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白山的歷史文化范文

時間:2023-11-08 17:53:14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長白山的歷史文化,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資源;產業開發模式

長白山地區獨有的歷史文化孕育著一種特殊的音樂文化形態,在中華民族文化組成中,長白山音樂文化在社會歷史進程中創造出更多的精神和物質財富,并呈現出產業發展的強勁模式,尤其是結合農耕文化、漁獵文化、游牧文化等融合在一起的物質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等,具有很大的研究價值。

1 概述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資源的發展前景

(1)文化大發展帶來廣闊的市場前景。近年來我國政府制定并實施了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強文化設施建設和文化市場建設、大力開展文化娛樂活動,積極推動文化建設等一系列有效政策。將進一步推動“音樂藝朮教育、群眾文化娛樂、社區文化普及”的深入和提高,促進音樂文化市場的繁榮,長白山音樂文化將進一步得到更大的發展和消費,文化市場的發展將進一步得到政府的重視和支持。

(2)經濟穩定增長為音樂文化市場帶來大繁榮。黨的十七大提出未來新規劃,到2020年,要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比2000年翻兩番的目標。這一目標的實現,將使中國城鄉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多彩。文化娛樂消費水平將快速增長,樂器銷費水平將成為衡量中國人民生活水平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為樂器市場繁榮提供了可靠保障。

2 分析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2.1 音樂文化品牌意識淡薄

從當前的音樂文化營銷方式來看,沒有創新意識,尤其是不能講品牌意識,音樂文化企業的發展結合,更多的融入文化企業的品牌形象和價值,將音樂文化與企業文化、品牌宣傳結合在一起,采用品牌推進的方式能收到更好的效果。但是,許多音樂文化企業家重視產品、品種,以及推銷工作,不重視品牌。因為產品、品種是有形的實體,而品牌是無形的軟體,企業往往看不到品牌的價值與贏利能力,所以出現了大量無品牌的產品,例如古典音樂的文化品牌宣傳,在品牌價值的塑造上,有些企業過分的追求流行音樂的色彩,忽略古典音樂的美感,從而造成品牌意識上的不當,影響企業的整體形象。同時,品牌營銷技術落后。這主要表現在理論水平低,觀念陳舊,傳播意識差,創意水平高低不齊,銷售管理落后,測試、評估手段不夠科學等六個方面。品牌營銷技術的落后直接導致企業經營行為盲目,企業短命。中國許多大音樂文化企業,甚至營業額過億元的企業,亦存在類似的問題。此外,許多企業的現代企業管理制度尚未建立,導致品牌營銷工作難以展開。

2.2 推行的營銷理念不明確

企業內部營銷人員的營銷理念不明確。在產品高度同質化的今天,要把一個什么樣的產品信息傳遞給目標市場,是贏得市場占有率的關鍵。是成本最低,讓消費者買到便宜的商品;還是追求高品質,確保他們買到的商品是最先進的呢?還是提供最好的服務,對顧客提供始終如一的高水平的服務和幫助?營銷人員是產品信息的傳遞者,是施行文化營銷的一線人員,如果他們的理念不明確,將會造成產品信息的失真,從而導致產品銷路不暢,經濟效益難以實現。企業制造獨特產品,打造良好品牌的愿望也就無法實現。針對企業里的員工都可以考慮開通時代光華ELN網絡學院,給員工提供一個很好的學習平臺。

3 探討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資源產業開發的整體模式

3.1 注重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的培育

長白山文化具體體現在長白山區域內的一個部門、一個鄉鎮、一個企業、一個學校、一個社區、一個街道、甚至一個家庭,涉及到這些群體中長期形成的歷史遺存、文化形態、風俗習慣、生產生活方式等方方面面。培育長白山文化,首先要在落實長白山文化建設部署上下功夫。其次要在發揚優良傳統上下功夫。各地、各部門、各企業、各學校等都要把自己部門的、單位的、鄉鎮的、企業的、個人的,多年保持的、優秀的、可以弘揚的優良傳統,總結整理出來,作為本區域的一個文化亮點,及時樹立,在內部、在系統、在全區,進行認真學習,大力弘揚。再次要在挖掘特色文化上下功夫。各行各業都有其不同的經歷和特點,都可以尋找出與眾不同之處,高人之處。有,就可以挖掘,就可以發揚。

3.2 構建特色鮮明的長白山音樂文化產業

特色就是競爭力,特色才有生命力。只有立足自身獨特資源和發展條件,深入挖掘長白山歷史文化內涵,才能培育出富有地方特色、彰顯自身優勢的音樂文化產業。依托本地的歷史文化資源,整合政策、資金、人才等各種要素集聚文化產業,通過文化產業來傳承、弘揚地方特色歷史文化,最終形成現代精彩與歷史神韻和諧共生、商業繁榮與文化特質交相輝映的城市風貌,使文化產業根深葉茂,生機勃勃。脫離了地方特色,文化產業就會同質、重復,失去獨特性、競爭力。長白山地區依托豐富獨特的歷史文化資源,制定規劃,招引項目,實現了文化資源的為民惠民和文化產業的提質提速。

3.3 加強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推廣工作

通過音樂教育、培訓、音樂會、各類樂器比賽、樂隊巡演等形式,增加音樂人口,讓更多的人了解、掌握樂器演奏的基本技能,為樂器使用者提供更多的音樂交流、展示、視聽、體驗服務。注重文化推廣。以全面音樂服務為龍頭,打造區域最大的品牌音樂文化產業基地,建成包括樂器銷售,音樂體驗,音樂博物館等于一體的大型產業基地,造福音樂人。將豐富的牧野文化、旅游文化、紅色文化、農耕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為發展文化產業提供堅實依托。統籌整合全市力量,加大對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整理、保護、推介、開發力度,把市場之力、政府之手與特色之魂、科技之能充分對接,突出優勢,科學開發,構建具有特色、風格、氣派的音樂文化產業體系。

4 結語

長白山流域地區音樂文化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特點,在整個音樂文化研究中,突出本土文化的延續與發展,尤其是將整個文化產業資源與文化經濟形態相結合,發揮出音樂文化產業的鏈條魅力,形成推動長白山地區音樂文化繁榮與產業發展共融的模式,并積極拓寬產業發展渠道,推動產業發展速度,構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產業模式,將有很大的現實價值。

參考文獻:

[1] 張美玉.當前我國音樂文化產業發展現狀及其理論溯源[J].大眾文藝,2011(21).

