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監測的意義范文
時間:2023-10-20 17:31:3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監測的意義,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慢性乙型肝炎;焦慮;恐懼;歧視;心理疏導
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種疾病,也是近年來威脅人類健康主要疾病之一。我國是乙型肝炎的高發區,據文獻報道[1],感染人數約占1.3億。對于患者來說,對親情、婚情、入學、就業、社交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甚至歧視,患者易陷入極度的精神痛苦和心理折磨中,出現焦慮,抑郁情緒,故監測病人的心理活動,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可促進患者的健康,延緩和阻止疾病的進展。
1 臨床資料
本科自2009年3月—2009年7月共收治乙型肝炎病人265例,男180例,女85例,年齡15~74歲,其中乙型肝炎患者208例,肝硬化患者42例,原發性肝癌患者15例,入院后給予抗病毒,調節凝血類藥,保肝利膽藥,營養支持類的藥,住院時間8~69天,肝功能正常出院236例,未愈26例,死亡3例,死亡原因為肝昏迷、肝硬化合并上消化道出血、肝癌。
2 臨床特點
乙型肝炎多為反復發作慢性疾病,主要傳播途徑有血液,體液、母嬰垂直傳播,乙型肝炎目前只能控制,不能治愈[2],且抗病毒治療時間長,費用大,帶給家庭經濟壓力大,乙型肝炎患者有少數發展為肝硬化,原發性肝癌,患者出院后仍需要堅持抗病毒治療,定期檢查及隨訪。
3 護理
病人長期隔離在充滿緊張和忙碌的病房里,醫護人員實施三級防護造成患者焦慮、恐懼、情緒低落,想念家人,擔心病情預后,住院期間,護士要認真評估病人的心理情況,分析原因,重視其需要。
3.1 與病人交流 用傾聽技巧鼓勵病人說出產生心理困擾的原因,耐心解釋本病相關知識、治療方案、注意事項,使病人對疾病有一個正確認識,在病人住院期間要時時觀察患者的反應,給予相應的心理指導和安慰,隨時告知病情恢復情況,尤其要滿足病人生活需要,滿足患者被了解的需要,減輕患者的孤獨感。
3.2 科學宣教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 慢性乙型肝炎傳播途徑主要有醫源性傷口感染,母嬰垂直傳播,乙肝不是消化道傳染病,醫護人員要將此信息反復傳達給大眾及病人家屬,消除大家對乙型肝炎患者的恐懼和歧視。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療時間長,費用較昂貴,因此給家庭帶來一定經濟和精神壓力,護理人員應給予家屬更多的支持和同情,注意與家屬的溝通,幫助其宣泄不良情緒,及時將患者情況與家屬溝通,取得社會支持,尤其是家人支持非常重要,具有緩解病人壓力,直接影響患者身心健康和社會功能作用,增強病人治療疾病的信心。
3.3 對少數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患者的心理護理 慢性乙型肝炎少數發展為肝硬化、肝癌,這種現象使許多患者憂心忡忡,情緒低落,護理人員在與患者交談時,應耐心聆聽其傾訴,不輕易打斷,并用簡單的語言或體態語言回答患者,讓患者感受到被尊重,對于發展為肝硬化、肝癌的可能性要有正確的認識,既要看到乙肝與肝癌的相關性,又要看到這種比例不是很高的現實,肝炎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人的免疫狀態,而免疫狀態又與個人情緒密切相關,心理負擔過重只會影響預后,對病情毫無用處,樂觀地面對現實,積極配合治療,良好而健康的生活習慣,才是明智的做法。
3.4 要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 避免勞累,規律生活,戒煙酒,飲食合理,多吃水果、蔬菜,少吃辛辣刺激和油炸的食品,若胡亂忌口,使病人無法得到充足營養,抵抗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康復。
3.5 堅持隨訪 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是一個非常復雜長期的過程,醫護人員要想方設法使病人認識到隨訪的重要性、必要性,肝功能嚴重損害的情況下,1個月檢查1次,病情穩定3個月檢查1次,如身體不適要及時復查。
4 小結
護士在對乙型肝炎病人護理過程中感同身受,最能了解病人的心理負擔和痛苦情緒,通過我們的努力和心理疏導,爭取社會支持力量,使患者緩解心理壓力,排除不良心理狀態,促其正確面對疾病,積極配合治療,提高病人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篇2
【摘要】目的: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與緩解期血、晨痰C反應蛋白(CRP)濃度的變化以及肺功能損害程度與CRP濃度變化的關系。方法:選擇COPD患者60例,進行肺功能第1秒用力呼氣容量(FEV1)和一秒率(FEV1/FVC)測定;收集患者晨痰及同期靜脈血,采用ELISA法檢測CRP濃度。同時,選擇30例健康者作為對照組進行CRP測定。結果: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晨痰CRP含量分別高達(28.37±9.35)、(29.68±8.41)mg/L,而緩解期迅速下降至(6.28±2.16)、(12.42±5.53)mg/L,較急性加重期顯著降低(P均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C反應蛋白;肺功能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reactive proteins in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Tan Yingqiang.(People’s hospital of Taishan city,Guangdong 5292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reactive protein(CRP)level in patients with 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 and stable chronic obstruction pulmonary disease(COPD),and to analyz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lung function and CRP levels.Methods:Sputum and serum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60 COPD patients diagnosed according to the national criteria.The CRP level was measured by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The lung function indexes such as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and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 were also determined.Results:The serum CRP levels of COPD patients at exacerbation(28.37±9.35),(29.68±8.41)mg/L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at stable(6.28±2.16),(12.42±5.53)mg/L(P
【Key Words】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reactive protein;Lung function
