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化設計策略范文

時間:2023-11-22 17:56:09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綠化設計策略,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綠化設計策略

篇1

關鍵詞:城市綠化;景觀設計重要性;設計策略

中圖分類號: TU984 文獻標識碼: A

我國城市居民生活質量、品味及環保意識已經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而逐漸提高,基于城市綠化下的景觀設計,其重要性和涉及策略越來越受到社會廣泛關注,這不僅是因為可以為人們提供更舒適健康自然的生活居住空間,還因為我國城市綠化過程離不開景觀設計,這是改善城市生活環境和促進生態自然環境平衡的重要途徑。文章以城市綠化為主要出發點,對城市綠化下的景觀設計重要性和設計策略進行了主要研究。

1、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現狀

在我國目前城市綠化過程中,并未明顯體現出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和表現力,綠化形式以在城市街道兩旁搭建花園和綠化帶,種植各種凈化空氣的花草樹木等為主要內容。這種單一性的景觀設計并未及時跟進城市綠化的速度,不能滿足人們對城市綠化和保護生態環境的需求。此外,還存在著綠化面積覆蓋面較小,并未進行系統全面的景觀設計,這種景觀設計的觀賞性并未充分表達出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內容,只是對城市中的個別景觀進行了加強設計,不能有效促進城市綠化進程。

2、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應堅持的原則

1)經濟性原則。基于城市綠化下的景觀設計首先應堅持經濟性的原則,這是指要堅持良好的城市綠化環境要與經濟性和成本控制的景觀設計相統一,一方面要營造出優質的城市綠化景觀效果,另一方面還要對景觀設計的經濟性和適用性進行考慮。

2)協調性原則。堅持協調性原則是指在城市綠化的景觀設計中,要因地制宜的進行合理布局,要突出城市景觀設計整體的協調,還要突出周圍建筑空間與景觀設計相協調從而實現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協調性和自然性。

3、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

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體現在不僅可以在城市環境與空間當中融入自然綠色景觀,為人們創造了最大限度親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機會,還體現出城市綠化新穎和別致的藝術品味,讓城市的整體形象得以提升,其重要性的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體現出了生態適用性?;诔鞘芯G化下的景觀設計的重要作用,首先是體現出了生態適用性,生態適用性是指景觀設計在城市綠化下,其設計和配置過程充分考慮到了各種植物的抗性和耐性,北方城市在景觀設計中,對深根性本地植物進行了合理配置,且對各種植物之間的關系還能較好處理。生態適用性的另一重要性是對自然界的群落結構進行了模仿,然后將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協調統一,并且形成了多層次和復合型結構的人工植物群落,最終使城市綠化獲得了長期的優質綠化效果。

2)景觀設計體現出了季節性綠化?;诔鞘芯G化下的景觀設計,另一個重要性的體現是為了使城市景觀再現出自然生態綠色,并且可生成豐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空間。城市綠化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對不同植物間的季相特征進行了充分考慮,而且使景觀配置中的植物盡量達到了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綠化要求,使春夏秋冬四季,分別出現了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碩果累累和枝干遒勁的綠化效果,這種季節性綠化的重要性為城市中的良好時序景觀的呈現,創造了有利條件。此外,景觀設計中體現的季節性綠化,還表現出深入了解了植物的四季景觀表現和生長發育規律,而且還依據于各種綠化植物在季相的色彩變化情況,搭配種植了不同花期的綠化植物,這種設計能夠使城市在不同季節都可以觀賞到自然景象,進一步體現出了城市綠化的和諧美和自然生態美。

3)提高了城市綠化率。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另一重要體現,是提高了城市綠化率。這是指城市綠化景觀設計在整體城市綠化布局中,為了更好的體現出城市的自然性和生態環保性,采取了不同的植被種植方法,比如一般會選擇對稱性的植物種植在城市街道花園中,最大限度的合理利用花園空間,種植不同類型的花草樹木,這種極具觀賞性的設計方式,能更好的利用空間資源和土地資源,從而最大限度提高成立綠化率和城市綠化覆蓋面積。

4、城市綠化下的景觀設計策略

文章本部分所探討的城市綠化下的景觀設計策略,主要從城市道路綠化景觀設計策略和城市小區綠化下餓景觀策略進行分析。

4.1城市道路綠化下的景觀設計策略

1)功能設計。因為我國城市每條道路的不同性質會造成每條道路的綠化功能有所差異,因此在對道路綠化進行景觀設計時,側重點也會不一樣。比如在對高速公路進行綠化設計時,要考慮到安全與防護為主的主要內容,進而重點考慮車輛的行駛速度和植物的尺度之間是否相協調;而對城市生活性道路的景觀設計,應從靜態角度去考慮通過綠化植物的運用,是否會營造出具有自然特色的綠化效果。

2)整體性設計。整體性設計是指要從城市整體對其道路綠化進行景觀設計,這樣可以充分表現出城市的個性與良好形象,這是區別于其他城市的重要標志,再者城市整體特征的形成,還包括各條道路所對應的文化與歷史,因此,在對其進行景觀設計時,要考慮到城市整體性,要從整體連續性的角度出發尋求差異,并最終達到城市整體綠化協調統一的良好效果。

3)連續性設計。連續性設計是指進行城市道路綠化的景觀設計時,還要以道路本身為出發角度,考慮到道路作為一個整體,進而統一進行綠化建設。此外,對于城市道路兩側的景觀設計,要考慮到道路與周邊街道景觀,自然景觀等是一個構成系統,在景觀設計的時候要注重道路與周圍環境做到相互適應和相互補充。

4.2城市小區綠化下的景觀設計策略

1)植物景觀設計。在對城市小區綠化進行景觀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到城市小區植物再現自然生態的目的,并且可生成豐富多彩和配置合理的城市小區居住空間。城市小區綠化在景觀設計的過程中,對不同植物間的季相特征還要進行充分考慮,特別景觀配置中的植物,要盡量達到三季有花和四季常青的綠化標準要求,使城市小區春夏秋冬四季,分別達到繁花似錦,綠樹成蔭,碩果累累和枝干遒勁的綠化效果。

2)建筑景觀與綠化景觀的協調統一。在我國現代小區中,構建整體景觀各種要素的主體還包括各類建筑物,這是因為不同建筑物能帶給人們不同的視覺刺激,還能進一步反映出城市小區景觀的獨具特色的特點。所以,要求在城市小區綠化的景觀設計中,注重建筑景觀與綠化景觀的協調統一,因為小區建筑景觀設計一般以造型優美和色彩協調與比例得當為總體追求,這與綠色景觀設計在不同程度上不謀而合,所以,小區綠色景觀設計可以對原有地形與地貌,進行充分利用,這不僅會使城市小區建筑物錯落有致和藝術性,還是小區景觀綠化極富觀賞性,最終實現城市小區建筑與綠化景觀的協調統一。

5.結語

隨著我國環境友好型和資源節約型戰略的提出,人們的環保意識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識有了很大提高,另外對城市居住空間與居住環境,城市生態環境和城市綠化建設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诖?,我國城市綠化的景觀設計,要深入了解城市綠化與景觀設計二者之間相互促進的關系,全面掌握城市綠化下景觀設計的重要性,并對景觀設計策略進行深入研究,這樣,才能加快我國城市綠化速度,才能提高我國城市綠化率和覆蓋面積,最終為人們創造了最大限度親近自然和享受自然的機會,讓城市的整體形象得以提升。

參考文獻:

篇2

關鍵詞:LEED-ND;綠色社區;規劃策略

中圖分類號:TU984.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422(2013)07-0096-03

1.引言

面對環境與氣候、能源與資源、人口增長等諸多問題的挑戰。改變傳統的發展模式,促進生態文明轉型,成為世界各國政府的共識。我國“十二五”規劃中的綠色發展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最新的表達方式。作為城市基本單元的城市社區,提供了加入可持續城市建設的有效平臺。綠色社區是實踐綠色城市以及綠色發展模式的基本物質載體,更具有可操作性和現實意義,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過程中發揮積極作用。

2.關于綠色社區

綠色社區是以可持續發展思想為指導,作為綠色城市建設的基本功能單元之一,是以促進人與自然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應用現代科學技術與規劃方法,統籌布置社區內外的物質空間環境,實現最高效、最少量、最低影響地使用資源和能源,營造出一種集約、低碳、健康、舒適、和諧人性化的聚居環境。綠色社區具有低的環境;中擊性、資源和能源消耗性,同時具有良好的自然環境親和性、人居環境的舒適性、經濟的高效性以及社會和諧性等特征。