[2] 劉春麗.張家口民間音樂產業化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3] 郭濤.文化軟實力競爭與遼寧文化產業發展[J].遼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2).

[4] 李曉南.新形勢下東北文化產業發展問題與對策分析[J].中國城市經濟,2010(08).

[5] 汪林生,朱振榮.影響“振興東北經濟”的東北地域文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03).

篇2

吉林省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但在國內知名乃至世界知名的只有長白山景區、長春電影制片廠等為數不多的歷史文化資源。1、各地區旅游景區單打獨斗,沒有形成合力。吉林省擁有9個地區,共擁有歷史遺址共計163個,各地區擁有歷史遺址最多的是四平地區55個,其次是通化地區47個,最少的是松原地區13個。而這些只是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一部分,還沒有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歷史名人紀念館、歷史名鎮、博物館等資源,由此可見吉林省各地區都擁有著大量的歷史文化資源,可是到吉林省來旅游的大都只是知道長白山、皇宮、長影世紀城和凈月潭,再稍有名氣的就是吉林霧凇,還只有冬天才會有。也就是說,吉林省的旅游大部分依靠一日游、兩日游,最多的三日游為主,如果五日游以上就會擴展到哈爾濱或者沈陽,而根本不會考慮把本省不同風格、不同性質、不同區域的旅游景點進行整合與資源共享,以形成合力來共同打造吉林省的品牌旅游線路。這是吉林省歷史文化旅游遲遲得不到發展的原因,也是吉林省旅游業發展一直處于原地踏步的重要原因。2、歷史文化資源重視不夠,保護與開發不足。擁有100萬年歷史的吉林省,歷經古老的夫余國、高句麗王國、渤海國到遼、金、元、明、清,再到時期、抗日解放,吉林省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但是至今為止保存完整的、為眾人所知曉的很少。部分遺址如通化地區柳河縣內的羅通山城,是高句麗時期一處重要的戰略性城堡,風景區總面積6,267公頃,山巔面積3,133公頃,最高海拔1,090米,集古城、險崖、奇峰、幽洞于一體,獨具特色,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而目前為止,羅通山古城仍然是待開發的旅游景區,其歷史資源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與保護,旅游產業開發明顯滯后于旅游發展。而更多的如釣魚臺遺址、孤山子古城址等都只擁有一個名字,其遺址已看不到任何痕跡,就連其歷史傳說也近于失傳。3、知名度低,很多歷史文化沒有充分融入到旅游產業中。吉林省多數歷史文化資源知名度都不高,如吉林市境內的龍潭山遺址、東團山遺址都曾出土了漢代的罐、甕等歷史文物,據專家考證,龍潭山城、東團山城和“南城子”都是夫余國初期建造的典型的軍事城寨和夫余國當時貴族和平民生活的地方。這些山城遺址是研究夫余國城池建筑的重要遺址。這些遺址在1996年、2006年先后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雖然龍潭山公園在本省也是一旅游景點,但其知名度與其歷史價值本身差距懸殊,其文化價值遠沒有得到深入挖掘,歷史文化與旅游產業結合緊密度不夠,其歷史文化價值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與傳承。

二、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與旅游產業整合開發中的問題

(一)歷史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夠。吉林省不僅擁有夫余國、高句麗王國、渤海國的興衰歷史,而且還是多民族的邊疆省份,古代的吉林由四大民族族系:肅慎族、穢貊族、東胡族和漢族組成,現代的吉林主要有滿族、蒙古族、錫伯族等少數民族。吉林的紅色文化獨樹一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無論是王國的建立還是民族的形成,或是這些內容豐富多彩的紅色文化,其都有著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無數的傳奇故事和神奇的歷史見證。如高句麗壁畫、貞惠和貞教兩公主墓碑;創造輝煌的肅慎族、縱橫馳騁的東胡族等。這些都是吉林這片熱土賦予我們的珍貴歷史資源,而這些并沒有得到挖掘并應用于旅游業的發展之中,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并不能對所參觀景區的歷史文化進行深刻、全面地了解,文化旅游的內涵遠遠沒有得到應有的體現與發揮。

(二)歷史文化資源保護不夠。吉林省歷經遼、宋等各朝代,且歷經最繁榮時期,留下許多歷史古跡。在問卷調查中,關于“您對吉林省‘歷史建筑發展與保護’目前狀況的印象是什么?”問題,有43.48%的人認為“保護一般,較為滿意”。如在農安縣鎮城西門,有一座著名的古塔,人們也稱它為“佛塔”、“遼塔”或“金塔”,這座遼代古塔就是其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1983年對其進行修繕,使古塔恢復原貌。但是由于古塔損壞嚴重,古塔的須彌座和底層的精美磚雕已經不復存在。古塔坐落在縣城中心,且處繁華地帶,這座經歷千百年歷史的古塔雖然是吉林省的重點文物,但是對古塔除了有一小圈的圍護外再無其他,對其的保護工作還稍顯不夠。

(三)各地區歷史文化資源整合開發不夠。目前的旅游線路設計是輝南三角龍灣兩日游,長春、吉林兩日游,長白山兩日游等基本都是短程,且各地區獨立成團,而沒有形成區域意識,沒有把整個吉林省的資源都充分利用起來,更沒有把歷史文化資源整合起來,缺乏能夠體現吉林省特有歷史文化的旅游線路,對吉林省的歷史文化資源掌握不夠,資源整合開發不足,線路簡單,這樣必然導致團費低廉,質低利薄,旅游業長足發展受限,也難以實現旅游業帶動經濟發展的目標。

