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范文

時間:2023-11-07 17:52:0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中西方傳統文化的差異

篇1

    一、中西方傳統文化概況

    (一)中國傳統文化概況

    中國傳統文化是以中華民族為創造主體,在中國大地上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的,影響了整個社會歷史的,較為穩固而又具有動態特征的物質文化和精神觀念文化的總和。[1]中國特殊的地理環境使得中華民族在區域位置上比較獨立,但在文化上形成了強大的向心力,使得中國傳統文化具備內聚性,與此同時,中國遼闊的地域又使得各種文化的構成因素有較大的回旋余地。從地理環境來看,復雜的地形和多樣的氣候使得中國文化呈現出多元化和互補性;從物質生產方式來看,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固有的特征,即相對封閉的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產生了與之相適應的具有相對封閉性特點的文化;在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悠久歷史中,無論戰亂紛爭,政權更迭,其主流仍是中華民族的統一性和整體性,使得中華文化具有了穩定性和延續性。但是我們也必須意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基本上是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進行的,被深深的打上了封建社會的烙印,既厚重、質樸、進取,也包含著因循守舊、安于現狀的弱點。

    (二)西方文化概況

    西方不僅是一個地理概念,也是一個文化概念和政治概念。作為世界文化重要組成部分的西方文化,其源頭主要有兩個:古希臘羅馬文化和古希伯來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是一種具有世俗精神的文化,在思想、科學、藝術、歷史等各方面取得了令后世側目的成就。中世紀以來,以希伯來宗教理想為核心的基督教文化占據了主導地位,標志著西方社會開始從古典奴隸制向中古封建社會邁進,影響了整個西方文明的發展進程。當時宗教神學占據主導地位,控制著思想文化領域,后來,世俗精神和宗教精神相互沖突和融合,文藝復興階段形成。文藝復興后的兩百年間,世俗文化與宗教文化始終處于矛盾的沖撞之中,彼此相互撞擊和融合的結果就是形成了西方近代文化。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一)儒道兩家的思想傳統與基督教的宗教情結

    中國傳統文化中,儒家、道家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與中國古代傳統社會的歷史狀況和文化特點相適應,對國民的思想滲透非常深刻,給予中國的歷史和文化的發展以重大的影響。儒家思想經過不斷的豐富和發展,其核心仍是一脈相承的。先秦儒學提出了以仁為核心,以禮為規范的理論架構,其核心是“仁”,包含極為豐富的政治和倫理內涵。在政治上,主張實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國;在自我修養方面,嚴于律己,寬以待人;在傳統教育中,德教為先,育人重德。另外,儒家的其他思想諸如重義輕利的義利觀,民本思想和君權至上的思想也對我國的發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以老莊思想為核心的道家思想也對于中國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儒道互補,對我國文化的發展增加了豐富的內容。

    多個世紀以來,作為西方文化主流的基督教一直左右著西方人的道德理念,使其成為一種人道主義精神,起到了一定的道德作用。宗教精神則是以信仰為基礎,以神人合一的人格精神為指導和召喚的道德使命。西方文化有著深厚的宗教傳統,宗教精神滲透到西方思想文化的各個方面,特別是與西方的倫理道德觀念有著密切聯系?;浇涛幕紫仁且环N信仰體系,代表著一種道德價值觀念,其核心是拯救意識與博愛精神。[2]這種精神境界作為宗教精神的真諦和精華滲透于西方文化的血脈中,使得宗教作為一種信念去培養和啟發人的感情,協調了人際關系,穩定了社會秩序,營造了良好的道德風尚,在歷史上起到了積極進步的作用。但是在中世紀時期,教會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宗教禁錮了科學、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到處充斥著愚昧和野蠻,文化成為宗教的附屬品。文化的發展緩慢又反過來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世紀社會歷史的發展進步。

    (二)天人合一與駕馭自然

    中國文化相對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內容十分豐富,總體上強調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包括人的道德觀念與自然理性的一致,人的行為和自然運行的統一兩個方面,體現人與自然界萬物的息息相通、和諧交融,強調天、地、人、物各安其位, 融洽相處。[3]盡管不同的思想家和哲學流派對天人關系的理解和追求不甚相同, 但它們在相對互補、融合與發展中所呈現的天人合一思想的主導傾向是清楚的, 其終極觀點都是一致的,即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

    作為海洋文化的西方文化形成了一種謀求駕馭自然、征服社會的精神。西方文化也認為人是自然界長期發展的產物,但認為自人類出現以后, 人不僅應當獨立于神,而且獨立于自然,人與自然分為兩極并且被嚴格地區分開來,主要從人與自然對立的立場來考慮人與自然的關系,把人看成是主體,把自然世界看成是客體,認為提倡認識自然世界,并改造、征服自然,從而發展出科學理性精神。即使是宗教與神學統治下的歐洲中世紀黑暗時代,也遏制不住伽里略、布魯諾等科學家對大自然、對知識和真理的探索。

    (三)家族本位與個人本位

    與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相適應,產生了家族本位意識,強調個人的存在與發展必須同整個社會、整個家庭的存在與發展統一起來。從家族本位出發,中國文化強調群體和社會意識,個人利益應該服從社會整體利益,個體的欲望和價值以群體的欲望和價值為轉移,個體的利益和需求通過整體的發展來滿足。中國傳統文化重視倫理本位和道德至上具有兩重性。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宗法制度,對于我國的社會結構和意識形態產生了很大影響,使人們認識到家庭是社會關系的紐帶,由家而國、家國一體,進而重視個人對家庭的職責和對社會的義務,這對于家庭和睦和社會穩定有積極的作用。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泯滅了人性,束縛了人們民主思想的發展,壓抑了個人的自我意識,忽視了個人的權益,萎縮了民族的進取精神。

    西方文化則奉行個人本位,以個體的人作為社會的核心,以自我為中心,重個人、重競爭、注重人的人格和尊嚴。這種個性開始于古希臘時代,經過文藝復興時期得到比較充分的發展,成為西方國家一種典型的文化形式。其個人本位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各個方面。個人本位的價值觀,在西方文化中有著具體表現,正如美國的《獨立宣言》所講的,人生而平等,上帝賦予他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以及對幸福的追求。[4]

    三、中西文化的交融

    (一) 中國文化的西傳及影響

    中國文化基本上是一種開放型的文化,不是保守的、封閉的,其發展過程本身就證明了它的開放性。中國文化的發展過程,不僅僅是中華民族各族文化融合的過程,也是與異質文化交流的過程。它對域外文化具有強大的兼容力,以漢族文化為主體,融合了境內各少數民族文化,又兼容了外來的文化。中國文化自它產生之日起,就不斷向四周擴散。中國文化向西方傳播最早的是物質文化。從公元前138年張騫出使西域,正式開辟通往西方的道路,經過東漢時期班超班固父子的苦心經營,絲綢之路成為連接中西方的陸路通道。大量的物品沿著絲綢之道,經過安息、埃及等地,源源不斷流向西方,直至羅馬。隨著中國絲貨等物品長期大量的流入,中國的養蠶、絲織技術也開始向西方傳播。唐宋時期和元代,由于中西方海路的開辟和蒙古軍對西方的軍事征服,中西人員往來頻繁,中西關系更加緊密,形成中西文化的交匯。[5]這個時期西傳的中國文化,除了物質文化外,主要是中國的科學技術,特別是中國的“四大發明”傳入了西方。馬克思就曾經說過:“在歐洲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备鐐惒肌⑦_伽馬、麥哲倫開辟的歷史性的航行對中西海路交通產生了突破性作用,使中西文化交流又進入了一個新時期。這個時期傳入西方的中國文化主要是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理論觀念。中國文化的西傳,使許多歐洲人認識到西方文化并非世界上唯一最早的文化,特別是中國哲學思想傳入西方,成為西方某些啟蒙思想者同基督教文化進行斗爭的思想武器。

    (二) 西方文化的東漸及其影響

    與中國文化西傳和對西方的巨大影響不同,西方文化對中國文化的吸收完全取決于中國文化魅力和西方文化發展的內在要求。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西方文化傳入中國除了加速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也不可避免的給中國帶來了嚴重的災難和挑戰。

