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0-27 17:31:23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禮儀文化的差異

篇1

不同的民族和國家存在著各具特色的飲食文化,具有濃郁的民族性和多樣性的特點,飲食文化的差異也是跨文化交際中影響交際結果的因素之一,了解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理解其深刻的文化內涵,探究其文化底蘊、互補與兼容。[1]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梢钥吹剑鞣饺嗽绮拖矚g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碑斘覀內胱鶗r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1]陳歆.跨文化交際中飲食文化差異研究 -邊疆經濟與文化2008. 

篇2

關鍵詞:中西文化;婚禮慶典;環境裝飾

中圖分類號:J5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4)11-0169-01

一、中西婚禮文化差異

(一)中西婚禮文化對比

中國的古代的婚姻主要是為了生兒育女,壯大家族。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門當戶對等俗規,并且是一夫多妻,女人是沒有地位的。當代的中國婚姻的目的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人們自由戀愛,是否選擇喜歡的有感情的配偶為伴侶是婚姻的基礎。相比之下西方的傳統婚姻觀會體現的很開放,比方說西方人在婚前可以試婚,并且父母不干涉子女的婚姻。

(二)中西傳統婚俗對比

1.婚禮儀式。儀式是婚禮程序中最重要的環節,不同國家有相同的婚禮的儀式。在這一環節,中國傳統的婚禮儀式要比西方簡單。

中國的傳統婚禮中,新娘頭戴鳳冠并蒙有紅蓋頭,身著紅色羅衣在娘家等候迎親,新郎身著紅色馬褂,頭戴紅色帽,披紅帶掛的祖先行叩拜之禮后,之后開始迎親,新娘接到新郎家中在下堂舉行拜堂儀式,而后新人入洞房,然后婚宴便開始。鞭炮和歡快的樂曲渲染著整個婚禮儀式喜慶氣氛,這時新娘先回婚房,招待客人就由新郎負責,宴后便開始鬧洞房.整個婚禮在熱鬧喜慶歡樂的氣氛中結束

同樣在的西方古代傳統結婚儀式的程序是固定的不變的,同時不能任意的更改,西方人們多數是有的,多是在教堂舉行儀式,西方的婚禮儀式從始至終都充滿莊重、嚴肅、浪漫氣氛,新娘身著的白色禮服,新郎正相反,所有賓客都衣冠楚楚身著禮服參加,神父、新郎站在教堂的圣壇下等待新娘到來新娘挽她的父親的手隨著婚禮進行曲踩著玫瑰花瓣走向新郎.新郎新娘要對對方作出一生一世的承諾并親吻,交換信物。西方婚禮宣誓儀式是很重要的環節,他們根據信仰是要守承諾的,所以儀式充滿神圣莊嚴的氣氛。西方婚宴和儀式是不在同一處,并且有切蛋糕、新娘扔花球環節以及之前的儀式都是不能隨意變動的,而且還要按順序進行。儀式中婚禮賓客每個人都有固定的位置。

2.婚禮空間環境裝飾布置。①中國傳統婚禮室內環境裝飾布置。新郎宅需在行禮前一天張燈結彩布置一番,比如喜堂和新房門和窗戶上需貼對聯和大紅雙喜字以及吉祥圖案,墻壁用字畫來裝點,并在堂屋也就是喜堂掛繪著吉祥圖案的彩燈,行禮時跪拜的香案上需擺放大紅燭增添喜慶;喜筵的主桌要放在喜堂的前方正中,以顯地位。②西方傳統與現代婚禮室內環境裝飾布置對比。在會場裝飾上傳統婚禮裝飾包括教堂內外、婚宴和現在一樣都需裝飾,傳統的環境裝飾是很繁瑣的,體現的是講究同一色彩打造尊貴與奢華氣氛,要擺設一個高大復雜中心花卉裝飾,裝置設備都需要體現家族特色的或本地域特點的花來裝飾裝飾,而現代婚禮科技裝飾和婚禮文化的進步使得婚禮運用的色系更加豐富,裝飾手段道具也豐富了婚禮裝飾層次。

二、西方婚禮文化對中國影響

最近的十幾年來我們都發現中國的婚禮儀式偏西化的現象出現并還在基礎上進一步演變,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我國傳統婚禮儀式越來越不受到新人喜愛的關鍵在于民族的特征和地域價值觀的減弱,所以婚禮出現了“葫蘆畫瓢”,盲目的采用西式婚禮形式。西方殖民者到中國的那一天起,他們充足的物質財富、消閑優雅的生活方式展現中國人的面前并讓國人羨慕不已。因此崇洋的心態在國人心中萌生,并喜歡模仿起西方人的生活方式,西方人的比方說自由、平等等價值觀影響了國人的精神生活,逐漸的隨著西方的經濟與科技飛速發展,他們的物質產品通過各種渠道展示在中國人面前,不間斷的沖擊著中國固有生活模式,因此傳統文化下的價值觀和物質文明產業基礎在被西方文化嚴重侵蝕,這里包括婚禮文化的侵蝕,同時伴隨中國政治環境、經濟發展和人們價值觀的改變,婚禮無論從形式到內容,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無論是西式還是中式婚禮,婚禮的意義上上是一樣的,都體現了婚禮的內涵和本質。

三、結語

婚禮是當代每個人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儀式,對婚禮慶典的重視性可想而知,隨著消費時代的到來,婚禮慶典儀式這一根深蒂固的傳統習俗也在逐漸遠離其本來面貌,最近的十幾年來我們都發現中國的婚禮儀式偏西化的現象出現并還在基礎上進一步演變,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對于西化的現象目前也只是盲目的照搬,如何能與中國傳統婚慶文化很好的融合,這就急需要一套健康的、環保的、文明的、合理的、完整的、科學的具有特色“婚禮慶典空間”環境裝飾設計理論體系的研究勢在必行。

參考文獻:

[1]宋立民.禮儀儀式與環境設計[M].裝飾,2007.

[2]席曉.淺談中西方婚禮文化異同[M].科教文匯(中旬刊),2008.

