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發展范文
時間:2023-11-14 17:36:18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發展,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灰色模型, 奢侈品, 預測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經濟的蓬勃發展,居民收入水平相繼大幅提高,國內富裕人群也大量出現,中國正逐步成為全球奢侈品消費市場的主力軍,也是最具有潛力的奢侈品消費大國。自2008年受到國際金融危機影響以來,國際奢侈品市場出現消費疲軟的態勢,但中國國內市場卻逆勢上揚,根據世界奢侈品行業協會的報告可知,2008年中國國內的奢侈品消費市場規模達到86億美元(即597億人民幣),而因為經濟危機,北美和日本奢侈品消費總額卻大幅下降35%,相關數據表明,中國已經成為奢侈品消費的第二大國。奢侈品消費在短短幾年內,在中國國內市場快速壯大,這值得我們密切關注。
對于奢侈品的定義比較模糊,從經濟學的角度上來說,指的是收入彈性大于1,價值與品質關系比值最高的產品,在國際上一般界定為“一種超出人類生存與發展需要范圍的,具有獨特性、稀缺性等特點的消費品”,又稱為非生活必需品。在奢侈品消費的范圍中,既有有形產品,也有無形產品。從經濟意義上來看研究,奢侈品消費實質上是一種高檔消費行為。
篇2
摘要:基于1998年1月―2010年11月的月度數據,利用協整理論以及誤差修正模型等方法對國際大豆市場和國內大豆市場之間的關系進行實證分析。研究結果發現: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在長期具有均衡穩定的協整關系,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波動顯著影響著我國市場大豆價格的變動;國際大豆價格波動向國內市場傳導的過程具有由短期波動到長期均衡的自我修正的動態機制;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反向的因果關系并不成立,國內大豆市場對國際大豆市場影響有限。因此,為維持我國大豆市場價格的穩定,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國際價格預警體系,提高國內大豆產量,完善農產品期貨市場,充分發揮農產品進口及收儲政策的調控作用。
關鍵詞:國際市場;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協整理論;誤差修正模型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ybean Prices in the Long Term and Short Term
- 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WANG Rui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Wuh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23, China)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monthly data from January 1998 to November 2010, this paper uses cointegration theory and error correction model to make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soybean markets.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There is a balanced and stable cointegration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ices, with a significant effect of international price fluctuations on domestic prices changes; the transmission process from international price fluctuations to domestic market has a selfcorrecting dynamic mechanism from shortterm fluctuations to longterm equilibrium; the reverse causality between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prices is untenable, with limited effect of domestic price on international price. To maintain domestic price stability, therefore, we need to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such as establishing an international price forewarning system, increasing domestic soybean production, improving futures market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egulatory effect of import, purchase and storage policies for agricultural products.
Key words:international market; domestic market; soybean price; cointegration theory; error correct model
一、我國大豆國際貿易以及國際國內大豆價格變動情況
大豆是農產品中最重要的食用油料,也是重要的糧食作物。我國由于受土地資源制約,以及大豆比較效益低等原因影響,大豆產量一直增長緩慢。1993年大豆產量最高的達到了1950萬噸,其后一直在1273至1740萬噸之間徘徊,2008年的大豆產量為15545萬噸,較2000年增長率還不到09%。因此,盡管我國是世界上第四大大豆生產國,大豆產量僅次于美國、巴西和阿根廷,但國內供給遠遠不能滿足快速增長的需求。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顯示,中國已經連續10年成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圖1)。自1999年我國取消了大豆配額限制,實行單一的進口關稅約束后,大豆進口量迅猛增長,2009年我國大豆進口量為42552萬噸,是2004年的21倍,連續第五年創下我國大豆進口量的最高紀錄。而2010年1―11月份我國累計進口大豆49377萬噸,較2009年同期則增長了3732%,我國大豆進口依存度已超過70%。隨著居民消費水平的提高,食品加工業以及畜牧業的發展,對大豆的需求仍將繼續增長,國內大豆的供需平衡對國際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會繼續上升。
2000年以來,尤其是2007年以來,國際國內農產品價格普遍經過了快速飆升、驟然下降、再次上漲的過山車式歷程,其中大豆以及食用油在此輪農產品價格波動中的表現引人注目,國際國內大豆價格波動趨于同步。國際1號大豆現貨價格在2007年4月份以前都較為平穩,在每噸200美元上下波動,只有2004年1月至2004年6月突破了每噸300美元,形成了2000年以來的第一次波動小高峰。從2007年5月開始,大豆價格就快速上升,在2008年7月達到了每噸58621美元的高點,較2007年5月翻了一倍多,而較之2001年4月則增長了247%。此后,價格急速回落,2008年12月份降到了每噸34373美元,之后就在每噸400美元上下頻繁波動。較之國際大豆,國內大豆價格變動較為平緩,除2004年1月至2004年10月突破了每噸3000元形成了第一次波動小高峰外,2007年7月之前基本上在每噸2000元至3000元之間波動。從2007年7月開始迅速上漲,在2008年3月份達到了2000年以來的最高點每噸50976元,在小幅波動后從2008年8月開始急速回落,最低為2009年5月347111元每噸,之后緩慢上漲。從圖2上可以看到,國內國際大豆價格雖然出現峰值的時間和波動的頻率和幅度并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呈現出趨于同步的波動特征。在全球市場一體化程度日益加深的背景下,面對激烈競爭和劇烈變動的國際市場,弄清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具體關系和作用機制,對于穩定我國大豆生產,解決我國大豆乃至農產品的供需平衡問題有重要意義。資料來源:國家統計局 注:2010年數據為1-11月總量
圖1我國2000―2008年大豆進口情況資料來源:國際數據來源于FAO,國內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月報》,都以2000年1月為基期
圖2國際國內大豆價格波動情況(2000年1月―2010年11月)二、文獻回顧
國外關于農產品市場價格關系或者國際農產品價格傳導的研究文獻偏重于對國際主要農產品期貨市場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90年代末。國外普遍的觀點認為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期貨價格在農產品期貨市場的信息傳遞上起到決定性的作用,其他各國的期貨價格變動基本上都依賴于CBOT價格。如G Geoffrey Booth和Cetin Ciner (1997)考察了TGE和CBOT兩個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關系及價格波動的溢出效應;Holder et al (2002)分析了CBOT和TGE的大豆和玉米期貨價格信息傳導;Fung(2003)使用二元GARCH模型分析了中美期貨市場上大豆價格的波動關系,結果都表明美國期貨市場在信息傳遞過程中占據著主導地位。
國內近些年才將農產品市場的研究納入國際分析框架,關于國際國內大豆價格關系的研究,已有的文獻也主要集中于國內外大豆期貨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主要代表有:司繼文(2004)利用Copula函數和Kendalltau統計量分析了我國大豆期貨市場和美國、日本大豆期貨市場以及日元對美元匯率之間的相關性結構,驗證了三個期貨市場之間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尾部相關性;吳虹生(2004)分析了中美豆類農產品期貨的關聯關系,結果表明兩個市場存在著相關性,并且價格之間互相影響;周應恒、鄒林剛(2007)實證研究表明美國、日本和中國三大期貨市場之間存在整合關系,而美國大豆期貨市場在全球大豆定價中處于主導地位。還有學者從匯率變動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影響角度進行了一些研究,如李小云(2005)以大豆為例,就匯率變動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影響進行了研究,發現人民幣升值會促使國內大豆價格降低。另外,還有學者從國際貿易角度對國內大豆價格變動進行了研究,如余建斌等(2005)采用共聚合法來分析中國大豆進口和出口與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的關系,發現中國大豆進出口量與國內市場價格之間的關系整合。羅鋒等(2009)對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影響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遞效應進行了實證分析,以大豆為例,分析了進口與期貨兩種傳導途徑的貢獻度,發現期貨市場傳導途徑更加顯著。
