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的相關知識范文
時間:2023-11-30 17:46:12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的相關知識,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生物電 活立木 無線傳感器網絡 木質部 土壤pH值
中圖分類號:O613.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5)02(c)-0009-03
近幾年研究顯示,一棵樹與它周圍土壤之間有持續的電勢差和電流,但其生物電的作用機制一直存在爭議[1]?;盍⒛旧镫妱菽艿膽?,對于在森林中向低功率器件供電[2],尤其是在解決無線傳感器網絡中的無法為其提供持續電源方面具有很大的潛力。因此,我們有很大必要探索活立木生物電勢能的特點及其產生機制。目前,科學家們已經提出了許多假設和實驗方案[3-5],因為生物電已在樹上的不同部分被檢測到[6]。
活立木生物電勢能的輸出功率大小可由一些顯著的物理參數來反映,例如電壓和電流。為了找到在樹木與其周圍的環境參數的生物電的更全面的關系,實驗在不同的區域和在自然環境中進行。在實驗中,將會對所選擇的樹木木質部的pH值,以及對環境的參數的輸出功率進行測定,包含環境參數空氣溫度,空氣相對濕度,土壤溫度,土壤濕度和土壤pH值。
1 研究方法
1.1 實驗地區和樹種
我們選擇了四個城市的四個實驗區,其中銀川、大興安嶺、柳州和北京具有不同種類的土壤和氣候。實驗被分成兩個子實驗,分別命名為E1和E2。E1是在夏季的銀川,大興安嶺和柳州,歷時10d。銀川市是中國西部,有堿性土壤和氣候干燥的夏季。杭州位于中國的東部,夏季是中性土壤濕潤氣候。柳州是中國的南部,有酸性土壤,夏天有非常潮濕的氣候。子實驗在設在上述三個區域是為了獲得在不同的生長條件下進行研究的全面數據。E2是在北京的夏天,歷時20d。北京是中國的東北部,有弱堿性的土壤和高溫多雨的夏天。在每個實驗區,我們隨機選擇了幾棵健康的樹木作為代表。
1.2 電源
在每個選定的樹的不同高度(50cm,100cm,130cm)的木質部插入三鐵電極(直徑5mm),另一個電極植入相鄰的土壤(15cm的地底下),用固定長度的電線連接到電極。一個負載電阻連接成樹中的電極,并通過導線連接接地電極形成電路。負載電阻的電壓和電流同時通過同一萬用表(福祿克17B,福祿克,美國)進行測定。電源是每次測量后計算出來的。
在E1中,在土壤中用電極來代替萬用表的接地端,其直接連接到土壤中的相應深度的負端子,該終端是銅做的。在E2中,使用相同的鐵電極。其目的是為了觀察電極材料與試驗的影響。
1.3 木質部的pH
木質部樣品從每個選擇的樹收集并儲存在塑料袋中數天。木質部測定pH根據標準GB/T6043-1999。
2 結果與分析
2.1 電源分布
在E1得到35組數據,并在E2得到1026組數據。
圖1顯示的是在E1和E2中得到的功率值的分布。X軸是緊密間隔的功率范圍。Y軸是功率在每個范圍中的頻率。在圖A中,銀川、杭州、柳州,獲得夏季35組數據。在圖B中,測定初冬北京1026組數據,在高峰期從0nW到200nW范圍下跌。
很明顯,在E1的功率值均高于E2,這表明活立木生物電的大小可能受電極所在土壤條件的變化影響較大。為了排除季節性影響的可能性,在E2中做了排除實驗。得出的結果是季節變化可能是另一個影響因素,但在我們的實驗中沒有顯著的體現。
2.2 不同的高度
根據文獻,我們了解到木質部和土壤之間生物電壓差不會改變[3]。然而,在我們的實驗中功率受電極高度的影響較大,但暫時沒有發現它們之間確切的關系。
在我們的實驗中每棵樹選定三種高度(50cm,100cm,和130cm),相同的電極分別插入不同高度的木質部。三個功率值是在不同的高度得到。通過滾差比對數據,最終得出的結論是在大多數情況下,在130cm的高度處的電勢差較大。
2.3 環境參數
我們發現,木質部的pH值幾乎不會變化,而那些土壤pH值的變化與實驗區電勢差的變化相對應。雖然木質部pH值在各實驗區有波動,平均值均約為6(圖2)。土壤pH值曲線(菱形)表明,銀川、杭州、柳州測量土壤樣品分別為堿性,近似中性和酸性。但木質部pH值的平均值曲線(正方形)在所有的實驗區均約為6。相同的值已經在克里斯托弗的盆栽垂葉榕樹的木質部實驗中獲得過[1]。生物電強度與木質部和土壤之間的pH差值之間的確切關系已被觀察到。在我們的實驗中,假設木質部pH值的是一致的,類似的假說是:生物電強度和土壤pH值之間具有顯著關系。
通過觀察發現,木質部測得的功率和周圍的土壤(表1)的pH值之間有相關性。此外,空氣的相對濕度和土壤溫度對功率具有顯著影響,不過相關系數均較小。符號**表示相關性在0.01的顯著水平(2尾)。符號*表示相關性在0.05顯著水平(2尾)。
表2顯示出了功率基于土壤pH,土壤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的結果的回歸分析。因變量是動力,自變量是土壤pH值,土壤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線性回歸的方程為:
P是功率,Sp是土壤pH值,St是土壤溫度,Arh是空氣相對濕度,R2為0.861
3 結語
國內外的科學家們早已開始對活立木與土壤之間的電勢差進行測定,并用來分析樹木的生物電機理。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對每棵活立木在負載電阻上的電壓和電路中的電流同時進行測量。在相關的生物電所有分析中使用功率參數,但是功率的測量需要一個閉路,這就產生了功耗。為了減少在電線上的損耗以便測出更加精確的電流,我們選用12kΩ負載電阻。
我們已經明確的發現,木質部和土壤之間的電壓會隨pH差值而改變,緊隨Nernst方程[1]之間的明確關系。在我們的實驗中我們發現了木質部pH值的一致值。因此,在我們的分析中木質部和土壤的pH值差異近似的被土壤pH值所取代。結果表明,木質部測得的功率值與土壤pH值之間的關系與Christopher J. Love、光和Andreas Mershin[1]的假說具有顯著相關性。此外,在我們的實驗中可以看出土壤溫度和空氣相對濕度也與功率大小有關系。功率和土壤溫度之間的正相關表明土壤溫度上升會導致功率增加。適宜的溫度可以促進土壤和土壤中的電極之間的電荷交換。功率和空氣的相對濕度之間的負相關,可能是由于空氣中的水分會抑制電荷的輸送。在我們的實驗中同樣發現電源和電極高度之間沒有明顯的相關性。但在高度130cm處顯示出更大的穩定性。在這一點上我們還需做更詳細的實驗才能找到能獲得更多電能的最佳位置。
參考文獻
[1] Christopher J.Love,Shuguang Zhang, Andreas Mershin. Source of sustained volta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xylem of a potted Ficus benjamina tree and its soil[J].PLoS ONE,2008,3(8):e2963.