篇2

關鍵詞:李安;電影;文化沖突;傳統文化

李安作為著名的華人導演,其所導演的電影之中不可避免地融入了更多中國傳統文化,同時因為李安在西方的生活經歷,又讓其極具中國傳統味道的電影融合了西方文化的理念和思想。中西方文化在李安電影中得以交匯、融合,中西方文化的與眾不同在李安電影中也予以充分展現,讓人們看到了李安導演深邃的思想內涵,更讓我們看到了通過電影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別。也正是這種中西方文化的對比和融合,才讓李安導演的電影獨具魅力,深深吸引我們跟隨其腳步不斷感知事件背后的深刻含義。

一、李安眼中的文化沖突和文化沖擊

李安作品對于中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入剖析,其在對西方文化價值進行分析的基礎上,對我國傳統文化進行了深刻思考,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并對兩種文化的融合給予了積極探索。由此可觀,李安導演的作品從某一個方面來看已經成為文化的重要載體,對傳統文化優良傳統進行展示和弘揚。李安電影是對文化價值的內涵所進行的探索,也是對儒家哲學及家庭道德的精髓的高度弘揚。這表明了李安在對文化的認識上具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其認為傳統文化應當挖掘其深層次內涵,讓其中的文化精髓不斷予以發揚與傳承。比如在《推手》作品中[1],其所表達的是家庭的深刻含義,通過妻子與父親彼此之間的文化溝通和理解,達到了兩代人關系的改善。通過這樣一種形式讓一種全新的文化融入到生活之中,既說明了李安對傳統文化的支持,又說明了不同文化之間的沖突。比如在《飲食男女》中,從父女等角色中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不同。母親的去世,父親雙重角色的擔當,以及父親渴望了解女兒內心,女兒渴望與父親心系溝通但是無法實現的糾結。父親的欲言又止,女兒的心思抽離,梁母與錦榮的同桌異夢,都讓整個家庭呈現出支離破碎的痕跡。但是李安所給出的歐亨利式的結尾,則更加讓人意味深長,展現出了中國式節奏欲望壓抑之后的爆發,從而達到一種平衡的追尋。

二、電影的文化屬性

電影既是世俗的藝術作品,包含審美意識形態,也是商業利益空間的攫取平臺。從這兩點來看,健康的中國電影,應當包含了代表票房利潤的商業性指標與代表文化精神的藝術指標兩個方面內容。商業性與藝術性相互依存,沒有商業性作為基石和保障,就無法完美體現其藝術性;沒有藝術性的引領和升華,其商業性就無法得到保障。與此同時,電影蘊含兩種力量,一種是表現為電影的產業形態,產生經濟效益,叫做經濟力量,是一種硬力量;另一種則表現為電影的文化身份,諸如文化屬性、意識形態等內容都被囊括其中,并被稱為重要的文化力量,相比較“硬實力”來說,其可以被稱為“軟力量”。當中國電影成為一種產業、變成一種經濟力量時,要想堅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電影體系范式,就必須在電影行業競爭中堅守文化藝術的身份,堅守自己的文化品牌[2]。當前,經濟的全球化與文化的全球化,使得電影的語境不斷沖破本土化的語境范圍,民族電影的發展要想得到推動,一方面要堅持其電影的創作能夠極大地吸引觀眾對文化價值、人性予以聚焦和反思,另一方面還要注重讓本民族的電影文化身份得以保留。此外,文化的全球化為中國電影文化走出國界、融入世界文化提供了很好的機遇,中國電影應當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異族文化中最大程度地吸取可利用因素,擴大與不同文化之間的共通性,以整合世界范圍內的不同文化,增加中國電影發展的可持續性。中國電影文化創作只有努力探索,充分利用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碰撞來增加文化的流動與交換,從而走出一條文化自覺和文化先覺的特色之路,促進民族文化的認同與傳播。

三、結合李安“家庭三部曲”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對比

1.社會背景文化的對比

李安往往將東西方社會文化背景的差異使用帶有“文法符碼”特征的行為來表現。其《家庭三部曲》中充滿了太極拳、中國書法、中國飲食文化、婚宴民俗等典型的中國文化符號,將中國傳統文化精神體現得非常深刻[3]。在《推手》的開篇場景中,以不懂英語的朱老氣定神閑打太極來體現中國文化符碼;以同一房間內,不懂中文的美國媳婦心浮氣躁地打電腦來體現美國文化。通過這種語言不多、情節簡單的生活場景的對比,使觀眾清晰而深刻地將中西方文化間的巨大差異印入腦海。在朱老兒子曉生的身上集中了《推手》矛盾的焦點和沖突的過程,他心中的矛盾同時也是中西方兩種文化沖突交點的體現。影片將傳統文化的特征賦予每個具體的人物載體,在同一個復雜多樣、文化異樣的環境中,這些載體之間必然產生沖突和矛盾。而曉生對妻子和父親之間的矛盾似乎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調解,陽光中一對老人茫然孤寂的身影定格就成為《推手》最后的一幕。老人無法介入兒子曉生的世界,同時父輩們的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無法延續到在西方文化環境中生活的兒孫一代身上?!讹嬍衬信分校琜4]通過對郎雄內心深處悲苦的心理描述,一方面體現了其父女之情的壓抑,即自己無法與三個女兒進行溝通;另一方面體現了其男女之情的壓抑,即自己生命與情感的孤獨。其通過三個女兒的心境展現了與父親之間的隔閡。比如,在對大女兒進行描述的過程中,展現了其身上所肩負的孝道責任,同時也不斷給予自己借口,進而逃避其所期望遇到的愛情。這樣的一種情感糾結正是凸顯了中國文化中隱忍和壓抑的特點。而在最后周老師的出現,則成為家珍的最好救贖,尤其在歡樂頌音樂響起時候,家珍的愿望得以滿足,其心結也逐漸打開,從而讓整個文化的平衡尋找到歸宿。這兩部影片均是李安“家庭三部曲”電影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描述了人性被“壓抑”過程中所產生的痛苦,渴望“釋放”的內心情感。同時也向我們揭示了即使文化、倫理、地域、時代有所不同,但是人性內心的掙扎與渴望釋放的情感則是一樣的。

2.家庭觀念上的對比

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主要以“家”為故事背景,通過對家庭中各種錯綜復雜矛盾的描寫,突出了家庭成員之間的沖突、妥協與寬容,多角度地反應出現代文明對中國傳統家庭模式,以及傳統倫理觀念所造成的極大沖擊,以及在此沖擊下所形成的人物性格,所面臨的困難,可能做出的選擇,以及人物的命運走向。中國社會極為注重家庭概念,家國同構可謂是其典型特征。中國更加重視家庭生活而缺少集體生活,在集體和個人之間有所選擇時候,往往以集體理念為重,同構倫理來對社會進行相應組織,也正是因為此,我們國家被稱為“倫理本位”社會。與此相反,西方社會則更加推崇個性發展,堅持以個人作為發展的根基,國家的形成則更加注重契約的作用。西方人比東方人更為注重集體生活,但是對于家庭的概念則相對淡薄,通過宗教來對個人形成威懾、凝聚社會,來確保個人的獨立地位與自由權利,所以被稱為“個人本位”社會。“家庭三部曲”主要對危機四伏、即將分裂的家進行了重點描述。傳統中國家庭理念中,家庭一旦出現裂痕,甚至走向分裂,父親的核心地位就會受到質疑。《推手》中,以太極大師朱老為主人公,通過“推手”的內涵來揭示其家庭權威代表觀念中中西方之間的差別,讓我們從全新的價值觀、人格角度來審視“父親”的角色?!断惭纭方Y局中以父親無奈地舉起雙手,表明了父親在家庭倫理觀念出現沖突時候,父親所作出的妥協。發展到《飲食男女》時,以父親自己打破家庭結構,震驚最親家人來表明父親對傳統家庭觀念沖突的主動接受[5]。

3.個人情感上的對比

受社會傳統觀念制約、不能自由發展的愛情在李安作品的感情中占多數。例如,《飲食男女》主要表現的老少戀和《喜宴》中的同性戀。李安的電影離不開一個“情”字,通過家庭中“情”的美好情愫的演繹,來體現人與人之間復雜的關系、東西方文化的沖突等,展現了李安完整的中國文化品格,也讓更多的中西方觀眾沉入其中,讓中西方觀眾都能夠從影片中尋找到自己的心靈棲息地,達到了心理上共鳴,更加彰顯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與包容。在李安的《家庭三部曲》中,細致地描述和刻畫了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其作品從全球化的高度出發,通過對生活中各種矛盾的演繹,提出一個“我們應該如何去愛?”的問題,李安在情感方面更趨同于父輩。父母和兒女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生活,其矛盾的出現不可避免,這些問題被李安影片中的老人所逐漸理解,并日漸接受,最后形成了文化的融合與統一,達到了家庭的和諧構建??傊畎驳摹凹彝ト壳庇捌憩F出的家庭情感、美學風格和文化內涵,受到中西方觀眾的喜愛與好評。

四、結語

中國文化的發展源遠流長,西方文化的發展也同樣具有自己的魅力,當兩種文化融合在電影之中,難免會產生諸多沖突,也正是因為中西方文化的沖突才讓李安的電影如此具有魅力,才讓李安能夠獨具慧眼地將兩種文化的精髓之處予以融合,讓我們在進行電影觀看的同時,不僅是在感受電影本身的獨到之處,也是在感受中西方文化的與眾不同。我們需要通過李安的電影感受李安的精神世界,感受李安對于中西方文化的認知和價值內涵,尤其需要深入到其影片之中感受中華傳統文化的精髓,讓中華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碰撞之中不斷尋求發展。

參考文獻:

[1]董時雨.評電影《推手》中西飲食文化中飲水的差異[J].北方文學(下旬),2017(04):262-263.

