社會效益。

三、公安院校深入推進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和應用面臨的挑戰

當前,信息化條件下的課程建設日新月異、不斷創新,微課建設(WeiKe)、慕課建設(MOOCS)、視頻公開課、資源共享課等快速發展,正在掀起一場信息化、多元化、個性化的優質資源建設、共享、應用和創新的風暴。傳統的課程建設經歷了精品課程開放建設的洗禮,實質上是經歷了信息技術與課程建設、課程教學不斷深度整合和應用的考驗,既體驗到技術的強大功能和傳播能力,也面臨著增強資源的互動性支持、導航性支持,增強對學習過程個性化需求支持程度,提高對不同學習風格學習者的適應程度等挑戰[2]。

精品開放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機制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課程建設和質量提升是一個無止境的過程,就某一門課程來說,內容需要不斷創新、豐富和更新;就某一個專業或學校來說,要不斷擴大和壯大各級課程體系,形成逐級推進、逐級提升的更新機制。重要的是要形成基于課程自身內涵式發展驅動的自我可持續機制,在教學理念、課程團隊、教學資源、成果轉化等方面不斷提升??沙掷m發展的機制還需要充足的資金保障,解決好來自知識產權保護方面的挑戰。

筆者認為,未來高校課程建設的信息化程度將不斷提高,更加注重信息技術的綜合應用,更加注重教學設計理論和方法的綜合應用,更加關注學生“學”的需求和對“交互”的支持,更加強調學習過程的靈活性、移動性和個性化,更加強調突出學生的參與主體作用,并呈現出更多的混合式教學的特征。隨著慕課實踐、翻轉課堂等新實踐,學生將不僅局限于本校校園中,會擴展到課程信息系統中的“注冊學生”,其年齡分步、地域分布、學習背景等也會更加多元。這是未來高校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將面臨的重要挑戰。

就公安院校的精品開放課程建設來說,對信息化條件下課程形態和生態正在和即將發生的變化,在研究上、實踐上的準備還不夠充分。如何適應公安學和公安技術兩個一級學科建設對專業建設和課程建設提出的要求,加強課程的公安特色、實踐特色、理論特色,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綜合性培養,解決好實戰導向、需求導向、過程導向、問題導向的關系,處理好理論體系和實踐環節相結合的問題,是未來公安院校精品開放課程建設值得深入探索的課題。相應的,加強信息化條件下課程建設和教學應用的研究和探索,建立課程的培育機制、準入機制、質量管理機制、過程考核機制、檔案管理機制等全過程支持機制,促進課程轉型升級尤其是原精品課程的轉型升級,不斷豐富課程資源并促進信息技術的整合應用,不斷創新基于精品開放課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模式,是公安院校下一步推進精品開放課程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

參考文獻

[1] 王龍,周效凰. 中國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模式研究[J]. 現代遠程教育,2010(4).

篇2

關鍵詞: 精品課程建設 國貿專業 現代信息技術

教育部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這“五個一流”強調了精品課程的先進性,這種先進性不僅體現在師資、教材和教學等方面,更應體現在對學生能力培養上的示范性。信息技術是指利用現代通信技術手段實現信息獲取、傳遞、存儲、處理等功能的技術,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帶來了教育、教學方式的重大變革,也為精品課程建設提供了技術手段和保障。為貫徹落實教育部的精神,全國各類院校積極推行從校級、省級到國家級精品課程建設教學實踐,并開展了很多精品課程建設的教學研究。本文探討旨在培養學生能力基于信息技術的精品課程建設路徑,提出在精品課程建設中應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能力的解決方案。

一、國貿的專業特點及其對學生能力的要求

國貿專業培養的畢業生應該掌握和國際經濟與貿易相關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既需要相應的理論知識又需要一定的實踐技能,從這個意義上講國貿和其他專業并無二致。國際貿易的專業特色和學科特征又不同于其他專業,其實踐性較強對學生能力培養提出了更高要求,國貿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學生應兼具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國際貿易精品課程建設,不僅要解決“學什么”和“怎么學”的問題,而且要體現在“主動學”和“靈活用”上,這是對國貿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要求。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不斷爭創先進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旨在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的信息技術應用方案對精品課程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技術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固然重要,但對學生能力的培養是貫穿這一技術手段的靈魂和精品課程建設的最終目標。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以“立足醫藥行業,突出實踐能力”為專業定位,著眼于國際醫藥貿易的復合型、應用型、國際型人才培養,為發展我國醫藥貿易、擴大醫藥對外交流輸送專業化人才。這種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也體現在了對學生能力的要求方面,一方面,學院整合利用深厚的醫藥背景,將在醫藥行業的競爭優勢轉化為對學生培養的行業特色。另一方面,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始終強調應用型人才培養和突出學生的實踐能力,凸顯以應用為導向的實踐能力培養。

二、基于能力培養的目標開展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就要倡導教育教學改革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的應用,提高實踐教學質量,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課程建設是專業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師資、教材和教學方法等是課程建設的內容和手段,目的是提高學生能力。精品課程建設通過高水平的課程示范,集中優質教育資源,并在更廣的范圍內共享,這種教學創建活動不僅要結合該課程特點,而且要結合該課程所在的專業特征,以及該專業對學生能力培養的目標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提出精品課程建設和優化的方案。

南京中醫藥大學國際經濟與貿易專業已于2010年成功申報省級特色專業,目前在建的省級特色專業卻一直未能在省級精品課程上實現突破。以校級精品課程醫藥國際貿易為例,在從校級向省級精品課程推進的過程中,必須結合專業定位和培養目標。不僅要重視國際貿易的一般原理,而且要關注醫藥產品,跨國制藥公司,以及全球醫藥市場,體現出醫藥行業特色;同時要強化和突出實踐能力,學生對一門課程的學習不僅是要掌握靜態的知識,更重要的是對知識的學習能力和應用能力。只有滿足了上述兩個方面才能制訂出符合培養目標兼具專業特色的精品課程建設方案。

三、現代信息技術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

教育部提出高等學校建設精品課程要重點抓好七方面工作,其中之一即注重使用先進的教學方法,合理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等手段,改革傳統的教學思想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管理,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帶動其他課程建設,信息技術在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實現優質教育教學資源網絡化。將現代信息技術應用于精品課程建設,目前普遍的做法是以網絡平臺建設精品課程。除精品課程申報網站中將課程負責人、師資隊伍、申報書等內容放到網上,更重要的是精品課程學習網站將教學資源網絡化,把教學大綱、教材、教案、講義、習題、授課視頻等內容集成到精品課程學習網站中。當前發達的通訊技術和普及的網絡大大提高了教育資源的可獲得性,只要有接入互聯網的終端,學生才可以不受時間和地點限制就能輕易獲取教學資源。教學資源網絡化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但它實現了基于網絡的遠程學習,使學生的定制化學習成為可能,是現代信息技術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劃時代的應用。

2.以精品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系統。精品課程的評估標準不僅要求體現現代教育思路,符合科學性、先進性和教育教學的普遍規律,而且要具有鮮明特色。這種特色可以是課程本身的特點,也可以是課程所在的學科和專業的特色。以國貿專業為例,在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應該體現國貿專業的特色,不能孤立地建設某一門課程,應注重國際貿易理論、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等課程之間的內在關聯。一名合格的國貿專業畢業生應該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將這些能力解析后落實到相應的課程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將與之相關的關鍵內容集成到網絡平臺上,以課程之間的內在相關性為基礎,形成以某一精品課程為核心、互相關聯、相互促進的課程系統。

3.基于網絡平臺的交互式設計。作為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網絡平臺的開發要基于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教學質量,促進學生能力的全面提高。實現這些教育目標的途徑之一就是基于網絡平臺的學習情景模擬和交互式設計,提高學生的學習實踐能力及其在新環境中的遷移能力。國貿專業精品課程的網絡平臺建設更要注重學習情景模擬和交互式設計,體現師生之間的互動、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互動不可或缺。在國際貿易交易全程各個環節的實務模擬操作中,學生可以被分配為進口商、出口商、銀行、海關等身份,并根據不同身份進行該角色的實務操作,和其他學生在國際貿易流程中互動。通過這種訓練并對學生在各種角色中的表現進行評價,大幅度增強了學生能力。

四、以信息技術推進精品課程建設的建議

1.選擇相對優勢課程以課程網站建設培育精品課程。精品課程可分為國家級、省級、校級從高到低的三級精品課程體系,畢竟只有少數院校的極少數課程才能成功申報高級別的精品課程。但我們可以從本專業的課程中遴選出具有相對優勢的課程有針對性地進行精品課程培育,在從低向高級別推進精品課程建設的過程中將申報工作和課程建設同步進行。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將優勢課程爭創一流、精益求精的發展過程,先進性標準會隨時間推移和教學水平的提高而提高,無論是已經申報成功還是正在準備申報的課程,課程建設工作都是沒有止境的。有條件的學??梢再Y助優勢課程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支持按高一級別的精品課程標準建設課程網站,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依托網站建設向更高級別的精品課程推進。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南京中醫藥大學醫藥國際貿易課程是國貿專業沖刺省級精品課程最具競爭力的課程之一,在從校級精品課程向省級逐步推進的過程中,先行建設了精品課程網站,在這一框架下按照省級精品課程標準建設,建設先于申報既有利于建設又有利于申報。

2.建立以某精品課程為核心相互關聯的課程系統。精品課程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不能將該課程與所屬的專業和學科割裂開來,應形成以某一精品課程為核心的課程群,發揮精品課程先進性的輻射和帶動作用。從課程建設的角度看,通常精品課程的師資、教學方法和教學管理與本專業其他課程有交叉,精品課程建設的成果能夠為其他課程共享,實現課程間的互相促進和協同發展。從課程的學科相關性看,一個專業下的某些課程之間存在緊密關聯性,如國際貿易實務不僅是國際結算和國際貨物運輸與保險的先修課程,而且在內容上包含后者,它們對學生國貿實務操作能力有共同的提升作用。因此,對于滿足這樣條件的關聯課程應該把其核心內容集成到精品課程網絡平臺上,這樣有利于學生形成科學的知識體系和框架,有利于對本專業主干課程的學習,有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

3.強化基于精品課程網絡平臺的互動和交互式設計。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給教育資源共享提供了平臺,為學生獲取教學資源掃除了時間和空間障礙,但學生對教育資源的獲取和利用是單向的,雖然在網絡教學平臺上也有師生互動,但這種一對多的互動大大增加了教師的工作量,限制了互動的數量和效果。因此,為強化精品課程的利用效果,應加強信息技術在網絡平臺交互式設計上的應用?,F實經濟生活的仿真和情景模擬能有助于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步入社會后處理實際問題的應變力。學生之間多對多的互動打破了師生互動的數量限制,能給予學生盡可能多的練習機會。交互式設計在國貿專業對實踐性要求較高的課程中尤為重要,目前國際貿易實務、國際結算、報關報檢等課程已經有了很多教學軟件能夠實現這一功能,但這些教學軟件裝在學校的服務器上后,只有在校內IP地址的終端才能操作,限制了軟件的利用率。今后應將教學軟件整合到網絡教學平臺上,給學生分配賬號并設置周期和權限,讓學生對教學軟件的利用和其他教學資源一樣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Z].2003-04-08.