綜上所述,國內外在農產品市場關系的研究中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是國內關于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大豆價格波動的研究范圍較窄,主要集中于對國際國內期貨市場價格關系的研究,缺少對大豆現貨市場價格關系以及國際國內大豆價格傳導機制的研究。因此,本文在國內外研究文獻的基礎上, 基于1998年以來的月度數據,通過運用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格蘭杰因果檢驗等實證方法,結合大量的定性研究,對國際國內大豆市場長短期價格關系以及傳導機制進行分析,以期更明晰我國大豆價格波動中的國際市場因素的影響。
三、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關系的實證分析
(一)研究方法與數據來源
分析時間序列之間的長短期關系可以采用建立協整方程和誤差修正模型。經濟中大部分時間序列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而傳統的建模方法主要是針對平穩序列,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理論可以解決這個問題,認為單個時間序列可能非平穩,但是這些時間序列的線性組合卻可能不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在長期具有均衡關系,這種協整關系可以采用ADF法或者Johansen法進行檢驗。在短期內,因為季節影響或隨機干擾,這些變量有可能偏離均值,如果這種偏離是暫時的,那么隨著時間推移會回到均衡狀態,誤差修正模型VEM就是用描述數據的動態非均衡過程來逼近經濟理論的長期均衡過程,可以更加清晰地進行時間序列長期和短期關系的討論。國內大豆價格采用變量DAP表示,國際大豆價格采用變量IAP表示。其中國內大豆價格采用全國3級大豆平均批發價格,數據來源于鄭州糧食批發市場;國際大豆價格IAP采用周五美灣黃大豆FOB月度平均價格,我國大豆進口來源國主要是美國、巴西、阿根廷,2009年上述三國進口量占我國大豆進口總量的976%,其中從美國進口大豆占我國進口總量的512%。數據來源于國際糧農組織數據庫,都采用1998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數據,取對數,兩個變量序列變為LNDAP和LNIAP。
(二)實證分析
1.平穩性檢驗。在檢驗國內國際大豆現貨價格是否有協整關系之前,需要對國際大豆價格和國內大豆價格序列進行平穩性檢驗,采用ADF法(Augmented Dickey-Fuller test)檢驗。兩個變量的序列曲線圖都是在偏離0的位置隨機變動并且具有時間趨勢,因此都采用(C,T,L)形式(有時間趨勢項和常數項),滯后階數采取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準則確定,ADF檢驗結果顯示,LNDAP和LNIAP都是非平穩序列,如表1。因此繼續對其一階差分進行ADF檢驗,根據序列曲線圖采用(N,N,L)形式(無常數項和時間趨勢項),發現兩個序列的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因此原序列LNDAP和LNIAP都是一階單整時間序列I(1)。
表1國內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平穩性檢驗
變量檢驗形式ADF統計檢驗量臨界值1%5%10%LNDAP(C,T,5)-3127079-4020822-3440263-3144585D(LNDAP)(N,N,1)-1076327-2580470-19429673-1615298LNIAP(C,T,1)-3086342-4020396-3440059-3144465D(LNIAP)(N,N,1)-7380662-25802645-1942938-16153162.關于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長期關系:協整檢驗。前面從國際國內大豆價格走勢圖可以粗略地看出,國內大豆和國際大豆現貨價格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關系,那么由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協整理論和協整檢驗就可以進一步更準確地反映出兩個變量在長期到底是否存在著均衡關系。其基本思想是:雖然國內大豆價格和國際大豆價格是非平穩時間序列,但是兩變量都是一階單整,其線性組合有可能是平穩序列。
第一步采取最小二乘法進行靜態回歸,得到如下回歸方程:
LNDAPt=3957295+0715208LNIAPt+ut(1)
(3540672)(3568278)
R2= 0892651DW= 0593536
第二步對其殘差序列E采用ADF法進行平穩性檢驗,結果如表2,可以看到對于給定1%的顯著水平,E序列拒絕原假設,可以通過平穩性檢驗,即殘差序列是平穩時間序列。E-G兩步法協整檢驗顯示,我國大豆價格和國際大豆價格在長期具有協整關系。雖然我國大豆價格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都是不平穩時間序列,但是從長期來看國內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協整方程(1)的變量的顯著性以及擬合優度等都較好,因此模型較為理想,可以初步解釋1998年1月至2010年11月間國際國內大豆價格之間的長期關系。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是緊密相關的,無論短期如何波動,在長期都具有協整向量為(1,-3957295,-0715208)的均衡關系,當國際市場大豆價格變動1%,國內市場大豆價格變動07%左右,從這也可以看出國際市場大豆現貨價格波動較國內市場更為劇烈,其傳導存在著一定的障礙。
表2殘差序列的平穩性檢驗
序列檢驗形式ADF統計檢驗量臨界值1%5%10%E(N,N,1)-5229652-2580264-1942938-161531653.關于國內國際大豆市場價格之間由短期向長期調整的動態關系:誤差修正模型。協整方程(1)已經描述了國際國內大豆價格在長期具有穩定的均衡關系,但是在短期,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和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并不是完全同步的,存在著一定的背離,因此需要進一步分析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動態非均衡過程。誤差修正模型由Davidson,Hendry,Srba和Yeo(1987)提出,采用數據的動態非均衡過程來逼近經濟理論的長期均衡過程。
模型為:ΔLNDAPt=β0+αECMt-1+β1ΔLNIAPt+εt,其中ECMt-1=LNDAPt-1-k1LNIAPt-1,ECM為誤差修正項,誤差修正項反映了LNDAPt關于LNIAPt在t個時點的短期偏離。具體過程可以分為兩步:
首先,建立自回歸分布滯后模型ADL(1,1),采用最小二乘法估計,得到自回歸滯后分布方程為:
LNDAPt=1069792+0708450LNDAPt-1+0215860LNIAPt+0007930LNIAPt-1(2)
(5766560)(1595464) ( 4409126)(0135982)
R2=0968881DW= 1962004
自回歸滯后分布方程(2)中估計參數的顯著性和擬合優度等都較為理想,而且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具有協整關系,因此可以將方程(2)整理得到最終的誤差修正方程:
ΔLNDAPt=1069792+0215860ΔLNIAPt-0291550(LNDAPt-1-0767587LNIAPt-1)(3)
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短期影響可以分為兩個部分,一部分是短期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的影響,一部分是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偏離長期均衡的影響。其中修正誤差項ECMt-1=LNDAPt-1-076759LNIAPt-1,反映了在t-1期,國內市場大豆價格關于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短期偏離,誤差修正項的系數估計值(-0291550)反映了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短期波動偏離長期波動的程度,即當國際國內市場大豆現貨價格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0291550)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
4.關于國內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因果關系:格蘭杰因果檢驗。前面的分析都以單方程為主,重點考察國際市場大豆價格對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影響。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大豆價格的傳導方向到底如何,需要進一步對兩個時間序列進行因果關系檢驗。采用Granger(1969)年提出,由Sims(1972)年推廣的格蘭杰因果檢驗法[1]。從表3的檢驗結果來看,給定1%的顯著性水平,國際市場大豆價格不是國內市場大豆價格變動的格蘭杰原因這一假設被拒絕;但是即使給定10%的顯著性水平,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不是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的原因這一假設不能被拒絕。因此,得出實證分析的結論: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變動是我國大豆市場價格變動的格蘭杰原因,而反向關系并不成立,意味著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波動會顯著地傳導到我國大豆市場,而我國大豆市場對國際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這和我國大豆進出口狀況以及我國大豆在世界市場上競爭力的現狀相符。
表3國際和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因果關系檢驗(P=1)
假設樣本量F統計量概率LNIAP不是LNIAP的格蘭杰原因1501857177E-08LNDAP不是LNIAP的格蘭杰原因15009983703710四、結論與分析
(一)實證分析結論
基于1998年1月至2010年11月的月度平均數據,前面以協整理論為基礎,建立了協整模型以及誤差修正模型,考察和分析了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的長期均衡關系和短期關系,并且利用格蘭杰因果檢驗分析了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的引導關系。實證分析表明:
