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康復護理指導范文

時間:2023-10-23 17:35: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老年人康復護理指導,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老年人康復護理指導

篇1

【關鍵詞】老年患者;人工髖關節置換術;護理;康復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elderly care and rehabilitation guidance

HU Qiu-shuang.Shangqiu City,Henan Province Chinese Medicine Hospital,Shanqiu 476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hip replacement surgery allows patients to restore function,relieve pain.Methods Perioperative do a good job pre-operative care to thoroughly inspect the functional status of various systems,training the patient bed and toilet,exercise quadriceps,gastrocnemius contraction movement.Results For the elderly through the perioperative care,healing effect is obvious stage Ⅰ wound healing,does not appear prosthesis extrusion.Conclusion Careful preoperative preparation,strict preoperative observation,careful guidance of patients with functional training to master the essentials and detailed guidance is to prevent the discharge prosthesis extrusion and restore joint function,to ensure that the key to successful operation.

【Key words】Elderly patients;Artificial hip joint replacement surgery;Care;Rehabilitation

隨著人類老齡化,髖關節疾病[1]是困擾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的最大障礙之一。正確的康復護理是全髖關節置換術成功的重要環節,能有效地改善和增進血液循環,增強肌肉力量,預防各類并發癥,盡早恢復滿意的肢體和全身機能。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2006年以來,我科對21例老年股骨脛骨折患者施行了人工髖關節置換術。其中男4例,女17例,年齡60~85歲,均為摔傷致股骨頸骨折。

1.2 手術方法及效果 患者在局麻下行脛骨結節牽引術,積極治療原有疾病,并及時進行各項術前檢查,在充分的術前準備后,21例患者均在硬膜外麻情況下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無術后感染及并發癥的發生。

2 術后護理

2.1 一般護理 嚴密觀察生命體征,并記錄患者意識、生命體征、血氧飽和度等的變化。

2.2 觀察傷口滲血情況預防感染 保持傷口負壓引流管通暢,觀察引流液的量、色、性質,并做好記錄。保持床單和傷口外敷料清潔干燥。

2.3 保持正確,防止關節脫位 術后避免術側關節伸直內收,保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配以木板鞋外固定,膝下及小腿處墊枕抬高,避免曲髖,以防關節脫位。

2.4 防止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形成 術后24 h以后,指導患者進行足背伸運動及股四頭肌增長收縮活動,給予速碧林0.4 ml IH或博普清0.6 ml IH。

2.5 保持呼吸道通暢 鼓勵患者進行有效的咳嗽、咳痰,并且合理使用抗生素。

3 康復指導

3.1 注意保護關節[2] 術后避免不良姿勢,不能低坐、起立、蹺二腿或二叉,不要側身彎腰或過度向前屈曲。

3.2 重視肌力訓練 術后2~3 d進行股四頭肌的增長練習。術后第5天開始術側肢體重量支持。第3周開始髖屈、伸鍛煉。術后的肌力訓練方法和開始時間應堅持漸進和不引起疼痛為原則,除了手術肢體的肌力鍛煉,術后第1天視全身情況進行健肢和上肢的主動練習。

4 討論

對于施行人工髖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認真做好術前準備,術后嚴密觀察和護理,術后康復指導三者相互結合,才能使老年患者的運動和日常生活能力獲得最大限度的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篇2

1.引言

中國人口基數大,人口老齡化比重也越來越突出,到2014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12億人,占總人口的15.5%。根據聯合國公布標準,據預估,到205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會達到4.37億人,進入重度老齡化階段。而老年人作為社會的弱勢群體,其年齡高、體質差、患病幾率大、康復時間長,再加上外界不同因素帶來的壓力等,使老年人的康復護理需求也極大,作為醫護工作者應密切關注老年康復護理中存在的問題,并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給出相應結論。

2.當前老年康復護理中存在的問題

2.1 康復專業人才的匱乏。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年輕人的生理、心里以及多病共存的情況,故老年康復治療需要團隊工作制來完成,醫護人員需要完成老年患者的康復、物理、心里、作業、言語等不同方面的治療,另外老年康復治療還需要老年科、神經內科等多科室的信息交流,需要醫護工作者有很強的專業素質,并同時兼備老年護理和康復護理的實踐經驗和技能。但因為目前康復醫學并未被中國社會及大眾所重視,我國康復技術人員在從醫人員中所占比例遠低于發達國家,康復人員大多是從原來的理療和臨床人員中進行培訓,致使康復服務缺乏專業性,康復效果也差強人意.

2.2 康復治療設施不完善。在許多發達國家,在老人常出入的地方都會設置無障礙通道,并配備各種方便老人通行的器備和多功能輪椅,衛生間裝有供老人使用的可升降洗臉盆和扶手坐便器。但目前國內醫院所提供的方便老人使用的康復理療設備還比較有限,影響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礎設施和功能訓練設施還不夠完善,例如很多醫院床欄空隙太大,老年患者可能有墜床的危險;還有用熱設備標志不明顯,容易出現燙傷現象等等。

2.3 護患溝通存在問題。在老年康復護理中常見的問題為護患溝通不良的問題,引發這種問題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社會風氣的影響、老年患者的恐慌心理、一些年輕護士和老年人之間存在的代溝問題等等,但這些誘因主要還是因為護理工作者對老年康復護理各細節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對老年人的心理疏導不夠有耐心和言語方面的交流技巧不足。據統計,有65%的醫患糾紛是因為溝通不良引發的,可見,醫患溝通技術和護理技術同樣重要,良好的醫患溝通技術在一定程度上也決定了護理工作質量的高低。

3.預防對策

3.1 重視引進和培訓老年康復護理專業人員。通過引進專業技術人才,舉辦老年康復護理醫療培訓,重視對臨床康復專業治療師、康復護理師、物理治療師、作業師等團隊的培訓,打造具有高效管理和較高的康復護理技術的團隊。本著學科交叉交流和合作的理念,定期查房,聯合管理,堅持醫、護、養三位一體,根據不同老年患者不同的身體狀況,為患者制定從臨床到康復的全面治理方案和護理服務。這樣才能滿足老年人的身w、心里、精神等多方面的康復需求。

3.2 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設施和優化的環境。疾病和衰老很容易使老年人喪失對康復的信心,對護理人員產生強烈的依賴心理。因此康復護理不僅要關注老年患者的生理需求,還要關注他們的心里需求,充分調動他們的主動性。對于行動不變的老人應配備多功能輪椅,方便他們自主用餐、行動,排便;走廊、衛生間等地面要做好防滑處理,也可設置老年人專用通道;老年患者病房應做到光線充足、溫度適宜、床欄空隙合理,給他們一個像家一樣溫馨的環境。

3.3 加強護患溝通,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老年患者在病痛恢復過程中需要醫護工作人員的關心和細心照料,良好的護患關系對老年人的恢復尤為重要。醫護人員應對老年人提高耐心和細心,注重他們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語言溝通技巧,多給他們一些鼓勵和支持,對于他們康復中需要注意的問題悉心指導和幫助,使他們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從而達到治療目的。各醫院也要做好護理人員的績效評估工作,對表現好的工作人員給予獎勵。

4.小結

隨著中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劇,國家應該重視老齡人口的生活保障,為老年康復護理事業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支持,培養和引進老年康復護理專業人員和團隊,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設施和優化的環境,同時鼓勵各大醫院對護理工作人員實施績效考核政策,加大對老齡患者的關心和照顧,為老年患者提供更優質的康復護理服務。

參考文獻

[1]王晨明.新醫改背景下發展城市老年康復護理事業的思考[J].中國醫學創新,2012,9(8):156-157.

