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損傷康復訓練范文
時間:2023-10-25 17:33:0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肩關節損傷康復訓練,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 肩袖損傷;肩關節;關節鏡修復;康復訓練
[中圖分類號] R684.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2)03(c)-0041-02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LI Xiang TONG Jianping
Department of Rehabilitation Medicine,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angxi Medical University,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Liuzhou 545005,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rehabilitation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Methods Thirty four cases were started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Los Angeles) shoulder scores were adopted for evaluation after surgery at the half a year. Results In 34 patients after the treatment was excellent in 6 cases, good in 16 cases, general in 10 cases, poor in 2 cases,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64.7%. Conclusion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could significantly improve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after Arthroscopic Rotator Cuff Repair.
[Key words] Rotator cuff; Shoulder joint; Arthroscopic assisted repair; Rehabilitation training
肩袖損傷是肩關節常見的病變之一,是肩部疼痛及功能障礙的重要原因之一。近些年來,隨著肩關節鏡技術的不斷應用和發展,在肩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補術在臨床上得到較為廣泛的應用。術后系統康復訓練可以明顯促進肩關節功能的恢復,提高手術療效[1-2]。2008年3月~2011年6月本科對34例肩袖損傷關節鏡肩袖修補術后患者進行康復訓練治療,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患者共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齡22~65歲,平均42.5歲。右側21例,左側13例。其中部分肩袖損傷2 例,中小型肩袖損傷 28例,巨大肩袖損傷4例。術前病程3 d~7個月。術后康復介入時間為3 d~4周。
1.2治療
1.2.1第一階段(術后0~3周) (1)術后懸吊制動。(2)鐘擺練習。(3)主動/輔助與被動活動訓練(肩及肩胛關節被動活動,主動輔助下關節前屈內外旋)。(4)中立位短力臂下肩三角肌前曲外展后伸等長收縮。(5)肘以下關節主動活動。
1.2.2第二階段(術后4~7周) (1)據手術情況解除懸吊制動(一般術后4~6周)。(2)繼續第一階段的練習,在可耐受的情況下增大活動范圍,可以采用滑輪、棍棒、滑車、肩梯等器具輔助訓練。(3)關節松動術。(4)中立位的長力臂三角肌等長收縮。(5)水平面以下肩胛穩定性練習。
1.2.3第三階段(術后8~13周) (1)關節松動可進展到3~4級,改善關節活動度。(2)漸行肌肉力量訓練,開始肩周肌肉組織等張力練習。一般術后12周進行抗阻力練習,從閉鏈練習逐漸進展到借助彈力帶的開鏈練習及啞鈴等練習。(3)恢復患肩上舉至90度以下較低功能性活動如穿衣、洗臉、刷牙等。(4)高級閉鏈肩胛穩定練習。
1.2.4第四階段(術后14周以后) 解決殘余活動度問題,繼續增強肌力訓練,肩胛穩定性訓練等。訓練使肩周肌力和柔韌性達到正常水平。在關節囊和韌帶的柔韌度和穩定性恢復后才可嘗試過頭運動。每日訓練1~2次,堅持治療半年以上至肩關節功能基本恢復。
1.3觀察指標
采用肩關節UCLA評分標準,該標準根據關節的疼痛10分、功能10分、主動前屈活動度5分,前屈力量5分及患者的主觀滿意度5分進行評分。最高分為35分,優35~34分,良33~28分,可27~21分,差≤20分。
2結果
患者在醫院治療時間6~15周,后在指導下院外自行康復訓練,術后半年隨訪,按肩關節UCLA評分標準評分:優6例,良16例,可10例,差2例。優良率為64.7%,療效較滿意。
3討論
肩袖是肩關節穩定結構,也是肩關節的動力結構,一旦肩袖損傷后,粘連、短縮、瘢痕形成在所難免,影響關節功能。手術目的是阻斷病理過程、解除疼痛、恢復肩關節功能。手術治療肩袖損傷的療效取決于多個因素,如撕裂口的大小、肌腱斷端回縮、粘連的程度、肌肉脂肪變性的程度、治療是否及時、術者手術熟練程度、術后患者功能鍛煉情況等[3-4]。強調術后康復訓練持續應6個月~1年,肩關節的功能才有可能得以最大程度的恢復[5]??祻陀柧毮芨纳蒲貉h,改善局部組織代謝及增加組織營養,減輕術后組織水腫和炎癥反應,促進組織修復,具有減輕疼痛,減輕粘連,軟化瘢痕,擴大關節活動范圍,緩解肌肉萎縮,增強肌肉力量等作用。康復訓練時應盡早進行[6],循序漸進,持之以恒,主動訓練與被動訓練相結合,關節活動范圍從小至大,肌力訓練強度由弱到強,避免引起過度疼痛,肩袖再次撕裂等,注意肩胛關節的活動訓練,恢復肩胛胸壁關節運動節律,最大限度恢復肩關節活動功能。訓練需個體化,必須考慮到所受累的組織以避免影響組織的修復,同時正常組織早期訓練防止萎縮粘連等。如岡上肌的較小撕裂可以允許早期的肩關節內外旋運動。涉及岡下肌和小圓肌或肩胛下肌的撕裂將延緩相應肌群力量的恢復。較大撕裂組織的創傷更嚴重,創面修復更復雜,則需術后早期康復程序應保守,制動時間及主動活動開始時間均應適當延長。
經康復訓練治療,術后半年大部分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可,優良率為64.7%。而恢復功能差的2例患者術前病程在半年以上,且未得到系統康復治療,術前關節活動度已明顯受限,肌肉萎縮明顯,肌力減弱??紤]與術前病程長有關。有研究表明[7],肩袖損傷修復越晚, 肌力減退越明顯,而最終的肌力恢復情況也越差。以往對于肩袖損傷手術指征為肩關節持續疼痛,影響生活、工作或運動,經保守治療6~10個月無效的可考慮手術治療[8]。近年有人[5]提出肩袖損傷手術時間應提前,在肩袖損傷診斷明確后經封閉、理療等保守治療 1~2個月無效;存在明確外傷史,經保守治療3~4周肩關節疼痛、力弱無任何改善;病史超過3個月,短期內出現進展性的肩關節疼痛、力弱癥狀等情況下可進行手術治療。
隨著后期康復訓練繼續進行,大部分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及肌力會有提升,肩關節功能可進一步恢復。
[參考文獻]
[1] 崔芳,王惠芳,王予彬,等. 康復訓練對運動性肩袖損傷微創術后患者肩關節功能恢復的影響[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08,23(1):37-39.
[2] 白雪. 肩袖損傷經關節鏡下修復后綜合康復療效觀察[J]. 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14):1111-1113.
[3] Gladstone JN,Bishop JY,Lo IK,et al. Fatty infiltration and atrophy of the rotator cuff do not improve after rotator cuff repair and correlate with poor functional outeome[J]. Am J Sports Med,2007,35(5):719-728.
[4] 張作君. 肩袖損傷的診斷要點與手術治療[J]. 中國骨與關節損傷雜志,2006,21(11):871-873.
[5] 姜春巖,馮華,洪雷,等. 肩袖損傷的關節鏡下治療[J]. 中華外科雜志,2006,44(4):249-252.
[6] 張榮花. 創傷性肩袖損傷患者術后不同時間開始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 護理學報,2010,17(2A):41-45.
[7] Murray TF Jr,Lajtai G,Mileski RM,et al. Arthroscopic repair of medium to large full-thickness rotator cuff tears:outcome at 2 to 6 year follow-up[J]. J Shoulder Elbow Surg,2002,11:19-24.
