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聲醫學規培管理范文

時間:2023-11-06 17:55: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超聲醫學規培管理,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超聲醫學規培管理

篇1

【關鍵詞】超聲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6851(2014)2-0361-02

長期以來,我國無規范化住院醫師培訓制度,學生從醫學院校畢業,未經二級學科培養,就直接分配到醫院從事臨床工作,以后的能力和水平相當程度上取決于所在醫院的條件,嚴重影響了醫療隊伍的整體素質的提高。20世紀80年代開始,許多地方恢復了住院培訓的試點工作。經10余年的實踐,一套較為完整的住院醫師規范培訓的制度和模式已經得到了確定和完善。

超聲醫學是影像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與普通X線診斷學、核醫學、介入放射學、計算機體層攝影(CT)、磁共振成像(MRI)、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SPECT)、正電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攝影(PET)等構成了臨床醫學中必不可少的影像診斷技術[1]。隨著現代醫學的迅猛發展,超聲診斷在一些臨床學科診療疾病過程中已成為必不可少的診斷手段.在某些方面發揮著其他診療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因而臨床對適應超聲醫學影像需要的醫學影像人才的需求也越來越多。因此適應臨床的超聲醫學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正在開展,以往的超聲醫學教學方式是否能夠適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目前探討的熱點問題。

首先,我們先了解一下,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用于醫學影像學教學的目的:通過3年在有資質的培訓基地(三甲醫院)進行正規化培訓,要使住院醫師打下扎實的醫學影像科臨床工作基礎,能夠掌握正確的臨床工作思維,了解醫學影像學范圍內放射醫學、超聲醫學和核醫學的現狀和發展前景,建立較為完整的現代醫學影像概念(包括影像診斷及其治療)。接觸大量的臨床病例,包括各種疾病的臨床表現、診斷及處理,打下扎實的診斷基礎。主要采取在放射科、超聲科、核醫學科及其他相關科室輪轉的形式進行。通過管理病人、參加門、急診工作和各種教學活動,完成規定的病種和基本技能操作數量,學習專業理論知識;認真填寫《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登記手冊》。整個過程著重強調了醫師理論知識及技能的培養,尤其是知識全面性的培養。培訓結束時,住院醫師能夠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和人際溝通能力,具有獨立從事醫學影像科臨床工作的能力。

超聲醫學以往教學方式相對較為單一,主要以上級醫師對典型病例進行臨床示教。采用基于PBL、案例式、導學式、多媒體以及PCAS系統的教學方法與手段使用也較少。動手能力訓練較少,對醫師的考核重知識而不重能力,實習醫師操作技能、診斷能力及報告書寫能力還有待提高。此外,可供實習醫師使用的超聲醫學相關教材數量較少。一些關于介紹超聲造影、三維重建、彈性成像、血管內超聲、介入超聲、超聲靶向藥物治療等新技術、新設備、新知識的教材也較少[2]。

基于以上問題,首先,超聲醫學專業要適應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應采用系統高效滿負荷培養模式

醫學影像專業住院醫師培訓分為3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1~6個月)安排到相關臨床科室輪轉,根據本專業所涉及的科室安排非指定科室,包括兒科、婦產科、神經內科和神經外科、耳鼻咽喉科、口腔科等;也可根據專業特點適當延長在內、外科的輪轉時間。第二階段(7~21個月),在影像科內各專業組之間輪轉,第三階段(22~33個月),住院醫師在選定的執業方向的相關專業組內進行培訓。主要分為醫學影像診斷、超聲和核醫學三個執業方向。這種培養模式不再局限于醫師的專業限制,注重各專業結合,全面擴展醫師其他各相關專業知識,打下扎實的臨床基本功,拓展醫師臨床思維。超聲醫學是一門實踐技能要求較高的學科,在教學中也應配合醫師的輪轉時間,調整培養模式,注重提高醫師的學習效率,在本科室輪轉期間,盡量讓輪轉醫師多接觸臨床病例,多進行臨床實踐操作,讓其應用之前在臨床科室輪轉期間學習到的理論知識來獨立思考,建立正確的全面的診斷思維模式[3]。筆者科室專門指派多名超聲專業上級醫師負責超聲檢查操作技能培訓,輪轉醫師可以隨時進行操作和得到帶教老師的解惑,輪轉醫師每天需完成一定多數量的病例操作及診斷,并整理典型病例,隨時可以進行病例討論,訓練診斷思維。在第三階段培訓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接診病例-實踐操作-結合臨床-思考診斷-提出問題-解疑答惑-總結經驗”的思維模式。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實現系統的無縫銜接。