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種以呼吸道氣流受限為特征的疾病[1],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目前COPD的患病率居世界各疾病患病率順位的第12位、主要死因的第6位[2]。近年來,國外有多項研究發現COPD的發生和發展可能與一些細胞因子的作用有關[3]。COPD患者處于穩定期時其血清CRP水平就高于健康對照人群,研究認為這種高水平CRP可能與COPD患者全身炎癥反應所致的體重下降、骨質疏松、心血管疾病等有關[4]。針對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CRP水平測定的臨床價值研究不多,本文進行了一項針對COPD急性加重期CRP水平與患者臨床癥狀和肺功能指標相關關系的研究,旨在探討CRP水平測定在COPD急性加重中的臨床價值。
1 對象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我院2006年4月~2008年4月收治COPD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60例,其中男48例,女12例;年齡62~89歲,平均(76.5±6.4)歲。所有患者診斷均符合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會2007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斷標準》[5]。所有患者入院后經常規治療病情轉入緩解期。另選擇30例體檢健康的老年人作為健康對照組,其中男23例,女7例,年齡61~87歲,平均(75.8±7.3)歲。所有研究對象均排除其他感染性疾病、外傷、腫瘤及自身免疫性疾病?;颊呓M與對照組間年齡及性別構成無顯著差異(P>0.05)。
1.2 方法:所有病人均接受包括氧療、平喘、祛痰、抗感染、利尿等及其他對癥治療等綜合治療。在患者入院當天采用美國Vmax 229肺功能儀(Sensor medics)進行肺功能測定,測定指標為吸入支氣管擴張劑后第1秒用力呼氣量(FEV1)和1秒率(FEV1/FVC)?;颊呷朐捍稳帐占∪顺刻等霕吮竞?,將痰液去除唾液及雜物后放置于振蕩器上混勻;測定痰液的總體積;痰標本用0.1%1,4-二硫蘇糖醇(1,4-dithiothreitol)液化痰液,然后與等體積的磷酸鹽緩沖液(PBS)混勻,2000r/min離心5min,抽取3ml上清液于-20℃冷凍,用于痰CRP檢測。收集病人空腹靜脈血3ml入肝素抗凝管;抽取正常對照者空腹靜脈血3ml入肝素抗凝管。搖勻靜脈血,2000r/min離心10min,抽取上清血于-20℃冷凍,用于血清CRP檢測。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0.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2.1 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緩解期及正常對照組血清與晨痰CRP的檢測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血清CRP含量為(28.37±9.35)mg/L,晨痰CRP含量為(29.68±8.41)mg/L顯著高于正常對照組(1.14±0.62)mg/L(P
2.2 肺功能與CRP濃度變化的相關分析: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的肺功能FEV1為(39.40±l6.33)%、FEV1/FVC為(60.12±12.89)%。肺功能FEV1變化與血、晨痰CRP濃度變化呈負相關(分別為r=-0.856和r=-0.527,P均
3 討論
長期以來,COPD急性加重的診斷定義及嚴重度評估缺乏統一標準[6]。2006年9月新版慢性阻塞性肺病全球創議(GOLD)中將COPD急性加重其定義為:原有的呼吸困難、咳嗽和(或)咳痰癥狀超出日常的變化范圍,呈急性起病并需改變原來的規則用藥治療。但由于COPD患者多為老年人,機體反應能力差,除癥狀體征表現外,其血白細胞改變常不明顯,胸片亦缺乏特異表現,而痰培養因耗時較長,易受污染,故診斷COPD急性加重常缺乏有價值的臨床指標。
CRP是一種由肝細胞合成的急性時相蛋白,對各種刺激因素包括感染、組織損傷、壞死均能迅速反應。當組織發生炎癥時,巨噬細胞釋放白細胞介素刺激肝臟合成,在6~9h后即可升高,尤其是細菌性感染時升高更為顯著。據文獻報道,CRP水平升高有助于細菌性感染的早期診斷及鑒別診斷。由于CRP對感染或炎癥的反應迅速,因此常用作反映機體的炎癥狀態。近年來對CRP的研究有了更新的認識。吳尚潔等[7]的研究提示:CRP水平與氣流受限程度呈正相關,且其有隨FEV1下降而增高的趨勢。CRP半衰期短,為5~7h,其測定不受抗菌藥物、免疫抑制劑、腎上腺皮質激素的影響,只有原發病得到控制,炎癥吸收,CRP才能恢復正常,而且比其他急性蛋白反應要快。Stockley RA等[8]發現咳膿痰者CRP水平顯著升高,其痰細菌培養的陽性率也顯著高于咳白黏痰者。筆者觀察的COPD病例中,患者痰中CRP濃度高于同期血中的濃度,表明在氣道炎癥時,呼吸道本身存在CRP的分泌。同時筆者發現,急性加重期患者,晨痰中CRP的濃度較穩定期患者明顯增高,進一步表明COPD急性加重期局部氣道慢性炎癥。
肺功能檢測中FEV1和FEV1/FVC的降低顯示著肺功能損害的程度,也是COPD診斷及分級的重要指標。本組資料顯示,FEV1和FEV1/FVC的降低與患者血、晨痰中CRP濃度的升高呈負相關,提示CRP濃度的提高可能與肺功能的損害有關。
綜上,血清和晨痰CRP水平與癥狀的嚴重程度和氣流受限的嚴重程度均呈正相關,血清和晨痰CRP水平能反映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疾病的嚴重程度。
【參考文獻】
[1] Pauwels RA,Buist AS,Calverley PM,et al.Global strategy for the diagnosis,management,and preven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NHLBI/WHO Global Initiative for Chronic Obstructive Lung Disease(GOLD) Workshop summary[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3(5):1256~1276.
[2] Rennard S,Decramer M,Calverley PM,et al.Impact of COPD in North America and Europe in 2000:subjects' perspective of Confronting COPD International Survey[J].Eur Respir J,2002,20(4):799~805.
[3] Eid AA,Ionescu AA,Nixon LS,et al.Inflammatory response and body composition i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Am J Respir Crit Care Med,2001,164(8 Pt 1):1414~1418.
[4] Saito H,Sherwood ER,Varma TK,et al.Effects of aging on mortality,hypothermia,and cytokine induction in mice with endotoxemia or sepsis[J].Mech Ageing Dev,2003,124(10~12):1047~1058.
[5] 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學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診治指南(2007年修訂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7,30(1):8~17.
[6]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診療的若干問題探討[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06,26(9):1471~1473.
[7] 吳尚潔,陳平,蔣惜念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反應蛋白水平與肺功能變化的相關性[J].中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05,30(4):444~446.
[8] Stockley RA,O’Brien C,Pye A,et al.Relationship of sputum color to nature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acute exacerbations of COPD[J].Chest,2000,117(6):1638~1645.