篇2
關鍵詞:肩關節;肩袖損傷修補術;整體護理
肩袖損傷是肩關節部位比較多見的一種疾患[1],一般臨床癥狀為活動受限、無力以及肩關節疼痛等?,F階段,肩關節鏡下手術治療創傷性肩袖損傷的效果已經獲得了證實及認可?,F擇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損傷修補術治療的74例患者,探析其治療期間開展整體護理的干預效果,具體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擇取我院在2013年06月~2014年06月接收肩袖損傷修補術治療的74例患者,均屬于肩袖全層斷裂,術前拍攝關節正位片及MRI檢查,并結合疾病史、體征、癥狀得以確診。利用抽取單雙號的方法將其分成兩組,每組各有37例患者。觀察組中,包括21例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年齡均在24~64歲,平均年齡(51.47±3.41)歲。其中,左側肩袖損傷者20例,右側肩袖損傷者17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損傷者7例,中小型損傷者21例,巨大型損傷者9例。對照組中,包括20例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年齡均在25~66歲,平均年齡(52.73±3.19)歲。其中,左側肩袖損傷者21例,右側肩袖損傷者16例。Gerber 分型:部分肩袖損傷者8例,中小型損傷者22例,巨大型損傷者7例。全部患者的臨床表現為夜間疼痛,患側肩關節上舉及外展活動障礙、前外側疼痛,疼痛弧征,且撞擊試驗結果為陽性,兩組患者的分型、癥狀、年齡等各方面比較,差異P>0.05不具統計學意義,試驗具備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根據骨科疾病的特點給予生命體征監測、引流管的管理以及臨床并發癥的預防等干預[2]。
觀察組:采取整體護理。①去枕選擇平臥位,將頭偏向一側。在患者麻醉蘇醒前,應用肩關節外展支具讓患肩略前屈進行固定[3],外展50°。增強患者或其家屬對患肩功能恢復的信心,如果手術操作過程中肩袖修補縫合口存在張力,手術治療后可應用頸腕吊帶,仔細觀察固定的松緊程度。并且,在患側腋下橫向放置上肢抬高墊,讓肩關節前屈20~30°,支具必須增加外展角度,可達到90°。24h后將頸腕吊帶取下,實施動能鍛煉。術后4w時,患肩可改用肩關節吊帶予以有限固定。②疼痛的護理干預。術后為患者解釋清楚疼痛的原因,當天安置靜脈止痛泵實施持續止痛[4],耐心聆聽患者的主訴,增強護患之間的溝通。鼓勵患者勇敢面對疼痛,個體化的結合患者個性特征、家庭背景以及文化水平等情況[5],進行身心松弛法、情緒轉移以及心理疏導等護理干預。護理操作時,動作要緩慢輕柔,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在必要情況下遵醫囑應用鎮痛藥物。③冰敷護理。手術完成第一天開始常規冰敷,直到肩關節腫脹徹底消退。冰敷期間,切口敷料與冰袋之間應該放置一層塑料薄膜[6],避免浸濕敷料引起切口感染。并且,注意將溫度保持在0~4℃,以防出現凍傷。④康復訓練。制定康復方案時,應該根據患者的手術方式、撕裂類型、患者意愿等綜合考慮[7]??祻陀柧毠卜殖?個階段,?術后6~8h效消退后,實施肩關節的被動牽拉、外旋訓練,可活動至前屈140°,若手臂在體側時可外旋40°,動作務必緩慢輕柔。每次20~30下,2~3次/d,直到術后6w。?術后7~12w時,護理人員協助患者實施被動運動,在非抗阻力下進行主動助力活動訓練,并且實施手抗阻肩胛骨運動,指導姿勢訓練。訓練期間應該循序漸進,根據患者的主觀感受,完成肩關節活動外展60~90°,前屈14~16°,外旋40~60°。12w內的力量訓練應限制在90°。?擴大肩關節主動活動范圍、技巧選連、強化康復鍛煉以及肌力鍛煉,同時增強肩關節的靈活定、協調性鍛煉,提高三角肌、肩袖肌在肩胛骨平面的肌力鍛煉,每組15~20下,3~5組/d。
1.3療效評判 對患側肩關節主動活動度進行測量,利用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英簡UCLA)制定的肩關節評分標準,總分共有35分,進行評判。優:患者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肩部疼痛、壓痛癥狀消失,肌力恢復至V級。通過UCLA肩關節評分得34~35分。顯效:患者肩關節活動稍有受限,肩部疼痛幾乎消失,前屈達80~90°,后伸達40~60°,外展可達90°,內收45°,外旋、內旋60~80°,肌力恢復至IV-V級,通過UCLA肩關節評分得28~33分。優:患者肩關節外展增加程度大于60°,外旋、內旋增加超過40°,肩關節周圍疼痛有所緩解,肌力恢復至IV級,通過UCLA 肩關節評分得21~27分。差:治療前、治療后肩關節疼痛癥狀及功能沒有顯著性改變,通過UCLA 肩關節評分得0~20分。
應用ASES評價患側肩關節功能狀況,通過美國醫學會制定的GEPI里面的方法定量評價患者 患側肩關節的活動綜合性。
1.4統計學分析 選用統計學軟件SPSS13.0對試驗數據實施系統化處理,通過均數±、平均數(x±s)表示計量數據,運用χ2對試驗所得計數數據進行檢驗,運用t對所得計量數據進行檢驗。當對比差異P
2結果
2.1療效情況 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為97.30%(36/37)遠遠高于對照組的86.49%(32/37),差異P
2.2 ASES、GEPI 評分情況 兩組患者的ASES、GEPI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均有所提高,但觀察組改善的程度尤為突出,差異P
3討論
肩關節鏡下實施肩袖損傷修補術可以最大程度的保留三角肌處于肩峰時的附著點,其優點在于對關節內影響較少、視野較廣、創傷較小、出血較少、診斷準確性高、安全性高等,以利于術后早期實施功能訓練及康復運動。整體護理是現代化廣泛應用的一種護理模式,其高度重視個性化、整體化,讓社會、生理以及心理均可以得到滿足[8],促進護理效果達到最佳水平。本次研究把整體護理融入在肩關節鏡下進行肩袖損傷修補術治療后護理、康復鍛煉中,獲得了滿意成效。整體護理的開展,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注重患者的主觀感受,術后把護理重點落實在生命體征檢測、護理、引流管理、疼痛及冰敷的整體護理,同時為康復鍛煉做好充分準備。手術治療后康復鍛煉的護理主要是為了避免肌肉出現萎縮、關節粘連以及軟骨變性的發生。既能夠增強患肢的血液循環,消退腫脹,加強關節面的重塑性,以利于骨折的愈合,有效恢復肩關節功能;還能促進關節軟骨及其周圍組織的愈合。術后整體護理結合康復鍛煉均是以鼓勵患者接受為主,提高患者對康復的信心,讓患者逐步參與到護理計劃中,形成主動參與型的護患模式,提高患者的依從性,以利于患肩功能的恢復。本次試驗結果得出,觀察組患者的優良率為97.30%遠遠高于對照組的86.49%;并且ASES、GEPI評分與治療前相比得到顯著性改善。由此進一步驗證,在肩關節鏡下實施肩袖損傷修補術治療平配合整體護理,有助于臨床效果及舒適度的提高,促進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恢復,在臨床治療過程中具有較高的實用性。
參考文獻:
[1]李嗣菁.肩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后舒適護理及康復訓練效果觀察[J].中國鄉村醫藥雜志,2012,19(6):82-83.
[2]魯建麗,姜香云,陳中.肩關節鏡輔助下小切口治療肩袖損傷的術后護理[J].護理與康復,2010,9(7):602-604.
[3]鐘珊,劉曉華,覃鼎文,等.肩袖損傷關節鏡修復術后的康復臨床研究[J].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2,27(1):40-43.
[4]湯靜雯,秦瑜.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患者的護理[J].護理雜志,2012,29(2A):40-41.
[5]徐偉榮,李瑾,顧異香.肩關節鏡手術的圍手術期護理[J].現代實用醫學,2012,24(4):473-474.
[6]徐展,張燁,楊麗丹,等.肩關節鏡手術38例的術后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12,36(12):9045-9046.
