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質地的改良措施范文
時間:2023-12-01 17:32:37
導語:如何才能寫好一篇土壤質地的改良措施,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資料和文獻,歡迎閱讀由公務員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鑒。
篇1
關鍵詞:鹽堿地;土壤節肢動物群落;垂直分布;改良措施
中圖分類號:S15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11-2785-07
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6.11.018
鹽堿土是氣候干旱、蒸發量強等情況下形成的一類特殊土壤,其形成的實質主要是各種易溶性鹽類在地面的重新分配,致使鹽分在集鹽地區的土壤表層逐漸積聚起來[1]。用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是將工業廢物的再利用和農業土壤改良相結合的一種改良方式,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2]。鹽堿化恢復過程是由物理、化學、生物等多個不同屬性過程組成。其中,生物過程尤為重要,土壤節肢動物是土壤生態系統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土壤物質循環和能量轉化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土壤生態因子也決定了土壤節肢動物的生存與活動[3-5]。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組成與結構對環境變化或干擾的反應極為敏感,可作為土壤環境監測的敏感因子[6]。土壤線蟲[7]、原生動物[8]、蚯蚓[9]、甲螨[10,11]等類群已被應用于作為反映土壤質量的主要指標。土壤鹽漬化對土壤節肢動物群落演變過程的生態驅動機制逐步受到關注,土壤節肢動物的種群分布、密度及生物量與土壤理化性狀、土壤酶活性、有機物含量及肥力結構密切相關。中國北方干旱區鹽堿化生境如黑河流域[12,13]、吉林羊草草原鹽堿生境[14]、寧夏銀川北部鹽堿改良地試驗區[15,16]、新疆尼勒克農田[17],濕地鹽堿化生境如崇明瀛東[18]、扎龍濕地[19]、豫東黃河[20]等不同鹽堿化生境中陸續開展的一系列土壤節肢動物生態學研究表明,土壤pH、可溶性鹽、堿化度、有機質等是影響土壤節肢動物的主要因子,而且受氣候因子(溫度和降水)的季節變化影響,不同鹽堿化生境的優勢類群差異很大。土地利用、覆被變化和生態系統管理措施對黑河流域土壤鹽漬化及土壤節肢動物群落演變特征的耦合可顯著改變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結構[12,21]。
土壤鹽堿化是目前制約寧夏農業增產的土壤因素之一,用脫硫廢棄物改良鹽堿地正逐步深入,并成為鹽堿化生態恢復的有效途徑。研究鹽堿化恢復過程中土壤節肢動物群落和土壤環境的演變特征,為進一步解析鹽堿化生態系統的生物過程演變機制奠定基礎。為此,本研究通過調查不同改良措施下鹽堿苜蓿地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的結構,分析土壤節肢動物群落與環境因子間的關系,旨在揭示土壤節肢動物對鹽堿化恢復的響應,為深入揭示鹽堿化恢復的生物過程機理和制定有效的恢復措施提供科學依據。
1 研究區概況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自然概況
研究地位于寧夏平羅西大灘試驗基地(E106°22′50″,N38°48′18″,海拔1 095 m),地處河套平原西南部,地勢平緩低洼,境內分布有中國乃至世界特有的龜裂堿土。該地屬典型的北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8.50 ℃,年平均降水量180 mm,主要集中在7~9月,平均海拔1 100 m。地下水埋深約1.50 m,鹽分類型主要有NaCl、Na2SO4、Na2CO3,土壤質地黏重,透水性差。土壤堿化度為15%~60%,pH 8.00~10.40,全鹽含量0.25%~0.65%。
1.2 樣地設置與土壤節肢動物采集鑒定
樣地設在6×6拉丁方設計(36個小區)的苜蓿(Medicago sativa)試驗田(已種植2年,每年夏季和秋季各刈割1次),小區面積5 m×10 m,總面積1 800 m2,苜蓿株(叢)距10 cm,行距30 cm。共設6個處理,處理1(MXA)不用任何改良技術;處理2(MXB)施脫硫石膏1.5 t/667 m2;處理3(MXC)施改良劑0.5 t/667 m2+有機肥2.0 t/667 m2;處理4(MXD)洗鹽灌水定額270 m3/667 m2;處理5(MXE)施脫硫石膏1.5 t/667 m2+灌排措施(同處理4);處理6(MXF)施脫硫石膏1.5 t/667 m2+有機肥2.0 t/667 m2+改良劑0.5 t/667 m2+灌排措施(同處理4)。采樣于2014年6~10月進行,每20 d采集1次,共采集7次,同一處理選擇3個小區,并在3個小區上各設3個重復。每一樣方以200 cm3環刀法分0~5、5~10、10~15 cm三層取土樣,帶回實驗室分別用Tullgren法(干漏斗法)進行分離提取土壤節肢動物[22]。
對采集的土壤節肢動物標本進行鑒定[22-24],因土壤節肢動物成蟲和幼蟲的生活習性差異較大,所以將成蟲和幼蟲分開統計數量。
1.3 土壤理化因子分析
在每個樣方內,用環刀法按照0~5、5~10、10~15 cm分層取土樣,裝入袋中,帶回實驗室,測定土壤全氮、速效磷、速效鉀、有機質、pH、全鹽和堿化度值[25]。土壤溫度和水分含量分別用TP-ST-1和TP-SR-1在樣地野外測定。
1.4 數據分析
各類群數量等級劃分:個體數量占全部捕獲量10%以上為優勢類群,介于1%~10%之間為常見類群,介于0.1%~1%之間為稀有類群,0.1%以下的為極稀有類群。以土壤節肢動物密度(D)反映不同樣地土壤節肢動物的數量,其含義為100 cm3捕獲的土壤節肢動物個體數。土壤節肢動物類群多樣性(H)分析采用Shannon-Wiener多樣性指數,計算公式為H′=-∑PilnPi,其中Pi=Ni/N,Pi是第i種個體數占總個體數的比率,Ni是第i種的個體數,N是總個體數[26]。
土壤因子對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結構的影響,采用灰色關聯的方法分析[27]。關聯系數:rij(k)=(Δmin+PΔmax)/Δij(k)+PΔmax,式中,Δmin、Δmax分別為所比較數列的絕對差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P為分辨系數,一般取值在0.1~0.5,本研究取值0.5。
通過SPSS16.0統計軟件,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法分析不同樣地土壤理化性質、土壤節肢動物群落之間的差異。采用Correlate相關分析中的Pearson指數分析土壤節肢動物密度、類群豐富度與土壤因子的相關性。采用多元線性逐步回歸(Stepwise)分析檢驗土壤節肢動物群落與土壤因子之間的關系。
2 結果與分析
2.1 不同改良措施下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組成