篇3
【關鍵詞】慢性血吸蟲;血清學檢測;B超檢查;意義探討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2-0104-02
血吸蟲?。╯chistosomiasis)是一種嚴重危害我國居民身體健康、影響社會經濟發展的重大傳染病。據估計,全球有78個國家和地區有血吸蟲病的流行,受威脅人口約5-6億,感染血吸蟲病者2.42億[1]。我國為日本血吸蟲病流行區,是日本血吸蟲病4個流行國中最嚴重的國家,也是全球血吸蟲病危害最嚴重的4個國家之一。
湖南省歷史上是血吸蟲病嚴重流行區,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對血吸蟲病患者進行了大規模的藥物治療,這批患者目前大多年逾花甲。如何診斷這些患者血吸蟲病病情,成為血吸蟲病防治工作的核心[2]。一直以來臨床診斷中將肝臟組織活檢作為判斷肝纖維化程度的“金標準”, 但其具有創傷性, 臨床上難以將其作為常規檢查[3]。而血清學檢測工作量小、依從性高等優點,廣泛用于血吸蟲病檢查,是我國當前血吸蟲病輔助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4-7]。B超診斷起源于本世紀40年代,血吸蟲病的超聲診斷發展史也大致相同。常用于超聲診斷日本血吸蟲病的指標有:肝實質回聲的改變、肝脾大小的測定、門靜脈系統的測量。超聲檢查是非損傷性診斷方法,操作簡便,能準確發現肝臟血吸蟲病的病理改變并可評估病情的嚴重程度。在現場短期內可檢查大量人群,立即可獲結果,使用統一標準檢測,具有很強的實用性[8]。本文旨在通過實驗室血清學檢測與超聲檢查的比對,以探討其臨床意義。
1 免疫分析學方法
1.1 皮內試驗(ID)是一種檢測受試者對血吸蟲抗原的速發型超敏反應實驗。若受試者曾經感染過血吸蟲,那么機體內則有相應的抗體(皮膚致敏性抗體 IgE),當受試者皮內注射少量血吸蟲抗原時,抗原與皮內肥大細胞表面的相應抗體結合,導致宿主局部毛細血管擴張,血管通透性增高,產生局部丘疹現象,即為陽性。若未曾感染過血吸蟲,則注射后不會引起局部紅腫現象,即為陰性。ID便、快速、通常用于現場篩選可疑病例,與糞檢蟲卵陽性的符合率為90%左右,但可出現假陽性或假陰性反應,與其他吸蟲病可產生較高的交叉反應;并且病人治愈后多年仍可為陽性反應[9]。故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ID已經很少現場使用。
1.2 間接凝集實驗(IHA)
是將可溶性抗原(抗體)先吸附于適當大小的顆粒性載體(紅細胞)的表面作為試劑,來檢測標本中的相應抗體或抗原的一種血清學方法。將一系列倍比稀釋血清加到血凝板上,并分別加入致敏細胞懸液,振蕩,靜置。以出現凝集反應的最高稀釋度為陽性反應終點。IHA大致可分為4類:(1)IHA用抗原致敏紅細胞以檢測樣品中的相應抗原;(2)反向間接凝集試驗用特異性抗體致敏紅細胞,以檢測標本中的相應抗體;(3)間接血凝抑制試驗;(4)反向間接血凝抑制試驗。IHA操作簡捷,快速有效,并且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在臨床檢驗中被廣泛應用。但其診斷抗原的穩定性較差,交叉反應率稍高,且致敏紅細胞存在著批間差異,反應易受客觀因素的影響[10] ,故仍待進一步研究。
1.3 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的基礎是抗原或抗體的固相化及抗原或抗體的酶標記。結合在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仍保持其免疫學活性,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既保留其免疫學活性,的抗原或抗體仍保持其免疫學活性,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既保留其免疫學活性,又保留酶的活性。在測定時,受檢標本(測定其中的抗體或抗原)與固相載體表面的抗原或抗體起反應。用洗滌的方法使固相載體上形成的抗原抗體復合物與液體中的其他物質分開。再加入酶標記的抗原或抗體,也通過反應而結合在固相載體上。此時固相上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呈一定的比例。加入酶反應的底物后,底物被酶催化成為有色產物,產物的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直接相關,故可根據呈色的深淺進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由于酶的催化效率很高,間接地放大了免疫反應的結果,使測定方法達到很高的敏感度。?;燮嫉萚11]通過診斷試驗Meta分析,綜合評價間接血凝集試驗(IHA)和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對日本血吸蟲病的診斷效果。結果顯示IHA法的綜合靈敏度為0.721,診斷優勢比為6.686。ELISA法的綜合靈敏度為0.633,診斷優勢比為2.963。結論兩種血清學診斷試驗(IHA和ELISA)對日本血吸蟲病的診斷準確度中等,IHA略高于ELISA,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兩種診斷方法對日本血吸蟲病均具備一定的診斷價值。
1.4 膠體染料試紙條法(DDIA)血吸蟲病患者血清中存在的抗血吸蟲抗體(IgG)與膠體染料標記的日本血吸蟲可溶性蟲卵抗原(SEA)相結合,形成染料標記的抗原―抗體復合物,這復合物通過層析技術與固定在硝酸纖維膜上的抗人IgG(二抗)相結合,形成可見的染色帶,即為陽性反應。DDIA是近年研制的用染料標記的日本血吸蟲可溶性蟲卵抗原檢測日本血吸蟲病人血清抗體的方法,其操作簡單、快速,價格低廉,不需要專門設備,并且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因此,該法適合進行大規模的血吸蟲病人群普查的篩選.[12]
1.5 其他免疫檢測方法 其他諸如免疫印跡技術、間接熒光抗體試驗(IFAT)、環卵沉淀試驗(COPT)等多種針對血吸蟲病患者的血清學實驗,已日益成為主要的診斷手段[13]。
2 B超診斷
2.1 B超檢查方法 采用超聲顯像儀, 探頭頻率3. 5 MHz, 患者于空腹時平臥下進行肝、膽、脾的常規檢查。
2.2 B超診斷標準:慢性血吸蟲病參照1990 年10 月開羅召開的由世界衛生組織熱病防治司(WHO/ CT D) 和放射醫學處( RAD) 以及瑞士熱帶病研究所、開羅大學醫學院聯合主辦的TDR 血吸蟲病超聲診斷咨詢會議制定標準[14] 。
2.3 血吸蟲病侵入肝臟的主要途徑是4尾蚴侵入人體。到達肺臟后.可穿出肺血管壁或穿透肺組織和橫膈而入肝.從而侵入門靜脈系統B另一條途徑可通過肺血管經肺靜脈入大循環經腸系膜靜脈到達門靜脈系統。寄生的血吸蟲卵可隨血流沉著于肝臟,引起肝組織損害。袁平[15] 分析已確診為慢性血吸蟲病的214例患者中。肝脾系統顯示有變化者236例.占總人數95.5%。
2.3.1 肝臟表現為肝左葉增大105例,占44.4.%,左右葉增大者37例,占15.6%。222例有肝內回聲增粗、不均.呈網絡狀改變。(圖1)
LPV: 擴張門靜脈矢狀部; LL: 肝左葉; ASC: 肝前腹水; KL : 右肝, 腫大, 門靜脈增寬, 右葉縮小, 進肝面光帶不光滑, 呈“鋸齒”狀
圖1 血吸蟲病肝臟超聲表現
2.3.2 脾門處4脾靜脈增寬內徑大于0.8cm者29例.占12.2%,門靜脈內徑增寬大于1.4cm者29例,占12.2%。(見圖2)
2.3.3 脾臟4顯示脾大者97例.占41.4%,.脾切面內徑在4cm以上(見圖2)
SP: 腫大脾臟; SPV: 脾靜脈; ASC: 腹水
圖2 血吸蟲病脾臟超聲表現
圖1.2 見參考文獻[15]
2.4 趙曉貢[16]等對該地區已確診為慢性血吸蟲病167 例和晚期血吸蟲?。?晚血) 62 例患者作腹部肝、膽、脾臟B 超檢查,發現日本血吸蟲病是以肝實質損害為主要特征的改變, 呈現的損傷應考慮為肝組織特有的纖維化所致。其圖像表現為光帶、光斑、呈網狀分布,似“魚鱗”、“蛛網”、“龜背”狀特征性圖像; 膽囊壁厚度無明顯變化。
3 探討
近年來,病原學診斷技術的改進,B型超聲波輔助診斷方法漸趨標準化,核酸探針和PCR技術的引入,推動了血吸蟲病診斷學的發展,但仍難以滿足當前血吸蟲病防治的需要。免疫學診斷技術因有良好的敏感性,特異性和實用性,成為當前血吸蟲病的常用診斷手段。朱劍君等對晚期血吸蟲病患者的肝組織學與肝纖維化指標進行相關性研究發現, 晚期血吸蟲病肝組織病理學纖維化分級與B 超肝纖維化分級基本一致。因此,超聲診斷慢性血吸蟲病具有很好的效果, 值得推廣應用。
雖然慢性血吸蟲血清檢測指標對診斷血吸蟲病具有較高的診斷價值,但是每一種批號的檢測試劑的靈敏性和特異性都有一定限度,因此, 在難以開展肝活檢的醫療機構, 可聯合開展血清學指標與B 超檢查, 作為診斷歷史血吸蟲病肝纖維化重要的非創傷性檢查手段。以便更客觀、準確地反映肝纖維化的程度, 提高肝纖維化診斷的準確性, 更好地指導臨床的預防和治療。
參考文獻
[1]Pan Handing,Huang Desheng.Wang K,et al. Approach to surveillance and consolidation during past 15 years after elimination of schistosomiasis in Shanghai[J]. Ac?ta Tropica ,2002 ,82 (2):301-303..