[2]郭子君.李安電影中西文化元素融合的主體思維構成[J].電影新作,2016(03):118-121.

[3]楊翥鵬,梁春竹.中西方文化的碰撞與融合——論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文化內涵[J].戲劇之家,2014(18):350.

[4]吳素青.李安電影《喜宴》中的中西方文化差異[J].大眾文藝,2014(02):203.

篇3

關鍵詞:比喻性詞語 中西方文化 文化差異

中圖分類號: H315.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2-1578(2014)6-0022-01

比喻性詞語是語言詞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語言的民族形式和各種修辭手法的集中表現,簡潔明快寓意深刻,體現了一個民族或國家的語言精華,有很強的民族文化色彩。英漢語屬不同語系,其比喻性詞語受到不同文化影響,各自的表達方式也相差甚遠,下面就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內涵來探討中西比喻性詞語的表達方式。

1 地域差異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 keep one’s head over water(奮力圖強)cast an anchor to windward(未雨綢繆)all is fish that comes to one’s 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的農業國家,也就產生了大量與農業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 the vine to get the melon(順藤摸瓜)As you sow, you will 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生不同的內涵聯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 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了由于地理環境所引發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 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典是《圣經》,有很多來自《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 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 and 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 of 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 傳統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了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和圣誕節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 turkey(開誠布公)red as a turkey 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出現了Make your whole year's plans in spring, and your day's plan early in the morning. 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 dog(幸運兒)big dog(要人、大亨)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 a good-for nothing advise (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 filthy mouth can't utter decent 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 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 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5 結語

比喻性詞語承載著大量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人類社會豐富的文化背景和底蘊,并深深地打上了各自民族傳統文化的烙印,生動地體現出不同文化的差異,使我們能更加深入地了解和研究中西方文化差異,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

參考文獻:

[1]魏家海.希臘神話典故與英美文化[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0,(二).

篇4

關鍵詞 中西方 體育文化 表現形式 精神內涵 審美價值

中圖分類號:G80-05 文獻標識碼:A

體育文化作為一種以動作技能、運動技術為文化符號的人體文化,是人類智慧和創造力的反映。不同的地域環境,不同的文化區域,不同的民族文化對體育文化的形成都產生不同的作用和影響。中西方體育文化作為東西半球不同脈絡中的產物,二者構成了世界體育中的兩支艷麗的奇葩。因此,對中西方體育文化進行比較研究,對于深刻認識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精神實質和價值取向,促進二者之間的交流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文化和體育文化的概念

文化廣義指人類在社會歷史實踐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機構。作為意識形態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濟。從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得到體育文化的概念,大而言之,指體育運動本身所蘊含的圍繞體育運動所形成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總和;小而言之,又可指體育運動某一方面的文明因素。隨著民族的產生和發展,文化具有民族性。每一種社會形態都有與其相適應的文化,每一種文化都隨著社會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社會物質生產發展的連續性,決定文化的發展也具有連續性和歷史繼承性。所謂體育文化,是一切體育現象和體育生活中展現出來的一種特殊的文化現象,就是說,人們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過程中,為謀求身心健康發展,通過競技性、娛樂性、教育性等手段,以身體形態變化和動作技能所表現出來的具有運動屬性的文化。體育文化是人類本身需求的特殊反映。它是人類在體育生活和體育實踐中創造出來的,并通過有形的身體形態、動作技能、運動器材、物質以及無形的與社會屬性相關的意志、觀念、時代精神反映出來,顯現了各具特色的存在方式。

2中西方體育文化的淵源

2.1中國體育文化的產生背景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脫胎于中華民族獨特的以天、地、人及其相互間聯系為基本框架的“整體”哲學觀,這種整體觀形成了整個社會的某種意識形態,即對天地萬物進行聯系、分類的思想。中國古人憑借豐富的生產實踐經驗、巧妙的冥想建立了對天文、地理、社會以及人事具有超強包容性的太極、陰陽、五行學說。在這種獨特的社會環境中成長、發展起來的民族性格及體育文化,既有踏實勤勞的特點,也有以和為貴、不提倡競爭的特點。這種哲學思想滲透到中國傳統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在“天人合一”這一哲學思想的指導下,衍生出“師法自然”這一學習、運動思想,認為人應該學習、模仿動物,順乎自然,天、地、人之間應該相互協調,從而創造了很多具有養生功效的體育形式。地理環境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種類型的前提性因素。體育文化作為人類文化圈中的一種特殊形態,必然受到一個國家主流文化的影響。中國位于亞洲東部的大陸,東面海洋,西北高山、沙漠的地形構成了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環境。中國傳統文化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應運而生,這使得民族傳統文化從產生之日起就缺乏戡天役物的精神,它以仁義道德、倫理為核心的儒家思想為主體,兼顧道家、法家、佛家的思想,它追求的是天人合一、順應自然,倡導的是中庸、輕競爭,重自然發展、輕開發,重文輕武的文化傾向。同時,長達幾千年的封建專制主義給中國人的思想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加之強烈的宗教意識和家庭意識,在這樣的政治結構和社會結構下,造就了中國傳統文化多順從少抗爭;多保守少創造;重人性,講人治;強調貴賤等級制度的民族性特征。

2.2西方體育文化的產生背景

西方近代體育被國際社會廣為接受,這不僅源于傳播它的國家大都為國際體系中占有主導地位的經濟、軍事強國,更是因為西方近代體育所包含的開拓進取的精神以及開放、嚴謹的科學精神?,F代西方科學對人體生命活動的某些本質與規律、人體機能變化與運動能力強弱具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西方對體育的認識登上了新的臺階。這歸因于19世紀后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以及由此而引發了生物學、生理學、解剖學、醫學的重大突破,進而又引發出運動生理學、運動生物化學、運動生物力學、運動解剖學等學科的發展。從地理位置上講,古希臘位于地中海沿岸。這種海洋國家非常易于形成具有開放性的經濟結構與生存方式,也自然會造就拼搏創新、人定勝天的海洋文化。西方文化產生于歐洲,歐洲位于歐亞大陸的西部,西臨大西洋,南瀕地中海,東南是黑海、里海,北臨波羅的海、北冰洋東部以烏拉圭山脈與亞洲相接。歐洲海岸線曲折,多天然優良港灣,適于發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歐洲土地面積狹小,平原少,山地、丘陵多。因此,古代歐洲人自始就注重利用海洋優勢,發展海洋貿易和海洋運輸等商品經濟。由于商品經濟的開放性和外向性,在這種經濟基礎上產生的歐洲文化就具有了外向性和開放性的特征。同時受西方地理文化背景的影響,西方民族的個性特征呈現出與東方民族截然不同的特點,它重視個體的力量,強調對個體發展的尊重和宣揚,對外來世界存在天生的征服與探索欲望,對不斷突破人類自我未知的極限有著不可思議的向往與追求。

