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化與禮儀范文
時間:2023-10-26 17:54:0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西方文化與禮儀,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在問候方式上,中國人與西方人也有所不同。中國人在見面時,會詢問對方一些關于近況的問題,如工作如何、結婚與否、工資怎樣等。中國人把這種問候方式當成是關心的一種表現。中國人的隱私觀念比較薄弱,認為大家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之中,因而問一些現狀問題是對對方的關心,并沒有侵犯隱私之說。但是,西方人卻與我們不同。他們有著強烈的隱私觀念,在見面問候打招呼時,人們通常會問一些有關于天氣的問題,而婚姻狀況、收入水平、年齡等問題通常不會提起。在具體交流中,西方人對于自己的家庭、工作等私人問題不會過多涉入,他們很注意保護個人隱私。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文化差異還有很多。比如,在時間觀念上,西方人的時間觀念要比中國人強很多。他們認為時間就是金錢,因而在約會與會談時,西方人都會嚴格地遵守時間,進行精心的計劃,不會因為自己的原因而浪費對方的時間。但是,在中國情況有所不同。在邀請別人吃飯、約會時,人們通常會早到,以示尊重。這在西方人看來是一種浪費時間的表現。中西方文化沖突還表現在餐桌文化、禮儀文化等方面。由于篇幅問題,這里不再贅言。
二、中西文化沖突的解決對策
1.改變思考方式中國人與西方人在為人處事、接人待物等方面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思維方式不同,說話、意識也會有很大不同。因此,在進行跨文化交際時,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適應對方的思想與行事方式,是十分重要的。中國人重視整體與集團意識,因而在說話辦事時,會把集體利益放到首要位置。但是,西方人則不然,他們有著典型的個人主義傾向。在具體的跨文化交流中,我們一定不要將自己的思想與觀念強加給對方,這樣會讓對方感到不舒服,交流就不會順利進行。比如,在中西方跨文化談判中,中國人喜歡在開始就將整體的思想總結出來,在這之后再慢慢地進行細節的討論,中國人習慣于在整體之下一點一點地進行細節的論述。而西方人的思維卻與之不同,他們在談判開始時就會對細節進行討論,在談判的最后他們才會將結論表現出來,并認為只有一步一步地將細節規劃好,結論才會向好的方向發展。在了解中西方思維方式的不同之后,我們在具體的交流過程中,就應學會改變思考方式,去適應對方的思考方式,這對于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的解決十分有效。
2.對西方文化與禮儀的學習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在具體的交流與合作過程中,雙方交際的順利進行受到了各種各樣沖突的威脅。中國與西方國家文化背景不同,二者間的禮儀、觀念與為人處事方式也存在很大不同。學習西方文化與禮儀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多注意中西方風土人情、文化禮儀的不同,而學習的方式有很多,比如電影、電視、書籍等?,F在的世界是一個交流開放的世界,西方文化也充斥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只要有一顆善于發現的眼睛,那么,對西方文化與思維的掌握就不是難事。比如,在一些歐美的電視與電影中,我們就會看到很多與中國人不同的說話方式、問候方式與思維邏輯模式等;又如,在一些書籍里,我們也能看到中西不同的文化特征。只要稍加注意,對西方文化的了解就是十分容易的。此外,時常關注一些國際的時局動態,對于西方文化的了解也很有好處。西方國家的重大改革、社會福利政策以及西方國家的戰爭關注等,都會讓我們不同程度地了解西方,對于解決跨文化交際中的文化沖突有不同程度的幫助。
三、結語
篇2
關鍵詞: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西方文化;差異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步加快,多元文化(multiculturalism)已經成為現代社會文化發展的必然趨勢。目前,英語已經逐漸成為了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之間進行外交活動的通用語言,因此,重視中西方文化差異,促進我國文化與英語文化的有效交流,已經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重要課題。在結合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基礎習慣之上,尊重我國文化與英國文化的習慣差異,使翻譯作品能夠做到二者兼顧,有利于我國與其他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有助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展與進步。
一、英語文學作品翻譯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與國際其他國家的往來密切,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問題也越發突顯,英語文學只是其中的一個代表部分,而正確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能夠讓中國讀者更深入體會到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內涵。因此,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具有重要的意義,不僅能夠拉近中國讀者與英語文學作品之間的距離,而且能夠促進中國與各國文化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對于我國文化在國際文化中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此外,由于每個國家都有各自獨特的表達方式,因此,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要選擇其對應的表達方式,才能更準確表達文學作品中的內涵。探析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有效處理方式,使文學作品翻譯不只針對英語單詞,而是讓中國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充分感受到英語文學的內涵與魅力。
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的策略
1.針對不同的文學體裁要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首先,在對英語文學作品進行翻譯時,翻譯人員要根據該作品的體裁特點,選擇不同的翻譯技巧,從而結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對作品進行透徹的分析,再進行翻譯工作,以便對英語文學作品的不同體裁做出更準確的表達。其次,由于英語文學作品體裁多元化,例如:散文、小說、科技應用文以及詩歌等,其中散文、小說與詩歌這些文學體裁的文化元素具有多樣性特點,能充分展示出作品的文學性與以藝術性。因此在翻譯散文、小說或者詩歌的過程中,翻譯人員要對該作品的作者以及創作背景進行深入了解,并分析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從而加深對作品內涵的感悟,再結合中國人語言與閱讀的習慣,對英語文學的翻譯技巧進行合理調整,以便在翻譯時能將原文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正確體現出來,便于中國讀者正確領悟作者所表達的文章主旨,有利于提高英語文學作品翻譯的藝術性與文學性。最后,英語文學作品中的科技應用文,與其他文學體裁相比更具有工具性的特點,而文化元素較少,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著重掌握翻譯作品的核心內容,對專業用語或者專有名詞必須保證翻譯的準確性,可以采用直譯的翻譯手段,而對于其中的文化元素則不必過于考慮。2.從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方面入手,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功能對等理論(Functionalequivalencetheory)源自于美國,其強調的翻譯概念是:在翻譯過程中不能僅局限于詞匯含義上的對等,還要使翻譯中整體文學作品的風格、體裁以及語義都要形成對等,從而更準確的表達文學作品中的深層文化。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以功能對等理論為基本原則,正確處理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以便讓中國讀者能夠了解該文學作品中的深刻含義。例如:“Thewaterthatbearstheboatisthesamethatswallowsitup.”如果按照直譯,將會翻譯為“載著小船的水和把它吞沒的水是一樣的。”,這很顯然沒有清楚表達這句話背后的深意,而如若翻譯為“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眲t符合中國人的語言習慣,促使中國讀者更直觀的理解其內涵。3.正確解讀異化與歸化的翻譯理論,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異化與歸化是一種翻譯理論,源自于20世紀末的美國,由LawrenceVenuti所提出。其中,異化理論強調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中源語言文化為最終目標;而歸化的理論強調的是在翻譯過程中,要以文學作品最終所翻譯的語言文化為目標,這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概念。贊同異化理論的翻譯人員認為,翻譯的最終目的是促進文化交流,是使中國的讀者能夠領悟并接受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重點在于“接受”,而不需要讀者去了解其中的內涵;贊同歸化理論的翻譯人員則認為,翻譯作品應遵循“功能對等理論”,要在翻譯過程中,充分考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從而使所翻譯的作品能夠符合中國讀者的文化與語言習慣,讓讀者能夠充分感知英語文學作品中的文化內涵,其重點在于“感知”,二者都有各自的道理與優勢。對于異化理論而言,可以使翻譯作品更符合原文的中心思想,更能尊重原文的語言文化;對于歸化理論而言,則更注重文化的內涵能否被讀者所理解。因此,翻譯人員在翻譯過程中要根據英語文學作品文章的主旨,合理使用歸化或異化的翻譯理論,從而達到最佳的翻譯效果。例如:“HighbuildingsandlargemansionsarespringinguplikemushroomsinShenzhen.”譯文應該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雨后春筍般涌現。”如果按照異化的理論,將其直譯為“高樓和高樓大廈在深圳猶如蘑菇般涌現?!边@種表達方式很符合原文的主旨,卻讓中國讀者難解其意,但如果根據歸化理論,將其譯為“雨后春筍”就能夠很容易的被中國讀者所理解,符合中國的文化習慣。
三、結語
總而言之,在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合理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跨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因此,翻譯人員要提高自身的翻譯水平,在翻譯過程中,要深入理解原文的內涵,再結合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使英語文學作品既能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底蘊,又能便于中國讀者的理解與接受,有利于我國跨文化交流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譚穎.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英語廣場(下旬刊),2014(2):36-37.
[2]郭曉斌.英語文學作品翻譯中如何處理中西方文化差異[J].大觀,2016(4):110-110.
