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康復學范文

時間:2023-11-10 18:16:40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運動康復學,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運動康復學

篇1

運動康復是培智學校在現有康復條件有限的前提下,班級授課制下的小組康復。分層教學是教師根據學生現有的知識、能力水平和潛力傾向把學生科學地分成幾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體并區別對待,這些群體在教師恰當的分層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發展和提高。分層教學是針對學生個體差異的教學,特殊兒童個體差異更為明顯,因此,分層教學更適用于特殊兒童。

1.利于因材施教

特殊兒童成因錯綜復雜:先天遺傳或物理化學損傷等原因導致的智障,大多伴隨各類綜合癥、神精系統和運動能力發展遲緩。他們的智商處于40―60之間,僅為同齡正常學生的50%左右,智力水平處于中度到重度智障;在運動方面只能夠重復一些簡單的動作,力量持久性差,精細運動能力差;缺乏創造能力,極少有所創新。

特殊兒童的心理特征:盡管特殊兒童存在這樣那樣的差異和缺陷,但其心理和情感需要與普通學生并不存在太大差別:他們渴望引起他人的關注;渴望得到他人的愛護;渴望與他人進行溝通;渴望在他人面前表現自我;渴望通過努力獲得成功……

特殊兒童在智力、心理、運動能力等方面有著明顯的差異,需要因材施教。分層教學有利于因材施教,對特殊兒童進行分層教學更符合教育規律。

2.利于興趣激發

讓學生獲得成功,體驗成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起較為穩固的自信心,特殊兒童更加需要肯定和鼓勵。教學中主動放手讓學生試一試,因為自信是在活動中通過親身體驗得以形成的。在實踐活動中,盡可能地多提供一些機會,讓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幫老師拿器材、整理擺放物品、和老師一同布置練習場地……,在教學相同內容時,采用不同的達成目標和評價標準使學生獲得成功、獲得自信,時刻感受到“我能行”。學生的身心得到滿足,自己的行為得到肯定;學生有興趣,教學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3.利于目標達成

智障兒童體育教學的目的:“矯正或補償智障兒童的身心缺陷,增強體質,促進健康,使他們和諧的生長?!备救蝿帐牵骸板憻捝眢w,補償缺陷;使智障兒童初步了解體育衛生知識,掌握簡單的體育基本技能和體育鍛煉方法,培養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習慣和講究衛生的習慣;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p>

特殊兒童存在的差異復雜多樣:年齡差異、智力差異、心理差異、運動能力差異(協調、速度、耐力、力量等)、肢體健康差異、語言表達能力差異、……面對學生間存在的巨大差異,面對分層教學的諸多優勢,我們有理由選擇體育分層教學,結合學生實際情況,根據個體的實際需要,達成目標。

二、分層教學的開展

1.根據實際、分層定標

由于特教學校缺少針對特殊兒童的體育教材,給原本復雜的運動康復課帶來極大困難。教師依靠實踐,根據學生個體實際,選擇練習內容,分層制定練習目標,促進特殊兒童身體素質和運動素質的提高。

在進行運球往返的練習時,把學生根據能力分別制定各層次目標:A層――單手運球跑;B層?――單手運球走;C層――雙手運球走;D層――完成練習。這樣,每個學生都可以參與此項練習,體驗成功,激發鍛煉的積極性。

2.面向差異、分層練習

在對特殊兒童進行教學中發現,部分學生的運動能力有其均衡性:參加每一項運動時都處于一種相對平均的狀態,各項運動都不是過分差;相當一部分學生有著“特殊”的能力:某一項運動的能力“格外突出”,另外的活動卻能力平平,甚至低下。

教學中根據學生的運動協調能力,結合班級的實際給每個學生劃分相應的組別,為不同的學生布置不同的任務。如:在進行跳繩的教學中,以每人平均50個為標準,結合個體能力進行上下浮動。A組――協調能力突出:100個+20個自選練習;B組――協調性較好:80個;C組――協調性差:50個;D組――協調性極差:20個。這樣,同學們基本都能夠在一個時間段完成,既達到了練習的目的,又兼顧到學生的心理,還不影響下一環節的教學內容。

3.針對個體、分層輔導

特殊兒童學習持續性短,記憶力較差,領悟力和理解力弱,學習遷移能力不足。所以,要根據他們的能力進行輪流教學。教師先面向全體進行講解,再進行示范。然后請接受能力最好的一部分學生到前面嘗試,教師一邊指導,一邊動手加以幫助。這樣可以一舉兩得:既教會了A層次的學生,又給其他學生做了第二次的“示范”。隨后,讓第一批學生自己練習,教師再分別對B層次、C層次的學生進行輔導,部分同學觀看了2―3遍的示范,起到了一個強化的作用。當對全班同學都完成輔導后,再把他們分散編排到各個小組中,同學之間還可相互學習、相互幫助, 教師再巡回指導。

4.客觀對待、分層評價

特殊兒童也有較強的上進心,渴望得到老師、同學的表揚和鼓勵。于是,在教學中改變了以往僅僅表揚那些表現優秀學生的做法:根據學生的能力分層確定目標、分層布置練習任務再各個學生目標達成情況,提升進行客觀判斷。在評價時選擇不同的評價方法:自我評價、指導性評價、激勵性評價等。從而提高學生體育鍛煉的積極性,提高學生的運動水平。

5.綜合反饋、分層提高

在對學生進行分層定標、分層練習、分層輔導、分層評價后,每個星期都能夠對大多數的學生有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如:體能、協調性、鍛煉態度、運動的喜好變化等是否有所改變,然后為相同層次的學生制定下一個星期或下一階段的練習目標。在期初對學生再進行一次測試,再為學生制定練習目標,指導練習、客觀評價。

篇2

3.Brunnstrom技術

(1)理論基礎

包括利用各種原始反射來促進運動的控制。

原始反射,是生來就有的正常反射,隨著嬰兒神經的發育及其不斷完善,大部分的原始反射在1歲以后逐漸消失。當腦部受損后,這些反射又會再次出現,成為病理性反射,如同側伸屈反射、交叉伸屈反射、屈曲回縮反射等。

緊張性頸反射,是由于頸部關節和肌肉受到牽拉所引起的一種本體反射,包括對稱性和非對稱性兩種。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表現為當頸后伸(抬頭)時,兩上肢伸展,兩下肢屈曲;頸前屈(低頭)時,兩上肢屈曲,兩下肢伸展。非對稱性緊張性頸反射,當身體不動,頭部轉動時,轉向一側的伸肌張力增高,肢體容易伸展,另一側的屈肌張力增高,肢體容易屈曲,如同拉弓箭一樣,故又稱為拉弓反射。在個體正常發育過程中,這一反射是嬰兒學會翻身的必要條件,也是伸手抓物時視覺固定的基礎。

對腦損傷所致的偏癱患者來說,由于在臥位和坐位時常常將頭轉向健側,使偏癱側上肢屈肌張力增高,如果此時患者想伸直患側上肢,就必須將頭轉向患側,而當頭轉向患側后,由于伸肌張力增高,患者又不能完成屈曲上肢用手觸摸自己的頭或面部的動作。

緊張性迷路反射,又稱為前庭反射,是由于頭部在空間位置的變化引起的。表現為仰臥位時伸肌張力增高,四肢容易伸展,俯臥位時屈肌張力增高,四肢容易屈曲,又分為靜態和動態兩種。

靜態緊張性迷路反射是由重力作用于內耳卵圓窩感受器引起,能增加上肢屈肌張力,使肩外展90°并伴外旋,肘部和手指屈曲,雙手能上舉置頭部兩側。如將人體直立位懸吊起來,則其髖、膝不會完全伸直,但如讓其雙腳緊貼地面,髖、膝就會完全伸直。靜態緊張性迷路反射通過易化(如站位刺激)下肢,腰背及頸部的伸肌而有助于保持直立位。在伸肌收縮力弱時,讓患者保持頭部直立而不朝腳下看,可以加強下肢伸直。反之,如果抑制性控制不足,過強的靜態緊張性迷路反射會使雙側下肢伸直而影響正常行走。由于髖部伸肌協同成分包括內收和內旋,因此靜態迷路反射抑制不足會使髖部伸直、內收和內旋。