篇3
【關鍵詞】肩胛骨;骨折;內固定;康復訓練
肩胛骨骨折相對少見,發生率占肩胛帶骨折的3%~5%[1,2],在全身骨折中不足1%。發生率低與肩胛骨被肌肉包裹受胸廓保護、與胸廓之間浮動性可緩沖損傷力量有關。肩胛骨的損傷常為高能量損傷,常合并同側肺、胸廓、胸壁血管及臂叢神經損傷。大部分肩胛骨骨折經保守治療能取得滿意效果,但關節內骨折和有嚴重移位或累及關節盂的骨折需手術治療[3 5]。文章通過對15例患者的回顧性分析進一步探討手術治療的方法、適應證、禁忌證及術后康復訓練的意義。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院自2001年1月至2007年1月,共收治經手術治療的肩胛骨骨折患者15例,男13例,女2例。年齡18~45歲,平均28歲。合并損傷主要包括肋骨骨折7例,血氣胸2例,顱腦損傷2例,臂叢神經損傷1例。
1.2 骨折類型
15例肩胛骨骨折通過X線及CT三維重建確診,根據Hardegger骨折分型標準[1],本組肩胛骨體部骨折8處(53%),肩胛頸骨折6處(40%),關節盂骨折3處(20%),肩峰、肩胛崗喙突骨折共4處(26%)
1.3 手術方法
本組患者均傷后1~2周內完成手術。手術入路:①后側入路(Judet)14例:用于處理肩胛骨、體部、頸、盂窩及盂后緣骨折?;颊邆雀┡P位,切口起于肩峰內側沿肩胛崗至肩胛骨內緣轉向肩胛下角,直視下切斷并向外側翻轉三角肌后部纖維瓣到肩胛下肌與小圓肌間隙進入,在此界面操作可以充分顯露肩胛頸及盂后下緣。術中注意保護肩胛上神經血管及三邊孔、四邊孔內容物。體部骨折可沿肩胛骨內、外緣鈍性分離,顯露骨折緣;②前方入路用于處理前緣骨折;③前后聯合入路用于處理浮肩損傷的復雜骨折。固定方法:一般選用重建鋼板固定在肩胛骨的頸部、肩胛崗和體部邊緣,這些部位骨質相對堅厚,可很好用于固定鋼板。一般肩胛骨體部邊緣被固定后,體部形態大都自行恢復。
2 結果
15例患者全部獲得隨訪,隨訪時間12~72個月,平均14個月。隨訪后X線和臨床檢查,確定均獲得骨性愈合。按Rowe的療效評價標準:優10例,良3例,差2例。
表1
15例患者的療效評價標準
評價標準例數
關節活動范圍
正常10例
輕度受限(外展障礙
中度受限(外展障礙 30°~40°)1例
嚴重受限(外展障礙>40°)2例
疼痛程度
無痛10例
輕度(持續活動偶有疼)3例
中度(常規活動偶有疼)2例
嚴重(持續疼)0例
肌力
5級12例
4級2例
3級0例
2級0例
1級0例
0級1例
3 討論
3.1診斷 肩胛骨骨折的臨床主要特征包括局部腫脹、疼痛、肩部活動受限,有移位明顯的骨折會有畸形。更明確的診斷有賴于正確標準的投照位置和高質量的X光照片。體會肩胛骨真正的正位片(即30°前斜位)和真正的腋位片(即肩外展前后位),分別可以顯示肩胛頸、外緣和關節盂、肩峰、喙突部位骨折及盂肱關節的穩定情況,三維重建CT可以充分顯示損傷細節并立體展示骨折形態,提高診斷準確率,從而為指導術中復位,合理選擇固定部位提供依據。肩胛骨骨折常伴有合并傷,據報導高達80%[6,7]。在診斷時首先要確定和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其次檢查有無神經損傷,特別是肩胛上神經和腋神經。這兩根神經損傷時有時確定較難,因為骨折移位,神經支配肌肉受損,增加了診斷難度。
3.2 骨折分型 有數種肩胛骨骨折的分型方法,各有優缺點,基本上均以影像學和解剖學基礎進行分類:Ada和miller的肩胛骨骨折解剖分類應用簡單,實用性好,具體方法:
Ⅰ肩峰、肩胛崗、喙突骨折;Ⅱ肩胛頸骨折;Ⅲ關節盂骨折;Ⅳ肩胛體骨折。
肩部懸吊復合體損傷是一種特殊類型,即肩胛骨骨折合并同側鎖骨骨折式肩鎖關節脫位。[8]
3.3 手術適應證、禁忌證
3.3.1 手術治療目的是 ①減輕局部疼痛癥狀;②可早期行肩關節有效的無痛活動,防止關節僵硬;③盡早恢復肩袖功能;④盡早恢復肩胛骨周圍肌肉強度。關于手術時機,目前尚無定論。筆者體會傷后兩周內應力爭完成手術,這有助于術中復位、提高遠期療效。根據多數學者主張和筆者自身體會MillerⅠ型骨折屬于關節外骨折,只要存在移位就應開放復位手術治療。Ⅱ型骨折成角>40°,移位>1 cm,Ⅲ型骨折關節面移位>3~5 mm,或合并肱骨頭脫位及復位后疑有肩關節失穩。Ⅳ有肩胛骨體部外緣刺入盂肱關節;有明顯移位,肩關節被動外展時疼痛持續存在。X線或CT檢查:見骨折有重疊、分離移位者均應手術治療。特殊類型的肩部懸吊復合體損傷應手術治療。
3.3.2 患者體質差,不能耐受手術,復雜性骨折,估計復位困難,術者技術掌握尚不完善。粉碎性關節盂骨折難以達到滿意的復位與固定,手術反而會加重局部軟組織損傷,影響骨折愈合與穩定性
3.3.4 術后康復訓練 制定康復訓練計劃要考慮所采用的手術入路、合并傷及內固定方式與牢固性?,F代骨折手術治療的目的是骨折固定后的穩定性與牢固強度。要足以達到能耐受關節生理性活動。由于肩胛骨骨折局部制動或疼痛因素有發生肩關節僵硬的傾向,因而,肩關節的早期活動與訓練顯得特別重要。本組有1例合并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因不能配合訓練和進行主動訓練,發生肩關節僵硬。術后患者最初先行肩部擺動訓練,在醫生指導下逐漸增加被動活動范圍,充分利用健肢,家屬協助進行被動活動,因肩胛骨血運豐富,骨折愈合快,被動活動在術后1周開始,主動活動在術后4周開始??棺枇τ柧殤谛g后8周開始,3個月開始肩部負重訓練[9]。
綜上所述,肩胛骨骨折的明確診斷是建立在病史、查體和恰當的X線檢查基礎上,三維CT可以更加明確診斷、了解骨折的具體情況、指導手術方案制定。肩胛骨骨折多繼發于高能直接暴力,常伴有合并傷。首先處理危及生命的損傷,對于移位嚴重的體部骨折、肩胛崗骨折、肩峰及喙突骨折、有移位的肩胛頸骨折、盂緣骨折致盂肱關節失穩的及浮肩損傷均需手術治療,配合積極有效的康復訓練可以取得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
參考文獻
[1] Hardegger FH.Simpson LA.Weber BG.The operative treatment of scapular fractures.J Bone Joint Surg(Br),1984,66:725 731.
[2] Nordqvist A,Petersson C.Fracture of the body,neck,or spine of the scapula:a long term follow up study.Clin Orthop,1992,(283):139 144.
[3] Edwards SG.Whittle AP.Wood GW 2nd.Nonoperative treatment of ipsilateral fractures of the scapula and clavicle.J Bone Joint Surg(Am),2000.82(6):774 780.
[4] McKoy BE,Bensen CV,Hartsock LA.Fractures about the shoulder: conservative management.Orthop Clin North Am,2000,31:205 216.
[5] Van Noort A,Van Kampen A.Fractures of the scapula 8Urgical neck: outcome after conservative treatment in 1 3 cases.Arch Orthop Trauma Surg,2005,125:696 700.
[6] Brown CV,Velmahos G,Wang D,et al.Association of scapular frac tures and blunt thoracic aortic injury:fact or fiction Am Surg.2005, 71:54 57.
