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的防治范文

時間:2023-10-24 18:05: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慢性病的防治,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1慢性病的系統管理

1.1慢性病快速增長將造成中國健康勞動力供給減少,居民生活質量下降,社會經濟負擔加重,成為經濟社會健康發展潛在的巨大障礙。世界銀行報告估計,2005年~2015年的10年間,各種慢性病將會給中國造成巨大超過3萬億元以上的經濟損失。并且, 21世紀以來,我國慢性病發病年齡明顯提前,45~64歲年齡段人口已占全部發患者口的1/5左右。在心血管患病年齡構成中,50%以上的發患者口年齡在45~64歲。40~59歲年齡組的糖尿病患病率為11.5%,糖尿病前期患病率達到18.1%[3]。45~64歲正是我國年富力強的年齡段,因這段年齡人口慢性病的集中爆發,會嚴重減少我國在經濟活躍的勞動力人口,進一步加劇老齡化帶來的勞動力短缺,降低人力資本的質量,大大地影響社會和經濟的發展。正如WHO總干事陳馮富珍女士所說的,今天慢性病不再只是一個醫學問題,也不再只是一個公共衛生問題,慢性病是一個發展問題。由此可見,慢性病已成為中國人民健康的頭號威脅,防治慢性病已刻不容緩。

1.2防治慢性病,需要改變傳統的管理策略,加強以系統為基礎的疾病管理。就是要以疾病發展的自然過程為基礎,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全過程進行綜合管理,強調慢性病治療與預防相結合,防治一體,多科協作;提倡早期預防,早發現、早治療,降低醫療成本,提高衛生人員和醫療資源的使用效率。

1.3大多數國家疾病管理是提供服務的產業。通過確定目標人群,以循證醫學為基礎,進行臨床綜合分析,協調保健服務,提供醫療支持。建立各部門的協作形成,醫療保險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社區衛生服務站,三級醫院,CDC一體化的衛生保健服務體系,共享風險、共享收益和共享信息。

1.4建立信息系統,社區醫療系統引進電子病例(CPR) 是社區醫療信息發展的重要標志,開始用于疾病防治、支持共享醫療、決策支持系統。

1.5全科醫生充當第二級把關人,真正調動患者的信息流。建立初級醫療團隊,每一個醫務人員知道共享責任、信任和服務質量,理解各自的角色、責任和如何傳遞患者,每個人都有共同的目標,了解保健計劃和如何提高質量,常規的會議和工作程序。

1.6提高責任醫生疾病管理能力,家庭醫生制對慢病管理具有重要價值和獨特的優勢,家庭醫生將是未來社區衛生服務的一個方向。家庭醫生熟練掌握有關疾病的基本知識,對所轄人口開展健康教育,提高慢病患者防病、就醫意識,提高高慢病患者對多變的環境的適應能力。他們負責制定患者的保健計劃,提供最新的循證醫學信息,對患者及家人提供干預,并對干預效果進行跟蹤、評價,與保健隊伍其他人員溝通,隨時掌握患者的最新情況。

1.7關于患者篩選,將健康檔案與社區常規的診療信息系統連接起來,開展持續性保健服務。確定患者個體危險,確定患者自我保健意識,預達到的目標值,確定隨訪的頻率、干預的方式和干預的強度。通過電話咨詢方式,獲取病情臨床信息,藥物名字,藥物依從性,劑量,服藥反應,藥物相互作用,藥物濫用,保健用藥等。按照癥狀和體征,事先設計好表格,以處理的輕重緩急分類,制定疾病管理工作指南。

1.8醫生的培訓,貫徹臨床指南的重要性,信息具有權威性,專家的集體論證達成一致的建議,患者管理的建議,澄清臨床上有意義的爭論問題。發展幫助臨床實踐的工具,技術操作規范,基層醫生用的指南精簡本。建立臨床路徑,臨床路徑是保障醫療質量、減低費用的重要措施。 由醫療小組共同完成(醫生、護士、邊緣醫學等多種職業人員);規范化的程序圖;患者、家屬和醫務人員共同參與。

1.9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包括患者對自己血壓監測、評估的能力,患者對藥物作用及副作用的簡單了解,加強藥物依從性的能力,掌握行為矯正的基本技能,選擇食物、進行體育鍛煉的能力,戒煙、戒酒、減重、壓力管理的技能,尋求健康知識的能力,就醫的能力,患者的自信心。

2“四化”管理

通過以上對社區慢性病系統管理,實現慢性病的"四化"管理:①慢性病管理規?;簩β圆』颊吖芾淼耐瑫r,加大對一般人群的健康干預力度,促進管理人群規?;?、健康運動規?;?。②慢性病管理規范化:按規范化的要求進行操作,居民各類健康信息,進行"網絡化管理",實現慢性病防治"全人群"管理,結合本社區的特點,制定慢性病社區綜合防治標準化工作管理流程。③慢性病管理信息化:在網絡化基礎上,更在社區衛生服務系統中添加了遠程會診的功能,責任醫生在進家庭服務過程中,通過讀取居民健康卡信息,對所服務慢病患者出現的不能自行解決的情況,在網上可以請求遠程會診,提高診治效果?;驅π鲁霈F的情況進行留檔備案,以便持續觀察對比。還可以通過網絡,了解某個中心慢病管理的概況,包括醫生情況和患者慢病信息,這些信息甚至具體到血壓、身高、體重,以及有無煙酒嗜好及運動,都一目了然。工作效率大大增加。④慢性病管理專業化:專業的責任醫生團隊,包括了責任醫生(或家庭醫生)、責任護士、指導專家,質量員、信息員、理療師等多學科人員。醫護人員和專家提供臨床經驗及專業技術指導,對患者生活干預,分析和評價,是慢性病規范管理的主體。質量員、信息員、理療師對居民進行追蹤式管理,進行個體化健復訓練,互動合作,達到管理目的。

慢性病防治任重而道遠。通過對社區醫師相關專業的慢病知識培訓,幫助社區建立一支慢病診治專門人才隊伍,建立并實施規范化慢病隨訪制度,實行規范化管理,提高慢病患者自我保健能力,增強慢病病患依從性,加強和落實慢病患者雙向轉診,減低醫療費用,提高衛生保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中國衛生部疾控局.中國慢性病防治工作規劃(2012-2015)[EB/OL].(2012-05-21)[2012-05 22].

篇2

王隴德說,慢性病快速上升原因是:第一,群眾合理營養的意識不強,具備的知識不足。城市居民進食高熱量的食物過多,比如中國營養學會推薦的合適的每天植物油的攝入量只是25克,而調查顯示北京居民每天植物油的攝入量是83克。100克植物油的熱量為899千卡,而100克豬肉的熱量才有395千卡。專家作過測算,如果每天多吃5克的植物油不被消耗的話,十年以后體重就多長10公斤。過多的熱量造成肥胖,肥胖正是導致慢性病最主要的因素。第二,政府引導不夠。

王隴德說,經濟水平發展以后,政府給群眾以正確的健康知識引導非常重要。如果我們現在不及時開展正確的干預,就會步一些國家的后塵。如我國超重和肥胖的比例是3∶1,如果不正確引導,這些超重者中有很大一部分將會發展為肥胖?,F在一些國際藥廠把目光瞄準中國,他們認為中國將來糖尿病的發生率肯定要超過西方,而糖尿病的很多并發癥嚴重影響健康,可以致殘。據調查,現在我國15-64歲的勞動人口中,慢性病的發生率已經達到52%,死亡已經占了30%。這將會給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造成巨大的影響和損失。因此,控制慢性病是我們工作的當務之急。