[2]周曉農,姜慶五,郭家鋼,等. 我國血吸蟲病傳播阻斷實現路徑的
[3] 孫宇, 姜美鳳. “肝纖四項”檢測在肝纖維化診斷中的價值[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1, 15( 7): 140.
[4]吳觀陵. 我國血吸蟲病免疫診斷發展的回顧與展望[J].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5,23(5增刊):323?327.
[5]鐘波,吳子松,陳琳,等. 我國山丘型血吸蟲病流行區防治成果鞏固與發展[J].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1,23(1):10?13.
[6]許靜,陳年高,馮婷,等. 日本血吸蟲病常用診斷方法現場查病效果的評估[J]. 中國寄生蟲學與寄生蟲病雜志,2007,25(3):178?179.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疾病控制司.
[7]吳子松,唐猛,李漢剛,等. 山丘型血吸蟲病流行區人群血吸蟲抗體消長監測[J].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13,25(2):133-136
[8]蔡衛民,鄭敏.日本血吸蟲病的超聲診斷[J]。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2003,15(4):245-46
[9]Ye J ,Zhu Y, Zhang C ,et al. The conparison of applocation value of several common diagnostic methods in a basically eliminated area of schistosomiasis. Jiangsu Med J, 1985,8:15-17[10]李允鶴,血吸蟲病免疫診斷中抗體檢測進展及其與抗原/免疫復合物檢測的互補意義.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1994,6(3):129-132
[11]?;燮?, 夏欣, 鐘文明,等. 日本血吸蟲病血清學診斷試驗的Meta分析[J]. 中國衛生統計,2009,26(1):45-48
[12]Zhu YC. Immunodiagnosis and its role in schistosomiasis control in China[ J] . Acta Tropica, 2005, 96( 2-3): 130-136
[13]鄭輝,吳贄,沈繼龍.血吸蟲病免疫診斷抗原研究進展[J].臨床輸血與檢驗,2008,10(8:281-283)
[14]陳濤林( 摘譯) . 血吸蟲病超聲診斷咨詢會議[ J ] . 中國血吸蟲病防治雜志, 1992, 4( 5) : 317-319
篇4
關鍵詞:丙肝;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 ;膽堿酯酶;聯合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發病率近年逐漸增高[1],其中治療有效率較理想,因此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成為慢性丙型肝炎能否成功阻斷的關鍵,如果能夠及時治療,避免患者出現肝硬化、肝癌,既可以減輕患者的痛苦,亦可以節省患者和社會的經濟負擔,而臨床常用的ALT、TBIL、ALB,彩超等檢查,相對比較滯后于肝臟的實際病情變化。分析探討甘肅定西地區既往于本世紀90年代有償供血人群中篩選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2],對其血清前白蛋白(PAB)、亮氨酸氨基肽酶(LAP)和膽堿酯酶(CHE)的檢測結果,研究能否更早期提示慢性丙型肝炎的程度,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從2011年5月30日開始我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佑安醫院聯合開展慢性丙肝患者的相關研究,先后組織80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赴北京佑安醫院人工肝中心行全面檢查,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由我院和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聯合進行,于2011年5月 在甘肅定西地區既往于本世紀90年代有償供血人群中篩選出丙型肝炎,且未行任何抗病毒治療者,診斷符合《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04.03)》[3]。對篩選出80例患者,先后組織赴北京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佑安醫院人工肝中心,進行臨床常用生化指標、HCV基因分型、病毒復制指標、自身免疫肝炎抗體、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膽堿酯酶檢測及肝臟超聲檢測。
1.2方法 生化檢測為分立式全自動生化儀;HCV-RNA為瑩光定量PCR法,(試劑為廣州達安生物醫學工程有限公司),按照說明書進行操作。
1.3對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和膽堿酯酶檢測值和目前臨床常用生化指標、病毒復制指標進行對比,分析結果。
1.4資料分析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80例丙肝感染者中,男38例,平均年齡(53±5.5)歲,女42例,平均年齡(51±4.6)歲。年齡及性別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0例患者中ALT>40U/L者23例,TBIL>20umol/L者3例,LAP
3 討論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體后多轉為慢性,可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及纖維化,部分患者可發展為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肝臟是蛋白合成的主要場所,血漿蛋白與肝臟本身的蛋白質均處在動態平衡之中,兩者的生成速度相同,即血漿蛋白的動態學變化反映了肝內蛋白質的狀態,所以測定血漿蛋白的水平和其成份,可作為反映肝臟功能的臨床檢驗之一。血清白蛋白(ALB)在肝臟合成中,半衰期較長,為17~21d,是觀察營養狀況及肝臟功能損害程度的一項傳統指標之一,含量高且易受外源性清蛋白影響,不能及時、準確反映肝細胞合成蛋白的能力,只有在重癥肝病或慢性肝病后期、肝硬化時有所表現,故其有一定滯后性和局限性。血清前白蛋白(PAB)是由肝細胞合成的一種糖蛋白,體內半衰期短,為1.9d,具有在血清中含量少、體內轉化率高的特點,當其在肝內合成減少時,可迅速在外周血中檢測出來。據報道在肝臟病變中約30% 的患者 ALB正常而PAB降低,且多數PAB降低50%以上。通過本研究發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在血清白蛋白尚無下降時血清前白蛋白已經出現明顯下降,可作為篩選慢性丙型肝炎的敏感指標之一[4]。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LAP)是一種蛋白分解酶,廣泛分布于各組織中,尤其以肝、膽,胰等組織中含量豐富。當肝發生病變時,由于肝臟病理改變,使酶的濃度也發生變化,根據血清酶活性的增高或降低,可判斷肝臟病變的性質和程度,而慢性肝炎可能是病情趨于穩定,肝細胞代償功能所致。通過本研究發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亮氨酸氨基肽酶出現不同程度下降[5]。血清膽堿脂酶全部來源于肝臟,半衰期約10d,是肝臟病變后唯一下降的酶,當肝細胞受損時肝細胞變性壞死,間質炎癥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和結締組織增生,這些可促使CHE合成減少,以致血清CHE降低。通過本研究發現慢性丙型肝炎患者血清膽堿脂酶(CHE)與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在臨床觀察中并無明顯下降[6]。
本次調察中大部分患者無自覺癥狀,對自身疾病認識不到位,或因經濟困難不重視,但是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的經濟代價將是早期治療的數倍甚至數十倍,加重患者家庭的經濟負擔。監測慢性丙肝患者血清前白蛋白、亮氨酸氨基肽酶、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和膽堿酯酶,可更早期發現慢性丙型肝炎的發展程度,以便早期治療患者。
參考文獻:
[1]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肝病學分會聯合修訂 2000年9月西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J].中華肝膽病雜志,2000,8(6):324-329.
