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保護海洋環境的措施范文

時間:2023-11-17 17:46:45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人類保護海洋環境的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人類保護海洋環境的措施

篇1

關鍵詞:海洋環境污染;環境管理;措施

中圖分類號X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2)66-0057-01

海洋是生命的起源,是各種生物賴以生存的基礎,也為人類提供各種資源。而人類在索取的同時卻忘了海洋也需要保護,盡管海洋是具有最強的自我凈化功能,但因為各國生產力的提高、人口的密集化,海洋環境的污染也日益嚴重。

1 海洋環境污染的現狀

海洋環境污染通常是指人類改變了海洋原來的狀態,使海洋生態系統遭到破壞。有害物質進入海洋環境而造成的污染,會損害生物資源,危害人類健康,妨礙捕魚和人類在海上的其他活動,損壞海水質量和環境質量等。海洋環境污染現階段明顯表現為石油污染、赤潮、有毒物質累積、塑料污染和核污染等。

人類的海洋活動、日益增多的海上船舶、油輪事故是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重要來源之一。人類的海洋活動主要是航海、捕魚和海底石油開發,據統計,目前全世界各國有近8萬艘遠洋商船穿梭于全球各港口,總噸位達5億噸,它們在航行期間都要向海洋排出含有油性的機艙污水,僅這項估計向海洋排放的油污染每年可達百萬噸以上。而一次的油輪突發事故會使海水大面積被油所覆蓋,不但范圍廣而且危害時間很長,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的破壞。

目前海洋環境污染以陸源污染物為主的來源則包括工業廢水和固體廢物、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大型化工廠、造紙廠的增多直接導致大量的廢水和廢物排入河道,最終通過河水歸入海洋,而工業廢水其中則包括工業冷卻水在流入海洋后會提高海洋的局部水溫,使含氧量降低,影響海洋生物的繁衍生息;而工業固體廢物嚴重的則會影響海洋生物的居住環境,直接導致生物滅絕。人口居住的密集致使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的排放的難度加大,尤其是濱海城市,于是海洋便成了他們傾倒生活垃圾及污水的最好去處。有英國媒體披露,在太平洋上發現“第陸”—巨型垃圾島,。這一巨型垃圾島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和夏威夷之間。這里是世界上五大海洋渦旋之一,能將數千英里以外的垃圾逐漸“吸”過來。過去60年間,這個垃圾帶的面積一直在逐漸擴大。據報道,這里的垃圾多達1 000萬噸。它們種類繁多,有塑料袋、裝沐浴露的塑料瓶、拖鞋、兒童玩具、輪胎、飲料罐甚至塑料泳池。

2 海洋環境污染的管理措施

海洋環境污染的嚴重引起了國際組織及各國政府的極大關注,保護海洋環境已經刻不容緩,國際社會對海洋環境污染制訂了一系列國際公約,沿海各國政府也針對本國國情出臺了相應的措施來有效制止海洋環境的進一步惡化。

首先對海上作業船舶進行有效管理,我國于2011年1月28日最新關于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船舶及其有關作業活動污染海洋環境防治管理規定》有關事項的通知中對作業船舶明確規定作業船舶的污染物必須有相應的接收單位,做到集中回收船舶污染物,上岸處理凈化達標后再排放。對海洋石油開采在開發過程中要禁止溢油事件發生并制定相應的溢油應急方案,在作業過程中還要配備如排油監控裝置、油水分離設備、含油污水等處理設施,才能更好處理油污水和生活污水并做到達標排放。

其次要加強沿海工業企業對海洋環境污染的防治措施,嚴厲控制企業的排污指標,有效整治或如有必要則關閉污染嚴重的排污出口,對于固體廢物的傾倒則要有具體的限定和管制區域。而企業自身通過提高生產技術和生產設備,對于生產工藝和流程進行改良做到有效減少和控制廢物的產生,盡可能對產生的廢物進行凈化再利用。對于沿海城市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也要采取有效措施來防止海洋環境污染的惡化,現在很多城市已經實行垃圾分類處理,對分類的垃圾進行填埋或者焚化,將污染減少到最低。從多角度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倡導循環使用比如對包裝物、塑料、家用電器能夠回收再利用,最低限度地減少廢物的排放,而生活污水的處理凈化設備也在不斷提高。

最后由于科學技術的進步,各國對核的要求不斷增多而造成核輻射致使海洋環境達到一定濃度,造成污染已經不容忽視。之前日本的核電站泄漏導致放射性物質大量排入海洋從而使海洋環境嚴重污染就是給各國在對核的問題上敲響警

3 結論

地球是我們的家園,而海洋是家園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所以守護海洋環境不被污染更是責無旁貸。如今對于海洋環境污染的管理是一個浩大的工程,除了國家出臺相應措施進行有效管理和對海洋環境制定統一、規范的監測標準,有效、積極地掌握海洋環境污染情況,及時做出預防措施,并在合理利用海洋資源、開發海洋資源的同時也要提高個人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只有個人認識到海洋污染的嚴重性,才能對保護海洋環境起到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藍錦毅.港口建設對廣西海洋生態環境影響分析及污染防治對策[J].廣西科學院學報,2011,2(6):3521-3522.

篇2

關鍵字: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海洋污染 海洋生態破壞海洋環境保護措施

Abstract:

The sea is the hometown of life, Marine and human relations close. Marine accounted for seventy point percent of the earth, it absorbs heat from the sun, and will be released to the atmosphere heat, and adjusting the climate, therefore, coastal areas favorable climate, beautiful environment, since ancient times is that the population is dense land, the whole world has forty percent of the people live in coastal areas. The oceanographer sears and. El said; Our planet is dominat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ocean point, the weather and climate is also subject to the control of the ocean's collection of Marine biological species of the crown and more global, if sea chang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arth will change. The environment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of human development, has faced many environmental problems in the cases, human development, they need a guiding ideology to avoid to cause more difficult to recover damage to the environment, this 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ought.

Key word: Marin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ccident Marine pollution of the sea ecological destruction Marin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measures

中圖分類號:X13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引言:

環境問題是人類面臨的一個錯綜復雜的問題復合體,海洋環境問題又是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任何一局部的破壞都會影響到海洋整體生態系統,從而產生全球性的影響。本文首先通過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污染事故來探討目前海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海洋污染和海洋生態破壞,進而闡述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分析我國目前海洋環境的現狀以及形成的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案。

一. 歷史上幾個重大的海洋環境污染事故

1、1978年3月16日 夜,美國標準石油公司的超級油輪艾莫科.凱迪斯船舵失去控 制,隨之在法國布列塔尼海岸擱淺,價值1500萬美元的艾莫科油輪和2400萬美元的中東原油損失在冰冷的海水中,溢出的原油形成一條寬18海里、長80海里 的海上油河,污染了130海里風景如畫的海岸。死于溢油污染的各種鳥類達10000只,還不得不把5000噸被原油嚴重沾污的牡蠣處理掉。法國政府花費9500萬美元補償溢油污染所造成了損失和清理溢油所需的開支。布列塔尼地區居民的損失達3000萬美元,這次海洋污染事件直接經濟損失達1億多美元。

2、1999年12月12日,滿載2000噸重油的“埃里卡號”油船在布列斯特港以南70公里處海域沉沒,造成大量石油泄漏,嚴重污染了附近海域及沿岸一帶。使法國西海岸,至少大約有20萬只以上的海鳥已成為“埃里卡號”油船泄漏污染海洋的犧牲品,顯然,這場事故已經成為歐洲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石油污染事件。

3、2011年的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等級與蘇聯切爾諾貝利核電站核泄漏事故等級相同,向太平洋泄漏的放射性元素銫總量達到27.1千兆貝克,危害范圍大,持續時間長,放射性沉降物是可以通過食物鏈進入人體,在體內達到一定劑量時就會產生有害作用,已釀成了迄今為止最嚴重的一次海洋污染。

二.目前主要的海洋環境問題

海洋環境問題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進入海洋,超過海洋的自凈能力;二是海洋生態破壞,即在各種人為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響下,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

1.海洋污染

海洋污染物絕大部分源于陸地上的生產過程。海岸活動,例如傾倒廢物和港口工程建設等,也向沿岸海域排入污染物。污染物進入海洋,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危及人類的健康。工業生產過程中排出的廢棄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來源,它們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業城市附近。核電站和工廠排出的冷卻水,水溫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時,往往給海洋生物帶來影響。施入農田的殺蟲劑隨雨水流進河流,或者隨土壤顆粒在河口附近淤積,最終進入海洋。偶發性的海上石油平臺和油輪事故,引起石油滲漏和溢出,造成海洋污染。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