在研究樣地共獲得土壤節肢動物10 194頭,31個土壤節肢動物類群,隸屬于3綱11目27科(表1)。依據個體數量劃分,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的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和棘跳科,其個體數分別占群落個體總數的75.52%和10.77%;甲螨亞目和等節跳科為常見類群,其個體數占群落個體總數的7.66%和4.29%;稀有類群為6個類群,其個體數占群落個體總數的1.04%;極稀有類群為21個類群,其個體數占群落個體總數的0.72%。不同樣地主要類群略有差異,其中MXA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77.21%)和棘跳科(10.26%),常見類群為甲螨亞目(9.36%)和等節跳科(1.16%),特有類群為疣跳科、嚙科;MXB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83.80%),常見類群為甲螨亞目(3.42%)、棘跳科(8.48%)和等節跳科(3.61%),特有類群為叩甲科;MXC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74.90%)和棘跳科(10.61%),常見類群為甲螨亞目(5.83%)、等節跳科(5.51%)和地蛛科(1.13%),特有類群為康(蟲八)科;MXD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76.88%)和棘跳科(11.99%),常見類群為甲螨亞目(6.18%)和等節跳科(3.93%),特有類群為苔甲科;MXE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60.81%)、甲螨亞目(14.52%)和棘跳科(10.86%),常見類群為等節跳科(8.66%);其中MXF樣地優勢類群為前氣門亞目(73.13%)和棘跳科(14.22%),常見類群為甲螨亞目(7.90%)和等節跳科(2.02%)。
優勢類群前氣門亞目種群密度在不同樣地間差異顯著(F=24.472,P0.05)。不同改良措施對稀有和極稀有類群數目沒有明顯影響,但MXA樣地最多,MXE樣地次之,MXC樣地和MXF較少,說明在人工干擾條件下,稀有類群數目有減少的趨勢。稀有和極稀有類群數目受土壤水分量的影響顯著(r=0.932,P
由圖1可知,不同改良措施對鹽堿苜蓿地土壤節肢動物群落類群豐富度(F=1.083,P>0.05)沒有顯著影響,MXA樣地類群豐富度最高,說明農藝措施干擾會降低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不同改良措施明顯影響鹽堿苜蓿地土壤節肢動物聚集程度,MXB樣地土壤節肢動物密度顯著高于其他樣地(F=0.389,P
2.2 土壤節肢動物的垂直分布
本次調查研究中,0~5、5~10、10~15 cm土層總類群數分別為24、22、18個,個體數量分別占調查總體數量的40.26%、41.32%和18.42%。不同土壤層次的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存在差異,0~5 cm層與10~15 cm層之間存在顯著差異(F=6.566,P
不同改良措施對鹽堿苜蓿地土壤節肢動物群落類群豐富度和密度隨土層而變化的規律的影響略有不同(圖3)。0~5 cm層MXA樣地的類群豐富度顯著高于MXB樣地,不同樣地間類群豐富度差異不顯著(F=1.386,P>0.05)。5~10 cm層MXB樣地的類群豐富度顯著高于MXE樣地,而其他不同樣地間類群豐富度差異不顯著(F=1.432,P>0.05)。不同改良措施對不同土層的土壤節肢動物密度分布沒有顯著影響,MXB樣地土壤節肢動物密度在3層中均為最高,在0~5 cm層MXF樣地最低,5~10 cm層MXC樣地和MXD樣地最低,10~15 cm層MXC樣地最低。
2.3 土壤節肢動物群落與土壤理化因子間的關系
不同樣地0~15 cm土層土壤理化因子的測定結果見表2。從表2可知,不同改良措施下,樣地間的土壤全氮、有機質、pH、全鹽和堿化度有所不同。MXA樣地pH、全鹽和堿化度顯著高于其他樣地,5種改良措施下的土壤全鹽差異不顯著,MXB樣地的pH分別與MXD和MXE樣地差異顯著(P
微地域內土壤節肢動物與土壤環境因子關系十分復雜,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選擇土壤節肢動物優勢類群前氣門亞目和棘跳科密度、常見類群甲螨亞目和等節跳密度、稀有類群密度、類群豐富度、總密度、群落多樣性指數作為母數列(y),并依次定義為前氣門亞目(y1)、甲螨亞目(y2)、棘跳科(y3)、等節跳科(y4)、稀有類群密度(y5)、類群豐富度(y6)、群落密度(y7)、群落多樣性(y8)為母數列,對土壤的理化因子(表3)作單因素方差分析,選擇差異明顯(P
在所有的系數(表3)中,r65最大,r65=r(y6,x5)=0.829 0,表明土壤堿化度對土壤節肢動物群落類群豐富度影響最大。從土壤節肢動物的5個類群來看,在r1j中,即r1j=(y1,xj),r13和r11較大,r14偏小,表明前氣門亞目受pH(0.782 6)和全氮(0.761 1)影響較大,受全鹽(0.666 6)影響最??;在r2j中,即r2j=(y2,xj),r24和r25較大,r12偏小,表明甲螨亞目受土壤全鹽(0.828 5)和堿化度(0.818 7)影響較大,受有機質(0.596 5)影響最?。灰源祟愅?,棘跳科受土壤pH(0.743 1)影響最大,受有機質(0.679 2)影響最小;等節跳科有機質(0.682 1)影響最大,受全鹽(0.662 5)影響最小;稀有類群受全鹽(0.776 5)和堿化度(0.769 0)影響較大,受有機質(0.549 1)的影響最小;類群豐富度受土壤堿化度(0.829 0)影響最大,受全鹽(0.810 3)較大,受有機質(0.526 8)影響最小;群落密度受全氮(0.812 1)影響最大,pH(0.796 9)次之,受全鹽(0.627 8)影響最小;群落多樣性受pH(0.819 4)影響最大,全鹽(0.786 5)和堿化度(0.775 8)次之,受有機質(0.549 5)影響最小。
土壤理化因子關聯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為pH(0.736 7)、堿化度(0.734 5)、全鹽(0.734 3)、全氮(0.713 7)、有機質(0.619 4)。土壤節肢動物群落關聯度均值由大到小依次為類群豐富度(0.730 6)、群落多樣性(0.730 4)、甲螨亞目(0.729 9)、群落密度(0.713 7)、棘跳科(0.713 4)、前氣門亞目(0.712 6)、等節跳科(0.671 5)、稀有類群密度(0.659 6)。灰色關聯度越大,說明子序列對母序列的影響越大[27]。可以看出,土壤pH、堿化度和全鹽與土壤節肢動物的關系密切。群落豐富度和群落多樣性與選取的環境因子最為密切,優勢類群、常見類群和稀有類群密切程度略低?;貧w分析表明,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分別與土壤pH(y=-24.117+3.667x,r2=0.629,F=6.788,P=0.048)、堿化度(y=0.860-0.174x,r2=0.825,F=18.793,P=0.012)和全鹽(y=3.702+0.640x,r2=0.618,F=6.472,P=0.044)呈顯著的線性關系,說明不同改良措施導致的土壤pH、堿化度和全鹽的變化會明顯影響土壤節肢動物類群的分布。
對0~5、5~10、10~15 cm土層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群落密度和多樣性指數(H)與表2的土壤理化因子進行多元回歸檢驗,結果見表4。從表4可見,在0~5 cm土層,土壤全鹽和全氮是影響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r2=0.951,F=29.253,P=0.011)的決定因素;土壤全氮和速效鉀影響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數(H)(r2=0.884,F=11.472,P=0.039)。在5~10 cm土層,土壤全鹽決定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r2=0.813,F=17.386,P=0.014),土壤堿化度決定土壤節肢動物群落的Shannon-Wiener指數(H)(r2=0.690,F=8.910,P=0.041)。在10~15 cm土層,土壤節肢動物類群豐富度、群落密度和多樣性指數(H)與土壤因子沒有明顯的回歸關系。
3 小結與討論
篇2
[關鍵詞]植物景觀營造;土壤改良方法
中圖分類號:S156.4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21-0210-01
根據“鹽隨水來,鹽隨水去,澇鹽相隨,干旱積鹽”的鹽分運動規律,要解除鹽害,加快土壤脫鹽,必須水先行,建立完整的排水系統,以利排水淋鹽,降低地下水位和抑制土壤返鹽。鹽堿地排水有明溝排水、暗溝排水、豎井排水和生物排水等多種方法,其中最經濟、最普遍的是明溝排水。暗溝排水工程投資較大,一般在重鹽堿區采用,此法可局部降低地下水位,防止土壤返鹽,歐美、日本等國多采用暗管、缸瓦管、混凝土管和塑料管等排水。豎井排水對降低地下水位效果明顯,可加強土壤水分垂直下降運動,促進地面與地下水的循環達到早澇、鹽堿綜合治理的作用。