[7] Weening B,Walton C,Cole PA,et al.Lower mortalityin patientswith scapular fractures.JTrauma,2005,59:1477 1481.
篇4
[關鍵詞] 肱骨骨折;康復訓練;愈合情況;并發癥
[中圖分類號] R683.4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068-03
肱骨骨折是臨床上最常見的骨折情況之一,可發生于各個年齡階段,發生率約占肩部骨折的20%[1]。近年來,肱骨骨折發生率逐步升高,良好的治療顯得尤為重要。現在的治療手段以手術治療和保守治療為主,但傷情較重的患者采取傳統方法不易使骨復位,且長時間固定關節容易導致肌肉萎縮、關節僵硬等并發癥,可使用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的手段[2]。手術后需采取一定的康復治療手段幫助愈合,減少并發癥[3]?,F探討康復治療在手術后骨折愈合中的應用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從初診至康復一直在本院骨科治療的患者80例,均采取手術治療,骨折處得到正確的復位固定,術后給予正確的藥物治療,術后均無明顯的肩部關節功能障礙。其中40例由于自身原因未遵醫囑,未得到充分的康復訓練,設為對照組,其中男性26例,年齡14~68歲,平均(38.7±1.9)歲;女性14例,年齡20~56歲,平均(33.5±2.2)歲。另外40例積極配合醫生進行康復訓練治療,設為實驗組,其中男性22例,年齡15~64歲,平均(37.6±1.7)歲;女性18例,年齡22~60歲,平均(35.4±1.8)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病理分型等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實驗組在得到正確的手術復位固定和藥物治療后,依據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給予個性化康復功能訓練治療,并在治療過程中隨時與醫生溝通,在康復過程中定期復查,依據患者骨折的愈合情況、關節靈活性、肌力水平等評定指標進行階段性的康復評定。
康復訓練的基本過程為:①術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期。術后即開始進行“鐘擺樣活動”[4],同時進行握拳、屈伸腕關節和肘關節等緩慢運動,強度以患者可以忍受的程度為度,運動結束用冰毛巾冷敷進行消腫止痛。術后1周后,患者在保護和幫助下進行被動肩部關節活動,隨后的幾周可根據恢復情況逐步加大關節的活動程度,并在以往運動的基礎上進行肩關節被動擴胸含胸鍛煉,肩部的外展、外旋、后伸、前屈上舉等基本動作[5]。②術后第6周至3~4個月,根據患者的恢復情況,加大肩部關節的被動運動和主動運動,有意識地訓練肩部肌肉,增加肩部肌肉等長收縮訓練的強度,同時開展日常生活鍛煉。鍛煉過程中如出現疼痛難忍的狀況可服用少量止疼藥物,緩解后即停藥,同時進行點壓、拍擊、揉捏等按摩手法進行輔助治療[6]。③術后第4~5個月,骨折基本完全愈合,且經過前一階段術后康復治療,患者肩部多無明顯功能,可以進行正常的生活工作;個別患者仍有部分功能未完全恢復,此時則進行按摩、松動關節、體操療法等方法繼續進行康復訓練。
1.3 療效判定標準
對兩組患者均于手術后第2、4個月及半年后進行回訪、復診調查,根據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外展內收、外旋內旋的活動范圍,參照1990年美國醫學會《永久病損評定指南(GEPI)》第五版中介紹的方法進行肩關節功能評定[7],GEPI法認為肘關節活動度為上肢功能70%,屈伸活動為肘關節功能60%,為上肢功能42%,可自肘關節實測角度對肘關節功能損傷相應百分數進行評定。同時統計關節僵硬、關節腫脹疼痛、關節囊及肌健并發癥的發生率。
1.4 統計學分析
采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Fisher確切概率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肩關節功能GEPI評分的比較
實驗組患者肩關節功能GEPI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
2.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
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為5.00%,對照組并發癥發生率為27.50%,實驗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并發癥發生率的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P
3 討論
臨床上,骨折依據復位、固定及功能鍛煉為三大治療原則,以加速骨愈合同時減少并發癥為主要目的[8]。在肱骨骨折時,手術治療使骨折處復位后,康復治療顯得尤為關鍵,良好的康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更快地愈合,并減少并發癥癥狀。常見的肱骨骨折并發癥有肩部關節僵硬、腫脹、關節囊和肌腱粘連。由于骨折的創傷使局部組織受到嚴重的創傷,關節處易產生蛋白沉積,導致功能受限,所以,在不影響骨愈合的前提下,開展康復訓練,保證患者在骨折愈合后,關節亦不受影響,可以正常行使功能,不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工作[9]。
對于患者的康復治療,應分為三個階段進行。第一個階段,在手術后第2天至第5周,骨痂初步形成,此時的康復訓練應少量多次,多鍛煉局部并且兼顧全身,以休息為主,運動為輔,適度的伸縮,保證肌肉不萎縮,同時防止局部腫脹。手術后第6周至3~4個月,傷處已經基本愈合,此時的康復訓練以被動訓練和主動訓練相結合,同時可以輔助按摩、輔助器械訓練等方式進行康復訓練,訓練應循序漸進地進行,所有的訓練要以患者能承受的程度為宜,過度的運動反而不利于骨折處的愈合;在此期間,也可以內服外用一些中藥,幫助活血化瘀,達到消腫的目的。在康復末期,骨折基本達到愈合的程度,患者可以恢復正常的工作生活,此時如仍有一定的關節不適,應繼續進行低強度的運動恢復鍛煉,同時不間斷的進行按摩等治療手段[10]。在整個骨折愈合過程中,患者應積極配合醫生的治療指導,遵照醫囑開展康復治療,同時,醫生應鼓勵和安慰患者,使其對自己的病情有全面清晰的了解,在整個治療過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態,這對于患者的恢復有十分積極的作用[11]。
本研究通過對本院骨科80例肱骨骨折的患者術后進行康復治療的情況進行研究,對比參與康復訓練和不參與康復訓練的患者的骨折愈合情況,發現參與康復治療的患者的康復情況要明顯好于未參與訓練的患者,骨愈合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且參與訓練的患者后期并發癥的發病率僅為5.00%,遠低于未參加訓練的患者(27.50%)。
綜上所述,開展正確的、及時的、綜合的康復訓練有利于骨折患者傷處的愈合,可以幫助患者盡早恢復健康,保證其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王軍偉.肱骨骨折保守與手術治療的效果對比[J].中國實用醫藥,2012,7(4):81-82.
[2] 曹覺飛.肱骨骨折保守治療與手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對比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5):101-102.
[3] 李玲.骨折康復的治療與減少關節并發癥作用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3,11(4):526-527.
[4] 黃群.舒適護理對脛骨骨折患者術后恢復的影響[J].中外醫學研究,2013,11(32):107-108.
[5] 李靖忠,張蕾,趙春燕.優質護理服務在肱骨干骨折術后康復治療中的應用[J].中外醫學研究,2014,12(14):86-87.
[6] 呂厚存.肱骨近端骨折術后的中醫康復治療[J].中國醫學創新,2010,7(33):62-63.
[7] Cocchiarella L,Andersson GBJ.Guides to evaluation of permanentimpairment[M].5th.Chicago: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Press,2000:471-474.
[8] 金崢.淺談骨折康復[J].基層醫學論壇,2009,13(28):881.
[9] 吳鳴,朱亞林.早期系統康復對新鮮肱骨髁上骨折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臨床保健雜志,2006,9(4):373-374.
[10] 馬戈東.自鎖髓內釘內固定治療肱骨骨折的康復護理[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7,13(5):136-137.