我國政府已注意到慢性病迅速上升的趨勢。1994年衛生部把原來的防疫司更名為疾病控制司。防疫司主要工作是防控傳染病,疾病控制司的工作還要加上對慢性病的防控?!熬盼濉焙汀笆濉逼陂g,衛生部分別制定了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的防治規劃,開展了一系列干預項目,特別是在一些城市的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了干預項目,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合理營養并不必然需要收入的提高和增加,兩者并不平行。營養知識非常重要?!拔以谵r村訪問一個農戶家,這家養著雞,但是孩子的母親把雞蛋拿到市場上去賣了,給孩子買點巧克力和糖果回來,而沒讓孩子吃雞蛋?!蓖蹼]德說:“現在農村廣泛缺乏維生素A,但胡蘿卜到處都是,我們的媽媽不知道讓孩子去吃胡蘿卜,只要吃了胡蘿卜,而且膳食里有足夠的脂肪,就不會缺維生素A?!?/p>

王隴德說,我國目前缺乏營養師,為此,衛生部正在起草有關營養師的一些管理制度和要求,今后一些集體供餐單位都應具備營養師。但是,營養師主要是做具體的營養指導工作,而全國合理營養原則的宣傳要靠營養專家來制定,要靠大眾媒體廣泛宣傳。

最近十年我國城鄉居民的膳食、營養狀況有了明顯改善,但營養缺乏與營養失衡并存。一方面,居民膳食質量和兒童青少年生長發育水平穩步提高,兒童營養不良患病率和居民貧血患病率下降。另一方面,城市居民膳食結構不盡合理,農村地區兒童營養不良仍然比較嚴重。城市居民畜肉類及油脂消費過多,谷類食物消費偏低;農村地區嬰兒哺食添加不合理。另外,鈣、鐵、維生素A等微量營養素缺乏是我國城鄉居民普遍存在的問題。

針對微量營養素缺乏的問題,政府在部分貧困地區已經實施了一些項目。像維生素A膠囊的補充,衛生部從1999-2001年和聯合國兒基會一起在青海、寧夏、甘肅、貴州、新疆、實施了一些維生素A的補充項目。維生素A的缺乏可以影響免疫力,甚至可以影響兒童的生命安全,這個項目的實施,每年使7萬兒童的生命得以挽救,另外7萬兒童減少失明。鐵缺乏,在中國也是一個嚴重問題,我們和全球營養聯盟正在實施一個覆蓋14個省份的鐵強化醬油項目。

篇3

關鍵詞 慢性病患者 社區健康服務 滿意度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22.303

AbstractPurpose The essay intends to know about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patients of the chronic and non-contagious disease regarding to the service of Guangming new community of Shenzhen.Method:Chose 326 patients of diabetes and hypertension randomly from each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 of Gongming Street,and make a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with written form.Results:Most of the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re highly appreciate the medical environment,convenience,medical cost,service attitude and quality of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s.Conclusion:The Chronic disease patients are relatively satisfied with the service of the community medical service generally,and the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has been widely accepted by the resident of the community,and all departments should further take actions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degree of the community residents in the future.

Key Wordschronic disease patient;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atisfaction Degree

社區健康服務是立足于社區、為社區居民提供優質健康服務的第一層面接觸,其服務質量高低,是否能夠滿足社區居民的衛生服務需求,最終應由作為服務對象的社區居民做出評價[1]。

深圳市光明新區從2006年4月開始實施慢性病的綜合防治措施至今已4年多,居民對社區慢病綜合防治的認可和滿意度是評價社區慢病防治效果的一個重要內容。

調查慢性病患者在接受社區健康服務中心提供的慢性病綜合防治服務之后的滿意度,可以了解社區干預的效果并調整社區慢性病管理的策略以及主要影響因素。經過調查、分析,得出科學的結論,為社區健康服務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內部建設改革提供政策建議和為今后社區健康服務機構制定相關工作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篇4

[關鍵詞] 家庭醫生責任制;居家保健服務;社區;慢性病

[中圖分類號] R197.1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2095-0616(2014)12-176-03

近年來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不斷發展,慢性疾病發生發展呈現很大變化,慢性病病死率大幅度升高,成為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1]。居家保健服務是近年來我社區努力推展的一項社區衛生服務工作類型,為了更加有效管理社區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降低醫療費用,更好的為百姓服務[2]。本研究現將我社區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在慢性病防治效果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社區慢性病患者200例資料進行匯總分析,其中男120例,女80例,年齡60~87歲,平均(70.1±8.5)歲,慢性病類型:高血壓75例,糖尿病60例,冠心病65例,病程1~26年,平均(11.3±6.5)年,醫療費用支付方式:公費醫療90例,城鎮居民醫療保險90例,離休醫保20例。200例慢性病患者根據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實施前后進行評分。

1.2 方法

根據簽約居民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聯系的緊密程度,深圳市寶安區將西鄉人民醫院社康中心社區衛生服務分為服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4大步驟。針對社區6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者重點人群,做到全面覆蓋,提高健康管理人群的家庭成員及對社區衛生服務相對依從性。

1.3 觀察指標

1.3.1 自我效能評分情況 參照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對兩組慢性病患者對于自我認知、治療環境、病情控制感、自信心評價,按1~4評分,分值越高慢性病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

1.3.2 依從性評價情況 依從性評價主要分為完全依從、部分依從和不依從。完全依從主要是慢性病患者可以完全遵照醫囑和護理要求,進行治療;部分依從:慢性病患者基本可以遵照醫囑和護理要求,進行治療,但是對于醫護人員有怨言或者有逆反心理;不依從:上述表述均達不到的慢性病患者。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 19.0建立數據庫,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進行比較分析,P