[2]劉祚燕.我國老年康復護理發展趨勢[J].護理研究,2017,31(7):772-775.

[3]王麗英.老年患者護理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醫院,2011,15(3):66-67.

篇3

關鍵詞:中醫護理;社區

中醫護理以中國傳統文化為背景,是在中醫基本理論指導下的辯證施護、預防保健、養生康復的護理方法,是祖國傳統中醫藥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十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容,中醫護理在社區開展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它可以針對不同的社區服務對象,調動整個中醫護理體系,完成相應的預防保健、康復護理、疾病護理等社區服務功能。尤其是中醫護理技術因簡、便、易、廉等特點深受廣大社區群眾的青睞,符合低收入、高效率、低成本、廣覆蓋的要求,在社區衛生服務體系應用前景廣泛。在衛生部、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部委的有關文件中明確指出:“社區衛生服務機構要積極采用中醫藥、中西醫結合與民族醫藥的適宜技術,充分發揮中醫藥在社區衛生服務中的特色和優勢.

1.1在慢性病人社區居家護理中的應用

我國作為發展中國家,醫療資源的分配仍存在著不均衡性,經濟發展實際和老齡化社會的逐步形成,社區居家護理將成為適應大眾需求的一種主要的社區護理工作方法。社區的慢性病人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肺心病、糖尿病、潰瘍性結腸炎、先天性畸形、慢性腎功能衰竭、骨和關節病變需要牽引和臥床者等。中醫護理以其優質、顯效、簡便的特點,在社區慢性病人居家護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有研究表明,在社區護理工作中大部分護士能夠使用中醫養生相關知識對患者進行辨證下的中醫護理干預。干預項目的應用率依次為:用藥指導、生活起居調養、情志調護、健康膳食、康復指導,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尤其是情志護理、藥膳護理更貼近生活,因其護理方法簡便易學、直觀安全、效果顯著,更適合在社區普及推廣。中醫護理技術如針灸、拔罐、按摩、刮痧、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耳穴埋籽、臍療、中藥離子透入等在社區慢性病居家護理中應用廣泛,尤其是按摩法,因其簡便易行,備受社區居民的喜愛。但在實際工作中,針灸、拔罐、按摩、刮痧等技術主要由中醫醫生操作,中醫護士很少應用。中藥貼敷、中藥熏洗、中藥靜脈注射和穴位注射等由護士按照醫囑實施。中醫養生方法及護理技術因其低廉性,對經濟不發達的農村地區尤為重要,有助于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覆蓋率,有利于提高農村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力度,盡快縮小城鄉差距。

1.2在社區居家康復護理中的應用

在社區,需要康復護理的病人包括出院后病情已穩定但需繼續治療或康復的病人、殘疾人等。常見的有術后病人、腦血管意外病人、高位截癱病人、先天畸形或后天傷病造成的功能障礙、殘疾者.如我科專病腦卒中是目前危害人類生命健康最大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病死率、致殘率,均很高,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其病死率明顯下降,但許多患者仍有不同程度的偏癱,對患者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造成極大的影響。早期進行康復訓練對降低腦卒中患者的致殘率具有較大臨床意義,接受早期肢體康復訓練比自然恢復率相比有很大提高,足部畸形減少、關節畸形減少、日常生活獨立者明顯增多,早期康復訓練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癱瘓肢體的功能和生活活動能力。另外,中醫藥膳護理、情志護理以及針灸、按摩等護理技術在防止壓瘡、增進病人的心理健康、促進病人的營養、畸形和殘障病人的康復護理、健康教育、家庭環境適應性改變的指導等方面應用廣泛,使向病人提供優質的康復護理成為了可能。

1.3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

目前我國已步入老齡化社會,經濟發展實際決定了居家養老成為我國養老服務的主體。汪潮【1】 的調查顯示,家庭病床上門護理可以減輕家庭負擔,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成為老年人可接受的形式。隨著4―2―1結構(即4個祖輩,2個父輩,1個獨生子女)的家庭數量的增多,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居家護理需求也日趨增加。張建鳳等【2】調查研究顯示居家護理治療可以減輕患者經濟負擔,減少衛生資源浪費,同時滿足出院后繼續康復和治療的需求。開展居家護理能較好地符合老齡化社會的實際需要,不僅提供持續性醫療照護,較好地解決住醫院難的問題,而且維持了家庭的完整性,提高了病人生活質量,降低醫療成本【3】。同時,由于家庭結構的變化,分居養老將成為今后家庭養老的主要方式。為老年人,尤其是為分居養老的老年人提供中醫護理的養生保健 運用養護統一、寓護于養的護理方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素質和生活質量。中醫藥學歷經數千年,形成了一套“天人合一、形神統一、動靜結合”為主的養生保健和延年益壽的理論。針對老年人群,采用氣功、太極拳、自我按摩等中醫養生保健方法,對于提高老年人生命質量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由于我國社區中醫藥衛生服務體系尚未完善,社區中醫護理人力嚴重不足,中醫護理在老年人居家護理中的應用較少。

中醫護理在社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在社區健康教育實踐中,中醫護理與社區護理有機結合,在充分利用現代護理健康教育理論、模式、程序以及實施方法的基礎上,在社區健康教育內容中滲透著中醫護理知識與技術。中醫環境養生、起居養生、膳食指導、心理調適、性養生保健、用藥指導、運動養生等在社區婦女、兒童、中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慢性病病人的康復護理等方面不斷拓寬著社區護理健康教育的內涵。中醫護理與社區健康教育內容正在逐漸完美融合。

參考文獻:

[1]汪潮.王坤,顧澤寬.上海乍浦街道離休干部社區衛生服務需求醫院調查分析[J].中國衛生資源,2004(7):23―25,

篇4

【關鍵詞】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護理

1 臨床資料

本組年齡在60 歲以上的老年股骨頸骨折病人,其中男52 例,女73 例,年齡60~97 歲,平均年齡70.8 歲;左側骨折64 例,右側骨折61 例,骨折部位:頭下型38 例,頸中型50 例,基底型37 例。骨折原因:絆倒、跌倒所致72 例,車禍所致53 例。其中不完全骨折18 例,完全骨折107 例。經過精心治療及制訂合理的護理計劃均達到臨床愈合。

2 康復護理要點

2.1 患者身體狀況的綜合評估

老年人身體狀況差異很大,有的患者身體較好,有的身體很差,有的老年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心臟病、肺氣腫等老年性疾病,對患者的身體狀況進行綜合評估,制定出相應的護理計劃。

2.2 疼痛的護理

老年人往往對骨折及術后疼痛的耐受力下降,護理人員應耐心解釋疼痛的原因,并在進行搬運及康復訓練時做到解釋到位、動作到位、輕柔準確。如疼痛影響睡眠,就采取放松法,轉移患者的注意力,給予心理疏導。對于原因清楚的創傷性疼痛,采取預防性用藥,而不是等到疼痛難以忍受時再用藥。

2.3 做好心理護理

老年人股骨頸骨折后,多數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焦慮或抑郁情緒,要針對患者的不同表現做好心理護理,骨折后患者因疼痛,生活不能自理,擔心從此一病不起,又怕拖累家人,此時患者心里非常痛苦,應耐心地安慰患者,向患者介紹成功治療現在完全康復的老年股骨骨折患者的事例,來鼓勵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同時要老年人的子女們關心體貼患者,幫助患者渡過難關。