3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異同點

3.1表現形式的差異

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不同風格使得這種文化的外在形態表現出一定的差異性。中國古代競技體育多以個體的、娛樂性的、技藝性的、表演性的項目為主,如投壺、戲球、禮射等,而對抗性強的、競爭性強的、身體接觸較多的運動項目,在中國開展很少,也難以流行。這不能不說與傳統文化所主張的“心欲寧,志欲逸,氣欲平,體欲安,貌欲泰,言欲訥”有關。這種形態的競技體育與現代競技體育相比,缺乏競爭性和開放性,反映出了中國封建社會的超穩定結構,符合中國古代哲學意識的內傾性,與東方長期以來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生活節奏和思維方式相同步。競爭是西方體育運動的靈魂,他們強調超越自然、超越極限,其體育中表現出了“更高、更快、更強”的色彩。我們從古代西方比較盛行的單程賽跑、角力、拳擊、賽車、賽馬等競技活動中就會感覺到西方體育的外向型性格的水手氣息。西方體育動作多講究自然性、盡量要求動作的舒展、自然,并強調要用大肌肉群參與動作的完成。西方大多體育項目都對規則、場地、器材做出嚴格規定,注重對人體解剖結構和生理機能的研究,并逐漸形成了一套較為獨立的、科學的、規范的體育理論體系。

3.2精神內涵的差異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受中國文化的影響而專注于人的道德修養,儒家文化開創了這樣一條道路:由內向外去馳求,通過修齊治平,通過內圣外王,通過成己成物,從內在發掘這個世界,所以是一個從內向外的發生過程。這就形成了中國文化的主體精神,或者是基本精神,是一種倫理精神。這些帶有樸素唯物主義色彩的觀念和精神對傳統體育的形成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的理論支柱。我國古代的哲學家認為人是由“氣”組成的,“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而這一條件又取決于人體自身組織中的“陰”、“陽”結構的運動狀態,能否保持一個陰陽和諧的內部生態環境,就成為衡定機體健康狀況的重要依據。因此,這種關注于現實的道德修為的、和諧的現實精神就成為中國體育文化的主體精神。西方體育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其發展是一個超越的過程,簡單地說就是從希臘多神教,以及律法主義的猶太教,向基督教的轉換。希臘民族是一個崇尚運動和自由的民族,在他們的神話中間充滿了歡快明朗的、無憂無慮的生活狀態。但是猶太族由于長期受異族的統治,在猶太教里面充滿了罪孽意識,形成了嚴守各種外在的律法。但是到了基督教,發生了一個根本性的變化,它開始走向了一種形而向上的、一種超越的神的崇拜。這個轉換是西方文化在“軸心時代”完成的一個重大的變化。這個轉換使得人們不再關心現實,不關心肉體,不關心物質生活,人們都把眼光投向天國,這樣就導致了基督教文化的一種基本精神,一種超越的浪漫精神。這種精神映射到西方體育文化之中,就突出地體現為一種浪漫的、自由的、不斷征服的超越精神。

3.3審美價值的差異性

審美觀是受不同文化影響所產生的最為直接的外在表現形式,不同的文化造就不同的審美觀,在中西方的文化差異中最為明顯的就是不同的審美價值觀念,在中國傳統文化的熏陶下,人們對于觀看武術、太極拳表演有著濃厚的興趣,但在西方文化的影響下,對于足球、藝術體操、體育舞蹈等能夠帶來感官享受的體育則情有獨鐘,我國傳統審美情趣是含蓄、寧靜、抽象,是對于“神”的領會,而西方的審美則是一種熱情、奔放、直觀、具體,是對于“形”的一種欣賞。

4中西方體育文化的相同點

首先,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受儒、道、佛家文化的浸潤,處處表現出“禮”與“和”的文化特征,這種“禮讓”和“仁愛”的準則,與西方體育文化“公正”、“和平”的原則不謀而合。就像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深刻影響著西方體育一樣,東方的倫理也使中國傳統體育處處表現出和平、公正的特征;其次,中國傳統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中都要求人的全面發展,無論是西方體育的重練形,多剛勁,還是東方體育的重神、形、氣結合的性命雙修的養生體育,都是為了達到愉悅身心,健康長壽的生命追求,形成了東西方人體審美的共識。西方體育的目的使人身心健康和諧地發展,最大限度地發揮人的潛能,創造出驚人的奇跡。中國傳統體育文化提倡文武雙全、德藝雙修的文化思想,與西方體育文化一樣,中國傳統體育同樣把促進人的完美和發展作為目標。

5結語

中國傳統體育文化和西方體育文化是世界體育文化中兩只同步發展起來的主力軍,西方體育文化主要是在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背景的影響下,逐漸發展、成熟起來。而中國文化基本上是沿著一條所謂的“夏威夷”的路線發展下來的。二者的不同背景決定了從其哲學基礎和價值觀念的核心層次到活動內容、運動形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差異,但二者都包含著某些人類文明的進步的思想。因此,我們要充分挖掘中西方體育文化中的精華,從而在體育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為中西方體育文化的交流和當代體育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 盧元鎮.中國體育文化縱橫談[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15.

[2] 童昭崗,孫麒麟,周寧.人文體育――體育演繹的文化[M].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12.

[3] 谷楓,胡世君,胡玉華.中國傳統體育文化與西方體育文化的比較研究[J].安徽體育科技,2003.

篇5

[關鍵詞]經濟全球化;電影;中外文化交流;翻譯;文化差異

在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不只是局限在市場經濟中,還滲透到人們的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作為一種世界性的藝術,電影在各國文化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日漸凸顯出來。而隨著西方電影的引進,尤其是美國電影的進入,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受到了人們廣泛的關注。電影是將多種藝術手段融為一體,傳播文化,抒發感情,展現出社會形形的文化生活,讓觀眾在精神上得到享受。隨著各國家地區人民文化交流的頻繁,電影翻譯起到的文化傳遞的作用是十分明顯的。由于每部電影都承載著原國家的民族文化內涵,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文化差異的體現。所以我們要盡可能地保持原國家的語言與文化,要盡量翻譯出原文的內涵,并且被我國觀眾更好地理解,而這些是我們翻譯工作者所面臨的一大挑戰。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文化的審視

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加強,許多研究學者都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國家相處原則,也就是說不同地區的民族可以堅持著自己民族的特征與習慣,但是又不能相互獨立存在。曾經以色列學者提出的社會多元化理論詮釋了這種民族文化共存的局面,認為全球的文化能夠相互交叉與部分重合,具有相互依存的關系。

由于我國是一個具有多民族的文明古國,傳承著幾千年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但是在清朝末年,清政府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讓中國的傳統文化在被動的局面下與西方國家的文化頻繁交流。清政府通過翻譯來與西方國家進行文化交流,斯皮瓦克說過,“如今的后殖民評論家難以回避的兩大難題:既要去擺脫了傳統西方模式的影響,還需要達到非邊緣化的目標,那么西方國家的惟一選擇就是通過自身的語言與西方的解構策略來減少西方殖民主義國家的文化霸權。

不管是各民族之間的邊緣文化抑或是中心文化,在如今的全球一體化的背景下,各民族都存在著互相交流與溝通的需求,這是發展民族文化的惟一途徑。新時期許多西方國家將自己的文化侵入中國,這對我國傳統民族文化進行了猛烈的撞擊。而在中西方文化碰撞的局面下,翻譯工作也成為兩種文化交換的重要途徑,例如漢語中出現的許多外來詞匯,可口可樂(Coca cola)、貓(modem)、模特(model)等,涉及各種領域。

美國文化學家Gutt的翻譯理論認為,翻譯能夠依靠“不同語言的相似性”,然而我們在翻譯中的許多語言并沒有太多的相似性,差異的地方偏多,所以研究學者認為,如果直接翻譯來保存源語言中的全部語言特征的結果就是“保存源語言特征來讓翻譯者為讀者引導原來交際者想表達的交流線索”。

二、電影翻譯中的文化差異特征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電影翻譯工作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而翻譯的主要任務就是能夠忠實地去表達原來電影中的內容與內涵。而新時期中西方大規模的電影文化交流趨勢也讓我國的電影翻譯工作面臨了巨大的挑戰,電影翻譯是否恰當得體,能否讓觀眾們容易理解電影內容顯得十分重要。而中西方國家觀眾的不同審美觀念直接影響了翻譯工作的形式,電影的翻譯工作不只是普通的文學翻譯,而且是一種藝術的再創造過程。我們要針對觀眾來再現原電影的審美效果,并且符合接受國觀眾的審美理念與文化特征,進而獲得最佳的審美效果,讓觀眾流連忘返。