[3]彭瑩.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的英語文學翻譯[J].芒種,2015(24):103-104.
[4]劉果.論如何正確處理英語文學翻譯中的文化差異[J].廣東科技,2014(14):203-203,205.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倍鞣饺苏彀选皌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啊!”“你們進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形鞣街g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篇4
〔關鍵詞〕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本土化;文學批評
〔中圖分類號〕I109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769(2015)05-0040-06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傳播及其本土化進程是一個早已受到國內學界關注的課題。同許多其他西方哲學思潮和批評理論一樣,女性主義也是全球化背景之下西學東漸的產物,因此帶有鮮明的理論旅行印跡和知識生產的全球化特質。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學界對于西學中各種“主義”的譯介和接受一直抱有熱情,在眾多帶有“主義”后綴的哲學思潮中,女性主義是對中國文化和知識界產生深刻影響的一個重要的西學資源,這從國內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大量譯介和廣泛應用的學術成果中可見一斑。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譯介和傳播歷程,已有數位學者進行了總結和回顧,其中楊莉馨在綜合一些學者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把西方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歷程劃分為四個發展階段――即小荷才露尖尖角:投石探路的初期引介(1981―1985年);柳暗花明又一村:第一次浪潮的開始涌動(1986―1989年);蘇醒后的狂歡:第二次浪潮的豐碩收獲(1990―1995年)以及后的總結與反思:女性主義詩學的縱深發展(1996―2000年)?!?〕也有學者把西方女性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的歷程劃分為女性意識覺醒的1980年代、走向成熟和繁盛的1990年代以及多元化的新世紀等三個主要階段?!?〕雖然這種依照每五年或每十年劃分為一個階段的方式有人為切割歷史進程的弊端,但從整體上說,這樣的劃分為學界把握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發展軌跡提供了大致的線索。在幾乎所有研究此課題的學者中,都會提及一個重要事件,那就是于1995年在北京召開的聯合國第四次世界婦女大會。我們很難忽視或低估這一事件對于中國女性研究的促進作用,因為它由政府出面,以體制化的方式喚醒了國人的性別意識,把中國的性別研究推向了“”和“繁盛”。今年是這次大會在中國召開之后的第20個年頭,人類社會也已經邁進21世紀的第二個十年,因此,我們有必要回顧世紀之交以及之后女性主義在中國出現的新趨勢、新關注,總結目前達成的一些共識并據此思考其未來的發展。由于篇幅所限,本文的討論將以中國文學文化批評領域為主要觀察點。
一、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中國的本土經驗
在上世紀80年代,中國學界開始了對于西方文學批評理論的大規模譯介,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譯介就是這一浪潮中的重要一支。在世紀之交,尤其是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學界已經從對于西方文論的盲目崇拜和單向引進發展到冷靜的反思階段,其中重要的內容集中在西方文論的中國本土化問題。僅就國家社會科學基金而言,有關西方文論本土化的課題共立項12項,其中重大項目1項(“二十世紀域外文論的本土化研究”,2012年),重點項目2項,一般項目3項,青年項目3項,后期資助項目3項??梢哉f,反思西方理論在中國的適用性并思考中國在相關論域的推進方式,成為近年國內學者關注的重要學術命題。除了上述宏觀背景之外,女性研究的學者尤為關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的本土化問題,這不僅僅是因為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同西方文明不同歷史階段的社會現實緊密相關,而且它源于女性對于自身的存在以及對于自己與他人、自己與社會關系的思考,這是因為性別的問題總是同人的存在根本相關,討論性別問題時無法不與自己身處的社會現實相聯系,所以,國內女性研究學者對于把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應用于解釋或指導中國現實可能出現的問題是有警覺的。如果說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來自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外在沖擊力,遠遠大于我們內在自發的省悟力”〔3〕,那么,進入21世紀之后,國內學者已經開始陸續反思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譯介和傳播之后產生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案,思考如何才能讓西方文論更為有效地應用于我國的學術研究,解決西方理論在中國的水土不服問題。
由于女性主義理論的跨學科特質,也由于性別問題的社會屬性,我國學者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本土化的研究首先在社會學、政治學和歷史學領域展開,然后蔓延到教育學、文學和文化批評等領域。浙江省社會科學院王金鈴主編的《女性社會學的本土研究與經驗》(2002年)、天津師范大學杜芳琴的文集《婦女學和婦女史的本土探索:社會性別視角和跨學科視野》(2002年)以及余寧平、杜芳琴主編的《不守規矩的知識:婦女學的全球與區域視界》(2003年)都是這一領域早期的探索,其中后者試圖審視婦女學的跨學科特質,并通過分析一些個案呈現女性研究在全球不同區域關注問題和研究方法的差異。2004年,美國密歇根大學華人學者王政發表文章《婦女學的全球化與本土化》①,分析了在美國高等教育以及科學研究中婦女學全球化的內涵,并期待其經驗能夠對中國學界有所啟發。她以斯皮瓦克(G. C. Spivak)的女性主義理論為例,說明斯皮瓦克對于自己在美國文化中的精英地位時刻保持警醒,并深刻關注到了以跨國資本運作為主要特征的后殖民社會中性別關系的特征以及出現的新問題,作者因此提醒國內學者不能盲目認同西方理念和價值觀念,而應該正視中國在實施市場經濟之后社會結構和社會關系發生的新變化,從而以大多數婦女的經歷建構知識體系。針對如何建構中國女性批評話語的問題,北京大學賀桂梅通過考察中國女性文學的興起所借助的三種西方理論資源――新啟蒙主義話語、西方女性主義理論以及女性話語,指出后者是中國女性文學以及文學批評中被遺忘的重要資源,她因此主張只有將“女性問題納入更為開放的歷史/現實視野之中,在主體身份多樣性――諸如階級、民族、世代等――之間尋求適度的結合點”〔4〕,才是走出文學創作以及文學批評困境的有效方式。那么,中國的研究者如何把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同言說自己的女性經驗結合起來,亦即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本土化到底有怎樣的內涵,自然成為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之一。上海大學董麗張,“在理想的層面上,女性主義的‘本土化’,應該意味著對本土女性生存經驗特殊性的尊重與挖掘,意味著尋找女性本土言說方式的嘗試,也意味著在對抗傳統的菲勒斯文化基礎上,又試圖擺脫西方女性主義‘母親’的雙重叛逆的開始。”〔5〕作者主張,中國學界在利用西方女性主義為參照系逐漸開始觀照自身之后,必須檢視中國特有的文化空間和經濟地域,從而為女性主義的后續發展提供本土的思想資源。上述主張已經清晰地勾勒出了異質文化與本土文化之間的辯證關系,繼而,尋找并言說女性書寫的特質就自然成為學界另一關注點。南京師范大學楊莉馨著重研究了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影響之下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指出中國的女性主義文學研究“較為欠缺對‘女性美學’,女性思維與想象的獨特性,女性對題材、主題、意象、語言、文體等的處理與女性生理、社會性別之間關系問題的深入思考”〔6〕,她因此主張在利用西方女性主義的思想資源時應該注意挖掘中國本土的性別研究資源。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周樂詩同樣把研究的重點置于中國女性文學,她認為,無論是從影響研究的角度還是從平行研究的角度出發,在文學批評中應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都具有可行性,但是,“我們既應該避免把本土性別理論當作西方理論的附屬部分,把本土當成西方理論的試驗場,也應避免以本土理論去對抗西方理論,以自己的經驗去否定他人的結論”。〔7〕