動態緊張性迷路反射,即頭部的角加速度運動能刺激半規管的加速度運動,引起動態緊張性迷路反射,出現四肢反應,臨床上稱為保護性伸展反應。例如,當向前方摔倒時,出現雙手舉過頭頂,伸肘,頸和腰背后伸,下肢屈曲;當向后摔倒時,出現上肢、頸、腰背屈曲和下肢伸直;當向側方摔倒時,同側上下肢伸展,對側上下肢屈曲。

正、負支持反射,又稱磁反應,是指在足跖球部(足底前部)加以適當的壓力時,如果將施加壓力的手緩慢收回,受刺激的下肢在伸肌反射的作用下會隨著收回的手產生運動,恰如受到磁鐵的吸引一樣。負支持反射,是指當牽拉伸趾肌時能有效地引起伸趾、伸踝、屈膝以及髖的屈曲、外展、外旋。在個體的正常發育過程中,正支持反射是嬰兒站立和行走的先決條件,該反射使下肢能承受體重,從而允許另一側下肢屈曲,屈曲下肢的反應稱為負支持反射。

共同運動,是腦損傷常見的一種肢體異常活動表現。當讓患者活動患側上肢或下肢的某一個關節時,相鄰的關節甚至整個肢體都可出現一種不可控制的運動,并形成特有的活動模式,這種模式就稱為共同運動。在用力時共同運動表現特別明顯。共同運動在上肢和下肢,均可表現為屈曲模式或伸展模式。但上肢屈肌占優勢,屈曲共同運動出現早且明顯;下肢伸肌占優勢,主要為伸展的共同運動模式。

再談談聯合反應與聯合運動。

聯合反應,是在某些環境下出現的一種非隨意運動或反射性肌張力增高的表現,腦損傷患者在進行健側肢體抗阻練習時,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側肢體的肌張力,或患側肢體出現相應的動作。

聯合運動,是和聯合反應完全不同的概念,聯合反應是病理性的,聯合運動可見于健康人,是兩側肢體完全相同的運動,通常在要加強身體其他部位的運動精確性或非常用力時才出現,如打羽毛球、網球或乒乓球時,非握拍手的運動。

篇3

關鍵詞:運動損傷;針灸治療;康復方法

一、校園運動損傷的診斷及治療

1.腕關節扭傷

(1)腕關節扭傷的診斷

腕關節是由橈骨下端和關節盤組成關節窩,舟、月、三角三骨聯合組成關節頭,是一橢圓關節,關節囊松弛,活動度大,摔倒時手腕背屈撐地,使關節間隙變小,對關節盤以及周圍的韌帶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很容易造成腕關節挫傷。腕部扭挫傷多因直接暴力的打擊或者跌撲時橈腕關節處于背伸、尺側偏斜位,從而使橈腕關節活動超出正常范圍,引起相應的腕部韌帶、筋膜等組織損傷。傷后腕關節疼痛、腫脹、皮下嚴重淤血,腕關節的屈伸運動明顯受限,局部壓痛明顯。

(2)腕關節扭傷的處理及治療

急性損傷時采用加壓包扎和冰敷,需24小時來減少局部腫脹,早期應減少患側拇指活動。推拿療法,取坐位,用拇指指腹端按揉患側上肢陽溪、陽池、合谷、腕骨、養老穴,以有較強的酸脹感為度。針灸療法,瀉法,選取阿是穴、合谷、陽溪、手三里、列缺、太淵、內關、大陵等穴,電針疏密波,每日一次。物理治療,微波照射疼痛部位,每日一次。

2.踝關節扭傷

(1)踝關節扭傷的診斷

踝關節是由脛骨遠端、腓骨遠端和距骨構成的。踝關節周圍包圍著肌腱,肌肉和其他軟組織的遮蓋比較缺乏,保護薄弱。距腓前韌帶是關節囊最容易損傷的部位,距骨上部關節前緣較后緣寬,活動范圍大,距腓前韌帶有時過度牽拉導致損傷,輕則拉松或部分撕裂,重則完全斷裂,并有距小腿關節半脫位或并發骨折。踝的屈肌力比伸肌力大,內翻肌力大,加之外躁比內躁長,內側三角韌帶比外側的三個韌帶堅強,因此,內翻比外翻活動度大。踝關節出現明顯腫脹疼痛,內外踝前下方均有壓痛,活動功能受限,局部皮下淤血青紫,檢查時,足內翻將加重疼痛,足外翻則無痛,部分撕裂時內翻角度不增加,但伴有劇痛。完全撕裂時,內翻角度明顯增加。半脫位時,在極度內翻位可在外踝下摸到空隙,在x線片上可見骨折。

(2)踝關節扭傷的處理及治療

急性損傷時加壓包扎,局部冷敷:當足內、外翻損傷時,應讓足向受傷相反的方向放松,使受傷的韌帶松弛,將脫脂棉或繃帶放在損傷處,繃帶用力纏住,條件允許可在損傷處裹上冰塊效果更好,這樣可以減少血腫的形成。囑患者24小時內不許打開繃帶,睡覺時抬高患肢,使創傷部位的血管收縮,出血減少,腫脹可以減輕。24小時后打開包扎,再根據患部具體情況選擇相應的治療方法。針灸療法:以毫針刺局部取穴為主,取解溪、昆侖、絕骨、丘墟穴,用瀉法,留針30分鐘,可加針刺電麻儀,用疏密波,增加血液循環提高治療效果。推拿:用點按法選點風市、足三里、太溪、昆侖、丘墟、絕骨、解溪、太沖等穴,以通經絡之氣,再以揉、摩等手法由上而下在小腿及局部周圍施術,以活血祛淤。點刺放血療法,在淤青出三棱針點刺后拔罐,消腫止痛。

3.急性腰扭傷

(1)急性腰扭傷的診斷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軟組織突然遭受扭閃或過多牽拉或承受超負荷活動等外力所致的損傷,急性腰扭傷有關的兩條韌帶主要是棘上韌帶和棘間韌帶,扭傷可累及腰部肌肉、韌帶、筋膜、椎間小關節、腰骶關節等,病情較復雜,急性期未能及時有效地治療,易轉變為慢性,治療較困難。多數人急性腰扭傷后向患側屈曲狀的強迫,腰部活動受限,尤其向健側的側彎、旋轉及前屈為甚。

(2)腰扭傷的處理及治療

急性腰損傷時讓患者躺在平地,平臥,少活動,減少局部水腫。早期應減少患側腰部活動。推拿療法:俯臥以有較強的酸脹感為度。針灸療法,瀉法:選取局部阿是穴、腰陽關、大腸俞、腎俞、遠部選取委中,絕骨等穴,電針疏密波,每日一次。物理治療,微波照射疼痛部位,每日一次。

二、校園運動損傷的康復訓練

運動損傷發生后,除了積極地采取各種方法進行治療外,損傷后的康復訓練也是至關重要的。運動損傷康復的主要手段有:肌力訓練、關節功能訓練、關節本體感覺訓練、平衡功能訓練、矯形器的輔助訓練等。

1.腕、踝關節運動損傷的康復

(1)關節活動度的恢復

踝、腕關節扭傷主要是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導致韌帶的斷裂,在急性損傷之后的處理后,會出現關節的僵硬,使關節的靈活性大大降低,因此,對關節的活動度的恢復極為重要,主要以字母訓練為主且效果顯著,具體方法:踝關節和足,腕關節和手描繪字母表a-z的訓練。

(2)肌力的恢復訓練

踝、腕關節周圍韌帶的損傷不可自行恢復,只能通過手術或周圍肌力訓練的代償才能恢復,手術對傷員的創傷較大,通過肌力訓練效果更佳。具體方法:足底肌群訓練,腳底放置厚毛巾,用腳掌反復抓放毛巾練習;外踝力量訓練,以右腳為例,右腳前腳掌纏繞橡皮帶,左腳踩住另一端,兩腳間距10厘米,右腳反復外展。