2.海洋生態破壞

除海洋污染外,人類的生產活動,例如工程建設和漁業生(圍墾和濫捕等),以及自然環境的變化,例如全球變暖和海平面上升,都會使海洋生態環境遭到破壞和改變。人類對某些海洋生物的過度捕撈,導致海洋生物資源數量減少,質量降低,也使部分物種瀕臨滅絕。有些海岸工程建設和圍海造田缺乏科學論證,破壞了海岸環境和海岸帶生態系統。目前,海洋開發活動還缺乏綜合的、長遠的規劃、綜合效益比較差。海洋生態環境是海洋生物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生態環境的任何改變都有可能導致生態系統和生物資源的變化,海水的有機統一性及其流動交換等物理、化學、生物、地質的有機聯系,使海洋的整體性和組成要素之間密切相關,任何海域某一要素的變化(包括自然的和人為的),都不可能僅僅局限在產生的具體地點上,都有可能對鄰近海域或者其他要素產生直接或者間接的影響和作用。生物依賴于環境,環境影響生物的生存和繁衍。當外界環境變化量超過生物群落的忍受限度,就要直接影響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從而造成生態系統的破壞。

三.海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海洋環境保護不僅指海洋污染的防治,而且涉及海洋資源的保護,海洋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以及工業布局、能源結構、產品結構等許多問題,即涉及政治、經濟、法律和科學技術等各個方面。從根本上講,保護環境就是保護資源,就是為促進經濟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源和環境是一個有機的統一整體。自然資源對環境起著重要的調節作用,破壞資源,就是破壞人們的正常生活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并不是消極地保持自然的天然面貌,而是有效地、充分地利用自然環境及其資源。保護自然資源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二者是統一的和互為因果的。要以生態平衡的整體觀和經濟觀,科學地、全局地、長遠地正確處理好海洋資源的開發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開發是為了人民的需要,為人民造福;保護是保護資源再生產能力,防止污染,防止生態系統惡化。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利用,而開發利用必須注意保護。要從環境的全局出發,使經濟建設、城市建設和環境建設做到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實現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做到海洋開發事業既能全面發展,海洋環境又能得到保護。

四.我國海洋環境的現狀及主要成因

我國海域基本屬半封閉性海區,橫跨熱帶,亞熱帶和溫帶3個氣候區,海岸線漫長,海域遼闊,島嶼眾多,海洋生物物種和生態系統具有豐富的多樣性,海洋資源豐富,開發潛力巨大。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海域環境依然面臨著嚴峻的形勢。主要表現在一下幾點:

1. 陸源入海污染物日益增加

2. 近岸海域部分貝類受到污染

3. 赤潮發生的面積和次數逐漸增多

4. 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2009-2011年,全海域污染面積在18-24萬平方公里之間波動,污染區域主要分布在遼東灣,渤海灣,長江口,杭州灣,江蘇近岸,珠江口和部分大中城市臨近海域,嚴重污染海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入海排污口臨近海域污染尤其嚴重。中國近岸和近海海域的主要污染物80%以上來自陸源排污。2009年,年排放入海污水約456億噸,主要入海污染物約2416萬噸。全國712個陸源入海排污口檢測結果顯示,82%的排污口超標排放,95%的排污口設置不符合海洋功能區劃。部分排污口檢出多環芳莖,有機氯農藥,多氯聯苯等持久和劇毒類有機污染物。

中國2004年在近岸海域部分生態脆弱區域或敏感區建立了15個生態控制區,包括海灣,河口,濱海濕地,珊瑚礁,紅樹林和海草床等典型的生態系統。監測系統顯示,只有廣東,廣西,海南3個生態監控區內的珊瑚礁,海草床及紅樹林生態系統健康狀況保持良好,其它海灣,河口以及濱海濕地生態系統處于亞健康或不健康狀態。主要表現在富營養化及營養鹽失衡,生物群落結構異常,河口產卵場嚴重退化,部分產卵場正在逐步消失,生境喪失或改變等??傮w而言,中國近岸海域海洋生態系統整體上處于脆弱狀態,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尚未得到緩解。

中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 海洋環境保護缺乏宏觀規劃和嚴格的法律標準。我國在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相關法律制度和規范還不完善,從公民到企業人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都很薄弱,很多可操作的環保措施因為管理不善得不到很好的實施。在一些重點海域的開發上缺乏宏觀指導和規劃,使得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之間得不到協調發展。

2. 沿海地區經濟高速發展產生的巨大的生態環境壓力。我國人口主要分布于沿海地區,經濟發展十分迅猛,大量的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以及農業退水都排放到海洋,海洋資源過度利用,特別是過度捕撈,加上各種海洋開發活動如填海,海上汽油開采,航運等都加快了海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

3。海洋保護的資金和技術不到位也是導致海洋環境遲遲得不到有效改善的原因之一。雖然國家每年在海洋保護方面的資金逐年增加,但是增加的金額與環境惡化產生保護費用差距也在逐年擴大,我國海洋保護起步較晚,在科學技術與專業人才上十分短缺。

五.應對我國海洋環境問題的措施

1. 建立健全海洋法律體系與管理體制。自1978年以來,我國先后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領海及毗連區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漁業法》等一系列海洋和涉海法規,國務院及國家有關部門也制定了一系列行政法規和部門規章。這些涉海法律法規的頒布和實施,對促進我國海洋管理和環境保護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對日益嚴峻的海洋環境與日益復雜的經濟環境,我國應該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法律體系的完善,以做到有法可依,有法能依。

2. 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思想,合理規劃好環境保護與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國家應該進一步加強海洋環境的監測與評價,逐步建立海洋環境宏觀調控機制,實施海洋生態環境分類管理制度。對各種典型珍稀海洋生態區域實施重點保護,對脆弱敏感海洋生態區域實行限制開發與生態保護相結合的環境政策,對已經受損的海洋區域實行生態建設與綜合整治相結合的政策,對全海域實行綜合管理與協調開發相結合的環境政策。

3. 防止和控制沿海工業污染物污染海域環境。一是通過調整產業結構和產品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發展循環經濟。二是加強重點工業污染源的治理,推行全過程清潔生產。三是按照“誰污染,誰負擔”的原則,進行專業處理和就地處理,禁止工業污染源中有毒有害物質的排放。四是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五是實行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和排污許可證制度。

4.完善海上突發污染事件的預防監測和應急管理系統。制定海上船舶溢油和有毒化學品泄漏應急計劃,制定港口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計劃,建立應急響應系統。防止和控制海上石油平臺產生石油類等污染物及生活垃圾對海洋環境的污染。做到油氣田及周邊區域的環境質量符合該類功能區環境質量控制要求,不對鄰近其他海洋功能區產生不利影響,開發過程中無重大溢油事故發生。

5.加大對于海洋環境保護的資金投入力度,包括用于開發新技術與用于培養新型專業人才的資金投入,為海洋環境的保護提供長遠有力的科技支持。

結論

人類幾千年的文明史,基本上都是在江河湖海上發展起來的。我們依賴著海洋的同時,卻也因為過多的索取給海洋母親帶來了沉重的災難,要使人類可以得到可持續的發展,我們必須要好好保護我們的海洋環境,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為保護環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參 考 文 獻:

1.拉弗雷(美). 建設彈性海洋保護區網絡指南[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9-09-01.

2.趙淑江.海洋環境學. [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1-6-1.

3.宛平路.海洋生態環境有何重要性[EB/OL]wenda.省略/wenda/thread?tid=562c2809a3e90186,2009-08-13.