在規培期間利用先進的信息系統開展教學

篇2

梁瑋教授主要從事消化內鏡臨床工作,但又具有扎實的消化內科基礎,不管是最基礎的胃腸鏡檢查,還是超聲內鏡、各種內鏡下治療,都能熟練掌握、應用,每年完成普通胃腸鏡檢查1萬余例,各類內鏡下治療2000余例。他擅長消化道早期癌的內鏡下診斷及治療,特別是在早期食管癌的內鏡下診治上建樹頗多。他帶領的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是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福建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掛靠單位、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醫師培訓基地,與北京協和醫院等醫療機構保持著良好的協作關系,在國內內鏡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不忘初心 精于醫術

梁瑋教授從醫近30年,不管是在急診、門診、病房或是內鏡中心,從來都是贊揚聲滿滿、零投訴,他是最能沉得住氣、最能耐得下心來和病人溝通的醫生。

每周一和周三,梁瑋教授分別進行麻醉胃腸鏡檢查和內鏡治療工作;每周四和周五,梁瑋教授進行超聲胃鏡、普通胃鏡檢查工作;每周二是梁瑋教授的特需門診時間。他平均每天要和50余名病人打交道,不管是什么樣的病人、什么樣的病情,梁瑋教授都能良好溝通,及時按病情進行相應處理。在和病人溝通的過程中,梁瑋教授自帶的氣場、專業的知識和溫和的態度,能讓病人充分信服;他開出的處方、精湛的檢查治療能讓病人最大限度地舒服、滿意。有一位80歲的病人,20年來每年的胃腸鏡檢查都由梁瑋教授經手。她的兒子、女兒等親屬每年也都由梁瑋教授做檢查。像這樣的病人還有很多,他們因為信服梁瑋教授的醫術,從不抱怨門診人多、等待時間長等客觀環境,也牟皇醞疾宥蛹觳椋是梁瑋教授真正的、一輩子的“粉絲”。

由于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也是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擁有全省最新、最先進的設備和最廣泛、最精湛的技術,所以前來就診的病人絡繹不絕,醫護人員每天工作量極大。有些時候,由于病人預約時間較長,梁瑋教授就會一一耐心解釋,也會根據病情適當調整檢查時間。近一年來,梁瑋教授更是通過增加檢查室和延長工作時間等措施,實現普通胃鏡當日預約、當日檢查的目標。談及此事時,梁瑋教授總是自豪地說,對醫生而言,從醫的初心都是更好更快地為病人解除病痛,讓病人能更快地發現自己的問題,得到良好的診治,這也是每一位醫生的追求,所以,帶著這份初心前行,才能真正成為好醫生。

近30年的從醫經歷,并沒有讓梁瑋教授覺得厭倦、疲憊。作為科室的行政主任,他承擔的工作量、面臨的壓力其實是最大的,但你從梁瑋教授的臉上看到的表情,永遠都是神采奕奕。就算是從早上8點工作到晚上8點,梁瑋教授也從不喊累。他時常說:“選擇醫生這個行業,就是苦行僧,就要做好吃苦的準備,就要把每一位病人服務好、把每一件事情做好;有休息的時間就好好把握,身體不舒服了就及時檢查,但不要抱怨,更不要把負面情緒帶到工作中來,因為我們的工作不允許疏忽、不允許出錯?!?/p>

樂于事業 甘于奉獻

當一個人對自己的工作負責的時候,他會兢兢業業;但當一個人熱愛自己的事業時,他一定會樂于奉獻,梁瑋教授就是這樣一個樂于奉獻的人。除了周一到周五預約滿滿的病人,梁瑋教授的周末大多在基層幫扶、大會訪談中度過,但他樂此不疲,一直將自己的專業作為自己畢生的事業;更重要的是,在這樣滿滿的行程下,他將自己的專業做到了精妙的境界。

福建省是消化道早期癌的高發地區。消化道早期癌的早期發現及早期診治,不管是創傷、預后,還是醫療費用等各個方面,對病人來說意義均十分重大。梁瑋教授作為福建省消化內鏡技術的帶頭人,致力于消化道早期癌的早診早治。他將“發現一例早癌,挽救一個家庭”作為自己工作的座右銘,用最精細的心去發現每一個病人。在梁瑋教授的努力下,放大內鏡、染色內鏡等內鏡新技術廣泛在醫院開展,很多消化道早期癌能在內鏡下發現、評估并進行內鏡下診治,更取得了良好的療效?,F在,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每年發現早期癌近500例,每年有400多例病人能適應內鏡下治療、并得到及時的診治。