2.腰椎損傷的康復

(1)本體感覺訓練

腰椎的損傷主要是由腰椎的力量不足或者不平衡導致,要在康復訓練中加強肌肉力量以及其他功能的訓練。具體方法:以右手為例,取跪撐位,右手支撐,左手前平舉,左腿支撐,右腿后平舉。

(2)腰背肌靜力性訓練

既要維持腰椎的穩定性,又要使腰椎具有完成動作的能力,具體康復練習方法:以右腳為例,取仰臥姿勢,雙膝彎曲,雙手放于身體兩側,腰、臀部繃緊,懸空,右腳向前上方蹬伸,保持靜止。

(3)抗阻力訓練

在進行腰椎的康復訓練時,可以采用一系列抗阻器材和設備如綜合健身器械、啞鈴、拉力帶、杠鈴等完成腰背肌和腹肌的訓練,在進行以上康復訓練時要根據患者的損傷程度,選擇適合的方法和強度。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促進青少年身體的生長發育,增強體質,保護健康,如果在體育教學中不遵守教學原則,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不注意安全教育,在校園運動時不講究運動衛生就容易發生各種運動損傷。而運動損傷發生的原因,準備活動不充分或沒做準備活動,運動器材或場地存在缺陷,如場地不平、墊子過滑等。場地、器械不合格,思想不夠重視,安全意識淡薄,學生身體素質差、技動作不熟練,違反了自身的特點和運動力學原理,運動疲勞、心理過于興奮或緊張。運動損傷的預防需要學生認真做好準備活動,讓學生知道如何做熱身活動,教給學生必要的安全防范知識,要經常檢查場地及器械,練習方法要合理。校園損傷,事關重大,應引起體育教師的高度重視,積極做好預防工作,以保證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篇4

資料與方法

本組356例患者中男149例,女207例,年齡為36~78歲,大部分人有明顯高血壓病史;<40歲者多數有高血壓家庭史。經入院后GCS評價:13~15分120例,10~12分112例,7~9分76例,≤6分48例;偏癱或不完全癱285例,腦疝者98例。病程一般為7小時內入院240例,7~24小時入院98例,≥25小時入院18例。入院后患者經CT或MRI證實基底節出血176例(其中有36例破入腦室),丘腦出血86例,全部破入腦室,腦室內出血21例,皮質下出血51例,小腦出血13例,腦干出血9例。

方 法 患者入院后,①急診行血腫清除或引流、溶解術;②常規神經營養支持對癥治療:預計昏迷時間長者早期氣管切開、霧化、翻身拍背、應用抗生素等防止肺部感染;早期進食者(必要時下胃管鼻飼),防止應激性潰瘍,防止尿路感染、褥瘡行成、靜脈血栓形成等。病情穩定后隨機分成兩組,對照組165例經過常規手術、神經營養、支持治療和并發癥的防治;治療組191例在常規治療后,進行早期康復治療。①早期(清醒病人在術后2~3天進行;昏迷病人在發病1周后開始)對癱瘓肢體進行按摩及被動運動,關節強直一靜息時將患者維持于功能位,如:肩外展50°。內旋15°,前屈40°,手腕適當背伸,用支架或夾板或板鞋防止足下垂,幅度要大,動作須輕柔,避免過度牽拉松弛的關節。每天鍛煉時間不少于10小時,有主動運動時即應按階段進行訓練,避免關節攣縮、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②早期(清醒病人在發病2~3天內進行,最晚不超過術后2周)進行心理治療、精神干預,經常接觸病人,主動進行激勵疏導,設法消除病人的自悲、抑郁、緊張、恐懼、煩躁、焦慮等心理,同時動員其親屬或朋友給予病人熱情和溫暖,并協助解決一些實際困難,促進病人心理的積極轉化:如果抑郁狀態重者可給予抗抑郁藥(如多慮平等):若煩躁可適當應用鎮靜藥。

療效判定標準 所有病人經治療后半年隨訪,使用日常生活能力(ADL)作為療效判斷標準評估。ADL1:社會生活能力正常;ADL2:有自理生活能力;ADL3:部分生活自理;ADL4:臥床,不能自理:ADL5:植物生存或死亡。(注:ADL1~3,為有效,ADL4~5為無效。)

結 果

結果見表1、表2。

討 論

篇5

腦出血是老年人群中較常見的疾病,對患者的身體健康甚至是生命均會造成嚴重危害,因此對腦出血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非常重要[1]。尤其是針對老年腦出血患者,其基礎疾病和合并癥狀等較多,因此對其實施更加完善和有效的護理有著更加重要的意義。本次研究中,即分析了對老年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在日常生活能力和運動功能恢復方面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我院在2015年7月到2016年7月內收治的老年腦出血患者,數量為80例。男女分別為48例和32例,年齡在60-79歲之間,平均為71.36±6.57歲。將所有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均為40例。對照組中男女分別為24例和16例,年齡在60-78歲之間,平均為71.06±6.21歲。觀察組中男女分別為24例和16例,年齡在61-79歲之間,平均為71.89±6.89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護理方法。對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方法的護理,在臨床護理時需使用常規的心理護理、并發癥護理、飲食護理等方法對其進行臨床護理。觀察組患者需使用早期康復護理的方法進行護理,在臨床護理時的方法如下:

1.2.1 早期心理護理。首先需對觀察組患者實施早期心理護理,護士在患者入院后即需對其進行相應的心理護理,使用親切和藹的語言和其進行交流,幫助患者了解到當前的護理環境,消除患者的陌生和恐懼心理[2]。另外需要告知患者的當前病情以及治療方法等,讓患者對自身疾病情況有著基本了解,改善其焦慮等消極心理狀態。通過和患者的交流能夠了解到心理問題,護士可根據患者的這些心理問題進行相應的處理,改善其心理狀態,讓患者能夠積極的配合治療和護理。另外有較多的老年腦出血患者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和肢體功能的障礙,這些患者在接受護理時會出現更加嚴重的消極心理狀態,針對這類緩和更是需要進行積極的鼓勵,幫助患者有著較好的戰勝疾病的信心[3]。另外也需要對患者的家屬進行全面的心理護理,消除這些患者家屬的恐懼和焦慮心理等,讓患者的家屬可較好的依從治療和護理,更好的提升護理和治療效果。

1.2.2 早期再出血護理。老年腦出血患者極有可能在臨床治療和護理時出現腦部再出血的情況,針對這類患者需要對其實施再出血的預防性護理。在手術后每隔30min左右即需要一次生命體征的監測,包括對其脈搏、呼吸和血壓的監測,在此過程中需要對患者的微泵靜脈注射降壓藥的速度進行合理控制[4]。尤其需要注意的是老年患者極有可能會出現便秘等情況,若用力大便則極有可能會出現再出血癥狀,因此護士需要對患者的排便情況進行觀察,若患者大便不常用,需要為其使用開塞露等治療,避免患者用力大便而導致再出血和血壓上升情況的出現,避免導致患者出現再出血癥狀,提升護理安全性。

1.2.3 早期并發癥護理。老年腦出血患者在臨床發病時,其并發癥的出現是較為常見的情況,同時并發癥也會對患者造成非常嚴重的危害。針對這一點,護士需要對患者進行并發癥的預防性護理。首先護士需要及時的對患者的呼吸情況進行分析,通過其呼吸情況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處理,例如每隔2h需對患者進行翻身并幫助其拍背,根據患者的呼吸情況做好氣道濕化的處理,避免出現肺部感染等并發癥。另外需要對患者的瞳孔變化、意識變化等信息進行分析,嚴禁患者出現腦疝等情況。而針對需要使用手術方法治療的患者,需要對其傷口是否出現了紅腫、滲血和滲液等情況進行觀察,至少每隔1d對其進行切口敷料的更換。另外在所有的護理操作中,需要嚴格按照無菌操作的相關要求對其進行護理,嚴禁出現切口感染情況的出現。