篇3

關鍵詞:文化差異;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建議

當今多元文化共存的社會,中西方文化差異給很多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一些麻煩,會造成企業員工之間由于文化差異的問題引起一些溝通和文化沖突的現象。為構建更有效的人力資源管理的管理體系,文化差異在組織中的整合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文化的整合將會進一步促進人力資源管理的改革。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

1.文化差異在人才選拔上的影響隨著全球經濟和文化的結合日益加深,很多企業為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濟優勢和主動權漸漸面向國外市場。在全球范圍尋求優秀有效的資源配置的同時也面臨著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給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帶來的新難題。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主要是受國家文化、當地的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以及社會習俗的影響和約束。文化差異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企業對于人才的招聘、升職和績效評估等諸多人力資源管理政策。比如給跨國企業制定薪酬制度時應考慮不同國家的經濟差異化和物價水平等因素。在中國,人們通常是將工資與公共效益結合,而對于外方來說,他們更注重于物價指數和通貨膨脹等因素的聯系。另外,員工晉升程序中,中國人會偏重于個人的綜合素質及相關的人際關系等方面;而外方則更注重個人才能。因此,跨國公司的人力資源管理要將企業作為一個整體,讓管理者對當地的文化的熟悉程度對當地文化的適應力和融合力作業選拔條件。2.文化多樣化對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性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于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理念和交流上存在著很大的問題,這將導致企業制定人力資源管理策略難度的增加。由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會因為價值取向和生活行為方式的差異而產生文化矛盾,這也是跨國公司經營管理欠缺并使其經濟戰略的實施陷入困境的主要原因。傳統的人力資源管理中,人員都是共同的工作價值觀,管理模式也較為單一;而在跨國企業中,人員都有著不同的文化背景,也就加大管理的難度。但是中西文化的差異也使得人力資源管理變得更為多樣化,并改變了人力資源管理的方式,進一步提高人力資源管理在企業中的地位。

二、中西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應用中的建議

1.整合企業文化差異,建立共同的價值觀不同的國家具有不同的文化價值觀念,他們也會在生活中按照自己的思維和觀念來認識和解決問題,勢必給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帶來了很大的難題。所以,人力資源管理者想要解決這個難題就應從不同文化的結合點入手,提取雙方文化的的精華,兼容并包,進而采取針對性的措施,有計劃地建立起具有企業特色和能適應多種環境的新型企業文化體系,并逐步建立共同的文化價值觀。可以通過公司組織各種活動的方式,促進員工之間的交流和合作,強化團隊意識,讓員工們能充分接觸到對方的文化背景和價值觀念等,能夠使大家共同了解對方,也將自己的思想理念與公司的宗旨和工作結合起來,充分發揮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作用。2.加強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培訓在跨國企業面對文化差異的問題時,可采用在企業內部指定一種便于溝通的通用語言,在任務分配、填寫備忘錄和檢測表中運用,這樣能保證信息簡潔快速地傳遞,最重要的是準確性,避免文化差異帶來不必要的溝通障礙。定期開展員工滿意度調查,及時發現工作中存在的紕漏,把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人力資源管理要加強跨文化的溝通和培訓,在具有多種文化背景的工作群體中進行并降低甚至消除各種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文化沖突。這種跨文化的培訓能使公司員工充分了解各國文化背景,尊重各自文化的同時也要提高員工對不同文化的應對能力,盡量減少由于文化差異造成的失誤和文化沖突。這也是企業人力資源管理中面對中西文化差異應采取的必要手段。總而言之,人力資源管理者在面對中西方文化差異進行管理時,要充分了解企業與國外文化價值觀。人力資源管理者在全面的研究企業中文化差異對企業發展的影響,采用應對措施,將不同文化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盡可能發其中的優勢。企業要在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差異的管理策略,才能有效地使企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在人力資源管理中的得到有效管理,這樣才能促進企業在跨國經營中增強市場的綜合競爭力,獲得更大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王曼格,吳凡,趙晶.日美企業文化差異原因及其對人力資源管理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5(19):127-127

篇4

【關鍵詞】詩歌;女性;文化差異

艾米莉?迪金森和李清照分別是中西方杰出的女詩人,一位是美國浪漫主義時期與惠特曼齊名的偉大詩人,被推崇為20世紀意象派詩歌的先驅;另一位是我國南宋著名的婉約派詞人,詩詞清麗明快,委婉含蓄,以“易安體”在我國文壇上獨樹一幟。作為中西文壇上兩顆耀眼的明星,由于她們生活在兩種截然不同的文化中,深受各自文化傳統的影響,因此她們在情感表達、愛情和婚姻觀方面都有所不同,這實質也是中西方在傳統文化上的差異。

一、情感表達方式的不同

艾米莉?迪金森的詩歌在愛情的表達上真摯、熱烈而又坦誠。迪金森所處的時代正值美國的鍍金時代,受歐洲文化思潮的影響依舊很嚴重。西方受中世紀騎士風的影響,強調在愛情中實現人生,再加上女性所受的教育普遍較高,所以,西方女性在對待愛情方面尤為直率和坦誠。盡管迪金森終身未嫁,但是從她的書信和詩歌中可以看出,她對愛情的渴望和追求始終存在,并敢于毫無保留的表達出來。不同于中國文化的含蓄,迪金森在詩歌中大量使用第一人稱直抒胸臆。她的詩有超過150首是以“我”開頭的,反映了她強烈的自我意識,和對愛情表達的熱烈、真摯。詩歌《如果你在秋天到來》中,詩人以第一人稱的手法,大膽的述說少女的相思、無奈和期盼心上人到來的熱烈情懷?!叭绻阍谇锾斓絹恚覍⑤p拂夏日而過,半帶微笑,半帶棄絕,如家庭主婦把蒼蠅撲捉?!?如果只是延至數個世紀,我愿扳弄手指度日數數,逐日遞減,直到它們全部掉入,塔斯馬尼亞島嶼的土地。如果確定無疑,當今生度完,它應屬于你和我,我愿把它,像果殼,扔向遙遠,去到來生把你贏得,而目前,日期遙遙,等待無期,天各一方,像妖蜂,使我傷痛不已,無法忍受,就如刺蟄之疼。”最后,詩人把自己所忍受的痛苦比作妖蜂在折磨著自己,使得詩歌所表現的情感熱烈、真摯, 讓讀者感同身受。