2.4 飲食護理

由于老年人常伴有不同程度的骨質疏松癥,應多食含鈣豐富清淡易消化的軟食,如牛奶、豆腐、蓮子、魚類等,并可適當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多進高蛋白、高維生素及果膠成分高的食物,如水果、蜂蜜等,保持營養豐富。骨折早期,患者氣機郁結,淤血內阻,腫痛發熱,飲食宜清談易消化、富含維生素的半流質飲食為宜;骨折中期,需要強壯筋骨,促進骨痂生長,可給予富含營養的食物,如排骨、豬蹄、豬肝等;骨折后期,根據中醫腎主骨,以形補形的理論,可多食骨頭湯、雞、鴨等補品以滋養肝腎,加速骨折愈合。

2.5 保守療法的護理

外展型骨折或無明移位以及老年體弱身體狀況不能耐受手術者,一般予保守治療,可采取牽引數周后下床活動,接著肢體避免負重數月。本組有18 例保守治療后恢復健康。其重要的康復護理是:

2.5.1 牽引的護理

老年病一般可持續患肢牽引6~8 周, 牽引方法有踝套皮牽引和骨牽引。

2.5.1.1 牽引的

牽引時,保持牽引繩與肢體軸線一致,維持患肢外展30°中立位、軟枕抬高下肢20~30°,促進靜脈血和淋巴回流。

2.5.1.2 牽引的注意事項

為保持有效牽引,向患者及家屬交待相關注意事項,如:牽引繩上避免掛物品,勿擅自放松牽引、牽引錘不著地,勿將被子壓在繩索或患肢上,不能隨意增減牽引重量。

2.5.1.3 牽引肢體的護理

骨牽引者,保持針眼清潔干燥,用75%酒精滴入針眼1~2 滴,2 次/d,觀察肢端的血運和感覺、運動情況,并做好交接班,加強巡視等,踝套皮牽引者在骨突部位墊棉墊保護,每2 h按摩受壓部位。在冬季,牽引肢體保暖。

2.5.2 功能鍛煉

在牽引的同時,指導患者行踝關節運動、股四頭肌收縮等功能鍛煉,不僅能有效預防肌肉萎縮,而且能促進血液循環。

2.5.2.1 股四頭肌靜力功能鍛練

方法是在足跟下方放一個小枕頭使足跟懸空,盡量伸直膝關節然后收緊大腿肌肉,維持5~10 秒,2 分鐘內完成10 次,休息1 分鐘后重復,直至患者感到腿部疲勞。

2.5.2.2 踝關節運動

踝部前后左右伸曲活動,防止踝關節僵硬。方法是患者平臥于床上,依靠小腿肌肉,將足部向下壓(如腳踩油門動作),然后向上屈,每次2~3 分鐘,每小時2~3 次,持續到患者出院。

2.6 手術康復護理

老年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包括內固定術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內收型骨折是不穩定型骨折,需手術治療,在受傷后3 周以內者,為新鮮的骨折,為減輕疼痛,避免骨折錯位損傷周圍組織便于手術復位、減輕術中出血,術前先行牽引治療5~7 d。

2.6.1 生命體征的觀察

因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疾病,經歷手術易誘發病變,應密切觀察神志、體溫、脈搏、呼吸、血壓變化,并做好記錄,發現異常及時通知醫生給予處理。根據醫囑,正確應用抗生素等,補液時注意液體滴速,不可過快,以防止肺水腫發生。

2.6.2 保持正確肢及臥姿

術畢回病房,搬運過程中注意保持患肢伸直,外展,將骨盆放正平臥于病床上,雙下肢用“跨間墊”間隔,兩腿保持分開,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用“丁字”鞋固定。術后早期不宜多翻身。翻身、抬臀時注意維持患肢外展中立位,防止內收外旋,早期忌直腰抬高運動,以減少對髖關節的承受力。向患者及家屬講明終身維持正確的肢體功能位的重要性,側臥位時,健側臥位,兩大腿之間置一外展枕頭。做到“六不”,患肢不內收、髖關節不過度屈伸,不下蹲、不坐低凳、不交叉腿、不盤坐。。

2.6.3 引流管護理

妥善固定各引流管,保持引流通暢,定時擠壓,觀察引流液的性質、量、顏色并記錄;為了保持正確,防止脫位,一般于術晨留置尿管,按留置尿管常規護理,給予0.05%碘伏抹洗會陰2 次/d,引流袋隔日更換1 次,夾尿管1 次/4 h開放。鼓勵患者多飲水,1500~2000 ml/d,達到自然沖洗膀胱作用,一般3~5 d拔除尿管。 2.6.4 功能鍛練

術后當天麻醉未消失,即可開始適當進行腳趾、踝關節前屈背伸被動活動、麻醉消失后進行股四頭肌主動等長舒縮活動功能鍛煉,促進下肢靜脈回流,減少深靜脈血栓發生機會,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僵硬。術后第3 天予CPM關節活動器協助患者行患肢關節功能鍛煉,先從0°到30°角緩慢鍛煉,逐漸加大角度,1 周左右可達到功能位角度(90°),每日2 次,每次60 min。1 周后指導并協助患者坐在床邊,雙腿下垂主動練習膝關節伸屈活動。指導患者盡早進行被動和主動功能鍛煉,促進血液循環,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體力恢復,增強假體周圍組織肌力.在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時,注意觀察患者的心理反應,做到個體化,既要循序漸進,又要持之以恒。而且,功能鍛煉方法要正確有效,以免造成髖關節脫位。

2.6.5 使用拐杖指導

2 周拆線后指導并協助患者扶拐下地,患肢不負重行走鍛煉,骨水泥型患者1 個月后可棄拐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型患者3 個月后可棄拐逐漸負重行走。指導患者正確使用拐杖,行走時健肢負重,患肢自然下垂不負重,避免用力屈髖抬起患肢,同時注意保持雙拐及健肢形成一個等邊三角形位置。

3 并發癥的防治

3.1 呼吸道感染的防治

發生股骨頸骨折后,患者抵抗力降低,易發生呼吸道感染,指導患者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咳痰方法,床上做擴胸運動,每2 h協助翻身拍背1 次,及時咳出痰液,增加肺活量,如痰多黏稠難以咳出者,予以糜蛋白酶、慶大霉素、地塞米松霧化吸入,每日2 次。天涼時特別要注意保暖,以防著涼,保持房間空氣新鮮,地面濕式清掃,防止塵土飛揚。

3.2 褥瘡的預防

老年人外周血供差,牽引、術后長時間臥床等容易出現褥瘡。因此,應加強皮膚護理,予臥海綿床墊,骶尾部置水墊,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每2 h抬臀,更換水墊,主動抬臀方法:健肢膝關節屈曲,足底用力,雙手借助牽引床支架或二肘關節抵床作力點將臀部抬起。翻身時向健側翻,兩腿之間置一枕頭,保持患肢外展位。教會患者自主翻身法,即患者以頭枕部、雙肘部和健側足跟為支點,屈膝45°,抬起胸腰部及臀部、離開床面。按摩受壓部位,溫水擦浴每日1~2 次,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供。

3.3 預防腦栓塞等靜脈血栓形成引起的嚴重并發癥

注意預防肢體廢用性萎縮,每日給患者進行溫水擦浴2~3 次,通過溫水擦浴,患者全身血液循環加速,毛細血管擴張增加皮膚抵抗力,擦洗同時配合按摩。健側肢體抬高、屈伸、蹬腿活動,雙上肢進行內收、外展、向上伸展的活動。經過熱敷、按摩、肢體活動等促進血液循環有利于預防靜脈血栓形成發生腦梗死等嚴重并發癥,同時預防墜積性肺炎、褥瘡、肢體功能廢用性萎縮等并發癥,注意下肢血液循環的觀察,認真觀察肢體水腫程度、膚色、溫度、淺靜脈充盈及感覺的情況,雙下肢進行對比觀察,發現異常及時向醫生反映,及時處理。