[2]魏海新,李修清.精品課程建設中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J].廣西教育,2011,(2):41-42.

[3]高潤.高校精品課程網絡化建設的研究[J].高等教育,2008(12):126-127.

篇3

1基礎醫學精品資源共享課存在的問題

自2003年4月《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以來,各高校積極響應,努力推進精品課程建設。截至2011年4月,我國高校已建設本科精品課程14233門,其中國家級精品課程442門,包括10門基礎醫學類課程[1]。這些課程向學習者提供了很多優質的教學資源,但同時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1.1師資隊伍質量差距較大

精品課程建設中優良教師起著決定性作用,不同等級醫學院校教師隊伍結構和教學梯隊存在較大差異,即使擁有同等數量的高級教師,教學水平和教學經驗也有所不同,且很多院校師資力量嚴重不足,在只能勉強完成正常本科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強行推進精品課程建設,不僅給教師造成很大負擔,也嚴重影響精品課程質量。一門優秀的基礎醫學精品課程必須由經驗豐富、教學水平高的教師擔任負責人,帶領一批素質優良、結構合理、思維活躍、責任心強、理論扎實、團結協作的師資隊伍著力研發,培養年輕教師,不斷推陳出新,保持精品水平。

1.2教學資源與精品課程建設脫節

醫學院校專業性很強,基礎醫學課程教師基本都是醫學或醫學相關領域出身,缺少既懂信息技術又懂醫學教育的人才,課程資源遠遠滿足不了精品課程建設要求。很多醫學院校即便擁有很好的教學資源、先進的教學經驗,其基礎醫學精品課程也不能將課程體系、發展前言、教學大綱、課件、重點、難點、案例、習題以及學習資料、參考文獻[2]等內容完美呈現。因此,基礎醫學精品課程建設向教師提出了很大挑戰,要求其不僅具有較高教學能力,同時精通課程建設所需的軟硬件操作,能夠依據課程建設需要,靈活地將所教授課程表現出來,發揮精品課程的優勢。

1.3教學方法運用不夠靈活

教學方法是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但由于網絡授課和技術掌握的局限性,很多教學方法在精品課程中無法體現,導致現有基礎醫學精品課程多以教師講授為主、課件及學習資料為輔,達不到“學生為主、教師為輔”的教學改革宗旨。此外,很多教師在錄制精品課程時較為緊張,課堂氣氛過于嚴肅;而基礎醫學又是概念性強、內容枯燥的課程,很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導致精品課程建設流于形式,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因此,精品課程建設中應該對教學環節多加設計,增加師生線上互動、學習討論等,激發學生學習熱情[3]。

1.4精品課程網站更新、維護不及時

教育部將精品課程推進作為教學發展的重點計劃,幾乎全國醫學高校都開展了精品課程建設。然而部分學校功利性太強,沒有體會到精品課程建設的精神,在通過精品課程評審后就止步不前,課程內容更新不及時甚至停滯,導致“精品”變“次品”。為避免出現上述情況,教育部于2004年在《教育部辦公廳關于補充規定的通知》中要求,每一門國家精品課程的網上內容要進行年度更新(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應建立一套精品課程網站更新體制評價系統,詳細記錄每次更新的內容、時間及維護人員,并成立精品課程專家小組,定期對更新數據進行評價改進,維持精品課程的生命力,保證其可持續發展。

2基礎醫學精品課程質量保障體系

基礎醫學精品課程仍處于發展階段,有許多需要改進與完善的地方;各學校網站設置與建設方案也不盡相同,導致課程質量存在差異。因此,針對課程存在的問題建立一套完整的質量保障體系十分必要。經過大量文獻檢索和調查研究,發現精品課程質量保障體系主要為學校、院(部)、團隊三級課程質量管理機構,并最終體現在輸入、實施和輸出3個環節上。

2.1質量保障管理機構

基礎醫學精品課程大多由醫學院校基礎醫學部建立,承辦單位為相關醫學院校,主要負責精品課程網站建設支持工作以及政策引導、財政撥款、技術支持等,起到宏觀掌控作用;主管部門一般為學校下設的基礎醫學院或基礎醫學部,主要負責組建優秀的課程團隊、對課程進行評估與審核,發揮著課程團隊與學校間的橋梁溝通作用;具體課程建設由相關精品課程團隊負責,其職責是制定課程細節、更新維護網站及與學生互動交流。三者相互依存,共同保障基礎醫學精品課程質量。

2.2教學質量保障環節

篇4

關鍵詞:精品課程 質量工程 教學評價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4.01.015

隨著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工程的啟動,各個高校都掀起了精品課程建設的。精品課程的建設,可以更方便地為學生提供優質教學資源,已經成為高校學科內涵建設的重要手段。本文對《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中的一些事項和教學評價進行一些探究,期望能夠為該精品課程的建設與改進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1 課程教學現狀及存在問題

《C語言程序設計》是我校目前在全校理工科專業范圍開設的一門計算機公共基礎課。其開課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編程思維與邏輯思維,最終培養學生使用計算機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結合我校教學中學生的反映,課程教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問題。

1.1 學生層次廣,個體差異大

目前我校招生層次廣泛,有???、本科、單招、中外合作辦學等層次,這些學生均要學習《C語言程序設計》課程,學生的入學成績差異較大。另外,來自不同地區的學生個體差異也很大,為統一授課提出了挑戰。

1.2 學生專業差異性普遍存在

學習該課程的學生,專業分布廣,各自對課程的重要性的認識也不同,為了能夠將本課程與其專業相銜接,需要任課老師進行專業方面的研究。

1.3 大班授課,教學任務重

該課程的教學安排,基本上都是大班上課,不少甚至是跨專業合班授課,使得任課教師很難對其進行個性化授課。

1.4 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很難動搖

課程教學中教師的中心地位還很難動搖,有些時候甚至是滿堂灌,缺乏學生的廣泛交流和溝通。

這些問題的存在,要求我們改新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精品課程的建設就尤為必要。

2 《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

精品課程的建設是一個系統的過程。我們在《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中,主要開展了以下工作。

2.1 解析國家級精品課程評審指標

認真研讀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建設標準是建設好精品課程的先決條件,我們對其指標體系進行了分解細化,結合我校實際情況,為精品課程的建設做好準備。

2.2 填報精品課程申報書

結合課程評審指標,認真填報精品課程建設申請書,反復討論,保證了格式的規范無誤,內容上要也突出了自己的特色,同時提供的支撐材料也有理有據。

2.3 制定教學及考核標準

把該公共基礎課程的特點與各專業培養方案相結合,制定出各自的教學與考試大綱。

2.4 編寫教案、研制多媒體教學課件

要求每一位任課老師都編寫各自的教案,同時,組成研發小組,投入經費,鼓勵其研制多媒體課件,并從中擇優選用。

2.5 錄制教師授課錄像

從所有授課教師中選擇其中具有豐富教學經驗,教學效果好的幾位,由專門人員為他們錄制授課的錄像。授課錄像過程中教師的授課應該有合理的授課內容且注重授課方法的先進性和趣味性。

2.6 建設課程的精品課程網站

精品課程的建設要求有精品課程網站的支撐,從而可以方便地實現課程資源的和展示。我們開發了課程網站,在網站欄目設置,界面布局,色彩配置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具有自己的特色。開發的網站充分展示了精品課程建設中的各個考核要素。

3 《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質量評價

采用精品課程網站進行輔助教學,同樣也要考慮其教學質量的評價。與傳統課堂教學相類似,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質量的優劣要更加重視學生的評價。我們從以下方面來對《C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網絡教學進行教學質量的評價。

3.1 網站的建設質量

作為優質資源展示的平臺,課程網站的建設質量,從很大程度上影響到學生學習的興趣。好的課程網站,欄目設置合理,界面美觀大方,安全性與穩定性高,方便教師和學生用戶的使用。

3.2 課程資源質量

精品課程要重視課程資源的質量,避免課件粗制濫造,教師授課錄像、課件等內容照本宣科。作為精品課程建設中極為重要的資源,要花大力氣,學校、學院進行一定的經濟投入,鼓勵教師提供優質、豐富的課程資源。

3.3 學生評價

精品課程的教學質量如何,要重視學生的使用評價。與傳統授課評教類似,我們采取在線問卷調查,在線評價系統,留言等信息化手段多方面獲得學生對使用效果的評價。

3.4 教師與督導人員評價

教師可以從易用性、安全性等方面來對精品課程網絡教學的教學效果進行評價,教學督導人員按照評價指標進行評價。評價結果作為衡量教學質量的一個因素。

3.5 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

教學研究與成果反映了教師在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手段上做的革新,有利于學生不斷的接受新的教學內容,從一定程度反映了教學質量的效果。

4 結束語

作為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建設如火如荼。這對于提升學校學科內涵建設有積極的意義。結合我?!禖語言程序設計》精品課程建設的實際,本文分析了課程的教學現狀,研究了精品課程的建設內容,最后給出了精品課程網絡教學的教學評價因素?!禖語言程序設計》教學過程中,精品課程的建設對于提升我校該課程的教學的效果有明顯的提升。下一步,我們應更加注重精品課程的建設,為進一步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提供良好的保障。

參考文獻:

[1]謝幼如,尹睿,謝虎.精品課程群支持的專業綜合改革與實踐[J].中國電化教育,2013,(8).

[2]胡德華,任磊,車丹.國家精品課程網上資源用戶滿意度評價模型構建[J].現代圖書情報技術,2013,(1).

[3]張大良.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加強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J].中國高教研究,2013,(1).

[4]申自浩,李云全.高校多媒體教學探析[J].科技信息,2012,(25).

作者簡介:申自浩(1980-),男,河南南陽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計算機網絡、課程教學與教學理論,河南理工大學計算機學院,河南焦作 454003

篇5

關鍵詞 高職高專 精品課程 過程管理 效果評價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60

Vocational College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Curriculum Teaching

Process Management and Effect Evaluation

HU Weidong, LI Zhengying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Baotou, Inner Mongolia 014109)

Abstract We studied in a comprehensive, in-depth perspective on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vocational education courses related to the regulatory process of thinking, and to diversify the implementation discussed ways and means to manage food professional quality courses for the teaching process, while for high Vocational special feature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systematic exposition, presented by analyzing factors vocational food professional features, management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process details, teaching methods, training, etc., to solve such fine teaching management processes and final results evaluation.