(一)電影中的審美價值及特征

人們的審美活動包括思維、情感等多種活動,而電影翻譯作為電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與審美也有著密切的聯系。翻譯工作就是審美活動,包含了一定的審美價值。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導致兩地區的受眾也存在著一定的審美差異。中國傳統文化是以無為本,認為一切美感都是與生活相聯系的,美學理念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人們在生活中就能提煉出美感。而西方國家是以有為本的,認為審美是要在生活之上,與社會生活具有明確的界限,而這種審美理念是中西方文化存在差異的核心之處,我們應當去把握住這種精髓來研究電影翻譯工作。

在我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上映的英國電影Red Shoes被翻譯成《紅舞鞋》,這部電影主要講述了英國的一個跳芭蕾的女孩難以對事業與愛情做出正確的選擇,只得選擇結束生命的悲劇。雖然我國翻譯工作者翻譯成《紅舞鞋》,能夠準確地翻譯出電影名稱,但是卻難以看出深刻的寓意。到了80年代后期,人們將Red Shoes翻譯成《紅菱艷》,翻譯者將英國女演員的紅色的舞鞋比喻成為我國受眾都知道的紅菱,因為紅菱雖然生活在污濁的泥塘中,但是卻冰清玉潔,嬌艷動人,尤其是紅菱彎彎的角,就像是我國古代女性悲慘的三寸金蓮,而這與電影主題不謀而合,可以說《紅菱艷》比《紅舞鞋》更加能夠體現出這部電影的內涵與意境美。風靡一時的美國電影Home Alone被我國翻譯者翻譯成為《小鬼當家》,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小鬼是大人對孩子的昵稱,表現出大人們對聰明伶俐、智勇雙全的小孩發自內心的喜愛,而電影中敢與歹徒斗智斗勇的小歐文正是符合小鬼的形象。“當家”指的是一個人能夠領導全局,而電影中的小歐文一個人在空蕩的房間中與兩個歹徒斗智斗勇,就像是一個勇敢的大當家的形象。所以電影《小鬼當家》將名稱與內容統一起來,并且蘊含了我國豐富的文化內涵。

電影藝術是生活的再現,因此電影名稱也包含了許多民族文化元素,我們需要遵循審美原則與文化原則,在翻譯工作中盡可能地還原原國家的文化信息,并且用最為貼切的形式來對受眾傳遞。如今電影翻譯工作作為新的文學藝術形式,用自身獨特的審美理念讓更多的優秀的電影跨出國家的界限,讓全世界的觀眾享受了視覺的盛宴,推動了全球的電影藝術發展。

(二)翻譯工作的表達差異性

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人們的表達與思維方式方面,中國人注重句子之間的意合,靠詞語的順序來表現內容;而西方國家的人們注重句子的形合,語句的結構嚴謹,具有較強的邏輯性。曾經著名的翻譯學家傅雷說過,“中國人與西方人的思維形式具有基本的分歧,中國人習慣綜合考慮問題,重視語句的暗示、歸納與含蓄,而西方人注重分析,唯恐語句中缺少邏輯性”。雖然中西方的語句中都是基本的主謂賓結構,但是由于不同國家的思維差異性,所以在基本的句子結構形式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我們可以看到英文語句的結構緊湊,詞語之間的關系都會明確地表達出來,會使用較多的銜接詞語。而漢語的句子多數簡單明了,句子松散。動畫電影《花木蘭》詞就具有這些特征:

1.Guard:Were under attack!Light the signal!有人偷襲,快點烽火。

2.Guard:Now all of China knows youre here.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

電影中的臺詞十分簡單,表現出故事情節的緊迫感,句子中“我們遭到了襲擊,馬上點信號!”被翻譯成“有人偷襲,快點烽火?!狈g成這種四字的短語,并且加上了“快”字,突出了現在情況的緊急,并且讓詞句節奏對稱,而且將信號翻譯成烽火,讓我國觀眾迅速理解。在句子2中,如果我們按照英文直譯成“現在全中國都知道你來了”就顯得力度欠缺,并且難以符合士兵堅毅勇敢的特點與形象,所以翻譯成“全中國馬上傳遍了警報”就顯示出果斷的語氣,并且符合電影表現的內容,還符合漢語的特征。

(三)電影翻譯中不同文化的差異性

不同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與背景,承載了這個國家地區的民族文化,許多地區的語言都具有一定的文化信息,而不同地區的人們很難去理解其他地區的語言,所以我們正確翻譯帶有地區文化的語言信息就成為電影翻譯工作的核心任務。由于不同國家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習慣,而這些不同的習慣都直接影響到語言的使用方式,中西方觀眾存在著文化方面的差異,所以我們翻譯工作者要盡可能地幫助觀眾去理解電影中蘊涵的文化元素。英國電影《魂斷藍橋》在片頭出現這樣的配音:

Announcers Voice:At 11:15 this morning,the Prime Minister,speaking to the nation from Number Ten Downing Street,announced that Great Britain is at war with Germany.

翻譯1: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翻譯2:廣播員聲音:在今天上午十一點一刻,首相在英國首相府邸唐寧街十號對全國群眾發表了講話,宣布了英國與德國正處于交戰的狀態。

我們可以看出,第一個翻譯能夠翻譯出原來電影畫外音的表面意思,但是對于唐寧街十號并沒有進行背景性的補充說明,許多中國觀眾不了解英國文化就會莫名其妙。而翻譯者在第二個翻譯中對唐寧街十號進行了地理文化的補充,讓觀眾們了解到唐寧街十號指的是首相府邸,就能夠更方便地理解電影內容。

三、結語

由于不同國家社會文化的差異,所以在電影翻譯中必定會受到不同文化的制約,因此在電影翻譯中會深深印上社會文化的烙印,凸顯出中西方文化差異。而在這種激烈的文化碰撞中,記錄了社會的變遷與傳統文化的發展與傳承。當前我國電影事業也在不斷地發展,西方諸多優秀電影也不斷引入我國,因此會帶來更為激烈的文化差異的撞擊。我們翻譯工作者要融合兩種不同的文化,立足于我國民族的獨特思維方式,在理解外國電影中的文化后與我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才能夠做好具有藝術性的電影翻譯工作。.

[參考文獻]

[1] 張穎,劉軍艷.淺談電影字幕翻譯策略——以電影《臥虎藏龍》為例[J].電影文學,2010(20).

[2] 蘇玉霞.分析《紅樓夢》回目中兩個譯本的歸化與異化[J].文教資料,2010(02).

[3] 王登文.改寫·批判·重構——從“硬譯”看轉型期魯迅對中國新文化建構的探索[J].作家,2010(06).

[4] 楊苗苗,趙玉閃.電影字幕中文化因素的翻譯[J].中國電力教育,2008(19).

[5] 汪瑩.試從“歸化”和“異化”論《必須重視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和《再談城市街道商店和單位名稱的翻譯》的翻譯[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8(10).

[6] 楊惠瑩,劉蔚馨.從翻譯的審美體驗角度談詩歌翻譯中文化形象的轉換——兼評李清照《聲聲慢》英譯文[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12).

[7] 秦楠.淺析《京華煙云》中的異化翻譯策略[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04).

[8] 許建平,張榮曦.跨文化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問題[J].中國翻譯,2002(05).

[9] 劉輝修,王衛利.電影字幕翻譯中文化過濾現象探析[J].現代語文:語言研究版,2010(07).

