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頸疏通理療方法范文

時間:2023-11-03 17:51: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肩頸疏通理療方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肩頸疏通理療方法

篇1

【關鍵詞】 針灸理療;頸椎?。慌R床分析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3.691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735-02

頸椎病屬于常見骨科疾病,其主要是患者在間盤退行、頸部受損及頸椎增厚等影響因素下,頸椎出現骨質增生、韌帶肥厚及間盤突出等綜合性癥狀。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提高,頸椎病發病率也不斷上升[1]。同時隨著人們體育鍛煉的減少,工作方式的變化,頸椎病呈現低齡化現象,對患者生活質量造成嚴重影響。本文就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給予針灸理療,并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具體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70例頸椎病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研究組35例患者中,男20例,女15例;患者年齡在42至72歲間,平均年齡為52.6歲;疾病類型:9例神經根型、11例頸型,6例椎動脈型、4例交感型。對照組35例患者中,男18例,女17例;患者年齡在43至71歲間,平均年齡為51.8歲;疾病類型:10例神經根型、12例頸型,5例椎動脈型、3例交感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不存在統計學意義(P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患者常規藥物進行治療,以起到血管擴張、消炎止痛、改善血液微循環等作用。觀察組:給予針灸理療,主要包括:①穴位針灸。給予電頻針刺,以天柱穴、風池穴、列缺穴、內外關穴、合谷穴、曲池穴、頸夾脊穴等作為主要針灸穴位,并依據頸椎病類型進行配穴。頸型頸椎病者應配以后溪穴、養老穴;椎動脈型頸椎病者配以四神聰穴、完骨穴;神經根型頸椎病者應配以八邪穴、手三里穴、肩齲穴;交感型頸椎病者配以太沖穴、三陰交穴、太溪穴、三里穴[2]?;颊叩脷庵?,需留置針,加以疏密波與連續波進行針刺,時間為25min。每日針灸1次,7d為一個療程。如果患者屬于寒性體質,可給予溫針灸進行治療,利用長度2cm左右的艾條,置入到針柄上,然后將其點燃即可進行針灸。針灸完成后,在頸肩局部照射電磁波,時間為15min。②輔助理療。患者針灸結束后,需給予患者推拿放松,患者前額用左手扶穩,指導患者頸部慢慢向后伸,然后用右手手指自枕骨的粗隆下慢慢向內、向外進行推拿,直到患者耳乳突起部位。再者對患者小神經、大神經進行按摩,用左手將患者頭頂扶穩,而右手中指與食指相互并攏,然后于鎖骨重點處對臂叢神經進行按摩。最后,對頸部神經各個壓痛點進行彈撥,對頸部后肌群進行拿捏,對岡下肌進行點壓。

1.3 療效標準 治愈:患者頸椎陽性體征、臨床癥狀完全消失,肢體功能均得到有效恢復;顯效:患者頸椎陽性體征、臨床癥狀得到顯著性改善;有效:患者頸椎陽性體征、臨床癥狀有所改善,但是改善效果并不明顯;無效:患者頸椎陽性體征、臨床癥狀無變化,甚至出現加重現象。

1.4 統計學方法 本研究數據由統計軟件SPSS17.0處理,計數資料有x2進行檢驗,組間對比用t進行驗證,如果P

2 結 果

2.1 臨床療效分析 研究組:治愈19例,有效10例,無效1例,有效率為96.7%;對照組:治愈9例,有效15例,無效5例,有效率為83.3%,研究組臨床治療有效率較對照組高,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2.2 并發癥分析 研究組:1例頸心綜合癥、1例吞咽障礙,發生率6.7%;對照組:2例頸心綜合癥、2例吞咽障礙、1例視力障礙,發生率16.7%,研究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P

3 討 論

頸椎病多見于中老年群體,其臨床癥狀表現為頭痛、頭暈、上肢麻痹、頸肩疼痛及肌肉萎縮等。頸型頸椎病患者主要由于睡臥姿勢不當、頸部受損或者頸部受寒等導致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則由于頸部間盤突出、退化或者破裂,進入到經椎間孔,或者頸椎椎骨出現骨質增生癥狀,使得頸椎椎間孔有所縮小,神經根受到壓迫導致的;椎動脈型頸椎病則由于頸部椎骨發生錯位,導致頸椎動脈縮小,血流受阻,腦部出現缺氧、缺血等癥狀導致;交感型頸椎病,主要是頸椎發生退化,肌肉和筋膜相粘連,使得血管與交感神經受到擠壓[3]。

頸椎病臨床治療方法有很多,但因頸椎的脊髓階段相對較高,大大增加了手術治療風險,甚至引發神經損傷、高位截癱,所以臨床上多提倡給予保守治療。本研究就我院收治的頸椎病患者,分別給予常規藥物與針灸理療進行治療。臨床研究表明,常規藥物臨床治療效果并不理想,病情復發現象嚴重,并發癥較多。而針灸理療,依據頸椎病類型,選擇不同的針灸穴位,能夠起到疏通經絡,改善氣血的作用,而加以輔助理療,主要包括電磁波、推拿、按摩、點壓等,能夠對頸部叢神經與臂叢神經受到刺激,肩臂、頭頂及枕后出現麻竄或者酸脹感,以使經絡得到疏通,氣血得到調理,血液循環得到改善,水腫癥狀得到消散[4]。但是并不是所有頸椎病患者都適合針灸理療,神經根型、椎動脈型、交感型及頸型頸椎病患者,手術治療效果難以明確,且手術風險相對較高,所以選擇針灸理療比較理想,而頸椎間盤明顯突出患者,神經根或者脊髓嚴重受壓,且骨刺相對較大,不適合針灸理療,需給予手術治療[5]。研究結果表明,與常規治療組相比,針灸理療組臨床治療效果更為顯著,且并發癥較少。

總之,給予頸椎病患者針灸理療,能夠提高臨床治療效果,減少并發癥,促進患者病情康復。

參考文獻

[1] 江淑紅.針灸理療治療104例頸椎病療效分析[J].中醫臨床研究,2011,7(18):84.

[2] 肖綠萍.針灸理療治療頸椎病療效探析[J].健康之路,2013,8(01):90.

[3] 沈萍.針灸理療治療218例頸椎病療效分析[J].醫藥前沿,2012,7(03):76.

篇2

【關鍵詞】肩背肌筋膜炎;超聲中頻;走罐治療

肩背肌筋膜炎又稱肩背肌纖維炎,是臨床常見的軟組織疾病。2008年1~11月筆者運用超聲中頻加走罐治療本病60例,效果滿意,現報道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診斷標準:本病好發于兩側肩胛崗上下窩及上背部,局部酸痛,肌肉僵硬,有沉重感,勞累后癥狀加重,背部有固定壓痛點或痛性結節,病程較長者其癥狀可波及下頸部及背腰結合部,有反復發作病史,X線檢查排除頸肩部骨質病變。

1.2 一般資料:本組患者60例,其中男22例,女38例,年齡最大73歲,最小16歲,病程最短1w,最長10年。

2 治療方法

2.1 超聲中頻治療:采用沈陽新圳醫用電子儀器公司生產的C2T-8型電腦康復治療機,將中頻輸出線與輸出LA或RA插孔正確連接,超聲頭作負極,將輸出LA或RA做正極,將濕襯墊放于導電片黑色導電面并用固緊帶將其固定于左側腓腸肌處。超聲導電耦合劑均勻地涂在患者的皮膚上(局部用酒精消毒),選擇治療處方(正旋波變調中頻疊加超聲波)超聲頭垂直緊密接觸皮膚并輕輕移動治療,以壓痛點及兩側膀胱經為治療重點,治療中要隨時添加超聲導電耦合劑。

2.2 走罐治療:患者肩背部涂劑,醫者用閃火法拔小號火罐,用右手握住罐子,著力于后方,上下來回推動,約推動火罐5~10次,使患部皮膚潮紅,間有明顯紫黑色瘀點為度。

超聲中頻治療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拔罐治療隔日1次(或以皮膚瘀點消退膚色基本正常為度),5次為1個療程。

3 療效觀察

3.1 療效標準:臨床治愈:癥狀全部消失,隨訪1年無復發;顯效:癥狀顯著減輕,基本無痛感;好轉:癥狀有所減輕,但仍有痛感;未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

3.2 治療結果:60例肩背部肌筋膜炎患者用上述療法治療后,追蹤隨訪,經統計臨床痊愈20例(33.33%);顯效35例(58.33%);好轉5例(8.67%);無效0例;總有效率為100%。

4 討論

肩背部肌筋膜炎多因肌筋膜組織的急性損傷或慢性勞損所致。臨床主要以肩背部疼痛為突出表現,患部可觸及條索狀物或硬結,壓痛明顯。據有關資料統計,本病的發病率在我國中青年人群中顯著增高。祖國傳統醫學認為該病的發生多因風寒濕邪侵襲,或脾胃虛弱,筋失濡養而發病,或因肝失疏泄,氣血郁滯不暢,復感風寒內閉,內外相干而致。超聲中頻疊加療法是一種電聲結合的新療法,它能通過超聲機械震動改變細胞內部結構,提高細胞的代謝功能,增強細胞活力,起到細胞按摩作用,增強患處血液循環,使局部組織氣血通暢,則肩背部肌肉,筋膜等結締組織因炎癥而發生的疼痛及伴隨癥狀得以解除。走罐能祛風除濕、活血化淤、散寒止痛,可疏通經絡中雍滯的氣血,經絡疏通則癥狀消除。故兩者結合具有較好的療效。本病患者平時要注意勞逸結合,以及肩背部的合理運動,更要注意防寒保暖。超聲中頻治療是近年來理療領域又一新的治療方式,現將應用中的一點體會介紹給各位同仁,敬請指導。

