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工匠人精神范文
時間:2023-10-18 17:39:01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木工匠人精神,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匠人精神主要講了一種職業精神,它是職業道德、職業能力、職業品質的體現,是從業者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敖橙司瘛钡幕緝群ň礃I、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匠人精神”一詞,最早出自于聶圣哲,他培養出來的一流木工匠士,正是來自于這種精神。相信隨著國家產業戰略和教育戰略的調整,人們的求學觀念、就業觀念以及單位的用人觀念都會隨之轉變,“工匠精神”將成為普遍追求,除了“匠士”,還會有更多的“士”脫穎而出。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關于《匠人精神》讀后感范文最新 書中寫的雖然是秋山木工工坊的帶學徒的方法,但是里面的一些經驗和做法也是值得所有想有一番成就的人學習的。每一件生活中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值得用很多年去強調。比如和人打招呼、比如吃飯、比如和人說話該怎么回答,這些都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習以為常的事情,可恰恰是這些習以為常的事情確實最應該注意的。
以前讀過胡雪巖,知道了他也是從一個小學徒干起,學徒期間要為師父師娘倒夜壺,要沒有怨言的去做好師父交代給他的每一件事。其實這樣的帶徒方法不止是秋山木工有,中國也有。只不過這些傳統的行業在逐漸被機器大工業生產取代了,一個匠人在自己的專業技能上投入的時間、感情、精力在逐漸減少。很大一部分需要由手和心共同完成的事情逐步被機器取代了?,F在到博物館看一些展品也會經常感嘆,獨具匠心、能工巧匠、匠心獨運等,可是機器生產出來的東西我們充其量也就感嘆一下:窩草,這技術這么牛逼,等這技術普及了以后再也沒人提起這牛逼的技術了。
其實對一項工作、對一個人、對待自己,是需要投入時間的,要堅信大器晚成這一信念。做事之前要學會做人,學會投入熱情,學會擔起責任,學會為自己的成果自豪、負責。
《匠人精神》這本書,不僅僅教會了我怎樣做事,更教會了我怎樣做人,去做一個富有激情、負有責任的人?!督橙司瘛吠ㄆ獩]有講怎樣運用那些工具,也沒講做家具的具體細節,只是講在進入作業場、進入工作前要做的一些心理上和心情上以及思想上的準備工作,這些工作要做到實處,做到融入血液中還真需要投入幾年、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的時間,去不斷的督促自己、要求自己。
雖然投入到了現代化的公司從事工作,但是這種傳統的塑造人才的方法值得現代人去學習,去實踐。那么從現在開始,用心和身邊的人打好一個招呼吧。
關于《匠人精神》讀后感范文最新
制造精神”“工匠精神”這些鮮活的字眼,頻繁出此刻我們的報紙和微信上。這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精神這種精神又有何種強大的力量帶著這一串串的疑問我如饑似渴的翻開了《工匠精神—向價值型員工進化》一書。