2 結果

3 討論

隨著社會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明顯提高,慢性疾病發生率明顯增高,人們對于醫療服務水平的要求也明顯增高[3]。據研究資料顯示[4],2005年世界有近3500萬患者死于慢性疾病,占全部死亡人數的60%,可見慢性疾病已經成為致死的重要因素。慢性疾病不僅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時還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社會經濟造成重大的負擔[5]。有效的對慢性疾病患者進行管理和治療,不僅關系到每一位慢性病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質量,同時也關系到我國醫療衛生服務發展水平的提高和進步[6]。本組研究中社區衛生服務分為服藥指導、運動指導、飲食指導、心理疏導4大步驟:(1)服藥指導:慢性病患者往往都需要長期或者終生服藥,服藥的連續性、規律性對于患者藥物治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很重要的臨床意義。首先是指導慢性病患者根據自己疾病的類型和健康狀況,在臨床醫生指導下,按照醫囑服藥[7-8]。提高用藥的科學性,社區老人往往迷信廣告,迷信貴藥、進口藥,而自身無法把握藥物的配伍禁忌,造成藥物濫用,嚴重者威脅生命安全[9-10]。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耐心的指導社區慢性病患者盡可能遵照醫囑服用藥物,如果自身有增加藥物的需求,也要在醫生的指導下,科學的、酌情的增加[11-12]。衛生服務人員還要耐心的向患者和家屬講解慢性病藥物的治療原理,可能出現的不良反應,通過口頭講授、書面閱讀、光盤等媒體傳播的形式,向社區慢性病患者講解用藥知識,充分的了解藥物應用的方法、劑量,藥物有效期和貯存環境,藥物的毒副作用等。注意藥物要放在兒童觸摸不到的位置,過期的藥物一定要扔掉,千萬不能繼續服用[13-14]。指導社區慢性病患者進行定期的肝腎功能檢查,從而對藥物的服用劑量和方法進行調整。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服藥方式,由于慢性病患者的年齡相對較大,視力模糊,要幫助患者在藥盒上做好明顯的標實,防止患者漏服、誤服、服藥過量等[15]。保證服藥時間,社區人員聯合幾名慢性病患者,尤其是服藥時間和規律相同的患者共同服藥,從而提高服藥依從性的同時還可以提高患者服藥的積極性,互相監督,服藥至少需要半杯白開水,服藥后保持身體坐位或者站立位置,防止藥物性食管炎和嗆咳的發生。(2)運動指導:社區老年患者進行適當的運動鍛煉也是輔助治療慢性疾病的有效方法,合理的安排時間,進行大多數慢性疾病患者可以進行的體育鍛煉和運動。運動保持輕松、舒緩的方式,運動強度較低,比如慢走、慢跑、太極拳等運動方式,根據老年慢性疾病患者個人愛好選擇合適的運動方式,每周3~6次,每次運動時間30min左右,根據患者的自身特點進行運動,持之以恒,循序漸進。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對患者的運動注意事項加強宣講,患者運動要在餐后30min,對于糖尿病患者不能空腹運動,避免低血糖發生,冠心病患者注意運動幅度不能過大,速度不能過快。一些軀體活動有障礙的慢性病患者要在家屬的陪同下進行活動,防止意外發生。衛生服務人員還要注意觀察慢性病患者運動過程中表現,如果出現頭暈、出冷汗和心跳過快,應立即輔助患者停止運動,如果有必要進行急救處理和送醫院就診。(3)飲食指導:為了更好的幫助慢性病患者保持良好的營養狀態和生活質量,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針對性的對患者的飲食進行指導,養成良好的飲食習慣,少食多餐,細嚼慢咽。多食用高能量、高營養、高纖維食物,減少生冷硬、辛辣、刺激性、油膩食物的攝入。在保證健康飲食的同時注意盡可能根據患者的喜好,幫助其制定科學的食譜,每周進行定期的隨訪,根據患者的不同要求,隨時更改食譜。(4)心理疏導:慢性病患者往往有如下心理特點:①焦慮和恐懼:慢性病患者對于治療過度擔心,對于疾病恢復往往有恐懼感,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以熱情和藹的態度面對患者,觀察患者的語言和情緒上的變化,細致地了解患者心理變化,鼓勵患者消除焦慮和恐懼,緩解壓力。盡快的從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主動配合社區衛生服務的治療和健康宣教,以健康心態面對治療。②煩躁和悲觀:這類慢性病患者情緒上波動較大,容易出現煩躁易怒,悲觀厭世,嚴重者可能出現暴力傾向。社區衛生服務人員要耐心的講解慢性病患者引起損傷和后果,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病患者的重視,幫助慢性病患者適應治療環境的變化,盡快的進入治療角色,通過換位思考幫助慢性病患者克服急躁、怨恨的情緒,最大限度提高其治療依從性。③疑惑和失落:這類慢性病患者因過度對于自己疾病期待較高,慢性疾病的治療過程較慢,患者治療效果和預想的不同,對于社區衛生服務和治療充滿了疑慮,擔心其治療預后效果,情緒上出現不同程度的失落感。社區衛生服務人員通過聊天的形式,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病理論上的認識,告知其通過治療可以最大限度的幫助患者恢復健康狀態,幫助其建立起面對治療的自信心,消除其對于治療的疑慮,提高其對于醫療服務水平的信任感,促進其盡快建立起治療的信心。④自卑和沮喪:慢性病患者對于病情不了解,感覺慢性病造成的的生活負擔和心理負擔過度,感覺自身、家庭、社會角色因慢性病發生了不好的變化,情緒上出現自暴自棄的悲觀沮喪感,缺乏了生活的信心。社區衛生服務人員全面的掌握患者的病情,加強護患溝通,減少其沉默寡言、情緒抑制的發生,舉例周圍病友成功的例子,幫助其正確的面對治療態度,緩解不良情緒對于 病情的影響。告知患者正確的調整心態,對于治療和預后具有重要的意義。綜上所述,家庭醫生責任制中居家保健服務在社區慢性病患者中應用后可以明顯提高患者對于慢性疾病的認知程度,提高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參考文獻]

[1] 陳志毅,王洪歆,朱匡紀,等.金華市婺城區城市老齡化居民慢性病及衛生服務調查[J].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11,31(7):726-728.

[2] 王艷.慢性病病人家庭自我保健護理指導[J].中國傷殘醫學,2013,21(1):190-191.

[3] 王芬芬.社區空巢老人慢性病患病狀況及中醫保健知識需求情況調查[J].中醫藥管理雜志,2013,21(4):352-353.

[4] 王傳霞,常仁翠,劉維.保健門診老年慢性病就診患者心理狀況分析及干預措施[J].中國康復,2010,25(5):387-388.

[5] 章萍,章金媛,萬永紅.保健責任人服務制在社區慢性病管理中的作用[J].護理學雜志,2011,26(23):74-75.

[6] 陳春蘭,梁爽,孫玉花,等.大臺地區家庭保健員培訓在社區慢性病防治中的作用研究[J].中國民康醫學,2012,24(18):2232-2233.

[7] 林浩,曹曉均,戴卉.多形式宣教對老年慢性疾病患者保健知識及疾病控制效果的影響觀察[J].中國醫藥導 報,2012,9(30):152-154.

[8] 杜濱,張偉,張再偉,等.干部保健人群慢性疾病患病情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12,39(10):2504-2505.

[9] 王馨培.社區保健與康復指導對慢性病的護理干預效果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32):566-567.

[10] 蒙曉宇,陳娜縈,黃佟.廣西慢性病防治措施及衛生保健實施狀況調查[J].現代預防醫學,2009,36(4):667-668.

[11] 于瑞彥,耿躍然,齊國娥,等.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保健模式及實施效果[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3,33 (16):3939-3940.

[12] 張興文,唐瑩,張義雄.衛生信息化下的醫院一社區一家庭三位一體老年慢性病健康服務模式探討[J].中華全科醫學,2013,11(10):1602-1603.

[13] 沈憶光,盧楠,衣志勇,等.我國保健人群慢性病監測現狀與新思路[J].中華保健醫學雜志,2013,15(3):267-268.

[14] 侯凱文,韓宇平,劉建華.建立門診特殊人群健康服務部的實踐和體會[J].西南國防醫藥,2012,22(10):1132-1133.