【參考文獻】

篇3

關鍵詞 頸椎病 綜述 非手術治療

頸椎病又稱頸椎綜合征, 是因椎間盤變性、突出, 頸椎骨質增生, 韌帶鈣化等蛻變而造成頸神經根、椎動脈、交感神經、脊髓被刺激受壓引起頭痛、頭暈、頸肩上肢部疼痛發麻、胸痛甚至是下肢痙攣性癱瘓等的一種病變。頸椎綜合癥一般多發于40 歲以上年齡者; 或長期從事伏案工作者, 如電腦操作員、繡織工人、文職工作者等; 或經常從事頸肩部負重者,如體操運動員等。

根據不同臨床表現頸椎病分為五種類型: ①神經根型表現為頸項疼痛, 向上可牽至枕部及后腦, 向下可牽至到肩背及向上肢放射, 肌力減弱, 手指麻木, 持物無力。②脊髓型表現為頸項疼痛不明顯, 四肢僵硬麻木, 進行性無力, 下肢癥狀的出現早于上肢。③椎動脈型表現為頸肩痛或枕區痛, 頭痛、眩暈、耳鳴、耳聾、惡心及視物模糊。④交感神經型表現為枕部痛連及頭痛或偏頭痛, 眼窩脹痛, 視物模糊, 心悸, 胸悶, 四肢發涼, 局部多汗, 手指端發紅發熱, 舌麻等。⑤混合型臨床上出現兩型或兩型以上癥狀者。

1 治療方法

1.1 牽引適用于脊髓型以外的各型頸椎病, 可以緩解疼痛, 減小椎間盤壓力, 緩解神經根受壓。倪紅聯[1]等認為對CSA 患者的頸椎牽引應選擇地進行,用“頜枕帶輕重量間斷性牽引”對47 例頸椎不穩的CSA 患者進行牽引治療, 效果顯著。龔星軍[2]等人采用頸肩牽引, 手法松懈, 俯臥旋轉, 手法拔伸, 圓枕療法, 對108 例2 個療程后治愈67 例, 好轉35 例, 無效6 例, 總有效率為94.4%。鄒越彬[3]等人采用JOYIIB型多功能頸椎治療儀進行為時10~20min 重量為體重10%~20%重量牽引結合推拿手法對風池穴、頸夾脊穴、肩井、頸椎椎旁壓痛點、頸肩部、肩胛骨內側緣、上臂、前臂等處采用揉、接、點、拿等手法, 配合局部滾摩擦法。

1.2 推拿和按摩具有通經活絡、協調陰陽、正骨理筋、消腫散瘀、解痙鎮痛的功能, 能改善局部血液供應, 解除椎間盤突出物壓迫神經, 分離軟組織粘連。力量由輕到重再到輕, 由淺入深。幅度由小到大。以患者耐受為度。力求做到柔和、深透、連貫、流暢、沉穩、著實、簡捷、高效。張少全[4]采用肩背痛區滾法5min, 痛點揉法、彈撥法5~10min, 頸夾脊、風池、風府、肩井、天宗及背部阿是穴施點按法對137 例患者治療, 治愈98 例(71.4%), 好轉35 例(26.27%), 總有效率為97.81%。吳鑫亨[5]取穴風池、天鼎、大椎、肩中俞、肩井、天宗、肩貞、曲池、手三里、合谷(頭疼痛眩暈加印堂、頭維、太陽、率谷等: 視物模糊、目脹加睛明、攢竹、魚腰、絲竹空。), 配以按、揉、撥、拿、動為主, 搓、捏為輔的純手法治療238 例患者。治愈212例(89。08%), 顯效18 例(7.56%), 總有率99.16%。杜桂琴[6]采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 包括局部按摩、針灸、拔火罐, 口服氯唑沙宗片1 片/1 次, 3 次/1 天, 或芬必得1 片/1 次/1 天, 在此基礎上加頸椎和頸部肌肉足底反射區按摩, 在相應耳穴貼壓王不留行籽。結果發現療效明顯且復發率(36.8%) 低于對照組(52.9%)。韋貴康[7]采用一系列手法對頸椎進行整合。手法包括: 調骨類、理筋類和對癥類。調骨類用于骨關節輕度移位患者, 理筋類用于軟組織損傷者, 對癥類用于一些突出癥狀患者。2~3 天做1 次, 7~10 天為1 個療程, 1~2 個療程療效顯著。

1.3 針灸針刀治療是在治療處刺入, 到達病變處進行輕微切割、剝離, 疏通經絡, 順暢氣血, 從而達到止痛去病的目的。湯國祥[8]等以針刀為主治療頸椎病, 治愈率為89.6%, 有效率為96.9%o 吳素芹[9]采用針刀治療+封閉治療+正骨手法治療頑固性頸椎病,總有效率為86.5%o 柯于麟[10]運用TDP+電針、手法治療, 再輔以靜滴丹注射液等綜合治療椎動型頸椎病152 例, 顯效115 例, 總有效率100%。

1.4 理療目的是活血化瘀、鎮靜止痛、緩解痙攣和加強保護性抑制。理療可加速炎癥水腫消退, 改善神經血供, 松弛肌肉。朱隨芝[11]等人用針刺和醋療20~30min,治愈率94%, 總有效率為100%。陳慶法[12]采用北京產YYD- 335 型音樂電治療儀, 電極并置于C6 以上橫突體表, 選用迪斯科現代曲、西班牙斗牛士和廣東音樂走馬等樂曲, 每天1 次, 每次30 分鐘,10 次為1 療程。120 例患者治愈81 例(70.9%), 有效32 例(26.6%), 無效3 例(2.5%), 療效比對照組頸帶牽引顯著。

1.5 圍頸和頸托目的是使頸椎制動、牽張, 緩解肌肉痙攣, 鞏固療效。謝志強[13]等人采用低溫塑板為材料的頸托, 使頸椎相對固定, 佩帶后頸椎前屈、后伸及旋轉動作均限制在10~15 度。佩帶1 小時休息1 次, 間隙做頸頸部前屈、后伸、旋轉動作, 并重復5~8 次。除進食、睡覺、洗漱均佩帶, 持續2 月。治療有效率為87.5%, 顯著于常規治療組(藥物、理療等)87.5%。郭丁選[14]等人采用中藥液(透骨草、伸筋草、紅花、當歸、天麻、川芎等30 味)置于頸部, 開啟自行研制的電圍頸治療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每次30分鐘, 每天1 次, 15 次為1 療程。結合小針刀在頸部壓痛點、結節或條索狀物進行剝離松弛, 解除肌肉痙攣及神經血管卡壓狀態。110 例患者治愈83 例(75.5%), 好轉27 例(24.5%), 總有效率100%。

1.6 藥物藥物治療是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清熱涼血為主。鐘康華[15]采用2%利多卡因5ml、曲安萘德40mg、維生素B1100mg、維生素B12500mg、生理鹽水10ml 等藥物對頸椎患側注射, 1 次注射一側,1 周注射1 次, 最多不超過3 次。51 例患者治愈30例, 占58.8%, 顯效16 例, 占31.4%, 有效5 例, 占9.8%, 總有效率為100%o 范東[16] 采用中藥(鉤藤25g, 葛根30g, 天麻10g, 川芎10g, 桃仁10g, 紅花10g, 當歸10g, 赤芍10g, 茯苓10g, 澤瀉l0g, 半夏10g, 丹參15g, 白術l0g)結合針刺百會、風池、腎俞、

脾俞、內關、關元、豐隆、足三里等穴位對50 例患者治療, 治愈30 例, 占60%, 顯效18 例, 總有效率96%。

1.7 西方手法

1.7.1 關節松動技術(jioint mobilization): 是澳大利亞的麥特蘭德(Maitland)主創, 所以稱為Maitland 手法, 又稱澳式手法[17]。主要手法程序為: ①分離牽引,一般松動, 緩解疼痛; ②垂直按壓棘突, 增加頸椎屈、伸的活動范圍; ③垂直按壓橫突, 增加頸椎旋轉的活動范圍; ④垂直松動椎間關節, 增加頸椎側屈和旋轉活動范圍; ⑤側方推棘突, 增加頸椎側屈的活動范圍; ⑥后伸擺動, 增加頸椎屈、伸的活動范圍; ⑦側屈擺動, 增加頸椎側屈的活動范圍; ⑧旋轉擺動, 增加頸椎旋轉的活動范圍。雷邁[18]采用Maitland 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57 例, 治愈49 例, 好轉5 例, 無效3 例, 有效率94.7%o 雷邁[19]采用Maitland 手法治療椎動脈頸椎病, 每日1 次, 每次30 分鐘, 10 天為1個療程, 有較好的臨床療效, 效果明顯優于常規療法的對照組。