[2] Carlton Himes,Eric Carlson, Ryan J. Ricchiuti,et al.Using plants for directly powering nanoelectronic circuits[J]. Nanotechnology Perceptions,2010(6):29-40.
[3] Dominique Gibert,Jean-Louis Le Mouel, Luc Lambs,et al.Sap Flow and Daily Electrical Potential Variations in a Tree Trunk[J].Plant Science,2006(171):572-584.
[4] AH DeBoer,V Volkov.Logistics of water and salt transport through the plant: structure and functioning of the xylem[J]. Plant Cell and Environment, 2003(26):87-101.
篇2
一、把握教材
靠教師講解書本知識,讓學生死記硬背相關知識結論,絕對不是科學教育。但教師也不能忽視教材,要運用書本提供的知識背景,加強對教材不同章節內容間的脈絡聯系與有機銜接,做到“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如《土壤與生命》這節課,在戶外土壤采樣時,被周圍許多神奇有趣的小生物所吸引,教師可以在堅守探究主題的同時,結合教材中下節課《植物的一生》所需要問題,拋磚引玉,將一些較常見的易識別的生物資料整理出來,構建“先行組織者”,為后續章節做好準備?;趯滩牡耐ㄕ斫?,深化了學生對土壤的認識,培養了探究發現的能力,激發了熱愛家鄉熱愛大美祖國的情感,有力促進了教育目標的達成。
二、掌握學情
教師面對的主體是學生,只有教師對學生心理行為特點的深入了解、對學生知識儲備的精準把握,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科學素養的養成。目前蘇教版科學課的開設范圍是3―6年級的孩子,雖然抽象思維能力呈逐漸上升趨勢,但對科學現象的認識仍以感性認識為主,探究的水平和質量都存在問題。教師要緊抓這些特點,把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轉化成強烈的求知欲和學習行為,結合實驗探究活動,運用直觀教具與多媒體等手段,讓學生愛上科學,學好科學。仍以《土壤與生命》為例,小學生雖然對土壤的相關知識了解不多,但好奇心強,探究的熱情高漲。針對此特點,筆者事先讓學生觀察自己住所附近的土壤,看看土壤里有些什么?土壤上面長了些什么?長勢如何?能不能帶給大家分享分享?……有了這些鋪墊,課堂探究時有物有情,土壤采樣各不相同,課堂也活潑多樣了。針對學生注意分配能力尚不完備的特點,不強制學生的試驗記錄,而是將重點放在探究的熱情與過程上,對探究中的疑問,技巧性留下懸念,在學生心中埋下好奇的種子,讓學生愛上科學,學好科學。
三、組織教學
教師是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伙伴,不僅要考慮課堂上讓學生學什么,怎樣學,更要考慮這樣的學習對學生的發展有何作用。蘇教版科學的內容多樣,涵蓋了物質世界、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的等方面的內容,另外還有科學探究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科學課堂的設計就要依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針對不同的年級段,采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對不同章節的內容做好銜接,以便更好地實現教學目標。三年級學生的直觀形象思維繼續發展著,同時抽象邏輯思維能力也在增強中?;诖颂攸c,筆者在《土壤與生命》教學時,帶學生到學校近郊荒地上,讓學生親手采集土壤樣品,用“看、摸、捻、嗅”等方法觀察土壤里有些什么,指導學生認識腐殖土及其形成過程,親手制作肥料袋,采集腐殖土,為下一單元《植物的一生》中植物的種植做好材料準備。
教學活動開展時,要有效應對實驗中的意外情況,解決派生問題,如針對比較實驗時壤土、黏土、沙土的保水性都較強的反?,F象,激發學生通過實地調查、走訪等手段,探尋原因,在探究中增加了對土壤的認識,加深了對家鄉歷史的了解,培養了對土壤的親近感與對美好家園的熱愛。
四、準備器材
科學課器材準備得好壞,直接影響到科學探究的活動效率。目前國家教育部門對小學科學實驗裝備這塊十分重視,配備積極充分,給科學教學特別是鄉村小學帶來了便利。不過在平時教學中,上級部門提供的器材也未必完美,在平時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本校本地實情,自創或改進實驗器材。教師也要鼓勵學生e出心裁,自制實驗器具,告訴學生不要只把實驗室里的那些儀器定視為實驗器材,生活中只要能為實驗而用的物品,生活中的玻璃瓶、手機、雞蛋、鏡子、土豆、蘿卜、種子、垃圾袋等亦可應用在科學實驗中,培養學生善于發現的眼光,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就在身邊。
篇3
現在對我這半年來的工作做一下總結:
這半年里,我是在xx農場農業試驗站進行測土配方土壤化驗工作。在這期間,我主要參與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效硼,和銅,鋅,鐵,錳等微量元素的化驗工作,負責《引進甘(本工作總結來源于kxren.com)蔗新品種篩選》的大田試驗工作,以及參與項目相關的“3414”試驗,國家甘蔗產業體系等項目的大田試驗調查工作。在大田調查工作中,每個月按項目的要求對相關的甘蔗農藝性狀進行調查。在化驗工作上,到目前為止已完成了3000多個土壤的土壤有效磷的化驗工作。在完成土壤有效磷的化驗后的一個月里,經過和同事們的不斷摸索和嘗試,加之得到同項目線的同行們和廣西區土肥站的領導的指導和幫助,我們從中學習到別人的寶貴經驗,經過努力目前已經探索出我們化驗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方式方法。