篇5

中醫對糖尿病并發癥的防治要點:

1. 對糖尿病性心臟病采用益氣養陰、化痰活血和理氣的中藥辨證施治,可明顯改善患者胸悶、憋氣、心悸、氣短的臨床癥狀,改善心肌缺血,改善心功能。

2.對糖尿病性腦血管病靜脈點滴化痰開竅,活血通絡的清開靈、血栓通、川芎嗪、丹參注射液等,配合中藥益氣養陰、化痰通腑、活血化瘀治療,可起到改善腦循環,改善腦缺氧,保護腦細胞,縮小梗塞面積作用,病情穩定后配合針刺治療,使患者肢體功能提前恢復,明顯縮短病程。

3.對糖尿病性腎病采用中藥分期辯證論治,分別采用滋補肝腎、益氣活血、健脾補腎、化瘀通絡、調補陰陽、通腑瀉濁等治則治療,可使患者尿白蛋白明顯減少,腎功能明顯改善,明顯延緩了糖尿病腎病腎衰的進程。

4.對糖尿病性視網膜病變采用中藥滋補肝腎、涼血止血、活血祛瘀等治療,可明顯促進眼底出血、滲出的吸收,明顯提高視力。

5.對糖尿病性周圍神經病變采用中藥靜點、口服、外洗并配合穴位按摩,可使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感覺障礙等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并能提高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速度。

6.對糖尿病足采用局部治療與全身治療相結合,使患者創面愈合率達85%以上,使糖尿病足截肢率由上世紀90年代的7.3%降至1.7%。

此外,由于中藥具有降低血糖、調整血脂、改善胰島素抵抗、改善微循環、糾正血液流變學異常等多種作用,對于還沒有發生并發癥的糖友,可配合益氣養陰、活血化瘀的中藥治療,能起到防止或延緩糖尿病并發癥發生的作用。

篇6

關鍵詞 丙型肝炎 標準治療方案 博賽潑維 特拉潑維

中圖分類號:R978.7; R5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533(2013)11-0011-04

A new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ZHENG Jianming*, ZHANG Yongxin

(Department of Infectious Diseases, Huashan Hospital,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4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Hepatitis C is a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There is some new progress of antiviral agents in recent years and practice guidelines are also updated, thus it’s necessary to introduce these important progresses. Methods: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anti-virus drug was summarized by searching literatures. Results: Two antiviral agents of boceprevir and telaprevir which have direct actions have been approved in clinical application. They are recommended in combination of peginterferon alfa and ribavirin as a new standard optimal therapy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suggests that the present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of peginterferon alfa combined with ribavirin and then jointed boceprevir or telaprevir has become the new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for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Key words hepatitis C; standard treatment protocol; boceprevir; telaprevir

目前公認的病毒性肝炎有5種類型,分別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甲型和戊型肝炎病毒感染一般僅表現為急性肝炎,而其他類型肝炎病毒感染可以導致慢性肝炎。其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 HCV)最容易導致慢性感染,導致肝臟慢性炎癥壞死和纖維化,部分患者可以發展至肝硬化甚至肝細胞癌,對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極大,是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HCV屬黃病毒科,其基因組為單股正鏈RNA、易變異,故丙型肝炎抗體(抗HCV)非保護性抗體,且至今尚無有效的預防性疫苗。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HCV感染率約為3%,大約有1.7億人患有慢性丙型肝炎。在歐美地區,丙型肝炎相關肝硬化患者發生肝癌的5年累積風險為17%。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資料顯示,我國一般人群的抗HCV陽性率為3.2%。HCV目前可分為6種基因型及不同亞型,其中基因型1b型和2a型在我國較常見、尤其以基因型1b型最為常見[1]。

2004年,美國肝病研究協會頒布了丙型肝炎治療指南[2]。同年,我國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和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也組織國內有關專家制定了我國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1]。因聚乙二醇α-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的療效最好,故這兩部指南均推薦此方案為治療慢性丙型肝炎的標準治療方案(standard of care, SOC),即患者如果沒有特殊情況均應以此方案進行治療。2009年,美國肝病研究協會又對其指南進行了更新,在治療適應證中不再考慮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是否異常、而只要患者HCV RNA陽性且無治療禁忌就應考慮開始抗病毒治療[3]。2011年,該協會又針對難治性慢性丙型肝炎即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以及新上市的直接作用抗病毒藥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 DAAs)再次對其丙型肝炎治療指南作了部分更新[4]。幾乎同時,歐洲肝研究協會也制定了自己的慢性丙型肝炎治療指南,并將病毒學應答的定義從病毒載量下降2 log10提高為病毒載量低于檢測下限[5]。我國的新的慢性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在制定中,可能不久就會頒布。

目前,慢性丙型肝炎的SOC為24或48周療程的聚乙二醇α-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其治療HCV基因型1型,4型、5型或6型,2型或3型患者的持續病毒學應答(sustained virologic response, SVR)率分別為42%~52%、65%~85%和76%~82%[6]?;颊攉@得SVR意味著其血清中的HCV RNA得到長期清除,往往臨床預后良好;反之,對標準治療方案無應答則表明肝病將持續進展?;蛐?型患者的SVR率明顯低于其他基因型患者,即臨床治療療效欠佳,故常被稱為是難治性丙型肝炎。

近10年來,人們發現一些DAAs、包括HCV非結構(nonstructural, NS)3/4A蛋白酶抑制劑以及核苷或非核苷類的RNA依賴的RNA NS5B多聚酶抑制劑和NS5A蛋白酶抑制劑等能有效治療HCV基因型1型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博賽潑維(boceprevir)和特拉潑維(telaprevir)是目前已獲準上市的僅有兩個DAAs,均為口服的HCV NS3/4A蛋白酶抑制劑,最終的Ⅲ期臨床試驗結果已于2010年在美國波士頓舉行的第61屆美國肝病年會和2011年在泰國曼谷舉行的第21屆亞太肝病年會上發表[6]。由于博賽潑維或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能提高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SVR率,故此治療方案已成為治療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的新的SOC[4]。

1 影響丙型肝炎治療療效的宿主和病毒因素

現已發現數個可用于預測慢性丙型肝炎治療的病毒學應答和幫助決定患者個體化治療方案的關鍵性宿主和病毒因素,其中有利的宿主因素包括青年(≤40歲)、低體重(≤75 kg)或低體重指數(

此外,編碼IL28B基因的單核苷酸多態性與SVR有關。單核苷酸多態性(rs12979860)強烈預示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易達到SVR。

2 初治基因型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新的SOC

2.1 博賽潑維

代號為“SPRINT-2”的研究是一項Ⅲ期、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評價了博賽潑維每8 h口服800 mg聯合聚乙二醇α2b-干擾素(每周1.5 μg/kg)和基于體重的利巴韋林(800~1 000 mg/d)治療初治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該研究設計為首先給予聚乙二醇α2b-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PR)誘導(lead-in)治療4周,然后再隨機分為3組:一組為博賽潑維聯合PR(BPR)治療24周(如在8~24周可檢測到HCV RNA,再給予額外的PR治療20周);另外一組為BPR治療44周;最后一組為安慰劑聯合PR治療44周。

共有1 097例初治患者入組“SPRINT-2”研究,結果顯示博賽潑維組的SVR率優于對照組,BPR 44周組、(BPR 24周±PR 20周)組和對照組的SVR率分別為66%、63%和37%。入組患者中有938例非黑人和159例黑人患者。非黑人患者在BPR 44周組、(BPR 24周±PR 20周)組和對照組中的SVR率分別為68%、67%和40%;黑人患者在BPR 44周組、(BPR 24周±PR 20周)組和對照組中的SVR率分別為53%、42%和23%??偣灿?4%的患者由于在治療8~24周后HCV RNA水平低于檢測下限而縮短了療程。

在“SPRINT-2”研究中,患者對博賽潑維治療的耐受性良好,主要不良反應為貧血(49%)以及味覺障礙(37%~43%)。12%~16%的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停止了治療。由于43%的患者接受了促紅細胞生成素治療,故只有2%的患者因為貧血而停止治療。

2.2 特拉潑維

代號為“ADVANCE”的研究是一項Ⅲ期、隨機、安慰劑對照臨床試驗,評價了特拉潑維每8 h口服750 mg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每周180 μg)和基于體重的利巴韋林(1 000~1 200 mg/d)治療初治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共有1 095例患者入組該研究。研究分為3組:一組為首先給予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8周,然后再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6周;第二組為首先給予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2周,然后再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2周。這兩組患者如未達到早期和快速病毒學應答(early and rapid virologic response, eRVR),即在4和12周后HCV RNA水平未低于檢測下限,則繼續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至48周。對照組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聯合利巴韋林治療48周。