1.7.2 麥肯基(Mckenzie)治療技術: 是由新西蘭治療師Robin Mckenzie 創立的, 主要通過姿勢矯正和醫療體操來治療頸腰痛的方法。引進力學原理主要靠患者自己完成練習, 感受痛區或痛點。出現“向心化”現象, 說明治療所采用的運動方向或是正確的,如果疼痛向外周擴散, 則治療是錯誤的[20]。預防是麥肯基一大特點, 因為預防的重要性不亞于治療。彭小文、張盤德[21]采用Mckenzie 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頸回縮位置做頸前屈、后伸、旋轉, 停1 秒后回中立位?;颊卟荒茏孕型瓿傻尼t者幫助其完成。1 年后復發率5.8%低于傳統推拿治療的對照組22.6%o趙強、肖少華[22]毛玉容、黃東峰[23]認為Mckenzie 治療法效果優于其他常規治療法。章巖、高恒強[24]認為Mckenzie療法治愈率高于對照組、復法率低于對照組, 并且在預防頸椎病中作用明顯。

2 非手術治療方法的注意事項

2.1 非手術治療頸椎綜合癥的適宜人群①輕度頸椎間盤突出癥及頸型頸椎病; ②早期脊髓型頸椎病, 癥狀輕微者; ③不能耐受手術的年老體弱者, 預期頸椎手術后療效不明顯者; ④手術恢復期者; ⑤輕型椎脈型頸椎病; ⑥輕型神經根型頸椎病; ⑦頸椎病的診斷尚未明確需要觀察者。

2.2 禁忌癥頸部急性炎癥、頸部急性損傷、頸部惡性腫瘤、頸部新鮮骨折、頸部結核。

3 結論

頸椎病發病因素主要是頸椎退行性改變, 但在治療上, 應根據不同臨床表現利用先進的診療手段,因人而異, 把握最佳治療時機, 綜合治療才能取得良好療效?,F在, 在治療頸椎病研究上已經取得很大的成績, 但仍然存在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第一, 治療方法較多, 同一病、同一個癥狀的手法治療方式差異也很大, 手法順序差異也較大, 甚至相反。第二, 治愈后復發率較高。第三, 相對其他治療方法文獻而言,頸椎病運動療法的科學文獻寥寥無幾。第四, 在療效評估上也缺乏統一性和客觀性, 多憑醫者主觀評定,主觀因素大, 相互可比性小。如果在治療發面有更嚴格、更統一的診療技術和評判標準, 在臨床方面有更多、更科學的實驗研究支持而不是憑單純少數的權威、專家的經驗, 醫療康復學科將會有更好更快的發展, 而這些將是廣大醫護、體育工作者今后的一個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倪紅聯, 羅志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選擇性牽引治療, [J]浙江臨床醫學2000.9(2)

[2] 龔星軍, 應曉健,等.牽引結合手法治療頸椎病療效觀察, [J]中醫正骨2005.5

[3] 鄒越彬, 鄔強.非藥物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54 例體會, [J]按摩與導引,2006.8

[4] 張少全.按摩治療頸椎137 例, [J]按摩與導引,2006.6

[5] 吳鑫亨.按摩手法治療238 例頸椎病體會, [J]按摩與導引2006.4

[6] 杜桂琴.足底按摩及耳貼壓法治療頸椎病19 例, [J]陜西中醫, 2006.27(1)

[7] 韋貴康.頸椎損傷性疾病的整合手法, [J]中醫正骨, 2006.5(P3)

[8] 湯國祥, 蓋飛月, 湯兵祥.以針刀為主治療頸椎病, [J]中醫正骨2000.6

[9] 吳素芹.針刀配合其他療法治療頑固性頸椎病74 例, [J]中醫研究.2000.2

[10] 柯于麟, , 汪祖光.綜合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52 例臨床分析, [J]按摩與引導2006.9

[11] 朱隨芝, 韓英.針刺醋透治療儀治療頸椎病50 例, [J]菏澤醫專學報1998.1

[12] 陳慶法.椎動脈型頸椎病的物理療法, [J]中國康復, 1997.2

[13] 謝志強,等.佩帶頸托對頸性眩暈的療效分析, [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5)

[14] 郭丁選,等. 電圍頸加小針刀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110例, [J]人民軍醫, 2004.47(10)

[15] 鐘康華, 招仕富.頸前筋膜注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推病的臨床觀察, [J]按摩與引導2006.7

[16] 范東.中藥配合針灸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J]中醫正骨,2005.5.

[17] 燕鐵斌.頸椎疾患松動手法, [J]按摩與導引1995.3(P36)

[18] 雷邁.Maitland 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J]按摩與引導2006.6

[19] 雷邁.應用Maitland 手法治療椎動脈型頸椎病, [J]中國療養醫學2006, 8(15)4

[20] 徐輝. 麥肯基治療技術治療頸椎病, [J] 中國臨床康復2003.2

[21] 彭小文, , 張盤德.Mckenzie 法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應用, [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5.7(27)7

[22] 趙強, 肖少華,等.Mckenzie 方法配合微波和低調波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的療效觀察, [J] 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06.1(28)1

篇4

到底是什么樣的醫術敢于做出如此承諾?

科學治療白癜風不再犯

綠色循經減肥一次見效

彭醫師自己曾是白癜風患者,20年前,他開始潛心研究白癜風的致病原因及治療機理。白癜風是一種皮膚色素脫色的皮膚病,皮膚色素存在于皮膚及毛囊內的黑色素細胞內,黑色素細胞產生的黑色素在酪氨酸酶的作用下,由酪氨酸酶轉化為多巴,再經一系列生化過程而成。當這個過程發生障礙,導致酪氨酸酶活性減少,甚至消失,繼而使黑色素生成減少、消失,結果會使局部皮膚呈白斑樣,甚至影響毛發也會發白。

白癜風雖然難治,但彭醫師在祖傳的基礎上潛心研究,通過對皮膚的生理、人體生化、遺傳、免疫等多項研究,針對白癜風的病理創建了新療法,采用天然的中草藥,經過巧妙組合配方研制成中藥配方,對治療白癜風取得了顯著療效,目前已取得國家發明專利,并且得到臨床驗證。

該療法能夠疏肝補腎,理氣解郁,化瘀通絡,調節氣血,恢復臟腑,并能夠迅速滲透細胞壁膜,從而激活色素細胞,恢復色素細胞的正常代謝功能,改善血液循環,調節血粘度,外擦藥物,激活真皮酪氨酸酶的活力,促進黑色素合成,使黑色素獲得新生,從而在短期內祛除白斑。通過眾多患者的臨床使用,具有見效快,不易復發等特點,為久治不愈的白癜風帶來希望和福音。

綠色循環減肥技術是彭醫師在針灸減肥的臨床基礎上,總結出來的用手法減肥的特效方法,對減肥有獨到之處,特點是減肥無痛苦、無副作用,為純手法減肥。其減肥原理為;疏通經絡,打通經絡,刺激相關穴位,調控大腦中樞神經,大腦中樞神經發出指令,將多余的脂肪從脂肪庫里游離出來,經分解、消耗,通過汗腺、大小便排出體外。不打針,不吃藥,不要任何外用藥及儀器,不需節食,根據減肥者的身高、體重,換算出超標脂肪,只要超標脂肪在20斤以內,大多數都能在一個療程內減掉。在減肥的同時對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脂肪肝、女性月經不調、痛經內分泌紊亂、更年期綜合癥等均具有一定輔助治療作用。

三位一體治療腰肩盤突出有奇效

中風患者一個療程痊愈

針灸能更好地改善血液循環,促進組織修復。彭醫師臨床治療頸肩腰腿痛等疾病均有特效,頸椎病、肩周炎、腰椎間盤突出癥、網球肘、關節炎等都屬于傷筋,軟組織包括有筋膜、肌肉、肌腱、腱鞘、關節囊、滑膜、椎間盤纖維環等,可因直接外傷、間接外傷或長期勞損而產生一系列的病理變化,其損傷有局部組織肌肉牽拉、纖維破裂、肌腱撕破、肌腱滑脫、韌帶破裂、關節囊撕破,以及關節或軟組織勞損等。

傷筋主要癥狀是疼痛、瘀腫和功能障礙,早期疼痛劇烈,局部迅速腫脹,無骨擦音,被動的還能活動,損傷較輕的可以做輕動作,有的還可負重,嚴重不能活動,暫時失去勞動力,慢性傷筋,有的無明顯外傷史,有的有慢性疲勞傷史。因患病部位不同,勞損的組織結構不同,可有各不相同的癥狀,或隱痛、或酸痛或腫脹,或功能障礙,其癥狀因勞累或受涼而加重。

張秀珍,女,37歲,家住盱眙,于2006年10月8號到彭醫師的理療中心就醫?;颊?年前腰間盤突出壓迫坐骨神經,在盱眙醫院接受針灸治療半年,病情有所好轉,后斷斷續續疼痛。10天前病情加重,不間斷劇痛,臥床不起。CT掃描發現第四、五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右側坐骨神經,表現為劇痛,臀部及小腿外側放射性疼痛。彭醫師采用豪針針刺,迅速進針出針的治療方式,通過良性刺激,把信息反饋到大腦,大腦發出指令,良性信息迅速反饋到病變部位,從而達到消炎止痛的效果。彭醫師又配合火針,散血化瘀,祛風散濕,再配合火罐把濕寒瘀血拔出體外。三位一體療法迅速見效,第一天治療后,患者疼痛癥狀明顯減輕,短短幾天便可下地走路,疼痛逐漸消失,只有右小腿有麻串感,一段時間后消失、痊愈,至今未發。

彭醫師治療中風后遺癥有特效要緣于他對中風原理的深刻認識和辨癥施治。腦血管后遺癥又稱中風后遺癥,主要是中風后氣虛血阻,脈絡淤阻,風痰阻絡,或肝腎虧損,精血不足,筋骨失養所致,分為多種病癥。彭醫師明辨閉脫二癥,閉為實證,脫為虛,閉癥有要辨別陽閉與陰閉,陽閉多屬風熱,陰閉多屬風痰,了解了上述機理后,彭醫師辯證治療中風,效果奇佳。