4.張璐.環境與資源保護法. [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06-01

5.張麗穎.安全生產與環境保護. [m]山東:冶金工業出版社.2010-08-01

篇3

【關鍵詞】船舶污染;海洋環保;船舶管理;環保措施

中圖分類號:x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0278(2015)05-110-01

一、船舶污染

(一)船舶污染防護意義

隨著經濟和科技的迅猛發展,人類活動的開發領域逐漸從陸地向海洋延伸,深刻影響著海洋環境。同其他人類活動一樣,船舶在通常的營運過程中,也不可避免地直接或間接把一些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以至于產生損害生物資源、危機人類健康、妨礙包括漁業在內的各種海洋活動、破壞海水的使用素質和舒適程度的有害影響,即造成海洋環境污染。

(二)造成船舶污染的原因

按照事故發生的原因,船舶海洋污染可分為操作性污染和事故性污染。操作性污染是指船舶營運過程中,航運人員有意或無意地違章排放引起的污染;事故性污染主要是指碰撞、擱淺、火災或者爆炸等海上交通事故所致的污染。前者發生的概率遠遠高于后者,但因事故性污染發生的地點集中、溢漏量較大,往往造成更大的損失。操作性污染因其對海洋環境的直接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遠沒有事故性污染大,往往得不到重視,但是其對海洋環境的潛在威脅是不可忽視的。另外,船舶防污染設備故障,如處理油污水的油水分離器,處理殘油、油泥、油抹布及其他可燃物的焚燒爐,處理生活污水的生活污水處理裝置等設備管理不善,出現故障或配件不足無法修理等原因,無法處理船上污染物而船舶污水艙、殘油柜、集污艙容量有限,又無法留存在船,只能排放入海,造成了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三)船舶海洋污染分類

船舶海洋污染可以分為油類污染、有毒液體污染、包裝有害物質污染、生活污水污染、垃圾污染、大氣污染、噪聲污染、其他有害物質污染等,其中油類污染最為嚴重。油船的溢油及各類引擎油、機械油及油脂等,特別是油船洗艙的殘渣及油水混合物,混有油類的壓艙水、洗艙水等,都是船舶通常向海中排放的污染物。船舶油污染是海洋環境污染的重要根源之一,對海洋環境構成巨大的威脅。油類系指船舶裝載的貨油和船舶在運營中使用的油品,包括原油、燃料油、油、油泥、油渣和石油煉制品在內的任何形式的石油和油性混合物。船舶油類污染可以分成船舶油污水(壓艙水、洗艙水、艙底水、艙底殘油、)和船舶溢油兩類污染。

二、船舶防污染措施

(一)國際船舶規范新標準

水體污染、保護海洋環境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備受國際社會關注。目前在我國,愈來愈多的新技術被應用于防治水體污染,標志著我國在應對聯合國框架下的國際公約時,采取了更加積極的態度。

(二)船舶防污染管理

我國應對中國籍船舶的相關防污染證書進行換發,并按照有關通函的要求,對外國籍船舶的相關防污染證書換況加強監督管理;盡快出版符合附則I和附則II的2004年修正案要求的新版文書模版,替代舊版證書,收集整理相關通函,盡快對相關內容進行編譯、出版;按照修正后的最新規定及時調整監督管理政策、方式。

(三)開發“綠色”船舶

所謂“綠色”船舶是指對環境無害、在正常營運期間不污染海域或空氣的船舶,萬一發生意外事故,尤其是發生擱淺或碰撞時,此船具有內在的防止有害物泄漏的能力。它必須符合所有使用標準,即不僅在船舶的整個營運期限內,而且在船舶建造和最終拆船時都要符合有關標準的要求。開發“綠色”船舶的目的是控制起源于船舶的大氣和海域污染。挪威從1993年3月開始著手研究“綠色”船舶開發程序,涉及許多領域,最重要的是控制海上污染、大氣污染和人為故障?!熬G色”船舶開發程序由挪威皇家科學和技術研究理事會與挪威海運業共同合作開發,有許多公司參加了這個程序的開發,包括船東、設備商、挪威船級社、國家污染控制機構、挪威船東協會等等。

(四)規范航運企業內部管理,加強船舶安全檢查

ISM規則指出,人為因素中約有80%可以通過有效的管理加以控制,即通過強化公司的內部管理和船舶的安全管理加以控制。目前存在的相當數量的小公司管理極不規范,漏洞很多,是導致船舶海洋污染的主要原因。整合小企業,規范航運企業內部管理,使其從傳統管理向現代管理、從經驗管理向科學管理、從靜態管理向動態管理轉變,最大限度地避免和減少人為因素的影響,是防治船舶海洋污染的有效途徑。加強船舶安全檢查,杜絕不適航船舶開航是重中之重,船舶不適航,乃至在航行中因觸礁、碰撞、擱淺、沉沒、失火等意外事故,使貨油艙、燃油艙柜破損,將會對海域造成重大污染事故。

(五)建設和完善海事溢油鑒定體系,威懾溢油肇事者,建立和完善油污損害賠償制度

溢油鑒定作為油污事故調查的重要手段之一,其鑒定結論是海事行政執法的合法證據。目前,油指紋鑒定廣泛應用于溢油污染事故調查處理中,是確定船舶溢油事故污染源的重要的科技手段之一,同時也為事故的進一步處理和索賠,提供了合法有力的證據支持。另一方而,海事局要加強港區、鋪地等海域的巡邏,嚴密監視港區和鋪地水域污染情況,發動碼頭工人及有關單位工作人員,積極舉報發生污染的船舶,讓更多的人來關心海洋環境保護,努力將突發性海域污染事故的損失降到最低限度。對于違章操作帶來嚴重污染或是屢教不改的船舶,應對其采取嚴厲處罰措施。

(六)建立和完善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法規體系

我國船舶防污染法規體系的建設可以上溯到20世紀70年代,現己基本上包括法律、行政法規、部門規章、規范性文件以及我國加入的國際公約等五個層級,但缺少專項的船舶海洋污染防治基本法律,一般是根據污染種類在各相關法律中有關船舶污染的條款,內容上相互不協調,不統一。

參考文獻:

篇4

隨著地球人口數量爆炸式增長,有限的陸地資源已無法滿足急劇攀升的人類需求;另一方面,科技的跨越式發展也為人類探索、開發、利用海洋資源提供了客觀技術條件。因此,近年來,地球迎來了新一波的海洋開發熱潮。然而,隨之而來的是一次接一次,越來越嚴重的海洋污染事件。1967年,托利??庇固栍洼喸谟浇S蛞蛴|礁擱淺而發生嚴重原油泄露污染事故,對當地生態造成嚴重影響。2010年4月20日,英國石油公司所屬一個外海鉆井平臺故障并爆炸,造成了美國歷史上最嚴重的海洋污染事故-墨西哥灣漏油事件。事故發生后,漏油點附近大范圍的水質受到污染,大量海洋生物及鳥類都受到嚴重影響,患病或死亡。密西西比州,路易斯安那州及阿拉巴馬州漁業更是陷入災難狀態。在中國,據國土資源部不完全統計顯示,僅在“十一五”期間,我國就發生海洋石油氣勘探開發污染事故41起。而剛剛進入“十二五”時期,就在2011年06月21日前后,美國康菲公司所屬蓬萊19-3油田出現嚴重漏油事故,已形成“劣四類”海水面積超過840平方公里,對渤海海洋環境造成了相當程度的污染。除去對海洋水質的破壞以外,漏油事件本身還會對周邊物種生態、漁業水產養殖乃至于沿海居民健康構成持續性的影響。盡管我國早在2000年就正式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對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防治作出了相關規定。但是,由于當時海洋油氣勘探開發項目多處于試驗階段,對未來面臨的困難準備不足,一些方面規定的不夠全面、精確。特別是對污染損害賠償制度方面,現行《海洋環境保護法》只在第九十條做了原則性規定,根本無法應對現在日益頻發的海洋污染事故??捣剖凸韭队褪录l生后,由于相關法律制度缺失,受損漁民求償過程中面臨取證,定損,費用等方面的困難。此外,信息披露的滯后與缺失不僅造成部分漁民的二次受損還使國家海洋局面臨著行政訴訟。甚至隨后由國家海洋局代為發起公益訴訟都面臨很大的法律障礙,凸顯出我現行海洋環境污染賠償制度亟待改善。

1海洋污染的定義

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第九十五條第一款規定:“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是指直接或者間接地把物質或者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害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損害海水使用素質和減損環境質量等有害影響。”造成污染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船舶造成的污染;海洋油氣開發對海洋造成的污染;工廠對海洋的污染。

2關于海洋油氣開發污染損害賠償責任的國際立法現狀

最早規范海洋原油運輸的法規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國際海事組織(IMO)的前身“政府間海事協商組織”(IMCO)的領導下于1954年制定了《1954年國際防止海洋石油公約》(簡稱《倫敦油污公約》)。公約規定禁止15總噸以上的油輪和500總噸以上的其它船舶在離岸50海里以內排放油類或油類混合物。這也是海洋環境保護的第一個國際公約。1969年,托利•勘庸號油輪露油事故發生后,舉世震驚。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制定措施防止船舶污染及如果發生損害后如何賠償的必要性。為此,IMCO于1969年11月10號至29日在布魯塞爾召開了海上污染損害國際法律會議,通過《國際干預公海油污事故公約》。解決了當時面臨的最棘手的法律問題,即在公海發生油類污染事故時,沿岸國政府有無權利采取必要的干預措施以防止、減輕或消除對其沿岸海域或有關利益方產生的油污危險或威脅以及它們的后果。同時《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規定對船舶所有人實行嚴格責任,并將賠償限額相比于1957年的規定提高一倍。隨后《1971年設立國際油污損害賠償基金國際公約》(簡稱《基金公約》)設立了一只國際基金以減輕船舶所有人由于海上事故而引起油類污染賠償所應承擔的責任和額外補償受害者的損失,以及后續的《1972年聯合國環境大會宣言》要求停止傾倒有毒物質和環境不能吸收的其他物質,國家尤其應防止海洋污染等都對防止海洋油污染作出了規定。到1982年,《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的通過,在歷史上第一次為各國規定了保護和保全海洋環境的一般義務,并進一步要求各國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減少和控制任何來源造成的海洋環境污染,并根據不同的污染來源作了不同的規定。我國參加的國際海事組織于1990年通過了《國際油污防備、反應與合作公約》(簡稱《油污防備公約》),隨后又通過的《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的1992年議定書》(簡稱《CLC公約》)和《2001年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這些國際公約也對防治海洋油氣污染作出了相應的規定。