(四)歷史文化資源宣傳力度不夠。吉林省旅游方面的宣傳主要是對長白山的廣告宣傳,其他對歷史文化資源的宣傳無論是廣告、報紙,還是紀錄片,或是網絡等,都幾乎看不到。吉林的烏拉古街、長影博物館還有正在建設中的東北民風民俗博物館,都是吉林省特有歷史文化的代表,且都已建設初具規模,但由于其宣傳力度不夠,知其者人少之又少,在本省如此,那么在全國、全世界就更鮮為人知了。

三、吉林省歷史文化資源旅游開發對策分析

(一)進一步挖掘歷史文化內涵。首先,要組織專家、學者對各歷史文化資料進行詳實分析、整理,并通過文物、建設等相關部門進行論證并進行建設;其次,對旅游業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培訓,從而使游客在旅游過程中能夠對所到之處可聽、可看、可觸、可想地感悟。對吉林省各地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等的歷史都要深入探討,發揚吉林省特有歷史文化,使我們可以看到更多的歷史遺跡,感悟歷史的神奇,品味歷史的魅力,感受獨特的吉林歷史文化。

(二)做好古建筑保護性開發工作。省政協常委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愛新覺羅•恒紹提出:小白山望祭殿和烏拉街“三府”等諸多古建筑(或遺址)是我省重要的歷史文化遺存,當前最重要的是對它們進行搶救性修繕與保護開發。因此,我們首先要樹立對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意識,對于沒有開發的歷史資源要進行保護,號召全體公民,組織各種活動,不僅政府要重視,各地區全體公民更要動員起來一起對當地歷史文物、遺跡、碑文、城墻等進行保護;其次對于正在進行開發的要依照修舊如舊,尊重歷史,重現歷史的原則進行保護性開發,要對現有的進行保護利用,爭取對原有的遺產進行原法原葉的呈現,以體現其的歷史價值;再次要建設專業的人才隊伍,吸收接納專業性人才,地方與專業部門相互配合,大力保護;最后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建立保護歷史文化資源的機制,制定嚴格的處罰措施,明確責任制,實行獎懲式的繼承與破壞,并有力執行。

(三)借鑒旅游發達地區經驗,整合吉林省歷史文化旅游資源。通過調研,深刻感受到云南省的旅游不僅規范,而且景區安排合理,線路設計人性化。我們完全可以借鑒云南省的成功旅游經驗,把歷史古鎮與民族特色文化結合起來,把各地資源整合起來,串成具有歷史古韻的文化旅游線路。如,從長春出發至吉林的烏拉古城、龍潭山公園,再回到長春,然后去往輝南的三角龍灣和溶洞,然后前往集安高句麗,最后回到長春參觀皇宮,長影博物館和長影世紀城。這樣一行至少要6~8天,這樣既延長了旅游進程,費用提高了,質量也會得到保證。滿意率上升,知名度隨之提升,創造了品牌效應的同時,旅游業得到了長足發展,進而實現旅游業帶動地方經濟的目標。

篇3

高等藝術院校專家學者都對各地區、各民族的獨特剪紙這一原始藝術形式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并吸取民間剪紙藝術形態進行了多種樣式的藝術創作及教學研究"比如:中央美術學院呂勝中先生對于民間剪紙等民間美術進行了系統研究,將民間原生態中極為豐富的剪紙語匯加以提煉,并通過在中央美術學院開辟了實驗藝術系"不斷提倡深入發掘本土文化精神,開拓民間原生態藝術與當代藝術思想觀念的表達兩者之間的對接"

二、東北高校版畫專業吸取民間剪紙藝術形態進行藝術創作及教學研究的基礎

作為東北特殊地域環境下的高校版畫教學,其任務是在承揚傳統西方創作性版畫的教學基礎上融入多維的教學資源,制定趨于現代意識和學術意識的多元化教學氛圍,轉變版畫形式化的肌理符號和游戲性的創作傾向,恢復版畫在當代開放性藝術環境中專業語言的寬泛和張力,特別是應吸取東北地域長期根存和優秀的民間藝術傳統"理由如下:

1.版畫藝術自身具有較強的民間藝術根基

中國民間版畫歷史悠久,不但在民間是群眾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而且以它廣泛的表現內容、精湛優美的表現技巧、久遠的歷史傳統和普遍豐厚的審美層次,成為中國繪畫史上的精美一頁"民間木版插圖畫自唐宋起,便作為印刷雕版技術印刷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明清時期中國木版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特別是以陳老蓮為代表的畫家親自參與到木刻版畫設計并創作的/水滸葉子0等作品,在中國木版畫發展史上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進而形成了中國木版年畫各地不同、獨樹一幟的藝術特色,并輾轉流傳至今"。

2.東北地區民間剪紙藝術具有較強的民族審美特征

滿族民間剪紙最早起源于巫術活動,即北回歸線附近世界各民族共同的原始)薩滿教"薩滿教是一種原始人類母系氏族時期原始的多神教,不但信奉天神、地神,還信奉萬物有靈,據統計,東北地區原始薩滿教信奉的各類自然及非自然神靈總計約有一百七十多個,原始薩滿教在祭祀和巫術活動中,常常由巫師裝扮或使用圖畫裝飾來表達巫者與某些神靈取得了溝通"此外,在古薩滿教諸多神靈中,有眾多的母性纏纏神,這些纏纏人都是正面站立,兩手下垂,五指平分,五官陰刻,身著典型滿族服飾,發式也具有滿族特色,男性的巫者腦后的長辮子表現為豎直向上,女性纏纏人頭戴滿族發替,衣服陰刻鏤花,剪技粗獷、古拙,造型古樸,疑似典型的巫神信仰文化時期的圖騰遺存,部分剪紙還配有古老的滿族文字,增添了造型的神秘色彩"。