篇5
為了盡快擺脫疾病的困擾,在發病早期,很多病人(特別是年紀較輕者)和家屬都會抱著很大的希望,積極主動地進行康復訓練。當然,讓偏癱肢體盡早進行功能訓練有利于日后的康復,但康復訓練并非簡單地動起來就好,必須在專業醫生的指導下進行。不恰當的康復訓練反而會妨礙偏癱肢體的恢復,甚至導致疾病進一步惡化。比如由于偏癱肢體肌力有所下降,很多病人和家屬常會錯誤地認為,訓練肌力運動量越大越好。事實上,由于上肢的屈肌肌力較強,較伸肌占優勢,如果讓病人練習握拳和提重物,將使屈肌優勢進一步加強,抑制伸肌運動的恢復,最終使上肢呈現屈肌痙攣狀態,病人的手將呈握拳狀態,不能主動伸展,無法完成一些單個的獨立動作。還有一些病人急于在家屬攙扶下練習步行,結果反而加重了異常的畫圈步態。這種因運動訓練錯誤導致偏癱病人出現肢體運動不協調的一系列癥狀,稱為誤用綜合征,它不僅增加了病人日常生活的難度,還妨礙了其偏癱肢體的恢復。
那么,如何訓練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首先要明確,腦卒中是中樞神經系統的損傷,不同于周圍神經的損傷,一般不宜采用單純加強肌力的運動方法。其次,應把治療重點放在恢復正確的運動姿勢,控制屈肌及伸肌的相對平衡上,而不是增強肌肉的力量和速度。病人應在醫生的指導下,促進正常運動,抑制異常運動,寧慢勿躁,循序漸進,方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經過一段時間的住院治療,居家環境是偏癱病人的主要康復場所。病人出院后,最重要的是盡可能維持一天24小時的生活,只要能基本完成日常生活活動,如起床、穿衣、盥洗、吃飯、行走等,就能進一步提高其他活動能力,改善生活質量。另外,還應注意一些由于肌張力過強、肌肉痙攣而產生的異常肢體,并采取相應的防治措施(見右頁)。
對腦卒中病人而言,本文介紹的這些措施只是康復治療中最基本的方法,如何進行有系統、正規化的康復治療,仍需專業醫生的指導。由于偏癱給病人及家屬帶來了極大的壓力,他們往往病急亂投醫,道聽途說一些消息就四處奔走,結果卻收效甚微,耽擱了治療時機。如同內、外、婦、兒等學科一樣,康復醫學科也是一門知識面廣、專業性強的學科,不是一般非專業醫生及其他學科醫生所能掌握的。只有在經過正規培訓的專業醫生指導下,病人才能獲得最佳的治療效果。發病后6個月內是腦卒中病人的最佳康復時期,其中從第三個月開始會出現較為明顯的進步。在這段時間內,除了用藥物治療引起腦卒中的原發疾病,以防腦血管再出血或再梗死外,更重要的是通過康復治療和訓練,盡快和最大程度地恢復偏癱肢體的功能。
就目前而言,仍然沒有一種藥物能真正有效地針對已經損傷壞死的腦組織細胞產生可逆性的療效。一個腦卒中后臥床不起、僅僅希望通過藥物治療獲得治愈的病人,與一個腦卒中后能積極配合康復醫生進行正規康復訓練的病人相比,其療效是有本質區別的。
1.臥位:病人一般都不愿意向患側臥,但患側臥位可以消除肢體的痙攣模式,而且,病人處于這樣的,容易獲得對癱瘓肢體的實體感覺,并重新認識肢體的位置,從而形成感覺。向患側臥時,病人的患肩盡量前伸,肘關節伸直,掌面向上,手指分開;下肢健側在前,屈曲于一支撐的枕墊上,患側腿在后,膝關節微曲,踝關節盡量保持90°
2.坐位:偏癱側上肢應置于面前桌子上,可在臂下墊一枕頭,防止因肢體下垂導致靜脈回流不暢、肢體腫脹。另外,由于肩關節周圍肌肉無力、松弛,極易造成肩關節的松弛性半脫位,引發關節疼痛,活動受限,所以,需要時可用三角巾懸吊。不過,這只是臨時性措施,主要應該多做些被動活動及由健肢相助的活動。
3.預防肩關節僵硬:病人無論處于坐位還是臥位,應經常做一些有效而簡單的動作,以防止肩關節僵硬和疼痛。在健側手的幫助下,兩手叉開相握,保持肘關節伸直,雙上肢舉過頭頂,同時向健側伸,使患側肩胛骨盡可能向前方移動。
4.保持前臂旋后:病人坐位,交叉雙手使雙上肢盡量前伸,患者向患側傾斜,健肢用力推壓患肢至旋后位(即患手掌心向上),同時壓迫患手各手指至伸直位。
篇6
【關鍵詞】乳腺癌;肢體功能;社區;康復
【中圖分類號】R156.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2-0422-02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嚴重威脅婦女的身心健康。臨床上多采用根治術為主的綜合治療,使不少患者在術后出現肩部僵硬,甚至上肢水腫,導致肩關節活動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1][2]。目前,國內許多醫院對乳腺癌患者術后的康復指導重視不夠,以致延誤了最佳的鍛煉時機,影響患肢功能康復。作為社區醫生如何來彌補這一不足。本文就此分析社區康復在乳腺癌患者恢復術側肢體功能所起的作用,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入組標準:患者均為女性,乳腺癌術后3年內無復發、轉移,無嚴重心、肝、腎等重要臟器疾病,年齡30-70歲,文化程度小學畢業以上,經調查員解釋后能看懂并理解調查表。
1.2病例資料:上海市兩個社區已出院的乳腺癌根治術后的患者。
1.3研究方法:應用肩關節活動功能評定方法(王玉龍.康復功能評定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先評價社區乳腺癌術后患者的肢體功能。將符合入組條件的上海市普陀區長風街道及真如鎮的202例患者,隨機分為2個組即干預組和對照組各101例。干預組再按居住地點分為16個區塊,用乳腺癌致殘肩關節的功能康復方法(繆鴻石.康復醫學理論與實踐.上??茖W技術出版社),在經過正規訓練的醫務人員的專業指導下和16位塊組長(康復較好的乳腺癌患者)進行“網絡化管理”和“同伴教育”(老患者帶領新患者),參與康馨沙龍(乳腺癌俱樂部)的各種活動(每月1次),并進行患側肢體功能的康復訓練、健康教育和心理輔導等;同時教會患者及家屬康復訓練的方法,要求患者每周訓練2-3次,每次20-30分鐘;而對照組僅給予一般關照。1年后再評價兩組患者術側的上肢活動功能。統計分析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和χ2檢驗。以P
2結果
2.1一般情況:
2.1.1患者平均年齡(53±3.63)歲;術后時間為(12±2.12)月。
2.1.2患者手術后得到康復指導訓練的有98人(48.51%),一般訓練時間為10天,出院后沒有得到醫務人員進一步的康復指導;
2.1.3衛生服務需求:本組患者以想了解康復、治療和預后為多。具體情況:想了解心理問題53例(26.13%);乳腺癌康復知識153例(75.68%);更年期問題55例(27.03%);乳腺癌流行現狀35例(17.57%);乳腺癌防治方法與預后116例(57.66%)。
2.2患側肩關節活動(ROM)情況:
2.2.1干預前兩組患者的比較:兩組患者患側肩關節的前屈、后伸、外展、內旋、外旋活動度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2.2干預后兩組患者的比較:經過1年的社區干預,干預組的前屈、后伸、外展、內旋和外旋功能均明顯優于對照組(P
2.2.3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比較:干預組的患者五個方面活動功能均明顯改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隨著醫學模式由純生物學醫學模式轉變為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的今天,醫務人員在治療疾病時,一定要重視患者的心理康復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礙,讓患者及家屬充分配合治療,自覺堅持訓練,這樣才能最大限度地達到預期康復效果。我國的保乳手術仍不普遍[3],而以改良根治術和標準根治術為主,這無疑改變了女性的第二性征,使患者不僅要面對死亡的威脅,還要承受身體缺陷的心理摧殘;乳腺癌根治術后,進行早期功能鍛煉,有利于患側上肢靜脈回流及引流液的流出,明顯降低皮下積液、積血、皮瓣壞死及上肢水腫等并發癥的發生[4]。本調查發現,患者在術后得到康復指導訓練的僅有49.51%;加上手術損傷重要神經、切口延長到腋下形成瘢痕攣縮、術后并發癥、患者的心理障礙及不堅持、患者一醫務人員的康復意識淡漠等因素[5],勢必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
由本研究可以看出:患者臨床治療后回到社區,對康復指導的需求還是很強烈(75%),渴望得到及時正確的康復訓練方法,以盡快回復患肢的功能,略低于文獻報道[6]。說明幾年來的社會進步為患者提供康復指導比例增加,而患者康復需求有所下降。
乳腺癌由于多種原因若錯過了最佳康復期,我們醫務人員也不要放棄對回到社區后患者的心理輔導和康復訓練。本研究的干預組和對照組的前后兩次肩關節活動度的比較,前者的功能改善明顯優于后者;干預后,前者的肩關節活動度也明顯優于后者。提示社區康復仍可收到良好的效果。
本研究對乳腺癌患者采用的是社區康復模式,主要是通過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搭建的平臺(乳腺癌俱樂部)進行專業指導,集娛樂性、趣味性和知識性為一體,利用社區康復較好的乳腺癌病友來“現身說法”,進行“同伴教育”,并進行常態性的網絡化分級管理,它是患者與醫護人員、患者與患者、家屬與家屬溝通的橋梁,使患者解除對疾病的疑慮和擔憂,盡早回歸社會,得到情感支持,感受到更多的關愛,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陳顯春等[7]研究表明,乳腺癌病友聯誼會有助于增進患者的正向情感,緩解抑郁情緒,并對其生活質量的提高有良好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社區乳腺癌康復明顯改善了乳腺癌患者的患側肩關節活動功能,值得在社區中推廣應用。同時,廣大醫務工作者也要充分利用社區資源,重視乳腺癌術后病人的身心康復,將更利于社會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雷秋模,魏華鵬,雷杰言.乳腺癌根治術患側上肢功能康復治療的研究【J】.江西醫藥,2000,35(1):7-9.