作者付守永先生所闡述的“工匠精神”,它是“一種精益求精的態度把熱愛工作的精神代代相傳”。本書從工匠之魂,工匠之道,工匠之術等方面,告訴我們“不僅僅僅是把工作當作賺錢的工具,而是樹立一種對工作執著、對所做事情和生產的產品精益求精、精雕細琢的精神”,告訴我們“打工的狀態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讀到這,我陷入了一陣沉思。
臘月28,回到老家,飄過大伯堂屋前,我熱情的喊著大伯,走進他的屋子,大伯在做木凳子,我不懈的說“大伯,您直接去市場上買幾個塑料的小凳子,不就得了,干嘛還費這事,都過年了”。他笑了笑“孩子,了半輩子的木匠了,家里的桌椅板凳都是自己做的,都用半輩子了,多耐用,多結實”說完只見他拿著魯班刨一遍又一遍刨著初成型的板凳面,凳腳;拿著剛尺和碳筆在凳面上比劃著凳腳的開眼位置。
“孩子,就說這魯班刨,左右用力要均勻,速度要快,還要一推到頭,否則刨出來的面就不平。”在我看來,真的沒有必要費這么大工夫去做幾個凳子。而對于做了半輩子木匠的伯伯來說,從他臉上流露出來的是他對手里木工活的熱愛,還有對自己產品質量的胸有成竹的滿足。他笑起來眼角隆起的皺紋告訴我,他內心是踏實的,是執著的,他是在用心打造手中的工藝品—“木凳”。
這一情景就像一束陽光,它照進了我的內心。記得,13年3——4月在底盤廠工作時,面臨著人員的超多變動,復雜的底盤和輕卡的混線生產,導致我班組里的骨干們連續近1個月加班至11點過后。那時感覺,每一天都有干不完的活,那段時間每一天回家都是筋疲力盡,但是思想上一向很執著的相信:明天會更好,明天要好好干。14年3月,我應聘進入了營銷公司,剛開始不適應這種寬松和自主,感覺再也沒領導為了拉動生產節拍而逼你開線催你生產,雖時常加班再也不用熬到晚上11點了……這一切,就像來到了天堂。
慢慢的,被關在內心深處的的魔鬼“另一個自己”出現了。在空閑的時候我會去想“自己的工資和職位也沒什么大展進,年復一年的這樣干著,究竟為什么啊同學介紹的某某公司那崗位,月薪多吸引人”在工作中,會去想“怎樣選取捷徑去更快的成長啊怎樣做事會又快又省,盡快完成領導交代的任務啊這事做了,領導會滿意嗎”整個人總是無意中想到了九霄云外,又無意中被現實拉回了生活。前段時間部長讓我給總經理送個報告,我送完迅速回來答復部長“領導出差了,報告放他秘書那?!闭嫦胄老沧约恨k事真利索,可隨后部長又問“你問過領導什么時候回來啊報告大概什么時候簽好你打算什么時候取”就是送文件這么一件小事,都有許多值得關注的細節,我不禁臉紅的發燙。
這是我內心的真實想法,但我相信有那么多年輕人在的路上有過和我一樣的幻想和惆悵。因為我們內心是功利的,是浮躁的,我們喜歡去做一些投入一點就能立刻看到回報的事情?;蛘哳I著公司一年發的數萬元薪水不愁吃不愁穿的混著,對照書中描述的打工心態,這種心態太可怕了。
都說一百個讀者就有一百個哈姆雷特,在閱讀完本書后,我對書中提及到的“打工的狀態并不可怕,打工的心態很可怕”這一觀念如飲醍醐。所以,我呼吁:
1、年輕的小伙伴們,請戒除內心的功利心,浮躁心,腳踏實地的去做一件事;不要再大費力氣去尋找什么成長捷徑了,立足崗位,把自己當下的做好了捷徑可能就來了;
2、請那些像我這樣在混日子或打算混日子的小伙伴們,趕快清醒過來。不要覺得自己在給別人打工,如果你混十年就算公司損失百萬,那這點錢對公司來說又算什么呢而這十年對我們來說,那就是生命!