1.國際大豆市場價格和國內大豆市場價格都是非平穩時間序列,但是經過一階差分后都能變成平穩序列,即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都是一階單整序列。
2.國際大豆市場和國內大豆市場之間存在著緊密的聯系,從長期而言,國際大豆市場價格和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存在著穩定的均衡關系,國際市場大豆價格的波動對國內市場大豆價格有顯著影響,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每上漲1%,國內市場大豆價格上漲07%左右,這在兩者關系的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中都差不多。較之之前筆者以農產品整體作為研究對象得出的結果,大豆國際國內市場的關聯程度非常高,國際市場對國內市場的影響程度很大,這和大豆在我國農產品國際貿易中的地位和比重是一致的。
3.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在短期存在著背離,但這種背離現象可以通過二者之間的調節機制加以糾正,最終達到長期均衡,即國際大豆市場的傳遞效應是從短期波動到長期均衡自我調整的動態過程。當國際國內市場大豆現貨價格偏離長期均衡時,將以誤差修正系數為(-0291550)的調整力度將非均衡狀態拉回到均衡狀態。這是由于我國農產品市場內部或者外部環境存在著特殊性,如我國農產品市場存在著分割導致價格傳導不暢,轉基因安全管理條例以及農產品收儲等政策對市場價格的干擾,以及外部的貨幣政策尤其是我國近些年的流動性過剩問題,另外還有我國的突發自然災害,這些都導致了國內大豆乃至農產品價格與國際市場價格并不完全同步,國際價格傳導中存在著扭曲或者變形。
4.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價格之間只存在著單向的傳導關系,即國際大豆市場會對我國大豆市場存在著顯著的影響,我國大豆市場對國際大豆市場市場的影響非常有限,在雙方關系中國際市場顯然占主導地位。這與我國大豆貿易結構、大豆加工業現狀、國際大豆資本市場現狀有關。首先,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進口國,國產的非轉基因大豆因價高、出油率低,其產量日益被進口大豆所蠶食,70%以上的國內需求依賴進口,2009年我國進口大豆42552萬噸,出口僅347萬噸,目前國內需求的70%都需要依賴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大豆生產國,因此國際市場價格變動會直接通過進口渠道傳導到國內市場。此外,雖然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買家,但是在國外跨國資本已經掌握了全球大豆產業的生產、收購、流通、運輸、加工等各個環節,大豆期貨定價也以美國芝加哥商品交易所價格為主,而在國內80%以上的大豆加工能力已被以四大糧商為首的國際資本所控制,而國產大豆由于生產方式落后、產業戰略不清、成本高利潤低、加工業產能嚴重過剩、產業鏈不完善以及進口大豆沖擊等原因,發展空間被擠壓侵占,國產大豆也只能根據國際轉基因大豆的價格“隨行就市”,中國大豆產業日益成為國際利潤轉移鏈條中的一環,國內加工企業逐步喪失了大豆的進口權與定價權,全球基本形成了“南美種大豆、中國買大豆、美國定價格”的格局。
(二)相關問題的進一步定性分析
實證研究雖然能夠更精確地也更明晰地分析經濟規律和經濟現象,但是這種方法一方面受現有的計量方法和計量模型的局限,另一方面也受數據獲取難易程度以及數據質量,另外,也不是所有的經濟關系可以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因此僅僅從實證的角度對國際國內大豆市場進行研究,分析不夠深入和全面,必須結合定性研究,對國際國內大豆市場的關系中的某些問題進一步探討。
1.關于國際大豆市場對國內大豆市場的影響路徑。國際市場大豆價格波動對國內大豆價格的傳導主要通過兩個渠道,一個是進口渠道,一個是期貨渠道[2]。進口渠道主要通過大豆的進口價格以及進口量的變動對國內大豆價格的波動產生影響。我國大豆需求可以分為食用需求、種用需求和壓榨需求,其中大豆總需求的增長基本是完全是壓榨需求增長所導致。我國進口大豆以轉基因大豆為主,大豆進口價格的波動一方面通過羊群示范效應影響了國產大豆價格,另一方面通過價格對需求的作用機制來影響國內大豆需求,進而影響國產大豆的價格,同時進口大豆本身就是國內大豆市場重要組成,因此大豆進口價格的波動會帶動了國內市場大豆價格的波動。而大豆進口量的變動會直接導致國內大豆市場供給量的變動,從而影響了國內大豆市場價格。期貨渠道主要是通過國際國內期貨市場信息機制、價格發現功能來傳導,國際國內的相關研究不少,主流觀點都認為國際國內農產品期貨市場已經高度相關,2008年大連大豆期貨價格與美國CME大豆期貨價格以及美國、阿根廷和巴西的大豆現貨價格具有高度相關性,相關系數分別為09732、09568、09579、09039。但是在價格傳導中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期貨價格占據主導地位,我國大連期貨交易所在國際價格形成中作用較為有限[3],這主要是因為我國大豆以及大豆加工產業現狀以及我國期貨市場發展水平所決定。因此,大豆期貨市場傳導路徑主要是國際期貨市場價格―國內期貨市場價格―國內現貨價格,或者國際期貨市場價格―國際現貨市場價格―我國進口價格――國內市場價格。兩種傳導渠道相比較,對于大豆這種發展歷史較長較為完善的期貨品種而言,期貨市場的價格傳導作用可能更加重要。這也進一步佐證了上面實證分析中得出的關于國際國內大豆市場單向因果關系的結論。
2.關于國際大豆市場對國內大豆市場價格傳導中的阻隔因素。雖然國際國內大豆市場聯動性顯著,但是在價格波動幅度以及波動時間上,國內大豆市場和國際大豆市場并不是完全同步,國際價格傳導中仍然有一些阻隔因素,這些因素中包含有我國農產品市場特殊因素,諸如區域市場分割,價格形成機制不完善,以及期貨市場效率不高等,也有我國大豆政策方面的因素,大豆政策直接影響到我國市場的開放度以及價格形成中市場作用的發揮。相關的大豆政策包括關稅和非關稅壁壘,轉基因政策以及國家收儲政策等。我國關稅和非關稅壁壘的阻隔作用逐步降低,1992年對最惠國大豆關稅為3%,1997年開始實行配額制,對配額內的進口大豆征收3%的關稅,2001年加入WTO之后實行3%的單一關稅,這一過程伴隨著我國大豆進口的快速增長。2002年我國開始對進口轉基因農產品實行安全分級評價制度和強制性標識制度,國內也有很多學者專門分析了轉基因政策對大豆國際貿易的影響,普遍認為轉基因政策的實施會提高進口大豆成本,促進國內大豆生產,能增加大豆進口政策的調控余地[4]。有學者認為轉基因政策對進口的抑制作用有限,在長期難以影響國內大豆需求增長對進口大豆的依賴[5]。我國國產大豆的收儲政策能在一定程度上熨平國內大豆市場價格的波動,大豆的收儲和拋儲價格都會對國產大豆價格有一定的參照和指引作用,但是在我國壓榨需求快速增長的背景下,這種作用在以國際價格為主導的國內市場中到底作用多大有待進一步討論。
3.關于格蘭杰因果檢驗中因變量遺漏會產生虛假因果性問題。格蘭杰因果檢驗是經濟變量因果關系分析中較為權威的一種方法,但是在實證檢驗仍然只能得出初步證據。因為格蘭杰因果定義是基于信息集的概念,即需要考慮所有的相關變量及其滯后項,但是實證分析中無法獲得所有的信息,只能考慮可獲得的信息,因而我們無法確定在現有的信息集之外是否還有其他的變量會對被解釋變量產生的影響,也就無法確定現有的解釋變量是否是被解釋變量真正的原因。格蘭杰(Granger,1980)指出,信息集中遺漏重要變量可能導致虛假的因果推斷,如果適當地拓展信息集合,引入重要的解釋變量,原有的虛假的因果關系可能會消失,因此在現有的信息集中所得出的因果推斷需要謹慎對待[6]。因此,本文對國際國內大豆價格之間的因果或者說引導關系的判斷也是初步的,它基本符合經濟現實,但是如果要得出更準確的結論,可能需要將國際國內大豆價格納入一個更全面的經濟系統中,不僅要考慮國際國內現貨價格,還要考慮國際國內期貨價格、大豆進口價格、石油價格、國際庫存等,還有一些可能無法量化的因素,如國際國內政策變動、自然條件變化等。這有待于建立更加復雜的模型進一步研究。
五、對策建議
基于上文關于國際國內市場大豆價格關系的實證和定性分析,為穩定國內市場價格穩定,促進大豆以及油脂產業的健康發展,保證國內糧油安全,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完善大豆市場監測和預警機制,尤其要加強國際市場價格的監測和預警。建立健全全球農產品信息庫,分品種定期公布國際農產品信息,尤其是以大豆為首的油料油脂等外貿依存度高的品種的市場信息,密切監控大豆主產國,如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國的生產、消費、價格、貿易、庫存以及其他會影響到國際大豆供求的各種異常變動。同時根據數據,建立大豆價格異常波動的預警模型和監測辦法,建立可行的應急機制和產業救濟安全保障機制,減緩國際大豆市場劇烈波動對國內大豆市場造成的沖擊。
(二)促進國內油料生產,凸顯國產大豆優勢,減少對進口的依賴。國際市場以轉基因大豆為主,轉基因食品安全在國際國內仍存在著爭議,國產大豆作為非轉基因大豆,面對消費者日益升級的消費結構和水平,具有一定的綠色優勢。另外,作為大豆的替代品我國其他油料生產能力也還有一定的拓展空間,特別是一些特色油料和傳統優勢油料的生產,如花生、油菜籽、油茶籽等。因此,應該從科研投入、良種培育、病蟲害的防治、農藥的使用等各個環節提高產量,促進包括大豆在內的油料的規?;a。
(三)進一步完善大豆期貨體系建設,充分發揮其價格發現和風險規避功能。我國已建立了大連和鄭州兩大農產品期貨交易所,大豆以及相關產品是我國農產品期貨中發展較早也是較為成熟的品種,但是相較于發達國家,我國無論農產品期貨市場本身還是大豆期貨體系都起步較晚,效用并未完全發揮,還不能為農民和農業企業生產預測,鎖定收益,規避風險提供良好的市場機制。因此,應加快期貨市場的開放步伐,逐步引導境外投資者的進入,同時推動大豆期貨體系的創新,特別是轉基因大豆期貨以及期權的發展,爭取我國大豆期貨在國際市場中的話語權[7]。同時鑒于目前國際大豆價格形成中,美國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等占據了主導地位,因此我國應該鼓勵和允許國內期貨經紀公司以及農業企業參與國際期貨市場,進行包括大豆在內的相關金融衍生品的交易,以規避價格波動的風險,提高資金運轉效率。
(四)加強對進口轉基因大豆的管理,完善農產品收購和儲備體系。我國轉基因農產品政策在實施過程中有不完善的地方,譬如進口五種轉基因大豆被要求標識,但是除豆油豆粕外的其他大豆加工品并不在要求標識的目錄中,此外法規還有些不明確和漏洞,如對加工品中的轉基因成分比重的缺乏明晰標準,同時各地具體執行過程中會受到檢測水平的限制。我國可以借鑒歐盟的關于轉基因農產品的嚴格管理辦法,進一步細化安全管理條例,明確標識和檢驗標準,提高檢測水平,從而使政府對大豆進口的調控余地增大,進口管制彈性增強,這也并不與世界貿易組織規則相抵觸[8]。另外,我國需要改革大豆收儲機制,政府需要提高管理水平,一方面加大對收購企業的監督和增值稅的管理,另一方面也要開拓新思路解決大豆庫存的消化,收購過程中企業與農戶利益的兼顧以及存儲大豆競價銷售環節等問題,切實增強大豆收儲政策的市場引導和調節作用[9]。
另外,以四大國際糧商ADM、邦吉、嘉吉和路易達孚雪等為首的國際糧商不僅控制了加工環節,而且正在逐步深入到種植、貿易、流通等各個領域。因此,如何促進我國大豆產業的健康發展,保障我國糧油安全,需要從產業政策、金融政策以及外資管理政策多領域多層次進行努力。
參考文獻:
[1] GRANGER, C. W. J. Investigation Causal Relationship by Econometric Models and Cross Spectral Methods [J] .Econometrics, 1986(37): 424-438.