3我國現行海洋油氣開發污染損害賠償立法

3.1國內海洋油氣開發污染損害賠償法律

1999年12月25日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是有關海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的根本性法律。其第四十一條規定“凡違反本法,造成或者可能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本法第五條規定的有關主管部門可以責令限期治理,繳納排污費,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賠償國家損失,并可以給予警告或罰款。”在第九十條又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對破壞海洋生態、海洋水產資源、海洋保護區,給國家造成重大損失的,由依照本法規定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代表國家對責任者提出賠償要求。”《民法通則》第一一七條第二款規定:“損害國家的、集體的財產或者他人財產的,應當恢復原狀或者折價賠償。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損失的,侵害人并應當賠償損失?!钡谝话俣臈l規定:“違反國家保護環境防止污染的規定,污染環境造成他人損害,應當依法承擔民事責任?!比欢鲜龇蓛H對海洋污染損害賠償問題做了原則性的規定。

3.2海洋油氣開發污染賠償行政法規

國務院2009年公布的《防治海洋工程建設項目污染損害海洋環境管理條例》對海洋工程建設做出了相關規定,并明確了因海洋工程建設而造成海洋環境污染的責任。該條列第五十六條中明確規定“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賠償損失。完全由于第三者的故意或者過失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由第三者排除危害,承擔賠償責任。違反本條例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事故,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绷硗?,《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石油勘探開發環境保護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主管部門對違反《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和本條例的企業、事業單位、作業者,可以責令其限期治理,支付消除污染費用,賠償國家損失;超過標準排放污染物的,可以責令其繳納排污費。”

3.3海洋油氣開發污染賠償地方性法規

隨著全社會對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提高,近年來,部分沿海省市也出臺了相應的法規來規定海洋污染賠償的相關事宜。2004年通過的《浙江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四十七條規定“造成海洋污染損害的責任人,應當消除危害,并向受損害方賠償損失?!蓖?,《山東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三十二條規定“造成海洋環境污染損害的責任者,應當排除危害,并賠償損失。對造成重大海洋環境污染事故,致使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或者人身傷亡嚴重后果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006年通過的《江蘇省海洋環境保護條例》第三十九條規定“工程建設項目未采取海洋環境保護或者海洋生態修復措施的,由海洋行政主管部門和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依法責令停止違法作業、采取補救措施,并處以五萬元以上二十萬元以下的罰款。不處理作業、經營產生的污染物、廢棄物,污染海洋環境的,由依法行使海洋環境監督管理權的部門責令清除其使用的海域范圍內的生活垃圾和其他固體廢棄物,并可以處以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的罰款?!?/p>

3.4我國加入的相關國際公約

為了防治海洋環境污染,我國先后加入了《1969年國際油污損害民事責任公約的1992年議定書》和《2001年國際燃油污染損害民事責任公約》。但是,這兩個公約只適用于“污染損害系指油類從船上溢出或排放引起的污染在該船之外造成的滅失或損害,不論此種溢出或排放發生于何處”,對海洋油氣開發工程項目造成的的海洋環境污染并不適用。

4現行海洋環境損害賠償法律的缺陷

4.1相關法律規定太籠統,缺乏相應實施細則

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發生后,康菲公司究竟觸犯了哪些法律應當受到哪些懲罰,不僅是那些受到此次露油事件影響的人所關心的問題,更是引起了全社會廣泛的關注。但令人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國家海洋局只是依照《海洋環境保護法》對其作出最高20萬元人民幣的罰款決定。中國浩如煙海的法律條文中,或許現在可以適用的只有《海洋環境保護法》、《侵權責任法》等少數法律。反觀美國,墨西哥灣露油事件發生后,英國石油公司不僅花費巨資進行油污清理,還設立了200億美元的賠償基金,保證任何可能受到的損失都在發生后得到合理賠償??捣剖录l生后,國家海洋局向康菲公司提出生態索賠。然而,國家海洋局的求償主體資格和程序正當性卻招到質疑。一方面,在我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法律中規定的是“有關單位”或“海洋行政主管部門”為海洋污染賠償的求償主體,并沒有明確具體的機構;另一方面,按照中國海洋管理范圍劃分,國家海洋局負責海水生態環境污染,海事部門負責商船、港口水域,農業部負責漁船、漁業污染,環境保護部負責管理岸邊水域,近岸地區則由地方政府出面,這樣一來,國家海洋局能否代表全部利益相關方進行生態索賠令人心存懷疑。

4.2賠償標準缺位

如何確定海洋污染賠償及生態恢復費用的標準是全世界海洋污染賠償制度面臨的法律難題。因為一方面海洋自身具有凈化功能,部分污染物會隨著海洋生態系統循環而自動消除,這部分是否應該賠償,怎么賠償是個問題;另一方面,海洋污染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并由此帶來對海洋生態系統長期而潛在的影響,這種影響如何評估,如何補償?對此,我國也并沒有一個法律上的標準,給海洋污染賠償造成很大的法律障礙。2002年“塔斯曼海號”溢油事件就是很好的例子。在中方開庭審理后,肇事的外籍船員質問我方提出的賠償金額的法律依據,我方卻給不出。因此,盡快制定海洋污染賠償和生態恢復費用的標準是十分必要的。

4.3信息披露義務缺失

據媒體報道,在此次康菲石油公司露油事件中,很多漁民由于不知道是因海水水質受到污染而引起養殖的魚蝦大量死亡,在康菲公司隱瞞不報的時間段,又投入了新的魚苗進而造成了漁民的二次損害。如果康菲公司能在發現露油的第一時間及早通報,很多沿岸漁民的損失就可以避免。很多國際公約已就此做了相關或類似的規定。如《聯合國海洋法公約》第一九八條規定:“當一國獲知海洋環境有即將遭受污染損害的迫切危險或已經遭受污染損害的情況時,應立即通知其認為可能受這種損害影響的其他國家以及各主管國際組織。”又如《油污防備公約》規定“締約各方同意確保將船舶、近海裝置、海港的油裝卸設施發現的油污事故,報告給最近的沿海國或主管當局,并告訴可能有被污染危險的鄰國和國際海事組織?!钡z憾的是,我國尚未對信息披露義務作出明確法律規定。

4.4海洋油氣開發污染損害刑事立法不足

相對于世界多數發達國家如美國、日本刑法中專門的海洋環境污染罪責,我國現行刑法對在環境保護方面存在很多不足,僅在第三百八十八條和第三百八十九條規定造成重大公私財產損失和人身傷亡等情節嚴重的后果時構成重大環境污染事故罪。這兩條刑法規定過于原則化,缺乏具體的操作標準,給實際運用造成很大的困難,難以發揮刑法的威懾作用。

篇5

國際海水浴場綜合環境質量總體優良。2012年8月HOBIE世界帆船錦標賽在國際海水浴場舉行。(資料片)

記者 李強

當天,市海洋與漁業局有關負責人對我市海洋環境質量狀況做了全面詳細介紹。

海洋與漁業保護區環境質量狀況良好

從監視監測結果來看,我市保護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就是人類開發活動對海洋生態環境造成的威脅。

劉公島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周邊涉海項目較多,人類開發活動頻繁,對保護區生態環境安全構成威脅;榮成成山頭海洋自然保護區實驗區范圍內有多個海洋工程籌建,核心區海洋環境存在潛在風險;文登海洋生態特別保護區周邊海域涉海工程使區域水動力特征發生改變,局部海域存在生態環境改變的風險。

2012年,我市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的例行監視監測結果顯示:靖海灣松江鱸魚種質資源保護區、乳山灣泥蚶水產種質源保護區海洋環境狀況一般,小石島刺參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和桑溝灣魁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海域環境狀況分別為優良、良好。各區域內主要保護對象遺傳性狀良好。