1.2.4 早期身體康復護理?;颊咴谏w征基本穩定后,需要讓其進行早期康復訓練。在訓練的方法上,首先可讓患者進行床上肢體的擺放,并根據患者的病情等信息選擇仰臥位、側臥位等,每隔2h需要對進行變換[5]。另外護士和患者家屬可對其進行患側肢體的活動,活動部位一般為肩部、肘部、腕部、膝關節、踝關節等,活動內容也需要根據患者的病情來進行確定,可選擇坐起、翻身等訓練,也可以讓患者進行橋式運動。同時也可讓患者進行站立位和坐位的平衡訓練,在訓練開始時需要讓護士和患者家屬輔助患者進行,逐步讓患者獨立完成。但在所有的康復訓練中,護士和患者家屬需要隨時陪伴在患者身邊,避免出現跌倒等情況。

1.2.5 早期飲食護理。對于腦出血患者而言,在臨床發病的過程中需要有著良好的身體狀態,通過良好的身體狀態則能夠在較短時間內得到恢復,也能夠取得更好的臨床治療效果,對患者有著重要意義。但需要注意的是,常規的飲食護理并不能夠較好的讓患者取得身體狀況的提升效果,因此需要對患者實施早期飲食護理,以期讓患者的身體狀況得到較好的改善。本次研究中,需要為患者提供營養豐富、易于消化、低鹽低脂的食物,為了得到較好的食物吸收效果,需要將食物做成流質或是半流質的,例如雞蛋羹、雞湯和牛肉羹等。另外本次研究中的患者為老年患者。對于這類患者而言,在護理中極易會因為便秘等情況造成腦出血,這會對患者造成極為嚴重的危害,也是威脅患者生命的重要因素之一。針對這一情況的出現,需要為患者提供蔬菜和水果等高纖維食物。而為了讓這些食物能夠得到較好的吸收,也需要將其制作成為蔬菜泥、水果泥或是蔬果汁等食物,避免患者出現便秘等并發癥。而為了讓患者能夠更好的依從飲食護理,護士可以和患者及其家屬交流,了解到患者的飲食習慣,讓食物能夠盡可能的符合患者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從而提升患者對飲食護理的依從性,明顯提升早期飲食護理的效果。

1.3 療效標準。本次研究中需對兩組患者的運動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情況進行評價,本次研究中使用Fugl-meyer肢體運動功能評價的方法對其運動功能進行評價。另使用ADL量表對患者的生活能力進行評價。

1.4 統計學方法。使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使用t檢驗和(x±s)對計量資料進行分析,若數據差異顯示為(P

2.結果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運動功能評分67.89±9.76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運動功能評分51.68±7.45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8.3497,P=0.000)。觀察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評分8.89±2.54分明顯高于對照組日常生活能力評分6.35±1.42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5.5204,P=0.000)。

3.討論

在老年人群體中,腦出血是較為常見的疾病類型,其概念為非外傷性的腦實質內部血管破裂因其的腦出血,占全部腦卒中的2-3成左右,主要是由于高血壓等腦血管疾病以及吸煙、血管老化、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疾病引起的[6]。腦出血對患者的身體健康傷害極大,由于其特點會導致患者出現運動語言障礙、意識障礙、頭暈頭痛和嘔吐等癥狀,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質量也會造成較大影響。因此對老年腦出血患者實施及時有效的治療和護理非常重要。本次研究中顯示,對老年腦出血患者實施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明顯提升臨床治療和護理效果,有著較高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 王翠香.早期康復護理對腦出血患者術后神經功能恢復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5,53(5):151-153.

篇6

【關鍵詞】中風偏癱 中醫康復

中圖分類號:R247.9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11-421-02

中風是一類疾病的統稱,在臨床上,一般將由于各種不同病因引起的急性腦血流循環障礙性疾病,統稱為腦血管意外,或腦卒中,俗稱中風。我國每年新發中風約200萬人,每年死于中風約150萬人[1]。中風致殘率高達80%左右[2]。在中風所導致的多種功能障礙中,偏癱發生率最高。而偏癱是直接關系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核心問題之一,嚴重影響到其生活質量。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很大負擔。中醫在中風偏癱的康復方面見解獨到,行之有效,茲就其理念,原則,方法做一初步探討。

1 天人相應的整體康復觀

中醫學“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念對臨床康復對象的選擇、康復適應癥的辨證、康復醫療原則的確定以及康復方法的運用均有很大的指導作用,從而決定了中醫康復學的目標必須使患者在形體、精神、職業等方面實現全面康復[3]。

1.1 因時治宜

中醫學的整體觀念強調,人的生理活動,病理變化均受自然環境的影響,因此,順應自然環境變化開展康復治療是促進疾病康復的重要條件之一。與氣候變化相適應,隨四時陰陽之氣的升降,寒熱溫涼的變化,臟腑功能,氣血運行,精神活動等都隨之作出適應性的調節氣血的運行也隨季節氣候的變化而有異,天氣溫熱則氣血則易于暢通運行,天氣寒冷則氣血易于凝澀。人體的康復也與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密切相關。順四時氣候的變化規律來調理臟腑,調暢氣機,調攝精神,保持人體內外陰陽的相關平衡,從而達到康復的目的。

1.2 因地治宜

地理條件的差異,既可影響疾病的發生,又能影響疾病的康復治療。地勢對疾病和治療方法均有較大的影響。在治療上應首先把握患者所居住的方域,天時,地理等生活情況,然后因地制宜,采取相應的方法綜合治療,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2 形神合一的康復理念

人體以五臟為中心,配合六腑,聯系五體、五官九竅等組織器官形成有機的統一整體。形體是形神合一的統一體,各種組織器官構成的形體,是生命存在的物質基礎,而形成的來源由精神所化生。精神是形體的產物,是依附于形體而存在的。形體與神氣的統一是生命活動正常的體現,形體與神氣的平衡關系破壞就會導致疾病,特別是神敗不復,是病后難以康復的重要原因。眾多的康復醫療措施,不外乎調整形體與精神之間的關系,使形體健壯以促進精神康復,精神健旺以有利于形體康復。

3 辨證論治的康復原則

對中醫偏癱而言,中風是疾病,偏癱是癥狀。中風造成偏癱,偏癱導致運動功能障礙及其他能力的障礙,兩者有因果關系。中醫治療學認識的范圍是病、證、癥;因偏癱癥狀造成的功能障礙則是中醫康復學的主要研究對象。中醫傳統的治療方法在臨床使用過程中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當這些方法在中醫康復過程中用來改善功能障礙時,同樣需要辯證論治的原則來指導。因此,在中醫康復方案中,辯證論治是基本的原則。

4 傳統與現代結合的康復方法

中醫的康復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與非藥物治療兩大類。這些方法體現了中醫數千年有關疾病、養生及康復的發展水平,在臨床行之有效。目前在臨床上常用的方法有中藥、針灸、按摩、熏洗等,對偏癱的弛緩和痙攣兩種狀態具有明顯的效果。由于中風偏癱是中樞性癱瘓,其功能恢復不是單純肌力的恢復,而是運動模式的恢復。現代康復學中對偏癱的康復治療已經形成了比較完善的體系,主張以康復訓練的方法重建運動功能。由于中樞性癱瘓的特異性是運動模式的改變。決定了其訓練方法應以促進正常運動模式恢復,抑制異常的運動模式為原則。將現代康復學中有關功能障礙的康復方法與中醫傳統康復方法相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融合,在臨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中風偏癱的康復治療,是建立在中醫理論基礎上,吸收中醫臨床學、中醫養生學的部分知識,吸收現代康復學的某些思想[4],遵循現代偏癱康復治療過程中廣泛使用的康復程序,與中醫對中風偏癱的認識及康復治療手段相結合,以達到中西康復的匯通,更好的為臨床服務。

參考文獻

[1]馬長生.腦卒中是一種可以高度預防的疾病.藥物與人,2008(1):5-7.