篇6

一、從中西方傳統文化比較看環境觀差異

文化是一種社會的現象,它是由人們長期創造而產生的,是歷史的沉淀。東方的文化博大精深,在大一統的中庸思想里面潛伏了上千年,這樣文化中的強調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處,使其更具有包容性,其中以“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來表現中國藝術。中國人歷來以含蓄作為美的標準,著重道德和理性,大多數注重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而不是物質方面的。在與東方人相比,西方人直接、張揚,西方文化表現的也比較側重理性,從根本上去認知世界,強調人定勝天的思想,運用理性的思維來對世界進行改造,讓世界能夠與人相適應,所以西方在設計上更注重物質方面。由此可看,中西方的環境藝術設計其實是各有所長,有一定的互補性。例如,中國園林更加注重自然化,追求的是和諧的、含蓄的,有意蘊的設計。而西方的園林追求物質化的形式,從它的人工和幾何形式布局體現出來。所以,在東西方環境藝術上體現出的差異,其根源就是東西方的傳統文化不一樣。

二、中西方哲學思想差異對環境藝術的影響

中西方因文化的差異和歷史背景,形成了不同的哲學思想。東方的文化被儒、道兩大思想主使著,這兩大思想對中國的建筑園林,室內景觀都有這深刻的影響,注重和諧、內斂、禮儀與含蓄的傳統儒道文化下形成了環境藝術設計中注重階級性、和諧性和隱喻性的特征。如在空間上有的等級尊卑有序的禮制,尤其以皇宮宮殿布局最為顯著,而且在經過歷朝歷代的發展,這樣的階級性空間布局結構已經形成了完整的體系。而且中國人在建造建筑是多用木材,也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間的親和關系,質感溫和、溫潤而有內涵,從取材上就體現了追求的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的觀念。中國古代建筑還會滲透神秘的風水觀念,這其實就是古人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的理想訴求。西方國家與中國相比,西方人多信奉宗教,在當今世界上廣為流傳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對西方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這些具有主導性的宗教思想作為西方的傳統哲學思想,對西方的環境藝術設計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以基督教為例,西方建筑文明里表現得最為明顯的就是基督教的教堂建筑,受其思想影響,建筑以高、直、尖和具有強烈向上動勢為特征的造型風格使人也有飄然欲升的意向。這也是表達對神的崇敬與敬仰。在西方主要以和諧形式作為美的思想標準,在室內中的空間設計上強調要寬廣宏大,力求能夠達到超人的空間尺度,突破實際條件的限制。通過相比,可以看出中國所崇尚的“天人合一”的觀念,強調人和自然界的息息相通,體現人是自然界中包含的一個部分,而西方的建筑通常以超然的尺度和巨大的體量強調出建筑藝術的崇高與永恒感。

三、從美學思淺析中西方環境藝術的影響

中國美學思想在其哲學思想的影響下,在環境藝術設計中形成尊崇自然、追求清凈無為之下的重景重情,情景交融思想,使其具有詩情畫意一般的環境氛圍,而且在造園中講究虛幻、含蓄、步移景異,追求含而不露、撲朔迷離的美學思想體驗。在空間上,無論規模宏大的皇城還是簡單的房屋,它們都追求對稱形式,就算在窗戶與門的安排上也會遵循這一原理,體現了我國建筑追求四平八穩、中規中矩的美學特征??臻g在大小上也追求適可而止,并且明確的指出了空間的大小要適合人的尺度,如明末清初時期修建的故宮與最為代表的明式家具就可以看出其思想的影響。西方在環境藝術設計中追求人工美,布局十分嚴謹,連花草都修剪得整整齊齊,呈現圖案美原則,西方這種刻意追求的形式美來提高藝術的高度。在空間界面的處理上,華麗是多數西方建筑的重要指導思想,雕刻與壁畫是西方建筑物上不可缺乏的一部分,而且西方建筑在建造空間的形狀設計上主要采用幾何形狀,追求幾何圖案美,如直線、圓形、三角形、正方形等,如世界奇跡之一的羅馬角斗士表演區就是橢圓形。在園林的設計上遵循主從分明,重點突出的特征,邊界和空間范圍一目了然,給人呈現出秩序井然、清晰明確的感覺。比較中西方由不同的美學思想下呈現的環境藝術設計,中西方還是有著明顯的差別的。

四、結語

篇7

關鍵字: 中西文化 ,文化差異

現代社會日新月異的高速發展,使得我們居住的地球日益變得狹小,東西方的綜合,不僅已經成為一種共同的口號,而且目前在處在穩步而順利的實現過程當中。為了求得人類文化的共識和相互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同樣也得到的廣泛的發展和長足的進步。

一、中西方文化在飲食結構上的差異

漢族傳統的飲食結構以植物性食物即五谷為主食,以蔬菜及少量魚、肉、蛋奶、果品副食 。漢族的傳統飲料主要是茶和酒。漢族一般采用一日三餐制,城市居民多將晚餐、農村居民多將午餐作為三餐中的重點,飯菜比其兩餐豐盛。漢族傳統的飲食方式是共餐制,它體現了漢族傳統倫理副道德中的群體精神。然而,對于西方的國家,膳食多數是一日四餐,即早飯、午飯、茶點和晚飯。在西方國家諸如英國,人們常吃的主菜是烤肉。此外,常見的菜肴是罐燜肉、炸魚薯片等。西方國家的人們還酷愛飲酒,如威士忌酒就馳名世界。

二、中西方文化在姓名與稱謂上的差異

漢族人的姓氏一般隨父系,從字數上看,漢族之姓氏以單字為多,漢族人大多有小名和大名。漢族人的名絕不能和父親等長輩相同,漢族人比較注重大名,不論是幾個字,在字形、字音、特別是字義上有許多講究。例如,字形搭配要勻稱、協調,字音要清晰、響亮而且悅耳,字義力求富有吸引力,能給人以深刻印象。從字義表達上,主要有情景名、教誨名、期望名、祝愿名、志愿名等幾大類型。對于西方的國家來說,姓名的排列既是姓在后名在前,姓名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本人名 中間名 姓。本人名也稱教名,受法律承認的正式姓名。中間名的選擇范圍主要限于父母長輩或父母的親朋好友的姓名,可以是母親的姓,也可以是父親或祖父的名,或者是父輩的好友或名人的名字。婦女在未婚時使用父親的姓,結婚后改用丈夫的姓。在西方國家,由于姓名太長,書寫起來麻煩,所以常常將姓前的名縮寫。例如JohnStuartSmith,可縮寫為J.S.SmithJohn S.Smith.

三、中西方文化在社交禮儀的差異

漢族人相見現有握手、問候等禮節。一般說來,男性相見時是彼此趨前握手,女性則多習慣于點頭或微笑。男性與女性相見若行握手禮,則應由女性先伸出手來。若是初次見面,或在比較莊重的場合,晚輩對長輩還要行鞠躬禮。在行相見的同時,雙方互致問候。現在最流行、最簡單的問候語是“你好” 或“早上好”、“晚上好”等。此外,有些詞語在人們的觀念中認為說出來不吉利,因而也屬于禁忌話。例如:大年初一禁說“病”“窮”“霉”“敗”“死”等。坐在船上禁說“翻”“沉”等。在西方的國家,在介紹兩人相識時,應首先把年輕的介紹給年長的,把地位較低者介紹給地位較高者,將男子介紹給女子,不能將次序顛倒。介紹完畢,雙手往往以握手表示愿意相識,但握手亦有講究。一般是年長者、位高者和女子先握手,年輕者。位低者和男子即伸手相握,如果前者不先握手,后者不應冒昧強求。而應點頭微笑致意。握手應用右手且要摘去手套,握手時應注視對方,與女士握手時使勁不能太大。在社交過程中處處體現女士優先的原則。拜訪他人時,一定要事先預約,預約應當提前一定的時間,以便對方作出安排。一旦約定之后,必須準時赴約,遲到早到都是不禮貌的。

四、中西方文化在服飾上的差異

漢族最具民族特色的服飾是傳統服飾。漢族傳統服飾有三個總的特點長期得到傳承。其一是等級區分。社會各階層之間,人們的服飾不同。其二是常服和禮服之分。各種禮儀活動多有專用的禮服與日常生活所穿的常服明顯不同。其三是服裝樣式寬大,裹衣博帶,袖長腿寬。漢族的首飾:女性有各種簪子、耳環、項鏈、戒指、手鐲、手鏈、足鏈等,而男性首飾多以 戒指為主。對于西方的國家的人來說,衣服要力求美觀,如男要平肩,女要束腰,衣服平整,褲線筆挺,既要突出優美的線條,又要掩蓋身體的缺陷。在某些特定的場合,西方國家還保留了不少傳統的服飾。例如,法院正式開庭時,法官仍然戴上假發,身穿法官黑袍;教堂做禮拜時,有的牧師要披上長袍等等。

五、中西方在傳統節日上的差異

漢族的傳統節日約有150個,但最為重要的是春節、元宵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春節是中國最歷史、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春節是以辭舊迎新、慶祝祝福為主題的綜合性大節。元宵節在農歷正月十五,此夜為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又稱上元節。清明節在公歷4月5日前后,因“萬物至此皆潔齊而清明矣”得名。端午節是夏季最重要的漢族傳統節日,為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中秋節是秋季漢族最重要的傳統節日,由于此夜月亮明倍于常時,成了團圓的象征,又稱團圓節。重陽節在農歷九月初九,故又名重九節。古以九為陽數,重九故稱重陽。而西方國家,圣誕節、復活節、情人節、愚人節、圣靈降臨節、感恩節、父親節、母親節等都是重要的節日。圣誕節即耶穌誕生的日子,是所有信奉基督教的國家最重大的節日。2月4日為情人節,4月1日為愚人節、母親節為5月的第二個星期、父親節為6月的第三個星期。