[2] 羅鋒,牛寶俊. 國際農產品價格波動對國內農產品價格的傳遞效應――基于VAR模型的實證研究[J]. 國際貿易問題,2009(6):16-22.
[3] 周應恒,鄒林剛.中國大豆期貨市場與國際大豆期貨市場價格關系的研究――基于VAR模型的實證分析[J].農業技術經濟,2007(1):55-62.
[4] 余建斌,喬娟,喬穎麗. 中國大豆國際貿易與國內市場價格關系的實證分析[J]. 農業經濟問題,2005(11):31-35.
[5] 宣亞南,崔春曉. 轉基因安全管理政策對中國大豆進口貿易的影響分析[J]. 中國農村經濟,2007(11):34-44.
[6] Granger. Testing for Causality: a Personal Viewpoint [J].Journal of Economic Dynamics and Control,1980(2): 71-85.
[7] G. Geoffrey Booth, Cetin Ciner. International Transmission of Information in Corn Futures markets [J]. Journal of Multi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1997(7): 175-187.
[8] Gaisford, J.D., Lau, C. The Case For and Against Import Embargoes on Products of Biotechnology[J] .International Law and Trade Policy (The Estey Centre Journal),2000(1): 83-98.
[9] Nielson, C.,Aderson K. GMOs,Trade Policy and Welfare in Rich and Poor Countries[C]. Policy Discussion Paper No.0021, 2000.
收稿日期:2011-07-19
篇3
據統計,僅1998年,全球最大的225家國際工程承包公司在中國開展業務的己有91家。中國入世后,將會有更多的外國承包商涌入,這對我國的國有建筑企業將是更加嚴峻的挑戰。加入世貿對于中國就是一把雙刃劍,對于我國的建筑業也是機遇與挑戰并存。
一、入世給我國建筑業帶來的機遇
首先,外資會更多的進來,會創造更大的投資市場,從而帶動整個建筑市場的增量。外資投向我國的能源、交通、環保、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從而為國內建筑業的就業提供很大空間,進而帶動國內建筑業的發展。其次,促進建筑業國際化經營。國內市場上的國際化競爭加劇,迫使我們從國際市場上找出路,必然走國際化經營道路,按國際市場需求、國際標準體系、價格體系、國際慣例來組織生產,促使國內建筑業的生產經營較快地與國際接軌。
二、入世給我國建筑業帶來的挑戰
我們將面臨一系列的挑戰:首先是體制的挑戰。加入WTO后,地方保護、部門保護都將弱化乃至取消,國內外企業基本上處于平等競爭地位。我國建筑業經營方式比較落后,不適應國際化經營的需要;工程質量監督制度、工程監理體制及工程風險管理體制與國際有很大差距;我國還未建立以工程擔保和工程風險為主要內容的工程風險管理制度,使企業競爭能力大大減弱;我國市場中介組織很不規范,其公正性、公平性有限,喪失客觀性;市場準入制度雖初步形成,但缺乏嚴格的市場清出制度。這些問題如不盡快解決,很難適應加入WTO帶來的挑戰與沖擊。
其次是人才的挑戰。我國建筑施工企業中,工程技術人員在專業方面不比發達國家同行遜色,但一專多用的人才普遍比發達國家少,工程成本必然提高。另外隨著我國加入WTO,國外資本和跨國公司將會以各種優厚條件及科學高效的人才管理方式與我們爭奪人才,必將加重人才流失。
再次是市場的挑戰。國外大型建筑業承包商逐步進入我國建筑市場,現行市場格局將被打破,大型工程項目,特別是基礎設施、公共設施、環境治理和工業成套設備市場競爭加劇。加人WTO后,我國建筑市場規范化的壓力將迅速增大,工程項目承包對承包商在管理、技術以及資金和風險承擔方面的要求將更加苛刻。
最后是價格的挑戰。入世后價格的挑戰十分嚴峻,必須迅速采取措施使行政型定價向市場形成價格方向轉變,使價格隨行就市,政府可利用經濟手段進行宏觀調控,將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的勞動生產力水平、供求關系、產品質量、技術進步、經濟效益等作為價格形式的綜合參數進行調控,通過價格競爭促使企業進步。入世后我們還面臨另一個價格挑戰,就是我國企業的利潤并不完全作為利潤來使用,例如折舊率偏低、補償不足、福利獎金、住房補貼、職工醫療等都是從利潤中開支,而在國際上大都是列入生產成本的,因此在會計成本預算上也必須與國際接軌。
三、針對挑戰可以采取的多種對策
1、觀念的轉變。樹立大生產、大市場、大流通觀念,著眼國際國內兩個市場,迅速地把實力轉化為競爭力。建立起真正的市場主體,要一步調整結構,剝離不良資產,優化資本結構,花大氣力盡快向智力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的管理型公司轉變,形成強大的競爭力。
2、企業運作體系的發展。積極采用先進技術,提高企業整體素質。在改制重組過程中,應與現代管理模式的建立相結合,包括建立國際通行的質量管理體系、環保管理體系及安全管理體系,并以這三大體系為核心有機地構建協調運作的建筑業現代管理模式。開拓和利用好國內外兩個市場,一方面使國際市場成為減少國內市場波動的調節手段,一方面又以國內市場為依托,使之成為應付國際市場變化的緩沖機制。
3、利用政策、法規保護我國的建筑市場。要加強對國際慣例與規范的學習與使用,加快建立適應國際競爭要求的企業經營管理體系。針對建筑企業的發展不平衡和各地建筑市場規范管理不盡一致的狀況,政府要采取相應措施,靈活地對建筑企業采取適當保護模式,對建筑市場管理按照《建筑法》的要求進一步規范運作,使其在較短的調整時間內,不斷提高應變能力。
4、人才的培養。為適應WTO和經濟時代的要求,還必須制定科技人才培養規劃,特別是資訊技術、新材料技術、綜合集成技術等跨專業、多學科、復合型的研究和應用人才方面加大培養和引進力度,以跟上科學技術發展和知識更新的步伐。注重新技術的開發和引進,加大科技進步的力度。加強與國內科研機構及大專院校的橫向聯合,建立高效實用的科研體系,主要圍繞提高工程質量、降低項目成本不斷改革創新。在設計與施工項目上加大應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的更新力度,將研究成功的現有技術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用知識和科技的更新保持企業在成本土的競爭優勢。
篇4
一、市場國際化對市場結構的影響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對外開放主要包括引進外資、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其結果使國內市場和國際市場逐漸融為一體。因此,對外開放過程實質上也就是市場國際化過程。而市場國際化對決定市場結構的規模經濟、進入壁壘和市場集中這三個主要因素的影響,集中反映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市場國際化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巨大的潛力。規模經濟要求企業的生產規模達到一定水平,并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使單位產品成本下降,收益增加。假如企業只在國內市場上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許多因素的制約:
1.國內資源可供量的限制。因為一國的資源往往存在相當程度的稀缺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有可能因獲取資源的代價太高反而使產品的邊際成本上升,甚至有可能根本無法獲得所需的大量資源。企業進入國際市場后,就能以較低的價格得到所需的資源,以擴大生產規模,實現規模經濟。例如,目前上?!皩氫摗彼璧蔫F礦石90%以上來自澳大利亞等國,其規模經濟的實現對國際市場的依賴性很大。
2.國內市場需求量的限制。在特定時期內,一國對任何產品的需求都是有限的,企業若一味追求擴大生產規模,往往會造成產品嚴重供過于求,迫使企業又不得不縮小其生產規模。而在廣闊的國際市場上,產品的需求量就會大幅度增加,從而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突破了產品需求的制約。