[2]雷成多,寇建霞.甘肅省定西地區既往供學員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調查[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6(4):237-238.
[3]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中華肝膽病雜志,2004,20(4):197-203.
[4]陶艷,姜錫平,陳詠萍,等.肝硬化患者聯合檢測血清前白蛋白、膽堿酯酶、膽固醇的臨床價值[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1,32(11):1727-1728.
篇5
【關鍵詞】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
【中圖分類號】R54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7)06--01
高血壓是一種臨床上常見的疾病,也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疾病,近年來,隨著環境的破壞,該病的發病率明顯上升,這種慢性疾病,難以治愈,需要長期服用藥物進行血壓控制,因此,針對該病的管理模式非常的重要,能夠有效降低患者并發癥的發生[1]。為探討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高血壓并發癥的預防效果,特選取9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用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期間在醫院進行治療的90例高血壓患者作為此次研究對象,并依據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45例,其中,對照組患者男26例,女19例,年齡31-66歲,平均年齡為(50.21±1.26)歲;觀察組患者男28例,女17例,年齡31-69歲,平均年齡為(50.24±1.23)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等方面的基本資料進行組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納入標準:①確診為高血壓患者;②均屬自愿參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嚴重器官功能不全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不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應用常規療法,給予患者血壓檢測、高血壓知識宣教等。
觀察組患者應用慢性病管理模式,措施為[2]:①針對患者的性別、性別、身高等資料建立完善的管理檔案,方便查看。②健康鍛煉:根據患者的實際病況,引導患者形成正確的運動鍛煉,提高身體素質。③根患者血壓監測的結果,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④定期為患者進行疾病相關知識的培訓,提升知曉率和依從性。⑤密切監測患者的血壓變化,發現異常,及時報告。
1.3指標觀察 觀察分析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舒張壓、收縮壓變化情況、并發癥發生情況。
1.4 統計分析 將數據錄入excel表格之中,用SPSS18.0軟件實施統計分析,用(±s)來表明計量資料,用檢驗計數資料,P值
2.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舒張壓、收縮壓變化情況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舒張壓、收縮壓進行組間比較,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的血壓明顯好于治療前,觀察組明顯好于對照組,數據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為8.89%相比于對照組的22.22%,觀察組明顯更低,組間比較,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高血壓是一種典型的慢性病癥,引發的機制非常復雜,與患者的遺傳、精神狀況、生活習慣等有著一定程度的聯系,癥狀表現為頭痛、心悸、頭暈等,對患者的生活質量有著嚴重的影響,需要給予關注[3]。
高血壓患者的典型癥狀就是血壓較高,患者長期處于高血壓的狀況,會對身體的各個組織器官形成一定程度的損傷,因此,針對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非常的重要,一旦治療不合理或血壓控制不當,易引發心腦血管疾病、腎衰竭疾病等,對患者的生命安全形成嚴重威脅[4]。高血壓患者的血壓控制至關重要,慢性病管理模式的應用,通過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提升患者的疾病認知度,提高患者治療過程的依從性,根據患者的血壓情況,制定合理、科學的飲食計劃,同時,還應對患者的血壓進行密切的監測,一旦發現異常,及時報告并處理,這些措施能夠有效的穩定患者的血壓,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降低并發癥的產生,因此,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有著極其重要的應用價值[5]。
綜上所述,通過對高血壓患者實施慢性病管理模式,患者的血壓得到有效改善,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古繼紅.高血壓慢性病管理模式對于預防并發癥價值分析[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5,26(1):188-189.
[2]張一英,李安樂,邵月琴,等.上海嘉定區高血壓患者并發癥的發生譜分析[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16,24(11):870-872.
[3]張偉華,曾廣民,胡海霞.社區慢性病管理對高血壓伴腦卒中二級預防的效果分析[J].疾病監測與控制,2015,9(11):825-827.
篇6
關鍵詞 慢性病 患病率 危險因素
對象與方法
對象:采用多階段分層隨機抽樣法,共抽取我區4個生活社區和4個功能社區的20歲以上的常住居民,進行面對面健康問卷調查、醫學體檢及測定血生化指標。
方法:用2002年昌平區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2003年昌平區農村行為危險因素調查及2005~2006年北京市慢性病監測資料,對我區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及其危險因素進行分析。
判定標準:①高血壓:依據1999年《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中的高血壓診斷標準。②糖尿?。航?級以上醫院確診的糖尿病患者或空腹血糖≥7.0mmol/L者。③中風:經2級以上醫院確診的中風患者。④超重、肥胖: BMI24.0~27.9為超重,≥28為肥胖。⑤血脂異常:總膽固醇(TC)>6.00mmol/L,甘油三酯(TG)>1.70mmol/L,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0.90mmol/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3.36mmol/L。
質量控制:所有調查人員及實驗室人員經培訓合格后上崗。采用統一調查問卷和統一的體檢標準,北京市疾控中心人員負責質量控制。
數據統計分析: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單[LL]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分析。
結 果
性別、年齡分布:2002~2006年共收集資料齊全1795人份,其中男861人,女934人。
慢性病患病情況:①高血壓患病率41.89%,以2004年昌平區常住人口進行標化后為30.02%,患病率均隨年齡增加而升高(趨勢X2=199.942,P
慢性病危險因素的 logistic回歸分析:
(1)單因素分析:采用非條件線性回歸分析,得出16個有意義的指標作為自變量(P
(2)多因素分析:將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血脂異常做應變量與單因素分析有意義的各自變量進行多變量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得有意義的變量進入各回歸方程。結果:①高血壓7個影響因素:高血壓家族史、性別、年齡、TG值、體質指數、LDL-C值和職業。②糖尿病5個影響因素:糖尿病家族史、LDL-C升高、腰臀比值(中心性肥胖)、年齡。③超重肥胖3個影響因素:LDL-C值、吸煙和高血壓。④血脂異常4個影響因素:糖尿病、體質指數、年齡和高血壓。
討 論
昌平區社區居民慢性病患病情況不容樂觀:本次分析顯示,高血壓、血脂異?;疾÷示哂诒本┦衅骄?,與蘇州市調查結果一致[1]。年齡分布中高血壓、糖尿病、中風、超重肥胖和血脂異常,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有隨年齡增長呈明顯上升的趨勢,年齡與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40歲以上發病更為顯著,與廣州市報道結果近似[2]。
重視慢性病的危險因素:非條件logistic回歸分析已廣泛用于慢性病危險因素的分析,本研究年齡是高血壓、糖尿病、血脂異常的危險因素;遺傳因素是高血壓、糖尿病的主要影響因素,提示家族史是高血壓、糖尿病的獨立危險因素[3],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是高血壓、糖尿病、超重肥胖的影響因素。
防治措施:①建立健全慢性病防治網絡,充分發揮各部門慢性病防病職能;②開展慢性病危險因素的監測工作,掌握各種危險因素的動態變化情況;③加強健康教育工作,特別是將工作深入校園,使慢性病防治從小抓起;④做好吸煙、飲酒的干預工作;⑤開展以家庭為單位的平衡膳食活動,減少糖、鹽和脂肪的攝入;⑥開展居民晨練和晚練活動,組織社區居民有規律地開展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幫助社區居民培養良好的防病意識。
參考文獻
1 顧君,褚兆洪,吳映紅.蘇州市平江區高血壓調查及分析.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4,9:12-14.