年輕的朋友,我們對完美前景要敢大膽的去憧憬,我們也要按捺住內心的焦躁、憂郁、惶恐;我們要用一種執著、精益求精的工匠態度用心的應對工作,將工作中的任務當做工藝品去雕琢,相信工作、生活會因此而變得更加充實和美麗。
關于《匠人精神》讀后感范文最新
《工匠精神》這本書,說真的,不是我會主動尋閱的類型。迫于無奈,我翻閱了:粗看;可是很多故事鏈接,卻吸引我細看這本書。其中最能引起我共鳴的是:用智慧駕馭自我的情緒,先處理情緒,再處理事情,敬業會讓自我變得出類拔萃,才能實現自我價值。
并不是每個人都喜歡本職工作,每一天不停的重復的工作說真的每個人都會厭煩,覺得工作沒有一點挑戰性,都是會累的,都會抱怨,工作忙,工作累,工作是受罪,這工作不歸我管……從而我們會慢慢變得馬虎、懶散等等,對工作不認真負責的狀況屢屢發生??墒前l生之后,更多的手尾等著你來跟……
篇3
*本文系江蘇省教育廳第五批江蘇省教育改革和發展戰略與政策性研究課題“江蘇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的模式與路徑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江蘇省高教學會高等教育科學研究“十三五”規劃重大課題“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地方應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研究”(16ZD005)階段性成果。
摘要:一流的制造需要一流的技術,一流的技術則需要一流的精神。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則需要一種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撐。雖然工匠精神誕生于古代,但其仍然是當今信息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工匠精神包含以下內容:尚美的情懷、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應用型本科高校處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環節,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高素質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應勇于擔當、有所作為。澄清現實對于工匠精神的種種誤讀,研究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的能力構成,尋找人才培養對策,具有重要戰略意義和實踐意義。應用型本科高校作為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的主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人才培養目標:以德為先、全面發展;人才培養體系:“全鏈條”式、協同育人;人才培養戰略:特色戰略、差異發展;人才考核方式:質量為重、力求科學;人才培養隊伍:德藝雙馨、言傳身教。
關鍵詞:工匠精神;當代價值及其誤讀;實現路徑
在現代科技時代,隨著機器大生產的發展,慢條斯理精細工作的“工匠”似乎遠離我們而去,“工匠精神”更是淡出哲學思想視野,然而最近幾年發展起來的3D打印技術、個性化訂制似乎重新喚起人們對工匠精神的懷想,重新引起人們對工匠精神的哲學反思。工匠精神第一次被寫進政府工作報告,“要鼓勵企業開展個性化定制、柔性化生產,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1]。中國從“制造大國”走向“制造強國”,從資源稟賦優勢走向創新制造優勢,則需要一種精神――工匠精神的支撐。一種技術可以被復制,而一種精神卻不能被復制,工匠精神仍然是我們當今時代的重要思想資源和強大精神動力。培養工匠精神,教育是基礎。應用型本科高校位于現代職業教育體系的中端,目標鎖定于“專業教育”,是連通“職業教育”與“學術教育”的橋梁,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則是應用型本科高校的根本使命。
一、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
精神是文化的核心,是一個事物與他事物相區別的根本所在、靈魂所依。工匠精神是一個歷史范疇。東方的工匠精神和西方的工匠精神不同,古代的工匠精神與現代的工匠精神不同。中國古代工匠精神表現德藝雙修、心傳身授、體知躬行、精益求益、強力而行,即:“向善”的價值追求、“尚巧”的創新精神、“求精”的工作態度及“道技合一”的人生理想。西方的工匠精神在西方文化中集中體現為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理念,這一觀念來自于柏拉圖的理念論、亞里士多德的目的論以及基督教的新教倫理精神。但是古今中外工匠精神中的愛崗、敬業、創新、求精、卓越、擔當都具有相通之處。