3.4 泌尿道感染的防治

老年人抵抗力降低,容易發生泌尿系的感染,應做好會的清洗工作,每日消毒外陰2 次,每日更換尿袋,囑患者多飲水,增加尿量。

3.5 便秘的防治

患者骨折后臥床,排便習慣發生了改變,加上患者病后食欲減退,飲食量減少,很容易造成便秘,排便困難,此時應囑患者多食纖維素含量高的易消化的食物。每日順時針按摩腹部,促進腸蠕動。

4 小結

老年股骨頸骨折是一種需要較長時間康復的疾病,術后康復大多在家中進行,因此要向患者及患者家屬講解相關醫學知識,遵醫囑為患者制定功能鍛煉的方案,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減少負性情緒,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骨科康復護理是骨科護理工作中的重要環節,手術的成功,病人的康復,康復護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老人因股骨頸骨折并接受手術,如果康復護理不當易造成術后功能恢復不佳,手術效果不理想,影響日后生活質量。因此,在做好康復心理護理的基礎上,必須加強康復功能鍛煉。但是,康復護理不能操之過急,要尊重客觀規律,運用科學的方法,循序漸進,做好不同階段的康復護理,做好每個病人的康復護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復。

參考文獻

[1] 化前珍,郭明賢.老年護理與康復[M].西安:第四軍醫大學出版社,2007:06.

[2] 錢雪梅,鄧超明.高齡髖骨骨折病人圍手術期的康復與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1,06(3).

篇5

【關鍵詞】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康復護理

作者單位:450002 鄭州,河南省煤炭總醫院 早期康復護理有益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遠期預后,2010年9月至2012年4月我們對老年AMI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效果較好,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74例患者中男44例,女30例,年齡61~70歲,平均65.5歲,均符合國際疾病分類AMI診斷標準,其中廣泛前壁19例,前間壁15例,下壁梗死26例,后壁梗死14例,均無心力衰竭、休克、心律失常等嚴重并發癥,無其他器質性疾病及精神障礙。隨機將74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康復組各37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康復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患者均知情并簽字同意。兩組患者年齡、文化程度、心功能分級、冠心病危險因素比較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硝酸醋類、β受體阻滯劑、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等藥物治療,同時進行心理評估。對照組患者給予常規功能護理,當班護士交代患者康復內容;康復組采用2w康復護理程序,由責任護士建立康復檔案,入監護室第1~2 d患者臥床休息,被動活動肢體2次/d,10 min/次,責任護士根據老年人心理特點,做好心理護理,介紹環境及心臟康復基本知識;3~4 d床頭抬高,協助患者主動活動上半身及深呼吸,3次/d,3 min/次,介紹早期康復的益處及必要性;5~6 d協助患者主動坐位,床邊站立、吃飯,10 min/次,介紹疾病、康復相關知識及飲食注意事項;7~8 d患者床邊靜坐,2次/d,20 min/次;逐步床邊行走,50米/次,2次/d,責任護士示范動作,嚴格限制活動量,講解冠心病危險因素的控制;9~10 d床邊行走逐漸增加,以300米為限,可上下一層樓,1~2次/d;11~14 d步行300~500米,可上下2層樓,逐步增加室外活動,2次/d,講解限制活動的重要性及注意事項,做好出院指導。責任護士每日記錄效果并進行評價。

篇6

【關鍵詞】老年下肢骨折 護理 康復訓練

1 臨床資料

從2003年—2008年我科為268例老年下肢骨折患者制定早期康復計劃,其中:股骨頸、股骨轉子間骨折103例,股骨干骨折81例,脛腓骨骨折84例,患者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54歲,平均68.8歲。

2 護理

2.1心理護理

2.1.1一般心理護理 對病人應熱情接待,主動用關切的語言與病人交談,做好病人的術前宣教,對病人治療過程中產生的心理問題給予心理疏導,鼓勵病人及家屬制定護理計劃,鼓勵其積極配合治療護理工作。

2.1.2術前心理護理 向病人介紹手術和麻醉的方式,手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肯定手術和麻醉的安全性,手術醫師技術的可靠性,各種儀器設備的先進性能,成功治愈的相同病例,耐心聽取病人的意見和需求,盡量解除病人的緊張不安心理,使病人對手術治療有一定的安全感。對手術前必需給予的術前準備,術中給予的引流管和所用器械,護士也要交待清楚。

2.1.3術后心理護理 了解病人術后的心理狀態,病人回病房后,管床護士在觀察術后病情變化的同時,應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告知病人手術進行情況很順利,患肢固定良好,對切口疼痛可采取一些放松技術轉移其注意力。護士在做每一項操作時都應耐心細致的解釋,不可強制。

2.2并發癥的預防及護理

2.2.1警惕心、腦血管的并發癥 對有潛在發病可能的病人,一經入院應引起重視,除進行各種檢查外,應嚴密觀察病人的血壓、脈搏、神志等體征變化,發現問題及時處理。

2.2.2防止呼吸道并發癥 病人入院,要求不吸煙,鼓勵病人咳嗽、做深呼吸,上肢能活動的做擴胸運動,增加肺活量。在協助病人翻身時,拍擊背部使積痰易于排出,若痰液粘稠可給予霧化吸入。

2.2.3褥瘡的預防 病人入院后給予氣墊床、海綿墊或骶尾部加防褥瘡墊,骨突處可墊海綿圈。不能自行翻身的隔2h協助翻身,并用50%紅花酒精按摩受壓部位,促進血液循環,并注意觀察皮膚變化,加強皮膚護理。 轉貼于

2.2.4預防泌尿系感染 要鼓勵病人多喝水,增加排尿量,清潔尿道,預防感染。

2.2.5防血栓 應適當應用血管擴張劑和抑制血小板凝集的藥物,鼓勵患者練習床上坐起,促進血液循環。在功能鍛煉的同時鼓勵患者多飲水,以降低血液黏滯度。

2.2.6預防消化系統的并發癥 警惕應激性消化道出血,密切觀察腹部及大便情況,發現黑便及時報告醫生處理。長期臥床病人易出現腹脹、便秘情況,宜進食粗纖維易消化的食物,飲食有規律、定時定量,必要時可用緩瀉劑。

2.2.7防止骨延遲愈合 可給病人服用鈣劑,進食含高鈣食物,并用適量維生素D增加鈣的吸收利用。

2.3康復鍛煉指導

2.3.1術前指導

2.3.1.1指導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預防下肢肌萎縮。

2.3.1.2雙下肢踝泵運動,仰臥或坐臥將傷肢的踝關節盡量跖屈和背伸,此運動有促進下肢血液循環,及防止踝關節粘連強直的作用。

2.3.1.3三點支撐法 即患肢在皮牽引狀態下,健肢用力踩床。雙手緊握牽引床上吊環,頭部后伸,使背部盡量騰空后伸,臀部離開床面5—10秒,每2—3小時一次。

2.3.2術后指導

2.3.2.1術后第一周,康復的重點是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術后第一天即行患肢踝泵運動及股四頭肌收縮練習。

2.3.2.2術后第二天可進行膝部按摩(膝關節有傷除外),即對髕骨的推動和擠壓。

2.3.2.3術后第三天加強患肢股四頭肌訓練。方法是將手放于膝下方,膝部下壓,保持5~10秒后再放松。膝關節訓練可在膝關節下放一軟枕,做伸膝訓練。

2.3.2.4術后5~7天,可協助患者床邊活動身體,向患側移動至床邊,患肢自然下垂與床沿,盡可能使膝關節彎曲90度,然后伸膝保持10秒,重復進行30次,可視情況逐漸進行抗阻練習。