目前我們也已經開始著手糖料甘蔗糖分分析的化驗準備工作,準備對我們所承擔的項目中需要進行糖分分析的項目進行甘蔗糖分分析的化驗。
過去的半年里,在工作上,我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好本職工作。進入農場以來,在領導和同事們的幫助下,加上自己在實習期間積累的一些經驗,我很快熟悉和掌握本崗位工作的要求及技巧,在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認真對待土壤化驗工作,嚴格按照化驗室的規章制度和要求進行工作,在工作中精益求精。
在做好工作的同時,我也在不斷地去提高完善自己,在過去掌握的基礎上對化驗的相關知識進行重新學習,增強自己在土壤化驗當中需要到的專業知識,不斷地完善自己在工作當中需要加強的地方,經過不懈的努力,使工作質量,工作效率得到逐步的提高,使自身工作水平有了長足的進步,開創了工作的新局面,為試驗站的工作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篇4
關鍵詞:土壤學;教學改革;實驗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05-0252-02
一、引言
土壤是孕育萬物的搖籃,是人類文明的基石。我們幾乎時時刻刻都與土壤發生著緊密聯系。土壤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自然科學,最早是在化學與植物礦質營養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土壤學從開始創建就涉及地學、生物學、生態學、化學、物理學等多學科領域,是一門與多學科互相滲透、交叉的綜合性很強的學科。土壤學與地質學、水文學、生物學、氣象學等存在密切關系,主要是由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位置和功能所決定的。土壤作為地球表層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形成、發育與地質、水文、生物和近地表大氣息息相關。土壤學與農學、農業生態學有著不可分割的關系。因為土壤是綠色植物生長的基地,農學紅的栽培學、耕作學、肥料學等,都是以土壤學位基礎,土壤學是農業基礎科學的重要部分。此外,土壤學還和環境科學、生態學聯系密切。因為環境的核心是地球表層系統中的圈層,而土壤是地球上多種生命繁衍、生息的場所。從環境科學的角度看,土壤不僅是一種資源,還是人類生存環境的重要組成要素。土壤除具備肥力、能生產綠色植物外,還具有對環境污染物質緩沖、代謝、凈化客觀屬性。土壤的這些性能在穩定和保護人類生存環境和生態安全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所以,土壤學和環境科學的交叉結合就形成了一門新的土壤學分支―環境土壤學。由此可見,要培養出優秀的土壤學人才就需要廣泛的知識面和創新實踐能力。而現有傳統的土壤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在知識面方面、創新實踐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對其教學內容、教學方式等方面進行改革,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強化創新思維及實踐能力。
二、土壤學教學改革思路
現代土壤科學無論從自身的學科基礎理論的創新,還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其復雜性日益增加,應用范圍不斷擴大?;A研究方面,主要和地學、生物學、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基礎學科結合,在應用研究方面,主要與農學、環境學、生態學、氣象學、區域自然地理及社會經濟學等多科學之間合作。在教學過程中,學生不僅需要扎實掌握土壤學的基礎知識,還要了解前沿發展和研究現狀。因此,在課程的教學改革過程中,我們需要基于當今科學研究發展的客觀事實和學生知識結構構建的主觀需要,在學生掌握理論知識的基礎上,將學生帶入科學研究的前沿,通過野外實地參觀、參與相關科學研究、初步開展小規模的實驗研究等方式,進一步強化理解理論知識,同時提高創新實踐能力。
三、土壤學教學改革實踐方法
(一)野外實地參觀
土壤學課程的野外實地參觀是課程教學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之一。學??膳c多個土壤學相關基地建立專門的學生野外實習參觀基地,如地質學、植物學、土壤微生物學、土壤農學、土壤污染修復等相關基地。
通過理論教學,在學生有一定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采取老師現場教學的方式,對學生進行引導性教學和認識體驗。在野外實地教學過程中,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實施。第一個階段,以專題的形式開展野外調查和認識實習,如農村土壤調查、城市土壤調查、土壤植被類型及其保護、土壤質量調查和改良等。每個專題都配備專業老師現場講授相關知識、實地參觀或分組深入調查;第二個階段,參觀和調查成果的整理,分為整理野外調查記錄、建立數據庫、整理數據成圖、撰寫各專題調查報告、實習成果總結匯報等。以土壤質量調查和改良為例,土壤質量包含土壤許多物理、化學和生物性質,具體而言,主要包括土壤肥力質量和土壤環境質量。土壤肥力質量是指植物生長所需的養分供應能力和環境條件,也就是土壤的生產能力,對土壤肥力調查主要是土壤性質。土壤性質主要包括土壤化學性質:pH、CEC、植物養分含量及其有效性、鹽分含量和組成;土壤物理性質:土壤顆粒分布、結構、容重、孔隙度、團聚體的體積和穩定性、土壤水分、持水性能、入滲速率、入滲容量等;土壤生物學性質:有機質的數量和類型、土壤微生物數量、類型和功能、專性呼吸作用強度及各種生物酶活性等。土壤環境質量則是指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土壤自身性狀對其持續利用以及對其他環境要素,特別是人類或者其他生物的生存、繁衍、社會經濟發展的適宜性,是土壤“優劣”的一種概念,它與土壤遭受外源物質的侵襲、累積或污染的程度密切相關。土壤環境質量是環境科學與土壤環境保護研究中的熱門課題,也是環境土壤學的可信內容之一,它是土壤質量的重要組成部分。土壤環境質量依賴于土壤在自然成土過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環境條件、與環境質量有關的元素或化合物的組成與含量、土壤利用過程及其動態變化,同時應考慮土壤作為次生污染源對整體環境質量的影響。