[2]李振卿,楊云芳.淺論偏癱的康復治療.四川中醫,2008,26(8):26-27.

篇7

據記者了解,本次會議以“國家中醫藥發展戰略環境下的心臟康復”為主題,旨在“繼承、發展、利用好中醫藥,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的作用”,進一步推廣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預防與康復的臨床經驗和新理念、新方法、新成果,促進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學術的內涵建設與發展。

在此次大會上,李瑞杰教授作了題為《形勢所迫、職責所在:發揮中醫藥在心臟康復中的重要作用》的重要報告。在報告中,他從國家頒布首部《中醫藥法》等的國家發展中醫藥戰略環境出發,系統論述了我國心臟康復醫學模式應發揮中醫傳統康復療法優勢,形成具有中國特色的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模式的現實性、必要性和重要意義,引起了與會專家的強烈共鳴。

在本次會議期間,本刊記者就上述話題深入采訪了李瑞杰教授。

職責所在,

振興中醫心臟康復事業

采訪一開始,李瑞杰教授首先表示:“當前,我國的中醫藥事業可以說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發展契機。2016年12月25日,主席簽署第五十九號主席令,國家頒布了首部《中醫藥法》。這部將于今年7月1日正式實施的有關中醫藥的專門法律,對中醫藥事業發展具有里程碑性質的重要意義。《中醫藥法》第一次從法律層面明確了中醫藥的重要地位、發展方針和扶持措施,為中醫藥事業發展提供了法律保障,開啟了依法發展中醫藥事業的新征程?!吨嗅t藥法》別強調,要發揮中醫藥在康復中的核心作用。此后的2017年1月9日,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劉延東副總理對會議作出重要批示,指出應著力推進中醫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中醫藥健康服務,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治未病中的主導作用、在重大疾病治療中的協同作用、在疾病康復中的核心作用?!?/p>

對此李瑞杰教授認為:“在這些前所未有的政策保障下,我們在心臟康復工作中也要充分發揮中醫藥的作用,這是中醫以及中西醫結合心臟康復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因而我們責無旁貸!”

李瑞杰教授接著介紹說:“心臟康復在國際上已有50多年的發展歷史,經歷了否定、質疑、不得不接受和普遍認可的過程,現已成為一個蓬勃發展的學科?!彼J為,“我國的中醫養生、康復理念與技術源遠流長。在實踐中逐漸形成的中醫康復學是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運用中醫心理、中藥、針灸、推拿、傳統體育、氣功、飲食、自然、傳統物理、娛樂等多種方法,針對病殘、傷殘諸證和老年、慢性病證等的病理特點,進行辨證康復的綜合應用學科。中醫康復學是中國醫藥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統計學理論,也有行之有效的實踐經驗,為廣大民眾所接受。在心臟康復領域,如何使中醫藥在心臟康復中發揮更多作用,形成中西醫結合的心臟康復,是醫學模式的一個嘗試,其內涵也更為廣泛、程序更為豐富。作為心血管病全面干預的系統工程和中西醫結合研究的切入點,特別需要我們去進行深入探索。同時,很多業內有識之士也認為,中西醫結合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病以及發病后的康復,必然是未來的發展趨勢,但是如何使中醫和西醫達到真正意義上的結合,產生新的理念和實踐,發揮更大優勢,不僅是當下醫務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更是我們的職責和使命!”

適應國情,

中醫可顯著提高患者依從性

在采訪中李瑞杰教授回顧說:“在我國,心血管危險因素的流行勢仍然嚴峻,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居高不下,心血管疾病帶病生存人數不斷增加,使家庭的勞動力損失,給國家帶來巨大的經濟負擔。面對眾多的心血管病急性發病和PCI后患者,目前我們重點關注發病急性期的搶救與治療,對于發病前的預防以及發病后的康復不夠重視,導致醫療開支不堪重負。因此,心臟康復與二級預防已經勢在必行!”

篇8

[關鍵詞] 腦卒中;持續被動運動;痙攣;股四頭肌張力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4)11(a)-0034-03

腦卒中偏癱患者80%~90%伴有某種程度的痙攣[1],而國外有文獻報道為65%[2]。偏癱患者癱瘓側多表現為上肢屈肌張力與下肢伸肌張力增高,下肢表現為股四頭肌及小腿三頭肌張力增高,其不同程度影響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等[3]。目前有大量實驗研究及臨床應用證明,早期運用持續被動運動(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CPM)能刺激關節軟骨的愈合和重建,預防關節退變和僵硬[4],然而,下肢CPM用于偏癱患者股四頭肌張力及運動訓練的研究報道較少。根據CPM的被動、緩慢、長時間、反復運動的特點,本研究將其應用于腦卒中患者下肢抗痙攣治療,取得了與抗痙攣手法相當的治療效果。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3年10月~2014年5月在江西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針康分院住院的存在下肢痙攣的偏癱患者50例,其中腦出血患者24例,腦梗死26例。男性35例,女性15例,年齡35~74歲,平均(57.8±11.31)歲,股四頭肌張力:Ⅰ+級10例,Ⅱ級22例,Ⅲ級18例。入選標準:①入選病例符合1995年全國第4次腦血管疾病學術會議制訂的診斷標準,即頭顱CT或磁共振檢查已明確診斷為腦卒中,病程2周以上[5];②年齡35~74歲;③偏癱側肢體Brunnstrom功能分級在Ⅱ~Ⅲ級、存在偏癱側肢體痙攣(按改良的Ashworth痙攣量表評分在Ⅰ+~Ⅲ級);④患者無意識障礙或明顯的認知障礙,能配合CPM治療;⑤排除患肢有骨關節疾病、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將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齡(55.6±11.62)歲,其中腦梗死13例,腦出血12例;對照組25例,男19例、女6例,年齡(59.9±10.08)歲,其中腦梗死13例,腦出血12例。所有受試者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 方法

兩組患者偏癱側下肢均接受康復科常規綜合康復治療,包括神經促進技術、針灸、肌電生物反饋、功能性電刺激等物理治療及相關藥物治療。所有患者均由一名固定治療師對其采取易化技術、良肢位的擺放、牽伸、關節主被動運動等,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下肢CPM治療。本研究所使用的CPM由浙江金華市博西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型號為JYD-C1型。CPM具體操作方法:針對下肢膝關節持續被動活動,患者取平臥位或者坐位(以感覺舒適為宜)。膝關節:關節活動度設為0°~120°,速度在3~6之間適當調整,均勻緩慢,2次/d,每次持續20 min。

1.3 肌張力和運動功能的評定

所有患者均使用改良Ashworth痙攣評定量表評定肌張力及簡式Fugl?Meyer(Fugl-Meyer assessment,FMA)運動功能量表評定下肢功能,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后3、6周進行股四頭肌張力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定。為便于數據統計分析,將肌張力0、Ⅰ、Ⅰ+、Ⅱ、Ⅲ、Ⅳ級分別記為0、1、2、3、4、5分。下肢運動功能評定采用FMA運動功能量表,其下肢運動功能評定共有17項,每項最高分為2分,滿分為34分。

所有患者的肌張力和下肢運動功能評定均由同一名治療師進行評定,為排除評估時的主觀因素對實驗結果的影響,該治療師并未參與本研究,且對受試對象分組情況不知曉。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軟件SPSS13.0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內比較采用配對t 檢驗,組間比較采用成組t 檢驗,以P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股四頭肌張力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前的股四頭肌張力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4周的股四頭肌張力評分均有所下降,但與治療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治療后6周的股四頭肌張力評分均有所下降,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6周的股四頭肌張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

表1 兩組治療前后股四頭肌張力評分比較(分,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2.2 兩組治療前后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

兩組治療4、6周后的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均顯著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下肢運動功能評分的比較(分,x±s)