與迪金森不同,李清照作為一位傳統的中國女性,在愛情的表達上是含蓄、羞怯和婉轉的。在幾千年的封建禮教的束縛下,中國古代女性深鎖閨中,與世隔絕,從小接受婦德和三綱五常的教育,往往將對愛情的渴望深藏心底,在婚姻上只能遵守“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即便如李清照這類知書識字的女性可以借助詩詞來表達愛情,但也多是寫閨情幽怨的,風格含蓄而羞怯。李清照的一首《一剪梅》就婉轉地描寫了女子等待戀人時的暗自神傷:“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痹偃缋钋逭赵凇兜麘倩ā分斜磉_的對夫婿的思念之情“暖日晴風初破凍,柳眼梅腮,已覺春心動。酒意詩情誰與共,淚融殘粉花鈿重。乍試夾衫金縷縫,山枕斜欹,枕損釵頭鳳。獨抱濃愁無好夢,夜闌猶翦燈花弄?!边@首詞描寫的是冰雪消融的初春,風和日麗,柳枝漸漸露出翠綠的嫩芽,就像沉睡的人睜開的眼睛,淺紅的梅花如同少女嬌羞的臉頰。在這萬物復蘇的春天,自己也春心萌動,但又能與誰分享詩情濃意呢?孤苦中,忍不住淚流雙頰,弄殘了粉妝,沉重了花鈿。新穿的春衫雖是金縷縫制,卻無人欣賞,自憐中,顧不得枕頭會損失美麗的頭飾,斜倚著枕頭,懷中濃濃的愁緒進入了夢鄉,卻好夢何在?深夜起來,剪弄著燈花,希望燈花爆結,喜事來臨,然而喜又從何來?此時正值其夫婿仕宦在外,李清照獨居青州,思念之際寫成此詞,詞人由景入意,借景抒情,把其春閨之怨,思夫情表達得淋漓盡致,然而卻非直白地抒發思念,而是含蓄內斂,委婉道來。

二、 婚姻家庭觀的不同

西方社會中,主張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盡管依然存在男尊女卑的現象,但女性在婚姻和家庭觀念上,注重個人獨立和自主選擇婚姻的權利。迪金森在詩歌中就盡情地表白自己的愛情,及對異性和家庭的渴望,情真意切,真摯感人。從中少女找到愛情婚姻的喜悅,到中為人妻時還要求擁有平等的權利:“我是妻子,我已不再是...那另一種境界,我是沙皇,我現在是'女人',這樣安全多了”。迪金森將西方女子在婚姻中追求獨立和平等的思想明確地表現出來,絲毫沒有女性在婚姻中依附于丈夫的思想。

中國女性在封建社會中接受的是“三從四德”、“嫁雞隨雞,嫁狗隨狗”的思想,女人沒有自主選擇婚姻的權利,更沒有離婚的自由。對于出嫁的女人來說,丈夫是天,對丈夫的順從是女子的美德,相夫教子是女人的職責,這是傳統文化給女性套上的無形枷鎖。李清照也沒有逃離這一枷鎖的束縛,所幸她的婚姻幸福,婚后與丈夫一起研究文學和金石,把自己全部的愛傾注于丈夫和家庭上。但好景不長,在經歷了國家的離亂后,丈夫趙名誠病逝,頓覺自己孤寂凄苦,哀怨絕望之情油然而生。這在她的《聲聲慢》中最能體現,詞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七個疊詞如泣如訴,襯托出詞人的凄涼心境;“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表達了詞人失去丈夫的孤苦、悲涼和哀怨;“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更烘托了詞人心境的凄慘。丈夫的離去猶如大廈已傾,家庭的破碎讓詞人難抵秋涼。這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女性對家庭的倚重。這種女性對婚姻家庭的倚重,正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

三、總結

通過對比分析中西兩位女作家的作品,我們可以看出文化背景的差異促使兩位女性在愛情的表達方式和婚姻家庭觀念上皆然不同:迪金森熱烈、直率地呼喚愛情,李清照含蓄、羞怯地品味相思之苦;迪金森堅持女性在婚姻中的自由獨立,李清照反復哀嘆失去丈夫關愛的落寞。這種比較對于我們更加深刻的理解兩位作家的寫作,理解中西文化差異,乃至中西文化的交流與合作都是有益的!

參考文獻:

[1]托馬斯?約翰遜. 埃米莉?迪金森的詩歌[M] . 芝加哥:芝加哥大學出版社,1975.

[2]江楓.埃米莉.迪金森名詩精選[M].西安:太白文藝出版社, 1997.

[3]陳祖美.李清照評傳[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5.

[4]夏成燾. 唐宋詞欣賞[M] . 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5]鄧喬彬.宋詞與人生[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2.