六、中西方文化在上的差異

漢族沒有全民族一致信仰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漢代以后,儒學曾經長期占據統治地位,為漢族社會各個階層所普遍接受和信奉。但儒學并不是完全意義上的宗教。當前,從的情況來看,是道教、佛教、天主教、新教諸教并立,各有一部分漢族信徒。漢族產生的完全意義上的宗教是道教,形成于東漢末年都魏晉南北朝時期。除道教外,漢族還有一部分人信仰佛教、基督教等外來的宗教。西方國家的公民均享有的自由,所以西方國家的復雜多樣,世界各大宗教,各種教派應有盡有。各種享有大致平等的地位,基本不存在宗教歧視。但總體上看,英語諸民族最主要的信仰仍是廣義上的基督教。圣公會不僅是英國的國教,而且也是基督教新教三大派別之一。其中兩派為路德教和加爾文教。

七、中西方文化在迷信與禁忌方面上的差異

在中國,“正月里不許剃頭”即為一例。寓意為“正月里剃頭,死舅舅?!薄岸露挲堫^”寓意為一年中健康,人們生龍活虎。在春節期間,不能說“死”字,如果不慎將碗杯打碎,要說“歲歲平安”等等。在西方國家,人們普遍認為是黑貓主兇。盡管養貓養狗之風盛行,但一般不養黑貓。而馬蹄鐵則被認為是吉祥之物,如果誰在路上撿到馬蹄鐵,就一定會有好運降臨。另外,碰撒了鹽被認為是惡兆,預示要發生口角或與朋友斷交。打破鏡子更是兇兆。即使家中不死人起碼也要七年不順。在禁忌方面,13被認為是不祥的數字,在日常生活中應盡量避開。星期五同樣也被視為不祥的數字,此外,一根火柴或打火機不能一次點燃三支煙,認為這樣會給第三人帶來不幸。不要打聽他人的隱私。

總之,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中西方文化交流中不能光注重語言的教授,更應該融入中西方文化的了解,這樣才能對中西方的語言文化有更全面的領悟。

參考文獻:

[1]中外民俗概要 張世滿 王守恩編著 南開大學出版社 2005

[2]中西戲劇比較論稿 藍凡著學林出版社 1992

篇8

【關鍵詞】中西文化 文化差異 跨文化交際

隨著信息技術和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來自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文化碰撞在一起,并且相互滲透融合。而不同國家的人民也紛紛走出國門,體驗不同的文化差異帶來的新奇與快樂。這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歐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不同文化的碰撞除了帶來新奇的感受,也帶來了文化上的沖突。所以,了解各種文化之間的文化,避免文化沖突,在跨文化交際中具有重要意義。下面就從中西方文化差異上談談跨文化交際中應注意的問題。

一、交往原則和交往模式的差異

在東西方跨文化交際中,最典型的差異就是中國的集體主義觀念和西方的個人主義觀念。在中國,人們對于集體有著非常強的歸屬感,一切交際活動都從此出發,中國文化向來也都是將家、國、天下放在首要位置,在危難時刻,個人甚至能夠為了集體犧牲一切。但是西方的每個人都認定自身的唯一性和特殊性,交際的出發點也是個體本位,強調個人潛力、個人利益和個人目標。西方文化極力維護個人財產利益,鼓勵人與人相互競爭。

在中國,人際交往中具有強烈的表面性,重視“面子”,衡量人際關系的標準是“不分彼此”,“同甘共苦”是傳統美德,屬于情感類的交往方式。而在西方,人們交往時更看中實用性,只要有利益需求就是朋友,人與人交往時,提倡AA制,公私分明,而且,西方人極其注重個人隱私,屬于“工具類”交往方式。

二、交際時間取向的差異

交際時間的差異是指雙方的時間觀念不同。中國人的祖先在土地上年復一年的重復著勞動,使得大部分的中國人都養成了重視過程的思維模式。而西方人則對時間的順序有著偏執的強調。舉個例子,在寫信這件生活小事上,中國人習慣將地址寫在前面,而且按照屬于與被屬于的關系從大到小排列,收件人姓名寫在后面;但是在西方恰恰相反,需要將收件人姓名寫在前面,地址按照屬于與被屬于的關系從小到大排列。

中國人做事喜歡尋根究底,并且對過去的事物懷有強烈的尊敬與懷念,喜歡從已經過去的事情中尋找教訓與方法,尊崇祖先與老人。對中國文化影響最大的道家文化與儒家文化也都追崇尊重傳統、回歸自然。這種文化現象使中國人形成了追求統一、穩定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從一方面上講,也有消極的意味,會導致辦事效率低下。西方人對于時間始終有一種緊迫感,認為人可以征服自然,奮斗就能改變命運,變革就意味著進步。這種觀念也使得西方人極少看中舊事物。比如在中國,“老”象征著智慧、資歷和權威,在西方,“老”就表示體力與能力的衰弱。

中國人的時間觀念缺乏緊迫感,萬事“慢慢來”,體現在具體交際上就是很少提前預約、遲到等,“急”在中國人眼里是一種毛病。西方人對時間看得很重,往往會對有限的時間做出緊密的安排,做到時間效益的最大化,社會、生活都要按照時間準確執行,遲到會被看成不守信的表現。

總的來講,西方人的時間關鍵具有計劃性、辦事效率高等優點,中國人的時間觀念靈活性強,并且具有自由性。

三、交際語言的差異

交際語言的差異是跨文化交際中最直接最明顯的差異。不同的語言對于相同的事物具有不同的表述方法和表達風格。比如在口語交際方面,西方人非常直接,中國人往往含蓄地表達自身的愿望,利用環境分為對交際信息進行補充是中國人的特長。這種交際口語的差異是中西方不同的歷史背景和生活氛圍造就的。中國人注重集體,時間久了相互之間就能產生默契,往往不用說話就能被對方得知想要表達的內容,并且歷史上許多政治運動也使得中國人相信“禍從口出”“言多必失”;而在西方,無論在什么場合,交流都是直奔主題。

在書面交際方面,漢語崇尚含蓄與意境,往往會多出一種言外之意,屬于意合語言,在使用時,多種修辭手法和句式運用使得邏輯關系被隱藏起來,整體上有很強的模糊性和多樣性。西方語言則以句式的結構嚴謹、邏輯性強著稱,屬于形和語言,在使用時,多注重各類詞語在形態上的變化,主從時態分明,用嚴密的形態表現語意信息和語法范疇。

四、結束語

不同的文化背景產生了不同的交際風格,但是這種風格差異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經濟、藝術、文化甚至婚姻的不斷交融,已經越來越小。在跨國文化交際中,站在對文化差異寬容和認同的立場上挖掘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吸收西方文化中的有益部分,才能真正實現中西方文化的平等交流。

【參考文獻】

[1]邵彤.中西方社會文化差異在跨文化交際中的表現[J].沈陽工業大學學報,2011(1):46-48.

篇9

我們對比一下中西方傳統文化理念的差異就不難看出,這種文化差異直接影響到了設計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分析對比中西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兩種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存在很大的不同。西方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中,強調人的獨立、自主、進取、拼搏的精神,這種理念促使著西方文化不斷地自我超越和創新。相反,在我們傳統文化的價值取向中,把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奉行無為一統的中庸平和觀念,反對個人的獨立意志,強調群體意識,這種價值觀使得中國傳統文化缺乏了創新精神,壓抑了人性的自然屬性,阻礙了個人先天的創造力,滋生了人的惰性,養成了人們順從內斂的性格。