筆者認為工匠精神的內涵具體包括:尚美的情懷、求新的理念、求精的精神和求卓的格目,即:審美之維、創新之維、求精之維和卓越之維。工匠精神的四維意蘊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審美作為人類特有的感性意識,源于對美好事物的追求和憧憬,源于本能和一種天生之愛。古代技術與藝術是不分的,統稱為“技藝”;而機器生產造就的現代文明從一定程度上導致技術與藝術的分裂,技術的異化和工具理性泛化,審美與人文精神的失落。工匠精神呼喚技藝一體化,強調技術的審美之維,強調用審美的眼光來制造產品,用審美的情懷來改造世界。“求新的理念”是工匠精神尚美情懷的保障,“新”也是“美”的另一種表達形式?!捌埲招?,日日新,又日新”,這是古人的創新理念?!皥猿肿冎星笮?、變中求進、變中突破”,這是的創新理念。創新的理念是一個優秀工匠所具有的基本品質,唯有創新方可在殘酷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方可在百舸爭流的浪潮中經久不衰。“求精的精神”用成語表達就是“精益求精”。《詩經?衛風?淇奧》中“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佳句,形象地展示了工匠在對骨器、象牙、玉石進行切料、糙銼、細刻、磨光時所表現出來的一絲不茍的精神。求精沒有最好、只有更好,是一種永不滿足、永不懈怠的精神風貌,這種謙遜精神是匠人能夠獨立潮頭的動力所在。“求卓的格目”是匠人精神的最高境界,追求卓越、登峰造極、成就不凡是一種牽引力,匠人圍繞這種格目展開創新與求精活動,達到“道技合一”的和諧之美、創新之美、卓越之美?!盃t火純青”是對高超冶煉技藝的贊美,“庖丁解?!笔菍夹g出神入化的表達,“匠心獨具”是對技術特色的夸獎??梢哉f工匠精神的實質是求真、向善、至美的統一。
二、工匠精神人才的現世誤讀
其實,對于工匠精神,現世存在種種誤讀。
第一,對于工匠精神時代意義的誤讀。隨著現代機器化大生產對傳統手工業的取代,傳統工匠逐漸從歷史舞臺中退出,有觀點便認為,工匠精神已經過時了。事實并非如此,工匠精神是一種對工作精益求精、追求完美與極致的精神理念與工作倫理品質,它包含了嚴謹細致的工作態度,堅守專注的意志品質,自我否定的創新精神以及精益求精的工作品質。信息時代、智能制造時代,工匠精神并沒有過時,甚至比任何時候都更重要。有這樣一組數字值得我們深思,日本長壽企業的數量全球第一,百年企業50000余家,二百年企業3146家,五百年企業39家,千年企業9家。壽命超過200年的企業德國有837家,荷蘭有222家,法國有196家。[2]然而在中國,止于目前,最古老的企業是成立于1538年的六必居,中國現存的超過150年歷史的老店僅5家。中國中小企業的平均壽命僅2.5年,集團企業的平均壽命僅7~8年,與歐美企業平均壽命40年相比相距甚遠。探究這些企業長壽的秘訣,不難發現一個共同點,傳承一種精神――工匠精神。
?理論探討?工匠精神的當代價值意蘊及其實現路徑的選擇
第二,對工匠階層社會地位的誤讀。受傳統思想影響,“形而上之謂道,形而下之謂器”,誤認為具有工匠精神之人具有的是形而下之技,工匠階層是社會低級階層。孟子提出的“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實際上是一種社會分工,但經過中國幾千年的文化演變,成為官本位思想的文化土壤和合法化依據;“恒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斫輪于堂下”本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獲得真知的寓意,但最終演變為廟堂之下匠人社會地位低下的象征。雖然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過去了,但傳統的等級觀念、官本位思想、學而優則仕思想并沒有完全消除,仍產生較大的消極影響。
第三,對工匠能力素質構成的誤讀。人們傳統觀念認為工匠“唯技能、輕理論”,其高超技藝具有經驗性,不需要理論知識,只需“知其然(what)”,無須“知其所以然(why)”。的確古代匠人的技能都是從實踐中“心領神會”或者通過師傅“言傳身教”、“口口相傳”得到。其實,這僅僅是工匠能力素養在科技和教育不發達年代的表現。在知識經濟和信息時代,一個優秀的工匠不僅要有高超的技藝,還需具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和科研能力,唯有如此方可不斷創新、求精、求卓越。另外,工匠精神有著豐富的內涵,除了技藝層面,更有做人層面;除了追求自由的科學精神對創新、變化的表述,更有追求永恒的人文精神對責任、道德的堅守。