上述研究表明,我國學者對于單向引進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做法已經有所反思,對于套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解釋中國現實或從事文學文化批評可能產生的問題已有所認識,于是,建構女性主義的中國話語成為學界新的關注點。雖然截至目前,有所建樹并切實可行的方法仍然有限,但是,上述研究充分顯示出中國學者已經形成了某種學術自覺,并試圖避免對于西方理論的盲目認同。綜合現有研究來看,西方女性主義同中國社會現實之間的錯位主要反映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西方女性主義(尤其是女性主義的第一、二次浪潮)是以女性解放運動的形式首先出現并繼而伴隨理性思考而形成的,它源于女性對于性別平等的訴求及相應的社會實踐;而在中國,女性在政治上的地位一直受到法律保護,雖然作為個體的女性在社會現實中仍然會遭遇性別歧視現象,但從社會整體上看,沒有形成類似西方的大規模的女權運動。因此,有學者主張,“中國女性主義的成長從一開始就沒有往獨立運動的方向發展,這既是一種生存策略設計的需要,也體現了以群體為本位的文化特點?!薄?〕中國女性主義是否擁有有意識的生存策略,這一點尚有待討論,不過,中國女性主義的緣起和根本訴求同西方女性主義有所差異,卻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源于女權運動的西方女性主義,尤其是以在大學開設的女性研究課程以及為此撰寫和編寫的各類著作和教材為主要成果,其最初的重要目標之一(也是最顯著而直接的作用之一)就是用理論指導女性解放運動以及女性的社會實踐參見Michael Groden, Martin Kreiswirth, and Imre Szeman, eds., The Johns Hopkins Guide to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2nd ed., 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5:300.,那么,改革開放以來的中國女性主義則借助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在心理和精神層面反觀中國女性的生存現實,其最直接而顯著的書寫式呈現就是女性文學的繁榮。
第二,西方女性主義享有的知識背景和思想資源同中國女性主義的有所不同。西方文明有著悠久的哲學傳統,對于人的存在形成了特殊的自識與反思的思辨模式;而中國哲學傳統與文化傳統的發展軌跡、思維模式和知識體系均有別于西方,漢語語言的文化特質不僅造成哲學方法論上的差異參見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趙復三譯,天津: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7年,39-41頁。,而且也導致文學批評方法的差異。參見葉維廉《中國詩學》,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2年,3-13頁。西方女性主義在上世紀60年代之后的發展背景是西方后結構主義的大氛圍,在“反思西方知識體系”以及反對各種形式的霸權思維的背景之下,“女權主義學者對男性中心文化的批判同西方學術思潮主流沒有邏輯上的矛盾”〔9〕,這些是構成女性主義在西方知識界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相比之下,女性主義理論在中國很難獲得突破,“最大的難點不僅在于女性學者缺少學科建設的物質資源,更重要的是要想在身處缺乏批判精神和獨立精神的學術界異軍突起,對女性學者來說是對自身的學術和精神力量的巨大挑戰”。〔10〕
有鑒于此,在文學文化批評中簡單套用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必然會出現吊詭之處。審視西方女性主義影響下的中國文學和文化批評,時常會看到大量借用西方理論術語對于文學文本的闡釋,一些研究者不顧這些術語產生的西方語境,把針對某一西方文化現象和文學傳統而提出的觀察視角當作具有普遍適用性的理論應用于中國文學作品的闡釋,動輒就是要挑戰、反叛或顛覆性別秩序,濫用“父權制”“性別政治”“厭女”“他者”“邊緣化”“沉默”“缺席”“鏡像”“戀母情結”等西方女性主義批評中的術語,對于文學作品中女性身體的呈現也沿用西方文化中關于女性身體的文化隱喻,這樣做的結果造成對于文本單一維度的、高度政治化的解讀,也必然會忽視作品的美學價值。有學者已經認識到,如果運用西方的性別批評理論討論中國古代的性屬問題,“很有可能要面對‘以西格中’、‘以今律古’的質疑和拷問”?!?1〕更何況,“性別并不是文學的結構性因素”〔12〕,強行運用女性主義批評視角并不能增加對于文學文化作品的闡釋力度,也難以還原文本的文學性,因此需要我們著意警惕和避免。
二、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的發展對策
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引進中國學術界已經30余年,在最初單一引介的階段中,“我們很容易將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簡單化為一種現實解決方案?!灾髁x無形中便是以西方女性主義參照系的存在來取代自己的思考,以現成話語的消費來消解自己的話語創造,其知識生產的力不從心可見一斑”。〔13〕那么,如何才能發展出自己的女性主義學術話語,提高知識生產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在性別研究領域做出中國學界的獨特貢獻,女性主義批評在中國未來將如何發展,這些問題必須得到認真討論和研究。要有效建構女性主義的中國話語,需要對中國的性別問題本身有較為全面的把握,并能夠據此展開理論層面的言說。為此,筆者提出以下思考:
第一,我們不應該過分強調本土經驗的特殊性,因為這會遮蔽女性問題在世界范圍內的共性,也會割裂女性主義在全球的發展。由于女性主義理論同女性自身的存在密切相關,其研究的問題針對女性生活的不同側面,而女性生活的主要內容具有跨地域、跨文化的相似性,所以,某一地域或文化中產生的女性主義理論可以為其他地域或文化的女性提供經驗。應該看到,女性主義在全球范圍內的發展極不平衡,一些發達國家的女性主義已經進入第三次浪潮的女性理論建構階段,而在某些欠發達地區和文化中,女性主義第一次浪潮中提出的某些政治訴求還尚未實現。正因為如此,女性主義理論才具有更為突出的借鑒性、參照性、互補性。在19世紀末,梁啟超曾對中國的性別不平等現象多有洞察,主張女性必須接受教育并謀求經濟上的獨立,其社會地位才能得到提升。他堅信“女學最盛者,其國最強”,于1897年協助經元善創辦上海經正女學堂,并親自撰寫了學堂章程。這樣的觀察和舉措同西方女性主義早期的理論和實踐不謀而合,瑪麗?沃斯通克拉夫特(Mary Wollstonecraft)早在18世紀末就曾專門討論過女性同男性一樣接受國民教育的重要性參見Mary Wollstonecraft, A Vindication of the Rights of Woman (1792),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105-113.;而比梁啟超晚30年之后,維吉尼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也曾設想如果女人擁有一間屬于自己的屋子并且每年有500英鎊的收入可以支配,那么,女性就可以如男性一樣自由地寫作。參見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1928), London: Penguin Books, 2004:97. 然而,女性接受教育這一訴求在一些國家至今仍未能實現,巴基斯坦的馬拉拉?優素福?扎伊還在為上學而險些付出生命的代價,她于2014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說明在當今世界,女童接受學校教育仍然是需要為之奮斗的理想。因此,我們不應該過分夸大地域的特殊性,要看到女性主義在全球面臨的一些共同問題,“雖然每個‘本土’的具體情況都不盡相同,但是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的內在邏輯及其在全球的擴張使得非西方國家面臨許多共同的問題。”〔14〕因此,我們應該充分利用現有的女性主義理論資源觀察并指導不同地區的女性主義實踐,與此同時,也通過審視世界不同地域和文化女性面臨的不同問題而進一步完善女性主義理論。女性主義在歷史上發展出了不同流派,雖然這些流派的研究方法和主要關注點不盡相同,但是,它們仍然分享共同的理論前提和某些共同的研究問題有學者分析指出,英美女性主義和法國女性主義這個區分具有很大的誤導性,實際上,二者均把“女性美學”置于分析的首位,均同時冒著“生理決定論”的風險。參見Raman Selden, Peter Widdowson, and Peter Brooke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4th ed., London: Prentice Hall, 1997:130.,這恰恰增強了女性主義理論在異質土壤的適應性。