3.長白山薩滿剪紙藝術具有自由的想象力和獨特的藝術美感

神秘的長白山薩滿剪紙,起源于為薩滿通神所服務的實用功能,在其發展初期和其他古老藝術門類一樣有著一個巫術與藝術共存的階段,此時的薩滿剪紙多用于薩滿通過剪紙的符號化過程將某些自然物象征化、神秘力量實體化,或是利用創造未知形象使人對神靈的力量增強信心,或是借助剪紙的力量來驅趕一些不可見的惡靈"如果我們把薩滿的活動看作是一種藝術形式的話,那么保存至今的一些薩滿剪紙就從民俗文化、戲曲文化、歷史文化等諸方面向各階層的文化學者們提供了極有價值的珍貴的形象資料"人們有以剪紙、繪畫等視覺圖像作為具有象征意味的符號來溝通情感和認識的習慣"這些原始時期流傳至今的視覺符號形象,以自由充沛的想象力和稚拙樸素的情感在今天依然感染著我們,是人類積累下來的共同的藝術財富"。

三、長白山薩滿剪紙藝術的研究對東北高校版畫專業

篇4

延吉市是延邊朝鮮族自治州政府所在地,是全自治州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它位于吉林省東部,總面積1350.24平方千米。全市人口42.4萬人,其中漢族人口達16.4萬人,占總人口39.7%,朝鮮族人口達23.95萬人,占總人口58%,是我國最大的朝鮮族聚集區。

延吉風光

延吉—雖然不是歷史文化古城,但她以其瑰麗的自然風光吸引著越來越多的國內外觀光者留連忘返。以延吉為中心,北側有山青水秀清幽多姿的鏡泊湖、“吊水樓”瀑布、大孤山等景觀;南面是氣勢雄偉景色宜人的長白山,長白山有波光粼粼聞名世界的天池、星羅棋布的溫泉群、亭亭玉立的美人松……

愛我延吉

延吉還有許多風景區和旅游景點。比如:帽兒山、石人溝、城子山……

我去過有著古老傳說的帽兒山。在山上還能看見許多穿著朝族特色服裝的老人說說笑笑的走在棧道上,其樂融融。走在林間的棧道上,涼爽的山風一陣陣吹來,讓人感到心曠神怡。突然,我看見了一個包裝袋被扔在棧道上,“撿起來!”一個念頭在我心中閃了一個,我立刻走上前把它扔到了垃圾??鎩D且豢蹋?腋械酵蛭鋃莢詼暈椅⑿Γ?煒輾路鷥?讀耍?掌??逍鋁耍?倍?揭卜路鷥?懶恕?

篇5

[關鍵詞]集安玉 特征 雕刻技藝 價值 現狀 保護措施

[中圖分類號]J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2)12-0105-01一、集安玉種概論

(一)集安玉石分布概述。集安市位于吉林省東南邊陲,長白山南麓,與朝鮮隔鴨綠江相望,幅員3217平方公里。全市山巒起伏,溝壑溪流縱橫,山地、河谷面積占總面積的93%,是有名的“八山、一水、半分田、還有半分是莊園”的山區縣份。集安礦產資源分布總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集安玉為蛇紋玉類,以質地溫潤、細膩、堅韌、顏色上乘而成為理想的玉雕材料。集安玉色彩豐富,有深綠、綠、淺綠、黃綠、墨綠、黃、白、橙、灰黑、黑等色,使集安玉有極其美麗的“俏色”。集安玉石有強烈的玻璃、油脂光澤,斷口呈蠟狀光澤,微透明至半透明,少數透明。

(二)集安玉工藝品種及特征。集安玉石雕刻產品主要為工藝品,有八駿圖、人參如意、金玉滿堂、玉白菜、麒麟、玉筆等,主要具有顏色艷麗、刀工精細、線條流暢、形態各異的產品特征。玉石材料因本身物理屬性、構成了特殊的天然美感,具有材質美的特征。玉石雕刻大多是造型藝術,設計時要整體經營,構圖布局根據一定的構思和立意,作品中所出現的雕刻對象協調統一,具有造型美的特征。玉石雕刻的工藝特點就是結構嚴謹。結構不僅要符合傳統的欣賞習慣,也要符合雕刻工藝的制作要求,具有結構美的特征。比例是造型藝術形式美的規律之一,任何一種完美的造型藝術都要具有較好的比例關系,具有比例美的特征。曲線是我國民族藝術的用線風格、特色。柔中有剛、方中有圓,具有曲線美的特征。把自然形象變成藝術形象,通過夸張、變形、概括提煉,達到抽象形式美的要求,具有抽象美的特征。

二、集安玉雕刻技藝內容

“玉不琢不成器”。任何一塊好的玉石,都要經過人工雕琢,才能賦予其新的審美價值和文化底蘊,集安玉雕刻技藝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一)選料。首先要選取集安境內特有的蛇紋玉石為雕刻原料,選料要選取沒有雜質、俏色明顯、顏色鮮艷的原料備用,這樣才能雕刻出滿意的玉石產品。

(二)開料。將選好的玉石原料根據雕刻的雕刻作品的需要進行開料。開料下刀時要求角度準確,下刀利落。分割的玉石原料要經濟適用,避免浪費現象的發生。

(三)畫活。將每一塊選好的待雕玉石,按照玉石的形狀、顏色和質地,以藝術家的眼光進行審料,形成臆想中的雕刻形象后,將需要雕刻的對象以簡練的線條畫到待雕刻的玉石上,然后根據所畫的形象準備雕刻。

(四)雕刻。在雕刻時要先進行毛雕出坯,毛雕出坯時要將雕刻者的創作理念和審美理想充分融入到作品中,根據所雕的器形形態,用浮雕、淺浮雕、鏤空雕、平面雕、陰刻等手法進行細雕,雕刻的順序為從上到下,先中間后兩邊,先重點,后一般。要先雕刻作品的細微處、要害處、特殊部位。在雕刻過程中石料顏色、瑕綹分布如果突然發生變化,應隨機應變,因料施藝,剜臟去綹,化瑕為玉。

(五)拋光。將雕刻成型的玉石工藝品用粗細不同的砂布進行14遍打磨,然后用油石打磨工藝品的細微處,打磨后用高溫熔化的臘為工藝品上蠟拋光,最終形成工藝品并根據不同工藝品種類分別安裝基座。