通過上述課程實習,可讓學生了解土壤植物類型、生長特征;土壤微生物的組成及環境影響因素;農作物的生長習性及特征;土壤污染的類型、來源及修復方法等。上述野外實踐參觀的教學方式不僅讓學生親身感受到土壤學與植物學、微生物學、農學、環境學以及地質學等的相關性,同時對課本內容有了更直觀的認識。通過理論聯系實際,結合回憶課堂講授內容,加深了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很好地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
(二)參與相關科學研究實踐
除了野外實習參觀外,讓學生參與到土壤學相關科學研究工作中,也是一個較好的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實踐能力的方法。土壤學的相關科學研究基本都是以土壤樣品的采集、保存、預處理、指標分析等為基礎。以土壤修復研究為例,可在開展污染土壤修復研究時,在學生了解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野外污染土壤樣品的采集、保存、預處理以及指標分析等工作。從而引導學生認識到土壤中的污染物主要包括有機物污染、無機物污染、土壤生物污染等。有機物污染分為有機物和人工合成有機物污染,一般指的是有機廢棄物、農藥等污染。有機污染物進入土壤后,可危及農作物的生長和土壤生物的生存,如稻田因施用含二苯醚的河泥曾造成稻苗大面積死亡。人體接觸污染土壤后,手腳出現紅色皮疹,并有惡心和頭暈現象。農藥在農業生產上的應用盡管受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其中一些農藥殘留物卻對土壤和食物鏈有不良的影響。無機污染物主要是隨著人類的生產和消費活動而進入的。采礦、冶煉、機械制造、建筑材料和化工等生產部門,每天都排放大量的無機物質,包括有害的元素氧化物、酸、堿、鹽類等。土壤生物污染是指一個或幾個有害的生物種群,從外界環境侵入土壤并大量繁衍,破壞原來的動態平衡,對人類健康和土壤生態系統造成不良影響。造成土壤生物污染的主要物質來源是未經處理的糞便、垃圾、城市生活污水、飼養場和屠宰場的污物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傳染病醫院未經消毒處理的污水和污物。進入土壤的病原體能在其中生存較長時間。土壤生物污染不僅可能危害人體健康,而且有些長期在土壤中存活的植物病原體還能嚴重地危害植物造成農業減產。從上述分析的基礎上,可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查閱相關文獻以初步了解土壤污染的一些防止措施和方法等。
根據課程進展情況,還可以考慮讓學生參與到研究生的相關科研中。一方面,可以進一步強化學生對污染土壤修復相關科學研究的認識;另一方面,還可能會激發學生對污染土壤修復的興趣,為其在土壤學領域的深造奠定一定的基礎。
完成相關科學研究的檢測分析后,學生得到了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狀況、土壤肥力等數據結果,安排學生以小組討論的方式比較土壤檢測分析結果,以探索土壤采樣、保存、預處理及指標分析等方面的注意事項,加強學生相關工作的理解和認識。同時,在分組討論的基礎上,以小組為單位,得到以土壤理化特征、污染狀況等數據結果。最后,以學生個人為單位,以實驗數據結果為基礎,結合野外采樣周邊情況,撰寫科學研究實踐總結報告。
上述教學方式不僅可以加深學生對書本理論知識的理解,促使學生高度重視實驗過程,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獨立實驗能力,同時也大大提高了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日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四、展望
土壤學作為應用基礎學科,其服務對象正在日益擴大,除傳統的農業生產外,還包括環境生態建設、資源合理利用以及農業持續發展等領域。研究方法和手段不斷創新。此外,土壤學在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上也不斷創新,包括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技術等已經在土壤學中具有廣泛應用。為了適應土壤學的發展,土壤學的教學內容和方式必須多樣化。本文將野外實地參觀和參與相關科學研究引入教學內容中,通過理論與實驗相結合進行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同時提高了教學的質量。
參考文獻:
[1]黃昌勇,徐建明.土壤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10.
[2]陳傳勝,吳曉芙,彭佩欽,等.土壤學課程創新性實踐教學的改革探索[J].課程教育研究,2014,(10):221-222.
[3]卜耀軍,崔穎.土壤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J].榆林學院學報,2014,(6):67-68.
[4]陳波浪,孫霞,柴仲平,等.土壤肥料學課程教學方法的實踐與改進[J].教育教學論壇,2014,(3):35-36.