美國、德國、挪威、瑞典等國外綠色社區規劃建設取得了一定經驗,而我國綠色社區建設起步較晚,且多以環保為主要內容,從政府、開發商、公眾到專業人員、技術等都存在諸多問題,表現為概念理解的片面性、參與對象的單一性、操作運營的逐利性等。就規劃設計而言,多數方案力求通過配備綠色硬件躍然而出,實則管中窺豹。究其緣由,我國尚未形成一套完善的綠色社區規劃指導系統,導致綠色社區建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本文試圖通過吸取當下研究較為成熟,國際認可度較高的LEED評價系統下的LEED-ND來提出綠色社區規劃設計策略。

3.LEED-ND引導下的綠色社區規劃設計初探

3.1LEED-ND理論簡介

LEED-ND(LEED for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誕生于美國因長達百年的城市蔓延而導致的土地浪費、生態破壞、能源消耗、人際關系解體以及近年來氣候變化等問題。LEED-ND是由美國綠色建筑委員會、美國新城市主義協會以及美國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三大團體共同開發的面向社區層面規劃設計的可持續發展評估體系,集合了精明增長理論(Smart Growth)、新城市主義理論(New Urbanism)及綠色建筑和基礎設施理論(Green Building&Infrastructure)等三大綠色社區規劃設計及發展原則。

LEED-ND評價體系由五大類指標構成,分別是精明選址與社區聯通性(Smart Location and Linkage)、社區規劃與布局(Neighborhood Pattern and Design)、綠色建筑與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 and Buildings)、創新設計以及地區特色(1nnovation and Design Process,Regional Priority Credit)(圖1)。美國越來越多的開發項目借以LEED-ND的指導,以求提高開發項目的整體品質,使得新的理論思想在整個規劃體系中逐漸深入,同時自下而上動態地完善理論的發展。

然而,中美兩國在城市建設機制以及基本國情上都存在巨大差異,LEED-ND不能直接用于我國,但是從理論系統更新、規劃技術完善、實施手段創新等方面給予我國綠色社區規劃設計相關的借鑒經驗。筆者從最為直接的規劃設計方面總結了以下幾點綠色社區規劃設計策略。

3.2綠色社區規劃設計策略

3.2.1選址——綠色社區場地甄別選擇

優先開發建設的場地歸納為三種類型:先前開發型場地(Previously Developed Site)、城市空置型場地(1nfill Site)、臨近建成區型場地(Adjacent Site)(圖2)。這些類型的場地能夠充分利用周邊及城市已有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減少項目的建設及運營成本,也更易于融入原有的城市肌理。

3.2.2構架——綠色社區用地功能布局

綠色社區作為綠色低碳城市的子系統,應融合到城市空間結構從分散布局向集中公交走廊式布局的轉型中,形成各城市片區以交通樞紐為中心,由公共交通網絡連接起來的城市網絡嵌套結構(圖3)。通過空間整合與鼓勵社區內外部各種產業多樣化發展,打破僵化的現代主義功能分區。在控制性規劃層級中,除必須單獨設置的用地外,提倡其他用地進行不同程度的功能混合及立體化的空間利用,縮短工作、學習、休閑、服務和居住地間的路程,實現以短路徑出行為主,從而降低能量消耗、減少污染物排放,同時提高了城市運行效率和塑造了城市生活的魅力。

3.2.3控形——綠色社區空間形態控制

為鼓勵公眾采用步行或自行車的交通模式,街區尺度應滿足人性化要求,避免形成以機動車出行為基本尺度的大街區,并與城市道路網布局結合考慮。根據國內研究,居住功能為主的街區規模一般以200m×200m左右為宜,對于步行速度(4-5km/h)較為合適。但僅以道路密度作為衡量地塊大小的標準不太完善,還需考略公共交通使用的便利度。建立基于步行和自行車尺度的公交導向街區(TOD),在公共交通站點周邊適當地提高容積率和建筑密度,進行緊湊式的開發建設,能夠節約土地,并有效地控制街區規模和形態。

3.2.4擇徑——綠色社區交通系統構架

從某種程度上,交通系統的布局體現了一個城市的空間形態結構及土地開發模式,只有綠色的交通系統作為基礎才能構建綠色城市及社區。鑒于我國小汽車使用的增長速度,我國交通出行模式急需轉變,具體為:POD>BOD>TOD>XOD>COD,即步行交通優先于自行車交通,再來倡導公共交通發展,其次再考慮結合步行、自行車的公共交通發展和小汽車交通發展。在社區規劃設計人性化的交通服務設施(智能化的自行車存放點等),鼓勵采用步行/自行車+公交樞紐的服務方式,擴大公交樞紐的服務半徑,從而節約高等級公共交通設施的建造,以較經濟的公交設施服務更廣大的區域(圖4)。

3.2.5配器——綠色社區公共服務設施配置

要求人們機械地按照規定的公共服務設施服務半徑進行使用是不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規劃的地方設施不可能完全滿足居民多樣化的需求。綠色社區規劃中突破傳統“干人指標”對配套服務設施的要求,充分分析社區性質、居民構成、社區規模,考慮市場規律、兼顧社會公平和就地平衡等原則“量體裁衣”式地配置服務設施。為了實現服務設施的有效利用,需要在綠色社區與公共服務設施之間創建良好便捷的聯系路徑。因此,基于如步行、自行車交通等綠色交通出行方式基礎上的公共服務設施布局尤為重要。在公共服務設施布點規劃時,應考慮到居民與不同服務設施的心理出行距離及聯系的可能性(圖5),以已形成的、認同度高的、相對集中的服務設施區域為基礎,延展布置各種等級規模的綠色社區及其他服務設施。

3.2.6增綠——綠色社區開敞綠地空間設計

綠色社區開敞綠地規劃注重社區的自然生態,遵循生態優先原則,在社區規劃設計中與其他子項目處于同等地位,甚至優先于其他建設工程。構建多樣性的景觀,對社區整體空間進行生態合理配置。構筑綠色鄰里模式,作為城市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保留與利用場地內原有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創建生態協調區,保留、修復自然生態系統,維護自然演進過程。采用“立體綠化”,選擇攀援植物及其它植物栽植并依附或鋪貼于各種構筑物及其它空間結構上,包括立交橋、建筑墻面、坡面、河道堤岸、屋頂、門庭、花架、棚架、陽臺、廊、柱、柵欄、枯樹及各種景觀小品與建筑設施上,通過人工改造和生態要素的添加與優化,改善綠色社區內的小氣候。

3.2.7筑體——綠色建筑與街道界面

推行綠色建筑及技術,因地制宜地設計建筑,減少土方量,考慮自然地形和氣候條件,注重建筑的朝向、采光、通風等,通過這些最基本設計手法,減少人工照明和通風的能源消耗。此外,可采取一些積極的技術和設備來達到綠色建筑的要求,如太陽能集熱裝置、水處理和回收利用裝置、綠色屋頂,采用保溫隔熱、隔音、防輻射等新型建筑材料和技術,如低能耗Low-E玻璃等。通過對街道空間的高寬比、沿街建筑立面、界面連續度、窗墻尺度等的設計可以創造宜人的街道空間,豐富街道的內容,提升街道魅力,從而吸引更多的人采用步行的方式出行,減少機動車廢氣的排放,同時通過步行起到鍛煉居民身體的作用。

3.2.8節源——資源及能源管理規劃

綠色社區要對資源進行可持續的利用,其中水資源的可持續的利用可通過控制水量需求、雨水收集、廢水處理再利用等方式實現。減少對礦物燃料的依賴,逐漸采用可持續的能源消費模式,推廣太陽能、地熱能、風能等綠色可持續能源,并通過技術和設備改進,提高能源的效率。

篇3

關鍵詞:房地產;住宅;園林景觀;設計問題;策略

小區居住環境即小區景觀,幽靜美麗的環境是住戶對居住小區的基本要求,是住戶的戶外活動空間?!熬诱邇炂湮荨庇幸嫔硇慕】档木G色住宅,優美的園林綠化環境已成為住宅小區最基本的要素,它可以增進人們的視覺舒適感,滿足居民對室內外空間的需求,同時它又是房地產開發商是否能夠經營成功的一個重要因素。

1 房地產住宅園林景觀設計理念

1.1 體現地方特色,因地制宜

景觀設計要充分體現地方特征和基地的自然特色。我國幅員遼闊,自然區域和文化地域的特征相去甚遠,小區景觀設計要把握這些特點,營造出富有地方特色的環境,同時小區景觀應充分利用區內的地形地貌特點,塑造出富有創意和個性的景觀空間。自然環境是景觀綠化的基礎,在小區規劃中要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地貌、山水環境、氣候特征,對地勢的利用、水系的改造、樹木的保留要因勢利導,創造具有特色的環境空間。

1.2 人性化的設計

在外部空間景觀設計中,體現人性化的設計原則,還表現為滿足居民的心理需求,為此將外部空間景觀環境塑造成具有濃郁居住氣息的家園,使居民感到安全、溫馨及舒適,產生歸屬感,被居民所認同。人性化設計原則即想居民之所想,造居民之所需。在設計開始前,應對整個居住區進行朝向和風向分析,以利于組織好小區的風道。在景觀規劃階段需考慮到向陽面和背陽面的處理,人們在冬天需要充足的日照,而在夏天又需要相對的遮陽,還有提供和設置娛樂交流的場所。