篇5

關鍵詞:中西方;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對我們日常交流有著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從餐具擺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如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國筷子的擺放應該放在飯碗的右側,并且一定要兩端對齊的整齊地擺放。如果是就餐期間使用筷子夾完菜之后,但是并沒有連續進食,筷子則應整齊地豎向飯碗的正中間。在餐具擺放中,各個西方國家擺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規則是:“墊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1]具體的規則有:“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2]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

從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請客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因為在中國,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中座為尊,面門為上,觀景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

從中西方上菜順序方面差異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順序:首先是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4]點心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則是水果?!拔鞑筒藛紊嫌兴幕蛭宕蠓诸悾浞謩e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肉類、點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頭盤,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少,質量較高。湯,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副菜,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主菜,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

從就餐氛圍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6]。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的“一團和氣”。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出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

結語:探究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方餐桌文化禮儀差異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誤解,同時這必將在我們日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將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度,飲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禮儀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將是現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J].蘭州工業高等??茖W校學報,2005

[4]林麗端.中西方飲食文化之比較[J].2009(18)

篇6

【關鍵詞】宴會飲食文化;差異;交流

由于中西方在社會歷史、地理位置、體制網絡、人際關系等各個方面不盡相同,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飲食文化也各有千秋。而中西飲食文化的不同又是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對飲食文化研究在文化研究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本文著重論述中西方國家在宴會禮儀中的差異,剖析中西方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具體表現及形成的原因。

一、產生差異的原因

(一)歷史原因。從歷史的角度來看,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大部分人生活在農村,這就使得鄰里鄉親生活聯系更加的密切,“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同時他們喜歡就餐時有熱鬧的氛圍,所以在飲食宴會上他們喜歡聚食制,這種用餐的方式就慢慢地流傳下來,也是中華民族重視親屬血緣關系和家族觀念在飲食中的體現。西方人是以肉為主的民族,是同各種野獸打交道,所以必須具備強悍的體魄和進攻性的性格,必須與自然相抗衡才能生存下去,所以他們喜歡冒險、開拓、沖突;而中華民族是以谷類為主的農業民族,其對象是土地和農作物,他們需要的不是進攻和兇猛,而是在耕作時的精心照料和耕作后的耐心等待,因而他們的性格必須傾向于平和閑靜,他們必須與自然和平相處,所以他們安土重遷,固本守己。

(二)社會體制網絡的原因。我們都知道,在一個國家政府起著很重要的作用,同時政府下的各種不同的制度也會對一個民族的文化產生很大的影響。如中華民族是社會主義國家,他們看重集體的力量,所以在飲食上就形成了“飲食所以合歡也”的集體主義思想;而西方是資本主義國家,他們看重的是個人主義的力量,強調人與人之間的相互競爭。這也為中西方不同的聚餐方式打下基礎。

(三)價值觀信仰的原因。在中國,自古流行以左為尊,古籍《易經》中就有“男為陽,女為陰;背為陽,腹為陰;上為陽下為陰;左為陽右為陰”。而且加上長期占統治地位的是儒家思想,即以君、父、夫、長為尊、為先,以臣、子、妻、幼為卑、為后,進而形成了貴賤有等、夫妻有別、長幼有序的行為標準??傊?,在中國將長幼有序,尊重長者,以左為尊作為安排座位的標準。在西方的基督教傳統里,右具有積極主動的含義,左則是被動消極的:右意味著未來、善,左意味著過去、惡。所以在西方左邊為偏座,按照男左女右之說,男士一般做女士的左邊,而且人們通常將女士優先、尊重婦女作為宴會排座位的標準,同時也是宴會上其他行為的標準。

二、宴會差異的具體表現形式

(一)飲食內容的差異。西方人在飲食上多是肉類和乳制品,如牛肉、雞肉、豬肉、羊肉、魚以及牛奶、奶油、奶酪等,蔬菜和水果等則作為輔食或配料。而中國自古以農業文明占主導地位,在飲食內容上,以糧食作物為主,輔之以蔬菜和少量肉類,植物類菜品在飲食結構中占著主導地位.據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的蔬菜有600多種, 比西方多6倍(萬建中1995)。

(二)餐具的差異。由于中國長期受農耕文化的影響,喜歡和平與安定的生活,反對侵略,而且喜歡使用熱騰騰的食物,由此中國人采用聚餐制,所以只能使用筷子導熱慢的餐具,而且使用筷子溫文爾雅,極少出現一些不雅動作,對待食物是相當溫柔。相反,西方國家由于受狩獵文化的影響,喜歡爭強好勝和樂于冒險,喜歡實用肉類,所以必須使用刀叉等比較鋒利的餐具。

(三)座次安排的差異。傳統的中式正式宴會采用圓桌,因為中餐的上菜方式,圓桌可以更好的照顧到每個人夾到菜。座次方面,一般主人會坐在正對門的地方,為的是看到客人及時作出迎接的準備。通常最重要的客人會安排到主人的左手邊,第二重要的客人則被安排到主人的右手邊,以此類推。相反,在西方因為菜品不是很多樣,多采用長桌,而且每人面前是同一份菜式。在座次方面,通常男女主人會分別落座在長桌的兩頭,男主人在正對大門或是包房入口的一頭,女主人則在背對門的那頭。男主人的右手邊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一主賓客,而左手邊為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二主賓客;女主人右手邊的第一個位子為男性第一主賓客,左手第一個位子為女性第二主賓客,以此類推,男女穿插而坐,可以保證就餐時對面一定是異性,左右兩邊也是異性。

(四)出席時間的差異。準時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一個普遍適用的概念,然而文化背景的差異會導致對這一概念的理解也不相同。在參加宴會時,由于中西方文化模式存在較大差異,中西方人在出席時間上的差異也表現得較為突出。在中國宴會中,時間的多樣化模式使客人更傾向于“遲到”,往往在規定時間的半小時之后到達。對于這種“遲到”現象主客雙方都習以為常,并不將之視為對主人邀請的一種輕視或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而在西方國家中,各種活動都會按照預定的時間的時間開始,宴會要求參會者準時到達,否則將被視為沒有禮貌,是對主人以及其他客人的極大不尊重。

(五)進餐禮儀的差異。中餐的進餐禮儀體現一個“讓”“和合”的精神。由于在中國人們喜歡坐在一起進餐,共同夾一個盤子里的菜,所以當宴會開始時,所有的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嘴時,才表示宴會開始,即客隨主便。而主人一般先給主賓夾菜,請其先用。當有新菜上來, 請主人、主賓和年長者先用以示尊敬。主人還要招待好客人,時不時要給客人夾菜,詢問客人的需要還要勸酒勸菜,一定要使客人吃好喝好。