篇5
與此同時,養殖場產生的廢棄物包括廢氣、廢水、廢渣數量也相應增多,如未及時正確地處理直接排放則可造成養殖場及周邊地區土壤營養富集、水體富營養化、空氣污染、重金屬元素污染、病原菌及寄生蟲污染,對于下游農業的生產及人類的健康造成嚴重影響。該課程正是依據我國畜牧業生產現狀,從生產實際需求出發,分兩個項目設置養殖場環境監測和管理,并新增養殖場廢棄物治理項目內容。每個項目的具體任務實施均緊扣養殖生產實踐需求,如在養殖場環境監測與管理項目中,圍繞養殖場空氣和水源的監測與管理展開,針對養殖生產中畜禽舍內空氣(如氨氣、二氧化碳氣體等)和水質污染程度指標(如“三氮”、耗氧量等)提出具體的監測方法,并通過知識閱讀部分說明這些污染物對于動物的危害性,進而提出相應的日常管理與防護措施。養殖場廢棄物治理項目通過觀察活性污泥(或生物膜)生物相任務實施,指出養殖場三廢物質的特點,在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的污物防治基本原則的要求下,從物理、化學、生物等方面總結廢棄物的治理方法,以具體處理技術工藝流程及設施(如固液分離、廢水水解酸化、廢水好氧處理、自然生態凈化處理、糞污混合處理等)為例對比國內、外污物治理方法。在此部分內容中增加了我國現代養殖業新模式,即以安全、優質、高效、無公害為主要內涵的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健康養殖模式。課程教材附錄中圍繞養殖場環境監測與污物治理內容,編排了我國生活飲用水衛生標準、無公害食品畜禽飲用水水質要求、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技術規范、畜禽養殖業污染物排放標準、惡臭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畜禽場環境質量及衛生控制規范等,不僅有利于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內容的理解與掌握,也有助于對我國養殖業環境監控相關政策措施的了解。
二、課程知識點以任務實施為依托,實現知識和技能學習相融合
各項目中相關主要知識點以任務實施形式體現,設計任務要求和實施方案。與任務實施有關的知識背景則以相關知識閱讀形式提供,學生可以通過查閱該部分內容,對任務實施過程中不理解的環節找出相應的答案。這樣有助于加強學習主動性,提高自我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項目二畜禽舍小氣候控制中,隨著現代規?;B殖場中畜禽飼養量的不斷增加,為了保證規?;B殖生產的正常進行,必須隨時做好畜禽舍內小氣候———采光、溫度、濕度、氣流的監控。這部分內容不以各小氣候的理論特性切入,而是將相對抽象的小氣候條件純理論知識與實踐生產過程相結合,以“畜禽舍采光設計”、“畜禽舍保溫隔熱設計”、“畜禽舍濕度的調控”、“畜禽舍通風系統設計”四個任務設計呈現,每個任務均要求學生進行實地監測,并做出合理評價,即學生接到具體任務后,要帶著問題查閱學習每個操作環節的相關知識,實際測定養殖場相關小氣候指標后,對檢測結果進行分析,驗證養殖場現有安排是否合理,如存在問題,需提出修正措施,最終得出評價結果。
三、課程評價靈活多樣
篇6
玫瑰是耐旱怕澇的植物,旱生植物幾乎都是怕澇植物,所以澆水沒有固定的幾天一次的規律,應根據實際情況來決定是否該澆水。為玫瑰澆水應嚴格把握不干不澆,澆則澆透的原則,即玫瑰隔四五天觀察玫瑰是否缺水,土壤是否變干,若是,則應該為其澆水。
以下是一些關于室內盆栽種植玫瑰相關知識:
1、在室內栽培植物,不能長期置于光線不足的廳室里,要不定期經常抬到有陽光的地方去補充光照。植物沒有光合作用,就會停止制造生長所必須的養分,會喪水分和養分的生理循環,會出現黃葉、爛葉、爛根,直至死亡;
2、植物一般喜歡清淡的施肥,施予濃肥會導致局部爛根而死亡。根據植株和盆的大小,每1至1.5個月用20至40粒復合肥均勻地施于盆邊1寸土下,或者每月澆一至二次經充分發酵的淘米水等清淡的水肥。只要葉綠花艷生長狀態良好就無需再施肥。
(來源:文章屋網 )
篇7
個人基本簡歷姓名:李xx先生國籍:中國
目前住地:海南民族:漢族
戶籍地:廣西身高體重:161cm55kg
婚姻狀況:未婚年齡:26歲
求職意向及工作經歷人才類型:普通求職
應聘職位:質量管理/測試經理(qa/qc經理):管理等、質量檢驗員/測試員:品控員等、農林漁牧類:技術員、生產管理等
工作年限:3 職稱:無職稱
求職類型:全職可 到職日期:隨時
月薪要求:面議 希望工作地區:海南海南廣西
工作經歷:2003年5月至2004年10月三亞生活垃圾處理廠廠長助理、技術主管
2004年10月至2005年12月海南亞綠源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生產部技術副經理
2005年12月至2006年7月海南農豐寶肥料有限公司品質部副主任
教育背景畢業院校:華南熱帶農業大學
最高學歷:本科畢業日期:2003-06-01
所學專業:農業資源與環境(土壤與肥料方向)第二專業:環境保護
培訓經歷:1999年9月1日至2003年6月華南熱帶農業大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獲學士學位
語言能力外語:英語一般
國語水平:良好粵語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專長
專業技能農業:熟悉植物營養原理、營養配方、土壤化學、栽培原理、肥料學與制造工藝等;
掌握了植物營養及土壤的實驗室分析測試技能;
熟悉植物的離體組織培養技術;
熟悉農資市場情況,了解農資銷售渠道及模式。
對綠色蔬菜的種植有比較豐富的種植經驗。
對香蕉、西瓜、青瓜等有豐富的種植經驗。
環境資源:了解農業環境生態、環境資源等相關知識;
掌握了環境監測的基本實驗技能-----
水體:cod/bod/tp/nh3-n/ph/do…;
大氣:氮氧化物、so2、pm10…;
對室內環境污染治理有較深的認識(光觸媒技術、紫外技術、化學治理技術)
愛好特長:愛好:運動(如羽毛球、乒乓球)、下棋、看書;
專業知識扎實,分析決策、管理能力和接受新事物能力較強;
善于辨證的分析和思考問題,具有較強的組織協調能力;
詳細個人自傳本人出生于農民家庭,天生就具有勞動人民的天性-----善良、淳樸。父輩們的殷殷囑咐,讓我踏踏實實、勤勤懇懇做人;良好的學校教育,讓我用科學的理論知識和熟練的專業技能干好每一件事;坦誠、踏實的性格,讓我在工作中與領導、同事相處融洽,很好的完成了各項任務。
我期望:有一個合適的平臺,用我的所有熱情和智慧全力去開拓、耕耘。
篇8
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也給視頻資源的獲取提供了更好的途徑,促使初中生物教學中的視頻資源應用更為便捷,有利于進一步完善初中生物教學方法,提高整體教學質量.