2.3.2.5術后7~10天,可視情況扶拐下地。

2.3.2.6術后2周,扶拐行走,以健肢支撐,患肢不負重。術后三周除鞏固以往訓練效果,患者負重應以1/4至1/2至全負重,循序漸進,鍛煉結束后使患者平臥于床上,患肢抬高,以減輕患肢腫脹,利于靜脈回流。

3 討論

通過對268例患者康復護理訓練指導,得出只有重視康復護理這一重要環節,才能使患者的肢體功能得到滿意恢復。

參 考 文 獻

篇7

【摘要】隨著人口老齡化的發展及健康老齡化的提出,老年護理工作成為護理領域重要的研究課題。社區是老年人生活的基本環境,是實施護理的重要場所。老年人對于社區護理的需求大、內容多,但社區護理的現狀離老年人的要求還相差較遠,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故應建立較為系統、完善的老年社區護理體系,加強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并注重老年人的綜合護理服務需求,積極開展老年人所需要的社區護理模式,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

【關鍵詞】老年社區護理;人口老齡化;健康老齡化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壽命普遍延長,老齡化和老年人的健康問題逐漸受到關注。我國家庭逐漸趨于核心化、小型化,加上老齡化的快速發展,使得老年家庭逐漸增多、家庭養老資源嚴重不足,因此,建立有效的老年社區護理服務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著積極的作用。此外,通過深入了解老年人對社區護理服務的需求,使老年人得到更好更全面的社區護理,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狀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1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發展趨勢

人口老齡化是指社會人口年齡結構中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例不斷上升的一種發展趨勢。國際上規定凡60歲以上老年人口達到人口總數的10%或65歲以上老年人達到7%就認為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我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總數達到1.3億,占總人口數的10.6%,我國進入人口老齡化社會。據預測,到2025年老年人口將上升至20%,并在2040-2050年達到25.5%,人口老齡化已成為一個不可逆轉的社會問題[1]。

2健康老齡化是老齡化社會的發展方向

壽命僅關注生命的時限,健康則重視生命的質量,健康老齡化是一個質和量相統一的概念。 1992年,聯合國第47屆大會通過了“2001年全球解決老齡問題的奮斗目標”,強調要開展健康老齡化的運動,至此,健康老齡化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一切老齡問題基本源于年齡增長帶來的生理性及病理性老化,其導致老年人功能減退甚至生活不能自理,如能夠把生活自理的時間延長到生命的最后時刻,甚至達到無疾而終,推遲老年人需要依賴他人的尷尬局面,就會大大減少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消極影響。因此,我們要塑造健康樂觀、充滿活力的老年人形象,把老年期視為人生的又一個黃金階段,讓老齡化社會充滿活力。

3老年人對社區護理服務的需求

3.1 客觀需求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機體的各項功能日漸衰退,健康狀況也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因此,客觀上要求社區衛生服務機構傾向性的向老年人提供醫療保健服務。顏君等[2]對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與生活狀況的調查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慢性病患病率逐漸上升,患病總數也隨之增加。李迎春等[3]的研究也發現老年人中大多都患有一種或幾種慢性病,而患兩種以上者的比例較高。范亞峰等[4]對老年人心理狀況的分析發現,約80%的老年人處于心理健康的臨界點或已經處于亞健康狀態。費立娟等[5]的研究也表明老人抑郁的發生率高達22.2%。以上研究均表明,老年人無論在生理上還是心理上的健康水平都較低,是社區護理的重點人群。

老年人因為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多年來養成的許多不良習慣都會給機體帶來損傷;此外,預防保健知識的缺乏和自身認識的不足也使得其健康受損。另外,老年人的日常生活能力自理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長也呈下降趨勢,而其殘疾的發生率則逐步上升。因此,為了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加強對老年人的護理是不容忽視的,這就要求社區護理人員在提供疾病護理的同時,通過健康宣教等手段,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意識,并在日常生活照料等方面給予老年人關懷。

3.2主觀需求

主觀需要即老年人自身對社區護理的實際需求。有數據表明,95%的老年人認為有必要開展社區護理,97.5%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健康教育指導,76.2%的老年人愿意接受家庭護理及定期到家隨訪等,75%的老年人愿意在社區建立家庭病床、托老所、日間護理中心等[6];程俊華等[7]的研究表明,89.3%的患病老人希望在社區得到疾病護理。此外,孫菲[8]等對老年人社區非醫療照料的需求調查發現,城區老年人對社區照料需求依次為非醫療應急幫助(75.4%)、提供娛樂場所(74.4%)、心理慰籍(64.7%)、重家務照料(61.9%)、陪同看?。?0.9%)和基本生活照料(57.5%)。目前老年社區護理主要側重于生理、心理方面的需要,對老年人在家務料理、日常料理等方面的需求的研究較少,不注重他們的日常生活照料的需求,而這方面的需求如果不滿足,可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4老年社區護理現狀

為了適應社會的發展和人們日益增強的醫療衛生保健需求,我國早在1997年就對社區衛生服務開始了試點工作?,F今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開展了許多形式的社區護理,而社區老年護理也已涉及疾病照顧、疾病預防、健康促進3項職能,包括了老年慢性病護理、上門基礎護理、臨終護理、老年慢性病預防宣教和社區心理衛生宣教等多種形式。此外,有些城市還設立了養老院、老年公寓、老年護理院、敬老院等。老年社區護理的開展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一些老年人的健康需求,提高了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目前我國老年社區護理仍存在較多問題,如社區護士嚴重短缺、社區衛生機構不健全、社區所提供的護理項目和老年人的實際利用間有巨大的反差等[9],這些問題都制約著我國社區護理的發展,影響老年人對應得護理的需求。作為一個生理和社會功能處于下降時期的特殊群體,老年人對醫學保障和服務的需求越來越強烈,特別是生活不能自理和半自理的老年人對入住專科醫療護理機構,以及對家庭病床、送醫送藥上門、入戶護理服務的需求迫切,需求量越來越大,但目前我國社區老年醫療護理機構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

5對策

5.1建立系統、完善的老年社區護理體系 

老年護理服務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疾病的護理,而且涵蓋預防、照料看護、康復以及保持心理健康等多方面內容。老年社區護理除考慮健康人、病人和殘疾人外,還應致力于預防疾病或延滯疾病的發展,高度重視老年人的預防保健工作,并為整個社區提供知識、鼓勵其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將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的護理服務列為老年護理工作的重點,以照料看護、預防、保健、康復、健康促進、健康教育為一體的綜合服務模式為主;服務目的從提高個體健康水平向提高總體健康水平轉變;服務方式由等病人上門轉變為走出醫院大門,深入社區和百姓家庭。

5.2 加強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

隨著社區衛生服務的開展,我們將需要大量的多技能的、綜合性的老年護理人才,因此,應建立健全護理人才的多層次培養途徑。首先,要建立和發展高等全科護理教育;其次,因地制宜地開展多層次、多渠道的全科護理人才的培養 ;此外,應加強現有社區護理隊伍的繼續教育,不斷完善社區護士的專業知識 。