特拉潑維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特拉潑維治療12周組、特拉潑維治療8周組和對照組的SVR率分別為75%、69%和44%。特拉潑維治療12周組和8周組中分別有58%和57%的患者達到了eRVR,這部分患者的療程縮短至24周。

代號為“ILLUMINATE”的研究是旨在評價延長治療療程能否提高SVR率的補充研究。該研究首先給予初治基因型1型患者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2周,達到eRVR的患者繼續治療并在第20周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至24周或48周;如患者未達到eRVR,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至48周。結果發現,總SVR率為72%;在達到eRVR的患者中,總療程為24周組的SVR率并不劣于總療程為48周組的SVR率,這兩組的SVR率分別為92%和88%,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在“ADVANCE”研究中,特拉潑維的常見不良反應為貧血、瘙癢、皮疹、惡心和腹瀉。皮疹的發生十分常見,特拉潑維組的發生率為53%~56%、對照組的發生率為41%,嚴重皮疹發生率為3%~6%。

在“ILLUMINATE”研究中觀察到的特拉潑維的不良反應與前了解的相似,主要為貧血(39%)和皮疹(輕至中度皮疹為37%、重度皮疹為7%)。皮疹為濕疹性,在停止治療后消退。有7%的患者因皮疹而終止治療、有2%的患者因貧血而終止治療,總共有17%的患者因藥物不良反應而停止治療。

3 經治基因型1型丙型肝炎患者的新的SOC

3.1 博賽潑維

代號為“RESPOND-2”的研究入組了403例經SOC治療失敗的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但是無應答(12周后HCV RNA水平下降

3.2 特拉潑維

代號為“REALIZE”的研究是Ⅲ期、隨機、對照臨床試驗,入組患者為經SOC治療失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662例復發、部分應答或無應答的患者被隨機分為3組:第一組先給予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2周,然后再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36周;第二組先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誘導治療4周,然后再序貫給予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12周、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32周;對照組給予聚乙二醇α2a-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48周。特拉潑維組和對照組的SVR率分別為64%~66%和17%。第一組和第二組中的復發者的SVR率為83%~88%、部分應答者的SVR率為54%~59%、無應答者的SVR率為29%~33%,第一組和第二組在病毒學應答、突破或SVR率方面均無統計學差異。

4 博賽潑維和特拉潑維治療的耐藥率

對慢性乙型肝炎和艾滋病患者治療的經驗提示,使用DAAs可能存在選擇出對DAAs敏感度下降的病毒突變株的風險。到目前為止,人們已發現HCV NS3/4A基因中的數個位點的變異會產生對博賽潑維或特拉潑維耐藥相關的突變株。HCV基因型1a亞型似較1b亞型更容易發生對蛋白酶抑制劑耐藥相關的突變株。雖然在蛋白酶抑制劑單藥治療中??捎^察到對藥物耐藥相關的突變株,但博賽潑維或特拉潑維聯合聚乙二醇α-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可在多數患者中預防耐藥株的產生。耐藥株對聚乙二醇α-干擾素和利巴韋林依然敏感。對DAAs耐藥的突變株最常見于對聚乙二醇α-干擾素和利巴韋林治療無應答的患者中。

在“SPRINT-2”研究中,經初始4周治療后HCV RNA水平下降>1 log10 IU/ml的患者對博賽潑維的耐藥率為4%,而經初始4周治療后HCV RNA水平下降

5 結語

總之,正如2011年歐洲肝研究協會頒布的治療指南所總結的,所有基因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如果能達到RVR,治療的療程為24周;如果僅達到EVR,治療的療程為48周;如果僅達到延遲的病毒學應答(delayed virological response, DVR)即治療24周后HCV RNA水平才低于檢測下限,治療基因型1型或4型患者的療程為72周,而治療其它基因型患者的療程為48周[5]。上述研究結果證實,由現有SOC聯合博賽潑維或特拉潑維組成的新的SOC可使基因型1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達到更高的SVR,標志著慢性丙型肝炎治療已獲得一次重大進步。

參考文獻

[1] 中華醫學會肝病學分會, 中華醫學會傳染病與寄生蟲病學分會. 丙型肝炎防治指南[J]. 中華傳染病雜志, 2004, 22(2): 131-136.

[2] Strader DB, Wright T, Thomas DL, et al.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J]. Hepatol, 2004, 39(4): 1147-1171.

[3] Ghany MG, Strader DB, Thomas DL, et al. Diagnosis, management, and treatment of hepatitis C: an update [J]. Hepatol, 2009, 49(4): 1335-1374.

[4] Ghany MG, Nelson DR, Strader DB, et al. An update on treatment of genotype 1 chronic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2011 Practice Guideline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 [J]. Hepatol, 2011, 54(4): 1433-1444.

[5]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the Liver. EASL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Management of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J]. J Hepatol, 2011, 55(2): 245-264.

[6] Hofmann WP, Zeuzem S. A new standard of care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HCV infection [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1, 8(5): 257-264.

篇7

【關鍵詞】社區慢性??;預防;控制對策;探討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6-3543-02

社區慢性病在我國非常的常見,這通常是指長期積累的、不會構成傳染的疾病,精神異常、慢性氣管炎、糖尿病、高血壓等都是常見的慢性病的形式,這些慢性的疾病具有社會危害、健康損害、病因復雜、病程長等共同的特點,正因為存在著這些危害,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逐漸引起了廣泛的關注,根據社區慢性病的特點,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及控制,對于減少其發病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 資料與方法

1.1 基本資料

本次研究中在我社區中隨機的選取132例老年慢性病患者,作為本次研究中的研究對象,132例患者中有女性患者49例,男性患者83例,將患者的性別、年齡、病情等基本資料進行比較,發現其中的差異不具備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對策進行探討的主要方法是,對所有患者的基本情況及病情的變化情況進行觀察與記錄,并根據社區慢性病的特點,開展相關的預防、控制宣傳活動,下面對具體的方法進行分析。

1.2.1 對患者的病情進行有效的評估,制定相關的預防方案

想要對社區慢性病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首先要對社區中的患者的基本情況進行詳細的了解,如患者的生活情況、發病歷史等,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對患者的疾病的危險性進行評估,依據患者自身的特點,為患者制定出針對性的護理計劃及預防計劃,并要對患者的日常治療情況及病情變化情況進行詳細的記錄,以便于后期的對比分析。

1.2.2 積極組織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

為了使患者在日常的治療護理過程中,掌握一些基本的知識,需要定期的組織相關的健康知識講座,講座的內容可以包括慢性疾病的日常禁忌、不良反應、臨床表現、護理措施、預防措施等,尤其是在一些特殊的慢性病的護理過程中,如果不對一些日常禁忌進行嚴格的控制,很容易導致較大的安全問題,如高血壓的主要禁忌是上火、生氣,而糖尿病患者的日常禁忌是嚴格控制糖分的攝入量,這對于患者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在宣傳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患者提出相關的疑問,應該為患者予以明確、詳細的解答。

1.2.3 對患者實施有效的心理輔導

由于慢性病具有持續時間長的特點,很多患者在心里上存在著一些不良情緒,這對于患者的病情變化有一定的消極影響,這就需要醫護人員在日常的治療及護理工作中,對患者的心理變化情況進行密切的關注,并對患者進行一些積極的心理指導。