西餐進餐禮儀傳達的是一種“美”的精神。西方人們習慣各點各的菜,即使是大家吃同一道菜,人們也會使用公共餐具把菜盛到自己碗中實用。在飯店聚餐時候人們認為是公共場合,所以整個進餐過程中人們相互之間交談要輕言細語,不高聲喧嘩。而且在宴會上不但要衣著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并要求坐姿要端莊。其次,進餐時不能發出不悅耳的聲音。

總之,研究中西飲食文化中宴會禮儀的差異,可以使我們更好地了解西方的宴會飲食特點,同時也總結我們自己的宴會飲食特征,以取他人之長,補己之短,汲取一切先進的觀念,摒棄我們文化中的糟粕,改善和提高我們的飲食品質。中國飲食應積極吸取西方飲食中合理一面,做到飲食結構合理,營養搭配均衡,同時在參加宴會時應該做到準時。

【參考文獻】

[1] Chang K C.Food in Chinese Culture: Anthropological and Historical Perspective [M]. USA: The Vail Ballou Press Inc., Binghamton, N.Y.,1977.

[2]卞浩宇,高永展.論中西飲食丈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2).

篇7

關鍵詞:文化差異;日常交際;禮儀

中國正以飛速的發展與世界接軌,跨國交際日益增多。中國與西方國家的接觸越來越多。中(東)西方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由此也對交際禮儀方面有一定的影響。在中(東)西方文化都非常重視人際交往。但交往的觀念交往的方式都有著明顯的差別。

一、打招呼

中國人路遇熟人總愛寒暄道:“吃飯了嗎?”“到哪兒去?”“上班呀?”等。在我們看來這是一種有禮貌的打招呼用語,而若你跟西方人這樣打招呼“Haveyouhadyourmeal?”“Whereareyougoing?”他們則會認為你想請他吃飯或者干涉其私事,會引起誤解。西方人見面,通常招呼道:“Hello!”“Howdoyoudo!”“Niceday,isn’tit?”

二、感謝

對于別人的贊揚,中國人通常表示謙虛,并有一套謙虛之詞,象“慚愧”、“哪里”、“寒舍”、“拙文”等。而西方人總是高興地回答“thankyou”以表接受。中國人用“謝謝”的場合較西方人少,尤其是非常親近的朋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不常說“謝謝。”而西方人整天把“thankyou”掛在嘴邊,即使是親朋好友和家庭成員之間也常如此。中國人收到禮物時往往放在一邊,看也不看(生怕人家說貪心)。而西方人收到禮物時要當著客人的面馬上打開并連聲稱好。

三、招待客人

中國人殷勤好客,一杯杯地斟酒,一遍遍地上菜,客人不吃不行,不喝也不行,使西方人覺得難以對付。而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yourself,Please!中國人送客人時,主人與客人常說:“慢走!”“小心點!”“再見,走好?。 薄澳銈冞M去吧!”“請留步”等。而西方人只說:“ByeBye!””Seeyoulater!””Seeyounexttime!””Goodnight!”

四、節日禮儀

中國和英語國家的文化差異還顯著地表現在節日方面。除中國和英語國家共同的節日(如,NewYear’sDay)處,雙方還各有自己獨特的節日。中國有theSpringFestival,theDragonBoatFestival,Mid—AutumnDay.等,英語國家有”Valentine’sDay(情人節),Easter(復活節),Aprilfool’sDay(愚人節),ThanksGivingDay(感恩節),ChristmasDay(圣誕節)等。中西方節日的風俗習慣也很不相同。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表現得無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如果當面打開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貪財”的嫌疑。而在英語文化中,人們對別人送的禮品,一般都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且欣然道謝。

五、詞匯語言的文化

英語詞匯在長期使用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地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評價。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顒踊蛳矐c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days”(節假日)。尤其在中國,紅色象征革命和社會主義等積極意義,但在英語中“red”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flag”(引人生氣的事)。還有當看到商業英語中的“inthered”,別以為是盈利,相反,是表示虧損,負債。在教學中,文化教育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能主動地,自學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比如: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中西文化在稱呼,招呼語等等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教學中。又如:利用多種渠道,多種手段,吸收和體驗異國文化??梢允占恍┯⒄Z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了解外國藝術,歷史和風土人情等。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六、文化等級觀念

中(東)方文化等級觀念強烈。無論是在組織里,還是在家庭里,忽略等級、地位就是非禮。盡管傳統禮制中的等級制度已被消除,但等級觀念至今仍對東方文化產生影響。在中國,傳統的君臣、父子等級觀念在中國人的頭腦中仍根深蒂固。父親在兒子的眼中、教師在學生的眼中有著絕對的權威,家庭背景在人的成長中仍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另外,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代同堂。在這樣的家庭中,老人幫助照看小孩,兒孫們長大后幫助扶養老人,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依賴,互相幫助,密切了親情關系。:

在西方國家,除了英國等少數國家有著世襲貴族和森嚴的等級制度外,大多數西方國家都倡導平等觀念。特別在美國,崇尚人人平等,很少人以自己顯赫的家庭背景為榮,也很少人以自己貧寒出身為恥,因他們都知道,只要自己努力,是一定能取得成功的。正如美國一句流行的諺語所言:“只要努力,牛仔也能當總統?!保↖fworkinghard,evencowboycanbepresident.)在家庭中,美國人不講等級,只要彼此尊重,父母與子女可直呼其名。他們的家庭觀念往往比較淡薄,不愿為家庭做出太多犧牲。

當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導致的禮儀上的差異還有很多,比如服飾禮儀、進餐禮儀,秘書禮儀等等,由于篇幅等多方面的制約,在此不能一一深入探討??傊?,中西方之間有各自的文化習慣,由此也產生了不少不同的交往習慣。因此,隨著我國進入WTO經濟的發展和對外交流、貿易的不斷增加,我們不但有必要在與外國人交往或者前往別的國家去之前,了解對方國家的禮儀習慣,而且必須加強專業禮儀人才的培養,提高全民禮儀意識,這不僅是對對方的尊重,也給我們自己帶來了便利,不但能避免了不必要的麻煩與誤會,還能在現代社會的多方競爭中爭取主動,取得良好的結果或效益。