然而,更讓人佩服的是,梁瑋教授并非“自掃門前雪”的醫生,他不僅將自己的內鏡技術教授于自己科室的醫生,他的大醫情懷還輻射到了全省――不管是沿海較為發達的市級醫院,還是偏遠的山村醫院,都留下過梁瑋教授現場幫扶的身影。他帶去先進的設備、技術,并且現場手把手教學,真正做到了內鏡技術現場手把手幫扶;然而,梁瑋教授并不滿足于這些成績,在他的努力奔走下,2015年,福建省食管癌早診早治促進聯盟宣告成立。這個聯盟囊括了全省各個醫院的內鏡中心,在聯盟微信群里的醫生數就達200多人;更讓人欽佩的是,梁瑋教授用聯盟這個平臺,真正做出了全省內鏡醫生最為欣慰的事情――病人得到及時診治,全省內鏡技術水平迅猛發展。在聯盟里,你可以看到各類各樣的病例討論,或是典型病例、或是疑難病例,老、中、青三代醫師在聯盟里沒有了職稱的束縛,并且能夠暢所欲言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同時,福建省食管癌早診早治促進聯盟也并不局限于病例討論,他們更是取得了實質性的成果。在福建省這個食管癌高發的省份,梁瑋教授用聯盟的力量挽救了許多病人,并將挽救更多的病人。在聯盟里,全省各級醫師學會了如何更加規范地進行食管癌的早診早治;同時,梁瑋教授也身體力行地舉辦各類培訓班進行現場輔導。在梁瑋教授的努力下,針對食管早癌的放大內鏡、碘染及超聲內鏡等早期評估技術已經成為福建省消化內鏡醫師的規范化操作,而食管早癌的內鏡下診治也已經在全省推廣開來。福建省食管癌早診早治促進聯盟僅成立一年,就發現了近400例食管早癌,其中有300余例進行了內鏡下診治。這個聯盟在梁瑋教授的帶領下,發揮了應有的作用,但在聯盟取得成績的背后,是梁瑋教授這樣一位將挽救病人作為人生信條的醫生在努力地教授知識,努力地培養來自全省各級醫院的進修醫生,為每一次食管早癌相關病例討論竭盡全力。

待患如親 誠于醫德

在每個周二,從早上開始,梁瑋教授每周都要看一次特需門診。按規定,特診醫生看完相應病人數量即可,常規下班時間是中午12點,但梁瑋教授的特診時間總是要持續到中午1點多,而且一直如此。他會在下班后的休息時間給從外地遠道而來的病人加號,耐心解釋;換句話說,梁瑋教授從沒“辜負”過任何一個病人對他的期待。然而,即使是門診看到80號、甚至100號,他也不會露出任何一絲不耐煩的神色,總是認真地聽病人主訴、認真地問病史,視觸叩聽,關注檢查結果,明確診斷,開出相應的處方。從醫30年來,梁瑋教授從來沒有“掉過粉”,他一體化的檢查、治療風格,讓病人覺得舒心、放心。

梁瑋教授將醫德看作一個醫生首先應該具有的品質?!拔覀円约旱牧夹慕o病人看病?!彼麜r常這么說。也許正是因為這樣,梁瑋教授才能在這么多年的從醫生涯中收獲頗豐。他以技術、醫術為基礎,在這個層次蔓延開來的愛患之心、愛人之心讓人肅然起敬。 他不僅對病人親近和藹,對學生、進修生、規培生也是一樣。基本上每一個來福建省立醫院進修、規培的醫生都得到過梁瑋教授的親自指導。不管他們層次如何,基礎情況怎樣,梁瑋教授都是悉心教導,并按每個人學習需求的不同,給予相應的分配、安排,讓每一個人都能學有所成。正是因為這樣,前來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學習的醫生才會絡繹不絕。

就是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時刻戰斗在一線的梁瑋教授,以他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服務了一個又一個病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德的含義。我們時常在想,每一個最初踏上崗位的臨床醫生,都應該憧憬著用最高尚的醫德和最精湛的技術去救死扶傷的吧。只是在職業生涯中面對的困擾、難題會讓很多人退卻。像梁瑋教授這樣一路堅持下來、執著不已的醫生,值得所有人欽佩、學習。

發展科室 創建品牌

梁瑋教授非常注重團隊力量的協作。他認為,一個人單干飛不高,更飛不遠。他所在的消化內鏡中心同時也是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福建省醫學會消化內鏡學分會掛靠單位、中華醫學會消化內鏡學會醫師培訓基地;是福建省規模最大、技術力量最雄厚、設備最為先進齊全、開展項目最多的消化內窺鏡診斷治療中心;每年還有諸多的內鏡創新技術在這里萌芽,萌發出了諸多的全省首例,如福建省首例EUS-BV、福建省首例胰腺假性囊腫金屬支架引流等,聚集了福建省最知名、技術力量最先進的內鏡醫師,醫、教、研各個領域均處于福建省前沿;但梁瑋教授并不滿足于這些,他認為,一個優秀的科室,一個卓越的學科,醫療技術水平自然是基礎,但在教學、科研方面都要尋求突破,否則這個學科就不夠完整。