有位老年女患者,名叫薛光美,年齡68歲,3年前得腦梗塞留有后遺癥,曾到處治療無效,后來到彭醫師的理療中心。來時右側偏癱,行動不便,需別人攙扶,且手指彎曲,不能活動。彭醫師對其施行一次火針灸治療,再配合中藥辨證療法,臨床60年的秘方。治療后患者連說“三年間從沒有現在這樣輕松過”。經過幾個月治療,患者走路不需要人攙扶,不用拐了,手指能活動了,右手還能提半桶水。學費頸肩腰腿痛5800,白癜風15000;中風15000,減肥15000,全學50000,全學免費傳授治療牛皮癬,蕁麻疹,濕疹技術均特效。每月18號開班,30號結束,限額30名以內,包教包會。

地址:安徽省明光市澗溪平衡理療康復中心 彭立新

電話:0550-8061138

篇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9.104

頸椎病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治療上以保守為主。本文主要闡述物理療法、頸椎牽引、手法按摩、小針刀、針灸等非藥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體會以及掌握頸椎病各型的特點、康復評定的目的?,F就康復科以非藥物療法治療頸椎病的體會報告如下。

明確診斷,掌握各型的病理特點,防止誤診誤治

頸椎病是一種進展緩慢的頸椎退行性疾病,多見于中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椎間盤水分減少,彈性減弱,向外膨出,椎間隙變窄、椎體骨質增生,使頸椎椎管狹窄或椎間孔變小、變形,直接壓迫或刺激脊神經根、脊髓、椎動脈或交感神經,引起一系列臨床癥狀。頸部長期受風寒、勞累、反復落枕、坐姿不良、外傷或老化均可導致本病的發生和發展。

臨床各型頸椎病各有其特點,如神經根型頸椎病以上肢疼痛、麻木為主癥;椎動脈型頸椎病以眩暈為主癥;交感型頸椎病則出現交感神經興奮或抑制癥狀,有頭部、眼部、心臟、周圍血管等癥狀;脊髓型頸椎病則以肢體運動障礙為主癥。

診斷原則必須具備以下3個條件:①具有比較典型的癥狀和體征;②頸椎病的X線片及其他檢查證明椎間分級退變,并壓迫神經血管;③影像學檢查存在神經、血管壓迫與刺激,同臨床表現具有明確的因果關系。

輔助檢查資料必須完備,據病情不同做頸椎X線拍片,頸椎CT、磁共振、頸顱多普勒、頸部血管超聲檢查等。醫生必須明確頸椎病的發病機理,熟悉頸椎的解剖及體檢檢查,除外頸部發育不良、結核、腫瘤、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引起的頸部癥狀,確保醫療安全,只有正確的診斷方可施行正確、安全的治療。

進行康復評定,明確治療目的

頸椎病的康復評定目的是明確頸椎病損害的性質、范圍、程度及變化趨勢,籍以制定合理康復方案,選擇康復療法、評定康復效果及功能預后。

頸椎病的評定可分為基本項目評定和專項評定。一般狀況評定包括頸椎的活動范圍、肌力、感覺和反射、疼痛與壓痛點,肌電圖和神經傳導測定,影像學和生活活動能力的評定等。專項評定有頸椎穩定性評定、頸椎間盤突出功能評定等。目前,以日本骨科學會對脊髓型頸椎病的17分評定法應用較為普遍。

康復的目的:減輕頸神經根、硬膜囊、椎動脈和交感神經的受壓和刺激,解除神經根的粘連和水腫,緩解頸、肩、臂肌痙攣,增強頸部肌肉力量,保持頸椎穩定。

選擇恰當合理的治療方案,因人、因病、因時治宜

頸椎病的保守治療方法繁多,臨證應據患者不同情況、醫院條件、設備及醫生技術專長,靈活選擇。

基本治療是臥床休息,避免各種誘發因素。臥床休息可減少頸椎負載,有利于椎間盤關節的創傷、炎癥消退,減輕或消除癥狀。頸托、頸圍可選用,同時避免受涼、受累、不良姿勢等各種誘發因素。

物理療法適合大部分患者,運動療法需慎重。物理療法具有鎮痛、消除炎癥組織吸收、減輕粘連、改善局部組織與腦、脊髓的血液循環、調節自主神經功能,延緩肌肉萎縮并促進肌肉恢復等功能,可根據實際情況選用石蠟療法、紅外線、磁療、直流電離子導入、超短波、微波、中頻等。運動療法活動量應由小到大,頻率由慢到快,避免過勞,對椎動脈型、脊髓型患者“轉頭”等動作幅度宜小或慎用,以防摔倒等意外的發生。

頸椎牽引是常法,要領需掌握,脊髓型慎用。頸椎牽引適合于肌型、椎小關節功能紊亂及椎間盤突出或膨出的神經根型頸椎病,并非所有頸椎病都適用,尤其是脊髓型頸椎病,應當慎用,以免加重脊髓損傷程度,牽引時必須掌握好牽引的角度,牽引的時間和牽引重量三個要素。

按摩療法簡便廉,手法熟練忌粗暴。手法按摩可疏通經絡,減輕疼痛麻木、緩解肌緊張與痙攣、加大椎間隙與椎間孔、整復滑膜嵌頓及小關節半脫位、改善關節活動度等,臨床有傳統按摩及關節松動術等方法,要求治療前對患者病情應有全面的了解,手法要得當,切忌粗暴,對骨質疏松患者及脊髓型頸椎病患者慎用或忌用,診斷不明確禁用板法及關節松動術。

小針刀療法是特色,選點是關鍵,安全是前提。采用小針刀閉合性局部松解疏通枕后肌群、枕下三角肌群及背肌肌群,對局部的粘連、瘢痕等病灶進行松解剝離,從而消除無菌性炎癥,達到消炎鎮痛,恢復頸項部軟組織生物力學狀態。該療法對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效果佳。選擇正確的治療點是確保療效的關鍵,治療點大多分布在頸背肌的起止點上,臨床可根據病情,輔助檢查結果選5~10點治療,對年老體弱及其他臟器病變較嚴重者當慎用。術后作手法進一步鞏固療效。一般作2~6次即可治愈,可作為神經根型、椎動脈型頸椎病的首選用治療方法。

針灸辨證施治,重視針刺補瀉手法?!邦i椎病”可屬中醫之“眩暈”、“頭痛”、“肢麻”、“痹證”等范疇,有因心脾虧損、氣血不足,不能上充髓海而發;有因腎陰不足,肝失潤養,肝陽上擾清竅所致;有因素屬濕盛之體,過食厚味,聚濕成痰,上蒙清竅為病;或因頸部過度勞損,復感外邪日久導致經絡阻塞,氣血運行不暢所致。臨床可分為氣血不足、經脈閉阻、肝陽上亢,痰濕中阻、腎精不足等癥型。一般針灸處方為:①神經根型多選:風池、風府、肩井、曲池、外關、合谷、后溪、阿是穴;②脊髓型多選:大椎、肩中俞、頸夾脊、肩井、絕骨、陽陵泉等穴;③椎動脈型多選;風池、天柱、百會、太陽、完骨、頭維等穴;④交感神經型多選:百會、四神聰、太陽、勞宮、足三里、三陰交、內關等穴,辨證:頭暈可加聽宮、暈聽區、平衡區、百會施灸;頭痛選加太陽、率谷、印堂等穴;肢麻選加扶突、極泉、內關等;惡心、嘔吐選加內關、豐隆等;肝腎不足加太溪、太沖;痰濁中阻者加中脘、足三里、豐隆。臨癥需據病情不同,靈活選擇處方,補瀉得當,方可取得較療效。

以上各法可單獨應用也可聯合應用。

篇6

 

關鍵詞:  針刺穴位;拔罐;頸項部疼痛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情況 32例患者中,男29例,女3例,年齡最小21歲,最大45歲。頸項疼痛27例,其中頸項部軟組織急性損傷類20例,男18例,女2例,年齡19~25歲;頸項部軟組織慢性損傷類7例,年齡19~25歲1例,26~30歲6例。頸椎病5例,其中頸椎間盤退行性改1例,損傷類4例,年齡30~45歲。病程最短1天,最長4年。

1.2 診斷 均經頸部X線攝片、CT或CRI檢查,符合頸項部疾病診斷標準。

1.3 治療方法

1.3.1 取穴 主穴:大椎、風池、天柱、肩井,配穴手三里、大抒、后溪及阿是穴進行治療。每次4~5穴交替選用。

1.3.2 工具 (1)毫針:根據病情及穴位選用28號1寸、1.5寸毫針。(2)火罐:根據不同部位選用不同型號的玻璃火罐。

1.3.3 手法 直刺穴位0.5~1寸,急性頸項部疼痛可用中等強度刺激,慢性頸項部疼痛,可采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20min,5min行針1次。拔火罐是在起針后,在大椎、肩井、肩外俞及阿是穴針眼處拔,以皮膚出現水泡或暗紫色為佳。一般急性病例留罐30min,慢性病例一般留罐20min。急性頸項部疼痛如落枕等???~2次針刺加拔火罐治愈。慢性頸項部疼痛一般需2~3個療程, 1個療程7~10天。中間休息2天。