1.2.4 積極組織各種形式的家訪

有些患者的病情比較嚴重,或者是在治療的過程中出現反復發作的情況,醫生要積極的進行定期的或者是不定期的家訪,對患者的治療情況進行指導與監督,并了解患者的具體的生活環境,如果發現患者的生活環境中有不利于患者病情好轉的因素,應該積極的指導患者家屬予以改善。

1.2.5 引導患者進行有效的自我管理

在慢性病的治療及控制工作中,患者及家屬具備良好的自我管理技能是非常必要的,這就需要對患者及家屬進行一些必要的自我監控知識的培訓,如,與患者的慢性疾病有關的一些基本的測量與記錄,這對于患者的治療是非常重要的。

1.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中的數據處理,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2.0來進行相關的數據處理,若P

2 結果

通過實施以上的預防及控制措施之后,患者的心態、日常飲食、體育鍛煉情況等幾方面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并且P

3 討論

社區慢性疾病在我國老年群體中非常的常見,如果能夠在日常的生活中,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與控制,能夠使患者保持較好的生活質量,各方面的生理指標都保持在較好的狀態,能夠使患者獲得較好的護理效果,對于延長患者的壽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本次研究中,為了探討社區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對策,采取了對患者病情評估、制定針對性的護理方案、健康知識教育、對患者進行相關知識的指導以及基本自我管理技能的培訓等預防控制措施,研究結果表明,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之后,患者的生活質量、心理狀態、體育鍛煉情況等能夠得到明顯的改善。

由此可見,在慢性病的控制、治療過程中,要使患者的病情保持穩定,使患者獲得較好的生活質量,指導患者采取合理的生活方式,使患者的各項生理指標達到較好的狀態,對于患者的病情的恢復、發病率的降低具有積極的作用,宣傳教育工作能夠使患者對于慢性疾病有關的知識進行了解掌握,從而積極的配合相關的治療,而對患者給予有效的心理指導,能夠有效的增強患者控制慢性病的信心,對于慢性病的預防及控制都有著積極的作用。

慢性病會對患者的生活質量造成嚴重的影響,對其進行有效的預防、控制非常的必要,本文就提出了宣傳教育、家訪、心理輔導、自我管理指導等幾種基本的預防控制措施,研究表明,對于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具有積極的作用,值得在臨床應用中推廣。

參考文獻

[1] 萬會舉.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探討[J].當代醫學,2011,14(9):315-316.

[2] 韋顯威.社區慢性病的預防與控制對策探討[J].醫學動物防制,2010,19 (7):225- 226.

[3] 王林彥.社區慢性病的預防控制與對策探討[J].內蒙古中醫藥,2013,27 (9):410- 411.

篇8

關鍵詞:慢性乙型肝炎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526(2012)12-0021-01

目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是一個備受全世界關注的健康問題,全球每年約有50萬乙型肝炎患者死亡。慢性乙型肝炎通常指感染持續超過6個月,成人中約7.5%感染了乙肝病毒的人發展成為慢性肝炎患者。通常,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新生兒和兒童發展成為慢性乙型肝炎的比例較高。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臨床過程比較復雜,受諸多因素的影響。慢性乙肝病毒感染可表現為無癥狀的攜帶者、慢性乙肝、肝硬化,甚至發展到最后為肝癌。約有15%-40%的慢性肝炎發展為肝臟疾病的最終階段。慢性乙型肝炎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普遍存在著明顯的心理問題。同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危害之大。因此,本研究在探討患者心理的同時,也對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進行了分析和研究。

1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常出現心理障礙者居多,約為85%,這嚴重的影響了患者的康復進程和生活質量。通?;颊呷菀壮霈F以下幾種心理:第一,猜測心理。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時間較長,患者通常病情稍有反復就精神緊張,情緒低落。再加上患者對慢性乙型肝炎認識不夠,而常常產生心理負擔。第二,患者恐懼多疑的心理。許多患者不敢相信自己患有該病,不敢正視自己的病情,常懷疑醫院檢查是不是出錯了,尤其是當病情有反復或治療得不到好轉時,便害怕把疾病傳染給家人,擔心此病不能治愈,擔心家庭經濟承受力,從而導致他們感到焦慮和恐懼,主要表現為情緒不穩,失眠,悲觀等。第三,失望心理。部分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不能長期面對治療的現實,從懷疑醫療方案和護理程序開始,逐步發展為對醫療環境提出過高要求,開始不尊重醫務人員的工作,常常導致醫患關系緊張等。除此之外,部分患者有亂投醫心理。由于醫院治療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費用,使得一些患者一有治療該病的新藥物就想使用,總是想辦法尋找民間偏方。這常常干擾了醫院正常的醫治,不僅未能使病情得到改善,而且還可能延誤病情。

2 慢性乙型肝炎的預防

預防慢性乙型肝炎有很多措施,其中,接種疫苗是一種主要的途徑。首先,乙肝疫苗。乙肝疫苗有血源型和重組型兩類。目前,主要應用的是重組型。乙肝疫苗一般需要注射3次,每次劑量10-30ug,其中兒童10ug,成人20ug。95%以上的接種者體內能夠產生中和HBsAg的抗體。通常情況下,抗體水平在10mIU/ml以上可產生保護作用。但一些特殊的人群的應答率較低,這類人群主要是指年齡超過40歲、身體肥胖者、血液透析者、接受器官移植者。其中,乙肝疫苗的保護作用可持續15年以上。因此,安全有效的乙肝疫苗使免疫接種成為一種具有吸引力的乙肝預防措施。因此,在一些乙肝的高發地區,新生兒全面進行接種免疫大大改觀了乙肝病毒感染的臨床過程。值得一提的是,新生兒免疫接種的效果比幼兒時期和成年之后免疫接種更好。其次,在特殊環境中,應對乙肝病毒傳播進行預防。主要有以下幾個情況:第一,預防母嬰傳播。對于母親是HBsAg陽性的新生兒,如果母親乙肝e抗原(HBeAg)陽性,病毒攜帶量高或感染了HIV,那么垂直傳播的危險很大。這樣的嬰兒在出生12小時內需要注射疫苗和HBIg(0.5ml)。第二,預防意外接觸乙肝病毒。沒有接種疫苗且經常接觸乙肝病毒的人在接觸乙肝病毒后應盡快接種HBIg,同時應進行免疫接種。第三,肝移植。由于與乙肝病毒感染相關的肝臟疾病而接受肝移植的患者,移植肝的感染較為普遍。因此,移植后進行終身性的HBIg治療可降低感染危險發生率。同時,拉米夫定單獨使用或與HBIg聯合使用,可防止肝移植后乙肝病毒感染的復發。

3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療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治療應采用心理護理與藥物治療相結合,患者的心理護理對藥物治療效果有直接的影響。因此,醫院應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進行藥物治療的同時,應加強患者的心理護理。除此之外,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應注意生活習慣,患者應戒酒戒煙,進行安全的性生活,與患者密切接觸的家庭成員應進行免疫。

3.1 心理護理。針對以上患者出現的心理,醫生和護士應盡力減輕患者的思想負擔,使患者精神得以舒暢,穩定患者的情緒。而患者本人應沖淡和轉移視線,樹立信心,做做有益于身體的鍛煉。

3.2 藥物治療。目前,批準用于臨床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藥物主要有三種,即a-干擾素、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其中,a-干擾素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調節雙重功效;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主要用于抗病毒治療。另外,恩曲他濱、特比夫定、克拉夫定等藥物目前正在研發中。