Key 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quality curriculum; process management; effect evaluation

0 引言

高校教學改革中的精品課程建設一直是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建設優秀的精品課程也成為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重點工作。自2003年教育部下發《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后,精品課程建設工作受到高度重視。精品課程的建設本身需要一個長期、不斷深入的建設和發展過程,在過程中如何進行有效監管,是目前普通高校與高職院校普遍遇到的問題,尤其是高職類院校,由于近年來擴大招生、入學分數、職高性質等因素導致高職院校的生源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效提高高職高專類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已經成了十分緊迫的任務。①

目前,據國家精品課程資源中心統計,其資源庫中已收集各級各類精品課程約為24742門課程,通過各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精品課程體系已經初見成效,分別分為校、省、國家三級。其中眾多優秀的校、省及國家級精品課程受到了廣大師生的歡迎。因此,高職高專食品類專業的精品課程數量有限,通過質量和過程的目標管理,能夠加強此類精品課程的教學管理質量。此外,高等職業教育培養的是生產一線的技能型、實用型人才,通過對此類課程效果評價研究,增加精品課程的綜合表達,有助于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的建設工作積極的開展。

我國作為農業大國,人們衣食住行中食品的重要性不容忽視,食品專業在全國各大高校都是重點專業,尤其各地區的農業大學均以食品專業為打造精品課程重點專業,其精品課程的過程監管也就成為了重中之重問題,重視高職院校食品專業中精品課程的過程管理與效果評價更是勢在必行。

1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教學過程管理

1.1 高職高專精品課程教學過程管理的研究意義

1.1.1 提高高職高專院校教學整體水平

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雹诖蛟旄咂焚|的精品課程可以提高整體學院專業的教學實力。從而推動教學不斷提高,增強教師對課程品質的重視程度。對于五個一流的建設過程,也就是教師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的提高,對拓展課程教學手段、方法、內容中均起到推動作用。

1.1.2 增加精品課程多元化因素和完善最終效果評價

通過對精品課程建設過程監管的研究,有效形成整套體系化內容,如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共享、課程教材編寫與應用多元化效果、教師教學手段方法綜合評定等因素,都能為精品課程建設增加多元化資源和綜合手段,從而更加有效地實施精品課程的課程檢驗與評定,從而完善最終評價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標準。③

1.1.3 確保高職高專院校精品課程管理目標的實現與順利完成

高職院校精品課程的建設目標是完善立項前的申請,鞏固追加立項后的管理,從而達到監管與執行并重的目的,積極鼓勵建設精品課程的過程監管,從課件的制作、教材的選擇、教案的編寫,講義的內容、實踐的過程以及師資隊伍的培養等方面著手,充分考慮高職院校的課程特征,抓住實踐教學的重要性,在教學過程的監控管理及教學效果的評價方面個性化管理,有效達到教學過程監管的目標。④

1.2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特點分析

1.2.1 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并重

高職高專院校除了對理論教學有較高要求外,更加重視實訓、實驗教學的過程,其中實施例如項目導入、方案模擬、實際操作等方式,進行教學的綜合素質培養模式,針對實踐課程而設立的精品課程,更加注重實驗的制作與組織順序,在建設過程中更加需要重視和監管。食品專業多以化學、物理實驗為依托,進行檢測或加工的實訓課程根據課程性質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效果。⑤

1.2.2 授課對象特殊性與就業趨勢目標性

高職類院校授課對象多為職高類學生入校,教學課程與普通高等院校有很大差異,針對性也更強,其就業趨勢也更加多元化,很多課程設置具有較強的就業實務數據佐證,增強了精品課程過程監管的證明材料。

1.3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教學過程管理方法

1.3.1 教師隊伍的培養管理

高職教育的教師隊伍特征為――“雙師性”,既擁有專業的國家認證的資格證書,又擁有相關的教師資格認證,也就是說從教人員不僅是專業知識的傳授者,更應該是本行業的能手、行家。通過精品課程建設過程教師素質培養,大力加強“雙師素質”師資隊伍建設,提升教學內涵建設,積極將專業教師送進相關企業進行業務能力和專業素養的鍛煉,通過精品課程建設優化教學團隊,把企業的相關人員請進校園與課堂,擔任兼職教師,把企業文化傳授進課堂,將企業中所需要的人才標準告知學生與教師,有的放矢地進行課程教學和課程建設。⑥此外,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還可以組織教師參加定期舉辦的教師技能大賽,分為教學部分、實踐部分、說課部分,將課程深入研究,挖掘精品中的精品,精華中的精華,從而強化教師對于課程的理解,推動教師隊伍進步。同時,將獲獎的教師設計錄像環節,將現場教學公布,讓全校師生學習觀摩,促進精品課程的延續。

1.3.2 教學實施條件管理

依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要求、目標與形式等,對于教學過程前的準備階段,通過加強軟、硬件條件設施的形成管理體系,提高教學手段與方法,通過增加教學工具與器具、教學場地、實驗室建設、實訓基地培養、校企合作方式,增加教學實施條件的多元化管理,將精品課程所需要的教學方法多樣性,如以板書為主,課件為輔的方式,在課件中加入動畫、視頻效果,對食品生產過程、檢測方法、安全質量控制等過程進行動態演示,制作微課――簡短的視頻與課件,進行項目總結與規范評定,拓展教學實施能力。

1.3.3 加強理論與實踐課堂教學管理

精品課程教學的主要環節是課堂教學,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驗,都需要在課堂教學中互動,交流,尤其是實踐環節,需要由學生為主導,進行操作,教師的演示過程需要聯系學生實際,生動講解,不能將理論知識死搬硬套,生硬地施加給學生,師生能和諧有機地形成教學共同體,學生也參與到教師講課的思考當中,共同完成課堂效果。教學過程保證生產崗位的技術環境,課程的深度、廣度須能體現出高職教育的實踐性特征,盡可能地創造生產實踐現場環境模擬,以學生為主體,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并建立聽課、評課制度。評課要堅持“有聽必評”,組織教師參與討論與評課。為了便于及時發現課堂問題,進行動態管理,有必要利用攝像或錄制等手段,記錄課堂講授情況,課下進行評價和意見反饋。

1.3.4 教材建設管理

由于精品課程的成果轉化形式之一為教材建設,可以每年組織教師積極編寫國家高職高專教材工作,在編寫過程中進行精品課程的深化建設,在選擇教材時,需考慮高職特點,選擇實訓教學過程詳細,有針對性的教材作為精品課程教材進行教學,深入淺出,同時注重教材的時效性,使學生盡可能接觸最新知識成果。

1.3.5 建立數據資源管理

通過網絡與微信公眾平臺的推廣與維護,建立食品專業的數據庫平臺建設,對相應的交互系統進行管理,上傳網絡資源共享,進行模塊設置,建立共享機制,將優質的教學資源,通過網絡分享于更多學生與受眾,充分做到知識無國界、無地域的傳播,拉動高校對教學工作的投入,將先進經驗和優秀成果展示與推廣,豐富網絡教學內容,改進網絡教學方法,擴展優質課程資源的輻射范圍。⑦在信息化發達的今天,還可以通過移動互聯業務,對精品課程的相關資源進行有效傳播,使用微信公眾平臺,精品課程的片段,最新教學過程,最新的進度,從而監控精品課程的進程。

1.3.6 規范教學考核管理

針對傳統考核的閉卷方式的單一性,制定綜合考核標準,如通過學生操作實踐能力考核、在企業實訓能力考核以及開卷考試考核等方式,讓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相關知識進行問題深入分析,利用在企業實習的機會增加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評定,便于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記憶。

2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教學效果評價

2.1 精品課程效果評價的類型

我國將精品課程的評價分為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通過“學生評教”和“校內督導評價”兩部分內容進行精品課程的過程與最終評價,僅僅通過這兩種類型進行評價尚不足以具有權威性與公信力,亟需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機制和評價體系來規范精品課程的實施,聘請相應的專家與行政監管對精品課程建設過程進行督導和監管,提出寶貴建議,對于監督課程建設進度形成無形的推動力,有利于決策部門掌握精品課程動態與發展趨勢,從而進行進一步監控與制約管理,從而達到精品課程建設的持續性、新穎性、全面性等因素形成。⑧

2.2 高職高專食品專業精品課程的評價方式

2.2.1 網絡公眾評價方式

通過網絡方式讓受眾對精品課程的組織、效果進行過程與結果評價。進行投票或意見填寫,征求更多大眾意見,提高精品課程建設中的質量問題。由于資源共享的因素,對網絡方式評價方式,應該更加注重公眾的聲音,總結綜合因素,制作更加適合的資料,整合更加有效的方式,從而開拓精品課程的多元化進程,全國各高職高專院校的師生可以共同討論,定期組織論壇、會議,探討精品課程評價與建設管理方案,集思廣益。

2.2.2 教師與學生互相評價方式

師生交互和教師之間的交流作為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符合教學規律,教師如果不能積極聽取學生對于本門課程的反饋意見,將會越走越遠,學生也要及時與教師進行溝通,解決精品課程中出現的問題,從而形成教學相長,達到即時問答、達標測試、學習分析等目標。⑨

2.2.3 聘請專家與專業人士進行效果評價方式

專家和行業精英定期入校講座與課堂引導,可以有效提升教師與社會的聯系,了解行業最新動態,整合資源,擴大教學手段。通過專家對精品課程進行評價,是最具權威性和最合理的途徑之一。⑩

2.2.4 企業及用人單位評價方式

學生在企業實習期間,企業相關人員也會對學生綜合素質進行評價,并且通過學生的表現,可以評定學生本門課程乃至整個專業是否學到了實質可以應用的知識,通過企業的反饋意見,能夠更加合理的提升精品課程的建設效果,培養更加符合企業要求的人才,使精品課程下的學生更適合企業的用人需求。

2.3 高職高專精品課程評價標準制定

根據以上論述,針對高職院校精品課程標準進行研究與分析,得出以下標準:第一,教師教學工作與綜合素質培養方案,不應單一的進行理論與實踐教學,還應該通過多元的手段,對結果進行有效評定,如媒體方式、網絡方式、微信公眾平臺方式;第二,高職高專院校食品專業課程標準應以培養食品專業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為宗旨,體現工與學相結合的特點,通過企業與學校共同建立培養機制,將企業工作過程和人的職業成長聯系在一起,提煉工作過程知識與結構,重新排列分配,建構本職業行動領域的工作過程知識,重視實踐帶給學生的就業效應;第三,培養學生的學習成果不能只依靠單一的考卷進行評定,應該將綜合能力分配不同比分,進行合理分區,劃分出教學、實踐重點與考核方式;第四,高職高專精品課程建設標準應該由高職院校的教師、研究專家聯合企業、行業一線的實踐專家共同制定。

*李正英為本文通訊作者

項目來源:內蒙古農業大學教學改革基金項目

注釋

① 陳曉毅.高校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幾點不足[J].科技情報開發與經濟,2007(3):257-258.