95%的增養殖區水質符合要求

2012年,我市對威海灣、榮成灣、桑溝灣、五壘島灣和乳山灣5個海水增養殖區進行養殖環境質量監測。監測結果顯示,95%的增養殖區海水水質符合功能區要求,超標物為石油類;100%的增養殖區沉積物質量符合功能區要求;所有增養殖區受檢貝類質量均未達到第一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超標物為重金屬鉛和滴滴涕(DDT)。

威海灣、榮成灣、桑溝灣3個增養殖區環境質量等級為良好,五壘島灣和乳山灣水體富營養化問題開始顯現,存在潛在污染風險,需引起高度重視。

海水浴場健康指數為優的天數占92%

2012年,我市重點對威海國際海水浴場和半月灣海水浴場(游泳賽場)進行環境質量狀況監測。在6月1日至10月30日的旅游度假高峰期內,我市海水浴場綜合環境質量總體優良。

2012年,威海長距離鐵人三項世界杯系列賽游泳比賽在半月灣舉行,我市于當年5月至10月對半月灣海水浴場及周邊海域開展環境質量監視監測。通過加強半月灣周邊陸源入海排污監管(達標排放)、嚴格漁船泊港、調整養殖生產、清理海洋垃圾等綜合整治措施,有效地改善了浴場環境質量,健康指數為優的天數比例由5月至8月的70%上升為9月的95%,適宜和較適宜游泳的天數占總監測天數的90%,滿足了鐵人三項世界杯系列賽游泳賽場要求。

污水排??偭枯^2009年下降

篇6

關鍵詞:石油泄漏;海洋污染;公民環境安全權;法律建議

中圖分類號:D91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2)26-0057-02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沿海地區經濟發展迅猛,但同時海洋環境污染也日趨嚴重。所謂的海洋環境污染損害,指的是直接或間接地把物質或能量引入海洋環境,產生損害海洋生物資源、危害人體健康、妨礙漁業和海上其他合法活動、損壞海水使用素質和減損環境質量等有害影響。我國的海洋國土面積廣大,面對日益嚴酷的海洋生態環境破壞問題,如何從法律的角度對其加以分析,并找尋填補漏洞、減少污染的措施,是亟須認真對待的課題。

一、石油泄漏事件概況

(一)近年來我國石油泄漏導致海域污染事件

2011年4月22日,中海油公司在渤海灣中的石油存儲裝備產生損毀,多座油田被迫關閉,損失嚴重,以其去年原油日產量約7.2萬桶計算,停產油田日產量相當于整體日產量5.4%。2011年5月13日,中海油天津分公司向國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匯報,其在渤海中的南海一號鉆井平臺發生溢油事故。2011年6月,康菲石油中國公司的蓬萊19-3油田發生溢油事件,造成中國渤海水域840平方公里水域污染,沿岸海產養殖戶損失慘重。

(二)全球重大漏油污染海域事件

自20世紀六七十年代至21世紀初,世界主要運油的海上路線都發生過重大的石油泄漏事件,給當地以及周邊的海域、陸基沿岸等等都帶來了巨大的災難。2007年1月,俄羅斯一艘油輪遭遇狂風,最終沉沒,石油泄漏近三千噸,鄰近海域污染嚴重。2002年1月,利比里亞一艘油輪在位于西班牙周圍海域遇難沉沒,近七萬噸石油泄漏,導致法、西、葡等國家共計數千公里海岸線遭受泄油污染,大量海鳥死亡,海洋環境受損嚴重。

可見,石油泄漏導致的海洋環境污染已經成為世界各國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共同難題。沿海環境遭到沉重破壞,海洋生物圈遭受滅頂之災,沿岸居民的合法權益遭受重大損失。

二、從公民環境安全權角度探析漏油污染事件

公民環境安全權是環境安全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始發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伴隨石油泄漏污染環境事件的不斷增多,環境安全已經成為全人類所共同關注的焦點。所謂公民環境安全權,亦即民眾享有的與其生存環境足額相關的生態環境及其要素處于良性的運轉過程中,不受環境污染和破壞危害,適合人類居住的良好狀態的權利。依據各環境安全要素客體自然物理屬性及法律屬性的不同,公民的環境安全權具體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內容:公民環境安全合理使用權;公民環境安全知情權;公民環境安全事務參與權;公民環境安全監督、檢舉、控告權;公民環境安全人格權;公民環境安全損害求償權;公民環境安全損害救濟、保障權。

(一)公民環境安全權產生的認識論依據

1.可持續發展觀

根據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理念,在尊重客觀規律的基礎上,需要不斷地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沙掷m發展理念既滿足現代人的客觀要求,同時也不傷害將來人的環境權益。海洋環境所具備的自我凈化能力,其發揮亦需要時間,原油泄漏會因為海洋生物的新陳代謝最終歸于無形,但這個時間是極為長久的,給不同時代的人們都會帶來相應的損傷。

2.生態契約觀

洛克曾說“即使說當人們確信他的生命、自由和財產這些自然權利沒有得到最高的權威的尊重時,他們有權更換它,代之以新的權威”。隨著海洋環境時代之來臨,其安全問題面臨曠古未有之形勢,加之因石油泄漏所帶來的海洋環境安全問題的國際化,最終引出生態契約論。普通民眾的生存環境,為人類社會所共享,亟須在全球領域內進行管制,最終帶來了保護環境的國內法和國際法,它們伴隨人類社會的發展而壯大。因此,因石油泄漏引致出來的海洋環境保護的安全問題之法律也需要更新。

3.環境正義觀

環境正義的實現,以公民個體享有相因應的環境安全權為前提,同時,又將環境安全權的建構作為基礎。融入環境安全法規體系框架的管控之中,每個人可以盡最大程度的表達自我的環境訴求,建構相應的、較為完善的保障法律機制。如果沒有賦予每個普通民眾環境安全權,就勿論實現實質意義上的環境正義。

(二)公民環境安全權產生的法理依據

1.環境安全、健康要素的共同信托理論

根據環境共同信托理論,環境安全是每一個公民組成的民眾全體的共同權利來源,是公民全體的共有財產,任何個人無權對其加以支配并損傷。公民作為一個整體是就作為共有人的法律地位將之委托給國際機構、國家等實體,對其進行必要之維護保障。因此,國際機構、政府等就有義務將其及時履行并加以管理維護,公民擁有監督權利。

2.權利制約權力理論

“沒有權利的驅動和指引,權力會失去源泉和方向;沒有權利的制衡和約束,權力將會在其社會運行中蛻變?!惫竦沫h境安全權以知情權、參與權、索取救濟與補償的保障性權利,負擔義務之主體的履行行為,進而保障民眾個體的環境安全權之真正實現。假設民眾的環境安全保障權不能實現,則其相因應的環境安全之義務亦不可能有更為清晰之認知。

三、從法律維度探究我國海洋環境污染的成因

1.相關法律與法規不完善

我國曾簽署的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對于海洋環境保護及生態補償方面的條約、公約計二十余份,相關方面的國內法律制定也有多部,但究其數量雖巨,依舊欠缺相因應的補充實施條款細則,形同虛設。對于石油泄漏污染的法律少之又少。

篇7

關鍵詞 海洋環境污染 海洋災害 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

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

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學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可以將輻射應力的計算公式與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

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

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文秘站: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云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信息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絡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

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

篇8

關鍵詞:海洋環境污染海洋災害

海洋工程與海洋環境相互作用隨著沿海經濟的迅猛發展,近海海域遭到越來越嚴重的污染,使海域環境質量明顯下降,生態環境日趨惡化,并對生物資源和人體健康產生有害影響。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為世界各國,特別是象我國這樣具有相當長的海岸線和眾多海灣的國家所共同關心的環境問題。海洋經濟的發展還面臨嚴酷的海洋自然環境,海洋災害直接影響著海洋經濟的發展規模、速度和效益,精確預報海洋災害的發生、發展和應該采取何種防災、抗災和減災工程措施,也成為嚴重關注的環境問題。為了開發海洋中的空間、礦產、漁業、能源等物質資源,需要在海上進行各類工程建設,在目前科技日益發展的情況下,工程建設的規模日益巨大,這些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和海洋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也將是開發海洋中的一個應引起特別關注的重要問題。為了適應我國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海洋環境的日益惡化,海洋災害的頻發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發展,近海石油氣田的開發,以及海岸帶開發過程中的后效問題的研究需要,針對我國重大海洋環境與保護問題開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這方面,重點需要開展的研究課題大體上有三類。第一類課題是海洋環境特征對各類污染物作用的機理和規律研究,第二類課題是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研究,第三類課題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與對策。