三、集安玉工藝品的價值

(一)歷史價值。集安玉雕刻技藝源遠流長,至今已經有120多年的歷史,是繼松花石硯雕刻后的長白山又一重要的雕刻技藝,素以原料精美、雕工奇特而聞名,豐富了東北地區玉石雕刻記憶內容和玉石產品的品種。

(二)文化價值。集安玉雕刻是繼松花石硯雕刻技藝后又一重要的具有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底蘊的雕刻技藝,是長白山文化和鴨綠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經過歷史的演變和歷代工匠的不懈努力,成為蘊含長白山歷史文化和滿族文化底蘊,成為融會貫通中國玉文化的一枝奇葩。

(三)經濟價值。用集安玉石雕刻作品,品種豐富、特色鮮明,地方文化元素顯著,在造型上深厚古樸而又不失典雅,嚴謹統一而又極富變化,可謂形神兼備,極富生氣,具有極強的觀賞性和收藏價值,具有一定的市場影響力,倍受來集游客的青睞,成為帶動集安經濟增長的有力產業鏈條。

四、集安玉雕刻技藝瀕?,F狀和保護措施

(一)瀕危現狀。黃金有價玉無價,在各種玉產品大行其道的今天,在市場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各種玉石雕刻技藝魚龍混雜,良莠難辨,雕刻手藝傳承人也很難尋找,技藝傳承鏈條易于斷裂。受市場經濟利益驅使,各種玉雕作品粗制濫造,技藝混亂,以次充好,見利忘義,造成技藝雜亂和作品的低劣庸俗。要成為集安玉傳統手工雕刻技藝的傳承人,必須有一定的雕刻基礎和藝術修養,較高層次的審美能力,還需要耐住寂寞,堅守藝術,因此傳承人培養存在極大困難。

篇6

關鍵詞:遼寧省東部山區;森林資源;經營現狀;評價;研究

中圖分類號:S71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0632191

1 自然地理概況、植被資源現狀

遼寧東部山區,地處長白山脈龍崗山脈北麓。遼東山區的自然條件優越,雨量充沛,氣候溫和,屬于暖溫帶溫潤的大陸性季風氣候。最熱在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為37.2?C,平均氣溫為22.9 ?C,最冷在1月份,極端最低氣溫-37.6 ?C,平均氣溫為-16 ?C,年總平均氣溫5.3 ?C。年日照時數為2403.1h。年≥10 ?C的有效活動積溫為2497.5~3943.0 ?C,無霜期125~136d。年平均降水量為773.6mm,雨量多集中在7月、8月2個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年平均蒸發量為1223.4mm,為年降水量的1.5倍。

遼東山區屬于長白山植物區系,有華北植物侵入,植物資源有98科438屬953種,其中蕨類植物門8科10屬19種;裸子植物門3科8屬20種;被子植物門87科420屬914種。境內用材樹種針葉代表種類有紅松、云、冷杉、油松等;闊葉樹代表的種類有柞樹、樺樹、山楊、椴樹等62種。在保護植被中,有國家保護植物8種。一級有2種:為人參、黃菠蘿;二級有水曲柳、紫椴、蒙古櫟、胡桃楸、刺楸、懷槐6種;藥用植物有340余種,常見的有人參、北五味子、黃芪等;本區可食山野菜資源主要有龍牙B木(刺龍芽)、猴腿蹄蓋蕨、蕨菜、大葉芹等。即是可食植物又是藥用植物達95種之多;花卉植物資源,有錦帶花、暴馬丁香、等150余種;飼料植物有胡枝子、山野豌豆、月見草等60余種;蜜源植物為刺槐、椴樹、香薷等24種;編織植物有胡枝子、紫穗槐及各種柳類6種;藤本植物分為木質藤本和草質藤本,木質藤本有3種獼猴桃,草質藤本多為東北鐵線蓮、牽?;ǖ?。

2 森林資源經營評價

2.1 森林質量提高,效益顯著

“十二五”期間,堅持“培育為主,采育結合”的經營理念,在分類經營和分類施策的基礎上,以發展“高效林業,富場興林”為奮斗目標,將保護森林環境與森林資源的開發利用有機的結合。通過實施一系列培育措施,提高了林分質量。撫育間伐面積644.7hm2,消耗蓄積16114m3,生產木材12635m3。其中:透光撫育面積187.2hm2,蓄積2660m3,出材量1806m3。生長撫育面積194.7hm2,蓄積6918m3,出材量5606m3。大徑木培育面積29.1hm2,蓄積1156m3,出材量1031m3。

2.2 生態文化繁榮發展

和諧的生態文化是生產力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是生態文明社會繁榮的標志,把生態文化體系納入教學基地的綜合建設,體現了當今時代的文化內涵,更拓寬了林業的發展空間,在原有的樹木蔥蘢,花草錦簇,亭臺樓閣基礎上。將建成樹木搖曳,炊煙裊裊,溪水淼淼的小橋流水的江南韻味,兼有北方群山連綿,潑墨成錦的粗獷景致,使人輕松享受著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意境。

2.3 依規開展天保工程、物種保護區林不斷擴大

在管理上嚴格按照2004年8月25日國家林業局頒布的《天然林保護工程森林管理辦法》和《天然林保護工程財政資金管理規定》等有關規定執行。

遼東山區境內,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根據《全國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總體規劃》有關條例,結合本場野生動植物資源的分布,在本規劃期分了137.4 hm2。同時制定切實可行措施,保護和恢復野生動植物資源。如何保護好環境促進生態進一步向良性循環轉化,促進物種的增加,具有極大的潛在價值。

2.4 林下經濟不斷發展

為了適應市場的需求和發展,依托廣袤的森林資源,在林下種植中草藥和山野菜,取得了很好的經濟效益。在“十二五”期間,在天然林下種植了22.8 hm2的人參、五味子、龍膽草、細辛等,在苗圃地栽培了6.67hm2五味子,小面積試種了細辛,截止到目前,林下中藥材達到了50 hm2,栽培木耳段4萬段。同時,林蛙也是遼東山區林區的特產,純野生的林蛙是集藥用食補美容于一體的珍惜兩棲動物,境內近80條溝岔,為養殖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目前養殖面積已經達到1000萬hm2,年產商品蛙6000kg。林下經濟是遼東山區林業發展的支柱產業,也是林農增收的主要經濟來源之一。