在灌區采用防滲、截滲措施不僅可以節約用水,擴大灌溉面積,也是防止地下水位升高和次生鹽堿化不可缺少的措施。建立完善的灌排系統,根據其氣候條件、作物類型、水源情況和地下水狀況,科學澆水,注意控制土壤水分平衡,能不澆水一定不要澆水,避免大水漫灌,有條件的采用噴灌,把握水鹽運動規律,控制返鹽,以防止土壤次生鹽堿化發生。土地面積的大小,視土壤質地和鹽堿輕重以及改良的難易而定。一般應控制在200-300畝之間,排渠間距為100-200米。若質地輕、鹽堿不重,排渠間距可增大。渠深2-2.5米,要達到地下水位。灌水洗鹽,是重鹽漬土地改良的有效措施。為了提高灌水洗鹽的效果,應根據土壤鹽堿含量和成分、氣候、地下水條件等因素。
一般選擇在水源豐富、地下水位低、溫度較高的季節。地下水位低,表層土壤鹽分可隨水向下滲的深;溫度高,則鹽分易于溶解,如硫酸鹽的溶解度,在水溫30℃時比20℃時大一倍,比10℃時大兩倍。灌水洗鹽用水量大,脫鹽效果好,但用水量過大,不僅浪費水,還會帶來副作用,如升高地下水位,土壤有效養分流失,降低地力。適宜的洗鹽用水量,應根據土壤鹽分種類、含量及土壤質地而定。如以硫酸鹽為主的土壤用水可大些,以氯化物為主的土壤可小些:土壤含鹽量高或透水性差用水可大些;反之可小些。洗鹽總用水量一般每畝為300-400立方米,分3-4次進行。洗鹽前深翻與平整好土地,做好畦埂,畦不宜過大,便于平整,使灌水均勻,增強土壤吸水滲水能力。分次灌水可達到省水、脫鹽效果好的目的。第一次灌水,由于土地干旱,吃水量大,可適當多灌些,每畝約120-150立方米,以地表水深10-15厘米為宜。此后視土壤質地和滲水情況,每隔3-5天灌水一次,使土壤中過多的鹽分沖洗到不致危害選定的造林樹種能忍耐的程度,并能保證其正常生長為止。
在水利工程措施上,加強農業生物措施,以鞏固和提高土壤脫鹽的效果,是防治土壤鹽堿化的一個重要方面。這些措施包括合理耕作、增施有機肥料,選育耐鹽植物、合理密植、合理輪作套種、種稻脫鹽等。采取各種耕作和培肥熟化土壤的措施,增加地面覆蓋度,改善耕層土壤結構,減弱土壤毛細管水的上升運動,降低土壤地下水的蒸發強度,以抑制土壤返鹽。
實行以增施土壤有機質為中心的綜合改良措施,收效顯著。有機肥料在微生物的作用下,轉化為腐殖質,可加速土壤脫鹽,并有抑制土壤返鹽的作用。腐殖酸類肥料(如腐殖酸氮磷鉀復合肥)特別使用于鹽堿和缺磷的土壤。腐殖酸有較強的離子交換作用,可以同有害的離子進行交換吸附,減低土壤鹽分濃度,減少鈉離子對植物的危害。另外,腐殖質本身具有強大的吸附力,有吸鹽的效果,還能產生有機酸,增大陽離子的溶解度,活化鈣鎂鹽類,有利于土壤脫鹽;增施麥糠、鋸末、馬糞,有明顯的保墑、抑鹽,提高地溫和促進土壤脫鹽作用;施過磷酸鈣、硫按、硫酸鉀、磷酸二按等化肥,可以降低土壤堿性,配以適量的復合肥或硫酸亞鐵效果更好;宜施豆餅、棉籽餅,也有良好的改土治堿的作用。重鹽漬土地采取深耕曬堂,脫鹽效果更為顯著。深耕曬墊,在新疆有兩個適應時期。一是春末夏初,此時氣候干燥,氣溫升高;深耕后,土塊容易干燥,又值雜草萌生,深耕還可以起到滅草的目的,二是初秋,地下水位處于回落時期,氣候干燥,也是土壤返鹽盛期,此時進行深耕,可同時發揮防止土壤返鹽的作用。
平整土地此項作業是加速土壤脫鹽、消滅鹽斑地、改良鹽漬土的一項基本功。要依各地的不同自然地形條件,因地制宜采取適當的方法,達到土地整平的目的。中耕松土在土壤含鹽量未達到造林樹種所能忍受的限度以前,中耕松土十分重要。灌水后及時中耕,疏松表土,切斷土壤毛細管,減少水分蒸發,有利于阻止返鹽和加速脫鹽。
篇3
【關鍵詞】林業建設 科學造林 土壤屬性 森林土壤 因地制宜
森林培育依賴于先天植根的森林土壤,森林土壤是發展林業生產的物質基礎,是林木發展的母系養源,其蓄涵的水分、養分、光、熱等營養元素成為林木成森的基礎來源,成為林木成長發育的必要的物質支撐。土壤肥力是土壤物理結構和化學質的綜合反映,是土壤中說蓄涵的養分、水分、空氣以及溫度等因素對林木發育的的綜合補給力,它既是先天成土的結果,也是后天人們改良的出發點,對于林木建設具有重要意義。森林土壤的改良其首要工作在于對土壤肥力的保護,保證森林植物的后續生長,實現森林土壤的可持續利用,為此,必須全方位識“土”,才能因土制林。
1.土壤的質地屬性及林育
森林土壤的質地屬性對于林木的培育具有最密切關系。土壤質地是根據土壤構成中大小不同的土粒比例組合以及相關構成來加以區別的。依據不同的土粒級結構比例,土壤學把土壤質地劃分為砂土、砂壤土、壤土和黏土。不同的土壤質地,會直接影響到土壤有效水含量、含養量、持續保持量以及通氣、透水性及溫度變化,對于林木的涵育具有決定性意義。
在我國南方,多低山丘陵地帶,從土壤屬性來說,其土壤多黏土、壤土,粘性強、結力密,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多持水、養、保肥力強,但易于板結,強粘力導致通透性差,地表水難以滲透,導致地表水土流失。這種粘性強、結力密的丘陵特征土壤不利于杉木類樹木的生長,尤其對于南方不少地區種植的毛竹等繁衍、生長更為不利。為此,南方的集約經營的森林管理中,必須充分進行地質調查和土壤分析,再選種適宜林的同時,積極進行土壤的科學改造,盡可能施加有機肥或間種綠肥,并強化幼林階段的土壤管理,增加松土鋤草次數。地處指海河平原和淮河平原之間的黃河沖積平原土壤多砂土或砂壤土,土壤通氣好、透水性強,比較適宜于楊樹、泡桐等林類生長。但砂土或砂壤土往往蓄水性能差,保肥力不好,往往形成土壤干旱。為此,必須強化土壤改良,多通過掩埋落葉、加施土雜肥、增加土壤有機質等措施保持肥力,確保林地生產的基本條件。
寧夏地處黃河上游,位于黃土高原的西北部,其地貌特征主要以山地、丘陵、平原、臺地和沙漠組成,其地貌表現為山地迭起,平原錯落,丘陵連綿,沙地散布。其土壤特點由南向北,隨著氣溫逐變而雨量遞減,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步降低,鹽類上升、鈣化加劇,逐漸形成黑壚土、灰鈣土、灰漠土。其總體生態 “干旱少雨,植被稀疏,林木匱乏,生態脆弱”。六盤山山是涇河的發源地,地雨量充沛、土壤肥沃,擁有寧夏最大的天然林區;賀蘭山山地溝谷深切,有天然林分布,對調節氣候、涵養水源有重要作用;而靈鹽臺地,沙地、沙丘廣布,該地是寧夏沙漠化最嚴重的地區,是寧夏社會經濟發展中一個帶有全局性的重大問題,也是寧夏人民面臨的一項十分艱巨而緊迫的任務。土壤的保護與改良任重而道遠。
2.土層厚度及腐殖層對育林的意義
土層的厚度對于育林具有重要意義。通常情況下,林學研究把60 cm以上為厚土層,30 cm以下為薄土層,31~60 cm為中土層。土層厚度直接關系土壤中水分、空氣的容積以及養分貯量,同時也對林木根系的發展以及抗風倒性能具有直接影響。因此,林木的培育、特別是人工經濟林的建設改造,首先必須要考慮土層狀況。寧夏地區多山地丘陵,更多干旱沙漠地區,廣布的黑壚土、灰鈣土、灰漠土使得土層狀況必須優先考慮。
土壤腐殖層是育林工程的天然涵養源,其在森林土壤肥力上具有多功能涵養作用。森林土壤中的大部分氮、磷、鉀等養分涵養于腐殖層,通過日照、雨腐以及溫度作用逐漸釋放而為森林植物吸收利用,是育林建設的長效肥源。
因此,林業建設不能忽視的一項重要工作就是實際考慮林區土壤的腐殖情況,科學評估腐殖層的實際作用,有效培育和改良腐殖狀況,為育林服務。通常來說,腐殖質質齡一般用腐殖質層及其亞層的厚度、顏色來衡量判斷,顏色愈暗、厚度愈大,則腐殖質質量愈高。
不同地區、不同森林土壤類型的腐殖質含量有很大差別,北方森林土壤多于南方,山地森林土壤多于平原、丘陵,陰坡森林土壤多于陽坡。寧夏地區豐產林培育必須充分考慮當地腐殖層實際情況,積極增加土壤腐殖質,改良林地土壤。確保林地建設的非掠奪性可持續生產。
3.森林土壤的水分與育林
土壤水分可以分為重力水、毛管水、吸濕水和膜狀水。重力水多流失,而吸濕水和膜狀水吸附于土壤顆粒,難以被林木吸收。毛管水則可長時間滯留于土壤孔隙中,能逐漸被林木根系所吸收,是育林建設重要水源。
土壤水分涵量取決于土壤本身的特性以及當地氣候、地形影響。其中土壤本身的質地屬性、土壤結構和孔隙狀況直接影響著水源涵養。通常情況下,排除非本質因素影響,黏質土含水量高于砂質土、團粒結構土壤能滲入更多水分、孔隙度大的土壤容蓄水量也大。
土壤的水分也就是土壤的濕度,對育林建設具有顯著制約作用,與林木生長發育成直接相關。為此,在人工經濟林建設中,必須正確選地以盡可能適應林木生長要求。對于寧夏地區更多的黑壚土、灰鈣土、灰漠土來說,土壤的改造更是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篇4
關鍵詞 耕地質量;小麥;施肥配方;安徽利辛
中圖分類號 S1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6-0243-01
1 利辛縣耕地質量情況