3.國內技術水平的限制。生產能力的擴大通常是以技術進步為推動力的,企業在擴大生產規模時總是要采用效率更高的新技術。而一國的技術水平不可能在每個方面都處于領先地位,在那些技術水平較低的產業中,企業追求規模經濟就會受到生產技術的限制。這對技術總體水平較低的發展中國家來說更為突出。企業通過國際市場引進高效率的新技術,提高生產能力,就能較充分地發揮規模經濟效益??傊?,市場國際化突破了國內市場的種種限制,為企業實現規模經濟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二)國際市場的進入壁壘具有多層次的特點。目前,世界上已存在許多不同規模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并大有繼續發展之勢,這意味著世界經濟將進入區域一體化、集團化新階段。歐洲經濟共同體于1993年1月就宣布建立在12個成員國之間的商品、資本、勞務和人員自由流動的統一市場,并設想在21世紀中期,把歐洲經濟區擴展到東歐和南歐的周邊國家,把歐洲建成“全歐洲經濟聯盟”;1992年12月,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三國簽署了《美加墨自由貿易協議》,標志著“北美自由貿易區”的建立。1989年11月,亞太地區12個國家的部長在澳大利亞的堪培拉舉行首次會議,組成了“亞太經濟合作組織”;1992年1月,東南亞國家聯盟(簡稱“東盟”)達成了“東盟自由貿易協定”,形成“東盟自由貿易區”。由于“東盟”成員國也是“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的成員國,因此,兩者是處于不同層次的區域性經濟組織。此外,還有不少新的區域性經濟組織尚處于醞釀或籌建之中。各種區域性經濟組織的一個共同特點是,在成員國之間降低甚至消除相互之間的進入壁壘,加強經濟合作,而對非成員國則形成新的區域壁壘,如歐洲共同體(歐盟)達成建立西歐統一市場協議后,先后制定了限制紡織品進口、保護西歐電子產品市場、提高進口產品關稅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同時,從70年代末開始,在80年代普遍化的國際貿易保護主義趨勢,在90年代將繼續發展,世界主要工業國家為擺脫經濟“滯脹”、高失業率和貿易逆差急劇上升的局面,紛紛制定各種國際貿易保護政策和措施,對外國產品進入國內市場設置很高的進入壁壘,從而在國際市場上便形成了“大區域進入壁壘小區域進入壁壘特定國家的進入壁壘”這樣一種多層次、復雜的進入壁壘體系。
(三)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由于國際市場為企業充分實現規模經濟提供了可能,同時,在國際市場上形成了多層次的進入壁壘,這就使僅靠對外貿易很難開拓國際市場。因此,80年代以來,經濟發達國家紛紛以跨國公司為載體,通過對外直接投資,設立境外子公司,利用當地資源組織生產,并實行就地銷售,從而使對外直接投資取代了長期以來占統治地位的對外貿易,跨國公司成為國際市場競爭的主力。就市場集中度而言,據美國《幸?!冯s志的有關資料,早在1990年,世界500家最大跨國工業公司的銷售額為5萬億美元,相當于整個西方世界國內生產總值的1/4左右。1992年在全球2萬億美元的對外直接投資中,跨國公司占主體,僅占1%的大型跨國公司,其對外直接投資額就占世界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50%以上。而世界最大的幾百家跨國公司分布在各主要產業中,特定產業被少數幾家寡頭企業所壟斷,這就意味著國際市場的競爭將是跨國公司寡頭主導型競爭。
二、中國市場結構與市場國際化不適應性分析
市場國際化把我國企業逐漸推向國際市場大舞臺,而從國內市場競爭到國際市場競爭的轉變,要求相應地調整我國的市場結構。但就企業自身而言,有一個相當時期的適應過程;就國家宏觀管理而言,有一個探索、總結、不斷完善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我國市場結構存在著與市場國際化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
(一)企業規模偏小,難以形成規模經濟。這突出地表現在那些規模經濟明顯的重化工、電子等產業中,例如,根據目前的國際標準,汽車工業中單個整車生產企業的最小經濟規模為40萬輛以上,而目前我國整車生產企業有120多家,超過美國、西歐和日本廠家的總和,但年產超過10萬輛的只有一汽、二汽和上海大眾3家。據統計,90年代初我國有鋼鐵企業1598家,約占世界鋼鐵企業總數的1/3,而我國的鋼產量只占世界鋼產量的1/10。這些都反映了我國企業分散、規模偏小的現實。不僅如此,我國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以中小型企業為主,企業的總體平均規模很小。例如,在1990年我國500家最大的外貿企業中,進出口額在1500萬至1億美元的就有357家,占71.4%。這同經濟發達國家的情況相比較反差很明顯,這些國家為了保證企業擁有足夠的國際競爭力,非常重視“企業規模效應”,其跨國公司的規模往往比國內其它企業的規模大得多??梢姡覈髽I的規模本來就較小,而參與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又大都是中小型企業,這兩重因素必然導致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競爭中,因企業規模小,難以實現規模經濟而缺乏國際競爭力。
(二)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度過高,內部摩擦大,交易費用高。隨著對外開放的發展,我國的外貿經營權逐漸下放,這對加快我國市場國際化進程的推動作用本來是無可非議的,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約束機制,國內企業之間競爭激烈,造成很大的內部摩擦。這在出口方面表現為,同類產品在向同一國家或地區出口時,多頭對外,為了搶奪生意而對外競相削價;在進口方面,則多家進口企業競相抬價,相互爭奪貨源,其結果是讓外商從中漁利。在引進外資和對外直接投資方面也存在類似情況,過度競爭現象十分嚴重。同時,由于我國許多剛開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過去同國際市場基本處于隔絕狀態,不了解國際市場行情,缺乏國際化經營的基本知識和技能,這些企業單槍匹馬進入國際市場,需要花很大的代價去熟悉市場環境,收集國際市場信息,尋找顧客,簽訂并執行交易合同。而且,由于單個企業的貿易批量小,單位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購銷費用就高,因而一筆交易的交易費用很高。
三、市場國際化條件下優化中國市場結構的基本戰略
基于對市場國際化給市場結構帶來的影響和中國市場結構現狀與市場國際化不適應性的分析,可以看出:一方面,市場國際化要求我國從事國際化經營的企業具有相當的經濟規模,并降低國內企業間的市場競爭度,形成協同競爭格局,以實現規模經濟與競爭活力相兼容的有效競爭;另一方面,我國企業卻規模偏小,企業間存在過度競爭,內部摩擦大,與有效競爭相差甚遠。因此,在市場國際化條件下,優化我國市場結構的基本戰略思路是:培育一批經濟實力雄厚、具有國際水平的大型企業,作為跨國經營的主力,以充分發揮國際市場所提供的規模經濟潛力;適當提高進入壁壘和市場集中度,降低國內企業間的競爭度,減少內部摩擦與交易費用,以協同競爭力,沖破國際市場上的多重進入壁壘,增強與國際寡頭壟斷企業的競爭能力。為此,需要研究以下兩個具體戰略問題:一是我國如何形成大型企業;二是在特定產業如何確定國際化經營的核心企業,以協調產業內各企業間的關系。
(一)形成我國大型企業的主要戰略及其途徑。借鑒當代經濟發達國家大型企業的成長經驗,我國可采取水平一體化、垂直一體化和混合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這三種一體化戰略不僅存在各自的經濟性,而且具有層次性。作為大型企業的發展戰略,水平一體是垂直一體化的基礎。通常,企業規模的擴張是從水平一體化開始的,由于企業可利用原有技術和管理經驗,在原來的業務范圍內擴大其規模,故成功的可能性較大,但企業通過水平一體化達到一定規模后,要進一步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就需要進而實行垂直一體化。如美國,大型企業形成的歷史就是把大規模生產過程和大規模流通過程結合于單一企業中的歷史,到1917年,在資產額為2000萬美元以上的美國企業中,將近90%的企業是經由垂直一體化而形成的。而在經濟波動幅度和頻率日益增加的今天,企業要保持原有的市場地位并持續發展成為大型企業,就要求企業努力分散經營風險,穩定企業收入流量,這就迫使企業采取混合一體化戰略。同時,當今跨國經營的迅速發展,要求實行跨國產業經營的大型企業作為物質載體,這也刺激企業采取混合一體化戰略,以最終形成經濟實力雄厚的國際化大型企業。
就實行各種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的基本途徑而言,主要有以下三種可供選擇:一是通過企業自身積累以增強經濟實力,逐步擴大其生產經營范圍,實行各層次的一體化戰略,以形成大型企業;二是憑借其經濟實力,通過兼并產業內橫向、縱向企業以及不同產業的企業,以形成大型企業;三是突破部門、地區界限,組建大型企業集團。顯然,前兩種途徑(特別是第一種途徑)形成大型企業需要較長時期,而通過第三種途徑則能在較短時期內形成大型企業。更為重要的是,目前我國企業在國際化經營中,還受“條條”和“塊塊”限制,造成分散經營、多頭對外的過度競爭局面,而通過組建跨部門、跨地區、經營多個產業的大型企業集團,則有利于消除這種混亂現象。因此,這一途徑體現了我國今后形成大型企業集團的發展方向。
篇5