1.3強化環境設計的層次感和圍合感

層次感是評價小區環境設計好壞的重要標準,住區景觀設計應提供各級私密空間,并且各層次之間應有平緩的過渡。住區中公私動靜變化細致,應努力營造一個“圍而不閉,疏而不透”的空間氛圍。實踐表明:同單靠建筑的圍合相比,利用景觀手法進行圍合不但行之有效,而且事半功倍;另一方面,圍合感的塑造應與空間性質的不同而細致地變化。一般說來,公共空間(入口廣場、休息廣場、主題景觀、觀賞草坪)的設計線條動感且顏色艷麗,強調太陽光的照射、舞臺暗示,體現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樂趣。隱秘空間(人戶門廳、宅前綠化、聯排私院、屋頂露臺)的設計則側重靜謐和私密的感受,需強調陰影、構造的細節,采用導熱率低的材料以及必要的視線遮避。

1.4 注重生態化設計

生態設計的思想應自始至終貫穿于環境設計的全過程。生態性原則是根據科學家錢學森提出的“山水城市”的構想,使外部空間景觀生態化的一種思維方式。回歸自然、親近自然是人的本性,通過引入自然界的山、水與綠化,模擬出自然風光,使住區景觀環境生態化,讓人們感受自然生態之美。正如美國景觀學者西蒙德所說:應該把自然(山、峽谷、陽光、水、植物和空氣)帶進集中計劃領域,細心而系統地把建筑置于群山之內、河谷之畔,并于風景之中”。

2 房地產住宅景觀綠化設計問題分析

2.1 綠化設計中忽略以人為本

居住區的建設最主要的并不在于選用頂級的建材,最好的配套設備,最時尚的設計風格,而在于它能否給人們提供一個很方便的居住環境,能否給居民一個徹底放松,完全舒適的家,能否提供讓住戶感到舒暢的人性空間。

2.2 軟質景觀與硬質景觀出現不平衡現象

各類園林植物是園林綠化中有生命的主要造園和造景要素,它們以其特有的色、香、姿、韻和多姿多彩的布置形式,不但改善了生態環境,裝點著人們的生活,而且提高了人們美化環境的意識,不但取得最佳的環境效益和視覺效果,而且獲得不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但在實際中,許多園林工作者或決策人員的園林植物造景意識不強,在相對狹窄和零碎的綠化空間里,不是以植物造景為主,而是硬生生的加上亭臺樓閣,假山疊石等無生命的景觀,使原本不平衡的軟質景觀和硬質景觀的比例更加失衡。他們沒有從保護環境、改善生態的角度對植物進行合理的配置和造景設計,沒有考慮城市綠色空間應具有的多樣化功能而只是注重美觀和造價,以求較高的取費標準,注重硬質景觀在圖紙上的豐富表現,以求迎合房地產商的求快、求新、求超越的心態。片面追求硬質景觀,使人們所期望的自然環境和寧靜愜意的居住區氛圍不能得到充分體現,這樣是不能創造出令人滿意的園林景觀的,應該加以注意。

2.3園林植物配置不合理

有些設計師為了迎合開發商追求壯觀視覺效果的心態,在居住區進行植物配置時,往往忽視當地的地理、氣候條件,在大面積的草坪上零散點綴少量的喬木和灌木,不能形成喬、灌、草復層結構植物群落和生態循環鏈。殊不知大面積草坪的維護費用遠高于一般樹木,而其生態效益卻比樹木要差得多。有的開發商為追求新異,不顧植物生長習性,大量選用造型獨特的外地植物。

2.4對園林雕塑小品的運用不當

園林雕塑小品的使用在居住區內很普遍,在小區綠化中,如果合理地設置一些園林雕塑小品,往往能起到點綴和組織空間,烘托主題、意境的作用。但是在一些居住區內經常看到園林小品使用不當,或者排成一行似展覽會,沒有主次節奏或者與環境格調不一致,造成人們心理上的割裂感,或者粗制濫造,沒有觀賞價值的意境美。我們在設計小品時,一定要從題材、質感、質量、姿態、擺放位置等方面推敲,尤其在園林雕塑小品的取意上要下功夫。

3 改善房地產住宅景觀綠化設計的對策

3.1統一規劃與布置綠化景觀

住宅區綠地種類多,規模不一,功能各異。在進行房地產綠化景觀設計時,應在統一考慮小區整體風貌的前提下,根據使用功能要求,科學協調布置綠化景觀,以形成一個完整的綠化景觀系統。設計盡量做到人性化,步移景異,建設富有觀賞性和實用性的居住區園林綠化景觀。如:1)開拓墻面垂直綠化,走立體綠化之路;2)營造屋頂花園,開辟綠化新空間;3)充分利用空間,大力發展陽臺和棚架綠化。

3.2 合理地選擇植物品種及配植

對房地產園林景觀植物設計時,應充分了解各種植物的特性之后再進行品種選擇和搭配。品種選擇要考慮植物色彩、花果期及時序,常綠樹、落葉樹,喬木、灌木,速生、慢生等因素。植物配植要有層次感,喬、灌、草的配植要考慮植物的生態習性和居住區布局要求,合理配植高、中、低植物,宜將修剪整潔的植物配植在邊際或,以構成多層次種植結構。另外,鄉土樹種有著很強的生命力,抗病蟲害能力強,養護成本低,因此在選擇上應優先考慮。通過配植,能夠達到較好的景觀效果,創造出“春花、夏蔭、秋實、冬青”的四季景觀。

3.3 因地制宜,合理利用

因地制宜是一些發展商和設計者進行居住區園林綠化設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則。適地造林,借景于情才是園林景觀的精華。合理利用就是要最大限度的利用原有地形地貌,少動土方,并適當保留原有的樹木,這樣可以減少投入,降低維護成本,并且顯得真切自然。自然起伏多變的地形比人工堆砌的平面整潔的地形要更貼近自然,更令人感到輕松,因此,有時保存現有的景致更能起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實際運用中,還可適當選用一些適應性強,觀賞價值高的外地樹種,以改善小區的植物種植結構,促進整體和諧統一。

3.4 園林景觀要與文化相結合

提倡多元化,創作出真正符合小區文化背景和氛圍的景觀表現。文化生活區、兒童活動區、老年人活動區等特色功能區要體現出不同的特點,真正意義上的融合進生活的元素。比如,萬科集團在研究新“土樓”住宅的可行性和特色,用創新的語言來表達“土樓”的鄉土文化。

4 結束語

總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各地居住小區用地不斷增加,居民的生活質量不再局限于房子的檔次與質量,他們對戶外環境質量的要求逐漸提高。居住小區景觀設計的優劣,將直接關系到居住區環境的好壞。能夠居住在綠色生態住宅小區里成為每個城市人的夢想。在小區景觀設計中應本著“以人為本、生態設計”的思想,充分利用小區內的有限空間,實施綠化、造景,力求營造“綠樹成蔭、花木扶疏、鳥語花香、緩坡清流、陽光草坪、生機盎然”的居住環境。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城區園林;綠化建設;現狀;可持續發展策略

1 城區園林綠化建設現狀

1.1 防護綠地幾乎空白

在我國的城區園林綠化建設中,對垃圾消納場防護綠帶和城市污水處理廠防護綠帶建設較少,城市組團隔離帶、鐵路綠色隔離帶、高度公路隔離帶以及城市高壓走廊綠帶等建設都未得到有效保證。

1.2 附屬綠色新舊發展不均衡

不管是我國的市級園林式單位,還是省級園林式單位,綠化建設的發展速度都較緩慢,很多單位對園林綠化建設都不予以一定的重視。在園林綠化的建設過程中,種植的喬木數量過少,不能形成一定的規模。

1.3 灌木品種運用過于集中,立體綠化運用遠遠不夠

城區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過于集中種植灌木,我國很多優良的樹種都沒有進行有效地利用。另外,種植的密度過于緊密,杜鵑花、紅枳木、小葉梔子等大范圍種植。城市在進行綠化建設中,因物種的生產和養護成本,缺乏對時令花草的應用,持有欣賞價值的花草也較缺乏。種植的品種過于稀少,藤木植物幾乎被人們所忽略,有一些城市進行藤木植物的種植,但是,僅僅涉及到了紫藤和爬山虎2種。

1.4 城區綠線管理

破壞城市綠化行為打擊不力,城市規劃的綠地被很多的企業所侵占,很多綠地公園被企業進行廣場、大廈的建設,導致城市綠地建設遭受到了嚴重破壞。高速公路隔離帶、鐵路綠化隔離帶等進行所謂的“合理”建設,與原本的“留山水風光、建現代新城”的理念相違背。另外,我國關于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體制和制度存在的一些缺陷和漏洞,制定措施的控制力度和管理力度較弱,對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作用力較小。