利辛縣耕地面積11.70萬hm2,其中砂姜黑土11.13萬hm2。土壤有機質和大量元素含量:有機質含量為14.02~20.17 g/kg,全氮含量為0.96~1.61 g/kg,有效磷含量為7.57~31.87 g/kg,緩效鉀含量為409.10~864.85 g/kg,速效鉀含量為101.36~207.15 g/kg。中微量元素:有效硫含量為5.90~144.60 mg/kg,有效銅含量為1.37~2.84 mg/kg,有效鋅含量為0.44~1.46 mg/kg,有效錳含量為17.38~48.77 mg/kg,有效鐵含量為16.63~70.26 mg/kg。
2 利辛縣耕地地力水平
利辛縣耕地地力水平如表1所示。
3 利辛縣耕地性質
3.1 耕性不良
全縣耕作土壤有砂姜黑土、潮土和棕壤3個土壤類型。其中以砂姜黑土面積最大,占95.29%。多年來,砂姜黑土質地黏重,耕性不良,干時開裂,濕時泥濘,影響整地質量,從而影響播種質量,影響出苗。保水保肥能力差,易旱易澇,發生漬害。
3.2 養分含量不平衡
有機質含量偏低,全氮偏低,中等偏下;有效磷中等;速效鉀中等偏上;有效性鋅普遍偏低、有效硫偏低。
4 各等地的主要屬性及合理利用
4.1 一等地
一等地常年產量(以2季糧食計算)13.5 t/hm2以上,主要分布在舊城鎮、王人鎮、中疃鎮、江集鎮、劉家集鄉、汝集鎮等,面積為1.16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12.3%。土壤種類主要為青白土、砂姜黑土、黃黑土、薄淤黑土、黃土,質地為輕黏、中壤、重壤,成土母質為古黃土性沉積物,地形部位為河間平原、河流沖積平原的邊緣地帶,耕層厚度一般在18~20 cm,無明顯障礙因素,土壤無明顯侵蝕,作物為1年2熟,灌溉保證率好,排澇能力強,表層質地適中,疏松易耕,保肥性好,易發小苗,水、肥、氣、熱狀況協調,是較好的耕作土壤[1-2]。應切實加強對該等耕地的保護,嚴格控制建設用地占用,做到用地養地,持續利用。在今后的農業生產中應增施有機肥料,實行秸稈還田,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3]。
4.2 二等地
二等地常年產量(以2季糧食計算)12.0~13.5 t/hm2。主要分布于永興鎮、王人鎮、王市鎮、馬店孜鎮、舊城鎮、江集鎮、劉家集鄉等,面積為3.12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33.2%。耕地多為黃土、厚淤黑土、青白土,土壤質地為輕黏土、重壤土,地形部位為河間平原,成土母質為古黃土沉積物,耕層厚度17~22 cm。灌溉保證率較好,排澇能力中等。耕地耕性較好,灌溉條件暢通,輕度障礙。在平衡施肥的前提下,實行秸稈還田,可保持或提高耕地質量。
4.3 三等地
三等地常年產量(以2季糧食計算)10.5~12.0 t/hm2。主要分布于望疃鎮、紀王場鄉、西潘樓鎮、城關鎮、新張集鄉、胡集鎮、闞疃鎮等,面積為2.18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6.6%。耕地多為厚淤黑土、青白土,土壤質地為輕黏土、重壤土,地形部位為河間平原,成土母質為古黃土沉積物,耕層厚度17~22 cm。灌溉保證率較好,排澇能力中等[4]。土壤利用改良上應在增加有機肥的同時,積極推行秸稈還田,以達到最佳土壤生態狀態,提高經濟效益。
4.4 四等地
四等地常年產量(以2季糧食計算)9.0~10.5 t/hm2。主要分布于中疃鎮、望疃鎮、鞏店鎮、汝集鎮等,面積2.25萬hm2,占總耕地面積的23.6%。耕地土壤灌溉保證率基本滿足,基本無侵蝕。主要改良利用措施:增施有機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狀;實行配方施肥,培肥地力。
4.5 五等地
五等地常年產量(以2季糧食計算)7.5~9.0 t/hm2。主要分布于張村鎮、汝集鎮、城關鎮、程家集鎮等,面積4 333.33 hm2,占全縣耕地面積4.3%。耕地面積小,土種為黑土,地形為河間平原,成土母質為古黃土沉積物,質地為重壤,無明顯障礙因素,耕層厚度13 cm。耕地物理性狀偏差,耕層容重偏大,耕層水穩性微團粒結構少。該等地應退耕還林還草,或種植藥材等適宜當地自然生態條件的經濟作物。在改良上以工程措施為主,實行里切外填,提高梯田化水平[5-6]。
5 小麥施肥配方
5.1 N∶P2O5∶K2O(26-12-10)
用于利辛縣地力水平較高的一、二等地和部分三等地,土壤養分水平較高,土層深厚,灌排條件好,熟化程度高,屬于小麥高產區。進行小麥施肥時注意用地養地,穩氮穩磷穩鉀,同時在部分缺鋅地區要補施鋅肥,增施有機肥,秸稈還田,保持和進一步提升地力水平。
5.2 N∶P2O5∶K2O(20-12-10)
用于利辛縣三等耕地,土層深厚,土壤養分含量水平中等,在小麥施肥時注意增氮、穩磷、穩鉀,同時針對有效鋅缺乏的情況要補施鋅肥,以提高土壤養分水平,從而促進小麥產量提高。
5.3 N∶P2O5∶K2O(22-15-11)
用于局部地區磷含量較低的耕地,增加小麥生長期的磷供應量,平衡施肥,協調養分比例,配合科學的施肥技術措施和田間管理,使小麥產量在現有水平上進一步提高。
6 參考文獻
[1] 田有國.基于GIS的全國耕地質量評價方法及應用[D].武漢:華中農業大學,2004.
[2] 王瑞燕.基于GIS和RS技術的耕地地力評價研究――以山東省青州市為例[D].泰安:山東農業大學,2004.
[3] 方燦華.基于GIS的江淮丘陵崗地地區耕地地力評價研究[D].合肥:安徽農業大學,2009.
[4] 吳芳,王磊,蔡德利.基于地力評價的四方山農場耕地利用研究[J].吉林農業,2013(3):40.
篇5
關鍵詞:土壤改良;生態環境;培肥
中圖分類號:S154 文獻標識碼:A
1 大力增施有機肥料,培肥地力
1.1 推廣秸稈還田
秸稈還田作為提升土壤有機質的一個重要途徑,且成武縣每年生產秸稈52萬t左右,除去造紙、發展畜牧業、養殖等外每年約有1/3的秸稈堆在田間地頭,既占地、影響農村環境,又存在火災隱患,還浪費了寶貴的秸稈資源。通過腐熟劑把剩余秸稈堆肥或直接還田,既可充分利用有機肥源,又能培肥地力,提高耕地質量,保護生態環境??赏ㄟ^田間腐熟劑堆肥還田、玉米秸稈機械粉碎(+腐熟劑)直接還田、大蒜秸(+腐熟劑)直接還田3種模式實施。
1.2合理輪作間作
輪(間)作是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的可取方法。隨著農業科技的進步,設施土壤的利用頻率越來越高,然而土壤的有機質含量卻入不敷出,成為設施蔬菜高產的一大制約因素。實行糧菜、糧肥合理輪作、間作,每2~4a穿插栽培一茬花生、大豆、紅薯、馬鈴薯或紫云英(綠肥)等作物,不僅可以保持和提高有機質含量,而且可以改善土壤有機質的品質,活化土壤微生物和腐殖質。
2 合理灌溉,大力推廣節水灌溉
土壤水分的多少,不僅直接影響作物的生長發育,而且還影響著土壤肥力的發揮。因此合理灌溉,既能滿足作物對水分的需求,又能洗堿,改良鹽堿地。在潛水位高的地塊,盡量避免大水漫灌,防止土壤鹽漬化。具體做法就是:淡水澆地、深溝排水。
2.1 淡水澆地
成武縣大部分鹽堿地,不僅地薄肥力水平低,而且缺乏灌溉條件,因此要利用淡水沖洗鹽堿。除靠自然降水外,還應積極發展井灌河灌,改善水利條件。采用平地圍堰,淡水壓堿的辦法,使降的雨水或灌溉的淡水,將鹽堿地中的鹽分下淋,達到逐步脫鹽變成好地。
2.2 深溝排水
這種辦法適用于由于大水漫灌,溝內長期積水引起的次生鹽漬化土壤以及潛水位較高,年周期變化不大,地勢變化不大,地勢比較低洼的地帶。如茍村集、張樓等鄉鎮的部分鹽堿地類型均屬此情況,由于蓄排不配套,排水沒有出路,抬高了潛水水位,引起返鹽,造成鹽堿危害。因此,應當深挖排水溝,疏通溝渠,使之排水暢通,降低潛水位,使地表鹽分下淋,并隨水沖洗走。同時,應注意克服用大水漫灌澆田現象,做到合理用水。
3 用地養地相結合
長期以來,成武縣在耕地開發利用上重利用、輕培肥,重化肥、輕有機肥,雖然全縣化肥的施用量逐年增加,但有機肥投入量卻逐年減少,且投入的化肥以氮磷肥為主,引起土壤養分特別是有機質含量的下降和礦物質養分的失衡,導致耕地肥力下降。因此,要持續提高中低產耕地的基礎地力,必須將用地與養地妥善結合起來,廣辟有機肥源,重視有機肥的施用,同時利用耕地調查評價成果,科學指導化肥的調配,采用科學優化平衡施肥,重視合理增施有機肥,不斷培肥地力。
4 深耕細作,改良土壤結構
深耕細作能改良土壤的物理性狀,是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關鍵。目前全縣不少土壤物理性狀不良,同時存在著各種不同的障礙因素,嚴重影響土壤水、肥、氣、熱的協調和作物的生長發育,這也是成武縣土壤肥力不高的重要原因之一,必須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加以改良。