在這個新階段里,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外匯儲備、進出口總量等達到了一定的規模;在與外國跨國公司的合作與競爭中,中國企業逐步具備國際化經營經驗和對外投資能力。推動有比較優勢的國內產業開拓國際市場、擴大利用國外資源,成為中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
對外開放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選擇
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趨勢下,國際投資應包括國內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以及兩條渠道利用外資和實行對外投資的兩個方面。
開放型經濟本身就包括“引進來”和“走出去”兩個重要方面,且二者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沒有一些國家、地區、企業的“走出去”,就沒有另一些國家、地區、企業的“引進來”,但具體到每一個國家,由于其發展階段不同,經濟結構不同,開放程度不同,“引進來”與“走出去”的構成也就不同。一般來說,發達國家在“走出去”方面占有生機,而且與“引進來”相配合,形成了良性循環。相比之下,發展中國家在對外開放的一定階段,主要側重于“引進來”。由此可見,實施“走出去”戰略是對外開放向更高層次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個健全的開放經濟單純引進外資是遠遠不夠的,應該建立一個雙向循環機制。如果長期偏重引進外資,忽視外向投資,勢必會造成資金和技術的單向流動,久而久之就會產生資金技術的嚴重依賴,進而導致國際收支嚴重失衡,甚至引發債務危機。
面對當前國際市場上貿易保護主義不斷抬頭的趨勢,只有加快跨國投資的步伐,以對外投資帶動商品出口和利用外資,充分利用國內國外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才能在參與國際分工和競爭中取得應有的份額。從“引進來”到“走出去”是對外開放實現從“市場換技術、換資金”到“市場換市場”的戰略轉折點。
以積極的姿態大步“走出去”
目前,中國經濟已進入了高速發展但內需相對不足的階段。短缺經濟的結束引發傳統產業出現了普遍過剩,開拓國內外市場,調整經濟結構,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國民經濟整體素質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
隨著加入世貿組織,中國開放的大門進一步加快了開啟的速度,國界對國際競爭的屏蔽作用越來越小。源自世界各國的各類大型跨國公司紛紛登陸中國,但這并非意味著中國經濟真正走向了世界。畢竟,很大程度上,僅僅是世界產品都把中國當成了最大最具誘惑力的市場,而中國的產品還沒有占領世界。對國內企業來說,他們不僅面臨著發展空間受到擠壓的危險,同樣還面臨著喪失本土生存空間的可能。
此外,就業的壓力、資源保障以及生態環境的制約正以一種比以往更為嚴重的態勢影響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因此,我們一方面要振興中國的民族工業,在國內市場上與涌入的外商爭雄;另一方面要以積極的姿態大步“走出去”,在國際市場上和國際大公司進行較量。如果只是在國內市場上被動防守,不敢到國際市場上去主動競爭,最終會在激烈的競爭中敗下陣來。
中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第三十七章明確指出,“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這是中央再次提出實施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發揮我國部分企業的比較優勢,通過跨國并購、參股、上市、重組聯合等方式,培育和發展中國自己的跨國公司。拓展中國對外投資是中國未來五年,以至一二十年國民經濟發展的新的熱點和增長點。
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的意義
對于中國企業的海外市場開辟來說,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作用十分明顯。因為,開辦海外生產性企業可以直接利用當地資金、技術、資源、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重要的是,這樣可以帶動國內母公司的設備、材料、零部件的出口,合法地避開某些國家對制成品進口的限制和高額關稅。
直接到海外投資還有助于國內企業充分利用全球各類資源。雖然中國資源豐富,不過自然資源分布不平衡,人均資源量不高??鐕顿Y可在當地生產和銷售適合國際市場的產品,同時也可將國外的原材料、半成品或者最終產品返回國內,補充國內市場的不足,確保穩定的資源供應。
從技術和管理手段來看,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還有助于吸引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手段。中國的跨國公司可以利用競爭優勢,投資于那些相對來說經濟發展水平和經濟實力不如我國的發展中國家,既獲得了經濟利益,又占領了部分國際市場。另一方面,如果投資到那些較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則可獲得先進技術和市場進入。
在國際市場吸收外資、拓寬利用外資領域方面,直接到海外投資更是意義非凡。不但可以利用良好的國際融資投資環境,運用先進的融資手段,籌集投資資金,而且外匯盈利,還可用于中國跨國公司再投資。當然,直接把外匯利潤匯回國內投資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其實,對外投資和跨國經營對國有企業來說,能幫助它們更快地實行經營機制的轉換,提高國際競爭能力。這樣也可以讓大中型國有企業在加入WTO后與國際市場接軌的過程中,真正實行機制轉換、建立現代企業制度。
當前中國要實施“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的對外投資戰略,必須要為實現中國現代化戰略目標服務。只有這樣,才有利于在更廣闊的空間里促進經濟結構調整和資源優化配置,有利于增強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和后勁,有利于國家的長遠發展和安全。這樣的目標設定被納入中國總體發展戰略之中,成為中國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發展戰略在全球的延伸和體現。
需要進一步了解對外投資環境
中國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可以是完全依靠中國企業在吸收外資后所確立的競爭優勢,獨立地走出去。但是,獨立走出去也必然面臨著很大的風險,更需要企業很強的國際競爭力。企業要“走出去”,需要進一步了解對外投資環境。其中,需要對世界市場有更清楚和深入的了解,了解國外投資環境和目標國的各項政策,并且運用好可以在國際資本市場運籌帷幄的高素質管理人才。
篇6
關鍵詞:國際化運作國際化階段國際化路徑
一、引言
國際化運營是企業在國與國之間從事生產運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實行生產資料的配置,以及其他超出國境的各種運營活動。隨著經濟全球化,越來越多的中國制造企業開始了國際化運營。在全球化經濟的今天,中國經濟需要繼續繁榮,中國企業就必須走向國際化。而最終能真正走向國際化的中國企業,也必將成為中國最成功的企業。
二、國際化內涵
國際化是指國際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以期達到長期的總體效益最優化,即在變動的國際經營環境中,為求得長期生存和發展而做出總體的長遠的策略。企業國際化進程主要是指一個企業參與國際分工與國際市場競爭,并且由國內企業成長為跨國公司的過程。
三、國際化階段理論
美國學者RichardRobinson,H.Perlmuter,H.IgorAnsoff等學者對企業國際化進行研究,得出了不同的結論。例如Roberson在他的1976年和1989年所做的論述中,將企業國際化進程分為六個階段。
1.國內階段。在國內階段,企業的經營重點完全放在國內市場,但當國內原材料市場供貨緊張、價格昂貴,而國外原材料充分且價廉時,企業就會采取以部分產品換取國外原材料的方式,解決企業的生產問題。
2.出口階段。當國內市場競爭加劇并有飽和跡象時,企業開始逐步開發國際市場以爭取更多的市場份額。在出口階段,企業會設立專門開發國際市場的部門,統一管理產品的出口事宜。
3.國際經營階段。隨著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企業不再滿足于單純出口且利潤較低的局面,而開始轉向對外直接投資,在國外創建子公司。
4.多國階段。多國階段是指企業在多個國家建立子公司和分公司,經營規模日益擴大,而國內市場的地位逐步下降,只占其世界市場的較小份額。
5.跨國經營階段。在跨國經營階段,企業開始從全球戰略的角度對整個經營過程進行調整,通過加強統一管理,使母子公司關系從松散型向緊密型過度,從而真正進入到國際化經營階段。