5.3 注重老年人的綜合護理服務需求

(1)注意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老年護理的目標有別于其他年齡段,不僅要關注疾病,更要注重維護老年人的功能狀態,把延緩老年人發生失能,盡量維持老年人的生活自理能力列為首要的任務,因此功能健康是保持老年人生活和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內容。其中慢性病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的最重要的因素,對于老年人來說治療疾病更多是控制疾病的進一步惡化,因此要加強護理干預防止因疾病而影響生活質量,盡可能延長老年人的生活自理期。

(2)老年社區護理的核心是預防

從減少和延緩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的角度考慮,導致老年人生活活動能力衰退的原因主要有3類:隨著年齡的增加發生的自然老化、疾病引起的病理性老化和廢用。對老年人群中廣泛存在的慢性病、退行性病、與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關的多種疾病,都可以通過加強推行不同的預防干預措施,得到有力的控制。因此,老年社區護理應把預防放于首位,積極開展慢性病的預防是提高老年人生存質量的重要途徑。

(3)注重老年人的功能康復

老年人的殘疾率遠高于年輕人,因此,重視康復護理是老年社區護理的另一特點。老年人的常見慢性病、退行性疾病的嚴重性在于它的高致殘性引起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而在進行社區康復護理后其生活自理能力及功能獨立性均有明顯的提高,再住院率也下降。因此,在老年社區護理中大力推行可及、可行的康復護理是符合老年人實際需要的既經濟又有效的途徑。

(4)心理保健是老年護理的重要部分

老年社區護理不僅要注重身體健康,還要重視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兩者是緊密聯系的??梢越柚鐣⒓彝ァ⑴笥训牧α?,關懷老年人,并開展心理健康指導,通過心理咨詢、聊天,使他們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正確地對待來自社會、人際、生活方面的各種關系,保持積極穩定的情緒,豐富晚年生活,實現健康長壽。

(5)照料護理是老年社區護理的重要內容

老年護理的內容與其他年齡段相比,一個特殊之處是醫療照顧與生活照料常緊密相連,特別是高齡老人生理功能已經衰退,輕微的疾病就可能導致自理生活的困難,如果生活照料無法滿足,必將影響到疾病的康復。

6小結

綜上所述,我國老年人對于社區護理的需求大、內容多,老年社區護理離老年人的要求還相差較遠,難以滿足大多數老年人的需求。針對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現狀與趨勢, 應逐步建立完善的老年社區護理體系,并加強社區護理人才的培養,為老年人提供連續、綜合、優質的社區護理服務,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最終實現健康老齡化的目標,使得老年人真正能夠“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

參考文獻

[1]鄭翠紅, 姜小鷹, 肖惠敏. 人口老齡化問題與老年護理. 莆田學院學報, 2005, 12(1): 33-35.

[2]顏君, 何紅. 廣州市社區老年人健康與生活狀況調查. 中國公共衛生, 2005, 21(6): 723-736.

[3]李迎春, 胡傳來, 陶興永等. 社區中老年人慢性病及衛生服務需求現況調查. 實用全科醫學, 2005, 3(1): 61-62.

[4]范亞峰, 王小合.社區老年人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護理學雜志, 2004, 19(17): 45-46.

[5]費立娟, 刑鳳梅. 離退休老年人抑郁現狀及其影響因素的探討. 齊齊哈爾醫學院報, 2003, 24(6): 664-665.

[6]周萍. 老年人社區護理需求的調查分析. 中國初級衛生保健, 2005, 19(6): 63-64.

[7]程俊華, 李楠.淺談老年社區護理. 四川中醫, 2004, 22(2): 32-33.

[8]孫菲, 湯哲等. 老年人社區非醫療照料需求調查.中國老年學雜志, 2005, 25(2):151-152.

篇8

【關鍵字】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91―02

股骨頸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創傷骨科疾病,該病癥高發于老年群體,由于老年人通常伴有骨質疏松的情況,且隨著年齡的增加,髖周肌群也逐漸退變,很容易因外界因素造成股骨頸骨折[1]。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是治療老年性股骨頸骨折的重要措施,由于該骨折部位比較特殊,病人需要長時間臥床靜養,且并發癥發生率很高,一旦發生該骨折,會給患者的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再加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易產生并發癥、心緒不良等情況,因此,加強針對性護理尤為必要[2]。本研究對30例股骨頸骨折需要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進行干預性康復護理,取得良好效果,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接收治療的30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13例,年齡分布57-78歲,平均年齡69.3歲,其中10例為全髖置換,12例患者伴有高血壓,2例患者伴有糖尿病,經手術治療,均解除了關節疼痛,關節功能也不同程度得到恢復。

1.2方法

1.2.1術前護理

首先要對患者做好心理護理,股骨頸骨折老年患者對手術通常會有恐懼心理,且容易焦躁不安、恐慌,護理人員術前應該主動與患者交流,舒緩患者焦躁不安的心理,幫助患者樹立手術成功的信心;其次是進行相應的飲食護理,指導患者術前進食營養豐富、易消化的食物,保證患者身體素質,同時要保證患者要有足夠的休息;此外,護理人員要做好術前準備,對患者進行血常規、尿常規、藥物敏感試驗等常規項目檢查,同時密切關注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

1.2.2術后護理

手術后護理人員要嚴密監控患者的各項生命體征,若患者心電監護儀顯示異常,需及時采取措施救助,并通知相關醫生進行處理;術后患肢外展30度中立位放置;避免患肢內旋內收防止股骨頭脫出;護理人員應該經常幫助患者進行抬臀;鼓勵患者進行健肢主動鍛煉。預防并發癥是術后護理需要重視的任務,護理人員要保持病房空氣流通,并指導患者經常做深呼吸,防止出現肺部感染,鼓勵患者進行床上排尿,做好清潔工作,防止患者泌尿系統出現感染,同時,幫助患者進行患肢股四頭肌收縮及踝關節運動訓練,并定時為病人進行向心性肢體按摩,促進血液循環,防止出現靜脈血栓。

1.2.3實施健康教育

對老年患者實施健康教育對患者的術后健康恢復具有一定的幫助,護理過程中定期為病人宣傳股骨頸骨折治療的相關知識,告訴患者術后應該吃什么、若出現身體不適需要怎么做、怎樣控制情緒、老年股骨頸骨折的一般特點、術后功能鍛煉,應該注意的具體事項等內容,通過聊天的形式進行口頭講解,提高患者的疾病知識,使患者配合治療,從而達到早日康復的效果[3]。

2 結果

所有患者,經手術、抗炎、止血等治療并針對患者病情進行干預性康復護理,術后患者康復訓練有效,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良好,對護理滿意患者29例,護理滿意度為96.7%。

3 討論

股骨頸折是臨床上常見的一種創傷骨科疾病,該病癥高發于老年群體,對老年患者股骨頸骨折手術后進行干預護理顯得尤為重要[4]。對股骨頸骨折需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進行干預性健康護理的主要過程包括,疾病健康知識宣傳教育、預防并發癥、心理護理、皮膚護理、與制動護理等,除了對患者的病理特征進行嚴密的監控和護理,還要切實貫徹人性化護理的理念,舒緩老年患者焦躁不安的情緒、抑郁的心情,讓患者保持愉悅的心情,對患者的術后康復具有重要意義[5]。本研究30例股骨頸骨折需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患者經干預性健康護理,術后患者康復訓練有效,患者肢體運動功能恢復良好,對護理滿意患者29例,護理滿意度為96.7%。總之,對老年股骨頸骨折行人工股骨頭置換術的患者進行干預性康復護理效果顯著,極大程度上減少了并發癥的發生,且能有效恢復患者肢體運動功能,在臨床治療中值得推廣運用。

參考文獻:

[1] 徐新菊,金云丹,許錦.高齡股骨頸骨折手術治療的護理[J].浙江創傷外科,2012,9(02)136-137.