第二,海外華人學者和海外漢學家的研究為我們提供了一些可資借鑒的研究范例。關于更多國外學者對于中國女性所做的研究,參見王政《國外學者對中國婦女和社會性別的研究現狀》,《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4期,47-51頁;Gail Hershatter:《20世紀90年代歐美的中國婦女研究》,荒林主編:《中國女性主義》(2006年春季卷),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6年,77-89頁;劉霓、黃育馥:《國外中國女性研究:文獻與數據分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年。這些學者在海外接受了嚴格的學術訓練,培養的思維方式、研究方法和學術話語更容易被西方學界接受,加上他們往往占有研究資料上的便利,因此,他們的研究較容易被西方學界所接受,這為國內學者向世界分享中國女性的生活經驗、梳理中國女性文化的特質、介紹我國女性研究成果方面提供了經驗。近年來,一些海外華人學者和海外漢學家用英語撰寫的研究成果被譯成漢語,繼而在國內出版,為國內學界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學術空氣,其中以劉東主編的“海外中國研究叢書”(鳳凰出版傳媒集團和江蘇人民出版社聯合出版)的各子系列以及季進、王堯主編的“海外中國現代文學研究譯叢”(上海三聯書店出版)中的譯作為突出代表。此處僅舉數例加以說明:賀蕭(Gail B. Hershatter)的《危險的愉悅:20世紀上海的妓問題與現代性》(Dangerous Pleasures: Prostitution and Modernity in TwentiethCentury Shanghai, 1997;韓敏中、盛寧譯,2003年)在西方批評理論(尤其是斯皮瓦克的“下屬群體”概念)的視野下,研讀大量史料(報章公開報道的新聞、妓院的管理條例、警察審訊記錄、醫生撰寫的性病調查報告等),以期對上海這一群體做出較為客觀、真實的呈現;高彥頤(Dorothy Ko)的《閨塾師:明末清初的才女文化》(Teachers of the Inner Chambers: Women and Culture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 1995; 李志生譯,2005年)結合明末清初的坊刻、名妓文化、家居倫理等考察了明末清初中國江南較為寬松的性別秩序,修正了把中國性別秩序刻板化的思維定勢。高彥頤的另一部著作《纏足:“金蓮崇拜”盛極而衰的演變》(Cinderellas Sisters: A Revisionist History of Footbinding, 2005;苗延威譯,2009年)則以三寸金蓮為著眼點,考察了纏足的源頭與流變,分析了女性身體在中國文化中承載的文化隱喻和倫理價值??梢钥闯觯鲜鲅芯砍晒闹埸c都很小,研究者并未被現有觀點所束縛,而是在研究過程中借助第一手資料,做了扎實的實證考據,論述過程很有說服力,因此常能做出有創見的發現。這樣的研究視角、研究方法以及學術理路對我國的性別研究當有所啟示,成為除西方批評理論本身之外的另一種鏡像,促使我們反觀自己的研究理路,思考如何做出真正有價值的學術研究。
第三,在文學文化批評中,我們應強化閱讀體驗在批評中的重要性,而非首先揮舞各種“主義”的大棒,應以問題為出發點,而非批評概念為先導,應以增強對于文本的理解為目標,而非視追求學術熱點為時尚,這樣就能避免文學文化批評中生搬硬套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現象。既然學界認識到西方女性主義理論同中國現實與社會實踐之間有不同方面的差距和錯位,那么,盲目套用女性主義理論解讀文學文本勢必導致平面化的闡釋,甚至是對于原作的曲解。這個問題涉及到文學批評的基本功能以及作用,也涉及到文學理論的社會意義,在各種批評流派紛爭的20世紀后半葉一直持續引發理論家思考。文學理論“是對文學的原理、文學的范疇和判斷標準等類問題的研究”〔15〕,常常已經對于某一現象、某一關系、某一情景做出了解釋,套用理論解讀文本因此就預設了結論,接受了理論原有的前提,研究本身充其量只是為原有的理論增加了另一個例證?!芭u是一條要走的路,而不是一個要被命名的目的地。”〔16〕如果從閱讀體驗出發,從文本中發現問題,然后借助不同的理論分析問題,就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對于原有的問題做出新的洞察。周小儀認為,中國在建構現代性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把西方的理論概念視作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這樣的傾向也決定了中國知識分子把西方的文學批評理論看作是“一種解讀文學的普遍有效的手段,對其意識形態特征視而不見,更不要說對其地域性、階級性、民族性的分析和認識”?!?7〕但實際上,“普遍性的文學概念不過是一種理論幻想”〔18〕,研究者必須在具體情境中綜合分析文學作品的各種元素,才能發現其意義和價值。《重讀中國女性生命故事》(2012年)的三位編者季家珍(Joan Judge)、胡纓和游鑒明在著作序言中回顧了她們研究女性傳記文學的初衷①:中國最早關于女子生平的傳記是公元前32年劉向的《列女傳》,那么,這是否是中國古代關于女的唯一規范?中國女性自己書寫的傳記可以追溯到何時?又是以何種形式出現的?女性自己書寫的傳記同男性為女人所做的傳記對于女性生活的呈現有何不同?體現了怎樣不同的社會價值和性別秩序?她們正是從這些問題出發,尋找史料,確定閱讀方法,并逐漸梳理出中國女性傳記的發展脈絡和承載形式,她們據此做出的研究也因此具有了重要的學術價值。我們不妨在文學文化批評中更多從這樣的思路出發開始研究,對文學作品做出真正有洞察的理解,當年所說“多研究些問題,少談些主義”的觀點至今仍然有警示作用。
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在談到跨國資本時代的理論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問題時,曾敏銳地觀察到二者之間的融通。雖然全球化和本土化的概念從根本上形成對立和互補的雙方,它們相對于對方而定義,但是,一些文化現象兼具全球與本土的特質,成為“全球本土”(glocal)的不同構型?!?9〕他進一步如下闡明了本土與全球的關系:
在本土敘事意義上的本土保持了一種空間上的具體聯系,但是作為批評性概念的本土,其邊界應該是開放型的(或松懈型的)。當代本土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發明與建構的場所,因此只有在解決社會矛盾的過程中,即建構“構成”敘事的過程中對它進行定義――最簡單的理由便是現在的本土最終會被全球代替。〔20〕
也就是說,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本土的概念可能僅僅同某一地域相聯系,而其內涵卻在與全球的互動中不斷處于發展和變化的狀態。就女性主義批評而言,中國本土的女性主義一定同全球女性主義的核心命題相關,也必然會在應對中國社會現實和文學批評實踐中生產出新的話語形態,并繼而成為全球女性主義的組成部分。女性主義理論本土化的邊界是在本土與全球的互動中不斷重新劃定的。因此,中國學界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的譯介和研究、對于西方女性主義理論與中國本土經驗之間關系所做的研究以及對于有中國特色的女性主義理論的構想,都將通過新一輪的理論旅行參與到女性主義的全球生產,并介入全球女性主義知識體系的建構。
〔參考文獻〕
〔1〕〔6〕楊莉馨.異域性與本土化:女性主義詩學在中國的流變與影響〔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49-130,259.
〔2〕魏天無,魏天真.女性主義文學批評的本土化歷程及其問題〔J〕.外國文學研究,2011(3):144-147.
〔3〕〔7〕〔12〕周樂詩.筆尖的舞蹈――女性文學和女性批評策略〔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6:1,31-33,122.
〔4〕賀桂梅.當代女性文學批評的三種資源〔J〕.文藝研究,2003(6):19.
〔5〕〔8〕〔13〕董麗敏.女性主義:本土化及其維度〔J〕.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2):7,10,11.
〔9〕〔10〕王政.淺議社會性別學在中國的發展〔J〕.社會學研究,2001(5):35,39.
〔11〕彭體春.性別與陰陽――中國十七世紀人情小說性屬主題研究〔M〕.成都:巴蜀書社,2009:17.
〔14〕王政.婦女學的全球化與本土化〔M〕//荒林主編.中國女性主義(2004年春季卷).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88.
〔15〕勒內?韋勒克,奧斯汀?沃倫.文學理論〔M〕.劉象愚等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0:32.
〔16〕程培德.批評、尋找與日常知覺〔J〕.書城,2014(6):58.