參考文獻:

【1】鄧炎昌,劉潤清,《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方文惠主編,《英漢對比語言學》,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

【3】胡文仲,《文化與文學》,《外語教學與研究》,1994年第1期

篇8

關鍵詞:英語教學;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措施

中圖分類號:G63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3)-05-0164-01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就需要對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進行必要的分析,這樣才能更好地對其研究,提出相應的對策,更好地英語教學的發展。具體來說,中西方文化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差異:

1.存在的差異

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在歷史的發展過程中關于信仰、宗教等方面也幾經變遷,最后行為了儒家、道家、佛家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我們經常會說“仁愛”、“陰陽”、“神明”、“菩薩”、“如來”等詞匯;而在西方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基督教在其生活工作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而這種文化,就使得在其語言中出現和基督教有關的詞匯,諸如我們熟悉的angel(天使)、religion(宗教)等。

2.生活狀態、環境存在的差異

在西方的文化中,很多詞匯都是和英國的環境有著很大的關系的,其很多詞匯中都很航行、水、魚等涉及到大海的詞匯有關,諸如我們比較熟悉的a ship in the sea(萍水相逢之人);all at sea(不知所措);to teach a fish to swim(班門弄斧)等;我國主要的還是以陸地環境為主,有關航海、大海等方面的詞匯并不是非常多,但是我國生長竹子,所以有相應的勢如破竹等相關的詞匯,地理環境、生活方式存在的差異,也使得雙方在語言表達上存在著一定的差異。

3.歷史典故存在的差異

雙方的典故的來源不一樣,西方典故主要來自于《圣經》、喜劇、英美文學、羅馬神話等方面,諸如Achilles' hee(l唯一致命弱點)、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等;我國的歷史典故則包羅甚廣,不但包括名著小說,還包括民間傳說,一些正史、野史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其中比較經典的“曹沖稱象”、“刻舟求劍”、“烽火戲諸侯”等,這些內容都反映了我國深化的歷史文化內涵。

4.價值觀存在的差異

西方注重自由、民主,自我意識比較強力,這種“自我”(self)的觀念已經深入其文化中,具體體現在self-absorption(自我專注)、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等方面。而我國講究的是先人后我的思想,講究的是奉獻,大局觀念和全局意識非常強烈,諸如“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就充分的體現了這種思想。

5.風俗習慣存在的差異

中西文化的差異還體現在風俗習慣上,諸如我們認為將人家喚作狗是十分不禮貌的用法,但是英國人卻將狗作為昵稱。諸如此類風俗習慣在中西的文化中體現之處比較多,在這里就不一一贅述。

6.社會禮儀存在的差異

我在我國的家庭文化中,“謝謝”這個詞很少被提到,家長照顧兒女,兒女孝順父母被當作理所應當的事情,這主要是受到我國深厚的倫理積淀的影響。如果偶然在家庭成員中說出了“謝謝”,反而疏遠了彼此之間的關系。而在西方的社會禮儀中,“thank you”被使用的頻次非常高,幾乎在所有人之間都會遇到。在這里就體現了雙方社會禮儀方面存在的差異。

二、加強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的措施

在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存在的差異之后,就需要為改善這種狀況而努力,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英語教學的長遠發展,使學生能夠在文化背景的支撐下更好地學習英語,激發其學習英語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來說,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強對應于文化內涵的滲透

中西方文化存在著一定的差異,這些差異使得學生在學習的時候有可能產生疑惑,這樣就限制了學生的縱向深入和橫向發展,對于學生英語的終身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制約。為此,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不但應該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教育,還應該在教學中滲透相關的文化內涵,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長遠發展。語言和社會是分不開的,其是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并且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在不同時代其呈現出不同的特色。在語言中不但傳承著民族的文化、風俗、歷史等,還影響到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理念,對于人們的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只有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加強對文化內涵的滲透,加強對社會文化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加深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潛能,更好地促進其英語水平的提高。

2.完善相關西方文化方面的素材

“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要想更好地進行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教育,就需要擁有足夠的素材,只有加強對英語國家相關文化的了解,開展相關的情境對話、實踐活動,才能更直觀地向學生展示英語文化中的人文風俗、地理文化、神話典故等方面的內容,這樣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其更加自覺地加強對西方文化素材的挖掘,加深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這樣就能使其更好地明白中西方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使其更加分明地利用英語進行交流。

3.挖掘和擴展教材中的相關的文化知識

教材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如果離開了教材,那么在當前的社會環境下,學生的英語成績將很難保證。進行中西方文化差異教育要為學生的能力素質的提升服務,因此,教師在進行相關的安排的時候,應該充分考慮到教材的要求,聯系教材輸入相關的文化,只有津貼教材,才能使這些西方文化知識能夠更好地提高學會僧的英語能力和水平。此外,教師還可以安排相關的活動,來對教材進行相關的擴展,諸如英語角、興趣小組等,只有盡量創造真實的情境,才能激發學生交流、溝通的興趣,才能增加其溝通、交流的能力。

參考文獻

篇9

關鍵詞:外貿企業 文化軟實力 商務禮儀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速發展,特別是中國加入WTO、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之后,對外的商務活動日益頻繁,國內企業如何更好地走出去,以自身蘊含著中西方優秀文化的商務禮儀,與不同文化背景的經濟對手加強了解、減少摩擦、密切合作,為企業提供不竭之力量源泉,成為中國對外企業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課題。以往評估一個企業,主要看其業績的高低,但現在業界卻已經普遍認識到,企業跟一個家庭和一個國家一樣,沒有優秀的文化傳統和知識儲備,是不可能使企業具備可持續發展的能力的。一個不健康、不健全文化的企業是無法不斷創新,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機遇和挑戰的。香港經盛國際執行董事葉生說過一句話:“人類因為夢想而偉大,企業因為文化而繁榮?!?/p>