2 治療結果

2.1 療效標準 治愈:癥狀、體征消失,活動功能正常,恢復工作;顯效:癥狀體征明顯減輕,活動功能正常;好轉:頸項疼痛癥狀減輕,活動功能有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無改變。

2.2 結果 32例中,治愈24例,顯效6例,好轉2例,有效率100%,治愈率75%。3 討論頸項部疼痛常見于頸椎間盤退變、頸肌勞損等,中醫理論認為頸項部疼痛屬“痹證”范疇,其病因主要是由于外因、內因兩方面因素造成。外因主要是感受風寒濕熱之邪并凝于脈絡,致使脈絡不通,不通則痛。《素問·痹論》曰:“風寒濕三氣雜至,合而為痹也……”?!端貑枴づe痛論》記載:“寒氣入經而稽遲,泣而不行,客于脈外則血少,客于脈動中則氣不通?!逼淠颂弁礄C制的總綱?!端貑枴け哉摗罚骸盃I衛之行澀,經絡時疏,故不通,皮膚不榮,故為不仁”。營衛因風寒之邪而運行不暢,閉阻不通,臨床表現則為疼痛。內因主要是由于正氣不足?!端貑枴吩唬骸罢龤獯鎯?,邪不可干邪之所奏,其氣必虛”[1]。我們知道經絡具有聯系臟腑組織、運行氣血、傳導感應、協調生理活動的作用,故《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而經絡的生理功能是通過“經氣”來實現的。機體以經絡為途徑,通過“經氣”傳注,把氣血輸送到全身各部分,以供給營養;并通過“經氣”傳導來自機體內外的各種信息刺激,來調整軀體器官組織之間的功能活動,取得陰陽平衡協調,以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活動。而十二經脈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經的連接而逐一流注,所以,就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氣血通過經脈,內到臟腑器官,外達肌表,營養全身。大椎穴屬督脈,是手、足、三陽經與督脈之交會穴,位于第七頸椎棘突下。其功用可疏風解表,清熱通里。主治感冒、發熱、咳喘、頭痛項強,瘧疾、小兒驚風;風池與肩井穴都屬足少陽膽經,其體表循行路線起于目外眥經過環耳、側頭、側項、側腰、脅、下肢外側中到達足第4趾和大趾:風池穴位于項后,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陷中與風府穴平;功用:袪風解表,清頭明目。主治:頭項強痛,眩暈,目赤腫痛,近視;肩井:在肩上,在大椎(督脈)與肩峰連線的中點處。功用:通經理氣,豁痰開郁,主治:頭項強痛,肩膀背痛,手臂不舉,乳癰,難產。天柱穴亦屬足太陽膀胱經,其體表循行路線是目內眥、頭項第1側線、背腰1、2側線、下肢外側后、小趾。天柱穴位于第1、2頸椎之間(啞門)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功用:疏風解表,通經止痛。主治:頭痛項強,肩背痛,落枕,急性腰扭傷。配穴:肩外俞、后溪亦屬手太陽小腸經,其經體表循行路線是:小指、上肢外側后、肩胛、頸、耳前、目內眥。肩外俞位于第一胸椎棘突下(陶道)旁開3寸。功用:舒筋散風。主治:肩背痛,頸項強急。后溪:手太陽小腸經的“輸穴”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督脈,其經體表循行路線為小指、上支外側后、肩胛、頸、耳前、目內眥。其穴位于第五掌指關節后橫紋頭,握拳擊取之。功用:散風舒筋,通督脈。主治:頭項強痛,落枕,耳鳴耳聾,癲狂,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瘧疾。手三里屬手陽明大腸經,其經體表循行路線為次指、上肢外側前、肩前、頸、下齒、鼻旁。位于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肱橈肌凹陷處。功用:上肢不遂,肩臂疼痛,腹痛,吐瀉。由于上述穴位,所屬經絡循行都經過頸項部及肩部,而經穴具有主治本經病證的共同作用,同時還能反映十四經及其所屬臟腑的病證。還可根據病情遵循“循經取穴、以痛為輸”的原則,取阿是穴配合治療。通過針刺這些穴位,以適量的刺激激發經絡的協調陰陽作用從而達到“瀉其有余,補其不足,陰陽平復”的目的以發揮其調整虛實的功能。同時,因共同作用亦加強其“經氣”的傳注,把氣血輸送到病變部位,而起到對頸項部疾病的治療作用。拔罐法是一種物理療法,通過負壓的作用,使毛細血管擴張、局部充血,通過機體的調整功能,以疏通氣血,宣泄風寒濕邪,從而直接改善局部狀態,而達到治病的目的。大椎穴袪風通絡、肩井穴通經理氣、肩外俞舒筋散風,對因寒濕風等誘因引起的頸項部疼痛,有很好的活血化瘀、強筋健骨、強壯肌肉、鼓舞氣血之效加強其針刺效果。針刺穴位拔針后,在大椎穴、肩井及肩外俞穴或阿是穴處進行拔罐,可繼續有效地刺激穴位,達到疏通經絡,激發人體之陽氣的,平衡其陰陽,調理臟腑的功能。由于基層部隊官兵大多比較年輕且因軍事訓練及應急任務較多,多以頸肌勞損和急性損傷性疼痛為主,所以,遵循主次相配,上下相配、左右相配、遠端近端相配及疼痛點阿是穴等針刺原則進行治療,常收到較好的療效,值得在基層部隊使用和推廣。

篇7

【關鍵詞】 肩周炎;針刀;臭氧;療效

DOI:10.14163/ki.11-5547/r.2016.02.060

肩周炎是臨床的常見病、多發病, 多發在50歲左右的中老年人, 女性多于男性, 發病慢、病程長, 故又稱為“五十肩”、“凍結肩”。臨床上常表現為肩關節疼痛和功能障礙??蓪ζ湔5墓ぷ骷吧钤斐蓢乐氐挠绊憽D壳?, 臨床上治療該病的方法頗多, 但絕大多數療法的療程較長, 見效較慢。本研究對針刀結合臭氧局部注射療法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進行了觀察, 取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康復理療科2014年1月~2015年1月門診治療的肩周炎患者80例, 按照患者意愿分成對照組和治療組, 各40例。對照組男11例, 女29例, 年齡31~69歲, 平均年齡(47.3±9.1)歲, 病程1.0~6.2年, 平均病程(3.3±1.0)年;治療組男13例, 女27例, 年齡33~66歲, 平均年齡(46.2±11.6)歲, 病程0.3~4.2年, 平均病程(2.4±1.3)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診斷標準 所有患者均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診斷標準[1]。

1. 3 治療方法

1. 3. 1 對照組 采用電針治療。主穴?。禾熳?、肩前、肩貞、肩k、肩s;次穴?。罕坂?、曲池、外關、合谷、阿是穴等。操作方法:常規取穴部位消毒后, 取長度適度的華佗牌毫針刺入穴位, 行手法取得針感得氣后接SDZ-Ⅱ型電針治療儀, 選擇連續波, 強度以患者適宜為度, 留針時間約30 min/次, 1次/d, 7次為1各療程, 療程間休息2 d。最多治療2個療程。

1. 3. 2 治療組 采用針刀結合臭氧治療?;颊呷≈委焻^充分暴露側臥位, 先確定治療點, 一般以相應肌肉起止點和局部壓痛點做為治療點, 如岡下肌和岡上肌的止點、喙突點、小圓肌止點、肩胛提肌中點等, 一般每次選3~5個點。嚴格無菌操作下, 選取四號0.8 mm漢章牌針刀垂直刺入治療點, 平行于肌腱走向, 避開神經和血管, 刺入達骨面有明顯硬性阻力感后再稍后退1~2 mm即為治療部位, 分別沿各方向作切開剝離或點刺2~3下。針刀治療完成后, 再一次局部消毒, 用一次性5 ml牙科無菌注射器在CHY-31型臭氧治療儀上抽取濃度15~20 ?g/ml醫用臭氧, 每個治療點緩慢注入臭氧氣體約1~2 ml, 治療后用一次性無菌創可貼保護治療點, 并囑至少4 h保持局部干潔。每5天治療1次, 最多治療3次。

1. 4 療效判定標準[1]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出版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關于肩周炎的療效標準分為治愈、顯效、有效、無效??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5.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

2 結果

在所有治療結束時及3個月后分別進行了跟蹤隨訪。近期療效(結束時):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及治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肩周炎屬中醫“痹癥”范疇, 中醫認為發病原因比較多。如年老體衰、筋骨失于濡養、氣血虛損、肝腎不足等均可容易導致發?。婚L期勞累、喜肩部露臥、感受風寒、寒凝筋骨也是不容忽視的原因。故氣血虛損、血不榮筋為內因, 風寒濕邪侵襲為外因[2]?;颊唛L期筋脈粘連, 活動受限, 往往伴有明顯的功能障礙。肩周炎的治療方法比較多, 常見的有藥膏外敷、針灸、電針、針刀、關節松動術、神經阻滯、功能鍛煉等。目前臨床上應用的普通針灸療法具有疏通經絡、祛風散寒、利關節、止痛、調氣血等效果, 電針則是普通針灸基礎上通過加電刺激降低神經興奮性達到止痛及疏通肩部痹痛的作用。大多數現代針灸醫生喜歡采取此種方法治療肩周炎, 但存在止痛療效短暫、治療時間長、容易反復發作、遺留的功能障礙不能很好解決等問題, 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工作以及心理等多方面。針刀醫學是根據中醫針灸理論與現代西醫解剖理論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新醫學, 在治療慢性軟組織損傷所引起疼痛性疾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針刀治療可以松解肩周炎其粘連攣縮, 改善微循環, 使肩部疼痛得到緩解, 并可以大幅度改善患者局部的功能障礙。Moretti等[3]曾應用臭氧治療頸肩痛取得良好療效。臭氧具有較明顯的抗炎和鎮痛的作用[4]。臭氧為不穩定氣體, 在人體內接觸體液后很快轉化為氧氣, 而氧氣會對粘連組織進行機械分離[5]。作者同時也注意到臭氧治療肩周炎具有很多優點, 如臭氧制備簡單沒有耐藥性;臭氧不會產生二次污染;注射時不易發生局部感染;可以很快拮抗針刀治療后產生的局部疼痛感等, 容易讓患者接受下一步治療。

本研究表明, 治療組治療結束后及治療后3個月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綜上所述, 針刀結合臭氧局部注射治療具有簡單、方便、安全、價格低廉等特點, 能加強肩周炎的臨床療效, 是一種值得臨床研究的結合性方法, 值得在臨床上推廣。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1994:186-191.