篇5
不同地區的語言承載著不同地區的文化。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有著巨大的區別,在語言創造和使用方面有著明顯的體現。從根本上講,文化中包括語言,語言蘊含著文化,二者無法徹底分開。如果單純的開展英語基礎知識的學習,勢必給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帶來負面作用。英語文章常常涉及到西方的發展史和文化意識,給全文的理解制造難點。因此,開展西方文化的研究對于閱讀教學質量和速度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
一、 在閱讀教學中滲透文化的意義
1.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隨著國際化的發展趨勢越來越明顯,社會對學生英語運用能力要求不斷加強。學生有必要了解不同國家的文化背景,豐富自身的文化學識,提高內在修養,尊重外國文化,避免交流尷尬。比如:“dragon”在中國表達吉祥之意,而在英語中預示著災禍。中國文化比較含蓄,西方文化比較直接;中國文化保守,西方文化相對開放。文化思想的不同給語言表達和體系帶來了巨大差異。認真學習英語背景,可以讓人快速接受這種差異,減少溝通障礙,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英語閱讀能力的需求。英語閱讀文章包絡萬象,涉及西方歷史發展、宗教信仰、地理環境、民風民俗等多項內容。如果對西方文化的學習不足,認知不清,就難以充分理解閱讀內容,給學生閱讀能力的再次提高帶來阻礙。閱讀文章中的引用、比喻、代稱等,都有可能涉及到當地文化,單從字面理解,無法體會到文章表達的原意,甚至將褒貶含義混淆,增加文章的理解難度,誤入歧途。強化文化滲透是教學活動的內容之一,是培養跨文化教學課堂的必修內容,為學生全面提高閱讀理解力有著重要作用。
二、 加強閱讀教學文化滲透的措施
1.改變教學思維,加大對西方文化的認識。在調查中發現,大部分教師對西方文化的關注程度和認識不足,缺乏對西方知識的整體了解。隨著課程改革的發展,閱讀文章難度加大,添加了西方文化的內容,還原了英語閱讀文章的原貌。如果教師還不認識到西方文化在閱讀教學中的作用,將大大降低教學質量,影響學生的理解能力。教師應迎難而上,克服自身缺點,采用多種方法和技術手段給學生呈現豐富的西方文化內容。摒棄陳舊觀念,接受以文化為導向的閱讀教學思路,將不同類別的文章進行歸類,形成各個方面的文化體系,指導學生的閱讀學習。
2.西方文化內容插入法,增加對文化能力的講解。教師在講解閱讀文章的過程中,通過插入法將文化內容貫穿其中。穿插的辦法靈活多樣,教師可以自由掌握。根據個人教學習慣,推薦三種收效較好的插入方法。“多媒體法”,它是利用網路和計算機技術,對西方文化內容進行精細化處理,在課前播放,如同插曲,便于記憶;“話題延伸法”,它是教師根據自身的教學內容和閱讀見聞,將西方文化進行隨堂口述,讓學生對文化有所了解,細水長流,達到“見怪不怪”的效果;“情景法”,它是根據影視作品、新聞報道、民間傳說等為西方文化的講述設定情節,補充學生的見聞,擴展對世界的認知。這三種方式在運用過程中,十分靈活,并且收效良好,得到了眾多教師的運用和認可。
3.做教材文化背景的延伸,完善基本文化框架。英語教材板塊眾多,對西方的多個領域進行了介紹。教師可以擴展教材中課文的文化背景,講述不同時期的文化表現。既可以豐富課文的教學內容,又可以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體會到英語世界的美妙。比如:在教材中開展對交通旅游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就西方生活理念、旅游思維、道路設計等多項內容進行描述;在開展地理環境類文章的閱讀教學時,教師可以將西方的人口遷徙、地容地貌、環境保護等多項內容進行描述;在講解民風民俗類文章時,教師可以將有趣的交友方式、禮儀表現等進行描述。在描述的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閱讀文章的主要方向和高中閱讀練習中的閱讀內容展開,切不可自由發揮,離題萬里,浪費教學時間,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
4.豐富關于西方文化的圖書資源,擴大師生閱讀量。圖書是知識的重要來源,也是師生補充自身知識能量的有效方法。學校在圖書館內添加關于西方文化的圖書資源,為教師和學生提供查詢便利。補充對西方文化的了解是師生共同的任務,需要雙方的不斷學習和補充?,F代社會的發展,為東西方文化添加了更多的新元素,增加了新的話題和內容,使得教學任務不斷加重。比如:航天事業的發展,帶來了有關衛星運行、航天發展、宇宙研究等眾多方面的內容。因此,教師需要保持對文化發展的高度敏感,從文章變化的過程中找到自身提高空間,不斷補充知識,完善自身的教學能力,提高教學水平,為學生的閱讀學習提供高效平臺。
篇6
[關鍵詞]婚慶禮儀;中西方文化差異;婚俗分析;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7)13-0308-01
婚禮是人生的另一個旅程的開啟,從此夫妻之間要相互鼓勵、扶持,相守一生。雖然隨著經濟和交流的全球化,許多的婚俗進行了中西方的混合,但是中西方的婚俗始終有著不可替代的差異,下面就對中西方婚禮的差異進行比較分析。
一、中西傳統婚前習俗比較
傳統中式婚前禮即為“成妻之禮”,有特定的步驟,稱之為“三書六禮”。一是納彩,即通過媒妁之言,女方同意議婚,男方前往女方求婚,是說媒成功的標志;二是問名,由男方請媒人詢問女方的姓氏和名字,占卜男女雙方生辰八字是否相生;三是納吉,即男方將卜得吉兆的結果告訴女方,這是訂婚階段的主要儀禮;四是納征,即男方下聘禮,是成功達成婚約的標志;五是請期,男方請人占得吉日,請媒人告之女方,請女方定奪;六是親迎,即迎娶,新郎前往女方家,在女方的祖廟,鄭重地拜兩次,新娘行至門口,新郎迎接,至大堂拜岳父母,拜女方親戚長輩至此。整個過程都由雙方父母安排,最后也由父母決定是否能夠結婚。這一切正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結果。
傳統的西方婚前禮是國教婚禮,如在英國,其婚前禮也分為六步:首先是求偶,取得父母同意,男女才能戀愛,感情成熟后告之雙方父母;然后是訂婚,女方在報紙上登出訂婚啟事,儀式在女方家舉行,由女方安排宴席,男方則要買一枚戒指,在親朋好友的見證下戴在女方左手的中指上;接下來是辦結婚證和結婚預告;再就是發請柬,女方的父母以他們的名義發請柬通知雙方親友,請柬一般為白色,配以金色的字和圖案以示圣潔高貴。
二、中西婚禮服飾及色調比較
中國婚禮的主色調是紅色,所謂“中國紅”。結婚的時候新人一般都穿紅色的禮服,象征著吉祥如意,紅紅火火。在傳統的婚禮中,新娘鳳冠霞帔珠寶錦繡,著紅襖裙,當然也少不了紅蓋頭和繡花鞋,而新郎就穿著紅色的長衫馬褂,頭戴紅色大沿帽,胸前佩戴一朵大紅花。家里到處都貼有紅色的喜字,門兩邊要貼紅色的對聯,新人身上佩戴紅花,新房里的物品也大都是紅色。
西方的婚禮的主色調是白色。在西方婚禮中,新娘一般都會一直穿著白色的婚紗,頭戴白色花,手捧白色鮮花。新郎則是筆挺的西裝。自羅馬時代開始,白色象征歡慶,后來白色也是富貴的象征,到了本世紀初白色所代表的純潔意義更遠超其他。
值得一提的是,隨著中西文化的融合,我國新娘也會穿上和西方新娘一樣的白色婚紗來顯示自己的純潔美麗,小小的區別是中國新娘大多在白色婚紗上別上紅色的鮮花。
三、中西結婚儀式比較
在中國,傳統的婚禮儀式為三叩九拜之禮。新娘被新郎接回家中,就開始拜堂儀式: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至此,三拜禮成,表示得到了天地祖先及父母的同意,正式成為夫妻。為了增加喜慶氣氛,整個婚禮過程都在鞭炮聲和歡快的樂曲聲中進行。同時,在婚禮進行時也有一定的順序,按一般的情況,在整個婚禮過程中有:祭祖、出發、燃炮、等待新郎、討喜、拜別、出門、禮車、擲扇、燃炮、喜宴、送客、鬧洞房、三朝回門。有此可以見到我國文化的熱鬧、繁瑣。
而在西方,婚禮講究神圣而簡單,傳統上為神前婚禮,因此婚禮一般是在寧靜祥和的教堂舉行,新人在牧師的主持下得到上帝的認可和祝福。首先新娘挽著父親的手在花童的引領下,隨著婚禮進行曲的節奏步入教堂,父親鄭重地把新娘的手交到站在教堂前部牧師左側的新郎手中接著新人要在莊嚴的氣氛中宣誓:慕裉煒始相互擁有,相互扶持,無論是好是壞,富?;蛘哓毟F,疾病還是健康,都要彼此相愛、珍惜,只有死亡才能將兩人分開。然后交換戒指,親吻,至此婚禮到達最禮成后,當新人走出教堂時,教堂的鐘聲響起,意為驅趕不祥之物,以保新婚夫婦好運一生。
四、中西婚宴比較
在中國,傳統的婚宴通常在中午舉行,持續三天。對于新郎的父母而言,更是要宴請其所有的親朋。宴席上,人們只是吃、喝、聊天,飯后各自回家。我國的婚宴往往是男方出錢,但賓客所給的紅包也足以支付婚宴開支。
西方國家婚禮儀式過后,也會舉行盛大的婚宴,叫做招待酒會。英美國家經常由新娘的家庭來支付,一般是自助餐形式,用很少的錢就可以辦得很豐盛?;檠缫晕钑Y束。值得一提的是美國賓客參加婚宴一般不需要送禮金,只送實物。在網絡時代,賓客根據新人在網上的所需物品目錄為新人選購禮物。
五、中西婚慶文化差異分析
(一)中西方人性格不同
中西方的歷史積淀不同,中國有五千年的燦爛文化,漫長的封建統治對中國人內在性格的影響不容忽視?;镜囊恍┒Y儀在中國人的婚禮中還是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的。西方人崇尚自由,隨心而動,所以在婚禮中他們的禮節沒有中國的復雜。
(二)中西方不同
中國人大多信仰佛教,但更多人相信無神論,在中國人的心中祭神只是一種儀式。現如今婚禮婚俗中的拜神等多半是由于自古以來的傳統,人們只是去沿用,而對這些儀式最初的對神的崇敬之情則有所減少。但是在西方,人們的是很明確的。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堅定的信仰,在舉行婚禮時也都按照自己信仰的教派的儀式來操辦。
(三)中西方價值觀不同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歷史的過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據著根深蒂固的統治地位,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極其深刻而久遠的影響。中國人以謙虛為榮,以虛心為本,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自我。因此,中國文化體現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這種群體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許把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的。而“謙虛”這一概念在西方文化中的價值是忽略不計的,西方文化體現出個體文化特征,這種個體性文化特征崇尚個人價值凌駕于群體利益之上。
六、結論
中國傳統婚姻觀念被融入了濃厚的封建色彩。所謂“天作之合”(婚姻乃承天地陰陽之性配合而成)、“五百年前結成因”、“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喜“五行相生,八字和諧”,忌“三、六、九沖”等等。即使在21世紀的今天,這些婚姻觀念依然根深蒂固于國人心中。
西方婚姻觀念是為愛犧牲。在基督徒的婚姻觀中,婚姻是神賜予的禮物。西方婚姻觀發展到今天,已成為自由戀愛的婚姻倫理關系。它重視個人自由意志,男女在生活中由相識相知到相愛,因而甘愿將自我奉獻給對方,將生命貢獻出來,為愛情而努力甚至犧牲。
其實,隨著時代的發展,當今社會已經出現了中式婚禮西方化和西式婚禮中國化的現象,這是中國文化走向世界,西方文化走進中國的表現,是中西文化碰撞和融合的結果。
參考文獻
[1] 張建幫.中國古代婚俗文化特點述論[J].學術界,1996,(6).