6.超國家階段。在超國家階段,企業的經營范圍遍及全球,企業的組織形態發生某些根本性的變化:許多企業可能會出現無國別的約束,在國際機構注冊登記,在法律上并無國籍的存在,也就是達到企業國際化的最高形態。
四、國際化路徑模式
根據外部競爭環境和自身的資源能力,制造企業國際化的路徑主要有漸進模式和跳躍模式兩種:
1.漸進模式
Johanson等人認為,企業的海外經營應該遵循上述漸進過程。這種漸進的連續形式主要包括國際化的地理順序和經營方式的演變次序。漸進模式遵循規模經濟理論和需求偏好理論。
2.跳躍模式
瑟威爾和巴克萊(1978)通過對英國中小企業國際化的研究發現,英國中小企業國際化中有采取“跳躍式”路徑的案例,即由國內經營直接到設立海外子公司,進行海外生產和經營。五、中國企業國際化運作的對策
1.實行多方位的市場開拓戰略
國際市場既是一體化的,又是多元化的。企業國際化經營戰略也應當是多層次的、多方位的。因此,在生產技術方面,企業應對不同的市場分別采取不同的技術以取得比較優勢;在經營內容方面,企業不僅要擴大產品出口,而且還要積極開展技術輸出,勞務輸出,工程承包,有步驟地進行海外直接投資。
2.制定地區投資戰略,促進發展跨國企業
根據對方國別不同,結合不同的比較優勢,制定相應的跨國經營戰略,來發展海外企業。對于輸出導向型投資,以保持和擴大市場、增加出口、多創匯為目標,一般可流向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以發展中國家為主;對于輸入導向型投資,海外企業最終產品返回國內,獲取我國經濟發展所需的資源、技術及人才,資金流向以資源豐富的歐美國家為主。
3.開發國際型人才,保證企業經營國際化
市場競爭最終是人才競爭,企業國際化經營離不開國際型人才的開發和培養。企業不僅依靠高等學校培養和在職培訓人才,還要大力招聘國外經貿人才,聘用各類技術與管理專家為本企業服務。
篇7
對此,不少企業家與方圓訴苦,說其實他們也知道必須開拓國內市場,但嘗試發現,嚴重水土不服,栽了不少跟頭。在方圓看來,栽跟頭也好,水土不服也罷,都與操作市場的方法有關,只要戰略明確,方法對路,出口企業產品轉內銷很有錢途。
國內市場:成敗皆在高品質
國內整體市場環境、政策導向、消費需求及出口企業實際現狀共同決定:只要戰略方法正確,出口產品轉內銷很有錢途。具體表現在正反兩方面。
從正的方面說,國內市場環境今天瘦肉精,明天血脖子,后天塑化劑,食品安全成為國內市場的第一大隱患。從小作坊的地溝油,到大品牌的食品添加,安全問題無處無時不在,正嚴重威脅著市場的正常良性秩序。為此,政府層面一方面下大力度整治食品市場,另一方面也在不斷推出一批又一批的放心工程,希望能用高品質的產品贏得消費消費信任。而從消費者說,政府的提倡,一些大品牌的責任缺失,消費者消費意識已經普遍覺醒。三鹿事件后,國外產品一路走高等現象都說明,相對來說,消費者更加相信外國的標準。而從出口企業現狀看,因為要滿足或歐盟、或日本等國際市場的標準,在國內,當仁不讓的是國際標準的代表,所以能滿足消費需求。產品最大的優勢就是安全高品質,所以能滿足環境需要;企業因為是創匯單位,往往與當地政府關系密切,所以能得到政府支持,因此,出口企業產品在國內很有錢途。
但從反面看,雖然理論上出口企業很有錢途,但條件是企業能將自身優勢發揮出來。從環境來說,出口企業雖然產品高質,但一旦回歸國內,當把產品放到渠道中,如何能讓消費者辨別并相信產品真的高品質。從政府來說,國內環境與國外環境畢竟迥然不同,產品盡管出口,但回到國內市場,面對國內的消費能力,憑什么企業的產品依然值得政府放心,因為從本質說,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盈利,而國內的消費水平有限,出口企業不偷工減料的底氣又何在?另外從消費者來說,雖然相信國外的標準,并愿意為之付出相對較高的成本,可對于在國內一點知名度沒有的產品,僅僅因為是無憑證說自己是出口產品就讓市場相信是國際標準,并為之付出更多的貨幣,恐怕很難讓消費者心悅誠服。而相對來說,對于出口企業,因為國際市場是人少錢多,所以并不熟悉國內市場的規則,缺乏應對的方法,正確解決上述的市場問題,所以,許多出口企業轉內銷遭遇碰壁也就不難理解。
也正因此,出口企業在內銷有錢途,關鍵是要有正確的戰略和方法。
高品質配上高策劃才有高價值
從出口企業轉內銷的實際來,出口企業轉內銷的正確方法是規避嘗試化、簡單化,奉行戰略化、品牌化。
首先說規避,大多出口企業進軍國內市場,往往有嘗試的心理,資金上縮手縮腳,人員上外行干內行事,產品上不進行科學規劃,依據既有經驗研發,市場區域則隨行布市,漫天撒豆。從表面上,這些都是慎重的表現,但實際上,因為出口企業的慎重,對于市場的過分謹小慎微,導致企業市場缺乏真正啟動的基本條件,盡管經過無限度的努力,卻收效甚微,最后使出口企業感覺市場失敗,形成了對市場的錯誤認識,以為自己產品沒市場。
從簡單化來說,也有相當的企業把國內市場想的過分簡單,以為市場就是渠道,就是促銷,就是終端,以為只要產品好,就不愁沒有消費者,所以回歸后把產品渠道盡量拓寬脫深,促銷跟上,與經銷商關系處理好,以為只要把這些做好市場的成功就指日而待,但結果是隨著時日推移,發現該做的都做了,銷量卻少得可憐,于是抱怨國內消費水平低,說不適合自己產品。
其實從市場營銷角度講,一元錢的水賣得好,但十幾元乃至更貴的依云照樣有銷量,產品的銷量來自品質,更來自方法,具體到出口企業來說,品牌化與戰略化是必經之路。
從戰略化說,對于內銷市場認識、規劃都要理性,要從自身,從消費者多個角度尋求自身的未來之路,形成自身優勢與消費趨勢的對接。從根據地市場到解放大區到全中國,有清晰可行的路線,有適合自己的核心,才能遇到困難不氣餒,有了成績不驕傲,逐步完成自身的拓展之路。
篇8
1.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的意義
1.1適應經濟全球化的新要求 經濟全球化不斷加快,其主要表現是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因不斷增多,區域性的自由貿易區不斷增加和擴大,跨國公司的數量和規模不斷擴充,世界經濟正在逐步走向一體化。國與國之間經濟相互影響的程度不斷加深,依存度、互補性和制約性不斷提高。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的經濟要發展,必須積極主動參與世界經濟的交流與合作,融入到世界經濟大潮中,實現優勢互補、利益共贏。
1.2適應市場一體化的新要求 經濟的全球化必然帶來市場的一體化,國際市場與國內市場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客觀上也要求形成公平競爭、規范有序、協調統一的市場體系。
1.3適應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新要求 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內容很多,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有利于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有利于推動農村城鎮化,有利于加快農村現代化。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一方面把國內農產品推向國際市場,增加創匯額度;另一方面通過引進資金,直接增加資本投入,促進產業發展,實現增效增收目標。提高農村城鎮化水平,是全面建設農村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農村勞動力轉移的過程實質上就是農村城鎮化的發展過程,也是發展外向型農業的一種具體形式。
2.發展外向型農業存在的障礙因素
2.1發達國家自身利益的保護性 西方發達國家為了加強對本國農業生產者利益的保護,通過衛生安全、質量認證、標簽、包裝、環境保護、計量單位等苛刻的技術性貿易壁壘,限制外國產品進入。
2.2農業產業本身的弱質性 我國農業是弱質產業,其弱質性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農業生產是自然生產與社會生產協調統一的結果,影響和制約農業生產的因素眾多,難于調節和控制;二是農業的季節性和周期性極強,使農產品生產的回旋余地較小,轉產的速度較慢,難以適應市場快速變化的需要;三是小規模的分散經營,集約化程度低、生產成本高,難以形成規模效益;四是農產品加工比例小,產品的附加值低。
2.3農業生產要素的弱勢性 農民是弱勢群體,其弱勢性表現為:農民的組織化程度低,單家獨戶的生產經營,不能成為一個獨立的市場主體,既不能有效參與國內市場競爭,更不可能參與國際市場競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農民的科技文化素質低,難于很好地掌握現代農業技術,不能適應知識經濟快速發展和新形勢下發展外向型農業的需要;龍頭企業的數量少、規模小、實力弱、競爭力不強。
3.大力發展外向型農業的對策和措施
3.1調整優化農業區域布局與產業結構,提升農產品基地水平 發展外向型農業應考慮實施比較優勢戰略,堅持以市場為導向,依靠科技進步,因地制宜地確定結構調整方向,提高農業專業化、規模化水平,形成合理的地域分工,挖掘自身資源優勢和潛力,提高具有比較優勢的農產品的競爭力。
篇9
一、旅游產業國際化的定義