[2] 李紹軍, 譙智泉, 喻鳳文, 等.阿是穴臭氧注射聯合推拿治療粘連期肩周炎臨床療效觀察.針灸臨床雜志, 2010, 17(5):140.

[3] Fujishita A, Khan KN, Masuzaki H, et al. Influence of pelvic endometriosis and ovarian endometrioma on fertility. Gynecol Obstet Invest, 2002, 53(Suppl 1):40-45.

[4] 卜克. 頸椎牽引配合穴位注射臭氧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20例.中醫外治雜志, 2008, 10(17):41-42.

篇8

【關鍵詞】中醫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綜述

【中圖分類號】R7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3-0123-02

頸椎病(cervical spondylopathy)又稱頸椎綜合征,是頸椎骨關節炎、增生性頸椎炎、頸神經根綜合征、頸椎間盤脫出癥的總稱,是一種以退行性病理改變為基礎的疾患。神經根型頸椎?。–ervical Spondylotic Ridiculapahy,簡稱CSR)是頸椎病中發病率最高的類型,伏案日久更是使其發病率只高不下,引起了學者們和人們的重視。筆者將2004年至今為止的相關文獻綜述如下。

1 推拿手法

[1]孫樹椿孫教授認為,手法治療應是頸椎病的首選。通過手法在人體病變部位及壓痛點上適度的機械性按摩刺激,對神經末梢與其周圍的無菌性炎癥組織起到間接的松解作用,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阻斷疼痛的傳導,起到“去痛致松,松則不痛”的治療作用。叢德毓等[2]采取頸椎旁神經根阻滯法加頸部扳動法進行治療,結果總有效率97.8%。周紅海等[3]得出結論:在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中,根據不同節段選用不同的調整椎體、關節的手法,比單純運用一種調整手法或純粹的軟組織按摩方法療效明顯。王曉升[4]選取58例神經根型頸椎病門診病人,先充分放松,再用拿法和撥法拿撥頸后部兩側僵硬的肌肉,手法輕重適度,之后點按風池、缺盆、極泉、肩井、臂、肘、曲池、小海、少海、手三里、內關、外關、列缺、合谷、神門等穴位,最后采用“提端法”。對于頸椎生理彎曲度消失的患者,囑其回家配合進行自身重力牽引。臨床治愈41例,顯效9例,有效6例,無效2例。張氏[5]運用點穴(風池、頸神經壓痛點、缺盆)鎮痛法、端脫旋轉法、松肌解痙法推拿三部曲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消炎止痛,疏通經絡,調理氣血,以達到“通則不痛”。葉兵[6]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分三步手法:準備手法(點、按、揉、捻、滾等法),扳法,善后手法(提、拿、劈、散、歸合等法)。通過三步協調,祛風散寒、舒筋通絡、行氣活血、調理臟腑、理筋整復。于氏等人[7]采用中醫導引與整脊治療,治愈率84.6%,總有效率96.66%。詹紅生等[8]采用分層隨機方法將納入的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分配至治療組或對照組,分別接受仰臥位拔伸整復手法或頜枕吊帶牽引治療,發現手法治療效果與年齡、病程、病情和中醫證型無顯著相關性,遠期療效亦佳。于氏諸人[9]采用前瞻性、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設計,且通過臨床試驗說明了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在主要癥狀、次要癥狀和總癥狀的緩解方面均有療效,且具有成本優勢。羅漢華等學者[10]指出,本體感覺反射療法針對神經根型頸椎病的治療有不錯的療效,表現在肌力改善情況及關節活動范圍改善上。

2 中藥療法

2.1 中成藥

宋敏等[11]證明了頸痛顆粒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陳君生[12]將152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例隨機分為頸康飲治療組(87例)和頸復康顆粒對照組(65例),結果證實了頸康飲不僅可明顯改善患者癥狀,還可以改善患者血液流變學病理變化,降低血清細胞因子IL一10和dCAM一1水平。韋丹[13]等發現芪葛顆粒具有行氣活血,通絡止痛之功效,加之安全,無毒副作用,且服用方便,對風寒阻絡型神經根型頸椎病尤為理想。申氏諸人[14]則通過臨床藥觀證實了頸痛平可通過改善局部血液循環有效解除局部水腫充血,從而解除神經根的壓迫和炎性物質對神經根的刺激而使癥狀緩解。雒曉東等[15]通過多中心隨機雙盲對照試驗的方法進行臨床試驗,結果顯示舒筋通絡顆粒能明顯改善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體征,可用于神經根型頸椎病及椎動脈型頸椎病中醫辨證屬于肝腎虧虛、氣虛血瘀證患者的臨床治療。

2.2 湯劑

楊氏等[16]發現白芍木瓜靈仙湯補肝益腎、強健筋骨、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驅除外邪而使神經根周圍組織水腫、充血盡快吸收,減輕粘連,但是對于椎間孔明顯狹窄、椎間盤明顯脫出者療效較差,需要配合其他方法。陳氏[17]選擇伸筋草湯加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19例(治療組),布洛芬片加牽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91例(對照組),治療組與對照組治療后癥狀、體征比較,P

3 針灸療法

李濤[18]的研究證明指針療法和針刺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均具有臨床療效和中醫證候療效,療效基本相當。且指針療法具有針灸、推拿雙重作用,是一種操作簡便易行、相對經濟安全的傳統治療方法,適于大眾推廣,尤適于畏懼針刺治療的患者。安氏等人[19]則明確點出,針刺夾脊穴治療頸椎病有很好的療效,且治療前景廣闊。張氏[20]利用懸鐘穴神經根型頸椎病,驗證了單穴治療具有取穴少、收效快、療效高、簡便易行、容易被患者接受等特點,而單穴用之得當,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21]腹針療法為薄智云教授所創,以神闕布氣假說為核心,形成一個微針系統,通過刺激腹部穴位,調節臟腑功能失衡來治療全身疾病,具有簡便、易行、安全、適應癥廣等特點。宣麗華等證明了腹針治療氣血虧虛型頸椎病更顯示優勢,腹針通過針刺腹部穴位直接調和臟腑陰陽,扶正祛邪,從而達到治療全身疾病的目的,體現了中醫治病求本的觀念。李氏[22]則明確提出“天宗穴蒼龜探穴法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有顯著的臨床療效。

4 針刀療法

張氏等[23]采用隨機對照分組方法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針刀牽引治療組(簡稱治療組32例)和牽引對照組(簡稱對照組32例)。結果兩組經Reddit分析P

5 綜合療法

龐建等[24]一致指出,對神經根型頸椎病,從針刺推拿手法和藥物三方面著手,以疏通經絡,通絡止痛,活血化瘀為基本治法是較好的治療方法。王朝陽[25]探討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綜合治療方法時,采用臥式手法牽引或機械牽引、手法整復、局部理療、頸椎椎旁肌或頸神經注射點注射配合頸肩保健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65例,有效率達98.8%。而夏玉光等學者[26]對50例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采用中藥內服、頸椎牽引、中藥丹藥外揉并TDP理療等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也說明了中醫綜合方法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組方科學、切中病機、藥簡力宏之特點,值得臨床推廣。劉小剛等[27]采用推拿療法配合中藥藥酒內服、消痹膏外貼綜合治療83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顯著,突出了中醫特色,標本兼治,徹底根除病邪、病根。王向陽諸人[28]運用牽引中藥熏蒸配合頸前筋膜擴張術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能有效地解除神經根型頸椎病神經根受壓,恢復頸椎生理彎曲度,緩解肌肉痙攣及疼痛,從而有效地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曾紹明[29]分析證明了辨證分型內服中藥配合頸椎牽引加手法按摩復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具有有效、安全、治愈率高的特點。陳東等人[30]提出,在醫生的手法治療的同時,配合耳穴壓豆、泥療法或蠟療法、指導病人正確使用頸部圍領、抗感染護理、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等特色的中醫護理,通過觀察114例神經根型頸椎病病人的治療情況發現療效甚佳。

6 小結

中醫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是臨床上的常用方法,特別是手法和中藥。手法治療頸椎病的作用機理,主要是通過改善血液循環,減輕椎動脈、頸神經的壓迫或刺激等途徑實現的。然而,這些研究結果并不詳盡,大都傾向于臨床癥狀的改變,而相關理化指標、物理學和力學方面的數據則相當缺乏。此外,從所選文獻可以看出,很多學者已開始采用現代化技術和科學的研究方法。今后研究工作者必當與時俱進,開拓思維,設計出一套安全可靠并切實可行的治療方案。另外,中藥的療效研究也局限在癥狀的探討上,有待進一步的深入研究。綜上所述,無論哪種保守治療在安全性、規范性和標準化療效指標上,仍有待進一步探討。我們堅信,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中醫藥的治療手段將會朝更科學更安全有效的方向發展。

參考文獻:

[1] 朱崢嶸.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1例[J].中國中醫急癥,2008, 17(5):697-698.