2 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策略

2.1 加大投入力度,轉變綠化思路

在每年的植樹節,人們都會開展植樹活動,進行樹木的種植,雖然增加了種植的規模,但還是不能促進城市園林綠化建設的發展。城市園林綠化建設過程中,種植的樹種種類較少,樹木多數為樹苗,開展的綠化項目較多,綠化的部位也相對集中。在建設過程中,要加強種植樹種的多樣性,將城市的生態安全和生態平衡進行有效地維護,把人們的居住環境進行適當的改善。在建設過程中,將種植的樹種進行合理的分配,將種植的數量進行合理的限定,實現種植樹種的多元化。在種植時,應對種植的土壤、水分、陽光等進行合理的分析,根據種植條件進行樹種的有效種植,盡可能進行多元化的搭配。在過去的城市園林建設中,人們都采用“以草坪為主,喬灌花為輔”的種植模式。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以往的種植模式已不能滿足現在園林發展的要求,在這樣的形式之下,人們就要建立一種新的種植模式,“喬木為主,灌木花草為輔”,這種種植模式不僅可以減少草木的生產費用和養護費用,還能將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予以充分地發揮,調節城市的氣候,為人們的生活和工作創造清新的環境。

2.2 強化建管力度,豐富園林景觀

在城市園林的綠化建設中,很多城市為了建設的方便性,進行了城市公園的改造,但是,在建設過程中,因管養力度的不到位,導致對公園的建設進行了破壞。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就要進行基礎設施、綠化建設,加強城市周邊的綠化建設,在過去的園林建設中,很多樹種都遭受到了病蟲害的侵害,所以,在種植后,要安排專業人員進行樹種的養護,為樹種的健康成為提供有效保證。

2.3 開拓綠化空間,提高綠化水平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空間被大多數的建筑物所侵占,要想將城市的綠地予以一定程度的增加,就必須加強對綠化空間的挖掘。在此之后,加大對住宅小區的綠化建設和單位的綠地建設,在條件允許之下,還可以進行立體綠化的建設。在建設的過程中,構建“園林式單位”、“園林小區”的活動主題,將城市的綠化水平和綠化率進行提高,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一個清新閑適的環境。

2.4 合理選擇行道樹,形成較穩定的城市森林群落

在城區園林綠化建設中,行道樹的建設是非常重要的,行道樹主要存在于城鄉公路兩側、人行道綠帶等,行道樹的種植條件及其惡劣,受煙塵和氣體污染非常嚴重。因生存于人行道綠帶之中,經常遭受到人為破壞,很多行道樹的成長還受到建筑物的庇蔭,對行道樹的生長造成了重大影響。所以,在種植行道樹時,盡可能多地選擇成長較快、抗污染能力強、生命力強,容易管理的樹種。

參考文獻

篇5

關鍵詞:校園綠化;綠化設計;原則;策略

1 新時期背景下校園綠化設計應遵循的原則

1.1 生態性

為營造和諧的校園環境和良好的學習氛圍,在校園綠化設計中首先就應堅持生態性的基本原則,即在校園環境設計和整體布局過程中,并注重保護和利用已有的生態要素,并從多方面應用生態設計技術的一項基本原則。

1.2 文化性

校園是學生學習和教師教書育人的重要場所,所開展的工作無不蘊含著文化元素,因而在校園綠化設計中,應充分融入文化元素,彰顯校園文化特色,突出校園文化品質,并將地域文化和歷史文化與校園文化進行有機結合,才能更好地體現校園綠化設計的文化性。

1.3 經濟性

我們黨一直保持著節約光榮、浪費可恥的光榮傳統,尤其是隨著我國兩會的召開,全國上下大行節約之風,因而作為新時期背景下的綠化設計人員,也應緊跟時展的潮流,在校園綠化設計中充分考慮經濟型,確保校園綠化綜合效益得到最大化的發揮,各項建設得到有效的協調,才能更好地節約資金。

2 校園綠化設計策略探究

2.1 校園綠化設計原理的分析

為了更好地開展校園綠化設計工作,作為綠化設計人員,必須確保整個綠化設計工的系統性,這就需要對校園綠化設計原理進行分析,一般來說,校園綠化設計系統應包括“點”、“線”、“面”三方面元素。

所謂“點”,就是景點,如教學區、生活區、科研區以及中心綠地和休閑等空間環境進行親切精致的綠化設計,確保整體與校園綠化風格的協調一致性。所謂“線”,主要是順著學校道路的兩邊的綠化帶和行道樹,營造出形象性強和觀賞價值高的綠化氛圍,從空間上形成縱深層次綠化的滲透。所謂“面”,主要是指綠地,即盡可能的保留學校的綠地,并對其綠化空間的層次性進行不斷綠化,以多層次的空間為學生和教師的學習與交流、休閑與娛樂提供便利,以營造的綠化環境彰顯校園文化氣息和魅力。

2.2 校園綠化設計

2.2.1 校園出入口的綠化設計策略探析。校園出入口的綠化設計,尤其校園大門是給人們對校園樹立印象的重點區域,因而針對當前很多校園大門設計的單調和缺乏活力的現狀,作為設計人員,在設計過程中,應確保設計始終與校園特征相符合,對于各出入口的行人和車輛進出的地方,應具有明顯的標志,并在各出入后設置常綠灌木、開花植物等對其進行點綴和裝飾,從而形成生機勃勃的景色,在考慮經濟性的前提下,還可以在出入后尤其是大門的內外應設置花壇、雕塑和栽種觀賞樹等,在干道的兩側栽種樹冠較大和樹蔭較為濃密的具有較強觀賞性的樹木等。

2.2.2 校園教學區的綠化設計策略。校園教學區追求寧靜氛圍,注重莊嚴肅穆的校園氣氛,這就需要在設計過程中采取整齊的園林設計手法,在校園建筑兩側栽種對植和列植的籬笆,在校園建筑前設計齊整的草坪,并將具有較強觀賞性的花灌木點綴在草坪之中,切勿種植飛揚花絮的樹木,尤其是容易導致學生過敏的植物,在校園的主干道兩側栽種具有較大樹形和樹蔭較為濃密的具有較強觀賞性的喬木,且在設置過程中應注重朝向,確保陰性樹和陽性樹栽種位置的合理性和科學性。

2.2.3 校園體育活動區的綠化設計策略。在校園內的體育活動區的綠化設計中,應在活動區的四周栽種高大喬木,并在下層配種耐蔭、喜蔭的花灌木,以形成較強的綠化層次性和綠化密度,從在形成綠蔭的同時抵御冬季寒風的侵擾和下家陽關的直射,進而減少噪音擴散,從而減少體育活動過程中受到外界的干擾和影響。

篇6

關鍵詞:房屋設計;綠色建筑;理念;環保

面對當前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問題,既滿足當代人又不損害后代人利益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時展的主題。人們越來越懂得注重保護環境和建造節能環保建筑,房屋設計中的綠色建筑設計理念也深入人心,它符合當今時代的發展要求,對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意義重大。

1 綠色建筑概念及特征

1.1 綠色建筑的概念

綠色建筑即建筑與環境相協調發展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減少建筑對環境資源所造成的負荷,在不破壞基本生態平衡的基礎上,建造節能環保的生態建筑,在做到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同時,降低污染,做到資源與環境的和諧統一,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1.2 綠色建筑的特征

與傳統建筑相比較,綠色建筑大大減少了建造過程中和建成后建筑本身的能耗,具有不浪費自然資源、不污染自然環境的特點。首先,體現了人與自然的和諧;其次,節約環保,將人類建筑活動對自然環境的破壞降到了最低;再次,健康舒適,為人類工作生活營造了一個健康舒適的環境,做到了節能環保與自然發展的統籌兼顧。

2 綠色建筑設計理念的設計策略

2.1 建筑的選址

在建筑設計過程中,經過對建筑所在地周圍地質環境等進行綜合分析,對所在地的環境資源進行合理利用,使建筑與周圍的生態環境協調統一,既充分利用了周圍的各種資源,又不損害自然環境,還要考慮到周邊的交通便捷,大量可利用的現代基礎設施等等,為綠色建筑的建造提供良好的基礎條件。

2.2 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

在可再生資源的利用上,要重點加大對天陽能的利用,太陽能的運用有降低能耗的作用,可以減少建筑內二氧化碳的的排放,在太陽能的利用過程中,可以將其用來發電,熱水,以及近年來開發的太陽能制冷空調、太陽能采暖等等。對可再生資源的利用,可以起到節能損耗的作用,可以構造建筑與自然的和諧統一,進而促進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2.3 采光通風策略