一、海洋環境特征

對各類污染物的作用機理和規律研究以海洋流體動力對各類污染物遷移、擴散、轉化規律的研究為基礎,考慮各種自然環境因素(浪、流、風、光、溫度、濕度)、物理因素(擴散、揮發、沉降、吸附、釋放)、化學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復雜條件下的運動及演變規律,并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此外,近年來,在我國沿海海域,赤潮頻發嚴重。因此,除了加強赤潮的監測和預報外,也應加強在建立赤潮生長機理和發展規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項研究應通過現場觀測、物理模型實驗和數學模擬研究相結合的方法來進行。由于現場觀測工作耗資巨大,且受到許多客觀條件的限制,所獲得的數據往往有許多綜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難將其中的單因素影響分離出來,因此,往往只能用它來作為對某一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進行檢驗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個實例。

用數學模擬方法來建立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是一個較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這方面國內外已有不少水質預測預報模型,這些水質預測預報模型大體上都基于以下幾方面的模型:水流數學模型;波浪數學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

在水流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對于較大范圍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學模型,對于紊動影響不顯著的海域,可不考慮湍流影響,而對于湍流效應顯著的區域,如排污口近區,則應考慮湍流效應。此外,采用坐標變換,可建立一種能夠考慮復雜地形和套流效應的三維潮流數學模型,這樣才能夠較好地重現實際海域的三維潮流特征。在較小范圍的水域,水流數學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為基礎,針對水溫和鹽度分層流的流動特性,考慮浮力對紊動的影響,建立用于模擬同時存在溫度和鹽度梯度這一類密度分層流的k-(單流體數學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體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別對兩相本身的湍流輸運規律以及相間相互作用規律進行模擬,建立兩相湍浮力分層流的雙流體數學模型。

在波浪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可應用BI—CGSTAB法求解由橢圓型緩坡方程離散得到的代數方程組,以提高求解效率。從水波發展方程出發,可導出一種用于大區域波浪變形問題的數學模型。通過引入弱非線性波色散關系,可使雙曲型緩坡方程能夠有效地考慮波浪的非線性效應。對高階Boussinesq方程的進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從入水到深水都達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線性精度,可以更精確的計算較深水域波浪的非線性特征。

針對帶自由表面的波浪場問題,通過把能有效模擬自由面形態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結合,可導出一個能考慮破波能量損失的拋物型緩坡療程,用這個方程可模擬規則波和不規則波破碎引起的波高變化。建立沿岸流數學模型,可模擬海岸上波高變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減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對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種考慮流影響的修正的合流緩坡模型;對于強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慮流影響的模型??梢詫⑤椛鋺Φ挠嬎愎脚c拋物型緩坡方程中的待求變量聯系起來,建立一種輻射應力計算的新方法,用該方法可對較大區域均勻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輻射應力進行數值模擬。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數學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維應力一通量代數全場模型,可對非對稱潮流作用下的側向岸邊排放問題過分數值模擬。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系統作為目標,在分析近海環境中各種物理、化學和生物現象的基礎上,針對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點,從三維湍流模型出發,在動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風應力、底部切應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輸運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學、生物等作用的源、匯項,可建立一個統一考慮物理、化學和生物等過程綜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遷移轉化的三維預報模型,它可為環境評價、水質規劃、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設計等提供重要的科學依據;同時對確定水域環境容量,從而制定水域環境保護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論價值和應用前景。

應該指出,在海洋水質預測預報模型研究方面,數學模擬無疑是一種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論是何種數學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參數和邊界條件的處理是研究水質模型的技術關鍵,直接影響到水質模型的科學性和預測能力。而這些必要的數據是無法從數學模型本身來取得的,有些可以通過現場觀測來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數是要通過基本機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這方面物理模型實驗研究將是一個有效的手段。

能模擬海洋動力因素的先進實驗設備,現代化的量測儀器和測試系統是開展物理模型實驗研究的必備條件。進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濃度場、速度場同步測量系統,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結構,獲得流場中水質點速度的空間分布和時間過程;并同步獲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濃度場的空間及時間變化過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團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擴散的基本特征和擴散系數。

二、海洋災害的精確預報及海洋工程設施防災、抗災和減災的研究海洋災害主要包括風暴潮、海浪、海冰、海嘯、赤潮及海岸侵蝕等。

90年代以來,我國海洋災害所造成的損失每年達上百億元人民幣,是世界上海洋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海洋工程結構的投資費用很高,一旦發生破壞,將會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和巨額財產損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臺,1989年風暴潮損失超6億元,1991年DB29銷管船在南海通臺風翻沉等)。當前我國海洋能源開發與海洋空間利用的絕大部分活動是在近海和極淺海海域。為了保證在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設施能夠安全服役免遭破壞,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弄清這一海域中嚴酷和復雜多變的環境因素。我國東臨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現的臺風數目占全球的38%,其中對我國可能造成災害的臺風每年有7—8個。每當臺風在我國登陸或接近我國沿海通過時,都會在沿岸局部地區產生風暴潮,形成風暴潮災害。

在我國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黃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響,沿岸地區每年都有結冰現象,結冰嚴重的年份則出現冰害。若對這些海洋災害估計不足將會帶來巨大的損失。渤海重疊冰與堆積冰的形成,不但可給結構物以強大的冰壓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動作用,也會給海洋平臺的使用和安全帶來巨大的損害。而冰區溢油的遷移規律及預防和清理技術,至今尚未進行過深入的研究。對近岸大面積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會引起海冰的斷裂,斷裂后冰塊的尺度直接影響其對結構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臺,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錐體的結構型式,冰排對錐體結構的冰荷載及與其的動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決的課題。在海冰力學的研究中,除進行理論分析和數值模擬外,實驗研究也是一個重要的手段。在實驗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凍結模型冰和非凍結模型冰來進行,它們各有其優缺點,發展這兩種技術是海冰力學研究中的一個課題。

我國是一個多地震的國家,海域中時有地震發生。強烈的地震將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設施的主要破壞荷載。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結構物(海洋平臺、鉆井船、人工島、輸油及輸氣管道等)發生破壞,除其直接經濟損失極大外,其次生災害——火災、環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設想。

近年環太平洋地區地震的頻度和強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災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別是抗震防災的基本原理和減震技術措施需要認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響應和振動破壞機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記錄資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發的巨浪共同作用對水中和岸邊建筑物造成的破壞十分嚴重。水工建筑物的這類破壞機理,至今國內外對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試驗條件的限制,國內外對此方面的試驗研究工作開展極少。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個新領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內容將是為解決海洋工程設施抗震措施中的關鍵技術所必需考慮的,如近海環境地震危險性分析,設計地震動參數和頻譜特性,強震海底多維地震動及其空間分布規律,地震波傳播特性及地震動輸入機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慮周圍水介質影響的結構振動破壞機理、振動控制、地震動時頗聯合分析模型和輸入機制、非線性動力分析和動力破壞試驗;核電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臺及地下輸油管線與地基土動力相互作用,碼頭及護岸建筑物地震穩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設計和地震設防標準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長期運行過程中健康狀況逐漸惡化,其損傷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結構的老化、疲勞、超載、內部損傷(裂縫)、地基沉降變形以及環境的物理化學損傷(低溫、凍融、大氣侵蝕)等;其二是設計不周或設計標準偏低,施工質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維護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損傷和事故都將對國民經濟的發展造成重大的影響。

因此,發展以下的一些技術和方法將是十分重要的。如在考慮海洋環境荷載在幅值。時間及方向上的隨機性所導致結構安全的不確定性情況下,對現役海洋工程結構進行健康診斷和評估剩余可靠度的理論;結構健康狀態及損傷檢測的新技術和新方法;結構病害治理用的新材料、新技術和新方法;海洋工程結構在多種復雜海洋環境條件下(風、浪、流、冰、地震等)的可靠度和優化理論研究,設計與建造新型抗災工程結構;研究和設計使海洋工程結構物在設計使用期限內有足夠的安全度,而在退役之后又便于拆除的各種工程措施。

為了及時掌握海洋環境的風云變幻和災害的可能來臨,發展海洋環境及災害的預報技術是非常必要的。為此需要建立以下一些系統,如建立由近海到遠海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預報與預警系統、沿岸防災準備和各類應急處理系統;以主要海域和海岸帶區域經濟發展為背景,進行重點研究,建立數字化的海洋環境信息系統模型與結構;以及建立海岸和近海工程設施防災減災數字信息系統,將海岸和近海工程與網絡技術人算機技術、遙感技術、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相結合,建立數學物理模型,通過多媒體技術,形象化地描述災害成因、發生機理、傳播規律、模擬災害破壞的過程,建成智能化的防災、抗災和減災決策支持系統。