4 特殊人群的治療

首先,對于HIV合并乙肝病毒感染者。這類患者體內病毒DNA水平高,應答率差。因此,藥物的選擇應根據是否需要抗逆轉錄病毒同時治療、免疫抑制水平和以往的用藥史。替諾福韋酯對于乙肝病毒和HIV均有活性,該藥對這類患者尤其有效。其次,對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兒童。干擾素和拉米夫定均可應用,而阿德福韋目前尚不能應用。再次,對于乙肝病毒感染的孕婦。應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必須權衡利弊。懷孕6-9個月,使用拉米夫定可防止乙肝病毒傳染給胎兒。

參考文獻

[1] 武鳳華.抗乙肝病毒藥物的應用[J].中外醫療,2007,26

[2] 李旭紅.賴江瓊,等.拉米夫定與乙肝特異性主動免疫聯合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攜帶者的前瞻性臨床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志,2004,7

[3] 劉志璽.簡述乙肝及其治療[J].中國科技信息,2005,4

[4] 車龍.肝炎患者必讀[M].沈陽:沈陽出版社,1998

篇9

關鍵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關鍵階段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1.214

【中圖分類號】R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8801(2014)01-0155-0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種常見的呼吸系統疾病,雖然常見,但也屬于疑難病癥之一,目前的治療效果不理想。特別是病癥發展到中期、晚期,患者的體例、肺功能會明顯下降,治療也更苦難,且預后差,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本文論述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的3個關鍵階段,期望能更好地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防治效果。

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機制

外界環境的所含的微生物、空氣質量、溫度變化都是呼吸系統出現疾病的主要外在因素?,F代西醫與中醫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機論述,實質都是正虛修復不利、伏邪隱損、外邪侵損。在青壯年時期,外邪侵襲的機會比較少,不能形成足量的質與量的損傷呼吸系統及結構的伏邪,此階段人的機體正氣很旺,可很容易就修復好受損的組織結構,呼吸系統不易患病。隨著年齡增長,機體正氣逐漸衰弱,不能很好修復外邪、伏邪反復侵損,導致呼吸系統疾病時常發生。呼吸系統有五種常見疾?。孩俜伍g質纖維化;②肺毀損;③慢性阻塞性肺疾??;④肺癌;⑤慢性肺源性心臟病。部分患者最終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因為這些患者的身體特征與受到的外邪集合起來,使病情有病程更長、進展緩慢、病情隱蔽的特征。西醫證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與衣原體、支原體、病毒、細菌感染有關,并受到外感風寒、空氣污染、吸煙等外在因素影響,與中醫的論述實質上是一致的。邪氣至多一能在人體內形成伏邪,是因為正虛,伏邪持續隱損就會加重正虛,正虛可有津液、陽、陰、血、氣等偏重,但以陽虛為主,虛在出現在肺內,肺虛導致其他腎臟虛弱,其他腎臟過虛又影響肺臟,形成惡性孫歡,使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情加重。此時的病位還在肺部,肺虛一方面不能將邪氣祛除,另一方面不能修復受損的組織,最終造成呼吸系統的組織結構逐漸被破壞,功能降低,導致呼吸困難,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2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預防的關鍵階段

“治未病”是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有效措施,預防疾病應從發病源頭開始。既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發病原因是正虛修復不全、伏邪隱損、外邪侵損,那么有效預防就應采取與之相對應的扶正幫修復、祛除伏邪、避免外邪侵襲。避免外邪侵襲方面,有些因素是人為不可抗拒的,比如:空氣質量、環境污染等。但是與個人生活習慣有關的因素就可自行解決。另外,還可借助中醫藥的干預,進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根源是慢性支氣管炎或雷系慢性感染疾病,比如:咳嗽變異引起的哮喘、慢性肺結核、反復發作的支氣管炎等,其中慢性支氣管炎最常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早期,正邪僵持,有伏邪將成之勢,通常只有不能治愈的咳痰、輕微咳嗽,病情可逆,如果在早期進行有效保健及治療的話,很易痊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因就會被阻斷,不會向嚴重方向發展。但是患者通常因為病情較輕,常被忽視,就失去了預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最佳時機,伏邪很可能在此時形成。伏邪如果形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陰損病癥進行就開始了,病情就到了不可逆轉階段,越拖延越難治療。慢性支氣管炎或類似慢性感染疾病病機都是正虛邪侵,只有外邪祛盡、扶正到位才能治愈,這是一個較為漫長的、細致的治療過程,只有采用中醫扶正祛邪方式予以防治才能產生好的預防效果。

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治療的關鍵階段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依據病程,可分為急性加重期、緩解期等多個階段。各個階段的防治方法各不相同,并且對疾病的防治作用也各不相同。筆者將對急性加重期及緩解期兩個關鍵階段分別做詳細論述。

3.1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加重期,其特點是癥狀加重、病情危急,醫生及患者對該階段患者的治療都十分重視,多采用西醫的消炎、平喘、擴管、祛痰、抗感染等方式治療,短期內治療效果很明顯。但從整體來看,其臨床治療中存在一些不足:中醫的扶正祛邪療法在具體治療過程中并沒有發揮最大作用。因為西醫對中西缺乏客觀認識,或者是中醫醫生的惰性及應用能力欠缺原因,對急性加重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只重視西醫的“應急式”治療,不能有效祛除積存在患者體內的伏邪。只要伏邪、正虛存在,如果遇到一定質及量的誘發因素,就可能再次發病并加重病情。其實,在患者的急性加重期,如綜合利用中西醫療法,可提高治療效果,特別是對該疾病的遠期療效很有好處。在防治急性加重期患者時,首先應辨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虛實性質,再借助中醫的扶正祛邪療法的思路融入整體的中西藥應用,比如:西醫的提升免疫力、營養支持等療法都在扶正范疇內;祛痰、抗感染等療法都在祛邪的范疇內。這樣的化就能真正實現中西藥協同、中西醫結合,實現需扶正的被扶正,需祛邪的被祛邪,長期、短期的治療效果都會很好。

3.2緩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因為患者的病癥相對平穩,患者及醫生對疾病的治療都缺乏足夠的重視,并且忽視了必要的護理。其實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緩解期占該疾病病情的進展期的比例比急性加重期要多,由于緩解期在整個病程中占據大多數時間,并且,環節之時表面現象,實際并且是一直隱蔽發展的,堅持在緩解期扶正祛邪才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的關鍵階段,也是獲得最佳治療效果的重要時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緩解期進行扶正祛邪,是中醫的強項,但針對不同的患者,需要細致摸索適合的治療方案,這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在該階段對患者采取中藥治療以扶正祛邪,對長遠療效有很大好處,可減少住院率、降低復發率。扶正祛邪療法沒有固定的方法,只要能實現扶正所虛之陽、陰血、氣及祛除積存在患者身體內的毒、淤、濕、痰就可以,輔助健身鍛煉、飲食調理都能幫助實現這一目的。

總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在早期準確診斷,其病程較長,且發展緩慢,可為預防預留充足時間。急性加重期及緩解期是治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關鍵階段,可將西醫與中醫扶正祛邪療法有機結合,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慢性腎功能衰竭;病因;癥狀;防治措施

腎臟是人體的重要器官,它的基本功能是生成尿液,借以清除體內代謝產物及某些廢物、毒物,同時經重吸收功能保留水分及其它有用物質,以調節水、電解質平衡及維護酸堿平衡。慢性腎功能衰竭(chronic renal failure,CRF)是各種原因造成慢性腎實質腎功能損害后期的臨床綜合征,它以腎功能減退、代謝產物潴留、水電解質及酸堿平衡失調為主要表現。是臨床泌尿科常見病、多發病。一般病程較長,后期患者病死率高。臨床上將慢性腎功能不全分為四期,即:腎功能代償期、氮質血癥期、腎功能衰竭期及尿毒癥期。本文筆者就其常見的發病原因、臨床癥狀及防治措施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