綠色建筑在設計時一定要充分考慮自然光與自然風,將兩者運用到采光通風的設計,可以降低因人工照明等帶來的能源損耗,為建筑居住者提供舒適良好的生產生活空間,例如,在建筑的外墻方面,可以選擇運用透明度較高和傳熱導性能較低的石材裝飾,可以同時增加外墻板的熱反射和減少墻體對室內的熱輻射,具有良好的隔熱效果;在幕墻的選擇方面,可以采用干掛石材幕墻,能有效地降低建筑物與外界的熱傳遞,減少因夏季大量使用空調造成的耗能,也可以減輕施工人員施工過程中的勞動負擔;在玻璃幕墻的運用上,可以選擇夾層玻璃,這種中空夾層玻璃技術可以增加熱絕緣性,起到良好的隔熱功效,實現了節能減排的目標。

2.4 水資源利用策略

綠色建筑的節水方面的策略,可以通過收集雨水和處理回收利用污水來實現,將收集的雨水用于灌溉,加強了建筑的生態建設,污水回收利用特殊設備凈化后利用水泵提升到建筑樓頂水塔中用來沖廁,也可以用來噴灑路面、綠化等;在中水利用方面,可以將其收集起來處理為達標的中水,用于綠化灌溉、清洗車輛等,實現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2.5 地下空間利用策略

地下空間可以作為公共場所,或者停車庫、儲藏室等等,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鼓勵開發利用地下空間,并根據實際需要進行建造,將綠色建筑的空間由水平方向向地下的垂直方向延伸。開發地下建筑時,可以將地下建筑的上部作為重要的商業、服務用地等與地上建筑部分相聯系,再往下延伸就是布置對采光要求較低的停車場、儲藏室等,當地下部分地形高差較大時,可以設計建造不同高度的層級地下建筑與地上建筑相呼應,實現土地資源的充分合理利用。

2.6 綠化景觀的立體化設計策略

在綠色建筑的設計以及建造過程中,綠化的作用顯得尤為重要,它可以調節碳氧平衡,可以減輕空氣污染,還可以降低噪聲、節約能耗、改善室內熱環境等等,是房屋綠色節能設計過程中的重點,應因地制宜建立立體綠化,使植物的綠化效果達到最大化。在現有的技術條件下,可以進行房屋的頂層綠化,頂層綠化可以降低屋面的溫度,也可以大大減緩城市的熱島效應,對建筑的景觀美化和環境改善都有很大的作用;還可以利用墻體、陽臺進行綠化,墻面的綠化可以遮陽隔熱,在現實操作中,可以種植藤蔓植物沿墻攀附來阻擋太陽輻射,也可以在陽臺種植花草,進行分層綠化,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質。

2.7 建筑廢棄物處理策略

建筑物居住者和使用者在生產生活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廢棄物,在綠色建筑的設計過程中,要摒棄傳統建筑周邊設置簡易垃圾臺或垃圾桶的那種做法,應考慮運用分類回收垃圾的垃圾箱,在建筑周圍的下風處放置,并在周圍種植大量綠色的植物用來凈化空氣。

2.8 人性化道路設計策略

道路設計關乎建筑居住者和使用者的出行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應從滿足居民生活、利于消防的進行和與環境協調方面著手布局。建筑周圍的主道路路面應采用瀝青混凝土材質鋪設,由行車道和園路組成。在行車道的設計過程中,要滿足消防的要求,使交通方便快捷,同時要考慮到殘疾人坡道,一般確定建筑周圍主要道路為6m,環形道路為7m,在園路的設計上,一般將游步道設計為1.2~2.0m,用水泥磚、卵石等鋪成,不但可以減少建筑成本,也可以起到環保、自然的效果。

3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運用綠色建筑設計理念設計房屋的過程中,本文從需求要素、環境要素以及營建要素出發,從建筑設計方案的選址布局、對可再生資源的運用、采光通風、水資源利用、地下空間資源利用再到建筑廢氣物的處理以及人性化道路的設計方面進行了探討,使綠色建筑的設計理念深入運用到了建筑設計的全過程,為改善人民生活環境、提升人民生活質量,以及與自然的和諧相處提供了積極建議,使我國新時期的建筑事業向可持續發展的方向邁進。

參考文獻

[1]孫靜.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在房屋設計中的應用分析[J].旅游縱覽(下半月),2013,12:339.

篇7

關鍵詞:交通優化設計理念;道路工程設計;斷面設計;交叉口設計

引言

道路工程建設中,為更好指導工程施工,方便車輛行駛和人們日常出行,首先應該重視道路工程設計。交通優化設計理念是一種重要的設計理念和方法,對有效開展道路設計具有積極作用,其應用也變得越來越廣泛。

1交通優化設計的概念及意義

1.1交通優化設計的概念

在城市總體規劃、綜合交通規劃和交通專項規劃理念與成果的基礎之上,采用交通工程學的基本理論以及綠色可持續發展理念,以確保城市道路暢通、有序、安全、環保為目標,以交通系統的可利用資源為約束條件,對道路系統及設施進行優化設計??茖W確定交通系統的時間要素、空間要素、運行條件,實現優化道路設計,改善交通運行條件,提高道路交通人性化服務水平和精細化管理的目的[1]。

1.2交通優化設計的意義

該理念對道路工程設計具有積極指導作用,有利于規范和約束設計工作,促進道路工程設計水平提升,對道路工程建設和運營也具有積極指導作用。重要意義在于對橫斷面、交叉口、交通設施等進行詳細規劃與設計,對車輛通行進行科學合理安排,有利于保證交通的順暢性、安全性以及便捷性。促進道路設計與周圍環境和諧,盡量降低對周圍環境帶來的破壞,保證道路工程順利實施[2]。不僅有利于車輛的安全順利通行,還能為人們的日常出行創造便利。

2交通優化設計理念指導下的道路工程設計策略

石家莊鹿泉區某道路工程全長8.21km,為雙向8車道。規劃道路寬68m,采用城市快速路標準,主干道主道設計時速60km/h,輔道40km/h,規劃工程建設期限為1年。為提高道路設計水平,結合該工程實際情況,考慮車輛通行和城市發展需要,堅持交通優化設計理念的指導作用,首先明確道路的功能定位,然后采取有效對策,順利完成道路工程設計任務。

2.1功能定位

該道路工程的定位為城市快速路、公交客流走廊、景觀大道。道路與繞城高速公路、國道等共同形成綜合交通走廊,與東西延伸的主干道、省道相聯,增進了居民區、行政區、工業區之間的聯系,并與國道、東西主干道構成快速路系統。該道路也是公交客流走廊,規劃設計時考慮公交優先,方便人們出行的需要,輔道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和公交??空尽A硗?,道路規劃設計也考慮生態綠化的需要,將其塑造成具有地域特色和現代氣息的景觀大道。道路中央設5m寬綠化帶,主輔路間設2m寬綠化帶,交叉口處設綠化景觀島[3]。采用這種設計方法,既美化道路環境,還彰顯了人性化理念,有利于進一步提升該道路工程的服務水平和景觀價值。

2.2主輔路斷面設計策略

主干道橫斷面采用主輔路斷面形式:道路中央為5m寬的綠化分隔帶,主輔路間設計采用2m寬綠化帶。通過加強綠化設計工作,有利于營造良好的視覺氛圍,提高行車舒適度,也為周圍人們創造良好的視覺景觀氛圍。主路為雙向8車道快速路,設計車速60km/h,兩側輔路為兩個機動車道和一個自行車道,機動車道設計車速40km/h,最外側機動車道為公交專用道。主輔路斷面具體組成為:中間為5m寬的中央分隔帶,以此為中心,由里向外,兩側對稱分布,分別為16m行車道+3m分隔帶+9.5m輔道+3m人行道,總寬度為68m。通過采取優化設計方案,對車流量進行科學合理安排,有利于保證車流暢通,并且營造良好的道路景觀氛圍,進而提高行車舒適度,促進車輛安全順利通行。

2.3交叉口設計策略

2.3.1與干路相交交叉口是道路工程設計的關鍵點,做好該項工作能確保車輛順利通行,有效緩解交通擁堵,保障車輛行駛安全。該道路工程主干道干路渠化為8車道,具體優化措施:(1)中央分隔帶的人行橫道上設安全島,為行人二次過街提供等候空間;(2)人行橫道旁設非機動車道,滿足非機動車輛通行需要;(3)渠化段設3個直行車道與1個公交專用直行車道,保證交通快速暢通;(4)路口設掉頭與左轉車道,左轉進口道分開設置。主道設一個左轉專用車道與一個左轉加掉頭車道,為車輛左轉創造便利。左轉彎專用車道前端設左轉彎待轉區域,伸入交叉路口內,指示車輛進入該區域等待左轉;(5)設計時還綜合考慮該道路的車流量,設置足夠的渠化段長度,保證行車軌跡順暢,防止交通擁堵,為車輛的順利通行創造便利。2.3.2與支路相交規劃設計中,主線與橫向支路不直接相交,而是輔路與支路形成右進右出路口。支路上的車輛先進入輔路再并入主線,主線上的車輛先進入輔道,再進入支路。采用這種設計方式,有利于保持良好的行車秩序,提高行車安全度,預防交通擁堵現象,確保道路交通順暢。