與同組治療前比較,*P

3 討論

腦卒中Brunnstrom分期在Ⅱ~Ⅲ期的偏癱患者下肢多表現為股四頭肌和小腿三頭肌痙攣。痙攣由不同的中樞神經系統疾病引起,是上運動神經元損傷后脊髓反射活動性增高引起的,是一種以速度依賴性牽張反射增強為特征的肌肉張力異常[6]。下肢肌張力異常對患者的運動功能、步行能力、平衡能力、疼痛、ADL等均有不良影響,因此,在康復治療過程中降低下肢肌張力對改善患者這些功能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治療。

目前臨床上針對肌張力增高的治療方法包括預防傷害性刺激、早期的預防、運動療法和其他物理療法、神經阻滯和手術等[7]。藥物治療主要包括全身和局部用藥,痙攣時多使用肌松劑降低肌張力,如巴氯酚、鹽酸乙哌立松片等,然而使用藥物降低肌張力的同時也降低了患者的肌力,對患者的運動功能康復不利,且藥物不良反應多,如惡心、頭昏等使部分患者難以接受,長期使用也會使部分患者產生藥物依賴,遠期療效也有待進一步考察。此外,采用外科手術難度大,技術要求高,不容易普及推廣。中醫治療在這一領域研究較多,如針刺、艾灸,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但中藥的介入研究較少,缺乏療效確切的中藥制劑。運動療法包括Bobath、Rood、PNF等,其中持續被動牽伸是物理治療中最常用的緩解痙攣的方法,可以降低患者肌張力,同時可以維持關節正?;顒臃秶⒎乐龟P節攣縮[8]。痙攣的抑制使肢體從不自主的狀態下解脫出來,對于偏癱患者體驗學習機會非常重要[9],但是上述抑制痙攣的康復技術多只能使痙攣暫時緩解,維持時間短暫,需要長期反復進行,逐漸積累才能建立持續效應。同時治療時需要治療師長時間緩慢、持續、被動牽拉痙攣肌群,是一項費時、費力的治療。

CPM由Salter于20世紀70年代提出[10],目前CPM主要應用于骨科疾病,通過CPM治療,可增加關節液的代謝、緩解疼痛、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避免了因制動所致的肌肉萎縮、疼痛和廢用性骨質疏松[11]。CPM機采用微電腦程序控制,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設定參數,可為患者在限定的活動范圍內提供安全的等速、等張被動運動[12]。CPM可持續被動活動痙攣的肌群,不僅能維持關節活動度,且能通過長時間持續大范圍的運動對抗肌肉短縮,減少肌梭敏感性,減少牽張反射,有利于痙攣的改善,誘發下肢分離運動[13]。有研究表明,中風偏癱患者行CPM治療后,可調動神經系統休眠細胞進入功能狀態,發揮代償作用,取代已破壞的神經通路,使神經運動功能重現[14]。

本研究中50例偏癱患者均存在下肢不同程度的痙攣,治療組在常規康復治療基礎上結合下肢CPM治療。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6周的股四頭肌張力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常規康復治療組經治療6周后,股四頭肌張力評分亦有所下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提示康復治療可以降低患者的肌張力。常規康復治療后4周,患者的股四頭肌張力無明顯改善,考慮與康復治療時間短、尚未建立康復效應有關。兩組治療后4、6周的下肢FMA評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與治療前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治療組治療后4、6周的下肢FM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康復治療可提高患者下肢功能,結合CPM治療效果優于常規康復治療。兩組治療后4、6周的FMA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考慮FMA評分包括反射活動、共同運動、聯合的共同運動、分離運動、正常反射和協調/速度(跟膝試驗),單方面降低股四頭肌張力不能全面評估整個下肢運動功能,但結合CPM治療后FMA評分治療組高于對照組。

經CPM治療后,多數患者的股四頭肌張力下降,避免了治療師較長時間的持續牽伸治療,方便治療師隨后對患者進行步行、協調、平衡、ADL等康復訓練,使其有更多的精力及時間指導患者進行功能恢復,使患者得到更有效的功能訓練,提高患者肢體功能康復效果。CPM不僅可以維持關節活動度,且能通過長時間大范圍關節運動降低牽張反射,減輕痙攣程度,有利于偏癱患者功能恢復。

[參考文獻]

[1] 王洪忠,許健鵬.實用中西醫結合偏癱康復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7:68.

[2] McGuire JR,Harvey RL.The prevention and management of complications after stroke[J].Phys Med Rehabil Clin N Am,1999,10(4):857-874.

[3] 陳奕雄,倪瑩瑩,陳為堅.腦卒中后下肢痙攣性偏癱運動功能及平衡能力的關系[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0, 16(6):576-578.

[4] 祖啟明,王慶良,郭正成,等.關節-持續被動運動的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5,15 (3):155-158.

[5] 卓雅淑,張海玲,朱小珠,等.腦卒中偏癱四期肢體運動功能康復護理對策[J].現代醫院,2013,13(7):79-81.

[6] Kagamihara Y.Pathophysiology of spasticity[J].Brain Nerve,2014,66(9):1019-1029.

[7] 南登.康復醫學[M].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271-272.

[8] 冉春風.抗痙攣治療對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功能恢復的療效分析[J].中國臨床康復,2002,6(7):9705.

[9] 程濱.運動促進技術的探討[J].國外醫學物理醫學與康復學分冊,1991,11(1):1-4.

[10] Salter RB.The biologic concept of continuous passive motion of synovial joins. The first 18 years of basic research and its clinical application[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9, (242):12-25.

[11] 李翔.關節持續被動運動器治療下肢嚴重痙攣療效初步觀察[A]//第五屆全國神經康復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

[12] 趙力生,王建文.手CPM訓練對偏癱患者手部痙攣及手功能的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9,15(4):355-356.

[13] 梁敬紅,佟劍平,李翔.關節持續被動運動治療下肢痙攣療效觀察[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08,14(11):1067.

篇9

【關鍵詞】 針刺療法;康復療法;腦卒中

【中圖分類號】 R74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8231(2011) 09-1002-02

腦卒中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是目前世界上導致人類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據我國的流行病學調查,每年死于腦卒中者約130萬,存活者中約75%致殘,給其家庭和社會帶來沉重的負擔。早期積極、正確的康復治療,將使80%的患者的功能明顯改善[1]。針灸治療在我國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已經成為腦卒中綜合治療方法中最主要的治療方法之一,它對促進患者受損功能的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起到積極的作用,但缺乏統一評價標準[2]。隨著康復醫學的迅速發展,腦卒中康復已成為康復醫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康復訓練的介入可有效降低致殘率。本研究把傳統中醫學的針刺方法與現代康復技術結合起來,采用康復學方法評定,開展中西醫結合改善腦卒中患者肢體運動障礙有效性的優化方案,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50例患者均來源于2009年1月-2010年6月無錫市梓旺康復院康復科病房。選擇符合病例納入標準的患者,按就診順序隨機分為針刺加康復訓練組(針康組)、康復訓練組,每組25例。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詳見表1。

1.2 診斷標準

中醫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診科研協作組制定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3]。西醫診斷標準:參考中華醫學會第四屆全國腦血管病學術會議第3次修訂的《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4]的診斷標準。

1.3 納入標準

①符合以上診斷標準,生命體征平穩,意識清楚。②發病在1個月之內伴有單側肢體功能障礙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大于或等于10分;③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者。

1.4 排除標準

①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②伴有其他外傷者,③生命體征不穩定、意識障礙者;④有嚴重的心腎及感染性疾病者;⑤拒絕康復治療者。

2 治療方法

2.1 康復組

運用神經發育療法如Bobath、Brunnstrom、Rood技術、運動再學習技術進行功能康復訓練。

軟癱期:加強護理,使患肢處于正確位置,采用抗痙攣,定時變換,同時鼓勵患者利用健肢帶動患肢在床上進行關節的被動運動,訓練橋式運動、夾腿運動、自助上肢伸展和伸屈肘訓練,改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加強非受累側肢體的活動。

痙攣期:采用肌力訓練、平衡訓練、肌張力的控制治療,強化對肩、肘、髖、膝的控制,配合中醫的康復按摩,緩解關節、肌肉的痙攣,促進分離運動的出現。

恢復期:指導患者進行更具選擇性的主動運動和以功能為導向的訓練,如坐位、站位平衡訓練、實用步行訓練、上下樓梯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