3 結語

篇7

(一)進一步加大“一法一例”學習宣傳力度,不斷強化法制意識?!吨腥A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已于2013年10月1日正式實施,要以此為契機,把旅游條例的貫徹實施與旅游法的學習宣傳結合起來,使全省各級政府、各有關部門和行業從業人員準確把握“一法一例”的主要內容,牢固樹立依法興旅、依法治旅的觀念和意識。要利用群眾喜聞樂見的有效形式,開展豐富多彩的宣傳活動,在全社會形成貫徹實施“一法一例”的良好氛圍,努力營造有利于旅游工作開展的法制環境。同時,要按照旅游法的要求,適時結合我省實際對旅游條例進行修訂完善。

(二)進一步更新發展理念,轉變發展方式。要按照我省旅游產業壯大規劃,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推進旅游產業轉型升級。通過調整旅游產品結構,進一步改變現階段旅游產品偏重自然山水觀光、旅游消費偏向旅行消費的現狀,跳出“門票經濟”的慣性思維,積極推進旅游與其他一、二、三產業有機融合,圍繞“行、游、住、食、購、娛”六大要素打造旅游產品,提高行業收益。要充分利用好我省的旅游資源,突出發展冰雪旅游,推動發展鄉村旅游,培育旅游消費新熱點。要注重在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生態特色及人文特色上的研究,在挖掘歷史文化內涵上下功夫,打造具有鮮明吉林特色的旅游產品。

(三)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機制,激發產業發展活力。要按照“一法一例”的規定,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業發展和監督管理的統籌協調機制,加大協調力度,形成發展合力。針對我省部分景區旅游資源多頭管理、各自為戰的問題,積極探索旅游資源管理一體化的管理方式,加快推進旅游資源管理創新。按照“大旅游、大市場、大產業、大發展”的戰略,對旅游資源進行整合,以長白山為核心,充分發揮區域優勢,打破行政區劃,著力打造沿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的精品旅游線路,使特色互補、經濟互惠、經營互動。各級政府要積極培育市場主體,扶持旅游龍頭企業和上市公司,打造我省旅游產業集群,使其做大做強。

篇8

關鍵詞:企業文化;發展創新;途徑

一、充分發揮獨特的地緣優勢,兼收并蓄各國文化

黑龍江省北部、東部與俄羅斯毗鄰,與日本島隔海相望、與朝鮮半島距離較短,西部與相鄰,南部與吉林省相接,輻射整個東北亞。憑借優越的地緣和便利的交通條件,黑龍江省更容易融合異域文化?!?0世紀初,隨著中東鐵路的開通,一批現代城鎮在龍江大地因鐵路而興,特別是中東鐵路的中樞———哈爾濱,迅速成為國際化的都市,俄羅斯人、猶太人等二十多個國家近20萬僑民涌入,一個開放包容、極具時尚活力、崇尚誠信敬業、追求和諧奮進的國際性商貿中心、歷史文化名城逐漸成形,其國際化程度可與巴黎、倫敦、紐約、莫斯科比肩……”,優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黑龍江文化兼容并蓄,融匯中外的特點,黑龍江老工業基地企業文化中也滲透著異域特色,無形中會促進老工業基地企業走出國門,從而加強黑俄、黑韓、黑朝、黑日之間的技術交流與經貿合作。黑龍江省經濟發展定位十分明確,在《國務院關于近期支持東北振興若干重大政策舉措的意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擴大向東北亞區域及發達國家開放合作。加強東北振興與俄遠東開發的銜接,啟動中俄遠東開發合作機制,推動在能源、礦產資源、制造業等領域實施一批重大合作項目,按照國務院批復方案加快籌備中俄地區合作發展(投資)基金,支持哈爾濱打造對俄合作中心城市。發揮地緣和人文優勢,務實推進對韓、蒙、日、朝合作。從《意見》中可以看出國家高度重視東北亞經濟合作,全面加快中俄地區開發建設步伐,而黑龍江毗鄰俄羅斯,歷史上中俄文化相互交融,很多企業體現兩國的文化精華,如享譽中外的秋林•里道斯紅腸和格瓦斯,在企業文化中應彰顯其獨特的俄羅斯文化特色,達到良好的品牌效應和經濟收益。因此,黑龍江老工業基地的企業文化創新也應因地因時制宜,根據本地區歷史文化、社會發展大環境以及企業的未來發展方向,在合理的范圍內適度兼收并蓄他國文化是企業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之一。

二、大力傳播內涵豐富的民族歷史文化

黑龍江省擁有眾多的少數民族,如獨有民族———赫哲族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歷史上的赫哲族是非常典型的漁獵民族,漁獵文化歷史悠久且內涵豐富,不但魚皮服飾享譽中外,其創作的“伊瑪堪”、“說胡力”、“嫁令闊”等璀璨的民族藝術已入選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另外,通考赫哲族的歷史,可看出其共分三部:滿古、奇楞和黑斤,奇楞和黑斤都曾經以哈巴羅夫斯克為居住中心,“居住在哈巴羅夫斯卡上方松花江和阿穆爾河沿岸的稱奇楞人。至于稱作黑斤人的戈爾德人(注:赫哲族人的又一稱呼,多見于日文文獻中),則住在由哈巴羅夫斯卡下方的阿穆爾兩岸到吉里亞克人居住地的邊界為止的這片地區內”。擁有赫哲族原居地悠久歷史的黑龍江下游地區,尚保持難得的原生態自然環境,這與發展漁獵文化相匹配,充分具備開發赫哲族漁獵歷史文化的優勢條件。此外,黑龍江省多民族聚居孕育出絢麗多姿的滿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和鄂溫克族等北方世居少數民族風情和豐富殷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鄂倫春族的歌舞和樺樹皮畫,赫哲族的魚皮工藝品精深加工,朝鮮族的民族風情、滿族的剪紙、刺繡等風格獨特,成為目前可供考察的原生態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這些在客觀上保留了黑龍江本土少數民族迷人的民俗風情和獨特魅力。