② 崔允t.國家課程標準與框架的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1(8).

③ 黃存華.創建精品課程的思考[J].河池學院學報,2008(2).

④ 王達光,甘井中,譚曲.基于網絡高校精品課程建設平臺研究[J].大眾科技,2007(12):123-124,128.

⑤ 張胤,鄭家茂.實施精品建設工程優化課程教學資源[J].高等理科教育,2005(6).

⑥ 趙楊群.精品課程優質教學資源建設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0(24).

⑦ 趙燕.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精品課程網站建設[J].江蘇科技信息,2011(3):30-32.

⑧ 劉曉歡,向麗.高職課程標準基本問題探討[J].中國高教,研究,2009(4).

⑨ 趙紅剛,甘亞平,劉世杰.關于互動式網絡教學平臺可持續發展的思考與實踐[J].中國醫學教育技,2009(6):554-557.

篇6

關鍵詞:水產食品學;精品課程;體會

人才培養質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主題和目標。精品課程建設是新時期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舉措,是解決新時期教育規模持續增長與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矛盾的有效途徑,也是先進教育理念和現代教育技術的完美結晶。教育的最終目標是教育對象的全面發展和精神內核的健康形成,而教育本身則是以課程為核心的。[1]因此,課程建設質量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人才培養的成敗,而課程建設的質量又以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2]為導向。正是這種導向使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食品學》于2007年申報省級精品課程獲得成功,2年后又被省教育廳推薦參與國家精品課程申報。

一、把握特色、準確定位、科學規劃是精品課程建設的基礎

首先,深刻理解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內涵,全面分析《水產食品學》課程的歷史、現狀,提煉出課程特色。綜觀我?!端a食品學》課程的建設歷史,大致可劃分為四個時期,即課程雛形期(1958-1966)、初期發展期(1978-1992)、課程形成期(1993-2003)和課程成熟期(2003-)。[3]根據課程教材建設、課程內容體系建設、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以及教育教學方法的創新等情況,應凝練出貫穿于課程建設始終的三大特色,即基于《水產食品加工學》校級重點教材以及結合地方產業發展需求而設置的全新的課程內容體系,基于難點貫穿于實踐教學環節以及“非定期工廠專門訓練”的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教師科研成果貫穿于理論教學、創新人才培養計劃、實驗教學與畢業論文的科研引領的特色教學。

其次,要全面分析課程隊伍、教學理念、教材建設、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研究與改革以及教學成果等,對課程進行準確的評價和定位。確定課程建設目標,即將本課程建成校級、省級還是國家級精品。經過分析,我們認為:《水產食品學》是海洋類高校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海洋生物資源綜合利用特色的具體體現,也是其他農業及輕工院校食品專業的重要修讀課程,而我?!端a食品學》課程經歷長期的建設與發展,凝聚了幾代人艱苦努力,形成了符合我國海洋水產加工產業現實需要和未來發展需要的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其教材在我國主要海洋類高校中得到推廣應用,同時,本課程與國內外同類課程相比處于先進水平。因此,本課程定位于建設成國家精品級課程。

第三,依據課程建設目標,制定出科學而可行的課程建設規劃。要根據精品課程的指標和內涵,結合課程自我分析與總結,制定課程建設方案。方案應詳盡具體,既要符合實際,又要抓住重點,力求建出有自己特色的精品課程。

二、合理構建課程教學團隊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關鍵

一支師德高尚、治學嚴謹、教學能力強、學術造詣高的課程教學團隊是建設精品課程的根本保證,教學團隊應由掌握最新教學理念,把握學科前沿,有豐富教育思想和高超教學藝術的教師組成,課程負責人應該是一個教育專家或教育大師和專業學科的領軍人物,在國內外有較高的聲譽。[4]隊伍的知識結構、年齡結構、職稱結構、學緣結構都應是合理的梯隊。所以,在師資隊伍的建設中,一方面要發揮老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創造機會有目的、有計劃地派骨干教師去國內外先進院校學習,并建立良好的交流合作關系,以期建立一支過硬的師資隊伍。如本課程就實施了青年教師的“骨干教師培訓制”、“新教師帶教制”、“青年教師導師制”、“專業教學團隊制”和“教學業績考核制”等措施,使得課程中青年教師綜合素質得到顯著提高、師德師風建設取得明顯效果、學術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團隊整體建設取得了顯著進步。

三、教育與教學創新是精品課程實現質的飛躍的源泉

精品課程應集科學性、先進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體。[5]先進性、科學性和教育性集中體現于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中,而現代化特征又集中反應于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和教學資源中。知識經濟的核心是創新,高等教育要以培養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人才為己任。因此,課程建設必須以創新為主線,貫穿于教學內容、課程體系、實踐體系、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資源。既要將重點與難點融入實踐教學體系使抽象問題形象化、具體化,又要將教師科研成果融入理論教學、實踐教學以及大學生新苗人才計劃。這樣,才不僅加強科研轉化教學的力度,體現出科學性和先進性,又能充分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水產食品學》精品課程在以下幾個方面體現出創新。首先,相比于日本及國內同類課程,在內容體系上強化了水產食品加工新技術、質量與安全知識點,構建了原料、加工、安全與實驗四大知識模塊的內容體系,表現出課程的先進性和實用性。其次,知識難點有機融入基本技能訓練、綜合技能訓練、設計性實驗訓練并延伸到生產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采取了“非定期工廠專門訓練”,構建了新型的實踐教學模式。第三,科研成果融入理論教學(如魚醬油組胺控制技術)、實驗教學(調味醬煮海帶加工)以及省新苗人才計劃(如純干刺參即食加工關鍵技術研究)、校創新實驗(如利用海帶做原料制新型涼粉)等,大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多種教學手段的聯用,促進了傳統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改革與創新。課程重點采用了下列教學方法。(1)案例教學:針對水產加工業存在的一些問題,提出典型案例,通過討論、分析和交流,有效激發學生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加深了學生對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如魚片干制品,在貯運與銷售過程中出現色澤有白而透明逐漸變為黃而不透明、接著表面會發粘、繼之發生霉變。這種變化為什么有的魚種易發生而有的魚種不易發生?為什么春夏季節容易發生?理論機制如何?怎樣有效控制等。(2)現場教學:充分利用舟山發達的水產加工產業和課程實習基地的優勢開展現場教學,將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加深學習印象。如,王陽光研制的在浙江興業集團應用的超低溫深冷凍結設備,通過現場教學,學生比較直觀地了解到設備的工作原理、生產能力、能耗情況、操作注意事項以及制冷劑等。(3)形象教學:海洋生物資源的多樣性為水產加工產業提供了豐富的原料,但是卻給教學帶來了不便,學生往往對許多原料沒有直觀的認識,學習興趣低。利用課程網絡原料庫介紹水產原料的形態學、生物學、原料加工特性等知識,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4)創新教學: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如,東海光參價格低廉的重要原因是表皮堅硬和泥砂較多,如何解決?主講教師通過自己的科研課題設計思路、解決方案等引導學生從生產實際中發現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并重點介紹創新的思路,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本專業學生2006年和2007年分別獲得省科技廳新苗人才計劃項目3項和7項,與課程的創新教學密不可分。(5)育人教學:針對目前的就業環境和個別學生不愿學習的問題,課程利用育人教學法解決學生的思想認識問題,引導他們主動適應環境。

四、教學資源共享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目標

精品課程的建設需要大量的教育資源,教育資源的收集與整理又需要大量的人財物。精品課程尤其是國家精品課程最主要的一個目標就是要實現教育資源共享的理念,強調高校間教育資源的共用、共享和優勢互補。[6]計算機技術、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教學資源共享提供了保證。好的課件、網絡課程和教材等資源為廣大師生所共享,將會促進教學質量的提高,進而促進我國高等教育的發展和辦學效益的增長,是一個能產生巨大社會效益的舉措,應該大力支持和倡導。在精品課程建設中,需要打造出一流的課件、一流的課程網站、一流的網絡教材和教學錄像,并且能夠以開放的形式呈現在網絡上,為廣大高校師生所共享。

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實現資源共享,是《水產食品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的一次突破。一方面,便于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利用網絡收集最新學科的動態信息,制作多媒體課件,充實課堂教學內容。另一方面,便于學生在課前對本課程的教學目的、要求和內容進行了解。同時,在授課過程中,可以利用校園網通過共享文件教學、交流,向學生介紹專業網站,甚至直接打開網頁教學;在課后,學生可以利用網上習題,網上試題庫進行復習和自我檢測。目前,本課程已制作完成并上傳至校園網教務處網站的上網資源有:(1)課程導學(包括課程簡介、教學規范、教學方法、教學大綱);(2)理論教學(web課件、PPT課件、教學視頻);(3)實驗教學(基礎實驗、設計設計實驗、綜合實驗);(4)參考資料(包括主要參考書、相關網站、主要參考期刊、魚類介紹、國內主要水產加工專家);(5)在線自測(自動題庫生成);(6)課程作業(在線布置作業、在線網絡考試、在線社會成人考試);(7)交互園地;(8)博客中心;(9)課程團隊對外交流與合作等。

總之,精品課程的建設重在特色、重在創新、重在改革。課程建設是一個動態過程,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現代教育理念的發展、教育改革的深化及現代教育技術的進步,對精品課程的內涵、要求和評價指標體系也會不斷發展。所以,精品課程建設要與時俱進,要與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相適應,要不斷地更新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關立強,王翠,丁霞.高?!熬氛n程”建設中的幾點認識[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8,(2):332.

[2] 伊輝勇,應曉躍.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對課程建設的導向作用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188-190.

[3] 鄧尚貴,夏松養,陳小娥,等.浙江省精品課程《水產食

品學》:http://scspx.省略/site/display.php?actionPage=treemenu/declare_info&treemenu_id=1.

[4] 秦宗會,胡武洪.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之一――師資隊伍[J].中國西部科技,2008,7(20):64-65.