一、企業文化及商務禮儀

企業文化是企業在構建發展中,逐步形成的被全體員工所認同、遵守,帶有企業特色的價值觀。它是企業經營準則、工作作風、企業精神、道德準則、經營目標的總和。企業文化,是傳承著本地區、本民族的歷史傳統,遵循著新時代的文化觀念和行為準則,體現著不同地區、民族、國家的共同價值觀和道德規范等企業意識形態,它是由價值觀、精神狀態、行為方式、信息符號等組成的企業特有的文化形象,它對企業能力的形成、發揮和保持起著根本性的作用。

商務禮儀作為企業文化內容的一員,對形成自身優秀的企業文化,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培育企業優秀精神,塑造企業良好形象,構建企業社會的和諧關系,特別是在促進對外企業文化交流,建立真實的、坦誠的相互關系,使商務交往更有效等企業實踐中具有特別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它是企業交往時表示尊重和友好的行為道德規范,涵蓋商務交往中的方方面面,因此, 從小到見面致禮,大到履行商務契約的各種商務交往活動中,不能因為不了解雙方企業文化背景的不同, 使商務禮儀的疏漏導致:小則失去商機,大則損害國家形象。

二、從文化形態看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五千年的傳承和發展,優秀的歷史文化,使中國贏得了“禮儀之邦”的美稱。中國人也以溫文爾雅、彬彬有禮的風采面對于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表現為“天人合一”,重視人倫與自然的和諧,主張“親親為大”,孝悌為人之根本;重視群體與個體的互補,強調群體與個體的同中有異,異中求同,形成了謙虛、忍讓、柔中有剛的傳統性格;重視以義取利,以道養器。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以義取利更是其主流意識形態,在義利發生矛盾時,主張“克己復禮”、“見利思義”,甚至舍生取義。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精粹,也應是中國企業文化的精髓。但近代以來,人們對大道取法自然的認識及遵循越來越弱,見財起意,情、理、法, 次序鮮明,做任何事情,法律意識雖有但先要看人情、再講道理,好大喜功、互相拆臺,憂患意識和奉獻精神不強, 時間觀念和進取意識較難經受住考驗,這成為制約中國對外企業文化健康發展的嚴重弊垢。

目前,世界經濟秩序以美國為瞻首,西方企業文化也以美國文化為代表,契約文化是其主要特點,這與美國這個新興的混合型多民族融合,以及簡單的社會結構分不開,這種關系鏈條沒有像中國以血緣為基礎那樣復雜,他們宣揚個人利益至上, 追求個人權益的最大化, 追名逐利是個人的本能, 也是人生存的目的, 在追求個人利益和權利過程中,不考慮道德不道德。競爭而實用、功利而無情成為西方文化的主流,主導著社會人生。他們相信法律,認為只有法律才能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只有依靠法律才能保護個人的權利,制裁侵犯人權者。他們擅長抽象邏輯思維,非常注重個人的生命價值和尊嚴, 形成率直、豁達、硬朗的文化品格。當然,隨著現代經濟、科技、交通和各種信息傳媒的全球化發展,有力地促進了中西方文化的交流,西方一些有識之士也發現并認真研究中國傳統文化的優秀之處,雖不是很得要領,但并不影響其逐步在社會、生活、經濟等諸多領域的運用,這也為中西方企業文化的接觸和交融,推動全球經濟文化的健康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

三、揚長避短,培育異中有同的商務禮儀

商務禮儀是商業活動中參與人員相互尊重而又比必須遵循的禮儀準則。商務禮儀包含的內容繁多, 涉及到商務活動如言行舉止、吃喝穿衣、待人接物、禮儀贈品等的各方方面面。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會導致不同的商務禮儀。中西方企業文化的差異,使商務活動交往者形成了不同的價值觀和思維、行為方式, 深刻影響著人際關系和交往模式, 對商務禮儀等的相互融合, 構成了潛在的障礙。這就需要我們充分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點,并以此做好與西方文化的契合,使兩種企業文化得以共榮而又不失各自的風采。在商務交往中,商務禮儀應當遵循三個原則:本于尊重、善于表達、形式規范。對于尊重,不同的文化有著不同的理解, 表達形式也不同。所以, 商務禮儀要考慮環境、氛圍、文化背景等因素。比如交換名片,中國人往往比較主動索要名片,以表示自己對對方的好感和重視;而在西方人的眼里, 向對方索要名片是不禮貌的、冒失的行為, 一般都是等著對方主動提供名片。初次商務交往中, 中國人多表現的較為矜持,禮儀方式含蓄而不太外露,對西方人有時候的那種大大咧咧、直截了當的交流方式感到太露骨, 從心里認為西方文化底蘊淺薄,太沒涵養,甚至粗魯無禮;而西方人的方式較為直接、坦率,他們認為中國人特別狡猾,不直率, 善于猜測別人意圖,談判對手琢摸不透。因此, 在同對外商務交往對方的初次接觸前,應盡可能多地了解對方企業文化中的商務禮儀, 及時調整自己的禮儀方式, 盡量避免溝通障礙, 要抱著入鄉隨俗的心態,有禮有節地去適應對方。同時, 增強企業文化意識, 尊重對方的文化習俗。既要理解他國文化、習俗及企業業務慣例有所了解, 又要對其文化等進行消化吸收,去偽存真,除劣用良, 即在某種程度上與自身企業文化取得交融,進而得以超然豁達,不陷于對方文化禮儀的框框之中。同中有異,不失本企業文化之特色;異中有同,不失大同世界之禮儀,以創設一個輕松愉悅的商務交往環境。