[2] 劉躍.高齡患者人工股骨頭置換術后的觀察與護理[J]. 現代醫藥衛生. 2012(08:344-345.

[3] 夏詠梅.下肢保暖套在骨科牽引患者中的應用[J].現代醫藥雜志,2012,22(01):90-93.

篇9

【關鍵詞】 骨質疏松;骨科;康復護理

骨質疏松是骨科臨床上常見的一種疾病,由于患者的骨脆性改變很容易發生骨折,此類疾病廣泛分布于各個年齡層,尤其常見于中老年患者,骨質疏松癥是由內分泌、免疫,營養、廢用、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根據骨質疏松癥的發病機制,可將其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二大類。骨質疏松癥是老年人的常見病,據統計我國60~69歲的老年女性發生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高達50%~70%;老年男性發病率30%;80歲以上的老年人半數以上患骨質疏松癥。骨折是骨質疏松的最終結局。10%~20%的患者于骨折后一年內死亡,約半數患者骨折愈合后生活不能自理,美國每年用于骨質疏松癥性骨折的費用為100~150億美元;在我國每例髖部骨折的直接花費為每年3萬多元人民幣。骨質疏松性骨折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已嚴重威脅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影響他們的生存質量,其帶來的家庭、社會和經濟負擔顯而易見,骨質疏松癥及骨折已成為全球的有關公眾健康的重要問題[ 1 ]。

1 臨床資料

本組137例患者均為我院2007年9月-2013年2月之間收治的骨質疏松癥患者,包括男性患者47例,女性患者90例,年齡在41~86歲之間,平均住院時間27.9±4.6d,合并有壓縮性骨折15例?;颊叩闹饕R床表現為骨痛,廣泛分布在各個部位,程度不同,以腰背疼痛最為常見。

2 療效標準

按照患者的臨床癥狀改善進行療效判定,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患者骨痛癥狀消失;有效:患者骨痛癥狀明顯改善;無效:患者疼痛無明顯改善。以顯效率結合有效率進行總有效率的統計。

3 結果

137例骨質疏松癥患者顯效97例,有效34例,無效6例,總有效率95.6%。

4 康復治療護理

4.1 心理護理

骨質疏松癥病人由于疼痛及害怕骨折,常不敢運動而影響日常生活;當發生骨折時,需限制活動,不僅病人本身需要角色適應。其家屬也要面對此情景。因此,護士要協助病人及家屬適應角色與責任,盡量減少對病人康復治療不利的因素。

4.2 疼痛的護理

4.2.1 休息 對患者的疼痛程度做出正確評估,可使用硬板床減輕患者的疼痛情況,保持臥床休息1周,盡量避免造成疼痛加劇。

4.2.2 對癥護理

4.2.2.1 使用輔助物 在患者疼痛難耐時給予患者緊身衣以及背架等輔助物的使用,以減輕患者的脊椎活動度,同時提高脊柱支持力度來緩解患者的疼痛感。

4.2.2.2 物理療法 對于患者的疼痛部位可采取熱敷的方式改善,熱敷能夠幫助患者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痙攣現象,起到緩解疼痛的目的。同時可以采用按摩的方式來進行疼痛緩解,同時能夠減少肌肉僵直現象的發生。條件允許的醫院可采用超短波、中頻電療法達到消炎和止痛效果。

4.3 用藥護理

4.3.1 鼓勵患者多喝水,多排尿,避免鈣劑的大量攝入導致泌尿系結石形成的可能,建議空腹服藥,在服用維生素D時避免和綠葉蔬菜同時食用,以免減少藥物的吸收。

4.3.2 服用二磷酸鹽建議在起床后空腹口服,同時飲水至少300ml,服藥后的30min內不要進食和平臥,避免對食管造成刺激。同時應囑病人不要咀嚼或吮吸藥片,以防發生口咽潰瘍。如患者出現吞咽困難、疼痛或胸骨后疼痛的現象則應當警惕食管炎的發生,應當立刻停藥并反饋給醫師進行檢查和處理。

4.3.3 肌肉注射降鈣素應注意觀察不良反應,如出現食欲減退、惡心、顏面潮紅等,應立即停止用藥,并進行治療。

4.4 適當運動 適當的運動可增加和保持骨量,并可使老年人軀體及四肢肌肉和關節協調性和應變力增強,對預防跌倒、減少骨折發生有很多好處。

4.5 合理膳食 補充足夠的蛋白質,多進食富含異黃酮類食物,如大豆等對保持骨量也有一定作用,老年人還應適當增加含鈣豐富食物的攝入,如乳制品、海產品等。增加富含維生素D、維生素A、維生素C及含鐵的食物,以利于鈣的吸收。少飲酒、咖啡和濃茶,不吸煙[2]。

4.6 安全護理 跌倒是骨折及軟組織創傷的主要因數,因此要注意病人的安全。保證住院環境安全,如樓梯有扶手,梯級有防滑邊緣,病房地面干燥,燈光明暗適宜,床椅不可經常變換位置,過道避免有障礙物等,加強日常生活護理,將日常所需物如茶杯、開水、呼叫器等盡量放置床邊,以利病人取用。加強巡視,對住院病人在洗漱及用餐時間,應加強意外的預防。

4.7 運動訓練

4.7.1 握力訓練 每日堅持訓練30分鐘以上,能防治橈骨遠端、肱骨近端骨質疏松。

4.7.2 耐力訓練 以慢跑為主要方式,隔日1000~2000m。

4.7.3 俯臥撐運動 每日1次,盡量多做,每次所做的項目不得少于前一次,能防治股骨頸、肱骨近端、橈骨遠端骨質疏松。

4.7.4 轉體運動 取坐位,曲臂平舉,雙手交叉,轉體向后,目視右肘,堅持5秒后復原,每次重復5次。

4.7.5 床上伸展運動 起床前,取仰臥位,雙臂上伸過頭,向指尖及足尖兩個方向伸展,待感到伸展滿意后,放松;伸展雙腿,足跟向下伸,足背向膝方向屈,感到滿意后放松。

4.7.6 側體運動 立位,雙足與見等寬(背可以靠墻),舉左臂、垂右臂,右臂和上體向左側屈,右手指向地面。堅持5秒后復原,每次重復5次。

4.8 預防并發癥

盡量避免彎腰、負重等行為,同時為老人提供安全的生活環境或裝束,防止跌倒和損傷,對已發生骨折的老人,應每2小時翻身1次,保護和按摩受壓部位,指導老人進行呼吸和咳嗽訓練,做被動和主動的關節活動訓練,定期檢查防止并發癥出現[2]。

4.9 健康知識宣教

合理的宣教能夠指導患者采取正確、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時也能夠避免此類疾病的進一步發展和起到預防并發癥的目的。根據患者的年齡層、文化程度來進行針對性教育,提高患者的相關知識了解程度。

5 小結

骨質疏松癥是由內分泌、免疫,營養、廢用、遺傳等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對骨質疏松癥患者的康復護理,使我們充分認識到做好心理護理、疼痛的護理、用藥護理、安全護理和康復訓練,配合康復治療是減少疼痛、幫助緩解疼痛的主要方法,根據患者的需求,采取優質的護理服務,減輕患者的心理負擔,主動配合治療,從而最大程度減輕患者的痛苦。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營養支持;休克;感染;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2)06-0098-02

Clinical analysis of Nursing Care with 26 old age Patients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nursing care with 26 old age patients and to improve the efficacy of early rehabilitation.Methods: The whol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he nursing ofshock stage liquid anabiosis and guardianship; wound surface nursing、dirigation、rational nutrition and mental nursing .Results: All the 26 old age patients were cured.Conclusion:The nursing care of old age patients is a complex and professional work, for treatment and to prevent,it is key point to supply basic nursing and strengthen the observation.