通過對比中西方傳統文化淵源以及所形成的價值取向的不同,我們不難理解由于文化理念差異所導致的中西教育之間的不同,從而影響到了藝術設計教育的差別和培養審美意識理念的不同。中國教育注重綜合,講究基礎概念和宏觀理念的統一培養,注重學生整體性、全面性的認識,對已知的知識不斷累積,故有“溫故而知新”,又善于多方位的進行思考,還有學而知新的創新理論,“新是故中之事,故是舊時底,溫起來以尊德性,然后就里面討得新意,乃為道問學”;而西方教育大都是基于人文思想而展開的,注重在一個點上的深入培養,強調學生個性表現和創造力的挖掘,強調自我意識、實踐及分析能力,鼓勵思想的自由開放。由此可見,就藝術設計教育而言,中國這種統一化的教育模式,對思想的自由度有一的限制,進而影響到設計創造力的發揮,這對側重于開發設計思維的學科而言缺乏科學性,以至于學生往往好高騖遠,眼高手低,對事物有總體的理論認識能力而缺乏相應深入的個體分析能力,不肯腳踏實地的研究分析事物的細節,這種習慣也就間接影響了中國學生在做設計時的效率。西方教育雖然它注重個體深入的分析,但同時也缺乏綜合思考能力的培養,缺乏對事物環境的宏觀認知,也存在不足之處。中國的教育思想講究“溫故而知新”,注重先前知識和后續知識之間的聯系關系,側重綜合、宏觀的看待問題,強調面的整體性,善于全面的思考問題,但在縱向的深入研究上會有所欠缺;而西方的教育思想則正好相反,注重個體的探索創新,提倡個體間的差異,在某一個點上會深入的研究,容易發現新的事物,但在知識的系統性上又會有所疏忽。我們東方傳統文化注重宏觀設計理念,注重從總體到局部的邏輯思維過程,西方側重個體問題的深入分析,突出個體研究差異。如在2011年北京國際設計三年展論壇上,中外嘉賓的切入點有明顯的差異,西方設計師多從作品和設計細節入手,詳述具體案例設計思考的過程,而中方嘉賓則是更多的涉及宏大的理論思考,以及中國未來設計發展走向的展望。當然這種差異除了傳統文化對設計思維的影響外,還有設計環境和條件不同的現實原因。

另外,這種傳統文化根源對設計教育的影響也體現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

首先,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目前我國設計類院校很多情況下教授的知識還是停留在當下社會的實際應用,對未來的發展趨勢預測不足;而設計較為發達的西方國家,其教授目標則是為了探究事物的發展規律及未來趨勢而教學,盡可能的遵循人性自身的本質特質,最大限度地開發個體的創造力。

其次,在課程設置和要求上。在西方的高校教學中,課程設置較為獨立和深入,強調個體思維深度的訓練,課程內容差異化明顯,不太注重設計的關聯性和實際的社會聯系。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對個體之間的差異化要求嚴格,學生作品風格多樣化,個性鮮明,這對學生個體創造力的開發有很大好處。相比之下,我們的課程要求上差異化不足,學習過程中對學生作業雷同現象嚴重,不利于學生創造力的發揮。

再次,在課堂的授課方式上。西方在上課的方式上多采用互動討論式授課,課堂氛圍活躍,教師注重引導學生的獨立思維能力,注重學生之間的觀點交流,對統一的標準要求較為寬松,對未來的可能性留有空間。而我們多采用傳統的“填鴨式”教學,課堂氣氛嚴肅沉悶,對不成文的標準要求過多,學生顯得過于拘謹,嚴重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開發。

總之,中西方藝術設計教育理念各有精化可取,但我們的設計教育事業發展較晚,許多東西需要向西方學習和借鑒。藝術設計教育的關鍵就是要培育學生的創造力,發揮學生的創新精神,西方藝術設計的搖籃包豪斯(Bauhaus德國)的設計教育體系中提出:“在設計中提倡自由創作,強調只有在精神獲得極大自由的情況下,才能充分釋放潛能與創造力。只有在思維方式、課堂氣氛以及教學方法都能夠實現自由的前提下,才有可能培養出富有個性的尤其是具有創新性思維能力的學生?!边@一設計教育體系在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實施與貫徹,并取得了明顯的效果。我們當下各個高校的設計教育模式各不相同,還在探索改革之中,雖取得了一定的設計成果,但與西方的發達國家相比,我們還是小學生,不過我們相信,只要循序漸進,認清我們的文化特色,結合西方科學的教育方式,因勢利導,腳踏實地,我們的藝術設計教育之路將會越走越寬。

參考文獻:

[1] 左鐵峰.論基于文化觀的現代設計教育模式.2005.

[2] 藝術與設計.

[3] 田春.中西設計概念溯源與比較[J].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學報,2007.

篇10

[關鍵詞]中西文化;影視字幕;差異

中西影視字幕源于科技的進步及中西文化的交流。一些優秀的影視作品大多來自西方發達國家,在我國引進這些優秀作品時,要考慮我國的基本國情,由于我國廣大民眾的外語水平不高,影視翻譯的字幕就應運而生。影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西方的影視作品反映著西方人的大眾文化,因此,在制作中西影視字幕時,受中西方地域、歷史傳統、、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不同因素的影響,造成了中西影視字幕翻譯的差異,本文就從1996版《簡·愛》這部西方經典影視作品入手,對影響中西方影視字幕的因素進行深入分析,并找出它們差異的原因。

一、影視字幕背后的中西方地域環境與歷史傳統因素

影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傳播的一種重要媒介,在其拍攝及制作的過程中充分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文化場景;因此,中西影視字幕的差異首先表現在地域因素及不同的歷史傳統上。

(一)中西方的地域性因素與中西影視字幕差異

所謂的地域文化就是指文化在一定的地域環境中與自然環境相融并且能完全體現地域特色的一種獨特的文化,具有獨特性。不同地域影視作品體現著不同地域的大眾文化,《簡·愛》(1996版)就是一部英國的經典影視作品,其創作場景及語言也體現著英國與眾不同的地域文化風格。英國是島嶼國家,海洋性氣候特征顯著,捕魚、海洋養殖等較為常見;如:在《簡·愛》中的一句對話中就體現了這一特點:“MrsFairfax,I just want to see if we can keep a frog.”這句對白翻譯為“費爾法克斯太太我們可以養青蛙嗎?”其《簡·愛》這部作品的創作時間是1847年,當時我國還處于封建社會,而英國的一個普通少女就能提起青蛙的養殖,充分說明了當時的農業發展狀況及當地的地域文化風格。再比如:“What would almost say.If there were a ghost at Thorn field Hall that would be its haunt.”這句對白翻譯為:“大家都琢磨要是桑菲爾德莊園有鬼魅,那就只能出沒在那里?!薄吧7茽柕虑f園”這是典型的西方國家的特點,“莊園”這一特色性的標志,是英國等歐美一些國家所特有的,在美國,一些較大的農村建筑稱之為“農場”;而在東方這些國家是不存在“莊園”的。還有“You should buy one I adore billiards.”這句對白翻譯為“我們也應該買一張桌球臺,我喜歡”。回答是“Theyre rather expensive,billiard table Im not sure if I can afford one.”翻譯為“桌球臺太貴了,我們買不起”?!八怪Z克”臺球是源于英國貴族的一種運動,他們之間的對白說明了這個地區的典型特征,這就讓人們通過這句臺詞就能知道《簡·愛》是發生在英國的故事。這些對白更加說明了影視字幕表現的地域文化差異。

(二)中西方的歷史傳統因素與中西影視字幕差異

中西方發展的歷史告訴我們,東方文明不同于西方的古希臘文明、愛琴文明。我國有著五千年傳統文化,民眾通常都很內秀,而西方發達國家大多都很紳士。比如:在《簡·愛》(1996版)中“Thank you.Would you hand me my hat,and crop?”翻譯為“麻煩你了,再把帽子和手杖遞給我行嗎?”這就是典型的紳士裝束,這種紳士請求的方式在我國是看不到的。再比如:“All the ladies will bring their maids.And all the gentlemen their valets.”翻譯為“先生小姐們都帶齊了他們自己的傭人?!蔽鞣降墓畔ED文明、愛琴文明的歷史傳統就讓他們有著強烈的主動性、占有性,并且男士有自己的男傭人,女士有自己的女傭人。還有“You can always tell a governess at first glance.Theyre plain in a very special way.”這句對白翻譯為“通常一眼就分辨出哪個是家庭教師,總是一幫格外土頭土氣的家伙?!睆倪@句翻譯中我們可以看出,歷史傳統因素讓英國的家庭教師都配備了固定的裝束,讓人們能從裝束上達到對家庭教師這種職業的辨認等。在《簡·愛》中,這些對白就充分說明了中西方的歷史傳統因素在中西影視字幕差異的體現。

二、影視字幕背后的中西方與風俗習慣因素

影視作品的創作來源于生活,我國引進西方的一些優秀影視作品也不例外。源于西方的這些影視作品中,宗教、風俗習慣等不同因素的差異影響了影視字幕的翻譯,在《簡·愛》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