“旅游”應理解為以游憩為目的的旅游消費者在異地及居住地游憩過程中的食、住、行、游、購、娛等一切消費行為。產業,一般指由若干相互關聯的行業組成的行業群,在國民經濟中具有當的規模和份量。一般來說,其產值在GDP中達到5%才能構成一國、一省、一市、一縣國民經濟中的一個產業?;趯Α奥糜巍迸c“產業”概念的界定,旅游產業應理解為與旅游者的旅游消費行為直接相關的資源、設施、企業中間組織及管理部門等的各種行業群總和。
旅游產業國際化則是經濟全球化以及產業國際化理論在旅游業中的具體表現,或者說是經濟全球化的組成部分,它將按照全球一體化的經濟運行機制,調整和重組旅游業的生產要素,使其在全球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
二、旅游產業國際化的具體內容
旅游產業國際化的實現,應突破傳統的國內市場和生產要素區內流動的局限,使旅游業發展建立在一個相對完整統一的國際市場基礎上,實現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的大規模流動和旅游資源在全球范圍內的合理配置。
(一)旅游資源配置國際化
旅游業要實現利潤最大化目標,應突破國內市場的限制,按照資源的全球分布狀況選擇旅游資源的合理配置和結構調整,以減少國內市場的競爭壓力,使企業通過跨國的資源配置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二)旅游企業經營國際化
旅游服務具有生產和消費同時進行的特征。旅游企業經營國際化,就是要公平看待國內和國際兩個經營環境,通過國際旅游市場網絡,在世界范圍內以最有效的方式組織旅游資本、旅游產品、旅游技術、旅游管理和旅游信息等經營活動,創建符合國際經營慣例、具備國際現代企業制度的旅游企業體制,能夠應對和適應旅游市場國際化的要求,保證實現企業利潤最大化。
(三)旅游業發展戰略國際化
旅游業發展戰略國際化,是指旅游業競爭市場擴展到國際市場,要將個別企業的市場競爭策略提升為整個承德的旅游產業發展戰略,提高承德旅游業整體國際競爭力,取得規模效應,在世界范圍內以最低代價獲取最合適的生產資源,以最小風險參與國際市場競爭,達到旅游產業的優化,促進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
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目前所面臨的形勢看,旅游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己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邁向國際化已成為承德旅游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三、推進承德旅游產業國際化的重要意義
不論是從歷史的角度看,還是從目前所面臨的形勢看,旅游業融入經濟全球化的大潮,參與國際競爭己是不可避免的趨勢,邁向國際化已成為承德旅游業未來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有利于拉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
世界旅游理事會指出,旅游收入可以為相關行業增加乘數0.517。綜合旅游收入每增加1元,可帶動第三產業相應增加10.7元;旅游外匯收入每增加1美元,利用外資額則相應增加5.9美元。旅游業國際化發展,可明顯帶動直接和間接相關產業的同步發展,產生相互拉動作用。承德市目前定位為“欠發達”型城市,其工業化水平較低,工業發展速度也低于全省平均速度0.9個百分點;農業比重大,但城鎮化水平較低,無法形成工農產業帶動區域經濟發展局面。所以承德市進一步深化區域旅游,實現旅游產業化國際化,可以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整個區域的綜合發展。
(二)有利于促進城市建設,提高市民生活質量
推進承德的旅游產業國際化進程,其具體目標之一是建設國際化旅游城市。實現旅游產業國際化,不僅可以增強城市對旅游者的吸引力,而且城市功能的多元化、城市建設的完美同樣使居民在環保意識、社會公德、文化交流、生活觀念以及城市歸屬感等方面都會有重大的收獲和進步。所以實現承德旅游產業國際化,對于城市本身建設和居民生活質量的提高,都會起到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
篇10
[關鍵詞]企業國際化 企業成長 產業集群效應
一.市場環境催生企業集群化發展
企業作為市場的主體,其基本職能就是通過投入品的轉換,提供適合市場需求的產品和服務,獲得最大化的銷售收益。要實現銷售規模的不斷增長,企業只有擴大規模,實施專業化或多元化生產,實行銷售市場的多元化。企業的國際化成長,就是通過出口或直接投資,實現企業市場區位由國內向國外擴張。
20世紀中期以來,隨著世界科學新技術的一次又一次突破,新興產業的不斷涌現,傳統產業得以加速改造,所有的國家均不同程度參與了國際分工,各國企業在國內市場就已面臨國際競爭。正是由于參與國際競爭,企業擴張的動力得到加強。同時,由于國內市場國際化,使企業在交易中與國外企業瀕瀕接觸,縮短了與國外市場的“心理距離”,企業加快了國際化成長速度。
多元化成長促使企業組織制度和組織結構的變化,并形成企業事業部組織結構,為跨國投資提供了最合適的組織管理體制。隨著經濟全球化和技術創新速度的加快,市場環境變得更加復雜多變,中小企業為了生存,催生了合作競爭理念,它們開始選擇了一種新的成長模式:網絡化成長。企業網絡化成長的主要表現形式就是產業集群化發展。
二.產業集群化對企業國際化成長的影響
1.降低了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門檻
縱觀世界各城市的經濟,我們發現,能在國際競爭中脫穎而出的企業,通常都集中在特定的產業區域內。這一方面說明產業集群所帶來了區位優勢,提升了企業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任何區域的低成本優勢實際上都會面向全球所有企業開放,某個低成本區域一經發現,就會立即吸引眾多的制造資源向該區域集中,為單個產品的區域規模化生產提供資源的支持。所以,在規模報酬遞增、要素流動障礙減少的情況下,各國生產要素就會出現產業集聚化趨勢。國際要素資源的產業集聚化,就會打破原來的競爭格局,使集群內企業原有的網絡結構發生變化,從而給本國企業引進國外先進技術、融入跨國公司的產業鏈提供機會,這時,結合特定地區的要素稟賦優勢,集群內本土企業就會形成新的競爭優勢,從而降低本土企業進入國際市場的壁壘。
2.提升企業國際市場產品差異化能力
企業選擇集群化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了組織的創新,即從單個企業的層級組織結構向網絡組織的轉變。網絡組織是處理系統創新事宜所需要的一種新的制度安排,是一種在其成員間建立強弱不等的各種各樣的聯系紐帶的組織集合,它比市場組織穩定,比層級組織靈活。產業集群這種介于市場組織和層級組織之間的新組織形式,一方面因為集群內高度專業化技能和知識、機構、競爭者、相關企業及客戶在地理上的集中,能產生較強的知識和信息累積效應,從而為企業提供了實現創新的重要來源以及所需要的物質基礎;另一方面,同行之間相互比較而帶來競爭壓力,進而轉化為創新的動力。
產業集群的創新效應和集群內企業自身的柔性專業化生產能力,與集群外企業相比更能凸顯優勢。
3.提高了企業國際市場的營銷績效
在激烈競爭的市場經濟環境中,不僅產品需要品牌,企業需要品牌,就是一個區域也需要自己的品牌。產業集群之所以能形成區域品牌效應,因為它是眾多企業品牌的聚集和提煉,為了利用區域內那些已經具備了一定規模、實力和品牌的企業品牌影響力,不僅集群內企業網絡組織自身會啟動質量監控和培育機制,而且區域政府也會在質量監管、行業標準、人才培訓、市場培育等方面也會給予扶持和推進,以發揮集群內公共“無形資產”的作用。這樣,不僅能提高企業營銷投入的積極性,而且會改變單個大企業因廣告費用過大,不愿過分投入,中小企業因沒有實力開展廣告宣傳的狀況,從而使每個企業都能受益。一旦集群形成區域品牌后,集群內企業易于建立生產者、批發商和零售商所組成的垂直營銷系統。實行以銷定產,降低企業庫存成本。此外,集群企業還可以充分利用區域的公共信息平臺和區域品牌的整體形象,向全球市場的客戶提品價格、性能等信息,使客戶能方便、快捷地進行網上采購,提高產銷率和營銷績效水平。
4.促進企業向外挖掘持續競爭優勢
經過多年的發展,當集群內企業的產品在國內市場中取得了很高的市場份額、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較小時,產業集群要進一步提高競爭力,促進專業化分工,國內需求市場已經無法滿足產業集群發展的需要,產業集群只有通過外向發展,開拓國際市場,才能進一步確立領先優勢,保證區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事實上,產業集群如果不及早謀求國際化發展,則最終將被排斥在國際分工之外。因此,在目前開放的經濟環境下,為實現企業競爭優勢的連續流,許多產業內部的生產鏈已由原來的一個國家內部延長到許多國家,競爭逐步在國際范圍內展開。
參考文獻:
[1]邢孝兵,徐潔香.中小企業集群化對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影響[J].山東經濟,2004,20(6)
相關期刊
精品范文
10國內綠色建筑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