三、海洋工程及海洋環境工程與海洋環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與對策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間,現代海洋空間利用除傳統的港口和海洋運輸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發電站、海洋公園、海上機場、海底隧道和海底倉儲的方向發展。

人們現已在建造或設計海上生產、工作、生活用的各種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海洋結構和海底工程,估計到21世紀,可能出現能容納10萬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國澳門和日本已經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島海上機場。為緩解緊張的陸地資源及減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經于99年8月在東京灣用6塊380米長,60米寬的矩形漂浮鋼板拼裝海上漂浮機場。

由此可見,隨著海洋資源與空間的開發利用,各類海上工程建筑物數量不斷增多、規模日益復雜和龐大,保證這些海上工程設施的安全運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災減災措施將越來越重要。海岸帶和近岸海域是各種動力因素最復雜的地區,但同時又是經濟活動最為發達的地區,海上工程建設如果考慮不當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引發環境災害。工程設施可能破壞原有海岸帶的動態平衡,影響岸灘的沖淤變化。海上回填和疏浚會改變海岸的形態,破壞某些海洋生物賴以生存的棲息地,若對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傾拋處理不當則會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產中的溢油事故將對海洋環境造成極其嚴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設施如果不及時處理也將會逐漸成為海上障礙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災減災的任務是一方面要保證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界海洋災害帶來的報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為造成的海洋環境災害。

隨著人類對海洋資源的不斷開發和利用,海洋環境保護與人類生產實踐活動協調發展日顯重要。如港口開發中的環境問題,主要內容包括:航道、港池開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輸運及其疏浚物拋放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島、超大型浮式結構的環境和生態影響;破波帶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對物質輸運擴散規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灘保護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環境的變遷和海岸演變;海岸演變、防護及開發利用新概念的原則與理論,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動力學、生態學、社會經濟學及與環境關系的綜合分析與協調。

隨著沿海大、中型城市經濟建設的快速發展,城平建設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術,感潮水域污水多點排放漂移擴散研究,天然海灣、人工湖及人工運河的水質交換能力,人工沙灘的保護措施,灘涂圍墾對水域環境的影響等,都將是需要認真解決的問題。

篇9

Abstract:Aiming at the situation our crew manning market faced and the new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hipping market development, this paper starts with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amendment of STCW78/10, finds out the new content of student management in maritime college, analyzes the details one by one, discusses the importance of amendments,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measures should be taken by the student management department.

關鍵詞:修正案 素質 意識 培養

Key words: Amendment Quality Awareness Cultivate

作者簡介:劉佳軍,男,主要從事航海類學生管理與現代輪機管理研究工作。

一、前言

我國是船員教育和培訓大國。據統計,我國擁有 155 萬名船員,數量居世界第一,但持有甲、乙類高級船員適任證書的僅102000余人,持有甲類證書的遠洋船長不足 13000人,遠洋輪機長也同樣不足 12000 人[1]。在國際船員勞務市場中菲律賓占 40%,而我國只占 4%[2]。上述情況一方面說明我國的船員外派市場需要繼續開拓,另一方面也說明我國培養的絕大部分船員的基本素質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要求。從我國現階段的國情來看,在船員基本素質的養成環節中,航海類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是其中的關鍵一環。

2010年6月25日,國際海事組織(IMO)在菲律賓首都馬尼拉召開會議,會議通過了將于2012年1月1日正式生效的《1978年海員培訓、發證和值班標準國際公約》2010年修正案,并將其命名為“馬尼拉修正案”。馬尼拉修正案具體說明了一些船員應具備的基本素質。我國航海類院校的學生管理部門應抓住新公約履約的契機,迅速調整自己的工作思路,修改質量管理體系中相關內容,采取措施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從而為保障船舶安全、保護海洋環境和開拓我國船員勞務外派市場打好基礎。

二、修正案中相關學生管理的內容

馬尼拉修正案在STCW78/95公約的基礎上,根據目前航運形勢發展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這些新增的要求和標準將對航海教育界產生明顯的影響,并在履約后有力的提高我國船員的基本素質。

1.強調船員的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工作技巧的培養

船舶航行作為一項涉及多種條件和因素的綜合性工作,其安全絕不是個人能力保證的,而是依靠全體船員的協調配合。只有充分發揮全體船員的協作能力和有效溝通能力,才能最大程度的保障船舶安全。

此次修訂特別重視船員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工作技巧的培養。第II章船長和甲板部內容新增的適任要求中包括注重領導力和團隊工作技巧的應用(領導力和管理技巧的使用);第Ⅲ章輪機部內容的修改中要求增強領導力和團隊工作技巧的應用,領導力和管理技能的使用等適任能力標準(適用對象分別為操作級和管理級)。

2.要求增強船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

根據資料顯示,船舶所排出的污染物質約占所有海洋污染物質的一半左右,對海洋環境和海洋資源造成巨大的破壞。在近海和江河水道等自凈化能力差的水域,污染物的滯留不但損害船舶和港口停泊設施,甚至可能直接影響沿岸人類的身體健康。因此,可以通過提高船員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來限制和控制污染物的產生和排放,將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損害降低到最低限度。

本次修正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更加重視海員海洋環境保護意識培養。此次修訂在操作級船員的“確保遵守防污染適任能力要求”項下增加了“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培訓要求,在個人安全和社會責任的最低適任標準中增加了“航運對海洋環境的影響、操作性或事故性污染對海洋環境的影響的基本知識和有關海洋環境的復雜性和多樣性的基本知識的培訓要求?!盵3]

3.防止吸毒和酗酒成為強制性規定

早在1856年,法國航海醫學專家Fanssagrives就提出“酒精中毒是海員的麻風病”。[4]酗酒不但對海員的身心健康極為不利,而且極易導致船舶事故的發生。很多海難事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船員酗酒而引起的。至于吸毒對船員健康和航行安全所造成的危害更是廣為人知。

此次修訂將防止酗酒及吸毒的指南修改為強制性規定。要求在履行安全、保安和海洋環境保護職責的船長或其他船員的血液中酒精含量不超過0.05%或者呼吸中的酒精含量不超過0.25mg/L。同時,在防止吸毒和酗酒的指南的細節上,對主管機關、船公司都提出了具體的實施建議,要求公司通過SMS(安全管理體系)對酗酒和吸毒進行有效的控制。

三、學生管理工作的對應措施

根據以上修正案中的相應內容,航海類院校的學生管理部門應對在校生進行針對性教育,并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提高學生的素質,滿足國際航運界的最新要求。

1.培養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力和團隊工作技巧

溝通能力和團隊工作技巧都是在人與人的交流中培養起來的,因此,應該采取多種多樣的形式組織或鼓勵學生與人交流。

(1)加強班級文化建設

大學期間,班級是對學生影響最大的群體,加強班級文化建設,促使班級成員之間彼此關心,互相交流。在遇到困難挫折時,能從班級中獲得幫助和慰藉,在取得成績時,能得到承認和肯定。這種與其他班級成員既競爭又合作的過程,既提高了學生的有效溝通能力又能培養學生的團隊工作技巧。

(2)積極引導學生社團活動

大學常見的學生社團有各種體育協會、辯論協會、演講協會、合唱團等等。這些社團組織一般是學生們基于共同興趣愛好而組建,其成員對群體的情感傾向性較高。引導學生開展積極健康的社團活動,不但可以充分發揮學生主動性、創造性,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而且有助于強化學生的群體意識和提升團隊工作技巧。

2.加強學生海洋環境保護意識的養成。

環保意識一旦養成,將會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對學生起到強大的約束作用。如果在校期間能讓學生養成牢固的海洋環境保護意識,那么將會有助于從源頭上減少船舶對海洋環境的污染。

(1)開動宣傳機器,加強綠色理念宣傳

成立海洋環境保護社團或協會,利用環保展覽、定期舉辦環保講座、專題報告等多種宣傳形式讓學生多方了解海洋環境保護方面的知識,深刻認識海洋環境惡化所造成的嚴重后果。通過宣傳教育,使學生充分認清目前嚴峻的海洋環境保護形勢,從而增強他們保護海洋環境的自覺性和責任心。

(2)引導學生開展海洋環境保護行動

航海類院??衫冒胲娛禄芾淼奶攸c組織學生以多種形式開展與海洋環境保護相關的各項活動,如讓學生在節假日和社會實踐活動期間,通過開展社會調查,了解海洋環境惡化的具體表現,特別是與人們生活密切相關的近洋海水水域的污染情況。活動后組織學生舉辦專題討論會、“環保知識”競賽、承包衛生責任(清理海灘垃圾等)等有意義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受教育得啟迪,促其環保意識的形成。