首先應當逐步加深耕作層,熟化土壤。由于長期習慣淺耕,不少土壤在耕層下形成較堅硬的犁底層,致使作物根系發育受到限制。深耕細耙可破犁底層,促進養分釋放,改善土壤的有機質、氮素及其他養分含量,使土壤的蓄水供肥能力大大改善。其次應當深翻整平,破除障礙層。對于接近耕作層有粘土層或漏砂層的土壤,實行深翻,可以改良耕層土壤質地及破除障礙層次,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能收到較好的改土培肥效果,同時應結合整平土地,增施有機肥料進行改良培肥。
5 大力推廣配方施肥技術
測土配方施肥是以土壤測試和肥料田間試驗為基礎,根據作物需肥規律、土壤供肥性能和肥料效應,在合理施用有機肥料的基礎上,提出氮、磷、鉀及中、微量元素等肥料的施用數量、施肥時間和施用方法。通俗地講,就是在農業科技人員指導下科學施用配方肥。測土配方施肥技術的核心是調節和解決作物需肥與土壤供肥之間的矛盾。同時,有針對性地補充作物所需的營養元素,作物缺什么元素就補充什么元素,需要多少補多少,實現各種養分平衡供應,滿足作物的需要;達到提高肥料利用率和減少用量,提高作物產量,改善農產品品質,節省勞力,節支增收的目的。
篇6
相對于面狀工程占地,線性工程項目占地復墾主要是對如輸水渠道、鐵路、公路等線性工程項目施工過程中造成的土地破壞進行復墾[3]。線性工程項目的主要特征為:(1)項目區呈帶狀分布的長寬比值很大,空間跨越較大;(2)分布區域分散,涉及的行政區域區域多;(3)項目區組成標段數量大,各標段的地形地貌和地質條件等情況差距大;(4)項目區內不同工程施工對土地造成的破壞程度不同。這些特點都為土地復墾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困難,因此在進行線性工程臨時占地時要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復墾措施。
一、項目區簡介
項目區為廊涿干渠修建占用的臨時建設用地,面積合計234.5307hm2,共分為四個標段。占用地類主要為耕地、林地、其他農用地、建設用地和未利用地。臨時建設用地占用耕地面積最大,為183.5747hm2,占整個項目區的78.27%;其次是林地,為39.4473hm2,占項目區的16.82%。
二、土地復墾類型區
按照廊涿干渠涿州段渠線施工臨時占地用途,不同類型區以及不同的建設施工條件對土地的壓占和損毀程度有所不同,將項目區內分為四個標段三個類型區,三個類型區分別為開挖區、施工建筑區、堆土場/堆渣場。
1.開挖區,指廊涿干渠涿州段渠線主體工程暗渠施工需開挖的地區,本項目區的開挖區的寬度為24m,工程施工前由施工單位先剝離表層耕作層30cm,并運至表層土堆放區集中存放,之后挖出的深層土或渣放在堆土場或對渣場。開挖區在主體工程設計組織施工開挖完成后,用土回填,表層基本平整。但標段一原來的土壤層很薄,存在一定量的砂石,因此回填的土中也有一定的砂,土壤層較薄,土壤基本不能滿足農作物的生長。
2.施工建筑區,包括生產營區和臨時施工道路區,指為保證主體工程的實施而建造的臨時建筑物和道路。施工建筑區土壤經過建筑物壓占和硬化,土壤板結,土壤質量有所下降。
3.堆土場指標段二、三、四中工程開挖的深層土堆放的場地,對土地一定的壓力。工程竣工后,主體工程施工單位將堆土場中深層土用于回填,并平整地表。表層土堆放區的土壤破壞不大,基本能過保證植物生長。堆渣場只存在標段一中。由于標段一中土壤中存在一定量的砂石,砂石直徑一般為2~10cm,最大為25cm,因此堆渣場對土地的壓占力很大。施工結束后施工單位負責清運,并平整地表。堆渣場的土壤經過壓占,使土壤厚度下降,并殘留一定的砂石,土壤質量有所下降。
三、復墾措施
不同的建設施工條件對對土地的壓占和損毀程度也有所不同。工程技術措施采取相應的物理措施,根據當地重構條件,按照重構土地的利用方向,對破壞土地進行剝離、回填、挖墊、覆土與平整等處理[5]。根據不同工作區內土壤質地可能存在的層次變異性,在復墾施工過程中,可以利用復墾區不同層次土壤質地間的差異,通過科學的調配措施,對存在不良性狀的表層土壤質地(偏粘或偏砂)進行改良,調整表層土壤粘砂比例,以提高復墾耕地土壤質量基礎,為后期土壤培肥提供條件[6]。土地復墾時可根據不同土地利用方向上的植物種類來確定覆土厚度,就該地區而言,包括農作物在內的草本植物,覆土厚度可選擇30cm;灌木包括某些多年生草本植物,覆土厚度可選擇60cm[7]。
1.工程技術措施
1.1開挖區的復墾措施
對于標段一開挖區的復墾措施:由于標段一開挖區回填的土層中含有一定量的砂石,經過對單位體積回填土的測算,回填土中砂石直徑大于2cm的砂石含量平均為40%,不易于耕作。因此復墾措施先將地表60cm的土進行篩分,將大于2cm的大塊砂石清運出項目區,篩分下來的細沙土作為回填備用;然后回填10cm壓實粘土層,回填20cm自然沉降的粘土,之后回填篩分留下的細沙土;再灌水;最后進行翻耕,翻耕后進行人工平整,并進行土壤培肥,以提高土壤的生產能力。
對于標段二、三、四開挖區的復墾措施:其他三個標段的開挖區土層較厚,但土層較為松散,進行施有機肥、土地翻耕,培養和提高地力。
1.2施工建筑區的復墾措施
施工建筑區對所壓占土地的20cm厚的土壤造成破壞。施工措施:先挖走地表20cm的土層,運出項目區,之后客土回填,經過土地平整,灌水,土壤自然沉降達到20cm厚,最后土地翻耕、施有機肥,培養和提高地力。
1.3堆土場/堆渣場的復墾措施
堆土場的壓占以及取土回填過程中機械的碾壓,原有土層變的緊實,不利于耕作。因此措施是對土地施有機肥,進行翻耕培養提高地力,以便耕作。
堆渣場只存在標段一中。堆渣場的土壤經過壓占,使土壤厚度下降,并殘留一定的砂石,土壤質量有所下降。復墾措施先將挖走地表30cm的土層,進行篩分,將大于2cm的大塊砂石清運出項目區,篩分下來的細沙土作為回填,回填可達到18cm;再購買客土回填;經過土地平整,灌水,使土壤自然沉降達到30cm厚,最后土地翻耕、施有機肥,培養和提高地力[8]。
2.生物化學措施
生物化學措施是工程技術措施后或與工程技術措施同時進行的重構“土壤”培肥改良與種植措施,目的是加速土壤發育,逐步恢復土壤肥力,提高土壤生產力。生物化學措施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決定了土地復墾的長期性。如果在工程中能夠保證充足的優質的表土將縮短土壤的熟化期迅速恢復重構土壤的肥力[5]。
該復墾區域土壤有機質低于0.5%,堿解氮低于50ppm,有效磷小于5ppm,有效鉀小于50ppm,土壤沙化程度嚴重,為了培肥地力,可以種植綠肥,如可種植紫花苜蓿,三葉草和豌豆品種。豆科植物固氮能力較強,因此可以通過種植綠肥作物,增加土壤氮的含量,增加土壤中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結構;或施有機肥,如圈養動物的糞便和土混合物,或純雞糞、牛糞、豬糞[9]。通過施有機肥,增加耕作層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沙化土壤結構,使土壤團粒的固肥固水能力增強,提高土壤肥沃程度,改良土壤。為了達到中等肥力的土壤,使土壤有機質接近1%,堿解氮含量達到50~100ppm,有效磷處于5~15ppm水平,有效鉀處于50~150 ppm水平,主要通過施有機肥培養提高地力。
四、結論
土地復墾在采取工程技術措施和生物化學措施時,同時在復墾期的工程施工為了保證不對土地造成二次破壞而采取的預防控制措施。
1.清除的地表砂石需要有專門的堆放地點(就旁邊堆放,不得破壞新的土地),不得壓占到原有公路;
2.工程完工后,及時進行現場徹底清理,并按設計要求采取植被覆蓋或其它處理措施。
3.對有害物質(如燃料、廢料、垃圾等)要通過焚燒或其它處理措施后運至指定地點進行掩埋,防止對動、植物造成危害。
總之,作為臨時占地復墾的主要措施是工程技術措施中的土壤層的重構。土壤重構和土地平整不是一次性的行為,尤其生態預復墾,更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由于復墾施工機械對土壤有一定的壓實,需要對復墾后的土壤進行疏松、增施有機肥等改良措施,實現土地資源的持續利用。
參考文獻:
[1]胡振琪.中國土地復墾與生態重建20年:回顧與展望[J].科技導報2009,27(17)25:25-29.
[2]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土地復墾條例[Z].2011-03-05.
[3]周智,李昕,石奉華.關于線形工程項目占地復墾問題的思考—以南水北調中線滿城段土地復墾項目為例[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農林教育版),2010,12 (3):437-440.
[4]付梅臣,陳秋計,謝宏全.煤礦區生態復墾和預復墾中表土剝離及其工藝[J].西安科技學院學報,2004,24(2):155-158.