[2]龐永慧,茅傳蘭,乳腺癌患者術后上肢功能鍛煉的研究進展【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5):91-93.
[3]史玲,鮑志民,李晨曦,等.社區干預對乳腺癌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腫瘤,2009,29(6)600-601.
[4]徐豐菊.乳腺癌術后早期功能鍛煉的方法與護理【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10,4(3):212.
[5]李宏江,趙養病,陳國經,等.乳腺癌術后影響患肢功能康復的原因【J】.中國康復,2001,16(3):139.
篇7
關鍵詞: 肩關節周圍炎;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6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8602(2014)01-0125-01
肩周炎是肩關節周圍炎的簡稱,俗稱凍結肩、凝肩、五十肩等,多見于中老年人,50歲以上中老年人易患,主要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女多于男,左肩多于右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在我科治療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30例臨床康復護理體會分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本組收治的肩關節周圍炎患者30例,其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45~83歲,平均62歲。病程12 d~6個月,左肩22例,右肩8例。
1.2康復方法
1.2.1緩解疼痛:早期疼痛較重時,康復措施著眼于減輕疼痛,可口服消炎鎮痛類或舒筋活血類藥物,也可外用止痛噴霧劑、紅花油等。理療、按摩、針灸等療法可改善血液循環、解除肌肉痙攣、減輕粘連,有較好的止痛作用??祻腿藛T應教會患者肌肉放松運動和局部自我按摩、濕熱敷等止痛療法。
1.2.2康復訓練:雖然肩周炎多可自愈,但??蛇z留肩關節功能障礙,因此康復人員應盡早根據病情和患者一起制訂康復訓練計劃。早期按摩時采用輕手法進行肩關節被動活動,以減輕粘連,保持關節活動功能,常用推拿手法為推摩、揉捏、拿法、彈撥法。待疼痛減輕后可增加肩關節主動運動,在無痛或輕痛范圍內活動,以免疼痛加重患肩肌痙攣[1]?;技缁顒邮芟廾黠@者可試行肩關節松動術,然后囑患者立即進行患肩主動活動。操作時切忌手法粗暴,避免引起骨折、脫位等并發癥。盡快恢復肩關節功能的關鍵是堅持自我鍛煉,日常生活中逐步使用患側,堅持正確有效的運動。每日鍛煉3~5次,每次15~30分鐘,持之以恒才能有明顯效果。
2護理
2.1良好的擺放:應根據患者的頸椎狀況選擇合適的枕頭,使患者達到一個理想的睡眠,仰臥位時患側肩下應放置一薄枕,使肩關節呈水平位,健側臥位時患肢應放置在胸前的木棉枕上,避免俯臥位。
2.2疼痛的護理:肩周炎患者的肩關節周圍組織肌肉疼痛具有持久性,夜間自覺加重,影響睡眠,所以恰當地使用具有消炎鎮痛或舒筋活血的藥物對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緩解,另外,適當的物理治療可較好地改善血液循環,消除肌肉緊張,防止粘連,減輕疼痛。
2.3運動療法護理:正確的運動療法是肩周炎患者康復的重要措施之一。將肩關節向各個方向進行正確的運動,能很大程度地促進患側肩關節及周圍血液循環,消炎止痛,還可通過牽伸技術消除運動功能障礙。Condman鐘擺運動:適用于肩周炎早期的自我治療?;颊呦蚯绑w屈90°,健側手支撐在椅背,患側上肢下垂,手持重物,并向前后、內外擺動,或做"劃圈"樣擺動;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逐步增加負重(1kg3kg5kg);1~2次/天,每次15~30min。肩周炎保健操主要動作包括:①前上舉:雙臂伸直,健側手握住患側手,經身體前方上舉[2];②"摸背":健側手在身體后方握住患側手,幫助患側手一同向上移動;③"爬墻"動作:面向或側向墻站立,患側上肢伸直上舉或外展,手指盡量向上爬至最高點處,保持數秒;④體操棒練習:雙手持木棒,健側手幫助患側手,使患肩做前屈、后伸、外展等動作。注意事項:①練習時動作應平穩緩慢,當患肩活動到少許疼痛或僵硬時應持續5~8s,然后還原;②盡量使患肩向各個方向活動,以達到最大的可能范圍;③1~2次/天,每個動作重復5~10次。被動運動對局部軟組織進行推拿或對肩關節進行關節松動,可起到恢復功能的作用。主動運動 患肢可做下垂擺動練習或在無痛或輕度疼痛的范圍內進行徒手或借助器械等進行主動練習,如徒手做劃圈、梳頭、旋肩或利用肩梯、滑輪等進行活動。
2.4注射療法:俗稱"封閉"療法,具有消炎止痛、消除組織水腫的作用,可用于肩周炎的急、慢性期疼痛較明顯時。做封閉療法之前,要仔細尋找壓痛點[3]。一般在肱二頭肌長頭腱(結節間溝)、短頭腱(喙突)及岡上肌、肩胛骨內側緣、肩胛下角、三角肌內外緣等,都是局部注射的主要位置。
2.5圍手術期護理:長期保守治療如無效,則可通過肩關節粘連松解術或肩關節內下方切開手術治療,術前和術后須指導患者進行正確的功能訓練。
2.6保護肩關節:保護肩關節可預防肩關節的損傷,避免肩周炎的病情加重,可采取各種有效措施加以保護,如維持良好的姿勢、維持足夠的關節活動范圍和肌力訓練、減輕患肩的負荷、加強患肢功能的訓練等。
3康復護理指導
仰臥位時在患肩下放一薄枕,使肩關節呈水平位;該可使關節及周圍肌肉、韌帶獲得最大的放松與休息。健側臥位時,在患者胸前放置一普通枕頭,防止患肢放在上面。一般不主張患側臥位,以減少對患肩的擠壓。避免俯臥位,因俯臥位既不利于保持頸、肩部的平衡和生理曲度,又影響呼吸。加強生活護理 盡量減少使用患側的手提舉重物;防止受寒、過勞和外傷。教會患者有效的醫療體操、肌肉放松的方法和局部自我按摩。
參考文獻
[1]何繼永.外科疾病診斷標準[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269270.