篇7
【關鍵詞】健康教育干預;慢性??;防治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發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已經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和健康[1]。根據2010年機關干部體檢結果進行統計,分析高血壓、高血糖、心電圖異常以及高尿酸血癥等慢性病的發病情況,并積極給予有效的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如:飲食指導、生活規律、服藥治療等,1年后此組人群進行復檢,并對有關針對性項目檢查結果進行前后比較。
1資料與方法
1.1研究對象對2011年體檢的490例機關干部進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398例,女性患者92例,年齡在60-88歲,平均年齡72.9歲。對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癥的患者進行規范化管理和有效的治療后在2012年對此組患者再次進行體檢,其中復檢的患者456例,死亡3例,漏檢的患者31例。
1.2方法
1.2.1體檢項目與調查內容對體檢對象采用現場統一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狀況、不良嗜好(吸煙、飲酒)、慢性病危害的知曉情況以及曾經的規范治療情況等。
1.2.2體檢表收集體檢結果根據統一的檢查項目,統一的要求進行體檢。內科慢性病檢查分別設定專人負責測量血壓、測量體重和身高并計算體質量指數(BMI);常規輔助檢查項目:心電圖、胸片以及腹部B超;血液生化檢驗:血常規、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血尿酸等各項指標。
1.3診斷慢性病的各項標準(1)高血壓:依據美國國家高血壓聯合委員會第7號報告(JNC7)和WHO/國家高血壓聯盟(ISH)標準[2]進行診斷;(2)心臟異常:根據心電圖正常及異常的診斷。(3)糖代謝異常按WHO(1999年)標準:①糖耐量減低(7.0mmol/L6.1mmol/L,11.1mmol/L7.8mmol/L)。②糖尿?。崭寡?6.7mmol/L,餐后2h血糖≥11.1mmol/L);高尿酸血癥的診斷標準:女性尿酸>356umol/L,男性尿酸>416umol/L。
1.4健康教育干預措施
1.4.1建立個人檔案對此組調查對象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設立保健醫師每個月進行隨訪1次,監測血壓、做心電圖、測量血糖、進行稱體重等,并將每次測量的數值及時登記并分析評價干預治療后各項指標的變化,適當制定或改進下一步治療方案與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方法。
1.4.2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①宣傳:對于調查的對象每年舉行三次內科慢性病防治宣傳活動,包括關于血壓、血糖、血脂檢查、心電圖的意義,制定專家咨詢以及知識宣傳、進行分發資料;每季度進行一次慢性病的防治講座。②隨訪:對與此組調查研究對象,定期上門或電話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指導疾病防治保健。主要的宣傳內容:適當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強度、運動消耗量、運動時間以及運動方法、注意相關的各種運動中的事項等;提供合理飲食的處方:包括進食總熱量膳食、膳食結構搭配合理、烹調方法(避免煎炸食物)、就餐時間與就餐頻率等。突出針對性的個體化的指導;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能量測儀,進行運動和飲食的監測,使每日的攝入的熱量與消耗的體能達到平衡狀態,避免過度運動,肥胖者則為負平衡。
1.4.3藥物治療針對飲食和運動采取干預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滿意的對象,依據不同基礎疾病遵醫囑給予合理的藥物治療,密切觀察藥物干預后的效果,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基礎上逐漸減量維持,必要時可以進行逐步停藥改為飲食運動干預。
1.5各項標準指征正常血壓維持在
1.6數據處理此組研究對象所有數據用SPSSI3.0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和率的比較采用X2檢驗。P
2結果
2.1健康教育干預后調查人群慢性病患病率:2011年490名干部中,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者62例,占12.5%。2012年復檢對象的456例中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者104例,占21.2%。2011年統計其患病率為87.5%,2012年總患病率均降低,比較差異顯著(P
2.2健康教育干預后慢性病行為變化的情況,與第一次體檢各項指標進行比較,差異顯著(P
3討論
全國疾病監測系統資料表明,1991-2000年中國慢性病死亡占總死亡的比例呈持續上升趨勢,已經由1991年的73.8%上升到2000年的80.9%,死亡數將近600萬。慢性病已成為我國城鄉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城市和農村慢性病死亡的比例高達85.3%和79.5%[3]。
參考文獻
[1]倪英,邵連清.離退休干部體格檢查結果分析及健康教育對策[J]老年醫學保健,2009,5(4):190.