2.2 針康組

采用針刺結合康復訓練的方法,兩組康復訓練方法相同。

軟癱期:以“治痿獨取陽明”為原則,取手足陽明經腧穴和夾脊穴為主,每次選取針刺穴位“足臨泣、陽輔、陽陵泉、足三里、三陰交、懸鐘、合谷、外關透內關,曲池、尺澤”,針具選用蘇州醫療用品廠有限公司生產的華佗牌針灸針,規格:0.30mm×40mm毫針,常規消毒后,按上述穴位快速進針,提插捻轉后,留針30min,每日一次,周日休息養針,同時輔以電針中等刺激量,時間20min。針刺結束后即刻參加現代康復訓練。

痙攣期:以頭針治療為主,為防止在痙攣期針刺上下肢穴位后加重肌痙攣,故只選取頭針治療。針刺時選取活動區(即頂顳前斜線)和感覺區(即頂顳后斜線),采用沿線透刺,針體與皮膚呈15°角,針刺后捻轉,留針30min,每日一次,每周日休息。

恢復期:在針刺過程中根據針刺療效的反應以尋找最佳有效穴位,并調整針刺量的大小,緊密結合肢體康復鍛煉,進行針刺后運動,再針刺、再運動的方法。

2組患者治療8周后進行療效統計。

3 療效觀察

3.1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評定:參見1995年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會議通過的《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5],根據神經基本功能缺損評分的減少及病殘程度進行評定?;局斡汗δ苋睋p評分減少91%-100%,病殘程度0級;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病殘程度1-3級;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7%左右;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

(2)患肢運動功能評定 采用簡式Fugl-Meyer運動功能量表[6]評定運動障礙嚴重程度,即運動評分

(3)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 采用改良Barthel指數評定[7],100分者,日常生活活動自理;60分以上者為良,生活基本自理;60-40分者為中度殘疾,有功能障礙,生活需要幫助;40-20分者為重度殘疾,生活依賴明顯;20分以下者為完全殘疾,生活完全依賴。

3.2 統計學處理

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組內治療前后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c2檢驗。以P

3.3 治療結果:

(1)各組患者治療后臨床療效比較(見表2)

(2)各組患者治療前后患肢運動功能評分比較(見表3)

表3 各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患者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s)

與康復組比較:1)P

由表3可知,各組患者治療前患肢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6,P>0.05)。治療后,各組患者簡化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均有明顯改善(t針康組=32.0, t康復組=23.99,均P

(3)各組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比較(見表4)

表4 各組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能力評分

比較(±s)

與康復組比較:1)P

由表4可知,各組患者治療前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0.12,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評定均有明顯改善(t針康組=21.22,t康復組=18.78,均P

4 討論

腦卒中是一種全球性的人類常見病、多發病,具有高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等特點,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和生存質量。大力提高腦血管意外的康復治療水平,最大限度恢復腦卒中偏癱患者的生活質量是臨床首要任務?,F代醫學主張腦卒中急性期的康復處理應當與急性期的醫學處理同步開始,針刺配合康復訓練,按腦卒中康復分期進行不同的針刺法,是現代康復治療與中國傳統康復治療相結合的一項探索[8]。腦卒中患者中樞神經系統損傷后在結構上或功能上具有重新組織能力,早期接受及時的康復訓練,可實現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重塑[9]。華佗夾脊能調整軀體神經功能,加強了刺激能量的激發和信息傳遞,加快修復和重建受損的神經反射通路,從而促進神經功能恢復。針灸和康復治療可以相互促進,取長補短,在腦血管意外康復治療效果上有明顯提高。本方案運用祖國傳統的針刺療法配合現代康復醫學肢體功能訓練,能顯著增強腦卒中患者的運動能力,改善腦卒中患者錯誤運動模式,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得到很大提升。與其他康復治療方法相比,本方案有明顯的優勢,值得臨床推廣。

參考文獻

[1] 勵建安.社區康復[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180.

[2] 常靜玲,高穎.中風失語的研究現狀與思考[J].中國針灸,2006,26(10):749-752.

[3]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協作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J].北京中醫藥大學學報,1996,19(1):55-56.

[4] 全國第四屆腦血管病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國實用內科雜志,1997,17(5):312.

[5] 中華神經科學會,中華神經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失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6] Fugl-Meyer,JasskoL,EymanI,etal.Thepost-strokehemiplegicpatient:amethodforphysicalperformance[J].ScandJRehabilMed,1975,7(1):13-31.

[7] 勵建安.社區康復[M].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64.

篇10

意外緣定康復醫學

“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的人”,王茂斌的從醫生涯應證了這句話。從心臟內科醫生到神經康復醫學的先驅,他義無反顧,在國內開辟了一條神經康復醫學的康莊大道。

20世紀80年代,世界衛生組織重新調整健康的概念,提出醫學不僅是治病,還應康復人體受損功能,神經康復學隨之在國外悄然興起,但國內醫學界對此還渾然不覺。

1986年,還是心內科醫生的王茂斌來北京參加老年醫學培訓班,當時授課的是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名叫Peter Last的康復學醫學家,他主講了新興的神經康復醫學科,王茂斌聽得如癡如醉,對于能幫助到那些身體功能受損的“殘疾”患者,重新恢復肢體功能,他感覺心里燃起了熊熊烈火。而Peter問是否有從事神經康復醫學的同行時,全場無一人應答,醫生們面面相覷,陷入一片尷尬的沉默,王茂斌頓時感覺挨了當頭一棒:北京集合了全國最好的醫生資源,卻對一個已在國外興起的學科聞所未聞。正在這時,一個意外發生了,坐在王茂斌邊上的醫生為打破課堂的尷尬局面,推著王茂斌的手舉了起來。當時的王茂斌雖然從事心臟病的康復工作,但與全面的康復科學相之甚遠,他只能無奈地站起來,向Peter作了簡單介紹。

當年的一個小插曲,卻使得中國神經康復醫學的進展和王茂斌的醫學道路緊密結合起來。半年后,王茂斌接到Peter的越洋來信,邀請他去澳大利亞最大的康復機構學習,并幫助申請了資助。對該領域的向往,使王茂斌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進軍神經康復學的征途。日后,回憶起此事,王茂斌爽朗地說:“天上掉餡餅嘍?!?/p>

抱著滿腔抱負,學成歸來的王茂斌面臨的卻并非是一條光明道路。當時國內尚未建立康復科,甚至還有很多專家理不清康復科的內涵,將康復等同于療養、理療、養生,對神經康復更是知之甚少。然而,王茂斌頂著上級、同事以及朋友的反對,帶領團隊在河北省人民醫院創立起了國內最早的臨床康復機構。他高舉“康復醫學就是臨床科學,與其它臨床學科意義相當”的旗幟,要為康復科正名。國內就康復醫學論戰了二十多年,其間王茂斌不曾放棄過堅持與鉆研,他的團隊在這條充滿未知和艱辛的道路上,踽踽獨行,不斷翻越障礙,勇攀高峰,在原衛生部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在同行的共同努力下,終于耕耘出國內康復學科的“一畝三分地”。

隨著康復臨床的不斷精進,王茂斌團隊康復了眾多腦卒中與腦損傷患者,取得的成績使當初反對的人改變了態度,這讓王茂斌也深受鼓舞。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政府部門也明確了在中國發展康復醫學的重要性,其迎來了發展的全新拐點。在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五”計劃綱要中,明確了康復醫學即是臨床一級學科的地位。2008年汶川大地震,原衛生部委托中國康復醫學會組成“國家康復醫療隊”,由王茂斌擔任名義隊長,深入災區開展康復工作。由此可見,康復醫學在臨床中不斷顯示出它的優勢,政府部門還提出了“防、治、康三結合”和“加長康復醫學短板”的戰略。