1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

關于慢性腎衰竭原因,在臨床中是多種多樣的,結合本人多年的臨床經驗及查閱部分文獻,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1腎小球腎炎

免疫復合物引起各種病理生理改變導致腎小球腎炎,最后引起腎功能衰竭。腎衰可以在幾個月內出現,也可以遷延幾年,直到血清尿素和肌酐上升,腎功能降至正常人的一半,癥狀才會出現。

1.2間質性腎炎

間質性腎炎占慢性腎衰發病率的第二位。腎小管萎縮、纖維化、瘢痕化導致腎小球血液供應減少和腎功能減退。

1.3高血壓及糖尿病

糖尿病發病率逐年上升,南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腎功能衰竭目前呈上升趨勢,如血糖控制不好,會加速腎臟病的進展,一般患糖尿病10年~15年即會影響到腎臟,所以控制血糖非常重要[1]。高血壓和糖尿病一樣會引起腎臟的損害,而且血壓控制不好,會加速腎臟病的進展。

1.4多囊腎

多囊腎是一種先天性疾患。病理檢查可見發育缺陷的充水小囊。壓迫正常腎組織。病情可以長期隱蔽,直到40~50歲后出現腎臟增大,明顯腎功能不全才診斷為多囊腎。

1.5下尿路梗阻

下尿路引流不暢,如前列腺良性肥大,或者某種解剖上的缺陷引起尿液返流,引起腎盂、腎盞擴張,稱腎積水,壓迫正常腎組織,引起腎功能衰竭。

1.6藥物性腎損害

很多人由于頭痛或全身不舒服等癥狀,會經常服用一些止痛藥或中藥,這些藥的有些成分會對腎臟產生毒性作用。

2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常見癥狀

2.1水代謝障礙

水代謝障礙在慢性腎衰中非常常見,在疾病不同階段又有所不同。當腎小球濾過率下降至50%時,病人尿濃縮能力下降,表現為夜尿增加。當腎功能繼續惡化呈現氮質血癥時,產生滲透性利尿,尿量可多至2000ml/d以上,比重固定在1.010,稱等張尿。晚期尿毒癥時,腎小球濾過率極度下降,尿量日趨減少,血尿素氮明顯上升,病人有煩渴多飲,嚴重水潴留,產生水腫。部分病人可發生急性左心衰竭。

2.2水電解質紊亂

慢性腎功能衰竭患者常發生鈉、鉀、鎂、鐵等代謝失常。鈉代謝紊亂,極易發生稀釋性低鈉血癥,如表情淡漠,反應遲鈍,乏力,肌痙攣,抽搐,嚴重時昏迷。鉀代謝紊亂,常見兩種情況:酸中毒使細胞鉀外逸,細胞膜Na、K、ATP酶活性下降,可出現高鉀血癥;由于長期利尿、腹瀉、進食不足,可出現低鉀血癥,表現為心律失常、惡心、嘔吐腹脹、乏力、精神萎靡等。

2.3循環系統癥狀

慢性腎功能衰竭的終末期可出現尿毒癥性心包炎,充血性心力衰竭是慢性腎衰常見而又嚴重的合并癥,占慢性腎衰死亡原因的第2位。由于多種調節血壓平衡的因素失調,病人可表現為高血壓,嚴重者可發生高血壓腦病。

2.4消化系統癥狀

消化系統癥狀是慢性腎功能衰竭最早和最常見的表現,大多數患者在初期表現為食欲減退、惡心、嘔吐等,尤以晨起最為明顯。部分患者還出現上消化道出血等合并癥。

2.5 呼吸系統癥狀

慢性腎衰病人于免疫功能降低,易受外界致病因素的影響而發生肺炎、胸膜炎、胸腔積液,肺部感染等。尿毒癥肺是一種獨特形式的肺部充血、水腫,病人不一定有全身體液容量過多,但卻有特征性的心腔內壓和肺楔壓升高。X線的特征是肺門區呈中心性肺水腫,周圍肺區正常,呈“蝴蝶狀”分布。

2.6心理健康狀況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常伴有一定的心理障礙,具有明顯的心理問題,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疾病的惡化。其心理問題常見有:1、否認心理?;颊叻裾J疾病的存在,懷疑醫生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診斷?;蚍裾J疾病的嚴重性,存在不同的僥幸心理。誤認為醫生總喜歡把病情說的重一些,回避要依賴長期治療和危及生命情況的現實。2、焦慮心理。由于擔心自己的未來,健康,經濟負擔及對該病的恐懼,大部分患者在確診之后出現焦慮心理。3、依賴心理。;患者被確診為慢性腎功能衰竭后覺前途灰暗,生活消極,事情不愿做,喜歡依賴他人,平時小事也要別人幫助。4、抑郁心理與厭世絕望心理等[2]。心理問題不僅影響他們疾病的好轉,而且造成患者喪失生活信心,家庭不和諧,部分患者甚至放棄治療和結束生命。

3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防治措施

3.1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預防

可以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做好對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預防。1、對已有的腎臟疾患或可能引發的原發病因,如慢性腎炎、腎盂腎炎糖尿病、高血壓等,進行早期普查和及時有效的治療,以預防可能發生的慢性腎功能不全。2、防止慢性腎衰持續進展和突然加重,積極糾正脂質代謝紊亂、進優質低蛋白飲食,控制高血壓,避免加劇因素,適寒溫,避風寒。避免外感、感染同時注意合理飲食和休息,以有效阻止病情進展,促進病情恢復。3、對進入終末期腎功衰的患者積極治療,以防危及生命的并發癥發生,如高鉀血癥、心衰、嚴重代謝性酸中毒等以延長患者生存期。

3.2藥物治療

在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同時輔助以藥物治療,特別是中藥治療。常用于腎功能衰竭的中藥主要有以下幾種。1、大黃,研究證實大黃可以降低血肌酐和尿素氮,改善氮質血癥,改善尿毒癥癥狀,控制慢性腎功能衰竭的進展[3]。2、黃芪,黃芪的化學成分以苷類、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為主;它不僅能夠提高人們的免疫力而且具有保護腎臟及提高血漿白蛋白水平的作用。3、丹參,具有擴張血管,改善循環、抗凝、促進纖溶,抑制血小板聚集及促進組織修復等作用,能夠改善慢性腎功能衰竭時的高凝狀態和腎臟血液供應,提高腎小球濾過率,延緩腎功能衰竭[4]。

3.3心理干預

慢性腎功衰竭病人的心理狀態與臨床癥狀嚴重程度呈正相關關系,并且與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關。因此在治療策略上應從過去的社會、生物醫學模式向心理、社會、生物醫學模式轉換。在藥物治療基礎上還應該了解每個患者的心理狀態和存在社會心理因素,輔以相應的心理治療,如心理暗示、心理疏導及認知療法等,在慢性腎功能衰竭的治療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使患者增強正確面對疾病的信心配合治療。

參考文獻

[1] 董艷萍,寇巧迎.淺議慢性腎功能衰竭主要癥狀的臨床護理[J].中國現代臨床護理學雜志,2009.4(11):666-667.

[2] 呂紀明,高永香.慢性腎功能衰竭病人的心理狀態評估[J].中國中醫藥咨詢,2010.2(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