[5]魯葉江,李樹志,高均海.就地取土復墾土壤剖面構建技術研究[J].礦山測量, 2009(5):89-91.
[6]馮全洲,徐恒力.土地復墾的覆土厚度及覆土基質確定[J].安徽農業科學,2009,37(25):12091-12094.
[7]龐紹虎,馬建光,彭新德.南水北調中線天津干線工程復墾措施分析[J].海河水利,2009(6):89-90.
[8]郭利剛,白中科,王金滿,等.西南丘陵井工煤礦區破壞土地復墾措施分析-以貴州省黔西縣青龍煤礦為例[J].資源與產業,2010,12(4):79-84.
篇7
[關鍵詞]周至縣 耕地地力現狀 土壤改良利用對策
陜西省周至縣耕地面積73萬畝,農業人口59.08萬人,占到全縣總人口的88%,是典型的農業大縣,陜西水果畜牧業十強縣,其中以獼猴桃產業發展最為顯著,被譽為“中國獼猴桃之鄉”。
一、周至縣耕地地力評價的前提條件
周至縣測土配方施肥項目工作奠定了耕地地力評價的基礎。2007年周至縣被列為國家級測土配方施肥補貼項目縣。項目實施以來,承擔項目的周至縣土肥站嚴格按照農業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規范》要求,做了大量的基礎性工作,2007-20]0年在全縣采集了4500余個土壤樣品,測定了土壤有機質、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等養分含量;完成小麥、玉米肥料"3414"田間試驗56個,建立了規范的測土配方施肥數據庫和縣域土壤資源空間數據庫、屬性數據庫,為耕地地力評價提供了數據基礎。
二、周至縣耕地地力評價結果
周至縣的耕地主要分布在北部原區,部分分布在低山區,少量分布在秦嶺中山地區。按照國土資源部2002年新啟用的土地利用分類(三大類)標準,周至縣可分為3個一級地類,10個二級地類。全縣總耕地面積47039.8301公頃,占總土地面積的15.93%。其中一級地2433.33公頃,占耕地面積的5.17%,二級地13137.35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7.93%,三級地16713.98公頃,占耕地面積的35.53%,四級地10927.88公頃,占耕地面積的23.23%,五級地3401.26公頃,占耕地面積的7.23%,六級地425.90公頃,占耕地面積的0.91%。
耕地地力調查與質量評價的結果表明,周至縣的耕地質量狀況良好,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雖然地貌上差異明顯,從北到南平行排列著渭河灘地、階地平原、黃土臺塬、山前洪積扇和秦嶺山地,但分布在縣北部原區上的耕地面積最多,達40610.50公頃,占周至縣耕地總面積的84.86%;二是土壤養分含量較高。耕地土壤的有效磷含量較高,平均含量為26.35mg/kg,與第二次土壤普查結果平均含量6.0mg/kg相比較,耕地有效磷含量顯著增加;三是土壤結構以團粒狀和核狀為主,土壤質地多為中壤和重壤,土體結構較好;四是渭河、黑河等15條河流穿境,可使用水資源相對豐富。
三、耕地地力建設存在的問題
周至縣的耕地質量狀況良好,但是在土地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一是缺乏合理規劃,過渡開墾,開荒到頂,坡耕地現象較為嚴重;二是復種指數過高,用地過多,養地不足;三是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相對需求不足,得不到有效灌溉,嚴重制約和限制了耕地的生產能力;四是水土流失嚴重。上述幾個方面的原因,導致耕地地力下降,嚴重制約了農業生產的可持續發展。
四、周至縣土壤改良利用對策
從區域性角度出發,根據周至縣土壤的屬性和組合特點及其與自然條件和農業經濟條件的內在聯系,編制了周至縣土壤改良利用分區,將全縣分為六個改良區。根據各個分區內的自然條件和土壤狀況,確定了各分區土壤改良利用的方向與措施:
1 北部河漫灘地防洪排水潮良區
本區位于渭河兩岸河漫灘地上,屬渭河、黑河、田峪河等支流下游近代沖積物形成的河漫灘,海拔高度400米左右,地下水位1~2米。地勢平坦,水源豐富,屬排水農業區,土壤主要有潮土、濕潮土、河淤土、潛育性水稻土等,質地多為砂壤。
本區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沿河和低凹地區,必須整修排水渠系,以防漬水澇害。濕潮土和潛育性水稻土地區應利用水源發展水稻,既要修好排水渠系,又要修好灌溉渠系,做到排灌兼施;無法排水的漬水爛泥田塊,應修臺田,實行臺上旱作臺下水作的種植制度。對于沙質潮土,沿渭應引水淤泥壓砂壓堿,無引淤條件的應客土壓砂或挖砂換土。擴種綠肥,增施有機磷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增施磷肥,解決氮磷比例失調問題。地下水位較高,排灌良好的地區應培肥地力,可種植小麥、玉米、苗木和花卉、瓜、菜等經濟作物,沙質土宜種植紅薯、馬鈴薯等作物;無水源的漬水地區應擴大種植蓮菜等水生作物;漬水較深可修建魚池,發展漁業;難利用河灘可發展林果蠶桑等多種經營。在沿渭啞柏鎮、富仁鄉、尚村鎮河灘可建設苗木、花卉基地,發展經濟林。
2 渭河階地黑油土、立茬土、淤土為主的高產培肥改良區
本區位于渭河階地上,全縣中部地帶,東接河漫灘南緣,地形極其不整齊。包括十四個鄉鎮的部分或全部地區。地形南高北低,區內除有秦嶺出山河流切割外,地勢平坦。海拔高度420~465米,地下水位2~20米,溉灌條件較好,群眾稱為全縣“油溜子”和“灌溉農業區”。本區年降水700毫米,平均氣溫13度,大于或等于10度的積溫4000度,無霜期220天,旱澇災害較少。土壤類型以黑油土、立茬土為主,局部有黃土、淤土、潴育性水稻土,屬洪積母質,質地以中壤為主。農作物仍多為一年兩熟或兩年三熟。
本區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建設穩產高產農田為主要途徑,應以培肥地力為基礎,保證有良好肥水基本條件。一是創造高產穩產的土壤條件,增施有機肥,擴大秸稈還田面積,插種綠肥,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機肥和化肥配合施用,提高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二是擴大保證灌溉面積,加強園田化建設,統一規劃,逐步實施,保灌保排,旱澇保收。2、改革輪作制度,保持和恢復地力,改當前每年小麥、玉米兩料為兩年輪種一料(季)豆料作物(為豌豆、大豆、小豆等有根瘤菌的作物);在人多地少地區可改兩料單種為秋季一料間套豆類作物,推廣玉米與大豆或小豆間作套種,薄地、遠地、灘地,實行社員承包三年輪種一次綠肥作物,給養牲畜的社員增劃苜蓿地,農牧結合培養地力。3、耕作制度,因地因土、因作物訂出科學的耕作規程,機械耕作要嚴格按農藝要求作業,提高灌溉技術,嚴禁大水漫灌,以灌代耕,破壞土壤合理結構,掌握適耕期,精耕細作,采取綜合措施,促進土壤耕性良好,預防和克服土壤性狀惡化板結發生趨勢。4、因地因土配置作物,實行集約經營,提高土壤生產率。如解決夏秋兩料爭時的矛盾,推行小麥“兩密或三密一稀”套種玉米,即“麥壟點播”,黑惠渠、田惠渠等水源充足的灌區,應按水利部門計劃安排擴大水稻面積,實行稻麥、稻油、稻肥種植制度,種養結合保持地力,肥沃農田可發展一些蔬菜、果樹、辣椒等經濟作物,充分發揮地力,挖掘增產潛力。
3 以排水增施有機肥料為主的雞糞良區
本區位于縣東南洪積扇前緣凹地,海拔高度集中在425米,地下水位0.6-2米。地勢低平,屬“排水、松土農業區”。年降水700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3度,大于和等于10度的積溫4000度,無霜期220天。土壤主要有雞糞土,為我縣主要低產土壤。群眾稱:“漿水地”或“玻璃田”。農作物仍為一年兩熟和兩年三熟,比一、二區生產水平低。
本區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合理布局和開挖排水渠系。已有排水渠組織有關社隊挖通挖深,增修田間排水溝,小渠通大渠,確保排水通暢,降低地下水位。2、實行糧肥間作,擴種綠肥,增施有機肥,增加土壤有機質,改良土壤理化性狀。3、擴大深耕面積,勤細中耕,改善土壤通氣性,提高地溫,加速有機質轉化,提高有機肥和化肥的利用率。4、摻砂、摻爐渣或電廠粉煤灰,可以疏松土壤,提高地溫,轉化養分,改善耕性。5、因土合理布局作物,增種耐澇高梁、玉米、油菜、豆類作物;地面積水難排田塊和有水源的田塊,應改種和恢復一部分水稻面積。