[2] 常峻.民俗文化與對外漢語教學[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
[3] 鐘小佩.英國國教婚禮[J].世界宗教文化,2003,(3).
[4] 完顏紹元.《婚嫁趣談》[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篇7
【關鍵詞】文化自信 青年群體 文化弱化 重構
【中圖分類號】D92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6.24.014
文化自信作為一種信念和信心,涉及到個體、民族或國家對本身文化價值的接受、信任、肯定和推崇。培育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需要達到以下目標:自覺傳播、繼承和維護本民族的優秀文化與歷史傳統,使之在認同和傳承的過程中不斷發揚光大;通過對全人類文化和文明成果的接觸、比較和借鑒,為本民族文化的進步汲取力量;通過對自身文化的反思,重構更有利于社會發展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文化體系,重新成就文化建設的新高度。
文化自信的概念結構與弱化表現
文化自信的概念結構。作為民族的DNA,文化深入民族的骨髓,深刻記錄著她的過去和現在,推動著民族的發展和繁榮。從這個角度講,文化自信便是一個多維度的系統,涉及意識層面與行為層面。首先,在意識層面上,文化自信以對傳統文化的自我認知為第一要素,指的是對本土傳統文化的接受程度以及界定非本土傳統文化的心理過程。對青年群體來說,唯有深刻理解傳統文化的本質,被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吸引,才會建立起對傳統文化的自信。第二個要素便是多元文化意識,指的是人們對待文化全球化和多元文化的態度,在這一過程中,要以中國傳統文化為本,通過包容和吸收他國優秀文化,正面評價其價值,完成自我修正與自我完善。第三要素是文化憂患意識,指的是人們一方面要意識到資本主義主流文化的沖擊和破壞力,另一方面要重視本土文化安全,將其視作國家安全的保障;其次,在行為層面上,文化自信的第一要素為跨文化交流活動的體驗。人們只有主動參與到跨文化交流行為中,才能切身感受到我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共同點與差別。第二個元素是文化傳承。在文化自信的推動下,人們會產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而借助對文化傳承行為的參與,優惠積累和強化文化自信。第三個要素是文化創新。人們在批判與繼承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的基礎上,要對其加以優化、調整和創新,并保證文化創新能夠促進經濟社會的發展。
青年群體文化自信弱化的表現。第一,盲目跟從和復制外來文化。隨著全球化的深入發展,文化要素的跨國傳播也越來越迅速,這為我國文化在全世界傳遞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擴大了西方國家對我國文化體系的滲透。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處在相對弱勢的地位,而一些青年在對比之后,認為中國的物質富足程度與發達國家相差甚遠,中國的文化思維與發達國家之間也存在差距,繼而難以對中國文化形成正確認知,文化自信顯得底氣不足。第二,對本土文化缺乏認知。對當代青年來說,由于接受教育的方式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認知相對缺位。相關調查表明,很多青年在被問及成語典故、歷史事件和古典文學以及傳統禮儀和傳統藝術時,顯得十分無知,他們將這一結果歸于“不感興趣”“不了解”和“沒有用處”。這樣不但無法實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也會在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個人主義的影響下,逐漸喪失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仁、義、禮、智、信”的追求和堅守。當代青年擔負著創造歷史和引領先進文化前進方向的時代重任,需要時刻關注我國傳統文化的發展成果,深刻理解傳統文化內涵,樹立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弱化的反思
當代青年是國家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在實現“中國夢”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因此,這一群體對中國文化是否形成自信,不但涉及到他們對中國道路等關鍵問題的認同和堅守,還能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中國未來的發展和繁榮。但不可否認的是,當代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弱化已經是不爭的事實,需要對此加以深刻反思,以期發現對其進行重構的思路和方法。
文化自覺的缺位。調查結果顯示,絕大部分當代青年具有強烈的愛國心,他們性格開朗、充滿熱情和自信,具有明顯的創新意識。但同時青年群體的心理素質并不成熟,在抗壓能力方面尚顯不足,對傳統文化中的艱苦奮斗精神缺乏理解與堅守,集體觀念較為淡薄。更為重要的是,他們更愿意接觸西方文化,對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社會和風俗、生活等有著十分深入的了解,甚至習慣了西方國家的語法體系與思維方式。不得不說,這種文化自覺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青年群體的審美情趣和價值取向,也降低了對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中國先進文化的自信力和自信心。
社會風氣的影響。由于歷史和現實的原因,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還在發展完善中,市場經濟中出現的“不誠信”和倫理道德“軟約束”現象,讓部分青年的信念出現了動搖,甚至出現了異化的趨勢,而對精神和文化的追求卻相對缺乏。這是因為,隨著西方文化對青年群體的滲透,一些青年主動融入那些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相違背的自由主義和虛無主義等社會思潮之中,這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接受和認同,對中國先進文化的未來發展也沒有信心。
家庭氛圍的熏染。在文化自信的諸多影響因素中,家庭氛圍的熏染無疑是“距離最近”的。在青年群體面對文化自信這一問題時,他們父母應該擔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任務,以免發生代際之間的文化失傳和傳遞斷層。但是,一些父母并未對子女學習傳統文化給予支持和鼓勵,而是將更多精力放在子女的學業方面,而這顯然不利于青年群體形成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和樹立文化自信。
當代青年群體文化自信的重構
營造適合文化自信錘煉的良好氛圍。無論是對青年學生所處的大學校園還是對其他青年群體所處的社會環境,都應在教育、培養文化自信方面做出更多努力,營造適合文化自信錘煉的良好氛圍。同時,還應培養當代青年成長成才所具有的能力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認同我們自身的文化根基,在不斷創造先進的物質文化與精神文化的過程中,最終成為擔當文化強國使命的人才。
借助文化實踐重塑文化信心。建立文化自信的前提是感受文化的力量。為了實現這一點,通常有兩個途徑:第一,間接途徑。該途徑雖然采用“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進行,但是存在不足與限制;第二,直接途徑。為了提升青年群體的文化自信,可以組織開展與傳統文化相關的活動,通過必要的形式保護與宣傳傳統文化,使青年能夠參與其中。
借助新媒體對文化資源進行提煉和整合。在新媒體時代,構建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在遭遇前所未有挑戰的同時,也為文化自信的提煉和整合提供了契機。為此,應借助移動互聯網、即時通訊工具向青年群體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抵御和屏蔽不良信息與惡俗文化。
篇8
摘要: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也正是這些禮儀困擾著我們很多人,餐桌禮儀文化是最重要的非語言文化,也是很重要的社交經驗。我國的飲食文化源遠流長,在堅持自己的優秀文化傳統的同時,要采用一個客觀、寬容、尊重的心態對待異國文化,以便能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恰當地、得體地進行交際。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比較;差異
中西文化歷來是世界文化的兩大派系。而飲食文化在其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餐桌禮儀文化又是構成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角色。每一個國家,每一個地區的人民都在飲食中自覺不自覺地透露著自身深刻的文化背景。當我們進入21世紀,就要不可避免的參與跨國文化交際,飲食文化正是國際文化交流中非語言交流的重要部分。世界之大,各地文化風俗、人文地理都不相同,而我們通過分析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的差異,能提高外語學習者對西方文化、語言的了解,以便交際。
1、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座位安排、餐具、進餐方式等都直接反映了當地人的社會生產模式與文化取向。現代社會禮儀無處不在,用餐不單是滿足基本生理需要,也是一種社交經驗。而中西方在餐桌禮儀方面的要求也有許多差別,同時了解中西方餐桌禮儀能有效避免失禮于人。
1.1就餐氣氛的差異
西方人的飲食講究是一人一份的分餐制。西方人一上餐桌就會靜靜的享受自己的盤中餐,即使要分享食物,也會用小盤分好,各自食用。進餐時與客人交談的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即可。咀嚼食物時不要說話,即使有人與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之后再回答。而中國人則相反,一坐上餐桌,往往會滔滔不絕,互相夾菜,互相勸酒,以顯出彼此的熱情與關心。這種鬧從某種程度上反應了人們內心的愉悅,溫馨和睦,一團和氣。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就從根本上反映出了其文化的差異。
1.2座位排序的差異