一、利用視頻資源,創建問題情境
教師通過應用各種視頻資源,能夠順利創建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進行啟發式探索.一般情況下,構建的教學情境必須要與教學問題存在密切的聯系,才能夠順利吸引學生興趣.舉個例子,針對《動物的行為》一課進行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選擇一些與動物日常生活相關的小視頻進行播放,比如播放《》生活的小片段,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可以直觀地看到的日常生活行為,視頻中有相當一部分行為都是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的其它動物身上看到過的,這就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提高其學習興趣.教師可以在視頻播放完畢后引出相應的教學問題,視頻中的有哪些動物的行為?學生很容易發現的行為有:(1)捕捉昆蟲;(2)爭搶食物;(3)追求配偶、、哺育??;(4)小互相咬著尾巴防止走丟.從而引出動物的行為的概念.之后,學生綜合分析課文以及信息庫相關知識點,將上述的行為分別歸納為:(1)覓食行為;(2)爭斗行為;(3)繁殖行為;(4)防御行為.通過這種巧妙地設問,能夠更好地將學生引入生物教學課堂,引導學生思考和學習生物特征相關知識.
二、利用視頻資源,突破教學重難點
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中必須要引導學生進行科學觀察,積極參與實驗.教師應盡可能為學生提供更多與自然生物進行接觸的機會,例如,可以組織學生到動物園等場所,讓學生接觸各種各樣的真實動物,促使學生積累更多的直觀經驗,豐富其個人閱歷,為學生對初中生物理論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然而,因為初中生物教學條件相對有限,不可能頻繁地帶領學生到外面進行實地考察.所以,教師應巧妙發揮視頻資源在生物教學工作中的積極作用.部分生物知識具備抽象性的特點,學生無法單純依靠文字對相關生物知識進行真正理解,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可以借助視頻資源播放,將教學知識直觀地展示到學生面前,提高生物知識的生動性以及形象性.舉個例子,針對“開花與結果”相關內容進行教學時,假如教師單純開展理論知識介紹,部分學生是無法理解具體的授精過程的.然而,如果教師學會巧妙應用相關視頻資源,就可以更好地向學生展示植物傳粉以及受精的相關知識,從視頻動畫中學生一眼就能觀察到隨花粉管移動的方向,以及兩個分別與卵細胞和極核融合的現象.從而理解了綠色開花植物的雙受精作用.達到化抽象為形象的目的,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相關生物知識,促進學生實現難點突破.
三、利用視頻資源,深化學生對知識的認知
視頻資源還具備一個良好的功效,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相關生物知識,促使初中生物課堂教學工作能夠順利開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初中生物教材中部分知識相對較抽象難懂,學生在第一次接觸到這些知識時往往無法真正理解和掌握.特別是針對那些與微觀生物體生命體征息息相關的知識,如果教師一味地通過語言進行單純性教學,往往無法取得令人滿意的教學效果,還可能會到學生出現理解障礙.在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中科學應用視頻資源,教師就可以克服上述教學問題.教師可以在初中生物教學課堂上播放相關視頻資源,將具體教學內容形象地呈現給廣大初中生.視頻資源的應用能夠實現對知識呈現方式的拓展和創新,同時還可以幫助學生進一步掌握相關教學知識,實現對生物知識的順利吸收.
通過在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中應用視頻資源,能夠促進微小物體進一步放大,能夠讓學生觀察到一些依靠肉眼無法觀察到的事物.另外,視頻資源的應用能夠實現對整個病毒入侵過程的動態化模擬,呈現出病毒入侵人體的詳細過程,展現病毒如何對人體造成危害.值得強調的是,視頻資源可以集聲、色、形等各個方面為一體,促進學生個人感知能力的提升.舉個例子,教師針對生物保護色以及擬態生態環境等相關知識進行教學的過程中,大自然中相當一部分動物均能夠根據四周環境變化針對自己的保護調進行相應變化.教師可以選擇一些與銀鼠相關的視頻進行播放,學生通過視頻可以發現,銀鼠在白雪的背景下很難被大家發現,它還會在白雪融化之后改變自己身上的毛皮顏色,在春天時,銀鼠會換上紅褐色的毛皮,這種紅褐色正好與土壤的顏色融為一體,而到了冬天,銀鼠又回重新便會白色的皮毛,實現對自己的有效保護.通過這種視頻教學手段,可以讓學生認識到銀鼠借助偽裝手段順利躲避其敵人,促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由于這些視頻資源相對較生動和形象,學生能夠直觀地了解保護色及其應用的過程,進一步理解相關教學知識,增強學生的個人認知水平.