第四,對工匠精神培育主體的誤讀。誤認為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僅僅是高職高專院校的事。其實,工匠精神的培育是全社會的責任,大到宏觀整個社會工匠精神、敬業文化的培育;中觀到一個地區創業精神、企業家精神的培育;微觀到教育系統內部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職高專、應用型大學和研究型大學不同層次間的教育銜接,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共同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應用型、復合型人才。在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高校要突出和強調自身的“應用型”定位,身體力行、先行示范,共同搭建職業教育的“立交橋”,真正破除職業教育的“玻璃門”。
第五,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人才培養規格的誤讀。培養人才是大學的第一使命,一流的大學當有一流的本科教育,本科教育是大學的靈魂。應用型本科高校是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主陣地,傳統應用型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定位和過程中存在“重知識、輕實踐,輕理論、重技能”的現象,導致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不足,理論素養不足。其實,在現代職業教育體系中,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工匠與高職高專培養的工匠應不同,應用型本科高校不僅強調解決一線技術問題的能力,更強調具有技術創新的能力。另外,工匠也不是僅僅掌握一技之長的人,而是具有一定的審美情懷、崇高的社會擔當和追求卓越、不斷創新的人。哈佛大學前校長德雷克?博克認為:“幾乎普遍被認可的本科教育目標是:批判性思維、交際能力、種族寬容心、道德觀發展、全球視野以及廣博知識。”[3]“大學教育的主旨不在于傳輸某種實用的知識,而是在于培養學生的心智?!盵4]前哈佛學院院長哈瑞?劉易斯認為:“如果學生只掌握某一專門技能,只能以此作為謀生的手段,那他的生活是缺乏情趣的?!盵5]其實,在秋山利輝那里,品行和情懷及審美則占更多份量。秋山利輝評價人才的標準是40%技術、60%品行。他認為教育培養的不是“會做事的”的人,而是“會好好做事”的人?!皩儆?1世紀的新工匠,應懂得關心他人,知道感恩,能為別人著想……也就是擁有一流人品的人?!盵6]應用型本科高校工匠精神人才的規格應定位在學生品德、能力、情趣的協調發展,根本旨趣在于潤澤學生生命、提升學生生活質量。如果學生僅僅會知識復制或技術操作,具有知識偏狹性,這是“單向度”發展的人,也與本科教育的本質相悖。應用型本科高校在為地方輸送大量高水平專門技術人才方面作出了貢獻,在轉型發展、提升內涵的時期,應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培養學生公民責任感、道德情懷和創新精神上來,滿足社會對高等教育作為公共產品的期待。
三、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路徑選擇
工匠精神生長于企業,卻萌芽于教育。工匠精神的培育,首先是教育的結果。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并沒有忽視教育支持,“9億多勞動力、1億多受過高等教育和有專業技能的人才,是我們最大的資源和優勢”[7]?!皠撔逻^程中有效知識和人才所發揮的真正重要的功能并不局限于創新組織內部,也包括其他機構,而且大多往往是在大學內完成的?!盵8]應用型本科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主體,對于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擔負著重要使命,但其人才目標有別于職業技術院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水平專門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可從以下幾方面克服誤區。
(一)人才培養目標:以德為先、全面發展
有一流的心性,方有一流的技術。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應是:以德為先,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專門人才。正如哈瑞?劉易斯所說:“失去靈魂的卓越不是真正的卓越?!本哂泄そ尘竦慕逃既ひ髴眯捅究聘咝2粌H追求學生精湛的技藝,更追求道技合一的和諧和自我實現的滿足。馬斯洛提出“人的本質即自由”的命題,“人成為目的本身,成為一種完美、一個本質、一種存在”[9]。他的需要層次理論,將自我實現的需要作為需要層次的最高層,它是一個人充分展示自身,使自己成為“自己力所能及高度的人”?!耙晃蛔髑冶仨氉髑?,一位畫家必須繪畫,一位詩人必須寫詩,否則他始終都無法安靜。”[10]他對人實現自我價值需要的高揚,值得我們借鑒。同時,培育大學生的工匠精神也符合馬克思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叭说淖杂啥姘l展”是的價值目標。