篇7

[關鍵詞]高等學?!〗虒W建設 質量工程 精品課程

國家啟動精品課程建設的目的,一方面是要遴選出一大批代表教學工作高水準的優秀課程,利用現代計算機網絡信息平臺,在全國范圍內推進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引導、激勵高校搞好自身的課程建設,推進教學改革,促進教育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校、省、國家三級精品課程建設體系中,高校的精品課程建設力度、建設水平以及對學校發展產生的長遠影響,是實現教育部“質量工程”精品課程建設目標的基礎和保障。

搞好精品課程建設的現實意義

從高校自身的辦學規律和需要上講,精品課程建設決不是暫時的短期行為。課程建設作為學科發展和專業建設的重要依托,始終受到高校及其主管部門的高度重視。

體現學校辦學水平和辦學實力的標志作用。培養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是高等學校的兩項基本任務。課程既是學校開展教學工作的基本單元,也是學術活動和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體。從概念和內涵上講,對精品課程的要求更高于一般的優秀課程。精品課程在課程負責人及師資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手段和方法以及教學效果等諸方面,更突出建設水準的標志性、開展建設工作的系統性和取得教學成果的全面性。對一所高校來講,其精品課程的數量、質量、級別層次及其結構分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學校教學和學科建設的最高水準。

對其他課程的示范、輻射作用。精品課程在建設方向、建設過程和建設成果等方面能夠成為學校其他課程學習的榜樣,會對其他課程教學工作的進步起到積極、有力的影響、促進作用??茖W性、先進性、整體性、有效性和示范性是精品課程最顯著的特點。學校根據不同階段的實際發展情況制訂適宜的校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是基礎較好的課程經過課程組成員的集體努力可以達到的標準。參照評估指標,與已有的精品課程建設成果相比,其他課程容易找出存在的問題和差距,明確工作努力的方向。高校應以精品課程建設為突破點,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和發展規劃,打造一批具有時代特征和示范、引領作用的高水平課程。

對重要課程教學質量的保障作用。為了保證學校的總體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在全面促進課程教學水平提高的同時,高校一般都把影響面大的公共基礎課程和主要的學科基礎課程,以及對專業人才培養規格、培養特色具有重要支撐作用的專業主干課程作為建設的重點。建立精品課程評估指標體系,開展精品課程的建設、遴選和檢查工作,為這些重要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水平的保持提供了穩定而有效的約束與控制機制。精心制訂建設規劃、設立建設項目、明確建設任務、提出工作要求,采取多種措施遴選并強化建設一批具有相對較高水準的精品課程,會對相關課程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

堅持不懈,持續搞好高校精品課程建設

國家啟動質量工程建設以來,許多高校在精品課程建設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有些學校,由于種種原因也出現了“為精品而突擊打造精品”,教學改革力度弱,精品課程建設項目驗收、評選留于形式,經費投入大而效益差等問題。這不僅背離了教育部關于精品課程建設的初衷,而且浪費了人力、物力和財力,損害了學校教學管理部門在教師、學生中的形象和信譽。高校精品課程的建設任務任重道遠,決不能一蹴而就。

精心制訂學校精品課程建設規劃,完善并實施系統、高效的課程建設管理辦法。精品課程是一個相對概念,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有著不同的標準和要求,體現著各自的特色。高校要根據本校的人才培養定位、專業結構和學科布局,把精品課程建設納入學校課程建設長期規劃,把課程建設規劃納入到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發展的總體規劃之中。形成一般課程建設、重點課程建設和精品課程建設立體化多頭并進的教學改革與發展格局。對教學建設工作,采取以點帶面的方式進行,既進行立項強化管理,又提倡、鼓勵廣大課程組教師自發、自主地進行日常課程教學的建設與改革,有計劃、有重點、分步驟地穩步提升總體課程教學水平。學校要加強對課程建設管理的研究和對課程建設實際狀況的分析,制訂科學、完善的課程建設管理辦法,突出“協議”式責任管理,建立制度化的管理程序和管理體系。

明確科學合理,操作性、指導性強的校級精品課程評估標準。精品課程一方面應該具有多種良好、完善的教學保障條件,另一方面還要在實際教學中體現較高的教學水平和顯著的教學效果。在國家、省、校三級精品課程分體系中,每一層次的精品課程都是相對意義上的高水平。正是考慮到這種“精品”概念的相對性,教育部在制訂國家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時,絕大部分都采用描述性的彈性評價指標。高校在制訂校級精品課程評估指標時,應根據本校當前的實際辦學水平,在參照國家精品課程評估標準框架的基礎上,對各評估項目進行適當地具體細化,提出明確的量化要求。同時,也可就現時狀態下課程教師實際履行教學工作規范情況、教學效果實證材料等對考評項目進行擴充。要使評估項目和指標能在課程建設任務的明確與落實、精品課程評選與跟蹤檢查方面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性。簡單地套用國家的軟性評估指標,會在校級精品課程的管理過程中,較難引導課程建設組明確工作任務和努力的方向,在課程建設項目驗收和精品課程評選時也很難確立較為具體、客觀、統一的參照標準。

提高課程建設項目負責人對教學團隊的組織、領導能力。課程項目負責人在精品課程建設和課程教學工作中起著極為重要的引領作用。對課程負責人的個人素質要求體現為“四高”,即學術水平高、教學水平高、管理水平高、職業道德品質高。作為開展課程建設工作的領頭人,對外來講,課程負責人對該門課程在教學和建設方面所做出的貢獻,往往代表著課程教學團隊的最高水平;對內來講,課程負責人四個方面的素質和能力水平,對所在教學團隊的其他成員具有極大的影響力。精品課程建設是一項綜合性的系統工程,涉及到師資、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等諸多方面,需要課程組全體教師付出共同努力,需要有方案、有目標、有計劃、有思路、有重點、有措施地進行;需要任務分解、責任到人。課程負責人的學術水平、教學能力、人格魅力和工作作風,對課程團隊全體成員起著重要的示范和感染作用。特別是他的組織、協調、激勵、領導等管理能力,決定了課程教學團隊的集體凝聚力和教學工作、教學研究、學術研究的方向和活力。實踐表明,能夠系統、全面地取得較大建設成效的課程,都與課程負責人的全面素質情況有著直接關系。因此,要注重強化課程負責人的集體協作意識

和合作精神,提高其對課程教學團隊的組織領導能力。

充分利用精品課程共享教學資源,推進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內涵發展。作為“質量工程”四個重點項目之一的精品課程建設,是在現代網絡技術在高等教育教學中廣泛應用為背景推開的。自2003年以來,國家、省級財政以及各高校投入巨資用于精品課程建設,經過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六年的共同努力,已遴選、積累出了大量的優質課程網上教學資源。這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系統共有共享的寶貴物質和精神財富。精品課程建設的最大效益,主要是從全國高校對形成的優質教學資源的共享利用中體現出來。如何充分利用好這些優質資源,更好地發揮國家級、省級乃至高校校級精品課程的示范、輻射效應,最大程度地實現“質量工程”建設的預期目的,是當前教育主管部門特別是各高校要普遍關注、思考并付諸努力的問題。

國家教育行政部門在精品課程的遴選過程中能夠發揮較大的導向、激勵作用,而在精品課程優質資源的推廣、利用方面,高校的內涵發展意識和對搞好人民教育事業的責任感、自覺性就成為工作成效的決定性因素。目前,高校對“質量工程”精品課程建設的關注點還主要集中在三級精品課程的建設、申報評選方面,精品課程資源的利用遠沒有達到預期效果。⑤在“質量工程”建設的后期階段,高校要特別注重如何充分利用網上優質資源促進本校課程教學質量的提高上,要創造條件和氛圍,有計劃有針對性地組織全校教師、學生廣泛了解、深入分析各級精品課程教學資源的利用和借鑒價值,將其優勢滲透到具體課程教學工作中。高校應踏踏實實地關注、專注于學校教育教學事業的內涵發展,力爭使學校成為精品課程共享資源的最大受益者。(作者單位:江蘇科技大學教務處)

注釋

①仉志余,王建軍:“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認識”,《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5年第8期,第22頁。

②張晶:“精品課程建設的實踐與思考”,《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143頁。

③李銀芳:“高校精品課程建設中應注意的幾個問題”,《中國高教研究》,2007年第1期,第91頁。

篇8

關鍵詞:數字化校園;精品課程;共建共享

作者簡介:張澤洪(1977-),男,四川宜賓人,西華師范大學教務處,助理研究員。(四川南充637009)

基金項目:本文系四川省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西華師范大學四川省教育發展中心資助項目(項目編號:CJF011022)、四川省教育廳教研項目(項目編號:P0926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2)16-0031-02

隨著國內高校數字化校園的建設,如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共同參與數字化資源建設,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已成為各高校師生普遍關注的問題。根據教育部文件,2003年-2010年教育部、財政部共批準建設國家級精品課程3875門。然而,精品課程資源應用效果卻并不樂觀,網站訪問率低、重復建設率高,共建高校少,共享覆蓋面窄。

一、數字化校園的概念

數字化校園是以數字化信息和網絡為基礎,在計算機和網絡技術上建立起來的對教學、科研、管理、技術服務、生活服務等校園信息的收集、處理、整合、存儲、傳輸和應用,使數字資源得到充分優化利用的一種虛擬教育環境。其中,教學和科研應用是數字化校園建設的主要目標;網絡和環境建設是數字化校園的基礎;信息資源建設是數字化校園的核心。

二、精品課程共建共享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教育部精品課程建設目標中,明確提出應當用現代化的教育信息技術手段將精品課程的相關內容上網并免費開放,以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質量。但是,要充分發揮精品課程資源的示范作用,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

1.缺乏統一的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平臺

目前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平臺主要由課程建設高校和公司(如天空教室、華秦教育軟件等)共同建設,其他高校共享使用。[1]不同的高校使用的課程建設平臺不同,部分高校沒有使用建設平臺,而臨時組織技術人員制作網頁。評選出的國家精品課程,主要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中國開放式教育資源共享協會(CORE)網站、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進行開放共享。通過精品課程建設與共享,優質資源起到了一定的示范輻射作用,但從共建共享來看,還有很多地方需要進一步改進。

2.數字化校園建設進度不同導致課程資源的獲取性低

我國經濟發展地域不均衡性決定了高校發展存在的區域差異性,即經濟發達地區高校數字化校園建設水平與經濟欠發達地區存在差異,這導致課程資源獲取性存在地區差異,影響了精品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水平。同時,由于沒有建立及時的更新措施,課程網站的無效訪問度較高,通過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站的課程資源網站地址,對從2003年到2010年所有國家級品課程進行鏈接訪問,[2]統計情況如表1所示。

3.精品課程建設缺乏有效的共享共建模式

精品課程建設往往是通過高校、教師、學生和開發平臺建設公司來共同完成,而最終課程使用者實際是教師和學生。只有師生雙方在共同完成教學目標的教學互動中,才能發現課程建設存在的問題并通過教育管理部門和平臺建設方共同來解決問題。因此精品課程優質資源要起到示范輻射作用,必須在校際間、校企間、師生之間建立一套有效的共建共享模式。