2.4公交系統設計

為落實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理念,方便市民出行,提升城市形象和公共交通服務水平,該道路工程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視公交系統設計。以交通優化設計理念為指導,借鑒和學習其它城市道路設計經驗,主干道設置公交專用車道。同時,為便利車輛通行,方便人們出行,經過不同方案的對比分析,公交專用車道設于輔道外側,采用路邊式公交專用??空九_,為人們日常生活和出行創造便利。除干路交叉口和右進右出支路口外,其余路段的公交專用車道都是連續的。在交叉口渠化段,公交專用車道兩側均設左右轉車道,為公交車的轉向提供方便。并且,采用這種設計方式有利于公交車的順利通行,不僅落實城市道路公交優化的設計理念,還大大提升了城市公交服務水平,改善沿線居民乘車條件,為人們日常出行創造便利。

2.5主輔道出入口設計策略

在確保交通順暢,方便沿線交通進出的前提下,該道路共設置30對出入口。出入口處應該合理設置標線,引導車輛順利進出,提供安全交匯,減少與路緣石碰撞的可能,保證車輛進出安全。具體來說,出入通優化設計原則為:在滿足進出交通需求的前提下,嚴格控制出入口數量;出入口布置與城市道路交通規劃、城市用地規劃密切聯系,除了與主要干道相交、低等級道路相交、大型居住區、城市中心區等相交處,需單獨設置出入口,其它路段可以合并設置出入口;綜合考慮車輛通行實際情況,科學設置出入口,盡量減小對快速交通的影響[4]。

2.6路段掉頭與行人過街設計策略

干路交叉口設人行過街設施,全線設人行橫道30處,并在主干道上每隔500m設行人過街設施,便利居民過街。將5m寬的中央綠化帶設為二次過街安全島,保證行人過街安全。路段掉頭區設于行人過街橫道前,行人過街時放行掉頭車輛,有利于全面掌握道路交通狀況,保障車輛和行人安全。

2.7綠波交通設計策略

為提高主干道服務水平,有效引導車輛行駛,道路沿線信號燈采用綠波控制。利用局部綠波交通理念,在雙向道路上對某一方向進行綠波控制,對另一方向不加控制。計算干路交叉口間的距離,合理調整信號燈配置,盡量減小橫向道路、人行橫道對主干道交通的干擾。3結語為促進道路工程設計水平提高,應該考慮工程實際情況,以交通優化設計理念為指導,提高設計水平。從而更好指導道路工程建設,滿足人們安全、便捷出行需要,為車輛通行和人們日常生活創造便利。

參考文獻:

[1]李文棟.面向城市道路建設流程的交通優化設計[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0(10),67-69.

[2]戴繼鋒,周樂.精細化的交通規劃與設計技術體系研究與實踐[J].城市規劃,2014(5),136-142.

[3]李文棟,李瑛.交通優化設計理念指導下的道路工程實踐[J].城市道橋與防洪,2012(10),5-8.

篇8

關鍵詞:休閑廣場;綠色理念;環藝設計

環藝是現代化城市的名片,是市民高質量生活與休閑的保障。環藝設施多在公共場所,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公共空間、人、城市設施這三者統一協調。它所探究的對象是空間、設施與行為因素組成的行為場所中的產品。“城市處處見綠色”成為近年來城市建設的主要目標,在具體的建設過程中休閑廣場設計也要轉變設計問題,推廣綠色設計理念,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廣場設計策略與方法推廣。本文分析了綠色設計理論與休閑廣場設計的可行性,提出了休閑廣場的綠色理念環藝設計策略

一、綠色設計理論與休閑廣場設計的可行性

綠色設計最早是由西方發達國家于上世紀60年代提出的,主要就是要通過環境設計來為人們提供舒適健康的使用空間,同時以方便使用為原則,并在此基礎上節約資源,合理利用空間,實現和諧的建筑與環境設計目的。目前,城市休閑廣場建設項目越來越多,城市休閑廣場是城市空間的重要構成要素,是城市的“客廳”和“起居室”。作為一種自然環境,城市休閑廣場不僅滿足城市的物質功能需求,而且滿足城市精神文化需求。采用傳統的廣場設計模式往往以簡單的休息和娛樂功能為主,設計休閑的座位、栽種樹木花草、安裝健身器材等,這樣的設計是基本滿足要求,而忽視了全部精神文化的展示,也忽視了回收利用,空間節約的綠色設計理論。為了轉變這種現狀,必須推廣綠色設計理論,讓休閑廣場能夠展現出視覺美景,堅持低碳、環保、綠色、節能、以人為本的原則,鼓勵采用綠色低碳設計新理念、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比如,在景觀整治中采用屋頂綠化、外遮陽系統、垂直綠化。總之,綠色設計是集生態系統、大地景觀、整體和諧、集約高效技術為一體的綜合整體網絡,這種技術是符合休閑廣場設計的,可行性較高。

二、休閑廣場的綠色理念環藝設計策略

1.空間的天人合一布局

休閑廣場必須考慮到整體的設計,要保證在整合空間布局方面體現出“天人合一”的理念。所謂天人合一的布局就是要將人類的活動內容融合到大自然之中,在自然的環境之中融入人類的行為。例如,空間布局之中要體現生活的基本要求,以滿足小型集會、慶典、表演、聚集、展覽活動等空間的要求。同時,要節約空間,利用地面高差、綠化造型,豐富廣場的空間形態,通過地形的起伏,形成不同層次的臺階。其次,為了彰顯天人合一的設計理論,設計者要考慮到當地的實際需求情況,要調查使用者的生活習慣、空間功能要求、文化層次、心理需求、消費方式、對色彩、造型等的愛好等,然后進行設計定位,解決空間占地的問題與市民需求問題的關系,重視細節設計,考慮到空間的有效利用。因為任何設計都要貼近當地的生活習慣、審美層次,否則都是失敗的設計。例如,AWP設計的法國圣艾蒂安城市休閑廣場連接了周圍城市生活的重要紐帶,設計要保證當地的居民或者游客,可以在這里消磨一天的時光,因此這個設計充滿童趣,為各年齡背景的使用者,提供休閑娛樂的設施。另外,設計過程中要考慮到融合民族文化,以此來體現出空間的整個風格。獨具民族特色的中國建筑設計體系,在現代建筑設計中加以合理運用,能夠深刻地反映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例如,猶太老會堂廣場就設計了大量的老照片,上面外墻的顏色就是黃色,洋蔥頭屋頂就是這樣的綠色。在雕花的尺寸、樣式以及猶太語的書寫規范上都確保教堂的原汁原味。而中國的休閑廣場要考慮到居民的文化氛圍,設計諸如“漢族建筑”“古代園林”等形式的內容,這使得休閑廣場有自己的特色。

2.細節的綠色生態考慮

空間設計雖然很重要,但是細節部分也要重點考慮,細節問題要重視綠色生態的設計。首先,要利用植物表現綠色生態觀念。植物的引入要考慮到層次感,也就是保證各個層次內都有不同種類的植物,并分季節進行設計,保證四季都有植物被欣賞。同時,植物的種植要考慮到環保問題,種植對居民身體有益的植物,例如,園林如果設置在小區內,形成的是對人們的生活化空間的改善,因此要設立更多的凈化空氣和有環境美的抗性植物。同時,抗性植物規劃首先要滿足功能要求,并與山水、建筑等自然環境和人工環境相協調。其次,要重視燈光設計,燈光形式要多樣化,各式泛光燈、射燈、地燈勾畫出廣場的夜景會顯得廣場呈現出凹凸的立體感受。而為了節約能源要考慮到細致布局,節約用燈,同時選擇節能環保的用具。另外,對于廣場內部的坐椅、平臺等的設計不要平鋪,要盡可能考慮到層次感受,體現出自然的美感,以相似的基本單元不斷重復、無限延伸,分布隨機而有序,組成瞬息萬變的情況。例如,在綠地邊緣設置若干條狀的休息坐凳,強調了鋪裝邊緣線,同時又在草坪內部設計同樣的小范圍邊緣線坐凳,使得整合的設計自然美觀。

上文是筆者學習綠色環藝理念后對城市休閑廣場的設計思路和想法。概括地講,休閑廣場綠色環藝設計要考慮到城市、環境和人文的空間統籌協調,重視細節的綠色生態考慮,這樣才能使得休閑廣場設計實用、美觀、環保、賦予美感。

參考文獻:

[1]蘇靜.廣場環境綠化設計中園林理念的融入[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2013(39).