“全面發展的個人,不是自然的產物,而是歷史的產物。要使這種個性成為可能,能力的發展就要達到一定的程度和全面性,這正是以建立在交換價值基礎上的生產為前提的,這種生產才在產生出個人同自己和同別人的普遍異化的同時,也產生出個人關系和個人能力的普遍性和全面性?!盵11]馬克思提出的“人的全面發展”包括能力方面、需要方面和社會關系方面,“需要方面”又包括情感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擁有50多年木工專業的秋山木工創始人秋山利輝老先生將“為天命而活”作為自己的企業信仰和人生追求,他認為“一流的人才首重一流人品,其次才是專業技能”、“我的時間95%花在教育人品,只有5%花在教育木工技能”。這與我國古訓“己成,則物成”、“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先德行、后技能”、“有成人而后有成事”的教育智慧是相通的。一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絕對是一個“家”,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君子,是一個真正的追求生命尊嚴和價值的人。愛國、誠信、敬業、奉獻、創新等品質,是一個人能夠在一個崗位上重復10年、20年甚至一輩子的精神支撐。愛自己的工作,才會有創新的靈感;愛自己的工作,才會“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愛自己的工作,技術不是技術而是藝術;愛自己的工作才不覺得辛苦,而是在辛苦的工作中體會幸福。大道至簡,成功的關鍵在德。應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養目標定位一定要在“高科技、復合型人才”前面加上“具有較強職業道德”的限定。
(二)人才培養體系:“全鏈條”式、協同育人
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高級專門人才好比某種產業,只有相關主體間形成相互需求、相互支持、環環相扣的“全鏈條”,發展才具有競爭優勢,競爭才具有比較優勢。“全鏈條”人才培養體系,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與生源供給側(高中、高職高專)和畢業生的需求側(企業)之間的有效互動,體現在招生、培養、就業全過程中政府、學校、企業、社會協同育人長效機制。應用型本科高校既要注重生源“供給側”,在工匠精神培養上從娃娃抓起,從大學前抓起;又要注重生源的“需求側”,面向企業、面向市場、面向社會經濟發展需求,培養相應人才。具體是:一是生源“供應鏈”。工匠精神的形成非一朝一夕,是一個緩慢的過程,應加強與大學教育前端學校的互動和交流,將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及早傳遞給非高等教育端。切實與高職高中展開合作,實行“3+2” “3+4”分段培養模式,要不斷研究克服高職高專學生進入本科基礎不強的劣勢,打破人才培養的“天花板”和“玻璃門”。二是學生“培養鏈”。突出職業能力的人文精神,與企業加強互動,邀請企業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專業人才標準制定;建立行業和企事業專家參與的專業設置和評價調整退出機制,優化專業結構;建立課程超市,增加實踐課程和課程中實踐的內容,增加學生人文精神培養的課程、通識課程,鼓勵校企共建特色課程,優化課程體系。同時,要按照人才培養規律和工匠精神的特質,實行分類培養、分類評價,建立大學四(五)年立體化、全面化的教育方案,校內各部門形成合力,達到同向同力同作用,共同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實行雙導師制,就是學生既有其在學校的基礎課老師,也有其在聯合辦學的企業實習單位導師。雙導師制既有師徒制經驗優勢,也有現代教育的效率優勢,是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培養具有工匠精神人才的可選途徑。三是畢業生“需求鏈”。與企業合作共建實習實踐基地,為學生創造接觸前沿技術和最新設備的機會,在實踐中提升業務技能。開展“訂單式”服務,避免供需失衡現象出現,減少人才培養費用的浪費。
(三)人才培養戰略:特色戰略、差異發展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具有工匠精神的各專業、多樣化的人才是實現中國制造的關鍵因素。人才包括有一技之長、專擅某個領域的特色人才和全面化、復合型人才,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的是高素質、復合型的專門人才,這也是其與高職高專和研究型高校的區別所在。社會多?;娜瞬乓髴眯透咝W咛厣l展戰略。應用型本科高校的特色化是指“在一定的辦學思想指導下和長期的辦學實踐中逐步形成的獨特、優質和富有開創性的個性風貌,是一所高校區別于其他高校的特性,尤指其出類拔萃之處”[12]。應用型本科高校必須準確定位、服務地方、差異發展、特色發展、內涵發展。清華大學以理見長,北京大學以文著稱,武漢大學以法領先,這是研究型大學的學科特色和發展特色;南京郵電大學以信息與通訊人才聞名,淮海工學院以海洋科學與技術人才自豪、鹽城工學院以機械、材料人才驕傲。由于經濟社會的多元化、多樣化發展,使得社會對人才的需要多類化、多樣化,企業對人才的需要也多樣化。不同的行業、不同的企業有不同的用人標準和工作要求,應用型本科高校一定要找準方向、堅持不懈、久久為功。