中國人講究人情味,好面子,這種面子文化滲透于中國人幾乎全部的生活, 也體現在了企業文化中。如在商務談判時, 如果要在“面子”與“利子”這二者中選擇的話, 中國人往往會傾向“面子”,而西方人則看重“利子”, 西方人會直接了當地跟你談利潤的問題。商務談判前的見面寒暄也存在著企業文化的差異。中國商者認為首次見面,得給人家留下個好印象,所以熱情地為客人沏上茶,說上一些看似與商務談判無關的話題,這樣一是盡了地主之儀, 二是在問候中盡可能多的了解對方的情況,做到了心中有數。西方商人會唔時的禮儀方式較為簡單,握個手,報下家門,然后開門見山,直奔主題,談判合同的簽署是其唯一的目的,他們認為見面漫??樟氖遣粍照龢I,是在浪費金錢,長時間的閑談那是工作以外的事情。這就需要中國企業商者多做好事前功,盡量在商務交往中不給對方留下禮儀繁瑣等不良影響。

在商務禮儀的語言選擇和運用方面, 西方人簡潔、明了,表態不含糊,愛辯論,口氣硬朗,甚至武斷,他們認為個人意見的表述是正當的權利,也有利于解決問題,他們不會去過多地考慮是否有“人情味”。而中國企業文化主張“以和為貴”,注重通過商務禮儀創造和諧的商務活動氛圍。也許會為保全雙方的臉面,而使用一些模糊的甚至暖昧的語言,對對方存有異議,往往是遷回陳述自己的見解, 盡量避免摩擦,以尋求友誼的建立和長久性合作的可能性。

在簽訂商務契約禮儀方面,中西方對待商務契約的態度不太一樣。西方企業非常重視契約的權威性,契約一旦簽署就會嚴格執行。而在中國企業受傳統文化的影響,更注重的是信譽這就實際上出現了是重視法制還是重視人情的企業文化差異。美國學者帕伊曾感嘆:“許多美國商業者認為,中國人只須用口頭約定,或點一點頭,就可決定協議或協議生效的可能?!痹诮鉀Q商務契約糾紛禮儀中,中國企業文化習慣從道德上考慮問題,重視“一言九鼎”、“一諾千金”。一旦發生糾紛和爭端,首先想到的是如何贏得周圍輿論的支持,很多應該利用法律來解決的問題,中國商者人習慣于通過輿論來發揮道德層面的作用。而西方企業、商人卻恰恰相反,對于糾紛的處置,他們以契約為標準,慣用法律的手段,從法律上尋找突破,良心和道德的作用暫不考慮,他們會全力發揮律師的作用,由律師出面去處理糾紛。一些中國企業非得通過復雜的人際關系網去解決的糾紛,在西方人眼里卻不以為然。

作為國際商業經濟活動,其蘊含的企業文化交往的內容涉及面非常廣, 但可以看出,商務禮儀的重要性,其作用不只貫穿于商務交往活動的整個過程,其影響力所產生的效應會遠遠大于一個商務活動具體過程的結果。不拘禮節得看什么時候,有時野外手抓玉米餑餑是一種樸實,但到了廳堂之上手抓饅頭也許就是一種粗俗。在具體的商務交往活動中,文化差異的所形成的禮儀更是千差萬別,既與交往者本身文化素質有關,也與交往雙方企業文化的交合相關。企業文化差異是一種客觀存在, 它沒有先進和落后之別。國外企業來到中國開展商務活動需要“中國化”。面對復雜的國際環境, 中國企業進軍全球市場也需要“他國化”,對外商務文化一定要適應當地文化和習俗,以中西合璧的商務禮儀, 贏得經營者或合作者的心,確保商務交往活動取得實效。

參考文獻

[1]張慶和《實用商務談判大全》[M] 北京 企業管理出版社 1999.

[2]賈玉新《跨文化交往學概論》[M] 上海 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3]胡文仲《跨文化交往學概論》[M] 北京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99.

篇10

在跨文化交際下中西方文化差異沖突是多方面的,筆者簡述比較常見的幾個方面。

(一)價值觀方面。在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價值觀念方面的差異表現的是比較明顯的。西方人比較理性,更強調邏輯思維能力,他們把理性分析作為認知事物的主要方式,注重邏輯性。而東方人往往更加感性,東方人的思維模式體現為直覺性,認知事物往往依據事實感受。西方人尊崇的是個性發展,這從西方學校的教學方式中就可發現,他們提倡的是人生價值與自我個性成正比。而東方人更強調群體性,從我們國家的方針政策中就可看出,對人的培養是從整個國家和民族的利益出發,尤其重視人的群體價值和道德中的奉獻品德。

(二)對隱私的態度。想必在外語學習中我們都學習過西方詢問女士年齡是一件非常不禮貌的事情,而在東方來說這根本不是問題,這就體現出東西方文化中對隱私態度的差異。東方人隱私觀念不強,極其愿意和親朋好友傾訴自己的幸福與苦悶。而西方人則極其重視個人隱私,注重營造個人空間,不愿意和別人提及,更不希望有人干預。

(三)待客文化。東方人總是大擺筵席,有時甚至會以喝酒的多少來衡量關系的親密程度,在飯桌上,東方人往往相互敬酒,互相夾菜。而西方人強調個人權益,他們絕不會勸友人做其為難的事,更不會相互夾菜或勸酒,而是隨客人意愿而為。

二、面對中西文化差異如何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通過上文中所提出的中西方文化差異幾方面的表現,我們不難看出中西方國家在思維方式、宗教禮儀、文化習俗、生活方式等方面表現出的沖突成為阻礙跨文化交際能否順利進行的關鍵。那么如何能有效順利的開展跨文化交際呢?筆者認為應該從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入手。

(一)提高非語言交際能力。在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上,我們必須認識到非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性。例如,西方人的交流善于使用眼神傳遞感情,因此他們往往用目光交流的時間較長,而東方人卻由于羞澀和禮儀問題不會長時間的直視交際對象,正是因為一些中西方非語言方面的信息存在差異,所以可以在了解西方文化和行為習慣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交際方式中非語言的因素,提高跨文化交際成功率。

(二)提升語言綜合能力。要想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光有扎實的外語理論基礎或流利的口語能力都是片面的,要將這兩者相結合。既要了解某門語言的語法知識、語言發展歷史、語序習慣等加強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又要提升語言技能,包括聽說讀寫譯的能力,作為口語交際的主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