篇9

關鍵詞:辦公環境; 生態設計; 應用

Abstract:In accordance with the development requirements of today's conservation-oriented architecture,the topic of this articleisto try to use natural lighting and natural ventilation, and green design strategiesin architectural design, to make “people――Architecture - natural ”be harmonious unity in practically and to create a high-quality, pleasant office environment on creating“eco-office environment”from the early construction program stage in example of Zheng Mei Group office building Design.

Key words:Office environment; Ecological Design; Application

中圖分類號:TU24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0422(2008)02-0117-04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人口的劇增,能源成為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內,制約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瓶頸”。抓緊發展生態建筑,是社會發展的緊迫要求。建設領域、生態與區域、城市規劃、建筑設計相結合的思想和方法不斷涌現。歐洲的一些建筑師諸如托馬斯?赫爾佐格、倫佐?皮亞諾、諾曼?福斯特、理查德?羅杰斯、尼古拉斯?格雷姆肖等紛紛創作了一批具有探索性、代表性的生態高技術建筑,給予人們許多經驗和啟示。生態建筑的成功實踐豐富了生態設計方法,提高了建筑師在處理生態問題上的主動性,再次增強了人類解決自身發展問題的信心和能力。在我國,綠色辦公建筑的生態設計仍然是一個新的研究課題。而在新的形勢下,建設高舒適、低能耗的生態節能辦公建筑,是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索的大課題和新任務。

國際上,生態建筑有兩種發展趨勢:一是利用技術構造手段,達到低能耗,減少污染,達到可持續性發展的目標;二是在深入研究室內的熱工環境(光、聲、熱、氣流等)和人體工程學(人體對環境生理、心理的反映)的基礎上,創造健康舒適而高效的辦公環境。在中國,建筑的生態設計正處于起步階段,2005年7月1日,國家頒布并執行的《公共建筑節能設計標準》,是一個歷史性的進步,但關于其中公共建筑節能50%的規定也只是從規范上對公共建筑耗能問題予以強調,設計師處于被動設計狀態,而真正創造生態辦公環境設計應首先從觀念入手,在關注建筑形象的同時,切實將生態策略應用到建筑設計中,實現人工與自然的良性循環,從關注人的健康出發,在追求舒適的同時,消除因建筑設計的不當而引起的病變。鄭煤集團辦公樓設計正是在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從建筑設計的角度對一些生態設計策略進行嘗試。

1項目概況

鄭州煤炭工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集團辦公樓方案設計(以下簡稱鄭煤集團辦公樓)為鄭煤集團新建辦公區方案投標設計。該項目選址位于鄭州西部行政文化中心核心區,基地西側隔70m綠化帶毗鄰大型市政廣場。南側隔30m綠化帶為城市主干道,北側規劃為住宅區。用地規模39433m2,總建筑面積近5萬平方米,建筑層數為地上22層,地下2層,建筑控制高度90m。(圖1)

方案設計以人、建筑、自然之間構建和諧關系為出發點,突破傳統辦公空間及模式,充分利用自然,從室內環境設計入手,以塑造良好的室內辦公環境為目的,完成人與自然的對話,構筑高品質辦公環境,從而帶來辦公室的“休閑革命”。

2室內環境設計

在人類消耗了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同時,太陽、風、熱等自然資源正周而復始、源源不斷地充盈著我們的生活。如何盡可能多地利用自然資源將是建筑發展的有益嘗試,也是生態設計的關鍵。

2.1充分利用自然采光

鄭州地處中原,四季分明,光線充足,合理利用自然光源,減少人工照明是節約能源的有效手段。外窗的設置無疑是最簡單有效而自然的方式。建筑南北向布局,中央設置核心筒,將主要辦公空間布置在主要朝向。中央核心筒的布局常見于規模較大的高層建筑,一方面便于管線的集中設置和有利于結構的布置,另一方面避免對采光面的侵占,使周圍房間盡可能地得到直接采光與通風。同時,在需要的情況下,每層樓根據需要還可劃分為開放式、組合式或獨立單元的辦公室,每個工作區都可得到相似的空間質量。但中央核心筒的布局通常帶來的一個不利因素就是內部走廊的封閉性。針對這一點,本項目在設計中通過中庭的設置來補充部分自然光線,中庭占據三層高空間,并沿主樓呈“之”字形交錯上升,使標準層每一層中部均能得到中庭提供的自然光線,從而打破傳統內走廊的印象,形成開敞,舒適的交往場所。(圖2)

2.2自然通風設計

在自然通風的基礎上節省能源和創造舒適的室內環境是本建筑設計所遵從的基本原則。在此方面,諾曼?福斯特在法蘭克福商業銀行設計中的應用可謂經典。福斯特將塔樓設計成一個中空的三角形塔樓,由三個角的核心空間組成支撐體系,中庭每12層為一段,每8層為一個辦公單元,同時將三角形的一邊設計成四層高的花園,沿塔樓螺旋形排列。辦公室可向中庭開窗,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可以采用自然通風。(圖3)

福斯特的這種高技派生態設計手法是值得稱道與學習的,但在現實經濟與技術條件下,為達到這一理念,本設計采用同樣的設計理念,運用中庭的設計策略,通過中庭高差產生熱壓,以起到良好的調節氣溫的作用,并將之作為本次方案的重點與特色。

建筑裙房共三層,主要布置公共活動空間。裙房中部結合展示空間設置三層通高的中庭,使人們更容易直接接受陽光,營造與自然交融的氣氛。在冬季,中庭是一個封閉的大暖房,在“溫室作用”下,成為辦公建筑環境的熱緩沖空間,起到保溫節能的作用;春秋過渡季節,中庭是一個開敞空間,能促使室內良好的自然通風;在夏季,由于中庭南向的內凹及屋頂飄板的遮陽有效地遮蔽直射陽光,使中庭成為一個巨大的涼棚,對辦公空間起到熱緩沖的作用,中庭頂部還設有天窗作為拔風口,利用“煙囪效應”使自然風在建筑內部循環起來。(圖4)

建筑主樓共19層,簡單的通高中庭會造成空間尺度的失調,同時缺乏空間趣味性,不利于使用者與建筑間的互動,自然通風效果不佳。設計中受到法蘭克福商業銀行空中花園的啟發,將中庭設計成了三層通高的空間,南北向交錯布置,“之”字形盤旋上升,南北中庭每隔兩層聯通在一起,結合中部電梯廳的開敞空間形成休息廳,布置休息茶座和綠色植物以營造良好的共享空間,使辦公人員步移景移,形成通透的景觀視線。通過這種方式將整個空間在豎向上貫通起來,打破傳統辦公建筑各層獨立的消極做法,形成整體的空間體系。同時,同樣利用熱壓原理加強建筑自然通風,玻璃幕墻設置可開啟懸窗,下部設為進風口,上部為排風口,陽光照射中廳的玻璃,加熱其中的空氣,熱空氣從排風口排出,新鮮空氣又被從下部吸入,從而使自然風游走于建筑之中,不斷改善著室內環境。(圖5)

通過這種方式,建立與自然界的溝通,依靠自然通風來滿足工作環境的要求,不但可以節省大量的空調能耗,還能塑造一種更加健康的工作環境,保證人在低能耗的條件下獲得高度的舒適性。

同時方案還通過外墻推拉窗的設置,以及房門頂部可開啟亮子的設計使房間內空氣形成對流,引入新鮮空氣,改善空氣質量,達到自然通風的目的。

2.3立體綠化的滲透

生態建筑的內涵,其實就是“以人為本”、“人-建筑-自然”三者之間的和諧統一,也就是“天人合一”,既是中國建筑的發展趨勢,也是世界建筑的發展趨勢。本次設計中將綠色植物作為重要設計元素引入,使人們時刻掩映在綠色之中,將生態性、人性化的因素融入到建筑之中。

2.3.1裙房屋頂綠化

在現代辦公建筑中植被屋面已被越來越多地采用,設計中將裙房屋頂布置成空中花園,種植各種耐寒常綠的草坪花卉,辦公人員可以在屋頂遠眺、交流,形成優美的室外辦公環境。綠色植被屋面還可以通過植物的吸收和反射作用降低燥熱,同時植被本身吸收的熱量通過蒸發散失,從而降低能耗。屋頂花園為人們在喧鬧的城市上空提供一片凈土,會客、洽談乃至小型部門會議都能搬到空中花園里別開生面地舉行。

2.3.2豎向綠化

綠化設計應貫穿于整座建筑當中,提供全方位的綠色感受。建筑主樓種植綠樹隨中廳交錯布置,綠化交織滲透了建筑的每一層。良好的自然采光、自然通風促進了植物的生長,綠色植物又為建筑內部帶來了新鮮的空氣,改善了室內環境,將人與自然結合到了一起。

同時,建筑山墻面的處理也考慮到自然界的不利影響,并將之變為方案中的特色。辦公層在東西側利用中部開口設置會議室或大空間辦公,為避免太陽直射對辦公空間的影響,建筑引入陽臺這一元素,每兩層為一通高單元從而形成建筑的邊廳。通高陽臺種植綠色植物,既能有效阻擋夏季陽光對兩側辦公空間的直射,又改善了室內小氣候,創造了良好的視覺環境和開闊的視野,為室內辦公環境營造一片綠意。(圖6)

3小結

辦公環境的生態設計不僅能提供舒適健康的辦公環境,還能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改善員工健康狀況,提升企業形象,節約建筑設備投資運行成本。對于生態環境的營造,建筑師將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通過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與自然通風,將綠化引入室內等設計策略來實現辦公環境生態化是現階段較為行之有效的基本手段。在中國這個發展中國家,許多項目的建設一味追求奢華鋪張,大肆表面包裝卻未能從實際上改變現狀,耗費了國家寶貴的資源和能源。當代建筑師應該從小處著眼,從基本著眼,推動生態建設的發展,為人們提供良好的室內環境。

參考文獻:

[1] 帕高?阿森西奧著,侯正華譯.生態建筑.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

[2]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設計的生態策略.中國計劃出版社,2001.