[2]胡永善.康復醫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19-221.
篇8
脫臼其實是關節爆裂了,而不只是拉傷了韌帶。如果這個裂口在“將好未好”之際再次爆開,就特別容易形成一個慢性的裂口,使習慣性脫臼有了病理基礎。以后一有手臂上舉、外旋等動作,就會脫臼(孩子活動量大,這些動作根本無法避免)。
更麻煩的是,在爆裂損傷的關節囊外面,還包裹著一層名為“關節盂”的骨頭。這層骨頭就像是關節囊的一個蓋子,起到穩定關節的作用;但如果形成習慣性脫臼,日積月累,這層骨頭就會被磨蝕。這樣一來,習慣性脫臼的情況就會越來越頻繁,越來越嚴重,往往是關節復位上去不到兩星期,就會再次脫臼。
治療習慣性脫臼,必須通過手術。雖然現在的微創手術已經能將風險降至最低,只要三四天就能出院,但如果“關節盂”已經出現磨損甚至缺失,那么就不能光修復關節囊了,還必須從患兒身體的其他部位移植一塊骨頭,把缺損的關節盂修補上,才能治愈這個“壞習慣”。
復位后不能掉以輕心
家長自行幫助幼兒關節復位時,往往認為只要聽到“啪”的一聲、之后關節活動恢復如前,就萬事大吉了。其實一旦忽略后期護理,極可能導致不良后果,因為關節中骨頭雖然已經復位,但不完全脫位和半脫位導致的關節囊和韌帶的損傷并不會立刻恢復,該關節還應固定休息一段時間才能康復。
過早過頻的關節活動會導致關節囊和韌帶修復障礙,造成關節囊松弛,衍變成該關節習慣性脫位。幼兒習慣性脫臼,多因第一次脫位治療不當、導致關節囊松弛后發生,以后只要受到輕微損傷,甚至正?;顒雨P節時范圍稍過大,即會反復發作。
肩關節脫位需要額外的康復訓練
幼兒突然摔倒時,有可能造成肩關節脫位,進而導致肩關節周圍軟組織損傷,引起肩關節內部出血,甚至引起創傷性肩周炎。因此,這類復位治療后還需要進行一些康復治療。
治療初期,可以用中藥熏洗,還可以選用一些外用藥物涂抹肩部,如紅花油、藥酒、傷科靈噴霧劑、云南白藥氣霧劑等。理療方面可使用烤電、頻譜治療儀、電針。在肩關節康復過程中,功能鍛煉很重要,尤其要適當增加肩關節的外展、外旋活動,比如用胳膊慢慢地畫圓圈,以不引起肩關節疼痛為宜。伸手取高處物品、用毛巾搓背等動作也能鍛煉肩關節,但切記要慢慢來,一旦幼兒感覺肩關節疼痛,就要立即停止。
篇9
[關鍵詞] 腦出血; 偏癱; 早期康復護理
[中圖分類號] R743.34[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005-0515(2011)-07-175-01
腦出血是腦血管病中較為常見的一種疾病,病情重、病程長、病死與致殘率較高[1]。偏癱是腦出血患者病后最常見的并發癥,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給社會和家庭增加了沉重的負擔。而早期康復護理的介入,往往能夠加快患者肢體功能的恢復,降低腦出血患者的肢體致殘率,恢復病人的運動功能。本院偏癱科在長期醫療過程中形成了一套針對腦出血偏癱患者的早期護理方法,并取得了良好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對2008年9月-2011年2月本院收治的354例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觀察研究,354例腦出血偏癱患者均經頭顱CT或MRI及臨床檢查確診,患者中高血壓286例。隨機將所有患者分成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組(以下簡稱康復組 )和未實施早期康復護理組(以下簡稱對照組)各177例。其中康復組男性98 例,女性79例,年齡 49-89 歲 ,平均年齡63.4 歲;對照組中男性96 例,女性81 例,年齡50-87 歲,平均年齡63.8 歲。兩組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明顯差異(P?0.05),資料具有可比性。
2 護理方法 對照組177例患者采用傳統的護理方法,配合醫生臨床治療??祻徒M與對照組常規護理方法相同,若康復組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神經癥狀不再變化,病后七天開始康復訓練,對照組患者在發病后4 周進行康復訓練。
2.1 心理護理 腦出血偏癱患者由于腦組織損傷,產生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缺損,因而易產生心理障礙,臨床上出現抑郁癥的患者較為多見[2]。當患者發病病程長,經過較長時間的治療肢體功能仍未恢復時患者容易感到悲觀、失望,甚至會抵制康復護理。護士要與病人建立良好的信任關系,給患者講解早期康復的必要性,使之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和勇氣,積極配合治療。
2.2 康復訓練
2.2.1 肢置護理 肢置護理主要原則為幫助臥床患者建立舒適臥位,盡量避免半臥位和不舒適的,保持床單位整潔、干燥,減少對皮膚的機械性刺激。一般來說腦出血偏癱患者平臥位時,肩關節屈45°,外展6O°,肘關節伸展位,腕關節背伸位,手指及各關節屈曲,髖關節伸直,膝關節屈曲20-30°。健側臥位時,手平放在枕頭上,下肢患側膝、髖屈曲,健手屈曲外展,背部稍抬高。患側臥位時,肩關節應向前伸展并外旋,前臂旋前,肘關節伸展,患腿伸展,應注意避免患側肢體受壓過久。患者應每隔2小時變換1次,可采取平臥位、側臥位。護理人員協助拍背和按摩關節和骨隆突部位。
2.2.2 早期床上康復訓練 被動運動:對癱瘓肢體肌肉給予按摩,按摩應由遠端至近端輕柔緩慢地進行。按摩后,進行各關節的被動活動,先大關節后小關節,幅度由小到大、循序漸進,作髖關節和肘關節被動活動時,活動幅度不宜過大。主動運動:當病人神志清楚,癱瘓肢體肌力有所恢復即可進行主動運動。早期可在床上練習翻身、抬腳、仰臥伸手、關節屈伸轉動 ,逐漸增加活動次數和活動強度。鼓勵患者盡早從床上坐起,隨著病情好轉,患者應適時進行站立行走鍛煉,以及逐漸進行上下臺階訓練。
2.3 并發癥的康復護理 腦出血偏癱患者由于長期臥床,機體運動和感覺障礙,局部血液循環不良,抵抗力下降,易發生各種并發癥。
由于患者長期臥床,大量分泌物容易逆流入氣管而阻塞呼吸道,因此,患者要注意口腔衛生,護理人員可以鼓勵患者排痰,給患者翻身時應進行拍背,以利于痰液排出。
部分腦出血偏癱患者出現便秘,應采取如下預防及處理措施:鼓勵患者攝取充足的水分和蔬菜、水果等高纖維的食物, 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 便秘者可適當運動和按摩一下腹部 ,促進腸蠕動。已經發生便秘患者應口服蘆薈膠囊或番瀉葉等瀉藥。
褥瘡是癱瘓患者的常見并發癥,主要預防措施是:每2小時翻身一次,床單應勤更換,使皮膚保持干燥清潔;翻身時避免拖、拉、推,防止損傷皮膚;改善全身情況,鼓勵患者多進食高蛋白質食物。對已有褥瘡患者,可用微波或紅外線照射。
2.4 日常生活能力訓練 鼓勵和逐步訓練患者利用健手進行洗臉、刷牙、穿衣等日常活動,充分調動患者的主觀能動性。在鍛煉過程中,對患者的每一個進步要表揚鼓勵, 以增強患者的信心,取得患者的積極配合。
3 結果 參考Brunnstrom評價方法[3],肌力提高Ⅱ級以上為顯效,提高I級為有效,肌力無變化為無效。資料的處理采用x2 檢驗。
護理四周后兩組肌力均有改善,康復組顯效72例,有效86例,無效19例,對照組分別顯效53例,有效97例,無效27例,總有效率比較經統計學x2檢驗( P
4 結論 本次護理觀察結果表明對腦出血偏癱患者進行早期康復護理能有效改善患肢肌力,提高肢體運動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縮短住院時間,有利于出院后的進一步恢復。開展早期護理康復工作是減少腦出血患者的致殘率的關鍵,直接影響病人后期的康復效果及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賈建平.神經病學[M].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2008:142-148.