四、利用視頻資源,充實課堂內容
在初中生物教學工作中應用視頻資源,能夠有效省略掉板書以及畫圖等教學環節耗費的時間,促使教學能夠花費更多的時間來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解決,同時能夠盡早引導學生參與當堂訓練,進一步豐富初中生物教學內容.此外,教師還可以借助視頻播放的方法展示各種生物知識點,優化學生知識結構.舉個例子,針對“植株的生長”相關內容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因為學生還沒有針對相關化學知識進行系統性學習,所以無法真正理解無機鹽以及有機物相關概念,無法辨別兩個概念之間存在的差異.教師通過選擇無土栽培相關視頻進行播放,能夠進一步延伸生物教學內容,深化學生對無機鹽以及有機物的個人理解.又如,在進行《遠離煙酒 拒絕》中的探究實驗“探究酒精對水蚤心率的影響”時,有不少學生根本不知道水蚤心臟在哪里,通過自己制作的在顯微鏡下的水蚤視頻,與學生一起辨認水蚤心臟位置.通過視頻資源教學方法,不但能夠減少教學演示實驗耗費的時間,而且還能夠擁有更加充足的時間投入實驗以及知識應用實例教學中,保證學生對于相關教學內容的理解更全面和深化,進一步充實課堂內容.
五、利用視頻資源,提升課堂教學的效率
篇9
一、系統化、職業化和生活化知識體系的培養
由于教學對象的不同,所以教學的方式方法也應相應的發生變化。根據學前幼兒的學習和心理特點,我們在選擇教學內容時應注意選擇和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作為教學內容,使得所學知識可以和日常生活相聯系,并且可以用這些知識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例如:運用溫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的相關知識來解釋“為什么我們將食物放在冰箱中可以保存更久的時間?”;將有機化學的相關知識與幼兒營養相聯系,解釋“為什么不可以挑食,什么食物中存在什么營養?”、“兒童如果重金屬食物中毒是應該怎么緊急處理?”;運用鹵素中氯氣的相關知識來解釋“為什么不能喝自來水?”等問題。這些問題都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教學質量。
二、基礎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
實驗教學是化學課程最顯著的特點,通過實驗鞏固學生所學知識,并且能熟練應用于解釋實驗現象。在學前幼兒基礎化學課程中增加實驗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由于實驗藥品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所以在演示實驗的過程中,應嚴格規范實驗操作流程以及實驗操作方法,避免選擇危險性大的實驗。并且在預作實驗時,應充分考慮實驗的危險性,運用自己所學的基礎化學知識,將個別危險性或毒性較大的藥品和實驗儀器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物品進行替換,確保學前幼兒和教師的實驗安全。
三、虛擬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
在上一段中講過化學實驗雖然是化學課程的核心,但是由于化學實驗的危險性,使得化學實驗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學手段也在不斷的增加,所以應在學前教育專業中增加針對虛擬化學實驗能力的培養。運用虛擬技術將一些危險性較大,卻比較重要的實驗(例如:兒童如果重金屬食物中毒是應該怎么緊急處理?為養的小金魚換水之前為什么要先將水在太陽底下曬一段時間?為什么雷雨過后田里的土壤更加的肥沃?等等)用虛擬的手段表達出來,一方面可以減少實驗過程中所產生的廢氣、廢渣和廢液,確保參與實驗的教師和學前幼兒的實驗安全;另一方面運用學前幼兒感興趣的動畫形式來表達實驗和解釋實驗原理,可以更好的貼合學前幼兒的學習心理和生活環境,調動學生的興趣,提高教學的成效。
四、設計、創新趣味實驗能力的培養
通過趣味化學實驗,可以培養學前幼兒學生對科學的興趣,提高學生對化學學習的欲望。為了減少教學過程中化學實驗所帶來的危險性,除了可以用虛擬實驗的方法外還可以在實驗過程中設計和創新趣味實驗來培養學生興趣,避免危險。創新是一個民族不斷發展前進的動力,從小對學生進行相關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我國教育事業的長足發展。在每一個演示實驗之后,和學前幼兒進行討論,引導他們發現更好的試驗方法,這樣可以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更好地表達,另一方面也可以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思維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等。另外,在設計實驗時應盡量使得實驗貼近生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要讓學生覺得實在玩,而不是在做實驗:在藥品方面,可以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白醋、果汁等來代替化學實驗藥品中的酸、堿、鹽溶液;在實驗儀器方面,可以用眼藥水瓶等來代替滴瓶、用筷子等代替玻璃棒等,這樣一方面可以避免實驗的危險性,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學生感覺好像在過家家,在玩耍中學習,開啟幼兒教育的新模式,推動科學素養的培養。
篇10
關鍵詞:居住區;草坪問題;解決建議
1 居住區常見的草坪問題
1.1 設計方面問題