(四)人才考核方式:質量為重、力求科學
求新不求穩,重質不重量,對學術崇敬,對抄襲零容忍,大學生畢業對論文幾乎沒有數量要求,只看論文的內容和行業影響力,這是瑞士“純粹”的治學態度,讓這個只有1/3學生走“學術之路”的國家,成為世界第二教育大國,歐洲科教強國的后起之秀,這對我國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應用型本科高校應改變傳統單一考試考核的方式,力求全面多維考核學生,注重能力、注重實踐、注重德行??梢圆捎脤嵺`考核、專家評價、企業評價等多樣化考核方式,靈活多樣考核評價學生,不唯分,只唯實。可以以智慧校園建設為契機,推進學生教育管理大數據平臺建設,堅持平時考核與期末考核相結合,從而促進考核評價的及時性、動態性、科學性和過程性。
(五)人才培養隊伍:德藝雙馨、言傳身教
實際上工匠精神已經超越了“工”本身的范疇,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工匠精神,而不是某一種職業需要的精神?!霸谌毡荆钇胀ǖ馁e館服務員也有工匠精神,對于從賓館開出的每一輛車,他們至少都會目送到自己看不到為止。”[13]在美國,良好的道德比以前更重要?!皬?990年到2005年間有75%的教授被取代,代替者的質量和他們融入學校生活,極大地視現有教授的公民品德質量而定。”[14]應用型本科高校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復合型人才,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工匠精神的教師隊伍。在中國古代教師職業并未社會化,教師的稱呼是“教書匠”,似乎有貶義之稱,其實教師屬于文人,當處于三教九流的上九流,“匠”字體現了在某一領域具有較高造詣,工匠精神也當屬教師這一群體所具有。教育的重要原則則是“言傳身教”,教師的職業信條是“學高為師,身正為范”,不論是淵博的知識、高超的技藝,還是高尚的德行,都應當為學生之楷模。德藝雙馨的教師是針對個體而言,對于應用型高校整體教師隊伍而言,而需建立雙師型教師隊伍,體現在:一是教師人才多樣化,有教學型、科研型和教學科研型人才,個體可以是雙師型人才,抑或某一方面人才;二是教師來源多元化,教師可以來自企業,可以來自科研院所,也可以來自高校,特別是相當數量的擁有業界經歷的教師,以不同的方式成為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參考文獻:
[1][7]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全文)[N].人民日報,2016-03-18.
[2][6][日]秋山利輝.匠人精神[M].陳曉麗,譯.北京:中信出版集團,2015:11,3.
[3][美]德雷克?博克,回歸大學之道[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40.
[4]“Original Papers in Relation to a Course of Liberal Education”[J].15 Americ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Arts(1829).
[5][美]哈瑞?劉易斯.失去靈魂的卓越[M].侯定凱,等譯.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218.
[8][美]德里克?博克.走出象牙塔:現代大學的社會責任[M].徐小洲,等譯.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155.
[9]Maslow.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1962:37
[10][美]馬斯洛.動機與人格[M].許金聲,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53.
[11][德]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1857-1858年草稿)[A].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2.
[12]胡弼成,張衛良.特色追求:大學創新之髓[J].浙江萬里學院學報,2004(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