三、基于數字化校園的精品課程共建共享模式構建探索

在數字化校園環境構建完成后,精品課程在教學活動中的諸多問題將得到很好解決,當然要建設好精品課程這一優質教學資源并使之示范效應得到發揮還必須在建設者、使用者乃至參與者構建一個共同建設共同享用的新模式。

1.建立基于課程建設者之間的共建模式

課程建設平臺公司和高校、教育行政部門共建精品課程數字資源,實現精品課程更大范圍的共建共享,需要教育行政部門的引導及支持,采取有效的方案、政策和激勵措施。同時,公司應該根據課程建設不斷完善課程建設平臺,在技術上與數字化校園環境接軌,充分體現課程資源的共享性和應用性。在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審過程中,應提高精品課程共享輻射能力在整個評審指標中的比重,評審后加大資金支持力度,建立基于課程建設多方的共建機制。

2.建立基于高校之間的共建共享模式

目前,全國高校都在建設精品課程,各個高校之間課程有交叉,同一門課程在全國多所高校都在建設精品課程。筆者在國家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網查詢中發現,教育學類課程就多達47所高校在建設國家級和省級精品課程。同一門精品課程建設,不同高校有不同的建設平臺、課程資源類型、網站格式,這就需要有一個公共平臺整合這些資源,讓學習者能從這些資源中獲取最優質資源。同時,所有這些高校都應該共同參與這門課程建設,把自己最優質的資源上網,讓所有高校學生通過網絡資源對這門課程的學習達到最大效果,達到學習目標。建立這種高校之間課程資源的共建共享模式,既加強了高校的區域性合作,也起到了對精品課程的宣傳推廣作用,使學生能夠充分了解本校以外的精品課程資源,大大推進了精品課程共享進程。

3.建立基于師生之間的共建教學模式

學生是精品課程的直接受益者,課程學習目標的達成必須通過學習者來完成。課程資源建設必須強調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從外部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從學習資源的接受者轉變為學習資源建設的主體,通過學習情境的創設和體驗,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3]教師是課程建設者和開發者,因此,讓師生共建課程教學資源的教學模式具有較強的應用性和可操作性,在一定程度上滿足學生日常學習的需要,并能夠激發學生對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層次思考,同時能強化課程資源建設,增強師生互動,有利于吸取訪問者對課程資源、課程網站的意見,促進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的可持續發展。

四、強化基于數字化校園環境下精品課程資源共建共享力度的幾點思考

1.加強數字化校園環境與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共享平臺建設力度

通過規范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標準,建立有效的精品課程監控及互動機制和精品課程網站建設的基本標準,以解決目前精品課程共享中因存儲服務器、網站格式、課程資源類型等不統一所導致的問題,[1]解決課程建設平臺與數字化校園環境融合的技術問題,提高精品課程資源的共享水平。

2.提高精品課程資源轉化為教學水平的能力

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只重視精品課程建設的開發,忽視精品課程建設的設計。精品課程的內容建設如教學大綱、教材、教學方法、課件、題庫等都比較到位,但很少從課程內容性質考慮其網絡表現形式,教學資源及其呈現缺乏多樣性和靈活性。不能把精品課程建設簡單地理解為教學資源建設,把教學大綱、教學講義、教學課件都放在網上,而應該考慮教學過程、教學活動、教學管理等因素以及如何將這些因素整合運用于教育教學中,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3.探索特色應用方式,實現在精品課程基礎上的數字化學習

歷年的精品課程評審指標均把“網絡教學環境”作為一個指標進行考核,評審專家也主要依據學校提供的網頁和材料進行評價。要真正建立一個依托于數字化校園環境下的數字化學習平臺,比如直接實現在網上學習、教師數字化備課、作為學習過程的某一過程或某些活動(混合學習)、作為教師培訓的資源等方式,從而實現數字化教學。[4]

五、小結

通過強化數字化校園環境建設,規范精品課程建設標準,探索實現精品課程校際之間、校企之間、師生之間共建共享模式的有效模式與機制。如何有效協同精品課程建設者和使用者參與課程建設,實現精品課程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共享是精品課程今后內涵建設必須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立宏,李勇軍.精品課程數字化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及探索[J].現代教育技術,2009,(12):58-60.

[2]全國高等學校教學精品課程建設工作[EB/OL].省略/new/.

篇9

關鍵詞:精品課程;網絡教學;調查分析;微觀經濟學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4)04-0019-04

一、問題的提出

《微觀經濟學》是教育部規定的高等院校經濟、管理類所有專業必修的核心基礎課程。自2003年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號)到2010年,共建設了《微觀經濟學》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并帶動了一批校、省級精品課程的網上建設。

精品課程的突出特點在于利用網絡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發揮示范輻射作用,從而提高高校的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近十年過去了,《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的總體建設狀況如何?應用與推廣效果如何?有無后續建設?這些都是值得我們研究和思考的問題。

2012年教育部了《關于開展2012年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推薦工作的通知》,決定在2012年和2013年分兩批開展原國家精品課程轉型升級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的評審遴選工作,進一步提高國家精品課程的影響力和示范性。這說明對網上精品課程的管理、監督及跟蹤評估、后續建設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對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已有的《微觀經濟學》等精品課程進行全面、深入的調查與分析,旨在為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和應用提供借鑒。

二、 研究內容與方法

2011年教育部沒有開展國家精品課程評選。所以,研究內容為2003年至2010年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上()能夠檢索到的所有《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網頁建設情況,以此為樣本進行統計分析,并根據具體研究問題制作各種相關類目表格。

每個精品課程的調查內容包括網站共享情況和精品課程建設內容兩方面,后者包括課程概要、教學單元、教學資源三個模塊,主要涉及教學大綱、教學課件、習題、試卷、案例、教學視頻、參考教材等各項內容。

三、 調查結果與分析

1.課程總體概況

目前,在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上檢索到《微觀經濟學》及含微觀部分的《西方經濟學》精品課程(含本科、高職高專)共95門,其中國家級精品課程12門,省級精品課程36門,校級精品課程47門。這些課程由28所重點大學(985、211學校)、55所普通高校及10所高職高專建設(見表1),除寧夏、等自治區及港、澳特別行政區外,比較平均地分布于25個省級行政區。2003年第一批精品課程上網,其中省級3門,校級1門,從此,隨著各高校對精品課程的認識和重視不斷加強,精品課程建設掀起了一輪。從2003年到2008年,精品課程建設數量逐年增加,2008年達到26門次,而2009年和2010年呈下降趨勢(見圖1)。

統計顯示,通過九年建設,《微觀經濟學》已基本構建了國家、省和學校的三級精品課程體系,其各級別比例逐漸增加,形成了一個比較規則的金字塔形。

2.網站共享情況

(1)網頁打開

本次調查瀏覽了全部95門《微觀經濟學》及含微觀部分的《西方經濟學》精品課程,有1門課程網頁無法打開,占1.1%;連接每門課程網頁的“學校鏈接”,有43門課程無法連通,占45.3%。共有44門課程建設了“教學錄像”欄目,其中17門課程的“教學錄像”可以較流暢地打開,8門課程打開較慢,而19門課程的“教學錄像”欄目內容為空或無法顯示,占43.2%。

(2)共享方式

目前,在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上要瀏覽每門課程的所有資源需要用戶名和密碼登錄,否則在未登錄狀態時只能瀏覽文本資源的前兩頁、音視頻資源的前一分鐘。要下載資源文本內容需要扣除相應積分,教學錄像類資源不提供下載服務,瀏覽完整教學錄像同樣需要扣除相應積分。獲得積分有注冊;登錄;添加資源簡介,被審核通過;糾錯,被審核通過;上傳資源;投稿被采用;積分購買、積分充值等11種途徑。這顯然違背了國家教育部要求精品課程向廣大師生免費開放的初衷。

(3)傳播媒介

據艾瑞咨詢集團《中國搜索引擎行為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用戶搜索引擎服務滲透比率為63.2%,其中19―24歲用戶最多。我們調查了5大搜索引擎,輸入“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搜索結果的第1頁顯示,百度、搜狗、雅虎都沒有搜索到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只出現了幾個其他學校的精品課程網頁和相關文檔;谷歌和騰訊搜索到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并出現了部分已建精品課程頁面。

雖然精品課程意在推進優質教學資源免費共享,但由于建設者的認識及網站建成后的維護等原因,部分網站鏈接不暢、訪問權限、不易輕松搜索等問題仍然存在。

3.精品課程建設內容

(1)頁面結構設計

根據《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網絡課程主要通過功能模塊的設計來體現總體架構。目前,大部分課程在網站上的內容已達到基本要求,但各模塊及其具體內容差異較大,統計結果如下:

(2)教學資源內容

1)基本內容及呈現。目前,大部分課程(除1門未打開)在網站上的建設內容已達到基本要求,90%的課程按照教材章節組織內容,教學內容編排完整,并列出了重點、難點。80%的課程網站提供了多媒體資源,其中70門課程的課件是PPT課堂演示文稿形式,1門課程的課件和教案使用Flas制作,大部分課程的教學大綱、電子教案、例題習題、參考教材等都以Word文檔形式呈現。

2)學習與測試。19門課程的授課錄像可以正常觀看,占比20%,其余課程或是授課錄像無法打開,或是打開后沒有聲音,或是沒有該項教學資源。44門課程提供了試卷,占比46.3%,但都沒有在線測試功能,少數課程提供了在線測試的本校訪問地址鏈接,可以在線測試和查看結果。34門課程提供了實驗實踐資源,占比35.8%,少數課程提供了實踐指導的本校訪問地址鏈接,但多數沒有實質性內容,不能有效指導學生進行實踐。

3)課外拓展。89門課程提供了參考教材或相關教材,占比73.7%,40門課程提供了文獻資料,占比36.8%,包括經濟學專有名詞解釋、經濟學家簡介、經濟現象解讀等內容,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相關知識。

(3)師生互動環節

如表4所示,5門課程“交流互動”模塊有30條以上留言,占比5.3%,且大部分課程的留言集中在2010年;56門課程沒有留言,占比58.9%。

打開95門課程的學校鏈接,大部分課程只公布了教師的E-mail地址,不能在線提問、交流;少數課程設立了留言板、在線答疑等模塊,但使用者甚少,其中個別論壇等模塊校外學習者無法登錄。

總體來說,“重建設、輕應用、疏管理”現象在許多網站存在。幾乎所有網站在建設初期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并通過了教育部的評審,但后期卻缺乏管理與維護,導致網站影響面小、應用率低。許多網站訪問量低,僅有的留言大多是學生的只言片語或“跑題”式發言。