4.沿山洪積扇、黃土臺原以水土保持,蓄水保墑為主的淤增、黑油土、立茬良區
本區位于竹峪鄉、翠峰鄉和廣濟鎮西部黃土臺原及沿秦嶺北麓洪積扇群后緣錐部,區形像鐵錘,在黑河西是錘頭,在黑河東是錘把,西接眉縣、東接戶縣,屬“蓄水農業區”。海拔高度510~600米,地形南高北低,區間為出山河流切割,臺原梁峁溝壑相間,群眾過去稱有“九口十八峪”。地下水位:西部臺原40~60米,東部洪積錐頂20~40米。本區年降水為674.6毫米左右,年平均氣溫12~13度,大于或等于10度積溫3500~4000度,無霜期225天,常易遭受旱災。土壤類型主要有淤增土、黑立茬土、紅立茬土、黑油土,成土母質為坡積、風積黃土沉積物,質地以中壤為主,坡下溝底為砂壤土。土層厚、土質好。群眾說“莊稼發老苗,不發小苗”。區內旱地較多,水澆地較少,農作物種植多為兩年三熟,部分一年一熟。
本區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加強水土保持措施,嚴防水土沖刷流失。2、有水源的泥惠渠,駱峪水庫西干渠等地區,應盡量利用水源,平整土地,經濟用水,擴大灌溉面積。3、坡積地、沖刷地要采取生土熟化措施。4、無灌溉條件的旱地,要實行旱作農業制度,狠抓保墑措施。推廣底肥重施氮素化肥一次深施技術。5、擴大綠肥和秸桿還田面積,增施有機肥料。6、合理布局作物,減少復種指數,夏季以小麥為主,擴大閑茬小麥,減少回茬玉米,增種紅芋、黃谷、豆類等耐旱作物面積;因土種植作物,提高經濟效益。
5 淺山區以發展多種經營為主的褐土性棕壤性石渣土利用區
本區主要位于秦嶺山區,區北界與第四區南界相接,區南界西起周眉交接處的一腳踏三縣點,沿竹峪鄉、駱峪鄉一帶。區內山峰起伏,峪溝相連。海拔高度:最高2823米,最低600米。屬“山區經濟林牧區”。年降水700-800毫米,年平均氣溫10-12度,大于和等于10度的積溫3000-3500度,無霜期210天,熱量資源稍差。氣溫垂直變化明顯,熱量分布由低向高遞減,水分狀況由低向高遞增。土壤類型主要有麻石褐土性石渣土、麻石棕壤、片石棕壤性石渣土、片石褐土性石渣土等。土壤垂直分布明顯,質地多為石渣土。土壤母質為巖石,土壤形成局部地方變異較大。耕地零星分布山谷、山坡和山頂,農作物種植,大多一年一熟,耕作粗放,農作生產水平低。
本區土壤改良利用的主要措施:1、狠抓農耕地的水土保持,修筑梯田,水平耕作,以生物措施為主,結合工程措施治理,防止水土流失。2、改革潦荒制度,固定緩坡耕地,建設基本農田,少種高產;逐步退耕25度以上的陡坡。3、擴大種植洋芋、藥材面積。4、充分利用“二荒地”大種綠肥、飼草,大力發展養牛養羊畜牧業。5、封山育林,結合植樹造林,發展用材林、薪炭林結合發展木本糧、油、藥、果林特區。
6 中深山以發展林特為主的山地草甸土、石渣良區
本區位于周至縣南部的秦嶺山區,具有明顯的垂直氣候帶特征。從中山以上分別具有寒溫帶、亞寒帶和寒帶氣候特點。根據雙廟子氣象站19年資料,年降雨量東部700毫米,西南部800-1000毫米,年平均氣溫6.4-9度,無霜期200天左右。雨量多但年內分配不均,夏秋兩季降水量占全年70%以上,夏季多暴雨,引起山洪,形成水災。冬春積雪時間長,凍土層厚,無霜期短,對農業生產極為不利。土壤類型主要有麻石棕壤,暗棕壤,片石褐土棕壤,暗棕壤性石渣土,麻石生草暗棕壤,青石棕壤,麻石山地草甸土??偟奶攸c是:土層薄,礫石多,多為粗骨性土壤。耕地零星分布,農作物產量很低,但植物、動物和藥材資源十分豐富。
篇8
豫北地區有著大面積的黃河故道沙區,風沙、干旱等特殊的自然條件嚴重制約了當地農村的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建立規模化經營的日光溫室,進行果樹保護地栽培,可提高沙區果樹種植的綜合效益,從而促進農民增收。
1 豫北沙區立地條件
豫北沙區屬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年平均日照時數2585.2h,光照充足,年平均氣溫13.4℃,絕對最低氣溫-23.5℃,絕對最高氣溫42.2℃。年平均降水量626.4mm,無霜期210d。
2 桃樹栽培存在的問題
豫北沙區土壤為風沙土。風沙土土壤粒徑大,土壤孔隙度高,非毛管孔隙多,毛管孔隙少,毛細管作用弱,土壤質地疏松,通透性好,由此導致風沙土壤保水性差、蓄水力弱,不耐旱,土溫變化較快;沙質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很低、分解快、且易隨水分流失、積累下來的比較少,由此導致土壤保肥性差,各種養分都比較貧乏。因此,風沙土保水保肥性差、土壤貧瘠是沙區大棚桃栽培的主要問題和難題,解決沙土保水保肥性差的問題,成為沙區大棚桃栽培獲得高效益的基礎和關鍵。大棚桃果可以提早成熟、上市, 對于豫北沙區特殊的土壤條件,采取措施對土壤進行改良以提高沙土的保水保肥能力,增加土壤肥力,是大棚桃豐產的基礎和關鍵。
3 土壤整地改良技術
采用挖深條溝覆膜保水保肥技術和三層土三層肥土壤改良技術相結合的整地改良措施,具體做法步驟為(圖1):
3.1 場地確定后,按設計的大棚規格進行建造,然后整平地面,按設計株行距放線。
3.2 按栽植行挖定植溝,定植溝寬度為100cm,深度為80cm,表土與底土分放。
3.3 沿定植溝底鋪設抗老化塑料薄膜,塑料薄膜寬度為140cm,鋪設時薄膜中心線與溝底中心線重合,每側寬出20cm與溝側壁貼緊。
圖1:地膜保水示意圖
3.4 按“三層土三層肥”的原則回填土。先在溝底薄膜上回填一層表土,然后填入一層充分腐熟的有機肥,再次回填一層表土,依次回填。有機肥用量按每公頃施優質腐熟廄肥105m3~120m3或充分腐熟雞糞75m3~90m3。
3.5 全部回填后澆水、自然沉實,底土撒開或作埂風化。
4 結論及分析
4.1 挖深條溝覆膜技術
4.1.1 結論
表1:地膜保水技術桃樹樹體長勢對比表
由表1可以明顯看出,在相同樹種、相同的栽植時間和栽植技術、相同的栽后管理條件下,采用了地膜保水技術后,桃樹的樹體明顯較大、樹勢強壯、結果短枝較多。早期快速的營養生長是桃樹早產和豐產的前提和基礎。
表2:地膜保水技術保水肥效果
單位:次/年、元/667m2/年
由表2可以看出,采用挖深條溝覆膜技術可以減少澆水和施肥次數
4.1.2 分析
采用在栽植行挖條溝鋪設地膜技術可有效切斷土壤中根系分布層與深層土聯系,阻止水分過快下滲,起到良好的保水作用,同時防止養分隨水分的流失而流失,起到良好的保肥作用。防止沙土的水肥流失,不僅可以保證桃樹生長所需的各種養分供應充足,達到豐產目的,而且可以減少澆水和施肥的次數,減少資源和人工投入,起到節能增效的作用。該技術操作簡單,投入小,效果顯著,一次投入可長期使用。
4.2 土壤改良技術
“三層土三層肥”的土壤改良技術,可有效改善沙土的土壤結構,減少非毛管孔隙,增加毛細管孔隙,形成穩固的團粒結構。有水穩性團粒結構的土壤,土層中有大小兩種孔隙,團粒內部有許多小孔隙――毛細管孔隙,可以貯藏水分和溶解在水中的養分,好象一個小水庫和一個養分貯藏庫;團粒之間有大孔隙,可以通過空氣。這種結構的土壤,能協調水分和空氣的矛盾、協調土壤有機質中養分的消耗和積累的矛盾、能穩定土壤溫度、調節土熱狀況、改良耕性和有利于桃樹根系伸展。
5 早產豐產技術
大棚桃栽培的效益除了與產量有關外,也和成熟、上市時間密切相關,上市時間決定了果實的價格。大棚桃果可以提早成熟、上市,除了選擇早熟品種外,還需要解決土壤肥力、溫度、濕度和光照等問題。
5.1 充分利用桃樹幼樹生長快,結果早的特性,加強管理,實現當年定植,當年成花,當年扣棚,第二年春天結果收益,從定植到果實成熟僅需14個月。
篇9
關鍵詞:柏樹類;苗木;立枯?。环乐未胧?/p>
柏樹類苗木是我國綠化使用中最為廣泛的苗木種類,幾乎每一個大中型的城市中都可以看見柏樹類植物的影子。雖然柏樹類植物容易種植,但是,它的發病率也很高,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病率一般在20%~40%左右,在發病比較嚴重的地區,甚至可以高達50%以上。
1 立枯病癥狀及發病規律
1.1 發病癥狀
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病癥狀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從樹木的主莖中部以及下部的表皮開始逐步的腐爛剝落,然后再經過長時間的日光曝曬最終造成植物干枯。另一種是柏樹類的苗木在根部地方腐爛嚴重,但是地面上的苗木部分卻沒有任何明顯的癥狀,這種病癥的后果是,造成整個苗木在生長過程中的營養不良,最終導致整個植物的死亡。
1.2 發病規律