積極創新 志在功能康復

過去,醫學上普遍認為大腦神經細胞與神經源無法重生,腦卒中或腦梗死患者出現功能缺失,只能回家休養或者去療養院,沒有科室能對患者的癱瘓以及其他嚴重功能加以治療?!昂貌蝗菀拙然盍嘶颊撸掳胼呑訁s要癱在床上,這是很痛苦的事?!闭f到這里,王茂斌皺起了眉頭。正因為如此,神經康復醫學針對疾病所致的運動、感覺、言語交流、認知、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礙進行的評定和治療,顯得意義非凡,也給了王茂斌堅持的動力。

“神經疾病患者是康復科的既定患者,康復醫學可以將大腦活著的細胞功能最大化,從而減少患者的殘疾,讓他們歸屬社會。簡單來說,神經康復醫學旨在讓孩子去上學、青年人去上班、老年人能生活自理?!蓖趺笳f。

據王茂斌介紹,三級醫院康復醫學科的重點在于急性期的臨床康復,因為康復醫學介入越早,功能恢復的效果越好。比如腦出血的病人,搶救過來后就要即刻考慮功能問題?!霸l生部要求康復科醫生在患者病情穩定后48~72小時內,必須介入到神經內外科、骨科、心臟科等科室。”王茂斌告訴記者,有數據表明,中風患者的功能恢復主要發生在病后6個月內,尤其是頭3個月內,而康復醫學的早期介入,可以讓80%的中風患者恢復行走能力。經過康復科治療,較輕的患者一般在8~14天后便可以回家;還有望進一步功能恢復的,繼續到康復醫院或二級醫院對其實施穩定期和恢復期的康復治療;若是功能無恢復的希望,應該去老年之家、護士之家、養老院等長期照顧單位。

另外,康復科的治療手段相對多樣化,以患者腦損傷為例:為恢復其功能,醫生可以采取藥物、訓練、矯形支具等手段,利用腦的可塑性,重新組織腦的功能。“這跟地震發生后的交通阻斷是一樣的道理,可以通過其他路徑抵達災區,想盡辦法構建連通新的道路。”

醫學在不斷進步,疾病也在不斷演變,王茂斌在神經康復科學領域積極創新。在王茂斌看來,在既有的醫學基礎上,康復科的治療手段可以打破框框條條,一切皆圍繞患者的功能康復。

堅持信念 對患者不輕言放棄

王茂斌的病人,很多都是來自全國各地的疑難病患,面對這些“老大難”,王茂斌從來不輕言放棄?!爸灰∪擞幸痪€康復希望,就要盡百分之百的努力,無論成功失敗,都是對患者負責?!币驗檫@種個性,王茂斌曾讓多位被同行“判死刑”的患者康復正常。

2002年,英國倫敦北部發生火車脫軌事故,香港鳳凰衛視中文臺女主播劉海若在車禍中遭受嚴重復合損傷,經英國多方搶救仍處于嚴重昏迷狀態,被認定已經腦死亡。一個月后,劉海若由王茂斌科室的凌峰教授從倫敦接回北京治療。當時她因重癥腦損傷,處于昏迷狀態,視覺、聽覺、痛覺刺激都沒有反應,生命體征也不穩定,痙攣明顯,上肢屈肌和下肢的伸肌中度痙攣。

在神經外科穩定住病情的同時,王茂斌對劉海若進行了系統、嚴謹的康復性檢查和評估后,否定了腦死亡這一診斷結果,并立即參與多學科專家會診,討論她的康復治療方案。王茂斌當時認為預防性康復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在劉海若昏迷時期,利用擺放、有限范圍內的關節活動以及其他被動型處理等“二級預防措施”來控制四肢痙攣加重,同時預防患者可能出現的吞咽、二便等功能障礙。

當康復治療進行到近三個月時,劉海若蘇醒了過來,前期的康復訓練起了很關鍵的作用。痙攣已完全消失,這為肢體功能訓練奠定了基礎,吞咽功能障礙的預防也為防止誤吸、改善體質創造了良好的條件。隨后,王茂斌及時轉被動性處理計劃為以主動性康復訓練為中心,因為臥床近三個月,劉海若產生了明顯的“廢用狀態”,但王茂斌認為其大腦功能沒有根本性破壞,只要經過一段時間的科學訓練便可恢復。通過運動功能主動性訓練、藥物、針灸、電刺激、主動性盆底肌肉訓練,以及認知功能訓練(特別是計算機輔助的認知功能訓練),還包括社交活動等一系列系統、主動性訓練了近兩年時間,劉海若奇跡般地恢復到接近正常狀態,后來開始了正常上班和生活。劉海若對此感激萬分道:“您一直不拋棄、放棄,我才得以恢復。”

醫生的醫術固然重要,而醫生對病人精心治療的態度與愛心更讓人敬佩。王茂斌造就的一個又一個成功病例,不只是康復醫學的勝利,更是堅持的勝利。

心系康復 躬耕不輟康復事業

2002年,王茂斌已到了退休年齡,從醫的腳步卻沒有就此停止。當時宣武醫院的神經康復科尚處于摸索階段,科室理念與治療方式都沒有明確。王茂斌被宣武醫院返聘為康復醫學科的主任,本著嚴謹的科研態度與豐富的從醫經驗,嘔心瀝血地構建起今天規范的神經康復科,并將科室水平提升到了國內先進地位。

經由先驅們的不斷努力,康復醫學的概念已經規范,但仍面臨著諸多問題?!笆紫龋瑢I人才缺乏,由于我國缺少康復醫師的正式認證,以致從事康復醫學的人員魚龍混雜。而一個合格的康復醫師,應在具有大學本科學歷基礎上,經過‘3+2’的畢業后續教育,獲得統一認證才能上崗。其次,康復醫學還沒實現分級醫療,絕大部分責任由綜合醫院承擔著,但綜合醫院的容量有限。最后,康復科的高額醫療費用也是學科發展的瓶項,對很多患者來說,這是一筆不小的負擔,費用能不能報銷很關鍵。在醫保上的報銷,康復科需要國家醫改的支持,費用過高可能導致患者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毙南悼祻歪t學的王茂斌憂心道。

各種康復學科問題的出現,也促使王茂斌致力推動康復科發展。為了建立符合中國國情的康復醫療體系,他聯合同行專家參考發達國家的模式,以“康復醫學會建議”的名義,向北京市衛生局遞交了一個“急慢分治、分級醫療”的醫療模式起草文件。該模式是以社區為基礎,指定急性期和亞急性期患者接受康復服務的住院時間與治療機構。此外,王茂斌還以主編的身份參與了《中華醫學百科全書》的編纂。

令王茂斌欣慰的是,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國康復醫療事業迅速發展,并成為中國醫藥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制定的“防、治、康三結合”和“補齊康復醫療的短板”兩個政策也在逐步落實。

“我認為只要有利于學科發展,又能帶動基層工作,解決‘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就應當予以支持。無論如何,要抓住國內康復醫學發展的黃金期,借助政府醫改的大好形勢,將中國康復醫學的發展推上一個新臺階,創造出中國康復醫學發展的獨特模式,快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說到未來的發展,王茂斌眼里充滿了自信。

王茂斌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康復科原主任,主任醫師,教授。1993年調入原衛生部北京醫院,主要從事心腦血管病的臨床康復醫療、科研與教學;建立了北京大型綜合醫院中規模最大的臨床康復醫學科,擔任原康復中心主任,康復醫學碩士生導師及原衛生部老年醫學研究所兼職研究員。

自2002年始,負責組建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康復中心,這是國內第一個為神經內、外科重癥患者提供早期臨床康復的機構。目前在承擔宣武醫院神經康復中心的臨床、科研、教學工作的同時,還擔任中國康復醫學會副會長、中國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名譽會長(原創始會長)、北京康復醫學會名譽會長(原創始會長)、北京醫師協會康復醫師分會會長等職,并兼任中國殘疾人社會服務指導中心副主任。現在正作為主編在編纂《中華醫學百科全書·康復醫學卷》。30余篇,有關腦卒中康復的研究曾獲省局級科技成果獎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