中西方人在正式宴會上都講究座位的安排。在中餐餐桌上常用圓桌,一般情況下,坐北朝南或者正對門廳的座位為上座,兩邊為偏座。通常是讓年長者、位高權重者或主賓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與上座相對,其余客人則按重要程度做偏座。在中國,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文化與思想,所以長幼有序,男尊女卑作為了排座的標準。總之,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正相反,右為尊,左為次。西方餐桌常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別坐兩端,客人位于兩旁。以男女主人的右手為上,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在安排上將尊重女性、女士優先作為排座標準。
1.3餐具的差異
西方人用餐習慣使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這兩種不同的餐具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的生活觀念。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樂于冒險。在他們看來,食物是人們暴力之下的產物,金屬的刀叉代表著一種進攻,一種強硬。同時,西方的分吃折射出西方人的獨立,強調個性的尊重與平等。中國是筷子的發源地,其歷史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用餐時只有把兩根筷子一起配合,才能運用自如,準確無誤,這體現了中國文化和諧統一的精神??曜訋淼暮喜椭?,也突出了中國人牢固的家庭觀念。在使用餐具時中西都有不同的規范。比如中餐進餐時不能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更不能把筷子插在米飯中。西餐中使用刀叉時要左手拿叉右手拿刀,進餐中需要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置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己,表示還要繼續用餐。用餐結束后,將叉子背面向上,刀刃與叉子并攏,平行放置于餐盤中。
1.4進餐禮儀的差異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對‘美’的精神追求,不但要求食物的味美,而且更要享受進餐的過程。不但要衣著整齊,坐姿端正,還應輕言細語,耳邊通常還伴隨著柔美的音樂。在進餐過程中,人們不允許在喝湯時發出聲響,不允許吸煙和勸酒。不能用自己的餐具替他人取菜,不要將盤子里的食物全部切好后再用,不能將骨頭或者不吃的食物放在臺布上,應該放在盤子的一角。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的精神,入席后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才開始動筷子,而主人一般要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新菜上來的時候,客人們也會相互夾菜,以示關心。
1.5餐桌上離席的禮儀
西方人用餐的時候基本上都不會開手機,除非有非常重要的事情,而且手機鈴聲都會很小聲,有電話來你要先跟大家說“對不起”然后起身離席出去聽電話。用餐結束時,人們首先將腿上的餐巾拿起,隨意疊好,再放回餐桌的左側,然后起身離座。用餐后,須等男、女主人離席后,其他客人才能離開,告別時還要向主人致謝,更為正式的,回家后還可再以電話或致謝卡致謝。吃中餐時,接聽電話雖然也是不禮貌的表現,但是中國人對此細節并不太在意,手機響了直接出去接或者就在座位上接。用餐結束后會等主人來宣布結束,感謝賓客們前來用餐。在主人和主賓離開座位后,其它客人才慢慢離開。
2、結論
中西餐桌禮儀文化的不同是中西民族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全球化及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將在碰撞中不斷融合,在融合中相互補充。我們只有多了解中西方文化,深入去探索文化差異,將二者合理有機的融合,才能真正適應我國當代社會的禮儀文化體系,以及消除在跨文化交際中由于文化障礙而產生的誤解,這對我國文化的傳播、文明的發展已經國際地位都有較好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瑪格麗特·維薩.餐桌禮儀:文明舉止的起源、發展與含義[M].劉曉媛,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篇9
文化是一種社會現象,是人們長期創造形成的產物。確切地說,文化是指一文化涵蓋個國家或民族的歷史、地理、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文學藝術、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各個方面。文化有很強的地域性,地理條件決定人們的生活方式、行為習慣以及思想,是地域文化形成的重要條件。中西方文化都有著悠久的歷史,語言具有很深的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往往不能單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和翻譯的。與長時期變化不大的某些地域性差異相比,中西文化的歷史性差異就更明顯些。文化更明顯的存在著縱向的、歷史性差異。
一、中西方文化的地域性差異
語言與文化相互依賴、相互影響。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文化對語言有制約作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表現在對顏色詞語的使用上。每一種顏色在每一種語言都有其固定的符號代表。顏色作為一種客觀存在,英漢民族有共同感覺。盡管符號本身千差萬別,但它所表達的實際意義是相同的。然而,英漢語中的顏色詞雖然有很多其理性意義相同,但其比喻意義及其所反映的社會文化內涵卻存在一定的差異。這時顏色已不在是客觀的物質的烙印。有些顏色詞語在和其它詞語搭配后會形成完全失去本色而具有新意義的詞或詞組
地域的差異對文化有很大影響。英漢語中有不少反映其地理環境特點的習語。英國是島國,多數為沿海地區。英國多數人都以打魚和航海為生,英語里產生了大量的與捕魚和航海有關的表達;例如,“red?herring”短語字面意思為紅色鯡魚,表示為迷惑對手而提出的錯誤的線索或偽造的事實。熏制后鯡魚呈紅色的,帶有一種獨特的味道。red?herring最早出現在1420年左右,不過其比喻義直到1884年才開始使用。在訓練獵犬搜尋狐貍的時候,人們把這些紅色的鯡魚用線栓住放在森林里來吸引獵犬,人們有時候還把鯡魚放到真正有狐貍出沒的地方來測試獵犬的搜尋能力,看它是否能夠抵抗其他的味道,繼續尋找狐貍的蹤跡。
二、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文化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是社會歷史的積淀物。從語言文字中體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的還是歷史性而非地域性差異。不同的文化賦予了不同語言顏色詞不同的涵義,顏色詞都帶有顯著的文化烙印。顏色不僅僅本文由收集整理是事物表面的色彩光澤,它在不同場合所代表的意義有著很大的區別,這就是它的延伸意之所在。下面以幾個紅色相關的詞語為例來看中西方文化的歷史性差異。
(一)red letter day。
盡管在英語國家和中國,紅色往往都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但其歷史淵源和文化背景還是有差異的。在英語國家的日歷中,西方一般指圣誕節或其他節日常用紅色標明。因此,:重要的或值得紀念的日子。從十五世紀起,教會日歷用紅色標記所有的宴會日和宗教紀念日,黑色標記一般日期。所以“red-letter”的轉義就是“可紀念的”、“喜慶的”。“a red-letter day”就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良辰吉日”。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五行中的火所對應的顏色就是紅色,八卦中的離卦也象征紅色。在許多國家和民族中,紅色有驅邪的功能。每逢春節,小孩還要穿紅背心和紅褲衩來消解災禍、化兇為吉。喜慶的日子都離不開紅色。對中國人來說,紅色意味著吉兆、財運、吉祥、喜慶。在婚禮上和春節都喜歡用紅色來裝飾,如結婚時貼紅喜字。
(二)in the red。
紅色還指“負債”或“虧損”,“in the red”負債;赤字。該短語起源于20世紀20年代的美國。會計學上通常用紅墨水記錄債務,用黑色記錄利潤。現在西方國家的證券交易過程中,紅色表示股票價格在下跌。而中國則用紅色代表上漲。
(三)red tape。
“red tape”指繁瑣拖拉的公事程度,尤指令人難以忍受的復雜形式和過程。從十七世紀起,英國政府部門的官方的文件都是用紅色帶子(red tape)捆扎的。因此red?tape被用于形容人們在和政府或官方機構打交道時往往會遇到的拖延、混亂等令人煩惱的障礙?!—?/p>
(四)see red。
“see red”意為“勃然大怒”,來源于西班牙人斗牛時拿著一塊紅布不停地晃動,牛見到紅色就瘋狂地活動起來。
但另一方面,紅色的使用在中西方文化中也有表達相同內涵的例子。例如紅色在中西方都有代表“愛情”的意思。中國人用南國紅豆寄相思,西方人送紅玫瑰給情人,紅色的西紅柿被稱為“love apple”。再如漢語中用“臉紅脖子粗”、“面紅耳赤”來表示“生氣、憤怒”;英語中也有“like red rage to a bull”等一類短語表示“憤怒”,用來激怒牛的紅布被喻為“令人憤怒的事”。同時紅色也用來表達某些感情。英語中的“become red-faced”或her face turned red同漢語中的“臉紅”一樣,表示“不好意思”、“難為情”或“困窘”。
三、總結
篇10
論文摘要:語言與文化緊密相聯,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入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從文化的內涵,語言與文化的關系探討了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培養的重要性。并以新課程下高中英語教學為例,提出了解決以往教學中文化意識欠缺的策略。
語言源于文化,并且和文化緊密相聯。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語言和文化這種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關系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交際時表現得尤為明顯。因此,外語教學中文化內容的導人和文化意識的培養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本文就高中英語教學中滲透文化意識作一探索。
1.文化的內涵