四、進一步完善《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的幾點建議

上述調查顯示,雖然《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的數量、體系已達到國家要求,但每門課程的網上制作內容、管理機制、使用效率等方面仍存在一些問題。進一步完善《微觀經濟學》精品課程建設需要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宏觀政策方面

(1)加大精品課程的引導和推廣力度

要提高精品課程的示范效應必須擴大精品課程的知曉度和影響范圍。首先,教育部和各院校要通過各種渠道宣傳精品課程,讓更多的師生了解它的內容及作用。其次,要有針對性地建立全國的、地方的甚至學校內的課程建設者和使用者之間的溝通、交流平臺,如精品課程教學研討會、教學名師經驗交流會、面向學生的精品課程效果調查等。

(2)健全精品課程的全程支持機制

一方面,許多高校把精品課程上網作為提高知名度的指標,在建設初期,從政策、經費等方面給予了大力支持,卻忽視了建成后的管理和維護;另一方面,相對于科研項目,教學項目具有建設周期長、效果顯現慢等特點。因此,國家要進一步補充精品課程網站建設規范內容,主要包括:(1)建設期、推廣期等各階段資助辦法;(2)網站內容評價、影響面評價、有效性評價等全方位評價體系;(3)日常更新、維護,使用者反饋,資助經費使用和獎勵等全過程監督及激勵機制等??梢猿闪iT機構負責這項工作,也可以引入第三方如審計、評價等中介機構。

當然,由于時間、精力不足等原因,許多教師對網站進行更新和維護面臨巨大困難。因此,各院校能否在國家宏觀政策指導下,在經費、工作量計算、年度考核、各種獎勵評定等方面給予教師一定的配套支持,以保證精品課程建設和使用的良性循環。

2.課程建設方面

(1)樹立精品課程建設的服務意識

調查分析顯示,許多問題源于課程建設者的理念落后,對精品課程的示范性作用和共享特征認識不足。網絡教學資源并不是傳統課堂上教學內容的簡單搬家,而要充分認識網絡學習環境的特征,結合現代教育技術制作教學資源。在這種模式下,教師的角色發生了轉變,更多的是學生自主學習,教師的目標是盡可能多地為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幫助、引導和服務。因此,教師要樹立服務意識,加強學習現代信息技術,注重網站建設的實用性,使課程網站成為學生自主學習的良好平臺。

(2)不斷完善課程網站的相關功能

在95門課程中,大部分網站采用了目錄導航,少數課程在“學校鏈接”中提供在線測試功能,除此之外,其他學習支持工具、導航系統等功能普遍缺乏,而《微觀經濟學》等財經類課程需要的網站功能恰恰相對較多。因此,不斷完善課程網站的相關功能,為學習者創造良好的網絡學習環境是課程建設者最重要的任務之一。

首先,要做好課程的總體規劃和各部分內容的布局,結合網絡教學的特點對傳統教學資源進行修改和補充,以引導學生制定可行的學習方案,增強對課程的整體認識。

第二,加強課程的系統設計,尤其是融入探究式學習活動設計,進一步擴大教學資源的內涵和功能。如,(1)提供計算器、字典等學習支持工具;(2)重視利用師生交互環節,設置論壇及在線提問、測試、作業批改等模塊;(3)增加地圖導航、站內搜索等功能。通過這些功能,教師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幫助學生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惑,從而有效指導和監督其學習全過程。

第三,定期和同行及學生溝通、交流,或在網站開辟建議征集信箱,及時了解他們的反饋信息,以不斷改進網站的內容和功能。

(3)積極推進網絡資源創新

網絡精品課程建設的核心主旨是推廣優質教學資源的示范作用,而目前各課程網站的教學資源質量良莠不齊,許多資源形式雷同,內容陳舊,缺乏特色。建議教師要加強網站的后續管理,及時更新教學資源內容。對于《微觀經濟學》這類的課程,其內容更要緊跟世界經濟命脈,及時反映實時變化的特點和趨勢。另外,教師可以從內容呈現的形式,頁面設計的特色,網絡功能的整合等方面進行創新,以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

參考文獻:

[1]王佑美.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教學有效性的調查研究[J].開放教育研究,2010(5)84―85.

[2]秦麗娟.國家精品課程推廣與應用調查報告[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30)57.

[3]陳健葦,宦成林.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建設調查研究――以2010年評選的國家級網絡教育精品課程建設為例[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2(18)14―15.

[4]徐磊,崔健,張遠峰.精品課程資源網站運行現狀的調查研究[J].科技風,2010(13)17.

[5]梁好翠.高校精品課程網站使用情況的調查與分析[J].高教論壇,2009(5)20.

[6]陳國海.高校精品課程的示范效應初探[J].教育與現代化,2009(9)29.

[7]孫榮.余魯.財經院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教學設計――以計量經濟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2(27)242.

[8]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R].教高[2003]1號.

篇10

【關鍵詞】 精品課程;建設過程;評價機制;技術平臺

【中圖分類號】 G4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458x(2013)08—0053—05

在開放教育資源運動席卷全球的時代背景下,2011年,教育部了《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計劃在“十二五”期間建設1,000門精品視頻公開課和5,000門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旨在“加強優質教育資源開發和普及共享,進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質量,服務學習型社會建設”[1],由此拉開了新一輪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序幕。這是自2003年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和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之后,全面啟動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的又一重要戰略舉措。2007年,教育部還聯合財政部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明確提出:“在已有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基礎上,重新建設遴選3,000門左右課程,進行重點改革和建設,力爭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梯隊、教材建設、教學效果等方面有較大改善,全面帶動我國高等學校的課程建設水平和教學質量”[2]。

迄今為止,教育部已評選出數千門國家級精品課程,內容覆蓋理、工、農、醫等33個一級學科,并向所有高校乃至全社會免費開放,旨在“切實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教學改革,促進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共享優質教學資源,進一步促進教授上講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造就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提升我國高等教育的綜合實力和國際競爭能力”[3]。國家精品課程項目歷時之長、投入之大、立意之高由此可見一斑。

時至今日,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已經實施了整整10年,其建設效率、應用狀況、實施效果和教/學影響究竟如何?又在多大程度上深化了高校教學改革、提高了高等教育質量?這些問題的答案卻不得而知。目前,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了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背景、目標、評審體系、實施過程和共享推廣等等方 面[4][5][6][7][8][9],或是聚焦于某一特定學科的精品課程建設[10][11][12],而且研究方法多以經驗總結和文獻研究為主,定量研究方法比較欠缺[13]。因此,有必要對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實施現狀進行全國性調查和分析。這不僅有助于考察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實施多年來的建設效率、應用效果和實際影響,還有助于發現當前精品課程項目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為“十二五”期間新一輪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建設應用和深度共享提供必要的借鑒。

一、研究設計

本研究以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的20余所高校中從事精品課程建設、教學、管理與評價有關工作的高校教師、管理者和技術人員為調查樣本。從樣本所在高校的類型來看,本科院校占被調查高??倲档?2.31%,高職高專院校占7.69%。而從被調查者所在高校部門和被調查者崗位職責的統計來看,既有來自高校教務部門的精品課程管理者,又有來自電教中心等部門的課程建設者,還有來自院系的精品課程主持人和實施教學的教師,同時他們又是潛在的精品課程使用者,因此調查樣本具有較高的代表性(如表1所示)。本研究所使用調查問卷經小范圍試測和專業人士評議,在信度和效度上比較滿意。本調查隨機發放問卷68份,回收問卷39份(回收率57.39%),有效問卷39份(有效率100%)。

表1 被調查者基本信息一覽

[信息項\&分項\&人數(N=39)\&百分比(%)\&所在高校類型\&本科院校\&36\&92.31\&高職高專\&3\&7.69\&所在高校部門\&教務處\&25\&64.10\&電教中心\&4\&10.26\&其他院系\&10\&25.64\&崗位職責\&課程建設者\&11\&28.21\&課程管理者\&23\&58.97\&課程主持人\&3\&7.69\&其他\&2\&5.13\&]

二、研究結果

(一)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模式

調查結果顯示,大部分高校(64.86%)的精品課程資源建設和技術實現是由精品課程主持人及其教學團隊與學校電教中心聯合制作完成,只有少數高校(18.92%)完全由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獨立制作,或是由課程教學團隊提供課程資源,學校提供統一課程平臺(如圖1所示)。

在精品課程內容更新和技術維護方面,25%的學校完全由精品課程教學團隊負責內容更新與技術維護;55.56%的學校由課程教學團隊負責內容更新,學校負責技術維護;只有19.44%的學校由精品課程主持人提供課程更新內容,學校負責內容更新與技術維護。可見,由精品課程教學團隊與學校教育技術部門聯合制作是當前國家精品課程建設的主流模式,同時,教學團隊負責內容更新和高校負責技術維護是精品課程建設的一個顯著特點。

(二)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重點與難點

本研究調查了精品課程主持人、建設者和管理者對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工作重點和難點的認識與期望。21.86%的被調查者最希望在精品課程的課程制作技術方面得到指導和培訓,38.18%的人希望得到精品課程管理與評價方面的指導,另有39.96%的被調查者希望有更多的機會學習其他高校精品課程建設的經驗。

關于國家精品課程項目亟待開展的工作,78.58%的人認為精品課程共享與推廣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當務之急;11.90%的人認為管理與評價是國家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亟待加強的重要工作;只有9.52%的被調查者認為當前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重點仍是制作評選出更多的精品課程(如圖2所示)。

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難點與挑戰方面,38.90%的被調查者認為共享是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最大難點,在所有被調查樣本中居于多數地位;33.34%的人認為精品課程應用是最困難的;29.21%的被調查者認為支持經費和激勵機制是最難保障的,也有被調查者認為課程推廣、管理機制、內容更新和師資隊伍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難點(如圖3所示)。

綜上可見,搭建一個良好的交流平臺,增進高校之間的經驗交流是精品課程建設項目亟需解決的重要問題之一。同時,國家精品課程的應用、推廣與共享也是當前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實施過程中面臨的最大挑戰。

圖2 國家精品課程項目亟待開展的工作

圖3 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難點與挑戰

(三)國家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及其影響

在國家精品課程應用方面,66.67%的被調查者所在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關學科的國家級精品課程,只有19.44%的高校在教學當中經常使用其他高校的精品課程,另有13.89%的高校根本不使用精品課程。

就精品課程對于高校教學的影響而言,62.16%的被調查者認為精品課程對其所在學校的教學有一些影響,約1/4的被調查者認為精品課程對其所在高校教學沒有任何影響,只有13.51%的人認為精品課程對其高校教學有較大影響(如圖4所示)??梢姡^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課程,以至于絕大部分被調查者(86.49%)認為精品課程對高校的教學影響不大。