目前,在梁瑋教授的帶領下,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蓬勃發展,每年完成近60000例胃鏡檢查,近15000例腸鏡檢查,同時,ESD、ERCP、STER、ESE、EFR等內鏡技術水平也居全省前沿。保證這樣高數量、高質量的檢查及治療量,當然與團隊之間的緊密協作及完美配合密不可分,然而,梁瑋教授的團隊并未止步于此。在科研上,消化內鏡中心擁有國家自然基金課題一項在研,此外,科室每一個醫生都有1~2項在研課題。梁瑋教授也將臨床醫生課題局限在臨床的枷鎖打破,將觸角伸向了基礎研究,借助于食管早癌診治的規范和大樣本的數據庫,梁瑋教授開始開展INA RNA等分子基礎研究,從分子水平進行更為細致的探討。這對臨床醫生來說當然有些困難,但梁瑋教授從不氣餒,他所研究的食管早癌INA RNA是國際上首個相關研究,研究成果將為食管早癌的發病機制、預防及診治帶來非凡的意義。

梁瑋教授也非常注重科室發展,注重學科與國際的接軌。他始終認為,走出去、多看看沒有錯,“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要學會向別人學習。所以,他鼓勵科室每一個醫生走出去學習,也注重科室的共建發展。

2016年9月,北京協和醫院與福建省立醫院的合作共建正式啟動,梁瑋教授所在的科室是合作共建的科室之一,他為這次合作共建作了精心的準備:先摸清楚學科優勢所在、學科發展瓶頸所在,以及通過合作共建如何達到雙方共贏的目的。在他的帶領下,學科在消化道早期癌領域的成績與優勢展現出來了,在超聲治療、疑難ERCP方面等的弱勢項目也得到了良好的合作對接,雙方又在基礎研究及學科發展管理等方面建立了合作關系。這對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梁瑋教授覺得,一個優秀學科的發展,就要這樣敢于批評與自我批評,不斷進步。

現在,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在醫、教、研等各個方面均呈現出了蓬勃發展的局面。這樣的團隊建設工作都是梁瑋教授幾乎事必躬親地完成的,問及他累不累時,他笑著說:“如果能取得一些成績,讓福建省消化內鏡中心的品牌一直持續下去,服務更多的病人,造福更多的人們,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更何況,我的團隊在我身后,讓我十分安心?!?/p>

省立內鏡 砥礪前行

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在福建省所處的“龍頭”位置并沒有讓梁瑋教授沾沾自喜。梁瑋教授就此認為,科室的發展并不能因現有的輝煌而麻痹。對內鏡技術而言,不僅是要把現有的做精做好,更要順應內鏡發展的趨勢,熟知其發展的方向和新技術的引進。

福建省立醫院于1974年在福建省首個建立纖維胃鏡室,福建省第一臺日本Olympus纖維胃鏡就落戶于此。在潘秀珍院長等老一輩教授們的努力下,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事業昂揚發展。1985年,福建省第一臺電子胃鏡再次落戶于此,徹底掀開了福建省立醫院在內鏡事業上蓬勃發展的序幕。2005年,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正式成立,由此成為一個獨立的科室,此后僅僅用了十余年時間,就發展成具有全省最先進設備的科室。梁瑋教授接過這個擔子的時候,面對曾經的輝煌,有過很大的壓力,但讓人欣慰的是,福建省立醫院消化內鏡中心這個傳統老牌強勢科室,在內鏡競爭趨向于白熱化、內鏡技術層出不窮、內鏡科研要求提升的內鏡時代,依然以驕傲的姿勢抬著頭,從不會在風中倒下,一直以砥礪前行的姿態發展。這當然和梁瑋教授對醫、教、研的重視和投入有關。梁瑋教授幾乎全年無休,他在辛勤為科室、為內鏡事業而工作的時候,也將自己在內鏡方面的心得推廣到全國去,得到了國內外同道的一致認可。梁瑋教授熱衷于“手把手教學”,2016年,光是“手把手”培訓班就舉辦了兩期;同時他還與時俱進,特別相信新媒體的力量,并以此成為全國第一個使用微信轉播會議過程的醫生?,F在,微信轉播已經成為他們開展會議轉播的必備項目,梁瑋教授做出這樣的首例壯舉,足可以看出他的創新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