篇10

關鍵詞:城市生活 道路綠化 植物配置

1.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的類型

1.1城市街道型

城市街道多為分布在城市支干道的道路,有少量的車輛通行,路面幅度比較窄,在城市老城區中主要體現在一些城市老街,新城區中主要體現在支干道。這類型道路是市民行走和車輛行駛在城區中接觸最多的道路,此類道路的綠化包括道路兩側的建筑(垂直綠化)、成行的行道樹、街頭綠地的綠化等等。這一系列因素共同作用形成了城市街道的整體形象,其中又以行道樹和街頭綠化為主要支持點,在城市道路系統中按一街一景原則進行植物的綠化配置設計,并提供市民身同心受的景觀觀賞特點。

1.2游賞步道型

現今城市步行街綠化已經成為了城市重要的公共休閑空間的組成部分。這類道路中植物的綠化效果已經不能滿足步行街道的綠化要求,還必須考慮到布置有供居民休憩、漫步的綠地,以及花壇、雕塑及兒童游樂場地等文娛設施和公用設施等。如在步行街道綠化地帶設置一些園林小品如小型噴泉雕塑,增加一些樹池和樹陣等以達到增添道路的自然情趣的效果。道路景觀雕塑小品在強調形式美觀、功能多樣,富有當地特色的前提下,同樣能讓整條道路顯得自然、有趣、活潑、輕松。

1.3生活工作型

生活工作型道路主要是指分布在各類居住區以及各企事業區內部的道路,是市民聚集比較集中的區域,其道路綠化大致可分為:居住區道路綠化、辦公區道路綠化。居民集中區道路是聯系各住宅以及各辦公區域的游園式道路,一般寬2 m左右,主要是用來供人行走,少量提供小型車行駛。其綠化布置大多是置于道路后退0.5~1 m,以便必要時急救車和搬運車駛近住宅,也有一部分是緊貼路邊栽種,能讓人和大自然聯系更為緊密。

2.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的設計要求

2.1道路景觀要求體現精美細致

生活型道路由于車輛行駛較少,道路路面不寬,車行速度比較哦緩慢,市民在這類型道路上對景物的觀賞速度較慢,屬于慢行觀賞性路段,因此在設計過程當中,不能大面積地運用植被和色彩等,要求要做到精美細致化,如花境的運用。在綠化景觀設計時要考慮到植物塑造出的景觀模式不能像交通型道路,色塊分隔過長,市民無法看到一個整體景觀,只能看到局部的景觀效果,不利于市民對景觀的觀賞,要精致地對待每一個色塊或花壇的細部綠化景觀的設計,達到對這類型道路景觀的精美細致的要求。

2.2道路景觀要求考慮到人的實用性需求

生活型道路由于與人的接觸最為密切,所以在考慮其綠化景觀塑造的過程當中,更多地是要考慮到人的實用性需求。無論是從樹種的選擇上還是景觀的營造上,生活型道路更多地是呈現給市民“夏季綠蔭環繞,冬季陽光普照”的景觀感受。對行道樹的選擇要從樹種、樹形等多方面考慮??梢赃x擇一些季相變化不同的樹種相搭配,突顯冬季陽關滲透的感覺;當然同樣也可以選用一些樹冠寬廣的樹種成排栽植,形成一種綠色環繞的空間效果。

2.3道路景觀要求合理選擇植物

1)對行道樹的要求

道路綠化在行道樹的選擇上為了與道路環境相適宜,可多選擇一些落葉樹種,如:懸鈴木、楓香、無患子、銀杏等色葉樹種,也可以適當種植香樟、杜英等常綠樹種,不僅能豐富道路的綠量,而且還可以達到美化景觀的效果。

2)對中下層灌木類植物的要求

道路的綠化景觀除了注重尤為重要的行道樹綠化外,還要重點考慮大量的中下層灌木類植物的造景運用。中層植物可選擇一些觀花觀葉觀枝類植物?;ň持锌梢詰靡恍┧薷惡投嗄晟荼局参?,如:千屈菜、毛地黃、大花美人蕉、石蒜、花毛茛、花葉玉簪等,由于考慮到人的實用性需求,在草皮選擇上宜選用暖季型草皮,便于行人的參與,中下層灌木在選擇時,除了考慮其色彩、尺寸之外,還應該考慮到嗅覺的要求。所以在選擇植物的過程當中,采用香花植物的搭配元素,可以使市民路過時從中獲得清香的空氣,生活型道路的綠化還應該考慮到植物對市民的作用與反作用的關系。

3.生活型道路綠化景觀的設計對策

3.1行道樹的種植策略

在布置行道樹時,要考慮到道路功能的原則,這是生活型道路設計中最能體現安全性的所在,其中株距與定干的高度應成為最主要被充分考慮的因素之一。不同于交通型道路的路面幅度寬廣,生活型道路的路面幅度較為一般,應采用單排種植的形式,株行距根據樹冠大小來決定,基本采用5~8 m,樹干距道路側石不少于0.5 m,并保持足夠間距。選擇樹種的胸徑一般為8 cm以上,分枝點高度不小于3.0 m,多采用無患子、銀杏、楓香、懸鈴木、香樟等。定干高度也就是定出行道樹第一分枝點的高度,最好要高過行人高度,這樣樹枝下高與街道上車輛才不會相互影響。

3.2色塊的搭配設計策略

生活型道路的色塊是最能體現其視覺效果、整體帶給路人視覺沖擊的一個重要方面。這類道路的色塊帶一般可以把分割帶寬度定為每隔8~10 m距離重復一段,距離由于受其路面幅度以及觀賞功能的影響,色塊的分割不宜拉得過長,分割帶色塊的圖案要求變化豐富,色彩豐富,增加觀賞性。色塊的模式可以根據道路的長短以及走向與行道樹進行多種形式的拼接,可以讓車輛和行人路過時觀賞到路邊的色塊變化紋理豐富,避免重復又具有連續性。

3.3景觀小品的運用設計策略

一些樹陣、樹池、噴泉、雕塑甚至造型樹的運用都可以成為生活步行街中一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景觀,不但不占據人行道步行空間,而且滿足行人游賞、休息以及道路景觀營造的幾大功能。在綠化景觀設計時,對景觀的把握程度是至關緊要的部分,功能景觀太多不利于道路的暢通性,但只用行道樹和花壇結合的設計又不能為大片的綠地提供游賞效果,所以樹陣、樹池和簡單噴泉及景觀小品的設立是現今最為普遍的做法之一。游賞步道型的生活型道路中運用到雕塑這種元素是很多的,多為反映一個城市的特色或者人文歷史因素。適當地用在行人量大的綠化中,不但能點綴道路的景觀,而且也為城市的人居環境提供了更多文化元素。

3.4韻律感和節奏感的植物塑造的設計策略

在綠化設計時,可根據道路的走向以及道路的彎曲方向,選擇不同的植物栽植方式,把植物景觀的連續性和節奏性體現出來。同時采用一些小喬木增加其厚重感,讓其節奏感和韻律感不會顯得單薄而無法成形。特別是與交通型道路不同的是,這類道路在灌木的設計上,不能過于單一的用一種或一大片灌木簡單地做輔助綠化設計,需要更為細致的設計,常采用各種球形等造型的植物和更多開花植物的設計,根據道路彎曲的程度布置整形的球形等造型植物,不但增添了韻律感,還能呈現出一定的節奏感的效果。

4.結語

道路綠化在創造城市旖旎風光、改善城市生態環境和維護城市交通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而生活型道路綠化則是城市道路綠化中的骨架、脈絡基礎。它廣泛地分布于城市之中,聯系著城市和市民兩個重要的環節,成為建設“以人為本”的城市道路綠化的重要因素,城市生活型道路綠化是城市整體環境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完善城市園林綠地系統有著至關緊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