1.1.1 草坪空間缺乏創意,較為單一乏味。目前,居住區草坪景觀比較常見的類型主要為自然緩坡草坪、規則式平地面草坪,形式非常單一,景觀效果缺乏創意,藝術感不夠強烈,難以吸引居住人群的眼球,從而使居民們感受不到草坪的景觀趣味性,減少人們親近草坪的欲望和興趣。
1.1.2 草種單一,缺少草種之間對比。雖然全國各區可用的園林草種很多,但無論是南方還是北方,居住區內使用的草種都比較單一,如華南地區,常用的園林草種有很多,如地毯草、狗牙根、兩耳草、假儉草等,但在住宅景觀園林中,常用的就基本只有結縷草中的臺灣草,即細葉結縷草。
1.1.3 設計人流動線不合理,使草坪遭受破壞。居住區中常常見到青青的草坪上有一條條被人踩踏出來的痕跡,或是在一些道路的拐角處,草坪由于經常被踐踏而基本無法生長,留下一片種植土的區域,嚴重影響草坪景觀的視覺效果。究其原因主要是在設計階段對于小區人流的行走動線設計不合理,沒有做好小區歸家及游園人流行走動線的分析。另一原因,在植物設計時,沒有進行空間之間的阻隔,導致人們比較容易穿行。
1.1.4 草坪上與管井井蓋相沖突,影響草坪景觀效果。居住區園林中的地下管管道特別多,涉及到的井口也很多,如雨水井、污水井、雨水口等,這些井口通常由于前期設計不注意與管線進行相互協調,常常出現在草坪上,同時又沒有作井蓋面層的設計處理,井蓋的面層與草坪形成很大差異,嚴重影響了整個草坪的景觀效果。
1.2 施工方面問題
1.2.1 種植層土壤質量差,導致草坪生長效果不佳。很多居住區綠化施工的過程中,由于各種原因導致工期非常緊張或者施工單位為了減少成本,大量使用帶有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及其他污染物的土壤栽種草皮,導致后期的草坪生長較差,達不到設計的效果。
1.2.2 施工工藝差,種植土地形面層不平整,雨天低洼部位局部積水。在施工過程中,有時由于工期短或施工單位施工工藝較差,在草坪種植前,忽視坪床對草坪的重要性,沒有做好種植土的平整和地形的梳理以及草坪的地下排水系統布置,造成種植草坪后,地形坑洼凹凸不平,在下雨天不能順利將雨水排出草坪外,形成積水,導致草坪被淹死,嚴重影響草坪景觀效果。
1.3 后期養護方面問題
1.3.1 由于小區物管的圍蔽管理,導致居民對草坪的參與性不夠。本來景觀設計師利用草坪低矮、平坦、開闊等特性營造的空間,是居民休閑娛樂的理想場所,但在后期日常使用過程中,通常由于物管單位擔心居民進入草坪使用,破壞其景觀效果及增加維護費用,常常在草坪周圍豎起格柵或在草坪中豎起警示牌如“小草也有生命”、“腳下留情”等標示牌拒人于外,防止居民進入草坪區域,造成了草坪只是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參與性的機會非常少,從而使居民們體會不到親近草坪的樂趣。
1.3.2 養護人員養護方法不合理,并且缺乏草坪相關知識,影響草坪的景觀效果。有些小區物管認為對草坪的主要投入應該在建植方面,當草坪景觀完工之后只須簡單地修剪、噴灌、施肥等處理即可,忽視對草坪景觀后期定期地養護和日常管理,招聘一些沒有專業知識的養護人員且上崗前沒有進行相關培訓,對草坪的修剪、施肥、灌溉、病蟲害等沒有相關的知識支持,導致后期養護效果不到位,草坪效果不佳。
1.3.3 樹木的遮陰影響林下草坪的生長,草坪長勢不佳。一些小區中的喬木由于管理得當,生長良好,一段時間后,冠幅越來越大,樹林越來越密,或有些小區設計種植時喬木的種植密度過大,底下的草坪得到的光照變得非常少,草坪的生長受到抑制,長勢不佳。
2 居住區常見草坪問題的解決建議
2.1 設計方面建議
2.1.1 利用草坪自身的特性,結合其它景觀要素等豐富草坪景觀。在居住區草坪景觀中,除了一般的坡地草坪,還可以結合地形或其他園林小品創造更加豐富多彩的草坪景觀。如結合地形可以營造波浪型草坪、跌級式草坪、雨點式草坪等。結合園林小品如結合座凳,將草坪設計成座凳的形式讓居民坐在上面,親密接觸草坪,體驗大自然的樂趣。
2.1.2 引入不同草種,形成對比,豐富小區草坪景觀。將一些不同草種引用到居住區園林中,使不同的草種之間形成質感和色彩的對比,如在華南地區,一般小區使用的臺灣草,生長快,根莖比較細密,匍匐莖節間短,葉子細小,如針,人坐其上如坐針氈一般刺股,抗旱性強,但耐寒、耐陰性差。
可引進園林常用的草種地毯草,也稱大葉油草,具匍匐莖,莖稈扁平、葉片柔軟、翠綠色、短而鈍,葉片相對較為粗曠、耐陰、再生力強,人坐其上柔軟舒適。2種草坪形成葉子的質感對比強烈,使用起來也截然不同,給人不同的景觀視覺和觸覺感受。
2.1.3 小區景觀設計前期做好人流分析,減少后期人們對草坪的破壞。設計師在小區園林景觀設計方案階段應詳細分析人們的行為及人流歸家和游園路線,分析出便捷歸家流線,使人們在最短的時間內回到家門口,避免穿行綠地歸家。在設計游園路線時,按照人流到達景點的便捷路線進行設計,不同景點空間之間應進行隱性隔離,利用綠化結合地形進行空間分割,防止人們隨意踐踏綠地。
2.1.4 景觀設計前期做好各專業協調工作,避免后期沖突。對于草坪與管線沖突導致草坪景觀不佳的解決方式,可在設計的擴初階段與給排水、電氣系統專業的負責人進行必要的協調,避免管井井口布置于草坪中間,如不可避免,則可選擇對管井井口進行特殊設計或對雨水口作處理,盡量減少管井井口對草坪的影響。
2.2 施工方面建議
對于草坪施工過程中出現的土壤差及地形平整不到位,首先,開發商可在合同簽訂時進行制約,說明種植土土壤及地形平整要求。其次,開發商進行現場必要的節點管理甚至可請專門的設計監理單位進行監管,在施工單位每個節點完成時,開發商、設計方、監理單位及施工方同時進行現場審查,看看土壤是否符合種植要求,或地形是否與設計吻合,再進行現場調整,保證效果。
2.3 后期養護方面建議
2.3.1 選擇耐踐踏的草種,定時進行草坪管理,增加居民們的參與性。居民對草坪參與性不夠,可選擇一些耐踐踏的草種,如華南地區,蘭引3號結縷草,非常耐踐踏,而且恢復快,排水極好,少病蟲害,抗雜草性強,耐寒、耐旱能力強,管理比較粗放,非常省時間,省人工和省費用。目前非常常見于運動場中,如足球場、棒球場等,像這樣的品種可用在居住區的主要草坪景觀中,既能達到四季常青的觀賞效果,又能供居民在上面嬉戲玩耍、曬太陽、放風箏等活動,使居民們能更加親近草坪,親近自然,草坪也變得更有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