三、積極開發獨特的本土文化

(一)知青文化

20世紀60年代末到70年代末,黑龍江省共接收了來自全國各地包括本省知青50多萬人。這些知識青年開發北大荒的同時,也帶來了濃厚的“知青文化”,成為黑龍江社會文化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部分。應依托黑龍江地區的知青文化,發揚知青文化中的優良作風,吃苦耐勞、開拓進取、奉獻邊疆的文化精髓,以此充分調動黑龍江老工業基地企業員工積極進取、敢于探索的精神。黑龍江老工業基地應打知青文化牌,通過“觸景生情”、“睹物思情”、“重敘舊情”等方式讓企業員工感受當年的知青生活。

(二)抗聯文化

十四年的抗聯歷史,留下了許多英勇抗敵的事跡,也成為東北獨具特色的抗聯紅色文化,東北抗聯在艱苦卓絕的斗爭中,始終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和誓死抗戰到底的必勝信念,貫穿于東北抗聯精神的是頑強堅定的信仰和以苦為樂的生活態度,無數抗聯戰士的人生價值和道德精神都值得傳揚。獨具慧眼的現代企業經營者已經看到抗聯文化帶來的企業經濟和文化效應,如著名的長白山天然礦泉水,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打出抗聯文化牌。“礦泉水文化以抗聯文化為源頭,伴隨著抗聯故事的廣泛傳播逐步生成、發展。抗聯文化與礦泉水文化相融相伴,相互促進,凝聚了白山人民抗日救國,向往和平、進步的美好愿望,代表了人類文明的訴求,具有高度差異化,清晰明確,包容性強,能感染消費者內心世界的核心價值,具備打造高端品牌的基本要素。”抗聯精神不能丟,應該繼續發揚光大,尤其是抗聯小戰士大多年齡尚小且具備愛國奉獻的精神,這無疑感染黑龍江老工業基地企業員工的艱苦奮斗、甘愿犧牲、勇于奉獻的精神。因此,紅色抗聯文化也成為黑龍江企業文化的創新點之一。

(三)大慶鐵人精神

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認為,滿足各種需要所引起的激勵深度和效果不同,物質需求的滿足是必要的,但是即使獲得物質滿足,它的作用往往是很有限的、不能持久的。要調動人的積極性,不僅要注意物質利益和工作條件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要對人進行精神鼓勵。大慶的鐵人精神對企業文化具有重要的借鑒作用。一方面對于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的企業來說,大慶鐵人精神體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鐵人精神自形成起就體現著一種人文主義傾向,在企業發展中主要體現為以人為本,保障職工群眾權益,處處體現了人性關懷,傾聽群眾呼聲,了解群眾疾苦,為群眾做實事。因此,在企業日常管理中,要多關心員工的物質生活和精神世界。另一方面對于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的企業員工來說,鐵人精神是自我價值實現的典范,鐵人能夠把個人的理想信念和石油工業的崛起與祖國的命運聯系起來,把國家的利益、國民經濟發展、民族命運聯系起來,這種愛國敬業精神是非常值得整個社會學習的。鐵人精神具有忘我拼搏精神,“有條件上,無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的這種埋頭苦干的鐵人精神具有明顯的感情因素,“鐵人精神”以民族情感引導人們繼承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黑龍江省老工業基地的企業文化創新過程中,應根據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充分發揮鐵人精神的激勵作用,在強調工作效率的同時也努力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工作條件,并不斷地豐富工作內容,調動員工工作熱情和工作積極性,從而較好地把鐵人精神的思想意義融入企業文化,更好地促進企業發展。

[參考文獻]

[1]馬蔚云.中東鐵路與黑龍江文化[M].哈爾濱: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0.

[2]赫哲族簡史編寫組.赫哲族簡史[M].中國少數民族簡史叢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1984:9-10.

[3]藺春盛,劉賢.弘揚抗聯文化、打造高端品牌———兼論長白山天然礦泉水品牌戰略[N].協商日報,2012-10-16.

篇9

吉林的名字源于滿語音譯“吉林烏拉”,它的意思本是“沿江的城池”,環繞的群山和回轉的松花江水,使吉林形成“四面青山三面水,一城山色半城江”的天然美景。因為這里是明清時期抵御“老羌”(沙俄)造戰船之地,故在清寧古塔將軍移駐吉林之前,吉林又被稱為“船廠”。早在1682年春,當清朝康熙皇帝第一次東巡吉林時曾作《松花江放船歌》來贊美吉林市的母親河―松花江。詩中寫到“連檣接建屯江城”,故吉林市又多了一個雅稱―江城。

清統治者把盛京(今沈陽)、吉林(今吉林市)看成清朝的發祥重地,為了防止滿族漢化,保護當地土特產品,施行了嚴格的封禁政策,于順治、康熙年間先后修建兩條柳條邊墻(壕),至今在舒蘭等地尚可見邊墻(壕)殘跡。清入關后,即在明代烏拉部舊地設立屬于清廷內務府直接管轄的“打牲烏拉總管衙門”,奉旨專為皇室采捕東珠、鱘魚、鰉魚、貂皮、人參、松子等佳珍,有清一代,歲貢不絕,為清三大貢品基地之首。在清末、民國及解放初期,吉林市是吉林省省會城市。

吉林是中國北方著名的山水城市。城東有“左青龍”―城市森林公園龍潭山,如青龍迤邐而臥;城西有“右白虎”―清朝皇帝望祭長白山的小白山,似猛虎熠熠盤踞;城南有“前朱雀”―風景如畫的朱雀山鐘靈毓秀;城北有“后玄武”―遐邇馳名的北山、玄天嶺古廟掩映。松花江似玉帶,松花湖若明珠,正如乾隆皇帝所詠“城臨鏡水滄煙上,地接屏山綠樹頭”。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吉林市具備了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豐滿、白山、紅石三個水電站的建成,形成了“一江三湖”的美景,松花湖被定為國家級旅游區,吉林霧凇與泰山日出、黃山云海、錢塘潮涌被譽為新的中國四大自然奇觀,冬季當豐滿電站流出高于4℃的水時,由于江面水溫與外面寒冷天氣溫差過大,漂浮的水蒸氣遇到冰冷的樹枝時,便凝成晶瑩潔白的霧凇。霧凇本是氣象學中的特殊景觀,因為吉林霧凇出現的次數多、厚度大、持續時間長、出現范圍廣,因此被稱為霧凇之最。