篇10
[關鍵詞] 關節鏡;肩袖損傷修復術;護理干預
[中圖分類號] R47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6)12(a)-0153-03
肩袖是指由小圓肌、岡下肌、肩胛下肌等很多肌鍵組織組成,存在于肩關節的各個部位,肩袖的存在是為了維持肩肱關節的穩定性,以構成相對密閉的肩關節腔,當上臂向外展開時,能把肱骨頭向著關節盂的方向進行牽拉,這有助于關節盂和肱骨頭的正常支點關節[1]。當患者的肩袖出現損傷后,會引發肩袖生理功能的減弱和喪失,同時也會給患者帶來疼痛感,造成生活質量的降低。而肩袖損傷修復術有助于患者肩關節功能的改善,緩解患者肩關節的疼痛癥狀[2]。目前,關節鏡下行肩袖損傷修復術已經成為該病癥的主要治療方法,而在手術時實施護理干預可以有效的提高肩袖損傷修復術治療效果,現將從2012年6月―2015年12月在該院就診的62例肩袖損傷患者行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現將術后的護理體會,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方便選取在該院就診的62例肩袖損傷患者,患者均經過MRI和肩關節正斜位X線進行確診,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每組有31例患者。對照組中,男性17例,女性14例,年齡范圍為31~72歲,平均年齡為(52.04±6.22)歲;實驗組中,男性18例,女性13例,年齡范圍為30~7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52.84±6.33)歲;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等方面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統計分析具有可比性。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待患者住院后對患者給予藥物、環境、飲食以及生活等采取護理措施。通過密切的觀察患者的神經感覺、末梢充盈度、生命體征、患肢活動、皮膚溫度等狀況,當患者出現異常癥狀時,要在第一時間與主治醫生之間取得聯系,并采取一定的措施。
1.2.2 實驗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 對患者的飲食進行干預、為患者制定個性化的功能康復訓練計劃、并發癥的預防護理并對患者的出院進行指導。飲食干預[3]:指導患者多食用高鋅、高蛋白、高鈣、高維生素等清淡粗纖維易消化類食物,并注意告知患者多飲水。心理護理:肩袖損傷屬于典型的午夜疼痛,患者術后常疼痛難惹。要結合患者心理狀態,向患者介紹主治醫師和醫護人員,增加熟悉感,消除患者內心的恐懼感,另外還要介紹手術方法、目的、注意事項等;并向患者介紹手術成功案例,以此來消除患者內心恐懼緊張的心里,讓患者以積極、樂觀的心態來面對疾病,配合手術的治療。冰敷的舒適護理[3]:在術后第一天開始進行常規冰敷,直至肩關節腫脹完全消退。冰敷時,在冰袋與切口敷料之間放置一層塑料薄膜,以免浸濕敷料引發切口感染;同時,還要保持溫度在0~4℃之間,以免對患者造成凍傷。功能康復訓練干預[4-5]:個性化的功能康復訓練計劃主要包含以下3個時期。
①第1個周期 在手術完成后的1周內,進行肘關節的訓練,全范圍的主動、緩慢的屈伸肘關節,1 d 2組,每組做25次,鍛煉完成后用三角巾來進行保護。在術后2~3周內對患者進行肌力鍛煉,讓患者90°屈肘,讓患者的手臂抬高至無疼痛感的角度,并在最高位置保持2 min,并讓患者休息5 s,1 d 3組,每組10次。在術后3~6周內,患者的周肩向外伸展45°,并行內旋和外旋練習,每日練習3組,每組練習30次。
①第2時期 在術后7~10周內,強化患者的練習活動,前屈至170~180°,肩外展90°外旋和內旋練習,外旋到75~90°,內旋到75~85°。在手術完成后的10~12周內,對患者的肌力進行強化訓練,對患者進行各個方向的肌力阻抗力練習,并逐漸的增加鍛煉的力度。
③第3時期 在術后13~20周內,應用啞鈴等對患者進行上肢阻肌力和肩關節進行鍛煉,并持續的進行力量練習,對患者的肌力進行檢查,以確定患者是否能夠進行體力勞動和參加運動。另外,對患者在術后可能會出現的并發癥進行護理,以減弱患者術后并發癥的發生率。在患者出院后,定期的對患者進行電話隨訪,監督指導患者進行患肢功能的訓練,以讓患者的實現生活自理。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術后的康復效果、術后并發癥以及護理質量的進行統計分析;其中護理質量評分采用該院自行擬定的護理質量滿意調查表進行評估,評估范圍包括服務及時性(25分)、病房環境(15分)、服務態度(25分)、綜合素質(15分)以及管理規范性(20分),患者評分越高,對護理越滿意。
1.4 療效判定標準
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的評估參照UCLA肩關節功能評分來進行評估,總分為35分,共包括功能(10分)、疼痛(10分)、前屈力量(5分)、患者滿意度(5分)以及前屈活動度(5分)5個要素。其中,總分
1.5 統計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記錄的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并采用 t 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術后康復護理臨床效果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在對照組中優良率為58.06%;而在實驗組中,優良率為83.87%;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 兩組患者并發癥的發生率對比分析
在對照組中,并發癥發生率為29.03%;而在實驗組中,并發癥發生率為6.4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 兩組患者護理質量的對比分析
通過對比分析可知,對照組在服務及時性、病房環境、服務態度、綜合素質以及管理規范性五個指標的得分上均低于實驗組;對照組總得分為(74.22±3.86)分,低于實驗組(94.51±4.21)分,對照組與實驗組兩組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3.12,P=0.027
3 討論
有關的臨床結果已經表明[5-6],關節鏡手術在治療肩袖損傷中常常會取得較好的護理效果,與傳統的手術方法相比較手術效果較為明顯。但是對患者術后采取護理干預可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有助于患者預后的改善。另外,學者李皎寧[5]的研究發現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以減少術后并發癥的發生,改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使得患者術后功能得到快速的恢復。該文的研究表明,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有26例患者臨床效果優良,優良率為83.87%;學者李艷娟[6]的研究表明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患者術后康復優良率為93.75%,這與該文的研究存在著一定的差異,但都優于常護理,護理優良率的差異可能是由于患者差異、護理方法等原因造成的。另外,該文研究發現在實施護理干預后并發癥發生率僅為6.45%;并且患者在服務及時性、病房環境、服務態度、綜合素質以及管理規范性五個指標上的總得分為(94.51±4.21)分,臨床治療效果較好;學者趙永紅[7]的研究發現對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后,患者的護理質量評分顯著高于常規護理,護理質量總評分為(93.34±4.48)分;這與該文的研究結果較為一致;這是由于對患者術后實施護理干預,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住院環境,患者的需求得到及時的服務,護理服務質量較好,因此護理質量總評分較高。所以,對關節鏡下肩袖損傷修復術后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可以顯著的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在臨床中具有推廣和應用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潘麗英,潘軍,孫晨,等.系統早期活動方案用于肩袖損傷術后患者功能鍛煉效果探討[J].護理雜志,2013,10(28):84.
[2] 王媛媛,陳彬.優質護理促進關節鏡下Bankart損傷修補術后患者康復[J].護理學雜志,2013,8(28):91.
[3] 王鵬程,靳安民,付國建,等.急性肩袖損傷早期修復過程中不同強度應力刺激的生物力學反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10,14 (11):1971-1974.
[4] 張思躍,尚鑫. 100例肩關節鏡下治療肩袖損傷術后的護理[J]. 現代臨床護理,2012,11(7):46-47.
[5] 李皎寧.肩袖損傷關節鏡下修復術后的康復護理[J].北京醫學,2012,34(10):940-942.
[6] 李艷娟,王敏.關節鏡下肩袖修補術的護理及康復[J]. 中醫正骨,2009,21(6):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