[2] 達德毓.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80例療效觀察[J].長春中醫學院學報,2004,2(20):23.

[3] 周紅海.分節段整骨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4,12(6):1

[4] 王曉升.中醫推拿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8例臨床觀察[J].按摩與導引,2007,23(8):17.

[5] 張廣英.中醫手法治療頸椎病200例臨床觀察[J].跨世紀科技成果與優秀論文630-631.

[6] 葉兵.側臥位定點扳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研究[D]廣東:廣州中醫藥大學,2006.

[7] 于兆華,陳福香,魏小麗,于霞,鄭秀玲.中醫導引與整脊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療效分析[J]. 中國臨床康復2004,8(2):346.

[8] 詹紅生,牛守國,吳健康,程英武,石瑛,石印玉,詹強,倪克鋒,范炳華,張杰,熊愛民,厲巧,謝遠軍,陳省三,張能忠,邵建萍[J].中國骨傷,2006,19(5):257-260.

[9] 于嘉,謝雁鳴,朱立國,于杰,張清.旋轉手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成本效果分析[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8,15(4):7-8.

[10] 羅漢華,郭友華,農文恒.本體感覺反射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分析[J].傳統醫學與康復,2009,24( 2):118-121. [11] 李全真.按摩牽引治療頸椎病318例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5,21(3):55.

[11] 宋敏,羅曉.頸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8,20(10):10-11.

[12] 陳君生.頸康飲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山東:山東大學,2006.

[13] 韋丹,方蘇亭,王世兵,馬方玉.芪葛顆粒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7,15(9):44-46.

[14] 申洪波,白云靜.頸痛平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80例療效觀察[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8,16(5):341-343.

[15] 雒曉東,梁德,劉金文,黃楓,陳新宇,胡國恒.舒筋通絡顆粒治療神經根型和椎動脈型頸椎病Ⅱ期臨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 ,14(4):48-50.

[16] 楊氵光,楊耀洲,趙瑪麗,程坤,王沖.白芍木瓜靈仙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中醫正骨,2008年,20(2):9-11.

[17] 陳小虎.伸筋草湯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06,10(6):536-537.

[18] 李濤.指針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黑龍江: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6.

[19] 安光輝,趙毅,孫鵬.夾脊穴治療頸椎病的理論與應用[J].中國臨床康復,2006,10(31):129-131.

?、蚱谂R床研究[J].中國中醫骨傷科雜志,2006 ,14(4):48-50.

[20] 張云凌.針刺單穴(懸鐘)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觀察[D].福建:福建中醫學院,2006.

[21] 宣麗華,甘海球.腹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中華中醫藥學刊,2008,26(10): 2126-2127.

[22] 李雪青.“天宗穴蒼龜探穴法針刺”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D].四川:成都中醫藥大學,2006.

[23] 張秀芬,俞杰.針刀三步神經定位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志,2004,12(2):14.

[24] 龐建,徐秀萍.針刺推拿結合中醫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60例[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 2009,11(6):195-196.

[25] 王朝陽.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65例[J].頸腰痛雜志,2004,(4):254?

[26] 夏玉光,梁潤英,張建福.中醫綜合療法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50例療效觀察[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8,3(9):540-541.

[27] 劉小剛,崔箭.推拿配合中藥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療效觀察[J].遼寧中醫雜志[J].2004,31(8):671.

[28] 王向陽,孫晴,孫義軍,劉波,龔福太.綜合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105例[J].現代中醫藥, 2007,2(5):64-66 .

篇9

【關鍵詞】頸椎間盤突出;中醫針灸;治療觀察

【中圖分類號】R24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315-01

頸椎間盤突出癥是指因頸椎間盤的纖維環發生破裂引起的髓核突出,繼而對脊神經根形成壓迫,所導致的一系列臨床癥狀與體征[1]。頸椎間盤突出癥可引發疼痛、暈眩、上肢麻木嚴重的可導致四肢癱瘓,對患者的正常工作與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干擾。為提高治療效果降低復發率,本院對21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采取了中醫針灸進行治療,取得了令人滿意的治療效果,并且經回訪證實不易復發,現將具體情況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入選資料為2007年1月~2010年1月間于本社康中心接受治療的42例頸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原則上將全部患者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21例。對照組中男13例,女8例;年齡為29~59歲,平均39.21±9.37歲;病程為3~28d,平均7.23±4.13d;9例C4~C5突出,10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觀察組中男12例,女9例;年齡為28~60歲,平均38.91±8.65歲;病程為2~30d,平均8.13±4.39d;8例C4~C5突出,12例C5~C6突出,2例C6~C7突出,1例患者合并2個椎間盤突出。兩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統計學可比性。

本次入選資料中排除脊髓型頸椎疾病并且伴有明顯的骨質增生、滑脫患者,或者伴有明顯的椎管狹窄患者;椎間盤的突出物大于椎管前后徑的30%,并且伴有下肢癱瘓或大小便失禁患者;MRI片顯示有明顯的脊髓變性患者;頸椎間盤突出物游離在椎管管腔的患者。

1.2 方法

1.2.1 診斷標準 依據《神經病學》一書中關于頸椎間盤突出癥的診斷標準,結合患者臨床癥狀與體征,參考患者頸椎MRI檢查結果確診。

1.2.2 常規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治療,以10mg地塞米松與125ml的20%甘露醇混合液,靜脈滴注,1次/d,連續輸注3d;前列地爾10μg加入到100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連續輸注10d;將1mg彌可保加入到10ml的0.9%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推注,2次/d,連續推注10d。

1.2.3 中醫針灸方法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給予中醫針灸進行治療,使患者取俯伏坐位或者側臥位,施針處皮膚給予常規消毒;主穴取病變頸椎節段處的夾脊穴與其上下相鄰的椎體間的夾脊穴,配穴取天柱穴、肩穴、合谷穴、肩外俞穴、曲池穴、風池穴、列缺穴、風府穴、膈俞穴、后溪穴、大椎穴以及外關穴;得氣后以瀉法施針,留針20分鐘,于夾脊穴、曲池穴及膈俞穴加施溫炙;1次/d,共治療5天,5天后以平補平瀉法施針,隔日1次,共治療5次。

1.2.4 療效判定標準 采用VAS視覺疼痛模擬評分法,于治療前后分別測評,以0分為無疼痛,10分為劇烈疼痛;以(治療后得分-治療前得分)/治療前得分×100%計算疼痛改善率[3],以疼痛改善率大于60%為顯效,以30%

1.2.5 統計學處理 治療結束時對比兩組療效,隨訪12個月統計兩組復發率。

2. 結果

觀察組顯效率為80.95%,顯著高于對照組38.10%的顯效率,具有統計學顯著差異性,P

療效及復發率統計對比表n(%)

3. 討論

頸椎間盤突出癥在中醫學理論中屬痹證等范疇,其病位于督脈,可累及手三陽經、膽經以及膀胱經[4]。因此取穴宜以督脈、膽經、膀胱經、手三陽經為主。病因主要有:年老機體功能衰退、筋骨失養以及肝腎不足;暴力沖擊以致筋骨外傷,造成氣滯血瘀所致經脈阻痹不暢;久坐少動,肌骨勞損等。頸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治療中,若患者神經根或者脊髓受到壓迫的癥狀十分嚴重則應采取手術治療,大多數以保守治療為主。常見的保守治療方法有藥物、牽引、手法推拿、針灸以及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的主要原則是緩解主要癥狀、止痛、疏通經絡,促使病變局部的炎癥與水腫消退,促進突出的間盤回納。

針灸治療應以局部選穴與經絡辨證選穴相結合。大多數患者的突出位于鉤椎關節之內側、后縱向韌帶之外側,此處是頸脊神經根所經過的部位,所以突出的椎間盤主要是對脊神經根形成壓迫,癥狀主要表現在手少陽三焦經與手足太陽經循行的部位之上并且可與手三陰經相關,因此取穴應取天柱、頸夾脊、風池、曲池、外關、合谷等為主,可結合患者的個體特征配合以大椎、風府、后溪、列缺、天井、足三里、膈俞等穴。風池、天柱與頸夾脊穴屬于局部取穴,具有舒通筋絡、驅邪止痛之功效;曲池、合谷與外關穴屬于循經取穴,分別屬于手陽明經及手少陽經,可起到調理氣血、疏通經絡的作用;大椎穴為督脈上源,可激發各陽經之經氣,收到溫通經脈的作用;后溪穴屬手太陽經,是八脈交會穴,與督脈相聯,經與大椎穴配伍可調理督脈、太陽經氣起到溫經去寒的作用;風府與風池穴相配伍,可以祛風散結、疏通絡脈;有血瘀證者可配以膈俞穴與合谷穴,以收到活血化瘀、疏經止痛之功效。

本次觀察組采取中醫針灸治療后,顯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并且經12個月隨訪證實中醫針灸治療不易復發,無毒副作用及不良反應,可于臨床治療中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馮永生.推拿手法治療頸椎間盤突出癥320例療效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1,3(6):55-55,58.