篇8
【關鍵詞】 健康教育;體檢中心;行為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306619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320-02
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的健康意識不斷增強,人們在體檢中心進行定期體檢的人數逐年上升。其中體檢人群中主要以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以及高脂血癥等慢性病的發病率為主,現這些疾病已經嚴重威脅了人類的生命和健康[1]。針對慢性病的患者多數不了解有關疾病的知識,不懂得如何來來預防疾病,保健身體。因此我科開展了健康教育工作,提高體檢的價值與意義,現將健康教育在健康體檢中的應用效果觀察匯報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1年到體檢中心進行體檢的140例患者進行分析,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53例,年齡在60-88歲,平均年齡(679±308)歲。此組患者進行體檢結果其中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以及高尿酸血癥。此組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此組患者分別進行兩次體檢,時間間隔6個月。
12 方法
121 體檢項目與調查內容 針對此組體檢對象采用現場統一問卷調查,主要內容包括:患者的一般狀況、不良嗜好(吸煙、飲酒)、慢性病危害的知曉情況以及曾經的規范治療情況等。此組患者間隔6個月在進行一次同樣的體檢與調查
122 體檢表收集體檢結果 根據統一的檢查項目,統一的要求進行體檢。內科慢性病檢查分別設定專人負責測量血壓、測量體重和身高并計算體質量指數(BMI);對于常規輔助檢查項目有:心電圖、胸片以及腹部B超,進行血液生化檢驗:血常規、血糖、血脂、肝、腎功能、血尿酸等各項指標。
123 健康教育措施
1231 建立個人檔案 對慢病此組調查對象的患者建立健康檔案,醫院設立保健醫師每個月進行隨訪1次,監測血壓、做心電圖、測量血糖、進行稱體重等,并將每次測量的數值及時登記并分析評價干預治療后各項指標的變化,適當的制定或改進下一步治療方案與健康教育干預措施方法。
1232 健康教育及行為干預 ①宣傳:對于調查的對象每年舉行三次內科慢性病防治宣傳活動,包括關于血壓、血糖、血脂檢查、心電圖的意義,制定專家咨詢以及知識宣傳、進行分發資料;每季度進行一次有慢性病的防治講座。②隨訪:對與此組調查研究對象,定期上門或電話開展健康教育宣傳活動,指導疾病防治保健。主要的宣傳內容:適當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強度、運動消耗量、運動時間以及運動方法、注意相關的各種運動中的事項等;提供合理飲食的處方:包括進食總熱量膳食、膳食結構搭配合理、烹調方法(避免煎炸食物)、就餐時間與就餐頻率等。突出針對性的個體化的指導;指導患者正確的使用能量測儀,進行運動和飲食的監測,使每日的攝入的熱量與消耗的體能達到平衡狀態,避免過度運動,肥胖者則為負平衡
1233 藥物治療 針對飲食和運動采取干預效果不理想或者不滿意的對象,依據不同基礎疾病遵醫囑給予合理的藥物治療,密切觀察藥物干預后的效果,在病情得到控制的基礎上逐漸減量維持,必要時可以進行逐步停藥改為飲食運動干預。
13 評價標準 [2]正常血壓維持在
14 數據處理 經數據統計進行數據分析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l30進行統計。
2 結 果
兩組患者間隔的慢性病患病率比較詳見表1,兩組患者的行為改變詳見表2。
3 討 論
由表1可見,健康教育后調查人群慢性病患病率:第一次體檢中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者12例,占85%。第二次復檢對象中各項檢查均無異常者45例,占321%。第一次體檢患病率為925%,第二次復檢總患病率均降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 社區;慢性病的管理;醫療保健服務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2-7787-02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口老齡化現象越來越嚴重,其中以高血壓、糖尿病為首的慢性病占我國疾病譜和死因譜的首位,另外我國的慢性病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如高血壓具有“三高三低”,即高發病率、高致殘率和高死亡率,低知曉率、低服藥率和低控制率;而糖尿病則是“四高”,即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和高復發率[1]。而我國的城鎮化的進展速度很快,大量的報道稱控制慢性病的關鍵是社區防治[2]。而本次研究的主要內容也是關于社區慢性病的管理情況和醫療保健服務的研究?,F在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以2011年6月――2012年11月本社區的慢性病230例作為調查對象,男104例,女127例;年齡(35-83)歲,平均(52.1±6.2)歲;病程平均(6.4±0.6)年。慢性病中調查的內容是高血壓和糖尿病的情況。
1.2 方法 根據本社區的衛生服務系統平臺顯示的情況,以1名醫生和1名護士負責的社區居民健康檔案進行調查。調查的內容以居民的滿意度調查為準,其中調查的項目主要有:①對你的疾病,他們是否關心過你,或者在門診就診時是否提出相關的建議;②社區提供服務的次數和頻率(由表格和核對回答是否一致);③你認為他們的態度如何;④你認為他們的服務對你的疾病的控制是否有幫助;⑤以后再提供類似的服務你是否接受;⑥對自我身體健康的評估以及對醫療保健的認識和建議;⑦醫療保健內容的獲取途徑和方式以及接受度。
1.3 評價標準 參考有關的文獻[3]結合《社區高血壓、糖尿病的防治工作指南》進行評定。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s檢驗,且以P
2 結 果
社區慢性病的管理狀況:230例調查的檔案中,累計建卡數223例,隨訪人次總共為13020次,管理的覆蓋率為95.2%(219例),管理的規范性為80.9%(186例),血壓(糖)的控制率為84.7%(195例);每個專業的醫護人員的隨訪次數為6510次,以每年260個工作日計算,每日需要隨訪人數為25人;在隨訪的方式中,以上門為主,占55.7%(128例),群組其次,為33.0%(76例),而門診最低,為11.3%(26例);在所有的調查慢性疾病社區居民中,對以上的各項內容均不滿意的在3.9%(9例)以下,對慢性病的隨訪時間的知曉率在本次的研究中最低,為25.6%(59例),完全認可醫生對高血壓和糖尿病控制的例數分別為89例和95例,比率分別為38.7%和41.3%。
3 討 論
從以上的研究分析中我們看出,社區慢性病的管理雖然建檔率高,但是在管理上還有很多的問題,對慢性病的預防和控制以及醫療保健服務等方面均存在著缺陷,我們的分析如下:①慢性病的種類多,但是居民對慢性病的認識不足,因高血壓、糖尿病等目前是以藥物控制為主,而居民往往對藥物的依從性并不是很高,對社區保健服務的信任度較低。②投入低,經濟的發展造成了文化之間的差異性明顯,特別是對于老年人,對于慢性病的認識不足,國家缺乏對社區醫生的管理和規范化培訓,造成社區醫生的素質參差不齊,進一步降低了居民對社區服務的信任程度。
結合有關的報道[4-5]以及服務后的體會,我們認為對于慢性病的管理和醫療保健服務的提高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①開展以個人為中心,以家庭為單位,小區和全科醫生共同參與的全人群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管理網絡中心機制,醫護人員定期走訪居民,督促定期服務和觀察服藥情況和加強監控措施,減少各種慢性病的并發癥,提高生活質量。②完善全科醫生的培養機制,加強社區保健服務人員的素質[6]。③定期對社區內的中老年人進行健康查體,建立個人檔案,篩選重點人群進行監測,通過專家講座、發放書本等形式加強慢性病的宣傳,增強居民自我保健能力和意識。
總之,要重視慢性病的管理的規范性和持續性,因為隨著我國進入老齡化和城市化,醫療保健服務是社會發展的需求,人民健康的需要,帶來的將是在健康觀念上、管理體制上以及衛生單位職能上的重大改革。要在新的醫學模式下,由治療服務擴大到預防服務,由技術服務擴大到社會服務,實施社會預防的預防―保健―治療―康復型衛生保健體制的逐步建立完善[7]。
參考文獻
[1] 葛彩英.北京市方莊社區慢性病管理情況調查[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4):194-196.