圖4 國家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及其教學影響

(四)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價機制

無論是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模式、應用狀況,還是教學影響都與其評價機制密切相關。因此,本研究從評價措施、過程評價、本校影響評價、校外影響評價、使用情況評價、教學貢獻評價和反饋機制等維度對精品課程的評價機制進行了調查。

在評價措施方面,89.74%的高校有明確的評價措施,只有7.69%的高校沒有;72.97%的高校缺乏對精品課程規劃、設計、開發、試用、和使用過程的績效評價;分別有51.35%和50.00%的高校沒有就精品課程對校內外師生產生的影響進行過評價;51.28%的高校對精品課程的使用情況(如訪問量、使用方式等)進行定期評價;39.47%的高校對精品課程在提高教學質量、促進教學改革方面的貢獻進行過調查;50.00%的高校在接受校內外精品課程使用者的意見時有相應的反饋機制,但仍有23.68%的高校缺乏相應的反饋機制(如圖5所示)。

圖5 國家精品課程評價機制

在調查高校精品課程的評價主體時,70.59%的被調查者所在學校有校外專家對精品課程進行評價;91.18%的高校有校內教學督學的評價;另有88.24%和76.47%的高校分別進行校內同行評價和校內學生評價;只有14.71%的高校進行校外學生對精品課程的評價(如圖6所示)??梢?,高校精品課程現有評價主體呈現一定的多元化。

圖6 國家精品課程評價主體

三、研究結論與討論

通過對國家精品課程主持人、建設者、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調查分析,不難發現當前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模式、應用狀況及其影響,特別是國家精品課程現有評價機制方面存在的特點、問題與不足。

(一)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以精品課程團隊與高校教育技術部門聯合制作模式為主

由于聯合制作模式較好地整合了精品課程教學團隊的專業優勢與教育技術部門的技術優勢,從而在精品課程建設過程中更容易實現優勢互補、提高效率,所以成為精品課程建設的主要方式。其次,國家精品課程建成之后的后期升級維護(即課程內容更新與技術維護)仍以精品課程團隊負責課程內容更新、學校教育技術部門負責技術維護的聯合維護模式為主。盡管也存在完全由課程教學團隊負責內容更新和技術維護,或是由課程團隊提供課程內容、所在學校教育技術部門負責更新與技術維護兩種維護方式,但聯合維護模式與聯合制作模式異曲同工,都有利于發揮課程教學團隊的專業優勢和學校的技術優勢。由此可見,提高精品課程建設效率的最佳解決方案是學校負責開發統一的課程平臺,并能保障課程前期制作和后期維護的“零技術”,那么,精品課程的制作和維護問題都會迎刃而解。高校的教育技術部門只需對教師進行必要的培訓,教師便可按照一定的步驟輕松地制作出一門精品課程。因此,無論是精品課程的前期建設還是后期維護,都必須發揮精品課程教師的專業優勢,使其免于課程平臺有關技術問題的困擾,同時充分利用學校自身在平臺設計、開發(或引進)和維護方面的強大技術力量,實現教師團隊業務優勢與學校技術支持優勢的緊密結合,從而提高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效率與整體績效。

(二)國家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和教學影響堪憂

盡管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已經實施多年,然而研究結果表明,絕大部分高校很少使用其他高校相關學科的精品課程。許艷麗等人也研究發現目前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中教學視頻的應用不盡如人意[14]。同時,大部分精品課程參與者(85%以上)認為精品課程對高等院校的教學影響不大。顯然,這與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具有較高的相關性,如果高校很少使用精品課程,又怎能對其教學產生很大影響呢?這無疑有悖于國家精品課程項目促進高校教學質量提高和深化教學改革的初衷。然而,國家精品課程應用狀況不佳的根源是什么呢?是精品課程自身質量不高?還是缺乏有效的推廣與共享機制?須知,精品課程的根本價值在于其廣泛的應用與共享,否則發揮精品課程的輻射示范效應、帶動高等學校教學改革、促進高等教育質量的全面提升將無從談起。因此,亟需一套有效的評價機制對精品課程項目實施以來課程的應用狀況、運行效率、示范效果和輻射影響進行全面評價。唯有如此,我們才能清晰地把握國家精品課程實施多年來產生的效果、影響與不足,才能為項目預期目標的實現奠定決策基礎。

(三)國家精品課程建設亟待加強校際交流以及課程應用與共享

研究表明,許多被調查者希望建立經常性的校際交流渠道以促進高校之間精品課程建設、管理與評價經驗的共享與創新,進而加深精品課程本身的校際推廣與應用。其次,精品課程主持人、建設者與管理者普遍認為精品課程的推廣應用與全面共享是當前精品課程項目亟待解決的首要問題。精品課程建設者對于精品課程應用共享問題的重視有著深刻的現實原因——當前許多國家精品課程資源難以實現廣泛應用和有效共享。如果無法突破精品課程應用推廣的這一瓶頸,即使遴選出更多的高質量精品課程,其應用和影響也難以達到預期水平。然而,如何加快精品課程的推廣應用與有效共享呢?首先需要對精品課程的應用、共享及其影響現狀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否則精品課程的輻射示范效應只能流于空談,名歸而實不至。只有通過有效的評價機制才能鑒定精品課程應用共享的現狀及其對高校教學產生的效果與影響,為精品課程的廣泛應用與全面共享提供堅實的保障。

(四)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有待完善

盡管國家精品課程現有評審指標體系自2003年制定以來經多次修訂,對精品課程的建設與遴選發揮了重要的指導作用。然而,上述研究結果表明,現有評價機制仍然存在諸多不足。譬如,由于地域分布、學校類型和專業學科的差異性,精品課程建設者普遍認為有必要對精品課程進行分類評審??上驳氖乾F有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已從最初面向本科院校的單一評審指標體系發展為針對本科院校和高職高專院校的兩類評審指標體系,加快了適應高職高專院校特點的精品課程建設。那么,精品課程的評審指標體系是否還應考慮專業學科差異呢?盡管所有精品課程有其共同之處(如教學隊伍、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等),但是忽視不同專業課程的特殊性,進行整齊劃一的評審是否會影響課程的特色呢?其次,許多精品課程建設者與管理者認為現有精品課程評審體系存在指標失衡現象,如指標權重分布不合理以及指標的全面性、相異性問題等。盡管就指標失衡問題而言,見仁見智,但是如果能將精品課程指標體系的研制過程公之于眾的話,至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確保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合理性和權威性。再次,從評價主體來看,國家精品課程的評價主體以校內教學督學評價、校內同行評價、校內學生評價和校外專家評價為主,而校外教師、學生評價很少。事實上,校外師生對于精品課程的評價更能反映課程應用的普遍性和影響力。畢竟,一門課程是否精品不僅需要校內外同行的專業視角,更需要精品課程的目標對象——廣大師生的用戶視角。況且,現有評審指標體系全是自填式評價,其公正性、科學性以及評價主體的代表性都有待加強。

(五)國家精品課程宏觀評價機制亟待建立

盡管國家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對于精品課程的建設起到了遴選和引導作用,但對精品課程的應用狀況、共享程度和影響效果的評價卻無能為力。研究表明,部分高校針對精品課程的應用情況制定了一定的評價策略和反饋機制,但絕大多數高校缺乏對精品課程建設過程與應用影響的定期評價。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涵蓋精品課程建設過程、應用狀況、影響程度和輻射示范效果等方面的評價機制,從而為“十二五”期間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支持。首先,精品課程建設過程評價有利于規范和優化精品課程“規劃—設計—開發—試用—”的建設流程,降低建設成本,提高課程質量,提高項目實施效益。其次,有效的反饋機制不僅有利于發現精品課程建設過程、課程平臺和教學內容等方面的問題與不足,還有助于建立精品課程教學團隊與課程用戶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促進高校師生對精品課程的廣泛使用。因此,在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建立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宏觀評價機制對于引導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并發揮其對高等教育的輻射示范作用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四、結束語

本研究面向全國17個省、市、自治區數十所高等院校的精品課程主持人、建設者和管理者,對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應用現狀與評價機制進行了初步調查與分析。由于研究條件有限,調查樣本具有較大的隨機性,且未能包括精品課程的學習者,因此研究結論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從學習者的角度出發,調查國家精品課程的應用現狀是本研究深入推進的一個重要方向。盡管如此,本研究初步表明,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實施多年來,數千門精品課程的實際應用范圍和影響效果仍需不斷擴大。長此以往,精品課程建設看似如火如荼,但其對高校教學的影響究竟有多大,我們卻無從知曉。因此,亟待建立一套針對國家精品課程項目的宏觀評價機制以對國家精品課程的建設過程、應用狀況、影響效果及其輻射效應開展定期評價,進而發揮精品課程在深化高等學校教學改革和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中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十二五”期間新一輪國家精品開放課程的高效建設、深入推進和廣泛共享提供有力的機制保障。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國家精品開放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S]. 教高[2011]8號.

[2] 教育部. 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S]. 教高[2007]1號.

[3] 教育部. 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S]. 教高[2003]1號.

[4] 侯爽,王龍. 國家精品課程項目:利用開放教育資源提升本科教學質量[J]. 開放教育研究,2012,(1):124-132.

[5] 沈麗燕,趙愛軍,董榕. 從精品課程到精品視頻公開課的發展看中國開放教育新階段[J]. 現代教育技術,2011,(11):62-67.

[6] 楊琳,杜中全. 國家精品課程的可持續發展:教學共享應用模式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11,(11):23-26.

[7] 曾蘭芳,方瑾,黃榮懷. 國家精品課程作者課程發展與共享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 開放教育研究,2010,(5):88-93.

[8] 秦麗娟. 國家精品課程推廣模式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2009,(3):50-54.

[9] 張秀梅. 精品課程評審指標體系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12,(10):76-80.

[10] 王娟,孔亮. 教育技術學專業精品課程建設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12,(9):95-101.

[11] 黃德群,毛發生. 廣東高校精品課程網絡資源共建共享模式研究[J]. 中國遠程教育,2012,(8):88-94.

[12] 梁林梅,桑新民,劉永貴,李逢慶,楊金勇. 國家精品課程創新推廣特性及策略研究——以“學習科學與技術”課程為例[J]. 開放教育研究,2011,(4):34-40.

[13] 秦煒煒,焦建利. 國家精品課程評價研究之內容分析[J]. 中國電化教育,2009,(9):63-67.

[14] 許艷麗,馬德俊,劉剛. 國家精品課程網站中教學視頻的應用研究[J]. 電化教育研究,2012,(2):8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