3.加強關于酗酒、吸毒危害的宣傳

由于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航海類學生極易形成酗酒的習慣,受到的誘惑。教育他們抵制這些不良風氣是項艱巨的任務,但是,成功的教育不僅可以為他們的健康人生打下堅實的基礎,還可以把他們發展成引導良好社會風氣的生力軍。

(1)加強酗酒、吸毒危害相關知識的普及與宣傳

在學生中開展衛生宣教活動,張貼宣傳畫,并以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對酗酒、吸毒的危害、流行現狀,如何抵御酗酒、,船上工作時有關禁止酗酒、吸毒的政策和法律法規等內容。另外可以與醫院和公安部門合作,向學生介紹酗酒和吸毒對人體和社會的危害,同時了解緝毒和打擊犯罪的情況。

(2)加強系列化教育,培養學生防范的意識和能力

酗酒、吸毒的預防教育應納入到學校的愛國主義教育、法制教育等日常的教育軌道中去,通過專家講座、班級大討論等形式開展,并將此作為航海類院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亮點,在學生尚未正式接觸社會時構筑抵御酗酒和吸毒的牢固防線。

四、結束語

我國航海類院校的學生管理部門在根據修正案的要求推進學生管理工作的改革和發展后,必將會更加全面的提高學生素質,滿足國際航運界的巨大需求,為開拓航海類院校學生管理工作的新局面和我國國際航運市場打下堅實基礎。這對我國航運業的發展及整個國民經濟水平的提高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戰略意義。

參考文獻:

[1]陳愛萍. 全國船員培訓工作會議報告 [R]. 大連,2009,09.

[2]顧劍文. 國際船員勞務市場及中國船員勞務外派[J]. 世界海運,2006(1):16-18.

篇10

海島的意義不僅在于島嶼本身的資源,而且還是中國防務體系中的前哨陣地,因此開發海島對加強海洋工程建設,促進海洋科技發展和工農業進步以及國防建設等都具有重大的戰略意義。1988—1995年有關部門進行了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和海島綜合開發試驗,完成了《全國海島綜合調查報告》。1988年4月海南島建省并成立經濟特區,這是中國海洋經濟建設中的重大事件。2003年1月粵(廣東)海(海南島)鐵路正式通車,完善了海南島同雷州半島的綜合運輸體系,促進了海南島的經濟發展。作為中國的第二大島,海南的現代化對保衛和開發中國南海區域具有重大意義。1996年國務委員在第二十四屆世界海洋大會上致辭中說:“人類只有一個地球,我們共享一片海洋,熱愛海洋就是熱愛人類自身,保護海洋就是保護人類的未來。”因此“,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海洋資源與環境的保護工作,在大力推進海洋經濟的同時,積極探索在開發中保護,在保護中開發的發展模式,為解決海洋資源與環境問題進行了不懈努力,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币皇侵匾晫Q笪廴镜恼{查和監測,初步建立了由近海到遠海、多部門合作的海洋環境及災害觀測網絡和預報、警報系統。二是加強海洋環境保護的立法工作,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等一系列海洋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和規章制度。三是制訂海洋環保規劃,中國先后制訂了《全國海洋環保“九五”(1996—2000年)計劃和2010年長遠規劃》、《渤海碧海行動計劃》和《海洋生態建設與環境保護規劃》。四是開展了對海洋污染的整治,國家遵照“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和“誰開發,誰保護;誰污染,誰治理”的方針,對不符合標準的沿海的廠礦企業限期達標,否則令其搬遷、停產或關閉。五是建立海洋自然保護區,中國目前已建立各種類型的海洋自然保護區59個、海洋特別保護區2個,為保護典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作出了貢獻。

曾強調:“我們一定要從戰略的高度認識海洋,增強全民族的海洋意識?!甭摵蠂鴮?998年確定為“國際海洋年”,對此中國政府十分重視,確定了“迎接海洋世紀,共鑄藍色輝煌”的主題,組織了有史以來以海洋為主題的最大規模的公眾宣傳活動。2005年是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中央有關部門下達文件,由交通部牽頭成立籌委會,以“熱愛祖國,睦鄰友好,科學航?!睘橹黝}開展籌備活動。2005年7月11日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紀念大會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出會的國務院副總理黃菊指出:中國既是陸上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大力發展海洋事業,對于保障國家安全、維護權益、保護資源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經國務院批準,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即鄭和下西洋紀念日作為中國的“航海日”,同時也作為“世界海事日”在中國的實施日期。通過“宣傳鄭和、學習鄭和、弘揚鄭和”的一系列活動,對全國人民進行了一次海洋觀的普及教育,極大地提高了全民族的海洋意識,為海洋經濟發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改革開放以來,雖然中國海洋經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總的來看中國海洋經濟尚處于起步階段,底子薄,在總體上落后于發達國家。而且中國在走向海洋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2012年國際上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不斷提醒我們:在國際海權競爭激烈、海上安全形勢不容樂觀、近海生態環境頻遭污染的背景下,制訂和實施國家海洋發展戰略仍需全方位、多視角的審慎思考。因此今后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努力貫徹黨的十精神,促進中國海洋經濟全面、快速、健康、和諧、持續發展。

第一,要進一步完善海洋經濟管理。一是要加快轉換海洋經濟發展體制,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導向作用,合理配置資源,提高海洋產業的效益。二是要建立健全海洋經濟管理法規,依靠政策、法規、金融利稅等有效手段加強管理,以便貫徹執行國家發展海洋經濟的戰略部署和規劃。三是要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自覺服從和顧全發展海洋經濟的大局,遵循國家統一的海洋政策,并正確運用國家賦予的權力調節好沿海地區及相關內陸地區的經濟活動,促進海洋領域的社會與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第二,要努力發展重點海洋產業,以點帶面,加快海洋經濟發展速度和提高效益。一是要扶持海洋高科技產業,并以其為龍頭,形成海洋產業的中堅力量,帶動海洋經濟的全面發展。二是要將提高效益放在首位,走科技興海之路,重視海洋科技成果的商品化、產業化。三是要積極應用高新技術來改造傳統海洋產業,以促進海洋經濟的快速發展。四是提高海洋資源的利用率,并積極探索新的可開發資源,特別是要重視中、遠海資源的開發。

第三,要促進海洋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升級,使海洋產業群不斷增值擴大。一是要大力加強海洋第一產業(包括海洋漁業和灘涂種植業等)。二是要調整、提高第二產業(包括海鹽和鹽化工業、海洋油氣業、海濱砂礦業、船舶制造業、海水直接利用業和深海采礦業等)。三是要努力發展第三產業(包括海洋交通運輸業、海洋旅游業和海洋服務業等)。四是要積極支持新興海洋產業和未來海洋產業的發展(包括海洋生物開發產業、海洋能利用業等),使之在海洋產業結構中的比重有明顯的提高。在此基礎上,要促進海洋產業結構逐步優化,綜合協調發展,并形成大的海洋產業群和重要的海洋基地。

第四,要調整海洋經濟開發的順序。鑒于目前世界和中國周邊海洋權益的激烈爭奪,為了盡力保存國內資源,確保能源持續供應的可靠性,必須改變過去“先沿海,后海上”“、由近及遠,梯次推進”的開發順序,而應調整為:先海上,后陸上;先遠海,后近海;先海外,后國內。

第五,要加強海洋服務業的保障作用。海洋經濟發展受到海洋自然條件限制很大,因此發展海洋氣象業、海洋保險業、海洋救撈業、海洋金融業等海洋服務業非常重要,特別是要加強海洋觀測、預報、預警和防災、減災工作,以減輕海洋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

第六,要大力開展在海洋經濟方面的國際合作。海洋經濟是與國際經濟聯系非常緊密的領域,在海洋石油業、海洋采礦業、遠洋漁業、遠洋運輸業、造船業等方面必須積極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引進和吸收發達國家資金、技術和先進管理經驗,以提高競爭力,實現跳躍式發展。

第七,要保證海洋資源的可持續開發利用。一是要防止酷漁亂捕破壞資源,改進捕撈技術和方法,為海洋捕撈業的持續發展提供資源基礎。二是要建立各種海洋環境保護區,保護好海洋物種和生態系統,為海洋農牧化的大規模發展創造條件。三是要擴大海洋油氣資源勘探區域,發現新的油氣資源。四是要堅持深水港灣必須深水深用的原則,以便用于不同規模的港口建設。五是一切適宜于旅游娛樂的岸線、海灘、浴場和水域,都要預留下來,以保證海上旅游娛樂業快速發展的需要。六是要促進沿海島嶼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把沿海島嶼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與整個國民經濟建設和沿海地區的可持續發展結合起來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