[2]王維治.神經病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594-594.

篇10

[關鍵詞]頸椎不穩;頸椎?。唤桓行?;保守治療;護理

交感型頸椎病是各種原因引起的頸椎失穩和繼發病理改變,刺激頸段硬脊膜、后縱韌帶、頸椎小關節、Latchka’S關節囊、頸神經根及椎動脈時,反射地刺激交感神經,出現以植物神經紊亂為主要表現的一種綜合征[1]。臨床中此類病人主訴多,客觀體征少,常以神經官能癥、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冠心病往返于神經內科、五官科、心血管內科,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治療。近年來我科采用手法復位、牽引、水針、星狀神經節阻滯等治療頸椎不穩致交感型頸椎病69例,取得較好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臨床資料

69例交感型頸椎病病人中,女性39例,男性30例,年齡21-72歲,病程18d-20年。45例頭痛、頭暈、視物模糊及耳鳴;32例有心跳加速、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血壓升高;40例有頭頸及四肢出汗異常伴手臂麻木。頸椎X片示

C3-4不穩21例,C4-5不穩47例。

2治療方法

2.1手法松解復位病人取側臥位,以患椎為中心,沿椎旁以線或片用掌揉法、拇指揉法交替進行頸椎放松,使病人肌肉松弛勿對抗;結合其頸椎X片行低頭搖正法或仰頭搖正法。

2.2頸椎間歇式牽引采用坐位枕頜垂直位間歇式牽引,重量5-10kg,15-20min/次,1-2次/日。

2.3穴位水針注射用香丹8ml加伊痛舒2ml注射液在頸椎不穩節段夾脊穴或阿是穴注射。

2.4星狀神經節阻滯用3ml生理鹽水加2ml利多卡因、1ml維生素B12行星狀神經節阻滯。

2.5電腦中頻理療行頸椎中頻理療20-40min/次,1-2/天。

2.6中藥熏蒸行頸椎中藥熏蒸20-40min/次,1-2/天。

3療效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2],治愈:癥狀與陽性體征基本消失,功能正常;顯效:癥狀與陽性體征明顯好轉,功能大部分恢復;有效:癥狀與陽性體征有一定改善;無效:原癥狀與體征無改善。

4結果

治愈32例,顯效21例,有效12例,無效4例,有效率94.2%。

5護理

5.1協助并指導病人臥床休息,枕頭高度以病人一側肩寬為宜,要求充分墊在頭頸部,枕頭長40-60cm,確保在睡眠變換時始終能支撐頸椎。

5.2病情觀察全面掌握病人頸椎不穩的節段、表現的癥狀如:有無頭痛、頭暈、惡心、嘔吐、視物模糊;有無心跳加速、心前區疼痛、心律不齊血壓升高;有無心跳過緩、血壓降低、流淚、鼻塞及胃腸脹氣等、病人有無焦慮、抑郁。了解病人的病情是屬于交感神經興奮癥狀還是交感神經抑制癥狀。

5.3牽引過程中注意,密切觀察病人的反應,如果出現頭暈、多汗、手足發涼等不適,立即停止牽引。

5.4注射及星狀神經節阻滯的準備及配合認真準備注射藥品,選擇合適的注射針頭,并做好病人的解釋工作,囑病人治療前要進食勿空腹,排空小便。協助病人仰臥,肩下墊枕,頭后仰,以驅使食道偏向橫突一側,要求病人放松頸部肌肉,微微張口,行星狀神經節穿刺期間要求病人不能說話或做吞咽動作,事先告訴病人如有異常感覺,可以用對側手示意,注射后讓病人取坐位,以促進局麻藥向處于下位的胸部交感神經節擴散。

5.5佩戴頸圍的護理指導頸圍的高度要適宜,松緊要合適,以保持頸椎處于中立位,維持正常的生理曲度;坐車要佩戴頸圍,以免剎車時損傷頸椎,整個佩戴頸圍的時間不要超過3個月,避免長期使用頸圍使頸椎肌肉廢用性萎縮。

5.6心理疏導

1)向病人解釋病情,幫助病人認識該病的發病原因、過程,了解治療需要循序漸進。

2)建立相互信賴的護患關系,主動關心、體貼病人,耐心聽取他們的訴說,尊重和理解病人對疾病的反應,與他們一起分析焦慮產生的原因,盡可能消除引起焦慮的因素。

3)介紹非手術治療的方法、目的,講解治愈成功范例,使病人充分理解治療的意義,對病人提出的問題如治療效果、疾病的預后及治療費用等給予明確有效和積極的回應,解除病人緊張焦慮情緒及顧慮,使其積極、耐心地配合治療。

4)為病人創造安靜、無刺激的環境,限制病人與具有焦慮、悲觀情緒或療效不佳的病人接觸。

5)向病人說明焦慮、不良心理暗示等精神因素對疾病可能產生的不良影響,對病人的合作與疾病的好轉及時給與肯定和鼓勵,增強其對治療的信心,并利用舒適護理的手段給予病人身心方面良好的照顧,讓病人感覺被重視和關懷,從而使焦慮悲觀程度減輕。

5.7功能鍛煉(運動療法)

1)低頭動作頭慢慢低下,盡量使下頜貼向胸部,保持10-15s,然后慢慢將頭恢復原位。

2)仰頭動作頭慢慢向上仰望天空,保持10-15s,然后將頭慢慢恢復原位。

3)頭左右偏頭慢慢左轉將左耳向左肩貼近,保持10-15s,然后將頭恢復原位,再向右作同樣動作。

4)頭左右旋頭慢慢左旋,盡量從左肩上方向后看,保持10-15s,然后將頭慢慢恢復原位,再向右作同樣動作。

5)伸頸拔背兩肩放松下垂,同時頸部盡力上升,作頭頂球狀,保持3-5s,重復10次。

6)與項爭力兩手十指交叉置于頭后枕部,頭頸用力向后伸時兩手用力阻止其后伸,互相對抗10-15s,然后放松,重復10次。

5.8保健指導

1)預防上呼吸道感染,防止炎性浸潤加重病情。

2)注意頸肩部的保暖,避免頸椎風寒刺激如:頸部直吹電風扇或空調等。

3)坐車不要打瞌睡,睡覺不要失枕。

4)糾正不良姿勢,坐姿要盡可能保持自然的端坐位,頭部略微前傾,避免頭頸過度后仰或前傾前屈,使頭、頸肩、胸保持正常生理曲度[3]。伏案工作時間1小時要活動頸肩部。

5)保持良好的情緒和心態。

6)加強功能鍛煉,條件允許可游泳鍛煉,加強頸背部肌肉力量,增強頸椎的穩定性。

6討論

頸椎骨質及椎間盤退變、外傷、炎癥、肌張力失衡導致頸椎不穩定,引起局部異常的機械性刺激和椎間關節創傷性的炎癥刺激,引發交感神經癥狀[4]。頸椎不穩是交感性頸椎病發病的重要因素[5],因此重建頸椎的穩定性是治療的關鍵。推拿手法具有疏通筋絡,行氣活血的作用,減少因骨結構空間位移及應力增加過大而造成神經、血管及臨近組織的損傷,改善椎動脈供血,減輕或消除頭暈、心悸、多汗等交感神經功能紊亂癥狀[]。頸椎牽引可以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松解粘連和糾正頸椎小關節錯位和椎體滑移,調節和恢復頸椎的解剖生理曲度和生物力學平衡,緩解肌肉痙攣,解除神經根、脊髓、血管、韌帶受到的壓迫和刺激。水針注射具有活血化瘀、消炎止痛、消水腫作用,它可以阻斷疼痛信號,改善微循環,營養神經,同時利用快速注射法,對失穩的椎旁注射形成人為水腫,在椎間失穩處達到一時性的內固定作用,是牽引、手法的有效輔助治療。星狀神經節阻滯術使分布區域的交感神經纖維支配的心血管運動、腺體分泌、肌肉緊張、痛覺傳導等受到抑制,阻斷通往頭、頸、上肢、心臟的交感神經的異?;顒印V蓄l理療具有通絡止痛的作用,通過放松痙攣的頸項肌,提高頸椎的外源性穩定,為糾正頸椎不穩創造前提條件。中藥熏蒸的目的是溫經活血、疏經通絡、理氣止痛的作用[6]。在康復階段功能鍛煉通過增強頸肩部的肌肉力量,達到增強頸椎穩定性的作用,同時頸椎的預防保健可以減少疾病的復發,達到逐步康復的目的。值得關注的是,交感性頸椎病病人由于在就醫過程中經歷了癥狀易復發、多次往返醫院、診斷不明確、承擔高額醫療費用同時又飽受疾病折磨等挫折,對治療失去信心,心理負擔重,常常伴有焦慮、悲觀情緒,由此又加重病情,形成惡性循環,及時有效的心理疏導能讓病人建立治療疾病的信心,主動配合治療,對提高療效具有積極的意義,這一點在治療交感型頸椎病中顯得尤其重要。

參考文獻:

[1]馬奎云,孫孝先.頸源性疾病診斷治療學[M].鄭州: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322-32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6.

[3]張建波,張英俊.交感神經型頸椎病與頸肌勞損的生物力學關系[J]頸腰痛雜志,2010,31(5):374-375.

[4]Chen X,Zhong SZ.Nerrous accompanying the vertebral artery and their clinical relevance[J].spine,200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