[2] 陶麗麗,陳開紅,韓曉燕.北京市某區社區衛生服務站慢性病管理現狀及對策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2011,14(34):67-69.
[3] 呂冬梅,張雪坤,張志文.機構養老人員慢性病管理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2,32(12):109-111.
[4] 華思敏,鄭軼玲,戴俊明.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的社區管理現狀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7):394-396.
[5] 李君,魏占英.社區慢性病管理人員培訓補償模式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2008,27(11):7-9.
篇10
【關鍵詞】社區;慢性??;健康管理;路徑
【中圖分類號】R197
【文獻標識碼】A
慢性病是目前嚴重危害社區居民健康的一種主要衛生問題,社區衛生服務機構作為慢性病管理的主要承擔機構,在慢性病預防控制工作中發揮重要作用,因此探索社區慢性病管理模式也就成為各地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重要的科研任務。2007年底,深圳市寶安區觀瀾人民醫院牛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被選為國家科技支撐計劃中社區疾病預防與控制適宜技術推廣應用和中遠期效果評估研究監測點,在試點中,對慢性病的不同管理模式進行了認真探索與實踐,并對不同管理模式下慢性病的管理效果進行比較分析,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牛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2008-2010年不同管理模式下有關慢性病管理的所有資料記錄,包括慢性病篩查資料、登記資料、管理效果資料等。
1.2 研究方法 2008-2010年,在牛湖社區健康服務中心醫務人員和設備設施變化不大的情況下,對單人管理模式、??茍F隊管理模式、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等三種社區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進行現場研究,從慢性病患者篩查和管理數量、管理效果等方面對不同的慢性病管理模式進行比較和評價。
1.3 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
1.3.1 單人管理模式(2008年及之前) 由1名全科醫師兼職管理慢性病患者,包括建立慢性病管理專案、隨訪、轉診等;其他全科醫師只負責篩查,不進行管理,全科護士也不參與慢性病管理工作。
1.3.2 ??茍F隊管理模式(2009年) 設置慢性病管理科室,組建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茍F隊,團隊由2名全科醫師、1名全科護士組成,公衛醫師參與。團隊對所有慢性病患者進行管理,包括慢性病患者的確診、建立慢性病管理專案、隨訪、轉診、追蹤等;其他全科醫師只負責篩查,不負責管理、隨訪等工作,其他全科護士也不參號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 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2010年及之后) 將疾病診療中的“首診負責制”原理引入到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的各個環節中,形成了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的慢性病患者健康管理模式。其定義為:在全科診療活動中,以全科醫師為主、全科護士為輔,公衛醫師參與,合理使用社區資源和適宜技術,以“慢性病患者篩查、管理、隨訪及轉診服務等”為主要工作內容,實施首診全科醫師全程負責的社區管理模式。簡單講,就是誰發現,誰管理,誰負責。
1.3.3.1 組建工作團隊 組建6個慢性病管理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工作團隊,每個團隊由1名全科醫師和1名全科護士組成。首診醫師對慢性病患者的篩查、管理、隨訪、轉診等所有環節負責,團隊里的護士協助全科醫師共同做好本團隊的慢性病管理工作。
1.3.3.2 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的制度建設 為了使“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得到有效落實,我們從社區衛生服務的連續性以及基本醫療與基本公共衛生融合的角度考慮,對各服務的關鍵環節進行了相應的管理規定和制度設計,如全科醫師首診測血壓血糖制度、首診建檔制度、團隊交接班制度、基本醫療與慢性病管理相融合的首診醫師負責制、醫療安全重點環節管理制度、慢性病管理質量評價制度、雙向轉診重點人群追蹤管理制度、全科護士在慢性病管理中承擔的任務以及重點人群管理規定及注意事項等,依據這些規定和制度規范各團隊的工作。
1.3.3.3 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的績效考核辦法 社區健康服務中心為配合“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工作模式的實施,制定了與之相適應的績效管理模式。(1)以團隊形式進行考核,將團隊工作量納入整個團隊的績效考核中,使團隊目標與個人績效掛鉤;(2)初期考核以“數量”為主,待各方面條件成熟,再注重工作“數量”和“質量”的平衡;(3)考核注重基本醫療服務和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的有效結合。核心在于各項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考核。將各項公共衛生服務按單位工作時間賦予分值,如高血壓篩查登記賦值為8分,兒童體檢賦值為16分,從而使各項公共衛生服務之間的比較能夠轉化成客觀的評價標準,促進二次分配方案的形成。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5.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以率或構成比表示,采用X2檢驗,以P
2、結果
2.1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篩查情況 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篩查數量遠高于單人管理模式和??茍F隊管理模式下的篩查數量,見表1。
2.2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數量 在??茍F隊管理模式及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管理模式下,慢性病患者管理數量明顯多于單人管理模式下的數量,特別是實施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后,高血壓患者管理數量比單人管理模式下增長971.19%,糖尿病增長了752.63%,見表2。
2.3 不同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 三種管理模式下的慢性病患者的規范治療率、控制滿意率、檔案資料完整率間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本研究發現,2008年實施的單人管理模式,慢性病患者篩查和管理數量最少、管理效果也最差,其管理對象只針對社區戶籍居民,對外來勞務工慢性病患者幾乎沒有進行管理,由于只有1名全科醫師對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管理,其精力有限,所以管理數量與效果不可能會好。
2009年實施??茍F隊管理模式后,由于參與社區慢性病管理的醫務人員數量增多,并且實施社區慢性病??苹膱F隊管理,無論從技術力量還是從時間精力方面都要優于單人管理模式,因此慢性病患者篩查和管理數量、管理效果明顯要好,管理質量也比較高。但是,實施過程中發現??茍F隊管理模式有許多弊病,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1)慢性病篩查與管理脫節。全科門診醫師只篩查不管理,慢性病管理團隊醫師主要負責管理,參與慢性病篩查比較少。(2)篩查病例數量少。全科門診醫師不直接管理,無責任無壓力,篩查工作量與全科門診醫師收入不掛鉤,導致全科門診醫師落實篩查的積極I生不高。(3)管理患者數量有限。當病例增加到200例以上時,管理團隊感覺力不從心。(4)慢性病管理醫師與全科門診醫師互不認同。慢性病管理醫師認為慢性病管理工作繁瑣、壓力大,而全科診療相對簡單。全科醫師認為慢性病管理醫師工作比較輕松,只需為慢性病患者建立檔案、錄入資料、隨訪,還可以拿到平均績效獎金。(5)慢性病管理與全科診療分離,不符合全科醫學服務理念。
在??茍F隊管理模式無法實施下去時,我們在2009年下半年曾效仿其他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施“片區醫師負責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但是通過一段時間的落實,發現不適合本社區的實際情況。因為“片區醫師負責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比較適合人口較固定的社區,但深圳市社區人口流動性非常大,即使在一個社區內居民的住所也經常變動,而且劃片也比較困難。因此,在2010年初探索出適合本社區情況的“全科醫師首診負責制”的慢性病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