這里不僅有豐富的自然、人文景觀,還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吉林不僅是清太宗皇太極欽定的“本朝龍興之地”,也是歷代清帝公認的滿族發源地,有非常豐富的滿族文化遺存。著名書法家鐵保、英和、吳大皆在此留下墨寶,極大豐富了地方文化。民國時期產生過“吉林三杰”―成多祿、徐鼐霖、宋小濂。成多祿作為關東四大書家之首,其詩、文、書譽滿天下;徐鼐霖曾任吉林省省長、宋小濂籌辦邊務寸土必爭,二者皆是著名的愛國知識分子。這里還是民國時商業巨子牛子厚的故鄉,其創立的喜(富)連成班為中國國粹京劇的傳承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著名京劇演員梅蘭芳、馬連良等人皆是該班出科。當代又有江城四老―趙玉振、那致中、金意庵、劉中,譽滿關外。吉林市博物館專門建有金意庵藝術館和劉中藝術館,全面展示了兩位老先生在詩、書、畫、印諸多方面取得的藝術成就。在老一代書家的影響下,吉林市的中青年書法家繼踵承規,也取得了突出的成績。目前全市有中國書協會員六十余人,省級會員三百余人。據不完全統計,共有170人次在蘭亭獎等專業屆展中獲獎、入展;三百余人次曾獲中國書協專業獎項。一大批書法大家從這里走向全國,如段成桂、叢文俊、吳曦宇、吳玉珩、張樹等。吉林市豐富的書法資源在吉林省甚至整個東三省皆可謂首屈一指。

近年來吉林市更是大力發展文化建設,吉林市歌舞團連續14年亮相央視春節晚會;《插樹嶺》、《靜靜的白樺林》和《俄羅斯姑娘在小城》等多部電視劇在央視及各大衛視熱播;這里還有發行量曾經突破百萬份的期刊雜志《演講與口才》。吉長兩地的史志專家自1985年以來以吉林師范學院古籍所(現為北華大學東亞中心)為平臺,以開發鄉邦文獻、宏揚地方文化為宗旨,編訂《長白叢書》近三十年來出書百余冊,計四千余萬字,內容包括史料、方志、檔案、人物、詩詞、滿學、農學、邊疆、民俗、金石、地理等13個子系列,在中外學術界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這些都是江城吉林市近年來值得大書特書的文化盛事。

篇10

第一,加強宣傳。宣傳促銷是敦化旅游業發展過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環,優秀的宣傳手段,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敦化,讓更多的人對敦化的文化歷史產生向往。目前敦化市主要是通過旅游網站、各種旅游交易會以及印發旅游手冊等方式進行宣傳。

第二,擴大招商引資。目前敦化市在這方面的發展策略,是依托六鼎山景區所帶來的巨大人氣,開展形式靈活多樣的招商引資活動,并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旅游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問題

首先是思想過于僵化。這其中包含了對相關政策的畏懼(如信仰政策),對歷史的認知錯誤,如過于注重史實的還原,導致思想僵化,再有就是貪多思想作祟,在發展上力求畢其功于一役,這對正處于旅游業發展初級階段的我市來說,顯然是不現實的;其次是過于重視基礎設施的建設,卻忽略了對旅游文化建設的投入,各種房屋建設工程層出不窮,然而卻根本沒有形成一個具有品牌性的文化產業,甚至連一個大型的文化活動都甚為缺乏;除了上述兩點外,還有諸如保護與開發關系不明,掌握不好環境保護與旅游開發的度,忽視對歷史文化的總結,輕視文化行業的整合,對旅游文化資源沒有一個清楚的認識,在城建方面缺少旅游特色,宣傳方法不當,投資少等一系列問題。

三、敦化發展旅游文化產業的優勢

第一,交通狀況良好,地理位置優越。敦化市地處長吉圖開發區的中樞部位,未來將會有三條鐵路、三條國道和兩條高鐵在敦化市交匯,同時也處于長白山景區、鏡泊湖景區、琿春防川景區以及松花湖景區的幾何中心,是重要的旅游中心城市。

第二,具有豐富的旅游文化資源。敦化市可供開發的旅游文化資源有歷史、佛教、山水、紅色抗聯、工業以及冰雪文化旅游資源。尤其是六鼎山的佛教文化資源更是競爭力頗強,以此為中心的旅游開發區,每年所接待的游客在50萬人以上,而且正在逐年增加。

第三,具有獨特的地域性文化,在人文方面有優秀的佛教文化,在民族方面則是朝鮮族文化的聚集地和滿清文化的發祥地,從歷史上來說,則可以追溯到渤海時期。第四,具有龐大的人氣資源,隨著敦化金鼎大佛的建成,六鼎山也逐漸成為了新的佛教旅游勝地,龐大的信眾群將會為我市帶來大量的人氣。

四、發展敦化旅游文化產業的一些想法

第一,對山水佛韻這一品牌做深入挖掘。要將旅游文化特色凸顯出來,特別是佛教文化資源,一定要保證其獨特性。要始終堅持山水佛韻這一品牌,并以這一文化品牌為基礎,將更多的文化旅游資源整合進去。

第二,認清文化結合的重點。要發展人文旅游,重點就在于以人為本,在進行資源整合與建設時,要多考慮怎樣向游客提供能滿足其需要的服務。

第三,招商引資要靈活。要制定合理的招商政策,要對各類商戶進行規范性的引導等,大批商人的進駐不但能為我市帶來發展建設資金,同時還能吸引大量人氣,憑借這人氣繼續進行招商引資,形成一個良性的循環。

五、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