Key words: nutritional support; shock; infection; nursing

引言

老年燒傷多為生活燒傷,以燙傷為主,火焰燒傷其次。老年人燒傷的原因:一是現在老人獨自居住的很多,兒女照顧不到,生活多需要自理,可是自理能力又較差。 二是老人行動不便,感覺遲緩,記憶力差。比如有些老年人在床上抽煙燃著了床單或被褥,而且自己又半身不遂,因此撲救不及時,造成燒傷。還有的老人在爐子上燒水,由于健忘,在提壺時被燒傷。三是一般燒傷后及時地用涼水沖洗,減輕損傷,而老年人反應慢,加重創面的損傷。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間我院共收治26例老年燒傷患者,經過精心治療及護理,均痊愈出院,現將護理體會淺談如下。

1臨床資料:

選擇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期間在我院治療的老年燒傷患者26例,男性16例,女性10例,年齡60~79歲,平均年齡68.7歲。均為Ⅱ度、Ⅲ度混合燒傷,燒傷面積30%~50%。致傷原因:熱液燙傷15例,火焰燒傷9例,化學燒傷1例,水蒸氣燙傷1例。患者入院后及時行吸氧、補液、清創處理、積極抗休克、防治感染、氣管切開等治療,經積極有效治療和精心護理,患者于傷后60~107d治愈出院,無護理并發癥發生。

2 護理方法

2.1常規護理

①迅速建立靜脈補液途徑:患者病情重,燒傷面積大,組織充血水腫,靜脈穿刺困難,要保護好血管,最好采用置管針,必要時行鎖骨下靜脈穿刺或靜脈切開,確保輸液順利進行。②創面的護理:燒傷創面必須積極處理,去除皮膚表面的污物及壞死剝離創面,防止引起嚴重感染。清創時可根據醫囑給予鎮痛劑,以減輕疼痛。③密切觀察生命體征及尿量:嚴密監測生命體征和病情變化,準確記錄24h出入量。給予留置導尿,觀察尿液的顏色、量變化,并做好留置尿管的護理工作。

2.2休克期護理

由于傷后72h內血漿樣蛋白液體滲出,可導致低血容量休克。此階段的護理重點在于防止休克,補充血容量。護士的職責在于具體安排和調節各種補液的時間和速度,詳細觀察病情變化以協助醫生完成并及時修訂補液計劃[1]。

2.3創面護理

早期創面處理的好壞是燒傷治療成敗的關鍵。老年人機體組織衰退,生長能力減退,免疫功能低下,燒傷后創面愈合時間長,易受感染。對老年人燒傷的創面必須及早清創處理,保護創面,減少污染[2]。合理應用抗生素,防止感染,嚴格消毒隔離。

2.4防止褥瘡發生的護理

由于病人年齡大的特點,循環系統功能減退,末梢血液循環較差,骨骼隆突處及長期受壓之部位極易出現褥瘡,所以要勤翻身。骨隆突處及受壓部位要每2小時按摩一次,對臀部要墊氣圈,要保持床鋪清潔衛生,無褶皺,以預防褥瘡的發生。

2.5心理護理

老年人燒傷后精神壓力比一般青壯年大,易產生矛盾和孤獨感。護士應多與病人談心,了解他們的心理活動,讓他們說出心里的話,針對病人情況作出耐心的解釋,開導工作;并做好病人子女及親友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及時探視,在生活上多給予關心照顧。而且因老年傷前疾病多,傷后并發癥多,應耐心細致、解釋消除患者一切心理顧慮,樹立治療信心,同時我們應該以優良的服務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取得患者對我們的信賴和合作。

2.6疼痛的護理

疼痛也是護理中常見的主要問題。換藥時,我們在護理中經常鼓勵安慰患者,協助取舒適,保持病區整潔舒適,根據病情遵醫囑給予鎮靜、止痛劑并評估其效果,指導其采用放松療法,分散其注意力,以緩解疼痛。

2.7營養護理

老年人宜合理營養,加強全身支持療法,注意增加患者營養攝入,維持正氮平衡。燒傷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體液蒸發、體溫升高、呼吸頻率增快及營養攝入不足等,使燒傷患者機體呈超高代謝狀態,容易造成負氮平衡,故燒傷患者應加強營養。對大面積燒傷的患者可行完全胃腸外營養?;颊呋謴驼o嬍澈蠹皶r開展飲食健康宣教,鼓勵患者進食。為達到理想的營養效果,同時應供給患者高蛋白、高熱量的食物及一定量的維生素、礦物質等。老年燒傷病人不應進食過多的含糖食物,因為胰島ß細胞對葡萄糖耐受性隨著年齡增長而減低,老年人已發生糖尿病。

2.8呼吸道護理

常規給氧氣吸入,每分2升,對氣管切開的患者,在護理中嚴密觀察呼吸頻率及節律變化。注意患者咳出物及其性狀是否為膿性、血性或氣管粘膜壞死脫落組織,對氣道痰液阻塞者應迅速吸痰,選擇粗細合適的吸痰管,吸痰時可適當調高吸氧濃度,動作輕柔迅速,每次不超過15秒。吸引時避免吸痰管過深插入氣道而加重氣道損傷。妥善固定外套管,防止滑脫,每日更換套管處外敷料一次。

2.9 恢復期的護理

早期功能鍛煉是預防功能障礙的關鍵[3-5],燒傷患者在病情穩定的情況下,一般在燒傷后10 d左右、局部水腫及疼痛明顯減輕開始功能鍛煉;植皮部位在拆線后第2天開始。進行各關節的全方位運動,功能鍛煉以主動鍛煉為主,被動鍛煉為輔。被動鍛煉要從小范圍開始,循序漸進,逐漸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幅度,要特別注意眼、口、頸、肩、肘、手、髖、膝、足等部位的功能活動,被動鍛煉時動作要平穩、輕緩,用力大小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切忌用暴力,以免造成新的創傷。

2.10出院指導

在患者出院前采集完整資料,如地址、聯系電話、簡要病情、康復指導要點等,建檔存儲。針對出院患者進行跟蹤指導,做好出院后聯系及康復護理工作??祻陀柧氃趧撁嬗习肽陜戎陵P重要,在患者出院后1周內與其取得聯系,主動了解情況,對出院后出現的問題及時指導糾正,并給予心理調適與支持。

3 討論

老年患者燒傷治愈難度極大,老年燒傷多與日常生活關聯較多,故老年燒傷的預防工作十分重要。從這個角度而言,老年燒傷不僅是一個醫療問題,更是一個社會問題,社會和家庭應盡量減少老年人身邊的致傷隱患。這也是老年燒傷防治強有力的措施。在臨床實踐中,燒傷護理工作量大而繁瑣、病情變化急而重,因此護理人員除應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嫻熟的護理技術還應有無私的奉獻精神和充分的耐心。老年燒傷患者在整個治療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除直接參與清創換藥工作外,還負責觀察病情變化,并實施日常護理、監測和反饋治療效果,是燒傷患者治愈力提高的關鍵,也是疾病康復最有效的保證。

參考文獻

[1] 李學增主編.外科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1994,4.

[2] 柴帥斌. 重度燒傷病人的護理[J].全科護理,2011,9(2):395-396.

[3] 李敏,蔡少甫.192例老年燒傷病人的護理研究[J].護理研究,2007,21(5B):1264~1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