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發生病癥以及發病規律:首先,經常發生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柏樹常常是生長在潮濕的環境之中,立枯病病原菌有比較強的腐生習性,當病菌一旦碰上比較合適的柏樹類植株的寄主的時候,就會對其進行侵害;其次,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病菌的適應范圍較為廣泛,尤其是對酸堿度的適應范圍最廣。除了上述原因之外,柏樹類立枯病的病原菌傳播范圍較廣,傳播方式也極其廣泛。
2 防治措施
目前,對于苗木立枯病的防治主要有3種方式,即:物理防治、化學防治和生物防治。在這3種防治方式中,各有其特點,但任何單一的手段控制苗木病害難以奏效。因此,綜合防治是控制苗木立枯病的根本途徑。
2.1 土壤改良和消毒
苗木立枯病的發生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苗木自身弱易被病菌侵害;二是由于病原菌的存在和侵染,而病原菌主要來源于土壤。因此,對土壤進行改良和消毒可謂是防治苗木立枯病的第2道防線。
改良土壤,增施基肥,給柏樹苗木生長創造一個適宜的環境。首先,應對土壤較黏者,增施黃沙75~150m3/hm2進行改良,使土壤質地達到砂壤土,利于透氣。其次,增施有機肥75~150t/hm2,并混施磷肥50~100kg,多年育苗經驗證實,凡是施足基肥且肥料質量較好者,苗木都比較健壯,根系發達,反之苗木羸弱、側根短、須根少。
利用化學方法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對土壤進行消毒是保證柏樹育苗成功的關鍵措施之一。對于堿性土壤,播種前施硫酸亞鐵粉225~300kg/hm2,既能防病,又能增加土壤中鐵元素和改變土壤中的pH值,使苗木生長健壯。而對于酸性土壤,播種前施生石灰300~375kg/hm2,可抑制土壤中的病菌并促進植物殘體腐爛。此外,還可以用福爾馬林進行消毒,其使用方法是:用40%的福爾馬林50mL/m2,兌水6~12kg,在播種前10d灑在土壤上,并用草袋覆蓋,播前先揭去覆蓋物,然后播種。這樣,經過消毒后,基本上就能殺除存留在土壤的病原菌,為柏樹苗木提供一個生長發育的良好環境。
2.2 科學播種
采用地膜覆蓋,適時早播。適時早播,可以加長當年生長期,提高生長量,一般掌握日均溫在15℃左右。如果太早,由于溫度達不到出苗時的溫度易遭腐芽病害;遲播,出苗期溫度高,容易發生猝倒型病害和日灼危害。因此,播前將苗床結合土壤消毒噴濕、噴透,播種覆沙后澆灌1次1500倍的綠亨1號水溶液進行消毒防病,再進行地膜覆蓋,保溫、保濕7~10d,待苗木出齊后逐漸除去地膜。這樣由于播種期的提前,可使苗期不易發生日灼危害。
掌握適宜的播種深度。采用條播方式,條幅寬度10~12cm,溝深度6~8cm,留出膜下空間,以防灼傷幼苗。種子播勻后輕輕踏入土壤使種子半露,覆沙厚度控制在0.5cm以內。由于柏樹類苗木莖部嫩組織輕軟,氣孔較大,有呼吸功能,如果種子覆沙過厚,出苗后苗木莖部通氣不良,濕度過大,病菌容易通過氣孔浸入苗木莖部,引起病害。這是柏樹類苗木苗期病害發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播種后覆蓋物的厚度以薄為好。
2.3 藥劑防治
在前面的防范措施之后,依然會產生苗木立枯病的情況,此時,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辦法進行治療,最常用也最及時有效的當屬化學防治,即藥劑防治。目前采用藥劑防治立枯病的藥劑和方法并不少見,且存在一定的差異,但都是為了避免或減少苗木在生長期中的各種病害,降低發病率,達到標準的苗木株數,給苗木創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境,提高苗木質量,達到高效、優質、低成本的目的。
3 結語
對于柏樹類苗木立枯病的防治,一定要切實保證加強相應的防治措施,還要確保這類植物的整體生長環境,例如:在進行柏樹類植株的種植過程中,要不斷的考慮到土壤、天氣等客觀、硬性指標,同時也要不斷的加大人力、物力的投入,加強柏樹類植株的管理以及相關的維護工作。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有機肥;改良土壤;有機肥
中圖分類號: S963.91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5.05.054
我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過去農田的養分投入主要靠有機肥,有機肥對農業增產增收起了關鍵作用,然而,有機肥不足,土壤中各類養分比例失調,致使土壤結構遭受破壞,土壤保水、保肥、透氣性能減弱,微生物的正常區系被打亂,地力下降,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農產品的品質。“莊稼一枝花,全靠糞當家”,要使農業持續增產,并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合理施肥,需要大力提倡和發展有機肥料以均衡土壤中各種養分的含量使作物生長發育得到充足養分,從而提高作物產量,獲得經濟效益。
1 對土壤肥力的認識
土壤是農業的基礎,土壤肥力是土壤的核心,為植物生長提供水、肥、氣、熱等,事實上,肥沃的土壤除了具備足夠的營養外還要有一系列良好的土壤性質,土壤肥力是土壤在氣候周期變化影響下,土層中水、肥、氣、熱動態能自動協調植物生理營養要求的能力。
隨著作物產量的提高,都必然從地里帶走各種養分,要使農業持續增產,并要保持土壤肥力不衰退,就應不斷地向地里補充各種養分,這樣才能防止土壤肥力衰竭,保持土壤的肥力。
解決作物需肥與供肥的矛盾,投入與產出、用地與養地的關系,是提高作物產量和改善品質,也是維持和提高土壤肥力的重要措施。
2有機肥的效果
可以提高農產品質量,改善作物品質,葉菜類蔬菜施用有機肥,降低了硝酸鹽含量,蔬菜品質、果實著色指數明顯提高。
有機肥還含有豐富有機質,在微生物的作用下,有機質可形成腐殖質,除直接供給作物養分外,有機物分解產生的有機酸能增加鈣、鎂、磷肥等肥料的溶解度,提高其肥效。
3 有機肥對土壤的影響
施肥的目的是培育土壤,活化土壤中的性狀,改善土壤結構,并加速土壤有機質的循環,在平衡的狀態下,經常保持活性。土壤肥力也就在有機物不斷施入分解中得到提高。
改善土壤結構,施用有機肥,一能增加土壤養分,二能促進土壤團粒結構的形成,因為有機肥在土壤中微生物可穩定團粒結構,改善粘土的堅實板結和沙土的跑水漏肥等不良性狀,從而提高土壤肥力。
改善土壤的水熱狀況,有機肥中豐富的有機質有著吸水和保水的能力,比熱較大,導熱性小,土壤溫度變化慢,在農業生產中常利用這一特點??梢蕴岣咄寥赖木彌_能力,長期施用土壤不至于過分偏酸或偏堿。
4不同土壤施用有機肥
4.1砂土
砂土是肥力較低的一種土壤。其有機質和各種養分含量均較低,由于砂土中的粘粒含量少、砂性大、粗粒多、土質松散,肥水易流失,其潛在養分含量低,保肥能力差,養分易流失,但有良好的通透性能。供肥好,施肥后見效快,肥勁猛但短,沒后勁,因此應大量增施有機肥、土雜肥、秸稈還田,培肥地力,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逐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狀,增強保肥能力。
4.2粘土
土壤質地粘重,對養分的吸附固定能力強,具有較強的保肥保水能力,但通透性能差、肥效較慢施用有機肥必須充分漚制腐熟,粘土的有機質含量高,保肥性強,養分不易流失,粘土土壤土性冷,有機質分解慢,所以應施用充分腐熟的有機肥,提高其肥效。
4.3壤土
適宜農業生產的土壤,通透性、保蓄性強、土壤養分含量適宜各類農作物生長,一般可按作物需求合理施用,培肥地力,更好地發揮有機肥的增產效應。
4.4鹽堿土
鹽堿土壤有機質含量低、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狀差,施用有機肥增加土壤中有機質,有利于團粒結構形成,改良鹽堿地透氣、透水和養分狀況,有機質分解產生有機酸能綜合鹽堿。
5培肥地力途徑和管理措施
增加有機肥源,將秸稈、根茬翻壓歸還給土壤,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改善土壤的結構性,為微生物提供豐富的碳,保持土壤有機質水平,平衡土壤肥力。
深耕改土是增加活土層厚度、改善土壤性能的良好措施,深耕配合增施有機肥,不僅增厚肥沃的活土層,不但增強了土壤通透性,蓄水、保水的能力也隨之增強。