文化在廣義上可以指人類精神和物質生產的總和,在狹義上指人類精神產品的總和;就不同國家和社會文化的差異性而言,文化乃指某一特定人群中人們行為和認知方式的模式以及與此相關的精神和物質生活,體現在人們的社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相互關系等。文化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外語教學所研究的文化,相對來說是一種狹義文化。
2.語言和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語言是文化的符號。人類文化世界的建構和運作正是通過語言的命名活動和語言的制約作用得以實現的。語言又是文化存在和發展的基礎。語言對于表達人類復雜抽象的概念范疇是必不可少的。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這種內在聯系,是我們理解外語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的基礎和前提。20世紀60年代著名的語言學家拉多在他的《語言教學:科學的方法》一書中指出:“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
3.教學的誤區
中國文化和英語文化屬于不同的文化傳統,語言又屬于不同的語系,因此我們缺乏歐美國家所擁有的語言環境。況且,中國和英語國家在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方式、價值觀念、歷史文化等諸多方面都存在差異。中國學生學習英語經常會遇到很多因文化差異引起的障礙。因此,學生對英語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不僅僅取決于語言水平的高低,還取決于他們對文章所涉及的文化背景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英語教學中融人文化意識,有利于學生正確理解和使用英語,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并培養世界意識。
由于我們對文化的認識不夠,跨文化意識薄弱,對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處理不當,英語教學中出現了嚴重的文化意識欠缺的現象。英語文化意識在我國英語教學中一直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在大多數學校還是薄弱環節。東西方文化上的差異原本就很容易引起文化障礙,制約跨文化交際的成功進行。然而,更令人擔憂的是,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學生語言知識的學習,輕視語言能力的培養,外語教學的目的被認為是讓學生背熟語法規則,然后按照背熟了的語法規則做題,得高分,很少思考為什么要學這門語言,怎樣才算學好了這門語言。英語教學一直忽視語言與文化的密切關系,教師把重點只放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沒有對文化知識給予同樣的重視,用這種教學方法培養出來的學生,因對西方文化知之甚少,不能成功地進行跨文化交際活動。因此,在外語教學中,文化教學一定要引起足夠的重視,放在重要的位置。教師應努力使學生深刻理解并掌握東西方文化的差異,掃除因這種差異而引起的文化障礙,進而達到成功進行國際交流與合作的境界。
4.解決問題的思路和策略
4.1挖掘教材中的文化信息
新課程普通高中英語課本,采用結構功能的編寫體系,圍繞中外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名人傳記、傳統節日、衛生與體育等16個話題選編語言材料,語言真實自然、形式多樣,活潑新穎,所涉及的話題貼近生活實際,緊跟時代的步伐,如旅游、體育、航天技術、環境保護、交友、集郵愛好、影視等;閱讀課文涉及題材廣泛,反映了英語國家歷史和地理、風土人情、名人傳記、新聞出版、戲劇、文學、音樂等。這些題材和話題很容易激起學生的興趣,引導他們關注未來、關注社會,增進跨文化理解和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的人文素質,從而提高學生對目的語的理解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內涵,有意識地結合語言教學向學生傳授英語國家的歷史、地理、政治、經濟、文學、藝術、風土人情、傳統習俗、生活方式等社會文化知識,不斷增進學生對東西方國家國情的對比和了解,增強學生對兩種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世界意識,準確而得體地運用英語交際,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和語言能力。如在教Good Manners時,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西方餐桌禮儀,并引導學生進行辯論,論題是’’Western tablemanners is better than Chinese table manners"。雙方辯手各舉一方餐桌禮儀之優處,或宣揚,或反駁,氣氛熱烈。其實禮儀本無優劣,只是通過這一活動引導學生了解東西方餐飲文化的異同,教育學生要人鄉隨俗,樹立文化平等觀,注重禮儀,做一個有修養的人。又如”Disneyland""A Freedom Fighter""Charlie Chaplin""Abraham Lincoln”等人物傳記反映了美國自主、獨立、崇尚個人奮斗的主流文化;"A Taleof Two Cities""The Necklace""The Merchant of Venice’,等反映了西方國家的價值取向,以及西方人瞻矚金錢的價值觀念。
4.2詞匯教學中的文化滲透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成分,也是文化負載量最大的部分。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幫助學生理解詞語并正確運用詞語。英語詞匯的文化內涵是經過長期積淀而成的。一些很有文化內涵的成語、慣用語、諺語、理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成語典故、神話傳說、文學名著,教師在詞匯教學的過程中可以為學生介紹其背景知識,讓學生理解其深刻內涵。如Shylock(夏洛克)是莎士比亞戲劇《威尼斯商人》中的一個人物,作為典故比喻那些貪得無厭的高利貸者,而Solomon所羅門)比喻非凡的智慧,出自《圣經》的傳說。又如,tomeet one’s Waterloo(遭遇滑鐵盧之戰),指十九世紀初,拿破侖稱雄歐洲一時,最后戰敗于比利時的滑鐵盧。這一詞語被人們用來比喻“慘遭失敗”。再如peasant(農民)一詞,在漢語中是中性詞,但對西方國家來說卻有某種反面的、消極的意味,指“沒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稱農民為farmer。又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在漢語中,狗含有貶義,而在英語中狗是寵物。因此,在詞匯教學中必須結合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 4.3開發校本課程,系統介紹西方文化
新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理念就是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而校本課程正是實施這一理念和教學目標的重要手段。學生渴望更多、更系統地了解西方文化,因此,英語教師可摸準學生的興趣所在,結合教材內容,編寫《學點英文諺語了解西方文化》、《中學生英美概論》、《知多少》、《你喜歡的英文歌曲》、《西方節日文化》等學生感興趣的校本教材。使學生更全面、深人地了解目的語文化。
4.4利用多種媒體資源培養學生英語文化綜合素養
語言習得理論告訴我們,語言自然習得的過程是無意識的,是潛移默化的。英語的學習也一樣。由于電視、多媒體等能創設仿真的英語交際情景,在課堂中適當地引人這些媒體所提供的地道活潑的英語素材,能使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感悟地道的英語文化,從而提高英語的實際運用能力。引導學生課外自主地借助電視、網絡等學習英語,擴大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拓寬視野,提高對中外文化異同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為發展跨地域文化的交際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礎。教師應指導學生利用現有的英語教學資源,如:(1)英語影視節目(2)英語教學網站(3)各類多媒體英語教學光盤(4)英語教學的報刊雜志等拓寬英語知識面,提高語音素質、豐富英語文化,有效提高英語綜合文化素養和實際應用能力。
4.5創設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
文化意識的培養是一項綜合性的工程,教師不僅要在課堂上結合教材設置情景,進行跨文化知識的介紹,也要在課外最大限度地創設英語文化氛圍,使學生更好地體會中西方文化差異。通過課堂內外的各項活動,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敏感和意識,提高他們對語言的理解和運用能力。具體做法如下:
4.5.1開辦英語角,由外語老師與學生交流。有條件的話也可請外教或外國朋友與學生進行直接對話。
4.5.2開設研究性課程,以跨文化研究為主題,系統地傳授英美文化知識。教師可引導學生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小課題,如:“美國的飲食文化”、“英國的婚俗”等。學生通過查閱資料、觀看電影和錄像、請教專家等方式進行研究、調查和分析,并最終寫出報告。這樣的課程學習在拓展學生的英語知識的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和協作能力。
4.5.3利用西方的一些重要節日,如圣誕節、萬圣節等舉行英語晚會,舉辦英語知識競賽,使學生了解西方的節日文化,了解西方習俗。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文化意識,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
5.正確理解本國文化與外國文化的關系
怎樣看待自己的文化和人家的文化是一個復雜的問題。在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樹立文化平等觀和語言平等觀?!皼Q不能認為哪一方的文化更好,語言更美?!?王宗炎)同時,幫助學生認識到要正確地理解外語并恰當、得體地使用外語,不僅取決于對外國文化的了解和理解程度,而且取決于對本國文化和外國文化的差異的了解程度。因此,了解、熟悉本國文化有利于外語學習。并通過跨文化教育培養學生傳播中外文化的使命感和文化融合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